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养》公开课教案一等奖(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中学教案

《论教养》公开课教案一等奖(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时间:2022-11-20 17:33:17

《论教养》公开课教案一等奖(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中学教案的您有所帮助。

1、《论教养》公开课教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学习论证方法。

  2.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揣摩重要词语的含义。

  3.努力改正没有教养的行为,学习做个有教养的人。

  教学重难点:

  1.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学习论证方法。

  2.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揣摩重要词语的含义。

  教学准备:

  学案、课前搜集资料、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俄罗斯的20世纪,被称为利哈乔夫的世纪。利哈乔夫被誉为“俄罗斯知识分子的良心”“俄罗斯民族的良心”,被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称为是“唯一没有污点的人”。20世纪的俄罗斯风云变幻,许多权柄在握、不可一世的人物,来去匆匆,成了时代的过客,唯独德米特里利哈乔夫的名字屹立不倒。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位“良心”作家的一篇文章——《论教养》。

  二、自主预习,互动交流

  1.检查字词。

  (1)给加点字注音:

  恪守(kè)  箴言(zhēn)  自吹自擂(léi)

  允诺(yǔn)妨碍(ài)矫揉造作(jiǎo)

  愚蠢(chǔn)尴尬(ɡān)絮絮叨叨(dāo)

  积淀(diàn)谚语(yàn)大发雷霆(tínɡ)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贸然:轻率地,不加考虑地。

  彬彬有礼: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彬彬,原意为文质兼备的样子,后形容文雅。

  涵养:能控制情绪的功夫。

  恪守:严格遵守。

  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矫,把弯的弄直。揉,把直的弄弯。

  附庸风雅: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

  箴言:劝诫的话。箴,劝告、劝诫。

  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唆、唠叨。

  疲惫不堪:形容非常疲乏。堪,能忍受。

  随机应变: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

  2.作者简介。

  德米特里利哈乔夫(1906-1999),苏联学者,政治家、作家、文艺理论家和基督教活动家。他生于圣彼得堡,目睹了十月革命。17岁时进入大学学习人类学与语言学。1938年,入列宁格勒的俄罗斯文学研究所。参加过惨烈的列宁格勒保卫战。1946年至1953年,在列宁格勒大学任教授。1971年,被推举为苏联科学院(现俄罗斯科学院)院士。1986年,他开始重新寻找基督教和俄罗斯文化之根。苏联解体后其地位相当于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文化大师,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他的祖国,成为20世纪俄罗斯的知识象征。

  三、自读课文,感知文意。

  1.自读课文,梳理文章的结构。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引入论题。

  第二部分:(2-12)分析讨论真正的教养的表现。

  第一层:(2-10)从反面展开论述,列举“无教养”的种种表现。

  第二层:(11、12)从正面展开论述真正的教养是什么。

  第三部分(13-18):剖析教养的重要表现--“优雅风度”,指出教养的本质是尊重。

  第一层:(13、14)探讨优雅风度的表现。

  第二层:(15-18)养成优雅风度应该遵循的准则。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交流点拨】做一个有教养、有风度的人。

  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交流点拨】①教养首先应该体现在家里;②要有优雅的风度。

  4.作者认为教养首先体现在家里。对此,你怎么看?

  人往往注重外在的形象,在家里却不拘小节,表现更真实,从家庭入手就能看出一个人是否真正做到了有教养,而不仅仅是表象。

  四、细读课文,深层探究:

  1.文章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开门见山,直接引入论题。

  2.文章谈论“教养”,为什么要谈“风度”?二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交流点拨】一切优雅风度的基础其实是一种关照态度——时时刻刻要记住:一个人不应该妨碍他人的生活,要让大家都有良好的自我感觉。这其实就是一种有教养的表现,是养成教养的基础。

  3.文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①对比论证。将没有教养的行为和有教养的行为加以比较,强调了教养应该首先体现在家里的观点。②举例论证。文章列举大量的例子说明哪些是有教养,哪些是无教养的表现,增强了说服力。

  五、品味语言

  说说下面两个句子画线词语的作用。

  ①不敢贸然提供有关教养的“处方”,因为我不认为自己是

  教养完美的典范。

  明确:比喻的修辞手法,用“处方”比喻让人们拥有教养的独特的方法,用语生动形象。

  ②有教养的人对别人一律谦让和礼让,无论接触的人年长还是年幼,是社会贤达还是平民百姓。

  明确:“一律”和“无论”强调了有教养的人从内心深处尊重别人,对人们的谦让和礼让是无条件的。

  六、拓展延伸

  1.结合在学校的学习生活,请你举出我们身边的“无教养”的表现事例。

  2.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谈一谈如何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七、当堂达标

  见“当堂达标题”,可以选做。

  八、布置作业

  完成“学案”中的“优化训练”。

2、《论教养》精品教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论证观点的论证方法。

  2.理解并学会运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主阅读,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掌握议论文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是非观念,培养学生树立“有教养”的意识,做一个优雅有风度的人。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作者运用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论证观点及立驳相结合的方法。

  2.掌握作者对有教养的论述,弄清有教养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培养做有教养的人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与人交往中,“有教养”或“无教养”可谓好坏两个极端的评价;那么,什么样的表现是“有教养”,什么样的表现是“无教养”呢?我们今天一起学习利哈乔夫的《论教养》,会给大家一个明确的答案。

  二、资料助读

  德米特里8226;利哈乔夫是20世纪俄罗斯著名的知识分子之一,政治家、作家、文艺理论家和基督教活动家。他生于圣彼得堡,目睹了十月革命。17岁时进大学学习人类学与语言学。1938年,入列宁格勒的俄罗斯文学研究所。参加过惨烈的列宁格勒保卫战。从1946~1953年,在列宁格勒大学任教授。1971年,被推举为苏联科学院(现俄罗斯科学院)院士。1986年,他开始重新寻找基督教和俄罗斯文化之根。苏联解体后其地位相当于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文化大师,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他的祖国,成为20世纪俄罗斯的知识象征。

  三、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1.学生自读课文。

  2.师生共同正音。

  贸然(mào)   涵养(hán)   恪守(kè)   汲取(jí)

  遵循(xún)箴言(zhēn)尴尬(gāngà)

  3.学生积累词语。

  疲惫不堪:疲惫,形容极度疲乏;不堪,不能忍受。形容非常疲乏,过度劳累。

  彬彬有礼: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

  大发雷霆:暴怒,发泄出强烈的怒气。

  自吹自擂:擂,打鼓。意为自己吹喇叭,自己打鼓。借以比喻自我吹嘘。

  矫揉造作:矫,把弯的弄直;揉,把直的弄弯。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

  附庸风雅:附庸,古代指附属在诸侯大国下面的小国,引申为从属的地位或依赖的关系;风雅,原指《诗经》中《国风》和《大雅》《小雅》,借以形容风流,儒雅。泛指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

  扭捏作态:扭捏,羞惭的样子。形容不自然,不大方,含羞做作的样子。

  四、引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把握关键信息,师生共同订正答案。

  1.本文是如何开头的,有什么作用?

  明确:开门见山,引入论题。

  2.作者认为教养首先体现在家里。对此,你怎么看?

  明确:人往往注重外在的形象,在家里却不拘小节,表现更真实,从家庭入手就能看出一个人是否真正做到了有教养,而不仅仅是表象。

  3.文章先列举“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在生活中“无教养”的例子司空见惯,很多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甚至是自己身上。作者直接将“无教养”的例子列举出来,可以给读者一个对照,明白这些现象就是“无教养”的表现,让读者对“教养”有更明确的认识。然后再谈“有教养”就显得顺理成章,不管是从认知规律还是情理上也容易让读者接受。

  4.文章在论述中,由“教养”转向“风度”,二者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风度优雅是有教养的具体表现,也可以说是有教养的最高境界;风度优雅必须以有教养作为基础和前提。

  五、合作探究

  学生再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发言。

  5.分析作者在文章中围绕“论教养”阐述了什么观点?

  明确:本文透过众多“有教养”和“无教养”的现象,探究了真正“有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作者认为“教养”很深刻,它折射了一个人对自己和他人,乃至对社会和大自然的态度,就是“尊重”。

  6.在日常生活中,作者列举的一些“有教养”的体现你是否做到了呢?

  明确:据实回答,有则发扬,无则虚心学习,努力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7.分析本文作为议论文在论述上的特点。

  明确:作者在论述“教养”这一论题中,不是泛泛而谈,而是从众多的事例的比较分析中,自然而然地得出自己的结论。列举的事例典型、针对性强、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亲切而生动。文章行文方式活泼灵动,思路清晰,从讨论教养的本身到剖析教养的表现,贯穿作者对教养的观点:尊重。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文明社会,已经步入智能时代,在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的今天,对文明的表现和“有教养”的要求会更高,希望我们从作者的作品中受到启发,学会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3、《论教养》公开课教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2.学习本文行文活泼、思路清晰的写作方法。

  3.学习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思路。

  难点:理解教养的本质,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词义

  (1)彬彬有礼: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

  (2)矫揉造作:比喻故意做作,不自然。

  (3)附庸风雅:指缺乏文化修养的人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

  3.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作者作品的有关情况。

  (1)作者简介

  德米特里利哈乔夫(Dmitri Likhachev,1906.11.28-1999.9.30)是本世纪俄罗斯著名的知识分子之一,政治家、作家、文艺理论家和基督教活动家。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他的祖国,成为20世纪俄罗斯的知识象征。

  (2)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世界文学》2007年第三期,谷羽译,有删改。这篇《论教养》选自作者为青少年写的《善与美书简》,论的都是道德情操的修养。

  三、整体感知

  1.大家大声朗读课文,注意本文的论点、论据和论证。

  2.思考:良好的教养来自哪里?

  不仅来自家庭和学校,而且可以得之于自身。

  3.作者认为教养首先体现在哪里?

  一个人是不是真正有教养,首先要看他在自己家里、在自己亲属之间的表现,看他和亲人们的关系究竟怎么样。

  4.没有教养的种种表现有哪些?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

  (1)在家里,懒得帮助疲惫不堪的妻子刷洗餐具,对妻子儿女动不动就打发雷霆;家里有人在看书或孩子在做功课,也总是把收音机或电视音量开得大大的。

  (2)对自己亲人的性格、心理缺乏了解,对他们的习惯和愿望总是漠不关心。

  (3)进入成年,仍把接受父母的关爱看做理所当然的事情,却看不到父母也需要关爱和帮助。

  (4)当作外人的面,跟妻子孩子开玩笑,不顾他们的自尊心。

  四、合作探究

  1.快速朗读课文,找出有教养的表现有哪些?试着列举出来。

  明确:谈论“风度”。

  3.本文的论证方式有哪些?简述作者的论证过程。

  明确:道理论证和事实论证。本文作者不泛泛而谈,而是从对众多事例的比较、分析中,自然而然地得出自己的结论,针对性强,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亲切而生动。

  五、拓展延伸

  一个讲礼貌的人,是不是就算是个“有教养”的人?

  礼貌是外在的、表面的,是经过训练和刻意就可以装出来的。而教养是发自内心的,是由环境、教育、经历等结合成的内在素质。也就是说一个人有礼貌,讨人喜欢,但他可能内在是自私虚伪的。但当说一个人有教养时,不仅说明他的外在行为,而且还说明这个人的内涵、道德品质是好的。

  六、达标检测

  七、作业

  搜集整理:良好的教养还有哪些方面的要求?

4、《论教养》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贸然、疲惫不堪、自持”等字词的音形义。

  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理顺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

  2.理解本文使用的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确作者的观点,学会做一个真正有教养和优雅风度的人。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顺文章的论证思路。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使用的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作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大家都知道,有教养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不过,每个人对教养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那么,在著名作家和文艺理论家德米特里8226;利哈乔夫的眼里,怎样才能算是有教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论教养》这篇文章,探索这个问题的答案。

  二、自主预习

  1.背景资料

  德米特里8226;利哈乔夫(1906-1999),是20世前苏联著名的知识分子之一,政治家、作家、文艺理论家和基督教活动家。他生于圣彼得堡,目睹了十月革命。17岁时进大学学习人类学与语言学。1938年,入列宁格勒的俄罗斯文学研究所。参加过惨烈的列宁格勒保卫战。从1946-1953年,在列宁格勒大学任教授。1971年,被推举为苏联科学院(现俄罗斯科学院)院士。1986年,他开始重新寻找基督教和俄罗斯文化之根。苏联解体后其地位相当于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文化大师,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他的祖国,成为20世纪俄罗斯的知识象征。

  2.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贸然(mào)疲惫不堪(kān)大发雷霆(tíng)涵养(hán)恕我直言(shù)

  自吹自擂(lěi)恪守(kè)允诺(nuò)自持(chí)汲取(jí)矫揉造作(jiāo)

  扭捏(niē)箴言(zhēn)嚼(jué)絮絮叨叨(xù)尴尬(gān)

  原处(chù)教书(jiāo)困难(nán)

  处境(chǔ)教养(jiào)灾难(nàn)

  (2)词语释义

  漠不关心:态度冷淡,毫不关心。漠:冷淡。

  随心所欲:随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随,任凭;欲,想要。

  一意孤行:指不接受别人的劝告,顽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

  自吹自擂:自己吹喇叭,自己打鼓。比喻自我吹嘘。擂,打鼓。

  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矫,把弯的弄直。揉,把直的弄弯。

  附庸风雅:为了装点门面交结文人,参加有关的文化活动。

  随机应变: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机,时机,形势。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答案示例:本文透过众多“有教养”及“无教养”的现象,对众多事例进行了比较、分析,自然而然地得出自己的结论,探究“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

  2.这篇文章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答案示例:第一部分(1、2段):开门见山,引入论题。

  第二部分(3-12段):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论说什么是“有教养”。

  第三部分(13-18段):通过列举事例和现象,论证什么是“优雅风度”。

  (二)研读分析

  1.突破重难

  (1)第5-10段主要论述了什么?这几段的论述有什么共同点?

  答案示例:第5-10段主要从反方面论述了没有教养的表现。这几段的论述都是先假设一个人在外面的表现彬彬有礼,但是在家里却表现的不尊重家人。在对比中反映了一个人怎样才算有教养。

  (2)作者在论说“风度”时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答案示例:首先由谈论“风度”的书籍谈起,提出待人接物的问题,然后批驳错误的观点。接着解说风度的缘起。接着列举有风度的现象,论述优雅风度遵循的准则。最后得出结论::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才能保持优雅的举止。

  (3)举例说明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

  答案示例:①举例论证。本文的5—10段,17段都进行了集中举例论述。5—10段集中列举了无教养的例子,17段集中列举了优雅风度的具体表现。这些例子都鲜活地证明了怎样才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的风度。

  ②对比论证。本文多处使用了对比论证方法。5—10段每一段都是通过假设、对比,列举了没有教养的表现,体现了没有教养的具体指向。第二部分的两层也是前一层为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对比起来,更能体现真正的教养。

  2.写法探究

  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有哪些?

  答案示例:(1)行文活泼、灵动,思路清晰。本文从讨论教养本身,到剖析教养的重要表现——“优雅风度”,其中贯穿着作者的基本见解:教养的本质是尊重。作为一片写给青少年的“书简”,文中有探讨问题的逻辑和推论,又有大量生动的事例,加上精辟的观点和格言式的句子,引人深思,值得反复咀嚼、品味。

  (2)方法多样,论证有力。举例论证:本文的5—10段,17段都进行了集中举例论述。5—10段集中列举了无教养的例子,17段集中列举了优雅风度的具体表现。这些例子都鲜活地证明了怎样才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的风度。对比论证:本文多处使用了对比论证方法。5—10段每一段都是通过假设、对比,列举了没有教养的表现,体现了没有教养的具体指向。第二部分的两层也是前一层为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对比起来,更能体现真正的教养。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有教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才能做到有教养。相信作者的观点一定给了大家许多启示。当然,大家对于教养一定也有许多自己的看法,课下可以继续探索讨论。但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向作者学习,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5、部编九(下)《鱼我所欲也》优质课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疏通文义。

  2.探究本文的论证思路,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3.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4.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学会正确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1.探究本文的论证思路,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2.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学会正确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假如你遇见了这样的情况:你看上了一本书,是你十分渴望买下来的;然而这个月又是母亲的生日,你很想给她买个生日蛋糕让她开心。这时,你发现零花钱只够做其中的一件事,你应该怎么选择呢?说说你的选择并谈谈你的理由。(学生回答)

  正如这件事一般,世间有很多事,都会面临着不同选择的时候,然而,二者只能择其一,十分难抉择。不过,也许抉择标准有时也是可以判断的,学过《鱼我所欲也》一文,你也许就会找到答案。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文章,解读文意

  1.朗读文章,借助工具书排除字音问题。

  2.反复朗读文章,注意在朗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内容。

  3.在朗读的过程中注意以下停顿。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4.教师指导,学生翻译文章内容,教学过程中注意把握下列文言词的用法。

  【通假字】

  “辟”同“避”,躲避。例:故患有所不辟也。

  “辩”同“辨”,辨别。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得”同“德”,感恩、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与”同“欤”,语气词。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同“向”,先前、从前。例:乡为身死而不受。

  【一词多义】

  ①为:为宫室之美(为了,介词)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做,动词)

  ②得:故不为苟得也(取得)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感恩、感激)

  ③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欤”,语气词)

  呼尔而与之(给予)

  目标导学二:分析文章,把握文章内容

  1.请学生概括文章第一段的大意,即分析引论部分,说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第一段论证了人皆有羞恶之心,应该做到“舍生取义”。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明确: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3.概括本文的意思。

  明确: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应做出正确的选择。

  目标导学三:探究文本论证思路,把握文本论证方法

  1.本文的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明确:本文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明确:提出“生与义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的论点后,首先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辟”的思想。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持而不丧失。接着举例说明,以乞人不受不义之食为例,从正面论证“舍生取义”是人之共性。以万钟虽好也不能受为例,从反面强调了舍义取利是丧失本心。随后用一组排比句,对不辩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加以批判,并以“此之谓失其本心”收束全文,照应开头。

  3.列举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明确:(1)比喻论证。用比喻论证引出论点。以生活常理为喻引出生与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结论(主旨)。

  (2)举例论证。举“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看似微不足道的东西,在关乎生命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举“万钟”为例,说明丧失本心的表现。

  (3)对比论证。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做对比,让人认识到贪求富贵行为的不值得,也让人醒悟到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人应该时时反省自己才行。

  目标导学四:品味文本语言艺术

  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明确: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

  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目标导学五:拓展延伸,抒发感悟

  结合我们上课导入的问题,学了本篇文章之后,你将会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抉择呢?

  明确:生活中面对的抉择有很多,但任何时候,我们的抉择都应直面自己内心的善良,要知晓大义,不可仅因一时喜恶做出荒诞的选择。

  三、板书设计

  提出论点:舍生取义——比喻论证

  论证

  方法正面:生——有甚于生——不为苟得

  反面:死——有甚于死——有所不辟

  得出结论:舍生取义

  举例论证——不食嗟来之食、不辩礼义

  受万钟对比

  论证

6、《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句爱的赞颂(名师教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人为表现浓郁的“爱的赞颂”,而选取的清新的、富有情意的意象,初步领会诗歌特有的内在美感,学习新诗的鉴赏方法。

  2.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赏析作者奇特的艺术手法,感受语言魅力。

  3.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通过对诗歌的诵读和赏析,品味其语言特点和写作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种美丽,逾越漫长的时空,仿佛定格在回眸的瞬间;有这样一种聪慧,绕过激荡的暗流,徜徉在岁月的长河。她不仅有美丽的外貌,更有幽默机智的谈吐和优雅迷人的气质。她是一位入木三分的评论家,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建筑家,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她就是中国现代历史上集佳话、传奇、才艺、美貌于一身的林徽因。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林徽因的一首轻灵舞动、清馨唯美的诗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教学提示】

  导入时可播放相关的朗读视频,让诗歌本身的音韵美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关注。朗读视频素材见光盘。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感知诗意

  1.作者介绍、诗歌特点。

  (1)林徽因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她和丈夫梁思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文学方面,她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绘画、翻译等领域成就斐然,代表作有诗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新中国成立后,林徽因参与了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

  (2)“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新诗史上的重要流派,提倡新格律诗,主张诗的形式格律化和“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林徽因是新月派的重要成员之一,她的诗歌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注重感觉的微妙、比喻的新奇、意象的渲染及情绪的回旋。她以其优雅芬芳、柔美细腻的写作特色显示了诗作独特的审美价值。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朗读指导:(1)停顿要得当;(2)朗读的节奏要缓急适当;(3)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4)注意重读的词语;(5)读准字音,读出情感。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

  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

  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

  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

  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教学提示】

  本诗宜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形式美,进而把握诗歌的语言艺术及深刻内蕴。

  3.小组讨论:理解诗歌内容。

  (1)这首诗以“四月天”为喻,突出了“你”的哪些特点?

  目标导学二:品读诗句,欣赏诗人巧妙的意象捕捉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注意体会诗中描写的景物。

  1.诗人描写了“四月天”的哪些景物来表现心中的“爱”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教学提示】

  意象是客观物象与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相交融而诞生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其作用是能加深审美的愉悦,留出空白,增强诗的张力。

  2.诗人笔下的爱有什么特点呢?试结合内容进行分析。

  3.诗人通过不同的感官来描写“四月”所独有的景物,试结合内容进行分析。

  【教学提示】

  指导学生结合诗人笔下的意象进行分析。

  目标导学三:品读诗句,把握诗歌艺术特色

  探究:“新月派”的重要成员之一闻一多先生曾提出了“三美原则”,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本诗既是新格律诗的典范,它是否表现了“三美”原则?是如何表现的?

  (一)【教学提示】

  教学过程中简要穿插新格律诗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对现代诗做整体性认识。

  目标导学四:主旨把握,拓展延伸

  主旨:“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作者以抽象的“爱”“暖”“希望”来比喻心中的“你”,极尽盛赞,美不胜收。林徽因是一个母亲,有着对孩子强烈的母爱,因此这首诗极有可能是为孩子写的一首赞美诗。

  延伸:请同学模仿诗作中对爱的描写,选择一种或几种景物,仿写一首小诗,表达对母亲的爱。要求运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

  【教学提示】

  关于这首诗有两种说法:一是为悼念徐志摩而作;一是为儿子的出生而作,以表达心中对儿子的希望和儿子的出生带来的喜悦。教师可在时间充裕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收集材料,对该诗主旨进行深入研讨。

  三、板书设计

  用美的意象→寄托情感→表达对儿子真挚的爱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抓住诵读的环节,通过品读体会情感和诗的美。抓住诗人所捕捉到的意象,层层展开,一步步欣赏这首诗。

  不足之处   由于对新格律诗的相关内容不宜做过多分析,学生只能初步把握不同类型、不同流派的现代诗歌,不能深入,十分遗憾。

7、九(上)《论教养》精品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读懂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掌握文章的中心论点。

  2、理顺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

  3、理解本文使用的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作用。

  重点 学习并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难点 努力改正没有教养的行为,学习做个有教养的人。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当你在电影院听到别人高谈阔论的时候;当你在校园听到同学污言秽语的时候;当你在公交车上看到有人对需要帮助的老弱病残不理不睬的时候……你的心里首先冒的念头是什么?(学生回答)对,你一定在心里想,这个人没教养。那么,什么是教养?我们来听听这位被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称为是“唯一没有污点的人”——利哈乔夫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听,想。

  用现实生活中的没教养的现象,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整体感知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本文透过众多“有教养”及“无教养”的现象,对众多事例进行了比较、分析,自然而然地得出自己的结论:做一个有教养、有风度的人。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明确:①教养首先应该体现在家里;②要有优雅的风度。

  3、根据文章的结构,给课文分段,并概括各部分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1、2段):开门见山,引入论题。

  第二部分(3-12段):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论说什么是“有教养”。

  第三部分(13-18段):通过列举事例和现象,论证什么是“优雅风度”。

  作者介绍 德米特里利哈乔夫(1906-1999),苏联学者,政治家、作家、文艺理论家和基督教活动家。他生于圣彼得堡,目睹了十月革命。17岁时进入大学学习人类学与语言学。1938年,入列宁格勒的俄罗斯文学研究所。参加过惨烈的列宁格勒保卫战。1946年至1953年,在列宁格勒大学任教授。1971年,被推举为苏联科学院(现俄罗斯科学院)院士。1986年,他开始重新寻找基督教和俄罗斯文化之根。苏联解体后其地位相当于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文化大师,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他的祖国,成为20世纪俄罗斯的知识象征。

  1、生字积累。

  恪守(kè)箴言(zhēn)自吹自擂(léi)

  允诺(yǔn)妨碍(ài)矫揉造作(jiǎo)

  愚蠢(chǔn)尴尬(gān,gà)絮絮叨叨(dāo)

  积淀(diàn)谚语(yàn)大发雷霆(tíng)

  汲取(jí)箴言(zhēn)嚼东西(jiáo)

  扭捏(niē)

  2、生词积累。

  贸然:轻率地,不加考虑地。

  彬彬有礼: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彬彬,原意为文质兼备的样子,后形容文雅。

  涵养:能控制情绪的功夫。

  恪守:严格遵守。

  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矫,把弯的弄直。揉,把直的弄弯。

  附庸风雅: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

  箴言:劝诫的话。箴,劝告、劝诫。

  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唆、唠叨。

  疲惫不堪:形容非常疲乏。堪,能忍受。

  随机应变: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

  文本探究

  1、文章谈论“教养”,为什么要谈“风度”?二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教养”是一个人的内在精神,而这种精神的外在体现就是“风度”。一个人的“教养”就表现在他的为人处事、接人待物等风度上。换句话说,有教养的人才可能有风度,没教养的人就不可能有风度。

  2、读第5-10段,这几段是从哪个方面来进行论述的?

  明确:第5-10段主要从反方面论述了没有教养的表现。这几段的论述都是先假设一个人在外面的表现彬彬有礼,但是在家里却表现的不尊重家人。在对比中反映了一个人怎样才算有教养。

  3、第11-12段又是从哪个方面来进行论述的?

  明确:这两个自然段是从正面来论述了有教养的几种表现出:愿意尊重别人、不会自吹自擂。

  4、作者在论说“风度”时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明确:首先由谈论“风度”的书籍谈起,提出待人接物的问题,然后批驳错误的观点。接着解说风度的缘起。接着列举有风度的现象,论述优雅风度遵循的准则。最后得出结论: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才能保持优雅的举止。

  5、举例说明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并分析这种论证方法的作用。

  明确:①举例论证。本文的5—10段,17段都进行了集中举例论述。5—10段集中列举了无教养的例子,17段集中列举了优雅风度的具体表现。这些例子都鲜活地证明了怎样才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的风度。这种论证方法可以使论证过程真实可信,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②对比论证。本文多处使用了对比论证方法。5—10段列举了没有教养的表现,与第11、12段有教养的表现进行对比,从而体现“有教养”的意义。第二部分的两层也是前一层为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对比起来,更能体现真正的教养。这种论证方法可以强调突出“有教养”的重要性。

  拓展延伸 俄罗斯的20世纪,被称为利哈乔夫的世纪。利哈乔夫被誉为“俄罗斯知识分子的良心”“俄罗斯民族的良心”,被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称为是“唯一没有污点的人”。从网上查找资料,看看利哈乔夫有哪些事迹,可以让他在这个现实的社会里享有如此崇高的声誉。

  巩固提高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给拼音写出汉字。

  恪守()箴言()嚼东西()

  jí取()妨ài()zhēn言()

  kèzhēnjiáo汲碍箴

  2、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错别字,改在后面括号里。

  (1)可是在家里对妻子儿女动不动就大发雷庭。

  (2)对他们的习惯和愿望总是莫不关心

  (3)而且他永远也不会把自己的子女培养成有函养的人。

  (4)有教养的人允喏别人的事一定尽力去做

  (5)是出于无聊,是附拥风雅

  庭—霆莫—漠函—涵喏—诺拥—庸

  3、“一个人,如果对自己亲人的性格、心理缺乏了解,对他们的习惯和愿望总是漠不关心,那就不能说他是个有教养的人”这段话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这段话使用的是举例论证的方法,其作用真实可信的论述了没教养的人的表现,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有教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才能做到有教养。相信作者的观点一定给了大家许多启示。当然,大家对于教养一定也有许多自己的看法,课下可以继续探索讨论。但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向作者学习,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听。 通过小结,让学生进上步理解文章主题。

  板书设计 开门见山,引入论题

  “无教养”的表现

  “有教养”的表现

  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

8、《论教养》优质课教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一、情景导入

  经常听见有人在骂:“你真是没教养!”那么,教养是什么呢?教养来自哪里?体现在哪里?教养,离我们有多远呢?教养和礼貌、教养和风度之间存在什么样的联系?今天,我们就走进利哈乔夫的《论教养》,去一探究竟。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利哈乔夫(1906—1999),20世纪俄罗斯著名的知识分子之一,政治家、作家、文艺理论家和基督教活动家。他生于圣彼得堡,目睹了十月革命。17岁时进入大学学习人类学与语言学。1938年,进入列宁格勒的俄罗斯文学研究所。1946~1953年,在列宁格勒大学任教授。1971年,被推举为苏联科学院(现在俄罗斯科学院)院士。1986年,他开始重新寻找基督教和俄罗斯文化之根。苏联解体后其地位相当于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文化大师,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他的祖国,成为20世纪俄罗斯的知识象征。

  2.生难字词

  (1)字音

  彬彬有礼(bīn)  贸然(mào)  涵养(hán)  恪守(kè)

  矫揉造作(jiǎo)箴言(zhēn)絮絮叨叨(xùxùdāodāo)

  (2)词义

  【贸然】轻率地,不加考虑地。

  【彬彬有礼】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彬彬,原意为文质兼备的样子,后形容文雅。

  【涵养】能控制情绪的功夫。 【贤达】有才能、德行和声望的人。

  【恪守】严格遵守。【自持】控制自己的欲望或情绪。

  【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矫,把弯的弄直。揉,把直的弄弯。

  【附庸风雅】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朗读指导

  (1)听录音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2)轻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

  1.课文中作者认为良好的教养来自哪里?

  明确:不仅来自家庭和学校,而且可以得之于自身。

  2.课文中作者认为教养首先体现在哪里?

  明确:一个人是不是真正有教养,首先要看他在自己家里、在自己亲属之间的表现,看他和亲人们的关系究竟怎么样。

  3.课文中没有教养的种种表现有哪些?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

  明确:(1)在家里,懒得帮助疲惫不堪的妻子刷洗餐具;对妻子儿女动不动就大发雷霆;家里有人在看书或做功课,也总是把收音机或电视机的音量放得很响,或高声说话。(2)对自己亲人的性格、心理缺乏了解,对他们的习惯和愿望总是漠不关心。(3)进入成年后,仍把接受父母的关爱看作理所当然的事情,与此同时却看不到父母也需要关爱和帮助。(4)当着外人的面,跟妻子或者孩子们开玩笑,不顾及他们的自尊心。

  步骤四 深层探究 质疑问难

  1.快速朗读课文,找出有教养的表现有哪些。试着列举出来。

  明确:(1)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2)对别人一律谦让和礼让。(3)待人处事绝不会自吹自擂。(4)懂得珍惜别人的时间。(5)允诺别人的事一定尽力去做,不会摆架子、“翘鼻子”。无论何时何地行为举止都保持一致,都始终如一,稳重随和。

  2.作者谈论“教养”又转向谈论什么?

  明确:谈论“风度”。

  3.“教养”和“风度”二者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明确:它们是一脉相承的,风度主要体现在外表,它是教养的一个方面。风度是教养的表现形式之一。

  4.本文的论证方法有哪些?简述作者的论证过程。

  明确:道理论证和事实论证。本文作者不泛泛而谈,而是从对众多事例的比较、分析中,自然而然地得出自己的结论,针对性强,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亲切而生动。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本文透过众多“有教养”及“无教养”的现象,探究“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深入浅出,富有现实意义。

  2.拓展延伸

  一个讲礼貌的人,是不是就是个“有教养”的人?

  明确:礼貌是外在的、表面的,是经过训练和刻意就可以装出来的。而教养是发自内心的,是由环境、教育、经历等结合成的内在素质。也就是说一个人表面有礼貌,讨人喜欢,但他可能内在是自私虚伪的。但当说一个人有教养时,不仅说明他的外在行为好,还说明这个人的内涵、道德品质是好的。

  3.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相应的练习题。

  (2)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课练习。

  论教养

  利哈乔夫

  无教养——不洗餐具、对家人大发雷霆、对亲人缺乏了解、理所当然地接受父母的关爱、随心所欲地开大电视或收音机音量或高声说话、开家人的玩笑却不顾及其自尊心。

  有教养——尊重别人,礼貌待人,对人谦让、礼让,不自吹自擂,珍惜别人的时间,恪守诺言,不摆架子“翘鼻子”。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进行“教养”方面的学习教育是很有意义的。俗话说“人有教养行走八方,无教养寸步难行”。提升教养不仅是对人格的培养,也是进入社会的“必修课”。同时,学生们也学到了本文对比论证(正反对比)的写法。

9、《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第二课)(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从容说课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在日寇铁窗下向苦难祖国的抒怀之作。“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是诗人坚贞不屈意志的写照。诗歌一方面从实处着笔。描写沦陷区阴暗.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另一方面抒写解放区的明丽.侧重于写意,对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深情赞美。在感情的哀怨与欢快上完美统一,抒情风格变幻多姿。

  诗歌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教读本文,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其音乐美。课文在想象中展开诗的内容,其思想感情的表达,主要通过形象的构成来实现。要引领学生把握诗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教读中,宜采用联想想象欣赏法,引领学生把握意象的含义和全诗的感情线索,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

  3.感情背诵本诗。

  能力目标

  1.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2.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3.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2.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线索。

  2.联想想象欣赏法引领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3.研讨点拨法用于对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深层把握诗歌主题。教具准备

  多媒体CAl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诵读,整体把握全诗的思想感情。分析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主观情感。品味诗歌浯言,

  领会其艺术魅力。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卢沟桥头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而在“狱中题壁”,并且“用我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投影:

  戴望舒及《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1923年秋人上海大学中文系。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1931年加入左联。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1935年回国。次年创办《新诗》月刊。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同时组织“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1949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年诗歌多写个人的孤

  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

  《我用残损的手掌》作于1942年?月3日,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歌。

  三、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1.学生默读全诗。掌握下列字词。

  投影

  锦幛(zhàng)荇藻(xìngzǎo)蓬蒿(Pénghāo)

  憔悴(qiáo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蝼蚁(lóuyī):“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2.教师感情诵读,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提示:这首诗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很确切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怀。诵读中要注意体会停顿和重音。

  我/用残损的手掌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阴暗,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只有那辽无、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像/恋人的柔发,婴孩子手中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于手掌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生的禾草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3.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思考:(1)诗歌从内容上町分为两部分。每部分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

  化起伏。

  学生诵读体会后回答,教师适时点拨:

  (1)第一部分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虽然自己的手掌已经“残损”,却仍然要摸索祖

  国“广大的土地”.触到的只是“血和灰”,从而感觉到祖国笼罩在苦难深重的“阴暗”之中。第二部分写诗人的手终于摸到了“那辽远的一角”,即“依然完整”,没有为侵略者所蹂躏的解放区,诗人对这块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了深情赞美。

  (2)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消极的、冷色调的前半部分与积极的、暖色调的后半部分形成明显对比,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

  4.学生集体朗读,整体领悟诗意。

  四、精彩赏析,理解艺术形象

  1.学生配乐诵读全诗.合作研讨:

  (1)诗中两种不同的色调给读者以强烈刺激。请画出文中起标示作用的修饰语,体会其表

  达效果。

  (2)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

  (3)诗歌两部分的写法各异,试作简要分析。

  四人学习小组研讨、交流,教师明确:

  (1)积极的、暖色调的词语如: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

  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语如: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

  诗人之所以这样用这些词语,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内心深处的爱与恨。

  (2)全诗在想象中展开内容,在想象中,诗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国土。先是沦陷区的家

  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对祖国大地上每一处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也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如“微凉”“冷”“滑出”“细”“软”“蘸”等等。这样,就把较广泛的描写对象相对集中起来,使之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一条线索上,因而读起来不觉芜杂。

  另外,灵活的押韵方式,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

  (3)描写沦陷区,从实处着笔,用一幅幅富有特征的小画缀连;描写解放区,侧重写意,用挚爱和柔情抚摸,加之一连串亲切温馨气息的比喻,凸现和煦明媚的色彩。

  2.学生熟读背诵全诗,深层领会诗中艺术形象的内涵。

  3.拓展延伸。

  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借鉴这种写法.联系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写自己的一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等)。

  先在小组内交流、修改,然后请学生有感情诵读自己所写的优美语句,教师点评归纳。

  五、课堂练习

  阅读闻一多的《发现》,回答问题。

  发现

  闻一多

  我来了,我喊一声,进着血泪,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

  注:罡(gāng)风:道家语,高空的风。又作“刚风”。

  1.诗歌中的“发现”有什么含义?诗人“发现”了什么?

  2.诗人说:“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又说:“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据此说说这个意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我来了,我喊一声,进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诗人怀着美好的希望自美国返回,但看到的却不是理想中的祖国,因此“进着血泪”,痛心到了极点。

  B.“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前一句表达了诗人听到祖国召唤,要为建设祖国而奋斗的感情,“时间的罡风”“火”都比喻返回祖国的急切心情。

  C.“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追问”的内容是祖国为什么会变得如此黑暗,“逼

  迫”表达诗人急于知道这原因的心情。

  D.“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这句诗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和把祖国建设得美好的希

  望的赤胆忠心。

  4.这首诗在形式上有哪些特点?“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一句为何要加括号?

  参考答案:

  1.揭示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中国的黑暗。

  2.表达了诗人悲痛欲绝的感情。

  3.B(“火”喻指诗人对祖国火一般的热情)

  4.每行11字,两句一韵,句式整齐匀称。这句话是“问”时表情动作,不加括号,容易被误认为是“问”的内容。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抗日战争中觉醒和振奋起来的戴望舒,“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广大的土地,是他在困苦抑郁中爱国精神的升华。恰是这一片丹心,撑托起了民族的脊梁。吟咏诗歌,我们在感念中生发的是对祖国母亲的一份深情、一份责任。“祖国在我心中”,让我们在雄壮激昂的《国歌》声中唱响心曲。(音乐起)

  七、布置作业

  阅读闻一多的《一句话》,写一篇精彩的赏析文章。

  一句话

  闻一多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这话叫我今天怎么说?

  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

  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

  爆一声:“咱们的中国!”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板书设计

幼儿园中学教案推荐 《绿色蝈蝈》学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下册) 《孙权劝学》教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岳阳楼记》教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黔之驴》学案一等奖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关爱别人——主题班会 主题班会稿(七年级下册) 《俗世奇人》课题精练课堂教学实录(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我看“闻鸡起舞”》写作训练(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口技》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复习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阿长与<山海经>》学案一等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背影》说课稿(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中考文言文复习课》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题都城南庄》教案一等奖 独坐敬亭山教案一等奖 “问题探究式”教学教学案一等奖例(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以我手写我心》——以“母爱”为话题的作文教学案一等奖例(人教版七年级)

最新中学教案 《论教养》公开课教案一等奖(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敬业与乐业》公开课教案一等奖(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琵琶行》(并序)优质课教案一等奖(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一滴水经过丽江》教学案一等奖例(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精神的三间小屋》精品教案一等奖及习题(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带上她的眼睛》优秀导学案一等奖 九上《综合性学习:君子自强不息》名师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九上《写作:观点要明确》名师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范进中举》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相关信息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作文父母的爱 九年级下册语文3月线上学情检测试题 九年级化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下学期例文800字 人教九年级上《谈生命》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综合学习与探究》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必修三) 人教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短文三篇》教学设计 年级组长个人工作述职报告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词句过关(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人教版高三一轮复习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