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敬畏自然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张艾平
一、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背诵课文。
2、理解文本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二、课前预习:(第一阶段)
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三、教学过程:(第二阶段)
(一)预习检测
1、孟子对大丈夫的诠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
(二)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1、通读全文,本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结合实际,说说我们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
四、当堂检测:(第三阶段)
1、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思。
威武不能屈
2、请你找出下列句子中出现词类活用的词语并翻译词语意思。
(1)富贵不能淫
(2)贫贱不能移
(3)威武不能屈
3、指出下列句子的特殊用法,并进行句子翻译。
(1)富贵不能淫
(2)此之谓大丈夫。
五、自我评价
书写分准确率:优良中差小组合作:优良中差
心得体会:
2、《台阶》(一课时)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一、学习目标
1、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学习父亲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2、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二、研讨与交流
1、快速浏览课文,试填写故事情节。
父亲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屋子因为父亲是怎样造起有高台阶的屋子的新屋造好后,父亲怎么样了
2、阅读文本,找出文本中有关父亲的语段,说说你对这位父亲形象的认识。
①从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的人。
②从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的人。
3、找出文中流露出“我”对父亲的感情的语段并进行分析。
台阶是父亲的、,为了造台阶,父亲付出了、
作者的情感:4、你最喜欢本文的哪段描写?请赏析一个片段。
5、你的阅读疑惑:
三、自测自评
1、给下列词语注音。
凹()凼()硌()涎()水
揩()噶()筹()划黏()
撬()尴尬()过瘾()唿()嗒
熬()住憋()住门槛()
2、为了刻画父亲的高大形象,文中人物的肖像描写和语言描写都很成功。请熟读课文,并从文中摘录有关词句。
肖像描写:
动作描写:
3、《桃花源记》导学稿(第二课时)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一、学习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
二、课文研讨与交流
1、桃花源的美真是美不胜收,请用“这里的美,美在”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2、桃花源的美丽欢乐令人神往,桃花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那么,桃花源神秘在何处呢?(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3、桃花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三、自测自评
1、背诵课文。
2、本文选自《》作者___________,朝著名的诗人。这篇文章以___为线索,虚构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社会环境,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想。后来人们用成语“__________________”来比喻理想生活中的安乐而环境幽静的世界。
3、理解性默写。
①突出桃花林优美自然景色的句子:
②表现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
③表现桃源社会生活平静的句子:
④突出桃源人热情好客,淳朴友善的句子:
⑤文中暗示着故事是虚构的句子:
4、完成作业本。
4、《大道之行也》导学稿(一课时)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一、学习内容
1、掌握文章的重点字词。
2、掌握重点文言句的译义。
3、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思想。
二、课前自学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朗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解题并了解作者
《礼记》,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编纂,故称《小戴礼》。“”,《礼记》篇名,大约是________末年或________之际儒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大道,指。
3、“五经”包括、、、、和《礼记》。
4、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选贤与能() 矜寡孤独()
讲信修睦()幼有所长()
男有分()货恶其弃于地()
5、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选贤与能: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6、译读课文——解释加点字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你的阅读疑问
三、课文研讨与交流
1、你怎样理解“大道之行也”和“大同”的关系并且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作阐述?
2、文章从哪几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点?
四、自测自评
1、背诵全文。
2、给加点的字注音并对其做解释。
选贤与能()________________
男有分,女有归()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货恶其弃于地也()________________
废疾者()________________
谋闭而不兴()________________
故外户而不闭()________________
盗窃乱作而不作()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语句: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总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照应此句的又是哪句话?
5、《芦花荡》(第二课时)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
课题:芦花荡(第2课时)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1、学习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2、学习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写。
3、体验孙犁小说的风格。
目标达成:
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及典型意义。
2、学习富于特色的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学习流程:
【课前展示】
1、小说的三要素。
2、介绍孙犁
【创境激趣】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河北宛平卢沟桥制造事端。中国守军奋起抵抗的作战。亦称“七七”抗战、“七七”事变。“七七”事变发生后,全国人民群情激愤,声讨日本侵略军。“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揭开了中国人民伟大的全面抗日民族战争……本文写于抗日战争的最后阶段(1945年8月)《战争的图片》
【自学导航】
1、分析老头子形象:
1、在敌人的严密封锁之下,我们的军队是否被困死了?从文章里找出相关的语句。
答:没有,“半夜以后,小船又飘了回来。”(“飘”字的运用有何巧妙之处,请你简单的加以分析。(飘这个字眼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小船的轻快,表现老头子在敌人严密的封锁小神出鬼没的特点。)
2、文章到此自然的引出了主人公:老头子,这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们大家一起来加以分析:
(1)肖像描写: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一方面表现老人常年穿梭在芦花花荡里,辛苦劳作;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老人为革命工作后心情愉快,精神矍铄。
(2)为什么要交代老头子的年纪?
答:一方面更能够表现老头子的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在抗日根据地,从老到小个广大人民都被发动起来,投入伟大的抗日战争中。(60岁的年纪在今天应该是要安渡晚年,但他却像青年一样,充满活力,无所畏惧,在敌人的严密封锁下,成为一名出色的交通员。)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3)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渲染了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4)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语言描写,表现了老人过于自信的性格特点。
(5)“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过于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文章中的那些情节表现了他这一性格特点?
答:“过于”有非常的意思,老头子自信心和自尊心都非常强。另一方面,确实有过头的意思,大女孩子之所以受伤,跟他过于自信、不够谨慎是有关系的。小女孩子洗脸,大女孩子还警惕一些,老头子却说“不怕,洗一洗吧”,洗脸有响声。老头子以为小火轮上的探照灯照不见他们,事实上探照灯把两个女孩子的脸照得雪白。这些都是他过于自信以致有点麻痹的表现。“过于自信和自尊”,是老头子性格的核心,他的功与过,都由此生发。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也表现在他的过于自信自尊上。
(6)“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独自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答:可由歌声想像战士的情绪,想像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地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合作探究】
1、分析文章的主体部分:
(一)分析第一层:“护送”
1、这一层讲述老艄公护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老艄公说:“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两个孩子睡不着,小女孩趴在船边淘水玩,洗脸、洗头。这里埋下伏笔,舀动水的声音会不会引起敌人的注意呢?
(环境描写:小女孩趴在船边戏水,使情节有张有弛,时见波澜)
2、大些的轻声吆喝她:“看你,这时洗脸干什么?什么时候啊,还这么爱干净!”大女孩为什么要吆喝制止小女孩洗脸?
答:现在正要通过敌人的封锁线,应该提高警惕,避免惊动敌人。
(二)分析第二层:“受伤”
1、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老头子过于自尊自信的性格?
答:“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
“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2、找出老头子的动作描写:
老头子叫了一声“趴下”,一抽身就跳进水里去,踏着水用两手推着小船前进。大女孩子把小女孩子抱在怀里,倒在船底上,用身子遮盖了她。“谁?”老头子的身体往上蹿了一蹿,随着,那小船很厉害地仄歪了一下。老头子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他用手扒着船尾,跟着浮了几步,才又拼命地往前推了一把。
(动作描写,真实的表现了老头子内疚的心情。)
3、在大女孩受伤之后,作者是如何来刻画老头子的形象的?
神态、语言描写。表现了老人对敌人充满了仇恨;也表现了老人自信、勇敢的特点。
对于老头子的刻画,无论是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还是心理,都充分的体现了老头子自尊自信的这一核心性格特点。
4、为什么要写“女孩的怀疑”?
答:反衬老头子的英雄行为之奇。
分析第三层:“复仇”部分。
1、几笔绘出“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空无人影,渲染出了战斗前平静中的紧张。
2、“老头子把船称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鬼子们的脑袋,像敲顽固的老玉米一样。”这句话的修辞手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比喻形象生动地描写了老头子对敌人的无比的恨,他要叫敌人偿还血债。
3、“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望”字表现了老头子什么样的心理?你能够写出老头子当时的心理活动吗?
答:怎么样,我没有夸海口吧,小鬼子伤了人,我一定要叫他们付出代价。
6、第62段(倒数第2段)中景物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景物描写的特点:在作者的笔下,环境是美的,人物是美的,严酷的战斗也是美的,字里行间自然地流露出对祖国、对人民的由衷的热爱,这正是作者独特风格之所在。
【展示提升】
典例分析知识迁移
根据课后练习二补写出第二天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
【强化训练】
如果在护送的过程中,两个小女孩没有受伤,第二天老头子还会不会象文中那样智斗日本鬼子。
【归纳总结】
小说描写我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白洋淀人民对敌斗争的生活,通过写主人公夜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大女孩受伤,第二天严惩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赞美了老艄公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英勇机智的革命精神,表现了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通篇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体现了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板书设计】
老头子:---——富有传奇色彩的老英雄形象。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也表现在他的过于自信自尊上。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他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上。
【教学反思】
6、《苏州园林》(第3课时)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1、熟读课文,通过分析本文严谨的结构层次,掌握苏州园林的特点。
2、通过合作探究,揣摩语句,体会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3、激情展示,阳光展示,领略我国江南园林的风貌,从而得到美的享受、
目标达成:
1、分析本文严谨的结构层次体会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
学习流程:
【课前展示】
学生展示收集的关于苏州园林的资料图片(内容略)
【创境激趣】
请你欣赏
【自学导航】
第五段:
1、花草树木的映衬有什么特点?
2、本段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3、本段哪些句子紧扣“图画美”这一特征?
第六段:
1、近景远景的层次如何安排?
2、“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
【合作探究】
各小组总结本文的结构特点
【展示提升】
典例分析知识迁移
说明文常用的一些说明方法,如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画图表、列数字、引用等,本文作者主要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
①、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决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②、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③、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④、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是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⑤、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⑥、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⑦、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强化训练】
让学生讨论“课文的结尾是否画蛇添足”,想象“如果作者继续写下去会写什么?”;想象并设计“21世纪我神往的校园美”,
【归纳总结】
本文的结构:总——分——总、
【板书设计】
苏州园林:总——分——总
一四图
幅个画
画讲究
【教学反思】
7、《台阶》(第1课时)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1、知识目标:体会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
2、能力目标:从文章中联系实际感悟其中的真情。
3、情感目标:关心父母,仔细聆听他们内心的声音。
目标达成:
1、从文章中联系实际感悟其中的真情
2、仔细聆听、关心父母内心的声音。
学习流程:
【课前展示】
看谁记的最牢
给划线的字注音:凹凼门槛涎水
尴尬黏性唿嗒
揩汗水撬石板
【创境激趣】
谈谈你自己的父亲。表达对自己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
父亲是那拉车的牛。
【自学导航】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屋子?
2、父亲是怎样造起有高台阶的屋子的?
3、新屋造好后,父亲怎么样了?
【合作探究】
1、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青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的笔墨?
2、“父亲坐在绿荫里,……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表现父亲怎样的思想感情?
3、奇怪的是造新屋的过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很详细,这是为什么?
4、父亲回来时,为什么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
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青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的笔墨?
第一、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可以写出当年父亲的力气
是多么大,后面写造屋的时候托石板闪了腰,前
后形成了对比;
第二、写石板粗糙,可以暗示当年经济条件更差;
第三、写“我”在台阶上跳上跳下,表明那是年幼,而新
屋造好,“我已经长大成人了”,说明准备盖房前
后用了一二十年。
第四、写父亲的脚板,写了父亲终辛劳的形象,也说明家庭的贫困。
【展示提升】
典例分析知识迁移
1、“父亲坐在绿荫里,……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表现父亲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方面,专注的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向往,他在谋划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羡慕。
2、奇怪的是造新屋的过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很详细,这是为什么?
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要详写。
3、父亲回来时,为什么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
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
4、点击社会:这篇文章除了让我们了解父亲这个人物,还告诉了我们什么?
【强化训练】
1、说说你对这位父亲形象的认识
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父亲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新台阶造好后,他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不自在,并且不好意思坐上去。
2、说说文中流露出“我”对父亲的感情。
流露出对父亲的热爱,敬仰而又同情的感情。
【归纳总结】
1、请以“台阶是父亲的--”来谈谈:台阶是父亲的理想
台阶是父亲的心灵沉重负担
台阶是父亲的催老剂
台阶是父亲的自尊
2、请以“为了台阶,父亲付出了--”为话题:
为了台阶,父亲付出了岁月
为了台阶,父亲付出了青春
为了台阶,父亲付出了健康
【板书设计】
父亲是一个坚强的人
父亲是一个要强的人
父亲是一个勇敢的人
父亲是一个勤劳的人
父亲是一个朴实的人
8、《老王》(第1课时)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1、抓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课文思路。
2、深入探究:揣摩语言,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学会观察身边的普通人物,关爱生活中的不幸者,陶冶美的情操。
目标达成:
1、全面把握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激发同情心和爱心,联系身边的人,关注、关爱他人。
学习流程:
【课前展示】
布置学生预习字词,熟读课文,搜集作家杨绛的有关资料。
思考:想想自己生活周围有哪些不幸者,你是怎样对待的?
【创境激趣】
人心与人心就好比是一座山与你一样,当你对着高山喊——我爱你!高山的回音也是“我爱你”:决不可能你对着高山喊——“我恨你”,而高山的回音是“我爱你”。俗话说:“尊人者,人尊之。”所以,人与人之间都要讲求团结友爱、互相关心,诚挚待人。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杨绛的散文《老王》,看看我们会从作者与老王之间的关系中会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自学导航】
1、字音识记(给加点字注音)
塌败()取缔()伛()
翳()骷髅()绷()
滞笨()愧怍()
2、看课本P78的插图,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何依据?
以“从看,他是一个人”的句式说话。
【合作探究】
走近老王
1、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默读、小声读、放声读)速读全文,看看老王是个怎样的人?
2、请用“老王是一个_________的人,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说话。
3、归纳总结:你能用两个字来概括老王的一生吗?并写出其具体表现在哪里。(提示:生活、为人两方面考虑)
4、面对老王的“____”与“____”,作者及一家又是怎样对待他的呢?主要表现在哪儿?用一个字概括他们的品质:“____”。
【展示提升】
典例分析知识迁移【强化训练】
1、在刚才同学们所概述的事件中,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个片断?在这个片断中打动你的又是哪些细节?请同学跳读全文,相互交流……
2、自由朗读感动你的语句或段落。
【归纳总结】
读过本文后,你有何感想?谈谈体会。
【板书设计】
老王
杨绛
字音识记(给加点字注音)
塌败()取缔()伛()
翳()骷髅()绷()
滞笨()愧怍()
9、《孟子》二则(富贵不能淫)导学稿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张艾平
一、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背诵课文。
2、理解文本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二、课前预习:(第一阶段)
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三、教学过程:(第二阶段)
(一)预习检测
1、孟子对大丈夫的诠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
(二)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1、通读全文,本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结合实际,说说我们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
四、当堂检测:(第三阶段)
1、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思。
威武不能屈
2、请你找出下列句子中出现词类活用的词语并翻译词语意思。
(1)富贵不能淫
(2)贫贱不能移
(3)威武不能屈
3、指出下列句子的特殊用法,并进行句子翻译。
(1)富贵不能淫
(2)此之谓大丈夫。
五、自我评价
书写分准确率:优良中差小组合作:优良中差
心得体会:
10、《三峡》(展示课)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五里堆中学“三一五”模式导学案
科目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设计者 吴泽强 上课日期
课题 三峡(展示课)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在反复诵读中增强文言语感,达到熟读成诵。
2.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感知三峡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感情。
学法
指导 疏通文义的方法(1)换字或添字法(2)依上下文内容推测(3)将单音节词译为双音词(4)古今词义的不同(5)识别通假字(6)借助注释(7)查工具书
学习程序
【知识链接】《三峡》理解•揣摩
作者通过对三峡形势和四季景色的描绘,显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秀丽,表现了他热爱祖国河山的深厚感情。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文章。全文仅用155个字,就把三峡一带雄奇的景象和四时景物的不同特点,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来。在结构上先总写三峡形势,后分说四季的景物特点。写四季景色,不是按习惯上的春、夏、秋、冬为序,而是按夏、春冬、秋来写。这是根据三峡的特点来安排的。全文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总写三峡。第二部分(第2~4段):分写三峡四季不同景色。文章开篇总写三峡山势,突出三峡两岸山岭绵延峻峭,也从侧面写出了河谷之窄。山高谷窄则流急,因此第二段紧接着山高之后写水势――写夏季江水迅猛,水流湍急。与奔腾迅猛的夏天水势不同,春冬又是一番景色。春冬二季水势状况比较接近,故一并写。此时已非洪水滔滔之时,故有“素湍绿潭”、“清荣峻茂”之妙景,突出了山高水清、草木茂盛的特点。与冬春之时的“清荣峻茂”形成鲜明对照的则是“林寒涧肃”的秋天,而此时“高猿长啸”更显悲凉凄清,从侧面衬托了冷清萧瑟的秋景。全文抓住事物特征进行具体形象的描绘,既显得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又给人以美的艺术感受。
【回顾反馈】【自学合作】
第一区:
1、齐读/背第1段,在括号里写出重点词语的意思。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
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文章第一句写出山的和。这是正面具体写出山的绵延不断的景致。
3、《三峡》中侧面描写山势峻拔的句子是:
4、归纳这段主要写:。
第二区:1、齐读/背第2段,在括号里写出重点词语的意思。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请用你喜欢的1-3个字词概括)三峡夏季江水的特点:。
3、文段中从侧面描写夏季江水湍急的句子是:
4、由“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这一句,你想到谁的什么诗?
5、归纳这段主要写:
第三区:
1、齐读/背第3段。在括号里写出重点词语的意思。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
荣()峻()茂(),良()多趣味。
2、作者赞叹春冬之时的三峡“良多趣味”,具体表现在“”
3、作者用哪四个字概括春冬之时八种景物的特点?作者的感受是?
4、文章写三峡春冬景色时,静景描写的句子是:
动景描写的句子是:
5、文段中写景是从视觉上写。文中写俯视的句子是:
仰视的句子是:
6、归纳这段主要写:
第四区
1、齐读/背第4段。在括号里写出重点词语的意思。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
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
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文段中从正面描写猿声凄婉的句子是:
2、文段中引用“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有什么作用?
3、这段写(季节)三峡之,重点渲染叫声的,写出了三峡的凄婉美。
第五区:议一议
1、本文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文章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六区:品一品
请把握三峡景观的特征,准备用“三峡的……美。美在……”的句式说一句简单的话。
如:三峡的山美。美在连绵不绝,高耸险峻。
学生自由品析三峡的美,四人小组讨论,然后回答。
三峡的山美:美在
三峡的夏水美:美在
三峡的春冬美:美在
三峡的秋美:美在
【小组展示】
【梳理巩固】【当堂检测】
教师寄语
11、《背影》(第一课时)问题导读(生成)-评价单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理解、积累“狼藉、颓唐、琐屑、蹒跚、踌躇”等词语。
2.品味赏析文章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
3.体会关键性语句的含义和表达作用,揣摩文中家庭生活的内容及作者心境与感受的表达。
4.学习本文匠心独运的传情艺术和精巧的构思。
5.体察深厚而动人的父子深情,激发学生对父母的爱心。
学习重点:
赏析文章朴实却饱含深情的语言,体会感情流程。
学习难点:
从理清文章脉络入手,整体把握内容,体会文章的精巧构思,理解2、3语段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学习方法:
朗读法、探究法。
导读过程:
一、查阅资料,了解作者。
二、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第一遍默读,找出该积累的字词:
差事奔丧狼藉簌簌蹒跚踌躇迂腐颓唐
举箸琐屑惨淡勾留典质_____________
触目伤怀不能自已郁郁于中______________
第二遍朗读,圈点勾画出文中最感动自己的地方,先独立思考,再与本组内的同学交流。
思考:
1.作者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写这篇文章的?
2.文中有几处描写“我”眼泪的语句?眼泪与父亲背影有何联系?
3.课文4、5语段中所写的哪些事情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细心关照?
4.请你向大家说说曾让你感动过的父爱。
第三遍品读,整体感知全文,理清行文脉络,体会文中的感染力。
思考:
1.本文以______为线索,以__________为中心展开。
2.作者抓住什么做为表现角度命题立意,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个人评价: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