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教案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特殊句式的标志及类型
2.掌握特殊句式的翻译方法
教学重难点:
辨别特殊句式的类型并掌握翻译方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考点阐释:“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这一考点在近几年高考中虽未单独设题,但其知识点遍布文章,阅读内容中许多句子涉及这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在翻译题中,因此其是不可忽视的一个考点。
二.句型介绍: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固定结构等几类。判断句、被动句要从结构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则要联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部分,倒装句要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的规律,固定句式要记住它们的习惯用法。
三.分类说明:
1.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汝是大家子。”
(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梁将即楚将项燕。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臣本布衣。
且相如素贱人。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予本非文人画士。
(6)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注意点
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2.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有标志
(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2)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用“于”或“受......于......”表被动
“不能容于远近。”
“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5)用“被”表被动。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
无标志
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注意点: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
3. 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4)介词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5)介词的省略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4.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3)介词宾语前置
《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
(4)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
5.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
6.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7.疑问句式
文言疑问句,一般都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何、曷、故、安、焉、孰等),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以及疑问副词(岂、独、其等)。有时也不用疑问词。
另外,还有些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
8.定语后置
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此情况外,也可放在中心词后。
(1)定语放在中心词后面,用者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
求人可使报秦者。
(2)“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
石之铿然有声者。
(3)中心语+之+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中心语+而+定语+者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
(5)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9.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
四.巩固训练:
1.下列句子分别属于什么句式?
(1)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2)居则曰:“不吾知也。”
(3)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
(4)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5)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6)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
(7)捷禽鸷兽应弦而倒者不计其数。
(8)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9)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10)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1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12)竖子不足与谋!”
(13)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14)“臆!微斯人吾谁与归?”“
(15)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16)时人莫之许也
(1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18)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3.下列固定结构如何翻译?
(1)表示疑问
例词 释义 例句(含出处)
何以……? “王曰‘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何所……?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奈何……?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如……何?
奈……何? “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孰与……?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安……乎? “然刘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独……耶? “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耶?”(《信陵君窃符救赵》)
⑵表示反问
例词 释义 例句(含出处)
何……哉(也)?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何……为?
何以……为?
何故……为? “何辞为?”(《鸿门宴》)
“秦则无礼,何施之为?”(《之战》)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何……之有? “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夫晋,何厌之有?”(《左传•公三年》)
如之何……? “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荷丈人》)
“君子于役,如之何不思?”(《君子于役》
岂(其)……哉(乎,耶)? “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捕蛇者说》)
“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岂为死君乎?”(《之战》)
安……哉(乎)?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不亦……乎?
不……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察今》)
……非……欤? “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
顾……哉?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劝学》)
独……哉?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
其……乎? 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少年中国说》)
庸……乎?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⑶表示感叹
例词 释义 例句(含出处)
何其……也! “虽有君命,何其速也!”(《左传》)
直(特)……耳! “王曰:‘不可,直不过百步耳!’”(《寡人之于役也》)
惟……耳! “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谭嗣同》)
一何……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亦……哉!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五人墓碑记》)
……何如哉? “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指南录>后序》)
⑷表示揣度
例词 释义 例句(含出处)
无乃……乎(欤) “求,无乃尔是过欤?”(《季氏将伐颛臾》)
得无(微)……乎? “若辈得无苦贫乎?”(《王忠肃公翱事》)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其……欤? “其可怪也欤?”(《师说》)
……庶几……欤? “吾王庶几无疾病欤?”(《庄暴见孟子》)
⑸表示选择
例词 释义 例句(含出处)
与其……孰若……?
……孰与……?
与其……
宁(可)……
与……
无宁……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欤(耶)
抑……欤(耶)? “先生在民间,审知故扬州阁部果死耶,抑未死耶?”(《梅花岭记》)
其……其……也?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其信然耶?其梦耶?其传之非其真耶?”(《祭十二郎文》)
⑹其他
例词 释义 例句(含出处)
无以(亡以)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劝学》)
之谓也 《诗经》:“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非惟……抑亦 “非惟时,抑亦人谋也。”(《诸葛亮传》)
尚……况……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有所 “荆轲有所待。”(《荆轲刺秦王》)
无所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木兰诗》)
所以 “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公输盘》)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是以,是故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
何以 “如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霍去病传》)
何为、何其 “若何为生我家?”(《原君》)
“明日何其多。”(《明日歌》)
安有……乎?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炳烛而学》)
虽……犹…… “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论积贮疏》)
虽……则…… “北虽貌敬,实则愤怒。(《<指南录>后序》)
谓……为…… “公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指南录>后序》)
特……耳…… “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读孟尝君传》)
五.熟记特殊的句式
2、高三语文复习教案:选用句式
备课人:东海高级中学
课题:选用句式——能力层级(D)课时序数: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句式的一般知识;2、教会学生能根据题目要求,恰当地选择句式,以达到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
教学重点:教会学生能根据题目要求,恰当地选择句式。
教学难点:选择句式要达到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
教具:投影仪 教法:讨论、练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教学思路
一、考点阐释:
选用句式,是按照题目给定的语句形式要求造句。所选语句,除句式要求之外,还要求语意恰当,与语境谐合。
二、解法指导:选用句式复习,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让学生了解句式的一般知识。从结构方面说,有单句、复句,整句、散句;从表达方面说,有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从成分方面说,有省略句、倒装句;从逻辑方面说,有主动句、被动句,肯定句、否定句等。
2、要教会学生能根据题目的要求和语言材料的隐含要求,恰当地选择句式,以达到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
3、要尽可能地结合情境教学。如对象、场合等。
三、试题点拨:
典型试题1:选用恰当的句式,把下面的语句加以组织,使话题统一,表意更集中,句子更紧凑。
例句:武松、李逵、解珍和解保都是《水浒》里的英雄,《水浒》中有武松景阳岗打虎的故事,有李逵杀虎报仇的故事,有解珍、解保猎虎蒙冤入狱的故事。这些人物和故事,都是典型的艺术真实,不同于生活的真实。
《水浒》里的
点拨:此题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原文话题不统一《水浒》,武松、李逵等人物和故事,要选用一个句式,使话题统一。参考答案:《水浒》里的武松、李逵、解珍、解保等打虎、杀虎、猎虎的故事,都是典型的艺术真实,不同于生活的真实。
典型试题2:将下面的语句,按照不同的表达要求,加以组织,选择不同的句式,分别写一段话。
例句:①新加坡的旅游业在全世界享有盛誉。②新加坡具有良好的旅游的天然条件。③新加坡的旅游部门工作认真、细致。④新加坡的旅游业与其他有关部门协调合作得很好。
(1)强调天然条件:
(2)强调工作认真、细致与合作:
点拨:此题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原语言材料从大的层次关系看,是因果关系,其中“原因”复杂,有三个方面,可用“固然……但”来表达。(参考答案略)
四、命题趋势:纵观近年来句式的考查,不难看出,高考语文试题“选用、仿用、变换句式”的命题,呈现出以下趋势:
第一、贴近生活,让考生有话可说,注意激活他们的思维。
第二、呈开放性,为考生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
第三,语用的特点更加突出。
五、强化训练:
1、选择下面衔接较好的一组句式:
(1)我把老李找来,让他立即写报告,他写完报告马上把它交上去了。
(2)我找来老李,老李立刻写报告,报告写完交上去来了。
(3)古都西安,许多古建筑坐落在主要街区,肃穆的官府衙门,玲珑的楼台轩榭,色彩鲜明的回廊,风格独具的民居,……看到这些,你立刻会为它们凝重的文化底蕴所吸引。
(4)古都西安的主要街区,坐落着许多古建筑,肃穆的官府衙门,玲珑的楼台轩榭,色彩鲜明的回廊,风格独具的民居,……看到这些,你立刻会为它们凝重的文化底蕴所吸引。
A、(1)(3)B、(2)(4)C、(1)(4)D、(2)(3)
2、依次填入下面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
(1)每逢深秋时节___松竹山茶,色彩绚丽,美景尽览。
(2)远眺群山环抱,___近看小河流水,茶园葱绿,松竹并茂。
(1)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
(3)白云缭绕,层林叠翠
(2)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
(4)层林叠翠,白云缭绕
A(1)(3)B(1)(4)C(2)(3)D(2)(4)
巩固练习
3、下列各句括号内的两种表述,分别编为四组,表述全部恰当的是
(1)阳光融化了河水,细雨润泽了山色,(a柳枝被春风吹绿b春风染绿了柳枝),造化的神功又一次使人们惊异了。
(2)秋天,树叶黄了,枯了,快要脫落了。枯黃的叶子离开了枝头在风中飞舞着,(a它曾经有过的婆娑身影依然那么动人b怀着对金秋时节无比眷念的心情离去)假如我是绿叶,我愿意很快地落在地上,尽情地拥抱这养育它的土地。
A、(1)a(2)bB、(1)a(2)aC(1)b(2)aD(1)b(2)b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挡眼有石塑一尊,近似昨夜见到的神貌。___,皆先生手迹。___,罗池东侧有柑香亭,___,祠北有衣冠墓,这些名目,只要粗知柳宗元行迹,皆耳熟能详。
(1)《荔子碑》《剑铭碑》镌于石塑底座
(2)石塑底座镌《荔子碑》《剑铭碑》
(3)罗池就在石塑背后不远处
(4)石塑背后不远处是罗池
(5)西侧乃柳侯祠
(6)柳侯祠在罗池西侧
A(2)(4)(5)B(1)(3)(6)C(1)(4)(5)D(2)(3)(6)
巩固练习
5、下列选项中,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
我们看到,上海的城市环境整洁美观,但相比之下农村给我们的印象仍是又脏又乱。我们认为上海__________。
A不仅应有良好的城市环境,而且农村的优美环境是至关重要的
B不仅应有良好的城市环境,而且应该有优美的农村环境
C不仅有优美的农村环境,而且应该有良好的城市环境
D不仅应该有优美的农村环境,而且城市的良好环境是至关重要的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的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一个人不喜欢诗,何以文学趣味就低下呢?____。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要当做一首诗看。使比别类文学较严谨、较纯粹、较精微。如果对于诗没有兴趣,对于戏剧散文小说等等的佳妙也终不免有些隔。____,大半在小说和戏剧中只能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他们读小说和戏剧只见到故事而没有见到它的诗。____。
(1)因为一切诗都要有文学的特质(2)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3)不爱好诗而爱好小说的人们(4)爱好诗而不爱好小说戏剧的人们(5)就像看到架上的花而忘记花架(6)就像看到花架而忘记架上的花
A(2)(4)(6)B(1)(4)(5)C(2)(3)(6)D(1)(3)(5)
拓展与延伸
3、“望”“见”诗心——肖培东教《饮酒》《春望》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案)
肖培东
《诗词五首》中的前两首是晋陶渊明的《饮酒》和唐杜甫的《春望》,都是传诵千古的名作。
我读了数遍,打算先《春望》再《饮酒》。我把我的这一想法发在朋友圈:“两首古诗《饮酒》《春望》合教,我想先教《春望》再《饮酒》,这是为什么?你们说说看!”很快,微信朋友圈里来了各种答案。
有说“杜‘入’陶‘出’”。
有说“季节。春?秋?”。
有说“由痛彻心扉到平静淡定,从什么都背着到一切放下,不痛不悟非人生”。
有说“由浓归于淡远”。
有说“从望到饮”。
有说“饮酒是更高的生活状态”。
有说“有我到无我”。
有说“战争之后就是和平盛世”。
有说“先沉重后轻松”。
有说“春花落泪到秋菊怡情”。
有说“格律诗到古体诗”
……
微信朋友圈真是个神奇的东西,一下子帮我汇集了许多文本的探究。朋友们其实在帮我做解读,他们都很聪明!可我没他们想得那么深远,初二孩子,该教到哪个程度,我得想想。
我的初步构思是“望——见——诗心”!
《春望》之“望”,《饮酒》“悠然见南山”之“见”,寻找诗人的心。所以,叫做“望见诗心”。这个题目,你们喜欢吗?
《春望》之“望”。
第一步,读诗歌,掌握情感基调。
第二步,“春望”,即望春,诗人“望”到了什么?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
第三步,追问“一字传神”。这四望中,哪个字写得最传神?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破”字使人触目惊心,“深”字令人满目凄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溅”“惊”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动态美,寄托了诗人强烈的情感。(允许学生又多种说法,感受杜甫的语言艺术,但不要刻意挖掘)
第四步,望亲人。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以“烽火”承接“感时”,“家书”承接“恨别”,而亲人的“别”,正是由于战乱的“时”造成的。战事持续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诗的最后两句堪称神来之笔。寥寥十字,使一位愁绪满怀的白发老人的形象兀立在读者眼前。作者望春,并没有得到到任何快慰,却为“感时”、“恨别”所困,终至烦躁不安,频频抓挠头发。尽管诗人这时才四十五岁,但因终日愁情熬煎,头发愈来愈少,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从章法上看,这一联是把前面分别抒写的“感时”、“恨别”两种感情统一起来,收结全篇。作者选用搔发这一下意识动作把满腔的愁情变成了可见可感的生动形象,很自然地引导读者进入诗的意境,产生共鸣。
第五步,全诗无“望”处处写“望”,全诗有“春”处处无“春”。你望到怎样的一颗心?——形象和主旨探讨,点到为止。爱国,和平,忧国忧民、感时伤怀
第六步,读古体诗《饮酒》,里面有一个字似乎可以换成“望”字,你觉得是哪个字?——“悠然见南山”的“见”。请问,能换成“望”字吗?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了诗人悠然自得、寄情山水的情怀。这“见”,居心于有意无意之间的一瞥,反射出诗人超脱冥邈,神逸方外的悠闲心情。还有一种版本将“见”字写作“望”字,苏东坡认为如果是“望”字,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因为“望”属于有意识地注视,缺乏"悠然"的情味。而“悠然见南山”就好似在一种无意识之中,南山撞入了自己的眼帘。(不刻意求深,有所感知就可以)
那么,你又“见”到怎样的诗人?怎样的心?
以此打开这首诗的研读,理解诗人。这种偶然的情趣,偶然无心的情与景会,正是诗人生命自我敞亮之时其空明无碍的本真之境的无意识投射。大隐隐于市,真正宁静的心境,不是自然造就的,而是你自己的心境的外化。诗人在物我两忘和同构中领悟到了一种“忘言”的“真意”。这首诗既抒发了归隐生活的悠闲恬静的欣悦,又蕴含着诗人对宇宙人生超然境界的向往和憧憬.。整首诗无不是景中含情,情中见理,余音绕梁,回味悠长。
这里的好些解读,给教师自己参考。课堂上决不能求深刻如此,重在感悟归隐生活的悠闲恬静的欣悦。
所以,这堂课,——望见诗心!
4、“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教案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特殊句式的标志及类型
2.掌握特殊句式的翻译方法
教学重难点:
辨别特殊句式的类型并掌握翻译方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考点阐释:“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这一考点在近几年高考中虽未单独设题,但其知识点遍布文章,阅读内容中许多句子涉及这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在翻译题中,因此其是不可忽视的一个考点。
二.句型介绍: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固定结构等几类。判断句、被动句要从结构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则要联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部分,倒装句要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的规律,固定句式要记住它们的习惯用法。
三.分类说明:
1.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汝是大家子。”
(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梁将即楚将项燕。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臣本布衣。
且相如素贱人。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予本非文人画士。
(6)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注意点
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2.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有标志
(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2)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用“于”或“受......于......”表被动
“不能容于远近。”
“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5)用“被”表被动。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
无标志
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注意点: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
3. 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4)介词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5)介词的省略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4.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3)介词宾语前置
《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
(4)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
5.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
6.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7.疑问句式
文言疑问句,一般都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何、曷、故、安、焉、孰等),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以及疑问副词(岂、独、其等)。有时也不用疑问词。
另外,还有些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
8.定语后置
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此情况外,也可放在中心词后。
(1)定语放在中心词后面,用者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
求人可使报秦者。
(2)“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
石之铿然有声者。
(3)中心语+之+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中心语+而+定语+者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
(5)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9.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
四.巩固训练:
1.下列句子分别属于什么句式?
(1)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2)居则曰:“不吾知也。”
(3)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
(4)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5)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6)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
(7)捷禽鸷兽应弦而倒者不计其数。
(8)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9)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10)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1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12)竖子不足与谋!”
(13)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14)“臆!微斯人吾谁与归?”“
(15)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16)时人莫之许也
(1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18)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3.下列固定结构如何翻译?
(1)表示疑问
例词 释义 例句(含出处)
何以……? “王曰‘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何所……?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奈何……?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如……何?
奈……何? “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孰与……?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安……乎? “然刘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独……耶? “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耶?”(《信陵君窃符救赵》)
⑵表示反问
例词 释义 例句(含出处)
何……哉(也)?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何……为?
何以……为?
何故……为? “何辞为?”(《鸿门宴》)
“秦则无礼,何施之为?”(《之战》)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何……之有? “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夫晋,何厌之有?”(《左传•公三年》)
如之何……? “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荷丈人》)
“君子于役,如之何不思?”(《君子于役》
岂(其)……哉(乎,耶)? “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捕蛇者说》)
“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岂为死君乎?”(《之战》)
安……哉(乎)?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不亦……乎?
不……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察今》)
……非……欤? “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
顾……哉?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劝学》)
独……哉?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
其……乎? 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少年中国说》)
庸……乎?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⑶表示感叹
例词 释义 例句(含出处)
何其……也! “虽有君命,何其速也!”(《左传》)
直(特)……耳! “王曰:‘不可,直不过百步耳!’”(《寡人之于役也》)
惟……耳! “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谭嗣同》)
一何……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亦……哉!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五人墓碑记》)
……何如哉? “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指南录>后序》)
⑷表示揣度
例词 释义 例句(含出处)
无乃……乎(欤) “求,无乃尔是过欤?”(《季氏将伐颛臾》)
得无(微)……乎? “若辈得无苦贫乎?”(《王忠肃公翱事》)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其……欤? “其可怪也欤?”(《师说》)
……庶几……欤? “吾王庶几无疾病欤?”(《庄暴见孟子》)
⑸表示选择
例词 释义 例句(含出处)
与其……孰若……?
……孰与……?
与其……
宁(可)……
与……
无宁……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欤(耶)
抑……欤(耶)? “先生在民间,审知故扬州阁部果死耶,抑未死耶?”(《梅花岭记》)
其……其……也?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其信然耶?其梦耶?其传之非其真耶?”(《祭十二郎文》)
⑹其他
例词 释义 例句(含出处)
无以(亡以)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劝学》)
之谓也 《诗经》:“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非惟……抑亦 “非惟时,抑亦人谋也。”(《诸葛亮传》)
尚……况……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有所 “荆轲有所待。”(《荆轲刺秦王》)
无所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木兰诗》)
所以 “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公输盘》)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是以,是故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
何以 “如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霍去病传》)
何为、何其 “若何为生我家?”(《原君》)
“明日何其多。”(《明日歌》)
安有……乎?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炳烛而学》)
虽……犹…… “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论积贮疏》)
虽……则…… “北虽貌敬,实则愤怒。(《<指南录>后序》)
谓……为…… “公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指南录>后序》)
特……耳…… “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读孟尝君传》)
五.熟记特殊的句式
5、句子的“守法”与“变法”教案(苏教版选修)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够了解辨识常见病句的类型,使学生了解依据特定语境判断真假病句的道理,掌握修改病句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减少甚至杜绝作文中出现病句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专题教学,初步了解语法的规范和语言创新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遵守语法规范和
用语法手段进行语言创新的自觉性、能动性,进一步提高语言表达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母语的情感,进一步激发学生用好母语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教学重点:
能够辨识常见病句的类型,掌握修改病句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教学时数: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课件展示一病句让学生辨析
二、教学过程
1、指导学生自习“病句与佳句”,
2、课堂讨论:
(1)、什么是语境?举例说明什么是社会语境、场景语境和篇章语境。
(2)、根据什么来判断一个句子是否真正的病句?
(3)、一个句子的“语境”是怎样影响对句子是否病句的判断的?请举例说明哪些情况下的所谓“病句”不是真正的病句?
提示:
(1)所谓语境就是理解某个话语所使用的各个前提的集合。
所谓特定语境包括社会语境、场景语境和篇章语境三个层次。
例子见课本。
(2)依据语境判断一个句子是否病句,主要可以从社会语境是否允许,特定上下文是否允许,特定语法规律是否允许及是否具有特定的修辞功能等方面考虑。
(3)一个句子虽然不合语法、逻辑,但是适合特定环境、语境,则不是病句而是佳句;但如果不合语法、逻辑,或者合乎语法而不合乎逻辑,也不适合特定环境、语境,就是真病句。举例略。
三、布置作业
认真研习“资料链接”,了解常见的病句类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略)
二、教学过程
(一)指导学生自习“资料链接”,了解常见的病句类型,从而学会辨识常见病句,并通过梳理,掌握规律。
提示:常见的病句类型有:实词使用不当,虚词使用不当,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歧义多解
(二)通过实例的分析、讨论,让学生通过语言实践,掌握修改病句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在病句修改过程中,依然要强调语境意识,不能脱离语境,孤立地套用讲法规则。
1、实词使用不当
多媒体展示
(1)大老王拿着一叠照片,一张张指给郑关长和欧阳明月看:“在这些残缺者中,还没有发现特别值得嫌疑的对象。”
(2)既然发生了意外,你就应该改变行动。
(3)我坐在我爹的身边,我爹指着我说:“大伙另选一个吧,小菊那丫头,办事毛手毛脚的,我有点不放心。”
提示:
例1是名词误作动词用。“值得”后面要求配上一个动词,而“嫌疑”是名词,可改为动词“怀疑”。
例2动词“改变”要求带名词性宾语,“行动”是动词,不合要求,可改为“改变行动计划”。
例3“那”表示远指,“这”表示近指,小菊明明坐在爹的身边,爹怎么能说“那丫头”呢?理应说“这丫头”。
2、虚词使用不当
(1)修改这篇文章,除了充实一些内容之外,还要把文字推敲。
(2)在我们检查过几条马路上,卫生工作都搞得很好。
提示:
例1,把字句的要求之一,是动词前面或后面必须有一些别的词语,而“推敲”却是一个“光杆动词”。例2在“几条”前面要添一个“的”。
3、成分残缺
跟成分残缺相反,成分多余也是一种语病。如:
因为篇幅有限,我们不得不对您的稿件略加删改一些。
提示:宾语“一些”是多余的。因为“略加删改”已经包含了“一些”的意思。
4、搭配不当
例:青蟹的第四对步足扁平似浆,所以游泳的本领很拿手。
提示:名词“本领”与形容词“拿手”不能搭配。
5、结构混乱
例:1956年,北京故宫博物院展出了2900年前新出土的文物。
提示:句中表领属性的定语“新出土”应放在时间短语“2900年前”的前面。
6、不合逻辑
例:很多人利用长假出游,怎样才能避免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有关部门对此做了相关提示。
提示:“避免”和“不”是双重否定,全句意思成了肯定,应改为“怎样才能让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或“怎样才能避免合法权益受侵害”。
7、歧义多解
例:他在某杂志生活栏目上发表的那篇关于饮食习惯与健康的文章,批评的人很多。
提示:动词“批评”的施动方向不确定,是别人批评他发表的文章,还是发表的文章批评别人。
8、语序不当
例: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今日凌晨把一颗气象探测卫星用“长征三号”火箭送入预定轨道。
提示:应改为“用‘长征三号’火箭把一颗气象探测卫星……”
(三)教师总结本节课内容。
(略)
三、布置作业。
完成“积累与应用”第一二题。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提问常见的病句类型
二、讲解上节课布置的作业。
过程略(投影参考答案)
三、发现与创新
1、提问:在你的语言环境中,比如歌词,有属于“假病句,真佳句”的句子吗?如有发现,请举例说明。
学生自由发言:
2、提问:分析自己习作中出现的病句,看看有没有可以依据语境,将之改成“假病句,真佳句”的。
学生自由发言:
四、指导学生完成“积累与应用”第三四题。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实词使用不当
虚词使用不当
成分残缺
搭配不当病句的类型
结构混乱
不合逻辑
歧义多解
教学心得:
教学中,学生互动活动还不明显,一方面,学生这方面能力欠缺,预习不充分;另一方面,教师引导还不够。在今后教学中,要做好这些方面。
6、高考浙江卷语文复习系列:文言句式(人教版高二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3.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教学重点】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能力。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能力。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教学课时】
本专题共3课时。其中讲读课1节,练习课1节,讲评课1节。
二、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
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即今之全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
二被动句
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例如: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
5.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三、 省略句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
1省略主语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
(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
如:“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
“夫战,勇也气。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
如:“以相如功大,拜(之)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
郑穆公使(人)视客馆。
屠惧,投(之)以骨。(《狼》)
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承上文省略。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充出来。
4省略介词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
“赐之(以)彘肩。”
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译为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介词也要补充出来。
5、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如: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修饰语的省略]
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中心词的省略]
四、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
(一)、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忌不自信。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彼且奚适也?《逍遥游》〈庄子〉
沛公安在?《鸿门宴》〈史记〉
洞庭君安在哉?《柳毅传》李朝威
3、介词宾语提前:
微斯人吾谁与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李密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庄子〉
介词宾语前置,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例如:“东乡坐。”
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命是听(成语)
惟利是图(成语)
惟马首是瞻《冯婉贞》
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韩愈
惟你是问。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二)、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中心词+之+定语+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三)、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覆之以掌。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虽董之以严刑,振(震)之以威怒《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孰与君少长?——与君孰少长?《鸿门宴》〈史记〉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荀子〉
(四)主语后置:(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列子〉
快哉此风!(宋玉《风赋》)
“美哉,我少年中国。
五、固定句式
1 "……孰与……"、"……何如……"。这两种说法都是询问比较的结果,用法相同。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
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一个离得更远?)
"孰与"、"何如"还可以用来询问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择取舍。
2日食饮得无衰乎?——得无,该不会,表揣测的疑问词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得无,该不会,
表揣测的疑问词《促织》蒲松龄
3求,无乃尔是过与(同“欤”,语气词)——无乃…与?恐怕…吧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4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何(以)…为,表反问的句式,为什么要…呢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5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致江海。——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劝学》〈荀子〉
6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哪里用得着…呢,表反问《逍遥游》〈庄子〉
7“他人之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之谓也,…说的就是…《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8"不亦……乎?"可译为:"不……吗?","难道不……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
9以为、以……为……意思是以为、认为、把……当作、用……做……。例如: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10唯……是“是”无意,起宾语提前作用;“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
11岂……哉(乎)、独……哉意思是难道……吗例如: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难道(《陈涉世家》)
12与其……孰若……、与其……宁……
可译为与其……不如(宁可)……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鸿门宴》)
与人刃我,宁自刃。(《鲁仲连传》)
与其……宁……相当于“与其……宁可……”
13"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意思是"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如何处理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呢?)
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啊虞啊我拿你怎么办呢?)
第二课时
1.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石之铿然有声者
A.古之人不余欺也B.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C.得双石于潭上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与“大王来何操”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A.若属皆且为所虏B.客何为者C.亚父者,范增也D.具告以事
3.选出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A.人马烧溺死者甚众B.此帝王之资也
C.我,子瑜友也D.此乃天也
4.选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
例句: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A.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B.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C.其制稍异于前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5.下列句子中无省略现象的是()
A.引以为流觞曲水B.列坐其次C.亦足以畅叙幽情D.晤言一室之内
6.下列句子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父母者,人之本也②秦,虎狼之国,不可信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④内惑于郑袖,外欺
于张仪⑤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⑥此不知人之祸也⑦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⑧“离骚”者,犹离忧也
A.①②⑥⑧/③④⑤⑦B.①⑥⑦⑧/②③④⑤
C.①③⑤⑦/②④⑥⑧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7.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遂为诸将所拥而行B.被执至南门
C.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D.我死当葬梅花岭上
8.下列各项中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宇文新州之懿范B.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C.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D.都督阎公之雅望
9.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镂心鸟迹之中,织辞鱼网之上B.何以明其然?
C.绮丽以艳说,藻饰以辩雕D.夫择源于泾渭之流,按辔于邪正之路
10.下列各项中句式特点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B.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C.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D.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1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译文:
(2)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译文:
)
12.选出句式不同类的一项()A.祖冲之,范阳蓟人也。B.时有北人索驭驎者。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D.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13.指出下列句子中与所给例句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例句:解褐南徐州迎从事A.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B.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C.兵挫地削,亡其六郡D.良庖岁更刀,割也。14.根据句式特点,下列各句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臣未之闻也。②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③曰:“牛何之。”④对曰:“将以衅钟。”⑤是乃仁术也。⑥夫子之谓也。⑦百姓之不见保。⑧然则一羽之不举。⑨是诚不能也。⑩构怨于诸侯。11将以求吾所大欲也。12王坐于堂上。A.①②③⑧/④11/⑤⑥⑨/⑦/⑩12B.①②⑤⑥⑨11/③⑧/④/⑦/⑩12C.①②③/④11/⑤⑥⑨/⑦⑧/⑩12D.①②⑤⑥⑨11/③⑧/④/⑦⑩/12
15、将下面一段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昔者,齐王使淳于髡献鹄于楚。出邑门,道飞其鹄,徒揭空笼,造诈成辞,往见楚王曰:“齐王使臣来献鹄,过于水上,不忍鹄之渴,出而饮之,去我飞亡。吾欲刺腹绞颈而死,恐人之议吾王以鸟兽之故令士自伤杀也。鹄,毛物,多相类者,吾欲买而代之,是不信而欺吾王也。欲赴他国奔亡,痛吾两主使不通。故来服过,叩头受罪大王。”楚王曰:“善。齐王有信士若此哉!”厚赐之,财倍鹄在也。
译文:16、将下面一段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欧阳发《欧阳公事迹》
译文:
1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邻女说[清]戴名世①
西邻之女,陋而善嫁。东邻有处人,贞淑而美,无聘之者,乃过西邻而问焉,曰:“若何以得嫁?”西邻之女曰:“吾有五费。”曰:“可得闻乎?”曰:“发黄费吾膏②,面黠③费吾粉,履阔费吾布,垢多费吾藏④,人来费吾荼。”曰:“若何以得嫁?”曰:“吾嫁士,吾嫁商,吾嫁工,吾嫁佣保,吾嫁乞丐。”曰:“有陋汝者,奈何?”西邻之女竦肩枭颈⑤,粲然⑥捧腹而笑曰:“处女乃陋余乎?此处女之所以年二十而无聘者也。吾见人家女子多矣,类我;吾见丈夫多矣,无不类我。而孰得陋余而弃余?”处女曰;“亦有不类若者乎?”曰:“有不类我者,则处女已嫁矣。”
处女俯而叹。西邻之女曰:“处女无叹,吾数处女之过失。自处女之长也,而鬻卖粉黛者过处女之门而不售;儿女相聚笑乐,处女独深思不与语;又不能随时为巧靡之涂妆。吾观处女态度,类有以自异者。处女将自以为美乎?世之所艳羡者,真为美矣。而处女无相逢顾盼者,处女将以何时得偶乎?且处女性情姿态如此,又不自媒,而傲然待聘,则处女过矣。处女诚换其故貌,易旧妆为新妆,倚门而笑,则吾有可以效于处女者;然又恐余门之履且满处女户外也。”处女变色,拂衣而起,趋而归,誓终身弗与通。
[注]①戴名世(1653—1713):清代桐城派散文家。少年才思敏捷,有思明反清思想。1702年刊行《南山集》,内容多载南明抗清之事,两年后以“大逆”罪被杀,此案牵连数百人,为清初著名文字狱之一。②膏:润发脂:染发膏。③黠(xiá):黑。④藏:通内脏的“脏”字,可译为肥皂。⑤竦肩枭颈:耸肩、缩脖子。⑥粲然:放肆大笑的样子。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聘之者。聘:下聘礼求亲B.有陋汝者,奈何陋:认为……丑陋C.吾试数处女过失数:数落,责备D.且处女性情姿态如此,又不自媒自媒:推销自己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处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一组是()①鬻卖粉黛者过处女之门而不售②儿女相聚笑乐,处女独深思不与语③此处女之所以年二十而无聘者也④世之所艳羡者,真为美矣⑤处女变色,拂衣而起,趋而归,誓终身弗与通⑥东邻有处人,贞淑而美A.①③⑥B.①②⑤C.②③④D.④⑤⑥3.下列对原愿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所谓的“处女”;实为作者自况,“邻女”则喻世俗:这里所表现的,不单是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行,联系作者的思想,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B.本文以对比手法为主,写“处女”的品格磊落,而“邻女”滥嫁,表现了清初士人对于国家民族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极能发人深省。C.听了邻女的一番教导后,处女这才发现自己的许多地方有过失,决心改变自己,拂衣整袖后就立即起身跑回家,发誓这一生一定要通晓善嫁之理。D.本文写人很有艺术感染力,无论是写邻女耸肩、缩脖子、捧腹大笑的不屑神态,还是写处女远离世俗、落落寡合的神情,都显得绘声绘色,形象宛然。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而孰得陋余而弃余?(3分)翻译:(2)而处女无相逢顾盼者,处女将以何时得偶乎?(4分)翻译:(3)然又恐余门之履且满处女户外也。(3分)翻译:
参考答案
1.D(都是定语后置句。)
2.B(例句是宾语前置;A.被动句B.宾语前置C.判断句D.介宾短语后置)
3.A
4.C(A被动句;B判断句;D定语后置;C状语后置。)
5.C(A句引(之)以为;B句列坐(于)其次;D句言(于)一室。)
6.A(分别为判断句和被动句)
7.C(ABD三项都是被动句。)
8.C(介宾结构后置句,ABD三项都是定语后置句。)
9.B(ACD三项都是介宾结构后置句,B项是宾语前置句,“何以”即“以何”。)
10.B(A、C、D三项都是状语后置,分别是“以……之形饰”、“于……致思”、“以事验之”,B项是宾语前置,“未之有”应为“未有之”。)
11.(1)大将军邓骘认为他是奇才,多次召请,(他)也不去应召。
(2)汉安帝常听说张衡精通天文、历法等术数方面的学问,就派公车,特地召请(张衡)任命他为郎中,后又升为太史令。(奇,意动用法。雅,平素。征,征召。拜,任命,授予官职。
12.A(判断句,其余为定语后置句)
13.D(其他三句与例句都是被动句,D为判断句)
14.A(①②③⑧宾语前置句 ④11省略句 ⑤⑥⑨判断句 ⑦被动句 ⑩12状语后置句)
15、从前,齐王派淳于髡送只天鹅到楚国。出了都城门,半路上那天鹅飞走了,只提着空笼子,编造了一套欺骗的话语,前去会见楚王说:“齐王派我来送天鹅,在河上经过,不忍心天鹅的干渴,放出让它喝水,离开我飞走了。我想要刺腹绞颈自杀而死,担心人家议论大王因为鸟兽的缘故,让士人自己杀伤。天鹅是长羽毛的东西,多有相像的,我想要买一只顶替它,这是不诚实而且欺骗了大主。想要到别国逃亡,又伤心我们两位大王间的这次通使半途而废了。所以前来认罪,向大王叩头,接受惩罚。”楚王说:“好。齐王有像这样忠信的贤士啊!”优厚地赏赐了淳于髡,赏赐的钱财比有天鹅进献还加一倍。16、先祖欧阳公四岁就死了父亲,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把书上的字教给他。还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又要他学作诗。到他年纪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到村中读书人家借书来读,有的书读完了便抄下来,没有抄完,已能背出来了。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一味专心致志地读书,从小所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那样高的水平了。17、
1.C2.B3.C4.(1)还有谁能够认为我丑而嫌弃我呢?(3分)(2)而处女(你)没有相逢(相互)看顾的知己,处女(你)要等什么时候得到配偶(能够嫁出去)啊?(4分)(3)但是我恐怕原来到我家的人将全部跑到你家门口(去了)。(3分)
7、《阿房宫赋》字词解释和句式整理(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一、辨析下列多义词的词义
(一).一
1、六王毕,四海一()2、黄鹤一去不复返()
3、而或长烟一空()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5、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二).取
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今入关,财物无所取()4、留取丹心照汗青()
(三).焉
1、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2、或师焉,或不焉()
3、且焉置土石()4、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四).爱
1、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3、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4、晋陶渊明独爱菊()
(五).族
1、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2、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
3、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六).而
1、骊山北构而西折()2、不敢言而敢怒()
3、谁得而族灭也()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并指出属于哪类词类活用
1、骊山北构而西折()2、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3、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三、辨析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的差别
1、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判断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并翻译各句的意思。
1、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几世几年,剽掠其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戍卒叫,函谷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阿房宫赋》字词解释和句式整理
一、辨析下列多义词的词义
(一).一
1、六王毕,四海一(统一(动词))2、黄鹤一去不复返(一旦(副词))
3、而或长烟一空(全、都(副词))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专一(形容词))
5、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一体(名词))
(二).取
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夺取、掠夺(动词))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提取(动词))
3、今入关,财物无所取(拿(动词))4、留取丹心照汗青(着(助词)
(三).焉
1、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的样子(做形容词、副词的词尾))
2、或师焉,或不焉(语气助词,不译)
3、且焉置土石(哪里(疑问代词))4、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于之,于此(兼词))
(四).爱
1、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爱(动词))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爱护(动词))
3、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动词))4、晋陶渊明独爱菊(喜爱、喜欢(动词))
(五).族
1、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族(动词))2、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类)
3、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家族(名词))
(六).而
1、骊山北构而西折(连词,不译,表承接关系)2、不敢言而敢怒(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为“却”)
3、谁得而族灭也(连词,不译,表修饰关系)
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不译,表承接关系)
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连词,表递进关系,译为“并且”)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并指出属于哪类词类活用
1、骊山北构而西折(向西(名词作状语))
2、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唱歌、弹曲(名词作动词)
3、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把……看作铁锅,把……看作石头,把……看作土块,把……看作石子(名词的意动用法)
三、辨析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的差别
1、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古:文中指“建筑物向中心攒聚,屋角互相对峙”,今:指“各用心机,互相排挤”
2、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古:文中指“天气”或“节令”,今:指“气象情况”
3、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古:文中是“可惜”的意思今:是“怜悯”或“值得怜悯”
4、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古:文中指“金玉珠宝”,今:指“精华”或“出类拔萃的人”
四.判断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并翻译各句的意思。
1、明星荧荧,开妆镜也----判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判断句、否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省略句,句前省略主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几世几年,剽掠其人---省略句,“剽掠”后省略”“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戍卒叫,函谷举---被动句,“函谷举”译为“函谷关被攻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长桥卧波,未云何龙?---疑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言文特殊句式讲练(人教版高三必修教案设计)
四倒装句
倒装句分四种,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词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和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
(一)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相当多见,大致分三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前置。
要具备两个条件:一宾语必须是代词,二必须是否定句,有“不”、“未”、“毋”、“莫”、“无”、“毋”、“弗”等否定词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弗怠之)(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苏轼《石钟山记》)。
时不我待
彼不我恩
2一是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如“谁”、“奚”、“安”、“何”、“曷”、“胡”、“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大王来何操?(操何)(司马迁《鸿门宴》)
沛公安在?(在安)(司马迁《鸿门宴》)
子何恃而往?(恃何)(彭端淑《为学》)
微斯人,吾谁与归?(与谁)(范仲淹《岳阳楼记》)
曹刿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不然,籍何以至此?(以何)(司马迁《鸿门宴》)
3“之”“是”提宾。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是”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何厌之有(有何厌)(《烛之武退秦师》)
何陋之有(《陋室铭》)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韩愈《师说》)
唯利是图(图利)唯贤是用唯才是举
二)状语后置句(介词短语后置)
介词“于”“以”等加上宾语组成介宾短语,多做状语,来修饰谓语动词,现代汉语中状语在谓语之前。但在文言文中,修饰谓语的状语(介词短语)经常放在谓语之后,此种句式称为状语后置句,又称介词结构后置句。
例句:
1、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
2、言于郑伯(《烛之武退秦师》)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烛之武退秦师》)
4、战于长勺
5、祭以尉首
6、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7、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8、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9、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10、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1、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13、能谤讥于市朝
14、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1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7、得双石于潭上
三)定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此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后。
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后置定语提到中心词前面去翻译。
大概有以下几种格式:
1、中心词十定语十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荆州之民附操者。(《赤壁之战》)
村中少年好事者。(《黔之驴》)
时大风雪,人马冻死者相望
2、中心词+之+定语+者
马之千里者(《马说》)
僧之富者不能至(《为学》)
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
3、中心语+之+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4、中心语十数量词(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
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四)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9、文言文特殊句式(人教版高三教案设计)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铭》
(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6)臣本布衣《出师表》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
(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三、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2)为乡里所患《周处》
(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
四、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
2.宾语前置
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铭》
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定语后置
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宾短语后置
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
(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以上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以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中经常会遇到。掌握这些特殊句的用法,对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大有帮助。
文言文特殊句式
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用“为”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用“见”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用“于”表被动
“受制于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例如: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动见瞻观,何时易乎?(曹丕《与吴质书》)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
参佐无不被系束。(《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
5.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判断句
用“者……也”表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
“方柯者,语文小栈之站长也。”(方柯是语文小栈网站的站长)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句末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
用“者”表判断
“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
用“为”表判断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不能说是设法生财)
用“乃”表判断
“是乃狼也。”(这是狼)
“电脑乃高科技用具。”(电脑是高科技用具)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
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刘备天下条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状语后置定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
定语后置
文言中,一些修饰性的定语常常置于中心词之后。例如:
遂率子孙荷担考三夫。(《列子•愚公移山》)
大阉之乱,绍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4.介词结构后置。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里有则往往置后作补语。例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得双石于潭上。(苏轼《石钟山记》)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司马迁《陈涉世家》)
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晏子春秋•晏子辞千金》)
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介词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相当多见,有几种情况。一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苏轼《石钟山记》)。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弗怠之)(宋濂《送东阳马生序9)
一是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提前。例如:
大王来何操?(操何)(司马迁《鸿门宴》)
沛公安在?(在安)(同上)
子何恃而往?(侍何)(彭端淑《为学》)
微斯人,吾谁与归?(与谁)(范仲淹《岳阳楼记》)
不然,籍何以至此?(以何)(司马迁《鸿门宴》)
一是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前边。例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韩愈《师说》)
唯利是图(图利)
10、“误读”与“异读”——迷幻陷阱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目标
1、了解误读异读的定义和造成原因
2、学会读准字音
教学重难点
学会读准字音
教学设计
1、误读
误读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读错(这个字根本没有这个音),一种是读混(两种读音都对,但该读这个音的时候读成了另一个音)。
造成误读的情况大致有三种,即“读半边”、“多音字”和“方言音”。
(1)读半边
瞻澹蟾赡
清朝一次科举考试,考题“昧昧我思之”,选自《尚书》,是沉思、自省的意思。某考生看成“妹妹我思之”,把“昧”作“妹”大作文章。考官阅罢,哭笑不得,提笔批道:哥哥你错了!
(2)多音字
John和一个中国朋友去一家饭店吃饭,吃完出门后不解地问:“为什么饭店门口写着欢迎大骂(驾)光临呢?为什么要我们在厕所里小心地(de)滑呢?
遇见多音字的时候,应该结合语境弄清它的意义和用法。比如“畜”字,做动词读作“xù”而做名词的时候却读作“chù”。又如“处”字,做动词念“chǔ”,做名词念“chù”。
(3)方言音
一个年轻的战士路过河边,看见一个妇女在河边急得直跳,问她原因,那个妇女说她的“孩子”掉到河里了。战士二话不说,纵身跳进了水中,可是,他打捞半天,“孩子”还是没有找到,只找到了一只鞋子,当他失望地回到岸边的时候,却听见那妇女欣喜地说“这就是我的‘孩子’。”
2、应对误读
防止误读的发生,我们可以这样做:
读半边——看清细微差别,谨防声旁误读
多音字——切记据义定音
方言音——矫正地区缺陷,多查字典
3、异读
(1)、一个字在实际使用中存在两个读音,由于读音不统一造成异读。
(2)、不同读音中,只有一个是规范读音;而多音字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的意义,只要运用得对,都属于规范读音。
产生原因:文白差异、方言异读、误读造成。
4、绕口令训练
黑化肥发灰,灰化肥发黑。黑化肥发黑不发灰,灰化肥发灰不发黑。
哥挎瓜筐过宽沟,过沟筐漏瓜滚沟。隔沟够瓜瓜筐扣,瓜滚筐空哥怪沟。
粉红墙上画凤凰,红凤凰,粉凤凰,粉红凤凰黄凤凰。
5、改正错别字
繁冗拖杳纷至踏来蜂涌而上功亏一匮鸠占雀巢无计于事人情事故融汇贯通手屈一指痉孪气冲宵汉好高鹜远决无仅有凭添随声附合贪脏枉法叹为观之淋漓尽至
6、补充练习:下列词语中红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B)
A.发霉懊悔欺侮风雨如晦诲人不倦
B.疏浚皴裂逡巡日月如梭怙恶不悛
C.犄角绮丽崎岖倚马可待风光旖旎
D.弹劾刻薄隔阂垓下之围言简意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