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九年级)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实词用法,
2、加深对“以、于”虚词的认识。
3、揣摩人物性格及语言。
教学重点:通过分角色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战国时期,周王朝一统天下的局面早已被打破,秦国的崛起和强大,打破了六国均势,各国诸侯贵族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争先网罗人才,形成了一种养士风气。贵族所养之士,多达数千人。被养之士行行具有。有人为了猎取功名利禄,奔走于各国之间。他们朝秦暮楚,阴险狡诈;但也有不少有识之士,为解救国家危难挺身而出,做了些利国利民之事。今天我们要学《唐雎不辱使命》中的唐雎就是这样的有识之士。
(PPT出示)并板书
二、检查预习
(PPT出示句子,让学生来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图示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图片2:你学会了吗?句子略(4句)
图片3:学习虚词“以”的用法
“于”的用法苍鹰击于殿上请广于君
三、课文分析
师:(出示PPT)本文题目为《唐雎不辱使命》,
其中“辱”解释为“辱没、辜负”的意思。那么唐雎没有辱没什么使命呢?他又为什么出使秦国呢?
易地
板书:强秦弱安陵
侵占
秦王唐雎
师:唐雎完成了出使的任务那么你能找到文中句子来吗?
(最后一段,通过秦王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我们看到了唐雎取得了这场外交斗争的胜利。)
师:面对强大的秦国,唐雎毫无畏惧,竟能取得胜利,我们不得不为他的勇气叹服, 唐雎是怎样与秦王展开斗争的,下面我们请同学分角色朗读2、3自然段,具体来看看唐雎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出示PPT)
补充:在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揣摩人物心理,注意文中的一些句末语气词,如:何也表示反问,恕乎表示疑问
(教师旁白)
A揣摩性格
师:同学们读的很好,你们谈完了来谈谈你是怎样认识你读的这个人物的?(言之有理即可)
板书:唐雎:不畏强暴沉着冷静有勇有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强无畏
秦王:骄横阴险狡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
(出示PPT)我为唐雎折服
B揣摩语言:
师:此次出使秦国,唐雎作为一个使臣可谓不辱使命,外交使节的才能和个性往往也体现在他们出色的外交辞令中,文中唐雎的哪一处辞令最让你折服,为什么?
(1)“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此次唐雎的回答,作为使臣,对于大国君主讲究了必要的谦恭和礼貌,委婉的回应了秦王的强加之辞。用“受地于先王”作为理由,加以解释和辩驳,可谓言之有理。而最后一句的反问虽于安陵君的态度一致,语气却更加强硬,维护国家领土和尊严的态度表达的鲜明有加,同时用“千里”和“五百里”暗讽了秦王的虚伪和狡诈。充分体现了他的外交才能。
(2)此庸夫之怒也
这句,唐雎的大段独白将故事推至高潮,“庸夫之怒”和“士之怒”的比较表明了此处唐雎的身份和追求,使秦王不敢低估态度力量和决心。为了强化语言的力度。他罗列士人刺杀君主的历史事件,并渲染刺杀时上天的征兆,用正义和坚决瓦解秦王强势的心理。针对秦王的“天子之怒”加以反击,果断言辞,使秦王明白自己会用自己的生命捍卫国家领土,瞬间击垮了秦王,可谓言之有据且有力。
结束之后,送唐雎一句话:一人之辩解胜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四、总结:要想当一个凭着他的三寸不烂之舌战胜秦王,更是凭借着他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所以面对强国的挑衅,要敢于斗争并善于斗争。
五、拓展延伸:要想当一个出色的外交家就得听得懂话外之音,如文中唐雎的“士之怒”意思就是我要效法他们杀了你。
下面我来考考同学们。
出示PPT
中国人连钢笔都生产不出来。
派克钢笔是战利品,证明美国只不过是中朝人民的手下败将。
六、作业
课外搜集古代外交小故事(文言文)读一读。
板书设计
强秦易地弱安陵
侵占
秦王唐雎
骄横不畏强秦
阴险狡诈敢于斗争
色厉内荏善于斗争
教学反思
优点:
(1)读懂人物,揣摩心理,语气、语调的提示较好。
(2)虚词翻译时先直译句子,再根据句意推断虚词。
不足:
(1)应加强对学生反问与排比的点拨。
(2)学生有些不活跃,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问题提出后给学生留适当的思考空间。边读边让学生回答,最好学生总结,可以把自读课文当成阅读课文讲解。
(3)教师旁白掩盖了学生,最好由学生旁白。教读课文时再多读。
2、唐雎不辱使命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介绍《战国策》。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2、简述时代背景。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二、授新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掌握下列字词的读音:
雎(jū)怫(fú)跣(xiǎn)抢(qiāng)祲(jìn)缟(gǎo) 傀(guī)挠(náo)
2、学生朗读第一段,疏通以下字词,理解本段。
安陵君其许寡人大王加惠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秦王不悦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①细读秦王的话,体会一下,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于好心吗?
②秦王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③安陵君以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
④请概括第一段的段意。
写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
4、学习课文第二段,疏通以下字词,理解本段。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轻寡人与?
虽千里之地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5、讨论以下问题:
①秦王认为自己对安陵君是什么态度?安陵君对他又是什么态度?
②你认为秦王说的是真心话吗?为什么?
③唐雎是如何反驳的。
④请概括第二段的段意。
唐雎揭示秦王的骗局,表现了维护领土的严正立场。
6、学习课文第三段,疏通以下字词,理解本段。
秦王佛然怒大王能尝闻布衣之怒乎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怀怒未发,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7、思考以下问题:
①秦王说的“天子之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②秦王为什么要说“天子之怒”呢?
③唐雎一连举了专诸、聂政、要离等三个人物,其目的是什么?
④“若士必怒……今日是也。”表现了唐雎的什么精神?
⑤请概括第三段的段意。
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三、教师小结
四、布置作业
查找资料,了解外交史上那些出使他国而“不辱使命”的人和故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新课
二、学习课文第四段
1、疏通以下字词,理解本段。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徒以有先生也。
2、思考讨论:
①面对唐雎严厉反击,秦王有什么行动和言语?
面对唐雎的反击,秦王软弱了,“色挠”“长跪而谢之”以及他说的“徒以有先生也”,都说明了他的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内心世界。
②秦王的反映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什么好处?
从侧面刻画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的智勇超群、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
③请概括第四段的段意。
写斗争的结局。
三、整体感知:
1、你是如何评价唐雎的?故事中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哪个?
2、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
3、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文在写法上有以下三个特点:
①采用反衬手法刻画人物。
唐雎是一位有胆有识的谋士。他不卑不亢,针锋相对地与秦王抗争。秦王的骄横、狂妄、狡诈和前倨后恭、外强中干的形象反衬出唐睢的沉着、镇定、坚强、无畏的精神。
②通过人物对话来展示情节,刻画人物的性格。
这篇文章,主要是通过对话来展示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对话双方各自的语气符合各自的身份和个性,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
③结构严谨,重点突出。
文章虽短,但围绕“唐雎不辱使命”这一中心事件,形成的“开端一发展一高潮一结局”的故事情节,前有伏笔,后有照应,自然而紧凑、严谨而完整。
本文重点详写了唐雎与秦王的对话,而秦王与安陵君的对话一笔带过,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主人公——唐雎,突出文章重点。
四、教师小结
本文通过记叙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面对暴秦勇敢无畏、义正辞严地同秦王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终于使秦王折服而保全国土的经过,颂扬了唐雎忠于使命、誓死捍卫国家利益的精神。
五、布置作业
1、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
加惠(给予恩惠。)怫然(盛怒的样子。)免冠徒跣(摘了帽子,光着脚。冠,帽子。跣,赤脚。)抢地(撞地。抢,碰、撞。)休祲(吉凶的征兆。休,吉祥。祲,不祥。)色挠(指变了脸色。挠,屈服。)谢(道歉。)谕(明白,懂得。)
2、通假字
①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安放。)
②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色。)
附:板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秦王唐雎
骄横欺诈敢于斗争
狂妄无理善于斗争
不可一世不畏强暴
前倨后恭胆识兼备
色厉内荏有智有勇
外强中干不卑不亢
3、《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第三中学张志坚
【教学内容分析】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魏策》。《唐雎不辱使命》是《战国策》中记载的许多策士故事中的一个,它对人物言行的简洁传神的刻画被后人作为写人记事的典范。
故事的背景:战国末年,秦统一天下前夕,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翦灭了各诸侯国,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属小国。秦王以强凌弱,用名为“易”之、实为夺之的伎俩欲占安陵。由此引起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这件事。
本文的主要内容:本文写唐雎受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坚持正义,勇抗强秦,终于使秦王威风扫地,胜利完成了使命。
文本的个性特征:文章用对话生动地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并体会唐雎外交辞令的表达技巧。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积累重点词汇。
2.分析人物形象。
3.体会说话的技巧。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配乐动画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了解《战国策》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学习《唐雎不辱使命》。这篇课文选自《战国策》,我们先了解一下关于《战国策》的知识。
请同学们读注释①,了解作品、作者、编者等知识。
继续了解一些知识(出示课件)
二、介绍背景
三、展示学习目标
四、听读感知
1.朗读,正音。
2.分小组讨论翻译、置疑并释疑。
3.重点词语积累。
4.整体把握课文。
(1)用自己的话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2)故事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谁?
(3)你认为秦王要求“易地”有怎样的用心?
五、研读拓展
1.理清思路,看清人物。
活动:叙说思路,即理清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看清人物本质。
第一部分(第1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秦王派人向安陵君提出“易安陵”的要求,安陵君看出秦王的野心,委婉地加以拒绝,并派唐雎出使秦国,意在修好。唐雎在吞并和反吞并斗争的背景下出使秦国,任务的艰巨程度可以想见。这一部分是为下面的情节做铺垫。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2段),唐雎一到秦廷,秦王就对安陵君提出严厉的指责,企图迫使唐雎屈从他的意志。唐雎重申“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的严正立场,断然拒绝“易地”。这种尖锐的对立,势必促使双方间的矛盾进一步发展。这是斗争的第一个回合。
第二层(第3段),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这是斗争的第二个回合,也是这场斗争中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4段),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得到了胜利。秦王没有料到唐雎敢于跟他拼命,只好“长跑而谢之”,表示屈服。这种表示虽属权宜之计,但也反映出他确实看到了唐雎在保存安陵五十里地这件事情上的作用。这是斗争的结局(第三个回合)。
2.读出人物的语气,即理解人物形象。
活动:分角色(唐雎、秦王、安陵君、叙述人)进行朗读,揣摩对话中不同人物的语气、口吻和情态,体会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
唐雎的性格:从容镇定、有胆有识、不畏强暴,具有凛然正气的外交家的形象。
秦王的性格:骄横、狂暴、阴险狡诈、贪得无厌、外强中干的封建统治者的形象。
3.总结人物说话技巧。
思考、讨论:在这场强国与弱国之间的外交斗争中,唐雎这位外交家十分讲究说话的技巧,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思考,交流看法,教师点拨,引导学生领略唐雎语言的精彩之处。
教师小结:
唐雎语言的精彩之处:
(1)“巧”在言辞委婉,言之有“节”上;
(2)“巧”在针锋相对,言之有“据”上;
(3)“巧”在以行证言,言之有“力”上。
4.同样的人有哪些?
5.启示?
六、迁移训练
根据不同性格设计个性化的语言(二选一)。
1.当同学误以为你把他心爱的物品弄坏时,你会怎么说?
2.夜已深,邻居还在喧嚷,你怎么去劝阻?
七、结束语
《唐雎不辱使命》在人物对话中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这些古代外交家的“表达智慧”也让我们折服。
教学反思:
1、教学过程拟定了合理科学的学习目标,教学中能放手发动学生自己学习,学生学习状态比较好,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2、重视了对课文的朗读训练,体现了新课程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意识,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
3、重在引导学生思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4、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听、读,说,议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表现,动口,动手,动脑,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创设愉快氛围,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会学。
4、《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同学们,在中国历史上曾有“战国七雄”之说,那么,你们知道是哪“七雄”吗?
其实,在这“七雄”当中,秦国在战国前期最为弱小,但在战国后期却最为强大。本文记叙的就是战国后期,最强大的秦国和一个弱国之间一场外交斗争的情况。
“在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国以秋风扫落叶……由此引出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那么,这件事情究竟怎么样呢?请大家随我一同穿越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去看一看吧!
一、请齐读标题——唐雎不辱使命
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预习过这篇课。一看到这个标题,老师就有诸多问题想问大家。
1、“辱”是什么意思?2、是谁不辱使命?3、唐雎不辱什么使命?4、在和谁的斗争中唐雎不辱使命?5、秦王又是谁?(文下注释②)6、在文章的第几段可以看出唐雎最终不辱使命?(第四段)
二、请齐读第四段
1、从哪些词语可见唐雎征服了秦王,最终不辱使命?(“色挠、长跪而谢之”)
2、分别是什么意思?3、这是对秦王什么方面的描写?(神态、动作)
4、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关于秦王的语言描写。谁能翻译一下秦王说的话的意思?
三、看来,秦王的的确确是被唐雎征服了,是唐雎取得了最终的胜利。(板书:胜利)那么:1、唐雎到底是何许人也?(他只是安陵君手下一个普通的使臣)2、作为一个小小的使臣,究竟是怎么让堂堂的秦王如此低眉颔首,低声下气的呢?就让我们一起来追溯一下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吧。
四、齐读第一段:
1、从第一段中可见,秦王的政治骗局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骗局?(“五百里之地”和第二段的“五十里之地”大小悬殊)2、天上是不可能掉下馅饼的,秦王这一伎俩无疑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而对于这样的骗局,安陵君心里明白吗?但他敢激怒秦王吗?所以他是怎么说的?也正因为此,秦王不高兴了。所以这种情况下安陵君不得不“因使唐雎使于秦”。
看来,第一段其实写的就是——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板书:背景)
五、请大家迅速扫读2、3段,想想这两段都写的是什么?
——唐雎和秦王针锋相对的斗争(板书:斗争)
那么这场斗争一来一往,实际上进行了两个回合。(2、3两段分别一个回合)
(一)我们先来看第2段,第一回合(板书:第一回合)
●请根据老师的语音提示,找出并齐读相关的句子:
1、秦王一见到唐雎,重提“易地”的政治骗局,并对安陵君严厉指责;
接着他炫耀“灭韩亡魏”的军事实力,表明完全可以用武力吞掉安陵,并且惺惺作态,称安陵君为“忠厚长者”,说是自己不忍心那样做;
最后,再提“易地”骗局,对安陵君再次进行严厉指责。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秦王是怎样的一个人?(板书:秦王——高高在上、盛气凌人;阴险狡诈、包藏祸心)
2、面对此情此景,唐雎是怎么应对的?
●请同样根据老师的语音提示,齐读相关的句子。
面对秦王设计的骗局,唐雎洞若观火,首先予以不客气的、坚决的否定;
然后,他不卑不亢,成竹在胸,说出了自己的原因。(板书:唐雎——不卑不亢,成竹在胸)
3、请大家观察一下,唐雎的这两句台词和前面安陵君的台词大同小异。可见这君臣二人,为了保全领土完整和国家尊严,君臣言词一致,上下一心,同仇敌忾。
(二)唐雎和秦王乍一见面,矛盾就如此不可调和,预示着下文两人关系会更加尖锐对立。我们再来看第3段,第二回合(板书:第二回合)
1、在第二个回合中,唐雎和秦王之间主要谈到了哪两个关键词?(“天子之怒”和“平民之怒”)
2、在秦王眼里,“天子之怒”是怎么样的?(读)由此可见秦王的——凶狠残暴。(板书:凶狠残暴)读此句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骄横狂妄、目空一切)试读一下。
而在秦王眼里,“平民之怒”又是怎么样的?读这句话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对平民的极端轻蔑,蔑视)试读一下。
3、那么唐雎是怎样介绍“平民之怒”的?——齐读。
①这里唐雎谈到了历史上有名的三个平民英雄的事迹,分别是——,这是一组排比,句式整齐,显得铿锵有力。
②唐雎为什么要列举这三个平民英雄的事例?(实际上他是想表明自己在可能的情况下,要仿效他们)其中哪句话表明了这个意思?
③其中“若士必怒……今日是也”这个句子怎么翻译?
同学们,这是唐雎和秦王进行的第二个回合的斗争。从这里,我们看到的又是怎样的一个唐雎呢?——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板书: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
(三)所以,通过两个回合的较量,在强大且残暴的秦王面前,唐雎最终取得胜利。为国家保全了领土,维护了尊严。接下来分角色朗读2、3两个段:注意读出人物各自不同的语气和性格特点。
六、同学们,从刚才的学习中,我们把握了这个故事的整个情节,梳理一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我们还了解了其中人物的个性特点——齐读板书中个性特点。
请大家思考一下,这篇课文以人物的什么描写为主?——讨论(语言或者对话描写)
从前面对文章的分析来看,我们认为,文中的对话描写应该有两个作用:1、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2、展示人物的性格特点。
七、联系生活,拓展延伸:钓鱼岛和南海局势。我想,同学们要好好学习,长大了像唐雎一样,为了保全祖国领土完整,维护国家尊严而努力。
八、下去过后,请对文中三个文言词的意思和用法进行归类——之、以、使
5、《唐雎不辱使命》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人教部编版九下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学习目标
一、积累文言词汇。
二、探究文本,分析人物形象。
三、学习唐雎不畏强权的精神,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
重点 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体味人物对话描写,特别是秦王与唐雎的两处对白
难点 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把握人物性格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孟子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今天,我们结识一位大丈夫,他就是唐雎。(教师板书文题)开门见山,引出课题
讲授新课 一、检查预习
1.解题
“辱”是什么意思?题目是什么意思?
“辱”,辱没、辜负。题目的意思是:唐雎没有辜负使命,完成了出使的任务。
2.文体链接
(1)《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书,也是一部非常有名的历史散文集。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策略言论,分为东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11国共33篇。
(2)“士”,中国古代社会中有一定身份地位的特定社会阶层后演变为对知识分子的泛称。春秋时代,各国之间征战不休。“士”的地位也出现上升或下降,有些卿大夫为扩大影响,巩固地位,设法招揽“士”以张声势。很多士便投靠到他们那里。战国时代,争霸和兼并战争更为剧烈,于是游说之士应运而生,他们穿梭于各国间充当说客。
3.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相继吞并各诸侯国,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在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进行吞并,由此引起了两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这篇文章记叙唐雎出使秦国,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终于折服秦王的经过。
4.读准字音
弗fú雎jū 怫fú 跣xi259;n 抢qiāng 傀guī 祲jìn 缟g259;o 挠náo 谕yù
二、师友合作,疏通文意。
1.全员参与,先自主解决,然后师友互助交流解决词义、翻译课文。
2.将仍无法解决或不确定的词、句做出标记。
三、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唐雎面对暴秦展开斗争直至折服秦王的记述,赞扬了唐雎坚持正义、勇敢无畏的爱国精神。
2、故事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谁?
故事中人物有秦王、安陵君、唐雎。主要人物是唐雎。
3、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
故事的主要矛盾是对安陵的拥有。
故事的结局是秦始皇放弃了吞并安陵的打算,唐雎没有辜负出使之命。
三、人物分析:揣摩神态动作,用句式说话
1.读,我看到一个的秦王。
一个贪得无厌、阴险狡诈,骄横狂暴、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封建统治者。
读,我看到一个的唐雎。
(四字短语)
一个从容镇定,有胆有识,具有凛然正气,不畏强暴的谋臣。
2.唐雎说话的技巧及给你的启示
言辞委婉言之有“节”,针锋相对言之有“据”;以行证言,言之有“力”。
启示:懂得一个道理-------说话技巧在人际交往,尤其是在重要的外交关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说话能力,培养自己的说话技巧。
培养一种能力-------要能够在我们以后的写作过程中,充分运用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凸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
四、拓展延伸:
你能举出古今中外的另一些不辱使命的人及相关的故事?
蔺相如完璧归赵
荆轲荆轲刺秦王
晏子晏子使楚
五、教师小结。
这篇记叙文,写了唐雎忠于使命,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揭露了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虽不假修饰,却十分鲜明生动,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在课外查阅有关刺客的知识或故事,尤其是文中提到的三人:专诸、聂政、要离的事迹。
课堂小结 这篇记叙文,写了唐雎忠于使命,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揭露了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虽不假修饰,却十分鲜明生动,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板书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秦王不悦”一“秦王怫然怒”一“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骄横狂妄色厉内荏)
唐雎:“唐雎之刺秦王”,将“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沉着镇定坚强无畏)
文章主题:赞颂不畏强权的精神,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
6、《唐雎不辱使命》优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10 唐雎不辱使命
教学目标
1.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进一步积累文言词语,培养文言语感。
2.通过对人物语言等细节的品析,把握唐雎的形象。
3.体会并学习唐雎的凛然正气和自强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积累古文词语,培养语感。
2.探讨唐雎不畏强权,为国赴难精神的现实意义。
学情分析
中学时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成长时期。如今,优越的生活条件,宽松的成长环境,让学生模糊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他们更不清楚需要凭借什么来完成自己的责任与使命。课文《唐雎不辱使命》寓含着士的思想与涵养,对于提升学生的精神品位,加强学生的人文修养,是非常难得的“教科书”。士的精神,照彻千万年,沐浴古今人。学生循迹与士对话,能从文中领悟民族文化精神,塑造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情感方式、价值观念,让他们学着以一个英雄的姿态完成生活赋予他们的各项使命。
课时安排
一课时
59397;教学设计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 (设计者: )
教学过程设计
一、叙说一段历史
(拍惊堂木)话说战国时代,诸侯割据,群雄并起。秦国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翦灭了韩国和魏国,继而又用“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方法想兵不血刃就灭了安陵。在安陵危急存亡之秋,唐雎慷慨一诺千里赴难。他这一去遭遇了哪些惊心动魄的事情?他真的能不辱使命吗?欲知详情如何,且听课文分解!
二、读懂一篇文章
1.听读——听准字音、听清节奏
师:下面,让我们走进文中,听老师朗读课文,注意听准字音,听清节奏。
2.自由读——文从字顺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努力做到正确、流畅,自由自在地读起来吧!
3.译读——积累重点字词
师:书声朗朗,真好!你能读准这些字的音吗?(正音)再看一看,这些句子你能正确地读出节奏吗?(引导、明确)这篇文章的注释非常详实,同学们理解起来相对会比较容易。单元学习提示中特别强调“要积累文言词语,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请同学们结合今早的预习,说说你的发现或疑问。
(屏显古今异义字、一字多义)
师:刚才,我发现很多同学一边画一边写,这就是批注读书法。它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学习文言文,要注重积累,这样我们才能温故而知新。善于梳理区分文言词汇,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
4.说读——讲故事
师: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哪位同学能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师总结:秦王想“易”——唐雎想“守”)
三、认识一个人物
在这场敌我悬殊的较量中,唐雎这个小人物却能够“不辱”使命,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让我们把目光投向人物的语言去一探究竟。
《战国策》善于通过人物的言行刻画人物性格,本文亦是如此。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勾画出有关唐雎的语言描写的句子,并借助“学习建议”和“学法点拨”对句子进行品读,体会语言深刻的意蕴,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小组讨论交流,班内展示)
我们的批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建议:请用下面的句式来批注你的赏析结果。
唐雎曰:“____。”我们发现,这句话的背后站着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唐雎。请听我们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是这样设计朗读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听我们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法点拨:赏析人物语言我们要注意三点:
A.联系相关内容。如: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或者在什么状况下说这些话的。不能孤零零地只看这句话,一定要关注说话的背景。
B.言为心声。注意体会说话人的心情、心理。
C.提出朗读建议。如朗读的重音、语速、语调等。
◆小结:从这些话语中,我读出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使者形象。
师:一个挖空心思地想“易”地,一个千方百计地要“守”地。在这场敌我悬殊的较量中,唐雎这个小人物却出色地完成一个“维护国土完整”的大使命。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要想真正感受这个人物的魅力所在,我们还是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文章是怎样描述这场惊心动魄的斗争的呢?我们先来读一则助读材料。本文亦是如此,它用了506个字来描写这场生死较量,却有430个字都在不厌其烦地描写人物的对白。其中,以唐雎的语言最为扣人心弦。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勾画出有关唐雎的语言描写。(生答,屏显)
1.“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2.“臣未尝闻也。”
3.“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4.“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师:请一位同学读出这四句话。(一生读)读得很流利,但不够传神。每一句话的背后站着一个怎样的唐雎呢?老师想以第一句话为例,告诉同学们怎么赏析人物的语言,其余三句等会儿由同学们自己赏析。赏析人物语言我们要注意三点:
A.联系相关内容。如: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或者在什么状况下说这些话的;
B.言为心声。注意体会说话人的心情、心理。也就是不能孤零零地只看这句话,一定要关注说话的背景。
C.提出朗读建议。如朗读的重音、语速、语调等。
师:请同学们齐读出现第一句话的第2自然段。唐雎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什么状况下说出这番话的?
有人说,课文第二自然段的一问一答其实就是第一自然段的重复,你觉得呢?请试着从说话内容和说话语气两个方面找出它们的异同。
师:揣摩一下,他说这句话时心里怎么想?(生答)
师:于是,他与秦王有了第一次正面交锋。这番话中的哪些地方鲜明地表现出了唐雎对“易地”这件事的态度?
(否,守之,千里不敢易,五百里)
师:这句话应该怎么读?谁愿意来试一试?(生读,师范读,生自由读)
师:我们从这句话里看出了一个怎样的唐雎?(生答)看,就这么简单的一段话,我们读出了这么多的内容。好,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赏析或同桌讨论其余三句话,用“一个______________的唐雎”这样的句式,批注你的赏析结果。记住你的结论一定要能在文章中找到依据。
(生讨论交流,师巡视指导。)
2.从第二句话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唐雎?(生答:不卑不亢、沉着冷静,英勇无畏、不为秦王的恐吓所动)
哦?此时的唐雎和说第一段话时的处境完全一样吗?(不一样——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这是怎样的险境啊!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男生秦王的话,女生齐读唐雎的语言。
孔子曾说:“无知者无畏”,而有时,无畏者亦可装作“无知”啊!一问一答,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了秦王的色厉内荏和唐雎的英勇无畏。
3.在这场斗争中,不可一世的秦王好像并没有占到上风,他怎会就此善罢甘休?唐雎的第三句话是在什么状况下说出来的?(生答)
哦,秦王玩起了最拿手的把戏:以“天子之怒”及其严重后果(“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加以恐吓,如果联系“灭韩亡魏”的历史背景,着实让人不寒而栗啊!但唐雎无所畏惧,反唇相讥,以“布衣之怒”来回应秦王的“天子之怒”。正所谓你有强权,我有正义;处在矮檐下,偏偏不低头!
话一出口,秦王就用了14个字加以评论,字字句句都充斥着对“布衣之怒”的(生答:嘲讽)
4.师:面对侮辱与挑衅,于己,当回击;于国而言,更当抗争!于是乎,唐雎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声音。齐读:此庸夫之怒也……师引导点拨:
改句:“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与原句对比分析)
生答,师总结:用排比,用节奏鲜明的短句,让他痛快淋漓,激昂慷慨地大讲特讲,赋予他狂风扫地的气势,而风过气清,秦王已是一败涂地了。
补充士的资料
至此,一个为维护国家尊严,忠于使命,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使者形象跃然纸上。
四、学习一种精神
师:在这场正义与邪恶、仁义与野蛮、和平与暴力的斗争中,唐雎凭借智慧和勇气使秦王不战而屈。
在朗读品味中,我们一次次为他的聪慧机智、能言善辩所启发,为他的不畏强暴、蔑视强权所感染,为他的勇赴国难、大义凛然所震撼!而他的这些可贵的精神品质也如一颗璀璨的珍珠镶嵌在人类的历史上。有许多仁人志士像唐雎一样以国为家,心系天下,写下了不朽的华章!
面对唐雎以及像唐雎一样的民族脊梁,我们心里也一定充满深深的敬意。接下来,请你用你喜欢的方式把内心的这种感动、敬意表达出来。你可以现场写一首短诗,也可以说几句话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生写作交流,师点评)
附自己所写的短文:
唐雎于国存亡之际只身赴秦,性命忧虞。然秦廷之上,以三寸之舌斗君王,凭七尺利剑退秦师。其义之正,其辞之严,闻者叹服。孤身入险境,方显英雄本色;舍生斗秦王,更见赤胆忠心!
嗟夫!以布衣之无畏,面大王之盛怒,镇定如斯,孰几人可为?奇哉,智者唐雎!壮哉,义士唐雎!
结束语:
同学们,春秋战国时期的狼烟与烽火已离我们远去了,但唐雎那种有胆识、正气凛然、不畏强暴的精神将永远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现在,国际形势、政治局面也是暗潮汹涌,当国家、人民有难时,我们也要挺身而出,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忠诚与生命去谱写报效祖国的壮歌吧。
板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使秦原因秦王:欲易安陵安陵君:愿终守之斗争经过抵制骗局秦王:轻人与唐雎:千里不易反击护国秦王:天子之怒唐雎:布衣之怒取得胜利秦王:长跪而谢唐雎:不辱使命不畏强暴敢于斗争
7、《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第一课时)(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22、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第一课时)
【预习检测】
1、查阅资料,把你收集到的《战国策》知识和本文背景知识写在下面
《战国策》:
(1)《战国策》是____末年____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共____篇。
(2)唐睢是____国的使臣,他是一位____的谋士,出色地完成了出使秦国的使命。“辱”的意思是:。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唐雎()怫然怒()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休祲降于天()天下缟素()色挠()韩傀()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2、培养学生朗读、复述、翻译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了解民族文化的热情。
学习重难点:
1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2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了解民族文化的热情。
【自主学习互动探究】
1、结合书下注释和资料疏通文意,疑难处做标记。
2、解释下列短语的意思。
唐雎不辱使命()以大易小()请广于君()
以头抢地耳()休祲降于天()天小缟素()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寡人谕矣()
3.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故不错意也()仓鹰击于殿上 ()
4、再读课文,用1-2句话概括故事的内容,思考:
故事中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哪个?
【合作探究】
①秦王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请恰当推测一下。
②安陵君以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
【课堂检测】
一、给下列词语中加粗字注音:
①唐雎( ) ②怫然( ) ③休祲( )
④缟素( ) ⑤徒跣( ) ⑥色挠( )
2.解释加粗词语。
(1)请广于君()(2)非士之怒也()
(3)岂直五百里哉?()(4)弗敢易()
(5)休祲降于天()(6)长跪而谢之()
(7)秦王色挠()(8)寡人谕矣()
2、请为下列句子中的“使”选择正确的义项。
A.使命B.听、讲C.派、遣D.出使E.使臣
(1)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2)唐雎不辱使命()
(3)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3、请为下列句中加粗字选出正确的读音或义项。
(1)秦王色挠()A.骚挠 B.屈服
(2)长跪而谢之曰()A.道歉 B.谢意
(3)天下缟素()A.gǎo B.kǎo
(4)弗敢易()A.交换 B.交易
4、下列各句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是古代帝王的敬称。
B.《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的,共三十二篇,分十二策。
C.“岂直五百里哉?”的“哉”是现代汉语“吗”的意思。
D.文中唐雎列举了四个平民中的有志之士的发怒。
8、《唐雎不辱使命》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2、培养学生朗读、复述、翻译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了解民族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结合课后练习二,围绕“不辱”二字展开教学。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去年张艺谋导演的影片《英雄》曾轰动一时,刺客刺秦的故事也广为流传,多方演绎。今天我们要学的是历史上一个类似刺秦的故事。下面请大家自读一下这篇出自《战国策•魏策》的历史短篇。
二、学生活动:
1、自读后,请几位学生分段朗读,其他学生判断其读音、句读是否有误。
2、齐读。
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四人一组,教师轮流指导)
4、请学生复述故事大意。(其他学生从语气、语态、是否流畅、描述是否准确生动等方面进行评价)
5、分组讨论出场人物的性格特点。(注意揣摩其语气)
三、教师小结: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之下出使秦国,能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使秦王折服,终不辱使命,这种勇气和胆识是难能可贵的。而秦王正是在这份胆识的威慑下败下阵来。
四、人物分析(板书)
(傲慢无礼)秦使→安陵君(委婉坚决)
(不卑不亢)唐雎→秦王(骄纵、虚伪、阴险——“不说”、“怫然怒”
色厉内荏、前倨后恭——“色挠”)
五、作业:
1、搜集有关《战国策》、文中典故的资料。
2、完成课后练习二、三。
3、自由结组,编成课本剧,课上展演。
第二课时
一、检查第二项作业完成情况,抽查字词解释。
二、资料搜索:
1、结合本文的写作特点了解《战国策》(结合注释了解)
2、战国时期的“士”及以养士三千著称的“战国四公子”
3、文中三刺客的故事及历史上其他著名刺客的故事
注:1、《战国策》又名《十二国策》,记录了上至春秋、下至秦灭六国约二百三四十年的历史,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国别体史书。(学生只要能了解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鲜明性格这一写作特点即可。)
2、以上三方面资料大部分由学生讲述,教师适当补充。
三、学生课本剧展言:
注:通过演出旨在考察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理解人物性格的能力,亦可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及临场发挥的能力。
四、作业:1、课后练习四、本课同步
9、《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第二课时)(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
2、培养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学习难重点:
理解课文,了解人物形象。
自主学习互动探究
1、学生自读第二、三、四段,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思考以下问题:
①秦王为什么要说“天子之怒”呢?
②唐雎一连举了专诸、聂政、要离等三个人物,其目的是什么?
3、唐雎说“与臣而将四矣”、“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暗示了他
,也照应下文,说明他言必信,行必果。
4、本文段唐雎同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秦王以“天子之怒”威胁,唐雎以来应对;秦王说“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则言,矛盾冲突,富有戏剧效果。
问题探究:
一、把握人物形象
1、找出秦、唐说的话,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可用“从句中,我读出了唐雎或秦王的性格”说话。
秦王:
唐雎:
二、写作手法
本文是怎样刻画唐雎形象的?
三、感受人物个性:分角色朗读,体会外交辞令的言外之意。
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2)与臣而将四矣。
拓展延伸
1、你认为唐雎能够永远保住安陵吗?为什么?
2.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课堂检测
链接中考:读短文做题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①唐雎使于秦②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C、①徒以有先生也②以头抢地尔
D、①此庸夫之怒也②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D、①轻寡人与②尔安敢轻吾射
2、翻译下列句子。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译文:
3、结合人物语气,说说秦王的形象。
4、结合课文,联系实际谈谈一个国家如何才能真正摆脱强国给予的屈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