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一、教材分析:
这首诗被编辑在苏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第24课中。写于公元761年。两年前(759年),饱受战乱之苦的杜甫一家流浪到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终于在成都西郊建起了一座茅草房,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可不幸的是761年的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他的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挨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使杜甫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不朽的诗篇。这首诗最能体现杜甫忧国有民的博大胸怀和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同时在《诗五首》这课中,它也是情感特征最为炽烈、内涵最为深刻的一首,所以学好本诗对其它四首诗的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好本诗就会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一分认识,更能受到美的熏陶和启迪。
二、教学目标:略
三、教学方法:
1、朗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古诗词。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读来感受体会,因此,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2、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法:新课标规定,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来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决不可包办代替,而要让学生作为阅读主体,自主、合作,积极地、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相互讨论,主动质疑,以学定教。
四、教学手段: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诗中有一种歌行体,它的特点是不讲究格律,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感情,句数多少不限,可以说是句式整齐的“自由体”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的一首歌行体古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学习重点:
让学生共同商定,体现“以学定教”。
教师提示:根据以往学习诗歌的经验,你们认为学诗歌重点应该学什么?在此基础上,归纳成两点。(做成图片)
1、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品味语言,领会诗歌的意境。
(四)合作探究:
挑出你们喜欢的诗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做成图片)
四人一组合作交流,此间老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观察学生学习效果,重视学生的情感参与状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进行充分的讨论,然后小组派代表发言,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适当地补充点拨。不外乎从以下三个方面陈述喜欢的原因,边赏析边读。
1、赏析生动传神的字词:
如:(1)、第一节“卷我屋上三重茅”中的“卷”写出风的迅猛,还表现了茅草的动态。换成“吹”,风的力度不够;“掀”表现不了茅草的动态。“三”是虚数,“几”的意思,有时形容多,有时形容少,在这里说的是茅屋盖得很薄,经不起风吹。
(2)、第三节中“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铁”表示a、很凉、很硬(天寒冷);b、色彩:很破旧、很脏,只有一被,无法拆洗(贫穷)。换成“冰”只能表示寒冷,而无被子破旧之意。
2、品位含义丰富的词语: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多方面理解。
如:(1)、第二节中“归来倚仗自叹息”,“叹息”的含义是什么?
a、叹息天公无情毁屋。b、叹息儿童幼稚,不明作者苦衷。
c、叹息黎民生活困苦(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初显忧民思想。
(2)、“长夜沾湿何由彻”中的“长夜”一词一语双关,既指眼前难挨的雨夜,又指战乱造成的长时间的不安、民不聊生的时局。
“千万、大庇”重读;“安得、何时”要读得既悲哀又充满希望;“呜呼”要读得无可奈何;“死亦足”要读得坚定有力,并且拖长音。找生读后,评析,再读,最后齐读。
(五)、总结迁移:
(六)、质疑解难:
还有哪些地方没读懂?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七)、结束语:
忧国忧民的诗人,永远会受到人们的爱戴。最后,让我们怀着对杜甫的爱戴和敬仰,有感情地诵读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
主备人:尉侠云审核人:八年级备课组成员
教师寄语亲爱的同学们:相信经过你的努力,一定能圆满完成这份学案。相信我能行,努力一定行!
学习目标:
品读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人的情怀。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汉族,湖北襄阳人,生于河南巩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后世诗人阵志岁有“最尚杜工部之系心国民”之语。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之。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2、明确体裁: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3、了解时代背景:
安史之乱造成时局动荡,百姓颠沛流离。
公元759年底,为了躲避“安史之乱”,杜甫来到成都。第二年,杜甫在成都涣花溪畔营建了一座草堂,后世称“杜甫草堂”。在成都的草堂,杜甫总算暂时过上了安定的日子。这时,他已经49岁了。
可好景不长,草堂营建不到一年,蜀中政局发生了变化。御史大夫崔光远来兼成都尹,他是个不学无术的赌棍,对诗人杜甫当然不会尊重。761年8月,成都平原风雨成灾。草堂被吹破了,草堂前的一棵200年的楠树也被拔倒了。就在诗人政治上受到冷遇,又加风雨成灾的情况下,杜甫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前预习
1、填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为:歌:。
意思是。
2、注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怒号
三重茅长林梢
飘转丧乱广厦
俄顷大庇见此屋
3、借助工具书完成课文翻译:
呈现目标,明确任务:
1品读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2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3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人的情怀。
交流合作,问题导向
1.诗人在第一段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能体会到诗人的心情吗?
2.茅草被卷走了,这些草如果拾起来,还可以修理茅屋。可这时一群顽童把草抱走了,诗人着急,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公然抱茅入竹去”。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是否用得不准确?为什么用“抱”而不用“抢”?
3.归来倚杖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4.怎样看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聚欢颜”的崇高理想?
生问师答,定向释疑:
盘点收获(学生可从多个角度来说)
提示:收获了哪些知识?得到了什么启示?产生了什么感受?
强化训练,拓展延伸(课堂练习)假如你是一位电视剧编剧(导演),打算写(导)一部有关杜甫的历史剧,结合此诗,你准备设计一些情节和画面,请进行合理的想象,把有关的画面描写出来,并适当加入主人公动作、神态的描写。附范文两篇:
(之一)镜头一:深秋季节,北风呼呼地刮,咆哮着,怒号着,漫卷着地上的枯黄落叶。这时,有一位颓然的老人,那就是老年的杜甫,站在刚下过雨的泥泞中。他右手拄着老树枝做的拐杖,左手里紧攥着几根茅草。他驼着背,头发散乱,脸上布满皱纹,皱纹很深,里面还夹着一些泥土,他的眼睛暗淡无光。镜头二:他看了看旁边那简陋的没有屋顶的破房子,又看了看小河对岸孩童们正抱着茅草往树林里钻,不由地进入了回忆。昨天晚上,天气很冷,忽然又刮起大风,刮倒了屋外的菜架子,刮得门窗铛铛作响,一家人都被吵醒了。忽然,狂风将屋顶上那薄薄的几层茅草卷了起来,刺骨的寒风挤进了屋子里,把孩子们冻得哇哇直哭。老人只好用薄的不能再薄,旧的不能再旧的硬“棉被”给孩子盖好。这时,绵绵秋雨下了起来,冰冷的雨水淋透了全家人。他们能做得都做了,只有等待雨快点停。镜头三:一阵凉风吹过,老人从回忆中醒来,他不断地叹息和摇头,脸上的皱纹更加紧锁着。一会儿他脸朝天空,自言道:“哎,像我们这样受苦受难的人还有多少,他们肯定比我们还惨!什么时候才能让每一个穷苦的人都住上风吹不破,雨打不漏的高楼大厦啊?如果真的能这样,我宁愿自己仍就在这里受罪!”
镜头四:太阳即将下山了,夕阳的斜光折照在那间破屋子上,几只乌鸦在枯死的树上嘶哑地叫着。哎!老人又将是一个不眠之夜!(之二)镜头一:那是在一个深秋的夜晚,秋风象魔鬼似得号叫着,虽不象寒风那样刺骨,但也足以让人浑身颤栗了。就在这一天,年老的杜甫辛辛苦苦盖起来的小茅草屋,被风刮得不象样子,屋顶上的茅草都被刮走了。他托着瘦弱的身体,到处去捡那些被吹走的野茅草。但是村里的孩子比他抢先一步,抱着茅草跑进树林里。他只好上前去要:“好宝宝,把茅草还给我,爷爷给你们讲故事。”但那些孩子理也不理他,用眼瞟了他一下就跑了。气得老人浑身发抖,破口大嚷起来:“你们这帮小孩子,看我不找到你们家去——”,就这样累得他气喘吁吁,唇干舌燥,只好倚着那磨得很光滑的拐杖,暗自叹息着。镜头二:到了傍晚十分,风将近停了下来,但是天空乌云密布。本来就很昏暗的天空就显得更阴森了,雨也从天上倾泻下来。杜甫的老妻对他说:“孩子有病了,也没钱买药,这被子冷得象铁,叫孩子怎么睡啊!”他看了看孩子,那瘦小的脸上显得异常苍白,额头上冒出豆大的冷汗。这时雨越下越大,床头上已经没有干得地方了。他独自倚在床头,心里也不知有什么感觉,自言自语道:“唉,都是安史之乱,让老百姓吃尽了苦头,真恨不得把安禄山、史思明一刀给劈了!什么时候到处都能建起高楼大厦,天下的穷苦老百姓不受风吹雨打。如果真有那一天,即使是只有我的房子破漏,受冻而死,我也甘心情愿!唉,可眼下如何是好——”。
小组评价,师生反思(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伯牙鼓琴》说课稿(《列子》一则)(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一、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下《伯牙鼓琴》这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让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只有百余字。
我选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的纯真友情。本文教学的重点放在全文的重点字词理解和全文的翻译,并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二、分析学生特点:
到现在为止,学生已经接触过不少文言文,他们已初步掌握了通过多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虽然有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差,但是他们的学习能力还是很强的,教师教会他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后让他们自学,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至于课文所包含的人文内涵学生未必能深入理解,只要让他们有所体会就可以了。
三、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根据注释和辅助资料理解词句意思,分小组合作翻译全文。
3.感受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四、教学理念:
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让学生吸收祖国语言文化的珍贵遗产,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另外,新课标提出的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以指导为主的教学理念,因此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的效果是比较好的。而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一个组织者,而不是主导者,因此我把全班同学分为了八个小组,每个小组6个同学。
在讲述第七单元文言文的时候,我尝试着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来上课。然后为每个小组预设好具体的任务,并把每个任务的要求写在一张纸上,让各个小组抽签。而这些任务就是文言文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而重点就放在了字词意义的理解和全文的翻译。任务当中有简单的,有的是课本注解找不到的,这样适当地给他们一些有难度的题目,会让学生觉得有挑战性。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合作完成任务,并让他们举手请求老师的帮忙;第二课时主要是汇报他们学习的成果。
五、教学准备:学生完成的学习任务、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高山流水》水墨动画,这个动画只有三分多钟,大致讲述的是伯牙和钟子期两人相遇到相知的过程。可以作为学生学习本文的一个辅助资料,又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二)朗读课文
1、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准课文节奏,读出感情。
2、师范读,学生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重点指导难句: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三)、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我为每个小组设定好了他们要完成的任务,有了明确的题目和要求,学生自学起来就有了目的性。从题解、文章出处的简介,到重点字义的解释,每一句话得翻译,再到涉及本文的相关问题,文章寓意等,都由学生通过合作自主学习。
而在他们汇报学习成果的过程中,有的字义理解或句子翻译会出现错误,这时让学生自己去判断、讨论、解决,而老师就作为一个助手帮他们做出一些补充说明。
此外,我会适当穿插一些问题让他们思考和解决。而在本课,由于课文中有一些文言虚词是他们没有接触过的,例如“哉”“兮”“夫”这些词语,尤其是语气词,对文章的感情抒发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借此可以指导他们的朗读;此外,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例如形容山高的“峨峨兮”形容水势盛大的“洋洋兮”可以换成其他词,再为他们创设伯牙鼓琴的情境,让学生仿造句式完成句子。
最后,把每个小组提出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挑选一些有代表性的展示出来,让学生共同解决。
(四)学生质疑,共同探讨
在学习的过程中,由各小组提出问题;并让全班共同解决问题,老师作点拨。
1、伯牙和子期是怎么相遇认识的?
(师适当补充伯牙和钟子期相遇相知的背景资料)
2、为什么题目是《伯牙善鼓琴》,而写得更多的是钟子期?
3、何是知音?何是知己?两者是否一样?
有一个小组提到,为什么题目是《伯牙善鼓琴》,而文中多次写钟子期。通过这个题目的解答,可以让学生拓展一些文言知识,通过举例子让学生知道有一些篇目是没有题目的,而后人在整理编辑的时候常常用文章的首句作为题目,例如《论语》中的《学而篇》,还有《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等。而还有一个小组提出知音和知己有何不同,虽然这个问题似乎有点咬文嚼字和钻牛角尖,但是通过补充一些资料对他们进行点拨,会让课文起到升华主题的作用。
(五)教师总结
总结伯牙和钟子期相遇相知的过程,引导学生体会二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六)课外拓展
让学生收集有关知音知己的诗歌。
(七)布置作业背诵全文。
4、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导学案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第一课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编写者:陈顺英责任编辑:朱辉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及关于“歌”的体裁。
2、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理解文意,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
3、揣摩诗歌语言,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4、培养对古诗文的阅读能力和初步鉴赏能力,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相关链接】
1、走近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2、写作背景
“安史之乱”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759年,杜甫靠朋友资助在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暂时安身,不料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怀。
2、文体常识
“歌行体”歌行[gēxíng]古代乐府诗体。后从乐府发展为古诗的一体,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采用五言、七言、杂言,形式也多变化。通常用"歌"、"行"、"歌行"命名。
【自主学习】
1、检查预习,给下列加字的读音。
怒号()挂罥()长林梢()庇护()突兀()布衾()三重茅()沉塘坳()飘转()俄顷()丧乱()广厦()见此屋()
2、解释加点词语:
挂罥()沉塘坳()秋天漠漠()向()昏黑
自经丧乱()少睡眠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初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停顿、重音等,逐渐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
【合作探究】
一、交流讨论“自主学习”部分的内容。
二、文本探究
1、结合注释自主翻译课文,划出疑难和同学一起讨论解决。
2、再读课文,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分别用最精练的短语概括本诗的内容。
【导航】抓住诗中写景、叙事、抒情的字词,组合或换用恰当的词语,用一个或几个四字短语理清故事情节。
3、第一节诗中哪些动词渲染了风的威力?这节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4、“归来倚杖自叹息”,诗人叹息什么呢?这一句的语气和节奏应该怎样读?
5、屋漏偏逢连夜雨,这一节中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6、讨论:“长夜沾湿何由彻”一句中的“长夜”如何理解?
三、综合探究
7、结合全文,请说说前三节和最后一节的关系,最后一节诗人集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8、揣摩这首诗的语言:如第一节中的“怒”,第三节中的“铁”“雨脚如麻”等如何理解?
【导航】杜甫曾言:“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充分体现出杜甫对诗句的苦心斟酌。结合文本,具体谈谈作者在遣词造句方面的妙处。
【拓展提升】
一、文本阅读江村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做钓钩。多病所需惟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1、这首诗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于同一时期,但两首诗所抒发的感情不同。作者笔下的“江村”环境特点是①_______,这从第一联中就可以看出;第二、三联先描写眼前景物,又撷取了家庭生活的两幅画面,从中表现了诗人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境。这首诗对仗工整、音调和谐,语言的突出特点是③______、_______、______。
2、“多病所需惟药物”一句,有的版本也作“但有故人供禄米”‘你认为哪一句更好?请简述理由。
二、写作提升
选择你喜欢的一节读一读,用“当我读到这里时,我仿佛看到了”的句式说话。
【导航】根据诗中的叙事、景物描写、情感抒发,展开联想。一定要符合原意。比如,(朗读第1节)当我读到这里时,我仿佛看到了一位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看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一层地卷去,洒落在江郊,焦灼与怨愤分明写在他的脸上……
【当堂检测】
1、本诗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诗中有描写,有叙事,有抒情,请在诗中各找出一个例子。
描写:
叙事:
抒情:
2、“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一句在诗里有什么作用?
【导航】分析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考虑,可以从它在文中的位置入手,结合表达方式等来进行。
3、怎样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句诗人要表达的深刻含义。
4、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这首诗中他却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请谈谈你的理解。
第二课时卖炭翁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正确把握字音词义,理解诗歌内容。
2、品味描写外貌和刻画心理的诗句,感受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3、学习《卖炭翁》中对比手法的运用,感受作者对“宫市”的憎恶之情。
【相关链接】
1、走近作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倡导了“新乐府运动”,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卖炭翁》是一首叙事讽喻诗。
2、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元和四年(809)。题下自注:“苦宫市也”。所谓“宫市”,是指皇宫所需物品,派宦官到市场上去购买,实际上是掠夺。本文就是为“宫市”而作,揭露和批判了宫市害民的社会现象:劳动者劳而不得,统治者不劳而得,甚至是疯狂掠夺。
3、文体知识
乐府本是汉代长官音乐的机关,它是负责采录和编制乐曲歌词的。乐府中演唱的诗篇当时被称为“歌诗”,魏晋时称“乐府诗”,成为一种诗体名。这种诗体反映现实,叙事性强,有五言、七言、杂言等,形式灵活,受人喜爱。而白居易就是中唐时期新乐府诗的倡导者。
【自主学习】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薪()鬓()碾()翩()辙()
骑()叱()敕()将()系()
2、再读课文,要求读出情感,读出画面,节奏鲜明。
【合作探究】
一、交流讨论“自主学习”部分的内容。
二、文本探究
1、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诗的?
2、围绕着卖炭翁“卖炭”,诗歌写了哪些事?
3、诗中刻画了两个人物,分别是谁?举例说说他们各自有什么特点。
4、分别用一个字概括作者对他们寄予的情感。
三、综合探究
5、对于如此可怜的卖炭翁和如此霸道的宫使,诗人又是如何展现在读者面前的?你能找出感受最深的句子读一读,赏一赏吗?
示例:我感受最深的句子是_因为它运用了的描写方法(或词语角度),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人物)的(行为或心理等)。
6、文中有多处运用对比,请举例说说其作用。
7、你能小结一下诗歌在刻画人物上有什么特点吗?
【拓展提升】
一、文本阅读观刈麦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桨。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拾麦者为什么去拾麦?请用一个字回答。这样说有什么作用?
2、炎炎烈日下的割麦人为什么“力尽不知热”,并且还“惜夏日长”?同样,卖炭翁为什么“身上衣正单”,却“愿天寒”?试分析他们矛盾甚至变态的心理。
3、试分析《卖炭翁》与《观刈麦》在揭示主题和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二、写作提升
卖炭翁很早就从终南山出发到长安城区卖炭,一路上他会想些什么呢?(请写出卖炭翁的心理活动。)提示:快点把炭卖掉,天越冷炭就会越贵,心中充满了希望……
【当堂检测】
1、下列对诗歌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从题下自注“苦宫市也”,可以看出诗的主题在于揭露唐朝宫市的公开掠夺性。
B.白居易是宋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与唐代的李白、杜甫一样都是著名诗人。
C.全诗完整地记述了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刻画了卖炭翁受压榨受欺凌但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
D.“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运用叙述,“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则运用说明,全诗笔法简洁,富有表现力。
2、“晓驾炭车辗冰辙”中的“辗”有什么表达作用?
3、“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翩翩”一词表现了宫使怎样的形象?
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一、教材分析:
这首诗被编辑在苏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第24课中。写于公元761年。两年前(759年),饱受战乱之苦的杜甫一家流浪到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终于在成都西郊建起了一座茅草房,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可不幸的是761年的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他的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挨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使杜甫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不朽的诗篇。这首诗最能体现杜甫忧国有民的博大胸怀和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同时在《诗五首》这课中,它也是情感特征最为炽烈、内涵最为深刻的一首,所以学好本诗对其它四首诗的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好本诗就会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一分认识,更能受到美的熏陶和启迪。
二、教学目标:略
三、教学方法:
1、朗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古诗词。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读来感受体会,因此,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2、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法:新课标规定,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来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决不可包办代替,而要让学生作为阅读主体,自主、合作,积极地、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相互讨论,主动质疑,以学定教。
四、教学手段: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诗中有一种歌行体,它的特点是不讲究格律,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感情,句数多少不限,可以说是句式整齐的“自由体”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的一首歌行体古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学习重点:
让学生共同商定,体现“以学定教”。
教师提示:根据以往学习诗歌的经验,你们认为学诗歌重点应该学什么?在此基础上,归纳成两点。(做成图片)
1、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品味语言,领会诗歌的意境。
(四)合作探究:
挑出你们喜欢的诗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做成图片)
四人一组合作交流,此间老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观察学生学习效果,重视学生的情感参与状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进行充分的讨论,然后小组派代表发言,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适当地补充点拨。不外乎从以下三个方面陈述喜欢的原因,边赏析边读。
1、赏析生动传神的字词:
如:(1)、第一节“卷我屋上三重茅”中的“卷”写出风的迅猛,还表现了茅草的动态。换成“吹”,风的力度不够;“掀”表现不了茅草的动态。“三”是虚数,“几”的意思,有时形容多,有时形容少,在这里说的是茅屋盖得很薄,经不起风吹。
(2)、第三节中“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铁”表示a、很凉、很硬(天寒冷);b、色彩:很破旧、很脏,只有一被,无法拆洗(贫穷)。换成“冰”只能表示寒冷,而无被子破旧之意。
2、品位含义丰富的词语: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多方面理解。
如:(1)、第二节中“归来倚仗自叹息”,“叹息”的含义是什么?
a、叹息天公无情毁屋。b、叹息儿童幼稚,不明作者苦衷。
c、叹息黎民生活困苦(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初显忧民思想。
(2)、“长夜沾湿何由彻”中的“长夜”一词一语双关,既指眼前难挨的雨夜,又指战乱造成的长时间的不安、民不聊生的时局。
“千万、大庇”重读;“安得、何时”要读得既悲哀又充满希望;“呜呼”要读得无可奈何;“死亦足”要读得坚定有力,并且拖长音。找生读后,评析,再读,最后齐读。
(五)、总结迁移:
(六)、质疑解难:
还有哪些地方没读懂?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七)、结束语:
忧国忧民的诗人,永远会受到人们的爱戴。最后,让我们怀着对杜甫的爱戴和敬仰,有感情地诵读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二则(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案例一
一、解题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八月。茅屋,即成都近郊的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诗中描绘了秋风破屋、群童抱茅、长夜沾湿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朗读诗歌,注意正音,读出诗的节奏、重音,读出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三、解释字词
1.虚词。
俄顷:时间副词,一会儿。
向:副词,接近。
呜呼:感叹词,唉。
2.实词。
挂罥:挂着,挂住。
坳:水势低的地方。
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
突兀:高耸的样子。
四、整体感知
(1)秋风破屋——惨。
(2)群童抱茅——悲。
(3)长夜难眠——哀。
(4)广厦庇寒——愿。
五、思想内容
描写诗人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体现了自己要让天下寒士得到安乐的情怀,由己及人,感人至深。
六、赏析
这首诗可分为四层,每段为一层:第一层写秋风破屋的情景。“怒号”写风势之大,“卷”“三重”写受害程度之深。“三重”不是确数,是“多重”的意思。“飞”“洒”“挂罥”“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从中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
第二层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南村群童欺侮“我”年老体衰,竟然忍心在“我”面前做盗贼,公然抱着茅草钻进竹林离开,直至“我”喊得唇焦口燥仍不奏效。“我”只好归来倚杖独自叹息。“倚杖自叹息”不仅可以表现出诗人气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群童抱茅、屋破难修的无可奈何的心情。此五句写儿童由心理到行动,写自己又从行动到心理,寥寥数语,使人物形象形神兼备。
第三层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楚。“俄顷”二句,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昏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布衾”二句写布被因为使用多年,已变得“冷似铁”了,又被娇儿踏破。“床头”二句,写大雨给诗人全家造成的灾难。“自经”二句,表明从安史之乱以来,诗人因忧国忧民,早已难以入眠,更何况“长夜沾湿”,又怎么能挨到天亮呢?诗人彻夜难眠,浮想联翩,由此时联想到丧乱以来,由风雨飘摇的茅屋联想到国家和人民,为下文作了铺垫。
第四层直抒感慨,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诗人在屋破漏雨的困苦情境中,由己及人、由近及远、由小及大,一想到饱经丧乱、颠沛流离的“天下寒士”在风雨如晦的困苦中煎熬,他便忘记了“小我”,为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们振臂高呼,发出了黄钟大吕般的强音。“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何等粗犷有力的笔锋,何等铿锵雄壮的声音。“安得广厦……安如山”三句蝉联而下,形成奔腾汹涌的气势,贴切地表现了诗人奔放的激情和殷切的渴望以及博大的胸怀。诗人至此意犹未尽,又于回环往复中递进一层,把由己及人升华到舍己为人:“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多么深切的期望!它把诗人舍己为人、至死无悔的高尚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全诗主旨所在,也是最动人、感召力最强之处。
七、艺术特色
全篇重在揭露现实,结尾闪耀着理想之光芒,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名篇。
八、归纳总结
全诗根据诗人切身的生活现实,如实写来,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诗人的痛苦。组织材料时,层层深入,情不自禁地说出自己的愿望,画龙点睛,水到渠成。
教学案例二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一副对联,猜猜歌颂的是谁: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学生回答)对,是杜甫。安史之乱爆发后,饿殍遍野,生灵涂炭,杜甫举家南迁,饱受颠沛流离之苦。但他不以个人的得失为重,仍用饱蘸感情的笔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与泪的诗篇。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写于此时,当时杜甫一家辗转流亡到了成都。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他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盖了一座茅屋。有了安身立命之所,诗人暂时结束了流亡的生活。可是,谁曾料,一场大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屋漏偏逢连夜雨,诗人长夜难眠,于是写下了这首伟大的诗歌。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或播放录音。
2.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以及轻重音,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三、深入探究
1.诗歌第一段中你觉得哪个词语用得好?请说明理由。为何几根茅草会如此牵动诗人的视线?
明确:示例:“怒号”一词用得好。“怒号”一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公元759年冬,杜甫弃官入蜀,最后到了四川成都,在浣花溪畔暂时落脚。但是即使要盖一间简陋的草屋,他也是求亲告友,费尽周折,好不容易才有了这么一个勉强能够遮风避雨的地方,所以几根茅草也会如此牵动诗人的视线。
2.诗人写这首诗时只有四十多岁,正当中年,为什么他说自己已经“老无力”?真的是指年纪大了吗?
明确:被吹落到平地上的茅草,还有可能捡回来,重新盖在屋顶上,但是却被小孩子给抱走了,在我们看来一文不值的几根茅草,在杜甫的眼中却是非常珍贵的,因为这关乎生计。所以,当时的杜甫虽然只有四十多岁,但是我们读到“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这两句时,分明看见一个衣衫单薄破旧、拄着拐杖的干瘦老人那老态龙钟的模样,原来他早已心力交瘁,未老先衰了。
3.杜甫一向怜民爱民,为什么要骂抱走几根茅草的顽童为“盗贼”呢?
明确:诗人忍不住要骂抱走茅草的小孩子为“盗贼”,实在是无奈之语、愤激之词,这并不是真心说他们是“盗贼”,只是因为诗人太贫穷了。诗人如果不是十分穷困,就不会面对大风刮走茅草而心急如焚;同样,“群童”如果不是十分穷困,也不会冒着狂风抱走那些不值钱的茅草。
4.把被子比喻为“铁”好在什么地方?孩子为什么会“恶卧”呢?你从“娇儿”一词中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写出了被子的硬和冷。据说杜甫本来有两个儿子,但是其中一个夭折了。杜甫曾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一诗中写道:“入门闻号,幼子饿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杜甫在长安困守了十年,在安史之乱前才终于获得一个小官职。这时就想着到妻子和孩子的寄居地奉先县去探望。没想到一路上看到的都是“路有冻死骨”的惨状,一进家门,才知道自己的小儿子也已经被活活饿死了。那么,现在就剩下这么一个儿子,却跟着自己颠沛流离,只能睡在这么一个家徒四壁,甚至连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燥地方的屋子里,怎么可能会有好的睡相呢?恐怕还经常做噩梦吧!小小年纪却经历了那么多本不该经历的事情,身为父亲,面对这一切却无能为力,所以,他是多么羞愧和痛心啊!此时此刻,诗人已经肝肠寸断,他心里一定在心疼地呼唤:我娇弱可怜的孩子呀!
5.如何看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是作秀还是真情流露?
明确:是真情流露。杜甫将自己的困境推己及人,表现了其忧国忧民的情怀。
四、拓展训练
读诗,就是读诗人的为人,读诗人的内心,读诗人的思想,读诗人的人格。同学们,假如我们能够穿越时空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站在诗人杜甫的面前,你想对这位可敬的人说些什么?
五、课堂小结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一座破败的茅草屋,却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歌。陕西民歌中有“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的句子,这是对杜甫的爱戴和敬仰。让我们怀着对杜甫的崇敬之情,再次齐读全诗,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六、布置作业
1.背诵杜甫的其他代表诗作。
2.假如你是一位电视剧编剧(导演),打算写(导)一部有关杜甫的历史剧,结合此诗,你准备设计一些情节和画面,请进行合理的想象,把有关的画面描写出来,并适当加入对主人公的动作、神态的描写。
7、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指导学习方法,在学习中感受古代诗歌艺术的魅力。
重难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熟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疏通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一遍,理解文意。
2.教师点名阅读,学生为其正音。
3.教师指名学生翻译。
二、精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深入探究
(一)阅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开篇首句让你想到一幅怎样的画面?你能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吗?
开篇首句让人想到狂风咆哮之中岌岌可危的茅草屋,耳旁仿佛风声灌耳,让人为那屋子能否完好保存下来而担忧。由此可见,诗人当时的心情也
是焦急万分的。何况,屋顶上本不多的茅草还被卷走了好些。
2.第二句用了哪些动词?表达了什么?
“飞”字紧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到屋旁,都随风“飞”过江去,然后分散地、雨点似的洒在“江郊”,很难收回来。“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描写不仅组成了鲜明的图画,而且拨动着诗人的心弦。
(二)阅读第二段思考。
3.如何理解“忍能对面为盗贼”?
一者,挂在高树梢与飘在深塘边的茅草已无法取回,有可能取回的又被群童抱去,这不能不令诗人焦虑万分。二者,这茅草对诗人来说事关生计,对群童来说可能无关痛痒,群童无知的恶作剧,令诗人痛心。第三,仅仅因为诗人“老无力”而“公然抱茅入竹去”,这自然会引起诗人的愤慨和感伤。这种情况下,诗人说一些过激的话是可以谅解的,但诗人在叙述群童行为时,只说“抱茅”而不说“抢茅”,到底不是真的说他们是“盗贼”,与其说诗人生孩子们的气,倒不如说生社会的气,恨动乱社会给人民带来的贫困、灾难。所以“呼不得”之后,也不过是“自叹息”而已。
(三)阅读第三段回答问题。
4.“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渲染了怎样的氛围?诗人心境怎样?
这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黯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黯淡愁惨的心境。
5.诗人为何长夜难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一句如何理解?
从眼前的处境想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然后又回到现实,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怎能入睡呢?“何由彻”与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同时,“长夜沾湿何由彻”还有一语双关的深层含义,诗人从眼前景想到过去事,推想到未来,自己、国家不都在风雨飘摇中挣扎吗?深重的灾难啊,什么时候才是个尽头?“何由彻”一句,意味深长,不只结束本段,还为下段作铺垫。
(四)阅读第四段,回答下列问题。
6.怎样看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
杜甫生长在一个“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的官僚地主家庭,儒家的仁爱思想对他的影响非常大,使他从小就立下“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但仕途不顺,生计窘迫,这使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近下层社会,关心民生疾苦,写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悲愤之语,以及《兵车行》、“三吏”“三别”这样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他晚年客居成都,靠朋友接济为生,但忧国忧民之心不减。他因“茅屋为秋风所破”一事发出的不止是身世之慨,更有推己及人的博爱情怀和舍己为国的情怀。
7.“呜呼!何时……冻死亦足!”结尾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决心?
这几句强烈地表现了诗人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决心,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2课时
一、资料助读
白居易(772年—846年),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卖炭翁》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状况,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有很强的社会典型意义。全诗描写具体生动,历历如绘,结尾戛然而止,含蓄有力,在事物细节的选择上和人物心理的刻画上有独到之处。
二、品读鉴赏
1.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卖炭翁形象,请从文章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并分析。
外貌描写:“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写出买炭翁的生存状态,劳动艰辛、年岁已高。心理描写:“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写出卖炭翁孤苦无助,急于通过卖炭获取生活资料,“可怜”两字表现出作者对卖炭翁的同情。动作描写:“伐薪烧炭”“晓驾炭车辗冰辙”写出卖炭翁劳动的艰辛和卖炭的不易。
卖炭翁形象:劳动艰辛、生活困苦、年岁已高。
2.文章多处使用了对比,既有卖炭翁自身的对比,又有卖炭翁与宫使的对比,请从文章中找出这些句子,并说说各自的作用。
①“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绡一丈绫”对比,写出“宫市”掠夺的残酷。②“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③“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写出卖炭翁急于买衣食的迫切心情。
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山东淄博第十一中学李太永(编制)
{知识目标}掌握诗歌的词法句法技巧及基本常识。
[能力目标]学会运用已掌握的诗歌鉴赏技巧去分析较为浅易的诗歌。
[基础知识]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
1.大庇天下寒士()2.高者挂罥长林梢()3.布衾多年冷似铁()4.长夜沾湿何由彻()5忍能对面为为盗贼()
二、解释多义词的意义。
1.①高者挂罥长林梢()②牛困人饥日已高()
③劳苦功高如此()④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
2.①安得广厦千万间()②风雨不动安如山()
③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①秋天漠漠向昏黑()②又北向,不能得日()
③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④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
4①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②.曹刿请见()③.冀君实或见恕也()
④.风吹草低见牛羊()⑤.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5.①八月秋高风怒号().②(区寄)因大号,一虚皆惊()③.故自号曰醉翁也()
④.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⑤.狂号犬自惊()
三.下列各句中的“恶”字按读音分类,哪一项是正确的?()
①(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②以小易大,彼恶知之③娇儿恶卧踏里裂
④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⑤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⑥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A.①⑤/②/③④⑥B.①③⑤/②/④⑥
C.①/②/③④⑤⑥D.①②/④/③⑤⑥
四.以下各句加点的词语,其意义与现代汉语一致的是:()
A.铁骑突出刀枪鸣B.秋天漠漠向昏黑
C.明年秋,送客湓浦口D.似诉平生不得志
E.凄凄不似向前声F.汝岂得自由
五.《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正确读法是:()
A.茅屋│为│秋风│所破歌B.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C.茅屋│为秋风所破歌D.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六..“秋天漠漠向昏黑”的正确译文是:
七.下面各句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梦游天姥吟留别》作于受权贵排挤离开长安之后,故诗中弃满了对权贵的蔑视。
B.杜甫字子美,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由于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现实,所以被称为“诗史”。
C.白居易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他与元稹同为“新乐府运动”倡导者,也是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D.唐以前的诗被唐人称为古体诗,唐人的诗被称为近体诗。近体诗又分为律诗和绝句。它的特点是要格律的严格限制,《唐诗三百首》都是近体诗。
八.古代常用官名、籍贯、谥号和字号来称呼。下面各项所指的人是谁,请分别写出他们的姓名。
①靖节先生——②杜工部——
③香山居士——④柳泉居士——
⑤王右丞——⑥文山先生——
⑦王临川——⑧昌黎先生——
⑨六一居士——⑩四明狂客——
九.阅读下列诗句,回答有关问题。
①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②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③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⑤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⑦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⑧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⑩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1)按诗句所描述的季节时令的景物,选出分类正确的一项:()
A.①③④⑦/②⑧⑩/⑥⑨/⑤B.①④⑦⑨⑩/②⑧/⑥/③⑤
C.①④⑨⑩/②⑦/⑥⑧/③⑤D.①②③④/⑨⑩/⑥⑧/⑤⑦
(2)按古代诗歌体裁,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⑦⑩/⑥⑨/⑧⑤B.③⑤⑥/②④⑩/⑦⑨/①⑧
C.①②④/⑦⑩/③⑤⑥/⑧/⑨D.①⑧/⑥⑨/②④⑩/③⑤/⑦
[知识迁移]
一.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江村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做钓钩。多病所需惟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1.这首诗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于同一时期,但两首诗所抒发的感情不同。作者笔下的“江村”环境特点是_______,这从第一联中就可以看出;第二、三联先描写眼前景物,又撷取了了家庭生活的两幅画面,从中表现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境。这首诗对仗工整、音调和谐,语言的突出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多病所需惟药物”一句,有的版本也作“但有故人供禄米”‘你认为哪一句更好?请简述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杜甫《江汉》完成下列两小题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找出与“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诗意相似的两句诗。
2.用一句话概括本诗的主旨。
[答案]
[基础知识]
一、1.bì遮蔽2.juàn挂着3.qīn被子4.chè彻夜5.rěn忍心
二、1.①飞得高②升高③大④高尚
2.①怎么②安稳,安定③哪里④舒服
3.①接近②朝北的窗户③假使④刚才
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正确读法是:D.
四..秋天的天空是灰蒙蒙的,天色渐渐暗下来。
五.A.突出(冲击)B.秋天(秋天的天空)C.明年(第二年)D.得志(古今相同)E.向前(刚才)F.自由(自作主张)
六.
①C②D
七.B
八.D
五..古代常用官名、籍贯、谥号和字号来称呼。下面各项所指的人是谁,请分别写出他们的姓名。
①靖节先生——陶渊明②杜工部——杜甫
③香山居士——白居易④柳泉居士——薄松龄
⑤王右丞——王维⑥文山先生——文天祥
⑦王临川——王安石⑧昌黎先生——韩愈
⑨六一居士——欧阳修⑩四明狂客——贺知章
九.(1)B
(2)D
[知识迁移]
一.
1.①幽静②经过漂泊后,获得暂时的安定生活的愉悦闲适③自然、清新、质朴。
2.①用“多病所需惟药物”一句,一个“惟”字,表明生活需求较《茅》要少得多,忆起旧时“多病”带来的创伤,“微躯此外更何求”,诗人更加珍惜今天得来不易的愉悦与闲适。
②用“但有故人供禄米”一句更好。“但有”二字是“只要有”的意思,表明诗人的物质生活要求之低:只要有一口饭吃,生活在这幽静的江村之中,别无他求。诗人怡然自足的心情跃然纸上,正表现了饱经战乱的他对当下生活的满足。
1.找出与“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诗意相似的两句诗。
曹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2.用一句话概括本诗的主旨。
抒发了诗人怀才见弃的不平之气和报国思用的慷慨情思。
9、《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说课稿(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一、教材理解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中的一首歌行体的古诗,作者唐朝诗人杜甫。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
全诗先叙事:由茅屋为秋风所破写到“邻人相暴,对门相盗”的丑恶现实、长夜沾湿的苦痛。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穷困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更表达了诗人宁愿吾庐独破受冻而死,换来天下寒士风雨不动安稳如山的幸福生活的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总目标要求“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第四学段的课程目标阅读部分要求“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古典诗歌的教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另一方面应进行文言词语的教学,为学生扫除“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障碍。
本单元阅读部分的教学目标是:
学习本单元,要借助提示、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要品味古诗文名句的思想感情,结合亲身体验加深理解。
根据以上的分析和理解,这首古体诗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理解杜甫身处茅屋的济世情怀。
3.背诵全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体裁是诗歌,喜欢诗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理解一行诗并不难,理解一节诗、一首诗却并不容易,这是因为作为最纯粹的语言艺术的诗歌为了追求诗歌的精炼,出现了许多的跳跃或者说省略,因此,引导学生调动他们的知识积累、生活积累,补足诗歌的省略部分,引导学生在诗歌行与行之间、节与节之间建立起联系,使学生对全诗有一个完整的理解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时代相隔久远和学生人生经验的不足,使学生在理解诗人身处茅屋的济世情怀方面,困难很大,因此,使学生懂得知人论世将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二、教法学法
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学生的学习障碍有两个:古代语言和不熟悉诗歌这种文学样式。
因此,其教学任务有二: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学习古代语言、积累文言词语。传统的古诗文教学一般先串讲,用教师的理解替代了学生的阅读实践。
作为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30课中的一首诗,学生的文言词语积累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这首诗的教学按照“基于富有意义的任务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采取将阅读教学(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古代语言的教学糅合的方法,让学生为了理解诗意去学习古代语言,整个课堂教学围绕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这个“富有意义的任务”展开,使课堂学习由于“有意义”而变得“有意思”,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加强诵读教学。诗歌留给读者的印象是语言,叙事作品留给人的印象是情节。这是因为诗歌的语言富有韵律美。要感受诗的韵律美,只能读。《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语感的培养,“有些诗文还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可以说,诵读和积累是发展语感的重要方法。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诵读,本诗又是《语文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的优秀诗文之一,宜当堂背诵。
三、教学程序
1.由诗歌题目入手,引导学生思考:
题目的意思是:草房被秋风刮坏了。
那么,是哪个人的茅屋、被怎样的风刮坏的呢?秋风破屋之时,诗人在哪里?作了些什么?又是怎样想的呢?
这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本课教学遵循的线。引导学生在诗歌文字的引领下,运用联想和想像在头脑中建构起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以利于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诗人在哪里?”就是学生将要完成的“富有意义的任务”。这个任务既是“有意义”的,也是“有意思”的,这个任务为学生搭建起自主、合作、探究的平台。
2.介绍作者。
知人论世。重点介绍安史之乱时颠沛流离的生活经历,建造茅屋的不容易,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3.朗读正音。
4.齐读。注意诵读的节奏。思考:秋风破屋之时,诗人在哪里?在做什么?什么心情?
在屋外。看秋风破屋,茅飞渡江;群童抱茅,倚杖叹息。焦急、愤怒。
诗的前两节交代了季节、风的威势、秋风破屋之迅速、损失之重、修复房屋之困难,面对群童抱茅的无奈。
这场秋风不但卷走了茅草,而且飞卷着过了江,零零散散的落下来,捡回是非常困难的。第一小节不仅组成了一幅幅鲜明的画面,而且此景牵引着诗人的视线,牵动着诗人的心,联系造庐之艰难,诗人的焦灼苦痛可想而知。
欲追回部分茅草,可是群童抱茅,使老人的苦难不断加深,这时老人的感情除了焦灼之外,又增加了一些怨恨。
5.茅草(房顶)被刮走了,杜甫将陷入怎样的生活困苦之中呢?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风虽然停了,秋雨又淅淅沥沥地下了起来。多年的被子已经不再保暖,小孩睡觉又不老实,乱蹬乱踹,被里都蹬破了。原来还有一双旧被,现在只有一双破被了。房子漏的一点干的地方也没有。这时盼着雨赶快停,可“雨脚如麻”,哪里有停的迹象呢?诗人不能入睡,由眼前的愁苦,凄惨情况,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不幸,种种痛苦,想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想到和他一样甚至比他更困苦的黎民百姓。这样,一个在淋漓之苦中煎熬的诗人怎能入睡?漫漫长夜,何时才是一个尽头,何时才是国难的尽头。
前三小节随叙事的层层深入,诗人的苦痛也在步步加重。
6.此时杜甫最需要什么呢?
房子。此时最需要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的杜甫,盼望着有千万间广厦,却不是给自己,而是“大庇天下寒士”。多么宽广的胸怀,在他的心中有的是“利他”主义,没有利己主义。
安得:怎样才能得到。他在想办法,但是他又实在没有办法。美好的愿望和无情的现实构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看来,“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于是诗人发出了绝决的誓言,愿用“吾庐独破受冻死”来换取“眼前突兀见此屋”。多么可贵的自我牺牲精神。
7.再次齐读全诗,体味诗中蕴含的崇高思想,感受杜甫的美好感情。思考:
如果将1—3节和第4节独立成诗可否?
不可。
阅读时要理解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不仅要关注他说了什么,更要关注他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深陷苦痛之中的杜甫,此时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天下寒士,这种伟大的人格魅力令人惊叹,正因为这样,自古以来就有不少人给这首诗以极高的评价。(介绍相关评价)
1~3节独立,对自己的苦痛描写虽细腻,但囿于个人的小圈子,思想性被大大削弱;没有前三节的铺垫,第四节就成了空洞的口号,杜甫忧国忧民,普济苍生的情怀就表达得不充分,艺术性就大大降低。
铺垫蓄势手法的运用是本诗的一大特色。
8.依据板书试背全诗。
9.作业。
课下查找杜甫《楠树为风雨所拔叹》一诗,了解这次的风雨。
四、板书设计
板书体现教学过程和思路:由情节推想诗人的行为,进一步推想诗人的感情,线条清楚,有益于学生记忆和理解。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情节行动感情
一、卷三重茅茅洒江郊→看→急
二、群童抱茅倚杖叹息→追→恨己铺垫
三、衾冷似铁床头屋漏→熬→苦蓄势
雨脚如麻长夜沾湿
四、庇天下寒士宁受冻而死→思→忧人
10、《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案例(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一、解题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八月。茅屋,即成都近郊的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诗中描绘了秋风破屋、群童抱茅、长夜沾湿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朗读诗歌,注意正音,读出诗的节奏、重音,读出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三、解释字词
1.虚词。
俄顷:时间副词,一会儿。
向:副词,接近。
呜呼:感叹词,唉。
2.实词。
挂罥:挂着,挂住。
坳:水势低的地方。
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
突兀:高耸的样子。
四、整体感知
(1)秋风破屋——惨。
(2)群童抱茅——悲。
(3)长夜难眠——哀。
(4)广厦庇寒——愿。
五、思想内容
描写诗人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体现了自己要让天下寒士得到安乐的情怀,由己及人,感人至深。
六、赏析
这首诗可分为四层,每段为一层:第一层写秋风破屋的情景。“怒号”写风势之大,“卷”“三重”写受害程度之深。“三重”不是确数,是“多重”的意思。“飞”“洒”“挂罥”“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从中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
第二层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南村群童欺侮“我”年老体衰,竟然忍心在“我”面前做盗贼,公然抱着茅草钻进竹林离开,直至“我”喊得唇焦口燥仍不奏效。“我”只好归来倚杖独自叹息。“倚杖自叹息”不仅可以表现出诗人气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群童抱茅、屋破难修的无可奈何的心情。此五句写儿童由心理到行动,写自己又从行动到心理,寥寥数语,使人物形象形神兼备。
第三层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楚。“俄顷”二句,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昏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布衾”二句写布被因为使用多年,已变得“冷似铁”了,又被娇儿踏破。“床头”二句,写大雨给诗人全家造成的灾难。“自经”二句,表明从安史之乱以来,诗人因忧国忧民,早已难以入眠,更何况“长夜沾湿”,又怎么能挨到天亮呢?诗人彻夜难眠,浮想联翩,由此时联想到丧乱以来,由风雨飘摇的茅屋联想到国家和人民,为下文作了铺垫。
第四层直抒感慨,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诗人在屋破漏雨的困苦情境中,由己及人、由近及远、由小及大,一想到饱经丧乱、颠沛流离的“天下寒士”在风雨如晦的困苦中煎熬,他便忘记了“小我”,为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们振臂高呼,发出了黄钟大吕般的强音。“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何等粗犷有力的笔锋,何等铿锵雄壮的声音。“安得广厦……安如山”三句蝉联而下,形成奔腾汹涌的气势,贴切地表现了诗人奔放的激情和殷切的渴望以及博大的胸怀。诗人至此意犹未尽,又于回环往复中递进一层,把由己及人升华到舍己为人:“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多么深切的期望!它把诗人舍己为人、至死无悔的高尚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全诗主旨所在,也是最动人、感召力最强之处。
七、艺术特色
全篇重在揭露现实,结尾闪耀着理想之光芒,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名篇。
八、归纳总结
全诗根据诗人切身的生活现实,如实写来,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诗人的痛苦。组织材料时,层层深入,情不自禁地说出自己的愿望,画龙点睛,水到渠成。
教学案例二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一副对联,猜猜歌颂的是谁: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学生回答)对,是杜甫。安史之乱爆发后,饿殍遍野,生灵涂炭,杜甫举家南迁,饱受颠沛流离之苦。但他不以个人的得失为重,仍用饱蘸感情的笔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与泪的诗篇。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写于此时,当时杜甫一家辗转流亡到了成都。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他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盖了一座茅屋。有了安身立命之所,诗人暂时结束了流亡的生活。可是,谁曾料,一场大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屋漏偏逢连夜雨,诗人长夜难眠,于是写下了这首伟大的诗歌。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或播放录音。
2.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以及轻重音,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三、深入探究
1.诗歌第一段中你觉得哪个词语用得好?请说明理由。为何几根茅草会如此牵动诗人的视线?
明确:示例:“怒号”一词用得好。“怒号”一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公元759年冬,杜甫弃官入蜀,最后到了四川成都,在浣花溪畔暂时落脚。但是即使要盖一间简陋的草屋,他也是求亲告友,费尽周折,好不容易才有了这么一个勉强能够遮风避雨的地方,所以几根茅草也会如此牵动诗人的视线。
2.诗人写这首诗时只有四十多岁,正当中年,为什么他说自己已经“老无力”?真的是指年纪大了吗?
明确:被吹落到平地上的茅草,还有可能捡回来,重新盖在屋顶上,但是却被小孩子给抱走了,在我们看来一文不值的几根茅草,在杜甫的眼中却是非常珍贵的,因为这关乎生计。所以,当时的杜甫虽然只有四十多岁,但是我们读到“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这两句时,分明看见一个衣衫单薄破旧、拄着拐杖的干瘦老人那老态龙钟的模样,原来他早已心力交瘁,未老先衰了。
3.杜甫一向怜民爱民,为什么要骂抱走几根茅草的顽童为“盗贼”呢?
明确:诗人忍不住要骂抱走茅草的小孩子为“盗贼”,实在是无奈之语、愤激之词,这并不是真心说他们是“盗贼”,只是因为诗人太贫穷了。诗人如果不是十分穷困,就不会面对大风刮走茅草而心急如焚;同样,“群童”如果不是十分穷困,也不会冒着狂风抱走那些不值钱的茅草。
4.把被子比喻为“铁”好在什么地方?孩子为什么会“恶卧”呢?你从“娇儿”一词中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写出了被子的硬和冷。据说杜甫本来有两个儿子,但是其中一个夭折了。杜甫曾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一诗中写道:“入门闻号,幼子饿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杜甫在长安困守了十年,在安史之乱前才终于获得一个小官职。这时就想着到妻子和孩子的寄居地奉先县去探望。没想到一路上看到的都是“路有冻死骨”的惨状,一进家门,才知道自己的小儿子也已经被活活饿死了。那么,现在就剩下这么一个儿子,却跟着自己颠沛流离,只能睡在这么一个家徒四壁,甚至连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燥地方的屋子里,怎么可能会有好的睡相呢?恐怕还经常做噩梦吧!小小年纪却经历了那么多本不该经历的事情,身为父亲,面对这一切却无能为力,所以,他是多么羞愧和痛心啊!此时此刻,诗人已经肝肠寸断,他心里一定在心疼地呼唤:我娇弱可怜的孩子呀!
5.如何看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是作秀还是真情流露?
明确:是真情流露。杜甫将自己的困境推己及人,表现了其忧国忧民的情怀。
四、拓展训练
读诗,就是读诗人的为人,读诗人的内心,读诗人的思想,读诗人的人格。同学们,假如我们能够穿越时空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站在诗人杜甫的面前,你想对这位可敬的人说些什么?
五、课堂小结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一座破败的茅草屋,却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歌。陕西民歌中有“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的句子,这是对杜甫的爱戴和敬仰。让我们怀着对杜甫的崇敬之情,再次齐读全诗,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六、布置作业
1.背诵杜甫的其他代表诗作。
2.假如你是一位电视剧编剧(导演),打算写(导)一部有关杜甫的历史剧,结合此诗,你准备设计一些情节和画面,请进行合理的想象,把有关的画面描写出来,并适当加入对主人公的动作、神态的描写。
11、《雪》说课稿(市说课比赛一等奖作品)(人教版八年级必修说课)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雪》,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散文诗。下面我将从五大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与设计理念。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及教学目标的设定:
《雪》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最明朗的抒情篇章之一。文章篇幅不长,却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江南雪”与“朔方雪”两幅雪景图,在雪花纷飞与凝思的幻想中,为人们谱出了追求美好理想的心声。编者把它放在这个单元第一课,主要是因为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情感含蓄,寓意深邃,体现出散文诗的突出特点。单元通过这篇课文,一是想让学生在前个单元最后一课《再塑生命》中,对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有所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诗歌借景抒情的写法,学习抒情性语言,对本单元散文诗的学习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二是想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把握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语境,领悟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这篇课文在这一学段这一单元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
基于以上两点考虑,本篇课文的学习目标将分三个维度设定
1、知识能力目标:
①反复诵读,把握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语境,领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②学习本文内蕴丰富、清新优美的语言,体会诗歌借景抒情的写法。
2、过程方法目标:在反复诵读中合作探究,流利地表达自己的阅读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3、情感态度目标:品味文章内涵,体察作者博大的胸襟和坚强的斗志。培养学生追求美好理想和敢于同困难作斗争、勇于拼搏的精神。
二、学生情况分析、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和课时安排。
1、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阅历较浅,心理不够成熟,理解感悟能力偏低。再加上鲁迅先生内蕴深刻,生涩难懂的作品风格,学生阅读时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这些都会影响他们对文章深邃寓意的理解和把握。所以,情境导入,反复诵读,消除学生的畏怯心理,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分解、弱化难点是教学的一大关键。
基于这点考虑,再结合前面对教材的分析,我将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设定为: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语言美。而把体会文章的深邃寓意,学习散文诗借景抒情的写法作为难点。
2、这首散文诗我安排1个课时完成教学。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体验感受、对话交流、探究思考、拓展延伸”是我上这节课的指导思想。罗素曾经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新课标也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唤起学生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并将从课堂中获得的思想、情感和体验再次返还到自身,提升个人的语文素养。“情境体验”“诵读感悟”“四边对话”“合作探究”“比较阅读”是我这节课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开展不同形式的朗读、探究活动是我落实这些教学方法的途径,也是我这一教学设计的亮点。为了创设情境,唤醒学生内心的情感,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学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本课在学法指导和学习习惯培养方面注重以下几点的指导教学:
1、用普通话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使用圈点批注的默读方法。
3、在合作学习中发表自己的看法。
4、敢于向教材、老师及学习伙伴发问质疑。
5、利用间接经验学习感受生活。
五、教学流程
㈠、情境导入:(播放〈塞北的雪〉)
这一首歌曾经传唱过祖国的大江南北,打动了千千万万的音乐爱好者的心,因为洁白的飞雪,不仅孕育出秀美的春天,而且令人遐思万千。请同学们来说说你对雪的感觉是怎样的?(等学生说完后,教师接着说)同学们的想像非常丰富,表达也非常贴切。雪花是冬天的精灵,是春天的使者。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都为雪花的纯洁与漂洒所陶醉,为它写下了名传千古的优美篇章。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雪》,再去感受另一番雪世界的美妙与精彩。
(这样设计导语的目的:用图片音乐、文学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迅速拉近学生与课本的距离,激发兴趣)
㈡、教师解题,介绍写作背景。以帮助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
㈢、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1、自由诵读,说原始体验。(学生可能会说文章语言很美,或把雪写得很美等)
2、如何把美的语言用美的情感表现出来呢?
学生简单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一要注意朗读感情处理,确定感情基调;二、要注意朗读的语速、语调。三要边听边在头脑里想像文章所描绘的图面。
3、小组合作,尝试性美读,揣摩朗读技巧。
4、教师随意抽一名学生朗读,师生合作评议。
明确:本文要以两种不同的感情基调来读:首先是江南的雪的部分,应读得柔婉,温和。而北国就得像东北大汉豪爽,大气。所以读北国的雪应读得慷慨激昂,富有气势。
5、听课文录音,边听边在头脑里想像文章所描绘的图面。
6、分角色朗读,女生读江南雪部分,男生读北方雪的部分。
(这一环节安排一系列的朗读活动,是想引导学生与文本反复对话,学生容易获得自己的独特体验,从而更好地把握诗歌主旨。)
㈣、合作探究,品味内涵
1、两幅雪景图为我们描绘出两种独特的具有鲜明地方特点的雪,你更喜欢哪个地方的雪?为什么?你能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吗?
2、你认为作者更倾向于赞美哪一个地方的雪呢?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3、作者借朔方的雪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设计层层深入的话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体会文章深邃寓意。为了更好地突破这一难点,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应运用多媒体投影有关鲁迅思想及写作背景的资料,让学生了解鲁迅的斗争精神,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然后引导学生明确并学习散文诗借景抒情的写法,突破难点。)
㈤、深层研读,妙点揣摩
1、用圈点批注法,勾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地方,美美地读一读,然后用句式说话:我觉得写得好,好在它写出了
的特点。
(教师应在师生对话中,围绕教学重点,结合课后练习二,补充文中的一些关键语句,引导学生探究领会,从而更深地品味文章内涵,进一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品味完语言后,引导学生积累,让他们背诵自己最喜欢的句段,并作美词佳句积累卡,扩大词汇量。
㈥、体验反思:
在黑暗的社会现实前,鲁迅先生选择了不屈斗争,这是最伟大的精神。如果给同学们一个选择,问问你的心灵最深处,你会选择什么:假如你的脚下出现了两条路:一条平坦宽敞,路旁开满了美丽鲜艳的花,眼前仿佛已有成千上万的蜜蜂在嗡嗡地飞着。另一条路却芳草萋萋,落叶满地。如果你面临这样的选择,你将会选择哪一条路?希望同学们说出你们的心底话,做出慎重的选择。
(这一环节,是想灵活把握教材的弹性度,培育学生思维由课堂向生活延伸的多种触角,引导学生对课文主旨作更深层次的思考,实现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提升。)
㈦、作业设计:阅读选自柯蓝的《朝霞短笛》中的散文诗《雪》,试比较在写法上与课文有什么相同之处。
(设计这一作业,是想让学生进一步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㈧、板书主要围绕南方雪和朔方雪的不同,以及作者通过朔方雪借景抒情这一线索来设计,力求直观、简洁,突出本文知识要点。
12、《喂——出来》说课稿(市级说课比赛获奖作品)(人教版八年级必修说课)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喂——出来》,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下面我将从六大方面陈述我的教学思路与设计理念。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及教学目标的设定:
《喂——出来》是一篇以环境污染为题材的科幻小说。题目“喂——出来”,原是一个年轻人的喊叫,他想根据回声判断洞的深浅,却不闻回声,但是回声终究传来了,原先扔进去的东西,也开始出来了。作者的意思是说,不爱护环境,漠视环境污染,苟且偷安,终究要自食其果。文章情节完整,故事性强,想象奇特又合情合理,不但可读性强,而且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这个单元前面几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呼吁人类要保护环境、爱护环境,在此基础上学习这篇文章,一是想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白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必然遭到惩罚,甚至是灭顶之灾的道理;二是把握科幻小说的文体特征,培养联想想象能力,为后面一篇综合性学习《科海泛舟》中科幻小说的创作打下基础。因此,这篇课文在这一学段这一单元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
基于以上两点考虑,本篇课文的学习目标将分三个维度设定:
1、知识能力目标:了解科幻小说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情节较为完整的文体特征。拓展学生的思维,大胆发挥想像,续写文章,学写科幻小说。
2、过程方法目标:学会找关键词,画情节链,复述课文,理解文章的主旨。
3、情感态度目标:认识破坏大自然必遭报应,懂得珍爱环境等道理。
二、学生情况分析、学习重难点的确定和课时安排。
1、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思维敏捷,个性鲜明,具有朴素的环保意识,能够理解作者对环境的忧患与思考;再加上文章故事强,情节扣人心弦,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科幻小说独特的文体特征以及想象和现实的关系,学生理解起来存在难度,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和突破。
基于这点考虑,再结合前面对教材的分析,我将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定位为:把握小说情节,领会作品主旨。而把了解科幻小说的文体特征,探究想象与现实的关系作为难点。
2、这篇课文我安排1课时完成教学。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体验感受、对话交流、探究思考、读写结合”是我上这节课的指导思想。罗素曾经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新课标也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唤起学生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并将从课堂中获得的思想、情感和体验再次返还到自身,提升个人的语文素养。“情境体验”“情节复述”“四边对话”“合作探究”“拓展延伸”是我这节课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开展不同形式的朗读、探究活动是我落实这些教学方法的途径,也是我这一教学设计的亮点。为了创设情境,唤醒学生内心的情感,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学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本课在学法指导和学习习惯培养方面注重以下几点的指导教学:
1、用普通话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使用圈点批注的默读方法。
3、用画“情节链”的方法,揣摩作者的想像活动。
4、联系现实,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在阅读实践活动中合作探究,在合作学习中发表自己的看法。
五、教学流程
㈠、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歌曲《地球你好吗?》的MTV。
教师深情导入:大家听了这首歌曲,相信每个人都跟老师一样心情沉重,歌词里说的并不是危言耸听!现实生活中触目惊心的事屡屡发生,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星新一的科幻小说《喂——出来》中去看看。
(通过多媒体手段,让最形象的画面最直接最强烈地撞击学生心灵,使之产生强烈震撼,引领学生迅速走进文本。)
㈡、学生交流搜集到的作者星新一的有关材料,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情况予以补充并介绍科幻小说的文体特征。
㈢、学生默读课文,抓住关键词,用圈点批注法画出“情节链”,复述课文内容。
(先自己结合情节链讲述,然后在小组中交流,最后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教师予以点评。这一环节通过找关键词,画情节链的方式教会学生筛选课文的主要信息,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为领会主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㈣、疑点探究(从学生最容易产生疑问的结尾入手,探知文章主旨,突出重点,设计两个问题。)
1、在小说的结尾,那奇怪的叫声以及那块小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小石头掉下来以后,接下来可能还会发生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各组,倾听学生的意见看法,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2、这个虚构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㈤、合作研讨,探究想象与现实的关系,突破难点。
1、本文想象奇特但又合情合理,你能否从文章的想象夸张中看到现实的影子呢?
(这个问题主要想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人们处理垃圾和三废的方式来品读课文,从而明白:虚幻的情节多数是根据现实生活加以想象出来的,想象与现实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2、从作者的想象世界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发?
(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学生能说多少就说多少,在师生对话过程中,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分析课文内容,使学生明白:创作科幻小说时,首先要有一个基本情节,然后根据生活经验加以想象。)
㈥、作业设计:续写小说结尾。
提示:重点想象当时垃圾如潮水般涌来时的恶劣场景以及当时人们的反应,想象要符合作者本意。
(作业以续写的方式,引导学生对课文写法和主旨作更深层次的思考,既训练了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又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提升。)
六、板书主要抓住科幻小说通过奇特、丰富而又合理的想象揭示出人类破坏自然必将受到严惩这一线索来设计,力求直观、简洁,突出本文知识要点。
13、《行路难》《饮酒》《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己亥杂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诗歌。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3.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
学习重难点: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韵味。
学习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金樽()珍馐()投箸()挂罥()沉塘坳()
庇护()阑干()风掣()突兀()狐裘()
2、朗读课文,划分节奏
方法提示:朗读古诗要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合理,读出作品的感情和气势。
二、精读课文,局部研讨
(一)学习《饮酒》
1、背景资料《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2、怎样理解陶诗中的“而无车马喧”与“心远地自偏”?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一种怎样的境界?
4、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5.全诗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填原文)的道理。
6.诗人在与大自然的亲近中获得了怎样的心境?
(二)学习《行路难(其一)》,思考下列问题:
1、背景:《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抑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2、朗读诗歌,思考: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
3、作者为什么提到吕尚、伊尹的故事?(理解作者使用典故的作用)
4、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5、《行路难》(其一)的主旨是什么?
(三)、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背景资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于上元二年(761)八月。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诗中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
2、这首诗可分为几节?概括内容。
2、怎样看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谈谈你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
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解。
(四)学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他的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也成为边塞诗的名篇佳作。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为什么说这两句诗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3、“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
4、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5、作为一首边塞诗,诗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五)学习《己亥杂诗》
1、《己亥杂诗》龚自珍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他在清王朝表面繁荣之际,就向当局发出了警告,极力呼吁改革。但他在政治上不受重视,他48岁,对清朝统治者大失所望,毅然决然辞去官职,回归故里。一路上,他有所思,有所感,就用鸡毛写在账簿纸上,投入一个竹筐里。这就是著名的《己亥杂诗》──那一年是己亥年。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写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有何言外之意?怎样理解龚自珍的“化作春泥更护花”?
3、你从“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句诗中你联想到什么?
三、课堂练习
A、填写诗句。
1、饮酒(其五)中体现诗人主观情感与外界客观景物融为一体的名句是
,。
2、李白《行路难》中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的句子
,。
表现诗人远大抱负与坚定自信的名句是,。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达诗人美好的愿望的句子
,。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花喻雪的千古名句是,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相似意境的句子是。
5、《己亥杂诗》中表现诗人献身精神的名句
是:,。
6、《行路难》中用典的语句是:,。
7、《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写北方边地风狂雪大的句子是:
,。
8、《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相间映衬的两句诗是:
,。
B、文学常识填空
1、《行路难》作者,字,号。代诗人。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主义诗人。现存作品有《》。
2、杜甫,字,代伟大的主义诗人。他的诗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深刻反映了这个时代,后世称为“”,他被称为。杜甫丰富和提高了诗歌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表现力,并且形成了“”的独特风格。
3、《己亥杂诗》选自《》。龚自珍(1792—1841),代浙江人。代家、家。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者,代诗人,和并称高岑。
许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