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九(下)《短诗五首》精品教案一等奖:月夜、萧红墓畔口占、断章、风雨吟、统一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中学教案

部编九(下)《短诗五首》精品教案一等奖:月夜、萧红墓畔口占、断章、风雨吟、统一

时间:2022-11-10 10:46:19

部编九(下)《短诗五首》精品教案一等奖:月夜、萧红墓畔口占、断章、风雨吟、统一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中学教案的您有所帮助。

1、部编九(下)《短诗五首》精品教案:月夜、萧红墓畔口占、断章、风雨吟、统一

  3 短诗五首

  上课素材

  素材积累

  萧红是我国著名的女作家,老家在黑龙江省呼兰县,她很早就从东北逃亡进关,辗转呼号,用自己的笔投入了抗日的洪流。令人无限惋惜的是,就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她因病而得不到正常的治疗,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这位才华横溢的女作家壮志未酬,英年早逝。这对于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自然是一个极大的刺激,可是当时要埋葬萧红谈何容易,戴望舒“他们多方设法,托日本《朝日新闻》的一位记者,弄到一张证明,几个朋友,搞到一辆板车,自己拉着,走了六七个小时,将萧红的遗体拉到了浅水湾埋葬”。(杜宣:《忆望舒》,《文学报》1983年8月18日)浅水湾一带原来山明水秀,筑有不少别墅,萧红临死前曾在拍纸簿上向身旁友人写过这样的话:“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骆宾基:《萧红小传》)可是到后来浅水湾的沙滩上只插了一块写有“萧红之墓”的木签。一抷黄土,四个大字,萧红生前是那样坎坷不幸,而死后又偏偏是那样寂寞、凄楚。

  上课笔记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习自读诗歌,形成自读方式,体会短诗短小精悍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体会诗歌意境,借助写作背景理解并分析诗歌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体会诗歌意境。

  朗读法、想象法。

  朗读录音及相关课件。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前面两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一首现代诗歌和三首格律诗,这一课,我们来学习几首现代短诗,体会一下几种诗体不同的写作特点。

  二、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人,诗人、书法家。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欧,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现代诗人、翻译家。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卞之琳(1910—2000),祖籍江苏溧水,生于江苏海门。诗人、翻译家。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经历》,合集《汉园集》等。

  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生于广东南海,现代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

  聂鲁达(1904—1973),智利当代著名诗人。13岁开始发表诗作,1923年发表第一部诗集《黄昏》,1924年发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自此登上智利诗坛。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

  2.生难字词

  (1)字音

  漫漫(mànmàn)      装饰(zhuāngshì)

  舵手(duò)谎言(huǎng)

  (2)词义

  【霜风】既指凛冽的寒风又指严明的风纪,在诗中指刺骨寒风。

  【漫漫】(时间、地方)长而无边的样子。

  【装饰】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美观的样子。

  【舵手】掌舵的人;比喻把握方向的领导者。

  【谎言】骗人的话;假话。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朗读指导。

  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读出节奏,读出感情,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韵味。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

  1.《月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交流点拨】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即五四前后的一代知识分子)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

  2.《萧红墓畔口占》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交流点拨】这首伤逝之作,饱含着诗人对好友盛年而逝的惋惜和悲痛,对亡友真挚的情感与怀念,对命运多舛的感慨与反思。

  3.《萧红墓畔口占》中诗人写“红山茶”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红山茶”的隐喻,表达了对萧红由衷的赞美、欣赏与缅怀,红山茶之花性花品,所蕴含的意义正是萧红一生品性风采的写照——凌寒高洁、冷艳不群、坚忍不屈、执着奔放。采摘一束鲜艳的红山茶,这是戴望舒这样一位情深意笃的诗人心目中对亡友最好的缅怀与祭奠,放置一束鲜艳的红山茶,这是对萧红这样一位生前爱花写花的诗人最好的告慰与祭奠。

  4.《断章》一诗有什么样的哲学深思?

  【交流点拨】在同一时空中,作为主体的人或物,有可能变成客体,客体又可能变成主体。

  5.《风雨吟》一诗中的动与静是怎样结合的?

  【交流点拨】从动、静关系上看,第一节两行是动,是“卷”“奔”;第二节是静,是两个“如”。

  步骤四 深层探究 局部突破

  试着赏析“郊原如海,房舍如舟”。

  【交流点拨】作者连用了两个极富画面感的比喻,“如海”的“郊原”,“如舟”的“房舍”,不仅写出了无边无际、没有尽头、汹涌澎湃的茫茫大地中“房舍”的渺小,更写出了“房舍”在风雨中的飘摇不定。至此,这些意象已充分展示了诗人内心的飘摇、波动、不定,甚至是些许的恐惧。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优秀诗作的深层意蕴是不可穷尽的,就像一道包含有无穷解的方程一样,具有多个层面,不同层面之间又互相交织与折射,从而使诗歌衍生出不同的含义来。正所谓“诗无达诂”(“达诂”的意思是确切的解释或理解),不同的读者读同一首诗,由于生活环境、文化传统、艺术观念、鉴赏心境等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审美趣味,产生全然不同的发现。

  2.拓展延伸

  补充余光中《连环》一诗,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诗无达诂”的个性化解读特点。

  连环

  ——仿卞之琳诗意

  余光中

  你站在桥头看落日/落日却回顾/回顾着远楼/有人在楼头正念你

  你站在桥头看明月/明月却俯望/俯望着远窗/有人在窗口正梦你

  3.布置作业

  (1)背诵本课五首诗。

  (2)完成《精英新课堂》本节内容。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五首中外短诗都是经典诗作,诗的韵味只要稍加点拨,学生就可明白,因此我没有详细讲解。当然《断章》《统一》这两首诗还是应该多品读一番的。因此我引导学生进入这两首诗的情境之中,让学生细品诗作,很快学生就明白了诗作的精妙之处。另外,我还找出余光中的诗作《连环》来作为《断章》的诗意补充,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断章》一诗。

  其次,我重在“短”字上下功夫,向学生传达这样一个信息,“短”只要“短”得有内容,有思想,同样也是好文章,好诗篇。在课堂上我为同学们举了一些例子:车轮——圆滑只是表象,坚硬才是实质;竹子——每攀登一步,都做一次小结;谷穗——低头不语,绝对不是为了认错。这些例子对同学们很有启发,同学们也纷纷拿起笔来要写一写自己身边的事物。侯晓旭

2、《诗词三首:行路难(其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水调歌头》名师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三首诗词的创作背景,初步读懂每首诗词的内容。把握诗词主要意思,体会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激发艺术想象,增强学生对诗歌本身的艺术美的感悟。

  通过诗词的鉴赏,体会作品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追求人生理想的坚定信念和宽阔博大的胸襟。

  学习重点 把握诗词主要意思,体会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学习难点 诵读课文,留意不同体裁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学法指导 朗读法;品读法;讨论探究法。

  教学过程

  环节一

  《行路难(其一)》

  说到中国古典文学,我们就不能不提起唐诗;说到唐诗,我们又不能不提起李白;而当我们说到李白时,就常常不自觉地将他和他的诗与酒联系在一起。和李白并称“双子星座”的另一位大诗人杜甫曾经在《饮中八仙歌》中这样写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天生好酒量、好诗才,众人皆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仙”“酒仙”李白的经典之作《行路难(其一)》。

  环节二

  一、助学资讯

  1.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杜甫的诗句“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就是对李白诗歌高度成就的十分形象的概括。有《李太白全集》。

  2.背景介绍:天宝元年,42岁的诗人经朋友举荐,受玄宗皇帝诏聘来到长安,供奉翰林。诗人以为可以施展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建立一番功业。但是此时的玄宗已丧失了早年励精图治的精神,李白逗留宫中将近两年,一直没有得到正式官职,最后竟被玄宗找了个借口发落出来。几十年的功业追求化为泡影,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到第一次失败。《行路难》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这首诗是《行路难》三首的第一首。

  二、字词积累

  1.朗读诗歌,注意节奏与重音。

  2.借助课后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诗意。

  环节二

  三、整体感知

  题解:“行路难”是古代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乐府题解》云:“《行路难》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李白此作的题旨也相类,但全诗却悲而不伤,自有豪气英风在。

  环节三

  品读诗歌,体会感情。

  1.李白因受权臣的排挤被迫离开京城长安,朋友设宴为他送别。诗中是怎样描写酒宴的?用了什么修辞?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以夸张的手法极言宴饮的丰富、奢华。

  2.面对美酒佳肴,豪爽纵酒的李白心情如何?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从“停”“投”“拔”“顾”等动词可以看出他极度苦闷、抑郁的心情,以乐景写哀,衬托出仕途艰难。

  3.赏析“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诗人回首往事,展望前程,眼前浮现的是一派艰险的景象。用“欲渡黄河”和“将登太行”比喻对理想的追求,用“冰塞川”和“雪满山”比喻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仕途道路的艰难。

  4.在写了自己仕途受挫后,诗人用两个典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借吕尚和伊尹得到贤君重用成就一番事业的故事,表达自己对前途仍抱有希望,希望像先贤们一样受到重用,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5.李白在仕途受阻后,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久郁诗人胸中的不平突如洪水出闸,一发而为“行路难”的连声浩叹。诗人大声疾呼:“多歧路”——那四通八达的青天大道,而今在哪里啊?写到紧要之处,诗句突然由七言转为三言,一语重出,反复咏叹,节奏急切,适应诗情的迅速激化,把思路推向一个豁然开朗的视野。

  6.仕途受阻后的李白是否心灰意冷、意志消沉?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了诗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在困境中仍然积极乐观的坚定信念。

  环节四

  文章主旨

  1.《行路难》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方面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另一方面表达了诗人在困境中仍然坚定信念的积极乐观态度。

  2.古人云“诗言志”“言为心声”,通过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李白?

  在悲愤中不失豪迈,在失意中仍充满信心,洒脱,自强不息

  板书

  内心苦闷

  前途艰难

  行路难(其一)相信希望

  李白悲愤呼号

  充满信心

  环节五

  拓展延伸 阅读李白的《将进酒》,比较与本诗的异同点

  环节一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代诗人刘禹锡借《陋室铭》一文表达了自己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生活态度,他仕途坎坷,被一贬再贬,辗转四川、湖南、湖北一带二十多年。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律诗,看看作者又借此表达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环节二

  一、助学资讯

  1.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人,在文学史上有“诗豪”之称,和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曾与白居易共创“忆江南”词牌,并称“刘白”。其诗通俗清新,擅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有《刘梦得文集》传世。

  2.背景介绍: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刘禹锡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白居易相逢,在酒宴上白居易吟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对刘禹锡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

  二、字词积累

  1.朗读诗歌,注意节奏与重音。

  笛赋(fù)烂柯(k231;)侧畔(pàn)长精神(zhǎng)

  2.借助课后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诗意。

  三、整体感知

  文题理解:“酬”这里是“以诗相答”之意。“乐天”,白居易的字。“扬州”,相逢的地点。“见”有“感谢”之意。“赠”指白居易的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这首诗是对白居易在宴席上写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诗的酬答。文题的意思就是在扬州与白居易初次相逢的酒席上酬谢他的赠诗。

  环节三

  一、理解诗歌,深入赏析。

  1.首联直抒胸臆。

  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而遭贬。被贬到“巴山蜀水凄凉地”,一去就是“二十三载”,其间苦楚可以想见。“凄凉地”和“弃置身”两句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把诗人抑制已久的愤激之情表现了出来。

  2.颔联用了两个典故。

  一个是“闻笛赋”,另一个是“烂柯人”。“怀旧”句表达了对受害的战友王叔文等的悼念,“到乡”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颔联用典贴切,感情深沉。

  3.颈联巧用比喻。

  “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而“千帆”和“万木”则比喻在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意在表明:没落的事物就让它没落吧,新生事物必然要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

  环节三

  4.尾联化龙点睛。

  “长精神”三字,含义深刻,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忍不拔的气慨。

  二、归纳艺术特色,感受结构之美。

  诗中运用了层层递进的手法,首联自叙被贬的遭遇,为全诗定下基调。颔联悼念战友,自己回故乡的情景,使愤激之情更进一步深化。颈联把自己的沉沦和新贵们的得势进行对比,使自己的愤激之情达到了顶点。尾联急转直下,以自勉、自励来结束全诗。全诗言简意深,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

  环节四

  文章主旨

  这首诗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板书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首联:“凄凉地”“弃置身”愤激之情(直抒胸臆)

  颔联:“闻笛赋”“烂柯人”感叹之情(运用典故)

  颈联:“沉舟”“病树”自比之意(千古名句)

  尾联:“歌一曲”“长精神”坚忍之慨(点睛之笔)

  环节五

  结合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理解,写一篇200—300字左右的赏析文章。

  环节一

  《水调歌头》

  八月中秋,月圆之夜,一轮明月高挂夜空,星星几颗,清风习习,甚是凉爽。请你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诗人或是词人,在这个中秋之夜,你独自一人携一壶酒,捧一卷书,静静地享受着这宁静的夜。这时,你有什么感想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

  环节二

  一、助学资讯

  1.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宋代文学家,豪放派词人主要代表之一。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同列“唐宋八大家”,合称“三苏”。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和《东坡乐府》等传世。

  2.背景介绍:这首词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流传广泛。此词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此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怀念手足兄弟,是很自然的。此词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二、字词积累

  1.朗读这首词,注意节奏与重音。

  宫阙(què)琼楼玉宇(qióng)绮户(qǐ)婵娟(chán)

  2.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词意。

  三、整体感知

  1.解题:“水调歌头”词牌名。

  2.这首词的小序交代了什么内容?

  交代作词缘由。

  3.朗读这首词,概括上下片的主要内容。

  上阕:饮酒问月下阕:对月怀人

  环节三

  一、探讨内容情感。

  1.知内容:

  上阕重点字词:把酒、何年、不胜、清影、何似

  下阕重点字词:绮户、无眠、向、但愿

  2.品情感:

  全词词人的情感变化:向往——徘徊——热爱——惆怅——慰藉

  主题: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二、精读品味,佳句赏析。

  1.你喜欢词中哪个句子?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内容/修辞/感情等方面)

  (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赏析:我在月下翩翩起舞,与自己的清影为伴,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世间呢?这句词写出了作者在月下起舞的姿态和心情,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他对人间生活的赞美。

  (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赏析:我想驾着风回到天上去,又怕那美玉建成的宫殿,高高在上,让人经受不住那份清寒。这句词反映了词人对天上生活的向往,政治上的失意让他产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但他又顾虑“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映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

  赏析:人世间总有悲伤、欢乐、离别、相逢的变迁,月亮也有阴、有晴、有圆、有缺的变化,这些事自古以来就难以周全。这句话写出了人月无常,自古皆然的道理,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词人受到月的启发,惆怅心情得到慰藉,表现了词人旷达的胸怀。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只希望人人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赏这美好的月光。词人希望自己和弟弟,同时希望分离的人们从共赏明月中互相慰藉,互相祝福,希望大家岁岁平安,推己及人,表现了词人博大的思想境界和乐观的情怀。

  三、探究写法。

  步步设疑,借月抒情。

  四、默读成诵。

  环节四

  文章主旨

  这首词上阕饮酒问月,下阕对月怀人,表达了词人由心有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以及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之情。

  板书

  上阕:饮酒问月——矛盾徘徊写景

  水调歌头

  苏轼下阕:对月怀人——哲理思考抒情

  环节五

  清代学者胡仔对这首词赞誉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足见这首望月怀人词之经典。请再举出一些写月的诗句。

  ①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②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③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④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⑤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教学反思

  1.赏析诗句是教学重点,本课侧重引导学生从炼字、写法、情感、修辞等角度赏析名句。

  2.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重点,教学中注重“知人论世”,通过了解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部编九(下)《短诗五首》教案及反思:月夜、萧红墓畔口占、断章、风雨吟、统一

  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第1课时 《月夜》《萧红墓畔口占》

  一、导入新课

  自1917年2月《新青年》刊登胡适的八首白话诗之后,白话诗迅速引起轰动,优秀的白话诗作不断涌出,当时任教于北大的沈尹默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一定程度上讲,正是因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是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那么,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月夜》

  1.认识作者,把握写作背景。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年代,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地出现,例如这首《月夜》。因此《月夜》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2.朗读诗歌,理解象征意象与主旨。

  (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你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明确: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教学提示】

  抓住诗中景物特点来写。

  (2)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简单地描写记录当时的某种场景,但这何尝又不是对当时现状的描写?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对这首诗的象征意象和主旨的理解。

  明确:象征意象:这首诗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主旨: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首诗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目标导学二:《萧红墓畔口占》

  1.简要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戴望舒(1905—1950),现代著名诗人。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中《雨巷》传诵一时,因而有“雨巷诗人”之誉。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著名诗篇。

  萧红(1911-1942),原名张廼莹,身世坎坷而创作成就很大的现代女性作家。萧红老家在黑龙江省呼兰区,她很早就从东北逃亡进关,辗转呼号,1932年开始文学创作,用自己的笔投入了抗日的洪流,1935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晚期的主要作品有《呼兰河传》。

  戴望舒与萧红友情深厚。1940年1月,二人在香港首次晤面,却是一见如故。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萧红生病却得不到正常的治疗,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年仅31岁。这对于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自然是一个极大的刺激。这首诗是戴望舒在被日本人抓走放出来后拜谒萧红墓时所作,“口占”,说明这是随口吟成。

  2.朗读诗歌,体会诗中的情感表达。

  (1)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明确:“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明距离之远,强调“六小时”和“长途”,是写实,更隐指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寂寞”既是诗人当时的实际感受,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是诗篇最主要的感情基调。

  (2)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明确: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她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丰富复杂的感情。

  (3)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明确:“长夜漫漫”,写出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的。

  (4)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明确:“却”字,表示诗人与友人虽然天人永隔,逝者却自有其穿透世事的安详与达观。听“海涛闲话”,海陪伴着逝者,虽仍然不免寂寞,但灵魂却超然静观,从容安详,道尽作者的人生感悟。

  本诗语言朴素、洗练又富于质感,充满暗示;情感表现沉静、克制,而又深挚,平淡中见深厚,委婉中渗透出激情,是戴望舒最优秀的诗篇之一。

  三、板书设计

  品味新诗的美《月夜》:意境美

  《萧红墓畔口占》:情感美

  第2课时 《断章》《风雨吟》《统一》

  一、导入新课

  有句话这样说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断章》,选自卞之琳的《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是诗人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据诗人自己说,这首诗本来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自成一篇。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断章》

  1.朗读诗歌,分析意象,品味画面美。

  (1)这首诗虽只有三十几个字,但是却有很多意象,由这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请你找出来。

  明确:诗人在刹那的观赏中提炼出八个意象:“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桥”“楼”“明月”“窗子”“别人”“梦”。

  (2)诗歌的八个意象是相互交叉重叠的,由这些意象组合成了四个美丽而形象的画面。这四个画面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明确: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表面看来似乎互不相关,却因为“看风景”这个动作发生了联系。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十分耐人寻味。

  2.再读诗歌,理解诗歌的主旨。

  (1)从诗人描绘的四个相互联系的画面中,你得出了什么道理?

  明确: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别人的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去装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

  (2)结合你对诗歌的理解,说说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哲理内涵。

  明确: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互关联、互相依存的,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有可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目标导学二:《风雨吟》

  1.朗读诗歌,描绘诗歌画面。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六行,画面感却很强,请结合诗中一些有特征的词,如“卷”“奔”“海”“舟”“舵手”等等,想象出画面并做描绘。

  明确:“风”“雨”从大地“卷来”“奔来”,气势十足,风雨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涛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飘摇不定的舟船;“我”面对“大地的海”,忧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2.结合写作背景,分析语言,提炼象征意义,理解作者情感。

  (1)开头两句“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中的“卷”“奔”二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卷”“奔”这两个动词极为生动,描绘出了“大地”的动荡、不安定和被裹挟着的颇有气势的冲过来的动态。

  (2)诗歌之中的“风”“雨”仅指自然界的风雨吗?还有什么象征意义?“大地”又有什么深层内涵?

  明确:它们不仅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对于“我”这样一个“年轻”没有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的“舵手”来说,它们也象征着人生的坎坷与遭遇。这首诗作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这里遭受“风雨”侵袭的“大地”指的是当时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这样来说,“风雨”又有了一层更深层次的含义:当时的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

  (3)面对这样的“大地”,“我”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我”作为一个有志向的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为青年,面对苦难中的祖国,产生了强烈责任感、使命感与对中国社会前途、对民族命运的深深的担忧。

  目标导学三:《统一》

  1.朗读诗歌,结合题目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个思想的。

  明确: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朵花,所有的树与一棵树,它们都是多对一的关系,“多”与“一”本是对立的关系,但是作者在此用“是”字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了“统一”的思想。

  2.作者为什么认为“多”就是“一”呢?为什么说“繁多是个谎言”?请你结合作者的回答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作者认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因此“繁多是个谎言”。作者先写到了花,又写到了叶,然而花、叶不论它们拥有怎样的万象姿态,它们的本质是为了结出果实,而果实的本质又是为了生命的传递。从这点上看,所有的花、叶、果实都有着自己的本质,且就生命传承的角度而言,这本质也并无不同。因此,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同一的。

  3.有人说:“因为所有的叶都是这一片叶,所以认识了这一片叶也就能对所有的叶有所认识。”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示例:我认同这个观点,因为所有的叶都有着叶的共同本质。将零散的事物化繁多为统一,通过事物现象归结出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对事物更清晰的认识,这也是人类本身就存在的认知规律。

  目标导学四:对比阅读

  对比阅读这五首短诗,举例说说新诗的“新”指的是哪些方面。

  明确:①在形式上: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在韵律上,押韵比较松散,没有严格规定,但是一般还是遵循一定的韵脚,如《风雨吟》中的“来”“海”。

  ②在语言上: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国外新语法,如“霜风呼呼的吹着”“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等,语言散文化。

  ③观念上:追求个性与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与见解,如《月夜》《断章》《风雨吟》等。

  三、板书设计

  《断章》——哲理:世间万物相互依存

  《风雨吟》——象征:风雨 大地 “我”

  《统一》——推理:对立之中存在统一,透过繁多的现象窥见单一的本质。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一步步地引导学生体会、感受并理解五首短诗的内在主旨,将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内容深入浅出地讲解出来,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不足之处   对“五四”时期以来的白话新诗的对比阅读,受限于学生的知识面和对特定历史背景的了解不足,并没有展开细品,讲解得比较宽泛,学生没有形成清晰明确的见解,收效不大。侯晓旭

4、短诗五首:月夜、萧红墓畔口占、断章、风雨吟、统一(优秀教学设计)

  3 短诗五首

  教学目标

  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教学重点

  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教学难点

  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课时安排

  二课时

  59397;教学设计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 (设计者:   )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自1917年2月《新青年》刊登胡适的八首白话诗之后,白话诗迅速引起轰动,优秀的白话诗作不断涌出,当时任教于北大的沈尹默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一定程度上讲,正是因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是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那么,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月夜》

  1.认识作者,把握写作背景。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年代,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地出现,例如这首《月夜》。因此《月夜》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2.朗读诗歌,理解象征意象与主旨。

  (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你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明确: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教学提示】

  抓住诗中景物特点来写。

  (2)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简单地描写记录当时的某种场景,但这何尝又不是对当时现状的描写?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对这首诗的象征意象和主旨的理解。

  明确:象征意象:这首诗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主旨: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首诗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目标导学二:《萧红墓畔口占》

  1.简要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戴望舒(1905—1950),现代著名诗人。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中《雨巷》传诵一时,因而有“雨巷诗人”之誉。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著名诗篇。

  萧红(1911-1942),原名张廼莹,身世坎坷而创作成就很大的现代女性作家。萧红老家在黑龙江省呼兰区,她很早就从东北逃亡进关,辗转呼号,1932年开始文学创作,用自己的笔投入了抗日的洪流,1935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晚期的主要作品有《呼兰河传》。

  戴望舒与萧红友情深厚。1940年1月,二人在香港首次晤面,却是一见如故。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萧红生病却得不到正常的治疗,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年仅31岁。这对于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自然是一个极大的刺激。这首诗是戴望舒在被日本人抓走放出来后拜谒萧红墓时所作,“口占”,说明这是随口吟成。

  2.朗读诗歌,体会诗中的情感表达。

  (1)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明确:“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明距离之远,强调“六小时”和“长途”,是写实,更隐指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寂寞”既是诗人当时的实际感受,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是诗篇最主要的感情基调。

  (2)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明确: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她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丰富复杂的感情。

  (3)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明确:“长夜漫漫”,写出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的。

  (4)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明确:“却”字,表示诗人与友人虽然天人永隔,逝者却自有其穿透世事的安详与达观。

  听“海涛闲话”,海陪伴着逝者,虽仍然不免寂寞,但灵魂却超然静观,从容安详,道尽作者的人生感悟。

  本诗语言朴素、洗练又富于质感,充满暗示;情感表现沉静、克制,而又深挚,平淡中见深厚,委婉中渗透出激情,是戴望舒最优秀的诗篇之一。

  三、板书设计

  品味新诗的美《月夜》:意境美

  《萧红墓畔口占》:情感美

  第2课时《断章》《风雨吟》《统一》

  一、导入新课

  有句话这样说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断章》,选自卞之琳的《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是诗人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据诗人自己说,这首诗本来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自成一篇。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断章》

  1.朗读诗歌,分析意象,品味画面美。

  (1)这首诗虽只有三十几个字,但是却有很多意象,由这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请你找出来。

  明确:诗人在刹那的观赏中提炼出八个意象:“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桥”“楼”“明月”“窗子”“别人”“梦”。

  (2)诗歌的八个意象是相互交叉重叠的,由这些意象组合成了四个美丽而形象的画面。这四个画面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明确: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表面看来似乎互不相关,却因为“看风景”这个动作发生了联系。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十分耐人寻味。

  2.再读诗歌,理解诗歌的主旨。

  (1)从诗人描绘的四个相互联系的画面中,你得出了什么道理?

  明确: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别人的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去装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

  (2)结合你对诗歌的理解,说说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哲理内涵。

  明确: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互关联、互相依存的,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有可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目标导学二:《风雨吟》

  1.朗读诗歌,描绘诗歌画面。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六行,画面感却很强,请结合诗中一些有特征的词,如“卷”“奔”“海”“舟”“舵手”等等,想象出画面并做描绘。

  明确:“风”“雨”从大地“卷来”“奔来”,气势十足,风雨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涛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飘摇不定的舟船;“我”面对“大地的海”,忧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2.结合写作背景,分析语言,提炼象征意义,理解作者情感。

  (1)开头两句“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中的“卷”“奔”二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卷”“奔”这两个动词极为生动,描绘出了“大地”的动荡、不安定和被裹挟着的颇有气势的冲过来的动态。

  (2)诗歌之中的“风”“雨”仅指自然界的风雨吗?还有什么象征意义?“大地”又有什么深层内涵?

  明确:它们不仅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对于“我”这样一个“年轻”没有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的“舵手”来说,它们也象征着人生的坎坷与遭遇。这首诗作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这里遭受“风雨”侵袭的“大地”指的是当时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这样来说,“风雨”又有了一层更深层次的含义:当时的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

  (3)面对这样的“大地”,“我”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我”作为一个有志向的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为青年,面对苦难中的祖国,产生了强烈责任感、使命感与对中国社会前途、对民族命运的深深的担忧。

  目标导学三:《统一》

  1.朗读诗歌,结合题目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个思想的。

  明确: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朵花,所有的树与一棵树,它们都是多对一的关系,“多”与“一”本是对立的关系,但是作者在此用“是”字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了“统一”的思想。

  2.作者为什么认为“多”就是“一”呢?为什么说“繁多是个谎言”?请你结合作者的回答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作者认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因此“繁多是个谎言”。作者先写到了花,又写到了叶,然而花、叶不论它们拥有怎样的万象姿态,它们的本质是为了结出果实,而果实的本质又是为了生命的传递。从这点上看,所有的花、叶、果实都有着自己的本质,且就生命传承的角度而言,这本质也并无不同。因此,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同一的。

  3.有人说:“因为所有的叶都是这一片叶,所以认识了这一片叶也就能对所有的叶有所认识。”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示例:我认同这个观点,因为所有的叶都有着叶的共同本质。将零散的事物化繁多为统一,通过事物现象归结出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对事物更清晰的认识,这也是人类本身就存在的认知规律。

  目标导学四:对比阅读

  对比阅读这五首短诗,举例说说新诗的“新”指的是哪些方面。

  明确:①在形式上: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在韵律上,押韵比较松散,没有严格规定,但是一般还是遵循一定的韵脚,如《风雨吟》中的“来”“海”。

  ②在语言上: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国外新语法,如“霜风呼呼的吹着”“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等,语言散文化。

  ③观念上:追求个性与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与见解,如《月夜》《断章》《风雨吟》等。

  三、板书设计

  《断章》——哲理:世间万物相互依存

  《风雨吟》——象征:风雨大地“我”

  《统一》——推理:对立之中存在统一,透过繁多的现象窥见单一的本质。侯晓旭

5、部编九(下)《短诗五首》精品教案:月夜、萧红墓畔口占、断章、风雨吟、统一

  3 短诗五首

  上课素材

  素材积累

  萧红是我国著名的女作家,老家在黑龙江省呼兰县,她很早就从东北逃亡进关,辗转呼号,用自己的笔投入了抗日的洪流。令人无限惋惜的是,就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她因病而得不到正常的治疗,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这位才华横溢的女作家壮志未酬,英年早逝。这对于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自然是一个极大的刺激,可是当时要埋葬萧红谈何容易,戴望舒“他们多方设法,托日本《朝日新闻》的一位记者,弄到一张证明,几个朋友,搞到一辆板车,自己拉着,走了六七个小时,将萧红的遗体拉到了浅水湾埋葬”。(杜宣:《忆望舒》,《文学报》1983年8月18日)浅水湾一带原来山明水秀,筑有不少别墅,萧红临死前曾在拍纸簿上向身旁友人写过这样的话:“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骆宾基:《萧红小传》)可是到后来浅水湾的沙滩上只插了一块写有“萧红之墓”的木签。一抷黄土,四个大字,萧红生前是那样坎坷不幸,而死后又偏偏是那样寂寞、凄楚。

  上课笔记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习自读诗歌,形成自读方式,体会短诗短小精悍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体会诗歌意境,借助写作背景理解并分析诗歌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体会诗歌意境。

  朗读法、想象法。

  朗读录音及相关课件。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前面两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一首现代诗歌和三首格律诗,这一课,我们来学习几首现代短诗,体会一下几种诗体不同的写作特点。

  二、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人,诗人、书法家。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欧,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现代诗人、翻译家。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卞之琳(1910—2000),祖籍江苏溧水,生于江苏海门。诗人、翻译家。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经历》,合集《汉园集》等。

  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生于广东南海,现代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

  聂鲁达(1904—1973),智利当代著名诗人。13岁开始发表诗作,1923年发表第一部诗集《黄昏》,1924年发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自此登上智利诗坛。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

  2.生难字词

  (1)字音

  漫漫(mànmàn)      装饰(zhuāngshì)

  舵手(duò)谎言(huǎng)

  (2)词义

  【霜风】既指凛冽的寒风又指严明的风纪,在诗中指刺骨寒风。

  【漫漫】(时间、地方)长而无边的样子。

  【装饰】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美观的样子。

  【舵手】掌舵的人;比喻把握方向的领导者。

  【谎言】骗人的话;假话。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朗读指导。

  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读出节奏,读出感情,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韵味。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

  1.《月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交流点拨】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即五四前后的一代知识分子)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

  2.《萧红墓畔口占》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交流点拨】这首伤逝之作,饱含着诗人对好友盛年而逝的惋惜和悲痛,对亡友真挚的情感与怀念,对命运多舛的感慨与反思。

  3.《萧红墓畔口占》中诗人写“红山茶”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红山茶”的隐喻,表达了对萧红由衷的赞美、欣赏与缅怀,红山茶之花性花品,所蕴含的意义正是萧红一生品性风采的写照——凌寒高洁、冷艳不群、坚忍不屈、执着奔放。采摘一束鲜艳的红山茶,这是戴望舒这样一位情深意笃的诗人心目中对亡友最好的缅怀与祭奠,放置一束鲜艳的红山茶,这是对萧红这样一位生前爱花写花的诗人最好的告慰与祭奠。

  4.《断章》一诗有什么样的哲学深思?

  【交流点拨】在同一时空中,作为主体的人或物,有可能变成客体,客体又可能变成主体。

  5.《风雨吟》一诗中的动与静是怎样结合的?

  【交流点拨】从动、静关系上看,第一节两行是动,是“卷”“奔”;第二节是静,是两个“如”。

  步骤四 深层探究 局部突破

  试着赏析“郊原如海,房舍如舟”。

  【交流点拨】作者连用了两个极富画面感的比喻,“如海”的“郊原”,“如舟”的“房舍”,不仅写出了无边无际、没有尽头、汹涌澎湃的茫茫大地中“房舍”的渺小,更写出了“房舍”在风雨中的飘摇不定。至此,这些意象已充分展示了诗人内心的飘摇、波动、不定,甚至是些许的恐惧。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优秀诗作的深层意蕴是不可穷尽的,就像一道包含有无穷解的方程一样,具有多个层面,不同层面之间又互相交织与折射,从而使诗歌衍生出不同的含义来。正所谓“诗无达诂”(“达诂”的意思是确切的解释或理解),不同的读者读同一首诗,由于生活环境、文化传统、艺术观念、鉴赏心境等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审美趣味,产生全然不同的发现。

  2.拓展延伸

  补充余光中《连环》一诗,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诗无达诂”的个性化解读特点。

  连环

  ——仿卞之琳诗意

  余光中

  你站在桥头看落日/落日却回顾/回顾着远楼/有人在楼头正念你

  你站在桥头看明月/明月却俯望/俯望着远窗/有人在窗口正梦你

  3.布置作业

  (1)背诵本课五首诗。

  (2)完成《精英新课堂》本节内容。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五首中外短诗都是经典诗作,诗的韵味只要稍加点拨,学生就可明白,因此我没有详细讲解。当然《断章》《统一》这两首诗还是应该多品读一番的。因此我引导学生进入这两首诗的情境之中,让学生细品诗作,很快学生就明白了诗作的精妙之处。另外,我还找出余光中的诗作《连环》来作为《断章》的诗意补充,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断章》一诗。

  其次,我重在“短”字上下功夫,向学生传达这样一个信息,“短”只要“短”得有内容,有思想,同样也是好文章,好诗篇。在课堂上我为同学们举了一些例子:车轮——圆滑只是表象,坚硬才是实质;竹子——每攀登一步,都做一次小结;谷穗——低头不语,绝对不是为了认错。这些例子对同学们很有启发,同学们也纷纷拿起笔来要写一写自己身边的事物。侯晓旭

6、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短诗五首:月夜、萧红墓畔口占、断章、风雨吟、统一》导学案学生版

  【学习目标】

  1.能够把握诗歌节奏,感受诗歌韵律美。

  2.结合诗歌背景,能够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

  3.能够体会诗歌情思、哲理。

  【教学过程】

  月夜——沈尹默

  一.新课导入

  1918年1月,《新青年》首次发表白话诗九首,开创了中国新诗的先河。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他发表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一定程度上,正是因为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这首诗在文学史上地位如此之高,它到底具有怎么样的魅力呢?

  二.作者简介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五四”运动时期,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代表作《月夜》《落叶》《三弦》等。

  三.背景资料

  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

  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出现,例如这首《月夜》。因此《月夜》便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四.细读感悟

  1.读出节奏;感受意蕴。

  2.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将它描绘出来。

  3.如何理解“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4.诗中“树”有什么象征意义?“我”和树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我”怎样的精神?

  5.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萧红墓畔口占——戴望舒

  一.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现代著名诗人。出版第一本诗集中《雨巷》传诵一时,因此而有“雨巷诗人”之誉。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著名诗篇。

  相关介绍:【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莹,身世坎坷而创作成就很大的现代女性作家。1932年开始文学创作,用自己的笔投入了抗日的洪流。1935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晚期的主要作品有《呼兰河传》。

  二.整体感知

  1.读出节奏;体会情感。

  2.初读本诗你有怎样的感受?

  【背景链接】

  萧红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她因病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这对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刺激,可是当时要埋葬萧红谈何容易,戴望舒“他们多方设法,托日本《朝日新闻》的一位记者,弄到一张证明,几个朋友,搞到一辆板车,自己拉着,走了六、七个小时,将萧红的遗体拉到了浅水湾理葬并且只插了一块写有‘萧红之墓’的木签。”萧红生前是那样坎坷不幸,而身后又偏偏是那样寂寞、凄楚。

  死者是如此,活者也是如此。戴望舒曾因宣传抗日而被日本宪兵投人监狱,受尽了折磨。出狱以后,原先在香港宣传抗日的大批作家和文化人经过党组织的帮助,早已纷纷离港潜返内地,戴望舒孤身一人,只好苦苦地、寂寞地等待、等待……过了很多年,诗人才得以前来凭吊萧红。

  【细读感悟】

  1.结合诗歌背景,你从“走了六小时寂寞的长途”中体会到了什么?

  2.如何理解“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3.如何理解“我等待着,长夜漫漫”和“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断章——卞之琳

  一.作者简介

  【卞之琳】(1910-2000),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现当代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被公认为是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二.背景介绍

  本诗选自卞之琳的《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是诗人的重要代表作。据诗人自己说,这首诗本来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自成一篇。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诗。

  三.细读感悟

  1.读出节奏;感受意蕴。

  2.这首诗由哪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

  3.诗歌的意象是相互交叉重叠的,由这些意象组合成了四个美丽而形象的画面。这四个画面又有什么联系呢?

  4.从诗人描绘的四个相互联系的画面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5.这首诗蕴含着怎样的哲理?

  风雨吟——芦荻

  一.作者简介

  【芦荻】1912年生,现代诗人。原名陈培迪,生于广东南海。曾与人合编刊物。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后任暨南大学教授。著有诗集《桑野》《驰驱集》《芦荻诗选》等,亦有诗歌理论、鉴赏文章和著作行世。

  二.细读感悟

  1.读出节奏;体会内涵。

  2.开头两句“卷”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3.诗中的“风雨”有哪些含义?

  4.如何理解“年轻舵手的心”?

  统一————聂鲁达

  一.作者简介

  【聂鲁达】智利著名诗人。13岁开始发表诗作,1923年发表第一部诗集《黄昏》,1924年发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自此登上智利诗坛。聂鲁达的一生有两个主题,一个是政治,另一个是爱情。

  二.细读感悟

  1.读出节奏;体会哲理。

  2.作者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个思想的?

  3.如何理解“繁多是个谎言”?

  4.有人说:“因为所有的叶都是这一片叶,所以认识了这一片叶就能对所有叶有所认识”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说说你的看法。

  【艺术特色】

  从这五首短诗中举例说说新诗的“新”体现在哪些方面?

7、《短诗五首:月夜、萧红墓畔口占、断章、风雨吟、统一》导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导学目标

  1.能够把握诗歌节奏,感受诗歌韵律美。

  2.结合诗歌背景,能够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

  3.把握诗歌的意象,能够体会每一首诗歌的情思、哲理。

  重点

  1.把握诗歌的意象,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

  2.能够体会每一首诗歌的主旨,思想感情。

  难点能够理解诗歌凝练而含蓄的语言,蕴含丰富的情感。

  学法朗读法、讨论法、对比法、“质疑—议疑—明疑”

  一、自主阅读

  1.简单作者了解:

  (1)【戴望舒】(1905—1950),现代著名诗人。出版第一本诗集中《雨巷》传诵一时,因此而有“雨巷诗人”之誉。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著名诗篇。

  (2)【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五四”运动时期,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代表作《月夜》《落叶》《三弦》等。

  (3)【卞之琳】(1910-2000),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现当代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被公认为是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4)【芦荻】1912年生,现代诗人。原名陈培迪,生于广东南海。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后任暨南大学教授。著有诗集《桑野》《驰驱集》《芦荻诗选》等。

  (5)【聂鲁达】智利著名诗人。13岁开始发表诗作,1923年发表第一部诗集《黄昏》,1924年发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

  2.给加点的字注音。

  漫漫()装饰()舵手()

  3.根据课文填空。

  (1)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2)所有的叶是这一片,,繁多的是谎言。

  (3),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4)我有年轻舵手的心,。

  (5)所有树木无非一棵,。

  将你在自主学习中的疑惑之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至少两处)

  (提出质疑的问题,留给老师,同学们一起解决)

  1.《月夜》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将它描绘出来。

  2.诗中“树”有什么象征意义?“我”和树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我”怎样的精神?

  3.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4.《萧红墓畔口占》中如何理解“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5.《萧红墓畔口占》中如何理解“我等待着,长夜漫漫”和“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6.《断章》中这首诗由哪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

  7.从《断章》中诗人描绘的四个相互联系的画面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8.《断章》这首诗蕴含着怎样的哲理?

  9.《风雨吟》诗中的“风雨”有哪些含义?

  10.《风雨吟》中如何理解“年轻舵手的心”?

  11.《统一》诗中作者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个思想的?

  12..有人说:“因为所有的叶都是这一片叶,所以认识了这一片叶就能对所有叶有所认识”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说说你的看法。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月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也即五四前后的一代知识分子)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

  B.《萧红墓畔口占》是现代诗人戴望舒于1944年所作的一首悼亡诗,表达了对逝去友人的怀念。

  C.《断章》中诗人如同与读者面对面聊天,“你”指的是读者。全诗明白如话,但又蕴含深意,耐人寻味。

  D.《风雨吟》中“大地风雨的海”是一个独特的意象,这个意象使我们知道诗人的人生坐标发生了动摇,其对未来感到茫然。

  2.对《断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行诗展示了四幅画面,或者说四种意象。

  B.这首诗构思的出发点是世间万物“相对”的哲理。

  C.这首诗用画面阐释哲理。

  D.《断章》纯粹是一首爱情诗。

  3.对《风雨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地的海”是本诗的一个基本意象。

  B.诗中的“风”“雨”不完全是自然界的风雨,也暗喻人生的磨难。

  C.这首诗描写了一位年轻的舵手在风雨中的恐惧。

  D.这首诗表达了年轻人面对莫测的世事,忧虑、无助甚至害怕的心理。

  4.阅读卞之琳的《断章》,完成文后习题。

  断章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中形象地揭示了人与“风景”的关系:人不仅是“风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而且是“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风景”里有了“人”,“风景”才会有灵气,才更生动。

  B.人不自觉地充当了景中的人而被他人欣赏,人也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在人生的舞台上,人往往想成为主动者,孰料常处于被动地位。

  C.全诗四行,分为两个段落,分别静态地呈现一幅画面:是白天的景象,一是夜晚的景象。诗歌在一种被分割而又体现出统一时空上创造意象,这种构思方式取得了以少胜多以简写繁的艺术效果。D.在“楼上人”的眼里,“你”比“风景”更美;在“楼上人”的心目人,“你”的皎洁妩媚胜过了“明月”。全诗虽无一个“美”字,而“美"的形象却从读者的想象中凸现出来。

  (2)对这首诗主旨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表现了-种被别人或社会当作装饰品的深沉的人生悲哀。

  B.这首诗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了一刹那的意境,寄寓了深刻的哲理。

  C.这首诗表现了人物事物间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D.这首诗以两幅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着人生中许多“相对"的关系。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想一想,《断章》中描绘的这种情景,你是否有过亲身体验?把它写成一篇小散文。

  一、自主预读:

  2.给加点的字注音:

  Mànshìduò

  3.根据课文填空。

  (1)到你头边放一株红山茶

  (2)所有的花是这一朵

  (3)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4)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5)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三、议疑明疑

  1.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2.要点:“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

  “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

  “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3.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首诗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强大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4.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萧红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丰富复杂的感情。

  5.“长夜漫漫”,写出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窒息的。“长夜漫漫”,写出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窒息的。

  6.“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桥”“楼”“明月”“窗子”

  7.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反去装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

  8.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对的,互相依存,息息相关。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可能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相对关系。

  9.不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对于“我”这样一个“年轻”没有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的“舵手”来说,也象征着“人生”的坎坷与磨难。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当时中国社会局势动荡不安,“风雨”更深层次的涵义是当时的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

  10.“我”面对苦难中的祖国,就像年轻而缺乏阅历、经验的舵手一样,忧思满怀,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对中国社会前途、民族命运的感到忧虑的同时也激发了“我”敢于乘风破浪的强烈责任感、使命感。

  11.明确: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片花,所有的树与一棵树,都是多对一的关系。“多”和“一”本是对立的关系,但作者在此用“是”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统一的思想。

  12.明确:认同,将零散的事物化整为统一,通过事物现象归结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更清楚的认识,是人类本身就存在的认知规律。(不认同,从事物的独特性方面阐述,言之成理即可)

  四、训练强化

  1.C

  2.D

  3.C

  4(1)B(2)A

  五、迁移拓展

  示例:世间人事实际上无时无刻不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万事万物的区别、分割都是相对的、暂时的,联系是内在的、永恒的。而这种联系性的灵魂是人。人们往往因年龄,身份、阶级及地域的不同而以为他们各不相同,以为他们生活在相互隔绝的世界里,而事实上人们永远因某些共同的东西联系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亦有你,只是有时人们没有意识到这种联系而已。

8、《短诗五首:月夜、萧红墓畔口占、断章、风雨吟、统一》名师导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2.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3.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

  1、走进作者

  作者 沈尹默 原名 君默

  评价 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月夜》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作者 评价

  戴望舒 现代著名诗人。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中《雨巷》传诵一时,因而有“雨巷诗人”之誉。

  代表作 《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

  作者 萧红 原名 张廼莹

  评价 身世坎坷而创作成就很大的现代女性作家。

  代表作 成名作《生死场》/主要作品有《呼兰河传》

  作者 卞之琳 原名 笔名季陵

  评价 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代表作 主要诗集还有《三秋集》、《鱼目集》、《十年诗草》等

  二、字词积累

  1、重点字

  寂寞(jì)墓畔(pàn)一束(shù)装饰(shì)舵手(duò)漫(màn)

  2、重点词

  漫漫:指时间长久或空间广远的样子。(装饰]打扮,修饰。

  舵手:操舵驾驶船的人。

  埋没:使显露不出来,不能发挥作用。

  口占:指即兴作诗词,不打草稿,随口吟诵出来。

  3、词语辨析

  装饰点缀

  两词都有“装扮”的意思。“装饰”主要是对生活用品或生活环境进行艺术加工的手法;“点缀”则主要表示加以装饰,使原有事物变得更加好看。

  三、欣赏诗作

  (一)合作探究《月夜》

  1.朗读诗歌,理解象征意象与主旨。

  (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你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2)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简单地描写记录当时的某种场景,但这何尝又不是对当时现状的描写?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对这首诗的象征意象和主旨的理解。

  象征意象:这首诗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二)合作探究:《萧红墓畔口占》

  1.朗读诗歌,体会诗中的情感表达。

  (1)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明距离之远,强调“六小时”和“长途”,是写实,更隐指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寂寞”既是诗人当时的实际感受,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是诗篇最主要的感情基调。

  (2)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她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丰富复杂的感情。

  (3)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长夜漫漫”,写出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的。

  (4)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却”字,表示诗人与友人虽然天人永隔,逝者却自有其穿透世事的安详与达观。听“海涛闲话”,海陪伴着逝者,虽仍然不免寂寞,但灵魂却超然静观,从容安详,道尽作者的人生感悟。

  2.小结:本诗语言朴素、洗练又富于质感,充满暗示;情感表现沉静、克制,而又深挚,平淡中见深厚,委婉中渗透出激情,是戴望舒最优秀的诗篇之一。

  (三)合作探究:《断章》

  1.朗读诗歌,分析意象,品味画面美。

  (1)这首诗虽只有三十几个字,但是却有很多意象,由这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请你找出来。

  诗人在刹那的观赏中提炼出八个意象:“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桥”“楼”“明月”“窗子”“别人”“梦”。

  (2)诗歌的八个意象是相互交叉重叠的,由这些意象组合成了四个美丽而形象的画面。这四个画面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表面看来似乎互不相关,却因为“看风景”这个动作发生了联系。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十分耐人寻味。

  2.再读诗歌,理解诗歌的主旨。

  (1)从诗人描绘的四个相互联系的画面中,你得出了什么道理?

  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别人的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去装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

  (2)结合你对诗歌的理解,说说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哲理内涵。

  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互关联、互相依存的,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有可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四)合作探究:《风雨吟》

  1.朗读诗歌,描绘诗歌画面。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六行,画面感却很强,请结合诗中一些有特征的词,如“卷”“奔”“海”“舟”“舵手”等等,想象出画面并做描绘。

  “风”“雨”从大地“卷来”“奔来”,气势十足,风雨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涛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飘摇不定的舟船;“我”面对“大地的海”,忧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2.结合写作背景,分析语言,提炼象征意义,理解作者情感。

  (1)开头两句“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中的“卷”“奔”二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卷”“奔”这两个动词极为生动,描绘出了“大地”的动荡、不安定和被裹挟着的颇有气势的冲过来的动态。

  (2)诗歌之中的“风”“雨”仅指自然界的风雨吗?还有什么象征意义?“大地”又有什么深层内涵?

  它们不仅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对于“我”这样一个“年轻”没有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的“舵手”来说,它们也象征着人生的坎坷与遭遇。这首诗作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这里遭受“风雨”侵袭的“大地”指的是当时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这样来说,“风雨”又有了一层更深层次的含义:当时的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

  (3)面对这样的“大地”,“我”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我”作为一个有志向的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为青年,面对苦难中的祖国,产生了强烈责任感、使命感与对中国社会前途、对民族命运的深深的担忧。

  (五)合作探究:《统一》

  1.朗读诗歌,结合题目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个思想的。

  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朵花,所有的树与一棵树,它们都是多对一的关系,“多”与“一”本是对立的关系,但是作者在此用“是”字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了“统一”的思想。

  2.作者为什么认为“多”就是“一”呢?为什么说“繁多是个谎言”?请你结合作者的回答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作者认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因此“繁多是个谎言”。作者先写到了花,又写到了叶,然而花、叶不论它们拥有怎样的万象姿态,它们的本质是为了结出果实,而果实的本质又是为了生命的传递。从这点上看,所有的花、叶、果实都有着自己的本质,且就生命传承的角度而言,这本质也并无不同。因此,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同一的。

  3.有人说:“因为所有的叶都是这一片叶,所以认识了这一片叶也就能对所有的叶有所认识。”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示例:我认同这个观点,因为所有的叶都有着叶的共同本质。将零散的事物化繁多为统一,通过事物现象归结出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对事物更清晰的认识,这也是人类本身就存在的认知规律。

  目标导学四:对比阅读

  对比阅读这五首短诗,举例说说新诗的“新”指的是哪些方面。

  在形式上: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在韵律上,押韵比较松散,没有严格规定,但是一般还是遵循一定的韵脚,如《风雨吟》中的“来”“海”。

  在语言上: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国外新语法,如“霜风呼呼的吹着”“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等,语言散文化。

  观念上:追求个性与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与见解,如《月夜》《断章》《风雨吟》等。

  四、主题归纳

  1.《月夜》:全诗仅四行,,却清晰地勾勒出一幅和谐统一的“月夜”场景:箱风,月光、高树和”我”。诗人在清南寒冷的月夜在山林中与树相伴,于淡的孤独中透露出某种遗世独立的淡定从容。

  2.《萧红嘉畔口占>:名为惊亡诗却不见悼亡诗句。诗人用墨极为克制,于轻描淡写的克制中透露出一丝凄美的哀怨和-种深沉的怀念。

  3.《断章》:这首诗含蓄蕴藉,但语言却极朴素、平实,表现了陌生人之间因偶遇而产生的相知相惜的缘分。

  4.《风雨吟》:这首诗写大有翻天覆地之势的暴风骤雨,是生活发生重大变故的象征。“我”面对变故,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5.《统一》一诗用朴素的语言告诉我们,一件很小的东西里隐藏着很大的道理,一件很平凡的事情里隐藏着大智慧。

  基础积累

  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

  A.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B.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

  C.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D.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解析:A项正确划分: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2.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D)

  A.郊原如海,房舍如舟。B.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C.山舞银蛇,原驰蜡像。D.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解析:A项运用了比喻;B项运用了对偶、借代;C项运用了比喻。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B)

  A.共享单车价格低廉,用途便捷,适合各种道路条件,方便了市民与游客的出行。

  B.路旁增设阅报栏,不但可以方便市民阅读,而且能够美化环境,提升城市形象。

  C.蔚蓝的天空下,迎着清新的风,徜徉地漫步在乡间小路上,你会感觉非常惬意。

  D.许多超市将个头大的西瓜切成小块出售,一块西瓜不超过5块钱左右,非常划算。

  解析:A项,“用途便捷”搭配不当,改为“使用便捷”;C项语意重复,“徜徉”“漫步”意思相近,保留一个;D项,“不超过”与“左右”矛盾,删去一个。

  4.戴望舒《萧红墓畔口占》的诗眼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诗眼:“我等待着”。这是诗人对情景的现场说明,也是诗人对自己在时代与人生中所处的位置的一种解释;更进一步,还是他对自己在那样一种位置上所展现的人文姿态的一种省察。“等待着”什么呢?它们纷繁复杂,涉及人生、自我、生与死。时代的背景,个人的前途,心灵隐秘的渴望。

  阅读理解

  麦与镰的季节

  屈绍龙

  时光,以镰刀的脚步,一步一步走近。阳光的移动,河水的流逝,月亮的圆缺,燕去雁归,土地在河水中移动,这就是时间的脚步。在收割着地面的一切,不知不觉间,夏季来了。麦子在逐日褪去身上的绿色外衣,披上淡黄色的衣衫。

  立夏过后,扬花的麦子,总是羞涩地将两点花瓣儿挂在穗头,麦地里就多了一层淡雅的粉白。粉白不起眼,只是很温情,像乡村的少女,匆匆赶路,总是散着一绺头发,低着眉,红着脸,青春的气息,舒畅而又细腻。

  麦子是土地的女儿,也是养育乡村的母亲。就像乡村的女孩儿有一天也会感到受孕的幸福,以生命创造生命,在痛苦的幸福中祈福。

  初夏,楝子花开,是麦子逐渐成熟的标志。羽状的复叶是苦的,粗糙的树皮是苦的,椭圆的果实是苦的,深埋的根须也是苦的,苦心的苦楝树,淡紫色的小花朵浓郁的开满整个灌浆时节,一种独特的苦香四处弥漫。麦子的成熟,是和石榴花开相应和的,饱满的麦粒,堆满我们的院落,火红的花朵,摇曳在我们的每一段岁月。岁月,让人的感情发生着变化,就像葡萄在时间的催化下变成美酒一样,浓郁芳香醉人。

  我曾在柔和的春夜漫步田间,微朦的月光下,小麦,在风中摇曳,显示出努力生长的模样,土地是软绵绵的,踏上去有一种舒服的感觉,新翻的泥土散发着一种特有的气息,与小麦散发的清香味糅合在一起,有一种给人向上的力量的感觉。月光如水,静静地泻在田野作物的叶面之上,像洁白的乳汁。作物在春的时节,努力地拔节生长,似乎能听到生长的声音,一种向上的音响。

  麦子是温柔的女子,在召唤阳刚的镰刀。初夏时节,麦子成了待阁的少女。

  我手握镰刀,弯腰低头,向麦子致敬。或许是她们太矮小,不,是她们太牵挂母亲。我只好蹲下,与她们近距离接触。我再一次对她们感念,我单膝跪下,进一步向她们致敬。

  一分神,手指被锋利的镰刀轻轻划破,殷红的血液,在光洁的镰刀上留下斑斑痕迹。不知是麦子柔弱,还是土壤疏松,镰刀时而割断麦子,时而又将麦子连根拔起,麦芒刺伤我的手指和手背,隐隐作痛。

  远方的养牛院子里,牛的尾巴在不停地摇摆,驱赶着身边的蚊蝇,姿态很甜美,旋律也很优雅。或许,牛儿们知道麦子成熟,收割后,被轧扁的麦秸是它们最好的食粮,麦田就是它们天然的谷场和食料厂。

  有些植物追求肥沃,有些植物则追求空间,而麦子,是既追求肥沃,又追求空间的农作物。当冬日万物沉睡时,麦子则在广袤的土地之上苏醒,绿色在田野间镶上了边框,她们是那么纤细,是那么弱小,是那么新绿。此刻面对金色麦田,她们过往的绿色身影,在我们的眼前不停地晃动。绿色,是最感人,最有情的。她们不像红色那样热,不像蓝色那样冷,她们柔和美好,给人安慰,使人安静,叫人思索。

  手指的鲜血,给她们配上热烈的色彩,使她们显得更加美好柔和,给人安慰,给人安静,让人增添无限的思索……

  (选自2017年第5期《散文选刊》有删节)

  5.根据文章内容,将表格补充完整。

  扬花的麦子 成熟的麦子 春夜小麦 收割麦子 赞美麦子

  温情 饱满 努力生长 牵挂母亲 即追求肥沃,又追求空间(柔和美好)

  6.请你谈谈对“手指的鲜血,给她们配上热烈的色彩,使她们显得更加美好柔和,给人安慰,给人安静,让人增添无限的思索……”一句的理解。

  “手指上的鲜血,给她们配上热烈的色彩”,是对小麦的真挚感恩,并使小麦显得更加美好柔和。(1分)因为敬畏与感恩,更加能够感受到小麦赠予的“安慰”与“安静”,并增加对自然生命的深刻思考。(2分)

  7.文中两处划线句子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麦子在逐日褪去身上的绿色外衣,披上淡黄色的衣衫。

  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小麦不断成长,逐渐成熟的情态。

  我只好蹲下,与她们近距离接触。我再一次对她们感念,我单膝跪下,进一步向她们致敬。

  收割小麦的动作描写,“蹲下”“单膝跪下”这两个带有递进关系的动词,充分表现了对小麦虔诚的“感念”与“致敬”。

  8.第段写麦子成熟季节时,还写到了楝子花开和石榴花开,有何作用?

  写“楝子花开”衬托小麦“灌浆时节”的艰苦。写“石榴花开”衬托小麦成熟后丰收的喜悦。丰富了文章内容,深化了文章主旨,升华了文章情感。(任对一点即得分)

  9.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岁月,让人的感情发生着变化,就像葡萄在时间的催化下变成美酒一样,浓郁芳香醉人。(屈绍龙《麦与镰的季节》)

  正像保存葡萄最好的方式是把葡萄变为酒;保存岁月最好的方式是致力把岁月变为永存的诗篇或画卷。(冯骥才《日历》)

  以上两段文字都感悟岁月,请根据你的理解,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示例:只有奋斗的岁月和成长的生命才有醉人的芳香和永恒的价值。就像我们青春,岁月流逝,我们只有努力学习,不断成长,以辛勤的耕耘去获取人生的精彩,才能将岁月的“葡萄”酿成生命的“美酒”,并永存为人生的“诗篇”或“画卷”。(围绕“珍惜岁月、辛勤耕耘、努力奋斗、创造价值”等主题谈,观点鲜明,言之有理即可。共同观点1分,阐述内容2分)

  【真题体验】

  (随州)阅读下面唐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江夏送倩公归汉东

  李白

  彼美汉东国,川藏明月辉。宁知丧乱后,更有一珠归。

  【注释】明月:传说中的“随侯明珠”,与“和氏璧”齐名。宁知:谁也没有想到。丧乱:安史之乱。

  1.简要赏析“更有一珠归”中“珠”字的妙处。

  答:以珠喻人(倩公),写出了李白对倩公才学、品格的赞美(景仰)。(扣住“比喻”、“赞美”,意近即可)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前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美丽富饶的汉东国的赞美之情。(2分)后两句表达了对倩公经历战乱还能平安回归的庆幸(惊喜),对全县公的赞美,以及和友人(倩公)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感情。(扣住“赞美”、“惜别”,意近即可,2分)

  【2019年中考语文随州考点解读】

  怎样把握诗歌的意象

  意象,简单来说,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是融人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具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通俗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解答此类题的般步骤:(1)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评议再现画面;(2)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答题思路:这首诗(此句)用...手法(或词语)描绘出了一幅....画面,...情感等)表现得.

9、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短诗五首:月夜、萧红墓畔口占、断章、风雨吟、统一》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能够把握诗歌节奏,感受诗歌韵律美。

  2.结合诗歌背景,能够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

  3.能够体会诗歌情思、哲理。

  【教学过程】

  月夜——沈尹默

  一.新课导入

  1918年1月,《新青年》首次发表白话诗九首,开创了中国新诗的先河。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他发表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一定程度上,正是因为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这首诗在文学史上地位如此之高,它到底具有怎么样的魅力呢?

  二.作者简介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五四”运动时期,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代表作《月夜》《落叶》《三弦》等。

  三.背景资料

  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

  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出现,例如这首《月夜》。因此《月夜》便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四.细读感悟

  1.读出节奏;感受意蕴。

  2.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将它描绘出来。

  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3.如何理解“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表面上写的是一个冬夜,环境是萧森的,人物是孤独的。实则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

  (注: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实则运用象征的手法,蕴含深沉的情感和思绪。)

  4.诗中“树”有什么象征意义?“我”和树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我”怎样的精神?

  要点:“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

  “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

  “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5.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首诗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强大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萧红墓畔口占——戴望舒

  一.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现代著名诗人。出版第一本诗集中《雨巷》传诵一时,因此而有“雨巷诗人”之誉。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著名诗篇。

  相关介绍:【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莹,身世坎坷而创作成就很大的现代女性作家。1932年开始文学创作,用自己的笔投入了抗日的洪流。1935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晚期的主要作品有《呼兰河传》。

  二.整体感知

  1.读出节奏;体会情感。

  2.初读本诗你有怎样的感受?

  此诗题作“口占”,似乎是诗人在墓地即目所见,出口成章,没有经过长期的思索和酝酿。看过诗题,再读诗篇本身,短短四行,既无沉痛的语言,也不见泪水的痕迹,给人的印象并不强烈。

  【背景链接】

  萧红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她因病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这对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刺激,可是当时要埋葬萧红谈何容易,戴望舒“他们多方设法,托日本《朝日新闻》的一位记者,弄到一张证明,几个朋友,搞到一辆板车,自己拉着,走了六、七个小时,将萧红的遗体拉到了浅水湾理葬并且只插了一块写有‘萧红之墓’的木签。”萧红生前是那样坎坷不幸,而身后又偏偏是那样寂寞、凄楚。

  死者是如此,活者也是如此。戴望舒曾因宣传抗日而被日本宪兵投人监狱,受尽了折磨。出狱以后,原先在香港宣传抗日的大批作家和文化人经过党组织的帮助,早已纷纷离港潜返内地,戴望舒孤身一人,只好苦苦地、寂寞地等待、等待……过了很多年,诗人才得以前来凭吊萧红。

  【细读感悟】

  1.结合诗歌背景,你从“走了六小时寂寞的长途”中体会到了什么?

  “六小时”强调时间之长,“长途”强调距离之远,“寂寞”既是诗人其时其地的实际感受,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作者跋山涉水凭吊萧红墓,可见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

  2.如何理解“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萧红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丰富复杂的感情。

  3.如何理解“我等待着,长夜漫漫”和“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长夜漫漫”,写出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窒息的。“长夜漫漫”,写出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窒息的。

  断章——卞之琳

  一.作者简介

  【卞之琳】(1910-2000),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现当代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被公认为是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二.背景介绍

  本诗选自卞之琳的《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是诗人的重要代表作。据诗人自己说,这首诗本来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自成一篇。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诗。

  三.细读感悟

  1.读出节奏;感受意蕴。

  2.这首诗由哪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

  “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桥”“楼”“明月”“窗子”。

  3.诗歌的意象是相互交叉重叠的,由这些意象组合成了四个美丽而形象的画面。这四个画面又有什么联系呢?

  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因为“看风景”这个动作产生了联系。

  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在“装饰”这一点上又产生了联系。

  看到的风景,进入梦里,将四个画面交叠在一起。那桥、那水、那楼、那船、那柳……那窗外的一切一切都溶在这一片淡雅、轻柔、迷蒙、缥缈的如织月色之中显得是那么神秘,那么奇妙,那么甜蜜,那么惬意,充溢着奇幻色彩、荡漾着温馨情调。

  4.从诗人描绘的四个相互联系的画面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反去装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

  5.这首诗蕴含着怎样的哲理?

  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对的,互相依存,息息相关。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可能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相对关系。

  风雨吟——芦荻

  一.作者简介

  【芦荻】1912年生,现代诗人。原名陈培迪,生于广东南海。曾与人合编刊物。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后任暨南大学教授。著有诗集《桑野》《驰驱集》《芦荻诗选》等,亦有诗歌理论、鉴赏文章和著作行世。

  二.细读感悟

  1.读出节奏;体会内涵。

  2.开头两句“卷”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卷”这个动词极为生动,突出风雨气势之猛烈、磅礴,描绘出了此时“大地”的动荡、不安和被裹挟的状态,自然的将大地与大海联系起来。

  3.诗中的“风雨”有哪些含义?

  不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对于“我”这样一个“年轻”没有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的“舵手”来说,也象征着“人生”的坎坷与磨难。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当时中国社会局势动荡不安,“风雨”更深层次的涵义是当时的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

  4.如何理解“年轻舵手的心”?

  “我”面对苦难中的祖国,就像年轻而缺乏阅历、经验的舵手一样,忧思满怀,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对中国社会前途、民族命运的感到忧虑的同时也激发了“我”敢于乘风破浪的强烈责任感、使命感。

  统一————聂鲁达

  一.作者简介

  【聂鲁达】智利著名诗人。13岁开始发表诗作,1923年发表第一部诗集《黄昏》,1924年发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自此登上智利诗坛。聂鲁达的一生有两个主题,一个是政治,另一个是爱情。

  二.细读感悟

  1.读出节奏;体会哲理。

  2.作者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个思想的?

  明确: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片花,所有的树与一棵树,都是多对一的关系。“多”和“一”本是对立的关系,但作者在此用“是”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统一的思想。

  3.如何理解“繁多是个谎言”?

  明确:作者先写到了花,又写到了叶,然而花、叶不论它们拥有怎样的万象姿态,它们的本质是为了结出果实,而果实的本质有是生命的传递。因此繁多是生物存在的表象,他们的本质都是统一的。

  4.有人说:“因为所有的叶都是这一片叶,所以认识了这一片叶就能对所有叶有所认识”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认同,将零散的事物化整为统一,通过事物现象归结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更清楚的认识,是人类本身就存在的认知规律。(不认同,从事物的独特性方面阐述,言之成理即可)

  【艺术特色】

  从这五首短诗中举例说说新诗的“新”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在形式上: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在韵律上,押韵比较松散,没有严格规定,但是一般还是遵循一定的韵脚,如《风雨》中的“来”“海”“怀”等。

  ②在语言上: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国外新语法,如“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霜风呼呼的吹着”等,语言散文化。

  ③观念上:追求个性与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与见解。

10、粤教版选修一《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二单元唐诗之旅(下)11咏物诗四首教案:《子规》)《葡萄》《赏牡丹》《小松》(粤教版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理解四首咏物诗所言之志。

  2、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

  3、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感情,体会“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生活感悟,并学习如何将自己的情感通过“一枝一叶”表达出来;尝试写一首咏物诗。

  教学重点:了解咏物诗托物言志的手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这个世界真美好!这个世界给我们很多的美的感动!看着这姹紫嫣红的春天,时常感叹生命的绚丽;看着那辽远无际的蓝天,时常感叹宇宙的恒常;看到莲花,想起了纯洁的爱情;看到杨柳,感受到惜别的情意;看到黑幕中悬挂的一轮明月,不禁想起了一首诗“楚楚心皎洁,盈盈清如晶。纤柔光似泉,斜移树影倾。”正所谓“一枝一叶总关情”,古代多少文人墨客借物抒情,借物述志,于咏物中寄情寓兴,赋予所爱之物以深意,于是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咏物诗。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咏物诗,一起来感受“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意蕴。

  二、推进新课:

  1、关于咏物诗: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古人很喜欢咏物,仅《全唐诗》已存6021首。

  1)概念:描写客观的“物”,细致刻划其外在形态或表现其内在精神品质,借以抒怀兴感,托物言志。

  2)特点: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2、读懂咏物诗的方法:

  1)写什么物,有什么特征。——概括事物的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精神品格)

  2)言什么志。——体会所言之“志”(思想、感情、志向、愿望等)

  3)有什么技巧。——分析表达技巧(比喻、象征、拟人、对比、侧面烘托)

  3、注意:1)物: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2)“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三、学习课文:

  (一)《子规》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顾况(725—814),字逋翁,苏州(今属江苏)人,唐肃宗至德二载(757)登进士第,曾为校书郎、著作佐郎,贞元初,因作诗嘲讽权贵,贬为饶州司户。曾至崂山受道箓,后传其隐居于茅山,自号华阳真人,有《华阳集》。顾况性诙谐,诗名较著。他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认为诗歌“信无逃于声教,岂徒文采之丽耶?”其诗多以揭露现实黑暗为主,如《囝》、《公子行》。

  2、子规──凄凉哀伤的象征: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苦啼,以致口中流血。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3、基本解读:此诗借咏子规,抒发诗人对历代遭受苦难、蒙受冤屈而死之人的深深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主旨)

  1)前二句“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说古蜀国国君杜宇冤死已经很久了,但他的魂魄所化的杜鹃鸟却长年啼叫,以致口中流血,令人闻而悲凄。“积”,指时间已过了很久。“啼血”,杜鹃的嘴是红色的,人多以其啼血所致。

  2)后二句“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对此一传说提出质疑:历代的冤魂多得很,如果这些冤魂都能如同杜宇那样化鸟鸣冤,那么这些冤魂所化之鸟到哪里去找那么多的山和树来栖身呢?“著”,附着,栖息。此二句翻出新意,以反诘语气,由鸟及人,由自然到社会的巧妙联想:历代冤魂何止亿万,而能得以显灵于人世的又有几多呢?如此看来,杜宇倒是其中之幸者。写历代冤魂之多,正是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

  4、小结:《子规》表面写鸟,实际是由鸟及人,托子规以抒愤世之情,将人间的冤屈之多且无处消解的现实尽收笔端。想象奇特,寓意深刻:有同情,有讽刺、有无奈。此诗借咏子规,抒发诗人对历代遭受苦难、蒙受冤屈而死之人的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

  4、鉴赏要点:这首诗主题鲜明,托物言情,借写子规表达自己的愤世之情。俗中见奇,翻出新意。开篇写杜宇化鸟,不过是相当俗见的题材。但后二句以反诘语气发问,由鸟及人,暗示之意深刻。

  (二)、《葡萄》

  1、背景资料:诗人于贞元十九年(803)十二月被贬阳山县,当时张曙亦被贬至临武(今属湖南)。元和元年二人遇赦同赴江陵待命。诗人在旅舍中写下此诗与张曙共勉。原诗题为《赠张十一旅舍三咏》,这是其中之一。

  2、葡萄原产西域,汉时有大宛国传入长安。蔓生木质,茎有卷须,能攀络他物,冬天落叶,初夏开花,秋天果熟,呈紫红色,味微酸,较甜。

  3、基本解读:这首诗通过描绘葡萄生长之态,表达自己仕途困顿、渴望有人援引的心情。(主旨)

  1)前二句“新茎未遍半犹枯,高架支离倒复扶”,写旅舍中的葡萄树经过人们的照顾后正待逢时生长之状。春夏之交,葡萄树上新的枝叶开始生长,但仍未完全复苏,尚有一半的茎条是干枯的。有人为其搭起了高高的架子,又将垂下的枝条扶上去。“支离”,指葡萄枝条杂乱的攀络状。

  2)后二句“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诗人希望种葡萄之人能对这株葡萄多加培育、让它结出丰硕的果实。“添竹”,指在架子上多加竹条,扩大修缮,将葡萄的枝蔓引好。“龙须”,比喻葡萄卷曲的藤蔓。

  3)小结:春夏之交,葡萄树上新的枝叶开始生长,但仍未完全复苏,尚有一半的枝条是干枯的。有人为其搭起了高高的架子,又将垂下的枝条扶上去。前两句写葡萄枝叶开始生长,但一般还枯老不堪。正是诗人自身处境的写照。后两句说要想葡萄如马乳般硕大丰盈,结满整个架子,就应该多插竹枝,牵引藤蔓。意思是我们要想成就大事业,得需要有人奖掖扶持。

  4、鉴赏要点:此诗咏物与言志融为一体。托物言志。表面写葡萄,实际是表达自己谪后的希冀。

  (三)、《赏牡丹》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贞元九年(793)登进士第,又登博学宏词科,授太子校书,迁监察御史。曾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革新活动,失败后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后历任连州、夔州、和州刺史。入朝为礼部郎中,复出为苏州、汝州、同州刺史。又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世称刘宾客。官终校检礼部尚书。刘禹锡与白居易齐名,自称之为“诗豪”,世称“刘白”。其诗简捷明快,风情俊爽,格律精切。仿民歌而作的《竹枝词》,在唐诗中别具一格,影响较大。

  2、牡丹是我国特产,素有花王、百两金之贵称。唐人认为牡丹是“万万花中第一流”(徐夤《牡丹花二首》)。

  3、基本解读:这是一首花王牡丹的赞歌。牡丹国色天香的独特魅力是诗人追求的一种理想的人格境界。

  1)前二句“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先评赏芍药和芙蕖。芍药,花开艳丽,更早为人们所喜爱。《诗经.溱洧》有句“赠之以芍药”,所以宋韩琦《北第同赏芍药》云:“郑诗已取相酬赠,未见诸经载牡丹。”但至唐,牡丹始贵,芍药地位渐不如牡丹,刘禹锡此诗也认为其格调不高,即“无格”。至于“芙蕖”,即荷花,自古以其高洁清静,或孤芳自赏,故刘此诗认为其“净少情”,即纯洁而寡情。

  2)后二句“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正面写牡丹。“国色”,古代指一国中最美的女子以此比喻牡丹,写出牡丹姿色远远在其他诸花之上。“唯有”写出牡丹在诸花中独一无二的地位,“真”字加强语气。如此高度的评价,顺势引出末句,即写了时人对牡丹的痴狂般的观赏习俗,又反映了牡丹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唐中书舍人李正封咏牡丹名句“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国色天香”成了人们对牡丹的定评。

  4、鉴赏要点:

  1)烘托手法的运用。这首诗写了三种名花,褒贬得都极有分寸。写芍药“妖”,是写其艳丽、妩媚之态,并非贬意;写荷花“净”,是洁净之意,这些都是对这两种名花的赞誉之词;诗人并没有因为突出牡丹而将这二花写得一无是处。但为了突出牡丹,诗人还是将这二花不如牡丹之处(无格、少情)写出以烘托牡丹的高贵富丽,令人喜爱,这是侧面烘托的手法。

  2)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使物性的花具有了人情味,全诗也就有了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四)、《小松》

  1、作者简介:杜荀鹤(846—904),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大顺二年(891)登进士第,但时局危乱,未得官职便还旧山。天占元年(904),朱全忠奏其为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遇疾,旬日而卒。

  2、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

  3、基本解读:这首诗写小松幼时人们对其忽视和长大后人们对其称赞的不同态度,批判了世人目光短浅,暗含了诗人身世之慨。(主旨)

  1)“自小刺头深草里”,写小松幼时生长在野草丛中,不为人注意。“刺头”即埋头,寓生机旺盛之意。

  2)“而今渐觉出蓬蒿”,写小松逐渐长大后,人们才发觉其已高出周围的蓬蒿了。

  3)“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时人对小松忽略了,等到它高耸人云后才来称赞。这种称赞又有多大意义呢?只有世上有识材之人,对小松这样将来能“凌云”之木多加爱护、培育,这样才有意义。“凌云木”,指必将凌驾云端的松树。后一“凌云”指高高凌驾云端的状态。故诗人感叹:“时人”目光短浅,不会将小松看作栋梁之材,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的“不识”,被忽视掉啊!

  4、鉴赏要点:此诗托物讽喻,借松写人,说理精当,寓意深长。

  四、归纳咏物诗步骤和方法:

  1、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

  2、挖掘物象内在品格和精神。

  3、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4、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5、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幼儿园中学教案推荐 托班语言教案:我陪娃娃出去玩 《人琴俱亡》学案一等奖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春》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五柳先生传》教案一等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铁骑兵》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 《云南的歌会》第一课时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巴东三峡》导学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马说》导学案一等奖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我的母亲》学案一等奖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诗词五首》《我理想中的学校》导学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中考复习热点精粹——名著阅读 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谈生命》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论语》精粹111句备课资料(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材文言文考点对应训练——中考组合类中考复习(九年级下册) 《云南的歌会》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安塞腰鼓》导学案一等奖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虞美人》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二选修) 《师说》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四)

最新中学教案 部编九(下)《短诗五首》精品教案一等奖:月夜、萧红墓畔口占、断章、风雨吟、统一 《蒲柳人家》教案一等奖及反思(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林黛玉进贾府》参赛说课稿(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高二语文必修五《装在套子里的人》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作文《怎样选材》教学设计 《周亚夫军细柳》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材目录 九年级语文上册词语解释汇编 《逍遥游》学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游褒禅山记》优质课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相关信息 风雨哈佛路观后心得感想范文 风雨哈佛路的观后心得体会范文 精品六一儿童节感受范本 风雨哈佛路观后心得体会范文 精品店标语86句 风雨交加心情说说215句 精品川菜的好评用语模板38句 精品黄酒好评50句模板 精品端午节个人感想例文 风雨哈佛路的观后心得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