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学习目标】
一、了解雨果的生平与主要作品,理解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
二、感受爱斯梅拉达的人性美,分析伽西莫多眼泪的丰富内涵。
【学习难点】
一、在人性的看台上,能分辨美与丑,做出自己对美与丑的理解。
二、在领略精典文学作品魅力的同时,能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学法指导】
1、揣摩人物形象,从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入手,从人物的语言、行为、心理去分析。
2、概括主题内容,从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环境描写,探究主人公的命运。
3、分析写作技巧,从表达手法(描写、叙述等)入手,从小说的结构安排去研究。
【自主预习问题】
1、阅读课文节选部分,了解剧情。
2、编者把这篇文章放在“美与丑的看台”中,目的是褒扬和贬斥人性的美丑。那么,看完全文之后,你认为谁是美的呢?谁又是丑的呢?
【合作探究问题】
探究1:作者在课文中运用了多重对比,大家能找到这些对比么?
探究2:伽西莫多在喝爱斯梅拉达喂给他的水之前,为什么要滚出一大颗眼泪,这是一滴什么样的眼泪?
【拓展延伸问题】
小说中爱斯梅拉达取出葫芦举到伽西莫多的嘴边时,伽西莫多滚出了一颗眼泪,可是课文的题目却是“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大家对此怎么看?说说自己的想法。
【自测反馈】
看客形象被很多中外文学家在作品中描写过,你还能从鲁迅或其他作家的作品中找到类似的看客形象吗?并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2、《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优秀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nbs
p;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王保卫
教学目标
1、能够感受爱斯美拉达身上体现出来的人性美,分析伽西莫多眼泪的丰富内涵。
2、理解在多角度对比中表现人性冲突的作用。
3、学会用迁移法辅助理解文本
教学重点
感受爱斯美拉达身上体现出来的人性美
教学设想
《巴黎圣母院》是体现雨果浪漫主义特色的代表作品。《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节选原著的第六卷第四章。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情况及教学时间,课前准备好相关预习材料。如何在文本研习中使学生体悟美的人性光辉,进而敬畏真、善、美,应当成为教学重点,鉴于理解上的难度,可通过学生熟悉的或比较感性的材料进行情感上的迁移来把握。而理顺作者怎样展开情节,又是如何揭示真、善、美的,应是设置问题的目标取向。因此,我把知识迁移作为本课的教学策略,在问题的环扣设置上引领学生随着情节的发展去理解复杂的人性,进而感受人性美。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印发预习材料
1、雨果相关文学常识
2、《巴黎圣母院》简介
3、重点字词梳理
探究导入
针对下面情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中午,不是上班高峰,车上也不是很拥挤,只有一两位白发老人上车,而最靠近老人的座位上的年轻人却不知何时已闭上眼睛“熟睡”了,于是,你会发现那附近座位上的人或把头靠在车窗上,或低垂着头,几乎都在“熟睡”之中,老人尴尬而无奈地倚靠在座位旁,车内的站立者们只有无言地苦笑摇头……
——早晨,上班高峰,总会有几个精神矍铄但步履略显蹒跚的老人晨练归来,也吃力地挤上公共汽车。于是,第一个发现身边站着老人的年轻人毫不犹豫地起身让座,紧接着邻近的几个年轻人也都自觉地让出座位,老人们满意地道谢落座,车厢里一片暖意融融……
明确:一个人的冷漠行为可以促使一群人滑向自私的深潭;一个人的行动也可以唤醒一群人的善良和热情。冷漠和热情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在黑板一侧板书)
问题设置:
1、如果一个人的行动也可以唤醒一群人的善良和热情,那么,请同学们自由阅读《一滴眼泪换一滴水》,看本文是否有这样一个人也唤醒了周围人群的良知?又是通过什么行动来唤醒的?(在黑板另一侧板书:一滴眼泪换一滴水)
明确:爱斯美拉达,通过送水给处在绝望中的伽西莫多。
2、爱斯美拉达是在什么情况下送水给伽西莫多喝?请你结合前文及课后注释简要说说。
明确:在受养父、副主教克罗德的指使,劫持爱斯美拉达的伽西莫被人发现而受笞刑的情况下;在围观人群对伽西莫哄笑、咒骂、侮辱的情况下;在伽西莫多反抗无效及多次痛苦呼唤的情况下,爱斯美拉达不计前嫌给伽西莫多送来了水。
3、围观的群众为什么嘲笑并侮辱伽西莫多?
明确:因为他丑陋、愚笨,地位低下,又聋又哑。也显示出围观群众的冷漠无情。
劫持爱斯美拉达。
4、文章多次出现“笑”字,内涵一样吗?请同学们在在默读中品味一下。
(1)群众的“笑”——麻木而嘲讽的笑;
(2)伽西莫多的“笑”——虔诚而崇敬的“笑”,在饱受笞刑之苦后,依然没有丧失人性,他依然用“微笑”迎接他所崇敬的神甫克洛德•孚罗洛。
(3)爱斯梅拉达的“笑”——善意而真诚的“笑”。在众人嘲笑、讽刺、打骂伽西莫多的刑台前,面对曾经劫持自己的坏蛋,爱斯梅拉达也没有丧失人性之美,她用真诚的“微笑”给伽西莫多喂水。她的微笑似乎是雨果对人性美的赞歌。
5、在虔诚和真诚的笑面前,我们更能感受“嘲讽”中丑的一面。“看客”身上体现出的人性丑陋,让我们想到鲁迅笔下也曾对“看客”进行过描绘,请你举个例子。(学生畅谈感受)
明确:
鲁迅在《示众》中对“看客”的描写:“霎时间,也就围满了大半圈的看客……待到增加了秃头的老头子之后,空缺已经不多,而立刻又被一个赤膊的红鼻子大汉填满了。……胖子过于横阔,占了两个人的地位,所以续到的便只能屈在第二层,从前面的两个脖子中间伸进脑袋去。秃头站在白背心的略略正对面,弯了腰,去研究背心上的文字,终于读起来:“嗡,都,哼,八,而……”
《祝福》中的祥林嫂周围的那些人们都可以称作看客,他们虽然身份不一,但却充当着同样的角色。在祥林嫂的伤口上一次又一次的撒盐。比起卫老婆子的圆滑世故,柳妈更多的是尖酸刻薄,这样的一个“善女人”把祥林嫂推向了地狱的门,这是她们之间的一次对话:“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柳妈诡秘地说。“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现在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
5、可怜的伽西莫多在痛苦地呻吟,麻木的围观群众在疯狂地叫骂,善良的吉普赛姑娘爱斯梅拉达牵者雪白的小山羊送来了救命的水。这是什么写法?(对比)请赏析文章中的多重对比,并分析作用。
⑴人物自身的对比(外表和内心):伽西莫多与克洛德,一个是丑的外表却有美的人性,一个道貌岸然却阴险狠毒。
⑵人物之间的对比:伽西莫多和爱斯梅拉达,两个人都有着美的内心,却一个外表奇丑无比,一个外表美若天仙;伽西莫多和克洛德,一个丑的外表蕴含着美的内心,一个道貌岸然却虚伪残忍;爱斯梅拉达和克洛德,两个人都有美的外衣,却一个有美的内心,一个有丑的内心。
作用:作者设置了这样多重的对比,充分体现了人性的复杂,表现了人性中美与丑对立冲突的激烈,也表现了人性中美与丑的统一。
6、正因为如此,当爱斯美拉达不计前嫌给伽西莫多送来了水,几近绝望的伽西莫多“滚出了一大颗眼泪”,眼泪“沿着那长时间被失望弄皱了的难看的脸颊慢慢流下来”。结合你的理解,想一想,伽西莫多为什么要滚出一大颗眼泪,这是什么样的眼泪?请前后四个同学小组讨论,并把你们的想法综合。
明确:
A、感激之泪:对爱斯梅拉达在他极其口渴时喂水他喝,充满了无限感激。
B、自责之泪:伽西莫多原以为爱斯梅拉达上刑台也是来报复他的,但是他错了,他为自己误解爱斯梅拉达而流下了自责之泪。
C、悔恨之泪:伽西莫多不辨好坏,听信克洛德•孚罗洛的话,劫持爱斯梅拉达。他为自己的荒唐行径感到悔恨。
D、开心之泪:对爱斯梅拉达在被他劫持后,自己受鞭刑的时候,能帮助自己,觉得异常的开心。
E、觉醒之泪:伽西莫多从爱斯梅拉达身上看到了希望,他既然知道劫持爱斯梅拉达不对,那么他也应该会想到克洛德•孚罗洛行为的不当。
(在对应标题泪水下方板书五种泪水)
总结:残酷的笞刑没有使他流泪,群众的咒骂、侮辱没有使他流泪,副主教的忘恩负义没有使他流泪……而爱斯梅拉达的“一滴水”却让他流泪。与其说是“水”的珍贵,倒不如说是“一滴水”折射出的人性美光辉,正是这道人性美的曙光照亮了沉睡在黑夜中的善良,不但拉回了围观人群的同情,也唤醒了伽西莫多已经几乎接近僵化的人性,生平第一次流出了眼泪。通过观众前后态度的转变展现人性的复杂,也让我们看到,在一定条件下,美与丑可以相互转化,围观的人群起先是嘲笑、侮辱伽西莫多,可是爱斯梅拉达给伽西莫多水喝的时候,又为这一动人的情景而欢呼。这是发自内心的欢呼,而不是起哄。爱斯梅拉达的举动,唤醒了他们人性中的良知。(照应探究材料的观点。板书:一滴泪珠——一滴水——人性美。)
课外延伸:
生活中,你有没有见过或听过特别的环境下所体现出的人性美,说出和大家分享。
举例:天津八马路附近,两名男青年不慎掉到河中,其中一名男青年离岸边比较近,另一名男青年离岸边稍远一些。这时,岸边一名男青年跑了过来,跳到河里救人。附近围观群众也纷纷找来绳索,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两名落水男青年被救上岸。
教学反思:
语文的学习不仅是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通过对文本的分析树立起正确的情感价值观,这也是新课程的目标之一。“爱斯美拉达”的人性光辉净化了学生的灵魂,也提高了学生的人生境界。从学生的探讨兴趣中,我看到了他们经过真、善、美洗涤的心灵。让我对成功的课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无须太多的花哨,能自然地引领学生徜徉在文学的海洋中,并且获得精神的畅游和情感的提升便成功了。
3、《蜀道难》导学案(教师版)(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全诗的内容,把握其意境,提高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2.熟读成诵,仔细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学习重点】
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学习难点】
诗歌内容的鉴赏
【自学质疑】
1、走近作者
李白,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美誉。诗风雄奇豪迈,感情奔放,幻想丰富,形象鲜明,是我国诗歌史上继屈原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并称“李杜”。有《李太白集》,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
2、关于蜀道
蜀道北起陕西汉中宁强县,南到四川成都,全长450公里,入川经广元、剑阁、梓潼、绵阳、德阳等地。沿线地势险要,山峦叠翠,风光峻丽,关隘众多,唐代李白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形容。
3、关于这首诗的写作目的
唐代孟棨的《本事诗》和五代王定保的《唐摭言》都记载李白初到长安会见贺知章,出示《蜀道难》,博得“谪仙”雅号的事。可见这是李白的一篇习作,大抵以驰骋文采为高,未必有什么寓意。李白年轻时多模仿魏晋南北朝时代的诗文,以超越古人为能事。杜甫曾论李白诗说:“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从诗意来看,这是一篇送友人入蜀的诗歌,大约作于唐天宝初年。同类题材的作品在李白集中还有五言律诗《送友人入蜀》和《剑阁赋》,可以相互印证。因为贺知章的赏识,李白名声大振,从此奠定了“诗仙“的地位,《蜀道难》可以说是他的成名作。
4、李白《送友人入蜀》
见说蚕从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5、李白《剑阁赋》
咸阳之南直望五千里,见云峰之崔嵬。前有剑阁横断,倚青天而中开。上则松风萧飒瑟,有巴猿兮相哀。旁则飞湍走壑,洒石喷阁,汹涌而惊雷。
送佳人兮此去,复何时兮归来?望夫君兮安极,我沉吟兮叹息。视沧波之东注,悲白日之西匿。鸿别燕兮秋声,云愁秦而暝色。若明月出于剑阁兮,与君两乡对酒而相忆。
【整体感知】
《蜀道难》原本是乐府古题,属《相和歌辞•瑟调曲》。李白之前的古辞,也多咏蜀地山川之险。如南朝陈著名诗人阴铿的《蜀道难》云:“轮摧九折路,骑阻七星桥,蜀道难如此,功名讵可要。”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奇丽险峻的山川景色,诗歌充满着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蜀道难》的结构回环往复。诗的开篇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击主题,为全诗定下基调。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形成了以此为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
【合作探究】
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出现了三次,对诗意的转折和抒情的变化有什么作用?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既是作者咏叹的主题,也是诗意转折和抒情变化的标志。它在第一段出现,像晴天霹雳震撼人心,开启出一篇“奇之又奇”的文字;在第二段出现,承前启后:承前面的“畏途巉岩不可攀”,引发后面的“其险也如此”;在第三段出现,曲终奏雅,再三致意,其殷切关心之意,溢于言表。从形式上看,每次呼出这句话,都完成了一种韵律的转换,即抒情、议论和描写之间的交替。
2、诗的开篇是如何叙述蜀道的悠久历史?为何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
明确:诗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击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先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引传说中蚕从、鱼凫的开国,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叙述;接着描述秦蜀间重山叠岭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然后叙述蜀道来由。引五丁开山的传说,表现了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
3、阅读“上有六龙……坐长叹”几句诗,说说诗人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
、①神话传说:以“六龙回日”的传说极言山势高危。②衬托:以“回川”之险正面衬托山势高危。以黄鹤不得飞度和猿猱愁于攀援之情形来反衬人行走难上加难。③夸张:黄鹤不得飞度、猿猱愁于攀援、扪参历井等处运用了夸张的修辞,使蜀道的雄奇险峻得到了充分地体现。④虚实结合:黄鹤不得飞度、猿猱愁于攀援,作者先用虚写的手法来表现蜀道的难行,接着用实写的手法具体表现了青泥岭的难行,以“百步九折萦岩峦”的危险来表现人行走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
总之,这几句诗作者运用了多种手法极写山势的高危,突出路之难行。
4、诗的第二节中,诗人给这个“畏途”营造怎样的气氛?
明确:“但见”四句渲染了凄清的气氛,“连峰”四句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5、“连峰去天……万壑雷”几句描写好在哪里?
诗人先烘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诗人一开始写山峦起伏、连峰接天、枯松倒挂绝壁等景物,给人以山势高危使人望而生畏之感;接着写飞湍、瀑流、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山川的惊险,令人惊心动魄,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6、如何理解最后一节诗的内容?
明确:在前两节极力渲染蜀道的高危、惊险的基础上,在这一节中诗人重点从社会的角度极力描写蜀道的凶险,继续对友人施以心理战。如果说高山可以绕过,绝壁可以躲开,那么蜀中要塞剑阁又怎么能回避?它绵延三十多里,群峰如剑,形势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化用了西晋左思《蜀都赋》中“一人守隘,万夫莫向”的句子,还有西晋张载《剑阁铭》中“一人荷戟,万夫趑趄”的句子,以此增加对可能出现的恶劣社会环境的预警。“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化用了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句子,诗人借古説今,暗寓了蜀道之难自古而然的意思。“朝避猛虎”四句,诗人用夸张的手法极写蜀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险恶,奉劝友人不可以久居。
7、如何理解这首诗的主旨?
明确:本诗的主题是“送友人入蜀”,是沿袭乐府古题的“即事成篇”之作。诗人担心友人旅途艰险,为友人去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感到忧虑,并含蓄地寄托了惜别之情。
8、如何把握本诗的艺术特点?
明确:《蜀道难》是李白的成名作。现存资料表明,李白没有由秦入蜀的经历,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沿长江东下,就再也没有去过。可见《蜀道难》纯系想象之辞。想象之丰富,比喻之奇特,笔法之夸张扬厉,韵律之流转华美,是本诗主要的艺术特色。可结合诗句具体领悟,在此基础上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检测反馈】
一、
噫吁嚱(yīxūxī)鱼凫(fú)秦塞(sài)
石栈(zhàn)猿猱(náo)扪参(ménshēn)历井
抚膺(yīng)巉(chán)岩喧豗(huī)
飞湍(tuān)砯(pīng)崖崔嵬(wéi)
吮血(shǔn)咨嗟(zījiē)
二、
(1)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3)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4)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三、
(1)猿猱欲度愁攀援(为动用法,为……发愁)
(2)雄飞雌从绕林间(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雄鸟,雌鸟)
(3)使人听此凋朱颜(使动用法,使……凋谢)
(4)砯崖转石万壑雷(名词作动词,冲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滚动)
(5)侧身西望长咨嗟(名词活用作状语,向西)
(6)朝避猛虎,夕避长蛇(都是名词活用作状语,在早晨,在晚上)
四、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危()乎高哉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3)开国何()茫然
(4)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颠
(5)黄鹤六飞尚()不得过
(6)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7)连峰去()天不盈()尺
(8)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9)所守或()匪亲
(1)危:高(2)于:比(3)何:多么(4)当:挡;绝:越过(5)尚:尚且
(6)但:只;从:跟随(7)去:距离;盈:满、足(8)当:挡(9)或:倘若
4、《琵琶行》导学案(第一课时)(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使用说明】
1.在熟读文本并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认真研读学案。
2.认真现时完成,小组合作讨论答疑解惑。
【学习目标】
1.诵读全诗。
2.理解《琵琶行》的内容,把握诗人深沉的感情。
【作者作品】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首,“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现存诗近三千首。
《琵琶行》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后的第二年秋天写的。元和三年(808),白居易任“谏官”(即左拾遗);五年,调京兆府户曹参军;九年,接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死,白居易首先上疏,急请捕"贼"。朝廷深恶其僭越言事,诬其"浮华行","甚伤名教",贬为江州司马。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明朝胡震亨《唐吉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学法指导】学习这篇课文,首先要把握好诵读。其次理解文中是如何体现“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特点。最后要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学习过程】
一、认真诵读全诗,在疏通全诗的基础上理解全诗的内容和结构。
1.注意几个词语: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左迁,贬官。
明年:第二年。今指今年下一年。
委身:托身。嫁的意思。
命酒:叫(手下人)摆酒。命,叫;酒,名词作动词。
因:于是;为:作,写。
命:命名,取名。
2.借助诵读,感受诗情。
二、自主学习
阅读全诗讨论思考下面问题:
1.小序有何作用?
2.分别从诗人和琵琶女的角度用一句七言诗句概括各个诗节的主要内容。
三、课堂探究,讨论完善上面的问题
四、小结本课内容
五、扩展练习:
读下面白居易的《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联系《琵琶行》,选出说法错误的项:( )
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
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
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夜泪如真珠,双双堕明月。
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一问一沾襟,低头终不语。
A、两首诗描写的对象都是处境孤寂凄凉、情感哀愁凄切的歌女,诗人都表达了深切的同情。
B、两诗都用秋江月夜之境来渲染悲凉的气氛,都运用了贴切的比喻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C、《琵琶行》在表现手法上正面描述和侧面烘托相结合,叙述、抒情和议论相结合,并大量运用比喻的修辞;而《夜闻歌者》则基本上采用白描手法。
D、《夜闻歌者》以朴素简练的笔墨勾勒了一个楚楚动人的如琵琶女一样完整丰满的少妇形象。
5、《虞美人》导学案(学生版)(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学习目标】
1、知人论世,了解李煜词风的转变。
2、体悟本词的情感,赏析本词运用的手法。
【问题情境】
1、李煜简介
公元974年的冬天,宋军的铁骑踏破了美丽的南唐国都金陵。一个泪眼朦胧,面容苍白的君主,从金碧辉煌而又气氛肃杀的宫殿中走了出来。契丹,它求过了。佛,他拜过了,他仍逃脱不了亡国的命运。他脱去穿在身上15年之久的金光闪闪的龙袍,肉袒负荆,出城跪降,随后在宋兵的一片辱骂声中,一路呜咽,被驱北上,最后被囚禁在汴京,虽被封为违命侯,但过着“日夕以泪洗面”的软禁生活。
在他过完41虽生日的那个七夕之夜,面对一轮皎洁的明月,远眺他那永远无法再见的“三千里地山河”,失落的,冰凉的眼泪打在他的手臂上,他再也无法遏制这三年囚徒生涯所积累的愁绪,吟唱了一曲最为绝望的诗歌《虞美人》,此曲触怒了宋太宗,喝完宋太宗赐来的毒酒,倒地而亡。
2、诵读诗歌、背诵
【我的疑问】
备注
第1页共4页
【自主探究】
1、找出文章中的主旨句
手法:
2、作者是如何表现愁情的?
(1)“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手法: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
在往事之叹中,其实暗含着今昔(手法)
(3)“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品悟“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和“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中蕴含的情感。
手法:
备注
第2页共4页
【课堂检测】
默写全词
【回标反馈】
备注
第3页共4页
【巩固练习】
浪淘沙令
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1、文章的词眼:
2、作者的情感是通过哪些意象体现的?
3、赏析“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句运用的手法。
4、“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6、《蝶恋花》导学案(教师版)(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学习目标】
1.认识诗歌意象,感悟全诗意境。
2.反复诵读,体会诗人情感。
3.通过吟咏,了解古诗文赏析的一般方法和术语。
一、自学质疑
【作者介绍】
晏殊,字同叔,北宋临川县文港乡(今属进贤县)人,著名词人。晏殊自幼聪明,七岁能文,被称为“神童”,十四岁中进士,五十三岁时,官居宰相位。第二年罢相,六十四岁病逝,宋仁宗亲临丧事,死后赠司空兼侍中,谥号元献。晏殊知人善任,当世名人范仲淹、孔道辅都出其门下,韩琦、富弼、欧阳修、宋祁等人均被重用。晏殊善长诗词尤工小令,他的词,承袭南唐风格,追宗“西昆体”,以情致胜。文词典丽,雍容华贵,妙语天成,韵味独特,又不失清新雅淡,含蓄委婉,温润圆融,意趣横生的艺术风格。有“导宋词之先路”,“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的美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和“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等佳句,为千古传颂。作品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传世。
【词牌简介】
蝶恋花,商调曲;原唐教坊曲名,本采用于梁简文帝乐府:“翻阶蛱蝶恋花情”为名,又名《黄金缕》、《鹊踏枝》、《凤栖梧》、《卷珠帘》、《一箩金》。其词牌始于宋。双片共六十字,前后片各四仄韵。《蝶恋花》此词牌作者一般以抒写缠绵悱恻或抒写心中愁的情感为多。虽有部分山水,但还是寄情于物的表现。
二、合作探究,文本研习
1、起句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这些景物带有什么特点?
:起句描写了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在脉脉
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像在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征色彩(象征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色彩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因此说,这些景物都染上了主观的色彩。
2、第二句中,写罗幕的“轻寒”与“燕子双飞去”有必然关系吗?特别点出“双飞”有什么意味?
:(先说这两句的大意: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
这两种现象间本不一定存在着联系,但在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里,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的。这里与其说是燕子的感觉,倒不如是写帘中人的感觉――不只是在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在心理上也荡漾着孤孑凄清而引起的寒意。|燕子的双飞,更反衬出主人公的孤独。这两句表面上是只写客观景物,实则暗含着浓浓的情感色彩。真乃“一切景语皆情语”。
3、第三句“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点明了什么?
:这句在时间上由“今晨”回到“昨夜”。有两点变化。一是点明了幽怨、哀愁是因为“离别”,二是“怨”由隐微转为强烈――怨恨月亮不解人意。|明月本无知无情,它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该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无理的埋怨,却正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在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及外界事物所引起的触动。这与苏轼《水调歌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机杼相类。4、看第四、五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问:
⑴词句中哪些词与上面照应?
“昨夜”承上“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独上”应上“离恨”,反照“双飞”;“望尽天涯路”正从上文的一夜无眠生出。
⑵“昨夜西风凋碧树”只是眼前所见之景吗?“凋”字如何理解?
:“昨夜西风凋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飘落树叶情景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故“凋”字既写出了景,又道出了情。
⑶“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与上文有何关系?这句所写的境界有什么特别处?
:既然主人公有着浓郁的离愁别恨,就要想法排遣,于是,她“便独上高楼”。|以上抒写的只是忧伤低迴之音,这里却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有人说,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百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所以,这几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情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冼尽铅华,纯用白描。气象阔大,境界高远,成为全词的警句。
5、看最后一句。分析本句与上句的联系,两个分句之间怎样的关系?这句与上一句有某些共同点吗?
:这句与上句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由于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两个分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难抵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词也就在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山长水阔”与“望尽天涯路”照应,“知何处”的感叹更增添了全词悠远辽阔的意境和令人思之不尽的情致。
四、体味本词的艺术特色。
1、本词与晏殊的其它词作相比,它的上、下片之间,在境界、风格上是稍有区别的。上片取境较狭,风格偏于柔婉;下片却境界开阔,风格近乎悲壮。
2、词中,作者用了烘托与反衬的手法写女主人公内心的悲苦。前者如“槛菊愁烟兰泣露”,是以悲景写愁,与词中人物同病相怜。后者如“燕子双飞”、“明月穿户”,都以乐景写悲,以双燕、月光无情反衬女子有情。
三、检测反馈
蝶恋花
6啼碎春花莺燕语。一片花飞,又是天将暮。欲乞放晴春不许,黄昏更下廉纤雨①。
春去应知郎去处。好属②春光,共向郎边去。毕竟③春归人独住,淡烟芳草千重路。
注释①廉纤雨:连绵细雨。②属:通“嘱”,嘱托。③毕竟:最终,终归。
(1)结合全词,简要赏析“啼碎春花莺燕语”中“碎”字的表达效果。(3分)
(2)这首词在写作上有两个显著特色,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2.(1)答:“碎”字,写春花被莺燕的啼鸣揉碎,貌似责备莺燕,实则描写出春景已残、春花凋零的凄凉之景,衬托出闺妇因离愁别绪而痛楚心碎的情感。【答题要点:指代义、情感义、修辞义;花碎→心碎,如能答出用了夸张更好】
(2)答:①拟人手法。作者把春光拟人化,乞求它放晴而未许,又说春光知道郎君的去处,嘱咐春光,要与它一起去寻郎,在对春光的埋怨和托付中,表达了深切的闺妇思郎之情。
②衬托(或情景交融)手法。词中描写了春残花谢、黄昏细雨、烟霾漠漠、芳草阻路的情景,以哀景写哀情,景中含情,衬托出孤寂伤感、愁情难遣的深情来。
7、《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学习目标】
一、了解雨果的生平与主要作品,理解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
二、感受爱斯梅拉达的人性美,分析伽西莫多眼泪的丰富内涵。
【学习难点】
一、在人性的看台上,能分辨美与丑,做出自己对美与丑的理解。
二、在领略精典文学作品魅力的同时,能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学法指导】
1、揣摩人物形象,从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入手,从人物的语言、行为、心理去分析。
2、概括主题内容,从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环境描写,探究主人公的命运。
3、分析写作技巧,从表达手法(描写、叙述等)入手,从小说的结构安排去研究。
【自主预习问题】
1、阅读课文节选部分,了解剧情。
2、编者把这篇文章放在“美与丑的看台”中,目的是褒扬和贬斥人性的美丑。那么,看完全文之后,你认为谁是美的呢?谁又是丑的呢?
【合作探究问题】
探究1:作者在课文中运用了多重对比,大家能找到这些对比么?
探究2:伽西莫多在喝爱斯梅拉达喂给他的水之前,为什么要滚出一大颗眼泪,这是一滴什么样的眼泪?
【拓展延伸问题】
小说中爱斯梅拉达取出葫芦举到伽西莫多的嘴边时,伽西莫多滚出了一颗眼泪,可是课文的题目却是“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大家对此怎么看?说说自己的想法。
【自测反馈】
看客形象被很多中外文学家在作品中描写过,你还能从鲁迅或其他作家的作品中找到类似的看客形象吗?并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8、《蝶恋花》导学案(学生版)(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学习目标】
1.认识诗歌意象,感悟全诗意境。
2.反复诵读,体会诗人情感。
3.通过吟咏,了解古诗文赏析的一般方法和术语。
一、自学质疑
【作者介绍】
晏殊,字同叔,北宋临川县文港乡(今属进贤县)人,著名词人。晏殊自幼聪明,七岁能文,被称为“神童”,十四岁中进士,五十三岁时,官居宰相位。第二年罢相,六十四岁病逝,宋仁宗亲临丧事,死后赠司空兼侍中,谥号元献。晏殊知人善任,当世名人范仲淹、孔道辅都出其门下,韩琦、富弼、欧阳修、宋祁等人均被重用。晏殊善长诗词尤工小令,他的词,承袭南唐风格,追宗“西昆体”,以情致胜。文词典丽,雍容华贵,妙语天成,韵味独特,又不失清新雅淡,含蓄委婉,温润圆融,意趣横生的艺术风格。有“导宋词之先路”,“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的美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和“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等佳句,为千古传颂。作品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传世。
【词牌简介】
蝶恋花,商调曲;原唐教坊曲名,本采用于梁简文帝乐府:“翻阶蛱蝶恋花情”为名,又名《黄金缕》、《鹊踏枝》、《凤栖梧》、《卷珠帘》、《一箩金》。其词牌始于宋。双片共六十字,前后片各四仄韵。《蝶恋花》此词牌作者一般以抒写缠绵悱恻或抒写心中愁的情感为多。虽有部分山水,但还是寄情于物的表现。
二、合作探究,文本研习
1、起句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这些景物带有什么特点?
2、第二句中,写罗幕的“轻寒”与“燕子双飞去”有必然关系吗?特别点出“双飞”有什么意味?
3、第三句“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点明了什么?表达了主人公什么情感?
4、看第四、五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问:
(1)“昨夜西风凋碧树”只是眼前所见之景吗?“凋”字如何理解?
(2)“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与上文有何关系?这句所写的境界有什么特别处?
三、检测反馈
蝶恋花
6啼碎春花莺燕语。一片花飞,又是天将暮。欲乞放晴春不许,黄昏更下廉纤雨①。
春去应知郎去处。好属②春光,共向郎边去。毕竟③春归人独住,淡烟芳草千重路。
注释①廉纤雨:连绵细雨。②属:通“嘱”,嘱托。③毕竟:最终,终归。
(1)结合全词,简要赏析“啼碎春花莺燕语”中“碎”字的表达效果。(3分)
(2)这首词在写作上有两个显著特色,请简要分析。(5分)
9、《蜀道难》导学案(学生版)(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全诗的内容,把握其意境,提高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2.熟读成诵,仔细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学习重点】
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学习难点】
诗歌内容的鉴赏
【自学质疑】
1、走近作者
李白,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美誉。诗风雄奇豪迈,感情奔放,幻想丰富,形象鲜明,是我国诗歌史上继屈原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并称“李杜”。有《李太白集》,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
2、关于蜀道
蜀道北起陕西汉中宁强县,南到四川成都,全长450公里,入川经广元、剑阁、梓潼、绵阳、德阳等地。沿线地势险要,山峦叠翠,风光峻丽,关隘众多,唐代李白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形容。
3、关于这首诗的写作目的
唐代孟棨的《本事诗》和五代王定保的《唐摭言》都记载李白初到长安会见贺知章,出示《蜀道难》,博得“谪仙”雅号的事。可见这是李白的一篇习作,大抵以驰骋文采为高,未必有什么寓意。李白年轻时多模仿魏晋南北朝时代的诗文,以超越古人为能事。杜甫曾论李白诗说:“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从诗意来看,这是一篇送友人入蜀的诗歌,大约作于唐天宝初年。同类题材的作品在李白集中还有五言律诗《送友人入蜀》和《剑阁赋》,可以相互印证。因为贺知章的赏识,李白名声大振,从此奠定了“诗仙“的地位,《蜀道难》可以说是他的成名作。
4、李白《送友人入蜀》
见说蚕从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5、李白《剑阁赋》
咸阳之南直望五千里,见云峰之崔嵬。前有剑阁横断,倚青天而中开。上则松风萧飒瑟,有巴猿兮相哀。旁则飞湍走壑,洒石喷阁,汹涌而惊雷。
送佳人兮此去,复何时兮归来?望夫君兮安极,我沉吟兮叹息。视沧波之东注,悲白日之西匿。鸿别燕兮秋声,云愁秦而暝色。若明月出于剑阁兮,与君两乡对酒而相忆。
【整体感知】
《蜀道难》原本是乐府古题,属《相和歌辞•瑟调曲》。李白之前的古辞,也多咏蜀地山川之险。如南朝陈著名诗人阴铿的《蜀道难》云:“轮摧九折路,骑阻七星桥,蜀道难如此,功名讵可要。”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奇丽险峻的山川景色,诗歌充满着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蜀道难》的结构回环往复。诗的开篇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击主题,为全诗定下基调。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形成了以此为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
【我的疑问与思考】
【合作探究】
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出现了三次,对诗意的转折和抒情的变化有什么作用?
2、诗的开篇是如何叙述蜀道的悠久历史?为何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
3、阅读“上有六龙……坐长叹”几句诗,说说诗人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
4、诗的第二节中,诗人给这个“畏途”营造怎样的气氛?
5、“连峰去天……万壑雷”几句描写好在哪里?
6、如何理解最后一节诗的内容?
7、如何理解这首诗的主旨?
8、如何把握本诗的艺术特点?
【检测反馈】
噫吁嚱()鱼凫()秦塞()
石栈()猿猱()扪参()
抚膺()巉()岩喧豗()
飞湍()砯()崖崔嵬()
吮血()咨嗟()
二、给下列诗句划分节奏
(1)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3)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4)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猿猱欲度愁攀援
(2)雄飞雌从绕林间
(3)使人听此凋朱颜
(4)砯崖转石万壑雷
(5)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四、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危()乎高哉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3)开国何()茫然
(4)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颠
(5)黄鹤六飞尚()不得过
(6)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7)连峰去()天不盈()尺
(8)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9)所守或()匪亲
参考答案
一、
噫吁嚱(yīxūxī)鱼凫(fú)秦塞(sài)
石栈(zhàn)猿猱(náo)扪参(ménshēn)历井
抚膺(yīng)巉(chán)岩喧豗(huī)
飞湍(tuān)砯(pīng)崖崔嵬(wéi)
吮血(shǔn)咨嗟(zījiē)
二、
(1)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3)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4)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三、
(1)猿猱欲度愁攀援(为动用法,为……发愁)
(2)雄飞雌从绕林间(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雄鸟,雌鸟)
(3)使人听此凋朱颜(使动用法,使……凋谢)
(4)砯崖转石万壑雷(名词作动词,冲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滚动)
(5)侧身西望长咨嗟(名词活用作状语,向西)
(6)朝避猛虎,夕避长蛇(都是名词活用作状语,在早晨,在晚上)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危:高(2)于:比(3)何:多么(4)当:挡;绝:越过(5)尚:尚且
(6)但:只;从:跟随(7)去:距离;盈:满、足(8)当:挡(9)或:倘若
五、
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既是作者咏叹的主题,也是诗意转折和抒情变化的标志。它在第一段出现,像晴天霹雳震撼人心,开启出一篇“奇之又奇”的文字;在第二段出现,承前启后:承前面的“畏途巉岩不可攀”,引发后面的“其险也如此”;在第三段出现,曲终奏雅,再三致意,其殷切关心之意,溢于言表。从形式上看,每次呼出这句话,都完成了一种韵律的转换,即抒情、议论和描写之间的交替。
2、诗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击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先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引传说中蚕从、鱼凫的开国,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叙述;接着描述秦蜀间重山叠岭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然后叙述蜀道来由。引五丁开山的传说,表现了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
3、①神话传说:以“六龙回日”的传说极言山势高危。②衬托:以“回川”之险正面衬托山势高危。以黄鹤不得飞度和猿猱愁于攀援之情形来反衬人行走难上加难。③夸张:黄鹤不得飞度、猿猱愁于攀援、扪参历井等处运用了夸张的修辞,使蜀道的雄奇险峻得到了充分地体现。④虚实结合:黄鹤不得飞度、猿猱愁于攀援,作者先用虚写的手法来表现蜀道的难行,接着用实写的手法具体表现了青泥岭的难行,以“百步九折萦岩峦”的危险来表现人行走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
总之,这几句诗作者运用了多种手法极写山势的高危,突出路之难行。
4、“但见”四句渲染了凄清的气氛,“连峰”四句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5、诗人先烘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诗人一开始写山峦起伏、连峰接天、枯松倒挂绝壁等景物,给人以山势高危使人望而生畏之感;接着写飞湍、瀑流、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山川的惊险,令人惊心动魄,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6、在前两节极力渲染蜀道的高危、惊险的基础上,在这一节中诗人重点从社会的角度极力描写蜀道的凶险,继续对友人施以心理战。如果说高山可以绕过,绝壁可以躲开,那么蜀中要塞剑阁又怎么能回避?它绵延三十多里,群峰如剑,形势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化用了西晋左思《蜀都赋》中“一人守隘,万夫莫向”的句子,还有西晋张载《剑阁铭》中“一人荷戟,万夫趑趄”的句子,以此增加对可能出现的恶劣社会环境的预警。“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化用了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句子,诗人借古説今,暗寓了蜀道之难自古而然的意思。“朝避猛虎”四句,诗人用夸张的手法极写蜀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险恶,奉劝友人不可以久居。
六、本诗的主题是“送友人入蜀”,是沿袭乐府古题的“即事成篇”之作。诗人担心友人旅途艰险,为友人去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感到忧虑,并含蓄地寄托了惜别之情。
七、《蜀道难》是李白的成名作。现存资料表明,李白没有由秦入蜀的经历,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沿长江东下,就再也没有去过。可见《蜀道难》纯系想象之辞。想象之丰富,比喻之奇特,笔法之夸张扬厉,韵律之流转华美,是本诗主要的艺术特色。可结合诗句具体领悟,在此基础上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