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灯笼》知识点预习导学案一等奖设计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中学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灯笼》知识点预习导学案一等奖设计

时间:2022-11-04 13:38:18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灯笼》知识点预习导学案一等奖设计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中学教案的您有所帮助。

1、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灯笼》知识点预习导学案设计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文中“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

  2.分析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情感。

  二、作者简介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其代表作有《潞安风物》《黑红点》《北极星》《忘年》《烟尘记》等。

  一、字音词义

  神龛kān:旧时供奉神像或神主的小阁。

  皎jiǎo洁:明亮洁白,多形容月光。

  可悯mǐn:令人怜悯。

  凑巧:正好赶上。

  争讼sòng:因争论而诉讼。

  斡wò旋:调停,调解。

  静穆mù:安静而严肃。

  怅chàng惘wǎng:因失意而心事重重;惆怅迷惘。

  点缀:衬托、装饰,使更美好。

  不甚了然:不是非常清楚,即明白一点,但是不完全。

  人情世故:为人处世的道理。

  垂珠联珑: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邸的奢华。

  二、主题概述

  作者运用散文的自由笔法,回忆其早年与“灯笼”有关的一些生活景象,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自己乃至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流露出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并在结尾处结合当时的国运时事,借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明要做抗日“马前卒”的心愿,传达出那个时代的“正能量”。

  三、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说“火”。先说小孩喜欢火的天性,再说大人也须用火,为后文写“灯笼”作铺垫。

  第二部分(第2-11段):文章主体。写“我”有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

  第三部分(第12段):结尾说“火”。灯笼不足以言志,火把、探海灯和燎原烈火方能寄情。

  四、思考探究

  1.“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赏析这句话。

  将“飞蛾扑火”与小孩子对火的喜爱进行类比,强调了小孩子对火、亮喜欢之强烈。使内容生动形象、浅显易懂,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文章第1段叙写了小孩子喜欢火、光的情景,请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避免叙述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作铺垫。

  3.“路上黑,打了灯笼去吧。”一句话单独成段有何作用?

  这是慈母经常吩咐“我”的一句话,属于语言描写,这句话对为生活在外挣扎的“我”来说是美好的回忆和极大的慰藉。这句话单独成段,强调了它给“我”留下了难以忘却的记忆,并引出下文“我”对小时候上灯学的回忆。

  4.村头挂灯笼有什么作用?

  ①有行好的意思。②孤行客“四面虚惊”的时候得到慰藉。

  5.“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赏析这两句话。

  这两句话采用了用典的修辞手法。李愬、蒙恬等昔日大将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寇,保家卫国,其英雄事迹与日月同辉,激励着后人。作者愿做“灯笼下的马前卒”,表达了他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

  6.结合文意,分析结尾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态度?

  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作者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地希望自己能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家园。

  7.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

  作者喜欢灯笼的过程是一个感情与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④灯笼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⑤灯笼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了作者的爱国热情。

2、《灯笼》导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理清思路,了解灯笼的对于那个年代人的重要意义与灯笼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2.品读语言,感受作者的语言风格。

  3.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

  【相关链接】

  1.走近作者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笔名山屋、山荪,是我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1906年3月13日出生于山东省莱芜市吴花园村。抗战前,还在山东省教育厅担任过高等教育股主任科员、莱阳简易师范学校校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满怀报国之志,毅然放弃了优裕的生活,于1938年4月投奔革命圣地延安,先在抗日军政大学第四期一大队政治班学习四个月,后到晋东南前方工作,写了《潞安风物》、《冰州行》、《响堂铺》、《路罗镇》等大量作品。

  2.文学常识

  “朱门”——古代王侯贵族的住宅大门漆成红色以示尊贵,古以“朱门”为贵族邸第的代称。

  “雪夜入蔡”——李愬雪夜入蔡州(夜袭蔡州之战)在中外军事史上被人广为津津乐道。“悬军奇袭,置于死地而后生”,唐朝后期名将李愬雪夜袭取蔡州,擒获吴元济之役,是一成

  功的奇袭战的典型战例。

  【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争讼()领域()斡旋()静穆()怅惘()

  锵然()褪色()燎原()熙熙然()马前卒()

  2.解释下列词语。

  争讼:斡旋:

  怅惘:锵然:

  静穆:燎原: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文本理解

  1.第一段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请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2.结合全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喜爱灯笼?

  探究点二:综合探究

  3.品言酌句。

  (1)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

  着照路的灯笼。

  (2)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3)雪夜入蔡,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

  4.文章结尾说:“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拓展提升】

  灯笼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1.灯笼在电灯未普及的时代,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你也说说你了解的灯笼文化吧!

  【当堂检测】

  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那种迹近恐吓(xià)的话,但偷偷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

  B.雪夜驰马,荒郊店宿(sù),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

  C.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怅

  惘(wǎng)。

  D.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zú)。

  2.搜寻几句关于灯笼的诗句,感受古人对灯笼的情感。

3、《灯笼》优秀导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理清思路,了解灯笼的对于那个年代人的重要意义与灯笼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2.品读语言,感受作者的语言风格。

  3.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

  【相关链接】

  1.走近作者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笔名山屋、山荪,是我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1906年3月13日出生于山东省莱芜市吴花园村。抗战前,还在山东省教育厅担任过高等教育股主任科员、莱阳简易师范学校校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满怀报国之志,毅然放弃了优裕的生活,于1938年4月投奔革命圣地延安,先在抗日军政大学第四期一大队政治班学习四个月,后到晋东南前方工作,写了《潞安风物》、《冰州行》、《响堂铺》、《路罗镇》等大量作品。

  2.文学常识

  “朱门”——古代王侯贵族的住宅大门漆成红色以示尊贵,古以“朱门”为贵族邸第的代称。

  “雪夜入蔡”——李愬雪夜入蔡州(夜袭蔡州之战)在中外军事史上被人广为津津乐道。“悬军奇袭,置于死地而后生”,唐朝后期名将李愬雪夜袭取蔡州,擒获吴元济之役,是一成

  功的奇袭战的典型战例。

  【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争讼()领域()斡旋()静穆()怅惘()

  锵然()褪色()燎原()熙熙然()马前卒()

  2.解释下列词语。

  争讼:斡旋:

  怅惘:锵然:

  静穆:燎原: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文本理解

  1.第一段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请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2.结合全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喜爱灯笼?

  探究点二:综合探究

  3.品言酌句。

  (1)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

  着照路的灯笼。

  (2)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3)雪夜入蔡,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

  4.文章结尾说:“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拓展提升】

  灯笼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1.灯笼在电灯未普及的时代,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你也说说你了解的灯笼文化吧!

  【当堂检测】

  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那种迹近恐吓(xià)的话,但偷偷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

  B.雪夜驰马,荒郊店宿(sù),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

  C.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怅

  惘(wǎng)。

  D.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zú)。

  2.搜寻几句关于灯笼的诗句,感受古人对灯笼的情感。

4、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导学案

  第24课 唐诗二首

  【导学目标】

  1.了解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语言,感受诗歌意境,学习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感受诗人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4.品味描写外貌和刻画心理的诗句。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课时计划】

  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课时完成《卖炭翁》。

  第一课时 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情景导入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这首诗是杜甫晚年的重要作品。安史之乱以后,杜甫流落到四川成都,求亲告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找到了一块荒地,盖了一座小茅草房,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茅屋刚盖起不久,就在这年的八月遭到一场暴风雨的洗劫,屋顶的茅草被刮走,屋内彻夜漏雨不止,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感慨。

  自学互研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三重茅(chóng)    挂罥(juàn)

  长林梢(cháng)沉塘坳(ào)

  布衾(qīn)大庇(bì)

  怒号(háo)突兀(wù)

  广厦(shà)见此屋(xiàn)

  2.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著有《杜工部集》。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读准节奏,选择一节划分节奏,并试读。

  【交流点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读通诗意。

  【交流点拨】(选择第1、2节),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的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江对岸。飞得高的茅草悬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没有用处,只好回来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3.你认为这首诗可分几层?并概括层意。

  【交流点拨】每节为一层。第一节五句:秋风破屋。第二层八句:群童抱茅。第三层五句:长夜难眠。第四层六句:直抒感慨。

  合作探究

  步骤三 研读赏析 深层探究

  1.朗读第一节诗,思考问题:

  (1)作者描写秋风,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凶猛”等词语?

  【交流点拨】“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又运用了拟人手法。

  (2)“卷”和“吹”“掀”相比,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好在哪里?

  【交流点拨】“吹”字不能写出风的力度;“掀”字又表现不出茅草的动态。“卷”字则既写出风的迅猛,又表现出茅草的动态;更形象,更有力。

  (3)“卷”后面的动词还有哪些?这样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后面还有“飞”“洒”“挂”“飘转”“沉”等动词,刻画了茅草飞扬的动态画面。

  2.研读赏析第2节,思考下列问题:

  (1)当看到茅草屋被秋风摧毁后,诗人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交流点拨】着急、发怒、无可奈何。

  (2)诗人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写此诗时,杜甫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是否用得不准确?

  【交流点拨】没有不准确。一个“老”字是写心情,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交瘁。

  (3)“归来倚仗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交流点拨】一叹天公无情,茅屋被吹破;二叹儿童幼稚,不明作者苦难;三叹黎民生活困苦(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步骤四 品味语言 探究主题

  1.第三节诗中,哪些词语用得好?找出来赏析一下,体会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语言锤炼功夫。

  【交流点拨】示例一:“雨脚如麻”中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示例二:“冷似铁”中的“铁”字说明被子很旧,很脏——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洗,或者没有钱买,只有一床被子,无法拆洗;很冷、很硬,并且还破了,这说明作者的生活很困窘。

  2.第四节中,漫漫长夜,诗人在想些什么呢?

  【交流点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3.怎样看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

  【交流点拨】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关心民间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他的茅屋几乎被狂风和顽童完全摧毁。又遇上了连绵不断的秋雨,屋漏床湿,被冷似铁,全家无法安眠,处境十分悲惨。但诗人从切身体验,推己及人,以天下之忧为忧,渴望有广厦千万间为天下贫寒之士解除痛苦,甚至想以个人的牺牲来换取天下寒士的欢颜。

  4.自由背诵这首诗。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破败了一座茅草屋,却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篇。陕西民歌中有“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的句子,这是对诗人的爱戴和敬仰。让我们怀着对杜甫的崇敬之情,再次齐读全诗,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2.拓展延伸

  找一找杜甫忧国忧民的诗歌名句。

  【交流点拨】①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③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板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风破屋群童抱茅夜雨沾湿推己及人叙事抒情忧国忧民),sdo5(心怀天下))

  课后反思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

  第二课时 学习《卖炭翁》

  情景导入

  同学们,以前我们学过欧阳修的《卖油翁》,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不再卖油了,改卖炭了。它就是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我们一起去看看在卖炭翁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

  自学互研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两鬓(bìn) 伐薪(xīn) 口称敕(chì) 叱牛(chì)

  2.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唐朝著名诗人,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

  3.背景资料

  宫市为什么会给人民带来苦难呢?咱们必须了解什么是宫市。从字面上理解,宫是皇宫,市是买卖采购的意思,所谓宫市,是指皇宫里需要的物品派宦官(也叫“太监”)到市场上去购买。派出去的宦官,就叫宫使,即皇帝的使者。本来,为皇宫采购物品,是由官吏负责的,但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被他们抓去了,宦官这种角色以宫使的身份到市场上去为皇宫购买物品,还能搞公平交易吗?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多媒体播放课文,范读录音。

  (2)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3)学生自由读,读出节奏和韵律。

  2.这是一首什么诗?它包括哪些要素?

  【交流点拨】这是一首叙事诗。它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3.这首叙事诗,围绕着“炭”写了哪几件事?

  【交流点拨】它记叙了卖炭翁烧炭送炭以及被掠夺的经过。(卖炭——烧炭——抢炭)

  合作探究

  步骤三 研读诗歌 深层探究

  1.开头一句交代卖炭翁伐薪烧炭的地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交代?

  【交流点拨】地点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为下文埋下伏笔,说明路远,下雪天的山路必然难行。

  2.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卖炭的老翁呢?说说他的长相怎么样?

  【交流点拨】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3.在描写人物中,这叫什么描写?这句话中“两鬓苍苍”说明了什么?这样年龄的人有什么特征?为什么要这样写?

  【交流点拨】属于外貌描写。说明年龄大。特征:动作慢、力气小、劳动艰辛、劳动力弱。这样写形象逼真地刻画了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现老人烧炭的艰辛。说明炭的来之不易。

  4.同学们可以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周围,这些“两鬓苍苍”的人都在干什么呀?

  【交流点拨】休息、看电视、打太极、看孩子、做饭等。享受晚年。

  5.文中的老翁在年龄很大的时候自己砍柴烧炭,以卖炭为生,他的生活过得怎么样呢?能否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呢?

  【交流点拨】可怜。

  6.哪句话说明卖炭翁可怜?

  【交流点拨】可怜身上衣正单。

  步骤四 赏析语言 体味内涵

  1.老翁盼望天气寒冷一些,好让自己的炭卖一个好价钱,终于盼来了“夜来城外一尺雪”,看样子,他一年辛苦的劳动就要换来收获的喜悦了,于是他“晓驾炭车辗冰辙”,充满希望地上路了。那这一路上老人运炭艰苦吗?

  【交流点拨】“一尺雪”说明什么?(天气很冷,雪很大,路必难行);

  “辗冰辙”说明了什么?(说明炭很重,冰冻路很滑,很难走,车速必然很慢)

  “晓驾炭车”“日已高”说明了什么?(路途遥远)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这一句哪几个字写出了运炭的艰辛?(“困”“饥”“歇”三个字进一步形象地、准确地写出了运炭的艰辛。由于路途遥远,行路艰难,所以到“牛困人饥日已高”的时候,才到了“市南门外”,老人疲劳,饥寒交迫,只得坐下在泥中歇息。烧炭难,运炭难,这一车炭来得容易吗?)

  2.这首诗揭露了“宫市”是一种极不公平的“交易”,是对劳动人民的残酷掠夺,你可以从哪些诗句感受到这一点?

  【交流点拨】“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说明这桩买卖是强迫的),“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表明一车炭的价值很高,而货与款是极不等价的。)

  真是一个可怜的人!就这样,作者通过一步步的铺垫渲染,通过细腻的肖像、动作、心理描写以及对比的运用,反映了百姓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宫使掠夺的本质。诗中无一字谴责,但我们在字里行间能深切的体会到同情、痛恨,能触摸到诗人的善良的心。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白居易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他对这种现象深恶痛绝,拿起笔写下《卖炭翁》,通过描写一位卖炭老人的遭遇,揭露了社会的黑暗,批判了宫市害民的现象:劳动者劳而不得,统治者不劳而得,仗势欺压百姓,任意勒索,公然掠夺。宫市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剥削方式。

  2.拓展延伸

  卖炭翁的命运是悲惨的,是由他所处的社会地位决定的。而我们现在,坐在这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不担心饥饿、冷暖,是因为我们赶上了好日子。因此,身在福中要知福。要好好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板书设计】

  卖炭翁烧炭→艰苦卖炭→心酸抢炭→可怜同情疾苦揭露罪恶

5、《灯笼》导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理解“灯笼”所体现出的深刻的文化内涵。

  3、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体会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和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的“灯笼”是写作对象,也是文章的线索,全文是围绕“灯笼’来写的。作者描述灯笼的意图,以及灯笼背后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和家国情怀。引导学生理解这一问题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背景资料

  本文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作者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这些关于灯笼的记忆,既有文化上的,也有情感上的。作者顺着自己的思路写来,意绪纷繁。

  一、自主预习1、正音

  神龛司马懿斡旋怅惘幽悄霍骠姚

  2、释义

  1、人情世故:为人处世的道理。

  2、斡旋:调停、调解

  3、熙熙然:温和欢乐的样子。

  4、怅惘:惆怅迷惘;心里有事,没精打采。

  5、不甚了然:不太了解;不怎么清楚

  二、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的准确读音,并考虑课文大意。)

  2、学生朗读。(边读边整体感知本文的层次结构)

  三、整体感知划分结构:

  第一部分(1-2段)

  第二部分(3-12段)

  第一层(3~5段)

  第二层(6、7段)

  第三层(8~10段)

  第四层(11、12段)

  四、再读课文,合作探究,理清情节

  1、让学生细读课文,思考问题: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和联想具体有哪些呢?

  2、提出突破口问题:这篇文章,围绕“灯笼”写了作者的一些记忆和联想,你觉得作者为什么会喜欢灯笼呢?

  3、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悟和启示?

  五、速读课文,合作讨论写作特色

  (1)使用方言,地方味浓

  (2)乡情民俗,诗词典故

  (3)描绘朴实动人

  六、小结文章中心

  答案示例:

  划分结构:

  第一部分(1-2段)总说喜爱灯笼的原因。

  第二部分(3-12段)通过对灯笼的回忆、联想,表现了浓浓的家国情怀。

  第一层(3~5段)通过追述与灯笼有关的旧事,表现孩童时代家中那暖暖的亲情。

  第二层(6、7段)在对家乡的追忆中,展示家乡淳朴的乡情和民俗风貌。

  第三层(8~10段)在对灯笼的认知中,感受到了朝代的更替变迁。

  第四层(11、12段)情感升华为家国情怀,愿做保家卫国的“马前卒”。

  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和联想具体有哪些呢?

  1)提着灯笼,迎回祖父。2)接过纱灯,上下灯学。3)跟着龙灯跑,伴着小灯睡。4)族姊远嫁,姊家衰败。5)在纱灯上描红。6)对宫灯的想象。7)联想古代将领挑灯看剑。8)抗击敌人的情景。

  你觉得作者为什么会喜欢灯笼呢?

  (①、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人的慈爱和“我”的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

  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③、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④、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⑤、引发作者联想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悟和启示?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虽然我们个人的力量很渺小,但只要我们团结起来,共同抵御侵略,共同抗击敌人,就一定会打败敌人,取得胜利。)

  写作特色:1、使用方言,地方味浓

  “燃滴滴金”、“上下灯学”、“家来睡”等,都富有浓浓的家乡味道。

  2、乡情民俗,诗词典故

  如:第2段,写“灯笼”引“我”想起“台上的小丑,《司马懿探山》”

  第8段,引用《宋史•仪卫志》的记载;

  第11段,“醉里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

  3、描绘朴实动人

  如:“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头呵狗的声音”

  第3段,写“村犬遥遥向灯笼吠了,认得了主人,近前来却又大摇其尾巴”。这些描绘就非常朴实,写出了农村中的淳朴生活。

  小结

  作者运用散文化的笔法,抒写了关于灯笼的一些回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自己乃至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特别是结尾处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了作者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

6、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灯笼》导学案

  王平

  【学习目标】

  1.识记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了解灯笼,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

  过程与方法

  朗读课文,合作探究,理清课文思路,学习作者以散文的自由笔法叙写有关灯笼的记忆,借以抒发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灯笼的特殊情感,激起对民俗文化的关注,热爱现在和平幸福的祖国。

  目标达成:

  理清作者思路,学习文中以散文的自由笔法叙写对有关灯笼的回忆。

  难点体会作者对灯笼的多样情感,并上升到家国情怀。

  【创境激趣】

  在今天人们看来灯笼只不过是孩童的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尚未普及的时代,灯笼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手中灯笼点亮,指引人们返回温暖的家中;村口红灯高照,慰藉着孤行客“四面虚惊”的心;宅第红灯高挂,则显示着主人的地位和权势……灯笼也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吴伯箫的散文《灯笼》。

  【自学导航】

  1、作者介绍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笔名山屋、山荪,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

  他的散文《南泥湾》《一坛血》《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我没见过长城》等,作为范文收入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早》被编入小学语文教材,其数量之多在同代作家中首屈一指。这些作品以其真挚深厚的情感,朴实动人的描绘,严谨缜密的结构,清丽洗炼的语言,赢得了广大师生的喜爱。

  2、文本链接

  灯笼,一种笼状灯具。其外层多以细篾或铁丝等制骨架,而蒙以纸或纱类等透明物,内燃灯烛。供照明、装饰或玩赏。

  中国的灯笼综合了绘画艺术、剪纸、纸扎、刺缝等工艺,在中国古代制作的灯彩中,以宫灯和纱灯最为著名。中国有灯是秦汉以后的事,有纸灯笼又是在东汉纸发明之后。

  中国的灯笼,不仅是用以照明,还有其他意义。唐开元年间,为了庆祝国泰民安,人们扎结花灯,借着闪烁不定的灯光,象征“彩龙兆祥,民阜国强”,花灯风气从此广为流行。旧时每年正月私塾开学时,家长会为子女准备一盏灯笼,由老师点亮,象征学生的前途一片光明,称为“开灯”。又由于“灯”字音和[添丁]相近,所以灯笼也用来祈求生子。到了“日据”时代,爱国志士们在灯笼上绘制民间故事,教导子孙认识自己的文化,所以又具有薪火相传的意义。

  【合作探究】

  1.朗读课文,注意文中重点字音词意。

  争讼(sòng) 领域(yù)     斡旋(wòxuán)

  静穆(mù)怅惘(chàngwǎng)锵然(qiānɡ)

  褪色(tuì)燎原(liáo)熙熙然(xī)

  暖融融(rónɡ)

  争讼:因争论而诉讼。

  斡旋:调停,调解。

  静穆:安静庄严。

  怅惘:惆怅迷惘;心里有事,无精打采。

  燎原:(大火)延烧原野。

  熙熙然:指一副温和欢乐的样子。

  马前卒:旧时指在马前供奔走役使的人,现用来比喻在前面奔走效力的人。

  人情世故:为人处世的道理。

  2.数一数,文中提到哪些灯笼?

  用于照明的灯笼,村头挂红灯笼,元宵节龙灯、跑马灯、字谜灯,族姊远嫁时轿前轿后灯、官衔灯、朱红纱灯、宫灯,塞外帐营灯笼。

  3.简要概括一下文中叙述了有关灯笼的哪些事情?讨论明确:

  (1)没月亮夜晚,提着灯笼接回祖父,听讲掌故;

  (2)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母亲特别预备了小纱灯,并留着消夜食品;

  (3)村头挂红灯,行好运,为夜行人照路;

  (4)元宵节凑热闹,看灯笼;

  (5)族姊远嫁时,在轿前轿后挂灯笼显华贵;

  (6)在纱灯上用朱红描宋体,是一种爱好;

  (7)遥想宫灯的那份孤寂;

  (8)赞美塞外帐营中的灯笼,豪情满胸。

  【展示提升】

  1.第1自然段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亮光的情景,请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避免叙述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做铺垫。

  2.第2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概括写儿时有关灯笼的回忆。用“想起……想起……想起……”引导排比句,细数提起灯笼引发的回忆,也引领下文具体回忆与灯笼有关的内容。

  3.继续朗读课文,结合文章内容,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路上黑,打了灯笼去吧。

  引用母亲的话语,引出关于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的往事,母亲为“我”特别预备小纱灯和消夜食品。这一句话看似突兀,却表露出母亲浓浓的慈爱。

  (2)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表面写族姊家华贵朱门颜色变暗淡了,不再鲜艳了,实际上写族姊家庭早已衰败。

  (3)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

  李愬、蒙恬等昔日大将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寇,保家卫国,其英雄事迹与日月同辉,激励着后人,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

  4.文章结尾说:“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结合文章,分析这句话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今天我们如何看待这种情感态度?

  (1)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2)作者的爱国情怀值得肯定。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也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催人奋进。作者没有只是沉浸在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中,也没有单纯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而是由追忆历史转而表现国难现实,并大声疾呼,表达了爱国的热情。这种情感在我们今天也是不可缺少的。

  5.总结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有哪些。

  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

  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

  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

  ④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

  ⑤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强化训练】

  1.写法自由,内容丰富。

  作者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这篇文章,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其中有文化上的:在纱灯上描红,爱的是那份雅致;对宫灯的想象,体验的是深长的历史况味。有情感上的:挑着灯笼,迎回祖父,长幼情笃;接过纱灯,上下灯学,母子情深;跟着龙灯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入梦,绽放着飞扬的青春;族姊远嫁,进士第的官衔灯映照着褪色的朱门,记录着岁月的沧桑……

  2.感情真挚,富于变化。

  作者顺着自己的思绪写来,孩童心性,往昔经历,乡情民俗,诗词典故,自然流淌出来,意绪纷繁。结尾处,情绪陡然一扬,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由此跳出个人情感圈子,升华为家国情怀的表达,情感也转而悲壮激越。从文中我们能感爱到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归纳总结】

  第一部分(1):由小孩喜欢火、亮光引出下文有关灯笼的回忆。

  第二部分(2~9):叙述记忆中种种有关灯笼的往事。

  第三部分(10~12):写到宫灯和帐营中的灯,作者喜爱灯笼的情感上升到一种家国情怀。

  【板书设计】

  灯笼火、亮光引回忆提灯笼、迎祖父 长幼情上灯学、挑纱灯母子情村头挂红灯行好运元宵节看灯入迷留恋族姊远嫁,轿挂灯岁月情纱灯描字爱雅致宫灯历史况味帐营灯家国豪情

7、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灯笼》优秀导学案

  在几十年的革命征程中,他始终保持着党的优良传统,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对人民有着朴素深厚的感情。无论是当革命顺利或受挫折时,还是个人愉快或苦恼时,都以党的事业为重,乐观向上,充满信心。十年动乱期间,他被批斗下放工厂,没处交党费,就自己做了一个红布口袋,每月按时把党费放在里面,把向党的汇报写在小本子上。他人如其文,有着崇高的思想境界。他身居高位而不谋私利,在北京工作多年,一直住在一个大杂院里,经常和普通百姓一样,上下班挤公共汽车。他秉性耿直,对人诚恳,从不计较个人恩怨。临终时他对子女们说:“我死后不要给人民添任何麻烦,不通知亲友,不举行任何仪式,希望把骨灰撒在家乡的泰山。”他作为一个有高尚情操、一身正气的文化名人,给我们留下了永恒的纪念以及珍贵的回忆。他,就是中国当代著名散文家、教育家吴伯箫先生。

  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重要生字词,了解作者。

  2.掌握文中的典故及其作用。

  3.体会作者赋予灯笼的双重意义及作者的家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文艺工作者张志民同志曾说:“他的文章质朴、味厚,他把浓郁的感情揉进朴素的文字里,从不使用华丽的辞藻,从不多加一点可有可无的装饰,那简洁的语言,淡雅的叙述……”这个深受赞誉的“他”就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散文家、教育家吴伯箫先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文章《灯笼》,来感受吴伯箫先生文章的“质朴、味厚”。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焚身(fén)  恐吓(hè)  神龛(kān)

  皎洁(jiǎo)犬吠(fèi)争讼(sòng)

  斡旋(wò)静穆(mù)怅惘(wǎng)

  铿然(kēng)官衔(xián)褪色(tuì)

  可悯(mǐn)

  2.解释下面词语。

  斡旋:调停,调解。

  幽悄:幽深寂静。

  静穆:安静庄严。

  思慕:思念(自己敬仰的人)。

  怅惘:惆怅迷惘;心里有事,没精打采。

  铿然:形容声音响亮有力。

  人情世故:为人处世的道理。

  3.作者链接。

  吴伯箫(1906—1982),山东省莱芜人。原名熙成,笔名山屋、山荪,散文家、教育家。吴伯箫一生鞠躬尽瘁,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繁忙的教育工作之余,他撰写了大量充满革命激情的散文,并翻译过海涅的诗《波罗的海》。代表作有《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等。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1.通读全文,说说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有哪些。

  【交流点拨】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关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④灯笼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⑤灯笼使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2.第一段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避免叙述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做铺垫。

  3.读第八段,说说你对“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一句的理解。

  【交流点拨】古代王侯贵族的住宅大门漆成红色以示尊贵,古以“朱门”为贵族宅邸的代称。表面写族姊家华贵朱门颜色已褪,实际上写族姊家早已衰败。

  4.读第十一段,说说“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一句运用了什么典故?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雪夜入蔡”指的是唐代名将李晟之子李愬的故事,他有谋略,善骑射。宪宗元和八年(814年),淮西吴元济反叛,朝廷出兵讨伐,屡招败绩。这时,李愬自求参战。元和十一年(817年)十月,雨雪不止,李愬乘吴元济不备,突出奇兵,袭击吴元济的重地蔡州。此战役为历史上著名的奇袭战例。

  “胡人不敢南下牧马”指的是蒙恬率军反击匈奴的故事。公元前215年,在黄河之滨,蒙恬率军与匈奴骑兵开战,蒙恬的军队击败匈奴各部大军,迫使匈奴望风而逃,远去大漠以北七百里。

  这里借用典故,写李愬、蒙恬等昔日大将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寇,保家卫国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

  5.文章结尾说:“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结合文章,分析并评价这句话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交流点拨】作者热烈赞颂了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评价:作者的爱国情怀值得肯定。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也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催人奋进。作者没有只是沉浸在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中,也没有单纯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而是由追忆历史转而表现国难现实,并大声疾呼,表达了爱国的热情。这种情感在我们今天也是不可缺少的。

  6.结合全文,说说文中“灯笼”的意义有哪些。

  【交流点拨】文化意义:在纱灯上描红的雅致;对宫灯的想象,是深长的历史况味。情感意义:提着灯笼迎接祖父,体现长幼深情;上学放学母亲接灯的母子深情;跟着各种灯跑,是飞扬的青春激情;族姐家门的官衔等,记录的是岁月的沧桑感。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课外阅读吴伯箫的其他散文,如《南泥湾》《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我没见过长城》等,试比较与本文的风格有什么异同点。

8、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唐诗二首》精品导学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学习目标】

  1.结合注释初步了解诗歌,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怀。

  2.朗诵本诗,体会本诗的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其风格沉郁顿挫。

  2.写作背景

  “安史之乱”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759年,杜甫一家辗转流落到四川成都,靠朋友的资助在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暂时有了安身之处,但生活依旧是清苦的。

  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自主学习】

  1.注音

  怒号()挂罥()突兀()布衾()

  俄顷()丧()乱广厦()见()此屋

  长()林梢三重()茅沉塘坳()庇()

  【整体感知】

  诵读课文,尝试翻译全文大意: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合作探究】

  1.诗歌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2.诗歌为我们呈现了几幅画面?给每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

  3.画面里描写秋风、茅屋以及“我”的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并用一个含“痛”的词组表达“我”的情感。

  【拓展延伸】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寄托了诗人怎样的理想?有何现实意义?

  【课后集训】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高者挂罥(罥:挂,缠绕)长林梢

  B.下者飘转沉塘坳(塘坳:低洼积水的地方)

  C.秋天漠漠(漠漠:乌云密布的样子)向昏黑

  D.俄顷(俄顷:突然)风定云墨色

  2.题目“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什么意思?“歌”该怎样解释?

  3.默写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最后一段表现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忧国忧民的崇高理想的几句诗。

  4.诗人杜甫在这首诗中忧思深广,推己及人,舍己为人,但他却对“公然抱茅入竹去”的南村群童说是“忍能对面为盗贼”,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5.联系全诗,简要分析“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几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卖炭翁》

  【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所表达的中心。

  2.通过朗读领会人物形象,感受作者情感。

  【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现实主义诗人。

  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倡导了“新乐府运动”,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闲适、感伤、杂律。

  他的诗,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卖炭翁》是一首叙事讽喻诗。

  2.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作于元和四年(809)。

  题下自注:“苦宫市也”,说明了诗的主旨:一是指百姓苦于宫市的巧取豪夺;二是指宦官的恶行,败坏了宫市之名,毁了皇家的声誉。既为民生叫屈,又为皇上担忧。

  韩愈《顺宗实录》一语道破:“名为宫市,其实夺之。”

  【自主学习】

  1.注音

  鬓()辗()辙()

  骑()敕()叱()

  将()系()

  【整体感知】

  诵读课文,尝试翻译全文大意: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合作探究】

  1.诗歌出现了哪些人物?

  卖炭翁和黄衣使者白衫儿(宫使)

  2.诗歌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一个卖炭翁辛苦烧的一车炭最终被宫使用半匹红绡一丈绫掠夺一空

  3.围绕炭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

  烧炭——运炭——被夺炭

  【拓展延伸】

  角度一:知道人物形象刻画方法

  1.诗中刻画了两组人物,请分别用一个词概括人物形象。

  2.本诗中有哪几种人物描写方法,举出诗句进行说明?

  角度二:体会对比的写作手法

  “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对比,写出了宫使掠夺的残酷;

  “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劳动者的艰辛,宫使的得意忘形、骄横无理;

  “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写出卖炭翁买衣食的迫切心情及艰难处境。

  角度三:把握作者的情感

  作者对卖炭翁给予深切的同情,对宫市的暴行进行了揭露,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角度四:尝试归纳主旨

  本诗通过记叙(),揭露了()的罪恶和()的残暴,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

  【课后集训】

  1.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以外貌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辛酸劳作。

  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以心理描写反映了卖炭翁悲惨的生活境遇。

  C.“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以神态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勇敢反抗。

  D.“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以动作描写揭露了宫使凶残掠夺的面目。

  2.下列对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卖炭翁》一诗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B.“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

  C.“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而小太监手里却有“文书”和“敕”,这两个词表现了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

  D.“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就直接写出了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形象地写出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3.下列对诗歌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从题下自注“苦宫市也”,可以看出诗的主题在于揭露唐朝宫市的公开掠夺性。

  B.白居易是宋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与唐代的李白、杜甫一样都是著名诗人。

  C.全诗完整地记述了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刻画了卖炭翁受压榨受欺凌但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

  D.“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运用叙述,“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则运用说明,全诗笔法简洁,富有表现力。

9、《记承天寺夜游》预习导学单导学案设计(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3、品味朴素自然、意味隽永的语言。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

  学法指导:朗读法合作讨论法

  【课前预习导学】

  1、关于作者: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苏轼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他的诗浪漫瑰丽,气势不凡;他的词境界高远,开启宋词豪放一派;他的书法大气淋漓,并列“宋四家”之一;他的绘画也自成一家,为后人所称道。在散文方面,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仅创作数量很大,而且以气势纵横,变化多姿,畅达明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官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人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断章取义。八月,将他逮捕入狱。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他几次都差点丢了性命。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张怀民,1083年贬黄州,起初寓居承天寺,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为品格清高超逸之人。

  3、解题: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叙描写,也可以抒情议论,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因此,它可以写景状物如《核舟记》,也可以叙事如《桃花源记》,也可以将写景状物与议论抒情结合起来像《小石潭记》。

  一、初读课文

  1、读准节奏(A+B+C)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再读课文,对照书上注释、查阅工具书并结合相关资料,逐字逐句理解文意。

  1、解释下列词语(A+B+C)

  (1)欣然起行()(2)遂至承天寺()(3)水中藻荇交横()(4)盖竹柏影也()(5)相与步于中庭()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7)庭下如积水空明()

  2、翻译下列句子(A+B+C)

  (1)相与步于中庭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三读课文

  1、文章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谈一谈?(A+B+C)

  2、叙述部分分别交代了哪些要素?(A+B+C)

  3、文章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试把文章中写月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说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A+B+C)

  4、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适?(1、丛中蛙鸣不断。2、村中狗吠鸡鸣。3、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为什么?(B+C)

  5、文章的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具体谈谈自己的想法。(B+C)

  6、你认为文中的“闲人”包含了哪几层意思?(C)

  四、作业:

  1、导单(ABC类已标出)+背诵

  一、翻译句子。(A+B+C)(25分)

  (1)相与步于中庭。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本文作者__________,字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朝代)人。与父________、弟___________合称“三苏”,三人同为_________之列。(A+B+C)(21分)

  2.描写月下承天寺庭中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了的___________修辞手法,为我们营造了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境界。(B+C)(9分)

  3.“月色入户”意思是___________,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A+B+C)(6分)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B+C)(5分)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7-20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ニ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

  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榭,间以红粉笙歌一两队点

  级,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选自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刷改)

  【注释】①虎丘:苏州名胜。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③钓月矶:在虎丘山顶。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1,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B+C)(5分)

  A.相与步于中庭/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B.生平过虎丘才两度/先自度其足

  C.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皆若空游无所依D.时闻风铎/隔篁竹,闻水声

  2.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B+C)(10分)

  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3.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B+C)(19分)

10、《孙权劝学》知识点预习学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一、文题解读

  题中“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劝学”是勉励别人学习的意思。题目交代了文章记叙的主要人物和核心事件。

  二、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本文节选自《资治通鉴》,是其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知识重点

  一、全文展示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qīng)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二、主题概述

  本文通过讲述孙权勉励吕蒙学习的故事,体现了孙权关心下级、善于劝学,赞扬了吕蒙虚心听劝且努力学习并有所成就,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三、古今异义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孤:古义为王侯的自称;今义为孤单,孤独。

  博士:古义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义为学位名称。

  2.见往事耳。

  往事:古义为历史;今义为过去的事情。

  3.即更刮目相待。

  更:古义为另外;今义为更加。

  四、特殊句式

  1.省略句

  肃遂拜蒙母。(“拜”后省略介词“于”,完整句子为:“肃遂拜于蒙母。”)

  2.倒装句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蒙以军中多务辞。”)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大兄见事何之晚乎!”)

  五、成语链接

  1.刮目相待: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

  2.吴下阿蒙: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比喻人学识尚浅。多用于他人有了转变,学识大进,地位由低攀高,从贫穷到富有。

  六、思考探究

  1.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

  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2.本文虽短,但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刻画了鲜明的人物性格。请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

  孙权:平易近人,关心部下,对部下要求严格,善于劝说;一位有幽默感的明君。

  吕蒙:乐于接受劝告,勤奋好学;机敏精干、虎虎有生气的将才。

  鲁肃:直爽、敬才、爱才;忠厚的长者。

  3.本文告诉我们哪些道理?

  ①通过讲述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②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③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④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或意见。

  4.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志同道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5.这篇短文省略了一部分内容,你知道是什么吗?简单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省略的内容:吕蒙学习的过程。这一部分与中心内容无关,可以省略,这样既节省笔墨,又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翻译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我只不过希望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我更忙?我经常读书,自己认为大有裨益。”吕蒙于是开始学习。等到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那个吴地的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分别几天,就重新拭目相看了,大哥你知晓事情怎么这么晚呢!”鲁肃就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告辞。

11、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灯笼》知识点预习导学案设计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文中“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

  2.分析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情感。

  二、作者简介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其代表作有《潞安风物》《黑红点》《北极星》《忘年》《烟尘记》等。

  一、字音词义

  神龛kān:旧时供奉神像或神主的小阁。

  皎jiǎo洁:明亮洁白,多形容月光。

  可悯mǐn:令人怜悯。

  凑巧:正好赶上。

  争讼sòng:因争论而诉讼。

  斡wò旋:调停,调解。

  静穆mù:安静而严肃。

  怅chàng惘wǎng:因失意而心事重重;惆怅迷惘。

  点缀:衬托、装饰,使更美好。

  不甚了然:不是非常清楚,即明白一点,但是不完全。

  人情世故:为人处世的道理。

  垂珠联珑: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邸的奢华。

  二、主题概述

  作者运用散文的自由笔法,回忆其早年与“灯笼”有关的一些生活景象,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自己乃至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流露出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并在结尾处结合当时的国运时事,借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明要做抗日“马前卒”的心愿,传达出那个时代的“正能量”。

  三、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说“火”。先说小孩喜欢火的天性,再说大人也须用火,为后文写“灯笼”作铺垫。

  第二部分(第2-11段):文章主体。写“我”有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

  第三部分(第12段):结尾说“火”。灯笼不足以言志,火把、探海灯和燎原烈火方能寄情。

  四、思考探究

  1.“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赏析这句话。

  将“飞蛾扑火”与小孩子对火的喜爱进行类比,强调了小孩子对火、亮喜欢之强烈。使内容生动形象、浅显易懂,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文章第1段叙写了小孩子喜欢火、光的情景,请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避免叙述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作铺垫。

  3.“路上黑,打了灯笼去吧。”一句话单独成段有何作用?

  这是慈母经常吩咐“我”的一句话,属于语言描写,这句话对为生活在外挣扎的“我”来说是美好的回忆和极大的慰藉。这句话单独成段,强调了它给“我”留下了难以忘却的记忆,并引出下文“我”对小时候上灯学的回忆。

  4.村头挂灯笼有什么作用?

  ①有行好的意思。②孤行客“四面虚惊”的时候得到慰藉。

  5.“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赏析这两句话。

  这两句话采用了用典的修辞手法。李愬、蒙恬等昔日大将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寇,保家卫国,其英雄事迹与日月同辉,激励着后人。作者愿做“灯笼下的马前卒”,表达了他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

  6.结合文意,分析结尾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态度?

  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作者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地希望自己能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家园。

  7.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

  作者喜欢灯笼的过程是一个感情与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④灯笼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⑤灯笼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了作者的爱国热情。

幼儿园中学教案推荐 《孙权劝学》教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作文开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马说》导学案一等奖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我有一个梦想》《你是你的船长》《演讲词写作》导学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中考复习热点精粹——名著阅读 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记叙文写作——写清记叙文的六要素 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文言文基础知识归纳教学总结(高一上册) 《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智取生辰纲》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一等奖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古诗《渔歌子》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干国祥构筑理想课堂) 《狼》导学案一等奖、教案一等奖(粤教版六年级下册) 渔家傲教案一等奖 石榴(语文版七年级必修学案一等奖设计) 《以我手写我心》——以“母爱”为话题的作文教学案一等奖例(人教版七年级)

最新中学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灯笼》知识点预习导学案一等奖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优质课导学案一等奖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大学之道》优质课导学案一等奖 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峨日朵雪峰之侧》公开课导学案一等奖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登泰山记》优质课导学案一等奖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论语》十二章名师导学案一等奖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老子》四章优质课导学案一等奖 《陈涉世家》复习课学案一等奖(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红烛》优质课学案一等奖 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史铁生《我与地坛(节选)》优质课导学案一等奖

相关信息 语文老师学期工作计划 八年级上册语文版《巴东三峡》导学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八年级上册语文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语文教学中的教育公平案一等奖例(教学案一等奖例) 语文课内辅导整改报告 语文教师年底总结1500字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一、第二单元记叙文复习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要点:与朱元思书、送东阳马生序、马说、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人教版八年级备课资料) 年级组长个人工作述职报告 语文教师年终个人工作总结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