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中学教案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时间:2022-11-24 14:32:18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中学教案的您有所帮助。

1、《答谢中书书》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上期末复习之课内文言文3

  姓名班级

  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

  一、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古来共谈五色交辉

  四时俱备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沉鳞竞跃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又能与其奇者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三、课文内容理解

  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又被称为。

  2、全文分三部分。“”总领全文。中间部分具体描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

  3、请你赏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这句话的表达作用。

  4、“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7、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

  一、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三、课文内容理解

  1、《记承天寺夜游》作者,字,号,此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2、请你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句话的妙处。

  3、文中紧扣“闲”字组织文章,“闲人”是点睛之笔,“闲”表现在何处?

  4、“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文尾通过“闲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

  28、观潮

  一、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方其远处海门

  仅如银线乘骑弄旗标枪

  如履平地倏尔黄烟,人物略不

  随波而逝披发文身

  江干上下珠翠罗绮溢目

  虽席地不容间也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1、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2、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三、课文内容理解

  1、《观潮》作者,写的是地方的潮水。

  2、全文共四段,请分别概括各段的内容。

  3、最后一段写人多马众有什么作用?

  29、湖心亭看雪

  一、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挐一小舟

  雾凇沆砀上下一白

  惟长堤一痕与余舟一芥

  湖中焉得余强饮三大白

  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

  相公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3、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三、课文内容理解

  1、《湖心亭看雪》选自《》,作者是,字宗子,又字石公,号________,________(朝代)人。作品有《》、《》。

  2、“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展示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几句写雪景,有什么特点,这是一种怎样的手法?有什么作用?

  4、舟子说作者“痴”,你是怎样理解这个“痴”字?

  5、苏轼说自己是“闲人”,张岱借舟子之口说自己“痴”,这两人一“闲”一“痴”,有什么相同的情怀?

2、《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上期末复习之课内文言文3

  姓名班级

  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

  一、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古来共谈五色交辉

  四时俱备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沉鳞竞跃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又能与其奇者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三、课文内容理解

  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又被称为。

  2、全文分三部分。“”总领全文。中间部分具体描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

  3、请你赏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这句话的表达作用。

  4、“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7、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

  一、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三、课文内容理解

  1、《记承天寺夜游》作者,字,号,此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2、请你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句话的妙处。

  3、文中紧扣“闲”字组织文章,“闲人”是点睛之笔,“闲”表现在何处?

  4、“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文尾通过“闲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

  28、观潮

  一、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方其远处海门

  仅如银线乘骑弄旗标枪

  如履平地倏尔黄烟,人物略不

  随波而逝披发文身

  江干上下珠翠罗绮溢目

  虽席地不容间也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1、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2、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三、课文内容理解

  1、《观潮》作者,写的是地方的潮水。

  2、全文共四段,请分别概括各段的内容。

  3、最后一段写人多马众有什么作用?

  29、湖心亭看雪

  一、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挐一小舟

  雾凇沆砀上下一白

  惟长堤一痕与余舟一芥

  湖中焉得余强饮三大白

  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

  相公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3、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三、课文内容理解

  1、《湖心亭看雪》选自《》,作者是,字宗子,又字石公,号________,________(朝代)人。作品有《》、《》。

  2、“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展示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几句写雪景,有什么特点,这是一种怎样的手法?有什么作用?

  4、舟子说作者“痴”,你是怎样理解这个“痴”字?

  5、苏轼说自己是“闲人”,张岱借舟子之口说自己“痴”,这两人一“闲”一“痴”,有什么相同的情怀?

3、《台阶》(一课时)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一、学习目标

  1、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学习父亲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2、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二、研讨与交流

  1、快速浏览课文,试填写故事情节。

  父亲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屋子因为父亲是怎样造起有高台阶的屋子的新屋造好后,父亲怎么样了

  2、阅读文本,找出文本中有关父亲的语段,说说你对这位父亲形象的认识。

  ①从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的人。

  ②从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的人。

  3、找出文中流露出“我”对父亲的感情的语段并进行分析。

  台阶是父亲的、,为了造台阶,父亲付出了、

  作者的情感:4、你最喜欢本文的哪段描写?请赏析一个片段。

  5、你的阅读疑惑:

  三、自测自评

  1、给下列词语注音。

  凹()凼()硌()涎()水

  揩()噶()筹()划黏()

  撬()尴尬()过瘾()唿()嗒

  熬()住憋()住门槛()

  2、为了刻画父亲的高大形象,文中人物的肖像描写和语言描写都很成功。请熟读课文,并从文中摘录有关词句。

  肖像描写:

  动作描写:

4、《桃花源记》导学稿(第二课时)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一、学习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

  二、课文研讨与交流

  1、桃花源的美真是美不胜收,请用“这里的美,美在”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2、桃花源的美丽欢乐令人神往,桃花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那么,桃花源神秘在何处呢?(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3、桃花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三、自测自评

  1、背诵课文。

  2、本文选自《》作者___________,朝著名的诗人。这篇文章以___为线索,虚构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社会环境,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想。后来人们用成语“__________________”来比喻理想生活中的安乐而环境幽静的世界。

  3、理解性默写。

  ①突出桃花林优美自然景色的句子:

  ②表现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

  ③表现桃源社会生活平静的句子:

  ④突出桃源人热情好客,淳朴友善的句子:

  ⑤文中暗示着故事是虚构的句子:

  4、完成作业本。

5、《大道之行也》导学稿(一课时)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一、学习内容

  1、掌握文章的重点字词。

  2、掌握重点文言句的译义。

  3、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思想。

  二、课前自学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朗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解题并了解作者

  《礼记》,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编纂,故称《小戴礼》。“”,《礼记》篇名,大约是________末年或________之际儒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大道,指。

  3、“五经”包括、、、、和《礼记》。

  4、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选贤与能() 矜寡孤独()

  讲信修睦()幼有所长()

  男有分()货恶其弃于地()

  5、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选贤与能: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6、译读课文——解释加点字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你的阅读疑问

  三、课文研讨与交流

  1、你怎样理解“大道之行也”和“大同”的关系并且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作阐述?

  2、文章从哪几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点?

  四、自测自评

  1、背诵全文。

  2、给加点的字注音并对其做解释。

  选贤与能()________________

  男有分,女有归()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货恶其弃于地也()________________

  废疾者()________________

  谋闭而不兴()________________

  故外户而不闭()________________

  盗窃乱作而不作()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语句: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总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照应此句的又是哪句话?

6、《答谢中书书》导学案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任务】

  1、积累“共、颓、沉鳞、竞”等文言实词、虚词,把握重点语句的翻译,疏通文意,能正确流畅背诵课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品味文章凝练生动的语言,体会文章优美的意境。

  3、学习寓情于景、动静相衬的写景方法。

  【知识储备】

  1、书: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日“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3、文中人物: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康乐,即谢灵运(385~433)东晋时代的诗人,汉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为陈郡谢氏士族,东晋车骑将军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被称为“山水诗鼻祖”,著有《谢康乐集》(系明人辑本)。因为性情狂傲,与朝廷发生矛盾,被封为康乐侯,入宋,曾任永嘉郡守、侍中、临川内史等职。

  【自主学习】

  (一)初读:扫除生字障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陶弘景______夕日欲颓______

  沉鳞_____竞跃______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

  (二)再读:自读3—5遍,读熟。并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实是欲界之仙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三)三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字词(借助课下注释)

  1、解释加点词

  古来共谈____四时______俱_____备晓雾将歇______

  夕日欲颓______沉鳞______竞跃______与______其奇者

  2、重要语句的翻译和理解。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四读: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本文分____层,写出各层大意。

  第一层(第1句-第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第句-第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第句-第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五读:初步体会文章情感.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一)课文描述“山川之美”,很像一首优美的山水诗。课文描绘了哪些美景?美在哪里?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些美景的?

  (二)“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也反应了作者归隐山林,欣然自得的心境。说说哪些句子传达了这种心境,并简要分析。

  (三)请你赏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温馨提示: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赏析:1、这句话写出了景色的什么特点?2、作者从哪些角度来写美景的?3、你觉得那个字描绘得最为传神?4、作者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表现美景?5、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画面。

  (四)请你帮忙分析一下,后人为什么评价本文说“很像一首优美的山水诗”。

  【巩固强化】

  (一)背诵课文,并用原文填空。

  (1)文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表达出对这幅清丽自然、有声有色的山川美景由衷的赞美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理解课文,完成下列填空。

  《答谢中书书》为六朝山水小品名篇,写景极富特色:先仰视“____________”,再俯视“_____________”,又平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又分“”“”两个时段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这两句又注意了山水的交映、晨昏的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使景物呈现处极强的立体感,各种景物交相作用,互为影响,构成了一幅怡神悦性的生动画卷。

  (三)品读课文,赏析佳句。

  本文语言精练,骈散结合,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请从文中选择你认为写得精彩的一个语句,从用字遣词、修辞手法、句式等角度进行赏析。

  示例: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两句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清),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

  赏析:

  (四)对比阅读,完成1-4小题。

  甲文:《答谢中书书》(原文略)

  乙文:《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或王命急宣(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哀转久绝(4)四时俱备

  2.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赞美之情,请从文中各摘录一句直接抒发这种情感的句子。(2分)

  甲文:

  乙文:

  3.两文都写到了“猿鸣”,请分别说明“猿鸣”各渲染了怎样的气氛(2分)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A、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B、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五)学以致用,片断练习。

  “谁不说俺家乡美”,我们的家乡简阳虽没有什么名山大川,但也有很多怡人的景致,试着在你的脑海里搜寻一处家乡小景,写一个片段,记得运用寓情于景、动静结合的写法哦。

  附:答案

  自主学习部分

  (一)弘hóng、颓(tuí)、鳞lín、跃yuè、与yù

  (二)实是/欲界之仙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三)1、共:共同;四时:四季;俱:都;歇:散尽;颓:落下,落山;沉鳞:潜游水中的鱼儿;竞:争着;与:这里指欣赏

  2、清晨的薄雾将要散尽的时候,可听见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自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四)分3层。第一层(第1句):总领全文,“美”点明中心。第二层(第2句-第5句):具体描绘山川之美。第三层(第6句-第7句):发表感慨,总结并呼应前文。

  (五)学生初步感知,只要能答出作者亲近自然、寄情山水之类即可。

  合作学习部分

  (一)“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晓雾”、“猿鸟”、“夕日”、“沉鳞”等景物,写出了山高水清、秀美奇丽、生机勃勃等特点。围绕首句“山川之美”突出“四美”。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取景的角度、动静结合的方法、语言的凝练生动等。(二)一是从第二层具体描写景物的语句中均可体会作者陶醉山水的心境。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二是从第三层作者抒发感慨的句子中可以直接体会作者此种心境,“实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疑。“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三)此文旨在让学生从多角度细细品味美句。以下答案仅作提示,不可机械对应。

  1、朝暮的山林水泉、猿鸟游鱼,多姿多彩、生机勃勃,风光无限美好。2、观察角度,由仰而俯;景物形象,由显而微;景物状态,由静而动;交代时间,由朝而夕。这样描写,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3、如:“乱”本来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指混乱、乱七八糟,但结合课文读来,这里用“乱”来形容猿鸟得声音此起彼伏,表现一种自由,一种活力,特别传神。通过“乱”字,写出了山川的早晨万物都充满着勃勃生机的景象。还可赏析“歇”、“竞”等词。4、修辞:拟人;写作技巧:动静结合、视觉与听觉结合。分析略。5、例如:早晨,先是白雾缭绕,继而是如絮如带,再而是似烟似缕,最后不见雾纱,只见晨曦,猿啼鸟鸣,众音齐会,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暮霭罩山,飞鸟归林,猿猴息树,山色苍茫,这时原来潜游水底的鱼飞跃而出,静中见动,寂中现响,别具意趣。(四)此题不深究,初步让学生从描绘的景色奇丽、语言凝练丰富、句式较为整齐且运用对偶等方法几方面有所感知即可。

  巩固强化

  (一)(1)山川之美,古来共赏。(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4)实是欲界之仙都。

  (二)“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晓”“夕”色彩的配合、动静的结合等。

  (三)略(四)1.(1)或:有时(1分)(2)奔:飞奔的马(1分)(3)绝:消失(1分)(4)俱:全,都(1分)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1分)实是欲界之仙都(1分)3.《三峡》:猿鸣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1分)《答谢中书书》:猿呜渲染了清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闹气氛(1分)4.(1)如果不到正午或半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2分)(2)傍晚的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跃出水面(2分)

7、答谢中书书导学案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重点)

  3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难点)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作者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

  预习导学

  •知识储备•

  1、走近作者:

  作者介绍: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入梁,隐居句曲山。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二、

  2、文体介绍:

  “书”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汉魏六朝的尺牍重在实用,文人多无意把其写为审美的作品。唐宋以后,在一些文人的笔下,尺牍的实用功能明显淡化,审美性能日益强化,有些尺牍刻意写成纯粹的文学作品(参考《中国尺牍文学史》序,詹福瑞)。尺牍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比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比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也可以谈论文学,如曹丕的《与吴质书》;谈论政治,如欧阳修的《上杜中丞论举官书》;还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如此等等,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尺牍和其他文体一样,也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另外,尺牍不一定都用“书”字标明,如苏轼的《与子由弟》《答秦太虚》就是。

  •字词梳理•

  1、初读课文,结合注释或工具书,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

  1、给加点字注音:西日欲tuí()沉鳞jìng()跃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1)五色交辉..()(2)四时..()俱备(3)晓雾将歇.()(4)西日欲颓.()(5)沉鳞竞跃..()(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写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2)西日欲颓,沉鳞竟跃()5

  4、给句中的“与”字注音并解释: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5、翻译句子: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青竹翠林,四时俱备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自康乐以来,为复有能与其奇者

  合作研讨

  •环节一朗读评读•

  朗读课文,从读音、节奏、朗读、停顿等方面互评。

  •环节二整体感知•

  1统领全文的句子是其中“”字点名全文的中心。

  2、作者具体描绘他的隐居之地时,写了哪些景物?又是怎样描绘这令人神往的大自然山川之美的?

  3、结尾一句有什么言外之意?

  4、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中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5、本文分为几层?写出各层大意

8、答谢中书书预习案导学案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一、预习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陶弘景的文学常识,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及感情基调。

  2.熟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旨。

  3.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

  (二)学习重点

  认真阅读课文,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

  (三)预习导学

  1.资料链接

  ★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入梁,隐居句曲山。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文体介绍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汉魏六朝的尺牍重在实用,文人多无意把其写为审美的作品。唐宋以后,在一些文人的笔下,尺牍的实用功能明显淡化,审美性能日益强化,有些尺牍刻意写成纯粹的文学作品(参考《中国尺牍文学史》序,詹福瑞)。尺牍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比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比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也可以谈论文学,如曹丕的《与吴质书》;谈论政治,如欧阳修的《上杜中丞论举官书》;还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如此等等,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尺牍和其他文体一样,也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另外,尺牍不一定都用“书”字标明,如苏轼的《与子由弟》《答秦太虚》就是。

  2.给下列加粗注音或书写。

  西日欲tuí()沉鳞jìng()跃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填空题。

  《答谢中书书》作者是,字,自号,

  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时人谓之“”。

  4.解释下列加粗字的意思。

  (1)五色交辉()

  (2)四时俱备()

  (3)晓雾将歇()

  (4)西日欲颓()

  (5)沉鳞竞跃()

  (6)未复有能与()

  5.写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西日欲颓,沉鳞竟跃()

  6.解释下列句子: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二、探究案

  1.统领全文的句子是:。其中“”字点名全文的中心。

  2.作者具体描绘他的隐居之地时,写了哪些景物?又是怎样描绘这令人神往的大自然山川之美的?

  3.结尾一句有什么言外之意?

  4.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中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课堂小结

  这篇山水小品廖廖68个字,就概括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使文章清幽隽雅,像诗一般优美动人。表达作者亲近自然的喜悦。

  四、拓展延伸

  背诵描写祖国壮丽河山的诗文,看谁积累多。例如:《望庐山瀑布》《望岳》《三峡》。

  参考答案

  一、

  2.颓竞yù

  3.陶弘景华阳隐居南朝梁山中宰相

  4.(1)交相辉映(2)四季(3)消散(4)坠落(5)竞:争着;跃:跳跃,这里指跳出水面。(6)参与,这里指欣赏。

  5.(1)对偶(2)借代、对偶

  6.(1)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赏的。

  (2)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

  (3)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

  (4)自从谢灵运之后,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二、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美

  2.写到的景物: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晓雾、猿鸟、夕日、沉鳞。描绘:从仰望高峰到俯视清流,然后有些流水两边的景物,上下左右都写完后,又描绘了崖壁上五彩缤纷的色彩,这是静景描写;然后“乱”、“竞”两字把猿、鸟、鱼在大自然中怡然自乐的神态描绘得栩栩如生,这是动景描写。

  3.结尾一句表达出作者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

  4.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的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9、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导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知识链接】

  一、题目解读

  本文虽短,却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答/谢中书/书”——写给谢中书的信。注意断句。明确两个“书”的含义。第一个“书”是与“中”合在一起连用;“中书”是古代的一种官名,古人多用官名来指代人;“谢中书”即谢征(500—536),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故称“谢中书”。第二个“书”即书信,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含有审美意味的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二、走近作者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卒谥贞白先生,也是南朝南齐、南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梁武帝经常以书信的形式询问他朝中的大事,因此人称“山中宰相”。

  他的思想脱胎于老庄哲学和葛洪的神仙道教,杂有儒家和佛教观点,对历算、地理、医药、化学等都有一定研究。曾整理古代的《神农百草经》,并增收魏晋间名医所用新药,成《本草经集注》,并首创沿用至今的药物分类方法。另著有《真诰》、《真灵位业图》、《陶氏效验方》、《补阙肘後百一方》、《陶隐居本草》、《药总诀》等等。

  三、背景介绍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节》《与朱元思书》、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等都属于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预习•导学:

  1、注音。

  古来共谈()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与其奇者()

  2、重点字词。

  ①五色交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交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四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夕日欲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沉鳞竞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重点句子翻译。

  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理解性默写。

  ①总领全文的句子:,。

  ②俯视的句子:。仰视的句子:。平视的句子:,。,_____________。

  ③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的景象的对偶句是:,。

  ,。

  ④描写晨景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描写傍晚景色的句子:,。

  ⑤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

  ,;,。

  ⑥表现作者自豪之情的句子:,。

  ⑦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

  ,。

  家长签字: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案

  【合作展示】

  1、根据课文内容,想像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合作交流

  1、“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2、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检测案

  阅读下文,完成1~5题。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解释加点的文言词汇。

  (1)四时俱备()

  (2)晓雾将歇()

  (3)夕日欲颓()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在《答谢中书书》中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极力写出了山之高,水之净。

  4、本文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描写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和动静相衬之美,勾画出了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山水画卷。

  B.全文分三个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当中部分则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感慨结束。

  C.文中的“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的用意在于表明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山水的妙处,而作者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

  D.本文描绘了“山川之美”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沉醉山水的思想感情并含蓄委婉地表达了自己仕途不得意之情。 学习目标:

  1、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2、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学习重点:

  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学习难点:

  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师复备栏

  或学生笔记栏:

  参考答案

  预习案

  预习•导学:

  1、

  tántuí

  línyù

  2、

  ①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②交相辉映。

  ③四季。

  ④都。

  ⑤消散。

  ⑥太阳快要落山了。欲:将要。颓:坠落。

  ⑦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跳跃。

  ⑧参与,这里指欣赏。

  3、

  ①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②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③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④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⑤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⑥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4、

  ①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②清流见底高峰入云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③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④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⑤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⑦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合作探究案

  1、示例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示例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写出了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石壁耸立两岸,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缎上缀以碧玉翡翠,自然美不胜收。

  示例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出了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2、文章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总言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合作交流

  1、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2、实欲界之仙都”言简而意蕴。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检测案

  1、(1)都(2)消散(3)坠落

  2、(1)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2)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3、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4、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享美景的得意之情。

  5、D

10、《答谢中书书》优质课导学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

  3、体会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江苏南京)人,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本草集注》等。写作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题目解读

  “答谢中书书”中的第一个数“书”字是人名的最后一个字,“谢中书”是陶弘景的好友,也叫谢微,字元度,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第二个“书”字,指的是“书信”的意思。综上所述,题目大致意思为“回复谢中书的信”,“答”字意指“回复”文体知识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汉魏六朝的尺牍重在实用,文人多无意把其写为审美的作品。唐宋以后,在一些文人的笔下,尺牍的实用功能明显淡化,审美性能日益强化,有些尺牍刻意写成纯粹的文学作品。课文断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xiē),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lín)/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字词翻译

  (1)共谈:()

  (2)交辉:()

  (3)四时:()

  (4)歇:()

  (5)颓:()

  (6)与:()

  句子翻译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文言积累1.古今异义(1)四时俱备时:古义()今义()(2)晓雾将歇歇:古义()今义()

  (3)夕日欲颓

  颓:古义()今义()(4)沉鳞竞跃鳞:古义()今义()

  (5)答谢中书书答:古义()今义()

  书:古义()今义()

  2.词类活用

  夕日欲颓颓:()

  五色交辉辉:()

  3.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实是欲界之仙都(“是”表判断)

  (2)省略句

  实是欲界之仙都(省略主语,应为:此实是欲界之仙都)

  探究学习

  (1)这篇文章是一副清丽的山水画,作者在文中用哪一个字来概括它的特点?

  (2)这个字所在的这句话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3)全文为了说明这个“美”字作者写了什么时候的景物?

  (4)写了哪些景物?

  (5)这些景物是杂乱无章的吗?作者按什么样的顺序来写的?

  (6)这短短的几句话里蕴含着多少美呢?

  课堂小结

  写作特色

  61557; 艺术独特,意境优美

  61557; 抒情绘景,语言精练

  61557; 以独特的艺术感受、饱含着感情的语言,创造了幽美的意境。

  61557; 以精心布排的总领、具叙、总括的结构体现出缜密的特点。

  61557; 语言无一句之虚、无一字之冗,凝练丰富。

  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i高峰入云ii晓雾将歇iii五色交辉iv实是欲界之仙都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i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ii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下列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里相共谈者,指的是那些有高雅情趣的人。

  B.《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征的书信中的一部分。第二个“书”指书信。

  C.“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作者的观察角度依次是“仰视→平视→俯视”。

  D.“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句不仅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仰慕之情,也流露了作者对世人面对秀美山水却无动于衷的惋惜。

  (4)郦道元的《三峡》中有:“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一句,其中写到了“猿鸣”,而本文中“晓雾将歇,猿鸟乱鸣”一句也写到了“猿鸣”。两处“猿鸣”各有什么作用?谈谈你的理解。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三峡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蟑,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答谢中中书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i夏水襄陵ii属引凄异iii晓雾将歇iv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翻译下列句子。

  i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ii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余秋雨先生在《三峡》里写道:“瞿塘峡、巫峡、西陵峡,每一个峡谷都浓缩得密密层层,在缓慢的行速也无法将他们化解开来。连临照万里的太阳和月亮,在这里也挤挨不上……”这和甲文中哪句话印证?请具体分析。

  (4)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甲文重在突出三峡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给人以迥乎不同的阅读感受:夏天的动人心魄、春天和冬天的沉静优美,秋天的肃杀,凄婉。

  B.乙文中“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既表现了对奇景无人能欣赏的惋惜,又暗含自己能领悟山水真谛的得意之情。

  C.同为写猿鸣甲文用“高猿长啸,属引凄异”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乙文用“猿鸟乱鸣”突出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繁多杂乱。

  D.甲、乙两文绘景有异曲同工之妙。甲文中的“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与乙文中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都是从仰视和俯视两个角度勾勒岀美景的。

  3.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1)沉鳞竞跃

  古义:今义:

  (2)四时俱备

  古义:今义:

  (3)盖竹柏影也

  古义:今义: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今义: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略无阙处阙:同“缺”,空隙、缺口

  B.素湍绿潭湍:湍急

  C.夕日欲颓颓:坠落,落下

  D.与其奇者与:参与、欣赏

  (2)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至于夏水襄陵问之于丁氏

  B.不以疾也公亦以此为矜

  C.山川之美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屠自后断其股

  (3)将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A.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乱叫,夕阳快要落山了,沉静的水面波光粼粼。实在想要去到那仙境啊。

  B.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沉静的水面波光粼粼。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C.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的叫着,夕阳快要颓废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跃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D.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的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跃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都有写山川,甲文先写夏天,再写春东,最后描写秋天,乙文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

  B.甲、乙两文在景物描写中,特别注重景物的选取,两文都提到的猿鸣,都是为了渲染萧瑟凄凉的气氛。

  C.甲文用概貌性描写和正侧结合突出山的连绵高俊的特点,而乙文则从仰视的角度突出了山高的特点。

  D.甲、乙两篇文章都抒发了作者对山川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同时乙文还表现了作者期与谢公比肩之意。

  8195;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答案

  字词翻译

  (1)共谈:(共同谈论)

  (2)交辉:(交相辉映)

  (3)四时:(四季)

  (4)歇:(消散)

  (5)颓:(坠落)

  (6)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句子翻译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文言积累1.古今异义(1)四时俱备时:古义(季节)今义(时间)(2)晓雾将歇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3)夕日欲颓

  颓:古义(坠落)今义(萎靡)(4)沉鳞竞跃鳞:古义(代指鱼)今义(鱼鳞)

  (5)答谢中书书答:古义(回复)今义(回答)

  书:古义(信)今义(书本)

  2.词类活用

  夕日欲颓颓:(形容词用作动词,坠落)

  五色交辉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3.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实是欲界之仙都(“是”表判断)

  (2)省略句

  实是欲界之仙都(省略主语,应为:此实是欲界之仙都)

  探究学习

  (1)这篇文章是一副清丽的山水画,作者在文中用哪一个字来概括它的特点?

  答:山川之美的“美”。这个字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2)这个字所在的这句话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答:统领全文。

  (3)全文为了说明这个“美”字作者写了什么时候的景物?

  答:四季,晨昏。

  (4)写了哪些景物?

  答:山、水、石壁、鱼、树木、猿鸟、夕阳、雾。

  (5)这些景物是杂乱无章的吗?作者按什么样的顺序来写的?

  答:不是。

  由仰视到俯视再到平视;由早到晚。

  作者依次向展现了山川四时的美景,和一天中晨昏景色的变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活灵活现、趣味盎然的山林世界。

  (6)这短短的几句话里蕴含着多少美呢?

  ①山水相映之美,峻峭的山峰直入云霄,哗哗的流水澄澈清明。尤其是“入”字用得好,体现出一种向上的气势。

  ②色彩搭配之美,你看山青水绿,石壁五色交辉。尤其是“交辉”用得好,(交相辉映,共增山色)。

  ③晨昏变化之美,早晨白雾缭绕,猿啼鸟鸣;傍晚红日西沉,沉鱼竞跃。尤其是“将歇”、“将颓”用得好,展示出慢慢消失的过程,不乏拟人化色彩。

  ④动静相衬之美,高峰的静,流水的动;青林翠竹的静,五色交辉的动;晓雾将歇的静,猿鸟乱鸣的动。尤其是“乱鸣”、“竞跃”用得好,再现一种生机和活力,营造热闹的气氛。

  课堂小结

  写作特色

  61557; 艺术独特,意境优美

  61557; 抒情绘景,语言精练

  61557; 以独特的艺术感受、饱含着感情的语言,创造了幽美的意境。

  61557; 以精心布排的总领、具叙、总括的结构体现出缜密的特点。

  61557; 语言无一句之虚、无一字之冗,凝练丰富。

  训练答案

  1.【答案】

  (1)i耸入

  ii消散

  iii交相

  iv指人间

  (2)i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林,四季都有。

  ii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3)C

  (4)本文写“猿鸣”是为了渲染山林清晨的蓬勃生机与活力,流露出作者对山川之美的欣赏与热爱之情。而《三峡》写“猿鸣”渲染了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氖,突出三峡山高峡长的特点,表现三峡秋季的凄婉美(肃杀凄清)。

  【解析】

  (1)i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句意为: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入:耸入。

  ii句意为: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歇:消散。

  iii句意为:色彩斑斓,交相辉映。交:交相。

  iv句意为: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欲界:指人间。

  (2)i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句中重点字词有:四时,四季;俱,都。句意为: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林,四季都有。

  ii句中重点字词有:颓,坠落;竞跃,竞相跳跃。句意为: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3)本题考查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C.有误,作者的观察角度依次应是“仰视→俯视→平视”。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结合《三峡》一文内容可知,三峡的秋天的特点是凄凉,描写猿鸣是为了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结合本选文内容可知,主要表现山川之自然美,文中写猿啼也是为了表现作者心情的愉悦,表现一种生机勃勃的氛围。由此分析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知识点】一般文言实词、课内文言文阅读、文章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以及相关的文学和文化常识、文言文内容理解、答谢中书书、文言文翻译

  2.【答案】

  (1)i上,漫上

  ii延长

  iii消散

  iv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11、《三峡》(预习课)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科目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设计者 吴泽强 上课日期

  课题 三峡(预习课)

  学习目标 1、掌握作者,积累文言词语。

  2、熟读课文,理解本文大意。

  3、整体感知课文,体味三峡壮丽的风光。

  学习

  重难点 1、准确把握三峡的景物特征。

  2、整体感知课文,体味三峡壮丽的风光。

  学法

  指导 1、反复朗读,在读中感知、品味、体会。

  2、学习字词时,注意文言知识的分类掌握,譬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

  学习程序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

  郦道元(约466——527),字善长,北魏范阳涿(zhuō)县(今河北省涿县)人,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撰有地理巨著——《水经注》,为我国古代的地理科学作出了重大贡献。

  2、背景资料:

  《三峡》是郦道元所著《水经注•江水》中的一段,《水经》是我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记载全国水系的地理著作,作者已不可考。由于它记叙简略,郦道元旁征博引为之作注,使原著内容大为丰富,成了一部别开生面的著作,名《水经注》。它不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著作,也是宝贵的文学珍品。它与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刘考标的《世说新语注》、李善的《文选注》齐名,史称“四大名注”。《水经注》是我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3、题目解说:

  此文选自郦道元的《水经注•江水》,是一篇描写长江三峡壮丽景色的游记散文。文句简洁,意境优美,是《水经注》中最具魅力的篇章之一。题目是编者加的。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全长约200公里。因瞿塘峡挺拔险峻,巫峡幽深秀丽,西陵峡滩险湍急,故有“瞿塘雄,巫峡秀,西陵险”之说。

  【预习导航】

  一、诵读课文2-3次,默读1-2次,参阅课文下面注释。

  本文作者是(填朝代)学家,选自《》。课文标题所指的“三峡”是峡、峡和峡的总称,在重庆市和湖北之间。

  二、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和感情基调,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注意把握节奏(句中停顿)。

  第1段:①自三峡七百里中②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第2段:①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②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第3段:①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②绝巘多生怪柏。③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第4段:①每至晴初霜旦。②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给加点的注音:略无阙()处飞漱()

  重岩叠嶂()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沿溯()阻绝乘奔()御风素湍()绿潭绝巘()怪柏高猿长啸()属()引凄异哀转()久绝

  3.解释下列加点重点字词的意思:

  略无阙处()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

  不以疾也()虽乘奔御风()()飞漱其间()

  绝巘多生怪柏()则素湍绿潭()哀转久绝()

  良多趣味()属引凄异()略无阙处()

  4、找出并解释句中的通假字:

  (1)略无阙处()(2)哀转久绝()

  5、解释句中的古今异义词:

  (1)或王命急宣(古义:)今义()

  (2)虽乘奔御风(古义:)今义()

  (3)略无阙处(古义:)今义()

  (4)至于夏水襄陵(古义:)今义()

  (5)良多趣味(古义:)今义()

  6、翻译句子:

  (1)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3)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5)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7、本文主要描写了三峡的两方面的景象:先写三峡的,后写三峡的。文章通过对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山水景物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三峡的无比之情。

  8、理解性默写

  1)、《三峡》中大笔勾勒磅礴七百里三峡的句子是:

  2)、《三峡》中侧面描写山势峻拔的句子是:

  3)、正面写“猿鸣”的句子是:

  引用歌谣,侧面写“猿鸣”,并渲染悲凉气氛的句子是:

  4)、文中能总评三峡春冬时节山水树木特征的句子是:

  三、熟读成诵。(全文共155字。)同桌或小组互查,老师抽查。自主自觉,互促互助

  附:参考译文:在三峡七百里当中,两岸都是连绵不绝的高山,几乎没有/毫无中断的地方;重重悬崖,层层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不能看见太阳和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两岸的丘陵,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了。有时皇帝有命令急需传达,早晨就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这样快。

  春天和冬天的时候,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陡峭的山峰上生长着姿态怪异的柏树,悬空的泉水和瀑布,飞流冲荡在山崖间。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的确/真是妙趣横生。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结/打/下霜的早晨,树林清冷/凉山涧寂静/静肃,常有在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啸,(声音)接连不断,(腔调)凄凉而怪异,在空旷的山谷里回旋荡漾,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渔夫们唱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幼儿园中学教案推荐 《春》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云南的歌会》第一课时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一个都不能少,让阳光洒向那片阴暗的角落 ——————试论师爱与后进生的转变 班级管理反思(八年级下册) 《马说》导学案一等奖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主题班会“我是我的船长”(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我的第一本书》导学案一等奖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关爱别人——主题班会 主题班会稿(七年级下册) 《非攻》教案一等奖(苏教版六年级必修三) 《谈生命》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背影》学案一等奖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材文言文考点对应训练——中考传记类中考复习(九年级下册) 《阿长与<山海经>》学案一等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书愤》学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二选修)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教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二选修) 文学类阅读导学案一等奖——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及主题(高三) 《项脊轩志》教学案一等奖例(人教版高一下册) 渔家傲教案一等奖 杜牧诗三首学案一等奖设计(过华清宫绝句、题乌江亭)(人教版高二选修)

最新中学教案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记叙要选好角度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昆明的雨》原文及教案一等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小桃树”遇见了名师——评肖培东教《一棵小桃树》教学案一等奖例(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学案一等奖例) 《雪》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下册)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写作小专题《撰写演讲稿》例文及名师点评 《拟行路难》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必修一) 《离骚》学案一等奖(粤教版高一必修一) 浅谈我的班级管理心得(七年级上册) 《湘夫人》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二选修)

相关信息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作文父母的爱 八年级上册语文版《巴东三峡》导学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答谢寺庙师傅的锦旗怎么写45句 八年级上册语文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人教九年级上《谈生命》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答谢物业保洁的锦旗怎么写46句 答谢法院的锦旗怎么写40句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要点:与朱元思书、送东阳马生序、马说、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人教版八年级备课资料) 人教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短文三篇》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