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社戏》名师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第1课 社戏
【导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内容。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优美、心理描写细腻、语言流畅自然的特点。
3.学习小说三要素。理解人物和环境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4.认识农家小友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
【课时计划】
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步骤一、二,第二课时完成步骤三、四、五。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
让学生围绕“自主学习”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主学习”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主学习”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串欢快跳动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在成人后,回忆这段往事,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有一种永生难忘的体验。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社戏》,去点燃我们追忆童年的情感之火吧!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归省(xǐng) 行辈(háng) 惮(dàn)
絮叨(xùdao)怠慢(dài)撺掇(cuānduo)
凫水(fú)潺潺(chán)蕴藻(zǎo)
家眷(juàn)皎洁(jiǎo)漂渺(miǎo)
纠葛(gé)
2.词语解释
归省: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省:探望,问候。
行辈:排行和辈分。
惮:怕,畏惧。
礼数:礼节。
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自失:听得出神而忘了自己。
旺相:茂盛。
大抵:大多,多半。
相仿:大致相同。
欺生:欺负新来的生人。
怠慢:冷淡。怠:轻慢。慢:态度冷淡。
诚然:副词。有确实的意思。
朦胧:月光不明。本课用作动词,模糊起来的意思。
歌吹:歌声和乐声。
疏疏朗朗:形容稀疏的样子。
纠葛:纠缠不清的事情。
3.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等都收在《鲁迅全集》里。
4.背景链接
这是鲁迅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3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的小村看社戏。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的部分。这部分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小朋友诚挚情谊的眷恋。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听录音范读课文(多媒体播放),理清文章思路,感知文章内容。
(1)请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全文内容。
【交流点拨】写“我”十一二岁时来到平桥村后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经历。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理清思路。
【交流点拨】线索:看社戏。脉络:①看戏前1~3段写平桥乐土,盼望看戏。②看戏中4~30段月下行船,船头看戏。③看戏后31~40段月夜归航,偷豆余波。
2.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
【交流点拨】①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②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③看社戏前波折;④夜航看戏途中;⑤去赵庄看社戏;⑥看社戏后归航偷豆;⑦六一公公送豆。
详写的③④⑤⑥;略写的①②⑦
3.朗读1~3段,文章写平桥村是“我”的乐土,“乐”的具体表现有哪些?这部分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①“我”在这里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优待;②可以免念《诗经》之类难懂的书;③可以钓虾、放牛,体验到乡间生活的无穷乐趣。
这部分写“我”随母亲归省在平桥村的生活,意在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同时简写一些“趣事”,为下文详写“看戏”中的趣事作铺垫。
4.社戏好看吗?从哪里可看出来?
【交流点拨】戏不好看,小伙伴们很失望。从“我有些疲倦了”“我不喝水,支撑着仍然看”“我很担心,双喜他们却破口喃喃的骂”“骂着老旦”可以看出来。
5.如何理解“偷”罗汉豆这一行为?
【交流点拨】“偷”中凝结着小朋友们诚恳待客的热情;“偷”中跳动着小朋友们纯洁无私的心;“偷”中反映着小朋友们周到细致、天真纯朴的天性。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人物赏析
1.小说描写的主要人物是谁?其他人物有谁?
【交流点拨】主要人物——双喜 其他人物:桂生、阿发、六一公公
2.找出描写双喜的句子读一读,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这个人物的印象。
【交流点拨】看戏前:“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写包票”“拔前篙”,这些表现了他的聪明、热情、机灵、能干。
看戏时:①双喜告诉“我”铁头老生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说明他已经来看过戏了,这一次是专意陪“我”的。这表现了双喜对“我”的友爱、热情;②那铁头老生没有表演翻筋斗,双喜马上来安慰“我”,“晚上看客少,铁头老生也懈了,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呢?”这表现双喜善解人意,对“我”非常体贴。
看戏后:双喜认为多偷阿发家的罗汉豆,阿发的娘知道了会哭骂的;用了八公公的盐和柴,老头子会骂的。这表明了双喜考虑得周全。
3.说说你对桂生、阿发、六一公公这几个人物的印象,并说说理由。
【交流点拨】①桂生因没有给“我”买到豆浆,要给“我”舀一瓢水来喝;为补偿对“我”的歉意,他想出了偷罗汉豆的主意,可见他的热忱。②阿发建议小伙伴们摘自家的豆。他多么纯真无邪,憨厚无私。③六一公公只对小伙伴们摘豆“踏坏了不少”表示惋惜,这是劳动人民珍爱劳动成果的本色;他又亲自给“我”送罗汉豆,又表明他的淳朴、好客。
步骤四 品味语言 探究主旨
1.文中“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轻松”和“舒展”表现了“我”什么心情?)
【交流点拨】“轻松”和“舒展”与前文因看不成戏而沮丧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我”欢喜轻快的心情。
2.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为什么说山“踊跃”?)
【交流点拨】运用比喻、拟人手法,用远山来陪衬,既形象真切,又突出了船行之快,也突出了“我”急切、兴奋、喜悦的心情。
3.小说的结尾应如何理解?
【交流点拨】小说的结尾意味深长。其实那夜的戏并不怎么好看,那夜吃的豆也是普通的罗汉豆,作者借助“我”怀念那夜的戏和豆,实际上是怀念平桥村朴实、勤劳、聪慧的小伙伴们和有趣的生活。“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一场似看非看的社戏写完了,它向我们展示了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的经历,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
2.拓展延伸
本文写了“我”的家乡的文化习俗——社戏,请同学们想想自己的家乡有些什么文化习俗。
【交流点拨】谁家有喜事了:爷爷去表演皮影戏,叔叔阿姨吹唢呐,奶奶剪花纸贴在窗子上,小伙子们舞狮子、走高跷等等以示庆贺。
【板书设计】
社戏夏夜行船船头看戏归航偷豆淳朴、善良友爱、无私
2、部编新人教版第15课《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导学目标】
1.记住王选极其重大贡献。
2.识记课文主要词语。
3.了解王选一生中经历的几次重大选择。
4.学习王选先生专注于科研,无私奉献的精神。
【课时计划】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步骤一、二,第二课时完成步骤三、四、五。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北大方正吗?北大方正集团由北京大学1986年投资创办。二十年来,坚持持续不断地技术创新,在中国IT产业发展进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2007年集团总收入达400亿。那么你们知道北大方正与王选有什么关系吗?从今天的学习中你会找出答案。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抉择(jué) 阻碍(ài)
堕落(duò)膏药(gāo)
如日中天(zhōng)狡辩(biàn)
2.词语解释
阳奉阴违:指玩弄两面派手法,表面上遵从,暗地里违背。
风口浪尖:比喻激烈尖锐的社会斗争前哨。
强词夺理:指无理强辩,没理硬说成有理。
平易近人:对人和蔼可亲,没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也指文字浅显,容易了解。
招摇撞骗:假借名义,进行蒙骗欺诈。
3.作者简介
王选(1937—2006),“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被誉为“当代的毕昇”“汉字激光照排之父”。2002年,王选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4.写作背景
本文是1998年10月王选在北京大学的一篇演讲稿。每个人的一生中都可能面临很多抉择,王选的一生中有过八个重要抉择,每次都把他的人生推向一个新的台阶。本文节选的是第六个选择。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听录音范读课文(多媒体播放),理清结构,并按要求概括。
(1)本文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
【交流点拨】写作者的第六个抉择:大力扶植年轻人。
(2)概括各个段意思。
【交流点拨】①引出话题;②扶植年轻人是一种历史规律;③马太效应;④“我”已非权威。⑤创业的都是年轻人。⑥“我”是真心诚意地扶植年轻人。⑦时刻记住自己是一个普通人。⑧总结:要体现自我价值。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局部突破
1.开篇举比尔盖茨及电视节目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交流点拨】引出下文,写自己退下来的原因是为了给年轻人创造创业机会。
2.第三段列举了哪个事例?有何作用?
【交流点拨】卡文迪许实验室优良传统。为了说明扶植年轻人是一种历史规律。
3.作者是如何评价“马太效应的”?
【交流点拨】体现在“我”身上,很可笑。
4.第五段中,作者是如何告诫年轻人的?
【交流点拨】“一个人老在电视上露面,说明这个科技工作者的科技生涯基本上快结束了。”要脚踏实地,不要心浮气躁,耐不住寂寞。
5.通过王选的这个抉择,我们可以看到他身上具有哪些崇高品质?
【交流点拨】①聪慧过人,善于发现总结;②谦虚谨慎、性情耿直;③勤奋好学、不求虚名;④爱国忘我的工作;⑤关心爱护年轻人。
步骤四 品味语言 探究写法
1.结合上下文,赏析下列句子。
(1)我觉得我是“努力奋斗,曾经取得过成绩,现在高峰已过,跟不上新技术发展的一个过时的科学家”。
【交流点拨】“曾经”“跟不上”“过时”几个词语体现出一个胸怀宽广、谦虚谨慎、不慕荣利的科学家的高贵品质。
(2)让年轻一代出来逐步取代我的作用。
【交流点拨】“取代”一词表现出的不仅仅是科学家宽广的胸襟,更是一种一心为国的忧患意识。
(3)名人老了,称呼王老,凡人就只能叫老王。
【交流点拨】语言诙谐幽默,含有讽刺意味。体现出作者正直坦荡的胸怀。
2.本文的开篇有何特点?
【交流点拨】用故事导入,吸引人。
3.课文的严密性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交流点拨】文章开头写自己要脱离技术第一线,原因是什么呢?原来是为了“给青年人创业的机会”,下文紧紧围绕此意思展开来写。验证了自己“要脱离技术第一线”的正确性。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王选曾经说“人生中最智慧的选择”指的是第六次,作者这样的评议突出了王选的无私和睿智,以及对年轻人的高度信任。本文写的就是第六个选择。
2.拓展延伸
谈谈如何把握好成功的机遇?
【交流点拨】①合理的期望值;②冷静的思维;③认真的态度;④凡事要有自己的主见;⑤一旦看准机遇,立即果断迅速作出决定或明确表明自己的态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3、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名师教学设计
【导学目标】
1.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2.能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3.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课时计划】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虽有嘉肴》,第二课时完成《大道之行也》。
第一课时 学习《虽有嘉肴》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帖《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等等。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今天,就让我们亲近《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自主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注意,认准字形
嘉肴(yáo) 自强(qiǎng) 兑命(yuè)
学学半(xiào)弗学(fú)教学相长(zhǎng)
2.文言知识梳理
(1)古今异义词
①虽有至道古:即使今:虽然
②不知其旨也古:味美今:意义
③教然后知困古:困惑今:困难
④教学相长也古:促进今:增长
(2)一词多义
①学学学半(xiào)(教导)学学半(xué)(学习)
②其其此之谓乎(表推测,大概)不知其旨也(它的)
(3)词类活用
不知其旨也 名词作形容词,味美。
(4)通假字
①兑命:“兑”同“说”,指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②学学半:“学”同“xiào”,教导。
3.《礼记》简介
了解《礼记》,《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听录音,范读课文(多媒体播放)。扫清文字障碍。
2.自读课文,对照诠释了解文章的意思。
3.《虽有嘉肴》写的是什么内容?
【交流点拨】短文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步骤三 质疑问难 深层探究
1.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交流点拨】从“嘉肴”写起,是为了用“嘉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
2.解读句子“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1)翻译此句的大意
【交流点拨】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品尝,不知道它的甘甜、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不知道它的好处。
(2)仿写句子“虽有……弗……不知……”
【交流点拨】虽有异想,弗闻,不知其妙也;虽有万卷书,弗读,不懂其道也。
步骤四 探究主旨 把握主题
1.若用一个词语概括文章,你会选哪个词?它是何意?
【交流点拨】“教学相长”,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
2.读完课文,你有何体会?
【交流点拨】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
3.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交流点拨】本文论述了学习要重视实践的重要性,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即实践出真知。另一方面,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如果说学是一支红烛,那教只是红烛上的火苗;如果说学是一只春蚕,那教只是春蚕嘴里吐出的一根丝线。学是整个人生的常态,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充实自我,才能有更多的感想与别人分享。
2.拓展延伸
搜集关于学习的名言,背诵感悟最深的。
【交流点拨】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②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板书设计】
虽有,嘉肴)嘉肴弗食,不知其旨至道不学,不知其善
学——知不足——自反教——知困——自强教学,相长)
第二课时 学习《大道之行也》
【导学目标】
1.以诵读为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背得好,背得快。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了解圣贤先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4.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的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年来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世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天下为公(wéi) 选贤与能(jǔ)
讲信修睦(mù)矜(guān)
男有分(fèn)货恶其弃于地也(wù)
2.文言知识梳理
(1)通假字
①选贤与能(“与”同“举”,推举,选拔)
②矜、寡、孤、独(“矜”同“鳏”,老而无妻)
(2)古今异义
①讲信修睦古:培养。今:修改。
②女有归古:女子出嫁。今:归来,归属。
(3)一词多义
①为天下为公(动词,是)不必为己(介词,为了)
②亲:故人不独亲其亲(前一个是动词,以……为亲;后一个是名词,指父母亲)
(4)词类活用
选贤与能(动词作名词,有才能的人)
3.文学常识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诗、书、礼、易、春秋)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一)朗读指导
注意课文中下列句子的朗读提顿:
【交流点拨】①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②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二)疏通文意
1.结合文下注释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三)整体感知
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交流点拨】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理清脉络 质疑问难
1.默读课文,把短文分成三层:
【交流点拨】第一层:“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谋大同”:是全文的总括。
2.朗读课文,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大道之行”指什么?
【交流点拨】“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步骤四 探究主旨 把握主题
1.短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交流点拨】课文第二层有三句话。这三句话可归纳为三个方面:①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②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2.“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点?
【交流点拨】有。“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的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短文
同学们,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一份宝贵的财富,两千年来一直被许多思想家追求,其思想意义极为深远。
2.拓展延伸
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中的理想社会。
【交流点拨】人际关系上应重礼尚往来,人人讲文明,有道德修养,注重社会公德,以礼为度,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这样社会才安定,人们才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板书设计】
大同社会满足生存需要不独亲其亲,子其子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满足发展需要安居乐业男有分,女有归满足精神需要物尽其用人尽其力
4、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优秀教学设计
【导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节的节奏特点。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4.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课时计划】
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关雎》,第二课时完成《蒹葭》。
第一1课时 学习《关雎》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雎鸠啼鸣,荇菜差参。琴瑟钟鼓,君子淑女……这一切,在心中荡漾着爱意的恋人眼中,大概会多一层温馨与幽怨吧!你听,他们各自为自己倾心的“淑女”唱出了缠绵悱恻的情歌。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
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雎(jū) 鸠(jiū) 窈窕(yǎotiǎo)
逑(qiú)荇(xìng)寤寐(wùmèi)
芼(mào)
2.文言知识梳理
(1)重点实词
关关:拟声词,一种鸟的叫声。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配偶。
寤寐:指日日夜夜。
芼:挑选。
(2)词类活用
①琴瑟友之(名词做动词用,做朋友,相亲相爱,亲近)
②钟鼓乐之(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乐)
(3)古今异义
左右流之(古义:捞取;今义:流出)
3.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成《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诗经》的诗体格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时而重章叠句,反复咏唱。其语言生动传神。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一)朗读指导
1.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交流点拨】第一节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这一节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诗。第二节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急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第四、五节写幻想中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2.学生齐读,放录音,再听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交流点拨】雎鸠鸟关关地叫着,在河中央的小洲上,姑娘美丽又善良,是我的好配偶。荇菜长短不齐,在船的左右两边捞。姑娘美丽又善良,从早到晚追求她。好姑娘追求不到,从早到晚思念她。思念绵绵不断,翻来覆去,不能安睡。荇菜长短不齐,在船的两边来。姑娘美丽又可爱,弹奏琴瑟来亲近她。荇菜长短不齐,在船的左右两边挑选。姑娘美丽又可爱,敲钟击鼓让她快乐。
(二)整体感知
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交流点拨】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求而不得,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他做梦梦见自己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理清层次
1.全诗共5个小节,层次结构是怎样的?
【交流点拨】第一章(第1节)描写小伙子见到一位漂亮姑娘,从而引起爱慕感情和求婚的愿望。第二章(2~3节)描写小伙子想追求那位姑娘,苦于无法,求之不得,因而朝思暮想,寝食不安。第三章(4~5节)描写小伙子梦想成婚的欢乐场景。
2.《关雎》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交流点拨】《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了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梦想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步骤四 细读课文 探究写法
《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这种手法起到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是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关雎》写一个男子对所爱慕的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了求之不得的焦虑和幻想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了追求爱情中的苦与乐。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2.拓展延伸
中国文字史上的“第一”
【交流点拨】①《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②《孙子兵法》: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
【板书设计】
关雎托物起兴所听:关关雎鸠所见:在河之洲所思:窈窕淑女所愿:君子好逑相思之苦寤寐求之——追慕之心辗转反侧——相思之苦梦幻之乐琴瑟反之——亲密相爱钟鼓乐之——欢快热闹
第二课时 学习《蒹葭》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同学们,有人会唱《在水一方》这首歌吗?它是早些年一部电视连续剧的插曲,根据《蒹葭》改编而成,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蒹葭》。
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蒹葭(jiānjiā) 溯洄(sùhuí) 晞(xī)
湄(méi)跻(jī)涘(sì)
沚(zhǐ)坻(chī)
2.文言知识梳理
(1)重点实词
蒹葭: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
溯洄:逆流而上。
溯游:顺流而下。
晞:干。
阻:险。
跻:高。
坻:水中的陆地。
涘:水边。
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2)词类活用
道阻且右(方位名词,作形容词,弯曲)
(3)古今异义
道阻且右(古义:弯曲;今义:右边,表方位)
白露为已(古义:干;今义:已经)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感受音韵美。
(1)全班齐读诗歌,要求学生结合上一课时介绍的关于《诗经》艺术特点,体会《蒹葭》的音韵美。
(2)听学生朗读后,教师正音,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请学生自由发言,说说作品的音韵美是如何表现的。
【交流点拨】音韵美表现在:①都是四言句,朗读时采用“二二”拍,听起来很整齐。②作品押韵:第一章押“ɑng”韵,韵脚有苍、霜、长、方、央。第二章押“i”韵,韵脚有萋、晞、跻、坻。第三章押“i”韵,韵脚有已、涘、沚。③运用叠词,如“苍苍、萋萋、采采”;运用叠章,统一内容的反复咏唱,这样有一唱三叹的美感。
(3)请男女生交错进行朗读,把自己体会的音韵美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
2.感知内容大意。
请学生结合注解,尽量用优美的语言翻译作品第一章的内容后,引导学生对比。第二、三章的内容是否是第一章的重复。
【交流点拨】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明确:三章所写的内容是相同的,表现了一位痴心、痴情男子对心上人的爱恋、追求和求之不得的伤感。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质疑问难 深层探究
1.诗歌中哪一些诗句描写了景物?所写景物有怎样的特点?写景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凄清景色,造成了一种渺远迷茫的意境,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忧郁感伤的情怀。
2.诗歌中哪些诗句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着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交流点拨】“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这些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着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3.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请说说你的理由。
【交流点拨】感情基调:渺远迷茫,忧郁缠绵,怅惘感伤。理由:渴慕倾心于伊人,执着地追求,不怕道路的艰险,然而伊人却宛在水中央,如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即,求而不得,故苦闷感伤忧郁。
4.《蒹葭》的主题是什么?
【交流点拨】诗歌每一章前四句都是描写一种凄清而苍凉的景色,这种景色衬托出人物心中的空虚、惆怅之情;而后四句写出诗人对“伊人”的上下寻求,却又寻而不见的情景,这当中既有诗人的怅惘之情,又有诗人对伊人的深切思念。
步骤四 探究写法 比较阅读
(一)写法探究
1.《蒹葭》这首诗歌中运用了哪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诗歌开篇便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凄凉的画面:一个晚秋的早晨,天色朦胧,笼罩在晨雾中的是一望无际的沾带露珠的芦苇。一条河流,蜿蜒而去。望远处,是一块小小的沙洲。这是一幅萧瑟的晚秋晨光图,烘托出主人公凄恻的情感。诗的每章景物描写都有不同。首章“白露为霜”,露凝为霜,是拂晓时;第二章“白露为晞”,太阳露面,天已大亮;末章“白露未已”,阳光照射,露水快干。三幅不同时间的晚秋晨光图,渲染烘托出主人公久久伫立远望而始终不能见面的惆怅心情,而主人公的这种心情随着晨光画面的重叠,显得越来越急切,越来越凄婉,使这首诗在艺术上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2.这首诗采用重章叠咏的手法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回旋反复,可以增强诗歌的音乐感和节奏感,更充分地抒发情感。《蒹葭》全篇3章12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
(二)比较阅读
1.《关雎》《蒹葭》都可看作是爱情诗,它们的写作手法相同吗?
【交流点拨】《关雎》一诗重在“叙事”,从中可看出主人公爱慕、追求、幻想这样一条线索。《蒹葭》没有一个明确故事,只选一个场景。《蒹葭》比《关雎》情感意味更浓。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突出。“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比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2.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交流点拨】《关雎》是一首热情的恋歌,它表现了古代青年对爱情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感情坦率、朴实。《蒹葭》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一往情深,而且写出了他欲见不得的焦急怅惘的心情。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人。让我们干干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2.拓展延伸
任选《蒹葭》中的一节,用优美的语言重现诗歌的意境。
【交流点拨】又是一个霜凝雾罩的清晨,我又来到水边,那苍苍的蒹葭在微微晓风中,如一片白色的海。凝霜晨露消散在白雾之中。我心中的恋人啊,你究竟在哪里啊!我愿付出一生的时光,跋山涉水,来到你的身旁。
【板书设计】
景物蒹葭:苍苍——萋萋——采采白露:为霜——未晞——未已追求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之路:阻且长,阻且跻,阻且右结果: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景色迷离,距离遥远)
5、部编新人教版语文《灯笼》教学设计(八年级下册)
【导学目标】
1.领会灯笼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2.理解作者从不同方面表达的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3.认识文中所表现出的乡情民俗,诗词典故,进而升华出的情感变化。
【课时计划】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步骤一、二,第二课时完成步骤三、四、五。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灯笼在如今人们的心中,只是孩童的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它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吴伯萧的灯笼。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斡旋(wò) 幽悄(qiǎo)
霍骠姚(piào)怅惘(chàngwǎng)
2.词语解释
斡旋:调停,调解。
家来:方言,即回家来。
垂珠联珑: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第的奢华。
幽悄:幽深寂静。
3.走近作者
吴伯萧(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听录音范读课文(多媒体播放),边听边思考:课文写的是什么时期的事?是从哪些角度来抒写灯笼的?
【交流点拨】作者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文化和情感两个角度来抒写灯笼。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
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
【交流点拨】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④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⑤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步骤四 理解语言 探究写法
结合文章,分析并评价第11段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交流点拨】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怎样理解作者围绕“灯笼”所抒发的感情?
【交流点拨】作者的爱国情怀值得肯定。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也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催人奋进。作者没有只是沉浸在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中,也没有单纯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而是由追忆历史转而表现国难现实,并大声疾呼,表达了爱国的热情。这种情感在我们今天也是不可缺少的。
【板书设计】
灯笼忆灯笼忆祖父、母亲念乡情、民俗爱灯笼指夜路、暖人心凭今吊古爱国情
6、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社戏》名师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第1课 社戏
【导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内容。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优美、心理描写细腻、语言流畅自然的特点。
3.学习小说三要素。理解人物和环境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4.认识农家小友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
【课时计划】
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步骤一、二,第二课时完成步骤三、四、五。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
让学生围绕“自主学习”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主学习”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主学习”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串欢快跳动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在成人后,回忆这段往事,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有一种永生难忘的体验。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社戏》,去点燃我们追忆童年的情感之火吧!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归省(xǐng) 行辈(háng) 惮(dàn)
絮叨(xùdao)怠慢(dài)撺掇(cuānduo)
凫水(fú)潺潺(chán)蕴藻(zǎo)
家眷(juàn)皎洁(jiǎo)漂渺(miǎo)
纠葛(gé)
2.词语解释
归省: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省:探望,问候。
行辈:排行和辈分。
惮:怕,畏惧。
礼数:礼节。
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自失:听得出神而忘了自己。
旺相:茂盛。
大抵:大多,多半。
相仿:大致相同。
欺生:欺负新来的生人。
怠慢:冷淡。怠:轻慢。慢:态度冷淡。
诚然:副词。有确实的意思。
朦胧:月光不明。本课用作动词,模糊起来的意思。
歌吹:歌声和乐声。
疏疏朗朗:形容稀疏的样子。
纠葛:纠缠不清的事情。
3.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等都收在《鲁迅全集》里。
4.背景链接
这是鲁迅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3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的小村看社戏。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的部分。这部分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小朋友诚挚情谊的眷恋。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听录音范读课文(多媒体播放),理清文章思路,感知文章内容。
(1)请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全文内容。
【交流点拨】写“我”十一二岁时来到平桥村后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经历。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理清思路。
【交流点拨】线索:看社戏。脉络:①看戏前1~3段写平桥乐土,盼望看戏。②看戏中4~30段月下行船,船头看戏。③看戏后31~40段月夜归航,偷豆余波。
2.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
【交流点拨】①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②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③看社戏前波折;④夜航看戏途中;⑤去赵庄看社戏;⑥看社戏后归航偷豆;⑦六一公公送豆。
详写的③④⑤⑥;略写的①②⑦
3.朗读1~3段,文章写平桥村是“我”的乐土,“乐”的具体表现有哪些?这部分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①“我”在这里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优待;②可以免念《诗经》之类难懂的书;③可以钓虾、放牛,体验到乡间生活的无穷乐趣。
这部分写“我”随母亲归省在平桥村的生活,意在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同时简写一些“趣事”,为下文详写“看戏”中的趣事作铺垫。
4.社戏好看吗?从哪里可看出来?
【交流点拨】戏不好看,小伙伴们很失望。从“我有些疲倦了”“我不喝水,支撑着仍然看”“我很担心,双喜他们却破口喃喃的骂”“骂着老旦”可以看出来。
5.如何理解“偷”罗汉豆这一行为?
【交流点拨】“偷”中凝结着小朋友们诚恳待客的热情;“偷”中跳动着小朋友们纯洁无私的心;“偷”中反映着小朋友们周到细致、天真纯朴的天性。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人物赏析
1.小说描写的主要人物是谁?其他人物有谁?
【交流点拨】主要人物——双喜 其他人物:桂生、阿发、六一公公
2.找出描写双喜的句子读一读,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这个人物的印象。
【交流点拨】看戏前:“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写包票”“拔前篙”,这些表现了他的聪明、热情、机灵、能干。
看戏时:①双喜告诉“我”铁头老生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说明他已经来看过戏了,这一次是专意陪“我”的。这表现了双喜对“我”的友爱、热情;②那铁头老生没有表演翻筋斗,双喜马上来安慰“我”,“晚上看客少,铁头老生也懈了,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呢?”这表现双喜善解人意,对“我”非常体贴。
看戏后:双喜认为多偷阿发家的罗汉豆,阿发的娘知道了会哭骂的;用了八公公的盐和柴,老头子会骂的。这表明了双喜考虑得周全。
3.说说你对桂生、阿发、六一公公这几个人物的印象,并说说理由。
【交流点拨】①桂生因没有给“我”买到豆浆,要给“我”舀一瓢水来喝;为补偿对“我”的歉意,他想出了偷罗汉豆的主意,可见他的热忱。②阿发建议小伙伴们摘自家的豆。他多么纯真无邪,憨厚无私。③六一公公只对小伙伴们摘豆“踏坏了不少”表示惋惜,这是劳动人民珍爱劳动成果的本色;他又亲自给“我”送罗汉豆,又表明他的淳朴、好客。
步骤四 品味语言 探究主旨
1.文中“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轻松”和“舒展”表现了“我”什么心情?)
【交流点拨】“轻松”和“舒展”与前文因看不成戏而沮丧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我”欢喜轻快的心情。
2.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为什么说山“踊跃”?)
【交流点拨】运用比喻、拟人手法,用远山来陪衬,既形象真切,又突出了船行之快,也突出了“我”急切、兴奋、喜悦的心情。
3.小说的结尾应如何理解?
【交流点拨】小说的结尾意味深长。其实那夜的戏并不怎么好看,那夜吃的豆也是普通的罗汉豆,作者借助“我”怀念那夜的戏和豆,实际上是怀念平桥村朴实、勤劳、聪慧的小伙伴们和有趣的生活。“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一场似看非看的社戏写完了,它向我们展示了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的经历,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
2.拓展延伸
本文写了“我”的家乡的文化习俗——社戏,请同学们想想自己的家乡有些什么文化习俗。
【交流点拨】谁家有喜事了:爷爷去表演皮影戏,叔叔阿姨吹唢呐,奶奶剪花纸贴在窗子上,小伙子们舞狮子、走高跷等等以示庆贺。
【板书设计】
社戏夏夜行船船头看戏归航偷豆淳朴、善良友爱、无私
7、《社戏》精品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材分析
《社戏》就体裁而言,它属于小说。就内容而言,它是以“社戏”这一江南水乡文化活动为线索,表现了作者的一段童年生活经历。课文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上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生活经历,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所以本文定位在“文化生活”上,体现了语文同文化生活的密切关系。因此教学本文除教会学生使用语文工具外,还有就是培育学生对课外生活的关注。
学情分析
对鲁迅的文章,学生是比较熟悉的,本文所叙之事对学生来说也是感兴趣的,学习此文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让学生参与,对景物的描写一定要引导学生体会化作能力。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理解关键词语的意义,体会运用词语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2.培养理清复杂结构的能力。理解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提高分析人物的能力。
3.学习作者根据文章中心的需要取舍材料,安排详略的方法。
4.体会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过程与方法:“粗读——细读——精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合作探究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领悟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感悟本文的人情美、风景美,从欢快活泼的写人、叙事,绘景中领悟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教法:1.导读法、问答法。2.质疑法、精讲法。3.赏析法和点拨法。
学法: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掌握方法,在自学中提高能力。
第一课时
一、导语
童年对于许多人来说,是快乐美好的,是一段难忘的体验,长大后,回忆往事时,更是怀着一种浪漫情怀,大家的童年一定是丰富多彩的,下面我想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童年最喜欢的事情。
【设计意图】此环节不让同学们阐发,只是说说就行,目的是勾起学生们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学生活动】找四个学生回答问题简单,找四个成绩差的学生来答此问题。
【老师小结】的确是,童年的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个欢快跳动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中,我们陪童年鲁迅走过了充满童趣的生活,今天我们将追寻鲁迅儿时乡村生活中的一段难忘的经历。
二、创设学习意境,检查课前准备情况。
1.多媒体播放师生共同搜集的有关“社戏”的图片。
2.学生介绍有关“社戏”的知识。
【设计说明】尽量找学习成绩一般的同学介绍。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学生自由诵读,把握主要情节,多角度概括课文内容。
【设计说明】教师在学生圈读课文中,指导从“时间”角度,从“事情”角度,从怀念童年的“原因”角度概括全文内容,并指名学生口述。
明确:本文的中心情节是看社戏,从“时间”角度概括:看戏前—看戏—看戏后
从“事情”角度概括:随目归省—钓虾放牛—戏前波折—夏夜行舟—船上看戏—归航偷豆—六一送豆。从“原因”角度概括:换年童年是因为有乐土—美景—趣事—伙伴
2.学生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1)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作者为什么说“在我是乐土”?
(2)作者写夏夜行船是怎样烘托迫切心情的?
(3)“我”急切看到的戏好看吗?为什么?
(4)写月下归航时,主要写了什么趣事?这时“我”的心情和去看戏时有什么不同?
【设计说明】各小组代表发言,在班上交流。教师点拨、归纳。
(1)作者笔下的平桥村:“离海不远”“偏僻”“临河”“住户不满三十家”,以“种田”“打鱼”为业,“只有一个杂货店”。这样一个偏僻不打眼的小村庄,作者说:“在我是乐土”,其中“乐土”一词既写出平桥村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又写出“我”对平桥村的情感。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我”在这里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优待;②可以免读《诗经》之类难懂的书;③可以钓虾、放牛,体验自由快乐的乡间生活。民风淳朴的乡村,对一个在封建家庭中生长、受各种规矩束缚的孩子来说,确实是自由快乐的天堂。这种新鲜有趣极具魅力的乡间生活是相对于城镇宅院中“我”的那种受束缚而言的。
(2)夏夜行程是课文的精彩片段。作者写起伏的连山如猛兽,以动写静,烘托出“我”急迫的心情。听到歌声,料想发自戏台,心里更是迫切。而宛转、悠扬的笛声,使“我”沉静,反衬出此前着急的心情。
(3)不好看。理由在于:①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却没翻;②想看“蛇精”和“跳老虎,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③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终于出了台并不停地唱着。除正面写出戏不好看,文中“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起哈欠”,这些神态描写,也从侧面作了烘托。
(4)月下归航时,写了小伙伴去“偷”罗汉豆的趣事。去时“我”的心情很急迫,总“以为船慢”,而此时“我”和小伙伴偷吃豆,心情无比欢畅、轻松。
四、赏析精段:积累美句,品味美词
鲁迅先生在童年时期就看过社戏,而且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以致于成年后回顾起看社戏的经过还记忆犹新。这位文学大师用语言文字表述看“社戏”的过程时,语言相当的精彩,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默读时,请同学们完成下面两个学习任务:
(1)自己认为最精彩、重要的词语、句子和语段勾画出来;
(2)进行旁批,写出自己的看法。
(用屏幕打出要求)(好、中、差同学各找2名进行回答)
【学生活动】精彩的地方大胆讲出来。以“我认为用的好,好在它写出了(或表现了)”的形式说话。
【设计说明】如果学生有不准确地地方教师给予引导,学生说的不够精确的地方教师给予归纳。表述能力差的学生大胆的讲,教师应多给予肯定。
【活动设计】学生可能归纳不全面,教师可准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欣赏、探究:
1.“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请同学们找出开船的动词,体会其作用。
找动词简单,找成绩一般的回答动词的作用,涉及面要广,取长补短,教师总结。
[明确]:“点、磕、退、上、架”等几个动词,将少年们开船时的动作程序以及合作划船的情状表述得颇为详细,显示了他们熟练的驾船技巧和勤劳肯干的品格,也折射出他们去看戏时的愉快心情。
2.全文的第十自然段,作者主要从哪些角度描绘江南水乡的清新秀美的这些景物,描写有作用?
[明确]作者从视觉、听觉、嗅觉来描绘江南水乡的清新秀新的。衬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
五、朗读文章,结束课堂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月夜行船、午夜归航精彩片段,品味文章细致逼真的图画美和作者深挚的思想感情。
六、布置作业
仿句练习:
1.仿照“生活就是一块五彩缤纷的调色板”一句的形式。写两句话。
希望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童年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例句:选择了高山,你也就选择了坎坷。选择了宁静,你也就选择了孤单。
仿句“选择了_____________,你也就选择了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一、美读课文、感悟意境
本文作者运用多种感官,详写了沿途美好的夜色风光,迷人而又带有神秘色彩,令人陶醉,真是乐土,烘托了自己愉快的心情,请同学们找出自己认为最生动传神的景物描写的段落来朗读欣赏,看谁读得最好。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为分析课谋取评议做好准备。
【学生活动】找4个同学读,然后同学进行评价,学生们可从字音是否准确,声音是否洪亮,感情是否饱满等方面来评价。
【教师评价】以鼓励的原则去发现学生朗读中的优点,有不足之处也予以指出。可找不同层次的同学读,同时给予适当的指点。
二、精读课文,问题探究
同学们,“偷“一般意义上是残酷、自私的行为,那么,在课文中,小朋友们“偷豆”是好还是坏呢?我们是不是也该学习他们的这一行为呢?
【活动设计】学生四人一组进行讨论。
【学生活动】老师准备以下问题供学生思考:
1.小伙伴们“偷豆”的目的是什么?
2.他们“偷”的谁家的豆呢?
3.他们是怎么样“偷”的?
4.他们怎样预防“偷”的秘密被人发觉,又怎样对待可能出现的后果呢?
5.孩子们“偷”豆反映了他们怎样的品质?
学生们各持已见。
以下问题由大屏幕打出。
【设计说明】(1——4)问题容易答,可找学习差的同学来答。(5)问题有一定深度可找中等及成绩好的同学来答。
【教师归纳】“偷”反映了小朋友们诚恳,待客的热情;“偷”跳动着小朋友们周到细致,天真纯朴的正确性。文中的“偷”成为了一种热情的、无私的、天真质朴的“偷”,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欢乐。
三、质疑答疑
我们对文章内容进行了探究,也许同学们还有问题,那么,请同学们提出疑难问题,我们共同解决。
【学生活动】自由质疑,师生共同解决疑难。
【活动设计】教师可准备下面的问题提出,参与此项活动,课文最后一段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真的是豆好吃,戏好看吗?
明确: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老人孩子那份朴实,真挚的感情和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在城镇未曾见过的,在后来的人生路途中也很少再见到的,“我”又对这段往事的深情回忆,表达了自身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设计说明】此环节可采用小组竞赛形式即:全班可分三组,其中任意一组提出问题的给加1分,另外两组中任一组给解答出来的可根据作答情况加5---10分,教师把分值和得分情况写在黑板一角,最后公布结果,以激励学生质疑、解疑。四、说话训练,评点人物
小说塑造了热情的伙伴和淳朴的乡民形象,请同学们深情研度课文,运用“我喜欢文中的(人物)。因为他(她)们(评价其性格、品质),比如(举人物表现)”的句式,用三言两语,简笔勾勒人物形象,闪亮登场发言。
五、知识拓展与延伸
鲁迅先生对天真浪漫自由有趣的童年进行了回忆,充满了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童年的时光信令人难忘,同学们,还记得你童年发生过的趣事吗?接下来,请同学们以“我的童年”为题,说一说你童年时印象深刻的趣事,请同学们叙述完整,声音洪亮。
【设计意图】进行口头作文训练,不同层次各找1名同学来回答,尤其是说话时较腼腆的同学给他们一个锻炼的机会。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先生精心构置的小说《社戏》,无疑是一幅令人沉醉的江南水乡纯朴气质和淳厚人情的风情画卷。文末一句激起多少读者追忆童年的神思遐想,放下手中的书,人生经历的书本却又悄然翻开,就让我们随着抒情柔婉的萨克斯《回家》去重温昨日的那段经历、那份情愫。
七、布置作业:
写一个片段,回忆童年时的一段往事。要求刻画出其中一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或传达出一种情趣。
8、部编版语文八下第17课《壶口瀑布》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领会文中所写的黄河的伟大性格,激发热爱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感情。
2、感受课文独特写景角度,把握所写景物的特点,理解作者借自然奇观所表达的对人生的思考。
3、仔细品味本文独具特色的语言,体会课文的风格特点。
重点 2、感受课文独特写景角度,把握所写景物的特点,理解作者借自然奇观所表达的对人生的思考。
难点 2、感受课文独特写景角度,把握所写景物的特点,理解作者借自然奇观所表达的对人生的思考。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欣赏视频,领略壶口瀑布的壮美。
二、壶口瀑布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西临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壶口乡,东濒山西省临汾市吉县壶口镇,为两省共有旅游景区。壶口瀑布是中国第二大瀑布,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黄河奔流至此,两岸石壁峭立,河口收束狭如壶口,故名壶口瀑布。瀑布上游黄河水面宽300米,在不到500米的距离内,被压缩到20—30米的宽度,河水流速陡增,势若万马奔腾。1000立方米/秒的河水,从20多米高的陡崖上倾飞速跌落至直径五十余米的大石潭中,声如洪钟巨雷,形成”千里黄河一壶收”的奇观。 欣赏视频 了解壶口瀑布,进入情境
作者名片 梁衡,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山西霍州人。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等多种荣誉称号。他的主要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有《晋祠》《夏》《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等多篇散文入选中学课本。 了解作者 了解作者
自主学习 一、读一读写一写
铸[zhù]告诫[jiè]推搡[sǎng]
霎[shà]时驰骋[chěng]漩涡[xuán]
寒噤[jìn]迂[yū]回汩[gǔ]
湿漉[lù]漉怒不可遏[è]
潺潺(chán)刹(chà)那
出轧(zhá)倾轧(yà)
二、读一读记一记
怒不可遏:遏:止。愤怒地难以抑制。形容十分愤怒。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前呼后拥:前面有人吆喝开路,后面有人围着保护。旧时形容官员出行,随从的人很多。
推推搡搡:粗暴地、接连不断地猛推。
迂回:回旋,环绕。
三、大声朗读课文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是要多读遍数,自然上口,永远不忘。—朱熹
解读标题 请用简练的语言解释为什么叫壶口瀑布。
黄河奔流至此,河口忽然收束,在不到五百米的距离内,河面宽度从数百米急剧收束为二三十米,狭如壶口,故名壶口瀑布。 了解瀑布名字由来 了解壶口瀑布地形特点,便于更好地理解课文。
初读感悟 作者几次去看壶口瀑布?每次的立足点分别在哪里?
雨季:河滩;枯水季:河心。
(采用了哪种景物观察的方法?)
先写水再写石
枯水季立足河心,先俯视龙槽,再仰视上游,再俯视深沟,再平视龙槽两边,最后俯视石头。采用的是定点换景法。
“定点换景法”:是指作者的立足点不变,而从不同角度描绘不同方位景物的写作方法。 找到立足点
思考写景的方法 找到立足点,了解定点换景法。
细读揣摩 壶口瀑布有什么特点?请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品一品。(可从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用词等方面来品析)
“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黄河之水在雨季时水势浩大、上下翻滚的汹猛景象。)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①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壶口瀑布水势浩大、雄浑壮阔。②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河水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
“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漕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么凝重,那么猛烈”。(比喻手法,将洪流比作“一卷飞毯”“一卷钢板”,传神地体现了河水的“凝重”“猛烈”,壮阔的气势。)
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拟人,表现出水外柔内刚的个性特点。)
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运用排比和比喻写出了河水柔和、优美的形态。“钻”“觅”“淌”“夹”等动词的运用十分贴切,使文章灵动多姿。)
沟底飞转着一个个漩涡,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侧面烘托水流的湍急、凶险、壶口的陡峭奇绝。)
壶口瀑布的特点:雨季:涛声如雷、汹涌、奇特、湍急、水势浩大。
枯水季:奇特、雄浑壮阔、水势浩大、湍急、陡峭凶险。水流千姿百态,景观丰富多样。 分析壶口瀑布的特点,品析语言特色。 分析壶口瀑布的特点,品析语言特色。
主旨探究 罗丹说“美丽的风景之所以使人感动,不是由于它给人或多或少舒适的感觉,而是由于它引起人们的思想。”作者看到壶口瀑布,有哪些思考?
黄河个性: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表达方式?)
议论抒情(表达了哪些感悟?)
1、未经壶口不成河,未经磨难不成才。
2、黄河象征了中华民族,作者赞美黄河,正是赞美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宁压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 体会作者感悟探究文章主旨 体会作者感悟探究文章主旨
巩固提升 从写景特色、主旨内含二者中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赏析。 写赏析片段 进一步了解课文写景特色,进一步感知文章主旨,训练写作能力。
课堂小结 这篇借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细致描绘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从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的精神中,赋予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宁压不弯、勇往直前民族意志。在写法上由景到神,再到志,赋予了景物思想之美。 用自己的话小结课文 巩固提升
板书 雨季:涛声如雷、汹涌、奇特、湍急、水势浩大。
枯水季:奇特、雄浑壮阔、水势浩大、湍急、陡峭凶险。水流千姿百态,景观丰富多样。
未经壶口不成河,未经磨难不成才。
是赞美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宁压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
9、《社戏》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体会江南水乡文化生活,适当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家乡的文化习俗。
2、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体会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和抒情作用。
3、情感目标: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真挚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从写人、叙事、绘景中领悟作者的情感取向(人情美、风情美、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2、难点:如何通过语句与事件表情达意。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童年对许多人来说,都是美好快乐的。当我们长大成人,历尽沧桑之后,却难忘童年的往事、童年的美景、童年纯真善良的伙伴。。。因此使我们更觉得童年的美好与幸福。今天我们就随鲁迅先生走入《社戏》,回到江南水乡,回到梦幻般的童年。
播放歌曲《童年》,力求创设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童年生活的回忆中融入课文。(板书文题、作者)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听课文录音或学生分读课文,提出要求:
(1)标出自然段序号;
(2)圈出读音有困难的字、词;
(3)初步理出文章的大致结构。
2.为生疏字注音(根据“词语手册”等实际情况作增删),扫清文字障碍。
宕dàng沁qìn头昏脑眩xuàn惮dàn踱duó
棹zhào归省xǐng行háng辈撺掇cuānduō
凫fú水撮cuō桕jiù楫jí旺相xiàng
3.学生复述课文主要内容。(先小组讨论再进行全班交流)
三、研讨结构,把握情节:
1.学生讨论课文的段落结构并复述各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十年间两次看京戏的回忆。
(1)第一次看京戏的情形。(至“不由的毛骨悚然的走出了”)
(2)第二次看京戏的情形。(至“我后无回路,自然挤而又挤,终于出了大门”)
第二部分:平桥村随母归省的生活。
(1)随母归省的时间地点缘由和平桥村的环境,突出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2)交代乡间生活的小朋友的情况(热情、好客)和关系(平等)。
(3)写平桥村的乐事(钓虾、放牛)。
第三部分:在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1)看社戏前的波折。
(2)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
(3)在赵庄看社戏。
(4)看社戏后,深夜归航。
第四部分:看社戏后的余波。
四、研讨课文第一、二部分:
1.文章的重点是写看“社戏”,为什么用很大篇幅写在北京戏园里看京戏的情景?是否是多余之笔?
(1)找出两次看京戏时的场面和人物描写的句子。
(2)这些句子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意在用看京戏的令人生厌反衬社戏的令人神往。欲扬先抑,增强小说的表现力。比如:戏院里的场面是那样的嘈杂、混乱、龌龊,这恰好与看社戏时和谐、清新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我”在戏院里向坐在近旁的胖绅士请教,对方“很看不起似的斜瞥了我一眼”,态度是那样的冷漠、傲慢,这恰好又与看社戏时小朋友们的互相友爱形成鲜明的对照;看京戏和看社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京城生活和江南水乡生活的不同,显然,作者的感情是倾向于后者的。
2.为什么作者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乐”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后讨论。)
明确:
(1)民风淳朴、乡民善良的乡村,对一个在封建家庭中生长、受各种规矩束缚的孩子来说,确实是自由快乐的天堂。“我”作为客人,在这里“得到优待”,钓到虾“照例是归我吃的”,小伙伴们对“我”体贴照顾的无微不至,在“看社戏”一节中这种友爱和照顾表现得淋漓尽致。
(2)也因为在这里,“我”可以免念那些陈腐无用的经书,而且也没有那么多规矩可循,即使“打了太公”,全村“也绝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对自幼就压抑在封建道德秩序中的“我”而言,这样的自由是一种多么宝贵的享受。
(3)更加重要的是,在农村可以亲近大自然,“掘蚯蚓”、“钓虾”、“放牛”,相对城镇宅院中那种苍白无味的生活而言,无疑是新鲜有趣、极具魅力。因此,“我”对这样的“乐土”、这样的童年往事,“一直到现在”,也念念不忘。
五、小结。
1.教师再次强调有关鲁迅的重点介绍、课文的结构安排意图。
2.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与体会,提出质疑。
六、布置作业:
1.抄词(见《词语手册》)各三遍。
2.再读课文,找出文中表现景美情美故事美的句子(至少三句),并分别说说美在哪里。
3.思考课后“阅读练习探究”三、四题。
第二课时
一、研讨课文第三、四部分:
讲析上节课的作业第2题,在学生分组探讨的基础上,全班讨论。
(一)找出文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并举例说明。
1.景美:(突出去看戏的途中景色和归航途中的景色,可以从写的不同角度去分析。)
色彩,如豆麦的“碧绿”,远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洁”,渔火、灯光的“红”,航船的“白”;
气味,如豆麦和水草的“清香”等;
声响,如船行的“潺潺”声,孩子们的笑声,横笛的“婉转,悠扬”;
此外,如“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表现船行之快,用远山来陪衬;直接描写船,“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2.情美:(这一内容较多,主要是孩子们的热情好客无私聪慧等品质。)
如“伴我来游戏”,“虾照例是归我吃”,“我们是朋友,即使偶尔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起‘犯上’两个字来”;当“我”为没看成戏而不乐时,“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并想出了好办法,陪“我”去看戏;“我有些疲倦了,托桂生买豆浆去。……现在去舀一瓢水来给你喝罢”。还有偷豆一节,写出了双喜的精明能干,阿发的无私,大伙的团结协作。另外,还有六一公公送豆的淳朴好客。
3.故事美:(主要突出有波澜曲折的情节和孩子们的动作和活动描写等。)
如看戏前的风波,使故事波澜曲折,出门一节的动作描写,既写出了孩子们的能干,又写出了大家快乐舒展的心情,归航一节既写出了孩子们的欢乐又表现了他们高超的架船本领,最有趣的是偷豆一节,真是让人回味无穷。
(二)指导朗读几个重点段落,进一步体会文中的景物美、情感美和故事美,如:
1.情感美——开船出发:“一出门,……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2.景物美——月夜行船:“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3.故事美——月下偷豆:“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学情处理)
二、自读课文,讨论疑难。
(让学生自读课文,提出问题,相互讨论,为下节课作准备。)
三、布置作业:
1.思考课后“阅读练习探究”一、二题。
2.摘抄文中所有表现景美、情美、故事美的好词佳句。
第三课时
一、复习前课内容,学生提出不理解的问题,大家讨论。
引导学生提出不理解的问题,由同学们解答,不能解决的,由教师解答。然后,引导大家集中讨论以下问题。
二、问题讨论。
1.作者既然写社戏,为什么还要写开头“平桥村的情况介绍”部分?
——这部分交代了平桥村的环境和人物关系,既写出了平桥村是我的乐土,又为情节的展开作好了铺垫。
2.小伙伴们对台上的戏感兴趣吗?又为什么要想去看戏,并争着去看戏?
——小伙伴们最感兴趣的是看戏途中的无拘无束和自由自在的玩耍。正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他们的兴趣不在戏,而在看戏前后的那种气氛、感觉。
3.作者写看戏前的波折有什么作用?
——这样写一是有波澜曲折,烘托了看戏的急切心情,二是初步表现了小伙伴们的热情能干的特点。
4.文章最后写六一公公送豆的情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表现了老人的宽厚慈爱,热情好客,进一步说明了“我”爱平桥村的原因是――平桥村的人的善良可爱。深化了主题
5.怎样理解“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也没有吃到那也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人的真挚朴实的感情和特有的乡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也就是人情美、景物美、故事情节美。(另外一个说法是: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三、品味词句,进一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1.课后“词句品味积累”第1题,加着重号的词语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2.课后“词句品味积累”第3题,你有过类似经历吗?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四、引导归纳中心:
课文写的是“我”少年时代在平桥村的一段生活情景刻画了一群农家子弟栩栩如生的形象,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反映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四、布置作业
1.细读文章,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个人物形象,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他?(提示:可从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谈。)
2.熟读、背诵文中的体现景美、情美、故事美、情感美的段落。
3.作文:《我最的一个人》
提示:(1)在横线上填写一个词,如:“欣赏”、“难忘”、“喜欢”、“讨厌”等,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题目。(2)用具体的事例和人物描写的方法来刻画人物性格。
10、《社戏》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2.能正确复述课文的情节。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欢快跳动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今天,我们就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看一看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板题:社戏)
(过渡语)这节课我们将如何学习这篇课文呢?请看:
二.投影显示学习目标:
1.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2.能正确复述课文的情节。
(过渡语)同学们,有没有信心达成学习目标呢?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一读课文,扫除生字词)
(一)师:首先,请同学们轮读课文,比谁能读准字音,声音响亮,语速适中。XX你先读。其余同学认真听,发现读错的地方,请及时举手帮助纠正。
(二)学生轮流朗读,有错即停,教师板书学生读错的字于黑板左侧。请其他同学更正。
(若学生声音响亮,则表扬:好,声音响亮,请坐。若学生声音小,即停,说:“哪个同学能声音响亮,请举手?”若学生读书速度快,老师则范读一两句或说:“哪个同学能比他读得慢,请举手?”)
(三)师:下面,我们把这几个生字齐读两遍。
(四)学生齐读生字两遍。可能读错的字有:
归省(xǐnɡ)扫墓(mù)行(hánɡ)辈惮(dàn)
撺掇(cuānduo)潺潺(chánchan)棹(zhào)楫(jí)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二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一)先学。
1.师:同学们,大家通过自学,已经能够正确朗读课文了。下面我们继续自学,请看投影(出示自学指导):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思考,文章写了些什么内容?要求:语言简洁、准确。时间:6分钟。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对不够专心的学生说上悄悄话。(教师切不可干走出教室等无益的事,更不可接打手机。)
(二)后教。
1.指名学生回答。
若回答得不完善的地方,就请其他学生补充,更正。
若学生说不上来就让学习小组进行组内讨论、交流。
2.教师则边听学生的回答边适时引导并板书。
(请教师不要把学生引入预设的“陷阱”之中,更多的应板书学生生成的让其自豪。)
要点: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钓虾,看社戏,人们热情好客,偷豆、煮豆吃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
五.当堂训练:
1.师:请同学们拿出练习本,把课后“读一读,写一写”抄写两遍,4分钟后默写。比谁速度最快,字体最好,正确率最高。
2.学生练习,师巡视,找出学生抄写错或不规范的字,并及时板书到黑板上。
3.学生默写。
教后记: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能正确地划分文章段落层次。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社戏》。(板题:社戏)
二.出示目标:
师:请看学习目标(投影显示),
能正确地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一读课文,划分段落)。
(一)先学。
1.师:同学们,前面大家通过自学,已经感知了文章的内容。下面我们继续自学,请看投影(出示自学指导):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思考,如何给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出大意呢?要求:语言简洁、准确,无错别字。时间:8分钟。
2.指名两个学生板演(师事先画好板演位置,指导学生如何板演。字不要太大,不要超出老师规定的范围),其余学生在课本上划分层次,写大意。师巡视,注意学生中有几种分法,思考如何后教。(教师切不可干走出教室等无益的事,更不可接打手机。)
(二)后教。
1.师:请大家仔细看黑板上的分段、段意对不对?如认为不对,请举手帮助他们更正。
指名学生上台更正,用红色粉笔改。
2.讨论:
第一部分(1-3)
(1)提问:第一部分分得对不对?为什么?
若学生把第4然段划到第一部分,则问这段在提到了社戏,该不该属第一部分?
若学生第一部分划分正确,则说:对!
(2)提问:段意对不对?为什么?
对。写的是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第二部分(4-30)
(1)提问:第二部分分得对不对?为什么?
对。都与看社戏相关。
(2)提问:段意对不对?为什么?
对。写的是到赵庄瞧社戏的全过程。
第三部分(31-40)
(1)提问:第三部分分得对不对?为什么?
对。是第二天的事了。
(2)提问:段意对不对?为什么?
对。写的是六一公公送豆。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二读课文,弄清第二部分)
(一)先学。
1.师:同学们,第二部分的内容是不是有点多?下面我们继续自学,请看投影(出示自学指导):请同学们默读课文,那我们来看一下它又写了哪些内容?可以分为哪几个小层呢?要求:语言简洁、准确,无错别字。时间:6分钟。
2.学生看书,教师巡视,了解学情。(教师切不可干走出教室等无益的事,更不可接打手机。)
(二)后教。
1.指名学生回答。
2.其他学生补充。
3.教师引导并根据学生的回答边板书
(请教师不要把学生引入预设的“陷阱”之中,更多的应板书学生生成的让其自豪)。
板书要点:
第二部分
(1)戏前波折(4-9)(2)夏夜行船(10-13)
(3)赵庄看戏(14-21)(4)月夜归航(22-30)
五.当堂训练:
完成课后练习题。
第3课时
学习目标:
1.领会文章的景物描写特色。
2.品析文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社戏》。(板题:社戏)
二.出示目标:
请看学习目标(投影显示),
1.领会文章的景物描写特色。
2.品析文中的人物形象。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一读课文,领会景物描写特色)
(一)先学。
1.师:同学们,你认为本篇文章写得最精彩的地方是哪里?的确,本文的景物描写很有特色,下面我们继续自学,请看投影(出示自学指导):大声地自读一遍,并用笔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思考,其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8分钟后比一比看谁说得最好。
2.学生精读勾画并思考,教师巡视以定如何后教。(教师切不可干走出教室等无益的事,更不可接打手机。)
(二)后教。
1.抽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若学生答不上或者很少人回答,就让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
2.教师评价、引导并根据学生的回答边板书。
板书要点:
豆麦、水草——嗅觉;
连山、月光、渔火 ——视觉;比喻、拟人
笛声、欢笑声 ——听觉。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二读课文,品析人物形象)。
(一)先学。
1.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小说的三要素当中的两个要素(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下面我们来自学一下第三个要素——人物。如何自学呢?请看投影(显示自学指导):找出文中写了哪些主要的人物?边勾画边重点思考,文中的双喜和六一公公这两个人物有怎样的特点?6分钟后比一比谁说得最好。
2.学生看书去找,教师巡视以定如何后教。(教师切不可干走出教室等无益的事,更不可接打手机。)
(二)后教。
1.抽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若学生答不上或者很少人回答,就让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
2.教师评价、引导并根据学生的回答边板书。
板书要点:
双喜——聪明、热情、机灵——“小领袖”;
六一公公——热情、淳朴、好客——乡民。
五.当堂训练:
完成课后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