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学案一等奖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中学教案

《出师表》学案一等奖

时间:2022-12-20 10:46:18

《出师表》学案一等奖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中学教案的您有所帮助。

1、《出师表》学案

  《出师表》教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背诵全文,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和他作为政治家在治国方面的方针以及作为长辈对下一件的期望与教育的拳拳之心。

  3.了解“表”的一般知识,学习本文融议论、叙述、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方法。

  二、学习过程

  ㈠、自学展示

  ⒈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崩殂()恢弘()陟罚()臧否()费祎()

  以遗陛下()裨补()猥自枉屈()夙夜()咨诹()

  2、解释加点的字

  中道崩殂()此诚()光先帝遗德()妄自菲薄()

  陟罚()臧否()宜付有司()三顾()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猥自枉屈()以驱驰()

  夙夜()深入不毛()庶竭驽钝()谘诹善道()

  3、在课文中诸葛亮给后主提了那些建议?

  ㈡、探究学习

  1、学习第一段(先帝创业未半——以塞忠谏之路也。)

  (1)逐字逐句理解本段,注意下列词语

  [中道][崩殂][三分][益州][诚][秋][追][殊遇][宜]应当。[开张][恢弘][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塞]堵塞。

  (2)当时国家的形势怎么样?诸葛亮提出了什么建议?

  2、学习第二段(宫中府中——使异法也。)

  (1)逐字逐句理解本段,注意下列词语

  [一体][陟][罚][臧否][异同][作奸][犯科][有司][昭]

  [平明之理][偏私]

  (2)在本段中诸葛亮提出了什么建议?

  3、学习第三——五段(侍中、侍郎——可计日而待也。)

  (1)逐字逐句理解本段,注意下列词语

  [良实][是以][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性行][优劣得所]

  [亲][远][痛恨][计日]

  (2)本段诸葛亮向后主推荐了哪些文武官员?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3)在本段中,诸葛亮提出了什么建议?

  4、学习课文第六段(臣本布衣——二十有一年矣。)

  (1)逐字逐句理解本段,注意下列词语

  [布衣][躬][苟全][闻达][以][卑鄙][猥][顾][感激]

  [许][驱驰][倾覆][有]

  (2)本段回忆了哪些往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学习课文第七段(先帝知臣谨慎——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

  (1)逐字逐句理解本段,注意下列词语

  [寄][夙夜][不效][不毛][庶][竭][驽钝][攘除][斟酌损益]

  (2)本段回忆了那件往事?

  (3)哪些语句表明出师的时机已经成熟?

  6、学习课文八九两段

  (1)逐字逐句理解本段,注意下列词语

  [愿][托][效][不效][慢][彰][自谋][谘诹善道][察纳]

  [临][涕零]

  (2)第八段表达了诸葛亮怎样的信念?

  (3)“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㈢课堂整理

  1、分板块整理文言词汇。

  效付托不效()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兴复之效()快走踏清秋()

  许遂许先帝以驱驰()苟苟全性命于乱世()

  高可二黍许()苟富贵,无相忘()

  益至于斟酌损益()临表涕泣()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临临溪而渔()

  文言虚词

  以是以众议举宠为督()不懈于内()

  悉以咨之()试用之于昔日()

  不以臣卑鄙()于叹息痛恨于桓、灵()

  以彰其慢()还于旧都()

  古今异义

  诚宜开张圣听(古义:今义:)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古义:今义:)

  先帝不以臣卑鄙(古义:今义:)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古义:今义:)

  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古义:今义:)

  2、总结本文的主旨。

  3、本文提出了哪些建议?

  四、课堂检测:

  出师表

  一、实词积累

  中道崩殂此诚存亡之秋开张圣听光先帝遗德

  妄自菲薄陟罚臧否宜付有司以遗陛下

  悉以咨之裨补阙漏叹息痛恨汉室之隆三顾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以驱驰

  有一年夙夜付托不效深入不毛庶竭驽钝

  斟酌损益兴复之效以彰其咎谘诹善道

  二、虚词积累

  以:以光先帝遗德悉以咨之不以臣卑鄙

  于:叹息痛恨于桓、灵苟全性命于乱世还于旧都

  三、按要求用原句回答:

  ①《出师表》中揭示汉代兴衰的句子是_______

  ②《出师表》中写出诸葛亮无意于功名的两句话是___

  ③《出师表》中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

  四、翻译句子: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

  四问题:

  1本文作者。“表”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2本文的主要建议是、、和。其中是核心。

  3本文的思想感情用文中的六个字说,就是,。

  五:板书设计:

  出师表

  一、广开言路

  第一部分提出建议二、严明赏罚警之以势

  三、亲贤远佞

  三顾茅庐

  第二部分自叙经历动之以情

  白帝托孤

  第三部分临别嘱托

  六、提高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少南渡,依姊夫邓当。当为孙策将,数讨山越。蒙年十五六,窃随当击贼,当顾见大惊,呵叱不能禁止。归以告蒙母,母恚欲罚之,蒙曰:“不探虎穴,安得虎子?”母哀而舍之。

  鲁肃代周瑜,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①?”肃造次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③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节选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有改动)

  【注】①虞:意料,预料。②造次:鲁莽,轻率。③拊(fǔ):抚摩。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数讨山越()⑵君宜顾之()

  ⑶遂往诣蒙()⑷肃于是越席就之()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⑴不探虎穴,安得虎子?

  ⑵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

  3.细读节选的文字回答,鲁肃对吕蒙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

  4.根据节选文字,联系下面材料,你认为吕蒙是个怎样的人?

  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鲁肃过蒙言议,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节选自裴松之注引《江表传》,有改动)

  (二)

  先帝虑汉、贱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贱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之,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波沪,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今不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条劳,此进趋之时也。

  1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然不伐贼,王业亦亡()

  ②故托臣以讨贼也()

  ③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12.对“惟坐而待之,孰与伐之”的“孰”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通“熟”,形容词b同“谁”,疑问代词

  c.同“怎么”,疑问代词d.同“为什么”,疑问代词

  13.文中提出了蜀军北伐的有利条件,请找出有关句子。(用原文语句回答)

  14.这段文字在内容上写到了哪两层意思?请概括回答。

  答案点拨

  一、积累运用

  1.(1)pǐ(2)cú(3)wèi(4)mù2.①发扬光大②适宜、恰当③正④善。

  3.(1)d(2)b(3)c4.C5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②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③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6.B

  二、创新阅读

  (一)7.①感动、激动②奔走效劳③所以(因此)8、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9.三顾茅庐临崩寄大事表达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并以先辈创业的艰难激励刘禅10.①六出:六出祁山②七擒:七擒益获③东和:东和孙吴④北拒:北拒曹魏⑤收二川:收取东川、西川(6)排八阵:摆设八阵图(任意答出其中两个,意思对即可)

  (二)11.①可是②托付③睡吃12.C13.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

  14、表达了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提出了北伐中原的积极主张。

2、《出师表》二十问学案设计(北师大九年级上册)

  1.“使内外异法”中,“内”指________________,“外”指__________;文中与“内”“外”意思相同的两个词分别是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2、第一段话作者分析了当时蜀汉所处的形势,既指出了不利的客观条件,又指出了有利的主观条件,并提出__________的建议。作者认为如果不这样做的后果是______________。(2分)

  3.第3段文字着重记叙了刘备__和诸葛亮_两件事。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

  4从选文可以看出诸葛亮是怎样的人。(2分)

  5.文中写道:“愿陛下亲之信之”。诸葛亮认为“陛下亲之信之”的具体做法应当是:①;②。(用原文回答)

  6.结合《出师表》全文,说说诸葛亮为什么要在出师之前竭力规劝刘禅任用贤能。(2分)

  7.第3段文字中,表明出师条件已具备的语句是:_

  8.文段“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一句中加点的“此”指哪两件事?(2分)

  9、“先帝之殊遇”体现在哪里?请把它归纳出来。(3分)

  10.第2段中有一个著名的历史典故,这个典故是

  11.请从文中摘录表现诸葛亮对后主殷切希望的句子

  12.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很多事例足以体现这一特点,如“摆八卦阵”,

  ,。

  13.简要概括诸葛亮请求兴北伐的三个理由(3分

  14.古之贤者善于以史为鉴,察治国家兴衰之理。作者深情地回顾先帝“叹息痛恨”的情形有什么意图?(2分)

  15.陆游在《感状》中说“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足可见此文传唱千古的原因在于作者凛然正气中所蕴含的耿耿忠心。细读此文,指出作者“忠陛下”之“忠”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16.作者“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挚诚,缘于先帝的三顾之恩、托孤之重,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毕生心血履行着自己神圣的职责。请结合原文中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在重视责任意识的今天,他的这种精神将会对你产生怎样的影响?(3分)

  17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文中指“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选段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

  18、诸葛亮在本文中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和决心(3分)

  19.由文中诸葛亮的一番肺腑之言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质?你知道后人对诸葛亮有何评价吗?举出一例即可。(4分)

  20.从选文中找出表明作者淡泊名利的句子。(2分)

  参考答案

  1:宫内朝廷宫中府中

  2:广开言路以塞忠谏之路

  3:三顾草庐_临危受命表达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并以先辈创业的艰难激励刘禅。

  4、忠心耿耿淡泊名利有谋略

  5: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6、①为了解除后顾之忧②为了汉室之隆

  7:(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8、(1)五月渡泸,平定南方;(2)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9、①三顾茅庐。②临危委重任。③临崩寄大事。

  10:三顾茅庐”或“三顾草庐

  11:“陛下亦宜自谋……深追先帝遗诏”

  12:空城计火烧赤壁六出祁山

  13、①是自己报答先帝知遇之恩和忠于陛下的职责;②南方叛乱已经平定,武器装备已经充足;③敌方受到东西方威胁,正处于疲惫之时。

  14、围绕“借先帝之意,告诫后主(刘禅)要亲贤远佞”回答即可。(共2分,围绕“亲贤臣,有利于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回答也可以得满分。或围绕“亲贤臣,远小人,有利于国家强盛发展”回答也可得满分。或围绕“亲贤远佞,才能治理好国家”回答亦可得满分)

  15:①积极献言,提岀三项建议。(或答“提岀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②积极荐贤,安排内政、军事人才。(或回答“推荐人才”)

  ③平定南方,使后方稳定,得以岀师北伐。

  ④积极筹备北伐,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作准备。(答出两点即可)

  16、围绕“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尽职尽责,尽心尽力作好分内的事”来回答即可。(共3分,结合原文内容1分,能围绕“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等中的任意一个角度来谈自己受到的影响即可得2分)

  17: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8、主要表达了她报答先帝知遇之恩(或“报先帝而忠陛下”、效忠刘氏父子、感恩和感激);“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或“成霸业,兴汉室”、统一全国)

  19、围绕“勤俭,清廉”答题即可。评价:陆游: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杜甫: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潮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20: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3、《出师表》复习导学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八仙筒镇中学九年级语文导学方案

  第周第课时总编第课时

  课题 《出师表》 课型 拓展课

  主备人 备课时间 指导者 指导时间

  学习方法 知识分类法理解记忆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学习

  目标 1、掌握作者及作品。

  2、掌握本课重点文言实词、虚词,重点句子的翻译。

  3、总结文中一些典型句子。

  4、把握文章主题思想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 总结文中一些典型句子;熟悉课文内容。

  难点 把握文章主题思想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导学过程

  导学步骤 时间 教学内容及师生活动 二次设计

  导入新课呈现目标

  分类总结

  自主完成

  1ˊ

  15ˊ

  一、解题:

  1.“表”

  2.诸葛亮

  二、回顾背诵

  1、背诵《出师表》

  2、疏通文意(小组合作)

  3背诵课下注释:(积累重点实虚词)

  三、通假字

  必能裨补阙漏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四、古今异义(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词语的古义)

  1、先帝不以臣卑鄙

  2、未尝不叹息痛恨於桓、灵也

  3、由是感激

  4、诚宜开张圣听

  六、一词多义

  1、以:以光先帝遗德

  以塞忠谏之路也以伤先帝之明

  2、效:恐讬付不效

  愿陛下讬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3、所以: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此臣所以报先帝

  导学过程

  导学步骤 时间 教学内容及师生活动 二次设计

  自主练习

  相互检测

  达标测试

  15ˊ

  14ˊ

  七、翻译句子(重点语句)

  八、阅读理解

  1、《出师表》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哪几条建议?其中哪一条是最主要的?

  2、理解性默写

  ①《出师表》中揭示汉代兴衰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

  ②当任命一个人来挽救局面,人们常引用《出师表》中的一句名言:

  ③《出师表》中写出诸葛亮无意于功名的两句话(即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

  ④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是

  ⑤武侯祠前悬挂着一幅对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你能在《出师表》一文中找出与之相应的内容吗?

  ⑥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它们分别可以概括为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_______。

  4诸葛亮出师北伐的战略目标是什么(用原文回答)?你心目中的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

  目标: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2)宁静淡泊,知恩图报,谨慎细致;对先主刘备忠心耿耿,竭力辅佐后主刘禅;为建立蜀国大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智慧的化身等。

  5诸葛亮在本文中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和决心?

  主要表达了她报答先帝知遇之恩(或“报先帝而忠陛下”、效忠刘氏父子、感恩和感激);“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或“成霸业,兴汉室”、统一全国)

  完成相应的练习题

  出师表达标检测(九年级)

  姓名时间

  一臣本布衣,……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任选两个作答,多选不加分)

  (1)躬耕于南阳()(2)先帝不以臣卑鄙()

  (3)庶竭驽钝()(4)以伤先帝之明()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由是感激放,遂许先帝以驱驰。译文:

  3.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只划一处)。

  (1)受任于败军之际(2)先帝不以臣卑鄙

  4.这两段文字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哪几件事?

  答:

  5.作为现代中学生,你如何看待诸葛亮的“忠”?

  答:

  二、①臣本布衣……尔来二十有一年矣。②先帝知臣谨慎……而忠陛下之职份也。

  1、这段文字选自的《出师表》,“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由是感激()②遂许先帝以驱驰()

  ③故五月渡沪()④先帝不以臣卑鄙()

  ⑤深入不毛()⑥臣本布衣()

  ⑦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3、第②段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用原文中的4个四字短语回答:______________。

  4、这两段文字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它们分别可以概括为______________,临危委重任和______________。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

  5、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具体所指。

  上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下联: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示例]三顾:三顾茅庐:

  ①六出:______________②东和:______________③收二川:______________

  ④七擒:______________⑤北拒:______________⑥排人阵:______________

  6、与“咨臣以当世之事”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先帝不以臣卑鄙B、以伤先帝之明C、悉以咨之D、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7、用一个成语概括:先帝不以臣卑鄙,狠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划线语句的内容:______________。

  8、“由是感激”中的“是”指代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作答)。

  9、"此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份也。"中的"此"指代什么?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作答)。

  10、概括这两段的文字的内容。

  第一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作者强调自己本来的志向的作用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出师表导学案设计(北师大九年级下册)

  一、诸葛亮,字孔明,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公元181年:诞生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19岁:与友人徐庶师从司马徽。27岁:在司马徽、徐庶的推荐下,刘备三顾茅庐,“隆中对”。旋即出山辅助刘备。28岁:参与赤壁之战获胜。43岁: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45岁:诸葛亮率军南征,稳定南部四郡。47岁:诸葛亮向后主刘禅呈交《出师表》进行北伐。48岁:北伐街亭失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自贬为右将军。49岁:诸葛亮再次北伐夺取武都、阴平,恢复丞相职位。蜀建兴8年。50岁:诸葛亮再次北伐。51岁:诸葛亮北伐,破司马仲达,大败魏将张合。54岁:诸葛亮再次北伐中病故百丈原。

  二、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是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自己的请求、愿望或意见的一种文书样式,也叫“奏章”或“奏疏”。本文是作者出师伐魏,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

  三、《出师表》的时代背景:这篇《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公元227年(蜀汉后主刘禅建兴五年)出兵伐魏,临行时写给刘禅的奏章。当时刘备已经死了四年(223年),蜀国和吴国的联盟已经破裂,荆州已经失守,蜀国实际只占有益州,实力本来不厚,再加上连年战争,国力更加困乏。于是诸葛亮派人和吴国修好,又亲自领兵平定了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稳定了后方(即“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然后趁魏国君主曹丕身死、魏国大将司马懿被贬的机会,抱着“不伐贼,王业亦亡;帷坐而待亡,孰与伐之’’的心情,出兵北伐,企图巩固蜀汉政权、消灭魏国进而统一中国,复兴汉室。

  四、课堂探究:

  (1)蜀国当时的形势怎样?分析形势的原因:

  ①不利的客观条件: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②有利的主观条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原因:指出先帝创业艰难,希望后主居安思危、发愤图强,继承父志,复兴汉室。

  (2)诸葛亮在文中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刘禅提出了哪三条建议?(请用四字短语概括)目的是什么?(就纳谏、法治、用人三方面提出建议。)

  ①开张圣听(广开言路)“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②严明赏罚(执法公平)“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③亲贤远佞(亲贤远小)“亲贤臣,远小人”。(核心这是国家兴亡的关键所在)

  因为只有亲贤臣远小人才能做到广开言路,才能赏罚分明。文章为了使刘禅认识到亲贤远小的重要性,从正反两方面对比两汉的历史经验教训,提醒刘禅勿蹈桓、灵覆辙。

  诸葛亮向陛下举荐了哪些贤臣?为什么要举荐这些人?亲贤的具体做法是什么?亲贤的好处是什么?(略)

  建议目的:使国内政治清明,解除后顾之忧,完成兴复汉室大业。

  (3)第三段作者回忆了哪三件对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事?目的是什么?(自述身世的目的)

  三顾茅庐临危受命临崩寄大事(白帝城托孤)

  ①感激先帝知遇之恩和效忠刘备父子的真挚感情。

  ②指出创业艰难,劝勉后主发愤图强,继承父志③表达兴复汉室的决心,

  (4)此次出师的目标是什么?

  (5)作者最后明确了哪些方面的责任?

  强调本人、朝臣、后主三方面的职责,(由己及人,情词恳切,真是语重心长)

  ②为坚定刘禅支持北伐,完成父业的志向,诸葛亮率先立下军令状:“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表现了以身许国的意志和决心。

  ③这一段把进谏与出师两部分内容合拢在一起。至此全文主旨已清楚:修明内政,北定中原。

  第9段:结束语。为先帝大业未竟而过早离开人世而惋惜沉痛;为自己二十多年的辛苦辗转而无限感慨;对后主无限依恋之情,即将出师北伐,而后主昏庸无能,朝廷内又有小人作祟,难免产生后顾之忧;透露出他复杂矛盾的心情。

  五、1、全文构思:

  分析形势――提出建议―――叙经历感帝恩――出师目标―――归结责任

  课文脉络(以“出师”为中心)

  第一部分(1-5)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

  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

  2、中心:表达了诸葛亮“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坚强意志。

  3、作者思想感情:报先帝而忠陛下(“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贯穿全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刘备父子的无限忠诚。)

  本文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刘禅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定意志和对先主感恩图报的一片深情。

  五、写作特点:(《出师表》能流传千古的原因)

  (1)语言质朴、恳切全文十三次提及“先帝”,蕴含对先帝知遇之恩的无限感激,七次提到“陛下”,以父辈的真挚感情反复规劝,再三嘱咐。(“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这句话辞情恳切,更足以催人泪下,是诸葛亮感恩图报心情的集中表现。)

  (2)议论记叙抒情相结合以议论为主,陈述意见提出政治主张,兼记叙身世,追随先帝的原因,以身许国的经过,字字句句蕴含作者报先帝忠陛下的深厚感情。议论记叙抒情相结合。好处: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有极强的说服力与感染力。

  六、相关链接

  (一)相关诗句:

  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意思:《出师表》真是举世闻名啊,千年以来谁可以和他相比呢?)

  2.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意思:诸葛亮六出岐山,未能建功,最后死于军中,后人想起此事,不由得潸然泣下。)

  (二)下边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你能说出描写了他的哪些具体的事件吗?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三)填歇后语(这也是知识积累)

  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技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诸葛亮要丑妻-----为事业着想

  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诸葛亮的锦囊——神机妙算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

  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

  关于刘禅的著名典故

   刘禅(shàn)207—271(65岁)字公嗣,小名阿斗。

   蜀汉后主刘备的长子。母亲甘氏配偶:张飞之女

  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任皇帝。后蜀汉被曹魏所灭,刘禅投降曹魏,被封为安乐公。

   “扶不起的阿斗”——三国演义中蜀主刘备的儿子刘禅,小名叫阿斗。刘备死后他继承皇位,称为蜀后主。刘禅平庸无能,虽然有诸葛亮等贤臣良将人辅佐,也不能振兴蜀国,最后还主动投降魏国。后用“阿斗”,“扶不起的刘阿斗”形容软弱无能,没有大志,不思振作的人。

   “乐不思蜀”——人们常把乐以忘返或乐而忘本,无故国故土之思的人,称作“乐不思蜀”。这个典故就产生于三国时的洛阳。当时魏军入川,蜀后主刘禅投降,被送到洛阳。司马昭封他为安乐公,赐住宅,及僮婢百人。刘禅为表感谢,特意登门致谢,司马昭于是设宴款待,并以歌舞助兴。当演奏到蜀地乐曲时,蜀旧臣们油然而生国破家亡的伤怀之情,个个泪流满面。而刘禅却麻木不仁嬉笑自若。司马昭见状,便问刘禅;“你思蜀否?”刘禅答道:“此乐间,不思蜀。”他的旧臣郤正闻听此言,连忙找个机会悄悄对他说:“陛下,等会儿若司马昭再问您,您就哭着回答:‘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这样,司马昭就能让陛下回蜀了。”刘禅听后,牢记在心。酒至半酣,司马昭果然又发问,刘禅赶忙把郤正教他的话学了一遍,只是欲哭无泪。司马昭听了,说“咦,这话怎么像是郤正说的?”刘禅惊奇道:“你说的一点不错呀!”司马昭及左右大臣全笑开了。

  七、理解性默写:

  (1)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一致。

  (3)先后汉兴衰原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4)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5)表明作者淡泊名利的句子: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

  (6)三顾茅庐(追随先帝驱驰原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7)写尽作者一生(追随先帝,尽忠职守,鞠躬尽瘁的真实写照)的句子,: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上级任命郑兴为厂长,以拯救濒临倒闭的工厂,人们说郑兴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8)临危受命(创业艰难、患难与共的经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9)作者“夙夜忧叹”的原因: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10)“奖率三军,北定中原”的条件是: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11)第七段中“大事”具体指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

  “北定中原,庶竟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12)出师目标(“大事”、政治愿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13)表达了作者对刘氏父子感情的句子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4)“深追先帝遗昭”中“遗昭”指的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1、诸葛亮提出的三个建议,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借鉴意义?

  答案要点:

  目前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我国已加入WTO,更要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依法治国(严明赏罚),领导干部要善于听取群众意见(广开言路),激励先进,惩治腐败,使我们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作者“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挚诚,缘于先帝的三顾之恩、托孤之重,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毕生心血履行着自己神圣的职责。请结合原文中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在重视责任意识的今天,他的这种精神将会对你产生怎样的影响?

  答: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尽职尽责,尽心尽力作好分内的事

  3、“亲贤远佞”这条建议在当今有何现实意义?

  答:对于当今的领导干部来讲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只有选拔有才能的人,善于听取意见,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5、《出师表》复习教学案(苏教版九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

  2、学习本文从容不迫、条分缕析的写法。

  3、了解诸葛亮忠心辅佐两朝的赤忱,了解他的政治主张,特别是对后主刘禅的劝勉。

  教学重点:目的1、2

  教学难点:目的2、3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基础复习

  1、请在括号里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⑴。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⑵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⑶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⑷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⑸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⑹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⑺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⑻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⑼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⑽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⑾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棉、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⑿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2、请依次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⑴、

  ⑵、

  ⑶、

  ⑷、

  ⑸、

  ⑹、

  ⑺、

  ⑻、

  ⑼、

  ⑽、

  ⑾、

  ⑿、

  二、要点回顾

  1、作者:诸葛亮,字孔明,是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

  2、表: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主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

  3、理解性背诵:

  (1)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一致。

  (3)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4)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5)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①开张圣听;②严明赏罚;③亲贤远

  佞。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远佞。

  (6)诸葛亮在刘备几乎全军覆没的处境下,出任军师,追随刘备创业。他在《出师表》中写到: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7)表达了作者对刘氏父子深情的句子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4、你从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怎样的贤臣?

  诸葛亮是一位知恩图报、忠诚坚贞、尽心尽职的贤臣

  5、结合《出师表》全文,说说诸葛亮为什么要在出师之前竭力规劝刘禅任用贤能?

  答案要点:①为了解除后顾之忧②为了汉室之隆

  6、本文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蕴含着作者对先帝的感恩图报之情,表达其竭力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

  7、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具体所指。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示例]三顾:三顾茅庐

  (1)六出:六出祁山(2)七擒:七擒孟获(3)东和:东和孙吴(4)北拒:北拒曹魏(5)收二川:收取东川、西川(6)排八阵:摆设八阵图

  三、强化练习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古今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A.诚宜开张圣听

  B.先帝不以臣卑鄙

  C.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D.苟全性命于乱世

  2.下列句中加点字与“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中的“亡”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亡羊补牢,犹未晚也。

  B.河曲智叟亡以应。

  C.亡命天涯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下面两句话加粗词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危急存亡之秋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B.忘身于外 无敌国外患者

  C.盖追先帝之殊遇 笼盖四野

  D.以塞忠谏之路也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4.下列关于课文第一节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文中的“益州”指蜀汉,“先帝”指刘备,“陛下”指刘禅。

  B.作者分析形势先说不利的主观条件,后说有利的客观条件。

  C.作者在提出自己的建议时,先从正面说,再从反面说。

  D.本段的主旨句是“诚宜开张圣听”,这是作者提出的第一个建议。

  四、拓展练习

  (一)(2015江苏盐城)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1—4题。(15分)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乙】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①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②,岁满不持一砚归。

  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拯性峭直③,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也。”

  【注释】①缘贡:趁着进项的机会。②才足贡数:仅仅满足进项数量。③峭直:严厉刚直。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4分)

  (1)此悉贞良死节之臣(2)先帝不以臣卑鄙

  (3)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4)平居无私书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晏子使楚》)

  B.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赵普》)

  C.故人、亲党皆绝之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

  D.奉命于危难之间谨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3、翻译句子(4分)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译文:

  (2)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译文:

  4、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5分)

  (1)【甲】文第二段主要追叙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2分)

  (2)两文同述为政与做人之道。诸葛亮建议后主要。包拯告诫后世子孙要。(各用一个四字短语回答)(2分)

  (3)请用【甲】文中一个词语(短语)概括包拯这个人物形象。(1分)

  (二)(2015江苏镇江)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选段),完成5—8题。(共13分)

  【甲】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乙】公①无事,带一书一役,挨村讲乡约,参以时事,民皆乐听,浅直易从,无窒碍②难行者。遇孝慈节义之人,立即表扬,且为之咨嗟叹赏曰:“我所不及。”凡获小偷到案,则曰:“汝亦有人心者也,何至为此?”偷曰:“小人为贫所迫耳。”公曰:“是不难。为利之最厚者,莫如纺织,且人人能为之。”随命仆市棉花斤余,使偷在堂右,教以纺花之法。曰:“能,即释汝;不能,即惰也,罪加倍。”偷愿速释,无不留心学习,数日间,即能为矣。公曰:“此赀③本不过数百钱耳,今数日内,循环例换,已赢余若干,除汝饭食外,尚剩有数百钱,汝回去执业。倘再犯,不恕汝也。”偷泣而去,改过迁善者多。间有犯,则杖而后教之,在堂上纺花一月。三犯,则曰:“是不能改矣。”使二役挟之急行千步,以热醋灌之,一碗饮至半,使一人突拍其背,则嗽终身不愈,不能作贼矣,仍纺花以没世④。

  【注释】①公:陆稼书:清朝康熙年间曾任嘉定]灵寿两县知县。②窒碍:阻碍。③赀:通“资”。④没(mò)世:死。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2)随命仆市棉花斤余:

  (3)间有犯,则杖而后教之:

  (4)是不能改矣:__

  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句句子的意思。(4分)

  (1)陟罚臧吾,不宜异同。

  译文:

  (2)偷泣而去,改过迁善者多。

  译文:

  7、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乙】文中陆知县改造小偷的方法有哪些独到之处。(3分)答:

  8、【甲】【乙】两文都表达了无论为君还是为官都应做到____的观点,在此基础上,【甲】文还委婉批评后主有“”(用文中一词)的行为错误。(2分)

  (三)、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9—12题。(16分)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诸葛亮《出师表》节选)

  【乙】信①数与萧何②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③,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注释]①信:韩信。②萧何:刘邦的丞相。③上:帝王,这里指刘邦。

  (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节选)

  9、解释文中加点词语。(4分)

  ①臣本布衣()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③何闻信亡()④王许之()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译文:

  ②此乃信所以去也。

  译文:

  11、【甲】段中,诸葛亮为什么向刘禅追叙先帝的知遇之恩和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4分)

  答:

  12、【甲】【乙】两段中,先帝刘备与萧何在对待人才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4分)

  答:

  教学反思:

  《出师表》参考答案

  强化练习

  1、D2、D3、B4、B

  拓展练习

  1、(4分)(1)为……而死(2)身份地位,出身低下(或见识浅陋)

  (3)给予,送给(4)书信

  2、(2分)C

  3、(4分)(1)(只希望)在乱世里苟且保全性命,并不想在诸侯中做官扬名。(2)包拯打开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直接到他面前陈述是非曲直,办事小吏(因此)不敢欺骗。

  4、(5分)(1)先帝知遇之恩(或三顾茅庐)诸葛亮以身许国(或临危受命)

  (2)亲贤远佞;廉洁自律(或清正廉洁)(3)贤臣(或贞良死节之臣)

  【附译文】

  包拯字希仁,是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最初考中进士。(包拯)转到端州当知府,升为殿中丞。端州出产砚台,此前的知府趁着进贡大都敛取是贡数几十倍的砚台,来赠送给当朝权贵。包拯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当政满一年没拿一方砚台回家。

  按旧规矩,凡是诉讼都不能直接到官署(递交状子)。包拯打开官署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到跟前陈述是非,办事小吏因此不敢欺瞒。

  包拯性情严峻刚直,憎恶办事小吏苛杂刻薄,务求忠诚厚道,虽然非常憎恨厌恶,但从来没有不施行忠恕之道的。(他)跟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悦人,平常没有私人信件,连朋友、亲戚也断绝往来。虽然地位高贵,但(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饮食跟当百姓时一样。(他)曾经说:“后代子孙当官从政,假若贪赃枉法,不得放回老家,死了不得葬入家族墓地。假若不听从我的意志,就不是我的子孙。”

  5、(1)“显示”或“表明”(2)买(3)偶尔(4)“这”或“这种人”“这人”(一个1分)【解析】此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涉及的同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6、(1)升降官吏,评论人物,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府中而异(不同)。(2分)(2)小偷哭着离开,改掉偷盗的毛病变好的人很多。(2分)【解析】此题考查句子的翻译。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重视句式的选择、特殊用法和句中关键词的意思。(1)关键词“陟罚臧否”“异同”。(2))关键词“去”“者”。

  7、重视感化教育;教以谋生之法;断其做贼后路,致其终生无法偷盗。(共三点,答出两点得3分意思时即可)【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时,先从文中找出知县改造小偷的方法,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表述。

  8、赏罚得当(1分,赏罚分明.有奖有罚,赏罚公平等意思都对)偏私(1分)【解析】此题为比较阅读。甲文是诸葛亮对君主刘禅的劝谏,要他做到赏罚公平,同时委婉地道出他对后宫“偏私”的错误行为;乙文中'写到了知县对孝顺仁慈有节操讲道德的人进行表彰宣扬,对小偷进行一定的惩罚,做到了有奖有罚。

  【附译文】

  陆知县空闲时.(常常)带一本书和一差役,一村一村结合时事讲解乡规民约,百姓都很喜欢听,(他讲的)通俗易懂、理由充分,容易(让人)遵从,没有阻碍和难以做到的。(陆知县)遇到孝顺仁慈有节操讲道德的人,立即表彰宣扬,并且为了他感叹赞赏说“我比不上啊。”凡是抓到小偷,就(会对他)说:”你也是有人心的人啊,何至于做这种事7”小偷回答:“小人(这是)被贫穷逼迫罢了。”陆知县说:“这不难(解决)。获得利益最丰厚的事,没有什么比得上纺棉织布,.而且人人能做这事。”随即命令仆人买一斤多棉花在公堂的右侧,把纺棉的方法教给小偷。又说:“学会了,就放了你,学不会,就是你懒惰,加倍惩处。”小偷希望很快被释放,没有不专心学习的,几天时间,就学会纺棉了。陆知县说:“这本钱只不过几百钱,现在几天之内,已经赚取了许多,除去你的伙食钱外,还剩余几百钱,你回家就从事这个职业。如是再-犯,是不会饶恕你的。”小偷哭着离开,(像这样)改掉偷盗的毛病变好的人很多。偶尔又犯的,就先打他(一顿),然后再教导他,并罚他在公堂上纺一个月棉花。屡教不改的,就说:“这种人不能改变了。”(然后),派两个差役用胳膊夹住他,急速走上一千多步,用热醋(从他口中)灌入,当一碗醋喝到一半的时候,让一人突然拍他的背部,(小偷)就会咳嗽不止,一辈子治不好,再也不能做小偷民.(只好)仍旧纺棉,一直到死。

  9、⑴平民,(2)身份低微(3)听说(4)答应解析:此题考查文言词语的含义。

  题目中的词语都为文言实词,要注意词语的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

  10、(1)三次到草庐来拜访我,拿当代的大事来询问我1(2)这就是韩信离开的原因。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要注意关键词语的落实和特殊句式的运用。(1)关键词“顾”“咨”和倒装句式。(2)关键词“所以”“去”。

  11、表明自己的忠心,(1分)启发刘禅明白创业的艰难,(1分)从而发愤图强,不负先帝遗愿,(1分)实现出师的目标,完成先帝未完成的大业(1分)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回答时要联系全文明确诸葛亮写这篇“表”的目的。

  12、爱惜人才,(2分)知人善任。(2分)解析:此题为比较阅读。甲段中刘备对待人才的态度,从诸葛亮的追叙本志中可以看出;乙文中萧何对待人才的态度,从萧何与韩信的对话中可以看出。

  [附译文]

  韩信又多次和萧何谈天,萧何认为韩信是个奇才。队伍到达南郑时,半路上跑掉的军官就多达几十个。韩信料想萧何他们已经在汉王面前多次保荐过他了、可是汉王一直不重用自己,就也逃跑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把此事报告汉王,就径自去追赶。有个不明底细的人报告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跑了。”汉王极为生气,就像失掉了左右手似的。隔了一两天,萧何回来拜见汉王,汉王又是生气又是高兴,责备他说:“你逃跑,是为什么?”萧何回答道:“我不敢逃跑,我是追逃跑的人。”汉王说:“你去追回来的是谁?”萧何说:“是韩信。”汉王又责备道:“军官跑掉的人可以用十来计算,你都没有追;倒去追韩信,这是撒谎。”萧何说;“那些军官是容易得到的,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才,是普天下也找不出第二个来的。”……“汉王说:“派他做个将军吧。”萧何说:“即使让他做将军,韩信也一定不肯留下来的。”汉主说:“那么让他做大将。”萧何说:“太好了。”当下汉王就想叫韩信来拜将。萧何说:“大王一向傲慢无礼,现在任命大将,就像是呼唤一个小孩子一样,这就是韩信离开的原因。大王如果诚心拜他做大将,就该拣个好日子,自己事先斋戒,搭起一座高坛,按照任命大将的仪式办理、那才行啊!”汉王答应了。那些军官们听说了,个个暗自高兴,人人都以为自己会被任命为大将。等到任命大将的时候,才知道是韩信,全军上下都大吃一惊。

6、《出师表》学案

  WEIDABANG

  学习目标:

  一 理解本文的要领──亲贤远佞,以求修明政治,光复汉室。

  二 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议论、叙事中显出真挚的感情。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却)中道(中途,半路)崩殂(cú古代帝王死叫崩或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困苦努乏疲指人疲累;弊指衰败。这里指益州物力不足),此诚(的确)危急存亡之秋(指紧要的时刻)也。然(但是)侍(shì)卫之臣,不懈于(在)内;忠志之士,忘身(自身,自己)于外者(表语中停顿):盖(虚词,用在诉述的开头,表示原因)追(忆念)先帝之殊遇(特别的待遇,多指恩宠、信任)欲报(报答)之于(代先帝的殊遇)陛下也。诚(确实)宜(应该)开张(开扩)圣听(皇帝的听闻),以光(光大)先帝遗德(遗留下的美德),恢弘(发扬)志士之气(指昂扬的精神状态);不宜(当)妄自菲薄(毫无根据地轻视自己),引(引证)喻(比喻)失义(合理、适宜的事称义),以(以致)塞(sè堵,阻隔)忠谏(忠诚的劝谏)之路也。

  分析形势,暗示不奋发图强则难与魏吴久持;再提出在不利形势下应利用有利条件──文武官员追念刘备恩情,要把它报答给刘禅。建议开张圣听,用“宜”与“不宜”作为告诫。规劝刘禅要继承刘备遗志,砥砺志行,振作精神,广开言路,采纳忠谏,而不要妄自菲薄,自暴自弃,言谈失义,阻断忠谏之路。

  宫中府中,俱为(是)一体;陟(zhì陟,提升)罚臧(善)否(zàngpǐ恶),不宜异同(差异,异同,偏义复词,只取“异”义):若有作奸(邪恶不正)犯科(做坏事触犯科条),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专管其事的官员),论(评判)其刑(处罚)赏,以(用来)昭(显示,表明)陛下平明(公正明察)之理(治理);不宜偏私(出于私情,偏袒一方),使内(宫廷)外(泛指行政机构,包括府中军中边疆等)异法也。

  第二段:建议应当赏罚分明,内外一体。“内”“外”承上文,指宫中、府中

  第一句起首以先帝创业立言,唤起刘禅对自身所负重任的重视。第二句讲幸赖先帝善于用人,还有一批忠臣志土,从表达上看,语意凝重,定下全文基调。

  不利条件是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益州疲弊”(客观)。讲形势严重,说明修明政治的必要性。

  有利条件是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主观),说明修明政治尚具备有利件。用忠臣志士为了报答先帝的殊遇而勤勉不懈,舍身忘我地效忠职守的事实来鼓励刘禅,要他看到蜀国具有忠臣竭力,效命这个好条件。

  提出建议:“开张圣听” 。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 “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对陛下进行规劝:“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分析当时的政治形势,说明先帝创业的艰辛。

  如何具体执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提出严明赏罚的建议

  提出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的劝诫。

  提出严明赏罚的建议

  提出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的劝诫。

  如何具体执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文臣的安排举荐贤才,着眼于思想品质。

  举荐这些人的原因:“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亲贤的具体作法是:“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举荐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亲贤的好处是:“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举荐武将,赞其德才兼备。

  具体如何举用:“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好处:“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提出“亲贤远小”的建议。

  “每与臣论此事”中“此”指:第1句

  “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 “亲贤臣,远小人”。

  表明作者出身的句子(词语)是“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布衣”。

  志趣是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卑鄙”的意思是低微而鄙俗。

  “感激”的原因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中,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

  夙夜忧叹的原因是“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原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表明伐魏时机成熟。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份也” 表达作者思想感情。

  本段叙述受命以来的心情及所采取的措施,以表作者忠心不二,尽心尽责辅佐陛下,以报先帝托付之情的决心。

  第一句照应上段 “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第二句前半句照应上段 “斟酌损益,进尽忠言” 。后半句照应第一段 “开张圣听”。

  总提期望与要求。

  叙述受命之后的心情与措施,表忠心。

  表达依依惜别之情。

  第一句起首以先帝创业立言,唤起刘禅对自身所负重任的重视。第二句讲幸赖先帝善于用人,还有一批忠臣志土,从表达上看,语意凝重,定下全文基调。

  不利条件是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益州疲弊”(客观)。讲形势严重,说明修明政治的必要性。

  有利条件是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主观),说明修明政治尚具备有利件。用忠臣志士为了报答先帝的殊遇而勤勉不懈,舍身忘我地效忠职守的事实来鼓励刘禅,要他看到蜀国具有忠臣竭力,效命这个好条件。

  提出建议:“开张圣听” 。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 “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对陛下进行规劝:“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分析当时的政治形势,说明先帝创业的艰辛。

  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费纬(yī)、董允等,此皆良实(诚实,老实),志(志向)虑(心思)忠纯,是以(因此)先帝简(选拔)拔(选择)以遗(wèi交付,给予)陛下:愚(自称的谦词)以(认为)为(是)宫中之事,事无(不论)大小,悉(全,都)以咨(征询,商量)之,然后施行,必(一定)能裨(bì增添)、补(补益)阙(quē同“缺”,欠缺,不足)漏,有所广(扩大)益(益处)。

  将军向宠,性行(xíng品性行为)淑(shū善良)均(公平,公正),晓畅(明了通达,精通)军事,试用之于(在)昔日,先帝称(称赞)之曰能,是以众议举(推荐)宠为(作,担任)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全,都)以咨之,必能使行(háng军队行列)阵和睦,优劣得所(处所)也。

  三、四段:是第二段的分说,推荐文臣、武将们,根据他们的特点说明他们的作用。

  亲(接近)贤臣,远(疏远,离去)小人,此先汉所以(……的原因)兴隆(昌盛)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倾危衰败)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未曾)不叹息痛(怨)恨(遗憾)于桓(huán)、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全)贞(正直忠诚)亮(忠直)死节(守节义而死)之臣也,愿(希望)陛下亲之、信(信任)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以日来计算就能等待其实现,意即不要多久时间)也。

  诸葛亮以汉朝兴衰的历史说明君王用人之极端重要,告诫刘禅要接近、信任正直贤能、忠贞不渝的巨子。

  第五段:从荐贤两段,用历史的经验教训归结提出亲贤远佞建议。希望刘禅能做到,以兴复汉室。

  小结:前半部分从形势分析开始,到具体建议,在出师前作周密安排,以求出师无后顾之忧。第一条建议“开张圣听”,第二条建议“赏罚分明”,也都与第三条亲贤远佞有关。第三条反复陈说,最为重要。

  臣本布衣(平民的代称),躬(亲自)耕南阳,苟(姑且)全(保全自己)性命于乱世,不求闻(wèn名声)达(显达)于诸侯。先帝不以(因为)臣卑鄙(身份低微,出身鄙野),猥(wěi谦词,辱,使自己降低身份)自枉(屈就)屈(委屈),三顾(访问,拜访)臣于(到)草庐之中,咨(征询)臣以(拿)当世之事,由(因)是(此)感(感动)激(激发),遂(于是)许(应允,答应)先帝以驱驰(驱逐奔驰,引申为尽力效命之意)。后值(遭逢)倾覆(倾倒覆没,意为大败),受任于败军之际(时期),奉命于危难(nàn祸难)之间:尔来(自那时以来)二十有(yòu“又”:用来整数与零数之间)一年矣。

  第六段:本段述身世,讲经历,以使陛下明白创业之艰难,同时表达自己愿竭忠尽智来报先帝知遇之恩的决心。

  追怀先帝知遇之恩,概括写自己不顾危难,二十多年来以效忠先帝为己任。

  陈明因受刘备恩情,故愿效力。

  先帝知臣谨慎,故(因此,所以)临崩寄(委托)臣以(把)大事(重大的事情,这里指国家政务)也。受命(使命)以来,夙(sù早晨)夜忧叹,恐(担心)托付不效(效果、奏效),以伤先帝之明(明智,指知人之明);故(所以)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不生长五谷,意指荒凉之地)。今南方已定,甲兵(武器军备)已足,当奖(勉励)帅三军,北(名词用作状语,向北)定(平定)中原,庶(shù差不多、也许可以,表示希望或推测之词)竭(尽)驽(nǔ能力低下的马,喻才能低下)钝(dùn愚钝),攘(rǎng铲除)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到)旧都:此(这)臣所以( “所以”:表所用之物,用来……的)报(报答)先帝而(表并列)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zhēnzhuó考虑)损(减少)益(增加,指兴利除弊),进(奉上)尽(完全)忠言,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

  第七段:自陈己志,侧重写先帝托孤后,五年来自己竭忠尽虑地具体谋划。表明报国决心,以兴复汉室为己任,并激励刘禅,要他依靠贤臣。说明此次出师伐魏乃秉承先帝遗志、事在必行之举,同时也是“我”竭尽忠诚,责无旁贷的职分。

  愿(希望)陛下托臣以(把)讨贼兴复之效,不效(成效)则治(惩处)臣之罪,以(用,拿)告先帝之灵(英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谴责,处罚)攸之、依、允等之慢(轻忽),以彰(zhāng显明,表明)其咎(jiù罪过,过失)。陛下亦宜自谋(谋划),以咨诹(zōu询问)善道(办法),察纳(采纳)雅(正确)言,深(深切)追(追念)先帝遗((yí遗留)诏(zhào) 。臣不胜(尽)受恩感激!

  本段是对上文的回顾,再次提出对陛下的期望和要求,这既是臣对君的忠心之述,也是长辈对晚辈诚挚爱忙乱的表露,感情真切自然。

  今当远离,临(面对)表涕(tì泪)零(落),不知所云(说)。

  第八段、九段:从三方面提出要求:对自己,讨贼;对群臣,进言;对刘禅,自谋。情词恳切,结束语中,饱含依依不舍之情。

  小结:后来部分着重陈述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和出兵准备的计划、安排。

  一、整体感知

  1.题解 、主题

  “表”是臣下向君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表文的一大特点是陈述衷情。“表’’的一般内容是议论和叙事,往往带有抒情色彩。它是古代奏议的一种,常用于向君主陈说作者对国家大事的意见、建议等。 “出师表”是在出师前对国家大事的意见、建议。诸葛亮辅佐刘备,历尽艰难坎坷,经过多年奋战,终于建立了蜀国,身负丞相重任。蜀国建立后两年,即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后主刘禅继位,时年16岁。诸葛亮受遗诏辅佐刘禅,主持蜀国军政大事。公元227年,诸葛亮统率蜀国军队北进,驻军汉中(今陕西南郑县),准备征伐曹魏,夺取中原,复兴汉室。他当时感到刘禅暗昧懦弱,颇有内顾之忧,所以临出发前上书刘禅,恳切劝谏,要刘禅继承刘备遗志,砥砺志行,振作精神,听信忠言,任用贤良,黜斥佞人,严明赏罚,尽心国事,以图完成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大业。这就是《出师表》。这篇表文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被视为表中的代表作。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 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2.理解分析

  第一段:分析形势,暗示不奋发图强则难与魏吴久持;再提出在不利形势下应利用有利条件──文武官员追念刘备恩情,要把它报答给刘禅。建议开张圣听,用“宜”与“不宜”作为告诫。此段的“内”、“外”,贯连下文。 第二段:建议应当赏罚分明,内外一体。“内”“外”承上文,指宫中、府中。 第三、四段:是第二段的分说,推荐文臣、武将们,根据他们的特点说明他们的作用。第五段:从荐贤两段,用历史的经验教训归结提出亲贤远佞建议。希望刘禅能做到,以兴复汉室。 前半部分从形势分析开始,到具体建议,在出师前作周密安排,以求出师无后顾之忧。第一条建议“开张圣听”,第二条建议“赏罚分明”,也都与第三条亲贤远佞有关。第三条反复陈说,最为重要。 第 六段:自叙身世,陈明因受刘备恩情,故愿效力。 第七段:自陈己志,表明报国决心,以兴复汉室为己任,并激励刘禅,要他依靠贤臣。第八段、九段:从三方面提出要求:对自己,讨贼;对群臣,进言;对刘禅,自谋。情词恳切,结束语中,饱含依依不舍之情。 后部分着重陈述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和出兵准备的计划、安排。

  3. 写作特色: 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 由于本文是奏章,是作者出师前向后主刘禅——他的恩主先帝刘备的儿子,现今的蜀国皇帝陈述意见,提出修明政治、兴复汉室的主张。因此,全文以议论为主,在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以做到对刘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达到劝谏的目的。论述切中要害、分析透辟,针对性强;寓情于义,情理交融,言词恳切,说服力强。叙事,寓情于事,委婉动人,感情真挚。所叙之事如推荐贤才,讲身世,谈经历,都是为议论服务,使他对刘禅提出的建议与要求有理有据,更能使人信服。

  由于诸葛亮深感先帝知遇之恩和托付国家大事之情,此文全篇为他的“报先帝、忠陛下”之情所贯穿。在文中,他满怀深情念先帝,满腔挚爱谏后主,他对刘禅的反复劝谏,谆谆叮咛,言词恳切,语重心长,那忠义之理,殷切之情,处处洋溢,感人至深,充分表现了他这位元老重臣对刘氏父子的忠肝义胆。

  语言率直、质朴、恳切、精练。 全文只624字,13次提先帝,7次提陛下,“报先帝、忠陛下” 之情全篇,处处为刘禅 着想,殷切期望他继承父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光复汉室”之大业。作者此情此意,形成了本文率直、质朴、恳切的语言风格。他心之所想,笔之所写,情之所注,理之所喻,皆醒目而感人。全文不用典、无比喻,去华丽,重真情实录,处处不失臣子身份,又切合长辈的口吻。

  本文语言精练,多以四字句行文,还有一些工整的排比句式,如“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等。还有大量的合成词出于诸葛亮的首创,不少词经过他的提炼,后来成为有生命力的成语,沿用至今,如“妄自菲薄”、“引喻失义”“苟全性命”“斟酌损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等。

  二质疑探究

  1、诸葛亮在奏表的开头一段向刘禅提出什么劝谏?

  诸葛亮首先规劝刘禅要继承刘备遗志,砥砺志行,振作精神,广开言路,采纳忠谏,而不要妄自菲薄,自暴自弃,言谈失义,阻断忠谏之路。

  2、诸葛亮用什么来鼓励刘禅?

  诸葛亮用忠臣志士为了报答先帝的殊遇而勤勉不懈,舍身忘我地效忠职守的事实来鼓励刘禅,要他看到蜀国具有忠臣竭力,志上效命这个好条件。

  3、第一节作者分析了怎样的客观形势和主观形势?

  客观形势: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不主观形势: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4、文章开句就提到“先帝”刘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因为蜀国是先帝创下的基业,是“北定中原”“恢复汉室”的根据地,而先帝的理想未能实现而中途死亡,使作者感到十分痛惜,肩上的托付的担子之沉重。同时警示后主要奋发有为,继承先辈遗志。为后文提出建议定下基调。

  5、第1段分析天下大势,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分析形势不利的客观条件,指出目前正是决定存亡的关键时刻,希望刘禅“居安思危”。

  6、第1段提到“侍卫之臣”和“忠志之土”有什么作用?

  这是蜀国“人和”的主观条件,而且是先帝“殊遇”造成的。客观条件虽然堪忧,主观努力尚且可为。在这样的形象下,做为蜀国的国君应当如何做,文章开头从三个方面使后主认识到应当有所为。

  7、诸葛亮在第2段中向刘禅提出什么谏诫?

  讨论并归纳:诸葛亮谏诫刘禅理政要言明赏罚,对内廷和外廷的官员要一视同仁,不要徇私偏袒。

  8、内外文中分别指什么?用文中词语

  内指宫内,外指朝廷。宫中、府中。

  9、3、4两段的内容是什么?(用一句话作答)

  其内容是诸葛亮向刘禅举荐用人。

  10、此两段作者分别从那两方面作了安排?

  作者分别从内政和军政上作了安排。为下文说亲贤张本。

  11、作者出师后的国内政事如何安排?推贤了哪些贤臣?目的是什么?

  (1)宫中:推荐良实,志虑忠纯的郭攸之、费伟、董允等。

  (2)营中:推荐性行淑均,晓畅军事的将军向宠。

  (3)其他:推荐贞良死节之臣侍中、尚书、长史、参军等。

  目的是消除北伐后顾之忧,使他能集中精力伐魏。

  11、第5段的内容是什么?

  在这段中,诸葛亮以汉朝兴衰的历史说明君王用人之极端重要,告诫刘禅要接近、信任正直贤能、忠贞不渝的巨子。

  12、先汉兴旺后汉衰败原因分别是什么?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13、诸葛亮在文中向刘禅提出了哪些建议?提出这三条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提出了三条建议。(1)广开言路。“诚宜开张圣听”;(2)严明赏罚。“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3)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

  目的是:(1)希望后主能“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2)希望后主能“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3)希望后主能“亲贤臣,远小人”,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使国家“兴隆”,总之,作者希望蜀国能够有一个清明的政局,成了“北定中原”强大稳定的后方。

  14、提出这三条建议表明作者什么政治愿望?

  北定中原,庶竭驾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

  14、第6段写什么内容?

  诸葛亮在本段中自述受到刘备三顾草庐,委以大任,器重信任的优遇。

  15、第六段作者自述身世的目的何在?

  作者自叙本志,说明自己的低微的身份,淡泊的生活,无意于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叙述先帝“三顾茅庐”之恩,称赞先帝宽宏气度和不耻下问的品德,也表达了自己的知恩感激之情。最后概括叙述跟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说明了创业的艰难,进一步表达了作者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以陈情的方式为“出师”作铺垫。作者自叙本志,为的是突出先帝的知遇之恩,而出师伐魏,“北定中原”,正是为了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以报答先帝。

  16、表达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什么?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7、第7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在这段,诸葛亮主要是表明自己报效先帝、尽忠蜀国的挚情和伐魏兴汉的华图,并再次嘱咐刘禅要信任郭攸之等“忠纯”之臣。

  18、作者回忆对人生哪三件有重大影响的事?

  三顾茅庐、临危受命、临崩寄大事。 19、第七段追忆“白帝城托孤”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说明“出师”的原因,是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这是他“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本分。

  20、出师之前作者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五月渡沪,深入不毛。”“七擒孟获”安抚夷人,“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安定了后方,做好战备。

  21、出师的目的是什么?

  “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驾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22、第8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诸葛亮在这段中主要是劝勉刘禅要牢记刘备遗训,砥砺志行,用心国事,善理政务,采纳雅言。

  23、作者如何表达了出师的决心?

  (1)以出师为己任。“此臣报先帝面忠陛下之职分也”;

  (2)定下军名状。“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可联系北伐失败,自贬三等,去丞相号,说明此绝非虚语)

  24、作者对他所推荐的贤臣和后主提出了哪些要求?

  (1)对贤臣:“斟酌损益,进尽忠言”,要有“兴德之言”。

  (2)书后主:“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三、知识积累 实词虚词用法:

  1.古今词义

  痛恨 古义:痛心遗憾。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今义:非常恨。

  布衣 古义:贫民百姓。臣本布衣。 今义:布的衣服。

  卑鄙 古义:身份低微,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 今义:恶劣;不道德。

  感激 古义:感动,激动。由是感激。 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

  2.一词多义

  效 ①重任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②实现、完成 不效则治臣之罪。

  感激 ①感动,激动 由是感激。 ② 感谢 臣不胜受恩感激。

  道: ①道路“中道崩殂”。 ②办法“咨诹善道”。

  遗: ①遗留“以光先帝遗德”。 ②给予“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为: ①是。“仅为一体”。②做,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③做,担任。“众议举 宠为督”。

  论: ①评判。“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②议论。“每与臣论此事”。

  无; ①没有。“若无兴德之言”。 ②不论。“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行: ①实行。“然后施行”。 ②行为。“性行淑均”。 ③行列。“必能使行降和睦”。

  益: ①益处。“有所广益”。 ②增加。“至于斟酌损益”。

  而: ①却。“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姐”。 ②连接状语与调语。“可计日而待也”。

  于: ①在。“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②及于,给。“欲报之于陛下也”。 ③对。“未尝不叹 息痛恨于桓、灵也”。 ④到。“还于旧都”。

  以: ①用,拿。“咨臣以当世之事”。 ②而。“诚直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③因而。“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④表时间、地域等界限。“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⑤认为。“愚以为宫中之事”。

  3.词性活用

  光 名词用为动词 发扬光大 以光先帝遗德。

  恢弘 形容词用为动词 发扬扩大 恢弘志士之气。

  良实 形容词用为名词 善良诚实的人。 此皆良实。

  优劣 形容词用为名词 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 优劣得所。

  亲 形容词用为动词 亲近 亲贤臣。

  远 形容词用为动词 疏远 远小人。

  奸凶 形容词用为名词 奸邪凶顽的人 攘除奸凶。

  慢 形容词用为动词 怠慢 则责攸之。讳、允等之慢。

  4.通假字

  阙通“缺” 缺点 稗补阙漏。

  有通“又” 表余数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附:1.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234),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东汉末,隐居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西),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刘备三顾革庐,他向刘备提出占据荆(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两州,谋取西南各族统治者的支持,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即所谓“隆中对”。从此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后刘备根据其策略,联孙攻曹,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并占领荆益,建立了蜀汉政权。曹丕代汉后,他建议刘备称帝,并自命任丞相。建兴元年(公元 223)刘样继位,他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政事无论大小,都由他决定。当政期间,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有利于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曾五次出兵攻魏,争得中原。建兴十二年,与魏司马懿在渭南相拒,病死于五丈原军中,葬定军山(今陕西勉县东南)。传曾革新连弩,能同时发射十箭,又制造“木牛流马”,有利于山地运输。著作有《诸葛亮集》。

  2.文体知识——表。

  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是古代臣于向君主陈述自己的请求、愿望或意见的一种文书样式,也叫“奏章”或“奏疏”。本来,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书信、意见书的总称)。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细分为四类:章、奏、表、议。“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魏晋南北朝时期又统称为 “表”。不管怎么称呼,总是一种例行公文,很少流传。但诸葛亮的这篇《出师表》(原文无此 标题,篇名是后人加的)由于报国的至诚,情意的真切,成为散文史上的名篇,对后世有深 远的影响。爱国诗人陆游在《书愤》中热情颂扬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民 族英雄文天祥在《正气歌》中感慨系之:“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3.古代对“死”的表达。

  等级观念森严的中国古代社会,对于“死”的表述也分等级:帝王死称“崩”,诸侯死称“亮”,大夫死称“卒”,士死称“不禄”,庶人死就称“死”。

  4.杜甫《蜀相》。

  丞相调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革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译文。

  先帝创建大业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现在天下分成三国,益州地区困苦努乏,这实在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刻。然而在朝中侍卫大臣毫不懈怠,在外面忠诚将士舍身忘死,这是因为他们追怀先帝对他们有特殊的恩遇,想将此报答给陛下啊。陛下确实应当扩大听闻,广开言路,使先帝留下的美德得以光大,使忠臣志士的精神得以振奋,不应该随便看轻自己,自暴自弃,任意称引譬喻,言而失义,因之堵塞忠诚功谏的道路。

  宫廷中的官员和丞相府的官员,都是一个整体,奖善罚恶,不应该不一样。如果有邪恶不正、触犯法令的人和尽忠行善的人,应当交付主管官评判他们应得的惩罚和奖赏,来表明陛下公正明察的治理,不应当出于私情偏袒一方,使得内廷外府法度不一。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伟、董允等人,这都是贤能老实、志向心思忠诚纯正的人,因此先帝选拔出来留给陛下。我认为宫廷里的事,不论大小,都同他们商量,然后再去办,这样一定能增加益处,弥补不足,收到更好的效果。

  将军向宠,品性良善,办事公正,精通军事,当年试用他的时候,先帝称赞他有才能,因此群臣举荐他作中部督。我认为军中的事,都同他商量,这样一定能使军中将士和睦相待,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都能安排得当。

  君王接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得以昌盛的原因;君王接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落到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次和我谈论到这件事,没有不感到非常可叹,对桓、灵二帝深为遗憾。待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贤能,能以死殉节的忠臣,希望陛下接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兴盛就可以计日而待了。

  我本来是个平民百姓,亲自在南阳耕田种地,只想在动荡不安的乱世中姑且保全性命,不希求在诸侯那里显声扬名,先帝不因为我身份低微,学识鄙陋,而降尊屈驾,亲自三次到草庐来拜访我,向我征询对当代大事的看法,故此我甚为感动,于是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遭逢战败,在战事失利之际我接受了任命,在艰危困境之中我领受了使命,从那时以来已经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谨慎小心,所以临终之时把国家政务托付给我。领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惟恐完不成先帝的托付,因而损害先帝的明见,所以在五月渡过沪水,深入到荒凉不毛之地,现在南方已经平定,武器军备已经充足,应当勉励并率领大军进兵北方,平定中原,我希望能竭尽自己写钝之才,铲除邪恶势力,复兴汉朝天下,返回到故都去。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效忠陛下所应尽的本分。至于考虑兴利除弊,进献忠言,那就是攸之、祥、允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把完成讨伐奸贼,复兴汉朝王业的任务交给我,如果我做不出成效,那就惩处我的罪过,来上告先帝的英灵。如果没有发扬盛德的言辞,那就责罚攸之、讳、允等人的轻忽职守,来显明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当自己谋划,征询治国的好办法,明察并采纳正确的话,深切追念先帝的遗诏训示。这样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

  现在该远行了,面对奏表我眼泪落下,不知道自己说了些什么。

  作者邮箱:

7、出师表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2、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的意义。

  3、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4、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重难点 积累文言词句,领会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知识链接

  介绍文体和写作背景

  1、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

  2、写作背景: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任务一•文言积累

  1、朗读课文,并为生字注音

  忠谏()裨补()遗()陛下攸()咨()

  阕()陟()罚臧()否()行()阵倾颓()

  苟()全猥()自夙()夜驽()钝

  攘()除崩殂()诹()斟()酌()

  妄()自菲()薄咎()桓()裨()

  2、结合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译读全文,积累下列字词

  (1)解释词义

  崩殂:疲敝:秋:淑均:

  殊遇:遗:

  光:恢弘:

  妄自菲薄:猥自枉屈:

  引喻失义:夙夜忧叹:

  陟罚臧否:斟酌损益:

  作奸犯科:谘诹善道:

  平明之理:察纳雅言:

  导学一

  A、对学(2')

  对子之间互相听读,互相评价,提出指导意见。

  B、群学(3')

  小组长主持:

  综合组内自研任务一的成果,合作预演,进行评价规范。

  C、汇报性展示(10')

  组与组之间推荐成员进行PK展示,由教师主持,教师点评。

  志虑忠纯:彰其咎:

  裨补阙漏:开张圣听:

  优劣得所:

  (2)古今异义词

  1、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古:今:)

  2、臣本布衣。(古:今:)

  3、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古:今:)

  4、先帝不以臣卑鄙(古:今:)

  5、由是感激(古:今:)

  6、诚宜开张圣听(古:今:)

  7、引喻失义(古:今:)

  8、先帝知臣谨慎。(古:今:)9、陟罚臧否(古:今:)

  10、此臣所以报先帝(古:今:)

  (3)词类活用

  以光先帝遗德:

  恢弘志士之气:

  此皆良实:

  攘除奸凶:

  亲贤臣,远小人:

  优劣得所:

  则责攸之、讳、允等之慢:

  深入不毛:

  北定中原:

  任务二•精读感悟

  1、请在课文中摘引原句,说说诸葛亮对国家大事提出了哪些意见和建议。

  2、请把这些意见进一步综合归纳,思考:诸葛亮是从哪几个方面提出建议的?其中最关键的是哪一方面?为什么?

  3、朗读第6、7段,说说诸葛亮为什么要自述出身、志趣?又为什么要回顾三顾茅庐一事呢?

  4、本文的主要特点是议论、叙述、抒情相结合,这种把真挚的感情融于议论、叙事之中的表现手法值得借鉴。请试着结合文本进行举例分析,即说说文中具体哪里体现了“寓情于议”“寓情于叙”并稍作分析。

  任务三•读中悟情

  古人有云:“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出师表》辞情恳切,催人泪下,字里行间洋溢着诸葛亮对刘备父子的无限忠诚之情,为了使刘禅感动,诸葛亮不但晓之以理,而且动之以情,可谓忠言逆耳,语气既恭敬又恳切,充满谆谆嘱咐。请从文中找出你认为感人的词句,并有感情地朗读出来,然后细细体味,说出自己的感受。

  导学二

  A、对学(2')

  检阅并互批任务二,任务三的内容。

  B、群学(3')

  小组长主持:

  综合组内自研任务二任务三的成果,形成组内最完美的结论。

  C、预展(5')

  小组上主持:

  (1)分配好讲解与板书的任务,并组织好小展示

  (2)板书力求创感化、结构化、精炼化

  (3)严格要求组内小展示(如姿态的规范度,讲解的流利度、简练度)

  D、主题性展示(15')

  教师遵循“择优”的原则,从参与了预展的组中抽取最优的那组给予展示机会

  课后

  反思 同学们,请回顾一下,谈一谈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没有做到位的呢?请写下来一起再交流吧。

  《出师表》练习题

  1、下边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帝感其诚B.诚宜开张圣听C.以光先帝遗德

  D.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2、为了不堵塞“忠谏之路”,诸葛亮建议后主刘禅应当____________(用原文填空)

  3、诸葛亮对后主刘禅执掌朝政有哪些告诫?用横线在原文中标出。

  4、诸葛亮认为,在执法方面应该“刑(处罚)”的是_____的人,应该“赏(奖赏)”的是____的人,(用原文回答)

  5、对1、2两段文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是哪一项?选择答案,将它的字母写在括号内。()

  A.诸葛亮分析蜀汉的危急形势,意在引起后主刘禅的高度重视。

  B.诸葛亮指出蜀汉的有利条件是有一些忠臣志士因感念先帝之恩而愿报效后主。

  C.诸葛亮指出后主刘禅应和有司一起处理赏罚之事,以显示公平严明的治理。

  D.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广开言路和赏罚严明的建议。

  6、表现蜀国有利主观条件的句子是_________。

  7、理解第三段的内容,然后填空:

  ⑴文中提到的:“亲贤臣”,相当于今天选拔人才时常提到的“______”这一成语。

  ⑵“此悉贞良死节之臣”中的“贞良死节”的意思是_______,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_____就是一个贞良死节之臣。(举本文以外的例子)

  ⑶文中的“计日而待”,与今天的_____这个成语意义相近,字数相等。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亲贤臣,远小人

  B.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C.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D.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9、结合6、7段分析先帝将重任委于诸葛亮的原因有哪些?其中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0、第7段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用原文中的4个四字短语回答。

  11、按要求用原句回答:

  ①《出师表》中写出诸葛亮无意于功名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

  ②《出师表》中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

  ③诸葛亮认为目前出师北伐的条件已经成熟,这两个条件是“____”“___”

  ④诸葛亮出师北伐的战略目标是什么?用原文四个短语回答。____、____、____、____。

  12、划分研讨与练习一中句子的朗读节奏

8、出师表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一、自主学习

  (一)基础达标

  1.本文的体裁是,它是古代一种文体,用于,文中的“先帝”是指,“陛下”是指。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崩殂()疲弊()恢弘()菲薄()夙夜()攘除()

  陟罚臧否()()()

  以遗陛下()裨补()

  猥自枉屈()()

  庶竭驽钝()()

  以彰其咎()()

  咨诹()()

  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咨臣/以当世之事

  B.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C.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D.亲/贤臣,远/小人

  4.对照课下注解,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5.正确朗读文章,对照课下注解翻译文章。

  (有疑问的词语或句子要做好标记。)

  (二)初读感知

  1.这篇表大致可以分四个部分,请进行分析并说明每一部分在文章中的主要作用。

  2.内容理解。(用原文填空)

  (1)作者向后主刘禅提出的三条建议是:

  、、。

  (2)作者在文中写到了自己“遂许先帝以驱驰”是因为。

  (3)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

  。

  (4)写尽作者一生的句子是:

  。

  (5)这篇表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

  。

  二、合作交流

  (一)文言积累

  1.通假字。(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必能裨补阙漏

  (2)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3)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2.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多义字。

  (1)效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不效则治臣之罪()

  (2)道中道崩殂()

  咨诹善道()

  (3)以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以伤先帝之明()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先帝不以臣卑鄙()

  愚以为宫中之事()

  3.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义。

  (1)诚宜开张圣听

  古义:今义:

  (2)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古义:今义:

  (3)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今义:

  (4)由是感激

  古义:今义:

  (5)临表涕零

  古义:今义:

  (6)遂许先帝以驱驰

  古义:今义:

  2.小组合作,翻译全文。并体会文中所蕴含的真挚情感。

  (二)研读赏析

  1.本文辞情恳切,感人肺腑。请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小支架】

  本文是一位老臣出征前写给君主的奏表,朗读时语气既要谦和又要恳切,语音既要沉稳又不可狂妄,读到叮咛劝勉的地方,要显得语重心长;念到涉及国事“危急存亡”的地方,语气应有某种急迫感;当读到最后“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时,要表达出作者感激、忠贞和沉痛的感情。此文长句较多,读时要注意正确停顿。

  2.问题研究,请就其中两个问题展开研究。

  (1)诸葛亮针对当前形势进行分析,提出哪些具体建议。其中哪一条是最主要的?为什么?

  (2)“益州疲弊”为什么诸葛亮还要出师伐魏?

  (3)诸葛亮先后两次提到“先帝”刘备,有什么用意?

  (4)全文以议论为主而辅之以叙事,议论叙事中都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试结合文章内容进行说明。

  (二)展示交流

  1.小组合作朗读全文。

  【小支架】

  诸葛亮这篇表文因其感人之深,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赞扬,被视为表中的代表作。文天祥的《正气歌》中写道:“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陆游更是多次提到《出师表》:“《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出师》一表通古今,夜半挑灯更细看”“一表何人继出师”“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

  心得随笔:

  三、自我检测

  阅读“先帝知臣谨慎……臣不胜受恩感激”语段,回答问题。

  1.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夙夜忧叹(早晚)

  B.深入不毛(不长草木的地方)

  C.当将率三军(军队的统称)

  D.至于斟酌损益(革除)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3.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恐/托付不效B.深追先帝/遗诏

  C.臣/不胜受恩感激D.进尽/忠言

  4.“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文中指;“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文段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

  。

  5.你心目中的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你知道后人对诸葛亮有何评价吗?举出一例即可。

  6.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从加点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具体所指。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示例:三顾:三顾茅庐

  四、自助迁移

  (一)课外链接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不效,以伤先帝之名,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平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乙】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维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全于蜀都,顾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2)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3)思维北征。宜先入南()

  (4)今贼适疲于西()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中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先帝知臣谨慎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顾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

  D.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3.翻译下列句子。

  (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2)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4.纵观甲、乙两段内容,简要概括诸葛亮请求兴师北伐的三个理由。

  (二)实践运用

  1.结合《隆中对》与《出师表》两课的学习,参考诸葛亮的有关资料,以“千秋诸葛我评说”为题写段作文。

  2.课外阅读《三国演义》。

9、《出师表》精品导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正确朗读、翻译全文; 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句式。

  2、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和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等进步主张。

  3、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背诵全文,积累成语、名句。

  4、了解“表”的有关知识;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述,以情动人的写法方法。

  5、深切感受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做社会的有用人才。

  【学习重点】正确朗读、背诵、翻译全文;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句子。

  【学习难点】引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

  【学习方法】诵读法、自学讨论法。

  【学习时间】4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朝著名诗人杜甫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蓄电池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哪位同学能说说,这是杜甫的哪首诗?对,是《蜀相》。写的就是本文的作者诸葛亮。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出师表》。

  二、明确目标

  1、了解“表”这种文体。2、熟读全文,积累生字词音义。

  三、自学自测

  (一)课前预习: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试背全文;初步翻译全文,记下疑惑处,积累生字词及重点文言字词。教师预设:

  殂cú弘hóng菲fěi 陟zhì 否pǐ裨bì阙quē苟gǒu猥wěi

  夙sù驽nǔ攘rǎng咎jiù诹zōu祎yī咨zī颓tuí

  先帝遗yí德性行xíng淑均以塞sè忠谏之路

  以遗wèi陛下行háng阵和睦长zhǎng史

  (二)资料助读:

  1、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国的政治家、军事家。

  2、文体: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3、关于刘禅:

  刘备子,小名阿斗。刘备死后他继任蜀汉皇帝,昏庸无能,由诸葛亮辅政,“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死北伐军中,他逐渐信任宦官,朝政腐败。公元263年魏军攻成都,他出降,第二年举家迁洛阳,被封为安乐县公。由于他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庸碌无张的皇帝,所以后世就把“阿斗”当作昏庸无能的人的代称。

  4、出师伐魏背景简介:

  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出山辅助刘备成就大业,建立了蜀国,与曹魏、孙吴鼎足而三。刘备称帝后,拜诸葛亮为丞相。223年刘备病逝,临终对诸葛亮托认国事,并嘱咐儿子刘禅曰:“汝与丞相从事,当事之如父。”后刘禅称诸葛亮为“相父”。诸葛亮深感刘备知遇之恩和临终托孤之情,辅佐刘禅竭忠尽智,为实现刘备的统一中原,光复汉室的遗愿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辅佐刘禅辛勤治蜀,经过了几年的努力,国力有所加强,在这种情况下,他于227年率兵北驻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市),准备北伐曹魏,以“北定中原”。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始终是联吴抗曹,并用五年的时间为伐魏作准备。主要措施有:(1)与吴国通好;(2)加强内政建设;(3)平定南方叛乱。

  四、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组内展示朗读课文,两人组或四人组边朗读边交流,对于读不准的字词或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字词做上标记;

  2、全班分组展示:分别朗读1——9段,学生共同纠错(读音、停顿)、提请重点注意;

  3、请展示的学生来说说本片段需要注意哪些字的读音。

  五、理清文章结构。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段),从当前形势出发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

  第二部分(6、7段)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第三部分(8、9段),明确各方面的责任,向后主提出恳切的期望,总结全文。

  六、当堂达标

  1、按要求用原句回答:

  ①《出师表》中揭示汉代兴衰的句子是:

  ②《出师表》中写出诸葛亮无意于功名的两句话是:

  ③《出师表》中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

  2、对诸葛亮向刘禅上《出师表》的目的,有如下几种看法,其中最正确的一种是(B)

  A.向刘禅表示自己对刘氏父子的忠心。

  B.此文写在他北伐之前,所以目的是让刘禅治理好国家,让他放心去北伐,使北伐的计划得以实现。

  C.让刘禅做到亲贤远佞,修明政治。

  D、此“表”开头就写蜀国形势危急,让刘禅修明政治,治理好国家,其目的只在挽救蜀国的危难。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明确目标

  1、背诵、翻译1——2段;

  2、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句式,理解课文内容。

  三、疏通文意。

  1、学生结合注释用五字法(留删换补调)试疏通第1——2段,拿起笔勾画出不懂的生字词或者句子。

  2、互学互教,四人小组讨论刚才自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关注学情并参与学生活动。)

  3、全班分组展示并交流组内讨论后仍旧有疑问的字词句。

  教师预设:

  61550; 重点字词:疲弊:疲弱困乏。诚:的确、确实。危急存亡:形势危急,决定存亡。侍卫之臣:陪侍、保卫皇帝的近臣。不懈:毫不懈怠,忠于职守。忠志之士:忠心的将士。志,士心。忘身:奋不顾身。盖:副词,原来,表示解释原因。追:追念。报:报答。宜:应该。圣:古时臣下对称。恢宏:发扬光大。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谏:臣下给皇帝提意见。

  61550; 句子翻译: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译: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们益州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真是处在形势万分危急、决定存亡的关头。

  (2)、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译:不应该随意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啊!

  (3)、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译:宫里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有不同。

  四、讨论答疑

  自学指导:学生自主学习1——2段,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以下问题,5分钟后就疑难处组内讨论。

  学习第一段,回答:

  ① 当时的不利条件是什么?“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益州疲弊”(客观)

  ② 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主观)

  ③本段提出什么建议?“开张圣听”

  ④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⑤对陛下进行了怎样的规劝?“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学习第二段,思考:①作者在本段提出的建议是什么?具体内容是?严明赏罚;②如何具体执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③提出怎样的劝诫?“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

  ④“内外异法”内外各指什么?宫中、府中。

  五、课堂小结:

  1、归纳1——2段大意

  第一段,分析当前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

  第二段,段提出应内外一体,赏罚严明的建议。

  2、据思路背诵前2段。

  六、课堂达标:

  1、解释划线字词:

  开张圣听作奸犯科

  2、翻译重点句子: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3)、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检查第1——2段背诵情况;或字词句子掌握情况。

  二、明确目标

  1、背诵、翻译3——5段;

  2、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句式,理解课文内容。

  三、自学自测

  (课堂自主学习、检测,展示交流)

  1、学生结合注释用五字法(留删换补调)试疏通第3——5段,拿起笔勾画出不懂的生字词或者句子。

  2、互学互教,四人小组讨论刚才自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关注学情并参与学生活动。)

  3、全班分组展示并交流组内讨论后仍旧有疑问的字词句。

  重点字词:

  先帝简拔以遗陛下:选拔;给予。晓畅军事:精通。

  痛恨于桓灵也:痛心遗憾。

  四、讨论答疑:

  自学指导:学生自主学习3——5段,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以下问题,3分钟后就疑难处组内讨论。

  1、第3、4段

  ①为什么要举荐这些人?“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②提出亲贤的具体作法是?“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③ 亲贤的好处是?“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④ 概括第3段的内容?述说文臣的安排——举荐贤才,着眼于思想品质。

  ⑤为何举荐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

  ⑥具体如何举用?“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⑦举用他们的好处?“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⑧概括第4段的内容?述说武将的安排——举荐武将,赞其德才兼备。

  2、第5段

  ①本段的中心句?第1句;

  ②“每与臣论此事”中“此”指?第1句;

  ③“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亲贤臣,远小人”。

  五、课堂小结:

  1、分别归纳第3——4段、5段的大意。

  3、4段:述说人事安排,举荐文臣武将。

  5段:总结上两段,提出“亲贤远小”的建议。

  2、据此思路,背诵3——5段。

  六、课堂达标

  1、解释以下古今异义词在文中的意思:

  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出身鄙野;

  由是感激:感动;

  痛恨于桓灵也:痛心遗憾。

  2、翻译句子: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译: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衰败的原因。

  七、布置作业:预习6——9段,朗读、翻译。

  (1)、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译: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务农亲耕,只想在乱世间苟且保全性命,不希求在诸侯间文明显达。

  (2)、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动,遂许先帝以驱驰。

  译:先帝不因为我身份低微,出身鄙野,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动,于是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3)、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译: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从那以来有二十一年了。

  第四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明确目标

  1、背诵、翻译6——9段;

  2、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句式;成语、名句;

  3、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述,以情动人的写法方法。

  三、自学自测

  (课堂自主学习、检测,展示交流)

  1、学生结合注释用五字法(留删换补调)试疏通第6——9段,拿起笔勾画出不懂的生字词或者句子。

  2、互学互教,四人小组讨论刚才自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关注学情并参与学生活动。)

  3、全班分组展示并交流组内讨论后仍旧有疑问的字词句。

  (教师预设)

  重点字词:臣本布衣:平民;躬耕:亲自;驱驰:奔走效劳;

  猥自枉屈:辱,此指“降低身份”之意;倾覆:兵败;夙夜:早晚

  深入不毛:草木;驽钝:比喻才能平庸;以咨诹善道:询问;

  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出身鄙野;由是感激:感动;倾覆:兵败;

  深入不毛:草木;驽钝:比喻才能平庸;攘除:铲除以彰:表明;

  四、讨论答疑:

  1、学习第6段,思考:

  ①表明作者出身的句子(词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布衣”

  ②当时作者的志趣的句子是什么?“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③作者“感激”的原因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小结:

  本段述身世,讲经历,以使陛下明白创业之艰难,同时表达自己愿竭忠尽智来报先帝知遇之恩的决心。

  2、第7段

  ①“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原因?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②表明伐魏时机成熟的句子?“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③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份也。”

  ④“大事”具体指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是:“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战略目标)

  小结:

  本段叙述受命以来的心情及所采取的措施,以表作者忠心不二,尽心尽责辅佐陛下,以报先帝托付之情的决心。

  3、第8段

  ①第一句照应上段哪一句?“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②第二句前半句照应上段哪一句?“斟酌损益,进尽忠言”

  ③第二句后半句照应第一段哪一句?“开张圣听”

  小结:

  本段是对上文的回顾,再次提出对陛下的期望和要求,这既是臣对君的忠心之述,也是长辈对晚辈诚挚爱忙乱的表露,感情真切自然。

  第9段:表达依依惜别之情。

  五、课堂达标

  1、本文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蕴含着作者对先帝的感恩图报之情,表达其竭力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

  2、文中诸葛亮着重回顾了哪两件大大事?

  答:诸葛亮着重回顾了有关先帝的“三顾茅庐”和“临崩托孤”两件大事。

  3、总结本文的成语及名句:

  妄自菲薄作奸犯科三顾茅庐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表明志趣的句子)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七、拓展练习:

  1、中国历史上还有许多像诸葛壳那样忠心报国的文臣武将,请从语文或历史教材中列举出两个名人,并写出他们留传下来的名言或者事迹。

  答:如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陆游“尚思为国戍轮台”;林则徐虎门销烟;邓世昌甲午海战壮烈殉国等。

  2、写出与本文相关的诗句。

  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3、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他运筹帷幄,指挥若定,请结合《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情节,用短语写出他所指挥的两个战例。

  答:如赤壁之战、火烧博望、火烧新野、七擒孟获、空城计、草船借箭、舌战群儒、摆八卦阵、三气周瑜。

  4、你是怎么看待文中的诸葛亮的?

  答:封建社会推崇诸葛亮,由于他助刘兴汉是正统,或由于他受到了知遇,一生尽忠,是忠臣的典型:今天我们肯定他,因为他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今天已被赋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义。如焦裕禄、孔繁森等人是人民的好干部、好公仆。

10、《出师表》优质课导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疏通文意,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和文言句式。

  2.体会诸葛亮的人格品质。学生能够正确对待他人对自己的恩惠。

  【学习重点】

  反复诵读,疏通文意,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和文言句式。

  【学习难点】

  体会诸葛亮的人格品质。学生能够正确对待他人对自己的恩惠。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了解作者及“表”的相关知识,理解第1-5段内容段的内容,掌握重点的文言知识。

  【自主突破】

  1.给加点字注音

  崩殂()忠谏()

  菲()薄遗()陛下

  阕()漏陟()罚

  臧()否()倾颓()

  行()阵猥()自

  夙()夜驽()钝

  咨诹()攘()除

  2.解释下列词语:

  ①中道崩殂②陟罚臧否

  ③以光先帝遗德④以塞忠谏之路

  ⑤作奸犯科⑥亲贤臣

  ⑦远小人⑧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⑨妄自菲薄:

  ⑩引喻失义:

  3.翻译句子。

  (1)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3)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4.填空。

  《出师表》的作者是。表是

  的一种文体。

  【合作探究】

  齐读课文1-5段,独立思考下列问题。

  5.概括第一段的主要内容?

  6.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

  7.值此“危急存亡之秋”,内外大臣表现如何?(用原文回答)

  8.出师前给刘禅提出哪些建议?你认为哪一条最重要?

  【拓展延伸】

  9.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具体所指。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示例]三顾:三顾茅庐

  六出:东和:

  收二川:七擒:

  北拒:排八阵:

  【总结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理解6-9段的内容,体会诸葛亮对刘氏父子的赤胆忠心;掌握重点文言知识;品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自主突破】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由是感激②遂许先帝以驱驰

  ③故五月渡沪④先帝不以臣卑鄙

  ⑤深入不毛⑥臣本布衣

  ⑦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2.与“咨臣以当世之事”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先帝不以臣卑鄙B、以伤先帝之明

  C、悉以咨之D、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

  ②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③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合作探究】

  齐读6-9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4.第6、7两段回顾了刘备哪三件大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用原文填空:

  ①第6节中表明作者身份和高洁志趣的句子什么:

  ,。

  ②第六段中两句名言写尽诸葛亮一生的句子是什么:,。

  ③北伐中原的条件是什么:,

  。

  ④此次北伐中原的目的什么:,

  。

  6.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拓展延伸】

  7.作者“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挚诚,缘于先帝的三顾之恩、托孤之重,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毕生心血履行着自己神圣的职责。请结合原文中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在重视责任意识的今天,他的这种精神将会对你产生怎样的影响?

  【总结反思】

  【习题答案】

  出师表

  第一课时

  1.cǎjiànfěiwěiquèzhì

  Zāngpǐtuíhángwěisùnúzōu

  rǎng

  2.①死亡②善恶③发扬光大④以致⑤科条法令

  ⑥亲近⑦远离⑧都

  ⑨随意的看清自己。

  ⑩说话不恰当

  3.(1)现在,天下已分成魏、蜀、吴三国,我们蜀汉贫困衰弱,这实在是形式危急决定存亡的关键时刻啊。

  (2)不应该随随便便地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了忠臣进谏劝告的道路。

  (3)如果有做奸邪之事,犯科条法令以及尽忠做好事的人,应交给主管的官吏,由他们评定应得的处罚或奖赏。

  4.诸葛亮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

  5.分析了不利和有利形势,提出了广开言路的建议。

  6.①先帝中道崩殂;②天下三分;③益州疲弊。

  7.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8.①广开言路——“开张圣听”;

  ②严明赏罚——“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③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

  是亲贤远佞这一条。因为刘禅是个昏君,容易受坏人蛊惑,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能贯彻执行,而“亲贤”更重要。“开张圣听”,对贤臣“亲之信之”,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等,都是开导刘禅要“亲贤”。

  9.六出祁山东和诸戎收复东川和西川

  七擒孟获北据曹魏摆八阵图

  第二课时

  1.①感动振奋②奔走效劳③因此④身份低微,见识短浅⑤不长草,这里指人烟稀少的地方。⑥平民⑦拜访

  2.C

  3.①苟且在乱世中保全性命,不求闻达于诸侯。

  ②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难的时刻奉命出使。

  ③先帝知道我谨慎小心,所以去世的时候把大事托付给我。

  4.三顾茅庐临危受命临崩托孤(白帝城托孤)表达了作者受恩感激之情。

  5.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6.①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第一部分是晓之以理,寓情于议;第二部分是动之以情,寓情于叙;第三部分是表决心,直抒热切殷切期望、感激与惜别之情。

  ②语言率直、质朴、恳切、精练:全文只624字,13次提先帝,7次提陛下,“报先帝、忠陛下”之情全篇,处处为刘禅着想,殷切期望他继承父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光复汉室”之大业。

  7.围绕“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尽职尽责,尽心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回答。

11、《出师表》名师导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一.学习目标

  1.指导朗读背诵,积累文言词句,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8194;

  2.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的意义。

  3.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8194;

  4.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二.文言文基础知识

  (一)通假字

  1.必能裨补阙漏()

  2.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二)古今异义

  1.存亡之秋(古义:今义:)

  2.开张圣听(古义:今义:)

  3.引喻失义古义:今义:)

  4.陟罚臧否(古义:今义:)

  5.不以臣卑鄙(古义:今义:)

  6.庶竭驽钝(古义:今义:)

  7.叹息痛恨(古义:今义:)

  8.臣本布衣(古义:今义:)

  (三)词类活用

  1.以光先帝遗德:2.恢弘志气之气:

  3.亲贤臣,远小人:4.此皆良实:

  5.攘除奸凶:

  (四)一词多义

  1.遗: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深追先帝遗诏()

  2.所以:此臣所以报先帝()

  此先汉所以兴隆()

  3.以:以塞忠谏之路也()

  以光先帝遗德()

  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受命以来()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也”表判断)

  (2)此皆良实(“皆”表判断)

  2.倒装句

  (1)苟全性命于乱世(介宾结构后置,即“于乱世苟全性命”)

  (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宾结构后置,即“故临崩以大事寄臣也”)

  三.文章主旨

  《出师表》以“形势”震动对方,以“情感”感动对方,以“措施”教导对方,以“事业”激励对方,情深意厚,一直为世人所称道。

  四.课内精读

  (一)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 ()也。然侍卫之臣不懈 ()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 (),引喻失义 (),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 (),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 ()、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必能裨() 补阙 () 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 ,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 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 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 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 ()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 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袆、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二)翻译句子:

  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4.臣本布衣,耕躬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五.内容理解

  1.文中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些建议?请分别用自己的话和原文的话来回答。文中反复强调了哪条建议?

  2.作者“遂许先帝以驱驰”的原因是什么?

  3.文中表明先帝创业过程艰难,又表明作者效忠先帝的实际行动的句子是什么?

  六.课堂练习

  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A.诸葛亮分析蜀汉不利的条件是后主刘禅说话不恰当,堵塞了人们忠言劝谏的道路。

  B.诸葛亮建议后主刘禅对营中的事,无论大小,都可以征询郭攸之、费祎、董允。

  C.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的三条建议是严明赏罚,亲近贤臣,疏远小人。

  D.诸葛亮提出三条建议是希望后主刘禅能继承刘备的遗志,给自己出师有一个稳定的后方,能早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出师表》学案(答案)

  一.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8194;8194;8194;

  2.体味邹忌讽谏齐王的语言艺术。8194;

  3.学习分析人物性格,学会从小事中悟出一定道理,见微知著

  二.文言文基础知识

  (一)通假字

  1.必能裨补阙漏(“阙”通“缺”,缺点,疏漏。)

  2.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整数后的零头)

  (二)古今异义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古义:时今义:指四季中的秋季)

  2.诚宜开张圣听(古义:扩大今义:指商店开张营业)

  3.引喻失义(古义:适宜,恰当今义:正义,意义)

  4.陟罚臧否(古义:恶,坏,批评今义:表示否定)

  5.先帝不以臣卑鄙(古义:身份低微,见识短浅今义:指品质恶劣)

  6.庶竭驽钝(古义:希望,期望今义:众多)

  7.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古义:痛心遗憾今义:十分憎恨)

  8.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古义:平民今义:用布做的衣服)

  (三)词类活用

  1.以光先帝遗德:名词用作动词,发扬光大

  2.恢弘志气之气:形容用作动词,发扬光大

  3.亲贤臣,远小人:形容词作动词,亲近,疏远

  4.此皆良实:形容词用作名词,善良、诚实的人

  5.攘除奸凶:形容词用作名词,奸邪。凶恶的人

  (四)一词多义

  1.遗: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给予)

  深追先帝遗诏(遗留)

  2.所以:此臣所以报先帝(用来……的)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的原因)

  3.以:以塞忠谏之路也(连词,表结果,以致)

  以光先帝遗德(连词,表目的,用来)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连词,表原因,因此)

  受命以来(连词,表顺承,而)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也”表判断)

  (2)此皆良实(“皆”表判断)

  2.倒装句

  (1)苟全性命于乱世(介宾结构后置,即“于乱世苟全性命”)

  (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宾结构后置,即“故临崩以大事寄臣也”)

  三.文章主旨

  《出师表》以“形势”震动对方,以“情感”感动对方,以“措施”教导对方,以“事业”激励对方,情深意厚,一直为世人所称道。

  四.课内精读

  (一)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死),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凋敝),此诚(确实)危急存亡之秋 (时候)也。然侍卫之臣不懈 (懈怠)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特殊厚遇),欲报之于(给)陛下也。诚宜开张(扩大)圣听,以光(发扬光大)先帝遗(遗留)德,恢弘(发扬,扩展)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 (看轻自己),引喻失义 (适宜,恰当),以(以致)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都)为一体,陟(提拔,晋升)罚臧否 (赞扬和批评),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罚)赏,以昭(显示)陛下平明之理(治理),不宜偏私(偏袒私情),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 (参军)、董允等,此皆良实(善良诚实的人),志虑忠纯,是以(因而)先帝简(选拔)拔以遗(给予)陛下。愚以为(认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办理) ,必能裨补(弥补)阙 (同“缺”,缺失)漏,有所广益(益处,好处)。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善良公正),晓畅(通晓)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征询)之,必能使行阵(行伍,部队)和睦 ,优劣(德才高低)得所。

  亲(亲近)贤臣,远(疏远)小人,此先汉所以(……的原因)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倾覆灭亡)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感到痛心、遗憾)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能够以死报国)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表修饰)待也。

  臣本布衣(平民),躬(亲自) 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在)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因为)臣卑鄙(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猥(辱,降低身份)自枉屈,三顾(拜访)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对)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答应)先帝以驱驰(奔走效劳)。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把)大事也。受命以来,夙(早晨) 夜忧叹,恐托付不效(凑效,成功),以(从而)伤先帝之明,故(所以)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指贫瘠、未开垦的地方)。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表示期望)竭驽钝(比喻才能平庸),攘除 (排除,铲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到)旧都。此臣所以(用来)报先帝而(表并列)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掂量事情的利弊得失),进尽忠言,则攸之、袆、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把)讨贼兴复之效(功效),不效(成功)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公布)其咎(过失);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询问)善道(方法),察纳雅言(指正确合理的言论),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面对)表涕零(落下),不知所言。

  (二)翻译句子:

  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您应该广泛听取臣下的意见,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的美德。激发志士的勇气,不应当妄自菲薄。援引不恰当的譬喻,以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宫禁中的侍卫、各府署的臣僚都是一个整体,赏罚褒贬,不应有所不同。

  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所以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

  4.臣本布衣,耕躬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我原本一个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田。只想在乱世里苟全性命,不求在诸侯间扬名显身。

  五.内容理解

  1.文中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些建议?请分别用自己的话和原文的话来回答。文中反复强调了哪条建议?

  建议:自己的话(1)广开言路(2)严明赏罚(3)亲贤远佞

  原文的话(1)开张圣听(2)陟罚臧否,不宜异同(3)亲贤臣,远小人(反复强调)

  2.作者“遂许先帝以驱驰”的原因是什么?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3.文中表明先帝创业过程艰难,又表明作者效忠先帝的实际行动的句子是什么?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六.课堂练习

  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D)

  A.诸葛亮分析蜀汉不利的条件是后主刘禅说话不恰当,堵塞了人们忠言劝谏的道路。

  B.诸葛亮建议后主刘禅对营中的事,无论大小,都可以征询郭攸之、费祎、董允。

  C.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的三条建议是严明赏罚,亲近贤臣,疏远小人。

  D.诸葛亮提出三条建议是希望后主刘禅能继承刘备的遗志,给自己出师有一个稳定的后方,能早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12、《出师表》教学案(苏教版九年级必修学案设计)

  《出师表》教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背诵全文,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和他作为政治家在治国方面的方针以及作为长辈对下一件的期望与教育的拳拳之心。

  3.了解“表”的一般知识,学习本文融议论、叙述、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方法。

  二、学习过程

  ㈠、自学展示

  ⒈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崩殂()恢弘()陟罚()臧否()费祎()

  以遗陛下()裨补()猥自枉屈()夙夜()咨诹()

  2、解释加点的字

  中道崩殂()此诚()光先帝遗德()妄自菲薄()

  陟罚()臧否()宜付有司()三顾()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猥自枉屈()以驱驰()

  夙夜()深入不毛()庶竭驽钝()谘诹善道()

  3、在课文中诸葛亮给后主提了那些建议?

  ㈡、探究学习

  1、学习第一段(先帝创业未半——以塞忠谏之路也。)

  (1)逐字逐句理解本段,注意下列词语

  [中道][崩殂][三分][益州][诚][秋][追][殊遇][宜]应当。[开张][恢弘][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塞]堵塞。

  (2)当时国家的形势怎么样?诸葛亮提出了什么建议?

  2、学习第二段(宫中府中——使异法也。)

  (1)逐字逐句理解本段,注意下列词语

  [一体][陟][罚][臧否][异同][作奸][犯科][有司][昭]

  [平明之理][偏私]

  (2)在本段中诸葛亮提出了什么建议?

  3、学习第三——五段(侍中、侍郎——可计日而待也。)

  (1)逐字逐句理解本段,注意下列词语

  [良实][是以][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性行][优劣得所]

  [亲][远][痛恨][计日]

  (2)本段诸葛亮向后主推荐了哪些文武官员?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3)在本段中,诸葛亮提出了什么建议?

  4、学习课文第六段(臣本布衣——二十有一年矣。)

  (1)逐字逐句理解本段,注意下列词语

  [布衣][躬][苟全][闻达][以][卑鄙][猥][顾][感激]

  [许][驱驰][倾覆][有]

  (2)本段回忆了哪些往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学习课文第七段(先帝知臣谨慎——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

  (1)逐字逐句理解本段,注意下列词语

  [寄][夙夜][不效][不毛][庶][竭][驽钝][攘除][斟酌损益]

  (2)本段回忆了那件往事?

  (3)哪些语句表明出师的时机已经成熟?

  6、学习课文八九两段

  (1)逐字逐句理解本段,注意下列词语

  [愿][托][效][不效][慢][彰][自谋][谘诹善道][察纳]

  [临][涕零]

  (2)第八段表达了诸葛亮怎样的信念?

  (3)“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㈢课堂整理

  1、分板块整理文言词汇。

  效付托不效()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兴复之效()快走踏清秋()

  许遂许先帝以驱驰()苟苟全性命于乱世()

  高可二黍许()苟富贵,无相忘()

  益至于斟酌损益()临表涕泣()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临临溪而渔()

  文言虚词

  以是以众议举宠为督()不懈于内()

  悉以咨之()试用之于昔日()

  不以臣卑鄙()于叹息痛恨于桓、灵()

  以彰其慢()还于旧都()

  古今异义

  诚宜开张圣听(古义:今义:)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古义:今义:)

  先帝不以臣卑鄙(古义:今义:)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古义:今义:)

  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古义:今义:)

  2、总结本文的主旨。

  3、本文提出了哪些建议?

  四、课堂检测:

  出师表

  一、实词积累

  中道崩殂此诚存亡之秋开张圣听光先帝遗德

  妄自菲薄陟罚臧否宜付有司以遗陛下

  悉以咨之裨补阙漏叹息痛恨汉室之隆三顾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以驱驰

  有一年夙夜付托不效深入不毛庶竭驽钝

  斟酌损益兴复之效以彰其咎谘诹善道

  二、虚词积累

  以:以光先帝遗德悉以咨之不以臣卑鄙

  于:叹息痛恨于桓、灵苟全性命于乱世还于旧都

  三、按要求用原句回答:

  ①《出师表》中揭示汉代兴衰的句子是_______

  ②《出师表》中写出诸葛亮无意于功名的两句话是___

  ③《出师表》中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

  四、翻译句子: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

  四问题:

  1本文作者。“表”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2本文的主要建议是、、和。其中是核心。

  3本文的思想感情用文中的六个字说,就是,。

  五:板书设计:

  出师表

  一、广开言路

  第一部分提出建议二、严明赏罚警之以势

  三、亲贤远佞

  三顾茅庐

  第二部分自叙经历动之以情

  白帝托孤

  第三部分临别嘱托

  六、提高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少南渡,依姊夫邓当。当为孙策将,数讨山越。蒙年十五六,窃随当击贼,当顾见大惊,呵叱不能禁止。归以告蒙母,母恚欲罚之,蒙曰:“不探虎穴,安得虎子?”母哀而舍之。

  鲁肃代周瑜,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①?”肃造次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③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节选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有改动)

  【注】①虞:意料,预料。②造次:鲁莽,轻率。③拊(fǔ):抚摩。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数讨山越()⑵君宜顾之()

  ⑶遂往诣蒙()⑷肃于是越席就之()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⑴不探虎穴,安得虎子?

  ⑵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

  3.细读节选的文字回答,鲁肃对吕蒙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

  4.根据节选文字,联系下面材料,你认为吕蒙是个怎样的人?

  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鲁肃过蒙言议,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节选自裴松之注引《江表传》,有改动)

  (二)

  先帝虑汉、贱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贱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之,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波沪,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今不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条劳,此进趋之时也。

  1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然不伐贼,王业亦亡()

  ②故托臣以讨贼也()

  ③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12.对“惟坐而待之,孰与伐之”的“孰”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通“熟”,形容词b同“谁”,疑问代词

  c.同“怎么”,疑问代词d.同“为什么”,疑问代词

  13.文中提出了蜀军北伐的有利条件,请找出有关句子。(用原文语句回答)

  14.这段文字在内容上写到了哪两层意思?请概括回答。

  答案点拨

  一、积累运用

  1.(1)pǐ(2)cú(3)wèi(4)mù2.①发扬光大②适宜、恰当③正④善。

  3.(1)d(2)b(3)c4.C5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②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③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6.B

  二、创新阅读

  (一)7.①感动、激动②奔走效劳③所以(因此)8、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9.三顾茅庐临崩寄大事表达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并以先辈创业的艰难激励刘禅10.①六出:六出祁山②七擒:七擒益获③东和:东和孙吴④北拒:北拒曹魏⑤收二川:收取东川、西川(6)排八阵:摆设八阵图(任意答出其中两个,意思对即可)

  (二)11.①可是②托付③睡吃12.C13.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

  14、表达了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提出了北伐中原的积极主张。

13、古诗三首《望岳》《钱塘湖春行》《登飞来峰》学案(苏教版八年级导学案)

  古诗三首《望岳》《钱塘湖春行》《登飞来峰》学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大意。

  2、能力目标:背诵、默写名句,并作简要分析。

  2、情感目标: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及其难点

  1、教学重点:情景交融,托物寓理。

  2、教学难点: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或蕴含的哲理。

  教学内容及其过程

  1、学习杜甫的《望岳》

  (1)杜甫简介(资料卡片)杜甫(712—770),字子美,巩县(今属河南)人,出身于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封建官僚家庭。祖父是初唐著名诗人杜审言。开元中,年轻的杜甫曾漫游吴、越、齐、赵一带。天宝三载(744)在洛阳与李白相识,结下了深厚友谊。天宝五载(746)赴长安应试落第,困顿京城十年。天宝十四载(755)四十四岁时,才被授予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微职。安史乱起,在流离颠沛中被叛军所俘,后从长安只身逃奔凤翔,受任左拾遗。不久,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759),弃官西行,经关陇、秦州、同谷入蜀,定居成都浣花溪草堂。西川节度使严武荐举杜甫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社工部。永泰元年(765),离蜀东下,滞留夔州二年。大历三年(768),携家出峡,漂泊于江陵、公安、岳州、衡阳一带。五年(770),病逝于湘水舟中。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表、祸乱迭起的时代。在政局日趋腐败的形势下,他那“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破灭,饱经忧患的不幸遭遇使他对人民大众的苦难有了亲身的感受。他的诗歌相当真实地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充满着强烈的忧国忧民感情,被誉为“诗史”。他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善于从一切优秀文学传统中吸取营养并加以发扬光大,形成了“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他兼长各体,尤其对七律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他的许多反映民生苦难的诗歌,继承了《诗经》和汉乐府的传统,又有自己的开拓和艺术创造,是白居易倡导的新乐府运动的先声。作品有《杜少陵集》。

  (2)《望岳》的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二十四岁时游吴、越归洛阳,应进士试不第。次年漫游齐、赵。当时他的父亲任兖州司马。杜甫于开元二十八年(740)至兖州探亲,此诗当做于这一年。杜甫这次游泰山是登上山的。晚年他在夔州写的《又上后园山脚》诗中说:“昔我游山东,忆戏东岳阳。穷秋立日观,矫首望八荒。”泰山东南山顶名叫日观峰,是观日出之处。从这首诗可以看出杜甫是登上泰山日观峰的,不过《望岳》一诗重点是写望山而不是写登山而已。

  (3)整体感知

  (4)翻译五岳之首的泰山啊,怎么样?那一脉苍莽的青色横亘在齐鲁无尽无了。天地间的神奇峻秀啊,都在这一山凝结聚绕,那山北山南一边暗一边明,判若黄昏和晨晓。看峰峦层云迭起,胸中一阵阵荡涤波涛,睁裂双眼目送那渐入山林的点点归鸟。将来我一定要登上的峰巅站得高高,俯首一览,众山匍伏在山脚下是那么渺小。

  (5)赏析“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一联,写远望中泰山的山势。岱,泰山的别称,又古人以泰山为五岳之首,故称泰山为岱宗。夫,(fú),发语词,语气助词。齐鲁,周时诸侯国名,今山东境内。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造化,指天地,自然界。钟,钟情。阴阳,山的北面和南面。用一“钟”字,将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感情。“割昏晓”三字则将泰山的高峻绵长夸张到了极致。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乌”,写凝望之景。荡,使动用法,使……激荡。曾,同“层”,层出不穷。决,裂开。眦,眼角,指眼睛。山中层出不穷的云气使诗人的心胸为之荡漾。归鸟进入眼帘,可见时已薄暮,登顶已经来不及了,这就很自然地引起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愿望。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了泰山的巍然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会当,应当。览,这里当“俯视”讲。

  全诗紧紧围绕诗题“望岳”中的“望”字着笔,重在描写望山所见所感,以简劲的诗句写出了泰山的雄伟气势,显示出诗人蓬勃向上的朝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是富有象征性和启发性的名句,诗人那种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所不可缺少的。

  2、朗读背诵《望岳》,并当堂默写。

  布置作业逐联赏析《望岳》全诗,并利用网络资源,看看别人是如何评说的。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及其过程

  1、背诵《望岳》,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学习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1)白居易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渭南)人。贞元十六年中进士,历任左拾遗、东宫赞善大夫、江州司马、杭州、苏州刺史、太傅等职。白居易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他所写的《秦中吟》、《新乐府》,敢于针对当权者的弊政,反映人民疾苦,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他又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人。白居易的叙事诗如《长恨歌》、《琵琶行》,描写细腻,生动感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影响极为广泛。在诗歌创作理论上,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主张。现存诗3000多首,由《白氏长庆集》。

  (2)《钱塘湖春行》的背景

  这首观赏西湖风景的诗,是长庆三年(823)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作。钱塘湖,即今杭州西湖,因地处秦代钱唐县(唐代以“唐”为国号,因加“土”为钱塘)而得名。春行,春天绕湖而行,观赏风景。诗中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把早春的西湖描绘得生机盎然,十分迷人。

  (3)整体感知

  (4)翻译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5)赏析“孤山寺北贾亭西”,点明诗人春游的起点。“水面初平云脚低”,写诗人瞭望湖面。春水新涨,几与岸平,所以说“初平”;云气低垂,接近水面,所以说“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从动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黄莺是春天的歌手,燕子从南方飞来筑巢。“争暖树”“啄春泥”既说明天气乍暖还寒,又写出了春光给自然界带来的活力。“几处”而不是处处,“谁家”而不是家家,是因为初春时分飞鸟不多。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从植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渐欲”二字,含有野花渐开渐多之意。“没马蹄”三字,既写出了草浅,也体现出当时的人喜爱在西湖边骑马游春的风俗。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两句,充分表达了诗人对湖东一带景色的迷恋,又交代了这次春游西湖的终点。“行不足”是爱的体现,也照应了题目“钱塘湖春行”中的“行”字。

  全诗以“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尤其是中间四句,景中有人,人在景中,写出了自然美景给予人的感受。如不说绿草如茵,而说“浅草才能没马蹄”,就不落俗套,富有新意。从结构上看,从描写孤山寺一带景色到描写白沙堤一带景色,中间的转换不露痕迹,衔接非常自然。

  3、学习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1)王安石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进士,初知鄞县,有政绩。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改革政治的主张。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他积极推行新法,抑制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以期富国强兵,但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对。晚年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荆国公,世称荆公。卒谥“文”。王安石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主张文学必须“有补于世”,他的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等。

  (2)背景王安石此诗写于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当时他三十岁,由鄞县(宁波)县令改任舒州通判。他向往“见日升”,“身在最高层”,其政治雄心于此已现端倪。这首登高览胜之作在构思上独具特色:诗人没有记叙登山的过程,也没有描绘山中的美景,而是一开始就把自己置于山上千寻塔的最高层,抒写当时心中的感受。

  (3)整体感知

  (4)翻译我登上了飞来峰上的高塔,听人说清晨鸡鸣时从这儿能看到太阳升起。不怕浮云层层遮视野,都因为登高望远心胸宽。

  (5)赏析“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我们知道,在通常情况下鸡鸣时分是看不到日出的。据说在泰山的日观峰,“鸡一鸣时,见日始欲出”。在飞来峰上能不能看到这一奇景呢?从“闻说”二字推断,诗人没有看到。他不写亲眼看到的景物,而写传闻之景,为的是突出构思中阐发哲理的重心。鸡鸣日出的灿烂图景,也是诗人美好前程的象征。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转入议论,但仍采取了写景的形式。“浮云”二字,既是实写,也是比喻,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不畏”二字,道出了“身在最高层”的独特感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最高层”字面上指千寻塔的最高层,实则暗喻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全诗从“鸡鸣见日升”转入“浮云遮望眼”,衔接非常自然,意思上也是贯通的。“日”是帝王的象征,“浮云”是邪臣的代称。王安石向往“见日升”,“身在最高层”,其政治雄心于此已现端倪。

  4、朗读背诵《钱塘湖春行》《登飞来峰》

  布置作业

  熟读成诵后默写这三首诗,并翻译。

  《望岳》《钱塘湖春行》《登飞来峰》巩固练习

  基础知识

  给加点字注音。

  夫如何()决眦()没马蹄()白沙堤()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荡胸生层云()造化钟神秀()自缘身在最高层()

  用古诗文原句填空。

  (1)王安石《登飞来峰》中抒写诗人远大抱负的诗句是:,。

  (2)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描写莺燕报春的句子是:,。

  (3)诗以言志,杜甫在《望岳》中的“,”。就表达了诗人勇于攀登人生顶峰的雄心壮志。

  二、诗歌赏析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全诗以“行”为线索,从“孤山寺”起,到“白沙堤”终,以“早春”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最后两句中的“最爱”两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迷恋。

  (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莺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去唱歌;燕是春的信使,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啄泥衔草,筑建新巢。。

  登飞来峰朴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这首诗中,“浮云”这个意象的寓意是什么?眼前的困难挫折、障碍、困难。

  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睛前的困难吓倒。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表明诗人并未登上泰山之顶的依据有两个,一是标题中的“望”字,二是诗句中的“会当”一词。

  (2)这首诗中颔联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景物,其中“割”“钟”两字,历来被人称道。请你选择其中一字分析好在何处?

  “割”字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了阴阳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特点。“钟”字形象地写出了大自然把一切神奇秀丽都聚集到泰山上,表现了作者对泰山的喜爱之情。。

  诗歌知识收藏匣常见意象集释

  月亮: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如“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菊花: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被赋予了坚强的品格、清高的气质。“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雪枝”

  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被寄寓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杜鹃鸟: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已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鹧鸪鸟: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它的鸣声极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了,一番秋雨之后,它便只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凉的同义词。

  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逢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后来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长亭:送别之意。如:“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也有比喻邪恶势力的,如“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

  常见艺术形象类举

  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本学期学习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我们初一学过的陶渊明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子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

  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幼儿园中学教案推荐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长城万里行》教案一等奖(鄂教版七年级上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下册) 《黔之驴》学案一等奖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樵夫,别砍那棵树》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 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复习知识点归类人七年级(下)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伟大的悲剧》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体味和推敲句子”学案一等奖(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中考复习热点精粹——名著阅读 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春望》教学设计(北师大九年级下册) 《俗世奇人》课题精练课堂教学实录(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醉翁亭记》练习中考复习(八年级上册)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口技》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云南的歌会》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安塞腰鼓》导学案一等奖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关雎》《蒹葭》鉴赏中考复习(九年级下册)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与朱元思书》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漫游语文世界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最新中学教案 《出师表》学案一等奖 《满井游记》教案一等奖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一等奖 《梦游天姥吟留别》个性教案一等奖 《曹刿论战》二十问 学案一等奖设计(北师大九年级上册) 唐代送别诗鉴赏选修课教学设计 送你一束转基因花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 《春夜喜雨》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作文选材》导学案一等奖:怎样选材(九年级下册)

相关信息 出师表复习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出师表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出师表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出师表教学案一等奖例(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出师表朗读停顿备课资料(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学案一等奖式探究性语文学习 (七年级选修) 出师表导学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学案一等奖导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论文) 出师表(人教版九年级教案一等奖设计) 出师表(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