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案设计——当一次节目主持人
实验初中 朱苏兰
课题
当一次主持人
1课时
授课者:朱苏兰
学习目标
1、 学会写开场白
2、 学会写串联词
难点重点
围绕主题写开场白,根据节目写串联词
课前准备
学生:摘抄节目主持人的开场白和串联词。
教师:准备《江山如此多娇》的一些录像片段。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备注
1、 明确学习重点。
2、 感悟数字,设计开场白台词,并与同学合作表演。
3、 欣赏由倪萍、亚宁等人在《江山如此多娇》中说的开场白。
讨论:文艺节目的开场白有何要求?
4、 明确开场白的要求。
5、 欣赏景冈山表演的《库尔班大叔你上哪》和刘德华演唱的《中国人》。
设计串联词。
6、交流串联词,欣赏主持人的串联词。
讨论交流串联词的要求。
明确:
(1)、语言要有散文诗般的清新和淡雅。
(2)、能紧扣节目内容。
(3)、不冗长。
(4)、生动风趣
欣赏《江山如此多娇》,讨论其中节目主持人主持节目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7、思考“园丁颂”的节目。
8、设计开场白和串联词。
明确要求:
积极清新,重格调
营造氛围,重情感
新颖自然,重交流
9、纷纷上台主持节目。
10、总结
1、 导入:
俗话说,红花要有绿叶衬。一台精彩的文艺节目,如果没有节目主持人,就不会光彩夺目。忘不了倪萍的亲切,忘不了赵忠祥的深沉,忘不了杨澜的聪颖,忘不了李咏的幽默……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当一次文艺节目主持人”。重点学习“如何设计开场白”和“如何设计串联词”。
2、引导学生看一组数字“1949——1999”,让学生明确“江山如此多娇”是国庆50周年大型联欢晚会。
要求学生进行合作,并现场表演该联欢会的开场白。
3、 播放《江山如此多娇》,组织讨论:文艺节目的开场白有何要求?
提示:联欢会的情调应该是欢乐、愉悦的,因此,只需要考虑如何将气氛和情绪调动起来,而不必过分地考虑联欢会的节目内容。
4、 明确开场白的要求:
内容要紧扣主题。
语言要亲切,要有激情,以点燃观众的热情。
语言的形式要生动活泼。
主持人仪态大方,声调抑扬顿挫,声音响亮而富有感染力。
5、 播放景冈山表演的《库尔班大叔你上哪》和刘德华演唱的《中国人》。要求学生设计串联词。
6、 组织交流。播放主持人的串联词。讨论并明确:串联词有何要求?
7、 情境:金色的秋天,丹桂飘香。在这美好的季节里,我们即将迎来又一个教师节。假设我校将开一次由老师、学生、家长共同参加的文艺联欢会,主题为“园丁颂”。我们可以准备哪些节目?请报上节目名称。
8、 老师帮助写好节目名称。
9、 组织学生合作演练。
10.总结。 让学生齐读赵忠祥的名言。
附件: 节目主持人.ppt, 《江山如此多娇》联欢晚会开场白.MPG, 串联到小品《照相馆》.MPG, 串联到《绚丽的民族之花》.MPG, 串联到〈中国新世纪〉.MPG, 景冈山演唱库尔班大叔你上哪去.MPG, 刘德华 中国人.MPG, 串联到《中国人》.MPG, 当一次主持人.doc
2、走进水浒评女性——评赏《水浒传》中几个典型女性人物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2、了解《水浒传》中几个典型女性形象的事迹、性格等。
3、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学会辩证地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人物身上所蕴含的思想内涵。
教学过程:
导入过渡语:
同学们,都看过《水浒传》,对《水浒传》中很多人物故事:武松“景阳岗打虎”,鲁提辖的《拳打镇关西》等等,等等,很多同学一定能娓娓而谈。
但是,老师今天想和大家聊聊《水浒传》中另一群人物:女人。水浒传中出现过的女性大约有七十六位,其中略为提及不作具体描写的有47人。
同学们能说出几个女人的名字吗?——如果让你既说出女人的名字,又说出她的绰号,你还能说出多少呢?如果再让你讲讲她们的事迹,你还能介绍多少呢?
1、学生交流。
2、学生补充。
3、老师视情小结。(这么多的女人,大家也就能记住这么几个人,而且呀,对他们的事迹晓之不多,可见,女性在同学们的心中,地位并不是很高哟,这不符合我们现代人的素养要求呀!)
转入过渡语:
大家刚才谈了你印象中“水浒女人”。这些“水浒女人”有三个位列108将,还有一位是貌美的女人潘金莲,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探究这四个女人究竟是怎么样的女人,请大家用下面的句式概括地说说自己对这些人物的认识。(屏显1四个女人图)
1、用“我认为_______(扈三娘、孙二娘、顾大嫂、潘金莲)是一个____的女人,真是(可叹、可恨、可怜、可爱……可以多选)呀!”的句式来评价一下你心中的《水浒传》的女人。(屏显2)
2、师酌情小结(这里同学可能都谈潘金莲可恨,而对于其她三人一般都是可叹可怜)。
转入过渡语:
大家概括地谈了自己的想法,如果让你给几位美女排位话,你觉得谁最美,再美的又是谁呢?那么,咱们先重点来聊聊两位美女。
潘金莲,
1、哪个学生能介绍一下潘金莲相关的故事呢?
2、学生相互交流,师生注意听。
3、谈谈对潘金莲嫁给武大郎的看法呢?
转入过渡语:
潘金为了自己的享乐,谋杀亲夫,确实是一个可恨的狠毒女人。但是,古语说得好:人之初,性本善!潘金莲从一出生就是这样一个狠毒的女人吗?请看在“互动中国”和“人民网论坛”上有这样一则专家评述:
(屏显3)潘金莲是裁缝潘裁的女儿,是民间美女。就自然素质看,“有姿色”,也就是说容貌漂亮,“缠得一双好小脚儿”。“本性机变伶俐”。就才艺素养看,“从九岁卖在王招宣府里,习学弹唱”,“教他读书写字”,会“品竹弹丝,女工针指”。聪明漂亮,才艺双全,知书识字。金莲在王招宣府七年,王招宣死后,又被卖与张大户,在张大户家再习弹唱,学弹琵琶。这时,金莲“长成一十八岁,出落的脸若桃花,眉如新月”,是一位聪明美丽与纯真可爱少女。
张大户想霸占潘金莲不成,把金莲嫁与卖炊饼的(三寸丁糓gǔ树皮,糓树,树皮粗糙)武大为妻,形成强烈的反差,等于是对金莲的惩罚,是极不公平极不合情理的。
当打虎英雄出现在金莲眼前,武松的男性美与力,使金莲动情。遭到武松严词拒绝,爱的梦想破灭。金莲在人生路途上遭受到沉重打击。渐渐堕落以至杀大郎而走向深渊。
转入过渡语:
1、看了上面的介绍,让你再评潘金莲,你会如何评呢?
学生交流——师生补充点评。
2、从我们再评潘金莲,我们知道了在品评小说作品中的人物时,要注意什么?
(屏显4)
对武大郎之死并没有一味地指责潘金莲,而能分析其原因,评道:“金莲为富家婢,主人不能通,怒赠武大郎;大郎不自揣,娶为妇,又移寓阳谷县,与王干娘比邻。呜呼,大郎所以死也!”——《王本》(王望如)
转入过渡语:
由《王本》我们感受到造成潘金莲变坏是有原因的,除了她自身的素质外,还有其它的原因,你能概括出来吗?(明确:张大户可憎、自私;武大郎不思考不自揣;所触之人王婆狠毒,相处环境差等三个条件,促使了潘金莲变坏!)
这也提醒我们在品评作品中的人物时,要注意客观辩证,实事求是!
(明确:结合历史,客观辩证正地评价)板书:客观辩证
实事求是
转入过渡语:
同学们,你们知道《水浒传》最美的武功最高的女人是谁吗?
1、学生交流。
2、师生互动点评。[明确:扈三娘]
3、师:你能说说扈三娘的故事吗?
4、学生交流,师视情况小结转入屏显。
(屏显5)
《水浒传》63回,扈三娘一出场有词描述:“玉雪肌肤,芙蓉模样,有天然标格。玉手纤纤,双持宝刀,恁(nèn)英雄煊赫(xuānhè名声大)。眼溜秋波,万种妖娆堪摘,得胜归来,战士消魂,敌人丧胆,女将中间奇特。”第55回,扈三娘一战就将对手大将彭玘[qǐ]活捉.后来活捉郝思文等大将.如此赫赫战功,扈三娘的待遇并不高,排座次,排位59,手下败将郝思文41、彭玘43、王英58。
丈夫王英,人品、武艺、相貌与三娘相差甚远.
扈三娘着墨不多,小说中只说两句话:”这私无理!”还是”心道”.她只是一个概念,一个符号,一个哑美人,这个能征惯战,武艺高强的美人.最后为报夫仇,竟然莫名其妙地死于一砖之下,死得很是随便!
转入过渡语:
待遇不公,美丑相配,着墨不多是何原因呢?
1、学生交流。
2、师:视情况进行点评。
(屏显6A)宋江曾说:
宋江带来一批人入伙,在晃盖推让之下只做了第二把交椅,宋江说了一句话:“休分功劳高下……待日后出力多寡,那时另行定夺。”
转入过渡语:
可是到真正排名的时候,为什么排在后面呢?(明确原因:封建伦理观念,女人没有地位,是受歧视的;作者的思想也有局限;你女人再行,也不能超过丈夫等等)
学生交流——师出示“屏显”
(屏显6B)《中国商报》采访专家吴淑平说:
《红楼梦》写贵族家庭的衰败开了路。《三国演义》没有写家庭,写的是政治斗争。《水浒》没有写家庭,写的是绿林山寨。所谓的“妻子”只如刘备所说如衣物,女人是没有地位的。
(屏显6C)有专家说:扈三娘的遭遇是“《水浒传》对于女性的蔑视与摧残”。
(屏显6D)东华理工大教授说:
这是施耐庵在表现一种“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悲剧意识!
转入过渡语:
为什么说女人没有地位,这从很多其它的作品中也能看出一二来。
(屏显7)互动百科历史研究小组曾这样探讨:
崇祯十二年,李自成在潼关园大败,逃到商洛山中,当时觉得穷途末路,几次要自杀。养子李双喜劝阻了,他的大将刘宗敏为了辅佐李自成东山再起,回去就把自己两个妻子杀掉。然后其他的一些壮士,也就是李自成的死党们,一看大将军刘宗敏如此做事,也回去把自己的妻子杀掉。杀掉以后表示死心塌地跟朝廷再战。李自成这样才轻骑突围,终于东山再起。这样一种观念,视女人为累赘,视女人为物品,他们把女人处死,就好像烧掉山寨一样。那些女人是没有人格地位的,这里边我们可以看到《水浒传》的作者,他也是这样一种心态,轻视妇女,视妇女于草芥,如虫蚁。
转入过渡语:
由潘金莲的评点,我们知道可恨之人,总会有可爱可怜之处,提醒我们评价一个人物,要注意客观、辩证,那么,从扈三娘的境遇来说,品评人物,我们还要注意什么呢?
[明确:联系历史背景]板书:联系背景
查看资料
转入过渡语:
(屏显8)
《水浒传》塑造的女性人物有好有坏,明清评点家对她们的评价亦有褒有贬,字里行间充满对善良女性的关爱和对不良女性的痛恨,既不是特意反女性,也不存在情与理的矛盾,因此,我们今天的看这些名著,评点其中人物,也必须实事求是,联系背景,客观辩证,并且要注意在研读的过程中,查找资料,佐证自己的研读。
转入过渡语:
学生交流——师:社会发展到今天,女性的地位如何呢?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然后再出示“屏显”专家吴淑平认为:
(屏显9)现代社会虽然开放很多,女人与男人在理论上是平等的,但实际上还是个男权社会。商场中虽然有女强人,但数量与男人比,显然少了很多。这就可以看出,尽管现代社会,商场中的男女是平等的,但女人要成功,比男人困难得多,女性在高层职位中占少数。这跟《水浒》一样,尽管一丈青扈三娘才艺卓绝,兢兢业业,整天随丈夫矮脚虎出战,她的名次也只能排在丈夫之后。——专家吴淑平
转入过渡语:是啊,我们的思想还要解放,只有把我们的女性真正地从几千年的封建思想影响中解放出来,我们的男女才会真正地平等,我们的生活也才会更好的和谐起来。
同学们,还有两个女人:顾大嫂和孙二娘,我们如何来评价她们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金圣叹是如何评价108将中另外二位女性的。
金圣叹评水浒是出名的,但他专门评价女英雄的文字并不多。
第二十六回《母夜叉孟州道卖人肉武都头十字坡遇张青》中金圣叹主要是对情节展开的评点,只有在小说描写孙二娘外貌时评道:今写此妇人,既远近皆详矣,乃觉眼前心上,如逢鬼母,何也?这说明金圣叹对其外貌肯定是不敢恭维的,但在救下武松让武松装扮成行者时,夹批赞孙二娘道:“独表孙二娘能”。
在第四十八回中金圣叹评道:“一篇写顾大嫂,全用不着窈窕淑女四字”。由此处看,对顾大嫂的评价与对孙二娘的差不多,但接着有几处夹批皆称顾大嫂为母旋风,云“意思实与李逵无二”。黑旋风李逵是金圣叹极称赞的人物,这说明金圣叹对这类女英雄也是肯定的。
(屏显10):今写此妇人,既远近皆详矣,乃觉眼前心上,如逢鬼母,何也?
独表孙二娘“能”!
一篇写顾大嫂,全用不着窈窕淑女四字
意思实与李逵无二
转入过渡语:
金圣叹对孙二娘和顾大嫂的评价虽然惜字如金,但也难能可贵了。对这两个人物的评点,我们作为作业,请大家用今天所学的方法来评点一二。
板书:
客观辩证联系背景
人物(女人)
实事求是查看资料
3、语文实践活动——开展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教学案例(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年级:八年级课型:专题研讨课课时:1课时执笔:韩云生
审核:备课组时间:2012-9-28学生班级:姓名:
[设计思路]
1、使学生学会定向搜寻、查找、整理并陈述资料信息;
2、通过活动的全过程,陶冶情操,激发爱国感情。
自主学习开展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内容阐释
全文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是理性阐述分析。这一段主要讲了三层内容。
第一层(1-2句)
第二层(3-5句)
第三层(6)
第二部分,主要说明“访问”的具体操作问题。
“访问前准备”主要讲了
“活动问题”是
“访问小结”也从
具体操作:
1.请同学按照第二部分设计的程序逐项开展工作。
2.有些地方值得注意。比如,在准备工作中,先明确本活动的主题或者说终结性评价的中心工作是什么,增强本项活动的目的性。
3.专题汇报会的“中心”即“……在我心中”。在全班交流。
五、学(教)后反思或收获:
4、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十五夜望月》
常州市翠竹中学 薛涛
学习目标
1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2培养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
3积累咏月的诗词。
一、学生活动
1课前准备:利用书籍、报刊、网络收集关于咏月的诗词、佳句,誊写在小卡片上。
2小组评析其它咏月的诗词佳句。组长记录有价值的赏析,综合成一篇赏析短文,全班交流。
二、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诵明月之词,歌窈窕之章”这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今天我们将通过《十五夜望月》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 赏析《十五夜望月》
教师印发《十五夜望月》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体会,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哪些地方特别精彩?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
《十五夜望月》赏析
在唐代咏月的篇章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三) 诵明月之诗
小组之间把准备好的有关“明月之诗”的小卡片,相互交换赏析,组长记录学生的赏析或评价,大家动手把有价值、有个性的见解综合成一篇赏析文章,全班交流。
(四) 思维训练
用媒体展示不同角度所看见的月,(诸如:海上明月、沙漠月升、小楼新月、水中望月等)学生对自己有所感悟的图景发挥想象、进行联想。
(五) 学生小结
你认为这堂课好不好?说明原因。
(这既是使学生总结所得的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所需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因此,学生即使否定了这堂课,教师也要辨证地接受学生的否定。
5、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案设计——当一次节目主持人
实验初中 朱苏兰
课题
当一次主持人
1课时
授课者:朱苏兰
学习目标
1、 学会写开场白
2、 学会写串联词
难点重点
围绕主题写开场白,根据节目写串联词
课前准备
学生:摘抄节目主持人的开场白和串联词。
教师:准备《江山如此多娇》的一些录像片段。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备注
1、 明确学习重点。
2、 感悟数字,设计开场白台词,并与同学合作表演。
3、 欣赏由倪萍、亚宁等人在《江山如此多娇》中说的开场白。
讨论:文艺节目的开场白有何要求?
4、 明确开场白的要求。
5、 欣赏景冈山表演的《库尔班大叔你上哪》和刘德华演唱的《中国人》。
设计串联词。
6、交流串联词,欣赏主持人的串联词。
讨论交流串联词的要求。
明确:
(1)、语言要有散文诗般的清新和淡雅。
(2)、能紧扣节目内容。
(3)、不冗长。
(4)、生动风趣
欣赏《江山如此多娇》,讨论其中节目主持人主持节目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7、思考“园丁颂”的节目。
8、设计开场白和串联词。
明确要求:
积极清新,重格调
营造氛围,重情感
新颖自然,重交流
9、纷纷上台主持节目。
10、总结
1、 导入:
俗话说,红花要有绿叶衬。一台精彩的文艺节目,如果没有节目主持人,就不会光彩夺目。忘不了倪萍的亲切,忘不了赵忠祥的深沉,忘不了杨澜的聪颖,忘不了李咏的幽默……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当一次文艺节目主持人”。重点学习“如何设计开场白”和“如何设计串联词”。
2、引导学生看一组数字“1949——1999”,让学生明确“江山如此多娇”是国庆50周年大型联欢晚会。
要求学生进行合作,并现场表演该联欢会的开场白。
3、 播放《江山如此多娇》,组织讨论:文艺节目的开场白有何要求?
提示:联欢会的情调应该是欢乐、愉悦的,因此,只需要考虑如何将气氛和情绪调动起来,而不必过分地考虑联欢会的节目内容。
4、 明确开场白的要求:
内容要紧扣主题。
语言要亲切,要有激情,以点燃观众的热情。
语言的形式要生动活泼。
主持人仪态大方,声调抑扬顿挫,声音响亮而富有感染力。
5、 播放景冈山表演的《库尔班大叔你上哪》和刘德华演唱的《中国人》。要求学生设计串联词。
6、 组织交流。播放主持人的串联词。讨论并明确:串联词有何要求?
7、 情境:金色的秋天,丹桂飘香。在这美好的季节里,我们即将迎来又一个教师节。假设我校将开一次由老师、学生、家长共同参加的文艺联欢会,主题为“园丁颂”。我们可以准备哪些节目?请报上节目名称。
8、 老师帮助写好节目名称。
9、 组织学生合作演练。
10.总结。 让学生齐读赵忠祥的名言。
附件: 节目主持人.ppt, 《江山如此多娇》联欢晚会开场白.MPG, 串联到小品《照相馆》.MPG, 串联到《绚丽的民族之花》.MPG, 串联到〈中国新世纪〉.MPG, 景冈山演唱库尔班大叔你上哪去.MPG, 刘德华 中国人.MPG, 串联到《中国人》.MPG, 当一次主持人.doc
6、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武进湖塘桥初级中学 朱万川
作者:苏轼
教学重点:
一:读懂、背诵这首词。
二: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教学难点: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传统意识中,每年农历八月十五的月亮是最圆最亮的。不知道同学们在往年看中秋圆月时有何感受?今天,我们不妨来欣赏宋朝著名诗人苏轼的咏月名篇《水调歌头》。看看他的感受如何。
二 、欣赏《水调歌头》
1、 对照小序部分简介词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创作时间及创作原因。
2、初读全诗,感知内容。
(1) 学生读书下注释。
(2) 由学生迅速自读课文。
(3) 点一生朗读(学生点评后,教师总结点评)
(4) 全班齐读
3、 疏通全文
(1) 学生对照全文,自主疏通全文,并记下读不懂、有问题的地方。
(2) 小小组交流问题
(能小组内解决的自主解决,不能解决的有组长整理提出)
(3) 全班交流、解决问题
(4) 打出全文注释,学生自主整理在课本上。
(5) 问:对照注释你认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联系何在?
(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两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问: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6)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你如何理解?
4、 能力训练
(1) 什么是联想?什么是想象?
(2) 文中哪处是联想?哪处是想象?
(3) 看图一,发挥联想,你能联想到什么?
(4) 看图二,发挥想象,你能想象到什么?
5、 问:比较《十五夜望月》,你喜欢哪一篇?讲讲理由。
6、音乐欣赏
(1) 播放王菲的 《水调歌头》
(2) 第二遍播放,学生轻声跟唱
7、 学生总结
(1) 一生总结本课教学思路
(2) 由学生总结学习本课的收获
三、 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小作文:根据下文开头,发挥丰富想象和联想,续写文章。
金秋十月,夕阳西下。一老农坐在自家的田埂上,一边抽着烟,一边浮想联翩……
7、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我的思念是圆的》
武进剑湖中学 周云
学习目标:1、通过朗读,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悟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讨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1、 由《七子之歌》导入
2、 自由朗读诗歌,试着读出感情
3、 以小小组为单位,推荐代表朗读诗歌(全班学生做评委)
4、 说说诗歌中给你印象最深的内容,揣摩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5、 你觉得诗人要表达的愿望,在今天看来有什么现实意义吗?
6、 诗歌中说:“在这样的夜晚会想起什么”发挥你的想象,用语言或者图画表现你想象的情景
作业:课后收集一些表达思念之情的诗文,并说说你选择此文的理由。
8、“望”“见”诗心——肖培东教《饮酒》《春望》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案)
肖培东
《诗词五首》中的前两首是晋陶渊明的《饮酒》和唐杜甫的《春望》,都是传诵千古的名作。
我读了数遍,打算先《春望》再《饮酒》。我把我的这一想法发在朋友圈:“两首古诗《饮酒》《春望》合教,我想先教《春望》再《饮酒》,这是为什么?你们说说看!”很快,微信朋友圈里来了各种答案。
有说“杜‘入’陶‘出’”。
有说“季节。春?秋?”。
有说“由痛彻心扉到平静淡定,从什么都背着到一切放下,不痛不悟非人生”。
有说“由浓归于淡远”。
有说“从望到饮”。
有说“饮酒是更高的生活状态”。
有说“有我到无我”。
有说“战争之后就是和平盛世”。
有说“先沉重后轻松”。
有说“春花落泪到秋菊怡情”。
有说“格律诗到古体诗”
……
微信朋友圈真是个神奇的东西,一下子帮我汇集了许多文本的探究。朋友们其实在帮我做解读,他们都很聪明!可我没他们想得那么深远,初二孩子,该教到哪个程度,我得想想。
我的初步构思是“望——见——诗心”!
《春望》之“望”,《饮酒》“悠然见南山”之“见”,寻找诗人的心。所以,叫做“望见诗心”。这个题目,你们喜欢吗?
《春望》之“望”。
第一步,读诗歌,掌握情感基调。
第二步,“春望”,即望春,诗人“望”到了什么?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
第三步,追问“一字传神”。这四望中,哪个字写得最传神?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破”字使人触目惊心,“深”字令人满目凄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溅”“惊”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动态美,寄托了诗人强烈的情感。(允许学生又多种说法,感受杜甫的语言艺术,但不要刻意挖掘)
第四步,望亲人。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以“烽火”承接“感时”,“家书”承接“恨别”,而亲人的“别”,正是由于战乱的“时”造成的。战事持续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诗的最后两句堪称神来之笔。寥寥十字,使一位愁绪满怀的白发老人的形象兀立在读者眼前。作者望春,并没有得到到任何快慰,却为“感时”、“恨别”所困,终至烦躁不安,频频抓挠头发。尽管诗人这时才四十五岁,但因终日愁情熬煎,头发愈来愈少,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从章法上看,这一联是把前面分别抒写的“感时”、“恨别”两种感情统一起来,收结全篇。作者选用搔发这一下意识动作把满腔的愁情变成了可见可感的生动形象,很自然地引导读者进入诗的意境,产生共鸣。
第五步,全诗无“望”处处写“望”,全诗有“春”处处无“春”。你望到怎样的一颗心?——形象和主旨探讨,点到为止。爱国,和平,忧国忧民、感时伤怀
第六步,读古体诗《饮酒》,里面有一个字似乎可以换成“望”字,你觉得是哪个字?——“悠然见南山”的“见”。请问,能换成“望”字吗?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了诗人悠然自得、寄情山水的情怀。这“见”,居心于有意无意之间的一瞥,反射出诗人超脱冥邈,神逸方外的悠闲心情。还有一种版本将“见”字写作“望”字,苏东坡认为如果是“望”字,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因为“望”属于有意识地注视,缺乏"悠然"的情味。而“悠然见南山”就好似在一种无意识之中,南山撞入了自己的眼帘。(不刻意求深,有所感知就可以)
那么,你又“见”到怎样的诗人?怎样的心?
以此打开这首诗的研读,理解诗人。这种偶然的情趣,偶然无心的情与景会,正是诗人生命自我敞亮之时其空明无碍的本真之境的无意识投射。大隐隐于市,真正宁静的心境,不是自然造就的,而是你自己的心境的外化。诗人在物我两忘和同构中领悟到了一种“忘言”的“真意”。这首诗既抒发了归隐生活的悠闲恬静的欣悦,又蕴含着诗人对宇宙人生超然境界的向往和憧憬.。整首诗无不是景中含情,情中见理,余音绕梁,回味悠长。
这里的好些解读,给教师自己参考。课堂上决不能求深刻如此,重在感悟归隐生活的悠闲恬静的欣悦。
所以,这堂课,——望见诗心!
9、《幸福——告诉我们的孩子》教案设计(鄂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诗歌的内容、思想,领悟作者对幸福的理解。
2、掌握诗歌中出现的生字、生词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掌握现代诗歌的朗读技巧。
4、初步理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运用,把握中心意象。
5、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重点和难点】
1、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理解幸福的内涵。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掌握现代诗歌的朗读技巧。
3、理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运用,把握中心意象。
【教学过程】
一、走近《幸福》,留神初读
1、引入新课
在讲新课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个英语单词:happy
● 板书:happy
大家知道这个英语单词是什么意思吗?(引出“幸福”)
对了,是“幸福”的意思。那现在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觉得自己幸福吗?”(学生回答)“那么,大家知道什么是幸福吗?其实幸福是无处不在的。”(让学生自由思考)
今天,我们要学习诗歌《幸福》,看看诗人刘瑛告诉我们的是怎样的幸福。
首先,老师想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看看我们课前是否真的按照要求认真细致地进行了预习。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组图片,同时也请大家告诉老师:“你们觉得他们幸福吗?”
●ppt课件展示:
第一张:在一起第二张:“四有”生活第三张:加菲的幸福
第四张:养尊处优、温室的幸福第五张:相伴相守的幸福
第六张:幸福的瞬间第七张:好好学习
老师继续提问:“大家觉得,这些图片所展示的幸福是我们的诗人刘瑛在诗歌中所描述、所歌颂的幸福吗?”(引导同学正确回答)
“那么,我们的诗人在《幸福》这首诗中所描述和歌颂的到底是什么样的幸福呢?请大家翻开课本,和老师一起去感受诗人刘瑛的幸福。”
2、范读《幸福》(老师范读《幸福》,同时让同学注意诗歌中的生字词,初步感受诗歌的内容,并留心诗人描述了哪些方面的幸福。)
现在老师把诗歌范读一遍,同学们认真听,听的过程中有三个任务:
①注意诗歌中的生字词;
②整体感受一下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③留心思考,诗人描写了那些方面的幸福。
3、字词疏通
诗歌中有一些生字和词,我们先来疏通一下,也顺便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斟(zhēn)满瞩(zhǔ)望茑(niǎo)萝颤(chàn)动
眸(móu)子苦涩(sè)林莽(mǎng)旷(kuàng)野
4、进入学习
幸福是无处不在的。疏通了字词,了解了诗歌内容,并且有了我们初步的感受,现在我们回到前面提到的问题:诗人在诗中所描述和歌颂的到底是什么样的幸福呢?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感受和领悟。
二、感受《幸福》,品味精读。(逐段分析诗歌中描写到的事物、意象,代表怎样的幸福画面)
●ppt课件展示:(点同学朗读)
第一节:当丰收的镰刀挂在屋檐下∕喘息∕酒杯斟满∕我想到幸福
能表现幸福的事物——丰收的镰刀、屋檐、斟满的酒杯
幸福的画面——收获的幸福
幸福的特征——喜悦
●板书:丰收——喜悦
第二节:当一棵摘净果子的树∕轻松地瞩望田野∕不肯走开,等待来春∕我想到幸福
能表现幸福的事物——树、田野
幸福的画面——奉献的幸福
幸福的特征——轻松
●板书:奉献——轻松
第三节:黄昏,归鸟∕急切地一闪而过∕我想到幸福
能表现幸福的事物——归鸟
幸福的画面——归巢(回家)的幸福
幸福的特征——急切
●板书:归家——急切
第四节:淅淅沥沥的小雨∕带着幽香滚下花瓣的茸毛∕茑萝绿色的卷须轻轻颤动∕此时,一粒红色浆果∕从湿淋淋的灌木丛∕望着世界微笑∕我想到幸福
能表现幸福的事物——小雨、茑萝的卷须、红色的浆果、灌木
幸福的画面——成熟的幸福
幸福的特征——希望
●板书:成熟——希望
第五节:当你和你的乳名一起∕回到母亲的怀里∕梦幻般温柔∕当两只杯子后面∕深情的黑眸子燃烧起来∕花朵便开放了
能表现幸福的事物——“你”、母亲的怀抱、深情的黑眸子
幸福的画面——家庭的幸福
幸福的特征——温馨
●板书:家庭——温馨
●总结前5节
前五节诗人从自然界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两个方面入手,描绘了五组幸福的画面,歌颂了五种不同的幸福。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最普通、同时也最真实的情景,却能让人感受到最温馨的幸福。
1、丰收后斟满的酒杯—丰收——喜悦
2、瞩望田野的果树——奉献——轻松
3、一闪而过的飞鸟——归家——急切
4、雨中,红色的浆果—成熟——希望
5、母亲的怀抱————
深情的黑眸子———家庭——温馨
诗歌的副标题是“告诉我们的孩子”,那么,诗人描写和歌颂这五个方面的幸福,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呢?现在我们来分析诗歌的最后一节:
第六节:告诉我们的孩子∕在苦难中长大的幸福∕和痛苦一样近,一样寂静∕会流泪却永远不会衰老∕无论结晶成盐或结晶成糖∕都深深地埋进心头吧
作者提醒和告诉我们:
幸福并不是唾手可得的∕幸福和痛苦是分不开的∕它们相伴相生共同构筑人生。
只有通过艰苦劳动,拼搏奋斗∕洒下汗水,流下泪水∕经历挫折,迎难而上,
以乐观、豁达的态度对待生活∕才有可能创造幸福,享受幸福!
由此可见,“幸福和痛苦是共存”的,
这种幸福也就是诗人在诗歌中所说的:“在苦涩中长大的幸福”。
三、走进生活,拓展研读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我们理解的幸福)
学习完了诗歌,现在,请大家联系日常生活思考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呢?
给大家几分钟时间讨论,之后,我再请同学谈谈你们对幸福的理解。也就是说,在你们的眼中,幸福是什么?
(同学自由思考、讨论)(点人回答)
四、再读《幸福》,整体把握
五、课后作业
1、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2、列举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并找出相应的诗句。
3、学会发现身边的幸福,学会感恩。
六、结语
某一天∕我们会长大,成熟∕开始人生另一段新的路程。
回首往事的时候∕我们会发现:
不管曾经遇到了什么,经历了什么,
其实都是我们最难得的、最宝贵的幸福……
九、板书设计
幸福
——告诉我们的孩子
刘瑛
丰收——喜悦
奉献——轻松
归家——急切——幸福和痛苦共存
成熟——希望
家庭——温馨
10、《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一、教学目标:
1.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2.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3.了解“板块构造”“泛大陆”等科学概念。
4.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由此及彼,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法。
三、教学方法:讲读法,辅以讨论法
四、教学时数:1课时
五、预习内容和要求:(自学)
读短文2——3遍,找出生字新词,并通过工具书自行解决读音和词义。
六、教学过程和内容:
一、观看有关恐龙的视频剪辑及图片:出示视频《恐龙时代》;幻灯片1-9(图片)
师:刚才同学们看到的是什么动物?(生:恐龙)恐龙生活在约2.25亿年前——约6500万年前,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超过1亿6千万年之久。
二、导入新课:
如今统治地球的是人类,人类的历史也不过几百万年。在人类出现之前,曾有一种爬行动物统治过地球,这种爬行动物是什么呢?(恐龙)然而在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一亿六千万年的恐龙突然消失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一个谜。如今在不同的地区发现了恐龙化石,这意味着什么呢?恐龙灭绝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对此,美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针对上述两个问题分别做出了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短文《恐龙无处不在》。(板书课题:恐龙无处不在)出示幻灯片10
三、学习新课。
1、解题:“恐龙无处不在”,初看标题,我们可能以为这篇短文要向人们描绘恐龙家族繁衍生息、遍布世界的盛况,但读了全文,我们才明白这是一篇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的科普论文。
2、简介作者:出示幻灯片11
3、请看一段新闻:出示幻灯片12
假如你是一位科学家,看到以上新闻,你自然地想到了什么?
“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该岛是稍微离开南极海岸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
可能这样回答:①是翼龙,会飞,飞到南极。②恐龙耐寒,皮和脂肪很厚,与熊一样。③南极有很多恐龙爱吃的东西。南极当时不冷。④大陆发生了灾难。恐龙迁移而去。比如火山。⑤是大陆在漂移,把恐龙带走的。……
教师小结:看来还是大陆漂移猜想更有说服力。
4、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独立思考: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请选择。出示幻灯片13
5、快速阅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下列问题的相关信息。出示幻灯片14
(1)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在?(请同学读第2、3自然段)
提示: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一些化石骨骼,而这些骨骼属于鸟臀目恐龙。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2)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请同学读第6自然段)
提示: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出示多媒体“大陆漂移示意图”注:“大陆漂移假说”是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提出的。
(3)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阅读第6自然多)
提示: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移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个板块下面俯冲。出示多媒体“六大板块示意图”
(4)什么是“泛大陆”?(请同学读第7自然段)复述“泛大陆”分离成七大洲的过程。(请同学分别读8、10、12自然段)
“泛大陆”在第7自然段做了诠释。过程如下:
约2.25亿年前——完整的泛大陆
约2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
到6500万年以前——完全分开
6、快速阅读短文,看看作者的行文思路:出示幻灯片15
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找出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恐龙在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又相互分离所以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得出结论〓〓“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强有力的证据。
说明顺序:逻辑(从现象到本质)
7、课文说明的对象涉及哪两个学科,我们从中明白一个什么道理?你能否举一个例子也来证明这一观点。出示幻灯片16
下图为两个说明对象的关系图:
恐龙板块理论
紧密联系相互影响
生物学地质学
不同学科领域
道理提示:“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理解:这两句议论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从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得出恐龙曾遍布世界这一结论也许并不困难,二者之间的联系也容易让人理解,但是,在科学家的眼里,他们却有着内在的联系。课文就是从南极的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论证“板块构造”理论,恐龙化石成了支持“板块构造”的有力证据。作者在文章开头的这两句议论,并非浮泛之论,而是有其确凿的根据。)
举例:物理学上的显微镜的发明,促进了生物学与医学的发展;考古学的新发现,一次次推动了历史学的发展;各种科学之间都有相通之处,两种不同科学可以利用相通之处联系起来;……
四、课堂适时讲解:短文应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五、总结全文:科学家能从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中产生联想,经过怀疑、推测、研究、论证之后有新的发现。同学们要从中受到启发,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以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六、布置作业: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请你也来一次大胆地猜测:
一是天气变冷使得恐龙因饥冷死往;
二是地震、火山喷发接连不断,大洪水相继肆虐,恐龙们不及逃脱而死去;
三是宇宙中有间隔地球很近的新星或新星爆炸,大量高能射线辐射到地球上来,把恐龙杀死;
四是可能有小行星直接撞击到地球上爆炸,造成恐龙大量死亡。
……
附:板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附或幻灯片出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