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乡愁诗教案
乡愁诗教案
一、导入:
同学们年龄小,不知道有没有想家的感受。我老家在内蒙古,,高中时,曾到广西求学,整整三年没回家。我就时常想家,想起风雨中父母忙碌的身影,想起那一望无际的草地,想起黄昏中赶着羊群回家的牧人……家乡的点点滴滴都成了我心头的牵挂,每到这时候,我都喜欢坐在穿流过城市的西江边,轻轻的唱李叔同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音乐声渐起渐强),想家的时候,父母的电话,朋友的信件和小照,总能抚慰我孤单寂寞的心灵,缓解我无边的思乡愁绪。可是啊,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在外的游子呢?特别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相隔,更因为政治上人所共知的原因,长期不能与亲人相见,它们的乡愁又是多么浓郁,多么哀痛啊!让我们听听台湾同胞心底的呼唤吧。
二、朗读,感知诗意。
老师强调:朗诵是解读诗歌的敲门砖,我们只有对诗歌进行反复诵读,才能真正走进解读诗歌的艺术殿堂。
1.自由读
请同学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的时候,揣摩节奏和重音。
2.指名读
师生共评。
(在这个环节里,要指出节奏和重音的处理原因)
引出本诗歌朗诵的基本要求:本诗感情是忧郁深沉的,所以语速要稍慢且舒缓。重音和节奏的处理如下:
四节,第一节稍平淡,回忆的口气;第二节增加了遗憾的语气;第三节,要体现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节,表现出而今的惆怅。
节与节之间要有足够的停顿,特别在前三节与第四节间,约停2。5秒。
读的时候要配合相应想象,全情投入。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重读“小小”)
我/在这头(重读“这”,以下类推)
母亲/在那头(重读“那”,以下类推)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重读窄窄)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注意“啊”与前一字连读轻声,不能当单字重读)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重读矮矮)
我/在外头(语调稍微提高)
母亲/在里头(语气要转激烈,“在里头”可拖轻微颤音) 而/现在(语气转平和)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重读“浅浅”)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那头”拖长音,表现深深的惆怅和期盼)
三、品味,质疑欣赏
1、现在大家对诗已比较熟悉了,我们按照惯例,想先说说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学生可能的问题是:)
(1)乡愁浓郁,诗人为何用“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这些形容词?
老师可点拨:正是用这些面积小重量轻的词语,来反衬乡愁之浓郁。古人也有这样的写法:李清照:“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2)乡愁怎么会和坟墓联系在一起?
老师可点拨:这一节与前两节相比,气氛上有什么不同?(多了些悲凉)前两节是生者对生者的思念,乡愁都是有所寄托有所排遣的;这一节是生者与死者的诀别,时空的隔离再也得不到沟通了。诗人自己少年起就在外漂泊,一直想好好孝敬老母亲,抚慰她那一颗望儿回家望穿双眼的慈母心,可是,“子欲养而亲不在”,因为远离故土,诗人不仅未能在母亲膝前尽孝,就是在白发苍苍的母亲去世时,都未能让老人家看上自己一眼,就让他带着长长的思念、未了的心愿长眠于地下,念及此,怎不让人肝肠痛断啊!这种撕心裂肺般的疼痛,正是亲情最浓重时,乡愁最感人时。
(3)乡愁怎么会和海峡联系在一起?
海峡隔开了大陆和台湾,台湾人民有家难回,亲情难叙。诗人只好把浓浓的乡愁寄予这湾浅浅地海峡。前三个意象联结的是亲情、爱情,这节连接的是爱国情。诗人已经把乡愁升华为整个民族感情的寄托。诗人在他的诗《从母亲到外遇》中这样写道:“大陆是母亲,不用多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一片故土……我离开她时,才二十一岁呢!再还乡时已六十四岁。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这不啻于泣血的悲啼,含泪的呼唤!“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之痛啊。
2.不理解的地方说过了,同学们有没有找到自己最喜欢或是感受很深的地方?(这部分内容也可能在质疑中出现,一些人的疑问,正是另一些人的感悟)
可能有:
(1)诗人在诗歌中用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代表着漂泊、隔离和诀别的具体事物来承载诗人抽象的恋国思家的乡愁。感情是层层深入的,先是母子别,夫妻别,再是生死别,故国别,诗人由个人情感,上升到民族情感。
(2)“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这种表示时间的时序语句,不着痕迹的表现时间变化,情感增强。
(3)“乡愁是……”的反复出现,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4)“这头”“那头”“里头”“外头”自然显示了空间的隔离,反复使用营造出一种低徊掩抑、如泣如诉的气氛。
(5)量词“枚”“张”“方”“湾”,富于变化,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
师小结:这首诗中,诗人借助四个意象,抒发自己浓浓的乡愁。有评论认为,最可人的是第一段,最迷人的是第二段,最感人的是第三段,最惊人的是第四段。“可人”在于有母亲可依可恋;“迷人”在于有新娘可思可愁,那愁是绮丽的;“感人”在于丧母之痛乃切肤之痛,有所谓“未丧母者来细看,既丧母者来痛苦”之说;“惊人”在于最后一段将全篇升华,愁系祖国,着笔惊人。没有国魂、民族魂的人是做不出来的。
四、想象,体会画面美。
诗是精当的含蓄的艺术,光靠这样的领会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去拿美丽的画面中飞翔。诗人在人生的四个时期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四个意象,若把人的一生比作四季,诗的四节就分别代表了春夏秋冬,请你想想根据诗人四个典型意象,结合人生不同阶段的情况和四季景物特点,用你细腻的笔触,描绘不同阶段的美丽图画。
1。哪一节最难想象?(生可能觉得三、四节比较难)
请生齐读。老师描绘画面。
第三节:中秋月圆人应团圆,但是当作者历尽千辛万苦,归心似箭地回到了朝思暮想的家乡时,却再也听不见母亲慈爱的唤儿声,再也看不见母亲慈爱的笑容,再也感受不到母亲温情的摩挲了。含辛菇苦的母亲由于年老体衰,由于念儿成疾已经长眠于地下了,那“矮矮的坟墓”便是明证,“矮矮”也正说明母亲溘然去世已久了!“鬓已星星”的作者在冷风苦雨中直挺挺地跪在坟前!没有眼泪,眼泪也许在漫长的思念中流尽了!今日的冰冷的雨水就是他的泪吧!没有了哭声,哭声也许在刚跨进家门看到母亲遗容时,发出的撕心裂肺的一声“娘啊”的哀叫时已哭尽了!今日凄厉的秋风就是他的痛哭吧!他仿佛在想:在漫长的无期无望的等待中,老母亲该是怎样的望眼欲穿!每年的365天的希望变成365天的失望,十年就这样过去了,又十年还这样过去了……时间老人已不忍心再让母亲活得这样苦了,这样苦苦的等待了,在母亲就要闭上眼的那一瞬间,她还努力想听儿子的喊“娘”声,她还努力地伸出枯槁的手想抚摸一下儿子,但是无望了,多年的希望、失望的交替此刻变成了黑漆如夜的绝望了,这时一滴冰冷如古井之水的眼泪在紧闭的眼角流出。他仿佛又想起多年前离家的晚上的情景:母亲在昏黄灯下给自己密密地缝着衣服,“意恐迟迟归”,谁又想到这一迟就几十年!总算回来了,却不见了母亲,生死两茫茫,天人永相隔;他仿佛在想:母亲的恩情如三春之阳,一生也报答不完,但是总可以服侍妈妈养老送终呀。可是只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刻骨铭心的无法弥补的一生的伤痛了!后悔当时为何要离开母亲,内疚自己没有尽人之子孝,哀悼母亲凄凉的一生,痛恨隔断天伦的无情世事。这一切的一切只留下浓浓的悲哀。所以坟墓矮矮,哀痛浓浓!第四节:“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人纵然抱着孝养母亲的心,却正如风中树叶自己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这无情的风喻指了什么样的社会局势呢?不难理解是祖国的不统一。正如“冬,岁之暮”一样,作者已是人生的暮年,白发苍苍、老态龙钟了!他站在高山向大陆眺望,耳边仿佛传来亲人的呼唤!想渡,却被那浅浅的海峡所阻隔!它阻断了多少亲人的团圆的梦想,它又使多少人骨肉分离、天人永隔;这海峡的浩荡之水啊,怎比思乡之泪的多、深、重!这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旷古的乡愁之泪啊!他还在想:现在还没有实现祖国的统一,但在不久的将来,台湾大陆一定会统一!正如雪莱所说的:“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到那时,两岸骨肉团圆,让那喜悦的泪水肆意奔流“顿做倾盆雨吧”!所以海峡浅浅,悲怆深深。2。哪节最易想象?
生自选,听朗读欣赏,听完后写,3分钟。
五、补写,展示能力
这首诗构思精巧,意象具有单纯而丰富的画面美,节奏具有音乐美,结构整齐,具有建筑美。这些好处,同学们都通过朗读和联想充分体会到了。老师想请大家集思广益,给《乡愁》补上一段“读书时”,要求与全是其他意象绾合在一起,不破坏全诗的和谐性。
(附:读书时,乡愁是一线细细的电话,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六、结束语:
1.通过补写,大家更好的了解了诗歌所包含的感情,让我们再一次通过朗读吟诵,感受海外游子浓浓的乡愁吧。
2.听啊,这样一曲时时在耳边萦绕的旋律,正是余光中作词,罗大佑谱曲并演唱的《乡愁四韵》,让我们静静地聆听一分钟吧。
2、乡愁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正确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以及表达情感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板题、示标。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一首诗《乡愁》(板题)。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投影显示)。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一读诗歌,扫除生字词)
1、师:下面先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诗,比谁能读准字音。.XX你先读,其余同学认真听,发现有读错的地方,请举手帮助纠正。
(一人读一节,如有读错字音的,则说停,并引导学生更正,教师板书;如无,则罢。)
2、齐读字词两遍。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二读诗歌,放录音,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1、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边听录音边练习读,3分钟后比谁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四、第三次“先学后教”(三读诗歌,理解,背诵)
1、自学指导:
下面请同学们边小声读背这首诗,边体会这首诗所表达的感情。6分钟后比谁能背诵全诗,并能回答课后的第三题。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五、检查自学
背诵诗歌
1、指名背诵
师:会背的同学请举手,比谁背的好,
(若举手多,则检查;若不多,则再给两分钟;生若背错了,请其他同学
更正)
2、男生、女生比谁背的好
3、比哪一组背得好
4、齐背这首诗
(二)思考与练习
1、小组交流:
师:同学们,大家已能背诵全诗了,通过自学能把课后第三题回答出来的同学请举手。有不会的,就请前后桌讨论(可进一步弄懂某些词语的含义,如这头、那头指什么?)
2、全班交流
师:谁来回答这道题?(喊多名学生回答)
(着重弄懂这头、那头指什么?说明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明确:
这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这四个阶段
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
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
介。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
(以上三种乡愁是在三个特定时期最令作者思念的)
而现在,一弯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
思上升到了代表了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
2、指名学生朗读。余味。
师:你能读出这种感情吗?(指名背,齐背)
师:乡愁是一种难以表达的感情,诗人却化抽象感情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具体意象,借助他们把台湾同胞思念祖国的深情表现
出来,同学们在以后的写作中,也可以运用这样的方法。
3、讨论:纠正朗读中存在的问题
3、《乡愁》教案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之前我们学习过一首马致远元曲小令《天净沙•秋思》。大家还记得吗?(记得),能不能背诵给老师听听?
教师:好的,这首小令表达了游子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乡愁)
教师:对,同学们,其实啊,故乡,是每个离家的人都魂牵梦绕的地方,它是起点也是终点,是开始也是结束。离开故乡,有时带着憧憬、梦想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有时带着寂寞惆怅和一份深沉的苍凉去奔波,但不管怎样,家乡总是游子心中最温柔、最留恋的地方。
我们同学们在校寄宿也会有想家的时候,由此而产生一种愁、一种痛,但是我们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特别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的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呀,真正的痛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有关乡愁的诗歌,就是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诗——《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板书课题、作者。
作者简介教师: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吧,哪个同学根据你积累的资料,简要的把你所认识的余光中先生介绍给大家。(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父亲余超英,母亲孙秀君。但是母亲为江苏武进人,妻子为常州人,故又以江南人自命。抗日战争时在四川读中学,感情上亦自觉为蜀人(巴人——主要指生活在现重庆及四川的宜宾一带古人,蜀shǔ人——主要指生活在现在的成都平原一带的古人。)
曾自言:“大陆(中国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
1950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
诵读欣赏(一)诵读感知1、听课文录音
教师:有人说余光中的诗歌是音乐的诗歌,是听觉的诗歌,刚才我们听了课文录音,你们觉得这首诗读起来有什么特别。
学生:这首诗歌语速比较缓慢。语调也比较低沉。
教师:对,语速缓慢些,语气低沉些,感情比较深挚。我们来一起读一下,好吗?
学生:读
教师:要再缓慢一些。语气再低沉些。除了这些,我们还要注意停顿,把握节奏,突出某些词的重音,如:“小小”、“这、那”
教师:指名试读,全班再齐读
教师:大家读的真好,那么通过朗读你们在这首诗歌中读到什么样的情感?
学生:乡愁(浓浓的思念之情,一种无奈之情,一种孤独之情)(抒发诗人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教师:乡愁是一种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难以表达的一种情感,那么诗人把这种抽象、不可捉摸的感情寄托在什么具体可感的客观事物上?生齐声: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
教师:对,(板书: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种事物在诗歌中就被称作为什么?
学生:意象
教师:那么什么叫意象呢?
学生:读
教师:对,作者把乡愁化作一个个具体可感的形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让我们真切感受到这就是乡愁,这就叫做创设意象,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方法,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来感悟诗人要表达的感情,是理解和赏析诗歌的重要途径。
教师:同学们,在漫长的一生生活经历中,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让诗人怅惘叹息不已,我们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学生: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教师:那么这些词语说明诗歌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学生:(时间)
教师:四个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它们代表了诗人人生经历的四个阶段,暗含着诗人客居他乡而愁苦的一生。那么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哪四个人生阶段?
学生:小时候(少年)——长大后(青年)——后来(中年)——现在(老年)
教师:下面我们具体感知意象的创设效果(板书),再读全诗,想一想四个人生阶段各是因什么而愁?
学生:小时候(少年)──母子分别家愁(亲情)
长大后(青年)──夫妻离愁家愁(爱情)后来(中年) ──丧母哀愁家愁(亲情)现在(老年) ──思归浓愁国愁(祖国情)
教师: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意象如何能表现乡愁的?
邮票让人联想到什么?(通信)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在外求学,母子分别,由此思念母亲,点点滴滴的眷恋之情,骨肉之情,都凝聚在这张怎样的邮票上?
学生:小小的
教师:邮票虽小,可蕴含的感情却是那么深。所以作者把眷恋之情,骨肉之情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因此邮票就成了乡愁的“骨肉之情”的象征。(这是一种亲情)
后来他渐渐长大了,成家立业了,为了养家糊口,外出工作。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
教师:船票又是用了怎样的修饰语?
学生:(窄窄的)
教师:一张船票虽然窄窄的,却凝结着对新婚妻子的不尽相思,因此船票也就象征着乡愁的恋人之情。(这是一种爱情)
教师:同学们,世界上最长的距离是什么?
学生:就是生死之别
教师:是啊,诗人到后来,回到朝思暮想的家乡,母亲却在一方坟墓里,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
教师:坟墓又是用了怎样的修饰语?
学生:矮矮的
教师:虽然是矮矮的坟墓,却将母亲与“我”天人相隔,作者心酸极了,这种辛酸是无法言喻的,这种辛酸是不为人体会的。因此,矮矮的坟墓就成了乡愁的生死之情的象征。(这是一种哀情)
教师:而现在,作者己经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他站在台湾的高山上,眺望祖国大陆。诗人就在海峡那头,吟咏了一辈子乡愁。就像他说的,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是雪满白头。海峡将“这头——台湾,那头——大陆”隔开了。
教师:那么海峡又是用了怎样的修饰语?
学生:浅浅的
教师:分析“浅浅”的效果。课文100页
教师:一湾海峡,虽然是浅浅的,却将台湾与大陆分隔将近半个世纪,可这浅浅的海峡又怎能割断炎黄子孙对故土的绵绵思念?
教师:海峡也就成了乡愁的“故国之情”的象征。(这是一种爱国情)
教师:这“海峡”饱含着多少人的辛酸泪水,什么时候祖国才能统一啊!个人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教师:同学们,“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教师:这些形容词也是叠词的运用。那么这些叠词声调有什么特点?
学生:都是三声。
教师:声音上有什么感觉?
学生:声音拖长了
教师:声音拖长了情感就浓了,乡愁就更浓重。
教师: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这组意象和“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一组表时间的短语联系起来,首先让人联想到诗人的经历;如果和“乡愁”这一主题相联系,更会让人联想到作为“乡愁”这种抽象情绪的对应物,形式上看起来是并列的,从感情的抒发来看,则是层层推进的。他们具体生动的表达了伴随诗人一生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以及更为崇高的爱国深情。具有以往乡愁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思考与练习第一大题)
教师:再读全诗
教师:同学们我们朗读这首诗歌,抑扬顿挫,感情真挚,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除了诗中意象的内涵具体形象、真切感人的因素外,这首诗本身的构思精巧、形式优美(板书)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教师:我们刚才知道了,诗歌是以“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一组表时间的短语为序的,构思精巧、结构严谨。板书:(时间为序)
教师:前三节内容上是有一个明显的时间先后顺序,写的是诗人的一生的生活经历,内容都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而最后一节与前几节相比,顺序相连而内容却有变化(刚才我们了解到个人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那么能否去掉第四节?
教师:不能。前三节如同汹涌而进的情感波涛,层层推进,到了最后一节,感情推向高潮。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又画龙点睛,是前三节情感的升华,即是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思考与练习第二大题)
教师:讲解完美的形式(表现在结构美和音乐美)
教师用书P212第4、5
课堂小结
(讲解主题)
教师用书P213第(三)
讲解教书用书中P213页第四题
五、结束语
诗人自己说:母亲不在了,再也听不到母亲呼唤的声音,也再回不到童年,余光中的乡愁是回不去的乡愁。周杰伦歌词中有说“到不了的地方叫远方,回不去的地方叫故乡“。这种回不去的感觉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比如童年我们再回不去,在时间的长河里,我们有很多地方再也回不去的,但是庆幸还好有这首乡愁,带我们回到那故乡,带我们重温过去的岁月,叫我们感动。我想请大家起立,再朗诵一下这首诗歌。
4、《乡愁》教案
罗山二中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相关作品;
2、诵读诗歌,能通过诗中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理解诗中的情感、把握主旨(重、难点);
3、体会诗歌的形式美;
4、学会欣赏诗歌,有自己的感悟;初步尝试诗歌创作,感受创作的乐趣。
教学设想:在诵读中感悟,在合作中赏析
教具:多媒体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激情入境:
李白的《静夜思》大家会背吗?(齐背)诗中集中表达诗人浓郁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人寄情明月,(看屏幕)这轮皎洁的明月不知寄托着古今多少诗人的乡愁。思乡是诗歌永恒的主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当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看他是怎样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二、简介作者
(看屏幕)师抓要点介绍,感染学生。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1949年离开大陆,现居台湾,是台湾诗人。已出版诗集、散文、评论和译著40余种,60年代起余光中创作了不少怀乡诗,其中便有人们争诵一时的“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土。”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余光中时而低首沉思,时而抬头远眺。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1、生伴乐反复诵读
2、师适时点评,指导朗读的节奏与语速,并引导学生谈感悟到的诗中的感情及感情基调;最后,播放四节诗的画面,学生看画面在心里默默吟诵,深切感受诗中的意象与情感。
四、合作讨论,品味赏析:
1、这首诗分别寄托了作者在什么时间对谁的情感?
2、诗人把这些感情分别寄托在哪些具体的事物上呢?
3、四节诗在时间上有什么联系?情感上有什么变化?
4、四节诗在句式与语言运用上有哪些相同之处?诗中四个意象前的修饰词语有什么变化?
五、板书小结
时间步步推移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形邮船坟海愁构
式票票墓峡思
美母亲新娘母亲大陆巧
感情层层推进
六、拓展延伸,欣赏诗歌:
乡愁
李广田
在这座古城的静夜里,
听到了在故乡听过的明笛,
虽说是千山万水的相隔吧,1、这首诗选择了哪些意象来表达
却也有同样忧伤的歌吹。思乡之情?
偶然间忆到了心头的,
却并非久别的父和母,2、和余光中的《乡愁》相比,你更
只是故园旁边的小池塘,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萧风中,池塘两岸的芦与荻。
七、学以致用,尝试诗歌创作
1、以“爱”为内容,说一句富有诗意的话(以填空仿写式步步引导)
①爱是口渴时的一杯清茶(爱是具体的)
爱是饥饿时的一片面包
爱是
②爱是阳光,爱是雨露(爱是抽象的)
爱是
③爱是让失学儿童重返校园(爱是宽泛的)
爱是
④爱是让祖国更富强(爱更是崇高的)
爱是。
2、作业:以“爱”为题,写一首小诗。
3、总结:人人需要爱,社会需要爱,让我们用心感受爱,以爱回报爱,让这世界处处充满爱!
无论何时,在华夏儿女的心中:长城是我永远的故乡,祖国是我永远的最爱!
5、乡愁诗教案
乡愁诗教案
一、导入:
同学们年龄小,不知道有没有想家的感受。我老家在内蒙古,,高中时,曾到广西求学,整整三年没回家。我就时常想家,想起风雨中父母忙碌的身影,想起那一望无际的草地,想起黄昏中赶着羊群回家的牧人……家乡的点点滴滴都成了我心头的牵挂,每到这时候,我都喜欢坐在穿流过城市的西江边,轻轻的唱李叔同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音乐声渐起渐强),想家的时候,父母的电话,朋友的信件和小照,总能抚慰我孤单寂寞的心灵,缓解我无边的思乡愁绪。可是啊,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在外的游子呢?特别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相隔,更因为政治上人所共知的原因,长期不能与亲人相见,它们的乡愁又是多么浓郁,多么哀痛啊!让我们听听台湾同胞心底的呼唤吧。
二、朗读,感知诗意。
老师强调:朗诵是解读诗歌的敲门砖,我们只有对诗歌进行反复诵读,才能真正走进解读诗歌的艺术殿堂。
1.自由读
请同学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的时候,揣摩节奏和重音。
2.指名读
师生共评。
(在这个环节里,要指出节奏和重音的处理原因)
引出本诗歌朗诵的基本要求:本诗感情是忧郁深沉的,所以语速要稍慢且舒缓。重音和节奏的处理如下:
四节,第一节稍平淡,回忆的口气;第二节增加了遗憾的语气;第三节,要体现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节,表现出而今的惆怅。
节与节之间要有足够的停顿,特别在前三节与第四节间,约停2。5秒。
读的时候要配合相应想象,全情投入。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重读“小小”)
我/在这头(重读“这”,以下类推)
母亲/在那头(重读“那”,以下类推)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重读窄窄)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注意“啊”与前一字连读轻声,不能当单字重读)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重读矮矮)
我/在外头(语调稍微提高)
母亲/在里头(语气要转激烈,“在里头”可拖轻微颤音) 而/现在(语气转平和)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重读“浅浅”)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那头”拖长音,表现深深的惆怅和期盼)
三、品味,质疑欣赏
1、现在大家对诗已比较熟悉了,我们按照惯例,想先说说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学生可能的问题是:)
(1)乡愁浓郁,诗人为何用“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这些形容词?
老师可点拨:正是用这些面积小重量轻的词语,来反衬乡愁之浓郁。古人也有这样的写法:李清照:“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2)乡愁怎么会和坟墓联系在一起?
老师可点拨:这一节与前两节相比,气氛上有什么不同?(多了些悲凉)前两节是生者对生者的思念,乡愁都是有所寄托有所排遣的;这一节是生者与死者的诀别,时空的隔离再也得不到沟通了。诗人自己少年起就在外漂泊,一直想好好孝敬老母亲,抚慰她那一颗望儿回家望穿双眼的慈母心,可是,“子欲养而亲不在”,因为远离故土,诗人不仅未能在母亲膝前尽孝,就是在白发苍苍的母亲去世时,都未能让老人家看上自己一眼,就让他带着长长的思念、未了的心愿长眠于地下,念及此,怎不让人肝肠痛断啊!这种撕心裂肺般的疼痛,正是亲情最浓重时,乡愁最感人时。
(3)乡愁怎么会和海峡联系在一起?
海峡隔开了大陆和台湾,台湾人民有家难回,亲情难叙。诗人只好把浓浓的乡愁寄予这湾浅浅地海峡。前三个意象联结的是亲情、爱情,这节连接的是爱国情。诗人已经把乡愁升华为整个民族感情的寄托。诗人在他的诗《从母亲到外遇》中这样写道:“大陆是母亲,不用多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一片故土……我离开她时,才二十一岁呢!再还乡时已六十四岁。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这不啻于泣血的悲啼,含泪的呼唤!“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之痛啊。
2.不理解的地方说过了,同学们有没有找到自己最喜欢或是感受很深的地方?(这部分内容也可能在质疑中出现,一些人的疑问,正是另一些人的感悟)
可能有:
(1)诗人在诗歌中用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代表着漂泊、隔离和诀别的具体事物来承载诗人抽象的恋国思家的乡愁。感情是层层深入的,先是母子别,夫妻别,再是生死别,故国别,诗人由个人情感,上升到民族情感。
(2)“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这种表示时间的时序语句,不着痕迹的表现时间变化,情感增强。
(3)“乡愁是……”的反复出现,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4)“这头”“那头”“里头”“外头”自然显示了空间的隔离,反复使用营造出一种低徊掩抑、如泣如诉的气氛。
(5)量词“枚”“张”“方”“湾”,富于变化,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
师小结:这首诗中,诗人借助四个意象,抒发自己浓浓的乡愁。有评论认为,最可人的是第一段,最迷人的是第二段,最感人的是第三段,最惊人的是第四段。“可人”在于有母亲可依可恋;“迷人”在于有新娘可思可愁,那愁是绮丽的;“感人”在于丧母之痛乃切肤之痛,有所谓“未丧母者来细看,既丧母者来痛苦”之说;“惊人”在于最后一段将全篇升华,愁系祖国,着笔惊人。没有国魂、民族魂的人是做不出来的。
四、想象,体会画面美。
诗是精当的含蓄的艺术,光靠这样的领会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去拿美丽的画面中飞翔。诗人在人生的四个时期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四个意象,若把人的一生比作四季,诗的四节就分别代表了春夏秋冬,请你想想根据诗人四个典型意象,结合人生不同阶段的情况和四季景物特点,用你细腻的笔触,描绘不同阶段的美丽图画。
1。哪一节最难想象?(生可能觉得三、四节比较难)
请生齐读。老师描绘画面。
第三节:中秋月圆人应团圆,但是当作者历尽千辛万苦,归心似箭地回到了朝思暮想的家乡时,却再也听不见母亲慈爱的唤儿声,再也看不见母亲慈爱的笑容,再也感受不到母亲温情的摩挲了。含辛菇苦的母亲由于年老体衰,由于念儿成疾已经长眠于地下了,那“矮矮的坟墓”便是明证,“矮矮”也正说明母亲溘然去世已久了!“鬓已星星”的作者在冷风苦雨中直挺挺地跪在坟前!没有眼泪,眼泪也许在漫长的思念中流尽了!今日的冰冷的雨水就是他的泪吧!没有了哭声,哭声也许在刚跨进家门看到母亲遗容时,发出的撕心裂肺的一声“娘啊”的哀叫时已哭尽了!今日凄厉的秋风就是他的痛哭吧!他仿佛在想:在漫长的无期无望的等待中,老母亲该是怎样的望眼欲穿!每年的365天的希望变成365天的失望,十年就这样过去了,又十年还这样过去了……时间老人已不忍心再让母亲活得这样苦了,这样苦苦的等待了,在母亲就要闭上眼的那一瞬间,她还努力想听儿子的喊“娘”声,她还努力地伸出枯槁的手想抚摸一下儿子,但是无望了,多年的希望、失望的交替此刻变成了黑漆如夜的绝望了,这时一滴冰冷如古井之水的眼泪在紧闭的眼角流出。他仿佛又想起多年前离家的晚上的情景:母亲在昏黄灯下给自己密密地缝着衣服,“意恐迟迟归”,谁又想到这一迟就几十年!总算回来了,却不见了母亲,生死两茫茫,天人永相隔;他仿佛在想:母亲的恩情如三春之阳,一生也报答不完,但是总可以服侍妈妈养老送终呀。可是只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刻骨铭心的无法弥补的一生的伤痛了!后悔当时为何要离开母亲,内疚自己没有尽人之子孝,哀悼母亲凄凉的一生,痛恨隔断天伦的无情世事。这一切的一切只留下浓浓的悲哀。所以坟墓矮矮,哀痛浓浓!第四节:“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人纵然抱着孝养母亲的心,却正如风中树叶自己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这无情的风喻指了什么样的社会局势呢?不难理解是祖国的不统一。正如“冬,岁之暮”一样,作者已是人生的暮年,白发苍苍、老态龙钟了!他站在高山向大陆眺望,耳边仿佛传来亲人的呼唤!想渡,却被那浅浅的海峡所阻隔!它阻断了多少亲人的团圆的梦想,它又使多少人骨肉分离、天人永隔;这海峡的浩荡之水啊,怎比思乡之泪的多、深、重!这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旷古的乡愁之泪啊!他还在想:现在还没有实现祖国的统一,但在不久的将来,台湾大陆一定会统一!正如雪莱所说的:“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到那时,两岸骨肉团圆,让那喜悦的泪水肆意奔流“顿做倾盆雨吧”!所以海峡浅浅,悲怆深深。2。哪节最易想象?
生自选,听朗读欣赏,听完后写,3分钟。
五、补写,展示能力
这首诗构思精巧,意象具有单纯而丰富的画面美,节奏具有音乐美,结构整齐,具有建筑美。这些好处,同学们都通过朗读和联想充分体会到了。老师想请大家集思广益,给《乡愁》补上一段“读书时”,要求与全是其他意象绾合在一起,不破坏全诗的和谐性。
(附:读书时,乡愁是一线细细的电话,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六、结束语:
1.通过补写,大家更好的了解了诗歌所包含的感情,让我们再一次通过朗读吟诵,感受海外游子浓浓的乡愁吧。
2.听啊,这样一曲时时在耳边萦绕的旋律,正是余光中作词,罗大佑谱曲并演唱的《乡愁四韵》,让我们静静地聆听一分钟吧。
6、《乡愁》教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乡愁》教案设计
备课教师:郑海跃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的绘画美。
情感目标:体会海外游子拳拳的爱国之心,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学会抓住诗歌的意象去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
1.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理解本诗托物寄情的写作手法。
3.激发和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难点】透过意象去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
【设计思路】
《乡愁》是台湾当代著名作家余光中先生20世纪70年代写的一首小诗。诗歌用优美的意象、低沉的笔调谱写的一首海外游子思乡恋国的凄美相思曲。是一首难得的思乡爱国的教育诗篇。为此我的课程设计思路是:诵读欣赏,想象体会,引申迁移。通过这三个步骤重点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感受“爱祖国”“爱家乡”的深刻意义,进而激发和陶冶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背景音乐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是本课的一大特色。用与主题相关的背景音乐烘托一种气氛,给学生思维的启动构建一个平台,也为本诗的理解铺设一个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在《流浪歌》的主旋律中初步感知游子羁旅伤别之情。)
1.师:一曲《流浪歌》唱出了多少华夏儿女的心声:“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冬天的风啊,夹着雪花,把我的泪吹下……”陈星的歌声唤起了多少阔别家乡的人们的心酸痛楚。其实,不光是歌声,在中华文化的长廊中,一大批文人墨客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同样表达了他们羁旅他乡,心系故土的感伤。同学们能举几个例子说说吗?
2.生自由回答(如李白的《静夜思》,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3.师总结:人是故乡美,月是故乡圆。毕竟“洛阳虽好不如家”啊。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首诗也与思念有关,它就是余光中的《乡愁》。
二、作者简介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当代诗人和评论家。1950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是他众多乡愁诗中最有代表性,也是流传最广的一首。
三、诵读欣赏
(一)诵读感知
1.默读本诗,根据诗意推测体会本诗的诵读技巧(包括节奏,重音,感情等)。
2.学生试读。
3.学生就上位同学的诵读情况批评指正。(从节奏,重音,感情等方面着手)
4.学生再次试读。
5.老师评点:节奏应该和缓,感情低沉。
6.听范读录音,生体会、模仿。
(二)品读欣赏
1.在漫长的生活经历中,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让诗人怅惘叹息不已,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明: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它们代表了诗人人生的四个阶段,暗含着诗人客居他乡而愁苦的一生。
2.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哪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生阶段又各因什么而愁呢?
明:
小时候(少年)因求学而母子离别(母子别)
长大后(青年)夫妻离别思恋娇妻(夫妻别)
后来(中年)生死隔离哀思难诉(生死别)
现在(老年)国土分裂有家难归(家国别)
3.乡愁本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种情感,诗人是通过什么具体可感的东西来表达的?
明:诗中借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四个具体的事物,把抽象的乡愁变得可察可感。在这里,作者运用了托物寄情的方法。所谓托物寄情,就是通过对具体形象的描述,突出物体的特点,表达某种思想感情。这种方法可以增加诗作的艺术感染力。
一枚小小的邮票:写信可寄乡思
一张窄窄的船票:成船可解相思
一方矮矮的坟墓:生死隔绝哀思难诉
一湾浅浅的海峡:海水无尽忧思无尽
4.怎样理解以上四个意象之间的关系?从情感的抒发上看,是并列的还是逐层深入?
明:逐层深入,暗示随着时间的流逝,作者思乡恋国的情愫越来越浓。
小结:《乡愁》是一首游子思乡的深情恋歌,更是一首如泣如歌,动人心魄的真挚的情诗。它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表达了一个深刻的主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时代感,在给我们强烈的情感震撼的同时,也给我们极强的审美感受。
四、想象体会
诗歌的语言简洁凝练,但却能传达出丰富动人的意境。这首诗的每一节都构成了一幅独特的画面,下面是老师对第一节诗所表现出来的画面的解读。读一读,然后模仿着写写看。
1.[示例]第一节: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在《一封家书》的音乐声中听老师的解读。
[解读]
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端坐在木桌前。如豆的灯火映照着他那双湿润的眼。窗外,清冷的月光如泻。
他正在小心翼翼地粘贴着一枚小小的邮票。信封上,是他母亲的名字。——他给母亲写些什么呢?
是叙说离家求学的艰辛,还是追忆儿时盘恒母亲膝头的亲密?是倾述“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怀,还是应答母亲日日村头槐树下的翘盼?……
他还在恭敬地粘贴着。他粘贴的哪里仅是邮票,他粘贴的是母子身处两地遥相思念的亲情!他邮寄的又哪里仅仅是信,他邮寄的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拳拳赤子之心!
谁说“少年不识愁滋味”,这正是一个少年——如烟如梦的乡愁啊!
2.读第二节,伴着《久别的人》的歌声,展开联想和想象,对其解读。
3.读第三节,伴着《人鬼情未了》的歌声,展开联想和想象,对其解读。
4.读第四节,伴着《望乡》的歌声,展开联想和想象,对其解读。
5.老师评点:诗歌寥寥数语却给我们以无限想象的空间。透过几幅画面我们进一步地体会到了诗人寄居他乡的种种苦闷和彷徨,也认识到了家国分离给人们带来的无穷伤痛,在此,我们有什么感受呢?我只想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同时也希望我们的祖国早日完成和平统一的大业,让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
五、引申迁移
欣赏席慕蓉的《乡愁》,回答问题。
乡愁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常在有月亮的时候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颗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注:席慕蓉,台湾知名画家、散文家和诗人,1943年出生于重庆,祖籍内蒙古,1949年由南京迁居香港,1954年赴台。)
思考:这首诗分别选用了那些意象来表达感情的?与余光中的《乡愁》在主题上有什么共同点?
六、结尾(在歌曲《我的中国心》中结束本课)
经过几代人的艰辛努力,如今,香港、澳门业已回到祖国的怀抱。仅有一水之隔的台湾何时才能与祖国大陆统一呢?“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我坚信,有我们广大的台湾同胞的支持和数以万计海外侨胞的帮助,祖国和平统一的大业终会完成,因为我们有一颗共同的心,那就是——我的中国心。(歌声响起)
七、板书设计
时间托物寄情思绪
小时候邮票母子别愁
长大后船票夫妻别愁
后来坟墓生死别愁
现在海峡家国别愁
7、《乡愁》教学案例(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人教版《乡愁》教学案例
岳晓芹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语文出版社出版的人教版中学语文九年级上第一课,本单元是一个新诗单元,四篇课文都具有抒情性强,形象鲜明,想象丰富,语言优美的特点,充分体现了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但这一些必须由学生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来感悟和体验。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情趣,又可以引导学生体验和理解作品,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乡愁》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郁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具有以往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学习本诗,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创作小诗,抒发自己心中所想、所感。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诗深刻的主题,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
2、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能力、品味语言的能力、自学探究能力及团结合作精神。
3、深刻理解作者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及更为深沉的爱国情怀,将感情上升到激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统一的期盼。
教学重点:体会意象和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教学难点:对诗中四种意想的体会和把握。
教学过程
(课前3分钟播放歌曲《想家的时候》,创设氛围。
一、导入新课。
叶落归根,故土思情。故乡,永远是每个游魂牵梦萦的地方。离开故乡,有时带着憧憬、梦想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有时带着寂寞惆怅和一份深沉的苍凉去奔波,但不管怎样,家乡总是游子心中最温柔、最留恋的地方。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特别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的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呀,真正的痛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诗——《乡愁》
二、作者简介
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吧,哪个同学根据你积累的资料,简要的把你所认识的余光中先生介绍给大家。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
1950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三、指导朗诵。
1、听录音朗读,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播放课件。学生全神贯注地听录音。朗读深沉、图文并茂,学生深深地被感染了。)
2、明确感情基调、语速。(深沉中略带哀伤的,缓慢的。)
-
3、划分诗的节奏。
诗歌是讲究节奏的艺术,节奏是感情的外在体现,“感情动于中而节奏形于外”。朗读诗歌必须讲究节奏,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根据课后习题三的提示,边标出节奏边小声朗读。(生边小声试读边快速标出朗读节奏,师来回巡视着,指导有疑难的同学。)
4、老师作示范朗读。(配上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
5、指名朗读
四、分析、解读本诗。
1、这首诗抒发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抒发诗人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2、要把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感情具体表达出来,就要借助意象,意象就是诗中的形象。请同学们帮老师找找看,这首诗借助什么样的意象表达这浓浓的思乡之情?(板书: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诗中分别表达了怎样的乡愁呢?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想景悟情,再现诗中的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生六人一组,师来回巡视,具体指导。)
(通过联想,演释诗的内容:小时候,作者出外求学,当夜静时总想起母亲,就拿笔写信,望着那小小的邮票,他希望这邮票能带去他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后来他渐渐长大了,成家立业了,为了养家糊口,外出工作。每当要回家时,望着那窄窄的船票,想着新娘做好了可口的饭菜在家等待着;后来作者回到朝思暮想的家乡,母亲却在一方矮矮的坟墓里,作者心酸极了,那种辛酸是无法言喻的。而现在,作者己经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他站在台
湾的高山上,眺望祖国大陆:这浅浅海峡饱含着多少人的辛酸泪水,什么时候祖国才能统一啊!板书:思乡、怀亲、爱国)
4、通过朗读,想景悟情,我们己经感受到诗人独具的艺术匠心。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这首诗美在哪里?同学们可以从结构、主题、意境、修辞等去欣赏。(生议论明确: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富有音乐美。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富有结构美。)
小结: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绪,诗人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作为乡愁的对应物,收到了具体、生动的效果这些意象,形式上看起来是并列的,从感情的抒发来看,则是层层推进的。由乡关之思、怀亲之情、至更为崇高的爱国深情,具有以往乡愁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构思精巧、结构整饬、旋律优美。
5、再次朗读全诗,体会感情,试着背诵。(三分钟后,师生齐背)
五、激情抒怀。
(
播放课件)乡愁是苦涩的也是醉人的,是一缕缕扯不断的情思,是对家的向往,是对根的企盼。不论漂泊多久,不论身在何处,当夕阳西下,当晚风吹拂,总有那么一抹淡淡的愁绪萦绕在心头……如果你是这位凭栏而立的老者,站在海峡的彼岸,眺望大陆的方向,心里会想些什么?你又想对大陆说些什么呢?(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是啊,山水也许能隔开一切,却隔不断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骨肉深情!相信这深情总有一天会填平这浅浅的海峡,到那时,“月圆人也圆”!
六、迁移拓展。
1、仿句
这首诗作者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寄托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其实除了这些事物外,还有许多东西能触动我们的心灵,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用具体的事物为"乡愁"打个比方。(略思片刻,指名回答。)
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可以把这些句子整理起来,就是一首很美的乡愁诗了,同学们尝试做诗人了。
七、布置作业
创作一首盼望台湾回归的小诗。
板书设计
乡愁
于光中
小时侯邮票思乡
长大后船票
后来坟墓怀亲
现在海峡爱国
教学反思
《乡愁》是一篇充满人文,饱含感情的诗歌,教师用心去教,用感情教,创设情境感染学生,努力使师生的感情融人作者浓浓的乡愁之中,产生心灵上的共振。
1、课堂导入设计新颖,歌曲《想家的时候》渲染气氛,配以诗意的导言自然引人新课,让学生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奠定感情基调。
2、突出探究创新的特点。体现了"诵读——解读——激情——拓展"的教学模式,这是在课改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个新型教学模式,其核心是:"读熟、悟透、情扬、迁移"。这堂课这四大块很清晰:解读环节中,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在小组中想景悟情,描述诗的内容,让学生主动参与,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激情环节中,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感受并抒发盼归深情。拓展的环节,让学生模仿诗中的意象为乡愁打一比方,激活了学生创新的思维。
"各领风骚话说愁"注重引导学生积累知识。
3、多媒体教学手段对课堂教学起到了恰到好处的辅助作用,体现了课堂资源的整合。课前的歌曲欣赏《想家的时候》再加上如泣如诉的《思乡曲》作为背景音乐,都给人以审美的熏陶和艺术的享受。
8、《乡愁》教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乡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的绘画美。
情感目标:体会海外游子拳拳的爱国之心,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学会抓住诗歌的意象去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
1.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理解本诗托物寄情的写作手法。
3.激发和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难点】透过意象去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
【设计思路】
《乡愁》是台湾当代著名作家余光中先生20世纪70年代写的一首小诗。诗歌以乡愁为线索,运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谱写了一首海外游子思乡恋国的凄美愁曲。为此我的课程设计思路是:以诵读为主要手段,引领学生从诵读中领会诗歌情感,使学生设身处地的感受“爱祖国”“爱家乡”的深刻意义,进而激发和陶冶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在《流浪歌》的主旋律中初步感知游子羁旅伤别之情。)
一曲《流浪歌》唱出了多少华夏儿女的心声:“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陈星的歌声唤起了多少阔别家乡的游子们的心酸痛楚,而自古以来就有很多表达思乡愁绪的方式,同学们能举几个例子说说吗?
2.生自由回答(如李白的《静夜思》,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3.师总结:人是故乡美,月是故乡圆。毕竟“洛阳虽好不如家”啊。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首诗也与思念有关,它就是余光中的《乡愁》。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体会这首乡愁诗与我们以前学习过的思乡诗有什么不同?
二、作者简介
生于中国江苏南京,父亲余超英,母亲孙秀君。但是母亲为江苏武进人,妻子为常州人,故又以江南人自命。抗日战争时在四川读中学,感情上亦自觉为蜀人。曾自言:“大陆(中国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其写作风格:以诗歌创作为主,复以散文及评论扬名。其诗作多发抒诗人的悲悯情怀,对土地的关爱,对环保的指涉,以及对一切现代人事物的透视解析与捕捉。作者自传统出发走向现代,复又深入传统。
三、诵读欣赏
(一)诵读感知
1.默读本诗,根据诗意推测体会本诗的诵读技巧(包括节奏,重音,感情等)。
2.学生试读。
3.学生就上位同学的诵读情况批评指正。(从节奏,重音,感情等方面着手)
4.学生再次试读。
5.老师评点:节奏应该和缓,感情低沉。
6.听范读录音,生体会、模仿。
(二)品读欣赏
1.在漫长的生活经历中,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让诗人怅惘叹息不已,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明: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它们代表了诗人人生的四个阶段,暗含着诗人客居他乡而愁苦的一生。
2.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哪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生阶段又各因什么而愁呢?
明:
小时候(少年)因求学而母子离别(母子别)
长大后(青年)夫妻离别思恋娇妻(夫妻别)
后来(中年)生死隔离哀思难诉(生死别)
现在(老年)国土分裂有家难归(家国别)
3.乡愁本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种情感,诗人是通过什么具体可感的东西来表达的?
明:诗中借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四个具体的事物,把抽象的乡愁变得可察可感。在这里,作者运用了托物寄情的方法。所谓托物寄情,就是通过对具体形象的描述,突出物体的特点,表达某种思想感情。这种方法可以增加诗作的艺术感染力。
一枚小小的邮票:写信可寄乡思
一张窄窄的船票:成船可解相思
一方矮矮的坟墓:生死隔绝哀思难诉
一湾浅浅的海峡:海水无尽忧思无尽
4.怎样理解以上四个意象之间的关系?从情感的抒发上看,是并列的还是逐层深入?
明:逐层深入,暗示随着时间的流逝,作者思乡恋国的情愫越来越浓。
小结:《乡愁》是一首游子思乡的深情恋歌,更是一首如泣如歌,动人心魄的真挚的情诗。它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表达了一个深刻的主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时代感,在给我们强烈的情感震撼的同时,也给我们极强的审美感受。
四、想象体会
诗歌的语言简洁凝练,但却能传达出丰富动人的意境。这首诗的每一节都构成了一幅独特的画面,下面是老师对第一节诗所表现出来的画面的解读。读一读,然后模仿着写写看。
1.[示例]第一节: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在《一封家书》的音乐声中听老师的解读。
[解读]
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端坐在木桌前。如豆的灯火映照着他那双湿润的眼。窗外,清冷的月光如泻。
他正在小心翼翼地粘贴着一枚小小的邮票。信封上,是他母亲的名字。——他给母亲写些什么呢?
是叙说离家求学的艰辛,还是追忆儿时盘恒母亲膝头的亲密?是倾述“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怀,还是应答母亲日日村头槐树下的翘盼?……
他还在恭敬地粘贴着。他粘贴的哪里仅是邮票,他粘贴的是母子身处两地遥相思念的亲情!他邮寄的又哪里仅仅是信,他邮寄的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拳拳赤子之心!
谁说“少年不识愁滋味”,这正是一个少年——如烟如梦的乡愁啊!
2.读第二节,伴着《久别的人》的歌声,展开联想和想象,对其解读。
3.读第三节,伴着《人鬼情未了》的歌声,展开联想和想象,对其解读。
4.读第四节,伴着《望乡》的歌声,展开联想和想象,对其解读。
5.老师评点:诗歌寥寥数语却给我们以无限想象的空间。透过几幅画面我们进一步地体会到了诗人寄居他乡的种种苦闷和彷徨,也认识到了家国分离给人们带来的无穷伤痛,在此,我们有什么感受呢?我只想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同时也希望我们的祖国早日完成和平统一的大业,让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
五、引申迁移
欣赏席慕蓉的《乡愁》,回答问题。
乡愁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常在有月亮的时候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颗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注:席慕蓉,台湾知名画家、散文家和诗人,1943年出生于重庆,祖籍内蒙古,1949年由南京迁居香港,1954年赴台。)
思考:这首诗分别选用了那些意象来表达感情的?与余光中的《乡愁》在主题上有什么共同点?
六、结尾(在歌曲《我的中国心》中结束本课)
经过几代人的艰辛努力,如今,香港、澳门业已回到祖国的怀抱。仅有一水之隔的台湾何时才能与祖国大陆统一呢?“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我坚信,有我们广大的台湾同胞的支持和数以万计海外侨胞的帮助,祖国和平统一的大业终会完成,因为我们有一颗共同的心,那就是——我的中国心。(歌声响起)
七、板书设计
时间托物寄情思绪
小时候邮票母子别愁
长大后船票夫妻别愁
后来坟墓生死别愁
现在海峡家国别愁
9、《乡愁》诗歌鉴赏(教案设计)
乡愁
余光中
一、导入课文
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忆山东兄弟》)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王维《杂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下面我们来看两首台湾当代诗人的思乡之作。
二、作者简介
余光中和席慕容的祖籍都在大陆,他们也都出生在大陆,后来定居于台湾。余光中更是在大陆生活有二十余年。二十年的生活积淀,二十年的故园情深,因而,祖国大陆更是他的精神的归宿,灵魂的家园。而席慕容,她的故乡,在她的诗中是在“长城外”“阴山下”的那个“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上。但是,由于命运的安排,她不在那儿长大。可是,作为多情的诗人,面对着人为的山河阻隔,她与故乡有割不断的血脉联系,故乡同样是她的灵魂的归依。因而,在这两位诗人的作品中,都弥漫着无限的乡愁。
三、朗诵
1、老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再点名朗诵
四、分析《乡愁》(余光中)
1、随着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诵,课堂上也弥漫了浓浓的乡愁。通过朗诵这首诗,我们可体会到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让诗人怅惘叹息不已,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明确:“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2、四个时间序词,代表哪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
明确:
少年时——邮票——母子分离
成年后——船票——夫妻分离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
现在——海峡——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3、乡愁本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种情感,诗人又是通过什么具体可感的东西来表达的?
明确: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邮票:小时候离家读书,乡愁惟有通过那小小的邮票以写信的方式来向母亲诉说心中的思念。
船票:长大后,为生活所驱遣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外,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所以,那缕缕的乡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
坟墓: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到后来,时空的阻隔再也得不到沟通,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生者与死者,永远地隔开了。不管是邮票还是船票,都无法叩开这一小小的坟墓,都无法连接这阻隔的阴阳。诗到这里,感情加重,悲剧气氛更强,让人唏嘘感叹不已。
海峡:而现在,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仅把我与祖国故乡隔开了,而且无法逾越。一句“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如瀑布直落心田,横溢四处,又如悲歌吟唱,震撼读者的心肺。诗到这里,诗人的乡愁得到了升华,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这四个对应物,都显示了漂泊、隔离、绝别、可望而不可归的离愁别绪。
五、从思念的内容、思念的时间长度、思念的程度三方面把这首诗与李白、王维他们的乡愁诗进行比较。
李白王维崔颢余光中
思念的内容:亲人、家乡、亲情祖国、民族
思念的时间:片刻、偶而某个时段整个一生且不断加大加深
思念的程度:思而不愁,愁而不哀因家国分离而极度的悲哀
分析:李白,叙述望月思乡的过程,以“举头”,“低头”两个动作来表达牵肠挂肚的思念,但是并非思而愁,愁而哀,因为他们的离乡背井并非民族的分割和国家的可望不可归,因而所生的乡愁也并非极度的悲哀。而余光中,他的乡愁是按照“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的顺序来写,在广远的时空中,这中乡思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加大,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加深。余光中自己也认为他的乡愁应是对整个地理的、历史的,包括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他长期生活在一个孤岛上,正如另一个台湾诗人蒋勋所写一首诗一样:“岛屿,岛屿,它是大陆的弃婴它是海洋的孤儿”这里面饱含了漂泊者的心酸,这是一种有家归不得的海外游子的不尽的乡国之思。是个人的离合悲欢延伸而成的祖国之爱和民族之恋,蕴涵了结束民族分裂、祖国统一大业的殷切期望。
六、分析席慕容的《乡愁》
这首诗共三节七行,非常短小,但却别出心裁,诗意隽永。把乡愁写得缠绵悱恻,令人感叹不已,全诗共用了三个画面来表达乡愁,请你描绘一下这三个画面,并说说这三个画面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故乡月夜的笛声
寄寓月明之夜便会思乡
2、雾里的挥手别离
难回故乡的一种惆怅
3、没有年轮的树对故乡绵绵无期的思念
谢老师
10、《乡愁》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学设计)
《乡愁》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第一单元第二课,本单元是一个新诗单元,这一组诗都具有抒情性强,形象鲜明,想象丰富,语言优美的特点,充分体现了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但这一些必须由学生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来感悟和体验。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情趣,又可以引导学生体验和理解作品,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乡愁》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郁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具有以往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学习本诗,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创作小诗,抒发自己心中所想、所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本诗深刻的主题,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能力、品味语言的能力、自学探究能力及团结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理解作者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及更为深沉的爱国情怀,将感情上升到激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统一的期盼。
教学重点:体会意象和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教学难点:对诗中四种意想的体会和把握。
教学过程
(课前3分钟播放歌曲《想家的时候》,创设氛围。
一、导入新课
故乡,是每个离家的人都魂牵梦绕的地方,它是起点也是终点,是开始也是结束。离开故乡,有时带着憧憬、梦想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有时带着寂寞惆怅和一份深沉的苍凉去奔波,但不管怎样,家乡总是游子心中最温柔、最留恋的地方。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特别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的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呀,真正的痛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诗——《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简介
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吧,哪个同学根据你积累的资料,简要的把你所认识的余光中先生介绍给大家。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1950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三、指导朗诵
1、听录音朗读,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播放课件。学生全神贯注地听录音。朗读深沉、图文并茂,学生深深地被感染了。)
2、明确感情基调、语速。(深沉中略带哀伤的,缓慢的。)
3、划分诗的节奏。
诗歌是讲究节奏的艺术,节奏是感情的外在体现,“感情动于中而节奏形于外”。朗读诗歌必须讲究节奏,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根据课后习题三的提示,边标出节奏边小声朗读。(生边小声试读边快速标出朗读节奏,师来回巡视着,指导有疑难的同学。)
4、老师作示范朗读。(配上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
5、指名朗读
四、分析、解读本诗
1、这首诗抒发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抒发诗人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2、要把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感情具体表达出来,就要借助意象,意象就是诗中的形象。请同学们帮老师找找看,这首诗借助什么样的意象表达这浓浓的思乡之情?(板书: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诗中分别表达了怎样的乡愁呢?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想景悟情,再现诗中的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生六人一组,师来回巡视,具体指导。)
(通过联想,演释诗的内容:小时候,作者出外求学,当夜静时总想起母亲,就拿笔写信,望着那小小的邮票,他希望这邮票能带去他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后来他渐渐长大了,成家立业了,为了养家糊口,外出工作。每当要回家时,望着那窄窄的船票,想着新娘做好了可口的饭菜在家等待着;后来作者回到朝思暮想的家乡,母亲却在一方矮矮的坟墓里,作者心酸极了,那种辛酸是无法言喻的。而现在,作者己经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他站在台
湾的高山上,眺望祖国大陆:这浅浅海峡饱含着多少人的辛酸泪水,什么时候祖国才能统一啊!板书:思乡、怀亲、爱国)
4、通过朗读,想景悟情,我们己经感受到诗人独具的艺术匠心。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这首诗美在哪里?同学们可以从结构、主题、意境、修辞等去欣赏。(生议论明确: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富有音乐美。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富有结构美。)
小结: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绪,诗人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作为乡愁的对应物,收到了具体、生动的效果这些意象,形式上看起来是并列的,从感情的抒发来看,则是层层推进的。由乡关之思、怀亲之情、至更为崇高的爱国深情,具有以往乡愁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构思精巧、结构整饬、旋律优美。
5、再次朗读全诗,体会感情,试着背诵。(三分钟后,师生齐背)
五、激情抒怀
(播放课件)乡愁是苦涩的也是醉人的,是一缕缕扯不断的情思,是对家的向往,是对根的企盼。不论漂泊多久,不论身在何处,当夕阳西下,当晚风吹拂,总有那么一抹淡淡的愁绪萦绕在心头……如果你是这位凭栏而立的老者,站在海峡的彼岸,眺望大陆的方向,心里会想些什么?你又想对大陆说些什么呢?(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是啊,山水也许能隔开一切,却隔不断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骨肉深情!相信这深情总有一天会填平这浅浅的海峡,到那时,“月圆人也圆”!
六、迁移拓展
1、仿句
这首诗作者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寄托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其实除了这些事物外,还有许多东西能触动我们的心灵,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用具体的事物为"乡愁"打个比方。(略思片刻,指名回答。)
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可以把这些句子整理起来,就是一首很美的乡愁诗了,同学们尝试做诗人了。
2、各领风骚话说愁
乡愁、离愁、忧愁历来是文人墨客吟咏的题材,请说出带“愁”字的诗句,如能指明作者更好。(多媒体演示积累的有关"愁"的诗句,学生快速地抄写在笔记本上,积累妙词佳句。)
七、布置作业
创作一首盼望台湾回归的小诗。
板书设计
乡愁
于光中
小时侯邮票思乡
长大后船票
后来坟墓怀亲
现在海峡爱国
教学反思
《乡愁》是一篇充满人文,饱含感情的诗歌,教师用心去教,用感情教,创设情境感染学生,努力使师生的感情融人作者浓浓的乡愁之中,产生心灵上的共振。
1、课堂导入设计新颖,歌曲《想家的时候》渲染气氛,配以诗意的导言自然引人新课,让学生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奠定感情基调。
2、突出探究创新的特点。体现了"诵读——解读——激情——拓展"的教学模式,这是在课改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个新型教学模式,其核心是:"读熟、悟透、情扬、迁移"。这堂课这四大块很清晰:解读环节中,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在小组中想景悟情,描述诗的内容,让学生主动参与,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激情环节中,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感受并抒发盼归深情。拓展的环节,让学生模仿诗中的意象为乡愁打一比方,激活了学生创新的思维。"各领风骚话说愁"注重引导学生积累知识。
3、多媒体教学手段对课堂教学起到了恰到好处的辅助作用,体现了课堂资源的整合。课前的歌曲欣赏《想家的时候》再加上如泣如诉的《思乡曲》作为背景音乐,都给人以审美的熏陶和艺术的享受。
11、乡愁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学习现代诗歌朗读的基本技巧,学会有感情地朗读。
2、感知《乡愁》的意境和情感。
3、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思维和运用诗歌表达情感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在朗读中感知《乡愁》的意境和情感。
难点:培养学生联想、想象思维和运用诗歌来表达情感的能力。
【教学模式及方法】
朗诵吟咏——放飞想象——品味感悟
诵读法、启法式点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上课伊始,放钢琴曲《思乡》(配以秋日落叶的画面)
导入: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深秋是个让人伤感的季节,尤其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在他们人生的秋天,依然远离故园的时候,会产生浓浓的乡愁。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余光中的乡愁世界。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1949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诗人二十一岁离开家乡,六十四岁才还乡。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更是漂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
(1949年,有近200万人被内战连根拔起,丢到一个从来没有去过的台湾,永远地留在了那片土地。从此,咫尺天涯,骨肉分离,天人永隔。余光中,就是其中一位。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作品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漂流到孤岛上千千万万人的情怀。)
三、走进作品(一)、朗读吟诵
诗歌重在朗读,那么朗读诗歌应该注意:感情基调、语速、节奏、重读
请大家融入作品带着感情读起来。
1、生自由朗读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余光中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现在,让我们听录音,感受诗人那绵绵的思念,柔美的哀伤。
2、听录音。根据录音和你的理解,你认为《乡愁》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应该用怎样的语速?
感情基调:深沉忧郁
语速:稍慢舒缓
3、指导朗读((1)这四个叠词,换成几组反义词,好不好?大大的,宽宽的、高高的、深深的。
(以一种轻描淡写,使乡愁浓缩于小而轻的对象上,反衬出乡愁的浓烈)(2)四个叠词该怎么读?轻读、重读、还是拉长声音读?(声音拉长,将思念拉长。)(3)“我”后边要停顿,时间的停顿就是空间的距离。
4、指名读(两名),学生评价
5、生齐读(通过刚才同学们的深情朗读,我们感受到这是一首海外游子深情而优美的恋歌)
(二)放飞想象
师:好的诗歌,是读不尽的。它还需要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去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中飞翔。请大家闭上眼睛,跟随老师一起放飞想象,体会诗中的画面美。
1、师描述一小节画面。第三节:(读诗)中秋月圆人应团圆,但是当我历尽千辛万苦,归心似箭地回到了朝思暮想的家乡时,却是不见母亲只见坟!再也听不见母亲亲切的唤儿声,再也看不见母亲慈爱的笑容,再也感受不到母亲温情的摩挲了。含辛菇苦的母亲由于年老体衰,由于念儿成疾已经长眠于地下了,那“矮矮的坟墓”正说明母亲溘然长世已久了!在母亲就要闭上眼的那一瞬间,她多么想听儿子再喊一声“娘”!她还努力地伸出枯槁的手想抚摸一下儿子,但是无望了,多年的希望、失望的交替此刻变成了黑漆如夜的绝望了,这时一滴冰冷的眼泪在紧闭的眼角流出。
2、这首诗哀婉动人,每一节都是一副动人的画面,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拿起你有灵性的笔,用散文化的语言,自选一节进行描绘。(小组展示)
生想象画面举例:
第一节:师:同学们的掌声给了你最好的评价。你的发言让老师想到一首诗《游子吟》,我们一起来背一下吧!(师生齐背)“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第二节:师:非常美!“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第三节:师:“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这位同学把自己的感情真正的投入进去了,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他!
第四节:师:你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让人身临其境。“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作者已是人生的暮年,白发苍苍、老态龙钟了!他站在高山向大陆眺望,耳边仿佛传来亲人的呼唤!想渡,却被那浅浅的海峡所阻隔!它阻断了多少亲人的团圆的梦想,它又使多少人骨肉分离、天人永隔;这海峡的浩荡之水啊,怎比思乡之泪多、深、重!这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旷古的乡愁之泪啊!“泪飞顿做倾盆雨”!海峡浅浅,悲怆深深。
“已恨海峡相阻隔,海峡还被云幕遮”,乡愁是余光中不变的情节。也是许多海外游子的心声。
(三)品味感悟(“诗以一字为工”,接下来我们一起品味琢磨。)
(另:1、同学们为什么都选第三小节?你能说说理由吗?你能用三个字概括每小节的内容吗?第三节和前两节有什么不一样?第四节和前三节又有什么不同?
生:生前两节是生离,第三节是死别
师:前两节是生者对生者的思念,乡愁都是有所寄托有所排遣的,这一节是生者与死者的诀别,时空的隔离再也得不到沟通了,死别更令人痛彻心扉。
师:前三节写的是家愁,这一节写的国愁,是更痛与死别的一种生离。诗人已把个人的思乡之愁升华为整个民族的感情寄托。这正是这首诗的魅力所在,也是它不同于其他乡愁作品的关键。
2、、乡愁本来是看不见摸不着、非常抽象的一种思乡之情,但是诗人笔下的乡愁却让我们触手可及,你能找出诗人是借助哪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表达乡愁的吗?
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师:非常准确!诗人用这四个意象,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时候——邮票——母子别——对母亲的思念
长大后——船票——夫妻别——对妻子的依恋
后来——坟墓——生死别——对母亲的追念
现在——海峡——故国别——对故土的眷恋
4、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乡愁萦绕了诗人一生?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人生的四个阶段,浓浓的乡愁萦绕了诗人的一生。
诗人借助四个意象,抒发了自己浓浓的乡愁,子思母念,乡愁可人;夫妻爱恋,乡愁动人;祭母奠土,乡愁感人;愁绪祖国,着笔惊人!如此动人的乡愁曲请同学们带着深情齐声背诵。
5、相关阅读:乡愁是余光中作品中一个重要的内容,现在我们一起朗读他的其他作品,感受诗人那浓情似酒的乡愁。
昨夜,/月光在沙上铺一条金路,/渡我的梦回到大陆。(《舟子的悲歌》)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当我死时》)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乡愁四韵》)
我是神经导电的大陆/饮尽黄河水也不能解渴/扪着脉搏,证实有一颗心还没死去/还吸收,还呼吸雷雨的空气/我的血管是黄河的支流/中国是我我是中国……(《敲打乐》)
5、课堂小结:今天我们一起赏析了余光中的乡愁,乡愁是一幅画,画里有家乡的青山绿水、蓝天白云;乡愁是一支家乡小调,哀怨凄婉,催人泪下;乡愁是一叶扁舟,载着你,乘风破浪,驶向故乡;乡愁是亲人相逢时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的喜悦……
同学们,乡愁萦绕了许多海外游子的一生。经过几代人的艰辛努力,如今,香港、澳门已回到祖国的怀抱。仅有一水之隔的台湾何时才能与祖国大陆统一呢?“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我坚信,有我们广大的台湾同胞的支持和数以万计海外侨胞的帮助,祖国和平统一的大业终会完成,因为我们有一颗共同的心,那就是——我的中国心。(歌声响起)
12、《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目标明示】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意象,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
2.朗读训练,规范学生诵读过程中的语气、语调和停顿。
【重点难点】
1.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2.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学习方法】诵读法。通过感情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第一学时
学习《我爱这土地》
资料助读: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著名诗人。《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一、整体感知
1.教师深情地范读全诗。2.学生自由诵读。3.指定学生诵读全诗,教师作指导、点评。
4.思考: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全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直扦胸臆,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二、品味探究
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诗人选用“嘶哑”一词,表达了“鸟儿”义无反顾的精神品质----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如果用“清脆”或“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的挚诚感情。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土地”就是繁衍养育中华民族正被侵略者践踏的祖国大地。“河流”“风”代表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明”预示着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无限眷恋和热爱。
4.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怎样理解最后两句诗之间的因果关系?
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目睹山河破碎、人民涂炭的现实,对祖国爱得愈深,诗人心中的痛苦也愈强烈。
5.你觉得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把自己比成这样一只鸟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祖国的形象。表达了对祖国的挚爱。
三、全班齐诵。诗人曾说:“我的悲哀比别人的深些,因而我的声音更凄切。”下面,我们就用这种“凄切”的声音再一次深情地吟诵一遍这首诗。
学习《我爱这土地》
资料助读:余光中(1929~)当代诗人和诗评家。湖南衡阳人。现居台湾。《乡愁》一诗,
细腻缠绵,一咏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
一、整体感知
1.教师深情地范读全诗。2.学生自由诵读。3.指定学生诵读全诗,教师作指导、点评。
4.思考:“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在《乡愁》诗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具体可感的对象上。
二、品味探究
1.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一长大后一后来一现在。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2.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又画龙点睛,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作者乡愁的内涵和境界,随着他的成熟和时代的发展,得到不断的深化和提升,从个人对亲人、家庭的思念,扩展到海外游子的爱国之情。
第二学时
【达标测试】
(一)积累•运用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lí()明汹涌()sī()哑fǔ()烂
hóu()咙悲fèn()坟mù()海xiá()
2.《我爱这土地》的作者是我国现、当代著名诗人。最能点明主旨的诗句是
。
(二)阅读•感悟
读《乡愁》,回答下列问题
1.全诗有四小节,每小节分别写什么内容?①童年时代的母子分离②青年时期的夫妻分离③中年时期的母子生死之别④现在游子与大陆的隔离
2, 诗中运用了哪些形象?这些形象有什么共同特征?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形象都是“我”的“乡愁”的物化,是离别的见证。
5、摘录诗中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说说诗歌是怎样层层深入地抒发爱国之情的?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等。前面三节,抒写的是诗人在大陆的经历,层层铺垫,及至最后,感情推向高潮,诗人集中抒发了他身在宝岛思念大陆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三)表达•交流
1.请大家模仿课文写法,用“乡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续写两句话。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_______________,乡愁是_______________
2.“乡愁”从古至今是一个挥之不去的话题,游子们的惆怅和忧伤总那么令人牵肠挂肚。读了这首诗,你想到了哪些有关思乡忧愁的诗歌?a、李白《静夜思》b、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c、崔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