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江北中学 张秀英
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一、 三维目标
1、 继续积累文言语汇,特别掌握词类活用的现象。
2、 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 学习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整体思路
教师应当将示范背诵作为一种直观的教学手段加以运用,必要时应逐句地带领学生诵读,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三、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
《西湖游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
这类文章有何特点?
明确:叙事写景,抒情感怀 。一般以叙为主,感为辅。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游记《游褒禅山记》,看它在写法上有何区别?(板书课题:《游褒禅山记》)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断句读。
2、学生自渎课文,尽量熟练,并借助注解,利用工具书,扫清语言障碍。
提示: (1)学生的自己不能解决的疑问可作好记载,教师巡回解答。
(2)指导学生像上一课一样作好文言语言的积累。板书随机。
3、掌握大意(多媒体板书)
讨论、明确:本文先写未尽兴的游山经历(1、2段), 然后由此引发议论(3、4段),第五段是游记的结尾。
(三)品读课文
1、 研读第一段。
学生齐读第一段,然后教师范背第一段,学生如果还有读不准的字音要记好笔记。同时思考:介绍“褒禅山”的语句有哪些?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和仆碑上的文字?
明确:第一问比较简单,只是提示学生背诵的层次。第二问要提示学生寻找文中相照应的地方。
原因:为后文的议论埋下伏笔。
引领学生按层次背诵此段。
2、 研读第二段。
先点名诵读第而2段(有基础的学生),然后齐读,再后教师领背。思考:此段中介绍了前后两洞,你认为着重介绍的哪一部分?为什么?
讨论,明确: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的特点以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因为本段着重写游洞而不着重写景,况且只写了半途退出的经过。由此可看出,文章不重在记游,而只是借以表达自己的观点,记游只是为后文的议论作准备的。那么,游洞后,作者有什么感受呢?
“后悔”,因为余之力尚足以入,火足以明也,却随之出,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实意在说明自己意志不坚定。
学生小声再诵读课文,争取当堂背诵。
3、研读第三、四段。
(1)齐读第三段,强调“而无物以相之”中的“相”读作xiàng ,思考:本段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主要写游山的心得。具体内容分五层意思:①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②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③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④阐述宏伟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⑤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梅”。
心得是什么?在文中寻找关键语句回答。
明确:这一段承接第二段游山未尽兴的事件引发的议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就能成功吗?在文段中继续寻找答案。(略)
归纳起来,作者揭示了成功的条件就是 “志”、“力”、“物”,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从这里大家受到了什么启发?能不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谈一下。
(2)教师背诵第四段,由于句子较长,强调句读,便于理解。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
“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其文漫灭”。)“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句话相照应?(“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作者认为现实中像这样的情况多吗?(“何可胜道也哉”)
由此讨论:你认为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的情况多吗?请举例证明。
学生畅所欲言,估计说的更多的使广告招牌、报章杂志上出现的。(略)
提问: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作者从仆碑发生联想,指出对待传闻应该采取“深思慎取”的态度。
3、 4两段都是由生活中具体的小事阐明了悟出人生哲理,表现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4、教师背、学生读最后一段,尽量慢一些,强调“父”字读作“ fû”学习游记写法的结尾,再如《醉翁亭记》的结尾也是这样。
5、学生再读课文,同方交换检查背诵,并检查默写。
6、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编写结构提纲。
(四)相关资料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现江西省临川县)人。仁宗庆历进士。嘉祐三年(公元1085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抑制大官僚地主的兼,强化统治力量,以防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因保守派反对,新法迭遭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其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但风格高峻。他的作品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时代背景资料:
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现在安徽省潜山县)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辞职回家探亲,在归途中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的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板书:
《游褒禅山记》
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强调词类活用。(学生完成)
1、 2段(记叙)游山的经过。
3、4段(议论)游山的心得:
成功的条件—— “志”、“力”、“物”,关键是“志” 一、 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二、 解读大纲:诵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的名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
三、 (一)导语“温故而知新”。
(二)重视语言的积淀。
(三)以朗读促理解,在理解中求背诵。
2、《游褒禅山记》说课稿(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游褒禅山记》这篇游记散文入选高中语文必修2的第三单元。这一单元的三篇课文都是古代的山水游记类散文,其他两篇分别是《兰亭集序》和《赤壁赋》。我国古代的山水游记多以描写景物、记述游览经历为主。但在对自然景物的客观描绘中,往往融入了抒情、说理的内容;在记游的同时倾注了作者个人的志趣和感情。游褒禅山记就是在写景记游的同时表达了自己因此游的不畅而产生的感慨。作为文言散文,又安排在兰亭集序和赤壁赋后来学习,学生会对这篇文章理解的更好的。
新课标中对学生学习文言文有这样的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我所任课的班级是普通高中的理科快班学生,这些学生对文科不重视,在以前的学习中文言文的基础掌握的不很好,但这也说明提高的空间就大。
针对以上分析,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的、学法教法、教学程序如下:
一、教学目的:
1、反复诵读课文,逐字逐句理解课文内容,注意文中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
2、通过理解课文把握文中作者“尽吾志”及“深思慎取”的思想。
3、掌握本文叙议结合、因事明理、前后伏笔照应的写作手法并运用到以后的实践中。
4、通过本文的学习要培养自己立志行事的好习惯。
二、说学法
1、诵读法。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好最重要的方法。“书读百遍其意自见”,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语句的顿挫和情感的表达。
2、圈点归纳法。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圈点出重点文言实词虚词、重点文言句式及自己的疑难处,找出文章的主旨句并归纳。从这个角度看是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便抓住学习的重点。
3、练习法。这是巩固知识发展能力的有效方法,关键在精不在多。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文言知识。
三、说教法
1、点拨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抓住重点适时点拨,帮助学生解决疑难,排除学习障碍。
2、归纳法。对学生总结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时帮着归纳总结,使文言知识系统化,便于记忆和运用。这一点学生自己不能独立完成。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一)、总体设计:通过以上分析,确定本课教学思路是范读、诵读、圈点重点、分析归纳和强化练习。安排课时为二课时。第一课时完成范读、诵读、圈点重点积累文言知识,第二课时完成诵读、分析内容和写作手法、总结巩固练习。
(二)、第一课时设计
1导入与解题由王安石的《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闻听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导入。这是作者由登山有所感而写的。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也是一次游山之后的感慨之词。
学生自读注释,了解王安石。
2、整体把握
(1)学生读注释,熟悉课文,圈点疑难字词。以便于突出学习重点。
(2)范读课文学生可以纠正易错,疑难字,体会情感表达。
(3)自由朗读同时圈点出重点有疑问的句子
(4)对照书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师生合作找出本文的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老师归纳板书。舍、文、胜、道、其。布置背诵。
总结文言虚词“其”的用法
1代词
(1)他他们它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2)他的他们的它的例:“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3)那那些例:“入之愈深,其进愈难”“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4)活用为第一人称,我、自己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语气词
(1)表示反问的语气例:“其孰能讥之乎?”
(2)表示测度、委婉的语气例:“其皆出于此乎?”
(3)表示希望、劝勉的语气例:“吾其还也”
特殊句式判断句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状语后置句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等多个
(三)第二课时设计
有了第一课时的基础,学生对本文的内容已经能够了解,上课之后检查背诵。之后提出问题。学生合作讨论回答,教者点拨。
1、本文的重点段落是哪段?为什么?(学生很快会找出来,因为在讲前面两篇课文的时候已经见到过这种写作形式。)第三段,第四段。具体说说层次
第三段可以分为几层?
可以分为五层:
(1)借古人“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引出下文的议论
(2)以游山为喻,突出“志”的重要。
(3)说明“力”的重要。
(4)说明“物”的重要。
(5)从正反两方面强调“尽吾志”的重要。
这里充分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得出结论:尽志无悔。
第四段观点深思慎取。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照应前文“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2、本文中的这两段落的表达方式是什么?议论。我们经常说,议论是记叙的深化,哪这部分是哪些段落的深化?(这个问题的提出是便于引导学生回读前面的内容)学生会很快找到的记叙的部分的一、二段。
3、记叙的部分告诉我们哪些内容?游褒禅山的经历。由山—院—洞—碑,这其中重点强调的是游洞,游洞中又详写后洞得出险以远至者少观点。
4、记叙和议论的部分是怎样联系起来的?过渡句“于是余有叹焉”,也就是说前文的内容为后文打下伏笔,与后文形成照应。
这时候,我适时归纳板书。至于最后一段,在初中时学过《小石潭记》的格式同它一样,学生自己就掌握了。
游褒禅山记
山
院前洞夷以近,游者众略写伏笔
记叙洞后洞险以远,至者少详细悔
碑
志尽志无悔
议论力
物
古书不存,后世谬其传而莫能名深思慎取照应
总结:引导学生讨论这篇游记散文的写法,因事说理,这种手法在前面两篇文章中有应用。(因情论理)启发学生,这种手法可以在以后的写作实践中应用。
5巩固练习:
一、解释下面的字词:
卒:1、卒葬之。()2、卒相与欢。()
3、夫以疲敝之卒。()
文:1、其文漫灭。()2、独其为文犹可识()
道:1、有碑仆道。()2、何可胜道也哉!()
3、传道授业。()4、策之不以其道。()
二、指出下列加点字的特殊用法,并解释。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3、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三、指出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五、效果总结:
根据以上设想,上了这节课。基本完成了所设教学目标,突出了重点难点,但在确定主旨时,很多学生犹豫了,不敢说。经过提示才完成,这点应该反思,下次会做的更好。
3、《游褒禅山记》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学习目标】
1,继续积累文言语汇,特别掌握词类活用的现象,虚词“以”“其”的意义用法。
2、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理解课文“尽吾志”主旨,借鉴古人智慧。
【学习重点】目标1、2
【学习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学习时数】2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
这类文章有何特点?
明确:叙事写景,抒情感怀。一般以叙为主,感为辅。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游记《游褒禅山记》,看它在写法上有何区别?(板书课题:《游褒禅山记》)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断句读。
2、学生自渎课文,尽量熟练,并借助注解,利用工具书,扫清语言障碍。
提示:(1)学生的自己不能解决的疑问可作好记载,教师巡回解答。
(2)指导学生像上一课一样作好文言语言的积累。板书随机。
3、掌握大意(多媒体板书)
讨论、明确:本文先写未尽兴的游山经历(1、2段),然后由此引发议论(3、4段),第五段是游记的结尾。
(三)基础梳理
(见学案。梳理学案上的文言基础知识)
词类活用:
1.始舍于其址。 舍:
2.名之曰褒禅。 名:
3.有泉侧出。 侧: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
5.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穷:
6.而其见愈奇。 见: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
8.火尚足以明也。 明:
9.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
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险远:
11.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谬:传:名:
归纳;分析以上词类活用,你得出那些规律?
1、名词活用为动词:处于谓语动词的位置(如1);前面有能愿动词(如11)。
2、名词作状语:前面有主语,后面有动词(如3)
3、形容词用作名词:处于主语和宾语的位置(如10)
4、动词用作名词:处于主语或宾语位置;前面有“其”。
多义词:
1.道
①有碑仆道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
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④何可胜道也哉
⑤策之不以其道
2.盖
①日初出大如车盖
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
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3.文
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
④文过饰非
4.乃
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
③良乃人,具告沛公
④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
5.其
⑴始舍于其址。
⑵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⑶距其院东五里。
⑷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⑸其文漫灭。
⑹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⑺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⑻问其深。
⑼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⑽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⑾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⑿盖其又深。
⒀则其至又加少矣。
⒁既其出。
⒂则或咎其欲出者。
⒃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⒄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⒅其孰能讥之乎?
⒆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归纳:请把以上“其”的用法归类,归纳其有哪些用法?
1、第三人称代词“他”“他的”
2、第一人称代词“我”。
3、语气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如18);语气副词还有其他用法,如推测语气“大概”,如:其皆出于此乎?;表期望语气“一定”,如: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6、以
(1)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而,连状)
(4).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连状)
(5).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连状)
(6).火尚足以明也。(连状)
(7)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8)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9)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
(10)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11)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归纳:请把以上“以”的用法归类,归纳有哪些用法?
1、介词“因为”(1)(11)
2、连词“因为”(2)
3、连词,表目的“来”(4)(6)(5)(10);相当于“而”(3)(8)(9)
古今异义: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
今义: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
今义: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
今义: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
今义:
5.于是余又叹焉。
古义:
今义:
特殊句式:
1.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2.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3.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5.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重点翻译句:
1.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3.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四)品读课文
1、研读第一段。
学生齐读第一段,然后教师范背第一段,学生如果还有读不准的字音要记好笔记。同时思考:介绍“褒禅山”的语句有哪些?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和仆碑上的文字?
明确:第一问比较简单,只是提示学生背诵的层次。第二问要提示学生寻找文中相照应的地方。
原因:为后文的议论埋下伏笔。
2、研读第二段。
先点名诵读第而2段(有基础的学生),然后齐读,再后教师领背。思考:此段中介绍了前后两洞,你认为着重介绍的哪一部分?为什么?
讨论,明确: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的特点以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因为本段着重写游洞而不着重写景,况且只写了半途退出的经过。由此可看出,文章不重在记游,而只是借以表达自己的观点,记游只是为后文的议论作准备的。那么,游洞后,作者有什么感受呢?
“后悔”,因为余之力尚足以入,火足以明也,却随之出,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实意在说明自己意志不坚定。
3、研读第三、四段。
(1)齐读第三段,强调“而无物以相之”中的“相”读作xiàng,思考:本段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主要写游山的心得。具体内容分五层意思:①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②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③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④阐述宏伟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⑤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梅”。
心得是什么?在文中寻找关键语句回答。
明确:这一段承接第二段游山未尽兴的事件引发的议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就能成功吗?在文段中继续寻找答案。(略)
归纳起来,作者揭示了成功的条件就是“志”、“力”、“物”,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从这里大家受到了什么启发?能不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谈一下。
(2)教师背诵第四段,由于句子较长,强调句读,便于理解。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
“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其文漫灭”。)“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句话相照应?(“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作者认为现实中像这样的情况多吗?(“何可胜道也哉”)
由此讨论:你认为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的情况多吗?请举例证明。
学生畅所欲言,估计说的更多的使广告招牌、报章杂志上出现的。(略)
提问: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作者从仆碑发生联想,指出对待传闻应该采取“深思慎取”的态度。
小结:
3、4两段都是由生活中具体的小事阐明了悟出人生哲理,表现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4、教师背、学生读最后一段,尽量慢一些,强调“父”字读作“fû”学习游记写法的结尾,再如《醉翁亭记》的结尾也是这样。
5、学生再读课文,同方交换检查背诵,并检查默写。
(五)相关资料: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现江西省临川县)人。仁宗庆历进士。嘉祐三年(公元1085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抑制大官僚地主的兼,强化统治力量,以防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因保守派反对,新法迭遭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其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但风格高峻。他的作品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时代背景资料:
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现在安徽省潜山县)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辞职回家探亲,在归途中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的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板书:
《游褒禅山记》
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强调词类活用。(学生完成)
1、2段(记叙)游山的经过。
3、4段(议论)游山的心得:
成功的条件——“志”、“力”、“物”,关键是“志”一、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4、《游褒禅山记》学案(语文版高一必修三)
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学习结合语境揣摩语言。
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2.学习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
过程和方法:诵读、感悟、理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作者“深思慎取”“尽吾志”的思想,明白其借鉴意义。
【重点】1、积累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知识点。
2、把握作者通过游记的形式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文因事说理、叙议结合的写作方法。
【难点】1、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
2、作者的观点态度。
3、叙议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意图、手段及方法
【温故知新】
我们曾经学过王安石的哪些诗。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伤仲永
"泯然众人矣。"
【导入新课】
刘勰《文心雕龙》:“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王安石在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任舒州通判时写了一篇游记《游褒禅山记》。我们从中来感受作者游褒禅山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学习新知】
一、文学常识积累:
1、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临川县城盐埠岭(分属抚州市)人。我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王安石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三不足”精神,执着推行新法,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王安石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主张“文以适用为本,务求有补于世。”所作散文雄健峭拔,畅达而精炼。
2、背景介绍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三十四岁时(1054年)从舒州判通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
二、范读。教师示范朗读。并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褒 庐 谬 窈 怠
惑 相 胜 圭 父
三、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和感情。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结合课后练习,疏通文意,积累语言。
1、[乃]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
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
2、[道]
有碑仆道(路,道路)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
何可胜道也哉(说,讲)
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3、[盖]
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
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胜过)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
4、[文]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纹)
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
文过饰非(掩饰)
5、[然]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如此,这样)
吴广以为然(对,正确)
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但,但是)
五、熟读成诵并思考下面问题。
这篇游记与我们读过的其他游记相比,有什么明显的特点呢?
[明确]在记游的基础上说理,记叙和议论紧密结合,前后照应。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六、布置作业
1.预习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三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5、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选修)
二、词类活用
1、始舍于其址。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3、有泉侧出。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5、好游者亦不能穷也。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头。
6、而其见愈奇。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8、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9、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1、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三、虚词
“乃”
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2、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副词,竟,竟然,居然
3、良乃人,具告沛公副词,于是
4、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副词,才
2、而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其奇而:表示转折
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而:因而表示因果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表示并列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表示递进
3、其
1、以故其后名之曰(代词,那,指褒禅埋葬之时)
2、距其院东五里(代词,这,指慧空禅院)
3、独其为文犹可识(代词,代“仆碑”)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前“其”:代词,它,代“穴”;后“其”:代词,那些,作“好游者”定语)
5、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前“其”:代词,它,代后洞;后“其”:代词,代游
6、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代词,他们,指古人)
7、而余亦悔其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代词,指自己)
8、视其左右(代词,洞,洞壁)
9、谬其传(代词,它,代山的名称)
10、咎其欲出者(代词,那些,指欲出者)
11、其孰能讥之乎?(语气副词,表反问,岂、难道)
12、既其出(助词,无义)
4、“以”:
1、作介词用:因、由于。“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2、来。“无物以相之”。
3、作连词用,相当于“而”:①表并列。“险以远”。
4、表承接。“由山以上”。
四、特殊句式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判断句)
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判断句)
3、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判断句)
4、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状语后置句)
5、不随以止也(省略句)
6、此余之所得也!(判断句)
7、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判断句,表示因果关系)
五、一词多义
“道”
1、有碑仆道名词,路、道路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3、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名词,主张
4、何可胜道也哉动词,说、讲
5、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方法
“盖”
1、日初出大如车盖名词,车盖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连词,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
3、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动词,超过,胜过
4、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助词,有“大概”的意思
“文”
1、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名词,文字
2、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名词,纹理
3、属予作文以记之名词,文章
4、文过饰非动词,掩饰
然”
1、至于颠覆,理固宜然代词,如此,这样
2、吴广以为然形容词,对、正确
3、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4、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连词,表转折,但、但是
相
无物以相之相:帮助
则将焉用彼相矣相:扶助盲人的人
桓公欲相鲍叔相:使为相
悔相道之不察兮相:省视,察看
儿已薄禄相相:相貌
及时相遣归相:(偏指一方)我
六、古今异义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数词。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不平常。
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
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
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5.于是余又叹焉。
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为单音词连用。
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
6、粤教版必修五第四单元教学设计概述:鸿门宴、陈情表、段太尉逸事状、游褒禅山记、郑伯克段于鄢、报任安书
第一部分 必修五
第四单元
单元教学总体设计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作为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最后一个文言文单元,要求在前两个文言文单元学习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拓展,基本达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具体要求是:
(1)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把握常见的文言文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比较准确地理解词句的含义,读懂课文内容,正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在学习《语文》(必修2)“文言虚词(1)”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辨析和归纳虚词知识的一些方法。
(3)能够古文今读,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能够体会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能够初步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
(4)学会比较阅读,初步领悟并鉴赏古代实用类文言文的语言艺术、表意方式和写作方法。
这几个要求,综合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课程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全面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
本单元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扎实打好文言知识基础,切实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教学难点
领悟并鉴赏古代实用类文言文的语言艺术、表意方式和写作方法。
四、教学设想
“基本阅读”中的《鸿门宴》、《段太尉逸事状》和“扩展阅读”中的《郑伯克段于鄢》,可以先放在一起阅读。同是史传,《史记》和《左传》叙事方式和语言风格就有很大的区别,而《段太尉逸事状》作为“行状”,记人叙事更为细致具体,通过比较,引导学生了解古代实用类文言文的语言艺术,表意方式和写作方法的异同之处。
由于此类文章有情节,有人物,有对话,易于理解;学生通过初中和高一的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建议教学中,选取某篇或某些段落,要求学生先不看注释,试试自己能否读懂大意,整理出文章情节的大致内容、主要事件、人物的主要特点和作者的态度、情节和思想。然后再仔细研究注释,推敲语句意思,自己原来理解不准确的地方,要找出犯错误的原因,今后加以改正。通过这样的学习,检验并提高学生自学文言文的水平。因为今后学生在阅读和考试中,会接触不少没有注释的文言文,所以,我们高中的文言文教学,不能囿于从“字词→段落→全篇总结”这样的教学顺序和教学模式,而要从实际需要出发,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基本阅读”中的《陈情表》,哀婉动人,语言精练,整散结合,朗朗上口,是一篇典范古文。此文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诵读,通过恬吟密咏,体味李密的思想情感,享受文章的语言韵味,积累优美词句,揣摩其表意方式和写作方法。
《游褒禅山记》是一篇特别的游记,名为记游,实则借题发挥,借记游的酒杯浇作者心中的块垒,其实是游记的变体。游记这种文体学习已经很熟悉,希望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文体也会变化,也可以通变。既要学习、了解古代的文体,又要不拘泥于旧式,敢于创新。尽管这篇文章历来就有争议,褒贬不一,但王安石这篇文章表述的观点还是可取的,对青少年有正面教育的作用。根据学生的实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展开讨论,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实事求是的学风。
《报任安书》历来广为传诵,必须指导学生认真诵读,理解司马迁的写作动机和思想观点;重点是指导学生进行两方面的比较:一是《陈情表》的“陈情”方式进行比较;二是与现代书信体进行比较。
五、教学安排:
《鸿门宴》4课时、《陈情表》3课时、《段太尉逸事状》4课时、《游褒禅山记》3课时、《郑伯克段于鄢》3课时、《报任安书》3课时.
7、《游褒禅山记》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学目的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文言词语:阳、谬、咎、极、于是、夷、非常、观、至于、相、焉、穷、尽、其等。
2.辨析词类活用:动词用作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以及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的区别。
二、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因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法。
三、德育目标
认识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对课文字词句的准确把握。
难点:认识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
解决办法
1、了解作者,了解作者所生活的时代。
2、对注释,查字典疏通文意,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设计
一、课前预习
1.借功课下注释,朗读课文,了解其意。
2.注意课文生动语句的赏析。
3.归纳文意,疏通结构。
二、课内采用出题,学生自讲,教师总结的方式
课时安排
两课时(疏通一课时)
教学步骤
教学要点
本文所体现的杂记类散文因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法。
教学内容
一、第1段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
提示:
写仆碑是为后面议论埋下伏笔,作者认真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充分体现了他“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也是后面议论中提出“深思慎取”的依据。
二、第2段略写什么?详写什么?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
提示:
略写前洞(不到二十个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多处设比: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通过这些对比,下文转入议论便水到渠成,有了很好的伏笔。
三、文章第三段有几层意思?怎样评价作者在文中所阐述的道理?
提示:
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接着以古人作为立论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再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它对比;然后精辟地阐述了宏伟的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既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也强调了“力、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重要作用,反映出作者能辩证地看问题;最后又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这既是本段的中心,也是全文的主旨。作者在这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这些道理,对于我们的治学、从事工作,无疑都有启发作用。
四、在第四段里,作者申述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引申出来的?
提示:
作者认为治学不应该轻信盲从,而应该“深思慎取”,也就是要经过自己大脑的认真思考辨析,然后谨慎地选取其中合理的部分,扬弃那些谬误的东西。这一观点是很可贵的。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者之众,自然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逻辑十分严密。
五、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呼应的?记游时写到前洞、后洞及仆碑等情况,对后边的议论起了什么作用?
提示:
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两个部分之间用了过渡句(第二段的最后几句,第三段开头一句),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二是两部分在文字上前后呼应,意思贯通。记游时写到前洞、后洞及仆碑等情况,正是处处为议论部分埋下很好的伏笔,使议论有依据,三是记游与议论这两部分之间,游山与治学处世这两类事情之间,内在联系紧密,作者把治学处世比作游山,抓住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围绕这一共同点来展开议论。记游,处处为说理埋下伏笔;议论,句句与记叙遥相呼应。两者相得益彰,浑然一体,从而深刻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完成课后练习(略)
教学信息反馈:
8、《游褒禅山记》(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2.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明白这两者在当今改革开放时代的借鉴意义。
3.掌握“各”、“极”、“观”、“求”、“其”等文言词的多种含义;辨析一些词性活用的情况;学习判断句的两种形式。
[教学重点]
1.背诵全文。
2.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
1.“即事明理”的写法。
2.之、以的用法。
3.掌握“各”、“极”、“观”、“求”、“其”等文言词的多种含义;辨析一些词性活用的情况;学习判断句的两种形式。
[教学方法]精读课。
[教学设想]
1.“即事明理”的写法学生比较陌生,这既是本文的难点,也是重点,指导学生列表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力求讲得透辟一点。
2.让学生利用课文注释,使用工具书自己串讲翻译,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解难,培养自学能力。
3.凡是要学生辨析、积累的实词和虚词,除弄清它在本文的含义和作用外,还要引导学生联系读过的文言思考一下曾经出现过的意义和用法,使之反复巩固,温故知新。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作者和课文简介,串讲第1、2两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
《小石潭记》、《登泰山记》、《醉翁亭记》……
2.这些游记共同的侧重点是什么?
抓住景物特点,浓笔重彩,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
我们今天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课题)。这篇游记与我们过去学过的那些游记不同,它不重在表现山水之美,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量议论,记游实际上只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学习这类游记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简介作者及课文。
这篇课文写的是一次未能尽兴的游览,作者深感后悔和遗憾,照理说,这样的游览没有多少值得写的东西,可是作者却据此得出两点深刻的启示:一是世上神奇雄伟、美丽壮观的景色,常常在艰险、遥远的地方,必须不避艰险,“尽吾志”以赴之,才能于己无悔,不为人讥。这里虽然是说游山,实际上是以游山作比喻,说明不论研求高深的学问,还是创建宏伟的事业,都必须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去完成自己的意愿。二是由于古代文献资料的散失,后代以讹传讹,求学的人们对于学问必须“深思慎取”。这两点都是值得借鉴的。王安石在一生从政、治学的道路上就是这样坚韧不拔地前进的。他在宋神宗时作宰相,认准了“变法”于国有利,决心推行新法,尽管守旧派强烈反对,他却毫不动摇,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反对北宋初年淫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应“有补于世”。他的文章结构谨严,说理透辟,笔力雄健,语言洗炼,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了解作者的这些生平事迹,能更深刻地理解这篇游记体散文所蕴含的深意。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现江西省临川县)人。仁宗庆历进士。嘉祐三年(公元1085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抑制大官僚地主的兼,强化统治力量,以防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因保守派反对,新法迭遭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其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但风格高峻。他的作品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现在安徽省潜山县)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辞职回家探亲,在归途中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的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三.听课文录音,读准字音几句读
四.自渎课文。
对照注释细读课文第1、2两段,借助工具书弄懂疑难字词。
五.讲读第1、2段
(一)指名朗读、口译。如有疑难则请其他同学回答或由教师点拨。
重点掌握以下词、句
一词多义:
卒:
①死。“卒葬之”。
②终于。“卒相与欢”。(《廉颇商相如列传》)
③士兵。“夫以疲敝之卒……”(《赤壁之战》)
文:
①碑文,整篇文章。“其文漫灭。”
②文字。“独其为文”。、③华美、有彩饰。“舍其文轩”。(《公输》)
道:
①道路。“有碑仆道”。
②说、讲。“何可胜道也哉”。
③道理。“传道受业”(《师说》)
④正确的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极:
①尽,-尽情享受。“极夫游之乐”。
②至多,最多。“亦极七八万耳”。(《赤壁之战》)
词性活用:
1.“舍”:筑舍定居。名词活用为动词。“始舍于其址”。
2.“名”:①命名,称呼。名词活用为动词。“名之曰褒禅”。
②说清楚,说明白。名词活用为动词。“而莫能名者”。
3.“穷”:穷尽,走到头。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者……也”表示判断的两种形式:
①表示单纯的判断,“者”前是主语,“者”后是谓语。如“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家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断,“者”在②这里除了表示停顿语气外,还有提示原因的作用。如“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二)引导学生讨论问题:
1.概括这两段的段意,指出主要使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提示:记叙游山的见闻和经过。主要使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
2.游记一般要写出景物的方位,使之在读者的印象中产生空间概念,形成立体感。试以华山洞作为参照物,说出禅院、仆碑、前洞、后洞的方位。
提示:禅院在距华山洞五里的西面,因为华山洞“距其院东五里”;仆碑在华山洞西面百余步的地方,因为仆碑是作者从禅院东去华山洞的路上看见的;前洞就是华山洞,前洞的“前’是相对于后洞的“后”而言的;后洞在华山洞北面五六里的地方,因为华山洞在“华山之阳”,“由山以上”则是北面了。
3.第1段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
提示:写仆碑是为后面议论埋下伏笔,作者认真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充分体现了他“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也是后面议论中提出“深思慎取”的依据。
4.第2段略写什么?详写什么?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
提示:略写前洞(19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多处设比:
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
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
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
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三)全班朗读课文两遍。
板书:
六.布置作业。
1.将文中出现的有“其”字的句子全部找出来,并归类整理。
2.预习3、4、5段,借助课文注解及工具书试口译。
3.背诵1、2段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1.指导整理“其”字的几种用法。
2.讲读课文第3、4、5段。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其”字在文中有二十处之多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
①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个”“那些”。
②人称代词,相当于“它”(他)。
③人称代词,表领属关系,作“它(他)的”讲。
④人称代词,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我们”、“自己”。
⑤助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如“其孰能讥之乎”。
二.讲读课文第3、4、5段。
(一)指名朗读、口译第3段:
重点掌握如下词、句:
一词多义:
观:
①观察、看。“古人之观于天地……”
②景象。“非常之观”。
③建筑物的一种,读guàn,“大王见臣列观”。(《廉颇简相如列传》)
得:
①能够。“不得极夫游之乐”。
②心得、收获。“往往有得”。
③融洽。“与公甚相得”。
④得到,获得。“某得八焉”。(③、④均《王忠肃公翱事》)
夷:
①平坦。“夷以近”。
②铲平、削平。“今操蔓夷大难”(《赤壁之战》)。
③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及外国的一种蔑称。“南抚夷越”。(《隆中对》)
相:
①帮助、辅佐,读xiàng。“无物以相之”。
②宰相、丞相,读xiàng。“操虽托名汉相”(《赤壁之战》)
③互相,读xiāng。“卒相与欢。“(《廉颇商相如列传》)。
古今异义:
“非常”:本文义为“不寻常”、“非同一般”,是两个词。如:“非常之观”。不同于现代汉语表程度的副词。
虚词:
“以”:作介词用:
1.因、由于。“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2.用来、拿。“无物以相之”。
3.作连词用,相当于“而”:①表并列。“险以远”。②表承接。“由山以上”。
句子:
1.“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双重否定句,强调“志”的重要。
2.“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中间省略了“而不至”之类的话,翻译时要补出,否则意思不连贯。
(二)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本段着重写什么?
提示:写游褒禅山的心得体会,抒发自己的感想,即第一句中所说的“有叹”。
2.这一段可分几层意思?你对作者在文中所说的道理如何评价?
提示:五层意思:
①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
②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
③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
④阐述宏伟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
⑤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梅”。
作者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首先要有志,虽然有矢志不渝的决心,但力量不足也不行,尽管志向坚定,力量充足,然而到了幽暗昏惑之境地,如果没有外物相助,也不能至。既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反映了作者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体现了作者朴素的辩证观点。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这对于我们治学、处事、创业都有很大启发。
三.讲读第4段。
(一)指名朗读、口译。重点掌握如下词、句:一词多义:
悲:
①感叹、叹惜。“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②悲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③哀怜。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捕蛇者说》)
胜:
①尽shēng。“何可胜道也哉”。
②能承担,禁得起,shēng。“沛公不胜杯勺”(《鸿门宴》)。
③优美的,shèng。“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④胜利,shèng。“终不能加胜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词性活用:
1.“谬”:弄错,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世之谬其传……”
2.“传”:流传下来的文字,动词活用为名词。“后世之谬其传……”
(二)引导学生讨论如下问题:
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生发出来的?
提示:作者认为治学不应当轻信盲从,以讹传讹,而应该“深思慎取”,也就是要经过自己头脑的认真辨析思考,然后谨慎地采取其中合理的部分,扬弃那些有谬误的东西。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逻辑十分严密。
四.讲析第5段。
这一段是补叙,交代同游者籍贯、姓名和写作本文的时间并署名。思考: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这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能使行文简洁,避免横生枝节。
五.全班齐读3、4、5段。
六.布置作业。
1.思考文后练习一,找出记叙部分与议论部分相照应的句子,并试行编写本文记叙与议论部分前后联系对照表。
2.完成课文后练习三、四。
第三教时
教学要点
理清课文前后两部分的内在联系,弄清叙议如何有机结合。
教学要点
一.问题讨论。
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的?(试从①过渡衔接;②两部分在文字上的前后呼应;③游山与治学处世两者的内在联系这三方面思考)
提示:①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第二段最后一句“不得极夫游之乐”开启下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
②文字上前后呼应,意思贯通,起照应作用的句子有“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和“其下平旷……记游者甚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来而记之者已少”;“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和“其见愈奇”;“非有志者”和“怠而欲出者”;“随以止”和“遂与之俱出”;“可讥”和“人咎”;“在己为有侮”和“悔其随之”;“仆碑”和“有碑仆道”;“古书之不存”和“其文漫灭”;“谬其传”和“音谬”。前文的记叙正是为议论部分埋下伏笔,使议论有依据。议论部分是记叙的深化,是从具体事物中悟出来的含有哲理的感想。
③作者把治学处世比作游山,抓住它们之间的共同点: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
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指定一人到黑板上写出自己编订的“前后两部分对照表”,其他同学补充订正。
二.指名一人报告完成文后练习三的情况(不仅要指出哪一个词与其他几个不同,还要说明各自作何解释)。
第一组:“观”:A与C作观察、考察讲,动词,读guān;B与E作景象讲,名词,读guān;D的意思是建筑物的一种,读guàn。
第二组:“名”A、B.C作命名讲,动词。D的意思是名称、名义,名词。
第三组:“文”A、D作碑文、文章讲,名词;B、C作字讲,名词;E的意思是掩饰,动词。
第四组:“求”B、C、D作寻求、索求讲,动词,A的意思是探究、思考,动词。
三.知识检测
(一)“其”字在文言文中主要是用作代词(有称代、指代等多种用法),有时也可用来表示各种不同语气。试解释下边各句中“其”字的不同用法。
1.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2.距其院东五里
3.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5.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6.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7.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8.其孰能讥之乎
(二从每组的加黑词中选出一个与其他几个词义不同的词。
A.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1.C.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D.大王见臣列观
E.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答:〔〕
A.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B.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2.C.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D.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答:〔〕
A.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B.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3.C.文曰“初平山人”
D.属予作文以记之
E.文过饰非
答:〔〕
A.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4.C.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
D.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答:〔〕
参考答案
1.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那。代词,指代褒禅埋葬的时间。)
2.距其院东五里(那。代词,指代慧空禅院。)
3.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它。代词,称代仆碑。)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前“其”,它。代词,称代“有穴窈然”的“穴”。后“其”,那些。代词,指代好游者。)
5.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前“其”,它。代词,指代后洞。后“其”,那些。代词,指代游客。)
6.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自己。代词,称代作者。)
7.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他们。代词,指代“古之人”。)
8.其孰能讥之乎(难道。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
1.D2.D3.E4.A
四.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文后的要求答题。
且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诚使巧且华不必(一定)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而已。不适用非所以为器也不为之容其亦若是(像这样,指不成为器)乎否也然容亦未可已也勿先之其可也
(节录王安石《上人书》)
要求:
1.先在文中空格处加上标点,然后翻译全文。
2.指出这段文字的主要观点。
加标点
……者,……已矣;……绘画也。……巧且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巧且华。……为本,……不适用,……为器也;不为之容,其亦若是乎?否也。……未可已也,勿先之,其可也。
翻译:
再说,所谓文章,(是)一定要有益于社会罢了;所谓修辞,(就)好像器具上面的雕刻和绘画,如果(光是)花巧而且华丽,不一定适合使用;如果适合使用,也不一定花巧而且华丽。总之,以适合使用为根本,以雕刻绘画作为它的修饰罢了。不适合使用,不是制造器具的本意;不加以修饰,那结果也像这样吗?不是的。但修饰也不是可以不顾的,(只要)不(把它)放在首要地位就可以了。
主要观点:文章要以内容为第一,但也不能不顾形式。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绿色通道》本课作业
3.写一篇读后感
9、《游褒禅山记》(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教案提供者:张含光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文知识及词类活用现象。
2、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关联的写作方法。
3、理解“尽志而为”、“深思慎取”的道理。
4、熟练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文知识及词类活用现象。
2、文中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
3、理解“尽志而为”、“深思慎取”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叙议结合的巧妙过渡。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诵读熟悉课文,理解课文。
2、点拨法,通过抓住关键词,来全文构思之妙。
3、先学后教法,通过学生的先学,确定教的内容及策略。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步骤:
课前预习:
1、利用早读熟读课文。
2、了解课文的相关知识背景知识。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生自主疏通文义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测
1、学生读课文。
2、教师从字音、断句、语气等方面进行指导。
二、课堂学习目标
1、读准字音。
2、写会陌生字。
3、掌握文言词汇。
4、归纳词类活用。
5、辨认文言句式。
6、翻译课文。
三、课堂达标学习
(1)学生自主疏通课文
1、看课文注释。
2、查阅工具书
3、弄清并理解文言知识
(2)学生相互交流,解决疑难知识点
(3)教师帮助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四、达标训练
完成《三维设计》“基础自主落实”部分的练习。
五、作业
1、识记文言知识
2、熟读课文,熟悉内容。
课前预习:
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赏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课前诊断
(见课后练习第一题)
二、课堂教学目标
1、分析课文论证结构
2、探究课文思想启示
三、达标学习
(一)、分析课文
1、赏读第一段
(1)作者游褒禅山,介绍褒禅山的由来引出慧空禅院,又引出要游华山洞,可写那些仆碑以及仆碑上的文字好似可有可无,好象作者的闲笔,是不是因该删去呢?
(2)对“花”和“华”的辨析体现了王安石爱钻字眼的习惯,他也因此而尚受时人讥笑,你是如何看待他的这个习惯的?
(3)引领学生背诵这一段。
本段背诵思路:本名→别名由来及证明→华山洞名来由→从仆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谬。
2、赏析课文
(1)、二段略写什么?详写什么?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
明确:略写前洞(19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这一段中有那些对比:
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其下平旷”——“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
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
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
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2)、作者游洞后出来后的心情怎样?“后悔”为什么后悔?
明确:因为余之力尚足以入,火足以明也,却随之出,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实意在说明自己意志不坚定。以“悔“结束记游,为下文抒发议论作铺垫。
(3)、指导背诵:
师生共同讨论本段层次划分:
第一层(开头到“遂与之俱出”)记游洞经过;
第二层(“盖余所至”至段末)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
前洞(平旷、记游甚众)→后洞(窈然、寒、深)→进入(深、难、奇)怠→俱→追记洞中所见(盖余所至……又加少矣”)→追记自身,伏“悔”字(方是时……火尚足以明也”→以“悔”结束记游(既其出……游之乐也”)
3、赏析课文第三段
(1)本段着重写了什么?
明确:写游褒禅山的心得体会,抒发自己的感想,即第一句中所说的“有叹”。
(2)这段议论是怎样引出的?
明确:在前文记叙的基础上,这里用一个“叹”字与前文“悔”字相呼应,以古人“往往有得”的事例,联系到游动的事,很自然引出议论,语句精辟,富有启发性。
(3)这一段可分为几层意思?你对作者在文中所说的道理如何评价?
明确:五层意思:
第一层: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全段。
第二层: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分析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
第三层: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
第四层:阐述宏伟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
第五层: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到达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
总结:作者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从这里大家受到了什么启发?能不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谈一下。
4、赏析第四段
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抒发出来的?
明确:作者认为治学不应当轻信盲从,以讹传讹,而应该“深思慎取”,也就是要经过自己的头脑认真辨析思考,然后谨慎地吸取其中真理的部分,扬弃那些有谬误的东西。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
根据前后衔接背诵课文。
5、赏读第五段
(1)、指明朗读,并思考这一段与前面几段有什么关系?
明确:这一段是补叙,交代同游者籍贯、姓名和写作本文的时间并署名。
(2)、提问: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这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能使行文简洁,避免横生枝节。
(3)、全体同学齐读三、四、五自然段。
提问:这篇文章以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入手,请找出几个照应的例子。学生自己找,教师点拨即可。
(二)、整体赏读课文
1、全文思路详解
问题讨论。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的?
(试从①过渡衔接;②两部分在文字上的前后呼应;③游山与治学处世两者的内在联系这三方面思考)
明确:①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第二段最后一句“不得极夫游之乐”开启下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
②文字上前后呼应,意思贯通,起照应作用的句子有“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和“其下平旷……记游者甚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来而记之者已少”;“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和“其见愈奇”;“非有志者”和“怠而欲出者”;“仆碑”和“有碑仆道”;“古书之不存”和“其文漫灭”;“谬其传”和“音谬”。前文的记叙正是为议论部分埋下伏笔,使议论有依据。议论部分是记叙的深化,是从具体事物中悟出来的含有哲理的感想。
③作者把治学处世比作游山,抓住它们之间的共同点: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此课文是很严谨的递进结构的说理文,也是写好叙议结合文章或一事一议文章的典范文章,我们应仔细揣摩,在平时加以运用。
讨论文章的写作特色
讨论、归纳、,学生补充,教师订正。
明确:(!)因事见理、叙议结合。
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照应自然,结构严谨。
言简意赅,主题深远。
四、本文学习心得争鸣
提示:学生可从文言知识的积累、作者的治学精神、为人做事、欣赏美好河山等角度展开争鸣,教师适时点拨即可,不可强加言论。
五、课堂练习
完成《课内阅读》练习。
六、全文小结
《游褒禅山记》是一篇游记体的论文,阐述了两个观点,一是“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必须“尽吾志”以赴;一是古书不存,学者研究学问必须“深思而慎取”。文章以游山为喻说明无论治学、立业都必须有坚强的意志、百折不挠的精神,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意志不坚,浅尝辄止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七、作业
1、熟背全文。
2、完成《三维设计》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