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职高语文基础模块第五单元第15课的词曲四首之《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介绍、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部分来进行说明。请指教!
一、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学目标
本单元编选的是二位唐朝诗人和四首著名词曲作品,要把诵读放在首位,并将诵读贯穿于单元教学的整个过程。
李白诗歌的豪迈奔放、清新飘逸之浪漫主义手法与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浅近平易之现实主义风格的比照。
苏轼的咏史、怀古、抒情,成就慷慨奔放的豪放(派)代表,李清照的婉转悱恻、唯美愁思当推婉约(派)的典范,
辛弃疾词的丰厚深奥,表达了不愿随波逐流的美好品格,蕴含着婉约的基调;马致远剧作的短小精悍,突出了借古讽今、笑看功名的叹世主题,抒发着豪放的曲调。
教材编者可谓用心良苦,编选六人各富代表性的词曲来学习,通过比较,使学生了解完全不同的语言风格,进一步体会两位诗人,两位词人和一位曲作者的创作风格。
通过诵读古诗词曲,增加语言积累,陶冶情操,提高文化品位。掌握诵读技巧,理解古诗词曲的语句和主题。并在学生理解古诗词曲的内容后,教给鉴赏词的方法。通过鉴赏,体味词曲中表达的情感,分析作者是如何传情达意的,进一步了解古诗词曲的特点和写法(情景交融、点染、白描、叠字等),让学生在学习后对古诗词曲的鉴赏建立一个初步的感性的理解。
(二)课文特点及在单元中的地位
《念奴娇•赤壁怀古》既是苏轼的代表作,又是豪放派词的主要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怀古词作,借咏史抒发对建功立业的景仰和壮志难酬的愤懑,胸襟豪放开阔。从章法上说,词的上片大多侧重写景、叙事,下片侧重抒情。通过对本词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习豪放派风格的文学作品以及以后进行诗歌鉴赏的训练。
《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新课标理念,确立教学目标如下:了解苏轼和豪放词的艺术特点;通过朗读、背诵,把握作品的意境;通过学习,认识豪放派的艺术风格;体会词人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梳理积极的人生观,保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为:词作中名句的积累。体会词人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豪放派的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为:引导学生从诵读入手,在主读懂的基础上,背诵该词。同时反复诵读,理解作内容,品位、感悟豪放派词的风格特点。理解“人生如梦”。
二、学情介绍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学生对苏轼的诗文……
三、教学方法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鉴赏—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对此,针对教学重点主要采用了诵读法、分析法、讨论法,针对教学难点主要采用合作探讨式教学法,而对于诵读部分则采用想像法。
四、学习方法
赏析是诗词学习的能力指点,比较是诗词学习的迁移提升,而诵读则是诗词学习的核心环节,在课堂上安排以下三个步骤的学法引导。
1、运用诵读法,感受词的语言和意境。
2、运用分析法,掌握词风特点。
3、运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理解作者的“人生如梦”。
五、教学过程
导入:古之文人雅士,每当登高望远,必有所触动;每临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湖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篇章,由此形成了中国诗词王国里的一朵奇葩——怀古诗词。宋代文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已,醉书一曲《念奴娇•赤壁怀古》,让世人传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词,感悟东坡豪放的词风。
(一)泛读,了解背景
学生自由朗读,揣摩作者的情感。(以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为背景音乐)
请学生自由谈论对苏轼的生平情况及对其的认识和看法。然后老师总结,归纳重点,并介绍本首词的创作背景:苏轼二十岁中进士,力图有所作为。但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写诗讽刺。于是有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苏轼,致其入狱。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苏轼被捕入狱,历时五个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本词就是作者在此时写就的。
(二)、朗读,感受意象
播放名家朗诵,想像滚滚长江的画面,让学生初步感受本诗雄奇壮阔、气势非凡的意象。
正音,集体朗读。并思考:题为“赤壁怀古”,本词描绘了赤壁哪些景观,这些景物有何特点?思考为什么不写长江平静之景?
提示:大江、故垒、乱石、惊涛、千堆雪。作者抓住了悬崖、陡壁、怒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基调:豪迈、奔放
(三)、研读,探究情感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次有感情的诵读全词。然后自由讨论如下问题:
1、对活动在这里的英雄人物,作者具有怎样的情感?
提示:大江滔滔,犹如历史长河,英雄人物的业绩,被淘洗变淡。这些英雄人物现在又在何方呢?不尽的怀念从中可见。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锦绣河山必然产生、哺育和吸引无数的英雄人物,而三国时期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诸多的英雄人物中,作者为何要选择周瑜作为咏诵的对象?思考把周瑜换成孙权或诸葛亮好不好?理解写周瑜形象的作用,体会用典的贴切。
提示:虽然三国时期是英雄辈出的年代,但只有周瑜符合作者的审美要求:婚姻美满、英俊潇洒、少年得志、功成名就,于是作者选取了周瑜的三个方面“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便把一个叱咤风云的儒将风采写得形象生动。在周瑜身上寄托着作者的人生理想,同时也引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东坡当年47岁,不但无建树,反而待罪黄州。怀古思今,对比反差强烈,因而感慨万千。
3、在下阕中作者抒发了怎样的人生感慨?“人生如梦”的感叹是否消极?与前面的壮阔之景和英雄周瑜是否协调?
提示:对周瑜的追述表现的是一种理想,而落泊失意是一种现实,这反映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洒酒入江,以酒祭月,是希望万古愁怀随江而去。感慨和动作中现出一种超脱与旷达。(可结合苏轼的生平思想及创作背景来分析)
(四)、选读,迁移知识
比较赏析杜牧的《赤壁》,思考问题:
1、诗篇开头借什么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引起了“思古之幽情”?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2、诗中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东风”一词的深层寓意是什么?
3、后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根据上述所学及自己的了解,学生自由发言,归纳总结怀古诗词特点
(五)、熟读,达到背诵
抽查背诵,总结全词。这首词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豪迈奔放,一泻千里。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和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都体现了豪壮的情调。用烘托和映衬的手法抒发了自己的感慨。结尾处“人生如梦”的感慨是作者迅速从惆怅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
五、说板书设计——展示个性特征
板书设计要体现“四性”:一是程序性,展示教学流程或思维流程;二是概括性,体现对主要教学内容的概括;三是指导性,就是对学生的思维有启发作用;四是艺术性,看起来赏心悦目。
上阕:(写景)(怀古)
所见:大江、故垒所想:千古风流人物
乱石、惊涛一时多少豪杰
下阕:(怀古)(伤今)
所忆:(周郎)雄姿英发所慨:多情善感
风流潇洒早生华发
才华横溢人生如梦
布置作业:
1、诵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并预习《一剪梅》,试从语言色彩、意象选择、意境特点等角度作简要归纳两首词的不同之处。
2、背诵课文《念奴娇•赤壁怀古》。
2、《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全词。
2.理解作品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及作者借古抒怀的表达方式。
3.理解作者在词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4.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培养学生面对挫折时具备博大胸怀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和掌握作品中借古抒怀的抒情方式。
2.体会品味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提问法。
3.讲授法。
4.合作探究法。
【教学用具】借助多媒体完成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
同学们,刚才播放的应该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首歌曲,它是《三国演义》的片头曲,这首歌曲会让我们想到那个鼓角争鸣、充满纷争的乱世——三国,那是个催生英雄的时代,如今虽世殊时异,但那些人的名字至今流传。请看下面的诗句: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鞠躬尽瘁的诸葛亮)
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驰马射虎的孙权)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文武双全的曹操)
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驱时无忘赤帝。
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现处不愧青天。
(忠肝义胆的关羽)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三国时期的英雄,作为苏轼,他又最欣赏谁呢?(周瑜)三国英雄如此众多,为何他偏偏对周瑜如此推崇?(板书:为何独爱周瑜?)
现在,就让我们放声朗读全词,在其中寻找答案吧。
二、朗读全词。
1.教师范背。
2.全班齐读,并思考:这首词的基本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豪放)
好,这就是我们对这首词的初步感知了,而苏轼如何体现出这种豪放的呢?我们后文见分晓。(板书:如何体现豪放精神?)
三、分析题目。
“念奴娇”是本词的词牌名,其调高亢,念奴是唐代一个很著名的歌妓,调因此而得名。
“赤壁怀古”是这首词的题目,告诉我们的主要信息是:苏东坡在赤壁这个地方游览的时候,触景生情,缅怀古人。(板书:写景——怀人)
那么,苏轼是如何安排这两块内容的,我们接着往下看。
四、写景片段分析。
1.学生齐读本词的上阕。
2.提问:上阕描写赤壁景色的句子是什么?体现了赤壁的什么特点?
讨论后明确: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2.雄伟壮观。(意思接近即可)
3.我们虽不能亲眼目睹赤壁的壮观景象,但从作者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它的雄奇,这完全归功于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试就以上面三句为例分析。
学生讨论后明确:用词:“穿”、“拍”、“卷”;手法:夸张、拟人、比喻。
“穿”字写出山石直插云霄的高峻;“拍”字写出波涛撞击岩石发出的声响;“卷”字则写出波涛起浪后的汹涌澎湃。
4.试分析此段景描写的作用。
明确:渲染气氛,为下文英雄人物——周瑜的出场蓄势。
研讲:滚滚东去的长江水汹涌澎湃,然后镜头慢慢前移,我们会依次看到散乱高耸的山石直冲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的撞击着江岸,滔滔江流卷起千万堆似雪的波浪。如果在这样的镜头中在配上诗朗诵,那就是“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而这就是我们的赤壁古战场,我们的“如画江山”。
五、人物形象分析
同学们,我们的舞台布置已然完毕,背景就是这如画的江山,当追光灯亮起,照在哪里啊?(豪杰。最终聚焦在周瑜的身上,此时,主人公出场。)
这个周瑜怎么样啊,请同学们读有关周瑜的部分“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1.称呼:公瑾。称字表示尊敬。
2.婚姻状况:小乔初嫁了。思考:为何不是出嫁?作用何在?
要点:年轻有为;衬托手法,美女配英雄;周瑜同孙权的亲戚关系也是其成功的重要条件。
3.相貌打扮: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总结;威武英俊、风度翩翩,儒将风采(当时比较时髦的装扮)。
4.作战能力: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点拨:以少对多,却能如此淡定,更显其英雄本色。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遥想”以下几句塑造出一位春风得意、威武英俊、意气风发的青年将领的形象。
六、苏轼内心活动。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江山依旧,可人事全非。赤壁是周瑜建功立业的地方,却是作者被贬之后游历的去处,面对这样的周瑜,面对如此的功业,他心里是有个比较的,且看下图:
周瑜————————苏轼
年龄:刚过而立年近半百
生活:幸福美满屡遭不幸
外貌:英俊儒雅早生华发
际遇:功成名就壮志未酬
我们所认识的苏轼是何许人也?他很有才华,散文方面很有造诣,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开创宋代豪放词风,与辛弃疾同为豪放派的代表,擅长书画,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可他的仕途却极为坎坷,“乌台诗案”不仅使他官场受挫,更险遭杀头之祸,于是他是带着一身的疲惫,满心的伤痕,来到黄州这个荒凉的小镇,想到自己年近半百却不能同周瑜一样建立功勋,可以说壮志未酬,但他还是渴望建立功业,这正是他仰慕周瑜的地方,也难怪他发出“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样的感慨了。
七、合作探究:“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体现是积极还是消极的情感?(解决词中体现的豪放精神)
明确:苏轼此时已经47岁了,他被贬到黄州,游览赤壁美景,如画江山,再想想人家周瑜,在三十四岁的时候,就已经名垂青史,已经立下赫赫战功。而自己虽然不失优秀,可年华老大,功业少成,还可能如周瑜那样吗?想到这,苍凉、消沉之情是难免的,肯定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但是苏轼毕竟是苏轼,他并没有真正消沉,他又特别想得开,苏轼可能在想,如画的江山,儒雅的英雄,多情的美人,还有流传千古功业,即使周瑜这样的风流人物不也是被“浪淘尽”了吗?人生就如梦境一般,何必过于执着呢?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所以他特别洒脱,放得下,才能拿得起,看得开,才能出得来,因此,苏轼才会情不自禁倒一杯酒祭奠江水和月亮,因为同他们为伴,才是永恒。(忆《赤壁赋》)这就是苏轼的生存智慧,这就是苏轼的达观豁达态度。
总结:此句反应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在貌似自慰的言辞中激荡着一腔追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八、高考延伸。
提问: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
陕西省乾县一中李俊红
说教材:
一、第三册语文主要是诗词,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诗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原因如下:
1、在这一部分,高考时直接题和间接题都很多,关键是直接题较多,如:(1)作家作品、作家的姓名字号、并称及文坛地位等;(2)风格流派、文体;(3)名句填空;(4)对相关背景的了解、对主要内容和重点字词的理解;(5)对写作特点及艺术手法的鉴赏。
2、诗词教学从培养人文素养提高文化品味来谈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到人生态度,小到言谈举止,都有影响。
二、这首词可以说是重中之重。苏轼是一个大家,就像讲诗经要《氓》,讲楚词要讲到屈原,讲魏晋诗要讲到陶渊明,讲唐诗要讲到李白杜甫,讲宋词不能不讲到苏轼,他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诗文词对后代文人影响极大。
三、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背诵本词
2、熟记作家作品地位及并称
3、把握豪放词的意境及特点
4、积累重要的实词虚词
说教法
一、上片以讲授为主,用语言再现当时场面,引导学生去想象苏轼登赤壁怀念英雄的情景,尽可能使其有如临其境之感。
原因是:我们的学生阅历浅,学生几乎没有登山观海的经历,如不引导,很难体会苏轼面对滚滚大江,想起历史上无数的英雄,看到赤壁形胜,想起潇洒多谋的周瑜,感叹自己壮志难酬的心情。但苏轼又不同于杜甫李商隐,他的性格更倾向于陶渊明李白,又不甘于消沉,所以以酒祭月,非常豪迈。
二、下片以讨论为主,启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因为有了上片学习的基础,把握全词意境问题不大,讨论更能深入领会到诸如烘托借代等艺术手法;更能领悟到苏轼用词的精妙,如“羽扇纶巾”、“樯橹灰飞烟灭”、“人道是”,我安排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正体现了上述认识和想法。
说教学过程:
一、在导课时,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为后面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豪放词与婉约词的区分打下基础。
二、在作者简介中,介绍得稍多了一点,有些内容似乎与本课内容联系不大,原想舍去,例如对苏轼在文、词、诗、书画并称方面的介绍,但又想到高考要考,所以就罗嗦讲了。学生虽然在小学初中学过苏轼的诗词,对苏轼有一定的了解,但越是熟悉的,越容易记不清楚,所以在这多讲了一点,算是对苏轼一个简单的小结,这样在讲三册24课《赤壁赋》时就可以让学生来介绍苏轼,加以强化。我想如能在适合的篇目中对一些重要的作家作品进行小结,平时就以全局观念注意点滴积累,就可以减轻学生高三复习的压力。这一点属于个人一点想法,希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三、在背景介绍中,我分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介绍乌台诗案,讲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和本词有关的事实背景;另一方面对苏轼的胸襟性格做简单评价,便于学生把握词风和词人。
四、范读正音
朗读是诗词教学的重中之重。朗读有利于记诵,朗读有利于理解,朗读有利于把握意境,朗读好了甚至可以以读代讲,朗读时要把握诗词不同风格、不同基调。这是一首豪放词,应读得铿锵有力。
至于将字词板书,我个人认为在高中教学中依然必要,字词教学在任何时候都是语文教学中极重要的部分,传统教学在这一点上做的很好,相反,近年来流行的所谓“素质教育”对字词教学有点忽视。平时时间充足时,我会在一单元学完后叫学生听写字词并注音,开始学生不以为然,以为是小学生的事,慢慢地倒引起了重视。
五、赏析部分
一是把握对字词的赏析;二是把握意境,尽可能地再现当时的情景;三是对一些艺术手法赏析穿插其中;四是由于诗词跳跃性大,而我们的学生史学知识欠缺,所以我在讲述时补充了一些史学知识,这似乎把语文课讲成了历史,也不知得当与否,算是一种尝试,还望各位前辈提出批评意见。
六、至于延伸比较部分,以柳词和苏词为例比较豪放词和婉约词的词风,是为了把学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性差异上升到理性,使这种感性更加深刻、明晰。
在这一部分有些地方总结得不是很恰当,例如,把“壮志难酬之恨”说城是一种“悲愤”,“悲愤”一词明知用得不是很合适,但一时又想不出一个合适的词来替换,显得勉强和别扭。
说板书及作业
一、板书基本上是按行文思路来安排的,这样安排一是便于总结写作特点;二是便于学生按思路记忆背诵—本来还安排尽可能课堂背诵,时间来不及没有进行。
二、作业为背诵体会和自学《江成子》,体会不同人物的不同风格,这样在指导检查作业时可以强调评价和鉴赏同一个人的作品,应从实际出发,我们所强调的风格流派不过是就其主要成就或主要方面来谈,不能一概而谈。
自己的缺点有时是自己清楚的,但自己看不到自己的背面,旁观者更清楚,所以希望各位老师多提意见,畅所欲言,给我们年轻人一个不断进步的机会!
作者邮箱:ljh07019@hotmail.com
4、《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三河市第一中学语文组薛彩云
教学目标: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理解烘托映衬,虚实相济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描写赤壁战场的雄奇景色,追思周瑜当年雄姿。
教学难点:首尾作者对历史和人生的看法。
培养对意境的感受、分析能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猜一猜:他们是谁?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垂千古,娥眉共比高。——“三苏”
“三苏”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当属苏轼。引入作者介绍
文——唐宋八大家
才华横溢的苏轼诗——苏黄
词——苏辛
书法、绘画——宋四家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研读鉴赏1、了解背景:这首词是苏轼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游赤壁所作
2、整体感知
(1)欣赏《三国演义》片头曲感受意境(渲染氛围、创设情境)
(2)听配乐朗读(欣赏美读)
(3)跟读、自由读、个别朗读、齐读(指导朗读)
3、对照注释再读课文,思考: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公认的豪放派代表作,其“豪放”在内容上表现在哪些方面?(揣摩讨论)
明确:A、描绘雄壮之景。(上阕)B、刻画英雄人物(下阕)
4、男生齐读词的上阕,思考作者看见了哪些景物,以及作者由这些景物想到了什么?
明确:所见——大江、赤壁、乱石、惊涛、巨浪
所想——淘尽风流人物、涌现多少豪杰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句词写的江水有什么特点?此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全景、远景)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浩浩荡荡、气势磅礴,而且将写景与写人融合为一体。
在这里,长江已不仅仅是一条江水的名,而是滔滔历史江水的代名词。作者面对江水不禁心潮起伏激荡,怀想往昔无数的风流人物。为下阕英雄出场作铺垫。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你觉得哪些字词用得好,为什么?
明确:实写赤壁之险峻雄奇,动心骇目。巨涛拍岸,怒涛汹涌,浪花千叠,如雪堆积不断。
“穿”——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气势;“拍”——写出江水与岸拍击的力度;“卷”——写出波涛的巨大力量。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寥寥数笔便勾画出一幅雄奇壮丽的雪浪图。令人想到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为下片追怀英雄渲染气氛。(3)小结上阕:上阕写赤壁雄奇壮丽之景,为英雄人物出场作铺垫,江山之胜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
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哪些诗句是直接写周瑜的?塑造了周瑜怎样的形象?明确:雄姿英发、风流儒雅、潇洒从容、才华横溢——正面描写
(2)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有什么作用?
明确:①借周瑜娶小乔的事实,说明他指挥战争时,年纪很轻,才华横溢。
②以美人衬英雄,更显周瑜潇洒的风姿。——侧面描写
(3)对周瑜的追忆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找出文中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
明确: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主旨句
渴望建功立业,也渴望萎靡难振的宋朝有如此英雄来扭转乾坤,而自己年近半百,白发早生而贬居边地,无所建树,壮志难酬。
这是诗人理想与现实尖锐冲突之后的心理反映。江月是永恒的,在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中人只是沧海一粟,人生如此短暂,又何苦让种种“闲愁”萦回我心呢?一位襟怀超旷、识度明达的诗人浮现在我们眼前,在他的自解自慰中仍有一腔豪迈之情。
6、小结全词
7、与柳永的《雨霖铃》比较,体会豪放、婉约两派词风的不同。
8、豪放和婉约也不是绝对的,豪放如苏轼也有柔婉的作品,感受《江城子》。
三、作业:写一篇《江城子》鉴赏。
5、最美宋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寻寻觅觅》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学习任务:
1.小组合作鉴赏,“推荐心中最美宋词”,制定优秀宋词评价标准。
2.拟写推荐最美宋词推介词。
(点评:根据最新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设置“学习任务”驱动教学具有课改意识,且两个学习任务具有一定的层级,符合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心理认知规律。“小组合作鉴赏”是学习方式,此处可不表。“优秀”“最美”是见仁见智的审美判断,具有因人而异的主观性;“评价标准”相对客观,可表述成“说出你认为最美的理由”。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确定最美宋词评价标准。“拟写”是依照已有模板仿写,如果让学生自己去写,改成“撰写”更好。有鉴于此,两个学习任务,可以表述为:1.推荐心中最美宋词,说出你认为最美的理由。2.确定最美宋词评价标准,撰写最美宋词推荐词。)
教学过程:
环节一:初步感知每首宋词大意、情感。(10分钟,如果学生已经学过,这一环节可以再略化;能提前落实学生预习最好。)
任务:请自由朗读诗词,结合注释,看看这首词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感情。
交流:找三位学生朗读,正音,其他同学注意做好标注。
问:喜欢这三首词吗?说说你对它的初读感受,另找三位学生说说。
(点评:通过“自由诵读”“学生朗读”等方式抓住了诗词教学的不二法门:读。在读的基础上,检测字音,弄懂大意,然后请学生说一说“初读感受”,自然会水到渠成。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这是关键的一个环节。最好把学习任务前置,安排学生利用导学案做好预习,这样课堂展示会更充分。)
环节二:推荐心中最美宋词,制定最美宋词评价标准。
任务:现在都讲究“眼缘”,也就是第一感觉,学校文学社社刊要刊登一首最美宋词,根据你刚才的第一感受,你会推荐这三首中的哪一首?为什么?请小组(按照所选分组)再读诗词,每个小组写一份推荐书,不少于四条推荐理由。准备5分钟,小组代表宣读推荐理由。
(点评:这个环节的任务设置注重了学习的情境化,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具有了项目化学习的特点。“学校文学社社刊要刊登一首最美宋词”是学生比较熟悉且有人参与过的,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你会推荐这三首中的哪一首”,尊重学生的自主权,有选择的空间。写作“推荐理由”既有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也有小组合作鉴赏,为下一环节评选“最美”宋词作铺垫。)
预设交流“推荐理由”如下:(15分钟)
《念奴娇》:内容:描写了赤壁古战场雄浑壮观的自然景观;塑造了周瑜年轻有为的英雄形象,对赤壁之战场景的艺术概括,自我解嘲,表达了诗人对年华已逝、壮志难酬的感伤以及超脱放达的人生境界。
艺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上片赤壁之景);炼字(穿,拍,卷);对比(周郎,自己);比喻(江山如画,人生如梦),象征(大浪淘沙,时间长河),借代(樯橹),夸张(谈笑间)鲜活的形象刻画(周郎,我)等。虚实相生(遥想。好处:丰富此的内容,拓宽词的意境,更好地抒情)意境雄浑阔大。整体风格:豪放旷达。
《永遇乐》:内容:主要是典故。孙仲谋——怀念英雄,表达收复失地的失望;寄奴——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借古讽今;佛狸祠——今昔对照,忧时伤世;廉颇老矣——老当益壮、报国无门的苦闷。表达了诗人对当局统治者的批判和失望以及对自己老当益却又壮报国无门的无奈和苦闷之情。
艺术:用典抒情(好处:含蓄,凝练,给读者留下想象思索空间,增强作品的文化内涵,使词更加庄重典雅,拓展词的意境等),对比(刘裕,刘义隆,统治者;四十三年,如今佛狸祠)虚实相生(四十三年,回忆),写景、叙事、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整体风格:豪放悲壮(沉郁)
《声声慢》:内容:刻画塑造了一个孤独凄惨的诗人自我形象(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守),典型意象(酒,雁,风,黄花,梧桐,雨,黄昏),描写了一天的生活,季节时令的刻画。表达了诗人遭遇国破、家亡、夫死,流寓江南后晚年孤苦无依的凄苦之情。
艺术:叠词(音乐感,突出情调感情),借景抒情,动作描写、细节描写,景物烘托,象征(黄花)言尽意无穷(怎一个愁字了得),直抒胸臆(怎一个愁字)意境凄婉哀绝。整体风格:婉约细腻。
每小组代表宣读完后可再请组员补充。
老师归纳:刚才各小组交流的推荐理由可以分为内容和艺术两个方面,这也是鉴赏评价一切文学作品的两个角度。
(点评:删除上面这句话里的“一切”。教师预设了“内容”“艺术”两个方面,知识很丰富,可应对学生交流的答案。但这些预设之中还有“意象”“意境”“情感”“风格”等,估计课堂上学生的答案更丰富多彩,甚至还会有一些我们无法预约的精彩。)
提出思考:一首最美宋词在内容方面、艺术方面的标准是什么?能否概括归纳。小组讨论2分钟,学生发言。
老师归纳:
1.内容上:(1)具备典型有意蕴的形象(景物、人物等)(2)表达真挚、细腻、丰富的情感
2.艺术上:(1)用词炼字精当(2)艺术形象典型(3)抒情手法丰富(4)风格鲜明独特
可补充知识:苏辛词内容上:扩大了词的题材;艺术上:开拓了词的境界,开创了豪放词风。
老师总结:
近人唐圭璋主编的《全宋词》及孔凡礼编的《全宋词补辑》录存作品两万余首,可考作者1430多人,这还不包括其它朝代的词和很多失传的词。在这浩如烟海的宋词中,不一定都是优秀的,一定有高下之分。今天老师用“最美”一词,这个词可能有个人的审美趋向在里面,但从某种意义上讲,至少应该是优秀的词。大家有了一定的评判标准,哪怕它很简单,但是可以帮助我们今后去更好地来鉴赏宋词。
(点评:教师这里的总结很有必要,说明审美是主观的,虽有一定标准,但主要是依据自己的审美认知和判断。告诉学生“优秀”“最美”的层进关系,“最美”来自“优秀”,“优秀”未必“最美”。)
环节三:参考最美宋词评价标准,拟写最美推介词。
任务:
1.请参考刚才制定的评价标准,再进一步品读诗词,结合该词突出特色,审美意境等,拟写一段80字左右的推介词,要求文字优美有诗意,小组推荐最美推介词,代表朗读。(7分钟)
根据时间,教师展示: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易安,你丢失了什么?让你这般失魂落魄又坐立难安?是少女的荷花塘?汴京的元宵夜?还是心爱的夫君,命一般的金石字画?原来,你丢了太多的东西,如今真的只剩下茕茕一身,形影相吊了。淡酒敌不过急风,美人敌不过黄花,头上南飞雁,望眼满含泪;点点梧桐雨,滴滴都是血。在这个冰冷孤寂的黄昏,你孱弱的双肩载不动许多愁,你只能细数着遍体的伤痕,用最低沉凄绝的声音唱: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2.背诵最美宋词,当堂检查。(2分钟)
(点评:这一环节仍不忘让学生结合“评价标准”“品读诗词”,尤其是“当堂检查”学生的背诵,可见诵读贯穿始终。学习任务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写作推荐词的要求也非常具体。把诗词教学由“读”引向“写”,做到了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如果时间允许,尽量请学生展示他们的写作成果。)
作业布置:请同学们根据今天制定的最美宋词的评选标准,品读鉴赏以下六首宋词,选出一首你心目中的最美宋词,拟写一段推介词。
《江城子》(苏轼十年生死)《永遇乐》(李清照落日熔金)
《水龙吟》(辛弃疾楚天千里清秋)《雨霖铃》(柳永寒蝉凄切)
《蝶恋花》(欧阳修庭院深深)《鹊桥仙》(秦观纤云弄巧)
(点评:作业中安排的这六首宋词,以婉约风格为主。是为平衡课堂所学三首词中有两首是豪放词的原因吗?如果是这样有意为之,可见教师颇具匠心。也可以均衡下,豪放婉约各半,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宋词的风格。另外,布置作业一定要有检查落实,要求学生写入读书笔记收上来检查。)
6、《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本词“景、史、情”相融合的写作特色。
2.通过对语言的分析,把握内容,感受风格,领会思想。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型:课内赏析课
教时安排:一课时
一、提问方式复习作者
略
一首诗词,要读懂,首先仍是字词入手。语文实为“文字、文章、文学、文化”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朗读,同学评价,学了这么多年的语文,读得怎么样?应该怎样读?
2.检查字词的理解见幻灯2
3.集体朗读
4.师范读或者听多媒体的朗读
解释:词与诗歌不一样,押的是入声韵。入声韵现在已不存在,现在无锡的老言颇有点相像。举例试用无锡话读。入声韵的特点是压抑,此词虽然是豪放词,然归根结底是压抑的情感。
5、学生朗读,要求:体会文化
三、品味鉴赏:词是有章法的,理解词要一层一层的看。全词共八句,分别是:
1、第一句从眼前江景起兴,由眼前的大江联想到历史长河,引出对往昔英雄的怀念。
讨论:你认为第一句指的是眼前的大江吗?幻灯5
哪几个词是最有历史感的?“浪淘尽”是什么意思?
(任何英雄人物都会掩埋在历史的长河中,起笔苍凉)
2、点明怀古内容,引出古战场幻灯6
故垒西边……这是真是赤壁吗?何以见得?
3、正面描写赤壁景色,突出江流气势和赤壁的雄奇红灯7
“乱石穿空”写什么?“惊涛拍岸”突出什么?“卷起千堆雪”写什么?
(写山,雄俊,力度。惊涛,表明水,江流的湍急。雪在质感上比浪形象,生动)
4、过渡,承上启下,由写景到写人幻灯8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怎样联想到英雄的?
(得江山,造江山,是一种野心的表达,看到美景,想拥有,以江山代表自己的成就。
5、写周瑜英雄形象,以美人陪衬英雄,突出少年得志幻灯9
写英雄为什么一定要写美人?
(周瑜当年34岁,英气,才华,美人爱英雄自古以来就如此,美人嫁英雄相得益彰。如果东风不与周郎便,那么美人就不是他的了。
6、写周瑜赫赫战功,以曹军惨败反衬周瑜儒将风流幻灯10
讨论版本中的“墙橹”“强虏”哪一个词好?
为什么是“羽扇纶巾,儒将风流”?
7、由怀古到伤己,抒发自己年近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幻灯11
为什么想周瑜会伤自己?(年龄、功业相比)
这是怎样的心情?(抑郁)
多情应笑我,多的是什么情?(抑郁之情,早生华发,一“早”字体现此情)
8、洒酒酬月,表现自己化解胸中郁闷,以求精神超脱的心态幻灯12
“人生如梦”“人间如梦”哪个更好?
(一指个人,一指所有人。此词更多指的是对自己人生无法把握,虚幻的。人间,则指普遍心态,个人认为,还是“人生”较好。
9、与周瑜相比之后的感叹:江山在,周郎不在,东坡在,事业不在最后只能洒酒祭江,豪放中见旷达,苍凉中见洒脱。
四、小结豪放词的特点
1、要有壮阔景
2、要写英雄事
3、要表功业志
4、要抒苍凉的情
五、迁移以此法读下一首《京口北固亭怀古》。要求:一句句分析,说出理解来。
7、苏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与辛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堂研习教学设计
宁波市鄞州高级中学 蔡宏伟
(一课时,40分钟)
教与学的目标
1.了解历史题材在诗词作品中的处理方式;
2.明确即景抒情与借古事比今事两种抒情方法的各自长处。
教与学的时间预设
一课时(40分钟)
教与学的过程预设
一、组织教学
同学们,我们平时经常说自己的民族历史有多么多么悠久,今天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历史给我们的最好的东西是什么?”
(预设学生的答案:提供经验教训;丰富文化积淀;增强民族自豪感;等等)
大家的回答都有各自的合理性。德国大文豪歌德的回答是这样的:“历史给我们的最好的东西就是它所激起的热情。”一旦我们被某个历史人物、某个历史事件深深触动,我们就会激情澎湃、情难自已。用诗歌的形式把这些激情记录下来,我们就称之为怀古诗词(板书:怀古诗词)。它们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历史题材作为题咏的对象。
本堂课我们就来研读这样类型的两首宋词。
二、文本研习
1.教师范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注意正音(如“了”、“纶”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注意正音(如“佛”、“仲”等)。
2、学生齐读两首词。
3、交流初读感受
此环节起激发兴趣的作用,为接下去的分组研习作准备。可以从“你更喜欢其中的哪一首?”“你觉得哪一首比较容易读懂?”这样的浅易问题入手。确定班内四组同学的大致“倾向”,“暗示”两首词的显著差异。
4.分组自主合作研习
把班里同学分成两组:
第一组合作研习《念奴娇•赤壁怀古》,任务是根据教材77页“文本研习”第1题,主要研习这样4个小问题(刚好对应4个直列):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歌咏的是历史人物还是历史事件?(指明作者写作的地点,词涉及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各是什么)
(2)《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作者对周瑜有何评价?(说出具体理由)
(3)这首词的上片对赤壁的雄奇景色作了具体的描绘,这有什么作用?
(4)请从写景的角度变化及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两个方面说明“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写景技巧。
第二组合作研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任务是根据教材77页“文本研习”第2题,也主要研习4个小问题: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涉及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各有哪些?
(2)这首词中作者用来自比的历史人物是谁?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处境和感情?
(3)这首词中提到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都与当时的统治者及其领导的政治事件有关,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明道清呢?
(4)据说民族英雄岳飞的孙子岳珂这样评价辛弃疾的这首词:“微觉用事多耳”,意思是批评这首词题咏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太多了。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5.交流、共享研习成果
第一组4个问题各推请一名同学为代表发言,教师适时补充、纠偏。建议这样总结:
(1)怀古人为主
(2)周:年少有为;苏:老大无为
(3)以景之雄奇衬托所怀古人所创事业的伟大不凡
(4)由仰视到俯视、远望,分别从形、声、色角度描绘。所用修辞手法为夸张、拟人、比喻。
第一组交流结束后,请第二组同学齐读《念奴娇•赤壁怀古》。
第二组4个问题也各推请一名同学为代表发言。教师在补充、纠偏时,注意让第一组的同学参与。建议这样总结:
(1)历史人物有:孙权、刘裕、刘义隆、廉颇;历史事件:刘义隆北伐失败。
(2)廉颇。作者北伐理想长期不能实现,虽年老,仍不忘为之奋斗!
(3)这是借古事以比今事,一则显得含蓄(直斥君主的无能会给作者带来杀身之祸),二则能使作者的忧愤具有历史的厚重感。
(4)赞成的理由如:这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都与镇江(即京口)和北伐有关,是作者的合理联想。不损害词的结构安排,同时又使词的主题得以升化、抒情显得含蓄。不赞成的理由如:增加阅读困难,影响这首词的流布。
第二组交流结束后,请第一组的同学齐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总结和布置作业
1.总结
根据教材77页“文本研习”第3题,教师可作这样的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研习了这样两首怀古诗词,三国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建立的辉惶业绩激起了贬谪黄冈的苏东坡的热情,他借笔下雄奇的赤壁景象,抒发了自己对古人建功立业的美好人生境界的向往;孙权、刘裕那些奋发有为力图北伐恢复中原的古代君主,激起辛弃疾对自己时代苟安偷生的君主的无比痛恨,他以战国老将廉颇自况,抒写了老当益壮,报效南宋北伐事业的慷慨激情。你们说,历史是不是像歌德所说的那样,给我们的最好东西就是“它所激起的热情”?你们要是能在课外多读一些以历史题材为歌咏对象的诗歌,体会一定会更深!
2.布置作业
课后熟读并背诵这两首宋词。
板书设计
千古江山
怀古诗词: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激起的热情
作者邮箱: caihongwei_007@sina.com
8、《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人教版高一必修说课)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职高语文基础模块第五单元第15课的词曲四首之《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介绍、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部分来进行说明。请指教!
一、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学目标
本单元编选的是二位唐朝诗人和四首著名词曲作品,要把诵读放在首位,并将诵读贯穿于单元教学的整个过程。
李白诗歌的豪迈奔放、清新飘逸之浪漫主义手法与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浅近平易之现实主义风格的比照。
苏轼的咏史、怀古、抒情,成就慷慨奔放的豪放(派)代表,李清照的婉转悱恻、唯美愁思当推婉约(派)的典范,
辛弃疾词的丰厚深奥,表达了不愿随波逐流的美好品格,蕴含着婉约的基调;马致远剧作的短小精悍,突出了借古讽今、笑看功名的叹世主题,抒发着豪放的曲调。
教材编者可谓用心良苦,编选六人各富代表性的词曲来学习,通过比较,使学生了解完全不同的语言风格,进一步体会两位诗人,两位词人和一位曲作者的创作风格。
通过诵读古诗词曲,增加语言积累,陶冶情操,提高文化品位。掌握诵读技巧,理解古诗词曲的语句和主题。并在学生理解古诗词曲的内容后,教给鉴赏词的方法。通过鉴赏,体味词曲中表达的情感,分析作者是如何传情达意的,进一步了解古诗词曲的特点和写法(情景交融、点染、白描、叠字等),让学生在学习后对古诗词曲的鉴赏建立一个初步的感性的理解。
(二)课文特点及在单元中的地位
《念奴娇•赤壁怀古》既是苏轼的代表作,又是豪放派词的主要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怀古词作,借咏史抒发对建功立业的景仰和壮志难酬的愤懑,胸襟豪放开阔。从章法上说,词的上片大多侧重写景、叙事,下片侧重抒情。通过对本词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习豪放派风格的文学作品以及以后进行诗歌鉴赏的训练。
《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新课标理念,确立教学目标如下:了解苏轼和豪放词的艺术特点;通过朗读、背诵,把握作品的意境;通过学习,认识豪放派的艺术风格;体会词人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梳理积极的人生观,保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为:词作中名句的积累。体会词人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豪放派的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为:引导学生从诵读入手,在主读懂的基础上,背诵该词。同时反复诵读,理解作内容,品位、感悟豪放派词的风格特点。理解“人生如梦”。
二、学情介绍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学生对苏轼的诗文……
三、教学方法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鉴赏—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对此,针对教学重点主要采用了诵读法、分析法、讨论法,针对教学难点主要采用合作探讨式教学法,而对于诵读部分则采用想像法。
四、学习方法
赏析是诗词学习的能力指点,比较是诗词学习的迁移提升,而诵读则是诗词学习的核心环节,在课堂上安排以下三个步骤的学法引导。
1、运用诵读法,感受词的语言和意境。
2、运用分析法,掌握词风特点。
3、运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理解作者的“人生如梦”。
五、教学过程
导入:古之文人雅士,每当登高望远,必有所触动;每临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湖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篇章,由此形成了中国诗词王国里的一朵奇葩——怀古诗词。宋代文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已,醉书一曲《念奴娇•赤壁怀古》,让世人传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词,感悟东坡豪放的词风。
(一)泛读,了解背景
学生自由朗读,揣摩作者的情感。(以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为背景音乐)
请学生自由谈论对苏轼的生平情况及对其的认识和看法。然后老师总结,归纳重点,并介绍本首词的创作背景:苏轼二十岁中进士,力图有所作为。但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写诗讽刺。于是有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苏轼,致其入狱。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苏轼被捕入狱,历时五个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本词就是作者在此时写就的。
(二)、朗读,感受意象
播放名家朗诵,想像滚滚长江的画面,让学生初步感受本诗雄奇壮阔、气势非凡的意象。
正音,集体朗读。并思考:题为“赤壁怀古”,本词描绘了赤壁哪些景观,这些景物有何特点?思考为什么不写长江平静之景?
提示:大江、故垒、乱石、惊涛、千堆雪。作者抓住了悬崖、陡壁、怒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基调:豪迈、奔放
(三)、研读,探究情感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次有感情的诵读全词。然后自由讨论如下问题:
1、对活动在这里的英雄人物,作者具有怎样的情感?
提示:大江滔滔,犹如历史长河,英雄人物的业绩,被淘洗变淡。这些英雄人物现在又在何方呢?不尽的怀念从中可见。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锦绣河山必然产生、哺育和吸引无数的英雄人物,而三国时期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诸多的英雄人物中,作者为何要选择周瑜作为咏诵的对象?思考把周瑜换成孙权或诸葛亮好不好?理解写周瑜形象的作用,体会用典的贴切。
提示:虽然三国时期是英雄辈出的年代,但只有周瑜符合作者的审美要求:婚姻美满、英俊潇洒、少年得志、功成名就,于是作者选取了周瑜的三个方面“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便把一个叱咤风云的儒将风采写得形象生动。在周瑜身上寄托着作者的人生理想,同时也引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东坡当年47岁,不但无建树,反而待罪黄州。怀古思今,对比反差强烈,因而感慨万千。
3、在下阕中作者抒发了怎样的人生感慨?“人生如梦”的感叹是否消极?与前面的壮阔之景和英雄周瑜是否协调?
提示:对周瑜的追述表现的是一种理想,而落泊失意是一种现实,这反映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洒酒入江,以酒祭月,是希望万古愁怀随江而去。感慨和动作中现出一种超脱与旷达。(可结合苏轼的生平思想及创作背景来分析)
(四)、选读,迁移知识
比较赏析杜牧的《赤壁》,思考问题:
1、诗篇开头借什么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引起了“思古之幽情”?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2、诗中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东风”一词的深层寓意是什么?
3、后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根据上述所学及自己的了解,学生自由发言,归纳总结怀古诗词特点
(五)、熟读,达到背诵
抽查背诵,总结全词。这首词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豪迈奔放,一泻千里。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和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都体现了豪壮的情调。用烘托和映衬的手法抒发了自己的感慨。结尾处“人生如梦”的感慨是作者迅速从惆怅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
五、说板书设计——展示个性特征
板书设计要体现“四性”:一是程序性,展示教学流程或思维流程;二是概括性,体现对主要教学内容的概括;三是指导性,就是对学生的思维有启发作用;四是艺术性,看起来赏心悦目。
上阕:(写景)(怀古)
所见:大江、故垒所想:千古风流人物
乱石、惊涛一时多少豪杰
下阕:(怀古)(伤今)
所忆:(周郎)雄姿英发所慨:多情善感
风流潇洒早生华发
才华横溢人生如梦
布置作业:
1、诵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并预习《一剪梅》,试从语言色彩、意象选择、意境特点等角度作简要归纳两首词的不同之处。
2、背诵课文《念奴娇•赤壁怀古》。
9、《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论坛精华帖)
论坛精华帖:http://www.ruiwen.com/vbb/showthread.php?threadid=191
xxhuar
一、根据大纲要求和课文内容,定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
大纲要求: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审美趣味,丰富个人感情世界,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本文是作者中年因乌台诗案贬官黄州时所作。在此期间,他写下了四篇有名的文章:前、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及本文赤壁怀古。
本词上片描绘眼前壮丽的长江景色,“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短短的13个字,使人的视听受到强烈的震撼,仿佛使人回到三国时期的战乱纷争的年代。
面对此景,在词的下片中,作者很自然的发怀古之幽思,赤壁之战的英雄们出现在作者的脑海里。作者没有写刘备,是因为刘备太严肃,年纪也不少了;作者没有写诸葛亮,是因为诸葛亮太完美了,完美得叫人无法望其项背,况且诸葛亮没有英雄美人的故事。此外,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剧性结局,既不符合前面的雄壮的景物描写的特征,其伤感与悲凉也会超越后文的“一尊还酹江月”。作者只看好周瑜,“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寥寥13个字,写出了一个风流潇洒、指挥若定的儒将形象。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明显,它可以很自然的使读者联想到作者自己,壮志未酬,贬官黄州,两鬓发白,无所建树,不免悲从中来,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
这是壮志难酬的感慨,这是悲壮苍凉的无奈。这种情感千百年来之所以能够震撼每一个读者的心灵,除了这种情感本身的普遍性之外,还与这种情感在本词中得以充分表达有关。
这种情感依靠什么得以充分传达出来的呢?
一是借长江之景抒情,借壮阔之景抒悲壮之怀;二是借英雄周瑜反衬,形成强烈反差,情感得以自然而然地流露。
全词写景、怀古、抒怀,三者完美结合,浑然一体。
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学些什么呢?
根据大纲要求和课文内容,确定本文的教学目标为:
1.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2.掌握一些常用的鉴赏诗歌的方法。
确立重点为:
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2.用典的贴切自然
确定难点为:
如何理解“人生如梦”。
有人说“人生如梦”表达了作者消极颓废的处世态度,其实不然。
本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陆贽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是“奋”压倒了“伤”。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
二、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确定教学过程和教法、学法
(一)教学过程
引入 由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引入
疏通文义 1、教师范读课文,正音
2、学生翻译课文,正义
写景
赤壁景物
1、指导学生描绘出赤壁之景:绘声绘色
2、指导学生概括出景物特点:壮阔宏大
3、比较一:为什么不写长江平静之景?明确写景的作用
咏史
英雄周瑜 1、周瑜形象的特点?风流儒雅,少年得志
2、比较二:把周瑜换成孙权或诸葛亮好不好?理解写周瑜形象的作用,体会用典的贴切
抒怀
作者苏轼 1、“人生如梦”的感叹是否消极?与前面的壮阔之景和英雄周瑜是否协调?
2、比较三:将本文与陆游的《诉衷情》、辛弃疾的《破阵子》比较,体会这种情感的复杂性。
3、教师适当引导、点拨,并适时进行情感和思想教育
归纳总结 教师设问:本文是怎样将写景—咏史—抒怀三者完美统一的?由学生来回答,并总结出鉴赏诗歌的两个要点,并板书
背诵全词 自由背后,再个人有感情的诵背
布置作业 将本词与其他“赤壁诗”作比较
(二)教法和学法
诗词的鉴赏离不开比较,在比较中让学生发现异同,在比较中让学生明白孰优孰劣。所以在教法和学法上主要运用比较法,辅之以朗读法、讨论法、练习法等等。
1.在分析景物描写时,设问:长江有汹涌的时候,也有平静的时候,作者为什么写长江壮阔之景,而不写长江平静之景?通过比较,得出景物特点及写景的目的。
2.在分析咏史用典时,设问:赤壁之战中的英雄很多,如孙权、诸葛亮、刘备等等,作者为什么只写到周瑜,而不写其他人呢?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用典的自然贴切。
3.在分析情感的抒发时,在提出“人生如梦”是否消极颓废的问题后,引导学生将陆游的《诉衷情》、辛弃疾的《破阵子》与本词进行比较,目的是为了深入理解本词情感的复杂性。
下载相关演示[url]http://www.ruiwen.com/ftp/index.php?theid=1033&download=1[/url]
http://www.ruiwen.com/vbb/showthread.php?threadid=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