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中学教案

《空城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时间:2022-12-26 14:32:18

《空城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中学教案的您有所帮助。

1、《空城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夏素华

  [课时目标]

  1、阅读课文,懂得诸葛亮为什么摆空城计,及成功的原因,体会诸葛亮在危急时刻善于分析、知己知彼、机智过人。

  2、欣赏京剧《空城计》片段,感受诸葛亮与司马懿斗智斗勇的精彩场面。

  3、交流诸葛亮的其他妙计,介绍相关信息。

  [课时过程]

  一、引入:通过学习我们已经知晓了《空城计》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在三十六计中,空城计并非上策,那么平生谨慎的诸葛亮为什么要摆空城计呢?

  [板书] 为何摆?

  二、学习为什么摆空城计的原因。

  1、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提示,阅读课文分析诸葛亮摆空城计的原因。

  2、出示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一

  阅读课文,分析诸葛亮摆空城计的原因。

  小组同学一起找一找写诸葛亮摆空城计原因的句子,用简洁的词概括这些原因(写在卡片上),再读一读相关句子。

  3、个别读题,学生自习。

  4、交流反馈。[板书] 兵力少 无大将 力量悬殊 时间紧 魏兵杀来 难以撤退

  5、指导朗读。

  6、小结:这样看来,诸葛亮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摆的空城计。

  7、[板书] 不得已

  三、引读,过渡。

  诸葛亮心思细密地 布计,并亲自上阵,等着司马懿前来一决高下。当司马懿率大军来到城门外时,看到……(学生读有关句子),他怎么做……(学生读有关句子)

  四、阅读课文,分析空城计成功的原因。

  过渡:这样看来,空城计成功了![板书] 成功

  1、这一战虽不动一兵一卒,但司马懿和诸葛亮之间的心理战却异常激烈。司马懿在历史上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身经百战,和诸葛孔明一样是个谋略过人的军事家,为什么他会中计,诸葛亮高在何处?同学们,想不想亲眼目睹这场精彩的较量。京剧表演艺术家已经将这个故事搬上了舞台,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最精彩的一幕。

  2、欣赏京剧片段。(提醒学生注意唱词)

  3、欣赏了国粹京剧名段,再让我们回到课文,读读课文三、四小节,找找空城计成功的原因。

  4、(出示)自学提示二:

  自学提示二

  阅读课文,分析空城计成功的原因。

  读一读课文三、四小节,找一找空城计成功的原因,跟小组同学交流一下你的看法。

  5、学生自学。

  6、交流反馈。[板书] 知己知彼

  五、评价诸葛亮。

  学完了课文,你能用一句话来评价一下诸葛亮吗?

  六、拓展课文。

  1、关于诸葛亮还有许多传奇的故事,你还知道哪些有关他的故事?你能说出几个故事的名字吗?(三顾茅庐、挥泪斩马谡、草船借箭、七擒孟获……)

  2、这些故事在这本《三国演义》中都有,想了解更多诸葛亮的故事,想知道其他三国人物的故事欢迎大家和它交朋友。

  [整体板书] *16 空城计

  为何摆? 兵力少 无大将 力量悬殊 时间紧 魏兵杀来 难以撤退

  成功原因 知己知彼

  作者邮箱: xiaoxiapiandou025@vip.sina.com

2、《空城计》教学设计

  黄玉芳

  总体构思

  《空城计》节选自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是学生进入初中后学的第一篇小说,因为是文言白话,故事情节也相对完整,因此比较适合学生阅读。教训这篇课文应该引导学生在了解小说的一般特点,初步掌握阅读小说基本方法的基础上理清故事情节,把握、评价人物形象。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同时,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并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

  过程设计

  教法学法

  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善于在学习 发现问题,并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问题导入

  问题一:同学们读过小说《三国演义》吗?(或看过《三国演义》的电视剧,或听过有关《三国演义》的故事)谈谈你了解的故事情节和你最佩服的人物。

  (此环节节目营造课堂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

  问题二:(在问题一的基础上提出。比如,一定有很多同学佩服诸葛亮,可以进一步启发:为什么佩服诸葛亮?诸葛亮有没有失误?)有没有同学了解马谡“失街亭”的故事,能不能用简洁的语言告诉大家?下面我们通过一段影象资料来更深入地了解“失街亭”的故事。

  2、多媒体影象资料导入。

  (教师独白)蜀国丞相诸葛亮率领30万大军伐魏,势不可挡.。魏国都督司马懿不与蜀军正面交锋,而准备夺取街亭要道,断蜀军粮道(播放根据电视剧《三国演义》剪辑的片段)

  (教师独白)街亭丢失,蜀国十分被动,诸葛亮分拨兵马,准备退回汉中,急报司马懿率15万大军来夺西城,诸葛亮将如何应对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节选字小说《三国演义》的课文——《空城计》。

  (问题导入应该轻松,简洁,时间不宜太长)

  (二)方法指导

  1、先请同学浏览《单元说明》,要求学生阅读后获取两方面信息:一是小说的基本特点,二是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2、学生筛选信息,明确小说的基本特点和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三)初读课文,概括故事情节。

  阅读这篇课文,同学们要重点把握扣人心弦的情节和生动的人物形象。下面就借助手中的工具书和课文中的注解阅读课文,在阅读过程中把不理解的字、词句标出来,并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琴。

  1、解决学生提出的不理解的字、词句。

  2、概括故事情节。

  (四)再读课文,概括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小说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这篇课文虽然是节选,但情节相对独立、完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请四个同学分别朗读暗合四个部分,其他同学注意听读,并尝试用简单的语言来概括这四个部分的内容。

  读完后,教师纠正朗读中的失误,并就朗读问题做导向性评价。

  学生概括四个阶段的内容。(教师进行点拨和指导)

  (五)再读课文,分析、评价人物形象。

  1、教师提问:小说写了哪几个人物?你喜欢哪个人物?

  (要点提示:小说主要写了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个人物。主要分析诸葛亮的形象,兼顾司马懿)

  2、你为什么喜欢诸葛亮?他的性格特点是怎样的呢?

  (1)引导学生回到课文,找出能体现诸葛亮性格的句子或情节。

  (2)学生分析诸葛亮的形象。

  (要点提示:足智多谋、高瞻远瞩、沉着机警、料事如神、处变不惊、临危不乱、有胆识、聪明、机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3)教师引导:你是怎样看出来的?文中哪些语句和情节体现了这些特点?

  (4)教师肯定:诸葛亮之所以能够巧施空城计,敢于弄险与他的性格上分不开的(引导学生分析诸葛亮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位杰出军事家的原因)。

  (5)司马懿的性格:多疑、刚愎自用,但身为魏之名将,司马懿也有其性格优越。诸葛亮认为他“深有谋略”,老谋深算。

  (六)、探究拓展

  问题一:站在司马懿的角度思考一下,司马懿知道中计后,会怎样想,怎么说?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性格揣摩人物的言行。最后教师介绍小说中的情节:“懿毁之不及,仰天长叹曰‘吾不如孔明也’”,同时还可视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拓展,简要介绍小说的周瑜、曹操等人物,比如可作此假设:如果上当的是周瑜,他会有何表现呢?这样可激活学生的思维)

  问题二:诸葛亮的空城计名闻天下。通过这篇小说的学习,我们对空城计有了深入的了解,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思考问题:施计的是司马懿而不是诸葛亮,这场战争能成功吗?

  (学习各抒己见。此环节目的是让学习再一次思考人物的言行是由人物的性格决定的,同时引导学生对“空城计”作深入探究,正确看待“空城计”。明白只有诸葛亮才有此胆略,敢施“空城计”,但他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取得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是实力。此环节可以借助幻灯辅助教学。)

  简略介绍《三十六计》,目的是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军事谋略学的学习习惯。

  (六)总结

  1、引导学生总结课堂学习情况并进行反思,目的在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总结:《三国演义》是一部成就很高的历史小说,是一部充满智慧的小说。擅长描写战争,《空城计》只是其中的一个片断。希望同学们在课外阅读《三国演义》,体会中华民族的无穷智慧,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无限魅力。

  作者邮箱: fang1684@sohu.com

3、《勾践灭吴》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勾践灭吴》

  吐鲁番铁中刘松义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感受能力。

  2、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掌握特殊的语法现象。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征。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清代蒲松龄有副对联——

  有志者,事竞成,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

  其中“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苦心人”,指的就是卧薪尝胆,雪耻复仇的越王勾践。那么勾践究竟是如何忍辱负重、厉兵秣马,最终打败吴王夫差,灭掉吴国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勾践灭吴》。

  二、解题

  《勾践灭吴》节选自《国语·越语上》,原文没有标题,题目是后人加的,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古代曾有“春秋五霸”之说,五霸的一般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但宋襄公并未能称霸,而争霸的大国还有吴、越,于是对“五霸”,其说不一。争霸的情况,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齐桓公称霸。(2)晋文公称霸。(3)楚庄王称霸。(4)吴、越争霸。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复越灭吴的故事,是春秋末年吴越争霸中的著名史实。记载这一史实的古代典籍很多,民间传闻也很丰富,而尤以《国语》中的《勾践灭吴》写得最为简练、精彩,最富文学意味。统观全篇,故事情节曲折委婉,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外交辞令巧妙传神,特别是史实所提供的教训,惊心动魄,发人深省。

  公元前494年,吴、越大战于五湖夫椒,越王勾践兵败会稽,濒于亡国。吴国以伍子胥为代表的“灭越派”和以太宰嚭为代表的“存越派”,反映了吴国内部上层的矛盾。在大是大非、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攸关时刻,方能显示出历史人物的卓见、才华和品性。伍子胥深谋远虑,一番兴霸良言,精湛深刻、一针见血,极具预见性。但遗憾的是,沽名钓誉、自矜功伐的吴王夫差,利令智昏,倨傲轻敌,一心北进中原,争当盟主,他怎听得进伍子胥不合己意的言论!至于太宰嚭,鼠目寸光,贪色受贿,十足的误国小人。他那“今已服矣,又何求焉”的姑息之论,荒谬迂腐,愚不可及,是“妇人之仁”,又极具迷惑性。他的庇护,对越国是“福音”,对吴国却是“祸水”,事实上他已沦为越国的内奸了,真是“国有佞臣,敌国之福也”!而昏聩的夫差却亲嚭疏伍,近佞远贤(后来竟杀害了伍),非但未乘胜灭越,扩大战果,反放勾践返国,放虎归山,使越国有了韬光养晦、休养生骤、东山再起的良机。吴国的君昏臣佞,为其灭亡埋下了祸根。从公元前494年越国战败濒亡,到公元前473年吴国由盛而衰,以至灭亡,才短短二十余年,其间,吴、越两国的兴衰消长,“胜负之数,存亡之理”竟如斗转星移,天翻地覆,其历史教训,令人深思。

  令人慨叹的是,仅隔二百余年(前473年—前206年)后的“楚、汉相争”,“鸿门宴”上又再现了与“吴越相争”惊人相似的一幕:占尽优势的项羽(类似夫差),不听从范曾(类似伍子胥)的忠言,却听信内奸项伯(类似太宰嚭)的盅惑,不以史为鉴,一味沽名钓誉,刚愎自用。他可以残忍地坑杀20万秦降军,也可以焚烧壮丽的阿房宫,但却“不忍”诛杀一个政敌刘邦,这种“匹夫之勇,妇从之仁”致使项羽重蹈了历史的覆辙,犯了同夫差一样的低级错误。历史的教训是多么沉痛啊!

  明人陶望龄以“妙理玮辞”评价《国语》,这“妙理”中即蕴涵了历史的经验教训,确实有“骤读之而心惊,潜玩之而味永”之境界。

  三课文研读

  (一)整体感知课文

  1、对照注解,学生自读

  2、教师范读或听录音

  (二)讲读文章第一段

  1.学生齐读

  2.学生质疑,教师答疑,扫清字词

  点拨:实词------栖、退、进、资、行、成

  虚词------乃、则、夫、虽、之、然

  固定短语------无乃……乎?

  特殊句式------何后之有?

  古今异义------行成

  3.思考:

  ⑴.开篇写“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为何用一“栖”字,而不用“退”“守”“军”等字?

  探究学习:《史记》中称:“犹鸟栖于木以避害也。”这就形象地写出了勾践兵败退守会稽山的窘迫、凄惶。

  ⑵.勾践事急而求贤,越国大夫种对勾践“求谋臣”所持的观点是什么?文种用了一段精彩的语言阐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道理,这是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探究学习:凡事应该早做准备。比喻说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

  ⑶.本段大意:勾践求贤,文种定计,向吴求和。

  (三)讲解文章第二部分

  1、学生齐读课文

  2、利用注解,学生自我疏通字词

  3、教师点拨:

  实词------说、暴露、更、致、誓、帅、蕃、取、免、饩、释、洁、礼

  虚词------于、以、而

  通假字------帅、取、免、政、摩厉、

  难句翻译------

  4.思考:

  ⑴、勾践对内对外“请更”,有哪些具体措施?

  对内: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对外: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⑵、勾践这一系列的“更”,其目的是什么?

  卧薪尝胆,准备复国

  ⑶.为复国勾践采取了那些一系列具体措施?

  鼓励生育,减免赋税,广招贤才,休养生息。

  ⑷.按说,富民强邦,重点应是发展生产,但文中勾践制订的一系列措施,主要是围绕繁衍人口这个中心,特别是生女孩给予更多的奖赏,这是为什么?

  探究学习:此即《左传》所称的“十年生聚”。需知在生产力普遍低下的上古时期,一个国家要强盛,要发展生产,首先需要的是劳动力;同时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决定胜负的主要因素是兵员的多寡。勾践要复兴越国,首先重视发展人口,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而生女孩给予更多的奖赏,不过是为了赢得更多的生育者。同时勾践给予“达士”优厚待遇,礼贤下士,广揽人才,说明他在重视人口数量的同时,更注重人口质量。

  四.布置作业:熟读课文

  作者邮箱:tlfxbl@msn.com

4、《空城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夏素华

  [课时目标]

  1、阅读课文,懂得诸葛亮为什么摆空城计,及成功的原因,体会诸葛亮在危急时刻善于分析、知己知彼、机智过人。

  2、欣赏京剧《空城计》片段,感受诸葛亮与司马懿斗智斗勇的精彩场面。

  3、交流诸葛亮的其他妙计,介绍相关信息。

  [课时过程]

  一、引入:通过学习我们已经知晓了《空城计》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在三十六计中,空城计并非上策,那么平生谨慎的诸葛亮为什么要摆空城计呢?

  [板书] 为何摆?

  二、学习为什么摆空城计的原因。

  1、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提示,阅读课文分析诸葛亮摆空城计的原因。

  2、出示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一

  阅读课文,分析诸葛亮摆空城计的原因。

  小组同学一起找一找写诸葛亮摆空城计原因的句子,用简洁的词概括这些原因(写在卡片上),再读一读相关句子。

  3、个别读题,学生自习。

  4、交流反馈。[板书] 兵力少 无大将 力量悬殊 时间紧 魏兵杀来 难以撤退

  5、指导朗读。

  6、小结:这样看来,诸葛亮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摆的空城计。

  7、[板书] 不得已

  三、引读,过渡。

  诸葛亮心思细密地 布计,并亲自上阵,等着司马懿前来一决高下。当司马懿率大军来到城门外时,看到……(学生读有关句子),他怎么做……(学生读有关句子)

  四、阅读课文,分析空城计成功的原因。

  过渡:这样看来,空城计成功了![板书] 成功

  1、这一战虽不动一兵一卒,但司马懿和诸葛亮之间的心理战却异常激烈。司马懿在历史上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身经百战,和诸葛孔明一样是个谋略过人的军事家,为什么他会中计,诸葛亮高在何处?同学们,想不想亲眼目睹这场精彩的较量。京剧表演艺术家已经将这个故事搬上了舞台,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最精彩的一幕。

  2、欣赏京剧片段。(提醒学生注意唱词)

  3、欣赏了国粹京剧名段,再让我们回到课文,读读课文三、四小节,找找空城计成功的原因。

  4、(出示)自学提示二:

  自学提示二

  阅读课文,分析空城计成功的原因。

  读一读课文三、四小节,找一找空城计成功的原因,跟小组同学交流一下你的看法。

  5、学生自学。

  6、交流反馈。[板书] 知己知彼

  五、评价诸葛亮。

  学完了课文,你能用一句话来评价一下诸葛亮吗?

  六、拓展课文。

  1、关于诸葛亮还有许多传奇的故事,你还知道哪些有关他的故事?你能说出几个故事的名字吗?(三顾茅庐、挥泪斩马谡、草船借箭、七擒孟获……)

  2、这些故事在这本《三国演义》中都有,想了解更多诸葛亮的故事,想知道其他三国人物的故事欢迎大家和它交朋友。

  [整体板书] *16 空城计

  为何摆? 兵力少 无大将 力量悬殊 时间紧 魏兵杀来 难以撤退

  成功原因 知己知彼

  作者邮箱: xiaoxiapiandou025@vip.sina.com

5、《空城计》教学设计(语文版第一册)

  常绿树

  教材分析:

  这是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十三课的教学内容。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它以三国时代的历史为背景,描述了自东汉灵武帝刘宏中平元年(184年)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将近一百年的政治、军事以及外交的斗争故事。

  《空城计》节选自《三国演义》第95回。课文描述诸葛亮面对强敌而能处变不惊,设下计谋,终于使司马翻引兵退去,突出表现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指导学生阅读《空城计》,要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弄清文章是通过哪些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来表现诸葛亮和司马熬这两个人物的性格。

  学生分析:

  学生在课前己利用阅览课及课余时间借阅《三国演义》,初步了解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第95回的故事梗概,前节课又学习了一些小说的有关知识,对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有一定的识。初一学生具有好肿、好强的特点,班级中已初步形成合作交流、敢于探索的良好学风、学生间相互评价,相互提问的互动的气氛较浓。

  设计理念:

  根据新鉴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同标,结合本实验组的研究课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学策略的研究",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实施开放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理清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把握人物形象,体会阅读小说的的基本方法。

  2、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今中外的小说佳作,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积极创造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并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如概括情节,评价人物等。

  教学过程:

  一、导人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呐,也是小说的卷首词。歌声高亢浑厚,意境深遂悠远,但在它那明白如话的歌词里却包含着笔墨难尽的历史沧桑。每当这首歌回响花耳畔,我们的思绪部会情不自禁地被它引向电视剧《三国演义》中那动人心弦的争霸故事。节选自第95回的"空城计"的故事早已烩炙人口。

  二、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了解《三国演义》第死问梗概。

  1、需重点注意下列字词

  懿 氅 纶 笑容可掬 遁 蜂拥 隐匿 (大惊)失色 旁若无人 无不骇然

  2、弄清文中出场人物

  列出蜀、魏双方出场人凯弄清相互间的关系。

  3、介绍《三国演义》第95回梗概。

  目的:帮助学生更好地熟悉故事情节,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三、揣摩文意,概括要点

  思考: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话概括本文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这一过程旨在培养学生捕捉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四个阶段可以概括为:兵临西城;临危施计;司马中计;孔明释计。

  四、鉴赏

  再读课文,思考:(一)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这一设计意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明确:1、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表现人物性格。

  如第一部分通过魏蜀双方军力的对比突出西域之险;用众官"尽皆失色"衬托诸葛亮临危不惊。第三部分以司马昭的年轻气盛衬托司马翻的老深算和多疑自负。第四部分司马军尽去,众官"无不骇然"而孔明 "抚掌而笑",众官"必弃城而走"的愚见与孔明的一番高见的对比,突出了孔明的足智多谋。全文写司马翻也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2、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情态表现人物性格。如文中三次写到诸葛亮的 "笑":一是写诸葛亮在城头"笑容可鞠",焚香操琴。此时诸葛亮故作坦然,诱司马中计。内心不免有些紧张。二是见魏军远去,诸葛亮"抚掌大笑",这是如释重负,是轻松的笑,也是侥幸的笑,毕竟太危险了。最后一次是诸葛亮向部下解释完计策后"抚掌大笑",并说"我若为司马翻,必不便退",这是自豪的笑,也是嘲笑司马翻退兵过于草率,到底比自己略逊一筹。

  (二)诸葛亮足智多谋,处变不惊。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诸葛亮的这些特点?结合课文说说你对司马翻的看法。

  (讨论上述问题,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课文,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人物做出自己的评价。)

  五、拓展训练

  (1)问题讨论:①"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那么他们心里会想些什么呢?请你以第一人称描述其中一位官员此时此刻的心理活动。

  ②空城汁为什么能获得成功?

  (2)将课文改写成小话剧,以小组为单位,在班上表演。

6、《<诗经>三首》教学设计(《卫风·氓》《秦风·无衣》《邶风·静女》)(第一课时)

  李丽

  教学目标:

  ⑴了解《诗经》有关常识

  ⑵学习氓,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⑶背诵三首诗篇

  重点难点

  2、体会诗中重章叠句的形式即《诗经》的表现手法。

  3、掌握下列字、词的音和义:臣鸠、窈窕、逑、荇莱、寤寐、蒹葭、无、恬、涣、埘、址、桀。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的读音。

  2.查字典,对照课文注释翻译这三首诗。

  一 导语设计

  《诗经》 同学们虽然没有学习过,但是你们至少听说过,甚至还会背诵其中的诗句。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一首十分出色的恋歌;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写的是离家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归来时的悲戚之感。再如“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相思之苦表现的如怨如诉深切缠绵淋漓尽致等等。正所谓“闻名不如见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认识它。

  二 《诗经》简介

  (这一部分书上注释①都有,可以给出两分钟时间让学生自己看。老师用提问的方式总结即可)

  ⑴ 性质: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六艺”之一。本来只称《诗》后来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⑵ 体制和内容: 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首包括风、雅、颂三部分。“风”,大部分是民间歌谣,;“雅”,大都是贵族作品,;“颂”,都是。《诗经》的精华是民歌部分,它鲜明地表现人民的爱憎及他们的反抗斗争,真实反映当时社会的面貌,,《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为我国古典诗歌奠定了现实主义基础。

  ⑶ 艺术表现手法: 赋 比 兴 (教师在此无须多介绍,在具体研习时结合实例讲解)

  三、整体把握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结合注释,扫除文字障碍。

  (2)学生自由诵读,讨论诗歌的形式上有什么特点?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特点。

  (老师总结)

  ①题目取自于句首,并不是标题,不能代表诗篇的内容。

  ②基本句式是四言,一般读成“2/2”节拍

  ③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章节,意义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

  ④为获得声韵上的美感。采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3)学生结合诵读提示再一次朗读三首诗歌,自由诵读。

  ⑷整体感知,概括每首诗的主要内容。

  《卫风·氓》是一首叙事诗,一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婚到被弃的经历。

  《秦风·无衣》是一篇军中歌谣,表现士兵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的昂扬斗志和爱国精神。

  《邶风·静女》写男女幽期密约的情形,其中主人公 大胆热烈的爱情表白是自然健康的人性之歌。

  四、布置作业

  预习 《邶风·静女》争取熟读能诵。

  作者邮箱: chanchan81099018.@.sohu.net

7、《礼记》二则第一课时《虽有嘉肴》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积累重要文言词语。

  2.熟读成诵。

  3.理解“教学相长”和“大同社会”。

  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累文言词语,熟读成诵。

  难点:理解“教学相长”和“大同社会”。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虽有嘉肴

  一、导入新课

  播放【影音资源】《礼记》导入学习。

  《礼记》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系中国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本,主要是对礼制、礼意的记载和论述,解释仪礼。分为礼乐的一般理论和礼乐制度两大类。从《礼记》收录的资料中可以看到不同历史时期宗法制度的演变情况。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方面的内容,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

  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今天我们就先来学习其中的一篇——《虽有嘉肴》。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试读。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

  2.师生点评。肯定读得好的地方,如声音洪亮,字音与节奏把握较准等;缺点与差错也应指出并纠正。

  【精品课件】

  参考

  (1)注音。

  嘉(jiā)肴(yáo)自强(qiǎng)兑(yuè)命学(xiào)学半

  (2)节奏。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可参考【知识总汇】

  3.播放【音频课文】,学生听范读,学习、感悟。

  4.翻译课文。结合注释自主翻译课文。翻译时,如果遇到无法理解的词句,先查找工具书,仍不能解决的,做好标记,准备提请小组解决。

  参考

  (1)词语解释。

  ①虽有嘉肴——虽:即使;嘉: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

  ②弗食,不知其旨也——食:吃;旨:味美。

  ③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

  ④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是故:因此,所以;困:困惑。

  ⑤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反:反思;自强:自我勉励。

  ⑥故曰:教学相长也——长:促进。

  ⑦其此之谓乎——其:表示推测语气,大概;此之谓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2)参考译文

  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可参考【知识总汇】

  三、局部探究

  活动一:总结文言知识。

  小组合作探究,总结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

  参考

  1.通假字。

  《兑命》兑:通“说”

  学学半学:同“斅”,教导

  2.古今异义词。

  (1)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用意,目的。

  (2)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3.一词多义

  (1)其

  ①弗食,不知其旨也(代词,指“佳肴”,美味的菜)

  ②弗学,不知其善也(代词,指“至道”,最好的道理)

  ③其此之谓乎(表示揣测)

  (2)学

  ①教学相长(学习)

  ②学学半(同“斅”,教导)

  可参考【微教案】《一词多义》

  4.文言句式

  其此之谓乎“此……之谓乎”固定句式,“大概说的就是……吧”

  活动二:学习文章内容和写法。

  小组合作,交流探究。

  1.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论述的?

  参考:学和教都很重要,教学相长。作者从日常的吃开始谈起,引出“吃”的重要;接着进行类比论证,强调“学”的重要。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得出结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可参考【微课堂】《类比论证》

  2.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参考: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对学、教、教与学关系的论述,采用了类比论证,学、教的重要及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

  3.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

  (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2)“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在教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4.课文在写法上主要有哪些特点?

  参考:(1)类比论证。(2)论述环环相扣,逻辑严密。(3)语言整齐,朗朗上口。

  活动三:质疑问难。

  学生就本节课中产生的疑问及未能解答的问题,向全班提出,师生回答,或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四、总结拓展

  播放【影视课文】,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写法,品读语言。

  1.学生复习总结本课所学。

  参考:《虽有嘉肴》这篇课文主要论述了学和教的重要及教与学互相促进的观点。文章一开头就运用类比的手法,从“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接着讲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习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知识的浅陋,这样才会反过来不断地钻研、提高,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同学们,你有过“教学相长”的经历、体验吗?请回忆,说给大家听。

  师生讲述。

  2.学生朗读,练习背诵。

  可参考【背诵指导】

  五、作业设计

  1.背诵默写课文。

  2.完成【试题中心】“理解检测”部分。

  六、板书设计

  虽有嘉肴

  《礼记》

  嘉肴——食——旨学¬——知不足——自反

  教学相长

  至道——学——善教——知困——自强

  类比论证严密整齐的语言

8、《礼记》二则第二课时《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一、导入新课

  【精品课件】展示“天下为公”的相关图片。

  人们到南京旅游,大多会去中山陵。那里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长眠之地。在中山陵的大门上,镌刻着孙中山先生生前题写的四个大字——“天下为公”。它包含着孙先生为之奋斗一生的最高理想和最完美的社会构想。其实,这一句话最早出自于我国一部儒家经典著作——《礼记》。

  “天下为公”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被孙中山先生奉为一生理想?我们走进这部两千多年前的典籍,共同寻找答案。

  二、整体感知

  (一)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读熟文章。

  1.学生朗读课文,同桌相互听读,注意断句和节拍;指正错误读音(各1遍)。

  参考【精品课件】展示

  (1)选贤与(jǔ)能(通“举”,推举)

  (2)讲信和睦(mù)(和睦)

  (3)幼有所长(zhǎng)(成长)

  (4)矜(guān)、寡、孤、独、废弃者(通“鳏”,老而无妻)

  (5)男有分(fèn)(职分,职守)

  (6)货恶(wù)其弃于地也(憎恨)

  2.教师范读,做朗读指导。

  提示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中,“故”,它是表示停顿的,“所以”的意思,这里有一个小的停顿。“人”是使动者,统领以下两句,也有一个小的停顿。所以这一句应这样读:“故/人/不独亲其亲”

  (2)“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个“者”也是表示提顿,也要停顿一下。读成“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3)“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货”和“力”也是应该强调的,所以“货”和“力”后面要有小的停顿。

  (4)“是故”表示承上总结的,也要停顿,“是故/谋/闭而不兴”;下一行的“故”也是一样,“故/外户而不闭”。

  3.播放【音频课文】,学生听读、体会。

  4.指名朗读课文,师生点评(2-3人)。

  (二)译读课文,准确理解文意。

  1.借助注释,自主读译课文。

  2.指名1-2名同学完成翻译,其他同学指正,最后教师补充明确。

  3.展示参考译文,学生再次通译课文。

  参考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说明:①“大道”“大同”都属于特殊概念:“大道”,指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或真理,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解释;“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也可以有种种解释。这一类字眼是不能翻译也是译不好的。②有些词语在一定语境中往往具有特殊含义,如“归”指女子出嫁,但在“男有分,女有归”这句话中就有了“及时婚配”的意思;“亲”有亲近义,但“亲其亲”跟“子其子”是对文,前一个“亲”就有了“奉养”义,后一个“亲”就专指父母了。③文中凡能直译的语句一概用直译,但也有一些地方用了意译。

  可参考【知识总汇】

  三、局部探究

  活动一:梳理文言知识。

  按照类型梳理、归纳本课的重点字、词;如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重点实词。同时把自己不理解的字词标示下来。

  1.先由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其他同学帮助解答,教师点拨。

  2.师生共同按类型梳理出重点字词,由学生完成解释,教师补充明确。

  【精品课件】

  参考

  (1)通假字

  选贤与能“与”通“举”,推举。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通“鳏”,老而无妻

  (2)重点词语

  实词:

  货恶其弃于地也恶(wù):憎恨。

  男有分分(fèn):职分,职守。

  虚词:

  大道之行也之:语气助词,相当于“的”。

  是故谋闭而不兴是故:因此,所以。

  故外户而不闭而:连词,表承接关系。

  (3)词类活用

  故人不独亲其亲亲:名词作动词,以……为亲。

  不独子其子子:名词作动词,以……为子。

  选贤与能能:形容词作名词,能干的人。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老:形容词作名词,老人。壮:形容词作名词,壮年人。幼:形容词作名词,幼童。

  可参考【微课堂】《意动用法》

  (4)一词多义

  ①道

  大道之行也名词,道,理想。

  道路以目名词,道,路。

  ②亲

  故人不独亲其亲动词,亲,以……为亲。

  故人不独亲其亲名词,亲,指父母。

  (5)古今异义

  不独子其子子,古义:子女今义:儿子

  女有归归,古义:女子出嫁今义:回来

  货恶其弃于地也货,古义:财货今义:货物

  盗窃乱贼而不作贼,古义:害人的事今义:偷东西的人

  可参考【知识总汇】

  活动二:理解文章内容。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问题。师生点评,补充。

  【精品课件】

  1.作者认为如何建构理想的社会?

  2.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展开论述的?先用自己的话概括,再说出原文。

  3.怎样的社会情景才能称为大同社会?

  思考,交流。

  参考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三个方面:(1)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所长,矜、寡、独、废疾者皆有所养);(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男有分,女有归);(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3.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可参考【微教案】《“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活动三:探究写作特点。

  本文写作上有何特点?

  思考,交流。

  参考

  (1)结构严谨分明、说理透彻。文章开篇由总到分,把“大同”社会的政治纲领阐述得清清楚楚。接着具体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最后一句话概要描述大同社会的景象。

  (2)表达美好理想。文章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政治纲领、基本特征的阐述,展示出一个和平、安定、祥和的理想社会,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反映了当时广大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也暗含对现实生活中黑暗现象的厌恶。

  (3)语言铿锵有力,气势磅礴。文章多用对偶、排比句。如“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等,句式整齐,语气强烈,增强了表达效果。

  活动四:质疑问难。

  学生就本节课中产生的疑问及未能解答的问题,向全班提出,师生回答,或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四、总结拓展

  1.总结。

  师生朗读全文,梳理总结。

  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由于孔子生活在战乱不断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所以有这番言论。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其思想意义极为深远。

  2.拓展。

  你知道有哪些历史人物为“大同社会”呼吁、奋斗过?

  参考

  陶渊明:世外桃源。

  马克思:“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的基本概念。

  洪秀全:“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田同耕,有钱同使;无处不保暖,无处不均匀。”

  孙中山:民族、民生、民权——天下为公。

  ……

  思考:你理想的社会是什么样子的?为此,你打算如何行动?

  师生各抒己见。

  小结:理想的社会不会自天而降,需要你我他共同奋斗!

  播放【影视课文】,品味赏析,朗读背诵。

  可参考【背诵指导】

  五、作业设计

  1.总结重要的文言知识,背诵、默写课文。

  2.根据你对“大同社会”的理解,写一篇文章,阐明自己的观点。

  可参考【知识总汇】、【背诵指导】、【写作训练】、【试题中心】

  六、板书设计

  大道之行也

  《礼记》

  总领:“大道”——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提出论点

  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论证论点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总结得出结论

9、《心声》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人教版九年级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品析小说题目“心声”的内涵,能正确理解、评价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2.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生活实际,把握形象的性格特征,并从中受到启迪和教育。

  3.通过学习本文,掌握文学作品欣赏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题目的深刻涵义,把握小说主题。

  2.引导学生在把握人物形象性格特征的过程中受到熏陶,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

  教学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

  教学策略及手段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置学生于现实的阅读情境中,教会学生质疑、解疑、探究“心声”的内涵。

  2.教师设计对课文阅读过程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的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讨论,有所感悟,受到熏陶,获得启迪。

  3.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有利于本课学习的环境,让学生在一种想说、敢说、乐说的情境中诉说自我“心声”,加强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件首页,引发学生对小说情节的回顾

  要求:

  转换叙述的角度,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复述情节。鼓励学生加上自我生活体验,有创意地表达。

  二、探究“心声”内涵

  1.引导学生质疑

  (1)抓住情节开端及结局的强烈反差,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提示:程老师先前拒绝李京京在公开课上朗读课文的请求,在公开课上程老师却声音发颤地要求李京京把课文读完。面对这一强烈的反差,同学们会产生怎样的疑问呢?

  (2)引导学生将发散的问题进行整合,提出能关涉全篇的干问题。

  明确:李京京为什么执意要阅读这篇文章?

  他为什么能读好这篇文章?

  2.师生探究、解疑,归纳“心声”内涵

  (提示:人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请同学们结合李京京所处的学校、家庭环境进行探究)

  明确:在学校里,老师的忽视、同学的嘲笑,让李京京倍感孤独;家庭中,父母的不和更让他压抑、苦闷。现实生活的不如意,使他总沉湎于对乡下爷爷及儿时玩伴的怀念之中。小说中的万卡与李京京身世遭逢相似,在阅读万卡时,京京如遇知音,二人心灵碰撞交汇、融合,使得李京京感同身受地理解万卡,喜欢《万卡》,想读《万卡》,借以表达自我内心的渴望!

  出示多媒体课件,小结“心声”的内涵:

  三、组织讨论,深化主题(多媒体分步出示讨论题)

  1.你认为李京京是个怎样的孩子?请同学们结合自身生活实际想一想,我们应该从他身上学点什么?

  要求:二人切磋后,自由发言。

  (提示:李京京使你联想到自身生活中的哪些体验或见闻?)

  2.谈谈你对程老师安排公开课的看法?

  要求:四人小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结果。

  (提示:可以客观评价这一现象,也可以与文中的李京京、程老师进行换位思考,谈看法。)

  3.从普通学生李京京声情并茂的朗读中,你得到了文学欣赏方面的哪些启示?

  要求:师生讨论,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自身阅读经验谈启示。

  明确:

  四、小结主题思想

  学生总结归纳,教师点评,多媒体课件出示主题思想。

  本文作者通过区公开课上李京京执意要朗读课文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天真、纯朴,特别是铭记亲情和渴望表达亲情的学生形象。启事教育工作者应当尊重、关爱每一个个体,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健康发展,同时也从一个侧面批评了我们教育上严重存在的追求形式,甚至是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

  五、拓展延伸、诉说心声(多媒体课件出示配乐画面,烘托气氛。)

  教师导言:同学们,成长的路上有阳光,就会有风雨;有关爱,就会有孤独。生活中,被老师误解、被同学误会、与家人隔膜、与集体对立……这样的事每天发生在我们的身边,让我们困惑、苦闷、彷徨……困惑中我们满含期待;苦闷中,我们充满渴望。今天,我们倾听了李京京的心声,那么让我们也敞开心扉,谈谈自己的心声吧!

  (学生诉说心声,师生随机点评。)

  六、教师诉说心声,并作总结

  沟通从“心”开始,倾听了同学们的心声,我深受感动和激励。作为老师,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捧着一颗真诚的爱心,与每位同学平等交流;也希望我们大家能用“心”对待身边的每个人、每件事,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教学后记

  教学理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

  1.教师应结合文体特点,想方设法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

  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的合理运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便于学生进入阅读情境之中。

  《心声》是一篇儿童小说,选材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备课时紧紧抓住主人公李京京的身份特点,多次选用“换位思考”,置学生于真正的现实阅读情境中,确保对话的顺利进行。“换位”的方式可不拘一格,如:

  复述小说情节时,让学生改换叙述的人称──与文本对话;

  分析人物形象时,引导学生将自己与李京京对比──与主人公对话;

  探究本文所反映的教育现象,让学生站在程老师、李京京的角度讨论──与作者对话;

  通过诉说心声,引导学生从小说中走出来,重新认识生活、感悟生活,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2.教学中让人惊喜地发现学生思维的发散性、独特性不可低估:在探究李京京形象特点时,学生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如李京京没有妒忌心理、待人友善、勇敢、坚强、不怕挫折、不轻言放弃、执着、感情丰富等等,学生都能针对自己的某一缺点评价李京京身上的闪光点。让我意外的是有位同学大胆的提出了李京京性格中的弱点──孤僻,认为我们应该摈弃。这种独特的眼光和感受力,我们应该珍视,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

  3.学生的问题意识还很薄弱,探究性学习要启发学生发问,但怎样启发学生提问,这不是一蹴而就的,还有待于在实践中探索。

10、“风神初震”的初唐诗第三课时,诗歌鉴赏(二)《从军行》、《滕王阁》(苏教版高二选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从军行》一篇,教师应在引导学生了解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的基础上,体会其昂扬蓬勃、奋发豪迈的情感以及三、四两句实而不拙,五、六两句虚而不浮的艺术效果。

  2、《滕王阁》在必修本中已经附在《滕王阁序》之后,可以学生自学为主,让学生将序文和诗歌进行对读。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勾画出诗中表示时间和空间的词语,然后体会作者那种面对永恒的存在所发出的人世沧桑之感。

  教学过程:

  一、杨炯《从军行》

  (一)朗诵诗歌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二)作者简介

  杨炯(650~693?),唐代诗人。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他于显庆四年(659)举神童。上元三年(676)应制举及第。补校书郎,累迁詹事司直。武后垂拱元年(685)坐从祖弟杨神让参与徐敬业起兵,出为梓州司法参军。天授元年(690),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如意元年(692)秋后迁盈川令,吏治以严酷著称,卒于官。世称杨盈川。《旧唐书》本传谓其有文集30卷,《郡斋读书志》著录《盈川集》20卷,今均不传。明万历中童□搜辑汇编有《盈川集》10卷,附录1卷。崇祯间张燮重辑为13卷。

  (四)诗歌鉴赏

  1、根据注释,初探诗意。

  ①从军行: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

  ②“烽火”句:化用《汉书•匈奴传》“烽火通于甘泉、长安数月”语意。西京,指长安。

  ③牙璋:调兵的符信,分两块,合处凸凹相嵌,叫做“牙”,分别掌握在朝廷与和主将手中,调兵时以此为凭。凤阙:指长安宫阙。《史记•封禅书》:“(建章宫)其东二十余丈。”

  ④龙城:匈奴的名城,借指敌方要地。

  ⑤凋:此处意为“使脱色”。旗画:军旗上的彩画。

  ⑥百夫长:指下级军官。

  2、评讲《学习与评价》上第2小题(P2)

  3、说说诗人是如何描写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情景的?

  诗人没有去写书生投笔从戎的具体细节,而是抓住这一过程中的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片断进行概括性的描写,是一种跳跃性的结构,突出了军情的紧急和战斗的激烈。

  4、具体分析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凤阙”是皇宫的代称。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第四句“铁骑绕龙城”,显然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诗的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他又是怎样告别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样,……诗人一概略去不写其次,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初唐四杰很不满当时纤丽绮靡的诗风,他们曾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作过颇有成效的开拓和创新,杨炯此诗的风格就很雄浑刚健,慷慨激昂。尤其是这样一首描写金鼓杀伐之事的诗篇,却用具有严格规矩的律诗形式来写,很不简单。律诗一般只要求中间两联对仗,这首诗除第一联外,三联皆对。不仅句与句对,而且同一句中也对,如“牙璋”对“凤阙”,“铁骑”对“龙城”。整齐的对仗,使诗更有节奏和气势,这在诗风绮靡的初唐诗坛上是很难能可贵的。

  二、王勃《滕王阁》

  (一)朗诵诗歌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二)作者简介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初唐四杰之一。王勃为隋末大儒王通的孙子,王通生二子,长名福郊,次名福峙,福峙即王勃之父,曾出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县令、六合县令、齐州长史等职。可知王勃生长于书香之家。

  关于王勃的生卒年,至今尚有歧说。杨炯《王勃集序》说他于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卒,年28岁。据此,王勃应生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而王勃《春思赋》载:“咸亨二年(671年),余春秋二十有二。”据此推算,则当生于高宗永徽元年(65O年)。此为王勃自述,当可信,所以现在大多数学者认为王勃生于永徽元年(650年),卒于上元三年(

  676年),生年27岁。王勃是初唐诗坛上一位非常有才华的诗人,只活了27岁,确实令人痛惜。

  王勃自幼聪慧好学,为时人所公认。《旧唐书》本传谓王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又有杨炯《王勃集序》说:“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训。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太常伯刘公称王绩为神童。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王勃上书右相刘祥道,中有“所以慷慨于君侯者,有气存乎心耳”之语,求刘祥道表荐。刘即表荐于朝,王勃乃应麟德三年(666年)制科,对策高第,被授予朝散郎之职。此时的王勃,才14岁,尚是一少年。

  沛王李贤闻王勃之名,召王勃为沛府修撰,十分爱重他。当时诸王经常斗鸡为乐,王勃闹着玩,写了一篇《檄周王鸡》,不料竟因此罹祸,唐高宗认为是使诸王闹矛盾,将王勃赶出沛王府。其实王勃此次受打击,并非真的因《檄周王鸡》而触怒高宗,而是因才高被嫉,所以杨炯《王勃集序》说他“临秀不容,寻反初服”。王勃被赶出沛王府后,便去游蜀,与杨炯等放旷诗酒,驰情于文场。《旧唐书•杨炯传》说:“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初唐四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非常著名的集团。作为一个集团,他们反对六朝以来颓废绮丽的风气,提出一些革新意见,开始把诗文从宫廷引向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和边塞,题材扩大了,风格也较清新刚健,对于革除齐梁余风、开创唐诗新气象,起了重要的作用。讲中国文学史,尤其是唐代文学史,没有不讲到王杨卢骆的。

  王勃所遇到的第二次打击,是在虢州参军任上杀死自己所匿藏的官奴而犯罪。咸亨二年(671年)秋冬或第二年年初,王勃从蜀地返回长安参加科选。他的朋友凌季友当时为虢州司法,说虢州药物丰富,而他知医识药草,便为他在虢州谋得一个小小的参军之职。就在他任虢州参军期间,有个叫曹达的官奴犯罪,他将罪犯藏匿起来,后来又怕走漏风声,便杀死曹达以了其事,结果因此而犯了死罪。幸亏遇大赦,没有被处死。此事甚为蹊跷,王勃为什么要保护罪犯曹达,既藏匿保护又怎能将其杀死。据新旧《唐书》所载,王勃此次被祸,是因情才傲物,为同僚所嫉。官奴曹达事,有人怀疑为同僚设计构陷王勃,或者纯属诬陷,不无道理。总之王勃两次遭受打击,都与他的才华超人有关。

  这次被祸,虽遇赦未丢掉性命,但宣告了他仕途的终结,也连累了他的父亲。王福峙因儿子王勃犯罪,被贬为交趾县令,远谪到南荒之外。王勃远行到交趾去看望父亲,途中溺水而死,从而结束了他年轻的生命。王勃的死,是渡水时遇难不幸而死,还是自杀,无从查考,总归是怀着一腔愁愤离开人世的。

  王勃诗文俱佳,不愧为四杰之首,在扭转齐梁余风、开创唐诗上功劳尤大,为后世留下了一些不朽名篇。他的五言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杰作,久为人们所传诵,“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已成为千古名句,至今常被人们引用。而王勃最为人所称道、千百年来被传为佳话的,是他在滕王阁即席所赋《滕王阁序》。对此事,《唐摭言》所记最详。

  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屿新修滕王阁成,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前往拜见,阎都督早闻他的名气,便请他也参加宴会。阎都督此次宴客,是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学。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在席间当作即兴所作书写给大家看。宴会上,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辞不写,而王勃以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晚辈,竟不推辞,接过纸笔,当众挥笔而书。阎都督老大不高兴,拂衣而起,转入帐后,教人去看王勃写些什么。听说王勃开首写道“南昌故都,洪都新府”,都督便说:不过是老生常谈。又闻“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沉吟不语。等听到“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叹服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唐才子传》则记道:“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

  《唐摭言》等书所记,或者有些夸张,但王勃《滕王阁序》,确实为不朽之名篇。王勃于南昌阎都督宴上赋《滕王阁序》的佳话。实乃中国文学史上最为动人的故事。《新唐书》本传说王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也说;“王勃每为碑颂,先磨墨数升,引被覆面卧,忽起一笔数之,初不窜点,时人谓之腹稿。”据此可知王勃文思敏捷,滕王阁上即兴而赋千古名篇,并非虚传。

  王勃作为古代一位极富才华的作家,未及而立之年便逝去,实在是中国文学的一大损失。

  王勃虽然只活了27个春秋,但著述仍很多,曾撰《汉书指瑕》十卷,《周易发挥》五卷,《次论语》十卷,《舟中纂序》五卷,《千岁历》若干卷,可惜皆佚失。今所传者,唯《王子安集》16卷,也非全本。何林天教授点校整理的《重订新校王子安集》,收录了辑自日本的一些佚文,已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三)诗歌欣赏

  1、根据注释,初探诗意。

  2、评讲《学习与评价》上第1小题(P2)

  3、具体分析

  唐高宗上元三年(676),诗人远道去交趾探父,途经洪州(今江西南昌),参与阎都督宴会,即席作《滕王阁序》,序末附这首凝炼、含蓄的诗篇,概括了序的内容。第一句开门见山,用质朴苍老的笔法,点出了滕王阁的形势。滕王阁是高祖李渊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建。故址在今江西新建西章江门上,下临赣江,可以远望,可以俯视,下文的“南浦”、“西山”、“闲云”、“潭影”和“槛外长江”都从第一句“高阁临江渚”生发出来。滕王阁的形势是这样的好,但是如今阁中有谁来游赏呢?想当年建阁的滕王已经死去,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宴会,那种豪华的场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第一句写空间,第二句写时间,第一句兴致勃勃,第二句意兴阑珊,两两对照。诗人运用“随立随扫”的方法,使读者自然产生盛衰无常的感觉。寥寥两句已把全诗主题包括无余。

  三四两句紧承第二句,更加发挥。阁既无人游赏,阁内画栋珠帘当然冷落可怜,只有南浦的云,西山的雨,暮暮朝朝,与它为伴。这两句不但写出滕王阁的寂寞,而且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写出了滕王阁的居高,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写出了滕王阁的临远,情景交融,寄慨遥深。

  至此,诗人的作意已全部包含,但表达方法上,还是比较隐藏而没有点醒写透,所以在前四句用“渚”“舞”“雨”三个比较沉着的韵脚之后,立即转为“悠”“秋”“流”三个漫长柔和的韵脚,利用章节和意义上的配合,在时间方面特别强调,加以发挥,与上半首的偏重空间,有所变化。“闲云”二字有意无意地与上文的“南浦云”衔接,“潭影”二字故意避开了“江”字,而把“江”深化为“潭”。云在天上,潭在地下,一俯一仰,还是在写空间,但接下来用“日悠悠”三字,就立即把空间转入时间,点出了时日的漫长,不是一天两天,而是经年累月,很自然地生出了风物更换季节,星座转移方位的感慨,也很自然地想起了建阁的人而今安在。这里一“几”一“何”,连续发问,表达了紧凑的情绪。最后又从时间转入空间,指出物要换,星要移,帝子要死去,而槛外的长江,却是永恒地东流无尽。“槛”字“江”字回应第一句的高阁临江,神完气足。

  这首诗一共只有五十六个字,其中属于空间的有阁、江、栋、帘、云、雨、山、浦、潭影;属于时间的有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今何在,这些词融混在一起,毫无叠床架屋的感觉。主要的原因,是它们都环绕着一个中心──滕王阁,而各自发挥其众星拱月的作用。

  唐诗多用实字(即名词),这与喜欢多用虚字(尤其是转折词)的宋诗有着明显的区别。例如,三四两句中,除了“飞”字和“卷”字是动词以外,其余十二个字都是实字,但两个虚字就把十二个实字一齐带动带活了,唐人的善用实字,实而不实,于此可见。

  另外,诗的结尾用对偶句法作结,很有特色。一般说来,对偶句多用来放在中段,起铺排的作用。这里用来作结束,而且不象两扇门一样地并列(术语称为扇对),而是一开一合,采取“侧势”,读者只觉其流动,而不觉其为对偶,显出了王勃过人的才力。后来杜甫的七言律诗,甚至七言绝句,也时常采用这种手法,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等。可见王勃对唐诗发展的影响。

  3、读《滕王阁》诗,体会并说说诗人所表达的情怀。

  诗人面对永恒的存在,产生了盛衰无常、人世沧桑之感,也委婉地流露出诗人时不我待、急切地想建立功业的心情。

  三、布置作业

  1、熟读这两首诗。

  2、完成《学习与评价》上的6-9小题。

  3、预习《春江花月夜》,初步感知这篇杰作。

  王小飞

11、《空城计》《美猴王》《心声》《勇气》语文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13、《空城计》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自学理解积累文中字词。

  2、了解《三国演义》及诸葛亮这一光辉人物形象,加深对“智慧”的内涵的理解。

  3、了解小说的基本知识及基本阅读方法,即通过情节分析理解人物形象。

  4、能通过细节描写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能联系生活实际对小说中的人物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重视学生与老师、与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并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2、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注重感悟,开拓其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我国古代小说的艺术成就,领略我国古代先贤们的超人智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积极思索和敢于创新的精神,激发学生献身祖国的思想。

  教学重点

  通过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小说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趣

  生活就像是一首歌,欣赏歌就像是欣赏生活。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支歌吧……

  (师生共同欣赏《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一支歌把我们带入了一段历史……,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一支什么歌吗?

  二、新授

  (一)解题、阅读定向

  1、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三国演义》这本书?

  教师小结:《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品主要写了魏、蜀、吴三国的兴衰历程,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人民生活中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著作除本书外,他还与施耐庵合写了《水浒传》。

  2、简要介绍小说特点及阅读要点:小说三要素、阅读方法——通过环境、情节的分析

  来理解和把握人物形象。

  3、在《三国演义》众多的人物之中,你们最喜欢谁?喜欢他的什么特征?

  (教师板书:“诸葛亮”及“智慧”。)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现诸葛亮超人智慧的精彩篇章,即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的《空城计》。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计”是什么意思?

  “三十六计”你知道哪些?

  学生纷纷回答:苦肉计、调虎离山、金蝉脱壳。

  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第三十二计——空城计。它是一种怎样的策略呢?学完课文,你们将会明白。

  (二)检查预习

  1、大家都预习好课文了吗?在预习中,你有没有碰到不理解的词句?

   2、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在朗读过程中要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同时注意理解文章的内容。

   3、大家理解文章的内容吗?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 (教师提醒方法:谁?干什么?怎么样?)

  (三)快速浏览全文,整理故事情节

  事情的开端、起因是什么?

  ——兵临城下。“蜂拥而来”说明司马懿兵马很多。(体味“蜂拥”一词好在哪里)

  发展:临危之际,诸葛亮开始使用妙计。

  高潮是什么?

  板书:

  (一)开端 司马懿兵临西城

  (二)发展 诸葛亮临危施计

  (三)高潮 司马懿中计

  (四)结局 诸葛亮释计

  教师:文章引人入胜,不仅因为情节吸引人,还因为人物形象生动

  (五)由情节入手分析人物形象

   1、分析故事情节

   (1)如何去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呢?通常我们从小说的故事情节入手。小说的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本文虽是长篇节选,但是情节依然清晰完整。下面请大家根据情节,把课文分作四个层次。(学生划分课文层次。)

   (2)课文的情节围绕着诸葛亮施空城计展开。请大家在“计”字前面各添加一个动词,以此来概括各层的内容。

   (教师板书:“计”以及“逼”、“施”、“中”、“释”等。)

   2、通过情节分析人物

   下面我们就从情节入手来看看文章是如何具体表现诸葛亮的智慧的。

   (1)开端 司马懿兵临西城:这一部分写的是诸葛亮施用空城计的背景。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军情紧急?这对表现诸葛亮的智慧有何作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 (教师板书:“军情紧急”及“侧面”。)

   (2)发展 诸葛亮临危施计:面对如此紧急的军情,诸葛亮是怎样施计的?这可见诸葛亮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教师板书:“处变不惊”及“正面”。)

  (3)高潮 司马懿中计:诸葛亮精心安排了一个旨在迷惑敌人的空城计,久经沙场的魏国名将司马懿有这么容易上当吗?请大家在文中找出表明司马懿态度变化以及他采取的相应行动的词语。

   (不信——为什么?→望——见什么?→大疑——疑什么?何根据?→退——表现了诸葛亮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 (教师板书:“镇定自若”及“侧面”。)

   本层中写到诸葛亮“笑容可掬”,请大家联系当时的情况,说说他的笑中有何含义?

   (4)结局 诸葛亮释计:司马懿终于领兵退去了,我们也替诸葛亮长舒了一口气,然而,我们也不免产生疑问:诸葛亮凭什么断定司马懿会上当?古人云:“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诸葛亮为何要冒险设计而不赶紧撤退?这表现人物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本段还对众官作了描写,这对表现诸葛亮有何作用?

   (教师板书:“料事如神”及“正面、侧面”。)

   *本层中还有两处写到了诸葛亮的笑,找出来,联系上下文,分析一下,诸葛亮的笑中各有何含义?

  三次。笑容可掬→抚掌大笑→拍手大笑(板书)

  老师:孔明的这三次笑分别具有哪些不同,请小组讨论,并选出你们小组的代表发言。

  (小组讨论)

  A.学生讨论

  B.小结:同学们讲得都非常好,我综合同学们的意见可以知道,孔明的第一次的笑是故做轻松,故做姿态的笑;他的第二次笑是侥幸的、如释重负的胜利的笑;第三次笑刚才有一位同学发言说“孔明第三次的笑是笑司马懿是个大笨蛋”,可见这是对司马懿的嘲笑,也是自豪的笑。(板书:故做轻松、故做姿态→侥幸、如释重负→自豪、嘲笑)通过这三次笑,我们联系课文发生的故事,孔明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讨论

  (板书:孔明:足智多谋、处乱不惊、神机妙算、临危不惧)

  那司马懿应该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学生讨论

  明确:1.联系《三国演义》整部小说的故事发展来看,在“空城计”之前,司马懿刚打了胜仗,占了街亭,可见在街亭一仗中,司马懿是深思熟虑。在《空城计》这个文章里,提到司马懿料孔明“平生谨慎,不曾用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可见司马懿是老谋深算的。

  2.(板书:疑心病重、老谋深算、狡诈多端、多疑自负)

  小结:司马懿既然是一个老谋深算的人,那他为什么会中了孔明的计?孔明的空城计为什么会得以成功?请各个小组组织讨论,归纳本组的意见,选出一个代表来发言。

  14、《美猴王》教案

  教学目标

  思想品德要求:了解我国古代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认识作者塑造美猴王这一形象的意义,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

  知识要求:继续巩固小说知识,学习分析小说中的艺术形象。

  学习本文语言通俗、生动、简洁的特点。

  能力要求:了解、巩固小说情节层次的划分。

  了解、巩固小说中艺术形象的表现手法。

  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美猴王这一艺术形象

  难点:了解作者塑造美猴王这一艺术形象的意义,从而正确把握本文中心。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点

  熟悉课文,理清故事情节,了解大概内容

  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西游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神话小说,作者吴承恩,明代小说家,他的《西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什么是神话小说?它源于以神为中心的古代传说。古人不能分清人和神的概念,认为天地万物都是具有同人一样的生命,往往借神话去说明一切,把它作为一个民族的共同信仰。这些神话在民间流传广泛,经过后人不断加工而写成小说,叫做神话小说。

  《西游记》共100回,主要写的是美猴王——孙悟空战胜妖魔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全书可分为三个部分。课文节选的是全书的开端,写美猴王的来历,以后的故事都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这篇课文。

  (二)阅读要求

  1.默读课文,利用工具书给课文的生字词注音释义,扫除文字障碍。

  2.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故事情节,了解课文内容。

  (三)字、词的落实:“镌、迸裂、麋鹿、瞑目、石碣、天造地设、滔滔不绝、力倦神疲”

  (四)赏析课文

  学生讨论,整理课文层次,理清故事情节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故事开端):写石猴出世

  讨论要点:石猴不比其它猴子,是破仙石而出,所以虽不是母体所生,却肢体俱全。起笔就显出它的神奇出众,为后文写孙悟空的神通广大,降服妖魔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二、三自然段)(故事发展)写石猴的山间生活

  讨论要点:作者分别从行动、饮食、交往行踪四个方面,集中体现它活泼、机智、灵巧的特点。这样既照应了石猴的神异出众,又为下文写发现水帘洞作铺垫。

  第三部分:(第四自然段)(故事高潮和结局):写石猴发现水帘洞,带领众猴进洞居住,并被拥戴为王。

  (五)课堂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14.美猴王

  吴承恩

  情节发展顺序:

  故事开端:石猴出世,神异出众

  故事发展:山间生活,自荐探泉

  故事结局:发现洞天,携众搬家,被拥为王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点

  分析“美猴王”这一艺术形象

  小结本文艺术特色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分析“美猴王”这一艺术形象

  提示:《西游记》中最光辉的艺术形象是孙悟空,他在人民心目中是最理想的英雄人物的化身。作者在这一艺术形象上寄寓了自己的理想,孙悟空的主要特征是敢于斗争,不怕困难,积极乐观,勇武机智。它敢于蔑视皇权,勇于造反,表现了作者反抗传统、反抗权威、蔑视等级制度等反封建的叛逆思想和斗争精神。

  在课文中,我们从“美猴王”身上可以看出它的许多鲜明的性格特征。这节课我们在了解课文内容、划分课文层次、理清故事情节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一下“美猴王”这一艺术形象。

  提问:谁来把“美猴王”的形象概括一下

  要点:胆量超群、本领高强、顽皮泼辣、深得众望。

  可以启发学生从文中找出具体内容来说明以上这些特征。

  点拨:课文中的这个石猴,是一个集猴、人特点于一身的理想化艺术形象。课文处处紧扣猴子的特征,以形象、优美的语言描绘这位石猴的猴性,也刻画它身上表现出的“人性”。如:艺高胆大,聪明心细,不愿受拘束,热爱自由,不怕艰险、敢说敢做等。

  (三)归纳本文中心

  本文通过石猴发现水帘洞,带领众猴进洞居住,而被拥戴为王的故事,交代了美猴王的来历,刻画了机智灵巧、本领高强、深得众望的美猴王形象,歌颂了它不畏艰险敢说敢做的精神。

  (四)归纳本文艺术特点(学生讨论、老师归纳)

  1.情节清晰、内容完整

  石猴出世——山间生活——自荐探泉——发现冬天——携众搬家——被拥为王

  2.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略写石猴出世:先天出世,来历不明

  详写美猴成王:

  3.观察入微、抓住特征

  写石猴:——突出猴的个性

  写众猴:——突出猴的共性

  作者抓住猴的特点,写其鲜明特征,写石猴,即写它身上具有的猴的共性,如活泼好动爱闹的特点,又写它作为石猴的个性,即勇敢无畏、胆大心细,特别是写它争当猴王的言行,突出它逞强好胜的个性特征。

  (五)板书设计

  石猴的艺术形象:

  胆量超群、本领高强、顽皮泼辣、争强好胜

  智慧灵巧、敢说敢做、热爱自由、不受拘束——理想化的君主

  (六)课堂作业设计

  1.说说课文详略安排的用意。

  2.你是怎样理解作者塑造美猴王这个艺术形象的意义的?

  15、《心声》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整体感知,把握小说情节,理清作者思路。

  (二)品味语言,了解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三)揣摩“心声”的深刻含义,联系生活实际,探讨小说的现实意义。

  二、课时安排:二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听取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感觉。

  二、正音听读

  捻niǎn噗pū蜷quán簪zān琅琅láng发窘jiǒng

  抽噎yē恍惚huǎnghū抽泣qì棱角分明léng窸窸窣窣xīsū

  2、听读课文,要求同学听准读音,整理故事情节。

  学生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请两位学生复述本文的故事梗概,师生共同指出其不足,「点击出示:主要情节内容」

  公开课前,李京京非常渴望朗读课文,可程老师怕影响公开课的效果,执意不让他读。

  回家路上,李京京偷偷地在树林里读起课文,并深情回忆起乡下的爷爷和妮儿。

  第二天放学后,李京京听被指定的赵小桢读课文,勇敢地指出她的不足却反遭嘲笑。

  公开课上,在被指定的同学不举手的情况下,李京京勇敢地举手并深情地朗读课文,以至打动了程老师和同学们。

  板书:情节结构:公开课前→回家路上→次日放学→公开课上

  (想读课文)(偷读课文)(听读课文)(终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课文。

  1、京京为什么渴望朗读课文?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实现了自己的愿望的?他能不能读好课文呢?

  当李京京看到讲义上印的《万卡》时“他喜欢极了”,因为万卡使他想起乡下跟爷爷在一起的幸福生活,想凡起了和妮儿一块儿摘桑果、吃桑果的趣事。课后听了赵小桢“软绵绵、奶声奶气”地练习,更增强了他公开课上事先布置好的赵小桢不敢举手,别人更不敢举手,只有李京京举起了手。“程老师有点慌乱了”,在实在没有人举手的情况下,处于无奈,程老师只好叫李京京读。凡卡的遭遇引起了有着相似经历和同样不幸命运的李京京深深的共鸣。他读得声情并茂,“教室里一片寂静”,大家都被感动了。

  2、嗓子沙哑的李京京为什么想读而且一有机会就能读得很感人,而声音又脆又甜的赵小桢事先答应了读,却最终没有勇气在公开课上举手,担心自己读不好。

  李京京和赵小桢的区别在于,朗读过程中是否有自己的情感参与。(当然情感参与的前提并不限于相似的经历,而应当是朗读者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体验性阅读。凡卡是个穷孩子,朗读时要准确地把握住他的情感,而不能读成爱撒娇的小姑娘的情感。)

  3、李京京在实现愿望的过程中,吐露了怎样的“心声”?

  心声:凡卡的故事唤起了他深埋在心底的亲情和友情,他渴望将自己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

  4、李京京为什么关注赵小桢等人练习?

  明确:“他喜欢极了。那个穷苦的、可怜的小人儿凡卡,不知怎么,总是缠在他心上,弄得他一整天都有点儿神情恍惚”。这样的心绪,为渴望表达又被粗鲁地阻止李京京关注赵小桢等人练习提供了合理的心理基础。同时作者再次突出表现了他读书愿望的迫切以及对课文情感的准确把握,为下文李京京读书的成功埋下伏笔,也为戏剧性高潮的到来提供了合理性。这一笔不仅丰满了人物形象,还显出情节安排上不枝不蔓的特点。

  5、怎样理解“他真想念。不是要出风头,而是心里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快快地念出来,吐出来”?

  明确:“憋了很久的”,有渴望表达深埋与心底的亲情、友情的心声,也有压抑已久渴望张扬的个性。

  四、小结:

  这些文字之所以感人得益与小说中细腻的心理描写。小说刻画人物有多种方法。本文主要是描写李京京的心理活动。课文中有直接的心理描写,如课前非常想读课文的愿望,树林里对爷爷、对妮儿的思念,课上想读又不敢举手的矛盾,真情投人而读过了头的懊悔等等;有间接描写,如课前渴望老师让他读书的眼巴巴地望着老师的神态,结结巴巴的话语,课上“他咬紧了嘴唇,郑重地举起右手”,希望得到朗读机会的动作等。这些描写,细腻而真切地写出了李京京的心路历程,也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第二课时

  一、李京京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找出描写李京京行为和心理的句子。

  形象:朴实真诚、善良而宽容、自信而勇敢,对生活有着美好的愿望的少年。

  (1)公开课前,程老师布置朗读任务时时:

  “不安地扭动身子”“眼巴巴地望着老师”

  结结巴巴地说:“老师,我能……念一段吗?”

  (2)回家路上,偷偷地在树林里读课文,并深情回忆:

  忍不住……他选了一段,轻轻地念出声来他咽了一口唾沫,把讲义举在面前,终于大声地从头念起来公开课难道是上台表演吗?嗓子不好的人,就只能躲在树林子里读他喜欢的课文吗?京京心里难受极了。

  (3)第二天放学后,听赵小桢练习朗读时:

  ①当赵小桢将穷孩子凡卡读成娇滴滴的小姑娘时:

  不,不是这样的。京京听着,在心里说,不是这样的。“不是这样的!”京京终于叫出来。

  ②当赵小桢惊讶地质问并和其他同学一起奚落他时:

  京京有点儿发窘。……他嘟嘟囔囔地说……

  京京红着脸,固执地嘟囔着……他委委屈屈地离开教室……

  (4)公开课上,被指定的同学不举手时:

  京京在坐位上不安地扭动着身子。他真想站起来。可是如果举了手,程老师会喊他吗?课后赵小桢会不会嘲笑他?他真想念。不是要出风头,而是心里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快快地念出来,吐出来。

  他咬紧了嘴唇,郑重地举起右手,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程老师。

  二、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李京京读书情景的文字。

  三、朗读第14小节,想象这段景物描写的画面,体悟历经磨难而今“柳暗花明”的胜利者的心情。

  四、怎样分析程老师的人物形象?

  明确:程老师“认真,好强,又有点自信”,区教育局公开课交给她完成,也说明她水平不低,特别是为上好这节课,她绞尽了脑汁。她不让李京京朗读课文,是因为李京京嗓子沙哑得厉害,怕他念不好,影响了学校荣誉。为什么这样说呢?小说结尾写得很清楚:当程老师被李京京出乎意外的精彩朗读感动时,竟“从讲台上走下来,走到他面前,声音发颤地说:‘李京京,请你……把课文全部读完吧。”’这种对工作负责的精神是应当也必须肯定的。程老师是现实中的人,为求得领导好评,采取急功近利的办法,把公开课上成表演课,这一点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小说客观上反映出的公开课只追求形式,甚至弄虚作假的风气是应当摒弃的。

  五、深思探究

  综合上述分析,请大家讨论下“心声”的含义有哪几层?(提示:本课以“心声”做标题,作者描述了什么人的心声?怎样的心声呢?)

  〔字幕〕“心声”的含义:①深埋在京京心底的亲情、友情

  ②京京渴望表达自己内心感情的愿望

  ③作者借此呼吁教育者要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的期望

  六、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三),

  16、《勇气》教案

  教学目的:

  1、从题目入手,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主旨。

  2、理清作者写作思路,品味文章语言。

  3、树立学生的和平信仰,培养学生爱正义,爱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从题目入手,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品味文章语言。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新授

  (一)导语:

  同学们,大家想一想,什么是勇气?在你身上或在你心目中什么是值得欣赏和佩服的勇气?

  今天我们来学习发生在二次大战时的一个故事,看看在作者所歌颂的人物身上又具有怎样的勇气?

  (二)讲述

  1、速读课文

  要求:(1)每个自然段前标上序号

  (2)划出不认识的生字词

  (3)了解文章大意

  ① 解决生字词

  拘谨、颀长、熹微、处置

  (拘谨使学生掌握以词解词法,拘束谨慎;颀长是容

  易读错音的字;熹微是形声字,上声下形;处置是多音字,

  当处为动词时读chǔ,当处作名词时读chù)

  ② 故事背景简介

  学生介绍

  明确:二战的对阵双方:德日意法西斯——美英法盟

  军;正义的一方为:美英法盟军

  ③ 理清文章思路,复述课文

  在军人午餐会上遇见美国伞兵,美国伞兵讲一个生动

  的故事(故事内容略),将军对故事的评价

  (设计意图:扫清语言障碍,把握全文脉络线索和基本

  内容,理清作品结构,初步了解作者写作意图。)

  2、默读课文,从题目入手,分析“勇气”的含义

  师:勇气体现在谁的身上?

  生:美国伞兵、法国妇女

  师:那么你欣赏哪一种勇气?(引起讨论)

  生:我欣赏美国伞兵,因为他沉着冷静,临危不乱

  生:他用机智挽救了自己的生命

  生:我欣赏法国妇女的勇气,因为法国妇女两次收留了美国伞兵,尤其是第二次,在面对可能丧失生命的情况下,毅然决然地让他再次躲入自己家中。

  师:那么在本文中作者更欣赏谁的勇气?

  生:法国妇女

  师:对这个问题,你是如何理解的?(分析讨论)

  明确:美国青年身上所体现出的更多的是一种个体的智慧与勇气的力量,而法国妇女身上所体现出的因为渴望和平,痛恨战争而产生的信仰的勇气和力量,则更多地体现出人类由于对和平的渴望而产生的巨大的精神力量。

  (设计意图:通过两种勇气的比较理解,完成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3、品读课文:体味有关描写法国妇女的语句

  ①找出有关语句,

  语言 外貌

  第一次 哦,当然啦! 她长得并不漂亮……但善良而镇定。

  第二次 哦,当然啦。快! 满脸苍白,泪眼模糊。

  ②分析语言描写与外貌描写的内涵及作用

  外貌:第一次,突出她只是一个普通农家妇女,为后来一系

  列行为作了依托;第二次,说明她已经失去丈夫,十分痛苦悲伤,即使在这种情况下,面对美国伞的再次救援,她给予的是同第一次毫无二致的回答,是同样毫不迟疑的行动。

  语言:两者相同点在于“哦,当然啦。”不假思索地回答,毫不犹豫的行动,表现出内心的坚定;不同在于第二次比第一次多一个“快!”第二次包含更大的勇气,更加体现出人物强大的精神力量。

  ③小结:使勇气的含义更深刻,揭示出法国妇女的勇气与力

  量是对和平的信仰所赋予的,神圣不可剥夺。

  (设计意图:使学生自然进入对难点的思考分析,体味作者

  描写法国妇女语言的含蓄与深刻)

  4、齐读课文:“将军对法国妇女评价的那一段”,加深对勇

  气含义的理解,总结扩展文中所赞颂的不单单是法国妇女的勇气,更是法国人民乃至所有信仰和平的人们的勇气。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思维,使其在深入理解文章内涵的基

  础上具有创新思维的能力)

  5、质疑、巩固深化

  为什么法国妇女已经失去丈夫,还要说她是一个幸福的女人?

  和平是一种信仰。对和平的信仰使这位法国妇女具有非凡的勇气。这种勇气“是经常同你在一起的,永远不会让你丢脸的”精神品质,具有这种信仰,并懂得信仰和平的人们是“幸福”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消化理解所学内容,留给学生质疑的空间,培养学生质疑精神)

  三、布置作业,书后练习二

  板书设计

  勇气

  D.C.狄斯尼

  美国伞兵:机智个体行为

  勇

  气

  法国妇女:信仰精神力量

  (外、语)

12、《醉翁亭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把握行文思路,理出文章线索;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点。(重点、难点)

  2、体会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胸襟,学会正确看待挫折。

  3、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积累文言词语。

  二、教学过程

  1、导入: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大声地自由阅读和听读欧阳修的脍炙人口的名篇《醉翁亭记》,我们简介了作家,落实了字词,梳理了课文语句,大家已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想必已能解译出原文了,现在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提示:概括全文常常要关注——标题;首尾段的重点句】

  2、据学情点拨【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作者出游的原因;说作者到醉翁亭一游或游醉翁亭——概括不全,因文章是写几次出游醉翁亭总印象的介绍】

  【这可以从文章中的“若夫”“至于”两段看是最明显,因为朝暮、四季的景色都介绍了;再从全文前后语气上看,也都不是一次游。】

  3、教学中插入【如果用一个词概括全文主旨,你会用?(乐)追问:谁在乐?(太守、众宾、滁州人)他们为什么乐?(众宾:近取山肴野菜,非丝非竹,起坐喧哗,太守颓然醉乎其间;滁人:一州人纵情山水,前呼后应;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乐人之乐),“三乐”总归“一乐”即“与民同乐”,也是作者抒发的政治理想。】

  4、提问:既然是几次出游总印象的介绍,那么作者是如何结构文章的?请同学们研读、探究课文,思考讨论:

  ⑴、文章各段的主要内容。

  ⑵、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从而弄清作者的思路。

  5、提示,方法指导【1.文段的主要内容即段意的总结,如果是一层意思,一般找中心句,或概括出来;如果是几层意思,则是几个主要意思的并列。2.本文段与段之间是有关联,还是有共同点?】

  6、“随机”点拨【“统领关系”,即第一段统领后面的三段。因为第一段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点出了作者游醉翁亭的原因,也是作者情景交融的的核心。而下文的朝暮四季景之乐、滁州人游乐、宴酣之乐、太守乐、禽鸟乐都是写“山水之乐”,且各段之间也有共同点,每一段都写“乐”:第一段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第二段是朝暮、四时之景“乐亦无穷也”,第三段是“滁人游”“太守乐”,第四段是鸟、人、太守之乐,可见全文是以“乐”字为线索贯穿全文。】

  三、教学互动——品析各段具体内容及写法

  1段写醉翁亭的周边环境和得名缘由。作者从大处落笔,由全景到局部,由远而近,最后推出醉翁亭。接下来用两个短句,自问自答,道出了亭的来历。行文至此,“太守”闪现其间,却不言明身份,成为全篇的一个悬念。最后点出文意:“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是全文的核心文意,也是情和景交融的着笔点,为写景抒情定下了基调。

  2段写山中景色。先早晚,后四时: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的典型特征,用极其精练的语言将其再现出来,如用“野芳发而幽香”写春,用“佳木秀而繁阴”写夏,用“风霜高洁”写秋,用“水落而石出”写冬,文字极为简约。作者写景用的是对偶句,写景之后则用散句收束,在整齐中显出变化,我们阅读中要读出音韵和谐美。【点拨——用自己的话解说四季景物之美的语句——春天野花盛开,夏天树木茂盛,秋天风高霜洁,冬天水落石出】

  3段由景物转到人事,先写滁人游,再写太守宴。四个句子句式完全相同:先具体描写画面,后概括画面内容。作者通过一幅幅的画面,形象地表现了与民同乐的思想。【点拨翻译滁州人出游的场面描写及其感受】

  4段写宴罢归去,揭示全文主旨。在这里,作者写了三种“乐”:禽鸟乐、游人乐、太守乐,而太守之乐的境界最高。太守是谁呢?“庐陵欧阳修也”。直到篇末,作者才道出太守之名,解开悬念,文章至此也戛然而止,饶有余味。

  四、小结:1.层次清晰,脉络分明。全文分四段,第一段从大环境写起,一步步将读者的视线引向醉翁亭,在交代了亭名的由来后,下文用“若夫”“至于”“已而”领起,展开了从景物——游乐——归来的一幅幅画面。

  2.语言简练,意蕴丰富。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及四时的景物变化,寥寥数语,言简意丰,景物历历在目。“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而石出”等句子,精警含蓄,一直沿用到今天,并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3.句法骈散结合,词语虚实相间。本文虽说是散文体裁,但文中采用了不少骈句,读来声调铿锵,节奏感强,像“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等。文中21个“也”、25个“而”,把诗一样的句子散文化,一向被视为创造性使用虚词的范例。

  附板书:环境:琅琊→酿泉→醉翁亭

  醉翁亭{}并点文意

  得名:作亭者→名亭者→含义

  朝暮:日出……云归……晦明变化

  风景画{}寄情山水

  四时:野芳……佳木……风霜……水落石出

  滁人游太守宴

  风俗画{}与民同乐

  众宾欢太守醉

  回归图禽鸟乐→人之乐→太守乐

  五、回归文本,探究求解:

  1、贯穿全文主线的语句是?体现全文的主旨句?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山水之乐,得知心而寓之酒也;醉能同其乐;随遇而安,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胸襟。)

  2、第三段描写了哪几幅画面?其中主要画面是哪幅?为什么?为何要先写滁人游?(写了四幅画,即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太守醉;其他三幅是陪衬,是为了突出“太守醉”,突出太守与民同乐的情怀;滁人游如此心高彩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这与作者的励精图治有关,写他们出游就是为了引出下文的太守醉作铺垫。)

  3、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乐”的内容。(禽鸟之乐:享受大自然的快乐;游人乐: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太守之乐:把百姓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与民同乐。)

  4、根据你的阅读,你能说出欧阳修自号“醉翁”和“六一居士”的原因吗?(饮少辙醉,年又最高;家有一万卷书,一千卷金石遗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一老翁:教学中引述“六一居士”相关材料,略作点拨→悠然自得,豁然大度,宠辱不惊的性格)

  5、联系课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从本文中得到的启示:(示例:在逆境中仍要保持旷达的胸襟,不计个人得失,积极乐观的态度而有所作为。)

  六、温故知新:

  1、课文的主旨句是:(醉能同其乐)2、与“饮少辙醉,而年又最高”照应的文句是:(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3、描写四时之景变化的句子是:(野花发而幽香……山间之四时也)

  2011年1月11日

幼儿园中学教案推荐 《诗词曲三首》(《观沧海》《江城子》《山坡羊》)教学案一等奖例(苏教版九年级下册) 《愚公移山》教学案一等奖例(苏教版九年级下册) 《绿色蝈蝈》学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概括性试题解析教案一等奖(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教案一等奖(语文版七年级必修二) 《现代诗两首》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 《樵夫,别砍那棵树》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 《散步》说课稿 (粤教版七年级上册) “体味和推敲句子”学案一等奖(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在山的那边》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春望》教学设计(北师大九年级下册) 《俗世奇人》课题精练课堂教学实录(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材文言文考点对应训练——中考传记类中考复习(九年级下册) 《金色花》教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精雕细琢亮题记——如何拟写作文题记》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荔枝图序》教学设计(河大版七年级下册)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四两拨千斤”──虚词》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最新中学教案 《空城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词五首》教案一等奖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一等奖设计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一等奖(沪教版高一必修一) 整体把握,突出性格——《守财奴》的教学设计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一等奖(苏教版高一必修一)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二选修) 差不多先生传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 《竹影》教案一等奖

相关信息 空城计(语文版七年级必修教学设计) 空城计成语故事100篇 空城计(罗贯中)(语文版七年级必修教学案一等奖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