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五首》第1课时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上册)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中学教案

《唐诗五首》第1课时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上册)

时间:2022-12-11 16:30:16

《唐诗五首》第1课时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上册)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中学教案的您有所帮助。

1、《唐诗五首》第1课时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上册)

  一、导入

  山水诗是中国古代诗歌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滁州西涧》就是山水诗中的名篇,也是韦应物七言诗中少有的佳作。

  二、文学常识:

  1.山水诗:山水诗,是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产生于魏晋时期,兴盛于唐朝。诗人通过描写山水,表达思想情感,寄托政治理想,阐发人生哲理。

  2.韦应物:唐代诗人,因做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中盛唐之交一位杰出的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少年时以三卫郎事玄宗,历任洛阳丞、高陵宰、鄠县令、栎阳令、滁州刺史、江州刺史、苏州刺史等地方官,故称韦江州或韦苏州。

  他的诗歌较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具有较浓厚的生活气息。风格潇洒自然,淳厚朴实,清远简净又有生机活泼,在唐代诗人中,卓然自成名家。白居易说他的五言诗“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苏东坡有一首诗甚至说:“乐天(白居易)长短三千首,却逊韦郎五字诗。”因此,韦应物在文学史上具有相当的地位。

  三、朗读诗歌

  1.听范读,仿读。

  2.指读,指导朗读。(从节奏、咬字、感情、重音等方面来评价)

  3.全班齐读。

  四、翻译诗歌

  1.结合注释,翻译诗句。

  2.交流难点,翻译全诗。

  参考:

  河边生长的野草,是那样幽静而富有生趣;河岸上茂密的丛林深处,不时传来黄鹂鸟的叫声,是那样婉转动听。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的更急了,在那暮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没有人渡河,只有小船独自横漂在河边上。

  五、诗歌赏析

  1.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

  2.作者在诗的前两句中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幽草,黄鹂,深树

  3.这些景物的描写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

  幽草,深树——视觉

  黄鹂——听觉

  4.作者从不同角度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更生动,更立体。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5.最能体现作者情感倾向的是哪个字?

  明确:独。

  6.“独”意为独自。表现了作者怎样怎样的心绪?

  明确:无人相伴,独自徘徊于西涧,表现了作者孤独彷徨的心绪。

  7.诗的后两句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春潮,雨,野渡,舟

  8.最后这句诗描绘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

  明确:以“野”“无人”,体现出了一片荒凉之意。一个“自”字描绘出渡船在春潮春雨中自在横斜的情景,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清幽静寂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恬淡自适的意趣。

  六、作业

  背诵并默写两首诗。

  板书设计:

  滁州西涧

  韦应物

  幽草、深树——视觉

  黄鹂——听觉

  春潮,雨,野渡,舟——清幽静寂、恬淡自适

2、《世说新语》两则(第一课时)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世说新语》两则

  刘义庆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掌握学习文言文的一些基本方法,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3.了解古代聪慧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课型】

  新授课

  【教学重点】

  1.朗读并背诵文言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教学难点】

  翻译文言文,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朗读课文3遍,查字典,看注释,试翻译。

  2.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入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小时候读过的那些关于古代的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吗?现在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看看都有哪些?

  (PPT展示)

  图片一:“司马光砸缸”一一七岁的司马光用大石头砸破大水缸救出掉在水缸里的小伙伴。

  图片二:“曹冲称象”一一六岁的曹冲,利用浮力这一原理,解决了一个许多有学问的成年人都一筹莫展的大难题。

  图片三:“孔融让梨”一一年仅四岁就懂得谦让礼仪的孔融。

  其实啊!在我国古代像司马光、曹冲这样聪慧的少年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第五课《世说新语》两则中也有两位和他们一样聪颖机智的少年。那么中国古代的儿童为什么这么聪明呢?接下来我们通过学习《世说新语》中的第一则《咏雪》来进行大揭秘!

  请同学们翻开课文第25页,我们一起来学习《咏雪》

  (板书:5.《世说新语》两则刘义庆咏雪)

  三、教师活动:作家作品简介。

  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本文的作者刘义庆

  (PPT展示)

  现在我请一位同学起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刘义庆,其他同学在听的时候可以看一下课本下的注释,把重要的信息用红笔勾划下来。

  刘义庆(公元403—444年),南朝宋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学家,世居京口,南朝宋宗室。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世说新语》是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全书原卷共八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主要记载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请一位同学朗读)

  谢谢!请坐。这个“门”呢就相当于我们今天的“专题”,而“咏雪”就出自于“言语”这个专题。

  四、教师活动:朗读课文

  1.第一遍让全班朗读。

  那么《咏雪》是一篇怎样的文章呢?让我们齐读一下这篇课文,看看古人是怎样咏雪的?

  咏雪起······

  (学生朗读)

  2.第二遍由老师范读。

  读文言文不仅要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节奏。怎样才能读出节奏呢?就是该停顿的地方要停顿。现在老师给大家朗读一遍。同学们在听的时候用斜线把老师停顿的地方划出来。

  (范读)

  (PPT展示)

  大家看一下,你们划对了吗?

  3.第三遍让全班齐读,要求节奏合理。

  现在我们按照这个节奏再朗读一遍课文

  (学生朗读)

  这遍听起来好多了。

  五、教师活动:翻译课文

  那同学们现在来找一下文中一共出现了几个人物啊?

  (PPT展示)

  文中的人物了解清楚了,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文中一些字词的解释。

  (PPT展示)

  我们今天学习的是一篇文言文,那我们就需要把文言文翻译成我们今天用的现代汉语,然后去了解文章的大意,翻译文言文其实是有方法的,现在老师教大家一种有效的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PPT展示)

  “光说不练假把式”下面我们就用“六字法”翻译一下以下这三个个句式。

  (PPT展示)

  (1)“白雪纷纷何所似”一一刚刚我们说了翻译文言文呢,一般要用现代汉语的规范来翻译。这个句子是一个倒装句,我们就需要用“六字法”中的“调”,来调整一下句子的顺序。那么“白雪纷纷”就应该调整为“纷纷的白雪”,“何”是“什么”的意思,“似”是“像”的意思,那就应该把“什么像”翻译成“像什么”。那整句话就应该翻译成“这纷纷的大雪像什么一样呢?”

  (2)“撒盐空中差可拟”一一我们现代汉语有“把”字句,但在古文中没有,那我翻译这句就可以用“把”字句来翻译,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3)“即公大兄无奕女”一一这是一个省略句,谁是“无奕女”呀?那我们就要把主语加上,谢道韫是谢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

  好!老师已经把方法教给大家了,现在哪位同学能自告奋勇的起来给大家翻译一下全文。

  翻译: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侄儿侄女谈论诗文。一会儿,雪下得急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蒽!翻译得不错。

  六.教师活动:分析课文

  我们已经大致的了解了文章的大意,下面我们就回到文章的主体来分析一下这篇课文。这篇课文的开端用“谢太傅寒雪日內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句话给我们阐述了时间(寒雪)、地点(內集)、人物(谢太傅和他的侄儿侄女)、事件(讲论文义),短短的15个字就给我们交代了咏雪的背景。

  (板书:背景)

  交代完背景以后,作者告诉了我们咏雪事件的起因。

  (板书:起因)

  “俄而雪骤”,原来是天气发生了变化,早先也有雪,但不大,而此刻变成了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这使谢太傅感到很高兴,于是就有了“咏雪”一事。那接下来就是咏雪的经过。

  (板书:经过)

  这个经过其实就是“一问两答”的经过。谁提出的问呢?“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哦!这句话告诉我们原来是谢太傅提出的问题

  (板书:一问,谢太傅)

  他的这一问得到了两个回答,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谢太傅哥哥的儿子胡儿回答说像把盐撒在空中一样,他把纷纷的大雪比作“撒盐”。

  (板书:兄子:“撒盐”)

  接着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太傅的大哥的女儿回答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漫天飞舞。谢道韫把雪比作“柳絮”。

  (板书:兄女:“柳絮”)

  在他们俩回答以后谢太傅并没有明确说谁的比喻好,而是“大笑乐”,这十分的耐人寻味。作者也没有给出定论,而是在最后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一一“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看起来作者并没有给我们交代咏雪的结果,也没有表明谁的咏雪句比较好,而只有一个补述的身份。

  (板书:补述身份)

  这看似无果的结尾其实是一个有力的暗示,我们想想作者为什么只补充谢道韫的身份呢?作者告诉我们她是谢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其实就是再向我们暗示了谢太傅和作者比较倾向于谢道韫的比喻,从而赞赏了谢道韫的才华。那么谢道韫的比喻比谢朗的好在哪儿呢?我们来比较一下。

  我们先来看看“撒盐”这个比喻,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相似,这个比喻达到了我们说的形似。

  (板书:形似)

  而“柳絮”这一比喻呢,我们知道柳絮的颜色和雪的颜色没有相似之处,而且柳絮在风中往往是漫天飞舞的,雪大都是向下飘落的,所以在形似上这个比喻没有撒盐这么贴切。但是当我们看到“柳絮”一词的时候我们会联想到春天,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当我们读到谢道韫的“未若柳絮因风起”的时候,我们会想到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有深刻的意蕴。

  (板书:意蕴)

  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而且这个“撒”字给人一种刻意人为的感觉,没有体现出雪的那种自然姿态,所以“撒盐空中差可拟”这一喻虽形象但却不美。而谢道韫的“未若柳絮因风起”却给人美好的感觉,同时也把雪花随风飘舞的那种动态美体现出来。如此我们看,好的比喻和好的诗句除了要达到形似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有意蕴。

  那么可能同学要问了,为什么谢道韫的这个比喻写得这么好呢?并非偶然,因为谢道韫确实是一个有诗情才学的女子,而她才情主要来自于家庭教育。我们知道古代的教育和我们现在的教育不同,他们以家庭教育为主,所以谢道韫深受家庭的教育影响和熏陶。

  老师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从课文中的一些语句读出了她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的信息。下面同学们可以在文中找一下能体现她受到良好家庭教育的词或句,然后把下面这个句子补充完整。同学们思考一下,老师找同学起来补充。

  (PPT展示)

  (1)谢道韫的才气主要来自家庭的教育和熏陶,我从寒雪日內集这个词语(这句话)中看出谢家不让孩子有无所事事之时,随时随地和孩子进行文化交流的这种教育氛围。

  (2)谢道韫的才气主要来自家庭的教育和熏陶,我从讲论诗文这个词语(这句话)中看出谢家的长辈和孩子们经常互相谈论诗文,从而进行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承的这种教育氛围。

  (3)谢道韫的才气主要来自家庭的教育和熏陶,我从欣然这个词语(内容)中看出谢家的长辈不摆长者架子,而是和孩子们一起探讨诗文,让孩子轻松快乐学习的这种教育氛围。

  现在同学们知道为什么中国古代的儿童这么聪明了吧?因为他们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七、小结

  文章客观地叙述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以描写人物语言为主,全篇语言简练。在不足百字的文章里,清楚地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缘由以及经过和结果。虽未作一字议论,但从文末补充交代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更赞赏道韫的才气。

  八、背诵课文

  好了,现在请全班同学试着背诵一下这篇课文。

  九、教师活动:拓展延伸

  那同学们还知道一些其他的有关雪的诗句的诗句吗?老师这儿收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

  提示:这首诗诗人赋情于雪,仿佛白雪也嫌春光来迟,像落花一样飘飞,来装点春色。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提示:以“梨花”喻雪,妙哉,雅哉,不愧为千古写雪之名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李白《北风行》

  提示:燕山的雪花其大如席,一片一片地飘落在轩辕台上。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高群《对雪》

  提示:诗人坐在窗前,欣赏着雪花飘入庭户,雪花把窗外的竿竿青竹变成了洁白的琼枝。

  (琼枝:竹枝因雪覆盖面似白玉一般)

  十、课后作业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同学们回去以后

  •1、把课后练习题的第一题、第四题做在作业本上

  •2、背诵《咏雪》

3、《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语文版七年级上册)

  一、学习目标:从小说三要素入手,把握小说的主题,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幻灯出示)

  二、导入新课:题解、简介作者。

  三、检查预习:

  1、指名学生板演生字新词。

  2、指名学生口头回答小说的主要人物(称呼和名字)、次要人物。

  四、合作探究

  (一)分目标1:了解故事情节,感悟起伏曲折的情节所表现的深刻主题。

  1、用“______于勒”的动宾短语,分别给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四个阶段列一个小标题。

  2、菲利普夫妇为什么要盼于勒?见到于勒后又为什么躲呢?这前后的态度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二)分目标2:分析人物形象,揣摩人物性格,感悟小说主题。

  1、作者在小说中精心设置了20个称呼,有赞叹的,有斥骂的,有同情的,从而表达出不同人物在不同时期对于勒的不同感情,揭示出小说的主题。

  (1)请同学们根据遇到于勒的前后为界限,在文中找出人们对他的称呼究竟有哪些?

  (2)于勒来信前对他的称呼是斥骂的,来信后则是赞叹,而真的遇到后又是怨恨加斥骂的,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

  (3)遇到于勒时,菲利普夫妇与儿子若瑟夫对于勒的不同称呼,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4)船长斥骂于勒为“法国老流氓”,对小说的主题有作用吗?

  2、从菲利普夫妇的神态、语言、动作等方面入手,揣摩人物性格,感悟小说主题。

  (1)当父亲菲利普从船长那里证实卖牡蛎的老水手就是于勒时,他的反映如何?属于什么描写?表现他怎样的心情?

  (2)当母亲克拉丽丝从菲利普那里得知卖牡蛎的老水手就是于勒时,她的反映如何?属于什么描写?表现她怎样的心情?

  (3)菲利普夫妇的表现反映了他们重怎样的性格?与小说主题有什么关系?

  (三)分目标3:理解环境描写对衬托人物心情,表现小说主题的作用。

  1、文中有两处景物描写,请找出来,读一读。

  2、这两处景物描写衬托人物的什么心情?

  五、练笔:如果于勒腰缠万贯的回来了,又恰巧在凡尔塞岛遇到了菲利普夫妇。想象一下:菲利普夫妇又是如何表现的?请写一个不少于200字左右的片段。

  六、小结

4、《刻舟求剑》(第1课时)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刻舟求剑》(第1课时)

  一、学习目标:(简洁明了)

  1.学会本课5个生字和特殊句式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办事的道理

  二、学习重难点:(简明扼要准确)二.重点难点

  1.深入理解,积累词语。

  2.了解寓意,拓展能力。

  三、学习过程(根据学科特点选择性运用)

  ●(一).查字典给下列字正音

  涉坠遽契惑

  (二.)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词义

  涉江:渡江其:他坠:落、掉遽:急速

  契:同“锲”,刻是:这里所从坠:落下去的地方所契者:刻的地方求:寻找行:走不亦――乎:不也是吗惑:糊涂

  (三)、理清层次,弄清句子的关系

  1.哪句话告诉了我们故事的起因?

  2.结果找到了吗?

  3.为什么没找到?文中哪句话告诉了我们原因?

  4.文中哪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这件事有何看法?

  这是个什么句?(反问句)

  5.按照起因、经过、结果、议论背诵全文

  6.翻译句子:

  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五、学法指导

  归纳整理古今不同义字词句式

  六、学习小结

  实虚词含义

  寓言特点寓言大意诵读全文寓意

  重点句式含义

  七、达标检测

  1.《刻舟求剑》这则寓言出自《________》,编者是________。

  2.为下列字注音。

  ①坠()②遽()③契()

  3.解释下列词语。

  ①涉()②是()

  ③遽()④求()

  4.分别指出加粗词所指代的内容。

  ①其剑自舟中坠于水()②遽契其舟()

  5.翻译句子。

  ①是吾剑之所从坠。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学习反思

  1.郑国人和楚国人错在哪里?两则寓言有什么共同的寓意?

  2.我们应该怎样学习文言文?

  四、学习评价(授课结束后,师生必须作出评价)

  自我评价:A、满意()B、比较满意()C、不满意()

  教师评价:A、满意()B、比较满意()C、不

5、《繁星》五首(冰心)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了解内容提要的特点,学习并运用本文分点评述作品思想内容的方法。

  2.把握本文“总——分——总”的主体结构样式

  3.理解冰心“爱的哲学”的内容和她对爱心、崇高、纯真等美好人生境界的追求。

  【正音正字】写出下列汉字的拼音,记住每个字的书写要点:

  讴ōu   矜jīn   剔tì   冶yě   瑕疵xiácī

  【积累词语】找出文章中的成语和好词语,并认真抄写:

  讴歌母爱 追怀童真 礼赞自然 本质特征 根本动力 不遗余力 至高无上

  救世良方 理想王国 天真烂漫 晶莹剔透 天之骄子

  【朗读课文】

  【课文分析】

  本文是作者刘忠为《繁星》、《春水》写的内容提要。

  文章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简述作品的出版日期和影响。第二部分详细评述了作品的思想内容。这部分是文章的主体。

  第2段,先从冰心诗歌风格所受的影响谈起,说明《繁星》、《春水》是“零碎的思想”的汇集,内容非常宽泛。然后,用“讴歌母爱、追怀童真、礼赞自然”来概括这两本诗集的主要思想和内容,每一类思想内容的评述又大都涉及了如下的问题:为什么要“讴歌母爱”、“追怀童真”、“礼赞自然”。母爱是一切爱心的原点,是宇宙的本质特征,是推动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动力,对母爱的讴歌自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作者把“讴歌母爱”放在前面来写;从原点出发到“追怀童真”,这第二点表现了冰心对真善美的强烈追求与渴望。以上两个方面都是从人的角度来谈,第三点则由人推及自然,以期通过对自然的礼赞,借着自然的美丽神奇,塑造人们高尚的人格。

  第7段,是总结引申,一方面再次总结冰心“爱的哲学”的三类内容,同时又引申,说明这一大主题的价值和意义——“反映了冰心对苦难人生的关注,对污浊生活的愤恨,对专制现实的不满,以及对爱心、崇高、纯真等美好人生境界的追求”。

  因为是内容提要,所以本文纲举目张,结构明晰,而重点突出,让读者迅速、清楚地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和特色,从而对作品有个大致了解。这也是内容提要的基本写作要求。

  【朗读课文】

  【思维训练】(根据自己情况,至少选做六题)

  1.请简单介绍课文涉及的文学家冰心、茅盾、泰戈尔。

  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诗人、小说家、散文家。代表作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

  茅盾:原名沈雁冰,现代小说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

  泰戈尔:印度诗人、作家,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散文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 )

  2.本文作者认为《繁星》、《春水》的重要思想内容是什么?(冰心“爱的哲学”的内核)

  重要思想内容是以讴歌母爱、追怀童真、礼赞自然为内核的“爱的哲学”。

  3.冰心不遗余力地讴歌母爱的原因是什么?

  冰心不遗余力地讴歌母爱的原因是:母爱是一剂救世良方。母爱是宇宙中一切爱心的原点,它创造并维系着世界。母爱就是宇宙的本质特征,又是推动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动力。

  4.如何理解“母爱就是宇宙的本质特征,又是推动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动力”?

  母爱是宇宙中一切爱心的原点,它创造并维系着世界。

  5.冰心为什么要“追怀童真”?

  ①冰心在对童年的回忆中建造起一个理想王国。

  ②冰心认为除了宇宙,最可爱的只有孩子。

  ③追怀童真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冰心对真善美的强烈追求与渴望。

  ④冰心认为孩子是可爱的天使,肩负着挽救人类的使命。

  6.冰心为什么要“礼赞自然”?

  ①冰心崇尚自然,热爱自然,认为自然是天之骄子。

  ②借爱与美的自然,借无瑕疵的自然,创造高尚独立的人格。

  7.在冰心的心目中,自然是什么样子的?

  在冰心的心目中,“无瑕疵的自然,造成了我们高尚独立的人格。”

  8.《繁星》、《春水》的三大主题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

  《繁星》、《春水》的三大主题是:母爱、童真、自然。

  它们不仅构筑了冰心思想的内核——爱的哲学,而且反映了冰心对苦难人生的关注,对污浊社会的愤恨,对专制现实的不满,以及对爱心、崇高、纯真等美好人生境界的追求。

  9.作者写《繁星》、《春水》的内容提要,为什么要引用《寄小读者》?

  作者直接引用冰心作品《寄小读者》中的话,能最充分最有力地证明自己的观点。同时也说明讴歌母爱不仅是《繁星》、《春水》的主要内容,也是冰心作品的重要思想内容之一。

  10.写一段你对母爱的感受。

  11.从《繁星》或《春水》中摘录一首小诗,并写一段介绍或点评文字。

  12.根据有关短文,简要说明什么是“序”?什么是“跋”?

  【学习小结】

  《〈安徒生童话〉前记》除介绍编选者以及编选缘由外,还有对安徒生的生平及其童话艺术特点等的说明。

  《〈昆虫记〉译本前言》重点介绍了作者法布尔的生平白器评价其成就与影响。

  《〈真话集〉后记》主要阐发了关于“讲真话”的观点。

  《繁星》、《春水》内容提要》重在对作品的内容、主题进行概括性的评述。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

  3.预习《十六字令三首》,扫除文字障碍,大概理解新课文内容,思考“学习建议”。

6、《唐诗五首》第3课时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上册)

  一、检查背诵默写。

  二、学习《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朗读指导

  先由学生自由读,再找学生朗读。在读时用心揣摩诗人在诗中所寄托的情感。

  2.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性秉直,居官仍不改其性,故屡被贬。累官至吏部侍郎。他和柳宗元都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了整顿旧时秩序和振兴儒家道统而提倡学习古文,又为了宣传古道而写作古文。在诗歌方面,他推崇陈子昂、李白和杜甫,是韩孟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或反映时事,或写中下层文士的政治失意和个人遭遇,都很有特色,如《山石》《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等。其诗往往规模宏大,才气纵横,气势雄伟。有《韩昌黎集》。

  3.“天街小雨润如酥”写出了春雨哪些惹人喜爱之处?

  春雨细密润滑,湿路不湿衣。恰好使尘土不扬,空气清澄,给人极舒适的感觉。它预报着春的到来,催动草木复苏。

  4.“草色遥看近却无”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诗人用敏锐深细的眼光观察了早春草色远近之不同,并进行淡墨涂抹,隐隐地泛出了那一缕青青之痕,造成了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春色。“草色遥看近却无”展示了春的特色,流宕着诗人喜悦的深情。

  5.诗人为什么会说早春要胜过“烟柳满皇都”之时?

  这两句诗是对早春美景的品评和抒情。早春草色是淡淡的一抹新绿,似有还无;早春之美所唤起人的精神愉悦乃至昂奋则是深切的。皇都长安虽然杨柳堆烟,花光烂漫,但无论如何也引不起严冬告逝、草芽初萌时那种欣慰惊喜。这正是诗人对早春景色特别喜爱的真谛所在。

  6.小结

  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诗的风格清新自然,简直是口语化的。看似平淡,实则是绝不平淡的。诗人只运用简朴的文字,就常见的“小雨”和“草色”,描绘出了早春的独特景色。刻画细腻,造句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

  三、课堂小结

  学习诗歌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要用自己的想象去再现诗人为我们营造的艺术世界,用我们的审美方式去感受诗人的审美体验,就会更好地理解诗歌。但要记住“诗无达诂”,在学习时不要受别人观点的影响,要有独立的思考与认识。

  四、诗词背诵比赛。

  五、作业:

  1.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2.自创一首新诗,有突出的景物描写,并渗透自己的主观情感。

7、《唐诗五首》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提高朗读能力,背诵累积诗歌。

  2.以朗读中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3.理解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一、导入

  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吟咏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

  二、作者及相关知识介绍

  王勃(649-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一带)人,与当时的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同样著名,被称为“初唐四杰”。他是著名学者王通的孙子,很小的时候就写得一手好文辞,有“神童”之称,可惜不到三十岁就在渡海时落水而死了。他做过几任小官,却两次遭到斥逐和除名,短短的一生是在坎坷中度过的。留传下来的《王子安集》里,文比较多,诗不足百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要算是他的代表作。

  这首诗点明送别的地点是长安。他曾几次到过长安。这首诗有少年进取的精神,没有消极颓唐的情绪,可能是诗人二十岁以前在长安作朝散郎和任沛王府修撰时所作。少府,是当时对县尉的通称。一作“蜀州”,在今四川省崇庆县。“本文题目应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川”,686年才改为“蜀州”,当时王勃已故10年。“蜀川”,指川西岷江流域一带。

  三、朗读诗歌

  1.听范读,仿读。

  2.指读,指导朗读。(从节奏、咬字、感情、重音等方面来评价)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3.全班齐读。

  四、翻译诗歌

  1.解题

  送杜少府到蜀州上任:之:动词,到的意思。

  2.结合注释,翻译诗句。

  3.交流难点,翻译全诗。

  少府:官名。

  城阙:皇宫门前的望楼,往往被用来代表京都。这里指唐朝都城长安。

  辅:以……为辅,这里是拱卫的意思。

  三秦:这里泛指秦岭以北、函谷关以西的广大地区。本指长安周围的关中地区。

  风烟: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

  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泛指蜀川。

  宦游:出外做官。

  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古人认为陆地的四周都为大海所包围,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

  比邻:并邻,近邻。

  无为:不要效仿。

  歧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参考:

  长安的城阙高踞三秦中枢,遥望岷江的五津,隔着无尽风烟。

  你我之间有难忘的离愁别绪,因为彼此都是漂泊流离在外做官的人。

  四海之内若有知心存在,再远的天涯也仿佛近邻。

  不要在我们挥手作别的路口,像小儿女那样情难自禁哭湿佩巾。

  五、诗歌赏析

  1.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律诗的四联分别称什么?

  明确:五言律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诗歌中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明确:诗人与送别友人,从题目中看出。

  3.诗的首联写了什么内容,能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表明了诗人与友人分别两地,为诗歌的抒情奠定了基调。

  4.点明分别之意的是哪一联,写出了诗人和友人的哪些共同点?

  明确:颔联。同为不得志游宦在外的知识分子。相同的境遇使他们具有相通的感情——怀才不遇的悲凉之情。

  5.如何理解颈联中的知己与比邻?

  明确:这是对友人的劝慰,也是对友人的激励。表现了诗人广阔博大的胸襟。

  6.如何理解诗歌的最后一联?这一联中体现了诗人对友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这是对朋友的叮咛和鼓舞,也表明了自己坚强乐观的情怀。

  六、拓展

  王勃的其他送别诗:

  江亭夜月送别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七、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诗。

  2.查找两首你喜欢的送别诗,并积累下来。

  板书设计: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首联——点明地点

  颔联——离别原因

  颈联——与友互勉

  尾联——宽慰勉励

8、《唐诗五首》第1课时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诗歌,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指导学生朗读,注意把握朗读时的节奏、韵律、声调和重音。在读时用心揣摩每一首诗的内容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初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

  通过诗歌的语言和诗中的形象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关键:通过诗歌所创造的意境美,体会诗人借助景物所传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研读,品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具:录音机

  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以情真意深、清新自然见长的唐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中的名篇佳作千古流传,魅力无穷,时至今日,仍被人们广为传诵。每一首诗中都有一个值得回味的故事或一种深入心灵的情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的世界,从里面采撷几朵多姿的花朵。

  二、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朗读指导(听朗读录音)

  由教师范读,然后学生自由读,再找学生朗读。

  要求:注意把握朗读时的节奏、韵律、声调和重音。在读时用心揣摩诗的内容和情感。

  2.作者、作品简介(多媒体展示)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朝初年的著名诗人。他幼年聪明过人,6岁能文。曾任沛王府修撰。在他20岁的春夏之交,诸王子斗鸡游嬉,王勃写了一篇《斗鸡檄》,假托沛王鸡传檄声讨英王鸡。高宗看了这篇檄文,认为是挑拨诸王子,于是将他赶出沛王府。26岁时前往越南看望父亲,途中游览南昌有名的胜地滕王阁,写下了震撼古今的名篇《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简称《滕王阁序》)。后渡海溺水,受惊而死。

  3.品味赏析

  (1)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与其他送别诗相比有什么不同?

  解析:这首送别诗,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的情谊。与其他送别诗相比感情比较达观,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

  (2)你从诗中的哪句话感觉到作者的这种感情的不同?

  解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这句话为什么会起到这种艺术效果?

  解析:这句话形象地概括了朋友之间那种诚恳深厚的情感,情调积极乐观,给人以鼓舞的力量,道出了古今上下几千年人们的共同心声。

  (4)分析其他三联

  我们来看一下首联。作者通过这一联要表现什么?

  解析:这一联看似写景,实则劝慰友人。这里出现了两个地点,“三秦”是送别地点,“五津”是朋友上任地点。写送行的地点和友人要去的地方,暗示了朋友间恋恋不舍的深情厚谊。

  颔联中的“宦游人”指的是什么人?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解析:指的是出外做官的人。直接劝勉友人,我们都是出外做官的人,此别为别中之别,不必伤感。

  诗人为什么会在尾联写出“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诗句?

  解析:二人同为宦游,即使分别也因感情相通而不感觉距离遥远,因此在分别之时才会不效仿小儿女的情态,哭泣悲伤。

  三、学习《登幽州台歌》

  1.朗读指导

  学生自由读,再找学生朗读。在读时用心揣摩诗的内容和情感。

  2.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陈子昂(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自幼具有豪侠浪漫的性格。少年时代曾闭门读书,遍览经史百家,树立了远大的政治抱负。24岁举进士,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转右拾遗。他曾在26岁、36岁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军事问题提出过一些有远见的建议。38岁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所诬,入狱,忧愤而死。他的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有《陈伯玉集》。

  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受?

  解析: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供参考。《蓟丘览古》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但是,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4.诗人为什么会“怆然而涕下”?在这泪中还包含着什么深层的精神?

  诗人立足于幽州台这个时间与空间的交汇点。眼观天地,空间无边无际,而个人何其渺小!神游今古,时间无始无终,而一生何其短暂!再加上明君贤臣、英雄豪杰难追难待。于是一种沉重和孤立无援、独行无友的孤独袭上心头,不禁“怆然而涕下”!诗歌中所表达的不只是客体的浩渺,更有诗人在怆然流涕后的抗争与进取,诗歌中蕴含着诗人力图为国建功的积极精神。

  5.写作特色

  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读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在遣词造句方面,此诗深受《楚辞》特别是其中《远游》篇的影响。《远游》有云:“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本篇语句即从此化出,然而意境却更苍茫遒劲。同时,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式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式为: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6.小结

  《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五、作业:

  1.背诵两首诗。

  2.课外积累王勃、陈子昂的代表性诗歌,背诵下来。

  惜缘

9、《唐诗五首》第三课时《滁州西涧》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上册)

  一、导入

  山水诗是中国古代诗歌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滁州西涧》就是山水诗中的名篇,也是韦应物七言诗中少有的佳作。

  二、文学常识:

  1.山水诗:山水诗,是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产生于魏晋时期,兴盛于唐朝。诗人通过描写山水,表达思想情感,寄托政治理想,阐发人生哲理。

  2.韦应物:唐代诗人,因做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中盛唐之交一位杰出的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少年时以三卫郎事玄宗,历任洛阳丞、高陵宰、鄠县令、栎阳令、滁州刺史、江州刺史、苏州刺史等地方官,故称韦江州或韦苏州。

  他的诗歌较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具有较浓厚的生活气息。风格潇洒自然,淳厚朴实,清远简净又有生机活泼,在唐代诗人中,卓然自成名家。白居易说他的五言诗“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苏东坡有一首诗甚至说:“乐天(白居易)长短三千首,却逊韦郎五字诗。”因此,韦应物在文学史上具有相当的地位。

  三、朗读诗歌

  1.听范读,仿读。

  2.指读,指导朗读。(从节奏、咬字、感情、重音等方面来评价)

  3.全班齐读。

  四、翻译诗歌

  1.结合注释,翻译诗句。

  2.交流难点,翻译全诗。

  参考:

  河边生长的野草,是那样幽静而富有生趣;河岸上茂密的丛林深处,不时传来黄鹂鸟的叫声,是那样婉转动听。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的更急了,在那暮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没有人渡河,只有小船独自横漂在河边上。

  五、诗歌赏析

  1.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

  2.作者在诗的前两句中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幽草,黄鹂,深树

  3.这些景物的描写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

  幽草,深树——视觉

  黄鹂——听觉

  4.作者从不同角度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更生动,更立体。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5.最能体现作者情感倾向的是哪个字?

  明确:独。

  6.“独”意为独自。表现了作者怎样怎样的心绪?

  明确:无人相伴,独自徘徊于西涧,表现了作者孤独彷徨的心绪。

  7.诗的后两句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春潮,雨,野渡,舟

  8.最后这句诗描绘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

  明确:以“野”“无人”,体现出了一片荒凉之意。一个“自”字描绘出渡船在春潮春雨中自在横斜的情景,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清幽静寂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恬淡自适的意趣。

  六、作业

  背诵并默写两首诗。

  板书设计:

  滁州西涧

  韦应物

  幽草、深树——视觉

  黄鹂——听觉

  春潮,雨,野渡,舟——清幽静寂、恬淡自适

10、《三峡》(第一课时)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疏通文意。

  2.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落实重要实、虚词,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媒体 建议使用多媒体。

  教学过程 复备栏

  一、创设意境,导入新课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真是“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她们像熠熠生辉的瑰宝,妆点着中华大地。三峡是万里长江上游最雄伟壮丽的峡谷,它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至宜昌南津关,全长一百九十三公里,被游人誉为“山水画廊”。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以其精妙的笔法揭开了三峡神秘的面纱,下面就让我们随着郦道元的笔端,去追溯那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过去的真容。(板书课题及作者)

  作者简介:郦道元,字善长,北魏范阳涿县人,地理学家、文学家、

  二、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1.自由朗读,结合注释,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2.教师范读,要抑扬顿挫,带有惊叹赞美之情。

  3.学生学读。

  4.结合注释,工具书,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文言文翻译指导:

  (1)原则:信、达、雅

  信:要求译文准确表达原文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

  达:要求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没有语病。

  雅:要求译文用词考究,文笔优美。

  (2)方法:

  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书名、物名、官职、器具以及古今意义相同的字、词等可照录不翻译。

  补——在翻译文言文时应补出省略的成分。

  删——删去不译的词,例如发语词,音节助词、重复多次的、表敬称贺谦称的词可以删去不译。

  换——把古词换成现代词,把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汝”换成“你”等等。

  调——有些句子的语序需要调整,如谓语前置、定语前置、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

  选——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可选用切合原文语境的表示引申义的词来翻译。

  固——固定的格式有固定的译法。

  意译——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意义,直译时会不明确,应用意译。

  (3)步骤

  ①(略读)把握文章大意,同时标记处要翻译的词、句。

  ②(细读)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要根据语境进行推敲。贯彻“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③(回读)译完后,把答案带入原文,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5.提出合作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6.指名翻译全文,不妥之处随时指出。

  教师重点强调下列句子翻译。

  ①或王命急宣

  译文:如有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

  ②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③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文: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

  7.指导积累重要文言词语。

  (1)一词多义

  自自三峡七百里中(在)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绝沿溯阻绝(停、断)绝巘多生怪柏(极)

  (2)通假字

  略无阙处(通“缺”空缺)哀转久绝(通“啭”声音曲折)

  (3)词类活用

  虽乘奔御风(动词活用作名词,奔驰的骏马)

  空谷传响(动词活用作名词,回声)

  (4)其他重要字词

  或王命急宣(有)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奔驰的骏马)(如)(快)

  良多趣味(实在)属引凄异(连续不断)(延长)

  三、自由朗读,小组内互评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积累了重要的文言字词,并在此基础上熟读了课文,初步领略了三峡之美,为下一节课的进一步赏读奠定了基础。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巩固重要词语翻译。

  教后反思

幼儿园中学教案推荐 概括性试题解析教案一等奖(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 写作指导与训练课 捕捉生活的瞬间,彰显人物的性格 ——人物细节描写 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我的老师》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主题班会“我是我的船长”(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为梦拼搏——“规划人生爱拼才会赢”主题班会(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伟大的悲剧》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背影》学案一等奖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云南的歌会》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复习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杜甫诗三首》学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师说》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四)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石榴(语文版七年级必修学案一等奖设计) “问题探究式”教学教学案一等奖例(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关雎》《蒹葭》鉴赏中考复习(九年级下册) 初二班家长会发言稿(八年级上册)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与朱元思书》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最新中学教案 《唐诗五首》第1课时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上册) 《台阶》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鹏之徙于南冥》学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金色花》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八年级下册家长会发言稿) 学生家长发言稿家长会发言稿(八年级下册) 《短歌行》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长春版七年级下册《我的叔叔于勤》教学设计 吉林省伊通县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一等奖:《祖父、后园和我》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河大版九年级上册)

相关信息 唐诗300首古诗全集精选 唐诗300首古诗全集有哪些 七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专项训练 唐诗300首古诗全集合集 唐诗三百首古诗大全精选 唐诗三百首古诗大全合集 七年级下册《斑羚飞渡》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唐诗300首古诗全集小学 七年级下册语文名著导读总复习 备课资料(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七年级上册《安塞腰鼓》教学范例(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