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珙县中学校部编版八上语文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优质课教案
珙县中学校黄枝秀
【教材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第三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这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0余字的文言文,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欣赏文章的语言风格,读出文章的韵味。
2.积累:积累文言字词,学习写景手法。
3.感悟:探究关键字词,感受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1.熟读成诵,欣赏文章的语言风格,读出文章的韵味。
2.积累文言字词,学习写景手法。
教学难点:探究关键字词,感受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一起朗读课文,走近苏轼。
1.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随后被流放至湖北黄州。他的“东坡居士”号就是在黄州种田时起的,这个地方叫东坡,现在听起来是一个雅号。这篇文章就是写于作者贬官期间。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古韵。
1、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全文。
自学指导:结合课文下注释,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老师范读,拖音读“念”、“盖”、“但”这三个字。
“念——无与为乐者”,有一点寂寞之感;“盖——竹柏影也”,有一点兴奋;“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有一点感慨之情。这三个字把它们的音节拖长一点,文言的味道就出来了。
3、学生齐读课文,模仿老师的语音处理方式。
(二)再读课文,读出宁静的氛围
第一:语速缓一点;
第二:音调低一点。轻声地朗读,注意那三个字的拖音仍然要保持。
三、品读课文,对话文本
1.文言积累
结合注释翻译课文,划出不懂的。同桌交流。全班提问,共同解决。
重点词汇报积累:
户:单扇门木兰当户织。--《乐府诗集·木兰诗》
步:名词作动词散步
盖:大概是盖以诱敌--《狼》
但:只是但当涉猎----《孙权劝学》
2.品读析文
读标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预设:为什么要夜游?和谁一起游?夜游时看到了什么?这次夜游给作者带来怎么样的思考。他为什么要写下这篇文章?
通过以上的问题,需要落实:
(1)夜游的原因:月色优美
(2)和谁一起游:张怀民
补充张怀民的简介: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虽屈居主簿之类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迁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为品格清高超逸之人。
(3)夜游时所见: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品析景物描写的妙处。
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皎洁,空明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盖”的妙处。(疑惑—恍然大悟—欣喜)
四、合作探究,分析情感
作者的思考: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全班讨论“闲人”的韵味。
2.同学各抒己见,老师予以点拨。
闲人:勾连“闲敲棋子落灯花”“人闲桂花落”“偷得浮生半日闲”可感受到两人夜游时的心境:空灵自在,悠游自如。
闲人:勾连两人的政治处境,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闲置),清闲无比(空闲),内心悲凉无可诉说。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随后被流放至湖北黄州。苏轼所任职的黄州团练副使无职无权,只是一个虚名。
虽是“闲人”,为何会有一个“但”字?表转折,表明两人超拔不群,迥异流俗之意。
请在理解的基础上美读“何夜无月……”。重点“闲人”,“但”。
五、拓展延伸,温故知新
1.想想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原因
探究作者复杂的心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2.“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
分享你接触的“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诗词文章。
3.走进苏东坡,背诵全篇。
六、附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閒——闲
志同道合悲凉心境闲情雅致
七、教学反思得与失:
2、《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本文是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内容简短但内涵丰富,包含了苏轼的整个人生态度。学生沟通过学习这篇古文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苏轼。对课文的翻译比较简单,重点是对“闲人”的理解,通过对“闲人”的正确理解折射作者的人生态度。
学情分析
这篇文章,对八年级学生来说,文字浅显但主题深远。
需要学生掌握的字词有:
念,遂,至,但
同时要重点注意几个特殊句式:
(1)省略句
“念无与(我)为乐者”
(2)倒装句:相与于庭中步。
(3)“中庭”即“庭中”,古文中常有这类语序与现代汉语颠倒过来的词语,如“中夜”等
八年级的学生对人生的思考方面还是有所欠缺的,而本文的难点就在与在逆境中如何思考人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文言词语“念”、“遂”、“至”、“但”,能正确翻译全文。
2.熟读并背诵全文。
过程及方法目标
理解“闲人”的含义,以及写景、议论中所包含的空明澄澈的思想情感、清高孤洁的人格追求以及超迈旷达的人生态度。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文的学习,从苏轼的人生态度中汲取营养,学习一种在逆境中泰然自若的超然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体会文中写景的妙处
2、对“闲人”的深入理解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导语设计
二、试读课文,认准字音。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文意
二.初读课文,划分节奏
三.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四.再读课文,体会感情。
五、课堂小结
六.读课文,谈感受
七、作业布置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总是喜欢用月亮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思情,或念友,或感怀。那么同学们回忆一下有哪些关于月亮的诗歌呢?
补充: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给下列的加点字注音。
藻荇()遂()寝()柏()
2.释义。先翻译下列加点字词,再翻译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念:遂:
整句翻译:
2)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中庭:
整句翻译: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交横:盖:
整句翻译: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但:耳:
整句翻译:
文中出现的特殊句式
提示:(1)省略句
“念无与(我)为乐者”
(2)倒装句:相与于庭中步。
(3)“中庭”即“庭中”,古文中常有这类语序与现代汉语颠倒过来的词语,如“中夜”等
3.梳理文章结构。
六要素
1.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2.地点:承天寺
3.人物:张怀民和“我”(或:苏轼)
4.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者
5.经过:月下散步(相与步于中庭)
6.结果:赏月感慨
月下邀友——庭中赏月——月下感怀
(记叙)(描写)(抒情)
(1)把握朗读节奏。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师范读。
思考下面问题,小组内讨论。
(1)这篇文章仅84个字,为什么用10个字来写时间?将“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改为“某夜”或“夜”,可否?为什么?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为什么苏轼会首先想到去找张怀民?是偶然的吗?
(3)画出文中写景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说说美在何处?
(4)仔细研读,体会作者心情变化。
(5)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与张怀民为“闲人”?“闲”在何处?
师生共同解答(重点问题:对“闲人”的理解)
体会作者蕴含的思想感情
●回顾文章结构:
解衣欲睡,见月起行。
寻友怀民,相与中庭。
竹柏倒影,如水空明。
岂无月竹?但少两朋。
你在苏轼身上学到了什么?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经历,谈谈你面对挫折的态度.
默写全文 回忆学过的关于月亮的诗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学生把握字音,对照注释,口头翻译重点词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独自翻译课文,划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选一学生复述课文,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3)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1)揣摩情感,带感情朗读。
(2)生配乐朗诵。
(3)男女生朗读比赛。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学生齐读,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跟据文章结构全体背诵课文。
生思考两分钟,回答。
通过一些有关月亮的诗句导入课文,激发学生兴趣,也可为后文的月景做铺垫
读音,重点字词句的翻译是学习文言文最根本的一点。
通过朗读,初步感知,揣摩作者情感。
合作,讨论,探究的学习方式。
升华
板书设计
闲:身闲,职闲,心闲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教学反思
这堂课从设计到最终确定,花了三个晚修的时间。面对这样一篇简短而内涵丰富的文章,又出资苏轼这样的大家,我实在有点不知从何下手。后来请教了一位老师,为我指点了迷津。感受主要有一下几点:
1、文言文,诵读是基本,字词句是基础。在这个环节花了大概十分钟时间,包括诵读,重点字词句的翻译。学生通过分节奏朗读,揣摩作者情感朗读,师范读,男女同学分角色读,对文章的情感基调有了一定把握。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这十分钟是花的很值得的。
2、如何引导学生构建画面,体会意境,品味写景的妙处是这堂课的重点。写景的句子学生都能准确找出。在这个环节,我先让学生找出修辞手法,找出本体和喻体,引导学生找出两者的相似点。再把重点词“空明”标出,和学生一起探讨空明二字的妙用。
3、理解作者的情感,准确理解“闲人”的三层含义是本堂课的难点。我把作者简介以及作者其他作品的欣赏放到了这个环节,让学生对苏轼的整个人生有一定了解,对他的整个人生态度有宏观的把握。结合当时的背景,理解“闲人”有三个方面的含义,其一,被贬后别人的规避,是身闲;其二,有职无权,公务清闲,此乃职闲;其三,心态很好,被贬仍乐观,仍有闲情逸致赏月,此乃心闲。通过这样的分析,使学生对文章对苏轼有更深入的理解。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对苏轼的思想,不可能有多么深入的理解,这方面我还需做得更深入浅出一些。
感谢语文科组同仁对我的指导!
3、《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教学设计(新乡市优质课一等奖)
封丘县职业高中 王建莉
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诵读、积累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有一位文人,他一生担任过30个官职,遭贬17次,坐过130天监牢。然而,他一生豁达乐观,晚年贬谪海南,这已是十足的流放。而此时,他年事已高,疾病缠身,且不适应那里的气候。于是他平静地为自己打造了棺木,掘好了坟墓。 他就是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苏轼。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的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的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公元1083年10月12日的夜晚,和这位大文豪作一次心灵的交流吧。让我们共同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设计意图:开头导语对苏轼的生平作简单的介绍,同时也交代了本文的写作背景,让同学们更容易和作者的心灵碰撞。)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古文味道。
1.自由读课文,学生结合课文下注释,(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学生读,不正确的指出。
3.老师范读
4.学生齐读
5.托音朗读:请同学们把“念”“盖”“但”三个字在读的时候采用托音的方法来读,读出古文的味道来。
指名学生读
(设计意图:文言文的第一步首先是读准字音,所以设计了几种形式的朗读,以便同学们解决朗读中的问题。第二步,采用托音读,让学生在读中品味古文的味道。)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要求学生结合课文下注释翻译课文,不懂的可以划出来,小组交流,小组不懂的可以放到全班提问,共同解决。
(设计意图:本环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交流能力,同时让同学们疏通文意,为后文理解作者的心境做铺垫。)
四、精读课文,感受作者复杂的感情。
设计问题:
(1)“记承天寺夜游”这是文章的题目,请同学们加上人物,事件把它说成一句完整的话。
明确:苏轼和张怀民在晚上在承天寺欣赏月景
(2)苏轼和张怀民是什么关系?
明确:朋友
(3).朋友分一般朋友和好友及志同道合的朋友。你认为他们属于哪一类,并从文中找出根据。
明确:志同道合的朋友,根据“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4)出示张怀民简介,张怀民:1083年被贬谪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超逸的人
(5)写作背景链接: 元半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于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乌台诗案”。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6)过渡语:怀民和苏轼同为贬谪之人,有着共同的感慨,面对澄明的月光,他们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明确: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7)作者称两人为“闲人”,由此表达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入夜及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认真,两人都很闲。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冬夜出游赏月的更是只有“吾两人”因为别人都是忙人。结尾更是直接点出两人是闲人。自嘲的意味。贬谪的悲凉心境。
同学们,加上叹词“唉”字在“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前面,读出诗人的悲凉心境
学生试读,齐读
(设计意图:加上叹词“唉”更让同学们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不得志的心情,同时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设置问题:联系作者和怀民的处境,我们体会到了他们贬谪的悲凉和无奈。但是,苏轼还是一位豁达乐观之人,难道这“闲人”二字仅仅是反映了他悲凉的心境,还有没有其他感情。
比如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出示幻灯片)
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何处没有美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明确:闲人:闲情雅致
加上“唉”字再来读读这个句子,要求读出作者的对世人追逐名利的蔑视和自己独有的闲情雅致。
学生试读。
老师总结:只有具有闲情雅致的人,才能欣赏出景色的美妙,而我们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忙着追求,忙着工作,迷失在富贵中,迷失在物欲横流中,而忽略了自己身边美丽的风景。丢掉了那一份闲情雅致。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唉”字的不同语气的朗读,让同学们真正体会到作者当时复杂的心境)
齐读课文,
五、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本文是苏轼和怀民在承天寺夜晚赏月,那么,他们赏到了什么样的美景呢?
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同学们从修辞或者语气上来分析此句。
试读此句:请同学们在“盖竹柏影也。”前边加上“噢”这个叹词,表达出一种恍然大悟的感情,试着读一下。
学生加上叹词试读,师生共读。
(设计意图:此环节同样是加上叹词的方法,让同学们在恍然大悟中体会诗人的喜悦心情))
老师总结:(出示幻灯片)2000年法国《世界报》这样评论苏轼: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在朝期间,他直言进谏,不惧权贵,在贬期间,赈贫救孤,颇多政绩,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了无数传世杰作。
师生配乐共读
六、精读课文,探究文人心境。
古往今来,有这种豁达乐观心态的文人很多。(出示幻灯片)
材料1:柳宗元被贬到柳州,仍然在乎山水,题词写诗,最终被后人称赞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材料2:欧阳修,即使被贬到滁州,但仍与百姓同乐,写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名句。
材料3:范仲淹,驰骋沙场的时候就很乐观,在变法中被贬后,居于偏僻之地,但仍然保持着他积极的人生态度,挥笔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句子。
总结语:
同学们,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远年轻,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请经常读一读苏轼,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4、《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掌握常用的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重点)
2.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难点)
3.体悟作者积极达观的处世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如此景象,自然会触动诗人们多愁善感的心灵,或思念家乡亲人,或追忆在外漂泊的亲友,或寄托祝福,或表达相思。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苏轼的一篇小散文《记承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又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慨。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散文、诗词书画等领域均有很高的造诣。在词的创作上,他开创了豪放派词风,与南宋的辛弃疾合称“苏辛”。“一门父子三词客”,苏轼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代表作品有《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中秋》等。
写作背景:元丰三年(1080),苏轼罹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近乎流放,心情抑郁。但他没有沉溺于感情的深渊中,而是积极寻求解脱。本文正体现了他这种旷达胸怀。
2.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jiě)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suì)/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qǐn),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文言词语积累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下发文字资料,指导学生积累资料中的一些文言字词。
(1)古今异义词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但:古义:只是,只不过
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闲人:古义: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
今义:没有事情要做的人
耳: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
今义:名词,耳朵
②月色入户 古义:单扇的门 今义:住户、人家
③念无与为乐者 古义:考虑,想到
今义:纪念,思念
④盖竹柏影也 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
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⑤相与步于中庭 古义:院子里 今义:庭子中间
(2)一词多义
与:①相与步于中庭(跟,向。介词)
②念无与为乐者(和,连词)
(3)词类活用
相与步于中庭 名词作动词,散步
三、合作探究
(一)读通文意
1.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画出来。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鼓励学生放声读,大胆读,力求有所提高。
(二)文本探究
1.用默读方式自读课文,边读边试用四个字概括每一层次的主要内容。
明确:①寻伴夜游;②庭院月色;③月下感叹。
2.想想苏轼为何夜游。
明确:①自己被贬,心情郁闷不平,想出去走走。②因为月色很美,想起一同贬官到黄州的好友,想一同赏月。
3.作者为何寻张怀民?
明确:“遂至承天寺”,可看出作者去寻张怀民是不假思索的,表明他与怀民的感情很好。“怀民亦未寝”显示出两个人“心有灵犀”,两人有相同的处境,相同的志趣。
4.文章描写月光的句子是哪句?有人对这个句子作了这样的一个评价: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大家仔细地读这个写景的句子,看看月亮都藏在哪些字词里。
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句话先写“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写“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月色之浓。
5.作者仅仅用18个字就为我们创造出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这主要得益于作者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技巧?
明确:比喻;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从“盖竹柏影也”能体会到作者恍然大悟的心情,原来先前所看到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是一种幻觉。文章先虚写,再实写,虚实相生,正侧结合,为读者描绘了一幅亦真亦幻的美妙月景。
6.文中“闲人”究竟是什么意思?
明确:有着空闲时间、清闲生活、闲情逸致的人。作者以闲人自居,也以闲人自傲,苏轼在被贬的境遇中依然能够欣赏到如此空明的月色,不仅因为他生活清闲,更因为他有着闲适的心情,是闲情逸致的体现。“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这最后一句慨叹,诚然有自豪和自慰的意味,但较多的还是惆怅和悲凉。
7.透过这空明的月色,你看到了一个有着怎样人生态度的苏东坡?
明确:积极向上;从容面对苦难;豁达乐观;不汲汲于名利等。
师总结:同学们,《记承天寺夜游》不仅是一幅清闲淡雅的水墨画,是一颗即使在不平遭遇中仍然用恬淡的心灵去欣赏生活中的美的敏感心灵,更是一种饱经忧患仍然对社会和人生保持热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宠辱不惊,闲看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云舒”的旷达情怀……尽管千年的时空相隔,我们无法与苏轼握手相拥,但人性中豁达、乐观等美好的心态却是我们共同的追求!漫漫人生长路,我们也许会遭遇逆境,身处低谷,那时,请你记住承天寺夜游,记住苏轼。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四、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闲寻伴夜游(闲人)
欣赏月色(闲情)月下感叹
抒发了作者淡泊、宁静、
乐观豁达的胸襟
五、课外拓展
月光,曾激发过无数诗人的才情,从而留下许多杰出的诗篇。收集一些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句。
示例:①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②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④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5、秋学期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和写景语句。
2、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丰富情感,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乐”,获得阅读的快乐。
【教学难点】“闲人”句中蕴含的丰富意蕴。
【教学方法】诵读法、比较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林语堂先生说“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猜一猜他是谁?
对,他就是多才多艺的苏轼、苏东坡。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他在黄州写的一篇游记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
二、识其人。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题目中提到的“承天寺”。
1、解题——承天寺。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
2、作者简介。
下面我们共同来回顾苏轼的相关资料。比比看谁掌握的好。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这样来评价:“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法国《世界报》这样评价他,“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贵;在贬期间,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这样一位俯仰无愧于天地,领略无限江山风月的风流人物是在怎样的境遇下写下这篇文章的?让我们了解一下本文背景。
三、品苏轼小品。
1、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为被人指出用诗歌来诽谤新法,其政敌以“讪谤朝政”的罪名把苏轼投进监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审讯历时五个月,在多方营救下,加之神宗皇帝怜惜其才,苏轼幸而死里逃生,被贬往黄州,充黄州团练副使(宋代闲散不管事的官职),但不准擅离该地,并无权签署公文,没有薪俸。他租数十亩荒地经营,筑水坝,建鱼池,移树苗,种植稻麦和蔬菜,并在坡边自筑茅屋,号“东坡居士”。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体现了二人即他和张怀民的深厚友谊和无限感慨。
2、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找生字、读准音
(2)看断句、品节奏播放《高山流水》,品味古典意境。
3.看注释、通文意
4.测一测,你记住了吗?
5.试一试,你能行。翻译下列句子:
6.全文译文:
四、与苏轼对话。
1、第一段阅读过程中你读出了哪些信息?产生了哪些困惑?
资料链接一: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有时游乐于山水间,咏唱江山,感怀英雄,抒发郁闷心情。
资料链接二:政治上失意的苏轼
苏轼政治上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苏轼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因讥讽朝政被贬任杭州通判;历徙湖州、黄州、常州。哲宗嗣位,召至京师,任中枢舍人、礼部尚书。后又与司马光面争新法“不可尽改”而出知杭州。后又因哲宗亲政启用新党,他又被一贬再贬,直至贬到海南,宋徽宗登基大赦天下,他北返时在常州逝世。
资料链接三:
张怀民:名梦得,清河人,他于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初到时寓居在承天寺。曾筑亭于住院所之旁,在那里可以纵览江山的胜概,苏轼名之为“快哉亭”,并写了一首《水调歌头》词赠他,词中有“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名句。苏轼之弟苏辙也为他写了一篇《黄州快哉亭记》,文章中说张怀民虽然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他心地坦然,不把迁谪放在心上,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一位有过人的自制力和性格倔强的人。
共同赏月的人应当是志同道合之人,有着高雅志趣,浩然正气,心胸坦荡的人。世上那些庸俗势利之徒,是不配来与自己共同赏月的。作者只寻张怀民,一方面表明他志趣高雅,而世上庸俗之人太多,少有志同道合者;另一方面也暗示其处境,无人敢与之交往。
五、与苏轼共赏月色
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全班齐背诵读。
承天寺庭院之中真的有这样一汪水塘吗?没有。你从哪一个关键词得出的结论?那么这里主要采用的是什么写法?比喻
将月色比作积水,将竹柏比作藻荇,突出怎样的特点?空明交横
此外还采用了怎样的写法呢?从描写的角度来看采用的是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从景物的状态来看是动静结合的手法。从而进一步突出怎样的特点?
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
苏轼《水调歌头》中也曾有非常经典的描写月光的句子,你还记得吗?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小结:《水调歌头》句,用拟人的手法把月光拟人化,使其有了人的性情,真切感人;善解人意,辗转陪伴无眠之人。
本文写月而不见月,以“积水”“月色”,用水的“空明”展现月的“皎洁”“空明”;仅此还不够,又以“藻荇”衬托水的真切,烘托月光。动静结合,如此层层设喻,别出心裁,将这清美的月光写到了极致。
难道承天寺的院子里只有竹子柏树,就没有其他植物吗?
苏轼《于潜僧绿筠轩》中有这样的句子: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苏轼很喜欢竹子,宁肯不吃肉也要有竹子作伴。对居住环境都有相当高雅的品味,这是对竹的高度评价,自古就有梅,竹,菊,兰岁寒四友。把这些植物人性化了,而竹是代表着超凡脱俗,清新高雅。居住的地方必须有竹子生长,哪怕那里离闹市太远而没有肉吃;没肉吃充其量叫人缺少点力气,而没有竹子的居所就会令人落入俗人之列。由此细节也可见作者的人生的追求。
六、觅苏轼知音。
过渡: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在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参考语句分析。
小组讨论。
你认为“闲人”是指什么样的人?“闲人”指谁?为何自称“闲人”?
“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
明确:
1、贬谪的悲凉:一个“闲”字,反映了作者当时身为“闲”官的现实,有一种惆怅、悲哀之意;
2、赏月的欣喜:天下不乏良辰美景,闲适自得得以赏此美景;
3、人生的感慨:作者对世人忙碌于名利而辜负了美景的慨叹,
4、漫步的悠闲:自己安闲自适,能够安然赏此美景;
作者品过人生百味,抒发无尽的人生慨叹,最终淡然处之。
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他渐渐习惯于淡泊和静定。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苏轼《临皋闲题》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苏轼《西江月》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已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苏轼《临江仙》
这就是苏轼苏东坡:
他率性自然,敢于袒露真性情;他诗意面对逆境、智慧面对得失;他超然于世俗名利、拥有空明自的心灵;他始终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身在俗世却能发现别人即便在天堂也无法感到的美……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的一生!
让我们背熟全文,用一生去慢慢体会他那如汩汩清泉流泻而出的美妙情感,那如空明月色倾泻而下的快乐!
请用现代汉语描绘此句所呈现出的画面,以此指导学生如何使描写形象生动。写法要点:
1、恰当的修饰语;2、准确的修辞手法;3、适时的联想与想像;4、作者的主观感受等。
参考示例:
皎洁的月光如水般倾泄而下,洒满了整个庭院,铺了一地银白。微风徐来,翠竹舞动,柏枝摇曳,又恰似那水中的藻荇。好一个静美的月夜,怎不叫人痴迷留恋?又怎能让人忍心入睡?
6、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记承天寺夜游》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会发现处处有月亮的影子,这轮明月曾照亮了春江的流水,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怨妇的罗衫。回忆我们所学的古诗文,你想起了那些有关月亮的名句呢?
生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生3: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师:好,看来同学们对古诗文名句积累很到位。是啊,这轮明月曾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发思乡之情,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被贬黄州,面对承天寺的这轮明月他又抒发了怎样的情怀呢?今天,我们就同游承天寺,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板书课题、作者)
师:同学们,对于本文的作者苏轼,你了解多少呢?哪位同学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苏轼呢?
生: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家,作品主要收录在《宋学士文集》里。
师:对于本文的写作背景,哪位同学知道并能介绍给大家呢?
生:宋神宗时期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其政敌就借其讽刺新法的诗,以“讪谤朝政”的罪名把苏轼投进监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黄州,成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公事”,近乎于流放。
二、文本解读触心灵
师:升入初中以来我们学习了不少文言文,回忆一下我们都用了什么方法来学习它呢?
生1:读课文,翻译课文。
生2:赏析文中的句子,感悟作者的情感。
生3:需要背诵。
师:好,归纳起来就是读-译-赏-悟-创,这既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也是我们学习的环节。
师:首先我们来听读,注意读音、停顿。
师:本课有哪些字我们第一次接触,停顿有哪些句子需要注意呢?
生1:藻、荇这两个字注意字形,记住读音。
生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生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同学们节奏划分得很准确,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
生4:读得很好,音很准,停顿很正确。
师: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的刚才要求,齐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很棒,对于本文的你们是否有深入学习的欲望呢?接下来我们疏通文意,请同学参看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如有疑难提出大家共同解决。
师:哪位同学有不理解的字词?
生5:“相与”是什么意思?
生6:“庭下积水空明”怎么翻译?
师:那位同学知道并予以解答?
生7:“相与”是共同、一起。
生8:月光照在院子里像水一样澄澈透明。
师:解答得很好,下面请一位同学完整的翻译课文,对课文内容充分了解。
师:译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再次齐读课文。
三、赏析佳句品译妙处
师:同学们,本文是一篇写月夜小景的美文,那么文章中的哪个句子是描写月夜美景的呢?
生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你们喜欢这个句子吗?如果喜欢请说明理由。首先把你的想法说给你的左邻右舍听,然后说给全班同学听。
生2:我喜欢这个句子,因为作者采用了两个比喻来写月光,写出了月光空明、澄澈的特点。
生3:这个句子写出了月色之明,月色之清,月色之浓。
生4:这个句子采用了侧面描写,全文无一字写月,却不无一字不是在写月。
生5:这个句子既有动态描写,又有静态描写,有一种动静相承之美。
师:在同学们的品评中,我仿佛看到九百多年前的那轮明月正穿过时间的千山万壑向我们走来,它以动静相承的诗意之美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淡雅而具有风韵的透明世界,在这样的世界中岂不让人达到物我两忘、天地相容的境界,岂不让人感到欣喜和愉悦呢?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份感情再次齐读课文。
四、感悟情怀,体会深意
师:如此的美文,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共同讨论这几个句子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写作背景分析。
生1:“欣然起行”表现出作者的欣喜之情。
生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表现作者孤独、寂寞之情。
生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表现了他的宽慰之情。
生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现了他的被贬的悲凉。
生5.这句话的“闲人”表现了他失意的落寞。
生6.“闲人”表现了他悠闲赏月的欣喜。
生7.“闲人”还表现了他自我排遣的达观。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对,苏轼20岁即中进士名震朝野,才华横溢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在城外租了50亩土地耕种借以养家糊口,生活非常窘困。在严酷的事实面前,他的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梦想落空了,他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报国理想破灭了,他的一腔忠诚热血就这样被生生冷却在了黄州的田垄中,怎能不感受到悲凉和失意的落寞呢?难得的是他没有像白居易那样在人生失意之时,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哀叹,也没有像柳永那样在不被赏识之际,甘心“偎红依翠”,忍把浮名换作了“浅酌低唱”而是以一种达观的心来面对人生的苦难,以一颗从容的心态欣赏到这样的月白风清之景,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呀!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自己当作苏轼,再次齐读课文!同学们,如此文质兼美的文章同学们是否想把它永远记在心里呢?那么就请同学们参看老师给大家提供的提纲快速背诵课文。
二、联系实际、抒发感想
师:短短84字让闲人苏轼踏就如水的月光写就了经典,他的旷达的人生态度闪耀着独具魅力的光彩,那么同学们知道他的这种人生态度是在什么时期形成并真正成熟的呢?那就是黄州。当代散文家余秋雨说:“苏州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轼”,黄州成了苏轼最重要的人生驿站。被贬的苦难如同重锤敲击着他的心脏,又像雕塑家塑造了他不朽的精神世界,在人生的低谷他完成了对自己豁达乐观的人生观的塑造,也达到了自己创作的巅峰。面对着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地吟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着自己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地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面对这自然界的风雨,他从容洒脱地应对“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同学们面对着如此豁达乐观的苏轼,当你面对人生风雨的时候,你又将如何对待呢?请你说说你的心声吧:
生1.如果我再面临生活坎坷师,我也要像苏轼一样乐观洒脱。
生2.回想我所经历的挫折与苏轼比起来相差太多,而我却不能豁达面对,实在汗颜。
生3.今后学习中生活中再有困难,我一定乐观对待,相信风雨后彩虹会更加绚烂。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老师也被你们感动了。同学们苏轼之所以名垂千古,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不仅仅在于他的政绩,他的散文、诗歌,更在于他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当我们面对人生坎坷时,就请常读一读苏轼吧!相信我们的心灵会更加澄澈明净,我们的人生会更加豁达从容。
7、《记承天寺夜游》优质课导学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1、初读本文,结合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2、再读课文,疏通文意,汇总文言知识。
A有节奏的朗读课文,并用“/”标出长句的停顿。
B划出文中的生词,结合资料书,课下注释,理解课文的大意。
C课文的每一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试用四字概括。
D汇总文言知识。
3、三读课文,品读赏析。
(1)你觉得文中作者叙事,写景,抒情都是扣住那一个字来写的?说说你的理由。
(2)文中描写庭中月色,着力表现了月色的什么特点?作者仅用十八字就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意境,你认为这主要得益于怎样的写作技巧?
(3)柳宗元被贬永州时,写下了《小石潭记》;苏轼被贬黄州时,写下了 《记承天寺夜游》,同是被贬之人同是寄情山水美景,他们当时的心境有何异同?
四、学生独学、对学、群学,完成以上任务。
五、学生汇报学习成果。
1、初读,整体感知
A生字
解衣欲睡无与为乐者遂至藻荇竹柏
B作者生平——苏轼,字(),号(),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与他的父亲()、弟弟()合称“()”,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著有<<东坡七集>>。
写作背景——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所作,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已近四年,
C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学法质疑点拨
学习内容 理解文意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补充,导入后,解题
B生平——子瞻、
东坡居士、苏洵、
苏辙三苏
背景——被贬
C畅所欲言,调动课堂气氛 欣然:高兴地遂:于是盖:原来是
2、B补充解释
相与:一起
但:只是
无与为乐者: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
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
学习目标(2-3个)1、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疏通文句,熟读成诵。
2、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及写景抒情的方法。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目标问题探究
柳宗元被贬永州时,写下了《小石潭记》;苏轼被贬黄州时,写下了 《记承天寺夜游》,同是被贬之人同是寄情山水美景,他们当时的心境有何异同?
一、导入
在中秋节来临之际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但古人有这样一句话“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大家知道说这句话的人是谁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他被贬黄州时所写的小短文《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同上)
三、自学指导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A请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必须出声朗读),边读边划出生字,易错读、错写的字,结合资料书、工具书查出相关的字音并便在课文中。
2、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A有节奏的朗读课文,并用“/”标出长句的停顿。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B划出文中的生词,结合资料书,课下注释,理解课文的大意。
重点句子
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C课文的每一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试用四字概括
D汇总文言知识。
(1)相与步于中庭。
(2)句式
解衣欲睡
念无与为乐者
相与步中庭
(3)古今异义词
但:古义——例: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今义——
3、
(1)你觉得文中作者叙事,写景,抒情都是扣住那一个字来写的?说说你的理由。
(2)文中描写庭中月色,着力表现了月色的什么特点?作者仅用十八字就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意境,你认为这主要得益于怎样的写作技巧?
(3)柳宗元被贬永州时,写下了《小石潭记》;苏轼被贬黄州时,写下了《记承天寺夜游》,同是被贬之人同是寄情山水美景,他们当时的心境有何异同?
六、小结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事事顺心,贵在随遇而安。
七、作业课后1、2题
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
闲游寻伴夜游(闲人)月下感慨(点睛)
庭院月色(闲情)
愤懑、自嘲、自矜、自解、自慰 学法质疑点拨
8、《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诗夜游》优质课导学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预习目标:
1.朗读课文两遍,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能顺畅地朗读课文。
2.反复朗读课文五遍,做到熟读成诵。能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会解释文中的重点的文言词语。
3.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我的预习任务:
一、资料助读:
1.写作背景:
《答谢中书书》
南北朝时,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的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正写于此时。
《记承天诗夜游》
本文写与宋神宗元丰六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有四年。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他被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掉性命。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有职无权的闲官,而且还受到监管,过着失意的闲居生活。内心苦闷寂寞,于是放情山水,到大自然中寻求诗情,寻求精神的寄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2.作者微博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二、我学课文。
(一)朗读课文两遍,第一遍读准字音,将你认为重点的字音标注在课本上;第二遍读准停顿,能顺畅地朗读课文。
给下列加划线字注音。
夕日欲颓()与其奇者()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藻、荇交横()()()
晓雾将歇()陶弘景()
(二)朗读课文一遍,结合课下注解,熟练记住文学常识(能不看课本说出)。
1.掌握文学常识
(1)《答谢中书书》选自《》,作者是___,号___,有
《___》,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__。
(2)《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是___、字子瞻,号___是__朝的__家。他与父亲__、弟弟__合称为“三苏”,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
2.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词,并在横线上解释该词。
五色():________________晓雾将():________________
()竞跃:________________未复有能()其奇者:________________
()无与为乐者________________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______
3.朗读课文两遍,请你将课下注释重点实、虚词的意思标注在课本上,能够试着翻译全文(用直译法)。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朗读课文三遍,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
5.读课文,在文中具体的句子旁标注出叙事、写景、抒情。
三、请写出你所积累的关于月的诗句。(不少于三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预习质疑:
通过预习课文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试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9、珙县中学校部编版八上语文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优质课教案
珙县中学校黄枝秀
【教材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第三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这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0余字的文言文,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欣赏文章的语言风格,读出文章的韵味。
2.积累:积累文言字词,学习写景手法。
3.感悟:探究关键字词,感受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1.熟读成诵,欣赏文章的语言风格,读出文章的韵味。
2.积累文言字词,学习写景手法。
教学难点:探究关键字词,感受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一起朗读课文,走近苏轼。
1.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随后被流放至湖北黄州。他的“东坡居士”号就是在黄州种田时起的,这个地方叫东坡,现在听起来是一个雅号。这篇文章就是写于作者贬官期间。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古韵。
1、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全文。
自学指导:结合课文下注释,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老师范读,拖音读“念”、“盖”、“但”这三个字。
“念——无与为乐者”,有一点寂寞之感;“盖——竹柏影也”,有一点兴奋;“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有一点感慨之情。这三个字把它们的音节拖长一点,文言的味道就出来了。
3、学生齐读课文,模仿老师的语音处理方式。
(二)再读课文,读出宁静的氛围
第一:语速缓一点;
第二:音调低一点。轻声地朗读,注意那三个字的拖音仍然要保持。
三、品读课文,对话文本
1.文言积累
结合注释翻译课文,划出不懂的。同桌交流。全班提问,共同解决。
重点词汇报积累:
户:单扇门木兰当户织。--《乐府诗集·木兰诗》
步:名词作动词散步
盖:大概是盖以诱敌--《狼》
但:只是但当涉猎----《孙权劝学》
2.品读析文
读标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预设:为什么要夜游?和谁一起游?夜游时看到了什么?这次夜游给作者带来怎么样的思考。他为什么要写下这篇文章?
通过以上的问题,需要落实:
(1)夜游的原因:月色优美
(2)和谁一起游:张怀民
补充张怀民的简介: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虽屈居主簿之类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迁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为品格清高超逸之人。
(3)夜游时所见: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品析景物描写的妙处。
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皎洁,空明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盖”的妙处。(疑惑—恍然大悟—欣喜)
四、合作探究,分析情感
作者的思考: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全班讨论“闲人”的韵味。
2.同学各抒己见,老师予以点拨。
闲人:勾连“闲敲棋子落灯花”“人闲桂花落”“偷得浮生半日闲”可感受到两人夜游时的心境:空灵自在,悠游自如。
闲人:勾连两人的政治处境,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闲置),清闲无比(空闲),内心悲凉无可诉说。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随后被流放至湖北黄州。苏轼所任职的黄州团练副使无职无权,只是一个虚名。
虽是“闲人”,为何会有一个“但”字?表转折,表明两人超拔不群,迥异流俗之意。
请在理解的基础上美读“何夜无月……”。重点“闲人”,“但”。
五、拓展延伸,温故知新
1.想想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原因
探究作者复杂的心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2.“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
分享你接触的“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诗词文章。
3.走进苏东坡,背诵全篇。
六、附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閒——闲
志同道合悲凉心境闲情雅致
七、教学反思得与失:
10、《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导学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疏通文义。
2.概括文章内容,体味作者复杂的情感。
3.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感受并学习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学习重难点】
1.概括文章内容,体味作者复杂的情感。
2.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感受并学习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1.了解游记的常识
简单地说,游记就是将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描述下来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一种文体。《记承天寺夜游》就是苏轼将自己在晚上在承天寺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的一篇美文。
2.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擅长诗词、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集《东坡全集》传世。代表作品有《赤壁赋》《石钟山记》《题西林壁》《赠刘景文》《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3.写作背景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掉了脑袋。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真实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二、自主学习
(一)正音释义
1.查字典,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读一读。
解()衣遂()至
未寝()藻荇交横()
2.解释下列词语。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2.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翻译整篇文章。
源
三、合作学习
1.作者看到了什么景色?为什么这句描写景色的句子会成为千古名句?(请从修辞角度赏析)
2.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你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11、《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2.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并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德育目标
1.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的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2.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1.《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2.《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教学方法
诵读教学法。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描绘了一幅庭院月夜小景,语言朴素自然,富有诗情画意;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描绘了优美的山川景色,语言精美,描写生动。教师应指导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在诵读中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意境,获得美的享受。教学中宜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教学环节。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赏读《记承天寺夜游》。指导朗读,整体感知文意,理清背诵思路;赏析文中写景的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比较所学的文章,找出所学过的描写月色的语句,并学着仿写,提高学生的比较、写作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用音乐《月亮代表我的心》引入,设置感情基调。
列举“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名句,体会在文人笔下的“月之情,夜之意”
二、预习
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简介作者,老师再简单介绍一下写作背景
三、正课
1.朗读
朗读课文后,把握节奏,师生互读,相互品评。
然后学生找出写月的词句,并赏析,比较。
2.赏析写景的妙句
重点:“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结合本册的所学的课文,试找出写月的语句。
◇《芦花荡》:
“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核舟记》:“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析:用水的清,夜的朗,反衬月的明)
3.分析课文,把握重点字词,深入了解
时间:十月十二日夜
地点:承天寺月色入户
叙事叙述
人物:“我”与张怀民欣然寻乐
缘由:月色入户
月色:空明月光如水
写景描写
水中:藻、荇→竹柏倒影天地一色
夜——--闲时贬谪的悲凉
欣然——闲游自我的抚慰
抒情心境:闲忙议论赏月的欣喜
步——--闲情排遣的达观
吾两——闲人远大的抱负
★让学生代入苏轼的角色,用自己的话或用日记的形式复述课文。
4.根据提示,背诵课文
(时间、缘由、地点、人物、写景、抒情)
5.小结
突出苏轼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态度,学习他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四、反馈
▲搜集古今中外咏月的诗文
(让学生在书签上写下喜欢的咏月诗句送给自己的好友)
▲仿写(如所学过的课文《春》最后的三段,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
月亮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不紧不慢地梳理着白花花的月光。
月亮像一个新娶来的媳妇儿,羞答答地钻进树叶子里藏起来。
月亮像一个含羞的少女,一会儿躲进云间,一会儿又撩开面纱,露出娇容。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赏读《答谢中书书》。指导朗读,力求美读课文;在反复诵读中,整体感知文意;激发学生想象,再现画面,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诗情画意;背诵课文;深入研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让学生闭眼用心去感受“山青、水秀、天蓝、地暖”的景致画面,导入新课。
二、作者及文体介绍
陶弘景的简介、“书”这种文体的相关知识。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
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读,并提示朗读节奏。
【重点:品味四字句的节奏,再让学生朗读】
★多媒体显示课文脉络,指导学生背诵
总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仰视--------高峰入云
四季常景俯瞰--------清流见底
写景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晓雾将歇
日变景
夕日欲颓
抒情-----------------------------------------------欲界之仙都
四、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象文中的画面,并体会文章的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脑海中出现的画面,其余的同学补充、评价;然后,老师用多媒体显示山水相映图,石壁翠竹图、晨晖、夕照,激发学生想象
(归纳:
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澈见底
意境美色彩相配之美------两岸石壁青林翠林沉醉山水愉悦之情
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夕日欲颓
五、小结
突显课文“文中有画,画中有情”的特点,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六、布置作业
▲在文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画面,写一段赏析的文字。
12、《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会正确朗读,掌握文言词语用法,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诵读实践,培养语感,增加积累,感知文意。
②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体会文章中写月色语句的精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刻体会作者虽谪居黄州,却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的旷达情怀。
二、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写作本文时的心境。
三、教学难点
探究文章写月色语句的精妙,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1、诱导激发
利用多媒体展示屈原及作品《离骚》的形成背影;范仲淹作品《岳阳楼记》的写作原因;柳宗元和他的《小石潭记》……语言总结:“诸多政治上的不得志成就了一篇篇千古文章,那么,宋代的著名文学家苏轼在被贬之后又作了怎样的文章来诠释他内心的情感呢?今天,我们共同学习《记承天寺夜游》。
2、整体感知
①走近作者(幻灯片展示作者相关资料及这篇文章写作背景资料)
②背景再现(学生适当记录)
③多彩朗读
A、听读感受意境(播放Flas朗读课件)
B、练读把握要点(正音、节奏、情感)
C、赏读调动情感(以学生自己设计的形式进行小组合作朗读,同时出示承天寺月夜图)
3、合作交流
在诵读声中我们同作者同游了承天寺,但这篇古文,我们还得把他译成一篇现代文。
A、请同学参照注释自译文章。
B、重点字词小组内交流合作解决。(幻灯片展示重点字词用法)
C、教师组织小组间展开译文接龙。
4、深入探究
学习古文仅仅理解了字词的含义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大家就课文内容读出自己的思考和疑问。
A、学生结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进行质疑。
B、小组内,小组间交流所提出的问题,能够解决的当时解决,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全班讨论交流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及时巡视,适时点拨)
C、如果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重难点不够突出,教师应适时补充下列问题,供同学们探究(幻灯片展示)。
※你觉得文中作者叙事、写景、抒情都扣住哪一个字来写的?说明理由。
※文中写出月色的什么特点?探究其写月语句的精妙之所在,你认为这得益于怎样的写作技巧?
※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情感?
5、拓展延伸
A、面对如诗如画的月色,难道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
B、月与文章有着千古的宿缘,走进古典的诗文世界,我们会发现处处都有月的影子。
6、教师小结
运用纲要信号简明的将本节课所学知识、学法,归纳总结
7、巩固练习
背诵课文
8、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寻伴夜游
月下感叹
庭院月色
13、《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
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课文,领会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诵读、积累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赏析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记者采访放牛娃,问:”你为什么放牛?”“赚钱。”
“赚钱干啥?”“娶老婆。”“娶老婆干吗?”“生娃娃。”“为什么生娃娃?”“让
他放牛。”初听很可笑,可是仔细一想,我们很多人,他的一生不是这样过的吗?
一个普通现代人的一生据说是这样度过的:努力读书——拼命工作——攒钱
买房——结婚生子——供子读书。看来人生很无趣啊,是不是?我们现在来看
一个人,让这个人告诉我们人生是否无趣。
今有一人,此人跟我们一样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读书非
常努力。然后他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可怜啊,连肚子也填不饱。我们接着看,他也买了房,“只影自怜,命寄江
湖之上”。飘零江湖。好不容易买了房了,他又“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
缧绁,是捆人的绳索,象征着牢房。这个人好像连住在家里都不得安宁啊。他当
然也娶了妻子,可惜30岁的时候,他妻子就过世了,多年以后,他写下这样的
句子纪念早逝的妻子——“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这个人的一生很凄凉。
我们来看看他到底活的怎么样?——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
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
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
个不是好人。”
这个人去世很久很久以后,有一个作家(林语堂)仔细地研究了这个人的一
生,然后为他写了一本传记《苏东坡传》,在传记中,这个作家给这个人下了如
下结论——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的。
这个人就是苏轼。
二、学生介绍苏轼,教师补充。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
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
八大家之一,其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苏轼是著名诗人,他
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苏轼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
他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苏轼是著名的
书法家,他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苏轼还是著名的画家。此外,
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也都取得了重
要的成就。
苏轼一生命运坎坷。嘉祐二年(1057年)参加礼部考试,中第二名。仁宗
殿试时,与其弟苏辙同科进士及第。因母丧回蜀。嘉祐六年(1061年)经欧阳
修推荐,应中制科第三等,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任期满后值父丧
归里。熙宁二年(1069年)还朝任职,正是王安石推行新法的时期。他强调改
革吏治,反对骤变。认为“慎重则必成,轻发则多败”。因意见未被采纳,请求
外调,从熙宁四年(1071年)起,先后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州。
每到一处,多有政绩。元丰二年(1079年),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摘取苏轼诗句
深文周纳,罗织罪名,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入狱,这就是历史上的“乌台诗案”。
5个月后被贬黄州为团练副使。元丰八年(1094年)哲宗立,任用司马光,废
除新法。苏轼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由于与当政者政见不
合,再次请调外任。先后任杭州、颍州、扬州知州。后迁礼部兼端明殿、翰林待
读两学士。绍圣元年(1094年)哲宗亲政后,苏轼又被一贬再贬,由英州、惠
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直到元符三年(1100年)徽宗即位,才
遇赦北归。死于常州。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承天寺”在湖北黄冈县南。《记承天寺夜游》作于宋元丰六年(1083年),
时作者被贬在湖北黄州。被贬官意味着在政治生活上遭到很大的挫折。
三、初读,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1.请学生做示范朗读,同学要注意听准字音,听准节奏,体会感情。
2.学生点评。
3.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节奏和情感。
4.学生自读课文。
5.组织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
6.以小组汇报的形式,把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无法理解的字、词、句提
出来,在堂上共同解决。(方式:质疑——解疑)
7.以抢答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掌握程度。
抢答题①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并说说该句的意思。
⑴月色入户.窗户
⑵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⑶念.无与为乐者思考、想到
⑷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就
⑸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⑹庭下如积水空明..清澈、透明
⑺水中藻、荇交横..交错纵横
⑻盖.竹柏影也原来
⑼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罢了
抢答题②试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是否一样
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遂.至承天寺盖.竹柏影也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抢答题③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柏?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逸致的人罢了。
8.比赛背诵:看谁背得又快又准确。
遂
盖
但
四、分析研讨课文。
1.文章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谈一谈?
2.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3.作者所描写的夜景有什么特点?(用原文回答)你有何感受?
4.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怎样的变化?(提示:先找关键词句,再体会作
者心情)
5.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夜游的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
人者耳。”
6.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预设
1.明确:①“元丰六年……相与步于中庭”——叙述
②“……盖竹柏影也”——描写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议论
叙述部分告诉我们: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2.一是因为作者被贬谪,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
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写作背景链接:
元丰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如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
讪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乌台诗案”。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
差点丢了脑袋。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
出狱,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
的闲客。
3.描写夜景之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优美的月景。它给人的感受是空灵、皎洁、
明净、宁静悠闲、清丽淡雅……
此句写景仅用18个字,却创造出生动的意境,可细加品味。
“庭下如积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将整座庭子注满了水,水本来是无色之
物,实有其物,看似却无,月光不正是如此吗?“空明”二字,更是绝妙,用“空”
去修饰一种色调,不仅出奇制胜,而且更显空灵。“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把庭中当作水中来比喻,说藻荇交横,给人如临水池之感,最后以“盖竹柏影也”
点透真情,这样明暗交替,使人自然而然地步入一个空灵、皎洁、恬静的月夜之
中。
4.此题较难,可对学生搜索关键词进行引导。
欣然..起行(欣喜之情)
念无与为乐.....(有点遗憾)
遂.(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
寻(有急切访友之情)
亦.未寝(与好友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喜悦)
相与步...于中庭(一份闲适,一份从容)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
寞、漫步的悠闲、自我排遣的达观。)
5.月光虽非夜之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可觅,处处可寻,
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
趣。作者借“何夜”“何处”一句点明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
古难全。”的人生真谛。这也正是作者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原因。
所以这里的“闲人”并非是闲极无聊,无所事事之人,你认为“闲人”是怎
样的一种人呢?
具有闲情逸致,兴趣高雅之人,也包含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壮志难酬,
一贬再贬,可见他的无奈与悲凉,他何尝要做一个闲人呢?赏月只不过是他借月
抒情,自我排遣罢了。
所以“闲人”既带有寄情山水的闲静恬适,又带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情
6.根据3、4题的分析可以总结出本文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既有赏月
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也有对自己身处被贬境地的牢骚不平,还有自我排遣的达
观。
五、通过填写句子,理解文中作者形象。
那是一个夜晚
那是一种美景
那是一个灵魂
学生填写,把学生填写的内容整理成一首诗(可根据学生填写的情况进行改动)。
月光下
那是一个劫后余生的夜晚
那也是走出了喧嚣和纷扰的夜晚
那是一个孤单寂寞的夜晚
那也是心灵自由的夜晚
那是一个平凡平淡而又注定要录入历史的夜晚
那是光与影合奏的美景
那是动与静和谐的美景
那是明与暗交错的美景
那也是人与自然默契交融的美景
那一缕来自宇宙深处的月光啊
溶溶地就洗净了所有沐浴她的心灵
月光下,我们看到:
一颗跋涉挣扎的灵魂
一颗淡定高远的灵魂
一颗苦涩、伤感的灵魂
一颗执著、快乐的灵魂
一颗率真、坦诚的灵魂
一颗旷达、乐观的灵魂
我们分明看到:
在历史深处,在月亮的追光灯下
他,看着我们,微——笑——
六、总结:
苏轼虽遭“文字狱”,被贬到黄州,心情郁闷,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
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孤独,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他坦荡、
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美景的同时,更要感
受到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苏轼用他的经历告诉我们:能让我们在所
有的困难中逢春开花,触地生根的只有自己。
(屏显)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
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林语堂《苏东坡传》
七、作业:
1.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
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
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
抒怀。请你课下搜集一些描写月亮的诗句。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皎洁
竹柏——藻荇交横空灵
抒情: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潇洒
自我排遣的达观达观
附:描写月亮的诗句
好山好水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岳飞《池州翠微亭》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李白《军行》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潜《归田园居》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塞下曲》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袁枚《十二月十五日》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挂在碧霄边。——缪氏子《赋新月》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戴叔伦《兰溪棹歌》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司空曙《江村即事》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月下独酌》李白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十五夜望月》王建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月夜》刘方平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八月十五夜月》杜甫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杜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张九龄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李商隐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中秋月》苏轼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刘禹锡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李白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王安石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王维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古朗月行》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