《别了,不列颠尼亚》信息化教学设计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中学教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信息化教学设计

时间:2022-12-29 18:48:07

《别了,不列颠尼亚》信息化教学设计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中学教案的您有所帮助。

1、《别了,不列颠尼亚》信息化教学设计

  姓名 丁玉萍

  单位 山东省鱼台县第一中学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别了,不列颠尼亚》

  一、教材分析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的第一课《短新闻两篇》中的第一篇,是一篇非常重要的课文很强的实用性。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将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再现在读者面前。《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新闻作品中的佳作,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且篇幅又不长,非常适合作为学生阅读新闻的范文,多接触一些有价值的新闻,可以让学生多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所以,我们不能忽视这篇课文的价值,因为我们高中语文课本中新闻类的作品不多。因此我们要以此为契机,把它作为学生阅读新闻的范本,不仅让他们学习这篇文章,更要教给学生阅读新闻类文章的方法。

  二、学生分析

  初高中阶段,正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时候,同时也是学会收集、判断、处理信息,培养人文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时候。高一的学生经过初中的语文学习和训练,有一定的阅读和鉴赏能力。他们对新闻类作品比较熟悉,学习此类作品容易让他们获得心灵共鸣,产生获取知识的满足感。因为这篇课文写的是香港回归,是1997年的事,距今已有十八年之久,虽然场面当时很盛大,但在十四五岁的高一的学生脑海里却没有记忆,所以在讲解的时候,我打算要适当的播放香港回归的图片和视频,这样能让他们更直观的了解香港回归,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同学们的学习激情,同时也更能培养他们的爱国热情。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闻报道和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筛选信息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把握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作者的主观评价三种新闻中能用到的材料。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使用互联网、PPT、微课、电子白板、音频视频播放、思维导图、博客、云平台、班级QQ等技术。

  第一阶段:课前自主学习

  1、 因为这篇文章离我们已经十八年之久,十四五岁的高一的学生不可能凭借想象来很好的理解文章,所以我特意安排一个课前自主学习的环节,让学生利用互联网了解香港回归,观看香港回归的图片、视频和相关的报道。

  技术手段:互联网、PPT、自主学习评价量规。

  2、 学生观查阅完香港回归的图片和视频以后,让他们趁热打铁,阅读课文,对文本自读批注,初步理解文本。

  技术手段:班级QQ、博客、云平台。

  第二阶段:课中学习文本

  1、 导入新课

  要创设情境,轻声播放《东方之珠》,教师用庄严的声音以“1997年7月1日,这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导入新课。

  技术手段:音频视频播放、PPT。

  2、 整体感知

  给学生介绍相关的新闻文体知识,让学生在文本中找出导语、主体和结语,利用电子白板、PPT展示。

  3、 合作交流

  (1) 找出新闻事实,引导学生按照时间的顺序找出英国撤离的四个场景。

  (2) 找出背景材料,让学生理解背景材料的作用

  技术手段:电子白板、PPT、音频视频播放器、彩色投影仪、小组合作学习量规。

  4、 总结梳理

  学习完一篇文章,一定要总结一下,既能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又能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在这个环节中思维导图是最佳选择。

  技术手段:思维导图

  第三阶段:课后延伸阅读与作业

  我认为学完一篇文章,要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延伸阅读,既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有可以学到丰富的课外知识,教师最好指定阅读篇目。课后作业学生做完可以上传到班级QQ里,让大家自由交流,相互评价。

  技术手段:互联网、博客、班级QQ、云平台。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自主学习

  成果交流 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没有背景知识,所以我要布置一个课前预习任务,让学生利用互联网观看香港回归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 学生利用互联网查看香港回归的资料,在班级QQ和云平台上交流自主学习成果。阅读文本,学习批注读书法。 PPT,音频、视频播放器、自主学习评价量规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997年7月1日,这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的零点,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的声音,它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的行使主权。这一刻,中国沸腾了,因为,我们终于洗清了屈辱;这一刻,世界沸腾了,因为,我们中国以一种新的姿态站在了世人的面前。下面就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来学习这篇《别了,不列颠尼亚》。 观看播放的图片,为学习这篇课文调整状态,酝酿感情。 播放剪辑过的音乐视频:罗大佑《东方之珠》

  整体感知 本文的导语、主体和结语分别是文中的哪些段落?各写了什么内容?(介绍相关的新闻知识)

  1、导语(第1段)

  概述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是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降落,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的游轮离开香港。

  2、主体 (2—10段)

  集中描写英国撤离香港那天的四个场景及有关背景资料。

  2、结语(最后1段)

  用极其概括的语言叙述英国在香港统治的开始与结束。

  学生边读边画,在课文旁边做批注,利用思维导图整合自己的信息 电子白板

  彩色投影仪

  评价量规

  合作探究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三个问题

  1、本文选取的是英国撤退的几个重要的场景,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信息,概括这几个场景。(新闻事实)

  四个场景

  第一场景:4点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 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第二场景:6时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统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第三场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

  第四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2、作者在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还兼顾对历史材料的回顾,请同学们找出这些回顾历史的句子和段落,并思考历史材料和新闻事实是怎么融合在一起的?(背景材料)

  4、7、11段介绍了一些背景材料,这样一来,就像电影中的闪回一样,将历史与现实用镜头方式交错出现,不仅画面很强,且突出了英国对香港156年统治的终结。历史的回顾更强化了用不再来的意味。

  3、这篇别具特色的报道体现出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驾驭文字的能力。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可以说英方撤离报道的难度最大。既不能只写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情况;既不能对英方讽刺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统治结束的象征意义。你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体会作者的苦心?

  (1)课文中“最后”一次的多次出现,强调英国对香港长达150多年的统治终于结束了,中华民族百手来的耻辱被洗雪,中国人民终于可以在自己的国土上行使主权,扬眉吐气了。

  (2)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日落仪式”的背景一是“泊在港湾中的‘不列颠尼亚’号,一是‘紫荆花图案’作为英国告别仪式的背景,标志着英国对中港150年来的殖民统治结束和香港自治的新的历史阶段的开始。 学生先自主阅读,标出重点的句子,提高筛选信息的能力,然后小组交流,碰撞思想,丰富自己的答案,然后小组代表利用PPT、电子白板和投影仪展示本组的成果 1、 教师利用PPT播放四个场景的画面,利用音频和视频播放器播放编辑过的九七香港回归视频实录_标清_baofeng_标清.flv。

  2、 学生利用投影仪、电子白板、PPT展示小组的交流成果,利用学习成果展示量规评价进展情况。

  语言特点

  把这篇通讯改写成一篇新闻,你省略了哪些语言?体会一下这些语言的好处。(让学生了解通讯与新闻的语言特点)

  (1)“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广场上灯光渐暗”“‘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等描述性的语言使描述对象生动、形象、可感。

  (2)“末任港督官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 25任港督的庭院”,“代表女王统治5年的彭定康登上了带有皇家标致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港督府”,“将于1997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交待告别的细节,事情的因果、始末交待的具体清楚。

  (3)“蒙蒙细雨中”,“雨越下越大”是天气状况的实写,但两处用笔,写出过程,对仪式的气氛起到了烘托的作用;“面色凝重”,是对港督彭定康表情的描写,但在这里交代,对“告别”仪式的氛围起了点染的作用。 学生把这篇通讯改写成新闻,改好后在班级QQ和云平台上交流、互评。 班级QQ 云平台

  合作交流评价量规 PPT

  总结梳理 交给学生制作思维导图的方法

  让学生自己总结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以思维导图的形式用电子白板和PPT进行知识梳理,回顾本课所学内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思维导图在对课文内容梳理时时一个极好的方式,这样即条理清晰,又对所学内容加深印象。 思维导图、电子白板、PPT

  课堂总结 香港回归祖国,是彪炳中华民族史册的千秋功业。香港同胞从此成为香港的真正主人,香港历史从此揭开了崭新的篇章。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已经十八年了,十八年来香港在中国政府的领导下稳步前进,今天,我们也用自己的声音在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下表达对香港的祝福,祝福我们的香港更加的干荣昌盛。 学生观看播放的香港繁荣昌盛的一组图片,感受香港回归后的繁荣发展。 PPT播放一组图片

  音频视频播放器

  课后作业 1、 推荐阅读:学会用“眼睛采访”,多写实录性新闻

  ──《别了,“不列颠尼亚”》赏析。

  2、 推荐阅读:《香港回归历程评述》

  3、 学了《别了,不列颠尼亚》,请同学们写一篇自己的学习心得。 学生利用多媒体阅读书籍,将自己的作业上传到班级QQ上或者是云平台上,自由交流,相互评价。 互联网、博客 、 班级QQ、云平台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特色一:利用多媒体弥补学生的空白

  学生学习没有背景知识的文章时,很难靠自己的想象去还原画面,这时候老师如果能合理利用多媒体在课前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为学习文本做准本,会受到很好的效果。

  特色二:自主、合作、探究

  学生从课前的自主学习,查找香港回归的资料,到课堂的找新闻事实,背景材料的交流合作,再到通讯与新闻的改写,最后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梳理总结,都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整堂课我完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去学,我起到组织课堂,点拨学生的作用。

  特色三:思维导图总结梳理

  这是我总结课文最常用的方式,我认为思维导图总结可以让课文内容一目了然,又可以帮助同学们养成总结所学知识的好习惯。

  特色四:课外作业不再单一

  以前的课外作业大部分是习题。我认为可以给学生推荐阅读与所学文本有关的文章和书籍。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这是我们语文老师最应该做的。

2、《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导入:

  香港回归是哪一年?让我们一起重温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假设你是一名记者,该怎样报道这一盛况呢?播放视频。

  假如你是一名记者,你该如何报道?首先一起来回忆一下相关的新闻知识。

  新闻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可分为引题、主题、副题

  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

  主体:新闻的主干、核心。要求围绕导语具体介绍新闻事实。

  背景:对新闻背景进行解释的事实材料。

  结语:用来小结、展望、激励、评价等。

  特点:真实性、时效性、简洁性

  1、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看到不列颠尼亚,想到了什么呢?英国的全称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国。“不列颠尼亚”是什么东西呢?

  英国皇家游轮。别了,不列颠尼亚,从字面上看,似乎是在与这个游轮告别,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场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被洗刷。

  2、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

  找出文中的导语部分,请大家齐声朗读。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英国撤离香港。任何壮美的语言都难以尽现它的精美绝伦,任何浓重的笔墨都难以描绘它的恢弘壮举。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的人们多么激动,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一角度,并且把末代港督乘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背景中,更加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一般新闻的主要内容都可以在导语中找到,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导语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3、从导语部分我们知道了本篇新闻主要写了英国撤离这一内容,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主体部分。将文中表示时间的句子画出来,看看这篇通讯是从什么角度,按什么顺序把“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记录下来的。

  时间 地点 主要事件

  1997年6月30日下午4点30分 港督府 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下降旗杆

  下午4点40分 港督府 彭定康乘车最后一次离开港督府

  下午6点15分 距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的广场 举行“告别仪式”,查尔斯女王宣读女王赠言

  下午7点45分

  “威尔士亲王”军营旁 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6月30日最后一分钟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现场 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

  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现场 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

  零点40分 中国南海 查尔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不列颠尼亚”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4、这个表格已经将这则通讯的时间、地点、主要事件很清楚地罗列出来。这已经完成了本文作为新闻的主要任务。大家有没注意到,文中有两段内容在表格中完全没有涉及?是那两段呢?

  第4段、第11段齐读这两段

  这两段主要描写的是什么呢?

  历史,具体一点讲的是什么历史?港督府的历史和英国侵占香港的历史。这两段属于新闻结构中的哪部分?

  背景部分。文中背景部分除了这两段还有哪一处?(第7段)找出来,请同学朗读。

  这些背景材料仅仅在讲述历史吗?从中找出现实的痕迹。

  随着末代港都的离去

  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又从海上去。

  历史与现实两者放在一起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法?

  对比,历史背景与现实场景串在一起,背景材料的引入使现实的场景具有历史的纵深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

  练笔:根据对新闻的学习,请你以学校前不久举行的军训阅兵仪式为新闻报道材料,试写一篇200字以内的新闻。

  要求:内容包括新闻三要素标题、导语、主体三部分。

3、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教学目的:1、掌握通讯的真实性与文学性

  2、理解词语的态度

  教学重点:1、掌握通讯的真实性与文学性相结合的特点

  2、文学性的表现方式

  教学难点:理解词语中隐含的态度与情感

  课型:教读课       手段:白板

  一、导语:

  作为一则新闻,结构是很清晰的。初中学过新闻报道。主要结构有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导语,简练地告诉我们消息的内容。要想了解主要内容则要从主体中去寻找。

  1、提炼关键词:从导语中找到主要信息,用精炼的语言表述。英国离开香港。

  2、如果你想记录一个仪式,将采取怎样的顺序?

  最恰当的是时间顺序。

  完成列表:

  1997年6月30日下午

  时间 地点 事件

  4点30分 港督府 降下港督旗帜

  4点40分 港督府 彭定康离开港督府

  6点15分 添马舰东 告别仪式开始

  7点45分 广场 第二次降旗

  11点58分 广场 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

  0点01分 添马舰营区 五星红旗升起

  列表法,可使信息更条理,易于记忆,效率更高。

  概括:真实性要求:要素(时间、地点、事件)齐全;语言精确。要素齐全,就可以达到真实性的目的。

  精确的时间,准确的地点,真实的事件,让我们可以在多年后仿佛还能感受到庄严肃穆的场面。

  3、听材料,判断是否真实:

  星期天的时候,我去百货大楼一楼买了一本书。

  在昨天上午10点,浙江省理路县发生一起车祸。

  第一件事是假的,因为在大楼一楼没有卖书籍的柜台。因为是在生活中我们能够马上判断。

  第二件事不了解,所以无法判断是否真假。

  所以,读了新闻之后,要通过分析去判断事情的真实度。如果不能判定是否真实,那么最好的做法就是沉默。

  因为国家针对谣言传播已经出台惩罚制度:网络上转发500次就要承担法律责任。

  4、文学性的表现:

  (1)“米字旗”词语出现几次?英国国旗称呼出现几次?为什么要用两个词语?作者要说什么?

  英国国旗,表示尊重,表敬意;米字旗,表示轻慢,嘲笑。

  可见,词语中里面就有态度,有情感。

  举例如:日本鬼子,膏药旗。大日本帝国,太阳旗

  疡瘤,杨柳,鍚硫,洋流

  留一个小问题:本来一词里面有什么态度,什么情感?

  导语部分就已经在看似随手一写中,将全文感情奠定好了基调。。

  (2)默读课文,找出,还有哪里润物细无声地抒发着澎湃的情感?

  语言含蓄:米字旗,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修辞手法:对比,古今对比,场面对比,

  景物描写,对雨的描写

  既有骄傲自豪,又有挖苦讽刺,但是又让你有苦难言。

  5、再看题目:新闻内容是关于香港回归,题目却是《别了,“不列颠尼亚”》,如何理解这个标题的含义?

  不列颠尼亚,“不列颠尼亚”是大不列颠的拟人化形象。是英国的别称、敬称。

  可见,题目不只是说轮船的名称,而且还暗指你们那个神圣美丽繁荣的小岛国,

  ()游轮名称;英国的别称、敬称。告别游轮;象征英国香港殖民统治的结束。)题目特点:“妙”一语双关;活用名题

  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一语双关,回味无穷。

  6、总结

  这篇通讯的导语部分有三个重点:点题、揭示全文主旨、导语结束在时间上,为通讯主体部分的时序顺序奠定基础。

  真实性表现:真实的时间、地点、事件

  文学性表现:语言含蓄、生动,修辞手法运用;景物描写

  7、一起再来感受当时激动人心的场面。(观看视频《香港回归》)

4、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孙乐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997年的7月1日,对所有的中国人来说是一个难忘的日子,在这天,被英国统治近一个半世纪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的行使主权。在当时,来自世界各地的多家新闻媒体报道了这历史的一幕,今天我们来学习《别了,不列颠尼亚》去重温那激动人心的场面。

  二、复习新闻相关知识

  1.什么是新闻?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2.构成新闻的要素?

  五个“W”一个“H”

  ①When:何时

  ②Where:何地

  ③Who:何人

  ④What:何事

  ⑤Why:何因

  ⑥How:何果

  3.消息的特点

  真:消息必须是真实的;短:消息要求简短;快:时效性;活:写的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强:思想性和指导性强。

  4.消息的结构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标题、导语、主体、结尾、背景。

  明确:标题:别了,“别了,不列颠尼亚”。(提问:如何理解标题的含义?¬——①“别了”是对现实事件的真实描述;②“不列颠尼亚”是英国皇家邮轮,象征着英国,如今远去,象征了英国对香港统治的结束;③“别了”既有对英国的讽刺,也表明了中国的自豪,反映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屈辱的历史将不再复返。)

  导语:第一自然段。(提问:导语有什么作用?——点题、揭示主旨)

  主体:2——10自然段。(请学生列出时间发展表)

  ——明确:4点30分:末任港督降旗

  4时40分:末任港督离府

  晚6时15分:举行告别仪式

  7点45分:第二次降旗

  0时:最后一次降旗

  0时:升五星红旗

  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离开香港

  结尾:11自然段。

  背景:穿插在4、7、11自然段中(在这可以让学生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讲一讲关于“香港问题”的由来。

  四、小结:这篇新闻,以时间为序,为我们真实再现了香港回归的全过程。

  第二课时

  一、走近新闻;讨论课文选取了哪几个场景来报道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有什么象征意义?

  明确:场景一下午4点30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港督旗帜。

  场景二晚6时15分添马舰军营东面举行的告别仪式。

  场景三7点45分“威尔士亲王”军营旁降米字旗。

  场景四子时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旗,米字旗最后一次降下,五星红旗升起。

  场景五7月1日零时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离开香港

  象征意义:英国殖民主义者结束在香港的统治权,中国恢复香港的行使主权。

  二、细读语句,体会深刻涵义

  1.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明确:虽然说的是建筑,实际上表达香港已经回归,中国人民这段屈辱的历史已经成为过去。

  2.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不落仪式”的背景。

  明确:象征英国统治的“不列颠尼亚”号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形成鲜明对比,英国曾经占领了广大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但现在香港回归,英国殖民统治在中国的太阳没落,所以作者讽刺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3.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宣告终结。

  明确: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米字旗的降落象征英国统治的结束,含蓄表达了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时庄严而喜悦的心情。

  4.从1841年的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海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一百五十六年零四天。

  明确:作者通过精确的记录香港统治中国的时间,表明中国人民不会忘记这段历史,香港回归是中国人民长久的期盼。

  5.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明确:明写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乘船离开,实际上暗示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

  四、小结

  本文通过描述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的四个场景,出色地记录了象征英国殖民统治的“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充分表现了香港回归这一深刻的历史主题。

  最后让我们来回顾下当时的情景。(播放香港回归时的视频)

5、《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重点:了解新闻特写的特点及文本的语言特色。

  难点:培养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

  【课前积累】

  1.本文的体裁是:新闻(特写)

  2.特写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侧重“再现”。

  【课上突破】

  一、预习反馈

  读准下列加点字字音:

  凝重()紫荆()停泊()接载()

  降落()掩映()世人瞩目()旗帜()

  二、分析课文

  1.文题解读

  本文的标题,以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象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别了”委婉的口气中略带一丝嘲讽,借以表达_________________。

  2.文本解读

  (1)本篇特写按时间顺序写了哪四个场景?

  (2)概括第一自然段的段意。

  (3)体会用“在香港飘扬了一百五十多年”修饰“英国米字旗”的作用。

  (4)用“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修饰“不列颠尼亚号”

  的作用?

  (5)“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这句话意味着什么?

  (6)导语部分的第二段交代了什么?

  (7)为何要突出“蒙蒙细雨”这一自然环境?

  【课后提高】

  1、下列加点字注音

  凝重()掩映()停泊()旗帜()

  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英国的告别仪式是在港岛半山的港督府拉开绪幕的。()

  (2)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秆。()

  (3)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暮中。()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1)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陈迹。

  (2)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课后反思】

  第6课别了,“不列颠尼亚”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重点:了解新闻特写的特点及文本的语言特色。

  难点:培养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

  【课前积累】

  1.本文是一篇_________。它要求用类似于电影“_________”的手法来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采写的一种_________、_________的新闻文体。

  2.本文按照_________顺序,主要描写了末任港督离府、_________、

  _________、“不列颠尼亚”离港四个场景。

  【课上突破】

  1.主体部分叙述了哪几个时间发生的事情?

  2.为什么要将事件具体到“分”?

  3.谈谈第四自然段插叙总督府的背景有何作用?

  4.分析第六段中“雨越下越大”的含义。

  5.第7段中“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

  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

  字旗”这几句话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6.齐读第9段,体会情感。

  7.“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这个精确的数字意味着什么?

  8.体会“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课后提高】

  1.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最别致的一篇,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

  没有写欢庆回归的人们多么激动,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并且把末代

  港督乘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

  更加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B.特写性消息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它要求作者用文学的手法生动描述重大事件,

  可以适当的剪裁,更改材料。

  C.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描写了四个场景,条理清晰。

  2.仔细阅读以下句子,结合课文的附文,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包含着怎样

  的情感?

  (1)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落下,英国对香港长达、

  一个世纪的统治宣告终结。

  (2)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课后反思】

  《别了,“不列颠尼亚”》第1课时

  【课前积累】

  内容集中在一点,着力于细节描写;现场感强烈,注重记者的直观反映;有较强的文学色彩,形象化的刻画人物或事物。

  【课上突破】

  预习反馈:略

  分析课文:

  1.英国皇家的统治内心的喜悦与自豪

  2.(1)6月30日下午4:30末任港督告别督府,降港督旗帜;6月30日晚6:15添马

  舰军营东西广场,降英国国旗;6月30日子夜时分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米字

  旗降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

  颠尼亚”号离港。

  (2)英国米字旗降落,“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

  (3)英国米字旗在属于中国领土的香港上空飘扬一百五十多年,意味着英国对香港的

  殖民统治持续了一百五十多年,交代香港沦为英租界的屈辱历史。

  (4)交代英国对香港施行殖民统治的末任港督,他的离港意味着英国对香港殖民统治

  的终结,香港从此回归祖国。

  (5)着重强调英国殖民统治将彻底结束,香港将回归这一历史事实。

  (6)交代了告别仪式的时间、地点及末任港督离任这一事件。

  (7)体现出英国末任港督离任时的心情,更重要的是突出香港的明天犹如雨过天晴,

  前途无限光明。

  【课后提高】

  1.略

  2.(1)序(2)杆(3)幕

  3.(1)过去的事情(2)注目,把视线集中到一点上。

  《别了,“不列颠尼亚”》第2课时

  【课前积累】

  1.新闻特写特写镜头现场感强、篇幅短小精悍

  2.时间添马舰军营告别仪式中国香港政权接交仪式

  【课上突破】

  1.4:304:407:4500:40

  2.符合“特写”要求真实再现实实施过程。

  3.从建成到修建,是殖民统治的标志。“历史的陈迹”标志着殖民统治从今天结束。

  4.(1)照应蒙蒙细雨。

  (2)殖民统治倒行逆施,现在天将行大道。

  (3)衬托殖民者心情。

  (4)雨过必将天晴,暗示香港灿烂明天。

  5.对比。平实语言强烈对比,饱含对长达一个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后的欣喜之情。

  6.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喜悦,抒发中国人民从此扬眉吐气的豪情。

  7.准确记载了英对港岛殖民统治的时间,说明那段历史刻骨铭心。

  8.“海上来”指英国开始了殖民统治,“海上去”指统治者的离开,殖民统治的结束,表

  达作者激动的心情。

  【课后提高】

  1.B

  2.(1)作者郑重地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含蓄的表达了一种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时

  的庄严而喜悦的心情。

  (2)“海上来”指英国开始了殖民统治,“海上去”指统治者的离开,殖民统治的结束,

  表达作者激动的心情。

6、《别了,“不列颠尼亚”》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马鞍山红星中学赵杰

  教学设想:

  本篇课文是单元的起始教学,拟用1课时,鉴于高一学生在初二上学期已学习过两篇新闻稿(《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本课教学有必要建构学生理性阅读新闻体裁文本的平台,提升学生阅读新闻类文章的水平。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心是对文本结构的梳理、内容的筛选分类、写作匠心的探究。

  考虑到班上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单元的教学任务,我预设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①由播放视频(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导入。一是借此了解学生对这一重大新闻事件的熟悉情况;二是激发课堂学习气氛。

  ②读文,梳理文本,区分文中的现实场景(新闻事实)、历史背景和作者评价。

  ③分点探究:现实场景中的时间内涵,标题和结尾句的匠心,“降旗”这一新闻视角的价值。

  学习目标:

  梳理文本结构,筛选、概括,现实场景、历史背景和作者评论三块内容;

  分项研读,探究作者的写作匠心,体悟该新闻的价值和意义。

  学习重点:

  明了新闻结构特点,学会准确地筛选、概括信息。

  学习难点:

  体悟作者的写作匠心,树立正确的新闻观和审美观。

  学习过程:

  一.了解背景

  观看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视频(剪辑片断)交流对这一重大新闻事件的感性认识。

  二.听读课文

  听读课文录音,完成老师布置的听读任务(筛选出文中的现实场景:地点、时间,概括仪式内容)。

  三.研讨文本

  1.筛选出文中新闻事实、历史背景和作者评论三块内容;

  新闻事实:四个场景,梳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等要素。

  历史背景:总督府历史变迁,英军占领香港历史。

  作者评论:揭示仪式的意义。

  2.讨论几块材料的写作匠心。

  历史背景材料自然衔接在新闻事实后,使现实场景有了历史纵深感,作者评论又凸显新闻的价值和意义。

  四.探究问题:

  1.课文中为什么把现实场景的时间写得特别精确?

  及时和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2.课文标题和结尾的话能不能改写?

  别了,“不列颠尼亚”改为:英国对香港长达150多年的殖民统治终结了!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改为:当年开着炮舰耀武扬威地闯入,今天又乘坐游艇垂头丧气地离开。

  理性和客观是新闻的力量。

  3.课文的视角为什么落在降旗仪式上?

  文中没有写庄严地交接仪式场景,没有写中国领导人出席庆典的画面,也没有写香港民众狂欢的场面。却把镜头对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而且聚焦在英国人的三次降旗仪式上。如何理解?

  价值和敏感是新闻的灵魂。

  五.小结回顾

  这节课我们从梳理文本结构入手,通过区分不同的新闻语言,研讨了新闻的结构特征和语言特色;并从新闻价值和审美意义上探究了本文的写作匠心。同学们的发言很精彩,情感体验也较深入。

  六.延伸练习:

  1、下面一则消息的主要信息,不超过35字。(4分)

  《人民日报》巴厘岛5月3日概括电,东盟10国与中日韩财长会议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发表联合公报宣布,亚洲区域外汇储备库将在今年年底前正式成立并运行,以解决区域内的短期资金流动困难,并作为现有国际金融机构的补充。

  根据公报提供的数据,在规模为1200亿美元的亚洲区域外汇储备库中,中日韩3国出资80%,东盟10国出资20%。其中,中国、日本、各占32%,韩国占16%。具体金额为中国384亿美元、日本384亿美元、韩国192亿美元

  【答案】亚洲区域外汇储备库将在年底前成立,中日韩出资最多(或“中日韩出资比例最大”)。

  2、下面这则新闻报道向北京市民披露了两条重要信息。请概括出这两条信息。(每条不超过25字)(4分)

  【本报讯】近来,北京市民对南水北调工程的进展情况更加关注。北京市水务局负责人就此,发表谈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引水起点为湖北丹江口水库,终点为北京顷和国团城湖,总干渠1277公里。其中,北京段起点在房山拒马河,经房山区,穿永定河,过丰台,沿西四环北上至颐和园团城湖,全段输水管道线路长74.8公里。中线工程竣工后长江水才可进京,竣工时间最后敲定为2010年。为保障在长江水抵京前北京的用水,南水北调工程北京段将在今年年底完工,2008年4月具备远水条件;届时,该段可作为应急调水通过,从河北省的岗南等4个水库引水,每年大约可向北京供水4亿立方米。这对奥运会筹备工作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信息一:长江水将在2010年引人北京。

  信息二:南水北调工程北京段年底完工,可作为应急调水通道。

  3、把《荆轲刺秦王》“易水送别”一节改写成一篇现场短新闻稿。

  附:板书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

  1997.6.30

  下午4:30~40港督府降旗

  晚6:15~7:45广场降旗

  子夜12:59会展中心降旗

  1997.7.10:01升旗

  0:40维多利亚港离去

7、《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文体特征。理解本文标题的特点和作用。

  2.理解分析文中三次降旗的不同意义,探讨新闻反映的时代精神。

  3.体会本文写作视角的独特之处,分析本文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融合的特点。

  一、预习检测

  1.新闻包括 、、、、五个部分。

  2.新闻六要素: 、、、、、。

  3.简要概括本文的导语、主体和结语的内容。

  导语(第 段), 。

  主体(第 段), 。

  结语(第 段), 。

  二、文本研习

  1.精读主体部分,概括这一部分写了哪些仪式或场景。

  2.赏析新闻标题的独特之处。

  3.阅读文中写到的三次降旗仪式,分析三次降旗的意义。

  4.找出本文融合在现实场景中的背景材料,总结这样写的好处。

  5.体会本文写作视角的独特之处

  三、课后检测: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落日朱启平

  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上午九时十分,我在日本东京湾内美国超级战舰“密苏里”号上,目睹日本代表签字,向联合国投降。

  “密苏里”号舰的主甲板有两三个足球场大,灰色的舰身油漆一新,十六英寸口径的大炮,斜指天空。这天天阴,海风轻拂。海面上舰船如林,飘扬着美国国旗。

  签字的地方在战舰右侧将领指挥室外的上层甲板上。签字桌上铺着绿呢台布,每边放一把椅子。桌子靠里的一面是联合国签字代表团站立的地方,靠外的留给日本代表排列。桌前左方将排列美国五十位高级海军将领,右方排列五十位高级陆军将领。桌后架起一个小平台,给拍电影和拍照片的摄影记者们专用。其余四周都是记者们的天下。我站在一座在二十毫米口径的机关枪上临时搭起的木台上,离签字桌约两三丈远。在主甲板的右前方、紧靠舷梯出入口的地方,排列着水兵乐队和陆战队荣誉仪仗队,入口处又排列着一小队精神饱满、体格强壮的水兵。

  八点半,乐声大起,联合国签字代表团到。八时五十分,乐声又响彻上空,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将军到。他是坐驱逐舰来的。军舰的主桅杆上,这时升起一面美国国旗。

  联合国代表团在签字桌靠里的一面列队静立。以中国徐永昌将军为首的五十位海军将领和五十位陆军将领,也分别排列在预先安排好的位置上。这时,日本代表团乘一艘小艇来到。乐队寂然。日本代表团外相重光葵在前,一共十一个人,到上层甲板后,即在签字桌向外的一面,面对桌子列成三行,和联合国代表团隔桌而立。

  九时整,麦克阿瑟昂首走到扩音机前,极清晰、极庄严、一个字一个字对着日本代表团说:“我现在命令日本皇帝和日本政府的代表,日本帝国大本营的代表,在投降书上指定的地方签字。”他说完后,重光葵挣扎上前行近签字桌,在两份投降书上分别签了字。

  麦克阿瑟继续宣布:“盟国最高统帅现在代表与日本作战各国签字。”麦克阿瑟坐到椅子上,签完字后,回到扩音器前。这时我转眼看看日本代表,他们像木头人一样站立在那里。之后,美、中、英、苏、澳、加、法、荷等国代表在麦克阿瑟宣布到自己时,先后出列签字。各国代表在签字时的态度以美国最安闲,中国最严肃,英国最欢愉,苏联最威武。

  全体签字毕,看表是九点十八分。我猛然一震,“九一八”!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寇制造沈阳事件,随即侵占东北;一九三三年又强迫我们和伪满通车,从关外开往北平的列车,到站时间也正好是九点十八分。现在十四年过去了,没有想到日本侵略者竟然又在这个时刻,在东京湾签字投降了!

  按预定程序,日本代表应该随即取了他们那一份投降书(另一份由盟国保存)离场,但是他们还是站在那里。原来加拿大代表在日本那份投降书上签字时签低了一格,占了法国签字的位置,法国代表顺着签错了地方,随后各国代表跟着也都签错了。麦克阿瑟的参谋长于是依着规定的签字地方予以更正,旁边附上自己的签字作为证明。倒霉的日本人,连份投降书也不是干干净净的。

  (节选自《中外记者笔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出版社,1987年)

  1.本文标题“落日”的意思是 。

  2.日本向联合国投降的仪式,麦克阿瑟为什么安排在美国军舰上、美国国旗下举行?

  3.麦克阿瑟是坐驱逐舰来的,日本代表团则是乘小艇来的,为什么?

  4.投降书“签错了”,日本代表为什么不要求重新签一份而接受了“不干净”的投降书?(假设日本有权要求重签,盟国同意重签)

  5.作者对签字仪式结束的时间点“九一八”的强调,对侵略者有何警示作用?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答案

  预习检测:

  1.新闻包括标题、导语、主本、背景、结语五个部分。

  2.新闻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3.导语(第1段),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离港,标志着英国对香港管治的终结。

  主体(第2-10段),叙述了中央关于香港政权交接的一系列仪式。

  结语(第11段),叙述英国对香港管治的开始与结束。

  文本研习:

  1.(1)2-4段,英国的告别仪式拉开序幕,先举行末代港督离任的降旗仪式。

  (2)5-6段,举行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

  (3)7段,第二次降旗仪式。

  (4)8-9段,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5)“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2.(1)标题采用主谓倒装的句式,突出了“别了”这一内容,能更好地表达情感,突出文章主题。

  (2)运用借代,“不列颠尼亚”指代英国,妥帖生动。

  (3)巧用双关,字面意思是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深层含意是象征着英国管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被洗刷。

  (4)“别了”,委婉的语气中有嘲讽的意味。

  3.第一次降旗是末代港督离任的降旗仪式,在“日落余音”的号角中降下港督旗帜,标志着今后香港再不由港督来管治。

  第二次降旗是当天香港岛的每天一次的降旗。标志着被英国管治了150多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第三次降旗是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上的易帜,标志着英国结束了对香港的管治,标志着中国从此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4.(1)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

  (2)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五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3)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军营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临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4)点45分,广场上灯火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一百五十六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5)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宣告终结。

  (6)0时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海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好处:背景材料对事件做了必要的补充,使得每一项仪式都显示出历史的跨度,使人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也让人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仪式本向的现实意义。作者没有直接说出仪式的历史意义,但情感和评价暗含其中。

  5.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的庄严或庆祝活动的热烈,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香港这个独特的视角,新颖而别致。

  在这个视角下,作者在简略介绍英国人降旗、参加交接仪式、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港回国这一系列事件过程中,穿插对英国人驻港、管治香港的历史的回顾,两相对照,突出了事件的历史意义。

  课后检测:

  参考答案要点:

  1.日本战败投降。

  2.凸显美国地位的重要性、强大。

  3.可以让胜利者尽显胜利的骄傲(尽享胜利的喜悦),让失败者尽显渺小(屈辱)。

  4.签投降书是耻辱的,再签一次等于双重耻辱。

  5.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或玩火者必自焚等。

8、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第一单元《别了,“不列颠尼亚”》《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预习导学案

  第一课时

  【预习指导】

  独立研读文本《别了,不列颠尼亚》《县委史记的榜样——焦裕禄》。依据导学案要求,做好标记和勾画。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这种文体特点。

  2、阅读文本,了解两篇文章的基本内容。

  【重点难点】

  阅读文本,了解两篇文章的基本内容。

  【情景导学】

  班级要举行朗读比赛,要求从此两篇文章中节选精彩片段,并说明选择理由。请你好好准备一下,报名参加吧!

  一、什么是新闻

  新闻,是指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媒体经常使用的记录与传播信息的一种文体。是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新闻是包含海量资讯的新闻服务平台,真实反映每时每刻的重要事件。您可以搜索新闻事件、热点话题、人物动态、产品资讯等,快速了解它们的最新进展。新闻包括有关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社会公共事务的报道,评论,以及有关社会突发事件的评论,报道。新闻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除了发表于报刊、广播、互联网、电视上的评论与专文外的常用文本都属于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速写(有的将速写纳入特写之列)等等;狭义上: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以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附近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使一定人群了解。新闻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写法以叙述为主兼或有议论、描写、评论等。

  二、阅读新闻需要注意事项

  (一)新闻采访注意事项:

  1、之前做好充足准备,做好策划和提问题纲。

  2、采访时间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时间。

  3、采访时提问不要过大过空,防止轻问重写,提问辞不达意

  4、采访过程中,事先围绕主题设计一些重要问题;用内行话提问;对回避采访的,以提问对方感兴趣的问题,诱导其配合采访;在提问时兼顾双方,问受众想知道的问题;提问语要注意"五不用":不用长句、不用倒装句、不用否定语气提问、不用有歧义的话提问,在提问时不要生造词语、任意改用专用名词;学会多用口语,长句分成短句来问;适当使用些激将法。充分发挥激将的作用;记者提问态度要真诚、客观、不带个人倾向。其余看个人发挥了。

  (二)采访角度:按照新闻角度中选材角度,选题角度,采访角度,表现角度确定采访角度。

  采访角度是对新闻主体事物现状、历史和内在联系的了解和把握,把各种社会联系包括在它的内容中,考虑一个时期的主旋律精神、某种倾向性问题的了解、价值取向(价值取向的把握主要考虑受众价值,即受众的关注度)等,,通过对其诸因素关系的比较掂量,选择出最有利的采访角度。

  三、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文章脉络。

  《别了,不列颠尼亚》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探究案

  【学习目标】

  1、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考《长征胜利万岁》中的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2、《大战中的插曲》理清行文线索,思考作品主题。

  3、体会两篇作品从不同侧面表达出的作者对中国革命的认识和思考。

  【重点难点】

  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情景导学】

  通过作品你认识了两位革命家,走进他们的峥嵘岁月吧!

  【学习活动】

  活动一:阅读《别了,不列颠尼亚》,思考下列问题:

  1、新闻的导语部分交代了哪些内容?

  2、本部分第2段采用了怎样的叙述方式?有什么作用?

  3、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4、对《别了,不列颠尼亚》这个新闻标题应怎样理解?有何作用?

  活动二:阅读《县委史记的榜样——焦裕禄》,思考下列问题:

  1、文章在开头部分第三自然段描写了兰考什么景象?有何作用?

  2、本文中,作者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举例说明。

  3、本文“行散神聚”的“神聚”表现在什么地方?

  训练案

  【学习目标】

  1、完成一篇新闻通讯

  2、在评点中明确新闻通讯的写法

  【学习活动】

  1、到社区作一番调查,完成一篇新闻通讯(不少于600字)。

9、《别了,“不列颠尼亚”》课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程继兵

  【学习目标】

  1.复习新闻知识。

  2.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异同。

  3.学会分清新闻事实与背景,理解两者结合交错使用的妙处。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交流

  【教具使用】

  1.香港回归视频资料.

  2.课件

  【教学重点】

  1、学会分清新闻事实与背景,理解两者结合交错使用的妙处。

  2、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

  导语

  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举国欢腾。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为了记下这一大盛事,四位新华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

  今天,我们就让这篇著名的《别了,“不列颠尼亚”》带领我们回到1997年6月30日至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现场,一起来重新感受那激动人心的场面。

  一、复习新闻知识

  1、什么是新闻(消息)?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2、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

  五个“W”和一个“H”即:

  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因how:何果

  3、消息的特点:

  1〉真:消息的事实必须真实。2〉短:消息要求短。3〉快:时效性4〉活:消息要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5〉强:消息的强是指思想性和指导性要强。

  4、消息的结构

  1>标题(正标、副标题)

  2〉导语: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

  3〉主体: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4〉背景: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5>结尾

  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二、感悟(五分钟阅读课文;看香港回归照片。)

  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找出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

  (2)主体部分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写了哪些场景?请圈点出来

  4时30分,末任港督的降旗仪式。

  4时40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

  6时15分,英国告别仪式。

  7时45分,港岛的第二次降旗仪式。

  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0时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三、精读课文:

  1、新闻报道中往往要交代有关的背景材料,试找出课文中运用的背景材料,并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如文章的第4、7、11自然段。

  背景中有历史事件的回顾,港督府的修建,英国统治香港的天数,英国米字旗和港督旗的升降等,都有准确的记载,虽然只写了一天中发生的事件,但有很大的历史跨度,今昔对比,使人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深化了主题。

  2、对比这两句,哪句话更合适,为什么?

  ①随着末任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②香港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同时也标志着英帝国的太阳在中国的领土上空永远落下了。

  ①语言的含蓄,英国结束殖民统治,中国人扬眉吐气。

  四、合作探究——品析课文精妙

  1、哪个标题好,为什么?

  ①别了,不列颠尼亚

  ②英国撤离香港,结束统治

  ①好。(1)句式倒装,更能表达感情。香港回归,中国雪耻。

  (2)虚实结合,匠心独运,了无痕迹。“实”指“不列颠尼亚”号游轮离开香港。“虚”指英国结束在香港的殖民统治。

  2、下列两句哪个表达效果好,为什么?

  ①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②4时30分: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降下旗杆。

  ①从视觉角度、听觉角度去进行描写,更细致生动,更能看出彭定康的失落,中国人扬眉吐气;更能体现香港回归的主题。

  五、拓展运用——堂上练习

  给下面这则消息拟一个题目(能概括主要内容,不超过12字)。

  昨天,北京大学进行了自主招生考试。有考生告诉记者:“题目新,题型新。比如语文第一题用拼音默写宋词,挺新鲜的,从没这么考过。还有对对联,给‘九天揽月华夏英豪驰宇宙’对出下联,挺有意思的。”除笔试外,考生还必须参加由北大教授组成的专家组面试,在15分钟面试时间内自我陈述并抽签答问,以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板书:

  1、描写清新的可视性

  细致现实场景的描写生动的可听性

  2、语言

  含蓄。用事实讲话:现场与背景相结合。

幼儿园中学教案推荐 《我爱这土地》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现代诗两首》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 《风筝》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一个都不能少,让阳光洒向那片阴暗的角落 ——————试论师爱与后进生的转变 班级管理反思(八年级下册) 《石壕吏》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我的第一本书》导学案一等奖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记叙文写作——写清记叙文的六要素 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背影》学案一等奖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材文言文考点对应训练——中考组合类中考复习(九年级下册) 《智取生辰纲》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教学工作总结教学总结(八年级上册) 《金色花》教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摆渡》课堂教学实录(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安塞腰鼓》导学案一等奖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背影》说课稿(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五人墓碑记》学案一等奖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狼》导学案一等奖、教案一等奖(粤教版六年级下册)

最新中学教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信息化教学设计 《我为“差生”代言》课堂实录(语文版九年级上册) 《变脸(节选)》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动作描写作文指导(七年级上册) 心理活动描写作文指导(七年级上册) 写人作文写法详解—写长辈亲人作文类型作文指导(七年级下册) 人物细节描写作文指导(七年级上册) 写家事的类型作文指导(七年级下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学案一等奖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秋颂》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相关信息 信息化个人述职报告 信息化现状调查报告 信息化工作自查整改报告 信息化调查报告 信息化建设工作报告 信息化工作述职报告 别了,“不列颠尼亚”(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信息化建设工作自查报告 信息化建设自查报告 别了“不列颠尼亚”(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