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优秀导学案一等奖(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中学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导学案一等奖(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时间:2022-11-19 08:50:19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导学案一等奖(苏教版高一必修四)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中学教案的您有所帮助。

1、《寡人之于国也》优秀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学习重点】

  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掌握本文的重点文言实词和文言句式;

  3.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正确理解。

  二、了解文学常识

  1.作者名片真正的大丈夫——孟子

  孟子,是真正的大丈夫。因为真正的大丈夫是光明磊落的人,是意志坚定的人,是富有仁德的人,是胸怀宽广的人。大丈夫人格的获得,孟子有一秘诀:善养浩然之气。何谓“浩然之气”?他说这种“气”“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这是一种崇高刚强的正气,一种不可势压利诱的骨气,一种超迈雄放的豪气,一种无所畏惧的勇气,一种宏毅坚定的志气。孟子这一特点,是他的精神导师孔子所不及的。宋代理学家朱熹说:“孟子有些英气。”其实何止是“有些英气”,我敢说,孟子是“极有英气”的。近人林语堂说:“我们读孟子,可使顽夫廉,懦夫有立志。”是的,读孟子,能让我们少一些悲悲戚戚,多一些豪迈气度。无论岁月如何更迭,沧桑如何变幻,永恒与时间是同在的。

  2.写作背景

  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夺域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域以战,杀人盈域”;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这就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问题十分突出。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统治者的当务之急,梁惠王也不例外,当然会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孟子便以此为话题,宣传施仁政与行王道。

  三、夯实基础知识——课前预习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弃甲曳兵(yè) 饿莩(fú) 孝悌(tì)

  B.鸡豚(tún) 狗彘之畜(zhìchù)

  C.数罟(shùɡǔ) 不入洿池(wū)

  D.养生丧死(sānɡ) 衣帛(bó) 庠序之教(xiánɡ)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荒年

  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同“敛”,收敛,积蓄

  C.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憾:缺憾

  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谨:郑重

  3.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河东凶亦然填然鼓之       B.寡人之于国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C.则移其民于河东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D.材木不可胜用也非我也,兵也

  4.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数罟不入洿池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几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然而不王者 B.树之以桑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7.下列各句与“无乃尔是过与”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非我也,岁也 D.树之以桑

  8.翻译下面的句子。(9分)

  (1)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读写探究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一、重点突破

  1.在第一段中,梁惠王提出了什么困惑?他为什么困惑?

  —————————————————————————————————————————

  —————————————————————————————————————————

  2.孟子“以战喻”时用了个什么成语,用意何在?

  —————————————————————————————————————————

  —————————————————————————————————————————

  3.最后一段中的哪两句使用对比手法写出诸侯贵族和下层百姓的不同情况,目的何在?

  ———————————————————————————————————————

  ———————————————————————————————————————

  二、当堂检测

  4.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口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D.谨庠序之教5.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项()

  例句:填然鼓之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B.晋军函陵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E.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F.弃甲曳兵而走

  6.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C.噫!微斯人,吾谁与归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语言表达

  7.将下列各句排成通顺连贯的一段话(只排序号)。

  ①他的抱负并没有实现,晚年退居讲学,跟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序《诗》《书》,述仲尼之意”,撰写了《孟子》。②他幼年丧父,家庭贫困。③跟孔子差不多,他曾游说各国诸侯,以推行自己的主张。④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⑤但当时诸侯各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武力攻伐。⑥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⑦因此他推行的仁政学说跟各国国君都不合拍,被认为迂腐而不切实际。

  课后•拓展读练          素养积淀,拓宽视野

  孟子的“时评”

  文/宋志坚

  时评这个称谓的出现,似乎是现当代的事。说“孟子的时评”或许有些离谱,他毕竟已是两千多年前的人了。读读《孟子》,却不得不承认,他简直就是一个时评家,他评说的虽然是那个时代的时政,却又很容易使人有时空的错位。谓予不信,不妨看看他的诤言论辩。

  [关于“罪岁”]孟子说的是“王无罪岁”,也就是不要怪罪于年岁。他是这样说的:“(荒年暴月)人死了反而说‘与我无关,是年成不好的缘故’,这和把人杀了,却说‘与我无关,是武器杀的’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怪罪于年成不好,那么天下的民众就来投奔你了。”这番话是对梁惠王说的,其实就是对梁惠王的批评。

  经历过困难时期,听惯了“天灾人祸”之说的人们,重温孟子这番话,会觉得他说得相当尖锐,可谓振聋发聩,使人冒一身大汗。“王无罪岁”,方能引咎自责,并且以此为鉴,真正吸取教训。于是想到古代帝王的“罪己诏”,不知是否发端于孟子的“王无罪岁”?

  [关于“问责”]孟子与平陆地方官孔距心有一番对话。孟子说,你这里守城的士兵,“一日而三失伍(离岗)”是否会被开除?孔距心说,不要等到三次就得开除。孟子说,你这里的老百姓,年老体弱奄奄一息的,年轻力壮四散逃难的,几乎已近千人呢。你的“失伍”也不少啊。孔距心大概也是“罪岁”而不“罪己”的,说是“此非距心之所得为也”。孟子打比方说:领受了他人的牛羊而为其放牧,一定要为牛羊寻找牧场和草料。要不,就得把牛羊还给它们的主人,怎么能看着它们死去呢?孔距心因此说:“此则距心之罪也”。孟子又向齐宣王复述了他与孔距心的对话,齐宣王也说:“此则寡人之罪也。”

  《寡人之与国也》答案

  [课前预习]

  1.解析:“莩”应读piǎo;“畜”应读xù;“数”应读cù。答案:D

  2.解析:D项,“谨”是“认真从事”之意。答案:D

  3.解析:A项,前者为代词,可译为“这样”;后者用在形容词后,为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也可不译。B项,都为介词,前者译为“对于”;后者为引出对象,可译为“跟”、“同”。D项,前者用于否定句中表肯定语气;后者用于判断句中,表判断语气。C项,两个“则”都是连词,可译为“就”。答案:C

  4.解析:A项,无—毋;C项,颁—斑;D项,涂—途。答案:B

  5.解析:A项“养生”古义是“供养活着的人”;今义是“保养身体”。C项“以为”在句

2、从《寡人之于国也》看孟子的核心价值观——《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及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教材分析】

  《寡人之于国也》选自人教版必修三古代议论性散文单元。出自《孟子》为对话体论辩文,文章通俗易懂,文言知识点规范,且说理形象,论辩有力。既有利于学生完成文言知识的积累,又可以培养学生质疑解难,联系现实的能力。文章虽短小但思想文化意蕴丰厚。

  【学情分析】

  从学生情况来看,授课班级是高一两个普通班的学生,虽具备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阅读浅显的文言文,但是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文化思想的思考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在思维训练中引导,在合作交流中提升。在过程与方法上要更关注中等生群体,让学生的主动性体现的更充分一些。

  从内容安排来看,教学有衔接,学生感兴趣。学生在初中学过《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三篇《孟子》中的文章。利于学生更好更深入地完成本文学习。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和语法现象,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的主要观点。

  2.通过鉴赏文本,掌握文言字词,提高文学鉴赏思考能力。

  3.学习《孟子》散文的语言特点、论证特点,体会孟子思想的深刻性和现实性。

  【教学重点】

  掌握并积累文言字词及语法现象,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

  【教学难点】

  体会孟子思想的现实性,提高文学鉴赏思考能力。

  【教学方法】

  诵读鉴赏法、讨论质疑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资源】

  1.教材教辅:人教版必修三教材,与教材配套练习《阳光课堂》

  2.补充资料:《寡人之于国也》自主编制导学案

  3.多媒体:ppt课件,投影仪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第一课时内容为学生自主完成导学案)

  教学环节预设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1.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国家层面的内容。

  2.你想知道孟子为梁惠王描绘理想王国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吗?

  【学生活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国家层面的内容。

  (设计意图:激趣导读跨越时空走近文本)

  (二)朗读课文:

  【教师活动】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脉络。具体要求:

  1.读准字音。

  2.知晓文章对话主体,找到论辩的话题。

  【学生活动】

  1.齐声朗读课文

  2.回答论辩的话题是围绕“民不加多”展开。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理清思路埋下伏笔)

  (三)疏通文意:

  (文言层面)

  【教师活动】

  提问设疑:你在自主课完成导学案文言知识部分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

  2.小组合作解决,归纳总结出关注度高的知识点。

  【学生活动】

  1.小组合作解决,归纳总结出关注度高的知识点。

  2.学生合作交流,投影展示共同解决存在的问题。

  教师课件小结:

  1.一个成语:

  五十步笑百步

  2.两类特殊句式:

  判断句

  宾语前置句

  3.三个固定句式:

  或……或……

  直……耳……

  是何以于……

  (设计意图:有的放矢重点突破互助提升)

  (四)精读鉴赏:

  (文学层面)

  【教师活动】布置小组合作整理自主课答案:

  1.本文可分为几个部分?请分别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2.用原文的回答孟子提出“实现王道”包括哪些具体措施?

  3.你怎样看孟子论辩的技巧。

  【学生活动】

  1.学生合作交流,利用投影仪展示,教师板书。

  (1)梁惠王察邻国之政,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2)孟子巧妙设喻,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3)孟子阐释主张,列出“使民加多”的措施。

  2.小组交流统一答案,学生投影仪展示:

  (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2)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3)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4)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5)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6)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7)谨库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学生口头展示,教师课件小结:

  投其所好,引君入瓮:

  (1)善比喻论证

  (2)善对比论证

  (3)善排比设问

  (设计意图:理清文脉重点研读概括提升)

  (五)探究提升:

  (文化层面)

  【教师活动】合作讨论孟子列出的治国措施,试着概括出孟子理想国家的核心价值观。

  找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似点。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展示,教师补充小结:

  行王道,施仁政:

  (1)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满足基本物质需求。

  (和谐、富强)

  (2)和谐仁爱,文明有序。完成合理精神追求。

  (和谐、文明)

  (3)以民为本,亲民爱民。实现天下顺之治国理想。

  (富强、民主)

  (设计意图:学贯古今古为今用文化传承)

  (六)梳理小结:

  1.文章中孟子思想的核心:行王道,施仁政,使民加多,使国强大。

  时至今日儒家思想仍然影响着我们,为我们树立立身行事的道德标准,治国安邦的价值目标。

  2.本文写法上的特点:

  (1)结构严谨,说理有序。

  (2)善用比喻,从容不迫。

  (3)运用排偶,气势充沛。

  (设计意图:条分缕析亦张亦弛学有所得)

  (七)课后作业:

  1.中规中矩:

  (1)完成练习册《阳光课堂》中相关习题。

  (2)阅读《阳光课堂》39页鹿义霞的《孟子:我们的文化宝藏》

  2.更上层楼:

  (1)推荐观看《百家讲坛》傅佩荣教授主讲的《孟子的智慧》

  (2)建议阅读2-3篇《孟子》选章

  (3)在日后的学习中通过积累尝试思考孟子与先秦诸子的异同。

  (设计意图:巩固积累拓展阅读学以致用)

  (八)板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是什么

  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为什么

  列出“使民加多”的措施…………怎么办

  (九)课后反思:

  得意之处:

  1.找到本文的教学突破口,关注了古今文章的文学文化传承。

  2.兼顾了文言、文学、文化三个层面的教学。

  3.教学思路连贯完整,循循善诱,步步为营。

  4.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不足之处:

  1.对学生的文言知识掌握能力预估偏高。宾语前置句需要再补充夯实。

  2.课堂教学中存在急躁情绪。

  附: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和语法现象,把握文章内容及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

  2.在熟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3.学习《孟子》散文的语言特点、论证特点,领悟孟子思想的深刻性和现实性。

  【相关链接】

  1.作者简介、背景回放。(《阳光课堂》37页)

  2.相关知识

  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说:“若用西方政治学说的名词,我们可以说孔子的是‘爸爸政策’;孟子的是‘妈妈政策’。爸爸政策要人正经规矩,要人有道德;妈妈政策要人快活安乐,要人享受幸福。胡适所说的“妈妈政策”,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民本思想”;“民本”一词来源于《尚书•五子之歌》:“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及《春秋谷梁传》:“民者君之本也”等语。孟子发展了这一思想,并成为他“仁政”理论的一块基石。

  3.素材积累

  (1)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4)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5)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6)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7)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9)不以规矩,不成方圆。(1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文言基础】

  (一)字音辨识

  曳()兵数()罟()洿()池鸡豚()狗彘()

  孝悌()庠()序可以衣()帛然而不王()

  (二)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2.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通)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通)

  (三)指出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1.填然鼓之()

  2.然而不王者()

  3.树之以桑()

  4.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5.王无罪岁()

  6.养生丧生无憾()

  7.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8.谨庠序之教()

  (四)指出文言句式的类型并翻译

  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养生丧生无憾,王道之始也。()

  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5.申之以孝悌之义。()

  6.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内容梳理】

  1.本文可分为几个部分?请分别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2.用原文的回答孟子提出“实现王道”包括哪些具体措施?对孟子“仁政’内容应如何理解?

  【思考体悟】

  思考本文中孟子的思想有什么现实意义?

3、《寡人之于国也》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考纲要求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1.识记A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2.理解B(⑴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⑵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⑶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此类活用;⑷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分析综合C⑴筛选文中的信息;⑵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4.鉴赏评价D⑴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⑵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弄清字音,把握文章内容,疏通文章大意。

  2.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3.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4.合作探究,涵泳体味,赏析孟子逻辑严谨、气势酣畅的论辩艺术

  【重、难点】

  1.掌握文言重点语句,准确翻译全文。

  2.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第一课时

  【预习案】

  【任务一】利用5分钟时间,勾画你未掌握的知识。

  一、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人,思想家,教育家。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他直接继承了孔子的师传,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把孔子侧重于个人道德的“仁”,推演为政治方面的仁政学说。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地位仅次于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后世常“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非常激烈的战国中期,其政治主张与社会理想的根本核心是:“民本”、“仁政”。他主张行“仁政”,统一天下。

  在通晓儒家学说之后,曾游说各国,(便去)游说侍奉齐宣王,齐宣王没有任用他。(于是)到了魏国,梁惠王不听信他的主张,(他的言论)反而被认为是迂曲玄远而不切实际。当时,(各诸侯国都在实行变革),秦国任用商鞅,使国家富足,兵力强大;楚国、魏国也都任用过吴起,战胜了一些国家,削弱了强敌;齐威王和宣王举用孙膑和田忌等人,国力强盛,使各诸侯国都东来朝拜齐国。正当各诸侯国致力于“合纵连横”的攻伐谋略,把能攻善伐看作贤能的时候,孟子却称述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因此不符合他所周游的那些国家(的需要)。于是就回到家乡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整理《诗经》、《书经》,阐发孔子的思想学说,写成《孟子》一书,共七篇。

  孟子首先是一个傲岸不屈的“大丈夫”,其次才是一个口若悬河的雄辩家。他特立独行,傲气十足,敢爱敢恨,有股“浩然之气”,而底子是“大丈夫”精神。他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正是这样的道德信念、人格自负,使他目空一切,“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使他知言察情,巧施辩术,气盛辞壮,取得很好的论辩效果。

  宋代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科举考试,都以“四书”为命题依据之一。

  2.课前检测: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王好()战弃甲曳()兵而走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养生丧()死无憾鸡豚()狗彘()之畜()庠序()孝悌()

  然而不王()者涂有饿莩()

  【任务二】自主学习:朗读课文1—4段,朗读过程中,借助字典与注解,疏通文意,正确翻译课文。画出难点,找出其中的文言五项,并标记到书上。

  我的疑惑:

  【探究案】

  小组组员先单独思考,再各抒己见,进行交流,组长归纳整理答案,按要求准备展示。

  1.这篇课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

  2.孟子是怎样解达梁惠王的疑惑的?对“五十步笑百步”喻义如何理解?

  3.重要句子翻译。(关注得分点)

  (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2)请以战喻

  (3)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第二课时

  【预习案】

  【自主学习】朗读课文5—7段,朗读过程中,结合注释译课文,画出难点,找出其中的文言五项,并标记到书上。

  【探究案】

  小组组员先单独思考,再各抒己见,进行交流,组长归纳整理答案,按要求准备展示。

  1.孟子认为“民之加多”,就要施仁政,行王道。他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2.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3.孟子为什么能取得这样的论辩效果?

  4.重要句子翻译。(关注得分点)

  (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2)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3)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5)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第三课时

  【训练案】

  针对学习目标二的强化训练

  使用说明:

  1.用25分钟时间,个人完成训练案;

  2.用10分钟时间,小组内部交流答案,组长归纳整理疑难点;

  3.用5分钟时间,小组之间互相答疑,教师点拨、纠正。

  4.用5分钟时间,自我反思、整理。

  1.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B.数罟不入洿池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2.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现象的两项是()

  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E.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3.下列四句中的“请”与“请问贵姓”的“请”用法相用的两项是( )

  A.王好战,请以战喻         B.曹刿请见

  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D.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D.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5.下面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斧斤以时入山林(按照季节)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种植)

  C.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秩序;敬爱兄长) D.谷不可胜食(泛指粮食)

  课外提升:阅读下文完成6—9题。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yòu天子诸候养禽兽的地方)①方七十里,有②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③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圃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圃方七十里,刍荛者(这里指割草打柴的人)往焉,雉兔者(这里指猎人)往焉。与民同④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国都之外百里为邻,郊外有关)之内,有圃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⑤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⑥宜乎?”

  6.解释文中加红色的词。

  ①方②诸

  ③犹④之

  ⑤如⑥宜

  7.(1)这一则故事体现了孟子的什么观点?

  (2)孟子主要通过什么方法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8.孟子为什么把齐宣王的园囿比作陷阱,说齐宣王是“为阱于国中”?

4、《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目标预设】

  (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以及其他文言现象,能借助书下

  注释学习文言文。

  (2)了解孟子散文长于雄辩,气势充沛的特点。

  (3)了解孟子施仁政、行王道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背景介绍】

  1、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邹人。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齐、宋、滕、鲁。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2、时代背景: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这就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魏国在梁惠王之前是一个强国,但梁惠王期间,连遭强秦重创,衰落下去,以至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为了重新称霸于诸侯之间,梁惠王不得不励精图治,招贤纳士,孟子也在这个时候来到了魏国。

  【学习步骤】

  导入:孟母三迁

  活动一:研读第一段:

  1、字词梳理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活动二,文本解读

  1、梁惠王针对什么问题向孟子提出疑问?请用四个字概括。

  明确:

  2、孟子是怎样分析其的原因是?

  明确:

  3、小组讨论:孟子否定了魏国及邻国之政,那么他的理想政治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请分阶段具体阐释。

  明确:

  4、思考:最后一段旨在说明什么?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

  5、孟子的“仁政”思想有何现实意义?

  明确:

  活动三:文言知识点整理

  【特殊句式】

  1、宾语前置句:(1)

  (2)

  2、状语后置句:(1)

  (2)

  (3)

  3、判断句:(1)

  (2)

  【词类活用】

  1、填然鼓之鼓:

  2、七十者衣帛食肉衣:

  3、然而不王者王:

  4、树之以桑树:

  5、王无罪岁罪:

  6、谨庠序之教谨:

  【通假字】

  1、无望民之多于邻国______通“”,意思是:_____________

  2、无失其时______通“”,意思是:_____________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______通“”,意思是:_____________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______通“”,意思是:_____________

  【作业】:

  完成以下“一词多意”题目:

  1、喻: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句:作书以喻意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句:征于声,发于色,而后喻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句:王好战,请以战喻

  2、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句:勿夺其时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句:有强人夺民妻女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请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

5、《虞美人》导学案(学生版)(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学习目标】

  1、了解词的基本知识及作者的相关情况;

  2、分析词的意象及意境,把握词人的感情;

  3、体会词的音韵美,背诵这首词。

  【学习方法】1、因声求气,以声传情;2、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一、自主学习:

  1、作家作品:李煜(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自号钟隐、莲峰居士,(今江苏徐州)人。(朝代)中主李璟第六子。李璟去世后,李煜嗣位于(今南京),在位十五年,史称,南唐最后一位国君。李煜性格软弱,迫于形势,对宋称臣纳贡,苟且求安,并借佛教安慰精神。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宋军长驱直入,围攻金陵(“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赵匡胤语),李煜被迫肉袒出降,随即送解到(今开封),受封。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夕节,后主42岁生日,便在住所聚会后妃与南唐故妓,作《》,哀叹亡国之痛,命故妓咏唱,太宗听到后非常愤怒,诸罪并罚,遂赐牵机药鸩杀李煜(牵机药有人说是中药马钱子,服后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全身抽搐,头脚缩在一起,状极痛苦)。该词便成了后主的绝笔之作。死后,葬洛阳北邙山(小周后悲痛欲绝,不久也随之而死)。与其父李璟并称“”,俱为南唐著名词人。

  李煜才华横溢,工书善画,能诗擅词,通音晓律,是被后人千古传诵的一代词人,其词摆脱了《花间集》的浮靡,继承了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了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通过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意境,他的词不加雕饰,语言明快,形象生动,性格鲜明,用情真挚。

  李煜词按内容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为降宋之前所写,主要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题材较窄,风格绮丽柔靡,还不脱“花间”习气;后期词为后所作,多追忆往事,伤怀故国,风格沉郁苍凉,题材扩大,意境深远,感情真挚,语言清新,极富艺术感染力,在词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此时期的作品成就在很大程度上超过前期。

  主要作品:《》(“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这些作品深刻而生动地写出了人生悲欢离合之情,引起后世许多读者的共鸣。

  2、文体知识: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赵翼《论诗》)。唐诗过后是宋词,好诗被唐人写尽了,所以宋人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题材到达了颠峰。宋词便成为我国文学史上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词”又称“”、“”、“”是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一的诗体。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有定格,有定数,有定声”。词一般分为两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词最为常见。词按字数的多少分为(58字以内)、(59~90字)和(91字以上)。

  虞美人:唐教坊名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而得名。虞姬,项羽的宠姬,常随项羽出征各地。公元前202年,项羽被刘邦军队围于垓下。夜饮中,项羽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美人虞姬和之:汉军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在四面楚歌声中,项羽拔剑自刎,虞姬亦拔剑自刎。后来虞姬血染之地,长出一种鲜红的花,后人为了纪念她,便把这种花叫做“虞美人”。

  二、合作探究:

  1、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体现了作者那些情感?

  2、“春花秋月”本来是美好的事物,李煜为什么希望它们结束呢?

  3、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吗?

  4、“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表达了词人什么心情?

  5、“小楼昨夜又东风”中,“又”字表达了什么情感?

  6、“朱颜”的含义是什么?

  7、前六句运用了什么手法?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8、最后一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什么表达效果?

  9、你还能列举出多少运用比喻写愁思的名句?

  三、默写全词:

6、《寡人之于国也》优秀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学习重点】

  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掌握本文的重点文言实词和文言句式;

  3.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正确理解。

  二、了解文学常识

  1.作者名片真正的大丈夫——孟子

  孟子,是真正的大丈夫。因为真正的大丈夫是光明磊落的人,是意志坚定的人,是富有仁德的人,是胸怀宽广的人。大丈夫人格的获得,孟子有一秘诀:善养浩然之气。何谓“浩然之气”?他说这种“气”“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这是一种崇高刚强的正气,一种不可势压利诱的骨气,一种超迈雄放的豪气,一种无所畏惧的勇气,一种宏毅坚定的志气。孟子这一特点,是他的精神导师孔子所不及的。宋代理学家朱熹说:“孟子有些英气。”其实何止是“有些英气”,我敢说,孟子是“极有英气”的。近人林语堂说:“我们读孟子,可使顽夫廉,懦夫有立志。”是的,读孟子,能让我们少一些悲悲戚戚,多一些豪迈气度。无论岁月如何更迭,沧桑如何变幻,永恒与时间是同在的。

  2.写作背景

  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夺域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域以战,杀人盈域”;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这就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问题十分突出。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统治者的当务之急,梁惠王也不例外,当然会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孟子便以此为话题,宣传施仁政与行王道。

  三、夯实基础知识——课前预习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弃甲曳兵(yè) 饿莩(fú) 孝悌(tì)

  B.鸡豚(tún) 狗彘之畜(zhìchù)

  C.数罟(shùɡǔ) 不入洿池(wū)

  D.养生丧死(sānɡ) 衣帛(bó) 庠序之教(xiánɡ)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荒年

  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同“敛”,收敛,积蓄

  C.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憾:缺憾

  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谨:郑重

  3.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河东凶亦然填然鼓之       B.寡人之于国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C.则移其民于河东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D.材木不可胜用也非我也,兵也

  4.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数罟不入洿池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几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然而不王者 B.树之以桑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7.下列各句与“无乃尔是过与”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非我也,岁也 D.树之以桑

  8.翻译下面的句子。(9分)

  (1)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读写探究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一、重点突破

  1.在第一段中,梁惠王提出了什么困惑?他为什么困惑?

  —————————————————————————————————————————

  —————————————————————————————————————————

  2.孟子“以战喻”时用了个什么成语,用意何在?

  —————————————————————————————————————————

  —————————————————————————————————————————

  3.最后一段中的哪两句使用对比手法写出诸侯贵族和下层百姓的不同情况,目的何在?

  ———————————————————————————————————————

  ———————————————————————————————————————

  二、当堂检测

  4.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口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D.谨庠序之教5.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项()

  例句:填然鼓之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B.晋军函陵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E.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F.弃甲曳兵而走

  6.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C.噫!微斯人,吾谁与归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语言表达

  7.将下列各句排成通顺连贯的一段话(只排序号)。

  ①他的抱负并没有实现,晚年退居讲学,跟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序《诗》《书》,述仲尼之意”,撰写了《孟子》。②他幼年丧父,家庭贫困。③跟孔子差不多,他曾游说各国诸侯,以推行自己的主张。④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⑤但当时诸侯各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武力攻伐。⑥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⑦因此他推行的仁政学说跟各国国君都不合拍,被认为迂腐而不切实际。

  课后•拓展读练          素养积淀,拓宽视野

  孟子的“时评”

  文/宋志坚

  时评这个称谓的出现,似乎是现当代的事。说“孟子的时评”或许有些离谱,他毕竟已是两千多年前的人了。读读《孟子》,却不得不承认,他简直就是一个时评家,他评说的虽然是那个时代的时政,却又很容易使人有时空的错位。谓予不信,不妨看看他的诤言论辩。

  [关于“罪岁”]孟子说的是“王无罪岁”,也就是不要怪罪于年岁。他是这样说的:“(荒年暴月)人死了反而说‘与我无关,是年成不好的缘故’,这和把人杀了,却说‘与我无关,是武器杀的’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怪罪于年成不好,那么天下的民众就来投奔你了。”这番话是对梁惠王说的,其实就是对梁惠王的批评。

  经历过困难时期,听惯了“天灾人祸”之说的人们,重温孟子这番话,会觉得他说得相当尖锐,可谓振聋发聩,使人冒一身大汗。“王无罪岁”,方能引咎自责,并且以此为鉴,真正吸取教训。于是想到古代帝王的“罪己诏”,不知是否发端于孟子的“王无罪岁”?

  [关于“问责”]孟子与平陆地方官孔距心有一番对话。孟子说,你这里守城的士兵,“一日而三失伍(离岗)”是否会被开除?孔距心说,不要等到三次就得开除。孟子说,你这里的老百姓,年老体弱奄奄一息的,年轻力壮四散逃难的,几乎已近千人呢。你的“失伍”也不少啊。孔距心大概也是“罪岁”而不“罪己”的,说是“此非距心之所得为也”。孟子打比方说:领受了他人的牛羊而为其放牧,一定要为牛羊寻找牧场和草料。要不,就得把牛羊还给它们的主人,怎么能看着它们死去呢?孔距心因此说:“此则距心之罪也”。孟子又向齐宣王复述了他与孔距心的对话,齐宣王也说:“此则寡人之罪也。”

  《寡人之与国也》答案

  [课前预习]

  1.解析:“莩”应读piǎo;“畜”应读xù;“数”应读cù。答案:D

  2.解析:D项,“谨”是“认真从事”之意。答案:D

  3.解析:A项,前者为代词,可译为“这样”;后者用在形容词后,为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也可不译。B项,都为介词,前者译为“对于”;后者为引出对象,可译为“跟”、“同”。D项,前者用于否定句中表肯定语气;后者用于判断句中,表判断语气。C项,两个“则”都是连词,可译为“就”。答案:C

  4.解析:A项,无—毋;C项,颁—斑;D项,涂—途。答案:B

  5.解析:A项“养生”古义是“供养活着的人”;今义是“保养身体”。C项“以为”在句

7、《蝶恋花》导学案(学生版)(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学习目标】

  1.认识诗歌意象,感悟全诗意境。

  2.反复诵读,体会诗人情感。

  3.通过吟咏,了解古诗文赏析的一般方法和术语。

  一、自学质疑

  【作者介绍】

  晏殊,字同叔,北宋临川县文港乡(今属进贤县)人,著名词人。晏殊自幼聪明,七岁能文,被称为“神童”,十四岁中进士,五十三岁时,官居宰相位。第二年罢相,六十四岁病逝,宋仁宗亲临丧事,死后赠司空兼侍中,谥号元献。晏殊知人善任,当世名人范仲淹、孔道辅都出其门下,韩琦、富弼、欧阳修、宋祁等人均被重用。晏殊善长诗词尤工小令,他的词,承袭南唐风格,追宗“西昆体”,以情致胜。文词典丽,雍容华贵,妙语天成,韵味独特,又不失清新雅淡,含蓄委婉,温润圆融,意趣横生的艺术风格。有“导宋词之先路”,“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的美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和“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等佳句,为千古传颂。作品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传世。

  【词牌简介】

  蝶恋花,商调曲;原唐教坊曲名,本采用于梁简文帝乐府:“翻阶蛱蝶恋花情”为名,又名《黄金缕》、《鹊踏枝》、《凤栖梧》、《卷珠帘》、《一箩金》。其词牌始于宋。双片共六十字,前后片各四仄韵。《蝶恋花》此词牌作者一般以抒写缠绵悱恻或抒写心中愁的情感为多。虽有部分山水,但还是寄情于物的表现。

  二、合作探究,文本研习

  1、起句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这些景物带有什么特点?

  2、第二句中,写罗幕的“轻寒”与“燕子双飞去”有必然关系吗?特别点出“双飞”有什么意味?

  3、第三句“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点明了什么?表达了主人公什么情感?

  4、看第四、五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问:

  (1)“昨夜西风凋碧树”只是眼前所见之景吗?“凋”字如何理解?

  (2)“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与上文有何关系?这句所写的境界有什么特别处?

  三、检测反馈

  蝶恋花

  6啼碎春花莺燕语。一片花飞,又是天将暮。欲乞放晴春不许,黄昏更下廉纤雨①。

  春去应知郎去处。好属②春光,共向郎边去。毕竟③春归人独住,淡烟芳草千重路。

  注释①廉纤雨:连绵细雨。②属:通“嘱”,嘱托。③毕竟:最终,终归。

  (1)结合全词,简要赏析“啼碎春花莺燕语”中“碎”字的表达效果。(3分)

  (2)这首词在写作上有两个显著特色,请简要分析。(5分)

8、《寡人之于国也》教师版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一、文学常识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人,思想家,教育家。地位仅次于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后世常“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非常激烈的战国中期,他主张行“仁政”,统一天下。

  二、字音:

  三、王好(hào)战弃甲曳(yè)兵而走谷不可胜(shēnɡ)食也

  数罟(cùɡǔ)不入洿(wū)池养生丧(sānɡ)死无憾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谨庠(xiánɡ)

  然而不王(wànɡ)者涂有饿莩(piǎo)申之以孝悌(tì)之义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二、筛选信息

  1、对照注释默读课文,把握全文大意

  明确:《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

  2、从具体段落来看,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明确:

  第一部分(第一段),写梁惠王为自己“尽心于国”,而“民不加多”提出疑问。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依据梁惠王有通过政治手段使“民加多”的愿望,孟子帮助他认识到在政治上与邻国相比,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使文章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三段至第五段),根据梁惠王有探求如何使“民加多”的心理,以及战国时国君所有的“统一天下”的宏愿,孟子提出自己的“仁政”主张。

  第二课时

  二、继续讲解后三段内容(翻译并串讲知识点)归纳全文文言知识点如下:

  (1)一词多义:

  时:

  ①季节。(不违农时、勿夺其时、斧斤以时入山林)②时机、机会(无失其时)

  王:

  ①名词,音wáng,大王、君王、王侯。(王如知此、王无罪岁)②动词,音(wàng)称王,统一天下,王道。(然而不王者)

  食:

  ①动词,吃(谷不可胜食,七十者衣帛食肉)

  ②名词,食物,吃的东西(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2)实词(划线的字):

  1、河内凶亦然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2、弃甲曳兵而走兵:兵器,武器

  3、谷不可胜食谷:“谷”是“庄稼和粮食的总称”

  4、勿夺其时夺:“夺”是“失误”的意思。“勿夺其时”是“不要耽误农时”的意思

  (3)通假字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4)古今异义词(找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①河内凶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义:常指人或运动暴躁,心肠狠

  ②弃甲曳兵而走兵古义:兵器今义:战士,士兵走古义:逃跑今义:行

  ③树之以桑树古义:种植,动词今义:常指较高大的林木

  ④谷不可胜食也胜古义:尽今义:胜利

  ⑤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同意认可

  ⑥数罟不入洿池数古义:细、密今义:数字或者数数

  ⑦邻国之民不加少加古义:更,再,副词今义:常指增加

  (4)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

  ①填然鼓之(一般“鼓”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打鼓)

  ②树之以桑(“树”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种植)

  ③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生”是活着(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活着的人)

  ④然而不王者(“生”是活着(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活着的人)

  (5)出自本课的成语

  ①五十步笑百步:后泛用以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有情节或好或重的区别。

  ②弃甲曳兵:形容打败仗逃跑时的狼狈相。

  (6)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常用虚词:

  然:

  ①代词,这样。(河内凶亦然、然而不王者)②助词,„„地„„的样子。(填然鼓之)

  ③连词,然而,但是。(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④形容词,对。(太后曰:“然”。)

  则:连词

  ①顺接,就,那么。(则移其民于河东、则何如)②转接,却。(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以:介词

  ①用、拿、把清以战喻(用)树之以桑(拿)申之以孝悌之义(把)

  ②介词,凭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③介词,按斧斤以时入山林

  ④动词,认为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⑤然而,相当于“而”,以卫王宫

  三、合作探究

  1、这篇课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明确:“民不加多。”

  2、通过和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有何疑问?

  明确:“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3、针对上面的问题孟子建议采取什么措施?会产生何种效果?

  明确:措施即“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时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效果即四组排比句:“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其中前三组排比是孟子养民的主张,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这样,作者在这四组排比里,把自己的“仁政”主张层层铺叙,为梁惠王展现了一幅美好的前景。

  第三课时

  一、自主学习:

  (一)文言虚词

  1.而

  (1)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弃甲曳兵而走

  (2)连词,表承接。或百步而.后止

  (3)连词,表转折。然而不王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4)连词,表并列。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2.其

  (1)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里”。则移其民于河东

  (2)代词,作定语成分移其粟于河内(代河东的)/无失其时(它们的)

  3.之

  (1)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寡人之.于国也/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结构助词,的。察邻国之.政/王道之.始也

  (3)衬音助词,无义。填然鼓之./树之.以桑

  ⑷代词,作宾语成分申之.以孝悌之义(指代百姓)/未之.有也(代前面所说的事)

  4.焉

  (1)句末语气助词。尽心焉.耳矣(2)代词斯天下之民至焉.(指代“王”)

  5.然

  (1)指示代词,这样。河东凶亦然./然.而不王者

  (2)形容词词尾,相当于“地”。填然.鼓之

  6.于

  (1)介词,对于。寡人之于.国也

  (2)介词,表比较,比。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介词,在。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二)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然而不王者,末之有也(“„„者,„„也”,表判断)

  (3)非我也,岁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疑问句

  (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疑问代词与“也”连用,表疑问)

  (2)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疑问代词“何”与“如”连用,表疑问)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疑问代词“何”在此表示反问)

  3.省略句

  (1)(寡人)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省去主语“寡人”)

  (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士兵)弃甲曳兵而走(省去主语“士兵”)

  (3)以(是)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以”后省“是”,“以是”相当于“因此”)

  (4)(梁惠王)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省去主语“梁惠王”)

  (5)(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省去主语“孟子”)

  (6)(国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省去主语“国家”)

  (7)(7)(王)则日:“非我也,岁也。”(省去主语“王”)

  4.倒装句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于邻国多,介词宾语后置)

  (2)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申之,介词宾语后置)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于道路女戴,介词宾语后置)

  (4)未之有也(未有之,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9、《蜀道难》导学案(学生版)(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全诗的内容,把握其意境,提高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2.熟读成诵,仔细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学习重点】

  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学习难点】

  诗歌内容的鉴赏

  【自学质疑】

  1、走近作者

  李白,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美誉。诗风雄奇豪迈,感情奔放,幻想丰富,形象鲜明,是我国诗歌史上继屈原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并称“李杜”。有《李太白集》,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

  2、关于蜀道

  蜀道北起陕西汉中宁强县,南到四川成都,全长450公里,入川经广元、剑阁、梓潼、绵阳、德阳等地。沿线地势险要,山峦叠翠,风光峻丽,关隘众多,唐代李白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形容。

  3、关于这首诗的写作目的

  唐代孟棨的《本事诗》和五代王定保的《唐摭言》都记载李白初到长安会见贺知章,出示《蜀道难》,博得“谪仙”雅号的事。可见这是李白的一篇习作,大抵以驰骋文采为高,未必有什么寓意。李白年轻时多模仿魏晋南北朝时代的诗文,以超越古人为能事。杜甫曾论李白诗说:“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从诗意来看,这是一篇送友人入蜀的诗歌,大约作于唐天宝初年。同类题材的作品在李白集中还有五言律诗《送友人入蜀》和《剑阁赋》,可以相互印证。因为贺知章的赏识,李白名声大振,从此奠定了“诗仙“的地位,《蜀道难》可以说是他的成名作。

  4、李白《送友人入蜀》

  见说蚕从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5、李白《剑阁赋》

  咸阳之南直望五千里,见云峰之崔嵬。前有剑阁横断,倚青天而中开。上则松风萧飒瑟,有巴猿兮相哀。旁则飞湍走壑,洒石喷阁,汹涌而惊雷。

  送佳人兮此去,复何时兮归来?望夫君兮安极,我沉吟兮叹息。视沧波之东注,悲白日之西匿。鸿别燕兮秋声,云愁秦而暝色。若明月出于剑阁兮,与君两乡对酒而相忆。

  【整体感知】

  《蜀道难》原本是乐府古题,属《相和歌辞•瑟调曲》。李白之前的古辞,也多咏蜀地山川之险。如南朝陈著名诗人阴铿的《蜀道难》云:“轮摧九折路,骑阻七星桥,蜀道难如此,功名讵可要。”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奇丽险峻的山川景色,诗歌充满着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蜀道难》的结构回环往复。诗的开篇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击主题,为全诗定下基调。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形成了以此为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

  【我的疑问与思考】

  【合作探究】

  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出现了三次,对诗意的转折和抒情的变化有什么作用?

  2、诗的开篇是如何叙述蜀道的悠久历史?为何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

  3、阅读“上有六龙……坐长叹”几句诗,说说诗人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

  4、诗的第二节中,诗人给这个“畏途”营造怎样的气氛?

  5、“连峰去天……万壑雷”几句描写好在哪里?

  6、如何理解最后一节诗的内容?

  7、如何理解这首诗的主旨?

  8、如何把握本诗的艺术特点?

  【检测反馈】

  噫吁嚱()鱼凫()秦塞()

  石栈()猿猱()扪参()

  抚膺()巉()岩喧豗()

  飞湍()砯()崖崔嵬()

  吮血()咨嗟()

  二、给下列诗句划分节奏

  (1)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3)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4)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猿猱欲度愁攀援

  (2)雄飞雌从绕林间

  (3)使人听此凋朱颜

  (4)砯崖转石万壑雷

  (5)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四、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危()乎高哉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3)开国何()茫然

  (4)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颠

  (5)黄鹤六飞尚()不得过

  (6)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7)连峰去()天不盈()尺

  (8)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9)所守或()匪亲

  参考答案

  一、

  噫吁嚱(yīxūxī)鱼凫(fú)秦塞(sài)

  石栈(zhàn)猿猱(náo)扪参(ménshēn)历井

  抚膺(yīng)巉(chán)岩喧豗(huī)

  飞湍(tuān)砯(pīng)崖崔嵬(wéi)

  吮血(shǔn)咨嗟(zījiē)

  二、

  (1)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3)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4)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三、

  (1)猿猱欲度愁攀援(为动用法,为……发愁)

  (2)雄飞雌从绕林间(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雄鸟,雌鸟)

  (3)使人听此凋朱颜(使动用法,使……凋谢)

  (4)砯崖转石万壑雷(名词作动词,冲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滚动)

  (5)侧身西望长咨嗟(名词活用作状语,向西)

  (6)朝避猛虎,夕避长蛇(都是名词活用作状语,在早晨,在晚上)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危:高(2)于:比(3)何:多么(4)当:挡;绝:越过(5)尚:尚且

  (6)但:只;从:跟随(7)去:距离;盈:满、足(8)当:挡(9)或:倘若

  五、

  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既是作者咏叹的主题,也是诗意转折和抒情变化的标志。它在第一段出现,像晴天霹雳震撼人心,开启出一篇“奇之又奇”的文字;在第二段出现,承前启后:承前面的“畏途巉岩不可攀”,引发后面的“其险也如此”;在第三段出现,曲终奏雅,再三致意,其殷切关心之意,溢于言表。从形式上看,每次呼出这句话,都完成了一种韵律的转换,即抒情、议论和描写之间的交替。

  2、诗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击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先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引传说中蚕从、鱼凫的开国,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叙述;接着描述秦蜀间重山叠岭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然后叙述蜀道来由。引五丁开山的传说,表现了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

  3、①神话传说:以“六龙回日”的传说极言山势高危。②衬托:以“回川”之险正面衬托山势高危。以黄鹤不得飞度和猿猱愁于攀援之情形来反衬人行走难上加难。③夸张:黄鹤不得飞度、猿猱愁于攀援、扪参历井等处运用了夸张的修辞,使蜀道的雄奇险峻得到了充分地体现。④虚实结合:黄鹤不得飞度、猿猱愁于攀援,作者先用虚写的手法来表现蜀道的难行,接着用实写的手法具体表现了青泥岭的难行,以“百步九折萦岩峦”的危险来表现人行走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

  总之,这几句诗作者运用了多种手法极写山势的高危,突出路之难行。

  4、“但见”四句渲染了凄清的气氛,“连峰”四句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5、诗人先烘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诗人一开始写山峦起伏、连峰接天、枯松倒挂绝壁等景物,给人以山势高危使人望而生畏之感;接着写飞湍、瀑流、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山川的惊险,令人惊心动魄,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6、在前两节极力渲染蜀道的高危、惊险的基础上,在这一节中诗人重点从社会的角度极力描写蜀道的凶险,继续对友人施以心理战。如果说高山可以绕过,绝壁可以躲开,那么蜀中要塞剑阁又怎么能回避?它绵延三十多里,群峰如剑,形势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化用了西晋左思《蜀都赋》中“一人守隘,万夫莫向”的句子,还有西晋张载《剑阁铭》中“一人荷戟,万夫趑趄”的句子,以此增加对可能出现的恶劣社会环境的预警。“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化用了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句子,诗人借古説今,暗寓了蜀道之难自古而然的意思。“朝避猛虎”四句,诗人用夸张的手法极写蜀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险恶,奉劝友人不可以久居。

  六、本诗的主题是“送友人入蜀”,是沿袭乐府古题的“即事成篇”之作。诗人担心友人旅途艰险,为友人去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感到忧虑,并含蓄地寄托了惜别之情。

  七、《蜀道难》是李白的成名作。现存资料表明,李白没有由秦入蜀的经历,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沿长江东下,就再也没有去过。可见《蜀道难》纯系想象之辞。想象之丰富,比喻之奇特,笔法之夸张扬厉,韵律之流转华美,是本诗主要的艺术特色。可结合诗句具体领悟,在此基础上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幼儿园中学教案推荐 《我爱这土地》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风筝》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云南的歌会》第一课时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忆读书》教学实用教案一等奖(语文版七年级上册) 《我把责任告诉你》主题班会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散步》说课稿 (粤教版七年级上册) 《我的母亲》学案一等奖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在山的那边》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醉翁亭记》练习中考复习(八年级上册) 《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口技》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摆渡》课堂教学实录(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复习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古诗《渔歌子》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干国祥构筑理想课堂) 《鸿门宴》复习备课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独坐敬亭山教案一等奖 “问题探究式”教学教学案一等奖例(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最新中学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导学案一等奖(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琵琶行》《锦瑟》导学案一等奖(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苏教版语文必修四《氓》导学案一等奖(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苏武传》优秀学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大道之行也》教学案一等奖例(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人教版必修二《离骚》教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谈创造性思维》优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三顾茅庐》优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创造宣言》优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最苦与最乐》优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相关信息 寡人之于国也(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全册和必修五第一单元名句默写填空 苏教版《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 苏教版《骑牛比赛》教学反思 高一新生主题班会活动方案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凡尔塞宫》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新教材第一单元教案一等奖 苏教版高一必修一我与地坛教案一等奖(苏教版高一必修) 高一年级学习动员大会通讯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