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水经过丽江》优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中学教案

《一滴水经过丽江》优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时间:2022-11-27 21:36:18

《一滴水经过丽江》优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中学教案的您有所帮助。

1、《一滴水经过丽江》优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丽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

  2.体会作者以一滴水的视角去游览丽江的新颖构思。

  过程与方法

  朗读课文,发挥想象,跟随作者以一滴水的身份去游览丽江,领略丽江古城的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热爱祖国风光,热爱祖国灿烂文化,为把祖国建设得更美好而努力学习。

  重点抓住作者重点介绍丽江四方街的景物特征,感受她的魅力所在。

  难点会作者化身为一滴水经过丽江,介绍丽江的新颖构思和独特视角。

  教法朗读法,讨论法,活动探究。

  教具挂图,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在我国的西南边陲,有一座美丽的城市,她的名字叫丽江,因其独特的人文和自然景观,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喜聚的地方。作家阿来以一滴水的独特视角,带领我们去游览这座古城,更增添了一份新奇的美感。今天我们就来赏读这篇佳文——《一滴水经过丽江》吧!

  阿来,男,藏族,1959年生于四川省马尔康县,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史上最年轻获奖者,主编过《科幻世界》。代表作有小说《尘埃落定》《空山》《格萨尔王》,2016年,作品《蘑菇圈》获得第四届郁达夫小说奖中篇小说奖。

  丽江即丽江市,位于云南省西北部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连接部位,曾经是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中转站。历史非常悠久,因为独特的人文和自然景观,成为国内人气非常高的旅行胜地。

  丽江古城又叫大研古镇,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古城,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这里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小桥流水式的布局,错落有致的民居建筑,还有散漫的生活节奏,丰富的夜生活。

  不少旅行者以为丽江古城就是丽江,其实不然。除了古城,丽江地区面积远大于丽江古城,这里有很多值得游览的地方——比如神秘的“东方女儿国”泸沽湖,安静闲适的束河古镇,巍峨雄伟的玉龙雪山,山清水秀的拉市海和波澜壮阔的虎跳峡等地。

  朗读课文,初步理解文章的内容。

  1.文章标题有什么含义?

  “一滴水”实际上指作者自己。题目的含义是作者以“一滴水”的身份游览丽江,向人们介绍丽江这座古城。

  2.文章标题“一滴水经过丽江”中“经过丽江”在文中是怎样体现的?

  具体体现是,“顺着玉河,我来到了四方街前”,“我乘水车转轮缓缓升高,看到了古城……”,“从水车上哗然一声跌落下来,回到了玉河”,“我穿过了一道又一道小桥”,“我经过……经过……经过……经过……进了纳西人三坊一照壁的院子”,“黄昏时,三人再去打水浇花时,我又回到了穿城而过的水流之中”,“很快,我就和更多的水一起出了古城,来到了城外的果园和田地里”,“黎明时分,作为一滴水,我来到了喧腾奔流的金沙江边,跃入江流,奔向大海”。

  这些语句实际上交代了作者的行踪,可见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按作者的游踪顺序来安排的。

  3.再读课文,画出文中的重点词句,搞清作者在文中着重介绍了丽江的什么景观。

  作者主要介绍了丽江的四方街。

  1.文中的这一滴水在形体上有哪些变化?

  开始是玉龙雪山上的一片雪,又化成冰成为冰川的一部分,然后融化成一滴水。

  作者开始交代一滴水的身份来源,实际上是介绍丽江河流源头以及地理位置——玉龙雪山。

  2.这一滴水到丽江经历了怎样的曲折?

  先是玉龙雪山顶上形体的演变,再是奔向丽江却跌落到落水洞中,经历漫长黑暗与等待才冒出来,后又经历了水车上的眺望和玉河中的徘徊,最终来到丽江,穿行于最美丽的四方街。

  3.作者以一滴水的身份是怎样介绍四方街的?

  四方街应是丽江最核心最美丽的景观,作者以一滴水的身份在文中对它作了三处介绍。

  一是在文中第3自然段,简要介绍了四方街的历史沿革,因徐霞客而扬名天下。

  二是在文中第10自然段,作者化成水滴乘水车升高遥望:苍劲的老柏树,重重房屋,蜿蜒老街,自然美丽。

  三是在文中第13、14自然段具体而详细地介绍:有银器小店,玉器店,字画店,纳西人家,以及黄昏时茶楼酒吧,喧哗的夜景,等等。

  4.文章的第8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过渡段。领起下文,同时与上文第4自然段相呼应,突出四方街的重要,是一滴水旅行的重要地方。

  5.第13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着重介绍了东巴文“水”这个字?

  (1)作者是化身为一滴水游丽江的,这里介绍“水”这个字,自然合拍。

  (2)从“水”这个字说明了当地有着历史悠久的文化和文明,反映了当地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6.作者在文中是怎样安排时间这一条线索的?

  既有大的时间概念:从古代到现在;又有具体的时间观:从白天到黄昏,再到第二天黎明时分。

  7.作者为什么要让自己化作一滴水去经过(游览)丽江?

  因为丽江既是当地城市名称,也是穿城而过的一条河流。作者化身为一滴水在丽江中流淌,可穿越历史,纵贯疆域,从不同角度、多层面地介绍丽江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城市建筑,人物风情,等等。且构思新奇、视角独特,既能让人易于接受,有身临其境之感,又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8.在文中,作者是以一滴水的身份,介绍了自己游览丽江的全过程,我们是不是可以仿照这种写法,以其他的身份介绍自己曾游览的某个地方。

  生甲:我到过北方的大草原,我想化作一匹骏马奔驰在辽阔的草原上。

  生乙:我曾到过祖国的南海,我想化为一条鱼,畅游在碧波之中。

  生丙:我曾到过深圳,我想变成一辆现代汽车,行驶在宽阔的高速公路上。

  第一部分(1~2):写自己是玉龙雪山的雪化成的一滴水。

  第二部分(3~15):具体介绍自己以一滴水的身份游览丽江的经过,重点是游览四方街。

  第三部分(16):写“我”奔向金沙江,作为一滴水,完成了游历丽江的行程。

  作者以第一人称写一滴水的旅行,从古代到现代,从雪山到平原,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丽江的自然景物、人文风情,给读者以清新优美的艺术感受,表达了作者对美丽丽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1.以时间和行踪交叉为序,安排全文的内容,这符合游记散文的行文特色。

  2.语言优美,融情于景。作者在文中写景不乏优美语句,又饱含情感。如第10自然段写景句“我乘水车转轮缓缓升高,看到了……看到了……看到了……看见了……,”运用排比修辞,多方面介绍四方街的远景,表达了心中的向往之情。再如第14自然段“在这里,尽情欢歌处,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运用了比喻,对远方来客进行真诚的赞颂。

  3.构思新颖,视角独特。

  作者以第一人称写一滴水的旅行,从古代到现代,从雪山到平原,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丽江的自然景物、人文风情,令人耳目一新。

  一滴水经过丽江一滴水身世来源丽江地貌,历史耐心等待终如愿游四方街水车上眺望:穿行街道:人文风情黄昏夜景走进丽江,跃入金沙江城市美丽视角独特情感炽热

  古代——现代  白天——黄昏——黎明

  教后反思

  教学本课后,再联系前面几课类似的游记散文教学,我有了如下一点心得和反思:

  教育为学生提供了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但仅仅让学生掌握知识远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理想在于将一个孩子的知识转化为智慧,推动他们去体验人生去关注了解社会,充分培养学生的主体情感。老师只有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把握他们的主体情绪,通过点拨和引导,创设情境,才能让他们的心动起来,让他们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创造性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并达到发展。在对真善美的领悟中化解思维疙瘩,解除心理障碍,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2、《一滴水经过丽江》精品教案及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在朗读中感受丽江的美。

  2.抓住关键句,品味优美的语言,理解丽江不同类别的美。

  3.理解本文构思新颖、视角独特的特点。

  4.培养欣赏美、热爱美、珍惜美的思想情感,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导入新课

  说到丽江我们都不陌生,丽江是旅游胜地,历史悠久,被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国家园林城市。丽江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地区,居于青藏高原南端,境内地形地貌多样,含高原雪山、河谷、深峡、草甸、平坝相结合的地貌特征及自然景观资源,风景如画。今天我们就跟随著名作家阿来,去畅游丽江,领略丽江不同寻常的美。

  写作背景:2012年8月,阿来到丽江作关于藏文化边缘区的一些相关调查。当地政府知道阿来到了丽江,邀阿来写一篇适合小学生读的关于丽江的文字。于是阿来先生写了这篇文章。也是作者对丽江之行的一个纪念。作者阿来,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史上最年轻获奖者。著有长篇小说《尘埃落定》。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理清线索,感知文章内容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标画一滴水经过丽江的路径。

  1.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滴水”的经历。

  明确:由雪变成了冰,再融化成一滴水。“一滴水”怀着“流过四方街”的心愿,经过驿道、纳西族村庄、草甸、落水洞、黑龙潭、四方街、街道店铺、纳西人院子、果园和田地,最后奔流到金沙江。

  2.这篇游记是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

  明确:“一滴水”的游踪。

  3.作者为什么要从六百年前的明代写起呢?

  明确:突出丽江历史悠久的特点,又介绍了四方街的来历;自然引出下文“一滴水”带着“去四方街”的夙愿经过丽江。

  目标导学二:跟随水滴,感受景美人美

  历史文化名城丽江之所以充满魅力,是因为丽江的美。丽江的美,美在自然风光,也美在古城独特的建筑,更美在淳朴的风土人情。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完成以下问题。

  1.作者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来描写丽江的自然风光,极富层次感,结合文章内容,找出描写自然风光的句子,体会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明确:高处远景:玉龙雪山,晶莹夺目矗立在蓝天下面。

  山下:山下绿色的盆地——丽江坝;森林、田野和村庄;高大挺拔的树,名叫松与杉,还有更多的树开满鲜花,叫作杜鹃,叫作山茶;我奔流到丽江坝放牧牛羊的草甸上;潭水映照雪山。城外远景:来到了城外的果园和田地里,一些露珠从树叶上落下;喧腾奔流的金沙江。

  2.作者笔下丽江的自然风光,色彩明丽,如一幅风景画,找出表现景物色彩的词语,感悟景物的色彩美。请你用一个或几个词语概括丽江的自然风光。

  明确:绿色、晶莹夺目。

  词语:色彩斑斓 美丽如画

  3.丽江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它的建筑也是别具一格的,作者又向我们描绘了丽江哪些建筑呢?思考这些建筑有什么特点?

  明确:四方街、木府:“那时是明代,纳西族的首领木氏家族率领百姓筑起了名扬世界的四方街。四方街筑成后,一个名叫徐霞客的远游人来了,把玉龙雪山写进了书里,把丽江古城写进书里,让它们的名字四处流传。”

  街道:五花石的街道,“市集散去的黄昏开闸放水”“洗净了街道”;“顺水而去的蜿蜒老街”。

  房屋: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

  水车:“一架大水车来把我们扬到高处,游览古城的人要把这水车和清凉的水作一个美丽的背景摄影留念。”

  小桥:一道又一道小桥。

  建筑特点:依止于自然,美丽了自然,建筑已与自然融为一体,富有地域特色,成为丽江的城市名片。

  4.丽江不只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富有地域特色的建筑,丽江的民俗民风更美。请你找出描写丽江人及游客的活动场景,说说这些场景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风貌。(提示学生,地点加上人物活动即为场景。)

  明确:丽江人及游客的活动场景:(1)在山下,马帮在驿道来往。几座小山前,人们正在建筑一座城,村庄里的木匠与石匠,正往那里出发。牧羊人在草甸上放牧牛羊。精神风貌:热爱生活,勤劳。

  (2)在街道,银匠“叮叮当当”敲打着银器;玉器店老板挂出了翡翠;字画店老板卖东巴象形文字的字画;白须垂胸的老者们,在演奏古代的音乐。精神风貌:热闹,快乐,勤奋。

  (3)在院子里,浇花人给兰花浇水;楼下正屋,主人一家在闲话;楼上回廊,寄居的游客拍照,楼上的客人和楼下的主人大声交谈。精神风貌:和谐,融洽。

  (4)晚上,游客聚集的茶楼酒吧中,传来人们的欢笑与歌唱。精神风貌:热闹,愉悦。

  目标导学三:品味构思,体会文章独特视角

  1.只有用美的语言,才能描绘出美的风景,请品析下面句子的妙处。

  (1)这些人来自远方,在那些地方,即便是寂静时分,他们的内心也很喧哗;在这里,尽情欢歌处,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

  明确:运用对比的修辞方法,是丽江古城抚平了并净化了人们喧哗的内心世界,表达了作者对丽江的热爱与赞美。

  (2)一些薄云掠过月亮时,就像丽江古城中,一个银匠,正在擦拭一只硕大的银盘。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月亮比作“银盘”,突出了月亮的圆与明亮,富有地方特色,给人以美的享受。

  2.作者从“一滴水”游览丽江的视角来展开描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丽江水多,水美,选取“一滴水”游览丽江,富有地方特色;可以多角度展开描写;如童话般奇幻,充满童趣。

  小结: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风景如画的丽江和丽江富有地域特色的建筑,用美妙的语言描绘了丽江的民俗民风,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展现了丽江的美丽和谐,给人以无限的美感。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这节课目标明确,丽江是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胜地,本文又是一篇如诗如画的游记,所以把这节课定位为欣赏丽江的美,八年级的学生通常会认为美就是自然风光美,往往忽视建筑的美和精神层面的美,所以这节课在欣赏美这一环节,就把美分为三个方面,这样能让学生加深对美的认识,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

  不足之处   在这次备课的过程中,感觉自己对阿来的认识仍然停留在雾里看花的层面,对丽江认识也不够,可能会存在认识不足之处,所以只有广泛阅读,才能对文本有全新的认识,在阅读这一方面也还要下功夫。

3、一滴水经过丽江导学案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编写者:章顺兰

  【学习目标】

  1、掌握并积累“蘸、斑斓、跌落、目眩神迷”等词语。

  2、朗读课文,体验这一滴水的奇幻生命旅程,体会作者在写景中饱含的情感。

  【相关链接】

  走近作者

  阿来,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四川省作协主席,巴金文学院院长,其代表作有《尘埃落定》《空山》《格萨尔王传》等。

  【自主学习】

  1、借助工具书,扫清障碍,有感情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砚()轻盈()苍劲()

  蘸()翡翠()斑斓()

  坊()硕大()矗立()

  (2)结合语境,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苍劲:

  斑斓:

  喧腾

  目眩神迷: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完成下列空格。

  [导航]:这是一篇游记散文,圈出文中表示地点转移的关键词,了解一滴水的旅程。

  本文以一滴水的身份,讲述自己由雪变成冰川再变成水后,经过驿道、纳西族村庄、___________、落水洞、黑龙潭、___________、街道店铺、___________,最后到金沙江的经历。

  3、课文写了丽江古城哪些特色景物?

  [导航]:阅读游记散文,要抓住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景物。

  4、请用“我喜欢丽江,丽江是一座……的古城”的句式写一句话。

  我喜欢丽江,丽江是一座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古城。

  5、我的疑问(请你将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准备课堂上与老师同学探究解决)。

  【合作探究】

  一、对学、群学,小组质疑解难。

  二、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1、作者为何要以一滴水的视角来写丽江?

  2、如何理解“古城的建筑就这样依止于自然,美丽了自然”一句的意思。

  3、本文语言浪漫,富有诗意和童趣,品析下列语句。

  (1)我又化成了一滴水,和瀑布里另外的水大声喧哗着扑向山下。在高山上,我们沉默了那么久,终于可以敞开喉咙大声喧哗。

  (2)在这里,尽情欢歌处,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

  4、本文通过一滴水的奇幻生命旅程,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拓展提升】

  槐花

  阿来

  突然袭来一股浓烈的花香。谢拉班在梦醒时突然感到过分的宁静,还闻到了稠重浓烈的花香。是槐花的香气。他关了灯,仰躺在床上。岗亭的顶尖就成了一只幽深的倒悬的杯子,里面斟满往事的气味。

  花香又一次袭来。谢拉班掀开楼顶口的盖板,下了楼梯。转过身子时,他发现了墙外河边的槐树。树和他就只隔着一条马路一扇铁栅门。目力所及,凡是被灰蒙蒙的灯光映射的地方都有巨大的寂静存在。而那些灯光照射不到的树林里、田野里、村庄里的夜晚似乎充满了声音,野兽走动,禽鸟梦呓,草木生长,夜风吹动……妻子死了,当派出所长的儿子看他孤独,为他办了农转非手续。这个以前远近闻名的猎手成了车场的守夜人。

  警车尖利的叫声划破了寂静。儿子他们又抓住小偷或者什么别的坏人了吗?谢拉班为那个小家伙担心了,虽然他知道小家伙不在城里。他曾听儿子说过:“叫小家伙不要再遇见我,他干的事够他蹲两年监狱。”

  躺在床上,闭上眼睛,那小家伙向他走来。那眉眼,那暴突的门牙都给人一种稚气的感觉。小家伙稚气未脱却故作老成,用一种突然有了钱,见了一点世界的大大咧咧的口气跟他说话:“嗨,老头……”谢拉班却偏偏对这么一个不懂礼貌的小家伙怀着父亲般的慈爱。他用哄孩子一样的声音说:“把车停好,停好。”停好车了,他又叮嘱他收好东西,关上车窗,上锁。每次都是等小家伙走远了,谢拉班才突然意识到:天哪,家乡话!老头已经很久不说家乡话了。除了家乡话,他只能讲几句和守车有关的不连贯的汉语。所以几乎失去了说话的机会。

  他刚进城时不住在这里,跟儿子和儿媳妇住在一起。儿媳妇说汉语,戴着眼镜,说话轻声细语。谢拉班尤其喜欢她那口整齐洁白的牙齿。儿媳妇给了他一间专门的房子。床低矮柔软。墙上挂着他舍不得卖掉的火枪,一对鹿角、几颗野猪獠牙和几片野鸡翎子。窗下有一张躺椅,上面铺着熊皮。

  小家伙每次都给他捎来东西:一捆引火的干树枝,点燃后熏除蚊虫和秽气的新鲜柏枝,糖果,甘蔗,鼻烟,甚至还带来过一摞连环画和一把玩具手枪。然后就和他告别,上街吃饭,打下点小注的台球。有一次,小家伙从车上抱出来大把洁白芬芳的槐花,他把槐花扔在熊皮上,小屋里立即充满了槐花的香气。他又从车上取下一小袋麦面,说:“做个馍馍吧,家乡的槐花馍馍吧。”谢拉班生火,烧水,和面,在面粉中掺进细碎的槐花瓣子。馍馍熟了。馍馍上纹路开阔,眉开眼笑,香气四溢。小屋里缭绕着甘甜的槐花香气。

  现在,在这个槐花初放、香气浓郁的夜半,谢拉班躺在床上,他好像又看到说家乡话的小家伙从车上下来时摹仿那些最老成的司机的姿态,听见他喊:“老头,嗨!”

  1、下列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老人的警察儿子并不太喜欢“小家伙”,是因为“小家伙”横亘在他和父亲之间,造成了他们父子失和。

  B.“小家伙”大大咧咧,身上稚气未脱,能够引起老人的认同,是因为他身上有老人年轻时候的影子。

  C.老人是孤独的,这种孤独来源于和儿媳妇语言上沟通的不顺畅和对儿媳妇某些行为的不认同。

  D.老人是一个藏族猎人,进入城市后极其不适应,除了城乡生活的反差外,还存在不同民族之间文化上的冲突。

  2、根据文中内容,分析谢拉班这一人物形象。

  3、简要赏析“馍馍上纹路开阔,眉开眼笑,香气四溢”一句。

  【当堂检测】

  1、下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砚台(yàn)轻盈(yíng)苍劲(cāng)

  B.蘸点(zhàn)翡翠(cuì)硕大(shuò)

  C.擦拭(chā)喧哗(xuān)眺望(tiào)

  D.矗立(chù)斑斓(lán)瀑布(pù)

  2、根据课文内容,补充下列短语。

  ()的四方街()的木府

  ()的丽江人()的小桥

  3、作者以第一人称写一滴水的旅行,从__________到__________,

  从__________到__________,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丽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石潭记》优秀教学设计(共三课时)(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积累文言词语,掌握重点实词。

  2、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3、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4、能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掌握其音与义,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增强语感,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体会文章按照游踪移步换景和抓住景物特征,生动形象的写景方法。

  教学难点:

  品味由景入情、以情入景的写作方法,激发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陶冶自身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访名山游大川实乃人生一大乐事,面对充满诗情画意的山山水水,我们总会心旷神怡、浮想联翩,既能获得美的享受,又常有许多感悟。然而有那么一位名人,面对秀丽奇特的自然风景,却觉得“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不信?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小石潭记》,与他同游,去感受他那特有的心境。今天我们学习《小石潭记》。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柳宗元(773~819)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于柳州,享年不到50岁。因为他是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又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著有《柳河东集》。

  2、作者曾被贬为永州司马,结合自己的经历和遭遇,写下了有连续性的、精美的山水游记多篇,合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姆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3、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所以才会有发现小石潭时心乐之,观鱼时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的愉悦心情;但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便会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自然流露出来。就很自然的融情入景了。

  4、学习生字:

  篁竹(huáng)清冽(liè)卷(quán)石底为坻(chí)

  为嵁(kān)佁然(yǐ)参差(cēncī)披拂俶(chù)而远逝

  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翕(xī)忽

  三、古汉语知识:

  1、一词多义:

  ①、可: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可以,能够,不可久居。

  ②、从:自,由,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跟随,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③、清:清澈,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冷清,以其境过清。

  ④、差:长短不一,参差披拂;交错,动词,其岸势犬牙差互。

  ⑤、以:因为,以其境过清;表示前一行为是后一行为的的方法或手段,可以不译,近岸卷石底以出。

  ⑥、乐:以…为乐,心乐之;逗乐,嬉戏,似与游者相乐。

  2、古今异义:

  ①、小生:古义青年,后生;今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②、去:离开;今常用义为“往”。

  3、词语活用:

  ①、西,向西,名词作状语。例句: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②、乐:a.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例句:心乐之;b.形容词作动词,嬉乐,逗乐,似与游着相乐。

  ③、下,a.名词作状语,向下。例句:日光下澈;b.名词作状语,在下面,下见小潭。

  ④、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一样。例句:斗折蛇行。

  ⑤、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例句:斗折蛇行。

  ⑥、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例句:其岸势犬牙差互。

  ⑦、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例句:凄神寒骨。

  ⑧、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寒冷。例句:凄神寒骨。

  ⑨、空:名词“空”用作“游”的状语,“在空中”。例句:皆若空游无所依。

  ⑩、近:形容词“近”带宾语“岸”,作动词表示靠近,接近。

  四、教师小结:

  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先叙写寻潭的经过,概写石潭的全貌。再写潭水与游鱼。接着写潭溪与岸势,最后写潭上人的感受交代了同游者。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凄苦之情。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课文。

  二、翻译课文,疏通文意。

  三、合作探究: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发现小潭: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移步换景的写法。

  3、全班齐读并背诵第一自然段。

  六、教师小结:

  人生难免会遇到不顺心的事,失落、抑郁、痛苦更是于事无补。我们要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人生,用灿烂的笑脸去应对挫折,不仅要做生活的强者,更要做生活的勇者。

  七、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样写景抒情的,他是怎样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喻自己的心情的。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2、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3、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潭中景物:潭水、游鱼、阳光、影子;侧面描写水的清澄:游鱼、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动静结合特写镜头。

  4、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明确: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小潭源流、溪身:斗折蛇形——明灭可见;岸势:犬牙差互——参差不齐

  3、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五、文章结尾是记录同游者,是游记常用的一种格式。

  六、总结全文:

  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至于篇末表现出来的凄苦心情,那是作者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所造成的,那样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跟我们今天的伟大时代完全不合了,对这点我们必须有明确的认识。

  七、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三。

  八、板书设计:

  21、小石潭记

  1、见小石潭:隔、闻、伐、取、见——移步换景

  2、潭中景物——特写镜头:潭水:清澄,侧面描写;游鱼:动静结合。

  3、小潭源流——形象比喻:溪身:曲折蜿蜒;岸势:参差不齐。

  4、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寓情于景。

  ————环境清幽、抑郁忧伤。

5、《一滴水经过丽江》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以“物”为叙述角度、按地点的转换(游踪)安排结构的写作手法;

  2.把握景物描写的特点。

  能力目标:欣赏文章自然洗练的语言风格;

  情感目标:

  1.学会观察和欣赏自然,懂得去发现平凡生活的美好;

  2.了解丽江的历史故事,热爱我们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以“物”为叙述角度、按地点的转换(游踪)安排结构的写作手法;

  2.把握景物描写的特点;

  3.引导学生去发现平凡宁静生活的美。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课前让学生画出丽江风景地图。假想自己是一滴水,会经过哪些地方,想象看到的风景。

  2.朗读教学法。学习散文离不开朗读,在反复朗读中引导学生感受自然洗练的语言风格。

  3.品读鉴赏法。细读文中的写景句子,对其进行赏析,并仿写。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读读写写”的字词,搜集有关丽江的民俗、故事,了解丽江的各个景点和地理位置,画出丽江风景地图,写一段导游词。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跟着导游游丽江

  师:这个单元我们都在名山大川游览,昨天去看了壮观雄浑的壶口瀑布,今天我们去宁静别致的世外桃源丽江。有请我们的导游先给我们作丽江介绍。

  2名同学预先准备好了导游词。学生介绍丽江。

  (二)整体感知——跟着水滴游丽江

  这一板块主要是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基础之上扫除生字词的障碍,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梳理游踪,即一滴水流经了哪些地方?让学生圈点勾画表明地点的词。

  学生梳理出路线图:玉龙雪山山顶——丽江坝——黑龙潭——玉河——四方街——中河——浇花人的大壶——兰花上——壶——中河——金沙江。

  老师总结游记文章可以以地点变换为线安排结构。

  (三)品味探究——怎样的丽江,怎样的水滴

  1.让学生联系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说说最喜欢哪处的风景,为什么?

  在这个环节,先让学生朗读写景的句子,在谈为什么喜欢的时候,老师适当引导赏析句子。

  2.根据对课文的品读对语言的品味,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这是_________的丽江。

  (美丽、祥和、宁静、美好、人们安居乐业、充满文化氛围……)

  3.品读“水”的形象。

  这是_________的一滴水。

  学生找文中描写水的句子,说说“水”的形象。参考:憧憬和向往美好、执着追求、善于发现美好、敬仰传统文化、对未知充满好奇和热情、积极快乐……

  4.探究主旨

  这滴水为什么一定要流过四方街?

  结尾作者写道:“作为一滴水,我终于以水的方式走过了丽江”,如何理解这句话?

  示例:因为丽江古城(四方街)的美好,这滴水憧憬和向往美好,它从玉龙雪山山顶奔流而下,就为了去往这美好的地方。作者其实是借“一滴水”来讲述自己的心愿,“终于”一词表现出作者对丽江的赞美和喜爱,对宁静淳朴最接近自然的生活的歌颂。

  (四)拓展延伸——假如你是一滴水

  1.学生小组交流:如果你变成一滴水,你想去往什么地方,会有怎样的经历?(启发学生想象,锻炼想象和联想能力)

  (五)体验反思——一滴水的视角

  请学生仿照此文写一篇以物为叙述角度的作文,以一株花、一只猫、一堵墙……的角度来写作。

  附:板书

  这是_________的丽江丽江游记

  这是_________的一滴水叙述角度(物)

  如果我是一滴水(一株花、一堵墙)……

6、《一滴水经过丽江》优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一滴水,爱上古城丽江,书写了一场天荒地老的旷世绝恋!纵贯时空跨长河,水,让丽江这座灿若星辰的历史文化名城,于泱泱华夏锦绣河山的巍然天宇中,特立独行,熠熠生辉!纵使天旋日转,岁月厮磨,斗转星移,远山长天依旧,一滴水演绎了史诗般的恢宏之恋。

  学习目标:

  1.理清写作顺序。

  2.学习新颖独特的写作视角。

  3.把握别具匠心的景物描写。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有人说,生命就是一场旅行,总有一个地方,在向你深情地召唤,即使你的脚步不能抵达,心灵也要前往。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着一滴水,抵达一个让无数人魂牵梦绕的地方,这个地方叫——丽江。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砚池(yàn)    蘸(zhàn)    驿道(yì)

  矗立(chù) 闸口(zhá) 眺望(tiào)

  擦拭(shì) 流淌(tǎng) 草甸(diàn)

  徘徊(páihuái)轻盈(yíng)喧哗(xuān)

  硕大(shuò) 斑斓(lán)

  (2)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掌故:原指旧制、旧例。后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遗闻逸事。

  苍劲:老练刚劲。

  目眩神迷:眼花缭乱,心神摇荡。

  斑斓:灿烂多彩。

  2.作者简介。

  阿来,藏族,1959年生于四川省马尔康县,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史上最年轻获奖者。主要作品有诗集《梭磨河》,小说集《旧年的血迹》《月光下的银匠》,长篇小说《尘埃落定》《空山》,长篇地理散文《大地的阶梯》,散文集《就这样日益在丰盈》等。

  3.背景链接。

  作者在自己的微博写道:武威行后,又到丽江,其实都在作关于藏文化边缘区的一些相关调查。说调查也不准确,因为材料多从书面上来,但从书上搜得材料后,还要想到这些事实的曾经的发生地,感受一番。不意,当地政府知道我到了丽江,邀我写一篇适合小学生读的关于丽江的文字。这是很不好写的文字,试着写了。交卷给丽江当地外,也贴在这里,聊作丽江之行的一个纪念。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一滴水是在什么时候经过丽江的?这一滴水游览了丽江哪些地方呢?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句,分析文章的写作顺序。

  【交流点拨】(1)从古到今从早到晚的时间顺序:“我知道,那时是明代”,“再次醒来,时间又过去了好几百年”,“这时的丽江已经是一座很大的城了”,“如今全中国全世界都要来看丽江”,“进城之前”,“黄昏时”,“出了古城”,“黎明时分”等。(2)从高到低由远及近的空间顺序:一滴水的行踪(玉龙雪山——丽江坝的草甸——落水洞——四方街——城外果园和田地——金少江——大海)。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通过时空多维度把景物组合串联在了一起。

  2.作者为什么要以一滴水的视角来写丽江呢?

  【交流点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富有童真童趣,适合学生阅读;水是无形的,流动的,可以巧妙地把古今时空串联起来;丽江的景物大多与水有关(水契合了丽江的外形)。

  (二)深层探究。

  3.文章写一滴水变成一片雪和一块冰的前世今生,为什么不直接写一滴水去游览丽江,而是要反复写“我”沉睡“我”醒来呢?

  【交流点拨】用一滴水的前世今生写出了丽江古城的前世今生、历史变迁,让读者仿佛回到明代,有身临其境之感,巧妙而合理。

  4.“在这里,尽情欢歌处,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一句中的“他们”指谁?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内涵?

  【交流点拨】“他们”指“游客”。游客的心像水一样纯净淳朴,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愿意来到丽江,因为他们爱上了丽江,他们的灵魂在这里受到洗礼。丽江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丽江人像水一样淳朴澄澈的心灵,让远道而来的客人也会受到感染,他们会忘记一切名利,让自己的心纯洁得就像一滴水一样晶莹。

  5.朗读课文,找出描写丽江景物的句子,并分析景物特点。

  【交流点拨】(1)风景描写:景致分明,整个画面有层次感,从高到低,由远到近,以玉龙雪山为背景,以玉河、街道为线条,以四方街小广场为梯形,构成丽江城风景画,并用水的流动为画面增加运动感;色彩丰富,白色的雪花,白色的冰川,蓝色的天空,绿色的盆地,绿色的松、杉、草甸!翠绿的象山,凤凰山、笔架山、碧绿的深潭,红色的杜鹃、山茶,青瓦色的四方街,黑褐色的大水车,黄昏时五彩的灯光,构成了一幅优美的风景画。(2)风物描写: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丽江古城是一座风景秀丽,历史悠久和文化灿烂的名城,也是少数民族古镇,城里的街道、宫殿、水车、小桥,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3)风俗描写:丰富而融合。文章所写的民众活动,赶路、建设、放牧、经商、拉琴、浇花、闲聊、畅游、聚集、唱歌,构成了丽江民俗画。

  6.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本文通过一滴水的视角,带着夙愿,经历了漫长的黑暗与等待,游历了丽江,表达了作者对丽江的赞美和热爱。

  (三)写法分析

  作者以第一人称写一滴水的旅行,从古代到现代,从雪山到平原,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丽江的自然景物、风土人情,给读者以清新优美的艺术感受,表达了作者对丽江的热爱与赞美之情。新颖巧妙的叙述角度、清晰明了的游览行踪、别具匠心的景物描写,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

  拓展延伸

  请查阅丽江的相关资料,写一则介绍丽江的解说词。

  【交流点拨】示例一:丽江市位于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连接部位,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最高点为玉龙雪山主峰,海拔一般都在2000米以上,属低纬暖温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境内水利资源丰富,动植物种类繁多,为云南省重点林区、中国水电西电东送基地之一。 示例二:丽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除汉族外,共有12个世居少数民族,22种少数民族;旅游资源丰富,有旅游风景点104处,有丽江古城、玉龙雪山、虎跳峡、老君山、束河古镇等知名旅游景点,先后被评为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中国十大休闲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十大魅力城市等荣誉称号。

7、《一滴水经过丽江》优秀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丽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

  2.体会作者以一滴水的视角去游览丽江的新颖构思。

  过程与方法

  朗读课文,发挥想象,跟随作者以一滴水的身份去游览丽江,领略丽江古城的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热爱祖国风光,热爱祖国灿烂文化,为把祖国建设得更美好而努力学习。

  重点抓住作者重点介绍丽江四方街的景物特征,感受她的魅力所在。

  难点会作者化身为一滴水经过丽江,介绍丽江的新颖构思和独特视角。

  教法朗读法,讨论法,活动探究。

  教具挂图,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在我国的西南边陲,有一座美丽的城市,她的名字叫丽江,因其独特的人文和自然景观,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喜聚的地方。作家阿来以一滴水的独特视角,带领我们去游览这座古城,更增添了一份新奇的美感。今天我们就来赏读这篇佳文——《一滴水经过丽江》吧!

  阿来,男,藏族,1959年生于四川省马尔康县,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史上最年轻获奖者,主编过《科幻世界》。代表作有小说《尘埃落定》《空山》《格萨尔王》,2016年,作品《蘑菇圈》获得第四届郁达夫小说奖中篇小说奖。

  丽江即丽江市,位于云南省西北部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连接部位,曾经是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中转站。历史非常悠久,因为独特的人文和自然景观,成为国内人气非常高的旅行胜地。

  丽江古城又叫大研古镇,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古城,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这里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小桥流水式的布局,错落有致的民居建筑,还有散漫的生活节奏,丰富的夜生活。

  不少旅行者以为丽江古城就是丽江,其实不然。除了古城,丽江地区面积远大于丽江古城,这里有很多值得游览的地方——比如神秘的“东方女儿国”泸沽湖,安静闲适的束河古镇,巍峨雄伟的玉龙雪山,山清水秀的拉市海和波澜壮阔的虎跳峡等地。

  朗读课文,初步理解文章的内容。

  1.文章标题有什么含义?

  “一滴水”实际上指作者自己。题目的含义是作者以“一滴水”的身份游览丽江,向人们介绍丽江这座古城。

  2.文章标题“一滴水经过丽江”中“经过丽江”在文中是怎样体现的?

  具体体现是,“顺着玉河,我来到了四方街前”,“我乘水车转轮缓缓升高,看到了古城……”,“从水车上哗然一声跌落下来,回到了玉河”,“我穿过了一道又一道小桥”,“我经过……经过……经过……经过……进了纳西人三坊一照壁的院子”,“黄昏时,三人再去打水浇花时,我又回到了穿城而过的水流之中”,“很快,我就和更多的水一起出了古城,来到了城外的果园和田地里”,“黎明时分,作为一滴水,我来到了喧腾奔流的金沙江边,跃入江流,奔向大海”。

  这些语句实际上交代了作者的行踪,可见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按作者的游踪顺序来安排的。

  3.再读课文,画出文中的重点词句,搞清作者在文中着重介绍了丽江的什么景观。

  作者主要介绍了丽江的四方街。

  1.文中的这一滴水在形体上有哪些变化?

  开始是玉龙雪山上的一片雪,又化成冰成为冰川的一部分,然后融化成一滴水。

  作者开始交代一滴水的身份来源,实际上是介绍丽江河流源头以及地理位置——玉龙雪山。

  2.这一滴水到丽江经历了怎样的曲折?

  先是玉龙雪山顶上形体的演变,再是奔向丽江却跌落到落水洞中,经历漫长黑暗与等待才冒出来,后又经历了水车上的眺望和玉河中的徘徊,最终来到丽江,穿行于最美丽的四方街。

  3.作者以一滴水的身份是怎样介绍四方街的?

  四方街应是丽江最核心最美丽的景观,作者以一滴水的身份在文中对它作了三处介绍。

  一是在文中第3自然段,简要介绍了四方街的历史沿革,因徐霞客而扬名天下。

  二是在文中第10自然段,作者化成水滴乘水车升高遥望:苍劲的老柏树,重重房屋,蜿蜒老街,自然美丽。

  三是在文中第13、14自然段具体而详细地介绍:有银器小店,玉器店,字画店,纳西人家,以及黄昏时茶楼酒吧,喧哗的夜景,等等。

  4.文章的第8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过渡段。领起下文,同时与上文第4自然段相呼应,突出四方街的重要,是一滴水旅行的重要地方。

  5.第13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着重介绍了东巴文“水”这个字?

  (1)作者是化身为一滴水游丽江的,这里介绍“水”这个字,自然合拍。

  (2)从“水”这个字说明了当地有着历史悠久的文化和文明,反映了当地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6.作者在文中是怎样安排时间这一条线索的?

  既有大的时间概念:从古代到现在;又有具体的时间观:从白天到黄昏,再到第二天黎明时分。

  7.作者为什么要让自己化作一滴水去经过(游览)丽江?

  因为丽江既是当地城市名称,也是穿城而过的一条河流。作者化身为一滴水在丽江中流淌,可穿越历史,纵贯疆域,从不同角度、多层面地介绍丽江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城市建筑,人物风情,等等。且构思新奇、视角独特,既能让人易于接受,有身临其境之感,又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8.在文中,作者是以一滴水的身份,介绍了自己游览丽江的全过程,我们是不是可以仿照这种写法,以其他的身份介绍自己曾游览的某个地方。

  生甲:我到过北方的大草原,我想化作一匹骏马奔驰在辽阔的草原上。

  生乙:我曾到过祖国的南海,我想化为一条鱼,畅游在碧波之中。

  生丙:我曾到过深圳,我想变成一辆现代汽车,行驶在宽阔的高速公路上。

  第一部分(1~2):写自己是玉龙雪山的雪化成的一滴水。

  第二部分(3~15):具体介绍自己以一滴水的身份游览丽江的经过,重点是游览四方街。

  第三部分(16):写“我”奔向金沙江,作为一滴水,完成了游历丽江的行程。

  作者以第一人称写一滴水的旅行,从古代到现代,从雪山到平原,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丽江的自然景物、人文风情,给读者以清新优美的艺术感受,表达了作者对美丽丽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1.以时间和行踪交叉为序,安排全文的内容,这符合游记散文的行文特色。

  2.语言优美,融情于景。作者在文中写景不乏优美语句,又饱含情感。如第10自然段写景句“我乘水车转轮缓缓升高,看到了……看到了……看到了……看见了……,”运用排比修辞,多方面介绍四方街的远景,表达了心中的向往之情。再如第14自然段“在这里,尽情欢歌处,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运用了比喻,对远方来客进行真诚的赞颂。

  3.构思新颖,视角独特。

  作者以第一人称写一滴水的旅行,从古代到现代,从雪山到平原,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丽江的自然景物、人文风情,令人耳目一新。

  一滴水经过丽江一滴水身世来源丽江地貌,历史耐心等待终如愿游四方街水车上眺望:穿行街道:人文风情黄昏夜景走进丽江,跃入金沙江城市美丽视角独特情感炽热

  古代——现代  白天——黄昏——黎明

  教后反思

  教学本课后,再联系前面几课类似的游记散文教学,我有了如下一点心得和反思:

  教育为学生提供了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但仅仅让学生掌握知识远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理想在于将一个孩子的知识转化为智慧,推动他们去体验人生去关注了解社会,充分培养学生的主体情感。老师只有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把握他们的主体情绪,通过点拨和引导,创设情境,才能让他们的心动起来,让他们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创造性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并达到发展。在对真善美的领悟中化解思维疙瘩,解除心理障碍,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8、《一滴水经过丽江》教学案例(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设想】

  《社戏》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反映儿童生活的小说,充满童真童趣,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易于接受也容易产生共鸣。我们利用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通过想象和联想,让其“感之于外,受之于心”,尝试着让学生达到“如临其境,物我两忘”的境地。基于此,我设想让学生多读、多听,去感受语言的情趣、语言的美感以及其中的情感。

  【教学目标】

  1.体会江南水乡的文化生活,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家乡的文化习俗。

  2.体会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和抒情作用。

  3.体会农家少年的纯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真挚感情;理解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留恋之情。

  【教学重点】

  本文的景物描写细致逼真,充满江南水乡的特色。引导学生领会江南水乡的自然美、人性美,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

  本文通过“社戏”来表达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留恋之情,引导学生理解这一情感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课前预习】

  1.查字典解决生字词。

  2.自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

  3.搜集与社戏内容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童年是美好的、快乐的。童年是一道七色的彩虹,时常引导我们走向梦的故乡;童年是一首动听的歌曲,伴我们在人生的舞台上徜徉;童年是一瓶醇香的美酒,将我们纯真的往事珍藏;童年是一条弯弯的小船,载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童年是一只快乐的小鸟,张开翅膀,携我们在自由的蓝天上飞翔;童年又是一枚小小的铃铛,不管春与夏、秋与冬,永远在我们记忆深处回响……是啊,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欢快跳跃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今天让我们走进鲁迅的《社戏》,一起去感受童年的纯真和美好吧。

  二、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感知主要内容。

  你感知到了哪些乐事、哪些美景、哪些难忘的人?

  学生发言,在班上交流。

  教师点拨归结:乐事有掘蚯蚓、钓虾、放牛、船头看戏、归途偷豆;美景有月夜行船、月下归航;难忘的人有双喜、桂生、阿发、六一公公、“我”。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1.平桥“乐”事,乐在何处?

  (1)阅读课文前三段,说说自己的感受。

  (2)在体味中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2.归途偷豆,趣又何在?

  (1)播放“偷吃罗汉豆”的画面,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2)分角色朗读偷豆时个性鲜明的人物语言,同时谈一谈你对偷豆一事的感受。

  3.途中美景,美在哪里?

  (1)朗读“月夜行船”“月下归航”语段,其他同学闭目静听,想象其意境,体会语言的优美和表现的大自然的美。

  (2)多媒体展示“月夜行船”图片,学生欣赏。

  (3)请学生用“我觉得……(美词)用得好,好在它写出了……”的形式进行品味,准备精彩发言。

  4.体味角色,评说人物。

  找出你喜欢的人物的相关语言、动作、心理描写,认真加以体味。

  四、迁移体验

  1.“我”的童心随着情节的发展有着鲜明的表现,试借助人物心理活动加以体会。你有类似的体验吗?

  2.文章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对这个结尾应该怎样理解?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会吗?

  五、拓展延伸

  本文写了“我”的家乡的文化习俗“社戏”,请同学们想想自己的家乡有哪些文化习俗,说来听听。

  教学案例二

  【教学目标】

  1.体会江南水乡的文化生活,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家乡的文化习俗。

  2.体会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和抒情作用。

  3.体会农家少年的纯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真挚感情;理解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留恋之情。

  【评价任务】

  1.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景物描写的妙处。

  2.学会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童年引读

  童年对许多人来说,都是美好快乐的。在成人后回忆往事,觉得当时的人和事,更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难忘的经历。哪位同学愿意把自己最难忘的经历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学生回答)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鲁迅的小说《社戏》,那又是怎样的一件事、一种感受呢?

  二、检查预习

  1.介绍鲁迅的相关知识,教师补充。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等。

  2.字词检查。

  归省 行辈 惮 絮叨 怠慢 撺掇 凫水 潺潺 歌吹 蕴藻 皎洁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理清文章结构。

  (教师可适当提示: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课文层次。)

  明确: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社戏。

  可划分为三部分:①看戏前(第1~3段);②看戏中(第4~30段);③看戏后(第31~40段)。

  2.用圈点勾画法标出自己最欣赏的词、句、段。

  3.了解课文内容,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合作探究,平桥“乐”事

  速读第一部分,思考问题。

  1.平桥村是怎样的一个村庄?

  明确:平桥村近海临河,“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是一个劳动人民居住的环境优美的小村庄。

  2.“我”在平桥村得到了很多优待,这表现了村民的什么特点?

  明确:村民热情好客,民风淳朴。

  3.“我”在平桥村有哪些乐事?概括回答。

  明确:掘蚯蚓;去钓虾,虾归“我”吃;一同去放牛。

  4.本篇题为“社戏”,重在叙写去看戏,写这些在平桥村的一般乐事又有什么作用?

  明确:写这些在平桥村的一般乐事,多方面地表现出那段生活的乐趣。钓虾、放牛已是乐趣甚浓,“第一盼望”的“看戏”就应更乐趣无穷。这样,为写最大乐事——看社戏作了铺垫。

  5.这样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却是“我”的“乐土”,这是因为什么?

  明确:(1)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一类难懂的书,可以自由快乐地生活。

  (2)这里有许多年龄相仿的小朋友陪着“我”玩,彼此平等,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

  (3)每天可以钓虾、放牛,生活丰富多彩,并充满了友爱和情趣。

  五、合作探究,赵庄看戏

  默读第二部分看社戏的全过程,并思考:

  1.围绕社戏主要写了哪几件事?并据此划分这部分的层次。

  明确:

  第一层(第4~9段):看社戏前的波折。第二层(第10~13段):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第三层(第14~21段):在赵庄看社戏。第四层(第22~30段):看社戏后深夜归航。

  2.看戏之前遇到了什么波折?后来是如何解决的?为什么这样写?

  明确:

  波折一:一时叫不到船——转机一:八叔的航船回来了。

  波折二:母亲不准“我”和别人一同去——转机二:少年们愿意和“我”同去。

  波折三:怕外祖母担心——转机三:双喜用写包票的话做了保证。

  这样叙写既突出了双喜等小伙伴们的友爱、聪慧,同时也显得文笔曲折。

  3.终于去看社戏了,哪些文字写出了“我”急切的心情?

  明确:“我”坐航船去看社戏途中曾有两点误认:一是把途中的“松柏林”认成赵庄,一是把“渔火”误认成戏台上的灯火。心急才产生了误认,写这两点误认,既构成了情节的曲折,又进一步表现出“我”急欲到赵庄看社戏的心情。

  4.在作者笔下,“我”急切要看到的戏好看吗?为什么?

  明确:不好看。原因:①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没翻;②想看到“蛇精”和“跳老虎”,但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③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终于出台了”,并不停地唱着。

  六、合作探究,月下归航

  1.在返航途中,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写“我”对赵庄的留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正面、侧面进行描写,突出船快,表现了孩子们驾船技术的高超。

  2.夜深了,人乏船慢,兴致将尽,在小说将要结束之际,偷豆一事又把情节推向了高潮。为什么说是“偷”?这个情节的设置是为了表现什么?

  明确:孩子们认为背着大人摘豆吃是不应该的,所以直言不讳地说“偷”。“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这些话足以表现出这群农家孩子的热情好客、纯朴善良、天真活泼。偷豆这一情节,表现了农家少年的天真、热情、纯朴和稚气。正是因为偷豆吃的童心和野趣,才使普通的罗汉豆有了无比的美味,才使“我”终生难忘。“偷”反映了小朋友们诚恳待客的热情;“偷”跳动着小朋友们纯洁无私的心;“偷”反映了小朋友们周到细致、天真纯朴的天性。文中的“偷”是一种热情的、无私的、天真质朴的“偷”,“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欢乐。

  七、作业

  背诵描写景物的第11、12段。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回顾本文的情节结构,找出描写景物的段落。

  教师引导语:景物描写是本文的一大魅力所在,作者用了什么样的写法把景物写得如此吸引人呢?

  二、品读赏析,景物描写

  1.去赵庄看戏的途中,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夜行船的美景?

  讨论归纳:

  嗅觉:豆麦和水草的清香。

  触觉:感到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视觉:碧绿的豆麦田地、水气中朦胧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星星点点的渔火。

  听觉:似乎听到了歌吹。

  想象:……几点火,料想便是……渔火。

  2.这样描写看戏途中的情景,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这段描写,从感官入手,描绘了豆麦、水草的清香、淡黑起伏的连山、皎洁的月光、闪亮的渔火、婉转悠扬的笛声、孩子们的欢笑声,写得有声有色有味,然而更有情。写连山,以动写静;写笛声,以声传情;写渔火,由远及近。这样写,既给人一种诗情画意之感,又将社戏放在仙境般的景致中呈给读者。表现了“我”急欲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

  (学生齐读第11、12段,体会景物描写的妙处。)

  小结:这是一段优美清丽的自然环境描写,写出了农村夜景的清新,写出了行船之快,也很好地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情与景有机地交融在一起。

  三、复述偷豆,感知人物形象

  (请学生复述偷豆情节。)

  这一情节描写的主要人物是谁?其他人物有谁?他们具有怎样的品质?

  (学生跳读相关段落,勾画语句,概括人物性格。小组讨论交流。)

  明确:主要描写了双喜,其他人物还有阿发、桂生、六一公公。

  双喜:胆大心细、聪明伶俐、自信,能为他人着想,体贴,有责任心。

  阿发:天真、调皮、质朴、热心、憨厚、无私。

  桂生:纯朴、勤快。

  六一公公:宽厚、善良、纯朴、好客、热诚。

  四、合作探究,梳理详略

  1.全文写了哪几个故事情节?详略又是怎样安排的?

  (投影七个故事情节,梳理明确)

  A.赵庄看社戏 B.夜航去看社戏途中 C.看社戏前的波折

  D.看社戏归航偷豆 E.六一公公送豆 F.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G.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

  (1)情节顺序是:G、F、C、B、A、D、E

  (2)详写的是:A、B、C、D

  (3)略写的是:E、F、G

  2.课文这样有详有略地叙写事件,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讨论明确:这样详写、略写相配合,既表现出小住农村的诸多乐趣和所见的诸多美好事物,又使文章情节多姿多彩。

  五、归纳主旨,体验反思

  1.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呢?

  (学生讨论)

  明确:“我”所难忘的是农村特有的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以及人们朴实、善良的性格。对这段生活的回忆也表达了“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请你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旨。

  明确:本文通过记叙“我”与农村孩子看戏前后的故事,赞美了农民和农家孩子纯朴的品质和聪明才干,表现了作者向往美好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六、总结

  七、作业

  写一篇回忆童年趣事的短文,二三百字即可。

9、《一滴水经过丽江》名师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20 一滴水经过丽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丽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

  2.体会作者以一滴水的视角去游览丽江的新颖构思。

  过程与方法

  朗读课文,发挥想象,跟随作者以一滴水的身份去游览丽江,领略丽江古城的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热爱祖国风光,热爱祖国灿烂文化,为把祖国建设得更美好而努力学习。

  教学重点

  抓住作者重点介绍丽江四方街的景物特征,感受她的魅力所在。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化身为一滴水经过丽江,介绍丽江的新颖构思和独特视角。

  教法学法

  朗读法,讨论法,活动探究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我国的西南边陲,有一座美丽的城市,她的名字叫丽江,因其独特的人文和自然景观,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喜聚的地方。作家阿来以一滴水的独特视角,带领我们去游览这座古城,更增添了一份新奇的美感。今天我们就来赏读这篇佳文——《一滴水经过丽江》吧!

  二、背景资料

  丽江即丽江市,位于云南省西北部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连接部位,曾经是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中转站。历史非常悠久,因为独特的人文和自然景观,成为国内人气非常高的旅行胜地。

  丽江古城又叫大研古镇,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古城,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这里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小桥流水式的布局,错落有致的民居建筑,还有散漫的生活节奏,丰富的夜生活。

  不少旅行者以为丽江古城就是丽江,其实不然。除了古城,丽江地区面积远大于丽江古城,这里有很多值得游览的地方——比如神秘的“东方女儿国”泸沽湖,安静闲适的束河古镇,巍峨雄伟的玉龙雪山,山清水秀的拉市海和波澜壮阔的虎跳峡等地。

  三、作者简介

  阿来,男,藏族,1959年生于四川省马尔康县,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史上最年轻获奖者,主编过《科幻世界》。代表作有小说《尘埃落定》《空山》《格萨尔王》,2016年,作品《蘑菇圈》获得第四届郁达夫小说奖中篇小说奖。

  四、检查预习

  给加点字注音

  砚(yàn)蘸(zhàn)轻盈(yíng)喧哗(huá)驿道(yì)矗立(chù)映照(yìng)闸口(zhá)苍劲(cāng)犹豫(yù)翡翠(fěicuì)眺望(tiào)擦拭(cā)硕大(shuò)亭台楼阁(gé)目眩神迷(xuàn)五彩缤纷(bīn)草甸(diàn)

  五、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初步理解文章的内容。

  1.文章标题有什么含义?

  “一滴水”实际上指作者自己。题目的含义是作者以“一滴水”的身份游览丽江,向人们介绍丽江这座古城。

  2.文章标题“一滴水经过丽江”中“经过丽江”在文中是怎样体现的?

  具体体现是,“顺着玉河,我来到了四方街前”,“我乘水车转轮缓缓升高,看到了古城……”,“从水车上哗然一声跌落下来,回到了玉河”,“我穿过了一道又一道小桥”,“我经过……经过……经过……经过……进了纳西人三坊一照壁的院子”,“黄昏时,三人再去打水浇花时,我又回到了穿城而过的水流之中”,“很快,我就和更多的水一起出了古城,来到了城外的果园和田地里”,“黎明时分,作为一滴水,我来到了喧腾奔流的金沙江边,跃入江流,奔向大海”。

  这些语句实际上交代了作者的行踪,可见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按作者的游踪顺序来安排的。

  3.再读课文,画出文中的重点词句,搞清作者在文中着重介绍了丽江的什么景观。

  作者主要介绍了丽江的四方街。

  六、精读研讨

  1.文中的这一滴水在形体上有哪些变化?

  开始是玉龙雪山上的一片雪,又化成冰成为冰川的一部分,然后融化成一滴水。

  作者开始交代一滴水的身份来源,实际上是介绍丽江河流源头以及地理位置——玉龙雪山。

  2.这一滴水到丽江经历了怎样的曲折?

  先是玉龙雪山顶上形体的演变,再是奔向丽江却跌落到落水洞中,经历漫长黑暗与等待才冒出来,后又经历了水车上的眺望和玉河中的徘徊,最终来到丽江,穿行于最美丽的四方街。

  3.作者以一滴水的身份是怎样介绍四方街的?

  四方街应是丽江最核心最美丽的景观,作者以一滴水的身份在文中对它作了三处介绍。

  一是在文中第3自然段,简要介绍了四方街的历史沿革,因徐霞客而扬名天下。

  二是在文中第10自然段,作者化成水滴乘水车升高遥望:苍劲的老柏树,重重房屋,蜿蜒老街,自然美丽。

  三是在文中第13、14自然段具体而详细地介绍:有银器小店,玉器店,字画店,纳西人家,以及黄昏时茶楼酒吧,喧哗的夜景,等等。

  4.文章的第8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过渡段。领起下文,同时与上文第4自然段相呼应,突出四方街的重要,是一滴水旅行的重要地方。

  5.第13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着重介绍了东巴文“水”这个字?

  (1)作者是化身为一滴水游丽江的,这里介绍“水”这个字,自然合拍。

  (2)从“水”这个字说明了当地有着历史悠久的文化和文明,反映了当地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6.作者在文中是怎样安排时间这一条线索的?

  既有大的时间概念:从古代到现在;又有具体的时间观:从白天到黄昏,再到第二天黎明时分。

  7.作者为什么要让自己化作一滴水去经过(游览)丽江?

  因为丽江既是当地城市名称,也是穿城而过的一条河流。作者化身为一滴水在丽江中流淌,可穿越历史,纵贯疆域,从不同角度、多层面地介绍丽江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城市建筑,人物风情,等等。且构思新奇、视角独特,既能让人易于接受,有身临其境之感,又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8.在文中,作者是以一滴水的身份,介绍了自己游览丽江的全过程,我们是不是可以仿照这种写法,以其他的身份介绍自己曾游览的某个地方。

  示例:

  我到过北方的大草原,我想化作一匹骏马奔驰在辽阔的草原上。

  我曾到过祖国的南海,我想化为一条鱼,畅游在碧波之中。

  我曾到过深圳,我想变成一辆现代汽车,行驶在宽阔的高速公路上。

  七、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2):写自己是玉龙雪山的雪化成的一滴水。

  第二部分(3~15):具体介绍自己以一滴水的身份游览丽江的经过,重点是游览四方街。

  第三部分(16):写“我”奔向金沙江,作为一滴水,完成了游历丽江的行程。

  八、探究主旨

  作者以第一人称写一滴水的旅行,从古代到现代,从雪山到平原,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丽江的自然景物、人文风情,给读者以清新优美的艺术感受,表达了作者对美丽丽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九、归纳写作特点

  1.以时间和行踪交叉为序,安排全文的内容,这符合游记散文的行文特色。

  2.语言优美,融情于景。作者在文中写景不乏优美语句,又饱含情感。如第10自然段写景句“我乘水车转轮缓缓升高,看到了……看到了……看到了……看见了……,”运用排比修辞,多方面介绍四方街的远景,表达了心中的向往之情。再如第14自然段“在这里,尽情欢歌处,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运用了比喻,对远方来客进行真诚的赞颂。

  3.构思新颖,视角独特。

  作者以第一人称写一滴水的旅行,从古代到现代,从雪山到平原,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丽江的自然景物、人文风情,令人耳目一新。

  十、课文总结

  一滴水经过丽江一滴水身世来源丽江地貌,历史耐心等待终如愿游四方街水车上眺望:穿行街道:人文风情黄昏夜景走进丽江,跃入金沙江城市美丽视角独特情感炽热

  十一、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

  2、写一篇游记。

  板书设计

  一滴水经过丽江一滴水身世来源丽江地貌,历史耐心等待终如愿游四方街水车上眺望:穿行街道:人文风情黄昏夜景走进丽江,跃入金沙江城市美丽视角独特情感炽热

  古代——现代  白天——黄昏——黎明

  课后反思

  教学本课后,再联系前面几课类似的游记散文教学,我有了如下一点心得和反思:

  教育为学生提供了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但仅仅让学生掌握知识远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理想在于将一个孩子的知识转化为智慧,推动他们去体验人生去关注了解社会,充分培养学生的主体情感。老师只有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把握他们的主体情绪,通过点拨和引导,创设情境,才能让他们的心动起来,让他们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创造性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并达到发展。在对真善美的领悟中化解思维疙瘩,解除心理障碍,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10、《一滴水经过丽江》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以“物”为叙述角度、按地点的转换(游踪)安排结构的写作手法;

  2.把握景物描写的特点。

  能力目标:欣赏文章自然洗练的语言风格;

  情感目标:

  1.学会观察和欣赏自然,懂得去发现平凡生活的美好;

  2.了解丽江的历史故事,热爱我们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以“物”为叙述角度、按地点的转换(游踪)安排结构的写作手法;

  2.把握景物描写的特点;

  3.引导学生去发现平凡宁静生活的美。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课前让学生画出丽江风景地图。假想自己是一滴水,会经过哪些地方,想象看到的风景。

  2.朗读教学法。学习散文离不开朗读,在反复朗读中引导学生感受自然洗练的语言风格。

  3.品读鉴赏法。细读文中的写景句子,对其进行赏析,并仿写。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读读写写”的字词,搜集有关丽江的民俗、故事,了解丽江的各个景点和地理位置,画出丽江风景地图,写一段导游词。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跟着导游游丽江

  师:这个单元我们都在名山大川游览,昨天去看了壮观雄浑的壶口瀑布,今天我们去宁静别致的世外桃源丽江。有请我们的导游先给我们作丽江介绍。

  2名同学预先准备好了导游词。学生介绍丽江。

  (二)整体感知——跟着水滴游丽江

  这一板块主要是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基础之上扫除生字词的障碍,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梳理游踪,即一滴水流经了哪些地方?让学生圈点勾画表明地点的词。

  学生梳理出路线图:玉龙雪山山顶——丽江坝——黑龙潭——玉河——四方街——中河——浇花人的大壶——兰花上——壶——中河——金沙江。

  老师总结游记文章可以以地点变换为线安排结构。

  (三)品味探究——怎样的丽江,怎样的水滴

  1.让学生联系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说说最喜欢哪处的风景,为什么?

  在这个环节,先让学生朗读写景的句子,在谈为什么喜欢的时候,老师适当引导赏析句子。

  2.根据对课文的品读对语言的品味,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这是_________的丽江。

  (美丽、祥和、宁静、美好、人们安居乐业、充满文化氛围……)

  3.品读“水”的形象。

  这是_________的一滴水。

  学生找文中描写水的句子,说说“水”的形象。参考:憧憬和向往美好、执着追求、善于发现美好、敬仰传统文化、对未知充满好奇和热情、积极快乐……

  4.探究主旨

  这滴水为什么一定要流过四方街?

  结尾作者写道:“作为一滴水,我终于以水的方式走过了丽江”,如何理解这句话?

  示例:因为丽江古城(四方街)的美好,这滴水憧憬和向往美好,它从玉龙雪山山顶奔流而下,就为了去往这美好的地方。作者其实是借“一滴水”来讲述自己的心愿,“终于”一词表现出作者对丽江的赞美和喜爱,对宁静淳朴最接近自然的生活的歌颂。

  (四)拓展延伸——假如你是一滴水

  1.学生小组交流:如果你变成一滴水,你想去往什么地方,会有怎样的经历?(启发学生想象,锻炼想象和联想能力)

  (五)体验反思——一滴水的视角

  请学生仿照此文写一篇以物为叙述角度的作文,以一株花、一只猫、一堵墙……的角度来写作。

  附:板书

  这是_________的丽江丽江游记

  这是_________的一滴水叙述角度(物)

  如果我是一滴水(一株花、一堵墙)……

11、《一滴水经过丽江》优秀导学案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全文,梳理写作思路。

  2.体会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全方位写景的手法,体会作者新颖巧妙的构思。

  3.欣赏优美生动的语言,体会作者热爱丽江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学习文章第一人称全方位写景的手法,体会作者新颖巧妙的构思。

  学习难点:体会作者热爱丽江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学习内容与要求 学习指导

  自主学习 【我来解惑】

  1.给划横线生字注音。

  驿道()草甸()曲折()矗立()

  摄影()徘徊()翡翠()蘸()

  掠过()眺望()五彩斑斓()

  2.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张望:

  矗立:

  苍劲:

  眺望:

  目眩神迷:

  3.介绍作者及著作。

  阿来,当代著名,他的长篇代表作《》曾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语言文字是感情的载体,夯实基础。

  问题生成:

  合作探究

  【我是小导游】

  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作为一滴水,“我”经历了哪些地方?

  【丽江景之美】

  本文从一滴水的视角写这滴水的旅行,从古代到现代,从雪山到平原,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丽江的自然景物之美和人文风情之美。我们一起来看看丽江之美美在何处。 圈出文中表示地点转移的关键词,了解一滴水的旅程。(边读边勾记)

  深入分析,把握重点,整体到局部,提高筛选能力。

  展示点拨

  【语言之美】

  只有美的语言才能描绘出美的风景,文中哪些句子让你印象最深刻,句子饱含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摘录下来,和大家分享。

  【例】我还顺着人们远眺的目光看见了玉龙雪山,晶莹夺目矗立在蓝天下面。潭水映照雪山,真让人目眩神迷啊。

  赏析:蓝天雪山潭水图。作者写了在黑龙潭边远望玉龙雪山的景象,表达对玉龙雪山美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写作之美】

  本文采用第人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学习。(多朗读)

  拓展延伸

  【我是另“一滴水”】

  本文运用拟人的手法,通过小水滴的见闻和感受,表达了对丽江古城的喜爱之情。请运用拟人的手法写一个片段,表达某种情感,100字左右。

  发挥充分的想象,运用本文写作技巧尝试写作。

  问题预设或

  总结反思

幼儿园中学教案推荐 《诗词曲三首》(《观沧海》《江城子》《山坡羊》)教学案一等奖例(苏教版九年级下册) 《甜甜的泥土》学案一等奖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安塞腰鼓》复习中考复习(七年级下册)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教案一等奖(语文版七年级必修二) 《爱莲说》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观潮》教案一等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社戏》互动课堂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石壕吏》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满井游记》教学预案一等奖 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化石吟》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陋室铭》教案一等奖(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背影》说课稿(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学案一等奖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古诗《渔歌子》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干国祥构筑理想课堂) 《以我手写我心》——以“母爱”为话题的作文教学案一等奖例(人教版七年级) 杜牧诗三首学案一等奖设计(过华清宫绝句、题乌江亭)(人教版高二选修) 《关雎》《蒹葭》鉴赏中考复习(九年级下册)

最新中学教案 《一滴水经过丽江》优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吆喝》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回延安》导学案一等奖设计(第2课时)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回延安》导学案一等奖设计(第1课时) 《背影》精品教案一等奖(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初三班主任工作总结(九年级上册) 《荷叶母亲》课堂实录(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风雨》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望江南》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藤野先生导学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相关信息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作文父母的爱 八年级上册语文版《巴东三峡》导学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敬业与乐业》三维教学设计 丽江古城旅游总结800字 八年级上册语文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难忘的一天》教学反思 人教九年级上《谈生命》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丽江说说235句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两只鸟蛋》教学反思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要点:与朱元思书、送东阳马生序、马说、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人教版八年级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