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部编八上语文《使至塞上》精品教案
《使至塞上》是部编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三课《唐诗五首》中的第三首诗。《使至塞上》是一首边塞诗,这首诗是中考必考篇目之一,放在八年级学习,希望八年级的学生能以中考的心态来面对学习。掌握中考题型,掌握学习方法。另外,本单元的内容是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希望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重要字词。流畅、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以读促悟,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2、抓画面感,体味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美;
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诗人写诗背景,感受诗人前后变化,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先背诵课文;
2、准备多媒体教学。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导入: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2、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素有“诗佛”之称。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宋代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背景介绍:
开元二十五年,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播放配乐诗歌朗诵,带领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2、带领学生一起讨论字词含义。
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属国:典属国简称。唐代人有时以“属国”代指使臣。这里“属国”指往吐蕃的使者,王维奉使问边,所以自称属国。
征蓬:飘飞的蓬草。言蓬草遇秋,随风远去。
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
长河:黄河。
萧关: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
候骑:骑马的侦察兵。
都护: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首将。
燕然:山名,今蒙古三音诺颜汗中部的杭爱山,代指边防前线。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感悟诗意。
(1)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讲解: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翻译:我只身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2)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讲解: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翻译:山高路远,我觉得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家边塞,又似北归大雁一般飞入胡天。(3)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讲解:大、长、圆、孤、直都富于空间感,而且都是诗人主观的审美感受。在如此广阔而且苍凉的天地间,驰骋疆场的将士们破敌靖边,其悲壮的英雄气浩然与日月同辉,与长河共远。
翻译:只见那苍茫无际的沙漠,没山没树远处烽火台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杳无尽头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4)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讲解:这一联写出了将士们誓死保家卫国的决心,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赞美之情。
翻译:终于碰到了骑马的兵士,一问才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
2、谈谈本文的情感变化(本环节由学生自由发挥,点拨:“抑郁到慷慨”)。
四、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
1、品诗境。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西部边塞的奇特壮丽景色,是历来传颂的名句,请与“沙漠狼烟升,黄河落日红”作对比,你认为哪句更好呢?为什么?谈谈你对此的认识(合作探究)。
明确:“大”字,突出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使荒凉的大漠上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显得格外醒目。“直”字,又表现了烽烟的劲拔、坚毅之美。“长”字,将没有山峦林木的浩瀚无垠的沙漠上那横贯其间的黄河的令人震撼的壮阔之美写得淋漓尽致。“圆”字,突出了在大漠中观落日的特殊感受,给人以亲切温暧又微带苍茫的感觉。
(2)画一画。通过你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理解,用简笔画把此景画出来。
(3)这句诗被誉为千古名句,它“诗中有画”:这幅“画”美在哪里?
明确:
构图美:烽烟夕阳大漠长河——苍茫辽阔
线条美:直烟曲河圆日——层次丰富
色彩美:黄沙碧水红日青烟——鲜明优美
2.赏析诗歌,学生分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1)结合写作背景找出首联中哪个字写出了诗人出塞时的心情?
(2)颔联中诗人借“征蓬”、“归雁”比作什么?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3)你能不能用几个词语描述一下颈联中这幅边塞风光图?此时诗人的心境与前两联一样吗?
(4)这里的“在燕然”是不是说都护真的在燕然山呢?诗人对这些“在燕然”的将士们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5)诗中每一联分别到了什么表达方式?
五、课堂总结:
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至塞上的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受排挤而孤独、寂寞、飘零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陶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英雄本色。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收集三句以上写有关大漠的诗词。
七、板书设计:
首联苦闷、孤独
颔联激愤、抑郁
颈联赞叹
尾联赞美
2、部编八上语文《黄鹤楼》精品教案
《黄鹤楼》是部编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三课《唐诗五首》中的第二首诗。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被誉为“唐人七律第一”。诗中饱含的丰富思想、诗歌的格律与用典,对于引导学生欣赏诗歌,都有帮助。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学习经验,在诗歌内容上理解困难不大。教师要联系有关史实,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用典,进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悟。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并掌握“昔、鹤、萋”等生字;
2、读悟结合,理解诗歌大意,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愁;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
情景感染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品读与想象结合法,拓展法,比较阅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品味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联系诗歌意境,进行创新写作。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先背诵课文;
2、准备多媒体教学。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导入:
课前播放《烟花三月》这首歌,学生欣赏。师问:这首歌让你想起哪位诗人的哪首诗?(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生背诵李白的其他诗歌或者别人写李白的诗歌,说说对李白的印象。师:是啊,后人都称李白为“诗仙”,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就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狂放不羁的李白,却有一个人让他钦佩不已。想知道这个人是谁吗?听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出示课件)
故事:黄鹤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历代有很多诗人都曾到这里游览,留下了不少诗篇。据说李白也曾来到黄鹤楼观赏景色,一时诗兴大发,正准备拿笔题诗,谁知一抬头看到了崔颢的《黄鹤楼》。李白再三吟诵,大为折服,于是李白不题诗了,只在下面留下了两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听了故事,知道是谁让他佩服不已了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崔颢的这首《黄鹤楼》,看看这是一首怎样的诗竟能令李白折服。(学生读题。指导写好“鹤”字)谁来说说你对黄鹤楼的了解?学生畅谈,课件出示黄鹤楼的资料及图片。黄鹤楼,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历代名士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
2、作者简介:
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盛唐诗人。开元十年进士及第,曾出使河东节度使军幕,天宝时历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等职。足迹遍及江南塞北,诗歌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诗名早著,影响深远。著有《崔颢集》。
3、背景介绍: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嘹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把古诗读熟。
2、指名学生读,注意“昔、载”的读音。
3、高明的朗读者不仅能够读出诗歌的节奏,还能带上一定的感情,谁再来读读?并借机评点学生的朗读;如这是深沉的崔颢、这是忧愁的崔颢……
4、学生结合注释,默读弄懂诗歌大意,并同桌互相说说。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在一个晴好的日子里,诗人崔颢来到了黄鹤楼。望着巍峨瑰丽的黄鹤楼,他有什么感受呢?(课件出示:“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学生读。(课件出示关于黄鹤楼来历的传说。)
古代武昌蛇山上有一座酒楼,老板姓辛。此人很慷慨。某日有道士来饮酒,辛老板不收其酒钱。道士为了感谢辛老板的盛情,临别时,用橘子皮在墙上画了一只仙鹤,谁知这仙鹤在客人来饮酒时,会跳舞劝酒。从此酒店生意红火,辛老板也因此发了财。十年后道士重来,歌笛一曲,只见白云朵朵空中来,仙鹤随之起舞,道士也骑鹤而走了。辛老板为纪念此事,在蛇山上兴工动土,建高楼一幢,取名黄鹤楼。学生读后,指名说说这几句的意思。
2、仔细看看,这几句有什么特点?生:有三个“黄鹤”和两个“空”,说说这三个黄鹤各指的是什么?“空”是什么意思?生答。
(师生对读。生读一、三句,师读二、四句的前半截“此地”“白云千载”,生读后半截。感受那种空茫的感觉。)
3、是啊,昔日的黄鹤和仙人都已飞升而去,这里只余下了——生接“黄鹤楼、白云悠悠、动人的传说”。其实,千百年来,飞逝的何止是仙人和黄鹤呢?朝代更迭,王侯将相,功名利禄、恩怨是非又何尝不是“一去不复返”呢?
(古人说“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一切都终将一去不复返,带着这种感慨,这种空茫,再读这四句诗)
4、诗人感慨之余,登上了这“天下绝景”的黄鹤楼,极目远望,他又看到了什么呢?
相机出示“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理解“晴川”。
学生闭目吟哦,想象自己就是崔颢,看到了什么?指名学生说,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崔颢诗中的情景。
5、除了这树、这川、这芳草,诗人应该还看到了什么?学生想象补充。
想象着画面,再指名学生读好这两句。
6、如此美景,诗人站在楼上,不觉痴了,醉了,悄悄地,夕阳已斜,暮色渐合,诗人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出示:“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生读,回答。(看到了“烟波江上”,想到了“乡关”)理解“乡关”和“烟波江上”。
7、夜幕降临,寂寞就会随着暮色笼罩过来,尤其是四处漂泊的游子,那种愁绪更是深入骨髓。再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8、崔颢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看到了家乡吗?(没有)家乡汴梁,遥遥无踪,难怪诗人才会朝着烟波浩渺的长江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难怪诗人才会朝着鹦鹉洲的萋萋芳草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难怪诗人才会朝着西斜的红日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难怪诗人才会朝着东升的圆月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但是晴川之后更是晴川,家乡汴梁却在茫茫崇山之后,不见丝毫的影踪,真是“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武昌望汴梁,游子望断肠”啊!再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9、这可真是“日暮乡关无处觅,烟波江上使人愁”(课件出示,生读)
诗人这忧愁又仅仅只是乡愁吗?出示崔颢的资料。
崔颢(约公元704——754年)唐朝汴梁人,公元723年进士。他才思敏捷,善于写诗。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极为失意。唐朝开科取士,每年也不过一二十人,当年白居易二十七岁的时候中了进士,他写了这样一句诗:“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得意之情,溢于言表,而崔颢呢,还不到二十岁就中了进士,本以为是前程锦绣了,但是却是宦海浮沉,终不得志。你觉得此刻的崔颢,他还有什么愁?生:人生失意之愁。再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四、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
1、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古代的仙人已乘黄鹤飞去,这里只剩下一座黄鹤楼。从楼的命名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黄鹤楼因其在武昌黄鹤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费文玮也登仙驾鹤于此。仙人乘鹤,本属虚无,“已乘”二字,以假为真,化虚无缥缈为真切实有。“空余”二字,令人思接千载,心生遐想。
2、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仙人驾鹤而去不回转,只剩下白云千载浮荡在空中。“一去不复返”,令人深感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这里又出现了一个“空”字,前面的“空余”写的是黄鹤楼,此处的“空悠悠”的“空”写的是白云,黄鹤楼与白云相映,更突出“空”的意境,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怎不令人生发岁月悠悠,世事茫茫的无限感慨!
3、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晴空下的汉水,历历可见,对岸的古木,那芳草茂盛的江中鹦鹉洲。写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历历”“萋萋”描绘出山川清楚分明,草木极其茂盛的状貌。
4、尾联——“日暮相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日暮时思念起遥远的故乡?烟波中涌动着不尽的离愁。“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使人的心境复归于飘渺的忧思而益发深沉,不能自已。尾联点题,归思难禁的愁绪。
五、课堂总结:
《黄鹤楼》写作者登上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怀念家乡的愁思。全诗起笔高耸,情感奔腾旋转,顺势起伏,情与景水乳交融,以情写景,以景写情,展示了刻骨铭心的情感轨迹。清代沈德潜评价此诗:“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
六、布置作业:
1、请同学们去搜集那些和黄鹤楼相关的诗词,并做好积累;
2、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
七、板书设计:
黄鹤楼
起→用典引出黄鹤楼
承→感慨仙人已去
转→描写登楼所见
合→抒发思乡之情
3、部编八上语文《使至塞上》精品教案
《使至塞上》是部编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三课《唐诗五首》中的第三首诗。《使至塞上》是一首边塞诗,这首诗是中考必考篇目之一,放在八年级学习,希望八年级的学生能以中考的心态来面对学习。掌握中考题型,掌握学习方法。另外,本单元的内容是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希望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重要字词。流畅、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以读促悟,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2、抓画面感,体味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美;
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诗人写诗背景,感受诗人前后变化,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先背诵课文;
2、准备多媒体教学。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导入: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2、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素有“诗佛”之称。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宋代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背景介绍:
开元二十五年,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播放配乐诗歌朗诵,带领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2、带领学生一起讨论字词含义。
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属国:典属国简称。唐代人有时以“属国”代指使臣。这里“属国”指往吐蕃的使者,王维奉使问边,所以自称属国。
征蓬:飘飞的蓬草。言蓬草遇秋,随风远去。
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
长河:黄河。
萧关: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
候骑:骑马的侦察兵。
都护: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首将。
燕然:山名,今蒙古三音诺颜汗中部的杭爱山,代指边防前线。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感悟诗意。
(1)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讲解: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翻译:我只身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2)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讲解: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翻译:山高路远,我觉得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家边塞,又似北归大雁一般飞入胡天。(3)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讲解:大、长、圆、孤、直都富于空间感,而且都是诗人主观的审美感受。在如此广阔而且苍凉的天地间,驰骋疆场的将士们破敌靖边,其悲壮的英雄气浩然与日月同辉,与长河共远。
翻译:只见那苍茫无际的沙漠,没山没树远处烽火台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杳无尽头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4)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讲解:这一联写出了将士们誓死保家卫国的决心,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赞美之情。
翻译:终于碰到了骑马的兵士,一问才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
2、谈谈本文的情感变化(本环节由学生自由发挥,点拨:“抑郁到慷慨”)。
四、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
1、品诗境。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西部边塞的奇特壮丽景色,是历来传颂的名句,请与“沙漠狼烟升,黄河落日红”作对比,你认为哪句更好呢?为什么?谈谈你对此的认识(合作探究)。
明确:“大”字,突出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使荒凉的大漠上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显得格外醒目。“直”字,又表现了烽烟的劲拔、坚毅之美。“长”字,将没有山峦林木的浩瀚无垠的沙漠上那横贯其间的黄河的令人震撼的壮阔之美写得淋漓尽致。“圆”字,突出了在大漠中观落日的特殊感受,给人以亲切温暧又微带苍茫的感觉。
(2)画一画。通过你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理解,用简笔画把此景画出来。
(3)这句诗被誉为千古名句,它“诗中有画”:这幅“画”美在哪里?
明确:
构图美:烽烟夕阳大漠长河——苍茫辽阔
线条美:直烟曲河圆日——层次丰富
色彩美:黄沙碧水红日青烟——鲜明优美
2.赏析诗歌,学生分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1)结合写作背景找出首联中哪个字写出了诗人出塞时的心情?
(2)颔联中诗人借“征蓬”、“归雁”比作什么?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3)你能不能用几个词语描述一下颈联中这幅边塞风光图?此时诗人的心境与前两联一样吗?
(4)这里的“在燕然”是不是说都护真的在燕然山呢?诗人对这些“在燕然”的将士们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5)诗中每一联分别到了什么表达方式?
五、课堂总结:
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至塞上的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受排挤而孤独、寂寞、飘零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陶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英雄本色。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收集三句以上写有关大漠的诗词。
七、板书设计:
首联苦闷、孤独
颔联激愤、抑郁
颈联赞叹
尾联赞美
4、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导学目标】
1.反复诵读并默写这五首诗。
2.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感受古代诗歌文化的独特魅力,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课时计划】2课时。
第一课时 赏读《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东皋(gāo) 徙倚(xǐ) 驱犊(dú) 萋萋(qī) 燕然(yān)
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薄暮:傍晚。 徙倚:徘徊。 历历:分明的样子。 长河:黄河。
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乡关:故乡。 问边:慰问边关守军。
3.作者简介
①王绩(约589—644)唐代医生,著名诗人,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官宦世家,王绩一生郁郁不得志,在隋唐之际,曾三仕三隐,心念仕途,却又自知难以显达,故归隐山林田园,以琴酒诗歌自娱。
②崔颢(704—754)唐朝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③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汉族,盛唐诗人的代表,祖籍山西祁县,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有“诗佛”之称,擅书画,通音律,多才多艺,与孟浩然合称“王孟”。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见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4.背景介绍
《野望》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
《黄鹤楼》唐代诗人崔颢到湖北武昌的黄鹤楼有感而作,全诗写登楼所见所生的联想,以及从昔人仙去,江山胜景依旧而抒发世事茫茫,人事短促的感叹。
《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在开元二十五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凉州时所作,是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
5.大声朗读,用:“/”划分朗诵停顿。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州。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学法指导一:
【古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迁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情、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
学法指导二:
【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月:思乡、怀人。
菊:隐逸、清高。
莲:超凡脱俗。
梅:高洁。
兰:高洁、隐士。
松:坚贞、不屈。
竹:正直、虚心。
梧桐:凄凉悲伤。
杜鹃:凄凉哀伤、乡思。
鹧鸪:离愁别绪。
寒蝉:思乡、离愁别绪。
鸿雁:思乡怀亲、羁旅伤感。
柳:送别、思念。
雁:思乡。
夕阳:时光流逝,世事沧桑。
阑干:思念、寂寞、离愁。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二 学习《野望》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交流点拨】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2.名句赏析。
(1)“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两句的妙处。【交流点拨】这两句是诗人对眼前景观的粗线条描绘,着重于色彩的透明度,层层树林已染上萧瑟的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惟见落日的余晖,这是多么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
(2)“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为我们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场景?
【交流点拨】这两句着力刻画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进一股跳动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祥宁静。
3.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在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步骤三 学习《黄鹤楼》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交流点拨】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只留下了这空荡的黄鹤楼,飞去的黄鹤再也没有归来了。唯有悠悠白云仍然千载依旧。晴天从黄鹤楼遥望江对岸,汉阳的树木看得清清楚楚,鹦鹉洲上,草长得极为茂盛,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才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2.名句赏析。
(1)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写景有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这两句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笔锋一转,转而写诗人眼前登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2)尾联中的“烟波”一词妙在哪里?
【交流点拨】“烟波”把水波渺茫,暮霭沉沉的景象形象自然地表现出来了,在极有深度的视觉形象中蕴含着醇厚的韵味,它与“日暮”一同构成一幅灰暗的背景,烘托出诗人的怀乡之情。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这首诗通过诗人在仕途失意之际来游黄鹤楼的所忆所见,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感和游子的思乡之愁。
步骤四 学习《使至塞上》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交流点拨】我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一直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山高路远,我觉得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塞,又似北归大雁一般飞入胡天,只见那苍茫无际的沙漠,远处烽火台一缕白烟直上云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终于碰到了骑马的侦察兵,一问才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
2.名句赏析。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交流点拨】一“征”一“归”,一“出”一“入”,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既是写景,也是叙事,以“蓬”“雁”自喻。抒发了作者被排挤的苦闷和远离家乡异地漂泊的愁绪,情感复杂。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交流点拨】构图美:近处烽烟,远处夕阳
大漠无边,长河奔流空间阔大
线条美: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层次丰富。
色彩美: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鲜明优美。
这句话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诗歌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作者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朴素清新,流畅自然,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
《黄鹤楼》为咏黄鹤楼的名篇佳作,诗人将黄鹤楼的历史传说与人生的感发写得如此空灵,真实,不仅情景交融,而且时空切换自然,意境涤远而又不晦涩,犹如信手拈来,读之如行云流水,一泻而下。
《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内心孤苦无依,寂寞伤感的情绪。
课外搜集王绩、崔颢、王维的诗歌赏读。
【附:板书设计】
野望首联——远望、徘徊——百无聊赖
颔联
颈联暮中所见秋色,落晖
牧人,猎马——远景近景搭配
静态动态结合
尾联——无言、高歌——孤独无依
黄鹤楼首联——鹤去楼空——怅然若失
颔联——物在人非——世事茫然
颈联——绿树芳草——引发乡愁
尾联——落日暮江——烘托乡愁
使至塞上首联叙事——出使边塞
颔联抒情——内心抑郁
颈联绘景——塞外风光
尾联叙事壮丽风光
抑郁心情
5、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安塞腰鼓》精品教案及教学反思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2.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3.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一、导入新课
请观看一段安塞腰鼓视频。(见光盘)刚刚欣赏的是有着“天下第一鼓”美称的安塞腰鼓。这节课,我们学习陕北作家刘成章的散文《安塞腰鼓》,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雄浑、壮阔、旺盛的生命的场面和磅礴的力量。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
(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学生听读,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调。
(铿锵激越的朗读能深深感染学生,许多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感情可通过读来悟出。)
(2)指导朗读。
例段一:第7段
明确:本段描写安塞腰鼓表演开始时那种壮阔、豪放、火烈的场面,赞颂了那股喷涌而出的、不可扼制的生命力。因此,“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三个短句要读得简洁有力;“骤雨一样……强健的风姿”这组排比句要用急促的、富有跳跃性的节奏,来表现腰鼓场面的豪放、火烈、动力十足;最后,“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要读出对腰鼓场面,对人的生命力的赞美之情。
例段二:第25、26、27段
明确:写腰鼓表演达到了高潮,要把短句“愈捶愈烈!”的三次反复和一切都在“交织!……升华!”读得简洁有力、铿锵激越,使人体会到:腰鼓表演达到高潮,人的生命力被尽情释放,生命的一切在这释放中得以超脱和升华。
第一部分是鼓声响起之前,用中速,也不乏力量。中间部分是鼓声响起来,语调就应该激越、高昂。鼓声落,要读出悠远寂静、若有所思的情绪,语速稍慢。
(3)学生组内自主朗读,体会作品的情感、语调,然后推荐代表,比赛朗读。
2.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好一个________的安塞腰鼓”的句式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用文中的内容。
(学生各抒己见,可能有如下一些答案:“壮阔”“豪放”“火烈”“有力”“元气淋漓”“惊心动魄”“奇伟磅礴”“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等等。)
3.明结构。
说明: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三大部分。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四个角度来展示腰鼓舞的艺术魅力,且这四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
学生会很快找出:“好一个安塞腰鼓!”
明确: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目标导学二:精读文章,品味语言
1.寻美点。
布置分组朗读,分组进行寻找美点比赛。用“________美,你看(听)……”的句式或用“________好,好在________”这一句式进行评点。(可以从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方面进行评点,说得越多越好。可能会出现的以下答案)
①蓄而待发的后生美,你看,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②火烈的舞蹈场面美,你看,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③激越的鼓声美,你听,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④击鼓的后生美,你看,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⑤变幻的舞姿美,你看,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
从用词方面说:
①“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一句中“呆呆的”用得好,好在它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安静时安塞腰鼓的状态。
②“茂腾腾的后生”“咝溜溜的南风”中的“茂腾腾”“咝溜溜”用得好,好在叠词的运用使语言亲切富有韵味。
③“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中反义词用得好,好在它们对比强烈,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从句式上说:
①“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中“发狠”“忘情”“没命”用得好,好在它们语意层层递进,语势步步增强。
②“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这些短句用得好,好在它们使文章语句铿锵,气势强劲,突出了安塞腰鼓的豪放美。
③“但是”与“看”独立成段好,好在它们特别引人注目,自然完成画面由静到动的急转。
从修辞上说:
①文章中排比用得好,好在形式多样的排比增强了语势,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宏磅礴的气势。
从写法上说:
①“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写得好,好在它使人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增加了文章的内涵。
②“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写得好,好在“以声写静”,更加突出了鼓声止后的寂静。
③文中开头的静态描写写得好,好在它为文章后面写动做铺垫,使文章静中蕴动,动静结合,充满画面美。
目标导学三:美读训练,明确主题
1.可以模仿合唱的形式。第1—4段和第28—30段由女生朗读。第5—27段中的主体部分由老师朗读。其中,抒发赞美之情,音调最高亢的第13、17、22、24段,由男生朗读。
2.本文所要表现的主题是什么?
画出文中高度概括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的一句话:“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明确: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洋溢着一种阳刚之美,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
总结:有人这样形容道:“安塞腰鼓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足劲!”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是一首生命和力量的赞歌。腰鼓自身,就是人类生命力量的凝聚,能最充分、最彻底地表现生命的阳刚之美,作者倾注了全部的热情与笔力歌颂。既有对陕北高原土地和土地上生命的赞美,又有对我们这个从沉睡中觉醒、迈着雄健的步伐,不断走向繁荣的伟大祖国的礼赞!
三、板书设计
安塞腰鼓一、表演前(第1—4段) 安静的腰鼓(蓄势待发)二、表演中(第5—27段) 狂舞的腰鼓好一个安塞腰鼓(第5—13段) 宏伟的场面(第14—17段) 雄壮的鼓声(第18—22段) 击鼓的后生(第23—27段) 变幻的舞姿粗犷豪放三、表演后(28—30段) 寂静的腰鼓(以声衬静)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本课的学习师生参与性较强,较好地实践了课程标准对学生的朗读要求。在反复朗读中,引导学生感知语言,体会感情,同学们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感受到安塞腰鼓的动人魅力。
不足之处 时间掌控不太合理,最后总结归纳较为仓促。
6、部编八上唐诗五首之《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12 唐诗五首
【导学目标】
1.反复诵读并默写这五首诗。
2.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感受古代诗歌文化的独特魅力,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课时计划】2课时。
第一课时 赏读《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东皋(gāo) 徙倚(xǐ) 驱犊(dú) 萋萋(qī) 燕然(yān)
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薄暮:傍晚。 徙倚:徘徊。 历历:分明的样子。 长河:黄河。
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乡关:故乡。 问边:慰问边关守军。
3.作者简介
①王绩(约589—644)唐代医生,著名诗人,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官宦世家,王绩一生郁郁不得志,在隋唐之际,曾三仕三隐,心念仕途,却又自知难以显达,故归隐山林田园,以琴酒诗歌自娱。
②崔颢(704—754)唐朝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③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汉族,盛唐诗人的代表,祖籍山西祁县,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有“诗佛”之称,擅书画,通音律,多才多艺,与孟浩然合称“王孟”。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见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4.背景介绍
《野望》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
《黄鹤楼》唐代诗人崔颢到湖北武昌的黄鹤楼有感而作,全诗写登楼所见所生的联想,以及从昔人仙去,江山胜景依旧而抒发世事茫茫,人事短促的感叹。
《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在开元二十五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凉州时所作,是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
5.大声朗读,用:“/”划分朗诵停顿。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州。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学法指导一:
【古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迁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情、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
学法指导二:
【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月:思乡、怀人。
菊:隐逸、清高。
莲:超凡脱俗。
梅:高洁。
兰:高洁、隐士。
松:坚贞、不屈。
竹:正直、虚心。
梧桐:凄凉悲伤。
杜鹃:凄凉哀伤、乡思。
鹧鸪:离愁别绪。
寒蝉:思乡、离愁别绪。
鸿雁:思乡怀亲、羁旅伤感。
柳:送别、思念。
雁:思乡。
夕阳:时光流逝,世事沧桑。
阑干:思念、寂寞、离愁。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二 学习《野望》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交流点拨】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2.名句赏析。
(1)“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两句的妙处。【交流点拨】这两句是诗人对眼前景观的粗线条描绘,着重于色彩的透明度,层层树林已染上萧瑟的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惟见落日的余晖,这是多么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
(2)“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为我们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场景?
【交流点拨】这两句着力刻画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进一股跳动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祥宁静。
3.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在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步骤三 学习《黄鹤楼》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交流点拨】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只留下了这空荡的黄鹤楼,飞去的黄鹤再也没有归来了。唯有悠悠白云仍然千载依旧。晴天从黄鹤楼遥望江对岸,汉阳的树木看得清清楚楚,鹦鹉洲上,草长得极为茂盛,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才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2.名句赏析。
(1)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写景有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这两句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笔锋一转,转而写诗人眼前登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2)尾联中的“烟波”一词妙在哪里?
【交流点拨】“烟波”把水波渺茫,暮霭沉沉的景象形象自然地表现出来了,在极有深度的视觉形象中蕴含着醇厚的韵味,它与“日暮”一同构成一幅灰暗的背景,烘托出诗人的怀乡之情。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这首诗通过诗人在仕途失意之际来游黄鹤楼的所忆所见,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感和游子的思乡之愁。
步骤四 学习《使至塞上》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交流点拨】我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一直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山高路远,我觉得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塞,又似北归大雁一般飞入胡天,只见那苍茫无际的沙漠,远处烽火台一缕白烟直上云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终于碰到了骑马的侦察兵,一问才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
2.名句赏析。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交流点拨】一“征”一“归”,一“出”一“入”,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既是写景,也是叙事,以“蓬”“雁”自喻。抒发了作者被排挤的苦闷和远离家乡异地漂泊的愁绪,情感复杂。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交流点拨】构图美:近处烽烟,远处夕阳
大漠无边,长河奔流空间阔大
线条美: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层次丰富。
色彩美: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鲜明优美。
这句话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诗歌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作者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朴素清新,流畅自然,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
《黄鹤楼》为咏黄鹤楼的名篇佳作,诗人将黄鹤楼的历史传说与人生的感发写得如此空灵,真实,不仅情景交融,而且时空切换自然,意境涤远而又不晦涩,犹如信手拈来,读之如行云流水,一泻而下。
《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内心孤苦无依,寂寞伤感的情绪。
课外搜集王绩、崔颢、王维的诗歌赏读。
【附:板书设计】
野望首联——远望、徘徊——百无聊赖
颔联
颈联暮中所见秋色,落晖
牧人,猎马——远景近景搭配
静态动态结合
尾联——无言、高歌——孤独无依
黄鹤楼首联——鹤去楼空——怅然若失
颔联——物在人非——世事茫然
颈联——绿树芳草——引发乡愁
尾联——落日暮江——烘托乡愁
使至塞上首联叙事——出使边塞
颔联抒情——内心抑郁
颈联绘景——塞外风光
尾联叙事壮丽风光
抑郁心情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7、部编版语文八上《一着惊海天》精品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了解通讯有关知识,明确通讯的一些特点。
2.感知课文内容,培养提取信息的能力。
3.揣摩文章写作手法,品味文章语言特色
4.感受作者的爱国激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激发学生富国强军的豪情。
基础知识检测学习
1.字音检测
着陆(zhuó)桅杆(wéi)凛冽(lǐnliè)舰艉(wěi)浩瀚(hàn)
娴熟(xián)默契(qì)镌刻(juān)澎湃(péngpài)殚精极虑(dān)
2.掌握释义
娴熟:熟练。
镌刻:雕刻。
白手起家:比喻原来基础或条件很差而创立一番事业。
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
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3、文体知识
通讯的定义: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通讯的特点:严格的真实性;报道的客观性;较弱的时间性;描写的形象性;议论色彩较浓。
通讯的分类:它包括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两类,特写也是通讯的一种。
自我研读生成新知
1.通读全文,概括这篇通讯记录了什么事件?
这篇通讯用写生的笔法详尽而具体地勾勒出了我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上成功着陆歼-15舰载机的全过程。
2.快速浏览课文,从这篇通讯中你获取了那些信息?
辽宁舰的航行位置
歼-15舰载机着舰训练的时间
舰载机着舰的难度和重要性
歼-15成功着舰的过程
歼-15成功着舰后工作人员的欢呼和庆祝。
3.归纳出文章的层次
第一层:(1-4)交代时间、地点及事件的重要性。
(1-2):检查甲板,做好着舰准备。
(3-4):交代这次飞行的重要性和降落的风险性。
第二层:(5-19)详细叙述了舰载机降落过程。
(5-16):舰、机默契配合。
(17-19):舰载机成功降落。
第三层:(20-25)着舰成功的重大意义及人们的激动心情。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1.标题的“着”“惊”“海天”给你怎样感受?
“着”“惊”两个动作,“海天”一个景象,强烈的画面感跃然纸上,很容易让读者心头一震,吸引着继续往下读。
2.导语中哪些词语给读者以很强的画面感,找出来细细品味。
海风呼啸、斩浪前行、艳红的八一军旗……
这些词像画家一下画出了画的底色和格调,给人很强的现场感。
3.详细描述塔台和飞行员对话,略写其他细节。
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同身受,扣人心弦,突出了飞机着舰前的紧张、但又有序。
4.用了很多比喻修辞,找出来,仔细品味。
用“刀尖上的舞蹈”比喻着舰的危险。
用“凌波海燕”比喻歼-15轻巧的飞行。
用“疾如闪电”比喻舰载机飞行的速度。
本文的写作特色
1、很有价值感
2、很有层次感
3、很有现场感
4、很有美感
讨论:本文在层次上的特点
一、叙事完整,铺排有序
二、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三、文风平实,脉络直观
讨论:这篇通讯曾喜获解放军新闻一等奖,它不仅展示了新闻的真实,更是一篇激动人心的美文。
动态美
语言美
情感美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1.课堂小结
这篇通讯用细腻的笔触记述了辽宁舰歼-15舰载机成功着舰的过程,向读者展示了中国人民军队在创新中不怕牺牲,勇于探索的精神。
2.拓展延伸
这则通讯被评为当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新闻奖一等奖,深受广大读者和评论家的喜爱,您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的收获吗?
提示:可以用“读了这段话,或者读了这句话”我感受到……的句式来表述。
当堂评价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
A.桅杆(wēi)浩瀚(hàn)凛冽(liè)一丝不苟(gǒu)
B.坠毁(zuì)娴熟(xián)循声(xún)殚精竭虑(dān)
C.姿态(zī)默契(qì)瞬间(shùn)惊心动魄(pò)
D.镌刻(juān)咆哮(xiào)澎湃(bài)无怨无悔(yuàn)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
A.凛洌默契一丝不苟白手起家
B.关键姿态振耳欲聋梦想成真
C.绽放咆哮殚精竭虑无怨无悔
D.风采承载惊心动魄玩强攻关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D)
A.中国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终于圆了航母舰载机着舰这一强军梦。
B.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的一幕真是惊心动魄。
C.科研人员殚精竭虑,使我国的无人战机在当代天空叱咤风云。
D.中国军人展示出震耳欲聋、蓬勃向上的“中国力量”。
4.下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D)
A.发现毗河有污染,如果是普通市民,也可以提出建议。
B.随着全面改善水环境质量政策的落实,使全区黑臭水体得到有效治理。
C.利用微信平台随时记录并发现问题,是解决民生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
D.新都区采取关闭、断电、停产等强制措施,坚决淘汰产能落后和环境整治无望的企业。
5.下各句子中表达方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D)
A.“空警-2000”预警机,喷射五颜六色的彩烟,在蓝天铺展一条绚烂航路。
B.铁翼飞旋,惊雷滚滚。
C.他们是新一代国家防空“天网”的中坚力量,是我军来自国土防空作战的剑锋刀刃。
D.铁阵,如山如岳。口号,如海如潮。
6.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文段的主要内容。
今日,经过卓有成效的路基训练,日前又有一批舰载机飞行员驾驶国产歼-15舰载战斗机在辽宁舰上成功进行阻拦着舰和滑跃起飞,通过航母飞行纸质认证,实现了我国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由军地协作向海军部队自主培训的重大转变,标志着我国海军舰载战斗机飞行员自主培训体系日趋完善,是海军航母建设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我国航母迎来新一批舰载战斗机飞行员。
阅读课文,回答7-9题。
7.三、四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揭示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的意义——它承载着国人和海军官兵的强军梦想,交代舰载战斗机着舰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性的难题,渲染出紧张的氛围,引发读者的关注和继续阅读的兴趣,为下文写舰载机成功着舰后人们的喜悦作铺垫。
8.赏析下面的语句。
(1)歼-15舰载机像凌波海燕,轻巧灵活地调整好姿态飞至舰艉后上方,对准甲板跑道,以几近完美的轨迹迅速下滑。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歼-15舰载机”比作“海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战斗机着舰时的轻巧灵活。
9.这篇通讯在描写战斗机着舰过程时多次描写了四周人的神态和心情,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表现人们对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的关注;烘托当时紧张的氛围、胜利的喜悦等;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增强感染力;侧面表现舰载机着舰风险极大、意义重大,从而突出了主题。
8、使至塞上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使至塞上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积累重要字词。流畅、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过程与方法:
1.以读促悟,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2.抓画面感,体味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美。
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人写诗背景,感受诗人前后变化,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朗读---鉴赏---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由书法作品《使至塞上》导入。教师配乐朗读。
二.作者介绍:
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著《王右丞集》。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朝著名诗人。王维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宋朝苏轼曾赞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大屏展示)
三.反复诵读,以读促悟
(一)解一解
了解背景: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737年春,可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
王维奉使出塞宣慰,并在灯西节度使幕兼为判官。本诗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迁。
(二)读一读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朗读:
1.教师范读2.学生试读4.学生个读5.学生齐读
(三)释义
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属国:典属国简称。唐代人有时以“属国”代指使臣。这里“属国”指往吐蕃的使者,王维奉使问边,所以自称属国。
征蓬:飘飞的蓬草。言蓬草遇秋,随风远去。
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
长河:黄河。
萧关: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
候骑:骑马的侦察兵。
都护: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首将。
燕然:山名,今蒙古三音诺颜汗中部的杭爱山,代指边防前线。
(四)品一品:
把握内容,理解诗意,体会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小组探讨:
1.本诗中哪些词语暗示了作者奉命出使?
2.“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孤寂、愤懑)
3.诗人在颈联中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大漠景色?(苍茫辽阔、浩瀚无边)
4.整首诗诗人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五)悟一悟:
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1.诗中有画
2.炼字精妙
3.诗的留白
(大屏展示)
“大”写诗人开阔的胸襟。沙漠浩瀚无边。
“孤”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浓烟格外醒目而单调。
“长”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
“圆”大漠观落日的特殊感受,亲切温暧,微带苍茫。
明确:勾勒出一幅极其雄浑、阔大、壮美的大漠中黄昏落日图,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土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了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美在何处
(大屏展示)
构图美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长河奔流-------空间扩大
线条美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层次丰富
色彩美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鲜明优美
明确:这句话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五,教师总结
(大屏展示)
《使至塞上》: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传达了诗人幽微难言的内心感情。
六、作业布置
在周记本上把本诗改编成第一人称叙述的故事并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按照自己的理解画在周基本上。
9、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精品教案
知识与技能,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过程与方法,1.比较分析两文的说明对象角度,把握两文所介绍的科学知识,体会作者思维的开放性与周密性。,2.揣摩语言,体会文本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3.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想问题的思维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
重点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难点在反复朗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逻辑顺序的特点。
教法:比较阅读法、合作探究法。
课前准备查阅有关恐龙的科普读物,收集整理关于恐龙的知识。
所需课时2课时
同学们,你们中间有谁看过或听说过《侏罗纪公园》这部电影?这部电影中有许多我们这个星球上已知的最庞大的动物——恐龙。恐龙曾经是地球上的霸主,在今天世界的各大洲都生活过,可就是这样一种种类繁多、数量惊人的生物,却在6500万年前灭绝了,这是怎么回事呢?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
艾萨克•阿西莫夫,美国著名科幻作家。他著述颇丰,一生著述近500本,其中有100多部科幻小说,其科幻小说的代表作为“机器人”系列和“基地”系列等。代表作有《基地》《新疆域》《我,机器人》等。
请学生快速阅读第一篇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小组讨论),1.这篇短文是按什么顺序,如何说明文章内容的?,2.课文的说明内容涉及哪两个学科?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讨论归纳:,1.按逻辑顺序说明的,过程为:①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②找出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又分裂成四部分——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③得出结论:“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有力证据。作者在这里采用的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解剖,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2.生物学(恐龙)——地质学(板块理论),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从中明白“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里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怎样得出“恐龙无处不在”这一结论的,找出作者思考问题的轨迹。,作者首先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恐龙并不适应南极的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然后进行假设推理:是大陆的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推断“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中,适合恐龙生活——进一步推断“泛大陆”后来又分裂成四部分—于是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文章一方面解开了“恐龙无处不在”之谜,同时又论证了另一个问题:南极洲的恐龙化石为大陆板块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2.讨论:以本文为例,说说科学家们在科学研究中发挥了哪些创造性的思维,给了我们哪些启示。,(1)联想、想象。由南极恐龙化石联想到恐龙的迁移,由生物界的恐龙迁移想象到地质学的板块漂移理论,使问题的研究进一步深入。,(2)科学假设、推理。发现问题后,根据已有的理论进行大胆的设想,然后进行科学的推理,进而证实所提出的假设。,(3)多角度思考问题。对于同一个问题——南极为什么会出现恐龙化石?从生物学和地质学多方面进行思考,把各学科丰富的专业知识融合在一起,在开阔的视野中综合思考问题,于是在科学研究中出现了新的境界,收到了“一石二鸟”的效果。(我们从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式得到许多启示,可以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来谈)
课文体现了作者思维的开放性和严密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利用科学发现相互佐证来进行科学研究,打开一扇又一扇新的窗户,我们不禁为作者所感动,科学需要激情,需要创新!
,
(恐,龙,无,处,不,在)(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引出说明内容),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恐龙无处不在→推究原因(阐述说明内容),第三部分(第15自然段):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总结说明内容)))
1.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课文中多处运用了设问,这样既将中心内容逐步推出,又使读者有如面对面地交流,既亲切,又真挚。如“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引出恐龙如何到另一个大陆的问题。“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引出板块构造理论。本文在说明“大陆漂移”是恐龙无处不有的原因这一主体内容时,还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将“板块构造”形象化地说明出来,板块聚散的科学原理也就通俗易懂了。,2.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1)举例子。在文章中,作者举了许多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例如,为了证明不仅南极大陆有恐龙化石这一说法,列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2)作比较。将南极的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3)打比方。使得语言既生动又明白如话,如“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一句,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上的重要地位。,(4)列数字。如“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而科学地说明南极冰在全球冰中所占分量之大,具体地说明了“大冰箱”的内涵。文中还运用大量的数据进行说明,给人以科学依据充分的印象,有很大的说服力
恐龙无处不有,南极发现恐龙化石(佐证)(―→)大陆漂移学说,(板块构造理论)), (生物学) (地质学),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逻辑顺序
本课是一篇带有科普性质的说明性的小品文,内容比较简单,学生读一遍之后基本都能明白作者的观点。教学时我多用默读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读懂文章,在分析文章中穿插一些说明文的知识,学习说明方法的运用。在相对有难度的地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理解作者说明的思路和从科学家们在科学研究中得到的启示。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其阅读说明文的能力和对科学研究精神的学习。
《恐龙无处不有》主要是说明恐龙在全球各地遍布的事实,从这一说明中,作者又告诉了我们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今天,我们将了解沙子——被压扁的沙子,看看它与恐龙的灭绝有什么关系。请大家跟我来吧。
1.本文所探讨的主题是什么?“被压扁的沙子”在全文中能说明什么问题?
恐龙的灭绝是本文所探讨的主题。作者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的死因,再一次证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2.本文对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提出了哪两种科学假说?
假说一:“撞击说”。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的毁灭性的撞击,是导致包括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假说二:“火山说”。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使得包括恐龙在内的大量生物灭绝。
3.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根据又是什么?
“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证据一: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斯石英”——压扁的沙子。证据二: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毁灭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结论无疑是撞击毁灭了恐龙。
本文与前一篇文章有什么异同之处?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角度、说明语言方面比较。
1.说明顺序:两篇文章采用的都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地解释清楚。
2.说明方法:都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首先,都采用了举例子:《恐龙无处不有》列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举“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说明南极不只有恐龙化石,还有别的。《被压扁的沙子》中举“斯石英与金刚石”,“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证明斯石英是由撞击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的,从而得出“恐龙的灭绝是撞击造成的”。
其次,都采用了作比较:《恐龙无处不有》中将南极的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而《被压扁的沙子》,则是运用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较方法来说明斯石英与普通沙子的区别。
除此以外,还有“打比方”“列数字”“作诠释”等说明方法。
3.说明角度:《恐龙无处不有》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被压扁的沙子》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地球可能曾受到撞击。
4.说明语言:准确简练、浅显易懂。
每一次科学的新发现都会引起新的思考,引发新的科学思维,并可能在不同的研究领域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人类社会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不断开拓,不断地相互联系,不断地深化,并以这种形式向前发展。
被压扁的沙子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提出问题“撞击说”和“火山说”第二部分(第5~17自然段):分析问题,支持“撞击说”探究恐龙灭绝原因的意义,防患于未然佐证“撞击说”,发现“斯石英”——压扁的沙子事实证明,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得出结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1.题目提纲挈领。
本文的题目看似离题太远,实则不仅没有离题,而且还言简意赅地点出了恐龙灭绝的“撞击说”之所以产生,与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此外,文题形象性强,能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
2.用词准确精练。
“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似乎”与“肯定”连用,看似矛盾,实则不然。“似乎”是一种猜测、揣度的语气,“肯定”是一种不可置疑的语气。之所以用“似乎”,是因为作者并没有亲眼目睹斯石英出现在地壳深处,只好用猜测语气。之所以用“肯定”,是因为根据科学推理,斯石英的形成必须具备巨大压力,而巨大压力存在于地壳深处。
被压扁的沙子
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佐证,―→)恐龙灭绝原因),(——撞击说))
(化学)(地理学)(天文学) (生物学)
不同的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科普知识的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分析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本堂课我通过对这两篇短文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懂得了写作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从不同的角度下笔,感悟“逻辑性、严谨性的说明结构”。通过比较阅读,能让学生进一步挖掘文章的内容,激发他们对科学世界的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科学的精神。
10、部编八(上)语文第一单元口语交际《讲述》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讲述技巧,能够流利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介绍清楚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介绍清楚事件的基本要素。
3.能在讲述中注意对象和场合氛围。
教学重点
掌握讲述技巧,能够流利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难点
介绍清楚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介绍清楚事件的基本要素。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在我国古代有不少靠三寸不烂之舌谋生的人,例如苏秦、张仪、烛之武、唐雎、庄子等,他们靠着自己高超的说话技巧,或为自己赢得了安身立命的本领,或留名青史,为后世所景仰。但会说话,会讲故事,除了天赋,更需要学习。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学如何讲述清楚一件事。
二、整体感知
1.何为讲述?
说清楚一件事或者一个道理。
2.如何进行讲述?
①注意讲述的对象和场合
作为口语交际活动,讲述要有对象和场合意识。同样的内容,对象不同,讲述的方式就要有所不同。要根据讲述的对象、场合调整语速和表情等,还应该根据故事中角色的不同,适当变换语气语调,模拟角色的声音。要注意讲述的场合,根据场合的特点调整讲述的方式。在正式的场合进行讲述,要事先做好准备,斟酌言辞,想好开头和结尾,讲述时的语调要平缓自然,语气要庄重严肃;而日常聊天时的讲述就可以随意一些,语气语调不妨多些变化,甚至可以加一些幽默调侃的话语。
②要重点突出,条理清楚,运用一些叙事技巧
不管哪种讲述,最基本的要求都是重点突出、条理清楚,更要注意语言简洁,还要注意与听众互动。讲述者还需要运用一些叙事技巧,增强讲述的效果。比如,先叙述结果,再逐步讲述事件的发展过程,解答听众的疑惑,这样可能比按时间顺序讲述有更好的效果。
③注意口语表达的特点
讲述时,要多用口语,避免过于书面化的表达,尽量不用生僻词语和专门术语;要多用短句,少用长句;多用单句,少用复句。有时为了强调,提醒听者注意,可以适当重复说一些话。还可以借助说话的停顿、语速、语气、语调和动作、表情,增强讲述的感染力。
补充:
此外,讲述人物时,可以增加一些别的内容,如外貌、行动、语言、心理等,以此突出人物的某种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讲述故事时,要交代清楚故事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还要把故事中的人物、时间、地点等要素表述清楚。
三、合作探究
1.小组讨论,在讲述时还有哪些技巧可用?
①先叙述结果,再逐步讲述事件的前因后果,解答听众的疑惑,这样可能比按时间顺序讲述有更好的效果。
②讲述过程中到了紧要的环节,停顿片刻,卖卖关子,设置悬念来勾起听众的好奇心。
③讲述时涉及故事中的人物,能够适当做一些肖像、神态、心理等的描述,重在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④讲述时要注意随时与听众进行互动,从听众的表情变化和肢体动作反应中了解其感受,随时调整自己的讲述内容和细节。还能够使用多媒体手段,适当营造有利于讲述的氛围。
⑤讲述时可以使用多媒体手段,适当营造有利于讲述的氛围,令听众更快融入所讲述的内容。
四、案例分析
从下列题目中选一个,讲给你的同学听。
我经历过这样一件事
我有这样一位朋友
我印象最深的一次出游
我喜欢的一位老师(一本书)
我最爱听的一首歌
一个美丽的梦
1.教师指导
请按照记叙文的写作六要素进行构思,并组织语言,设计动作等表达技巧。
2.优秀示范
《我喜欢的一位老师》
我最喜欢的老师就是我们班的班主任——程老师。
在我眼中,程老师是一个非常和蔼可亲的人。在她眼里,所有的学生都是同样优秀的,她都会用同样的笑容、同样的眼神、同样的心灵真诚地去对待每一个学生。她很勤奋,认真备课并批改作业,对工作一丝不苟;她很勤劳,每天都早早地来到学校,帮助我们打扫保洁区;她很关心我们的身体,天冷了,会提醒我们多穿几件衣服,天热了,会提醒我们不要因为穿太少而着凉;她还非常关心我们的学习,不论是语文、数学,还是英语,她都一视同仁,教育我们不要偏科。我们不会做的题,她会耐心地教我们;我们做错的题,她会耐心地纠正我们。我们考砸了,她会鼓励我们;我们考好了,她会表扬我们。她时常教我们一些做人的道理,诲人不倦。她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每一个笑容、每一句话,我都深深地记在脑海里。
3.教师点评
这位同学的讲述抓住了记叙文的六要素,有故事,有细节,让自己所喜欢的老师的形象气质与精神内涵跃然于纸上。其次,他综合使用了多种表达手法,如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让自己的讲述内容丰富,情感充沛。这都是很好的讲述技巧。
五、课堂小结
讲述时注意事项:
注意讲述的对象和场合;要重点突出,条理清楚,适当运用一些叙事技巧;注意口语表达的特点。
六、布置作业
1.请以小组为单位,以“我成长中最重要的一位朋友”为话题,进行讲述。
2.选一位你熟悉的人,写一写他的故事,题目自拟,然后在班级内组织一场讲故事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