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第二课时学案一等奖(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中学教案

《岳阳楼记》第二课时学案一等奖(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时间:2022-11-20 09:45:18

《岳阳楼记》第二课时学案一等奖(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中学教案的您有所帮助。

1、《岳阳楼记》第二课时学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1、重点字词

  连月不开浊浪排空日星隐耀不以物喜

  薄暮冥冥去国怀乡满目萧然宠辱偕忘

  春和景明波澜不惊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而或长烟一空此乐何极微斯人把酒临风

  或异二者之为吾谁与归

  2、重点句子

  日星隐耀,山岳潜形。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微斯人,吾谁与归?

  3、段意

  第三段:写洞庭湖阴雨天的景象及登楼观景之“悲”情。

  第四段:写洞庭湖晴明天的景象及登楼观景之“喜”情。

  学怎样

  1、找出文中对偶句(不少于2组)

  2、翻译句子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读课文2、3节回答问题:

  ⑴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则有去国怀乡: 至若春和景明:

  ⑵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译文:

  ⑶请从选文中找出概括“迁客骚人”“悲”“喜”情感的语句。

  ⑷“迁客骚人”情感变化的原因是和。

2、《桃花源记》(第一课时)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一、学习内容

  1、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如“鲜美、俨然、诣”等,掌握它们的读音、词义。

  2、诵读、背诵课文。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3、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二、课前自学

  1、走进作者

  《桃花源记》选自《》,作者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又名。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等。

  2、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huò()然yǎn()然qiān()mò()yì()太守

  bīn()纷垂tiáo()叹wǎn()刘子jì()

  语()云便要()还家

  3、对照注释,解释下列加点字

  为业:缘溪行:

  夹岸:落英:

  渔人甚异:穷其林:

  平旷:良田美池之属:

  悉如外人:怡然自乐:

  所从来:咸:

  阡陌:先世:

  邑人:不复出焉:

  皆叹惋:延至其家:

  语云:欣然:

  不足:既出:

  诣:问讯:

  4、古今词义辨析

  鲜美:古义今义

  交通:古义今义

  妻子:古义今义

  绝境:古义今义

  无论:古义今义

  如此:古义今义

  津:古义今义

  5、一词多义辨析

  舍:便舍船屋舍俨然

  寻:寻向所志寻病终

  志:处处志之寻向所志

  向:寻向所志耽耽相向

  6、翻译下列句子

  ①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③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④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⑤南阳刘子骥,高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6、你的疑问词语

  你的疑问句子

  你的阅读疑问

  三、课文研讨与交流

  1、桃花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受?(用自己的词语概括)

  2、《桃花源记》以什么为线索行文?

  四、自测自评

  1、按原文填空

  (1)桃花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

  (2)桃花源社会生活平静的句子

  (3)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淳朴友善的句子

  2、字词意思解释

  为业:夹岸:杂:异:穷:

  平旷:属:悉:怡然自乐:

  咸:问讯:

  3、句子翻译

  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3、《背影》学案(第三课时)(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体味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2.感受亲情,学会珍惜亲情。

  【学习重难点】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

  【自主学习】

  一、回顾旧知

  熟悉第二课时教学案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小组讨论】

  一、阅读“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完成下面的题目。

  1.请给选段拟写一个小标题。

  2.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这句话的理解。

  3.选文两次写到流泪,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选文两次写到父亲的背影,为什么详写第一次?

  二、揣摩下列句子的含义。

  (1)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2)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3)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

  【提问展示】

  亲自送行

  照看行李

  讲定价钱

  送行过程送子上车

  选定座位体现出

  叮嘱儿子

  嘱咐茶房

  为子买橘

  父亲动作

  【随堂练习】

  父爱是一座山,高大威严;父爱是一汪水,深藏不露;父爱是一双手,搀扶我们走过春夏秋冬。每年六月的第三个星期天是父亲节,为了感激父亲的养育之恩及父亲对家庭、社会的贡献,你班正在开展以“我终于读懂了父亲”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请你为这次活动拟写一则宣传标语。

  (2)请你设计两个调查问题,了解大家过“父亲节”的情况。

  (3)给你的父亲发一条短信,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吧!将短信内容写在下面。(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50字)

  【总结反思】

  总结本课知识点

  反思疑难和不足

4、《三峡》导学案(共三课时)(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王玉兰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郦道元及其作品《水经注》,识记“阙”“嶂”“曦”“溯”等词语的读音、词义,疏通文意。(重点)

  2、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仔细揣摩文章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难点)

  3、了解文中所描写的三峡自然景观,感受三峡的自然美,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第一课时

  预习导学

  •知识储备•

  1、走近作者:

  郦道元(466或472—527)字善长,北魏范阳涿县(今河北省涿鹿县)人。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出生于官宦世家。郦道元从少年时代起就爱好游览。他跟随父亲在青州时候,曾经和友人游遍山东。做官以后,到过许多地方,每到一个地方,都要游览当地名胜古迹,留心勘察水流地势,探溯源头,并且在余暇时间阅读了大量地理方面的著作,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地理学知识。他一生对我国的自然、地理作了大量的调查、考证和研究工作,并且撰写了地理巨著¬¬¬¬¬¬¬——《水经注》,为我国古代的地理科学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2、走近作品:

  《水经注》是公元6世纪北魏时郦道元所著,全书三十多万字,详细介绍了中国境内一千多条河流以及与这些河流相关的郡县、城市、物产、风俗、传说、历史等。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是中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水经注》文笔雄健俊美,既是古代地理名著,又是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部具有文学价值的地理著作。自明清以后不少学者从各方面对它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专门研究,形成了一门内容广泛的“郦学”。《水经注》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第一部水文地理专著,是中国古代水文地理的又一项中国之最。

  •字词梳理•

  1、初读课文,结合注释或工具书,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

  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不见曦月()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朝发白帝()乘奔御风()

  素湍绿潭()飞漱其间()林寒涧肃()

  属引凄异()绝巘()

  2、解释下列词语。

  重岩叠嶂:

  夏水襄陵:

  乘奔御风:

  素湍绿潭:

  清荣峻茂:

  绝巘:

  飞漱:

  合作研讨

  •环节一朗读评读•

  朗读课文,从读音、节奏、朗读、停顿等方面互评。

  •环节二整体感知•

  熟读课文,说说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三峡自然景观?

  •环节三疏通文意•

  朗读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疏通文意。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略无阙处: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略无阙处:

  3、一词多义:

  自三峡七百里中或王命急宣自或

  自非亭午夜分或以钱币乞之

  4、词类活用: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

  5、古今异义:

  (1)自非亭午夜分

  古义:

  自

  今义:

  (2)或王命急宣

  古义:

  或

  今义: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古义:

  虽

  今义:

  6、翻译下列语句: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环节四文本探究•

  大声朗读课文,思考:

  1、第一段中三峡的山具有怎样的特点?

  2、第一段作者采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三峡的特点?

  3、第二段的夏水具有怎样的特点?

  4、文中哪些语句最能突出夏水的特点?

  随堂检测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自三峡七百里中:略无阙处:

  自非亭午夜分: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不以疾也:

  2、翻译下列语句: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正面描写山势高峻险拔的句子是,。

  4、侧面写山高的句子,。

  5、写水流湍急,船行之快的句子是,,

  。

  6、背诵第一段、第二段。

  <<三峡》导学案

  第二课时

  复习导学

  1、解释:略无阙处不见曦月虽乘奔御风

  2、翻译下列语句: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背诵第一段、第二段。

  合作研讨

  •环节一疏通文意•

  朗读课文第三段、第四段,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疏通文意。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晴初霜旦:属引凄异:

  绝巘:

  2、一词多义:

  沿溯阻绝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清

  哀转久绝清荣峻茂

  3、翻译下列语句: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环节二文本探究•

  (一)朗读三、四段,思考下列问题:[来源:Zxxk.Com]

  1、第三段中哪句话是对春冬之景的总体概括?

  2、“清荣峻茂”四字使人产生怎样的感受?

  3、文中对秋天景色的描绘,着力渲染三峡怎样的气氛?

  4、从全文看,结尾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

  (二)大声朗读课文,思考:

  1、在三峡景物描写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作者写三峡四季景色时,为什么没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而先写夏水呢?

  3、文章先写山,后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

  4、本文在材料安排上有什么特点?

  •环节三写作借鉴•

  本文多用对偶句式,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读起来收放有致,很有节奏感。语言精练,表现力强,充满生气。

  练习: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体会它们的语言特点。

  •环节四拓展延伸•

  1、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条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

  理由1:

  原句:

  理由2:

  原句:

  2、下面这首诗,你能说出它和本文之间的某些联系吗?(课后习题三)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随堂检测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自非亭午夜分:沿溯阻绝:

  不以疾也:素湍绿潭:

  飞漱其间:属引凄异:

  2、作者抓住三峡的景物特点进行描写。先写山,突出、

  的特点;后写水,突出的不同景象。

  3、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寥寥几笔,便能将景物的神韵表现出来,如只用“,”8个字,便写出了春冬之时的江水澄澈,景色明媚。

  4、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的静景,也描写了“,”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5、《三峡》中用快马和疾风作比来写船行之快的句子是:,。

  6、《三峡》中与诗人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7、文中用“,”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8、背诵第三段、第四段。

5、《岳阳楼记》第二课时学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文体知识,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翻译。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

  3、针对本文,强化内容理解,并培养学习文言文能力。

  【学习重点】

  1、掌握本课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翻译。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

  【合作探究】

  (1)请简要概括第一段所写的内容,然后指出哪些内容写出了滕子京的政绩?

  (2)在第二段中用横线画出描写岳阳楼大观的语句,并分析作者从哪些方面展开对景物的描写?

  (3)第二段中“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4)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背景是什么?

  (5)文中总写洞庭湖景观的句子是:

  (6)从文中看,“前人之述”指的是:

  (7)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与文中所描写的洞庭湖的景色、气势相近,都突出了洞庭湖的特点。

  (8)在第四段中找出与第三段中的“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形成鲜明对照的句子,并分析形成这两种心情的原因是什么?

  (9)文中与“以物喜”“以己悲”相照应的句子分别是什么?

  (10)点明古仁人之心的句子是:

  (11)“是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退”分别指的是什么?

  (12)怎样理解文中“微斯人,吾谁与归?”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13)作者认为,怎样的抱负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A.新市长上任两年,全市面貌大变,社会安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真是

  B.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该拥有

  C.文中抒发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

  【课堂检测】

  一、阅读课文第3、4、5段,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加点意思相同的一项是()(8分)

  A.樯倾楫摧倾家荡产B.忧谗畏讥乐以忘忧

  C.去国怀乡触目伤怀D.或异二者之为神情异常

  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8分)

  (1)山岳潜形潜:(2)薄暮冥冥薄:

  (3)把酒临风把:(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尝: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8分)

  (1)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2)微斯人,吾谁与归?

  4.登楼者面对两种不同景色产生了“悲”和“喜”的感情,作者写这一内容的目的是什么?请结合选文回答。(8分).

6、《岳阳楼记》(第三课时)导学案(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1、第2自然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2、第3自然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3、第4自然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4、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5、“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6、“进”指什么?“退”指什么?“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7、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8、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的心态。(用《岳阳楼记》中原句回答)

  常见写景手法:

  1描绘景物的色彩形状等特征。

  2感官调动。

  3观察角度变换

  4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点面互补。

  5正面、侧面,(直接、间接)描写。

  6修辞手法运用

  ③动静互见

  ④骈散相间

  ○5情景交融

  学怎样

  一、阅读甲、乙两文,回答13—18题。

  (甲)范仲淹二岁而孤①,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食。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②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也。”

  (乙)范文正公守邠(bīn)州,暇日率僚属(下属的官吏)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絰(cuīdié丧服)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jí急迫地)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寄居在外的读书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賵(fèng)敛棺槨(下葬的物品)皆所未具。公怃然(失意的样子),即彻(通“撤”)宴席,厚赒(zhōu救济)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注释:①孤:幼年丧父。②谗:说别人坏话。

  13、解释下列加点词,并写出一个含有此词且与其不同义的文言句子。

  ⑴或夜昏怠或: 句子:

  ⑵既仕既: 句子:

  14、翻译下列句子。

  ⑴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

  ⑵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15、从甲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范仲淹勤奋好学?(用原文回答)

  16、在甲文结尾填上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一句名言,并指出这句话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名言

  作用

  17、从乙文中摘出最能体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思想的有关词句。

  18、《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应谪守“江湖之远”的滕子京之邀而写的,既为劝诫对方,也有自勉之意。根据这两篇短文所叙的故事,你对“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句话的意思有什么新的理解?

  二、(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那?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乙)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皆竹楼之所助也。公退之暇,被鹤(chǎng),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滴居之胜概也。(选自(王禹偁的《黄冈新建小竹楼记》,有删节)

  9、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③不可具状:④公退之暇,被鹤氅:

  10、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②焚香默坐,消遣世虑。

  11、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官之后所作,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态度?

7、《岳阳楼记》(第二课时)导学案(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1、重点字词

  连月不开浊浪排空日星隐耀不以物喜

  薄暮冥冥去国怀乡满目萧然宠辱偕忘

  春和景明波澜不惊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而或长烟一空此乐何极微斯人把酒临风

  或异二者之为吾谁与归

  2、重点句子

  日星隐耀,山岳潜形。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微斯人,吾谁与归?

  3、段意

  第三段:写洞庭湖阴雨天的景象及登楼观景之“悲”情。

  第四段:写洞庭湖晴明天的景象及登楼观景之“喜”情。

  学怎样

  1、找出文中对偶句(不少于2组)

  2、翻译句子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读课文2、3节回答问题:

  ⑴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则有去国怀乡: 至若春和景明:

  ⑵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译文:

  ⑶请从选文中找出概括“迁客骚人”“悲”“喜”情感的语句。

  ⑷“迁客骚人”情感变化的原因是和。

8、《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第一课时)(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22、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第一课时)

  【预习检测】

  1、查阅资料,把你收集到的《战国策》知识和本文背景知识写在下面

  《战国策》:

  (1)《战国策》是____末年____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共____篇。

  (2)唐睢是____国的使臣,他是一位____的谋士,出色地完成了出使秦国的使命。“辱”的意思是:。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唐雎()怫然怒()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休祲降于天()天下缟素()色挠()韩傀()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2、培养学生朗读、复述、翻译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了解民族文化的热情。

  学习重难点:

  1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2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了解民族文化的热情。

  【自主学习互动探究】

  1、结合书下注释和资料疏通文意,疑难处做标记。

  2、解释下列短语的意思。

  唐雎不辱使命()以大易小()请广于君()

  以头抢地耳()休祲降于天()天小缟素()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寡人谕矣()

  3.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故不错意也()仓鹰击于殿上 ()

  4、再读课文,用1-2句话概括故事的内容,思考:

  故事中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哪个?

  【合作探究】

  ①秦王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请恰当推测一下。

  ②安陵君以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

  【课堂检测】

  一、给下列词语中加粗字注音:

  ①唐雎(   ) ②怫然(   ) ③休祲(   )

  ④缟素(   ) ⑤徒跣(   ) ⑥色挠(   )

  2.解释加粗词语。

  (1)请广于君()(2)非士之怒也()

  (3)岂直五百里哉?()(4)弗敢易()

  (5)休祲降于天()(6)长跪而谢之()

  (7)秦王色挠()(8)寡人谕矣()

  2、请为下列句子中的“使”选择正确的义项。

  A.使命B.听、讲C.派、遣D.出使E.使臣

  (1)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2)唐雎不辱使命()

  (3)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3、请为下列句中加粗字选出正确的读音或义项。

  (1)秦王色挠()A.骚挠 B.屈服

  (2)长跪而谢之曰()A.道歉 B.谢意

  (3)天下缟素()A.gǎo B.kǎo

  (4)弗敢易()A.交换 B.交易

  4、下列各句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是古代帝王的敬称。

  B.《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的,共三十二篇,分十二策。

  C.“岂直五百里哉?”的“哉”是现代汉语“吗”的意思。

  D.文中唐雎列举了四个平民中的有志之士的发怒。

9、《背影》(第一课时)问题导读(生成)-评价单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理解、积累“狼藉、颓唐、琐屑、蹒跚、踌躇”等词语。

  2.品味赏析文章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

  3.体会关键性语句的含义和表达作用,揣摩文中家庭生活的内容及作者心境与感受的表达。

  4.学习本文匠心独运的传情艺术和精巧的构思。

  5.体察深厚而动人的父子深情,激发学生对父母的爱心。

  学习重点:

  赏析文章朴实却饱含深情的语言,体会感情流程。

  学习难点:

  从理清文章脉络入手,整体把握内容,体会文章的精巧构思,理解2、3语段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学习方法:

  朗读法、探究法。

  导读过程:

  一、查阅资料,了解作者。

  二、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第一遍默读,找出该积累的字词:

  差事奔丧狼藉簌簌蹒跚踌躇迂腐颓唐

  举箸琐屑惨淡勾留典质_____________

  触目伤怀不能自已郁郁于中______________

  第二遍朗读,圈点勾画出文中最感动自己的地方,先独立思考,再与本组内的同学交流。

  思考:

  1.作者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写这篇文章的?

  2.文中有几处描写“我”眼泪的语句?眼泪与父亲背影有何联系?

  3.课文4、5语段中所写的哪些事情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细心关照?

  4.请你向大家说说曾让你感动过的父爱。

  第三遍品读,整体感知全文,理清行文脉络,体会文中的感染力。

  思考:

  1.本文以______为线索,以__________为中心展开。

  2.作者抓住什么做为表现角度命题立意,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个人评价: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幼儿园中学教案推荐 《诗词曲三首》(《观沧海》《江城子》《山坡羊》)教学案一等奖例(苏教版九年级下册) 《旅鼠之谜》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风筝》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忆读书》教学实用教案一等奖(语文版七年级上册)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我的第一本书》导学案一等奖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山米与白鹤》教学设计及说课稿(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河大版八年级上册) 《春望》教学设计(北师大九年级下册) 《不会叫的狗》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上册)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复习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敬畏自然》说课稿(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一等奖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虞美人》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二选修) 古诗《渔歌子》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干国祥构筑理想课堂) 《项脊轩志》教学案一等奖例(人教版高一下册) “问题探究式”教学教学案一等奖例(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最新中学教案 《岳阳楼记》第二课时学案一等奖(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廉颇蔺相如列传》名师导学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孤独之旅》精品学案一等奖(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6课《短文两篇》精品导学案一等奖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导学案一等奖(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我的叔叔于勒》第二课时学案一等奖(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我的叔叔于勒》第一课时学案一等奖(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写作语言简明》导学案一等奖(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张衡传》学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相关信息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作文父母的爱 九年级下册语文3月线上学情检测试题 九年级化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下学期例文800字 人教九年级上《谈生命》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综合学习与探究》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必修三) 人教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短文三篇》教学设计 年级组长个人工作述职报告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词句过关(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人教版高三一轮复习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