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蝉》导学案一等奖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中学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蝉》导学案一等奖

时间:2022-11-29 17:33:18

八年级语文上册《蝉》导学案一等奖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中学教案的您有所帮助。

1、八年级语文上册《蝉》导学案

  王玉兰

  【导学目标】

  1.学习法布尔为了获得第一手材料,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以及他全面,细致,深入的观察方法。

  2.学习法布尔的写作手法(拟人)——“风格即人”。

  3.注意文中的人文主义关怀(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对万物的赞美之心)

  4.掌握科学小品的基本特点,体会运用文艺性手法写作科学小品的用意。

  【课时计划】1课时,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授课,课堂上重点完成步骤二、三、四。

  学法指导一:

  【常考说明方法辨析】

  列数字:数词(大写也是)确数、约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度数、倍数(与年代的区别);

  分类别:一类(种)……一类(种)……;

  作比较:比、而、相对于、较……;打比方:像、仿佛……;

  下定义:科学、完整(判断句、比喻句、否定句不是下定义);

  作诠释:局部、某一方面的特征介绍。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展示图片“大家知道这个是什么虫子吗?”学生自由回答(蝉,知了,等等)。“我们今天讲的就是这个——蝉(板书)那么有人可以来说下和蝉有关的东西不?(学生发言)我这里有一个和蝉有关的古希腊神话。(曙光女神爱上了一个人类青年,为了能和他长相厮守,她向宙斯请求赐给爱人永恒的生命,但是曙光女神忘了请求给那个青年永恒的青春。于是时间一天一天过去,青年渐渐衰老萎缩,最后沦落到了只会不停的向碰到的每一个人诉说他和女神的爱情的地步。女神的爱情也渐渐的被消磨殆尽,最后女神抛弃了他,可怜的人变成了一只虫子,继续讲他的故事。这只虫子就是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这篇法布尔的《蝉》。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金蜣(qiāng)  窠(kē)  隧道(suì)  涂墁(màn)  抵御(yù)

  纤(xiān)蚋(ruì)轧碎(yà)鳍(qí)喧嚣(xiāo)

  罅隙(xià)跳蚤(zǎo)钹(bó)

  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金蜣:屎壳郎。               窠:鸟兽做的窝。

  涂墁:这里指幼蝉带着黏液涂抹、平整地穴。纤:细小。

  蚋:一种小昆虫,体长二三毫米,头小,色黑,胸背隆起,吸人畜的血液,幼虫栖于水中。

  鳍:鱼类的运动器官。曝:晒。

  喧嚣:声音杂乱,不清静。匹敌:对等,相称。

  罅隙:缝隙。腾跃:跳跃。

  开合自如:分开收拢不受阻碍。

  倒楣:遭遇不好。(也作倒霉)

  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也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

  3.作者简介

  法布尔被誉为“昆虫世界的荷马”,他的传世杰作《昆虫记》是一部十大卷的巨著。作者用富有诗意的文艺笔调向人们展示出一个绚丽多姿,光怪陆离的昆虫世界。这与作者长期接触大自然和喜爱文学,酷爱诗歌分不开。少年时期的法布尔家境贫苦,为了帮助贴补家用,便担当起给人放鸭的劳动。正是在与大自然的长期接触中,少年法布尔爱上了昆虫研究这一行。由于他对各种昆虫的精细的持久的观察,他笔下的昆虫故事都显得生动有趣,而且还带上了他对社会和人生的观察的烙印,使他的作品更富有深刻的意义。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首先想请一位同学说一下,《蝉》这篇文章是什么样的文体?有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这是一篇法布尔的科学小品。科学小品:科学小品又名知识小品,是一种用小品文的笔调介绍某一方面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体。它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学性。科学小品的特点:内容真实,结构严谨巧妙,语言生动准确。

  2.简单分析课文结构

  【交流点拨】开头交代作者有个很好的研究蝉的习性的环境,统领全文。

  第一部分:蝉的地穴。(2~7)段,写蝉的地穴和幼虫的地底生活。(9~11)段,写蝉出洞脱皮的过程,十分细致。

  第二部分:蝉的卵。(12~13)段,写蝉怎样产卵的:蝉选择产卵的地方、蝉产卵的过程、产卵的数目。(15~17)段,写蚋怎样破坏蝉刚产出的卵。(18~20)段,写蝉卵孵化,幼虫出壳。(21~23)段写幼虫落地。(24)段写幼虫挖穴隐藏。

  步骤三 精读课文 理清顺序

  1.通读全文,课文两大部分是怎样安排顺序的?

  【交流点拨】两个部分的说明顺序是按照蝉延续生命的几个过程安排的——先由幼虫到成虫,然后成虫产卵完成繁衍,孵化成幼虫结束,这就是蝉循环往复的生活史。作者并没有按照昆虫的一般成长过程——卵,幼虫,成虫的顺序来介绍,而是从幼虫时代入手,介绍这一过程,这正是作者别具匠心的地方。第一,蝉的幼虫生涯占了它生命的大部分时间。第二,这部分的生活不为一般人了解,容易引起读者兴趣。体现了本文别具匠心而井然有序的说明顺序。

  2.课文第一部分又是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顺序?

  【交流点拨】写地穴是按照考察的过程,从外到内的顺序写的,写内部构造的同时介绍了建造地穴的方法。幼虫出穴以后,又是按照事物发展的顺序来写的:幼虫出穴以后怎样寻求脱皮的地方;怎样完成脱皮而变为成虫,飞离树枝;怎样产卵;怎样孵化成幼虫;幼虫落地以后又怎样寻觅隐藏处所,然后挖土隐入地下。把一步一步发展生长的过程写得非常清楚。

  步骤四 品味语言 感受诗意

  1.请说说你认为描写得既生动又准确的段落。(启发更多的学生进行交流,各抒己见。)

  【交流点拨】写得生动的很多,如第8~10段,写蝉出洞有脱皮的过程,十分细致。尤其是第10段写蝉最后从壳中脱出,先以拟人手法说“它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然后用一连串的动词,如“腾跃”“翻转”“倒悬”“伸直”“张开”“钩住”等,把蝉从壳中脱出的艰难过程具体地写了出来,既生动,又准确。

  又如第18~20段,写蝉卵孵化,幼虫出壳,先是对刚孵化的幼虫作了具体的描写:“很像极小的鱼,眼睛大而黑……”,接着又对出壳以后落地之前的幼虫的情态进行了描写:“在这里行日光浴,踢踢腿,试试筋力,有时却又懒洋洋地在线端摇摆着。”这好像不是在写虫子,而是在写一个可爱的小孩儿了。

  2.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写作的一个重要特点,举例说明文中使用准确的语句。

  让学生讨论分析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1)这小圆孔约一寸口径,周围一点土都没有。

  (2)它身体里藏有一种极粘的液,可以用来做灰泥。

  (3)头先出来,接着是吸管和前腿,最后是后腿与折着的翅膀。

  (4)它选择最小的枝,像枯草或铅笔那样粗细,而且往往是向上翘起,差不多已经枯死的小枝。

  (5)蝉卵刚产出,蚋立刻就想把它灭掉。

  【交流点拨】准确性是贯穿于全文的,这5句只是从词语方面进行推敲,不能理解为仅仅这些句子里的词语才准确。比如第7段写幼虫在地穴里怎样建造坚固的墙壁,里面不仅“臃肿”“喷洒”“柔软”“肥重”“压”“挤”等词用得很准确,而且整段话说明建造过程,也很清楚准确。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蝉》这篇课文,没有引用什么材料,完全是靠文艺笔调对蝉的生长过程进行具体的、甚至是相当细致的描写,来增强它的生动性。这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文艺性说明文。

  大家知道哪些说明文?其中哪些是科学小品?简单说明下一般说明文和科学小品的区别:如《辞海》是这样介绍银杏的:

  银杏亦称“白果树”“公孙树”。银杏科。落叶乔木。叶扇形。雌雄异株。种子椭圆形或倒卵形。系孑遗植物,我国普遍栽培;日本亦产生长较慢,寿命较长,可达千余年。种仁供食用,多食中毒,外种皮可提栲胶。木材浅黄色,细致,轻软,供建筑、家具,雕刻及其他工艺品用。又为庭园树、行道树。中医学上以种子入药,性平、味苦涩、有小毒。功能敛肺定喘,主治痰哮喘咳、遗精、带下、小便频数等症。种子含有氢氰酸、组氨酸、蛋白质等。

  【交流点拨】这段关于银杏的说明文只是对银杏的名称、特点、产地,用途等作客观的如实的介绍,全是解说式的语言,把它与郭沫若的散文《银杏》对比,其客观性就显而易见了。

  【附:板书设计】

  蝉的地穴幼虫的洞口

  幼虫的穴道

  幼虫出穴后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

  蝉的卵蝉的产卵

  蝉卵的敌人四年地底下的生活,一个

  月阳光中的歌唱

2、《干将莫邪》导学案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的:

  1.反复诵读课文,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2.翻译全文,理解课文内容。

  3.体会文中重承诺、守信用的侠义精神。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干宝(?―351年),字令升,新蔡(今河南省新蔡县)人,东晋文学家、史学家。著述颇丰,主要有《周易注》、《搜神记》等。干宝自小博览群书,晋元帝时担任佐著作郎的史官职务,奉命领修国史。后经王导提拔为司徒右长史,升任散骑常侍。除精通史学,干宝还好易学,为撰写《搜神记》奠定基础。《搜神记》是部志怪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被称作中国志怪小说的鼻祖。

  2、作品简介:干将,春秋时吴国人,作为造剑的名匠,曾为吴王造剑。后与其妻莫邪奉命为楚王铸成宝剑两把,一曰干将,一曰莫邪(也作镆铘)。干将将雌剑献与楚王,雄剑传给其子,被楚王所杀。其子眉间尺长成,终于为父报仇。据传此剑被藏于姑苏(现江苏苏州)虎丘王墓,此一传说赞颂了剑工高超的技艺,宝剑文字的神采,统治者的残暴和少年的壮烈。

  当堂训练

  一、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干将(gànjiāng)莫邪(yé)B.重身(zhòng)自刎(wěn)

  C.汤镬(huò)踬目(zhì)D.乃仆(pú)捧头(pěng)

  二、给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楚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

  A.于是,就B.才C.终于D.却

  ②王即购之千金。()

  A.立刻B.将要C.即使D.想要

  ③客曰:“不负子也。”()

  A.耽误B.负担C.辜负D.负重

  ④愿王自往临视之。()

  A.愿意B.希望C.恭谨D.马上

  ⑤客以剑拟王。()

  A.制订B.杀人C.比划D.计划

  三、与所给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王即购之千金

  A.吾干将莫邪子也B.何哭之甚悲耶

  C.为子报之D.夫战,勇气也

  四、完成下面的阅读题。

  东越闽中有庸岭,高数十里。其西北隰(xī)中,有大蛇,长七八丈,大十余围。土俗常懼。东冶都尉及属城长吏,多有死者。祭以牛羊,故不得福。或与人梦,或下谕巫祝,欲得啖童女年十二三者。都尉、令、长,并共患之。然气厉不息。共请求人家生婢子,兼有罪家女养之。至八月朝,祭送蛇穴口,蛇出吞啮之。累年如此,已用九女。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A.祭以牛羊,故不得福()()

  B.并共患之()

  C.累年如此()

  2.翻译“或与人梦,或下谕巫祝,欲得啖童女年十二三者”。

  3.上述文段,写出了大蛇的凶狠,同时也写出当时的官吏们存在着什么样的问题呢?

  参考答案

  研讨交流:

  内容二:故事情节

  干将铸剑,为王所杀——开端

  子赤取剑,欲报父仇——发展

  山中遇客,以命相托——高潮

  客设计谋,智杀楚王——结局

  内容三:

  理解赤不惜生命替父报仇的历史局限,在今天每个人都要有法律意识,都要依法办事,不能采取像赤那样的行动.

  正确认识“客”“言必信,行必果”的侠义之举的可取性和局限性.

  当堂练:

  一、C

  二、①B②A③C④C⑤C

  三、B

  四、1.A.用,依然、仍旧B.担心、担忧C.这样

  2.(巨蛇)有时托梦给人,有时指示巫祝,想要吃十二三岁的女孩。

  3.写出了当时官吏的昏庸、怯弱和残忍。

3、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2、把握文章的抒情线索,理清结构思路。

  重、难点: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学习流程

  一、自学新知

  1、重点字音

  主宰(zǎi)倦怠(dài)锤炼(chuí)恹恹(yān)

  虬枝(qiú)婆娑(pósuō)晕圈(yùn)秀颀(qí)

  倔强(juéjiànɡ)楠木(nán)坦荡如砥(dǐ)无垠(yín)

  2、重点词语

  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语出陆游诗《文章》:“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锤炼:这里是反复推敲加以提炼的意思。

  无边无垠:没有边际。垠,界限,边际。

  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砥,磨刀石。

  潜滋暗长: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滋,生长。

  恹恹:精神不好、困倦的样子。

  旁逸斜出:(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逸,逃,逃跑。

  虬枝:像龙一样盘曲的枝条。虬,传说中的一种龙。

  伟岸:魁梧;高大。

  纵横决荡: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结合题目思考“礼赞”的含义,说说文中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怎样的感情。

  礼赞是怀着敬意地赞扬的意思。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扬之情。

  2.请你找出文中直接赞扬白杨树的语句。

  3、同学们,刚才我们说本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思考:

  1)作者从哪几方面来赞美它的“不平凡”?

  要点:①从白杨树生长的环境,来赞美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课文的2、3、4三节)这是白杨树赖以生存的“景美”(板书)。

  ②从白杨树的外部的形象,来赞美白杨树“决不是平凡的树”。(课文的5、一、情景导入

  树是自然界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写的是柳的风韵;“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写的是松的傲骨;“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写的是竹的坚韧,今天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的白杨树的俊美吧。

  二、检查预习情况

  这一环节组织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扫清字词障碍,读通课文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6两节)这是白杨树自身的“形美”(板书)。

  ③从白杨树内在的气质,来进一步赞美“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并点明赞美白杨树的原由。(课文的7、8两节)这是白杨树内在的“神美”(板书)。

  2)请同学朗读课文的5、6两节,思考:白杨树外形的总特征是什么?作者从哪些方面突出白杨树的总特征的?讨论发言,明确:

  ①作者描绘白杨树的总特征是“力争上游”、“倔强挺立”。

  ②作者抓住以上这个总特征从干、枝、叶、皮等四方面有顺序地刻画了白杨树的外形,突出了白杨树正直、倔强、不屈不挠的特点。

  如:干:“笔直”、“一丈以内绝无旁枝”

  枝:“笔直“、“一律向上”、“绝不旁逸斜出”

  叶:“片片向上”、“没有斜生”、“更不用说倒垂”

  皮:“有银色的晕圈”、“淡青色”

  5、6两节从白杨树的外形,来赞美白杨树“决不是平凡的树”,为下文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做铺垫。

  3)请同学朗读课文的7、8两节,思考:作者这样反复赞美白杨的目的究竟何在?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反映在哪些语句中?白杨有什么象征意义?

  (多媒体同步出示,白杨树、农民、哨兵等图片视频,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其相似点)

  同学们。请把文中四个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口头表述加以比较,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①要求句式变换正确。陈述句:你不应该只觉得……,你应该想到……,你也应该联想到……,你还应该更远一点想到……。

  ②朗读体会语气。陈述句语气一般,反问句寓问于答,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加上运用排比形式的反问,加强了气势,更加肯定有力。

  同学四人一组小议,展开讨论、相互质疑。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明确:作者安排四个反问句组成排比句,内容上从树→农民→哨兵→精神和意志,一步步地深入揭示白杨树象征意义:即本文歌颂和赞美的真正对象是:“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中国共产党和抗日军民。又在第八段用“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板书)把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具体化。这种把“树”和“人”紧密联系起来,由此及彼,借物咏人的写法就是象征手法。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象征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白杨树的挺拔、向上然而又极其平凡的特点,与作家心目中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形象在本文中得到完美和谐的统一。作者把歌颂党、歌颂抗日军民这样鲜明的政治观点和炽热的情感全部倾注在白杨树上。 三、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通读课文,整体感知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把握文章的抒情线索,理清结构思路。

  四、课堂小结

  散文的开头从赞美白杨树不平凡起笔,没有说理由,因为这是这篇课文的主线。写高原景色,一波三折,先是有壮美的感觉,同时又产生倦怠、单调,这一扬一抑之后才让白杨树出场。从白杨树生长环境、广袤的大自然又收缩到特定环境的一点,这是由面到点。从远视哨兵似的白杨树,到近视干、枝、叶、皮的细致描写,这叫由远及近的描写。

4、部编八上语文《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班级:姓名:编号:主编:郭丽审核:初二语文组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和虚词,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能流利的翻译课文。

  3、背诵课文。

  学习重点:目标1、2.

  学习流程:

  一、自主学习:

  1、了解作者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字。战国时期邹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之称,与孔子合称为“”。

  2、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公孙衍()贫贱()丈夫之冠()

  不能淫()妾()妇之道往之女家()

  3、再读课文,划分节奏:

  (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2)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3)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二、合作探究:

  1、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在文中做下批注,标出疑难。

  2、小组交流学习成果,讨论疑难。

  三、展示质疑:

  学生展示,老师点拨。

  四、总结提升:

  谈谈你本节课的收获

  五、当堂检测:

  1、解释加点词语含义:

  (1)安居而天下熄()(2)父命之()

  (3)与民由之()(4)富贵不能淫()

  (5)独行其道()(6)贫贱不能移()

  (7)以顺为正者()()

  (8)居天下之广居()()

  (9)得志()(10)往之女家()

  (11)威武不能屈()(12)岂不诚大丈夫哉()

  2、翻译句子

  (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2)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3)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4)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知大道。

  (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背诵精彩片段。

  2、理解本文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3、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重难点;目标2

  学习流程:

  一、自主学习: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2、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二、合作探究:

  (一)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思考下列问题:

  1、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代指什么?

  3、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

  (二)感受英雄:

  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标准,肯定珍藏者大丈夫的名字,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请举例说明。

  (三)畅谈理想:

  “大丈夫”不在于性别,而在于他高尚的道德品质。结合自己的理想,说一说你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三、展示质疑:

  学生展示,老师点拨。

  四、总结提升:

  在我国星光灿烂的古代文化中,会不是隐藏着某些封建主义的糟粕,本文也不例外,请你把这些地方找出来,谈谈你的看法。

  五、当堂训练:

  写一篇300字的小短文,谈谈自己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5、八年级语文上册《蝉》导学案

  王玉兰

  【导学目标】

  1.学习法布尔为了获得第一手材料,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以及他全面,细致,深入的观察方法。

  2.学习法布尔的写作手法(拟人)——“风格即人”。

  3.注意文中的人文主义关怀(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对万物的赞美之心)

  4.掌握科学小品的基本特点,体会运用文艺性手法写作科学小品的用意。

  【课时计划】1课时,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授课,课堂上重点完成步骤二、三、四。

  学法指导一:

  【常考说明方法辨析】

  列数字:数词(大写也是)确数、约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度数、倍数(与年代的区别);

  分类别:一类(种)……一类(种)……;

  作比较:比、而、相对于、较……;打比方:像、仿佛……;

  下定义:科学、完整(判断句、比喻句、否定句不是下定义);

  作诠释:局部、某一方面的特征介绍。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展示图片“大家知道这个是什么虫子吗?”学生自由回答(蝉,知了,等等)。“我们今天讲的就是这个——蝉(板书)那么有人可以来说下和蝉有关的东西不?(学生发言)我这里有一个和蝉有关的古希腊神话。(曙光女神爱上了一个人类青年,为了能和他长相厮守,她向宙斯请求赐给爱人永恒的生命,但是曙光女神忘了请求给那个青年永恒的青春。于是时间一天一天过去,青年渐渐衰老萎缩,最后沦落到了只会不停的向碰到的每一个人诉说他和女神的爱情的地步。女神的爱情也渐渐的被消磨殆尽,最后女神抛弃了他,可怜的人变成了一只虫子,继续讲他的故事。这只虫子就是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这篇法布尔的《蝉》。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金蜣(qiāng)  窠(kē)  隧道(suì)  涂墁(màn)  抵御(yù)

  纤(xiān)蚋(ruì)轧碎(yà)鳍(qí)喧嚣(xiāo)

  罅隙(xià)跳蚤(zǎo)钹(bó)

  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金蜣:屎壳郎。               窠:鸟兽做的窝。

  涂墁:这里指幼蝉带着黏液涂抹、平整地穴。纤:细小。

  蚋:一种小昆虫,体长二三毫米,头小,色黑,胸背隆起,吸人畜的血液,幼虫栖于水中。

  鳍:鱼类的运动器官。曝:晒。

  喧嚣:声音杂乱,不清静。匹敌:对等,相称。

  罅隙:缝隙。腾跃:跳跃。

  开合自如:分开收拢不受阻碍。

  倒楣:遭遇不好。(也作倒霉)

  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也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

  3.作者简介

  法布尔被誉为“昆虫世界的荷马”,他的传世杰作《昆虫记》是一部十大卷的巨著。作者用富有诗意的文艺笔调向人们展示出一个绚丽多姿,光怪陆离的昆虫世界。这与作者长期接触大自然和喜爱文学,酷爱诗歌分不开。少年时期的法布尔家境贫苦,为了帮助贴补家用,便担当起给人放鸭的劳动。正是在与大自然的长期接触中,少年法布尔爱上了昆虫研究这一行。由于他对各种昆虫的精细的持久的观察,他笔下的昆虫故事都显得生动有趣,而且还带上了他对社会和人生的观察的烙印,使他的作品更富有深刻的意义。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首先想请一位同学说一下,《蝉》这篇文章是什么样的文体?有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这是一篇法布尔的科学小品。科学小品:科学小品又名知识小品,是一种用小品文的笔调介绍某一方面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体。它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学性。科学小品的特点:内容真实,结构严谨巧妙,语言生动准确。

  2.简单分析课文结构

  【交流点拨】开头交代作者有个很好的研究蝉的习性的环境,统领全文。

  第一部分:蝉的地穴。(2~7)段,写蝉的地穴和幼虫的地底生活。(9~11)段,写蝉出洞脱皮的过程,十分细致。

  第二部分:蝉的卵。(12~13)段,写蝉怎样产卵的:蝉选择产卵的地方、蝉产卵的过程、产卵的数目。(15~17)段,写蚋怎样破坏蝉刚产出的卵。(18~20)段,写蝉卵孵化,幼虫出壳。(21~23)段写幼虫落地。(24)段写幼虫挖穴隐藏。

  步骤三 精读课文 理清顺序

  1.通读全文,课文两大部分是怎样安排顺序的?

  【交流点拨】两个部分的说明顺序是按照蝉延续生命的几个过程安排的——先由幼虫到成虫,然后成虫产卵完成繁衍,孵化成幼虫结束,这就是蝉循环往复的生活史。作者并没有按照昆虫的一般成长过程——卵,幼虫,成虫的顺序来介绍,而是从幼虫时代入手,介绍这一过程,这正是作者别具匠心的地方。第一,蝉的幼虫生涯占了它生命的大部分时间。第二,这部分的生活不为一般人了解,容易引起读者兴趣。体现了本文别具匠心而井然有序的说明顺序。

  2.课文第一部分又是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顺序?

  【交流点拨】写地穴是按照考察的过程,从外到内的顺序写的,写内部构造的同时介绍了建造地穴的方法。幼虫出穴以后,又是按照事物发展的顺序来写的:幼虫出穴以后怎样寻求脱皮的地方;怎样完成脱皮而变为成虫,飞离树枝;怎样产卵;怎样孵化成幼虫;幼虫落地以后又怎样寻觅隐藏处所,然后挖土隐入地下。把一步一步发展生长的过程写得非常清楚。

  步骤四 品味语言 感受诗意

  1.请说说你认为描写得既生动又准确的段落。(启发更多的学生进行交流,各抒己见。)

  【交流点拨】写得生动的很多,如第8~10段,写蝉出洞有脱皮的过程,十分细致。尤其是第10段写蝉最后从壳中脱出,先以拟人手法说“它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然后用一连串的动词,如“腾跃”“翻转”“倒悬”“伸直”“张开”“钩住”等,把蝉从壳中脱出的艰难过程具体地写了出来,既生动,又准确。

  又如第18~20段,写蝉卵孵化,幼虫出壳,先是对刚孵化的幼虫作了具体的描写:“很像极小的鱼,眼睛大而黑……”,接着又对出壳以后落地之前的幼虫的情态进行了描写:“在这里行日光浴,踢踢腿,试试筋力,有时却又懒洋洋地在线端摇摆着。”这好像不是在写虫子,而是在写一个可爱的小孩儿了。

  2.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写作的一个重要特点,举例说明文中使用准确的语句。

  让学生讨论分析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1)这小圆孔约一寸口径,周围一点土都没有。

  (2)它身体里藏有一种极粘的液,可以用来做灰泥。

  (3)头先出来,接着是吸管和前腿,最后是后腿与折着的翅膀。

  (4)它选择最小的枝,像枯草或铅笔那样粗细,而且往往是向上翘起,差不多已经枯死的小枝。

  (5)蝉卵刚产出,蚋立刻就想把它灭掉。

  【交流点拨】准确性是贯穿于全文的,这5句只是从词语方面进行推敲,不能理解为仅仅这些句子里的词语才准确。比如第7段写幼虫在地穴里怎样建造坚固的墙壁,里面不仅“臃肿”“喷洒”“柔软”“肥重”“压”“挤”等词用得很准确,而且整段话说明建造过程,也很清楚准确。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蝉》这篇课文,没有引用什么材料,完全是靠文艺笔调对蝉的生长过程进行具体的、甚至是相当细致的描写,来增强它的生动性。这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文艺性说明文。

  大家知道哪些说明文?其中哪些是科学小品?简单说明下一般说明文和科学小品的区别:如《辞海》是这样介绍银杏的:

  银杏亦称“白果树”“公孙树”。银杏科。落叶乔木。叶扇形。雌雄异株。种子椭圆形或倒卵形。系孑遗植物,我国普遍栽培;日本亦产生长较慢,寿命较长,可达千余年。种仁供食用,多食中毒,外种皮可提栲胶。木材浅黄色,细致,轻软,供建筑、家具,雕刻及其他工艺品用。又为庭园树、行道树。中医学上以种子入药,性平、味苦涩、有小毒。功能敛肺定喘,主治痰哮喘咳、遗精、带下、小便频数等症。种子含有氢氰酸、组氨酸、蛋白质等。

  【交流点拨】这段关于银杏的说明文只是对银杏的名称、特点、产地,用途等作客观的如实的介绍,全是解说式的语言,把它与郭沫若的散文《银杏》对比,其客观性就显而易见了。

  【附:板书设计】

  蝉的地穴幼虫的洞口

  幼虫的穴道

  幼虫出穴后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

  蝉的卵蝉的产卵

  蝉卵的敌人四年地底下的生活,一个

  月阳光中的歌唱

6、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渔家傲》导学案

  一、预习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领悟诗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重点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培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三)预习导学

  1.资料链接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笺注》。[

  ★背景透视

  《渔家傲》作于李清照南渡之后。公元1130年(宋高宗建炎四年)春,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此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

  ★文体

  词,是宋代的文学主流。唐及五代时,已出现词这一形式,但词的成熟与发展在宋代。词的最初特点是以诗文配上曲调,可以演唱。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称“词牌”,依调填词为“倚声”。宋词又有曲、杂曲、曲子词、乐府、琴趣、乐章、长短句等称谓。因曲调节拍的不同,又区分为令、引、近、慢等。令或称小令,慢词也作长调。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极少有不分段或分两阕(片)以上的。宋代许多学者文人喜好填词作曲,对推动词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字词:

  学诗màn()有惊人句péng()舟

  殷勤()嗟日暮()

  2.朗读课文、划分节奏。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3.读通诗意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二、探究案

  1.作者在梦中看到了什么?

  2.作者既然有这样的苦衷,她希望怎样解脱呢?

  3.作者为什么梦想到三山中去?是否由于消极的游仙思想在作怪?

  三、课堂小结

  词人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以梦游的方式,以人神对话为内容,实现了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充分显示了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

  四、拓展延伸

  李清照是一位婉约派女词人,她的《如梦令》《醉花阴》《一剪梅》《声声慢》等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名作。这些词多半写闺情幽怨,它的风格是清新、含蓄、缠绵的。其中《一剪梅》还编成了现代流行歌曲《月满西楼》。我们不妨读一读,和《渔家傲》比较一下。

  【交流】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一剪梅》写闺情幽怨,它是清新、含蓄、缠绵的。而《渔家傲》则意境阔大,想象丰富,确实是一首浪漫主义的好作品。出之于一位婉约派作家之手,那就更为突出了。其所以有此成就,无疑是决定于作者的实际生活遭遇和她那种渴求冲决这种生活的思想感情;这绝不是没有真实生活感情而故作豪语的人所能写得出的。

  参考答案

  一、

  2.谩蓬yīnjié

  3.

  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梦魂仿佛回天庭,天帝传话善相邀。殷勤问:归宿何处请相告。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啊,又叹日暮时不早。学做诗,枉有妙句人称道。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千万别停息,将我这一叶轻舟,直送往蓬莱三岛去。

  二、

  1.①看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所谓“星河欲转”,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②看到了天帝:“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词人经过海上航行,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国,见慈祥的天帝。在幻想的境界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疾的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殷勤”二字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李清照南渡以来,一直漂泊无依,如今天帝这么关照她,使她感到多么温暖啊!这次竟然得到诉说的机会了。这就引出了词的下片,由她诉说自己的困难和心愿。

  ③还看到了自己回答天帝的垂问:“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意思是说,我告诉天帝,我所走的路程很远,现在已到了黄昏,还没有到达。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上句“我报路长嗟日暮”,出自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者借此表白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一个“嗟”字,生动地表现出她那彷徨忧虑的神态。下句“谩有”是“空有”或“徒有”的意思。这一句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慨叹自己有才而不能为世所用,有怀才不遇之感;二是社会动乱,文章无用。

  2.她要像大鹏鸟那样乘风高飞,离开那令人心寒的社会。叫风不要停止地吹着,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

  3.不是的。从上文的意思来看,是由于她感到“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就是说,尽管她有才华,有理想,有抱负,但在现实社会中根本得不到实现和施展,找不到出路,才促使她这样想的。可见她的梦想仙境,正是她对黑暗现实不满的表现。她要回到那没有离乱,没有悲伤,没有孤凄和痛苦的仙境去,正是反映出人间存在着战乱、杀戮、欺诈、孤独、寂寞的现实。所以,她的那种思想活动,并非消极的,而是积极的,有现实意义的。

7、部编本八上语文《美丽的颜色》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一、预习案

  1、预习目标

  (1)熟读课文,识写生字词。掌握有关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

  (2)学习品味文章精练的语言,并把这种语言技巧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去。

  (3)学习体会居里夫人伟大的人格魅力。

  2、预习要点

  (1)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流利。

  (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层次。

  3、达标练习

  (1)给加点字注音。

  ()()()()()

  燥热窒息沥青吹嘘筋疲力竭

  (2)辨字组词。

  龄()扎()励()输()

  铃()札()厉()愉()

  二、探究案

  1、要点回顾

  (1)正确、流利地朗读文章。

  (2)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

  2、问题展示

  (1)了解居里夫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结构层次划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玛丽居里现在又要在一个残破的小屋里,尝到新的极大的快乐了。”句中的“极大”一词,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第一段内容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二段描写他们的工作环境,运用了哪些手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如何理解在此恶劣环境下的“最美好”“最快乐”的几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玛丽在院子里穿着满是尘污和酸渍的旧工作服,头发被风吹得飘起来,周围的烟刺激着眼睛和咽喉。”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十段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但是镭要保持它的神秘性,丝毫不希望人类认识它。”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他们在这个木板屋里过着‘反自然’的生活。”如何理解“反自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本文多次引用居里夫人的记录,有何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他们走进他们的领域,走进他们的梦境。”请品析这句话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作者是怎样塑造居里夫人的形象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课堂总结。

  本文记叙了居里夫人发现镭后美国政府给予她的嘉奖和荣誉,可是居里夫人对巨额财产毫不动心,体现了她不羡荣利,潜心科学研究,质朴、高尚的人格魅力。

  4、拓展交流

  学习了本文后,对居里夫人献身科学的精神有什么感受?谈一下自己的理想。

  参考答案

  达标练习

  (1)zàozhìlìxūjīn

  (2)年龄马扎鼓励运输

  铃铛札记经历愉快

  问题展示:

  (1)居里夫人,即玛丽•居里,1867年11月7日出生于波兰华沙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家境贫寒,1894年以优异成绩通过了巴黎学院的结业考试,并获得了波兰留学生奖学金。1895年与皮埃尔•居里结为夫妻。1898年7月,在两人的共同努力下,除发现了新元素外,同年12月又发现了镭。1903年,居里夫人通过了博士论文《放射性物质的研究》的答辩,奠定了在放射形研究方面的基础。1903年12月居里夫妇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后,皮埃尔•居里因车祸不幸丧生。居里夫人在强忍悲伤的同时,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学事业中,成为巴黎大学第一位女教授。1911年,居里夫人又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1934年7月4日,居里夫人由于过多接触放射性物质,患恶性贫血症而去世。

  (2)第一部分(第一段1):总写玛丽•居里“又要在一个残破的小屋里,尝到新的极大的快乐”,领起全文。第二部分(2-14):具体描写玛丽•居里在小木屋里提炼镭那种“艰苦而且微妙”的快乐。第三部分(15-25):描写玛丽•居里和丈夫终于提炼出镭时的愉快与幸福情景,以事业的成功为乐。

  (3)【答案】“极大”指到了极点,表明没有比这更快乐的了。写出了居里夫人献身科学工作的热忱和顽强。

  (4)【答案】“极大的快乐”“奇异的新的开始”“艰

  苦而且微妙的快乐”这些短语的使用,极大地增

  强了文章的吸引力,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同

  时也设置了悬念。

  (5)【答案】运用了对比和夸张。夸张修辞手法的使用,突出强调了居里夫妇工作环境的冷、简陋、恶劣。同时,这种极端恶劣的工作环境与下文他们的高昂的工作热情形成鲜明的对比,进一步表现出了他们执着、坚定的科研精神和忘我的工作态度。

  (6)【答案】在这几年里,尽管环境恶劣,工作量大,但正是由于居里夫人“把精力完全用在工作上”,最终成功地提取出了镭。正是这几年的艰苦努力,使他们最终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是“最美好”“最快乐”的几年。

  (7)【答案】

  此段的细节描写,进一步表现出了玛丽的工作强度之大,工作之艰辛,环境之恶劣,从而刻画出她忘我的工作态度和执着的追求精神。

  (8)【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她“一个人”比作“一家工厂”,形象地突出了玛丽工作之艰巨,所遇到的困难之大,进一步赞扬了她坚定的科学信念和执着的追求。

  (9)【答案】拟人修辞手法的使用,将镭人格化,形象地体现了镭的提炼是如此之艰难。同时也使语言生动、活泼,从而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10)【答案】“反自然”是指工作强度大、时间长,远远超出人的身体极限。句子表现出了作者欣赏父母两人工作的密切配合和感情的和谐,对父母在科学实验期间的协调的共同生活发出了由衷的赞美。

  (11)【答案】文中多次引用居里夫人自己的记录,一方面增强文章记事的可信性、真实性,另一方面更直接地表现居里夫人的内心世界,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居里夫人这段话揭示了“我们仍然觉得很快乐”的一个原因——在一种独特的专心景况中过日子。表达了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对宁静、专注生活的热爱,以及她执着的工作态度,将自己的生命融入科学事业的献身精神。

  (12)【答案】“领域”,在这里指他们的学术范围,后面的“梦境”又将其形象化,将其比喻为美妙的境界,这就将居里夫妇热爱科学的情怀又一次显现了出来。这句话表现了居里夫妇早已把艰苦的提炼镭的过程当成一种美好的追求,一种美丽的梦境,进而衬托出了他们乐观、坚定、执着的品质。

  (13)【答案】文章在叙述中不断插进居里夫人的记录,使叙述更真实更深刻,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现在这个时期是我丈夫和我的共同生活中的英勇时期。”“然而我们生活中最美好而且最快乐的几年,还是在这个简陋的旧棚屋中度过的。”“有时候我整天

  用差不多和我一般高的铁条,搅动一大堆沸腾着的东西。到了晚上,简直是筋疲力尽。”这些充分展示了居里夫人刻苦钻研、坚韧执着、以苦为乐,对科学热爱、痴迷,对工作充满热情、献身科学的精神。

  拓展交流(略)

8、八年级语文上册《富贵不能淫》导学案

  备课人:孔欢欢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

  2、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和虚词,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3、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重难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和虚词,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学习流程

  一、自学新知

  1、了解作者及作品。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

  孟子的一生是坎坷不平的,他虽有宏伟的政治理想,但始终不得志。最后只得走孔子的老路:从事教育、著书立说。另外,孟子的一生又是战斗的一生,当时的社会是“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因此,孔子之道不著。孟子以发扬孔子学说为己任,勇敢地担当起思想界拨乱反正的重担,顽强地击败了一个个强大的敌手,终于使“邪说者不得作”。所以说,孟子的才干和思想也是在激烈的斗争中磨炼出来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他对自身及对人们的自身要求;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则是他人生经验的一部分。

  2、重点字音:

  公孙衍()丈夫之冠()妾妇之道()不能淫()贫贱()

  二、朗读指导

  1、个人读、分组读,教师适时点评。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感知节奏和停顿。

  3、学生结合注释,初步理解文意。

  (1)通假字 一、情景导入

  孟子名轲,战国时人,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又一位代表人物,被尊称为“亚圣”。主张行“仁政”而“使天下人皆归之”,主张以民为本,曾说“民为贵,社稷轻之,君为轻”。曾游说各国,但主张不被采纳,退而与弟子们闭门著书,成《孟子》一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富贵不能淫》

  二、检查预习情况

  这一环节组织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扫清字词障碍,了解作者,做好预习。

  往之女家()

  戒之曰()

  (2)古今异义

  安居而天下熄()

  与民由之()

  (3)词类活用

  丈夫之冠也(名词用作动词,行加冠之礼。)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使动用法,使……惑乱,使……改变,使……屈服。)

  (4)一词多义

  丈夫之冠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往送之门(动词,到)

  妾妇之道也(结构助词,的)

  与民由之(代词,指正道)

  此之谓大丈夫(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往送之门,戒之曰(动词,告诫)

  必敬必戒(形容词,谨慎)

  (5)文言句式

  妾妇之道也(“也”表判断)

  此之谓大丈夫(“谓”表判断)

  三、能力提升

  1、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非大丈夫?

  2、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试用自己的话作答。

  3、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四、合作探究

  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名字,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请举例说明。

  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方志敏。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 三、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主要引导学生从读、译、思来深入文本,理解文言文,积累文言常识。

  四、课堂小结

  孟子从对大丈夫的错误看法批驳开始,阐述了做到“大丈夫”的标准,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从而提出,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即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立身处世态度。

9、八年级上册语文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汇的意义和用法。

  2.反复诵读课文,理解文意,并背诵课文。

  3.结合实际领会文章论点蕴涵的深刻哲理。

  导学过程:

  一、读课文:a.读准字音;b.读出停顿;c.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二、利用工具书,并结合注释和上下文,翻译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三、整体感知

  1.概述课文大意。

  2.解释下面的加点字词。

  (1)①举()②曾()③作()④出()⑤恒()

  (2)①畎亩()②是人也()③空乏()④衡()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②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③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④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⑤人恒过,然后能改。

  ⑥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四、探究研读

  1.用原文回答。

  ① 造成一个国家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② 阅读第二段说说历史上承担“大任”的人之前经受了哪些痛苦的磨练?这种磨练跟他们带来了哪些益处?这些人在思想上经受的磨练是什么?

  ③ 作者针对国君提出的论断是什么?

  ④ 根据全文作者归纳的观点是什么?

  2.选文第三段通过一正一反的论证,阐明了怎样的道理?

  3.文中第一段列举的六位历史人物的事迹,其共同特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其中与《曹刿论战》的背景有关的人物是谁?你还知道有类似的人吗?

10、八年级上册语文版《巴东三峡》导学案(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掌握游踪顺序,把握好作者的思想情感。

  2.把握各峡山水的特点及景物特色

  3.了解祖国山河的壮丽可爱,增加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4.品味文章的语言并进行口头表达训练

  导学过程:

  一、将课文快速读一遍,用横线标出作者沿途经过的地方,把握作者的游踪(作者沿途经过的地方)。

  二、朗读课文,根据作者的游踪顺序划分全文段落,理清文章结构。

  三、继续按照作者的游踪,找出三峡各个部分的特点并体会各峡山水景物特色。

  四、作者在游历过程中的心理是不断变化的。请大家细读课文,在文中找出表现作者心理的句子,并分析它表明了作者的什么心理。

  五、作者对三峡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自由得朗读课文,选择你最喜欢的语句,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七、本文还引用了许多诗句、谚语、典故,并把它们与景物描写融为一体。请找出来并展开讨论,说说它们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八、设计导游词。

  内容:可根据自己的见闻,补充一些课本上没有的或有但不够详细的与三峡有关的神话、传说、典故等。如:香溪,白帝城得名缘由,白帝城托孤的故事,诸葛亮八阵图,巫山十二峰,神女峰的传说等等。

  要求:从西陵峡,巫峡,瞿塘峡三峡中任选一段设计导游词。举止大方,语言亲切自然,讲述明了、精彩。

  教学测评

  一、基础知识测评

  1.利用工具书给下边加点字注音。

  凝望( )玲珑( )( )险峻( )古褐苍苍( )崆岭(  )

  浣妆( )秭归( )群山万壑( )单于( )  夔门( )

  滟滪堆( )( ) 峰巅( )  袅袅( )

  2.辨析下列形近字,并组词。

  峻(  )崖(  )凝(  )竣(  )涯(  )疑(  )

  3.下列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1)那时候,望不见天,望不见山峰,只见顶上云雾腾腾,有像牛马的,有像虎豹的,奇形怪状,应有尽有。(   )

  (2)杜工部诗云“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要亲自到这地方,才可以领略到前人用字之妙。(    )

  (3)一层一层地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   )

  (4))偶尔看见一只黑色的鸟,拼命地飞,拼命地飞,总觉得它不容易飞过那高高的峰顶。(    )

  4.请为下列句子的空白处填上最合适的词语。

  (1)在江南住惯的人,一旦走到这种地方来,不知道要生出一种什么样的______情感。

  (2)前面无路,后面也无路.四面八方,都被悬崖阻住,船身得转弯抹角地从山缝里_____过去。

  (3)到了这种地方,无论是什么人,没有不感到自己是过于______,自然界是过于________的。

  5.“地因人传,人因地传”山水的闻名,往往是由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演绎。除了白帝城外,你还能举出有关三峡名胜的典故一两例来吗?

  6.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气势雄伟。峡内重峦叠嶂,礁石林立。到了晚上,江上生明月,江面上能倒映出两轮月亮。游人登上“双月楼”眺望,可赏此奇观.此情此景可用李白的两句诗来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在文章中描绘了美丽奇险的巫峡风光,让我们流连忘返,请你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想象一下今天三峡的风光,再写一篇小作文——《畅想三峡》,200字左右。

11、《巴东三峡》导学案(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教师寄语:生命的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于不断地增加更多的知识。

  学习目标:

  1、揣摩词义,理解文中关键句的含义。

  2、抓住景物的特色描写,体会语言的生动形象及表达手法的多变。

  3、了解三峡,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三峡是万里长江上游最为雄伟壮丽的峡谷,由西陵峡、巫峡、瞿塘峡组成,全长193公里,被游人誉为"山水画廊"。

  今天,让我们跟着作家刘大杰逆流而上,去欣赏一下三峡的秀丽风光。

  二、明确目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渺小()浣妆()滟()

  青葱()峰巅()玲珑()

  2、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①巴东三峡巫峡长,。

  ②,也有垂杨也有花。

  ③,生长明妃尚有村。

  ④青滩叶滩不算滩,。

  3、揣摩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庙的颜色和样式,同那里的山水,非常调和,带着浓厚的江南风味。

  调和:

  ②青滩叶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

  鬼门关:

  ③船身得转弯抹角地从山缝里穿过去。

  转弯抹角:

  4、作者由宜昌到重庆逆流游览三峡。速读课文,说说作者沿途经过了哪些地方?

  四、精读课文,讨论研究

  1、"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是一句,用在文章开头,作用是。

  2、阅读课文第7段,回答问题

  ①选段写巫峡江水突出""字,抓住、、、等特点。

  ②"险峻"一词的解释为。

  ③"一层一层的,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一句用的修辞是。

  ④作者用、两个词概括巫峡山水。

  3、学生独立解决

  4、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5、师生共同解疑

  五、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1、"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这句话我们曾在七年级接触过,你还记得是哪篇吗?作者是谁?你还能默写其中的几句话吗?

  2、"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是杜甫的名诗,请查阅相关资料找出组诗的其他几首。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说给大家听听。

  七、当堂训练

  1、给生字注音

  浣()袅()崆()壑()

  瞿()赴()褐()促()

  2、说说下面句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①最难得的,是在三峡中绝不容易见到的几十株潇洒的竹子()

  ②那里的山峰,高的高,矮的矮,一层一层地就像无数匹马在奔驰。()

  ③江水的险,险在窄,险在急,险在曲折,险在多滩。()

  3、请你试着概括巫峡的总体特点以及山、水和云的特点:

  总体特点:

  山的特点:

  水的特点:

  云的特点:

  4、本文中有哪些典故,找出来,想想引用这些典故的好处是什么?

  5、"英雄落泪"的游子思乡之情,许多古人描述过,你一定读过此类的古代诗词,不妨写上一两句。

  6、美的句子我从不放过,仿佛粒粒珍珠,闪现在我眼前,任我挑选,供我玩赏。我对下面的句子爱不释手,请让我告诉你这句话美在哪里。

  庙里的钟声……有些凄凉。

  7、文中说到"刘备白帝托孤"以及"八阵图"的历史遗迹,这不由使我想起一个人来,这个人是,我知道关于他的故事不少,比如,。(说出两个故事名称即可)

  8、古时候,三峡中猿啼,犹如闪电划破山谷,惊心动魄,余音缭绕,成为峡谷中强劲的音符!因而,在很多诗作中都能捕捉到猿啼之音。请你写出几句这样的诗

幼儿园中学教案推荐 《愚公移山》教学案一等奖例(苏教版九年级下册) 《小石潭记》(第二课时)学案一等奖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安塞腰鼓》复习中考复习(七年级下册)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作文开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春》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女娲造人》 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一) 《我的母亲》学案一等奖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生词表备课资料(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我有一个梦想》《你是你的船长》《演讲词写作》导学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中国建筑的特征》自由讨论式教学教案一等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喂----出来》 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诉衷情》教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中考文言文复习课》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教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二选修) 《狼》导学案一等奖、教案一等奖(粤教版六年级下册) 《鸿门宴》复习备课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题都城南庄》教案一等奖 《关雎》《蒹葭》鉴赏中考复习(九年级下册)

最新中学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蝉》导学案一等奖 《背影》学案一等奖两课时(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野望导学案一等奖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庆祝旧历元旦》导学案一等奖(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杜甫诗三首之《登高》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长亭送别》现代课堂教学分课时教学设计 <<春酒》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春酒一杯家万里,细品慢饮显深情——《春酒》教学案一等奖例(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讲学稿导学案一等奖设计(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相关信息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至第二单元考试提纲 语文阅读复习中考复习(九年级上册) 语文老师学期工作计划 八年级上册语文版《巴东三峡》导学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八年级上册语文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语文教学中的教育公平案一等奖例(教学案一等奖例) 语文课内辅导整改报告 语文教师年底总结1500字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一、第二单元记叙文复习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要点:与朱元思书、送东阳马生序、马说、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人教版八年级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