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第1课时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中学教案

《岳阳楼记》第1课时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时间:2022-11-14 17:33:18

《岳阳楼记》第1课时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中学教案的您有所帮助。

1、《岳阳楼记》第1课时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朗读、背诵课文。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二)过程与方法:

  熟读背诵全文并能翻译。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刻理解和正确评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课文。疏通文意,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在内容分析和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本诗的情感主旨。

  教学方法:

  朗诵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人说:八百里洞庭美如画。的确如此。而要观赏洞庭湖的无限风光,最佳位置莫过于站在湖边的岳阳楼上。登上岳阳楼,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洞庭水尽收眼底,登上岳阳楼,也便置身于洞庭湖朝晖夕阴的万千气象之中。我请你来设想一下:面对如此浩瀚无际、多端的水域,你又会产生多少感慨呢?北宋时期,我国的大文人范仲淹也登上了岳阳楼,面对起起落落、长流不息的洞庭水不禁思绪万千……自此,一篇《岳阳楼》千古传唱。,就踏着前人的足迹领略一下岳阳楼的无限风光,感受范老的万千思绪。

  二.背景资料

  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楼赋诗。

  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作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作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像,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拥有宽阔的胸怀。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你们知道哪些?学生讨论,多媒体出示。(《小石潭记》、《桃花源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等。)

  三、作家简介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深。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宋仁宗天圣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宝元三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思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导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他以六十四岁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四、初读文本,粗品诗意

  1.检查预习

  谪守(zhé)  滕子京(téng)  予观夫(yúfú)  衔远山(xián)

  浩浩汤汤(shāng) 朝晖夕阴(huī) 潇湘(xiāoxiāng)

  迁客骚人(sāo)霪雨(yín)霏霏(fēi)怒号(háo)

  樯倾楫催(qiángjí) 山岳潜形(qián)  薄暮冥冥(bómíng)

  波澜不惊(lán) 沙鸥翔集(ōu) 皓月千里(hào)

  静影沉璧(bì)  宠辱偕忘(xié)  嗟夫(jiē)

  2.朗读全文,做到基本成诵。

  3.查字典,对照注释,试翻译课文。(PPT展示)

  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大意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五、再读课文,感悟文本: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骄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2、提问:“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怎么停顿。

  讨论并归纳:

  学生甲: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学生已: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学生丙: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学生甲与丙的节奏停顿都没有错,没有读破句,只是粗细的区别。

  学生己的节奏停顿明显错误。“刻……诗赋”而不是“刻唐贤”意义不清。“于其上”是介宾短语,不可拆开。节奏错误说明学生己对文意不够理解,应通过多读、多思,琅琅上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

  3.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谪:古时官吏降职或远调。守,指做州郡的长官。

  越明年:到了第二年。

  政通人和:通,顺利。和,和乐。

  百废具兴:具,同“俱”,全,都。

  增其旧制:制,规模。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咐。

  4.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于观夫巴陵郡胜状:胜状,胜景,好景色。

  浩浩场汤:浩浩荡荡。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涯,边。

  朝晖夕阴:或朝或晚(一天里)阴晴变化。晖,日光。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大观,雄伟景象。”

  前人之述备矣:述,论述。备,详尽。

  然则北通巫峡: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南极潇湘:极,尽。潇湘:潇水,湘水。

  迁客骚人:迁客,谪迁的,指降职远调的人。骚人:诗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人也称诗人为骚人。

  得无异乎:得无,表猜度,怎能不会。

  5.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若夫霪雨霏霏: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表示另提一事,近似“像那”。

  霏霏:连绵的雨。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连月不开:开,放晴。

  浊浪排空:排空,冲向天空。

  日星隐耀:隐耀,隐没了光辉。

  山岳潜形:潜形,隐藏了形迹。

  墙倾楫摧:墙,桅杆。楫,船桨。

  薄暮冥冥:薄(比),迫近。冥冥,天色昏暗。

  去国怀乡:去国,离开国都。

  忧谗畏讥:谗,谗言,诽谤性话语。讥:讥笑,讥讽,挖苦。

  满目萧然。萧然,萧条冷落的景象。

  感极而悲者矣:感,感慨。

  6.请学生翻译第4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至若春和景明:至若,用在又一段话的开头引起另一层描述,近似“至于”“又如”。

  波澜不惊:惊,这里有“起”“动”的意思。

  上下天光:天光,天色,湖光。一碧万顷:万顷,极言其广。

  沙鸥翔集: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顿。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

  锦鳞游泳:锦鳞,指美丽的鱼儿。

  岸立汀兰:蓝,香草。汀,水中的小洲。

  郁郁青青:郁郁,形容香气很浓。

  而或长烟一空:而或,有时。长烟,大片烟雾。一空,完全消散。一,全。

  浮光跃金:跃金,金色的月光闪耀跳动。

  静影沉璧:壁,圆形的玉。此乐何极:何极,哪有穷尽。

  宠辱偕忘:宠,荣耀。辱,屈辱。偕,一起。

  把酒临风:把,持,执。临风,迎着清风。

  7.请学生翻译第5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求,探求。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

  或异二者之为:或,近于或许,也许的意思,表委婉口气。为,这里指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在高高的庙堂上,意思是在朝廷上做官。庙,宗庙。堂,殿堂。庙堂,指朝廷。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处在僻远的江湖间,意思是不在朝廷上做官。

  是进亦忧,退亦忧:是,这样。进,指在朝廷上做官。退,指不在朝廷上做官。

  其必曰‘优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呼: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之前无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这种人,我同谁在一道吗?微,无、没有。

  谁与归,就是“与谁归”。归,归依

  8、听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讨论归纳。

  9、学生齐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本大意、感受语言美

  六、积累文言现象

  1.一词多义。

  (1)和:政通人和(和乐)至若春和景明(和煦)

  (2)通:政通人和(顺利)北通巫峡(通向)

  (3)观:予观夫巴陵胜状(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4)空:浊浪排空(天空)长烟一空(消散)

  (5)一:一碧万顷(一)长烟一空(全)

  (6)极:南极潇湘(尽,直通)感极而悲者矣(极点)此乐何极(穷尽)

  (7)以:属予作文以记之(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8)或: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候)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

  2.通假字。

  (1)百废具兴(“具”通“俱”,全,都。)

  (2)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嘱托。)

  3.词类活用。

  (1)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名词作动词,“做……太守”。)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前”。“后”: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后”。)

  4.古今异义。

  (1)气象万千

  古义:景象。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2)微斯人

  古义:没有。今义:细小。

  5.特殊句式。

  (1)衔远山,吞长江……(省略句)

  (2)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状语后置)

  (3)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状语后置)

  (4)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定语后置)

  (5)吾谁与归?(宾语前置)

  6.流传至今的成语。

  (1)气象万千(2)心旷神怡(3)政通人和讨论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作者及其写作背景,重点练习朗诵,朗诵时注意三点:读准字音;读得顺畅;读得动听。有感情地朗读有助于我们理解文意,课后请同学们熟读成诵。

  八、布置作业:

  1.背诵文章

  2.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加强理解文本能力,为下节课做准备。

  板书设计:

  一、关于“记”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二、通假字

  百废具兴(“具”通“俱”,全,都。)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嘱托。)

  教学反思:

  教学本节课,我从下面两点来谈谈:

  1.教会学生举一反三,归纳总结

  在字、词、句的积累上,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让学生以抢答的方式回顾,并把文言词汇分类归纳记在笔记本上,并且每讲一个知识点,都要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课文中类似的例子,帮助加强记忆和学会总结归纳。

  2.以读代教、以读促悟

  “本节课要以诵读感悟为主,以检验学生是否理解本文精邃的思想内容和优美的语言为核心”。我的这节课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通过教师富有感情的配乐背诵,让学生情感得到了熏陶,把握了文章各段的感情基调。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进行朗诵,经过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用“以读代教、以读促悟”的方式,达到让学生理解文章主旨的目的。

2、《岳阳楼记》第一课时学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文体知识,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翻译。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

  3、针对本文,强化内容理解,并培养学习文言文能力。

  【学习重点】

  1、掌握本课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翻译。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

  【预习导学】

  一、朗读诗歌,圈点课文生字词

  谪守()衔远山()朝晖夕阴()迁客骚人()

  霏霏()樯倾楫摧()薄暮冥冥()

  沙鸥翔集()滕子京()浩浩汤汤()潇湘()淫雨()怒号()山岳潜形()

  波澜不惊()宠辱偕忘()

  作者简介

  《岳阳楼记》选自《范仲淹全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深刻。26岁进士及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背景链接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的。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因才华出众但豪迈自负,被权贵所嫉,贬谪到岳州做太守。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经常想劝慰他,却一直无机会。适逢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代笔记胜,这就给了范仲淹一个规箴知己的好机会,因自己在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范仲淹就写下了这篇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

  二、文学常识

  《岳阳楼记》选自,作者,字,苏州吴县人,(朝代)著名家,家,死后谥号,著有。

  【合作与探究】

  (一)理解词语

  1.重点实词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增其旧制

  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

  连月不开 则有去国怀乡

  沙鸥翔集而或长烟一空

  把酒临风不以己悲

  微斯人,吾谁与归 是进亦忧,退亦忧

  2、通假字

  百废具兴属予作文以记之

  3、一词多义

  (1)夫①予观夫巴陵胜状

  ②夫环而攻之

  (2))观①予观夫巴陵胜状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极①南极潇湘

  ②感极而悲者矣

  (4))或①而或长烟一空

  ②或异二者之为

  (二))翻译句子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5、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三)整体感知

  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3、《岳阳楼记》第二课时学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文体知识,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翻译。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

  3、针对本文,强化内容理解,并培养学习文言文能力。

  【学习重点】

  1、掌握本课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翻译。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

  【合作探究】

  (1)请简要概括第一段所写的内容,然后指出哪些内容写出了滕子京的政绩?

  (2)在第二段中用横线画出描写岳阳楼大观的语句,并分析作者从哪些方面展开对景物的描写?

  (3)第二段中“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4)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背景是什么?

  (5)文中总写洞庭湖景观的句子是:

  (6)从文中看,“前人之述”指的是:

  (7)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与文中所描写的洞庭湖的景色、气势相近,都突出了洞庭湖的特点。

  (8)在第四段中找出与第三段中的“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形成鲜明对照的句子,并分析形成这两种心情的原因是什么?

  (9)文中与“以物喜”“以己悲”相照应的句子分别是什么?

  (10)点明古仁人之心的句子是:

  (11)“是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退”分别指的是什么?

  (12)怎样理解文中“微斯人,吾谁与归?”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13)作者认为,怎样的抱负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A.新市长上任两年,全市面貌大变,社会安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真是

  B.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该拥有

  C.文中抒发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

  【课堂检测】

  一、阅读课文第3、4、5段,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加点意思相同的一项是()(8分)

  A.樯倾楫摧倾家荡产B.忧谗畏讥乐以忘忧

  C.去国怀乡触目伤怀D.或异二者之为神情异常

  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8分)

  (1)山岳潜形潜:(2)薄暮冥冥薄:

  (3)把酒临风把:(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尝: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8分)

  (1)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2)微斯人,吾谁与归?

  4.登楼者面对两种不同景色产生了“悲”和“喜”的感情,作者写这一内容的目的是什么?请结合选文回答。(8分).

4、《岳阳楼记》第1课时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朗读、背诵课文。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二)过程与方法:

  熟读背诵全文并能翻译。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刻理解和正确评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课文。疏通文意,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在内容分析和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本诗的情感主旨。

  教学方法:

  朗诵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人说:八百里洞庭美如画。的确如此。而要观赏洞庭湖的无限风光,最佳位置莫过于站在湖边的岳阳楼上。登上岳阳楼,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洞庭水尽收眼底,登上岳阳楼,也便置身于洞庭湖朝晖夕阴的万千气象之中。我请你来设想一下:面对如此浩瀚无际、多端的水域,你又会产生多少感慨呢?北宋时期,我国的大文人范仲淹也登上了岳阳楼,面对起起落落、长流不息的洞庭水不禁思绪万千……自此,一篇《岳阳楼》千古传唱。,就踏着前人的足迹领略一下岳阳楼的无限风光,感受范老的万千思绪。

  二.背景资料

  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楼赋诗。

  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作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作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像,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拥有宽阔的胸怀。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你们知道哪些?学生讨论,多媒体出示。(《小石潭记》、《桃花源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等。)

  三、作家简介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深。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宋仁宗天圣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宝元三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思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导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他以六十四岁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四、初读文本,粗品诗意

  1.检查预习

  谪守(zhé)  滕子京(téng)  予观夫(yúfú)  衔远山(xián)

  浩浩汤汤(shāng) 朝晖夕阴(huī) 潇湘(xiāoxiāng)

  迁客骚人(sāo)霪雨(yín)霏霏(fēi)怒号(háo)

  樯倾楫催(qiángjí) 山岳潜形(qián)  薄暮冥冥(bómíng)

  波澜不惊(lán) 沙鸥翔集(ōu) 皓月千里(hào)

  静影沉璧(bì)  宠辱偕忘(xié)  嗟夫(jiē)

  2.朗读全文,做到基本成诵。

  3.查字典,对照注释,试翻译课文。(PPT展示)

  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大意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五、再读课文,感悟文本: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骄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2、提问:“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怎么停顿。

  讨论并归纳:

  学生甲: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学生已: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学生丙: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学生甲与丙的节奏停顿都没有错,没有读破句,只是粗细的区别。

  学生己的节奏停顿明显错误。“刻……诗赋”而不是“刻唐贤”意义不清。“于其上”是介宾短语,不可拆开。节奏错误说明学生己对文意不够理解,应通过多读、多思,琅琅上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

  3.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谪:古时官吏降职或远调。守,指做州郡的长官。

  越明年:到了第二年。

  政通人和:通,顺利。和,和乐。

  百废具兴:具,同“俱”,全,都。

  增其旧制:制,规模。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咐。

  4.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于观夫巴陵郡胜状:胜状,胜景,好景色。

  浩浩场汤:浩浩荡荡。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涯,边。

  朝晖夕阴:或朝或晚(一天里)阴晴变化。晖,日光。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大观,雄伟景象。”

  前人之述备矣:述,论述。备,详尽。

  然则北通巫峡: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南极潇湘:极,尽。潇湘:潇水,湘水。

  迁客骚人:迁客,谪迁的,指降职远调的人。骚人:诗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人也称诗人为骚人。

  得无异乎:得无,表猜度,怎能不会。

  5.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若夫霪雨霏霏: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表示另提一事,近似“像那”。

  霏霏:连绵的雨。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连月不开:开,放晴。

  浊浪排空:排空,冲向天空。

  日星隐耀:隐耀,隐没了光辉。

  山岳潜形:潜形,隐藏了形迹。

  墙倾楫摧:墙,桅杆。楫,船桨。

  薄暮冥冥:薄(比),迫近。冥冥,天色昏暗。

  去国怀乡:去国,离开国都。

  忧谗畏讥:谗,谗言,诽谤性话语。讥:讥笑,讥讽,挖苦。

  满目萧然。萧然,萧条冷落的景象。

  感极而悲者矣:感,感慨。

  6.请学生翻译第4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至若春和景明:至若,用在又一段话的开头引起另一层描述,近似“至于”“又如”。

  波澜不惊:惊,这里有“起”“动”的意思。

  上下天光:天光,天色,湖光。一碧万顷:万顷,极言其广。

  沙鸥翔集: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顿。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

  锦鳞游泳:锦鳞,指美丽的鱼儿。

  岸立汀兰:蓝,香草。汀,水中的小洲。

  郁郁青青:郁郁,形容香气很浓。

  而或长烟一空:而或,有时。长烟,大片烟雾。一空,完全消散。一,全。

  浮光跃金:跃金,金色的月光闪耀跳动。

  静影沉璧:壁,圆形的玉。此乐何极:何极,哪有穷尽。

  宠辱偕忘:宠,荣耀。辱,屈辱。偕,一起。

  把酒临风:把,持,执。临风,迎着清风。

  7.请学生翻译第5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求,探求。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

  或异二者之为:或,近于或许,也许的意思,表委婉口气。为,这里指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在高高的庙堂上,意思是在朝廷上做官。庙,宗庙。堂,殿堂。庙堂,指朝廷。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处在僻远的江湖间,意思是不在朝廷上做官。

  是进亦忧,退亦忧:是,这样。进,指在朝廷上做官。退,指不在朝廷上做官。

  其必曰‘优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呼: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之前无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这种人,我同谁在一道吗?微,无、没有。

  谁与归,就是“与谁归”。归,归依

  8、听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讨论归纳。

  9、学生齐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本大意、感受语言美

  六、积累文言现象

  1.一词多义。

  (1)和:政通人和(和乐)至若春和景明(和煦)

  (2)通:政通人和(顺利)北通巫峡(通向)

  (3)观:予观夫巴陵胜状(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4)空:浊浪排空(天空)长烟一空(消散)

  (5)一:一碧万顷(一)长烟一空(全)

  (6)极:南极潇湘(尽,直通)感极而悲者矣(极点)此乐何极(穷尽)

  (7)以:属予作文以记之(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8)或: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候)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

  2.通假字。

  (1)百废具兴(“具”通“俱”,全,都。)

  (2)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嘱托。)

  3.词类活用。

  (1)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名词作动词,“做……太守”。)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前”。“后”: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后”。)

  4.古今异义。

  (1)气象万千

  古义:景象。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2)微斯人

  古义:没有。今义:细小。

  5.特殊句式。

  (1)衔远山,吞长江……(省略句)

  (2)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状语后置)

  (3)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状语后置)

  (4)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定语后置)

  (5)吾谁与归?(宾语前置)

  6.流传至今的成语。

  (1)气象万千(2)心旷神怡(3)政通人和讨论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作者及其写作背景,重点练习朗诵,朗诵时注意三点:读准字音;读得顺畅;读得动听。有感情地朗读有助于我们理解文意,课后请同学们熟读成诵。

  八、布置作业:

  1.背诵文章

  2.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加强理解文本能力,为下节课做准备。

  板书设计:

  一、关于“记”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二、通假字

  百废具兴(“具”通“俱”,全,都。)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嘱托。)

  教学反思:

  教学本节课,我从下面两点来谈谈:

  1.教会学生举一反三,归纳总结

  在字、词、句的积累上,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让学生以抢答的方式回顾,并把文言词汇分类归纳记在笔记本上,并且每讲一个知识点,都要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课文中类似的例子,帮助加强记忆和学会总结归纳。

  2.以读代教、以读促悟

  “本节课要以诵读感悟为主,以检验学生是否理解本文精邃的思想内容和优美的语言为核心”。我的这节课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通过教师富有感情的配乐背诵,让学生情感得到了熏陶,把握了文章各段的感情基调。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进行朗诵,经过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用“以读代教、以读促悟”的方式,达到让学生理解文章主旨的目的。

5、九(上)《论教养》精品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读懂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掌握文章的中心论点。

  2、理顺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

  3、理解本文使用的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作用。

  重点 学习并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难点 努力改正没有教养的行为,学习做个有教养的人。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当你在电影院听到别人高谈阔论的时候;当你在校园听到同学污言秽语的时候;当你在公交车上看到有人对需要帮助的老弱病残不理不睬的时候……你的心里首先冒的念头是什么?(学生回答)对,你一定在心里想,这个人没教养。那么,什么是教养?我们来听听这位被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称为是“唯一没有污点的人”——利哈乔夫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听,想。

  用现实生活中的没教养的现象,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整体感知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本文透过众多“有教养”及“无教养”的现象,对众多事例进行了比较、分析,自然而然地得出自己的结论:做一个有教养、有风度的人。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明确:①教养首先应该体现在家里;②要有优雅的风度。

  3、根据文章的结构,给课文分段,并概括各部分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1、2段):开门见山,引入论题。

  第二部分(3-12段):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论说什么是“有教养”。

  第三部分(13-18段):通过列举事例和现象,论证什么是“优雅风度”。

  作者介绍 德米特里利哈乔夫(1906-1999),苏联学者,政治家、作家、文艺理论家和基督教活动家。他生于圣彼得堡,目睹了十月革命。17岁时进入大学学习人类学与语言学。1938年,入列宁格勒的俄罗斯文学研究所。参加过惨烈的列宁格勒保卫战。1946年至1953年,在列宁格勒大学任教授。1971年,被推举为苏联科学院(现俄罗斯科学院)院士。1986年,他开始重新寻找基督教和俄罗斯文化之根。苏联解体后其地位相当于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文化大师,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他的祖国,成为20世纪俄罗斯的知识象征。

  1、生字积累。

  恪守(kè)箴言(zhēn)自吹自擂(léi)

  允诺(yǔn)妨碍(ài)矫揉造作(jiǎo)

  愚蠢(chǔn)尴尬(gān,gà)絮絮叨叨(dāo)

  积淀(diàn)谚语(yàn)大发雷霆(tíng)

  汲取(jí)箴言(zhēn)嚼东西(jiáo)

  扭捏(niē)

  2、生词积累。

  贸然:轻率地,不加考虑地。

  彬彬有礼: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彬彬,原意为文质兼备的样子,后形容文雅。

  涵养:能控制情绪的功夫。

  恪守:严格遵守。

  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矫,把弯的弄直。揉,把直的弄弯。

  附庸风雅: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

  箴言:劝诫的话。箴,劝告、劝诫。

  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唆、唠叨。

  疲惫不堪:形容非常疲乏。堪,能忍受。

  随机应变: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

  文本探究

  1、文章谈论“教养”,为什么要谈“风度”?二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教养”是一个人的内在精神,而这种精神的外在体现就是“风度”。一个人的“教养”就表现在他的为人处事、接人待物等风度上。换句话说,有教养的人才可能有风度,没教养的人就不可能有风度。

  2、读第5-10段,这几段是从哪个方面来进行论述的?

  明确:第5-10段主要从反方面论述了没有教养的表现。这几段的论述都是先假设一个人在外面的表现彬彬有礼,但是在家里却表现的不尊重家人。在对比中反映了一个人怎样才算有教养。

  3、第11-12段又是从哪个方面来进行论述的?

  明确:这两个自然段是从正面来论述了有教养的几种表现出:愿意尊重别人、不会自吹自擂。

  4、作者在论说“风度”时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明确:首先由谈论“风度”的书籍谈起,提出待人接物的问题,然后批驳错误的观点。接着解说风度的缘起。接着列举有风度的现象,论述优雅风度遵循的准则。最后得出结论: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才能保持优雅的举止。

  5、举例说明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并分析这种论证方法的作用。

  明确:①举例论证。本文的5—10段,17段都进行了集中举例论述。5—10段集中列举了无教养的例子,17段集中列举了优雅风度的具体表现。这些例子都鲜活地证明了怎样才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的风度。这种论证方法可以使论证过程真实可信,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②对比论证。本文多处使用了对比论证方法。5—10段列举了没有教养的表现,与第11、12段有教养的表现进行对比,从而体现“有教养”的意义。第二部分的两层也是前一层为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对比起来,更能体现真正的教养。这种论证方法可以强调突出“有教养”的重要性。

  拓展延伸 俄罗斯的20世纪,被称为利哈乔夫的世纪。利哈乔夫被誉为“俄罗斯知识分子的良心”“俄罗斯民族的良心”,被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称为是“唯一没有污点的人”。从网上查找资料,看看利哈乔夫有哪些事迹,可以让他在这个现实的社会里享有如此崇高的声誉。

  巩固提高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给拼音写出汉字。

  恪守()箴言()嚼东西()

  jí取()妨ài()zhēn言()

  kèzhēnjiáo汲碍箴

  2、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错别字,改在后面括号里。

  (1)可是在家里对妻子儿女动不动就大发雷庭。

  (2)对他们的习惯和愿望总是莫不关心

  (3)而且他永远也不会把自己的子女培养成有函养的人。

  (4)有教养的人允喏别人的事一定尽力去做

  (5)是出于无聊,是附拥风雅

  庭—霆莫—漠函—涵喏—诺拥—庸

  3、“一个人,如果对自己亲人的性格、心理缺乏了解,对他们的习惯和愿望总是漠不关心,那就不能说他是个有教养的人”这段话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这段话使用的是举例论证的方法,其作用真实可信的论述了没教养的人的表现,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有教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才能做到有教养。相信作者的观点一定给了大家许多启示。当然,大家对于教养一定也有许多自己的看法,课下可以继续探索讨论。但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向作者学习,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听。 通过小结,让学生进上步理解文章主题。

  板书设计 开门见山,引入论题

  “无教养”的表现

  “有教养”的表现

  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

6、部编九(上)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走进小说天地》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提起小说,大家一定不陌生。那生动的故事,鲜活的人物,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们就像一部部生活的教科书,引领我们了解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陶冶性情,净化灵魂。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小说天地,来重温那难忘的小说世界。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本次活动展示:主要分为三个步骤:故事比赛试高低、形象竞猜过三关、梦想剧场展风采。

  第一步:故事比赛试高低

  1.学生分组,在组内讲自己阅读小说的故事。

  2.各小组评选出讲的最好的同学,然后参加全班的讲故事比赛。

  第二步:形象竞猜过三关

  3.活动一:从人物的经历角度来感知人物形象:

  教师激趣:小说家通过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深刻体验,借助超凡的想象力,用文字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下面我来给几个人物画像,同学们猜猜他(她)是谁。学生看大屏幕,教师读文字,学生以:“他是(  ),是(  )代小说家(  )的《    》中的人物形象,他的主要性格特征是________”为句式说话。

  4.活动二: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来感受人物形象:

  小说描写人物形象,经常运用多种描写方法,请学生们将自己收集到的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的句子进行展示。其他学生围绕同学提供的语句,可以竞猜、赏析或分析人物性格。

  第一个人物:他家穷得几乎什么东西都没有,他的妻子自从嫁给他以后,一年连猪油都难得吃上两三回。他去参加考试连盘缠都要向别人借,可是他还是死心塌地地参加科举考试,当得知自己金榜题名以后,他竟然欢喜至极而导致发疯。

  第二个人物:他,排行第二,人称二郎。一双眼光射寒星,两弯眉浑如刷漆,身长八尺,浑身上下有千百斤气力,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勇猛过人,胆大心细,景阳冈打死猛虎,为兄报仇斗杀西门庆;他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他是梁山泊一名勇猛的虎将。

  学生按照这种格式,每一个人写出一个自己所熟悉的人物形象,在小组进行交流。

  5.活动三:根据人物形象所在的社会背景,评价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首先由教师举出例子,学生依据例子完成其他的相关活动:

  教师举例

  孔乙己——科举制度造就的可有可无的边缘人。

  闰土——三座大山压迫而成的木头人。

  学生评价

  教师推荐下列人物:鲁达、林黛玉、香菱、猪八戒、曹操、何大学问、奥楚蔑洛夫等。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另外选择自己评价的人物。全班集中展示,注意要求学生说出自己评价的理由。

  第三步:梦想剧场展风采

  6.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孔乙己临终》《范进审理考试舞弊案》《跟贾宝玉读书》《富翁于勒返乡记》。

  7.小说离不开虚构和想象,我们读小说,实际上是随着小说家的笔触,神游于小说所虚构的世界之中。其实你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尝试来获得,让我们都来试一试!

  课下写作练习:

  (1)改写《孔乙己》的结局。

  (2)为你喜欢的小说续写故事。

  (3)想象当“孔乙己”遇上“范进”时的对话。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第一步:故事比赛试高低——对应1、2题

  第二步:形象竞猜过三关——对应3、4、5题

  第三步:梦想剧场展风采——对应6、7题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1.课堂小结

  小说是别人的故事,但它能帮助我们塑造我们的人生。我们的命运更掌握在我们手中。读书吧!多读书,读好书,我们的精神将因此而富足,我们的人生将因此而变得更多彩。

  2.拓展延伸

  在掌握小说的基本写作要求和方法后,请同学们试着自己写一篇短小的小说。内容题材不限。写完后互相指导,交流。

  3.布置作业

  (1)寻找你身边熟悉的人物,事件,把他们作为写作的素材,稍加虚构,用小说的笔法写人叙事。

  (2)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节内容。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通过本次综合性学习的训练,学生们学到了小说的基本知识,掌握了写小说的基本技巧,再次感受到了小说的魅力。尤其是第二步“形象竞猜过三关”,同学们谈到小说里的人物时,个个口若悬河,侃侃而谈,气氛相当的活跃。

7、九(上)《我看》名师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一年四季,最美的要数春天。阳光明媚,万紫千红,生机盎然,给人以无限希望。古往今来,多少诗人曾经描写过春天醉人的景色。杜甫笔下的春雨善解人意“润物细无声”,王安石笔下的春风,浩荡千里“又绿江南岸”,那么在诗人穆旦的笔下,春又是怎样的呢?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笔名梁真。浙江海宁人,生于天津。诗人、翻译家。

  (2)背景链接

  从1937年10月,穆旦开始听燕卜荪的《当代英诗》课,对叶芝、艾略特和奥登为代表的英国现代诗,有了精确的了解。1938年6月创作了《我看》。《我看》借鉴的是英国现代诗的“玄学思辨”,即一种思辨想象力。是一种对自然意象和意境的感悟,对社会现代生活的思辨。但这种思辨,又不同于纯理性的思辨,而是充满着肉体感觉和情感。即所谓的“思想知觉化”。

  2.生难字词

  (1)字音

  丰润(rùn)沉醉(chénzuì)凝望(níng)忧戚(qī)

  枉然(wǎng)飘逸(piāoyì)勃发(bó)摇曳(yè)

  (2)词义

  【丰润】(肌肤等)丰满滋润。

  【沉醉】比喻深深地沉浸在某种气氛或思想活动中。

  【忧戚】忧伤烦恼。戚,悲伤。   【枉然】白白地。

  【飘逸】漂浮,飘散。【流盼】转动目光观看。盼,看视。

  【摇曳】摇荡,晃动。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1)深刻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2)根据情感的需要,掌握朗读的语速。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1)抽生读课文,读出一定的感情。

  (2)齐读课文,揣摩每节的意思。

  (3)教师小结:全文共五节,每节为一层。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了解

  1.“我看”领起的四句,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明确:春风吹拂,春草荡漾,仿佛春潮涌动,描绘出一幅绿油油的晚春图。

  2.为什么说青草是丰润的?

  明确:因为草长得茂盛。

  3.“悄悄揉过”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风的轻柔。

  4.第三节里的“你”指什么?

  明确:指大自然和充满生机的万物。

  5.“随着季节的起伏而飘逸”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季节的更替,时间流逝得快。

  6.抽生读诗,理解其中的意思。

  7.男女生分读。

  8.全班齐读,读出氛围,读出感情。

  步骤四 深层探究 领悟感情

  1.“去吧、去吧,哦生命的飞奔,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漫游”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作用:使句子更有张力,显得生动、形象。

  2.诗人把“生命的飞奔”比喻成什么?

  明确: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

  3.诗人在诗中因自然的激发而生发出怎样的愿望?

  明确:诗人写这首诗时是抗战的第二年,他愿中国大地只有鸟语花香,生机勃发,远离战争。

  4.体会诗歌在语言上的特点。

  明确:一是对春天的着色自然明亮,意象的选择贴近春天的丰满气质,另一方面却布满诗人心灵里的荒寒,这使诗中的词句呈现出跌宕之美,丰富张力,具有丰富错落的层次感。

  5.穆旦的这首诗所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人的爱,是大自然的赐予;最终,人的爱又将回归于大自然之中去。

  6.默读诗歌,体悟诗歌感情。

  7.再次回顾全诗内容,轻声地自由朗读诗歌。

  8.闭上眼睛,体味诗人题目中的“看”。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春天里到处是诗歌,大自然里到处是诗歌。这首诗描绘了春天里的风、草、鸟、天空、流云等美景,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对生命的敬畏,对万物的期待。

  2.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搜集写春天的诗句。(至少4句)

  明确:

  ①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

  ②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二首》)

  ③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④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王涯《春游曲》)

  (3)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课练习。

  五、课后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我尽量用诗意的语言,撩拨学生诗意的情怀;用诗人的情怀,拥抱孩子纯真的想象;用丰富的想象,碰撞学生创作的灵感;用创作的灵感,编织烂漫的诗篇。学生们笔下涌动的是自己的思想,抒写的是焕发生命色彩的诗句。

8、《岳阳楼记》(第三课时)导学案(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1、第2自然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2、第3自然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3、第4自然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4、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5、“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6、“进”指什么?“退”指什么?“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7、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8、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的心态。(用《岳阳楼记》中原句回答)

  常见写景手法:

  1描绘景物的色彩形状等特征。

  2感官调动。

  3观察角度变换

  4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点面互补。

  5正面、侧面,(直接、间接)描写。

  6修辞手法运用

  ③动静互见

  ④骈散相间

  ○5情景交融

  学怎样

  一、阅读甲、乙两文,回答13—18题。

  (甲)范仲淹二岁而孤①,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食。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②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也。”

  (乙)范文正公守邠(bīn)州,暇日率僚属(下属的官吏)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絰(cuīdié丧服)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jí急迫地)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寄居在外的读书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賵(fèng)敛棺槨(下葬的物品)皆所未具。公怃然(失意的样子),即彻(通“撤”)宴席,厚赒(zhōu救济)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注释:①孤:幼年丧父。②谗:说别人坏话。

  13、解释下列加点词,并写出一个含有此词且与其不同义的文言句子。

  ⑴或夜昏怠或: 句子:

  ⑵既仕既: 句子:

  14、翻译下列句子。

  ⑴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

  ⑵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15、从甲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范仲淹勤奋好学?(用原文回答)

  16、在甲文结尾填上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一句名言,并指出这句话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名言

  作用

  17、从乙文中摘出最能体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思想的有关词句。

  18、《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应谪守“江湖之远”的滕子京之邀而写的,既为劝诫对方,也有自勉之意。根据这两篇短文所叙的故事,你对“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句话的意思有什么新的理解?

  二、(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那?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乙)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皆竹楼之所助也。公退之暇,被鹤(chǎng),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滴居之胜概也。(选自(王禹偁的《黄冈新建小竹楼记》,有删节)

  9、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③不可具状:④公退之暇,被鹤氅:

  10、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②焚香默坐,消遣世虑。

  11、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官之后所作,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态度?

9、《岳阳楼记》(第二课时)导学案(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1、重点字词

  连月不开浊浪排空日星隐耀不以物喜

  薄暮冥冥去国怀乡满目萧然宠辱偕忘

  春和景明波澜不惊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而或长烟一空此乐何极微斯人把酒临风

  或异二者之为吾谁与归

  2、重点句子

  日星隐耀,山岳潜形。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微斯人,吾谁与归?

  3、段意

  第三段:写洞庭湖阴雨天的景象及登楼观景之“悲”情。

  第四段:写洞庭湖晴明天的景象及登楼观景之“喜”情。

  学怎样

  1、找出文中对偶句(不少于2组)

  2、翻译句子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读课文2、3节回答问题:

  ⑴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则有去国怀乡: 至若春和景明:

  ⑵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译文:

  ⑶请从选文中找出概括“迁客骚人”“悲”“喜”情感的语句。

  ⑷“迁客骚人”情感变化的原因是和。

10、《岳阳楼记》(第一课时)导学案(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一、预习

  1、岳阳楼在湖南岳阳,是著名的古迹,与湖北武汉的、江西南昌的

  并称江南三大名楼。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人名)借写《岳阳楼记》之际,称赞好友不以个人沉浮为意,一心系情于民的高尚情操,并以“,”的远大抱负与好友共勉。写一句你所知道的有关岳阳楼诗句或楹联:。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霪雨樯倾楫摧忧谗畏讥岸芷汀兰  宠辱偕忘属予作文

  二、课文重点字词句

  1、字词

  越明年百废具兴属予作文以记之巴陵胜状迁客骚人

  然则横无际涯朝晖夕阴岳阳楼之大观前人之述备矣

  2、翻译句子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查资料

  结合注释及工具书

  学怎样

  (甲)读课文第一节

  (乙)滕子京负大才,为众忌嫉,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患无隙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有在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⑵为众忌嫉 ⑶罕受人言 ⑷正患无隙以规之

  2、甲文中的“今人”指 ,乙文中的“文正”是 。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⑵子京忽以书抵文正

  4、甲、乙两段在内容上有什么相同点?(答案不超过十个字)

  5、根据你的知识积累,写出“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中“唐贤今人”的诗句(写两句)。

幼儿园中学教案推荐 《安塞腰鼓》复习中考复习(七年级下册) 《春》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中国石拱桥》教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风筝》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一个都不能少,让阳光洒向那片阴暗的角落 ——————试论师爱与后进生的转变 班级管理反思(八年级下册) 《观潮》教案一等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我把责任告诉你》主题班会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谈生命》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俗世奇人》课题精练课堂教学实录(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记叙文写作——写清记叙文的六要素 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复习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背影》说课稿(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教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二选修) 古诗《渔歌子》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干国祥构筑理想课堂) 《“四两拨千斤”──虚词》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项脊轩志》教学案一等奖例(人教版高一下册) 独坐敬亭山教案一等奖

最新中学教案 《岳阳楼记》第1课时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第1课时教案一等奖(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岳阳楼记》第级上册) 《雷雨》优秀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蜀道难》优质课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领学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声声慢》优秀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爱莲说》优秀教学设计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优秀教案一等奖(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写作:怎样选材》教案一等奖

相关信息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作文父母的爱 九年级下册语文3月线上学情检测试题 九年级化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下学期例文800字 人教九年级上《谈生命》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综合学习与探究》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必修三) 人教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短文三篇》教学设计 年级组长个人工作述职报告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词句过关(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人教版高三一轮复习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