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与课文相关的作品及人物。
2.学会使用工具书理解文言词语,学习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
3.理解课文的内容并有自己的感悟,体会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4.感受人物的说话技巧。
【学习重点】
学会理解文言词语,掌握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
【学习难点】
掌握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
【自主学习】
(参考时间:15分钟)
一、阅读课文,借助词典等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了解课文内容。
二、有关文中人物
孙权:(182-252)即吴大帝。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字仲谋,吴郡富春人。208年与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222年夷陵战役,吴军大败蜀汉军队。229年称帝于武昌,后迁都建邺230年派将军卫温到达夷州(今台湾),加强了与夷州的联系。
鲁肃:(172-217),三国时吴国名将、政治家。字子敬,临淮东城人。出身士族,为孙权所敬重。主张联刘抗曹,助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周瑜死后,代领其军,继续与刘备维持和好关系。
吕蒙:(178-219),三国时吴国名将,字子命。他接受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长进甚快。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关羽,占领荆洲。不久病故。
三、完成练习
1.注音:
卿()邪()涉()
猎()孰()遂()
2、解释词语:
多务:经:
博士:往事:
若:见事:
3、《孙权劝学》选自__________,它是北宋__________(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__________通史。
四、读一读,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得通顺,读音准确,停顿正确,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提示:
A"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学的目的,有责怪的语气。)
C"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托辞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D"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惊讶赞叹的语气)
E"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感叹句,带有自豪的语气。)
【合作探究学习】
一、填空
1、本文选自__________,它是__________主持编纂的一部__________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事
2、司马光,字君实,山西夏县人,北宋__________家、__________家。
3、四书五经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解释加点的词
(1)卿今当涂掌事()(2)蒙辞以军中多务()
(3)但当涉猎()(4)见往事耳()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6)自以为大有所益()
(7)及鲁肃过浔阳()()(8)蒙乃始就学()
(9)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三、写出下列加点词语意思,其中意义完全相同的是()。
A.但当涉猎门当户对
B.自以为大有所益多多益善
C.见往事耳往事不堪回首
D.卿今者才略卿今当涂掌事
四、翻译句子: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卿言多务,孰若孤?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4)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五、.解释下列成语
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六、理解课文
1、梳理课文内容(用原文回答)
孙权劝学的原因是:__________,吕蒙推辞的理由是__________,孙权论述读书的重要性__________,吕蒙就学,鲁肃称赞吕蒙__________。
2、本文通过孙权规劝吕蒙学习的故事,说明了__________的重要性。本文是通过__________(描写)来刻画人物的。
3、通过学习课文,联系生活,你有何启示?
【第二课堂拓展延伸】
(参考时间:25分钟)
孟母断机
孟母姓仉(zhang)氏,孟子之母。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见于汉•刘向《古列女传.母仪.邹孟轲母》
1、读文段,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2、解释下列词语。
及:就学:
惧:自若:
3、根据短文意思断句。
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
4、根据短文翻译句子。
(1)母愤因以刀断机。译文:
(2)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译文:
(3)学何所至矣?译文:
5、你是怎样理解“孟母断机”的?
6、《孙权劝学》和本文段都是“劝学”,结果都很成功,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
庚寅冬,予自小港欲入蛟川城,命小奚①以木简束书从。时西日沉山,晚烟萦树,望城二里许。因问渡者:“尚可得南门开否?”渡者熟视小奚,应曰:“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②。”予愠为戏。趋行及半,小奚扑③。束断书崩,啼,未即起。理书就束,而前门已牡下④矣。予爽然⑤,思渡者言近道。天下之以躁急自败,穷暮无所归宿者,其犹是⑥也夫,其犹是也夫!
【注释】①小书童。②关闭。③同“仆”,跌倒。④上锁。牡,锁簧。⑤若有所失的样子。⑥其,句首语气助词,表推测,即“大概”“或许”的意思。⑦犹是,如同这样。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文中的小港渡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3.你从这篇短文中得到哪些启发?
2、《孙权劝学》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班级:学习小组:姓名:
第一部分:预习案
一、热身训练
1、选自____,该书是__(朝代)____(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___,记载了从_到 共1362年间的史事,是我国古代。
2、《孙权劝学》的原因是:“______”;《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_____”;《孙权劝学》劝的语言是:“____”;《孙权劝学》的成果是:“____”(以上均填原句)。
3、鲁肃的话表现了他_____的感情,也从侧面写出了___;文末的“____”(原文)更进一步阐明了这一点。
4、文中可以提炼的一个成语是:______。
5、关于四书五经:四书:五经: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卿()涉猎()孰()遂()
三、解释加点词。
1、当涂掌事2、蒙辞以军中多务3、治经为博士邪4、但当涉猎
5、见往事耳6、蒙乃使就学7、卿今者才略8、即更刮目相看
四、翻译下列句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5、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五、自主探究
1、全文几个人物?几次对话?
2.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用原文回答)
4.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习的效果的?
5.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6..概括情节:7.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第二部分:探究案
一、【合作探究】(抢答题,团结就是力量,看看哪个小组力量最强大)
1.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用原文中的话回答)2.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3.孙权劝吕蒙学习的目的是什么?(用原文中的话回答)4.吕蒙推辞的原因是什么?5.你知道那个成语出自于这个故事吗?写出来,解释一下。6.文中那句话表明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二、【精讲点拨】(动动脑,快速回答)
.1、本文是怎样表现人物性格的,三个人物性格是怎样的?2.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3、“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5、“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6、“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7、体验反思这个故事给你有什么启示呢?
第三部分:检测案
一、阅读《孙权劝学》一文,回答下列问题。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阅读文言文要注音字的读音,请给下面的字注音。
①卿()②涉()③邪()④孰()⑤遂()⑥岂()
2.依据课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当涂掌事:②涉猎:③才略:④大兄: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卿今当涂掌事②但当涉猎B.①蒙辞以军中多务②自以为大有所益C.①见往事耳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朗读文章要注意句子的语气。读读下列句子,写出句子中加点虚词所表示的语气。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答: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答: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答:
4.古代文言文中的许多语句是成语的重要来源,请根据下面两句话的意思,在本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并用成语写一段文字。(1)比喻人学识尚浅。()(2)另眼相看,用新眼光看人。(另写的一段文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宋代诗人刘过曾写过一首题为《书院》的“劝学诗”: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
这首诗运用了___修辞格,表达的意思是:___________。而《孙权劝学》则以_____为主,言简意丰地表达了学习的重要性。
6.对“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的正确翻译是:_____________
7.在课文中找出古今异义的词语,请再写一个古今义现象的词语。
“博士”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官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___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__
8.人物的语言往往体现人物的语气和心理,请分析下列人物语言的作用。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答:(2)卿言多务,孰若孤答:
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使用了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B.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正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C.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D.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去”,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10.谈谈《孙权劝学》和《伤仲永》两文内容、写法上的异同。
3、孙权劝学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导学目标】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能正确翻译全文。
2.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教学重点)
3.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感受人物的说话技巧。(教学难点)
【课时计划】
2课时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 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同学们,你们都读过《三国演义》吗?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堵四的,还自认为自己是一介武夫,读书于他没有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么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生难字词
卿(qīnɡ) 岂(qǐ) 孰(shú) 涉猎(shè) 遂(suì)
2.文言知识梳理
(1)词义
吴下阿蒙:吴下,现江苏苏州;阿蒙,指吕蒙。居处吴下一隅的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刮目相待:刮目,擦擦眼,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人。
(2)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语气词。)
(3)一词多义
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介词,用)
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
当但当涉猎(应当)
当涂掌事(当道、当权)
见见往事耳(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
(4)古今异义
蒙辞以军中多务 (古义:推脱 今义:告别;不接受;解雇。)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及鲁肃过寻阳 (古义:到 今义:经过。)
即更刮目相待 (古义:重新 今义:更加。)
见往事耳 (古义:历史 今义:过去的事。)
3.作者名片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4.有关文中人物
(1)鲁肃(172-217),三国时吴国名将、政治家。字子敬,临淮东城人。出身士族,为孙权所敬重。主张联刘抗曹,助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周瑜死后,带领其军,继续与刘备维持和好关系。
(2)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他接受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长进甚快。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关羽,占领荆州。不久病故。
(3)孙权(182-252),即吴大帝。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字仲谋,吴郡富春人。208年与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222年夷陵战役,吴军大败蜀汉军队。229年称帝于武昌,后迁都建邺。230年派将军卫温到达夷州(今台湾),加强了与夷州的联系。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指导朗读
(1)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得通顺,读音准确,停顿正确。
(2)同座互检诵读,纠正错误。
(3)根据提示,读出下面句子的正确语句。
A.“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学的目的,有责怪的语气。)
C.“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推脱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D.“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惊讶赞叹的语气。)
E.“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感叹句,带有自豪的语气。)
2.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研讨下列问题。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交流点拨】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交流点拨】先推脱后接受。
(3)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习的效果的?
【交流点拨】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交流点拨】大惊——拜蒙母——结友。
(5)概括情节:“学”是文章中的一条线索。
【交流点拨】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叹学。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
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分角色朗读)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1)“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语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交流点拨】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其对吕蒙的关心、厚望。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交流点拨】“邪”表示反问句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3)“卿言多务,熟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交流点拨】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小结: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的对话,要求尽量读准说话时的语气语调。思考讨论: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交流点拨】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的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交流点拨】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3)齐读全文,思考:权、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感上有区别吗?请说明。
【交流点拨】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步骤四 理解课文 探究写法
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①详写“劝学”“论议”,尤以“论议”为甚;“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论议”之后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记叙孙权劝吕蒙学习和吕蒙经过学习取得巨大进步的故事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和作用,以此劝勉人们要刻苦学习。
2.拓展延伸
有一位同学,学习非常刻苦,成绩也很优异,但她不爱体育锻炼,身体状况不好,身为同学的你为她感到着急。今天,你准备用你的语言艺术来规劝她。联系你从《孙权劝学》中学到的规劝技巧,写一段文字,100字以上。
【交流点拨】示例:我真羡慕你成绩这么好。现在你什么都不缺了,只需要在体育方面提高一下自己。如果你认为自己身体不好,不能锻炼。那我要说,越是身体不好才越需要锻炼呢。而且,我们又不是锻炼成什么奥运冠军,只是用来强身健体罢了。你看我现在,身体好了,精神状态也好多了。你说呢?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不可不学(必要性)
涉猎、见往事(方法,目的)
孤常读书(现身说法)言辞恳切
语重心长
吕蒙:辞学——就学
鲁肃:大惊——结友 论议 轻松调侃
交流展示 生成能力
步骤一 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步骤二 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步骤三 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步骤四 理解课文,探究写法。
步骤五 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4、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与课文相关的作品及人物。
2.学会使用工具书理解文言词语,学习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
3.理解课文的内容并有自己的感悟,体会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4.感受人物的说话技巧。
【学习重点】
学会理解文言词语,掌握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
【学习难点】
掌握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
【自主学习】
(参考时间:15分钟)
一、阅读课文,借助词典等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了解课文内容。
二、有关文中人物
孙权:(182-252)即吴大帝。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字仲谋,吴郡富春人。208年与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222年夷陵战役,吴军大败蜀汉军队。229年称帝于武昌,后迁都建邺230年派将军卫温到达夷州(今台湾),加强了与夷州的联系。
鲁肃:(172-217),三国时吴国名将、政治家。字子敬,临淮东城人。出身士族,为孙权所敬重。主张联刘抗曹,助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周瑜死后,代领其军,继续与刘备维持和好关系。
吕蒙:(178-219),三国时吴国名将,字子命。他接受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长进甚快。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关羽,占领荆洲。不久病故。
三、完成练习
1.注音:
卿()邪()涉()
猎()孰()遂()
2、解释词语:
多务:经:
博士:往事:
若:见事:
3、《孙权劝学》选自__________,它是北宋__________(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__________通史。
四、读一读,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得通顺,读音准确,停顿正确,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提示:
A"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学的目的,有责怪的语气。)
C"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托辞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D"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惊讶赞叹的语气)
E"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感叹句,带有自豪的语气。)
【合作探究学习】
一、填空
1、本文选自__________,它是__________主持编纂的一部__________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事
2、司马光,字君实,山西夏县人,北宋__________家、__________家。
3、四书五经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解释加点的词
(1)卿今当涂掌事()(2)蒙辞以军中多务()
(3)但当涉猎()(4)见往事耳()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6)自以为大有所益()
(7)及鲁肃过浔阳()()(8)蒙乃始就学()
(9)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三、写出下列加点词语意思,其中意义完全相同的是()。
A.但当涉猎门当户对
B.自以为大有所益多多益善
C.见往事耳往事不堪回首
D.卿今者才略卿今当涂掌事
四、翻译句子: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卿言多务,孰若孤?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4)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五、.解释下列成语
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六、理解课文
1、梳理课文内容(用原文回答)
孙权劝学的原因是:__________,吕蒙推辞的理由是__________,孙权论述读书的重要性__________,吕蒙就学,鲁肃称赞吕蒙__________。
2、本文通过孙权规劝吕蒙学习的故事,说明了__________的重要性。本文是通过__________(描写)来刻画人物的。
3、通过学习课文,联系生活,你有何启示?
【第二课堂拓展延伸】
(参考时间:25分钟)
孟母断机
孟母姓仉(zhang)氏,孟子之母。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见于汉•刘向《古列女传.母仪.邹孟轲母》
1、读文段,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2、解释下列词语。
及:就学:
惧:自若:
3、根据短文意思断句。
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
4、根据短文翻译句子。
(1)母愤因以刀断机。译文:
(2)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译文:
(3)学何所至矣?译文:
5、你是怎样理解“孟母断机”的?
6、《孙权劝学》和本文段都是“劝学”,结果都很成功,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
庚寅冬,予自小港欲入蛟川城,命小奚①以木简束书从。时西日沉山,晚烟萦树,望城二里许。因问渡者:“尚可得南门开否?”渡者熟视小奚,应曰:“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②。”予愠为戏。趋行及半,小奚扑③。束断书崩,啼,未即起。理书就束,而前门已牡下④矣。予爽然⑤,思渡者言近道。天下之以躁急自败,穷暮无所归宿者,其犹是⑥也夫,其犹是也夫!
【注释】①小书童。②关闭。③同“仆”,跌倒。④上锁。牡,锁簧。⑤若有所失的样子。⑥其,句首语气助词,表推测,即“大概”“或许”的意思。⑦犹是,如同这样。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文中的小港渡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3.你从这篇短文中得到哪些启发?
5、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导学案
1.易错字
卿(qīng) 岂(qǐ) 涉猎(shè) 孰(shú) 遂(suì)
2.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后写作“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3.一词多义
以
见
4.古今异义
及鲁肃过寻阳(古义:到,等到;今义:达到)
即更刮目相待(古义:重新;今义:更加)
但当涉猎(古义:只,只是;今义:转折连接词,但是)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义: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义:学位名称)
见往事耳(古义:历史;今义:过去的事)
5.文言句式
倒装句
蒙辞以军中多务(“以军中多务”作状语,状语后置)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杰出的史学家和散文家,字君实,他在政治上是保守派,顽固地反对王安石的变法,因而曾自请任西京御史台(御史府长官),退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谥文正,著作收在《司马文正公集》中。《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文题解说】
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现浙江富阳)人,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劝学,鼓励学习。题目交代了文章记叙的主要内容。
【创作背景】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卷六十六,题目是编者加的。所叙故事发生在三国之初。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军,不久周瑜病死在江陵。之后,鲁肃代替周瑜成为孙权谋佐,劝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共拒曹操。刘备很快取得益州,形成了曹、刘、孙三家鼎峙的局面。孙权劝吕蒙注意学习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时。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说明了人只要肯学习就会有长进,突出了学习的重要性。
孙权劝学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围绕“学”来写,共有孙权劝学、吕蒙治学、鲁肃叹学三个部分。通过叙述孙权劝学后吕蒙学有所成的故事,表明读书大有好处的道理,并告诫人们持之以恒、热爱学习的重要性。本文的教学可以根据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最好能当堂背熟课文。鲁肃、吕蒙的对话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可抓住关键词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理解二人对话的内容,并体会这段话的意味。还可以将本文与《伤仲永》一文作比较阅读,以帮助对本文主旨更好的理解。
本课为2课时。
1.了解并积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掌握并能运用文中的成语。
2.弄清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做到能当堂背诵。
3.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并能进行创造性阅读。
1.朗读体验。让“读”贯串课堂始终,让学生在读中体验故事情节、人物个性。
2.探究交流。采用师生同读同讲的方式,能阅读浅显的文言文。
培养学生虚心接受正确意见,不断追求进步,努力读书学习的精神。
【重点】
1.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语气、语调的朗读训练,提升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与水平。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运用语言描写和侧面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难点】
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并能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语调,认识开卷有益的道理。
第课时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弄清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做到能当堂背诵。
【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弄清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做到能当堂背诵。
【难点】
梳理本文实、虚词的用法,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当堂背诵课文。
导入⇒资料助读⇒顺读课文⇒疏通文意⇒指导背诵
导入一:简介型
[设计意图] 通过介绍吕蒙的基本情况,让学生对其有一个初步认识,同时产生详细了解该人物的想法,由此引出课题,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21教育网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叫吕蒙。吕蒙武艺高强,勇猛无比,为吴国立下了赫赫战功。但他有个毛病,就是不爱读书学习。这不,吴国国君孙权都来劝他了。结果如何呢?就让我们从今天的这篇课文《孙权劝学》中寻找答案吧!【出示课题、作者。】
导入二:悬念型
[设计意图] 先不提姓名,只提及他的功绩,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堂,调动学生阅读全文的欲望。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时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关羽就是群雄中的一位大英雄。但他最终败在东吴的一位将军之手,可想而知这位将军定有非凡之处,这位将军是谁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他有关的一篇文章。【板书文题:孙权劝学。】
一、资料助读。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阅读文本之前,了解作者、作品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学生顺读课文,加深对文本的印象。
【课件出示关于作者和作品的情况,然后,教师指名阅读,其他学生听读,加深印象。】
1.关于作者。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和史学家,字君实,他在政治上是保守派,顽固地反对王安石的变法,因而曾自请任西京御史台(御史府长官),退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谥文正,著作收在《司马文正公集》中。
2.关于作品。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3.关于背景。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卷六十六,题目是编者加的。所叙故事发生在三国之初。汉献帝建安十五年(210),东吴大将周瑜和刘备在赤壁之战中大破曹军,不久周瑜病死在江陵。鲁肃代替周瑜成为孙权谋佐,劝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共拒曹操。刘备很快取得益州,形成了曹、刘、孙三家鼎峙的局面。孙权劝吕蒙注意学习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时。
4.关于人物。
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现浙江富阳)人,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吕蒙(178—220),字子明,东汉末孙权手下的名将。鲁肃去世后,代守陆口,设计袭取荆州,击败蜀汉名将关羽。鲁肃(172-217),字子敬,东汉末年杰出战略家、外交家。他体貌魁伟,性格豪爽,喜读书,好骑射。
二、顺读课文
[设计意图] 此环节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训练学生朗读等内容,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整体认识,并较熟练地阅读全文,为下面了解文意奠定基础。
1.提出朗读要求。
(1)读准字音,注意多音字和通假字。
卿(qīng) 岂(qǐ) 涉猎(shè) 孰(shú) 遂(suì)
(2)读出节奏,注意停顿。
2.方法指导。
读出节奏的前提是读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义”划分停顿为主;联系上下文,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句子的语法结构和一些标志性的文言虚词。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3.朗读课文。
(1)生自由读。(2)指名读。(3)点评。
(4)范读,明确节奏,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读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5)齐读。
三、疏通文意
[设计意图] 此环节通过方法引领、指导自读自译、梳理文言现象等步骤,指导学生快速疏通文意,培养学生自读自译的能力。
1.方法引领:讲解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留(保留):如地名、人名、年号、古今意思相同的词等;
删(删除):无实在意义的文言虚词;
补(增补):省略的成分;
换(替换):用现代汉语替换古代汉语;
调(调整语序):如倒装句。
2.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翻译全文,画出疑难语句,师生共同解决。
3.师强调,生做好记录,并记住。
4.重点文言词语。【课件出示,生独立翻译,完成后在课本中标画。】
当涂:当道,当权。
辞:推托。
及鲁肃过寻阳:及,到,等到。
才略:政治或军事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涉猎:粗略地阅读。
刮目相待: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擦拭。
更:重新。
5.帮助学生梳理出重点文言现象,如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生边梳理边完成,然后教师指导学生整理笔记。
(1)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后写作“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2)一词多义
以
见
(3)古今异义
及鲁肃过寻阳(古义:到,等到;今义:达到)
即更刮目相待(古义:重新;今义:更加)
但当涉猎(古义:只,只是;今义:转折连接词,但是)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义: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义:学位名称)
见往事耳(古义:历史;今义:过去的事)
(4)文言句式
蒙辞以军中多务(倒装句,“以军中多务”作状语,状语后置)
四、梳理梗概,指导背诵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背诵,教给其背诵的方法,培养其联想背诵、关联背诵的能力。
1.梳理梗概:这篇短文如果分成两个部分,应该怎样分,每一部分的段意如何概括?
〔明确〕 第一部分:运用语言描写,详写孙权现身说法,从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两个方面劝吕蒙学习。第二部分:运用语言描写,从侧面以鲁肃大惊体现吕蒙的巨大变化,写出吴下阿蒙接受劝说就学后的变化令人刮目相待,从而突出了孙权“善”劝。
2.指导背诵。
(1)结合对短文意思的理解;(2)联系对短文层次的划分;(3)可以采用“句首字”提示法或段意提醒法。
3.留足时间,展开背诵对抗比赛,比一比哪个组背诵得快。
本堂课,我们共同朗读了全文,在朗读中逐步疏通了文意,区分了一些文言现象,并且指导了同学们的背诵。这为下节课我们共同探究文章的主旨奠定了基础,相信同学们在下节课的学习中会表现得更加精彩。
1.填空。
《孙权劝学》选自《 》,该书是 (朝代) (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 体通史,记载了从 到 共1362年间的史事。
2.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
3.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孰若孤( )
关山度若飞( )
见往事耳( )
蒙辞以军中多务( )
4.翻译下列句子。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第课时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的写法。
2.学习本文运用语言描写和侧面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3.掌握“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士别三日”三个成语,理解“开卷有益”的道理。
【重点】
1.通过对停顿、重音、语速、语气、语调的朗读训练,提升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与水平。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运用语言描写和侧面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难点】
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并能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语调,认识开卷有益的道理。
前情回顾⇒研读内容⇒圈点批注⇒拓展迁移
一、前情回顾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通过检查上堂课所学知识,便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情,为本堂课确立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做好铺垫。
1.指名背诵全文。
2.复述课文。(学生讲讲文章的内容和背景。)
3.情节表演。(分男女两组,每组三个人,扮演三个角色。)
通过刚才的检查,发现同学们对这篇短文的意思已经了如指掌了。这堂课我们就一同了解一下这篇短文中孙权是怎样劝学,吕蒙又是怎样展示听劝的效果的。
二、研读内容
[设计意图] 此环节通过问题的引领,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而理解“开卷有益”的道理,培养学生感悟阅读的能力。
【细读课文,思考如下问题,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1.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习的效果的?
〔明确〕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论议”来表现的。
2.用两个字的词语概括这篇文章的故事情节。
〔明确〕 劝学——就学——论议——结友
3.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 ①详写“劝学”“论议”,尤以“论议”为甚;“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论议”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4.从“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明确〕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两句话从侧面反映了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5.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请根据原文说明。
〔明确〕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中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三、圈点批注阅读
[设计意图] 此环节通过指导学生圈点文中的重点部分,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字词、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及意义等内容,培养学生联想阅读的能力和圈点批注的习惯。
本文故事的材料精选巧取,言约而意丰。自读这篇课文时,我们可以适当做一下下列的圈点品味。【教师先列出要学生标注的内容,然后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内容的特殊用法、含义、作用等。】
1.三个字音:当、为、更。
〔明确〕 这几个都是多音字。“当涂”意即“当道、当权”,应读作dāng;“但当涉猎”的“当”作“应当”讲,也应读作dāng。“为博士”“自以为”中的“为”都作动词,读wéi。“即更……”句中的“更”释为“重新”,具有动词意味,读gēng。
2.三个多义词:事、以、见。
〔明确〕 “掌事”之“事”,可当“事务”讲,含有一定的“责任”;“往事”之“事”,即“事件、事情”。“以”,在“以军中多务”中作介词“用”,在“自以为大有所益”中与“为”组成“认为”。“见”在“见往事耳”和“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中分别为“了解”与“知晓”的意思。
3.三个古今异义词:治、博士、但。
〔明确〕 “治”,古指研究,今为“治理”义;“博士”,古指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为学位最高一级;“但”,古义为“只,只是”,今为转折连词。
4.三个句末语气词:邪、耳、乎。
〔明确〕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句末的“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见往事耳”,句末的“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句末的“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5.三个称谓:孤、卿、大兄。
〔明确〕 古时王侯自称“孤”,孙权即是。古代君王对臣子、朋友以及夫妇之间表示亲切的第二人称为“卿”,前者如孙权称谓吕蒙,后者如鲁肃称吕蒙。“大兄”即长兄,是文中吕蒙对同辈年长者鲁肃的尊称。
6.三个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明确〕 “吴下阿蒙”即当年在吴县时的阿蒙,或说是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和文才的人。“士别三日”即读书人分别后三天,或说是有道德和才能的人相隔了一段时间,特指有了明显的长进。一般与“刮目相看”连用,也可以单独使用,褒讲久违的友人有能耐或者本事大等等。“刮目相待”即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
7.三个古汉语句式:非复、何见事、遂拜蒙母。
〔明确〕 “非复吴下阿蒙”译作“不再是原来那个吕蒙了”,是个判断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译作“长兄你知晓事情怎么不能早一点看到它的发展情况呢”,“何见事”即“见何事”,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是个倒装句。“肃遂拜蒙母”译作“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拜”后省略介词“于”,是个省略句。
8.三个人物:孙权、吕蒙、鲁肃。
〔明确〕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孙权的言语中可见其如何善于劝说,可感其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这里是国君对臣子的“教训”口吻。鲁肃亲见吕蒙的变化之大判若两人,情不自禁,说话时用了“赞叹”口吻。吕蒙的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态度坦然得当之无愧,话里不乏“责备”口吻。孙权劝得认真,鲁肃与吕蒙调侃得有趣,二者情调不同,三人性格各异。
9.三个层次:劝、学、变。
〔明确〕 短文剪裁讲究,详略得当。第一层重点突出孙权善“劝”,命令未奏效时,孙权又用自身学习的体会再劝,并驳回吕蒙的借口。第二层写吕蒙“就学”,吕蒙不得已开始学习,至于如何刻苦学习、如何日见长进,文章只字未提。第三层写吕蒙学习后的变化,仅用一个“及”字,引出吕蒙学习的效果。
10.三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
〔明确〕 本文是记叙文,按时间的推移和事件的发展进行记叙,情节完整,重点突出。对话描写、神情描写(“大惊”)、动作描写(“拜蒙母”)均生动传神,使人物形象富于情味。孙权的议论(论点:“不可不学”;论据:“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以及鲁肃与吕蒙的“论议”融汇于记叙间,顺应了展开情节和突出主题的需要。
四、拓展迁移
[设计意图] 此环节通过引导学生阅读两篇课外文言文,既培养学生课外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又指导学生理解“读书有益”的道理。
生依据注释,顺读下面两篇文言文,理解这两篇文言文的大致含义,然后谈谈对这两篇文章的看法。
1.炳烛①夜读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③乎?”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炳烛:点烛。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2.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①。青,取之于蓝②,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③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④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⑤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⑥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故不积跬⑦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⑧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⑨,功在不舍⑩。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注释】①已:停止。②蓝:草名,也叫蓼蓝,叶子可制染料。③中:符合,合乎。④挺:直。⑤砺:磨刀石。⑥参:检验。⑦跬:半步。⑧骐骥:骏马。⑨驽马十驾: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驽马,劣马。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叫“驾”。⑩功在不舍: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锲:刻。
本文通过孙权劝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让好书伴大家健康快乐地成长。
文中有多处空白,为学生的创造性阅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话省略了许多未说的内容;“蒙乃始就学”,如何学,本文没说;“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吕蒙究竟谈了些什么让鲁肃大惊?这些内容要充分发挥想象去补充。课下展开想象,完成补充内容。
孙权吕蒙鲁肃
关爱部下 能听取意见 爱才
循循善诱 虚心好学 敬才
(开卷有益)
链接一:
古代的“劝学诗”
1.立志:
少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神童诗》)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神童诗》)
读律看书四十年,乌纱头上有青天。男儿欲画凌烟阁,第一功名不爱钱。([明]杨继盛《言志诗》)
2.勤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颜真卿《劝学》)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宋]刘过《书院》)
3.惜时: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晋]陶渊明《杂诗》)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唐]杜秋娘《金缕衣》)
昨日兮昨日,昨日何其好!昨日过去了,今日徒烦恼。世人但知悔昨日,不觉今日又过了。水去汩汩流,花落日日少。万事立业在今日,莫待明朝悔今朝。(佚名《昨日歌》)
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明]文嘉《今日歌》)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明]文嘉《明日歌》)
4.方法: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莫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宋]陆九渊《读书》)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唐]韩愈《劝学诗》)
5.体会: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宋]朱熹《观书有感》)
6.乐趣:
木落水尽千崖枯,迥然吾亦见真吾。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地炉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称读书者。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元]翁森《四时读书乐·冬》)
春读书,兴味长,磨其砚,笔花香。读书求学不宜懒,天地日月比人忙。燕语莺歌希领悟,桃红李白写文章。([民国]熊伯伊《四季读书歌·春》)
链接二: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
《孙权劝学》的故事性很强。这篇文言课文词句方面的障碍少,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从施教过程看,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处。
成功的地方有:
1.使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本课教学使用的视频《刮目相看》,对学习基础比较弱的班级,可以帮助学生熟悉课文情节,为理解故事内容做铺垫。视频朗读对于学生句读能力的提高也有裨益,同时课堂理解的重点,通过多媒体展示,可以一目了然。这样节省了不少时间,有利于知识的拓展。
2.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课文理解并不难,疏通理解时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提出疑难词句,学生与老师一同解答,这样便于因材施教,发现并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难点,也能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调动学习积极性。疏通课文时,让学生利用注释,对着幕布上的句子进行翻译,有利于纠正学生对着翻译书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即席说话的能力及结合语境整体理解句子的表达能力,培养文言语感。
3.引导迁移,适度拓展。不仅是对文言词句知识的掌握,在平时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旧知,总结归纳,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那些有生命力的文言词语的积累(成语)也重在运用。对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不仅让学生知道意思,还引用了两个例句,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本课在教学的最后设计了拓展延伸的环节:你收集到哪些古今中外名人关于读书重要性的名言警句?学生收集得不多,教师可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让学生朗读,希望能对班级里那些缺乏读书意识与习惯的学生有所启示。
不足之处:
1.重视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尤其是文言词语、句子翻译,但文言词语的解释有点多。建议只抓住几个重点词语与句式即可。大部分词语学生曾学过,即便有遗忘,在翻译时若不会再来解决,可节省时间,而不必一一点到。
2.分析文章内容时,问题设计有点多,面面兼顾,又很难兼顾。如本文的行文线索、本文的主旨、本文写人的方法、人物说话的心理及语气等,还应该根据当堂课教学的重点,进行适当的调整。
一、〔参考答案〕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因为吕蒙学识不高,孙权想让他“但当涉猎,见往事耳”,且他自己也觉得“自以为大有所益”,所以劝吕蒙学习。
孙权以自身为例,将自己的情况与吕蒙进行对比,以此说服吕蒙,使之明白学习的重要性。
二、〔参考答案〕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论议”来表现的。
吕蒙的变化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肯学习,什么时候也不算晚。只要你肯刻苦努力,就一定会有很大的进步。
三、〔参考答案〕 1.邪,读“yé”,升调,表示反问语气,后写作“耶”,可译为“吗”。
2.耳,读“ěr”,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3.乎,读“hū”,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四、〔参考答案〕 1.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2.孤:古时候王侯的自称。3.阿蒙:吕蒙的小名,“阿”,名词词头。4.大兄:长兄,这里是对朋友辈的敬称。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的义项。
(1)权谓吕蒙曰 ( )
A.叫作 B.说 C.对……说
(2)蒙辞以军中多务 ( )
A.告辞 B.言辞 C.推辞
(3)见往事耳 ( )
A.看见 B.了解 C.见识
(4)孰若孤 ( )
A.第二人称,你
B.比得上,如,好像
C.这个
D.假如,如果
(5)蒙乃始就学 ( )
A.于是,就 B.才 C.却,竟然
(6)及鲁肃过寻阳 ( )
A.经过 B.到,等到 C.离开
2.下列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蒙辞以军中多务
或以钱币乞之
B.孰若孤
若毒之乎
C.及鲁肃过寻阳
人恒过,然后能改
D.见往事耳
有时见日
3.根据原文意思填空。
《孙权劝学》的原因是:“ ”;《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 ”;《孙权劝学》的语言是:“ ”;《孙权劝学》的结果是:“ ”。(以上均填原句)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资治通鉴》是一部纪传体通史。
B.司马光,字君实,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
C.本文通过写鲁肃与吕蒙的对话,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正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D.文章中,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与吕蒙的对话则有调侃的味道,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运用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
B.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正面烘托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C.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
D.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别”,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二、课内语段阅读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治经为博士邪 为:成,当
B.但当涉猎 但:然而,却
C.蒙乃始就学 乃:于是,就
D.鲁肃过寻阳 过:经过
8.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9.作者是运用什么写作手法来表现吕蒙学习的成效的?请予以说明。
10.现在人们常用“吴下阿蒙”喻指什么?用“刮目相待”又形容什么?
三、课外类文阅读
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1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暮:
(2)炳烛:
(3)戏:
(4)昧行:
1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1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14.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案与解析】
1.(1)C (2)C (3)B (4)B (5)A (6)B
2.A(两者都解释为“用”。)
3.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4.(1)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 (2)我难道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 (3)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4)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过去的吴下阿蒙了!
5.D
6.B(应是侧面。)
7.B(解释为“只,只是”。)
8.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忙为借口(理由)来推托。(或:吕蒙借口军中事务繁忙来推托。)
9.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以鲁肃见到吕蒙时的惊异和钦佩之情,表现学习使吕蒙有了巨大变化。(或答“对比”,以吕蒙学习前后的变化对比,表现其学习成效显著。)
10.比喻缺少学识才干的人。 指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
11.(1)迟。 (2)点燃蜡烛。 (3)戏弄。 (4)在黑暗中行走。
12.平公说:“哪里有做臣子的却戏弄他的国君的呢?”
13.排比、比喻、对比。
14.“老而好学”虽比不上“少而好学”和“壮而好学”,但总比不好学好。要活到老,学到老。
附译文:
晋平公对师旷说:“我今年七十岁了,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旷回答说:“既然晚了,为什么不把烛灯点燃呢?”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人戏弄自己的国君的呢?”师旷说:“双目失明的我怎么敢戏弄我的君主呢?我听说,少年时喜好学习,就如同初升太阳的光芒一样灿烂;中年时喜好学习,就像正午太阳的光芒一样强烈;晚年时喜好学习,就像拿着蜡烛照明。点上蜡烛走路和摸黑走路相比,哪个更好呢?”平公说:“说得好啊!”李杰
6、孙权劝学导学案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编写者:陈娅兰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掌握文言字词。
2、朗读课文,梳理课文内容,概括情节。
3、揣摩孙权说话时的心情和语气,分析孙权的形象。
【相关链接】
文学常识: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家、家。《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自主学习】
一、自己查找资料,了解孙权、吕蒙、鲁肃的相关信息并整理记录。
二、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一)认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小组活动:1、推选一位同学负责读课文一遍;2、其余同学边听边在书上圈出你个人认为不太准确的字词;3、读完后,大家把圈出的字词正音。
[导航]:如何读准古诗文的朗读节奏停顿?结构原则:即不要把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断开,要保持词和短语的完整性;意义原则:即根据语意停顿,不要改变原句的意思。
正音:卿()涉()孰()更()遂()邪()
(二)译读──积累词语,疏通文意。
小组活动:
1、结合课前导学,组长分工,组内成员轮流作口头翻译,并指出个人翻译部分里的重点词语;其他同学认真听,随时指出他翻译的不足。
2、学习文言翻译五字法(留替调补删),小组合作译读练习。
[温馨提示]:①读书即是提笔时,疑难处要善于圈画、作标记,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
②要学会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来疏通文意,理解文言词语。
③文言翻译五字法:留(国号、年号、地名、人名、官名、书名等保留不用翻译)、替(用现代汉语词替换古代文言词)、调(调整句子次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说法)、补(补出句中省略的内容)、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3、将疑难词句的解释讨论解决。
(三)演读──揣摩对话,朗读竞赛
1、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小组内逐句揣摩三位人物对话时的心情、语气,然后展示交流。
2、模仿表演:小组内四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孙权、吕蒙、鲁肃、旁白。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师生作点评,比比看哪组表现得好。
【合作探究】
一、梳理课文内容,概括本文情节。
1、梳理内容:(用原文回答)
(1)孙权劝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吕蒙推辞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___________;劝的语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4)吕蒙就学,鲁肃称赞的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括情节:(各填一个字)
孙权()学——吕蒙()学——鲁肃()学
二、品读孙权语言,体会孙权形象。
导学:本文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请仔细揣摩文章中孙权说话的语气来谈。
1、孙权是怎样劝学的?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2、从这番劝说中,可看出孙权是一个怎样的人?
【拓展提升】
一、积累拓展
1、古代有不少勤奋好学的成语典故,请写出成语、人物典故各两个。
2、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你又知道哪些?
二、感悟提升
阅读颜真卿的小诗《劝学》,结合诗歌画线部分,联系文意,谈谈作为当代中学生的你应当怎样面对自己的学业。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当堂检测】
1、《孙权劝学》选自,它是由北宋(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体通史,记载了从到共1362年间的史事。
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5分)
①卿今当涂掌事。()②肃遂辞蒙母。()
③但当涉猎。()④及鲁肃过寻阳()()
3、解释加点词人称的用法。
①卿今当涂掌事。()②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③非复吴下阿蒙。()④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4、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可以提炼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解释这三个成语的意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揣摩鲁肃与吕蒙的对话,分析二人的心理和性格特征。
2、学习本文以对话刻画人物、以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写法和精当的材料取舍。
3、联系生活,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的道理。
【自主学习】
1、归类整理本课词语。
(1)通假字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②卿今当涂掌事()
(2)古今异义
博士:(古义:今义:)
往事:(古义:今义:)
(3)一词多义
①当但当涉猎()当涂掌事()
②见见往事耳()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③就蒙乃始就学()指物作诗立就()
4、组内复述故事。
【合作探究】
一、品读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孙权劝学,语重心长,循循善诱。吕蒙在他的感召下就学,效果如何?从鲁肃与吕蒙的“论议”可以看出来。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见鲁肃当时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②“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3、从这些语言及行动,可以看出鲁肃是一个怎样的人?吕蒙能听从劝告“就学”,从昔日的“吴下阿蒙”到如今的“刮目相待”,可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手法探究
4、文章在写作手法方面有哪些特点?
三、体验反思
这个故事给你哪些启示呢?(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点拨。)
【拓展提升】
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少南渡,依姊夫邓当。当为孙策将,数讨山贼。蒙年十五六,窃随当击贼,当顾见大惊,呵叱不能禁止。归以告蒙母,母恚欲罚之,蒙曰:“不探虎穴,安得虎子?”母哀而舍之。
鲁肃代周瑜,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①?”肃造次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③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节选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有改动)
[注]:①虞:意料,预料。②造次:鲁莽,轻率。③拊:抚摸。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数讨山贼(2)君宜顾之
(3)遂往诣蒙(4)肃于是越席就之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探虎穴,安得虎子?
(2)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
3、细读节选的文字,回答鲁肃对吕蒙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
4、根据节选文字,联系课文内容,你认为吕蒙是个怎样的人?
【当堂检测】
1.选择对下列虚词解释正确的一项。
(1)蒙辞以军中多务()A.把B.被C.用
(2)即更刮目相待()A.立即B.就是C.如果,假如
(3)蒙乃始就学()A.于是B.却C.只,仅仅
(4)结友而别()A.并且B.但是C.连接前后两个动作,不译。
2.翻译下列句子。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使用了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
B.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正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C.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
D.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去”,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7、《孙权劝学》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通过多种方式朗读课文,掌握文章的内容。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翻译课文。
3、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学习重点难点
1、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2、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预习导学
基础部分
一、查找资料,了解作者
我会利用图书和网络查找作者、作品及其写作背景情况。
二、大声朗读,疏通文意
我会利用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学会生字,初步理解文章的意思。
1、给加粗的字注音。
当()涂但当()为()博士
遂()拜即更()自以为()
邪()鲁肃()
2、速读课文,思考: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
3、将自学中我的疑问写在下面:
答:
三、书声琅琅,整体感知
大声朗读文章,我能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2、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
我的理解:
答:
提高部分
四、自主探究,初步理解
我会认真默读文章,结合上下文自主探究以下问题:
1、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2、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3、比较方仲永和吕蒙的变化,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我的探究成果:
答:
五、合作探究,深入交流
我会和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下面的问题,相互交流以后,我们会将探究成果展示给大家:
1、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读出人物的心情,语气。
2、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用哪一个成语能概括本文的思想主题?
3、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我们组的展示成果:
答:
当堂训练
1、(1)找出来文中孙权劝学的句子。
答:
(2)你怎么理解鲁肃“遂拜蒙母”的行为?
答:
(3)吕蒙从不学到学的这个过程,给了你什么样的启发?
答:
2、解释成语。
吴下阿蒙
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课后巩固
简析三个人物(孙权、鲁肃、蒙母)对吕蒙学习并成功的证明作用。
答:
参考答案
基础部分
一、
司马光,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世之得失。”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二、
1、dāngdāngwéisuìgēng
wéiyélǔsù
2、劝学。
三、
1、辞学——就学。
2、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
提高部分
四、
1、大惊——结友。
2、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3、吕蒙:当涂掌事,乃始就学。年长乃学,学有所成。
方仲永:五岁能诗,贤于材人远矣。少年不学,一事无成。
五、
1、"不可不学!"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容推辞,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又可见关心、厚望。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略带责备的意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反问句,语重心长,言辞恳切.鼓励吕蒙求学。
2、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读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括本文的思想主题的成语:开卷有益。
3、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
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当堂训练
1、(1)孙权一劝——“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孙权二劝——“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2)一是侧面烘托吕蒙学有所成,二也表现了鲁肃惜才、爱才。
(3)从孙权:当你劝说别人的时候要有耐心。
从吕蒙:读书的重要性,要虚心的接受别人的好意见,懂得不断改变自己进步。
从鲁肃: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别人,要有礼貌重视朋友。
2、学习成语。
吴下阿蒙:即当年在吴县时的阿蒙,或说是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和文才的人。
士别三日,刮目相待: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
课后巩固
孙权: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劝他读书,对吕蒙满是关心与厚望正因为有孙权的善于劝说,才有了吕蒙的“就学”及学有所成。
鲁肃:鲁肃“与蒙论议”,一句“非复吴下阿蒙!”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鲁肃地位高于吕蒙,且学识丰富,由他说出此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非同一般。
蒙母:从情节的角度讲,文章的最后一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似乎多余,然而,细细揣摩,就可以感受到它的意味深长了。
鲁肃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通过他“拜蒙母”,看得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二人情投意合,侧面衬托出吕蒙富有学识;更重要的是,这一情节传达出古代对读书的另一个角度的理解:一个人因为读书而有丰厚的学问,会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尊敬,更使自己的父母也得到尊敬,既而甚至可以提高自己家族的社会地位及威望这一情节深化了选文的中心在表现孙权劝学的效果和吕蒙学习的成果上也都是很重要的一个补笔。
8、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实用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积累文言文词汇。
2.理解文章内容,背诵课文,理解文章主旨。(重点)
3.反复朗读课文,深入品味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难点)
学法指导
朗读法,圈点批注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课前准备:收集资料。
孙权:
吕蒙:
鲁肃:
司马光:
《资治通鉴》:
一、把课文读通,读准字音。(给下列的词语注音)
卿()涉猎()邪()孰()更()遂()
二、试画出课文的停顿。
三、解释下列词语。
卿:
当涂:辞:
博士:(今义:)
乃:涉猎:
治经:见:
往事:(今义:)
非复:更:
刮目相待:
见事:及:
遂:才略:
四、翻译句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4.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5.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
6.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7.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8.卿言多务,孰若孤
9.蒙辞以军中多务
10.蒙乃始就学
五、分角色朗读,分析人物性格。
1.学生分别找出孙权、吕蒙、鲁肃说的话,小组内模拟人物的语气进行对话,想一想该以什么神态、语气说?表现了人物的什么心理?体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特征?
人物 说话内容 语气(神态 性格特征
孙权
吕蒙
鲁肃
2.学习本篇文章后,文中的三个人物,你最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六、背诵课文,谈谈自己学习课文后的收获、启示。(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八、课后作业
当方仲永遇上吕蒙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呢?发挥你的想象,写一篇500字的作文。
9、《孙权劝学》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与课文相关的作品及人物
2、学会使用工具书理解文言词语(重点)
3、掌握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难点)
4、理解课文的内容并有自己的感悟
二、学习过程
(一)朗读课文
1.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得通顺,读音准确,停顿正确。
【自检:A,好B,还需练习】
2.同座互检诵读,评出优胜小组。
【互检:A,好B,还需练习】
【组竞赛:A小组优胜B还需努力】
3.根据提示,读出下面句子的正确语气。
A"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学的目的,有责怪的语气。)
C"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托辞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D"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惊讶赞叹的语气)
E"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感叹句,带有自豪的语气。)
【自检:A,我读得很好B,还需练习】
(二)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1、预习检测
①当涂②辞
③治经④涉猎
⑤见往事⑥及鲁肃过寻阳
⑦过寻阳⑧即更刮目相待
⑨见事⑩刮目相待
【自检:A,好B,还需练习】
2、请同学们独立查字典学习文言词语。
①权谓吕蒙曰
②卿今当涂掌事
③但当涉猎
④蒙乃始就学
⑤肃遂拜蒙母
【自检:A,会用工具书了B,还需练习】
(三)1、学习文言翻译五字法:留、替、调、补、删
2、小组合作译读练习
3、译句抢答。
【组竞赛:A小组优胜B还需努力】
(四)轻声朗读,概括本文情节。
孙权劝学——吕蒙()学——鲁肃()学
三、作业
1.读了这篇短文你一定有许多感想,在日记本上写一篇读后感;
2.查找摘记有关读书、学习的诗句、格言。
附:参考答案
一(略)二1(略)2(略)3劝学结友4A、语重心长,谆谆告诫B、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C、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要重读,表强调。D、
感叹句,要读出惊讶不解的语气。E、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三、(略)
四、1(略)2、孙权:严格要求殷切期望以身作则现身说法语重心长言辞恳切吕蒙:知错就改虚心好学才干谋略大有长进3(略)
五、1(略)
2、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②书到用时方恨少。③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④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⑤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⑧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⑨知识就是力量。⑩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3、吕蒙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仲永幼年不学,毫无所成,两篇课文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证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10、《孙权劝学》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孙权劝学》课前延伸学案
一、预习目标
1、掌握文章的内容,掌握文章中的重点字词的读音
2、了解文章中从涉及的文学常识,作者,题材,出处等
3、从整体上把握住文章的结构
二、预习过程
1、熟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识记重点词语,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2、参阅资料,重点记住本文的作者司马光,及其出处《资治通鉴》的相关内容。
3、把握文章中的文言词语。
4、把握文章中出现的人物语言,
三、预习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卿()邪()孰()遂()
2、解释下列字词
①当涂②辞③治经④见往事
⑤涉猎⑥及鲁肃过寻阳⑦过寻阳⑧即更刮目相待
3、文学常识识记
关于《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朝代)、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命名。
关于司马光: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世称,北宋政治家,。
关于五经:
《诗》《礼》《易》
关于孙权:
孙权(181-252),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他从兄长孙策遇害身亡之日起,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内据有江东。其最大功绩就是开发了东南地区,促进了东南地区经济的繁荣发展。
关于吕蒙:
吕蒙(178-219),东吴国大将。字子明。少年时不读书,以胆气称,后接受孙权劝告,读了许多兵书、史书,智勇双全。倍受孙权,鲁肃的信赖。鲁肃死后,掌管东吴军事,率军暗袭荆州,擒杀关羽父子,名扬三国。
关于鲁肃:
鲁肃(172-217),字子敬。三国时吴王的得意谋臣,倍受赏识。他一生的最大功绩是倡导、促成并终身不易地竭力维护孙刘联盟,使三足鼎立之势能够形成。
四、我的疑问
同学们把预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记在下面,我们共同解决
《孙权劝学》巩固检测
阅读分析: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卿今当涂掌事②但当涉猎
B.①蒙辞以军中多务②自以为大有所益
C.①见往事耳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对“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的正确翻译是: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使用了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
B.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正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C.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
D.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去”,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4.写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今义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古今
《孙权劝学》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揣摩想像人物当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活动。
2、掌握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
3、理解课文的内容并有自己的感悟
4、品味语言,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二、【自主学习】(自己动脑自己动手,看看哪个同学能为小组争夺一面小旗)
1、朗读课文,注意在朗读的过程中抓住各个人物的与其神态,注重体会以下几句的语气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卿言多务,孰若孤?"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疏通文意,翻译简单句子,把握文章(一、二组做1-2,三、四组做3-4,五、六做5-6)
①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③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④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⑤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⑥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三、【合作探究】(抢答题,团结就是力量,看看哪个小组力量最强大)
1.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2.写出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爱护、器重和希望的一句话?
3.孙权劝吕蒙学习的目的是什么?(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4.吕蒙推辞的原因是什么?
5.你知道那个成语出自于这个故事吗?写出来,解释一下。
6.文中那句话表明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四、【精讲点拨】(动动脑,快速回答)
1.本文是怎样表现人物性格的,三个人物性格是怎样的?
2.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五、【巩固检测】(拼拼看,鹿死谁手!)
请同学们快速做完检测学案上的题目
六、【课后提升】
1、同学们课下做一下练习册基础部分的题目
2、行知天下的文言文阅读第二题做完,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把后两个题目做一下。
本文通过孙权劝勉吕蒙学习的故事,突出了孙权关心下级,耐心说服,不以权势压人的行为,赞扬了吕蒙接受意见并努力学习并有所成就,告诉了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说明了人只要肯学,就会大有长进,成年人也是如此。
11、《孙权劝学》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云梦隔蒲中学余国福2011
【学习目标】
1、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2、了解文言语气词所表示的不同语气。
3、揣摩体会人物对话时的神态、心理4、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5、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6、了解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一、课前准备
(一)补充省略部分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
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二)了解文学常识
(1)《孙权劝学》选自,该书是(朝代)(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体通史,记载了从到共1362年间的史事。
(2)孙权字,吴郡富春(现在浙江富阳)人,三国时国的创建者。
(3)吕蒙字,三国时国的名将。
(三)读——读准字音、节奏停顿。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卿今当涂掌事()治经为博士邪()
即更刮目相待()肃遂拜蒙母()涉猎()孰()
2、用“/”画出下列句子的节奏停顿。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自以为大有所益(4)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
二、合作探究:
1、译——准确把握重点词句意思
温馨提示——文言翻译五字法:
留:国号、年号、地名、人名、官名、书名。替:用现代汉语词替换古代文言词。
调:调整句子次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说法。补:补充出句中省略的内容。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解释上文中加粗的词语。
2、重点语句翻译。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5)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析——把握课文内容。
(1)、整体把握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可分两层:一、孙权学,吕蒙学;二、鲁肃学,结友而别。
(2)、问题研究
a.本文是怎样表现人物性格的?
b.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c.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d.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e.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f本文的三个人物各有什么特点?
孙权:
吕蒙:
鲁肃:
g、有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它能够概括本文的内容:
三、总结全文:本文通过孙权劝勉吕蒙学习的故事,突出了孙权关心下级,耐心说服,不以权势压人的行为,赞扬了吕蒙接受意见并努力学习并有所成就,告诉了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说明了人只要肯学,就会大有长进,成年人也是如此。
四、写作亮点:以对话为主,言简意丰。
本文篇幅短小,只用了四句话(孙权说了两句话,鲁肃和吕蒙各说一句),就让人感受到三个人物说话时不同的口吻,并可以揣摩出他们的神态和心理。如孙权,作为国君,在对部下、爱将的劝说中,既有硬性要求,又不乏温和、现身说法的启发性态度。吕蒙开始用军务繁重来推脱,后来在孙权的要求、指点和鼓励下,“乃始就学”,体现了他的转变,在大有长进之后,他说的“士别三日”一段话颇有见地,充满自信。鲁肃是个忠厚长兄,看到吕蒙“论议”上的长足进展很是高兴,“大惊曰”,他惊异的神情和后面的话表现了他对年轻将领的亲切赞美之情。
五、悟——体验感悟。
通过本文的学习,你从中得到怎样的感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
1、
2、
3、
4、
5、
六、、积——重点知识积累。
1、重点词语归纳。
(1)通假字
卿今当涂掌事::通,。邪(yé)::通,。
(2)一词多义
⑴以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⑶之 ①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②自以为大有所益() ②忽啼求之()
③或以钱币乞之()⑷若 ①孰若孤()
⑵见 ①见往事耳() ②关山度若飞()
②见藐小之物()⑸当 ①当涂掌事()
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②但当涉猎()
⑶古今异义古今
博士:
往事:
及:
大:
孤:
更:
过:
但:
⑷解释人称的用法。
a卿今当涂掌事()b.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c非复吴下阿蒙()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5)归纳文中两个成语,解释并造句。
①解释:
造句:
②解释:
造句:
七、拓——拓展延伸。
1、请写出两句读书名言并注明作者、出处。
(1)
(2)
2、请写出两个名人勤学故事。
(1)
(2)
3、说说你最喜欢的三国人物的主要经历、小故事(不少于三个)。
(1)人物:故事:
(2)人物:故事:
八、个性化备课
九、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