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教案一等奖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中学教案

《六国论》教案一等奖

时间:2022-10-29 10:46:15

《六国论》教案一等奖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中学教案的您有所帮助。

1、《六国论》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苏洵;

  2、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

  3、鉴赏艺术特色:

  ○1、论点鲜明,论证严密,结构严整;

  ○2、对比论证方法;

  ○3、语言生动,气势充沛;

  ○4、借古讽今,切中时弊;

  4、体会苏洵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

  5、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

  2、论点鲜明,论证严密,结构严整;

  3、体会苏洵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体会其严密的逻辑性;

  2、六国破灭的历史原因。

  教学方法

  诵读法、练习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

  4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教学要点

  1、认识苏洵;

  2、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

  3、背诵全文。

  教学程序

  一、导入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唐太宗李世民

  如何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

  二、题解

  1、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2、六国:秦国以外的另六国,秦终灭六国,统一天下。

  3、论:史论,古文体。

  三、苏洵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与儿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故事:苏轼二十岁时到京师去考进士,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延请苏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入席,一举人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内容是每人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那样菜,那样菜就归谁吃,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好、好、好!

  “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秦琼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了马肉;“苏武北海牧羊”,第三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张飞蜀都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关羽荆州卖豆腐”,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

  全部菜被端走了,六个举人正准备高兴地吃喝,苏轼开口了:各位,该我行酒令了!他说出了六个字,不紧不慢地把六盘菜全都端到自己面前,然后笑眯眯地说:诸位兄台,请!

  同学们想想:苏轼行了个什么酒令?(“嬴政并吞六国”)

  四、背景

  1、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就是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秧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盛的六国却日益衰落。强秦向东夺取六国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又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也相继灭亡。

  2、北宋建国以后,对不断进犯东北、西北边境的契丹、西夏,一直采取妥协退让、屈辱求和的政策。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统治者每年都要向契丹、西夏纳币输绢以求苟安。针对这种情况,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评论战国时期六国灭亡的原因,说明“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讽谏北宋王朝以六国为鉴,不要为契丹、西夏“积威之所劫”,一味赂贿以求苟安,而要奋起御侮,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之道。

  五、初读感知

  1、听范读(多媒体)

  2、正音正字

  暴霜露 pù 为国者 weí 小则得邑 yì

  思厥先祖父 jué 与嬴 Yíng 洎牧以谗诛 jì

  邯郸 hándān 燕赵 yān 革灭殆尽 dài

  胜负之数 shù 当与秦相较 táng 或未易量 liáng

  3、练读

  六、翻译

  第一段:

  重点词语:

  或曰:或,有的人。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互,交互,相继;率,全都。不赂者以赂者丧:以,因为。盖失强援:盖,承接上文,表原因,有“因为”的意思。

  译文:

  六国灭亡,不是因为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贿赂秦国。贿赂秦国,自己的实力就亏损,这是灭亡的原因。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都是因为他们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由于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因为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去了其他国家强有力的援助,就不能单独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啊。

  第二段:

  重点词语:

  秦以攻取之外:以,用,凭借。思厥先祖父:厥,其,他们,把六国;祖父,祖辈、父辈。暴霜露:暴,暴露,冒。举以予人:以,用,把,拿;后省略“之”,找国土。胜负已判:判,分清,明显。此言得之:得,得当,适宜,正确。

  译文:

  秦国用攻战获取土地之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得到邑镇,大的就得到城市。把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实际上多到百倍。把六国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而丧失的土地比较,实际上也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最想望的,六国诸侯最担心的,当然不在于战争了。想想他们死去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才有了一点土地。子孙对待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它送给别人,好像丢弃小草一样。今天割让五座城,明天割让十座城,然后才能得到一夜的安睡。第二天起来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到了。既然如此,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略诸侯就越急迫。所以,不用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确定了。六国终于灭亡,是理所当然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好像抱着柴去救火,柴不烧完,火不会熄灭。”这话对了。

  第三段:

  重点词语:

  迁灭:灭亡。与嬴:与,亲近,亲附。义不赂秦:义,坚持正义。始速祸焉:速,招致。击赵者再:再,二次。李牧连却之:却,击退,一说为使动用法。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洎,及,等到;以谗诛,因为受诬陷而被杀;邯郸为郡,赵国的都城邯郸作了秦国的一个小小的郡县。智力孤危:智,谋臣的才智;力,国家的实力;孤,势力孤单;危,国家危急。向使三国:向,以前,当初;使,假使。胜负之数,存亡之理:数、理,都是命运的意思;全句是互文,胜负存亡的命运。当与秦相较:当,通“倘”,倘若,如果。

  译文: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齐国亲附秦国而不帮助五国。五国已经灭亡,齐国也不能幸免了。燕国与赵国的君主,起初有远大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而不贿赂秦国。所以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后灭亡,这就是用兵的功效。等到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败了两次,胜了三次。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连续打退了它。等到李牧因为受诬陷而被杀害,赵国都城邯郸才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抵抗却不能坚持到底。况且,燕赵两国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几乎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而灭亡,实在是不得已。如果当初韩、魏、楚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齐人不亲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动身赴秦,赵国的良将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如果能够与秦国相较量,或许不能轻易判定。

  第四段:

  重点词语:

  封天下之谋臣:封,封赏。以事秦之心:事,伺奉。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所……,表被动,被。为国者:为,动词,治理。

  译文:

  唉!如果六国用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的奇才,合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也不能咽下咽喉去。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土地天天消减,月月割让,而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

  第五段:

  重点词语:

  夫:发语词。弱于秦:于,比。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从,跟随,追随,步后尘。故事,旧例。是:这。

  译文:

  六国与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形势。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七、积累

  完成下列练习:

  (一)、一词多义

  非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是

  2、实迷途之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错误,不对

  3、才能不及中人,非仲尼、墨翟之贤。没

  4、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不能

  或

  1、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有人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偶或

  3、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的……有的……

  4、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以秦相较,或未易量。或许,也许

  得

  1、秦以攻取之外,小则得邑,大则得城。得到,获得

  2、此言得之。适宜,得当,引申为正确

  3、诚不得已。能够,可以

  4、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děi,必须,应当

  相

  1、当与秦相较。互相

  2、狼不敢前,眈眈相向。表示动作只涉及一方

  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读xiàng,辅佐君主的大臣,即宰相。

  势

  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形势

  2、其势弱于秦。势力,力量

  3、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形状

  以

  1、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

  2、秦以攻取之外。用,凭借

  3、以地事秦。用,把,拿

  4、洎牧以谗诛。因为

  5、至丹以荆卿为计。用,把,拿

  6、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用、把、拿

  7、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凭借

  8、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才

  9、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以至

  10、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用,把,拿

  而

  选出加点字“而”不表转折的一项()

  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B.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C.故不战而而强弱胜负已判矣D.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二)、古今异义

  1、思厥先祖父(古:祖辈和父辈今:父亲的父亲)

  2、可谓智力孤危(古:智谋和力量今:智商)

  3、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旧事、前例今:一种文学体裁)

  4、至于颠覆(古:以致于今:连词,表另提一事)

  (三)、古字通假

  1、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当”通“倘”,倘若,如果。

  (四)、词类活用

  1、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使……退却,动词的使动用法。

  2、能讥谤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使……听到,动词的使动用法。

  3、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削弱、使……变弱,形的使动。

  4、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使……洁,使……美,使……饱,均形的使动。

  5、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名作状,每天,每月

  6、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作动,礼遇

  7、义不赂秦。名活动,坚持正义

  8、小则获邑,大者得城。形活名,小的收获,大的收获。

  (五)、特殊句式

  判断句: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被动句: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省略句:举以予人。

  倒装句:赵尝五战于秦。

  八、作业

  背诵全文(可用课后“练习”一作为背诵提纲,并为下节课分析课文作铺垫。)

  第三、四课时

  教学要点

  1、鉴赏艺术特色:

  ○1、论点鲜明,论证严密,结构严整;

  ○2、对比论证方法;

  ○3、语言生动,气势充沛;

  ○4、借古讽今,切中时弊;

  2、体会苏洵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

  教学程序

  一、严密的论证结构

  (一)、探究

  第一段:

  1、第一段中所提出的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来的?

  2、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加以阐述的,它们和中心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3、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1、中心论点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紧扣文题,由果溯因,从反面否定和正面肯定两方面指出“六国破灭”的原因。反面否定是“非兵不利,战不善”,正面肯定是“弊在赂秦”。这句话排除“兵”“战”的因素,强调“弊在赂秦”。全句的重心,在于正面肯定。

  2、作者从两个方面加以说明:一是从“赂秦”的国家来说,“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一是从不赂秦的国家来说,“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这两点既是对中心论点的阐释,也是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照应第二段,“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照应第三段。

  3、作用: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引发以下议论。

  第二段:

  1、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中心意思?

  2、这一段是怎样分三层来论述的?

  3、本段的中心内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话?

  ——明确:

  1、可用一句话概括本段意思:“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2、三层论述:

  第一层(“秦以攻取之外……固不在战矣”):以双方土地消长的鲜明对比,证实“赂”造成的得失远远超过“战”造成的得失,有力地说明了赂秦之害,得出“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的结论。

  第二层(“思厥先祖父……理固宜然”):写诸侯赂秦的情形和结果,说明赂秦乞和适得其反,得出结论:“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第三层(“古人云……此言得之”):引用古人的话为证,形象地说明赂秦的危害。

  3、印证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就赂秦的国家(韩、魏、楚)灭亡的原因进行论述。

  第三段:

  1、齐国未尝赂秦,又为什么会灭亡?

  2、燕、赵两国也“义不赂秦”,可为什么也灭亡了?

  3、本段最后一句话的假设有什么作用?

  4、这段是怎样分三层来论述的?

  5、这段内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句话?

  ——明确:

  1、“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2、燕、赵灭亡的自身原因是:燕“以荆卿为计”,惹火烧身;赵“牧以谗诛”,自毁长城。而根本原因是:“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孤立无援,其灭亡是“诚不得已”。

  3、最后一句话的作用:用“向使”引起假设,总结六国情况,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中心论点更加鲜明有力,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

  4、三层论述:

  第一层(“齐人未尝赂秦……齐亦不免矣”):单说齐国灭亡的原因。

  第二层(“燕赵之君……诚不得已”):合说燕、赵两国灭亡的原因。

  第三层(“向使三国……或未易量”):总说六国,提出假设,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

  5、印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第四段:

  1、作者在呜呼句后提出的政见主张是什么?

  2、哪句话揭示了六国赂秦的根源,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历史教训?

  3、最后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

  1、封谋士,礼奇才,并力西向。

  2、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3、一语双关,似乎是在批评六国的“为国者”,其实是在告诫北宋“为国者”,这就把对历史的评论自然地转到现实上来。

  第五段:

  第五段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写作意图?

  ——明确:

  讽谏北宋王朝。将六国的情况和北宋的情况作对比,六国力量虽然比秦弱小,“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而北宋现在一统天下,力量强大。作者语重心长地警告北宋王朝,切勿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点明了本文的主旨,即作者的写作意图。

  部分 起止 层意

  一 1 1、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并提出两个分论点。

  二 2-3 2、论述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3、论述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三 4-5 4、提出“为国者”不要被敌国的“积威之所劫”的劝告。

  5、讽谏北宋王朝改变妥协政策,奋起抵抗。

  二、对比的论证方法

  找出文中对比的论证方法,并说说对比论证的作用:

  ——明确:

  “赂者”(楚、韩、魏)——“不赂者”(齐、燕、赵)

  秦之土地得失——诸侯土地得失

  赂秦之频——“一夕安寝”

  六国——北宋

  通过对比增强了“弊在赂秦”这一论点的鲜明性、深刻性。

  三、语言生动,气势充沛

  1、语言生动形象

  思厥先祖父……而秦兵又至矣——描写生动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形象说理

  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写出秦人之惶恐不安

  还有文中很多对偶、对比、比喻、设问等修辞手法。

  2、语言气势充沛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憎恶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赞赏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不终也。——惋惜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激愤

  四、借古讽今的用意

  1、主旨

  结合前面所讲背景知识,可知:

  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立论,针砭时弊,切中要害,表明了作者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讽谏北宋统治者切勿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而要改变妥协政策,奋起抵抗。

  2、关于六国破灭的原因,历来争论不休。讨论一下,本文作者的观点是否有道理?六国究竟为什么破灭?(课后“练习”四)

  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根本原因是秦国经过商秧变法的彻底改革,确立了先进的生产关系,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军事实力超过了六国。同时,秦灭六国,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走向统一的大势,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本文属于史论,但并不是进行史学的分析,也不是就历史谈历史,而是借史立论,以古鉴今,选择一个角度,抓住一个问题,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地确立自己的论点,进行深入论证,以阐明自己对现实政治的主张。因此我们分析这篇文章,不是看它是否准确、全面地评价了历史事实,而应着眼于其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依据史实,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立论,针砭时弊,切中要害,表明了作者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文末巧妙地联系北宋现实,点出全文的主旨,语意深切,发人深省。

  五、总结全文

2、《六国论》教案

  《六国论》

  教学目的

  1.了解史论中借古讽今的写法。

  2.学习本文论证严密的特点。

  3.认识苏洵关于六国灭亡的观点:“弊在赂秦”。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文是一篇史论,但它的针对性很强,带有明显的政论色彩,不同于纯粹论史的文章如卢照邻的《三国论》、苏辙的《六国论》。从这个基本点出发,可以确定:

  教学重点是它的政论目的,即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侵略者的妥协政策。

  教学难点是它的史论内容,这是因为史论必须以史实为据,而它的叙史是高度概括的,这对历史知识不足的学生来说,肯定会有一定困难。

  2.教学方法。

  课文后的练习规定要背诵全文,自以采用诵读法为宜。

  但这种诵读不是机械般反复进行的。根据本文内容和布局的特点,除了应有的诵读准备如正音、疏通文义、品味语气等而外,最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掌握文章的理路,因为只有掌握了理路才能加快记诵的速度,并给学生的自行领悟创造条件;其次,教师还要讲述一点必要的史实,用来拨疑解惑。这样的指导和讲述应当是十分精要的,不要侵占学生练习诵读的时间。

  在完成诵读任务之后,为了使学生能进一步懂得文章立意和布局的道理,可以运用比较阅读法,将苏辙的同题文章拿来进行比较,让学生说说二者的异同。运用此法要注意两点:一是学生有较好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二是要认真做好准备工作,不得草率从事。

  3.课时安排:用了课时教读。

  预习安排

  1.对照注释阅读课文,粗知大意。

  2.朗读课文,主要是读好第1、2段,要求读音正确,能读出一点语气。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概括介绍本文。

  教师指出:本文属于史论中的兴亡论,一开篇就提出了“弊在赂秦”这个中心论点,意即六国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以土地赂秦。这指的是战国下半期内的事,此前各国诸侯相互兼并,不存在“赂秦”的问题。秦自孝公(前361年至前338年在位)以后日渐强大,开始蚕食诸侯,才出现了“赂秦”的事。但也不是各国诸侯全都采用这种策略。从《廉颇蔺相如列传》和《信陵君窃符救赵》中便可以看出,赵、魏两国统治者对秦的态度是不相同的。

  问:试据《廉颇蔺相如列传》和《信陵君窃符救赵》说说赵魏两国对秦的不同表现在哪里。(赵采取抵抗的策略,魏则实行妥协。)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是怎样评价赵的策略的?(“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问:既然如此,赂秦的是哪几国呢?试据课文回答。(据“燕赵之君……”和“齐人未尝赂秦”,可知“赂秦”仅指韩、魏、楚三国而言。)为什么作者不指名呢?(这是史实,尽人皆知,无须指名。)

  问:三国赂秦而另三国不赂秦,作者却说“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是不是以偏概全?(正因为有以偏概全之嫌,所以作者又提出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命题,这就变得全面了)。

  问:由此可见,“弊在赂秦”这个中心论点包含着两个分论点,请说说是哪两个?(“赂秦而力亏”和“不赂者以赂者丧”。)

  问:文中哪一段是论证“赂秦而力亏”的?(第2段。)哪一段是论证“不赂者以赂者丧”的?(第3段。)二者的顺序能颠倒吗?(不能。前者是主要的,后者是次要的。)

  问:第4段该是结论了,作者的结论是什么?(“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为积威之所劫”是什么意思?(长时期积累下来威势,即长期优势,这里是说“不要被敌方的长期优势所挟制”。)

  问:“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是个别结论(针对六国而言)还是一般性结论?

  结束语:正因为是一般性结论,由此又引出第5段,但此段涉及当时北宋的历史背景,留到下节课再说。现在我们已初步掌握了全文大意,可以练习背诵了。

  二、诵读第1段。

  1.诵读的准备。

  ①停顿:“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②语气:破灭之道也(肯定判断)

  ③补充史实:秦灭韩为前230年,灭魏前225年,灭楚前223年,灭燕灭赵前222年,灭齐前221年。“互丧”,先后相继灭亡。

  ④“率皆赂秦耶”:设问兼反问。提出此问的根据是齐、赵、燕三国未赂秦。

  ⑤“盖失……”两句,用解释语气读。

  2.诵读练习及检查。

  要求速背,只用3分钟(包括检查),因为前面正对此段的理路作过分析。

  3.归纳本段大意:提出本文中心论点,即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三、诵读第2段。

  1.诵读的准备。

  (1)补充注释

  ①“秦以攻取之外”——秦在攻占土地之外。以,同“于”(让学生从旧课文中找出例子:“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中的“以”)。以,当释为“在

  ”,课文注为“用、凭着”,误。

  ②“较秦之所得……其实亦百倍”——“较”,直贯全句。“所得”,指受赂得地。“百倍”,极言其多,不是确数。全句意即秦受赂得地为攻战得地之百倍,诸侯赂秦失地为战败失地之百倍。

  ③厥——同“其”。先秦典籍中用得较多,以后不常用。作者这里是有意用古字。

  ④“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这是形象的描述。秦在六国之西,不可能“四境”而至。

  ⑤然则——承上发下语,这里用法同“然而”,跟“可是”大致相当。

  ⑥判——形声兼会意。半,物中分。

  ⑦理固宜然——按理说,本当如此,即俗语“理所当然”。

  ⑧古人云——古人,指苏代。这话是对魏安釐王说的,当时魏安釐王接二连三地以地赂秦,苏代不同意这种做法。

  (2)找出本段中的论断

  (“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问:哪一个是主要的?(后一个。)说明理由。(照应开头“赂秦而力亏”。)“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跟这个论断是什么关系?(推论。)

  问:引古人语有什么作用?(旁证。)

  2.分层练习诵读及检查。

  ①开头至“固不在战矣”。提示:注意排比句式。行文先说事实后作论断。“则”,相当于“可见”。

  ②“思厥先祖父”至“而秦兵又至矣”。提示:议论文中亦可有形象的描绘。对比“先人”与“子孙”,包含着对赂秦政策的严厉批评。“今日”“明日”,极言割地之频繁;“五城”“十城”极言割地之多。

  ③“然则诸侯之地有限”至段末。提示:注意对偶句式、比喻写法。

  3.归纳本段大意;论证“赂秦而力亏”的论点,指出韩、魏、楚三国灭亡的原因。

  四、留作业。

  1.背诵第1、2段,准备诵读第3、4段。

  2.细读第3段,从中找出跟首段“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句话相照应的语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背诵第1、2段。

  二、诵读第3段。

  1.诵读的准备。

  (1)补充注释

  ①迁灭——古代灭掉一个国家,要迁走该国的传国重器,如武王克商,迁九鼎于洛邑。迁灭即灭亡。下文“革灭”,革是除旧,也是灭亡的意思。

  ②义不赂秦——守义而不赂秦,即坚持不赂秦的正确原则。

  ③斯用兵之效也——这(是)用兵的功效。斯,代词,这。

  ④“后秦击赵者再……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史记•赵世家》:“(幽缪王迁)三年(前233年),秦攻赤丽、宜安,李牧率师与战肥下,却之。封牧为武安君。四年,秦攻番吾,李牧与之战,却之。……七年,秦人攻赵、赵大将李牧、将军司马尚将,击之。李牧诛,司马尚免,赵忽及齐将颜聚代之。赵忽军破,颜聚亡去。以王迁降。八年(前228年)十月,邯郸为秦(郡)。”文中的话即是这段史实的概括。再,两次。为郡,指邯郸成为秦的一个郡。(按:“秦实行郡县制。)

  ⑤向使——对过去的事作假定时用。

  ⑥“胜负之数,存亡之理”——“理”与“数”为互文,也是天数、命运的意思。(下一课《伶官传序》首句“盛衰之理”的“理”,义同此。)

  (2)层次分析

  教师提示:上段分析韩、魏、楚三国是合着说的,它们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相同的,即以地事秦。这段分析齐、赵、燕三国是分开说的,它们的灭亡原因有的相同,有的不相同。

  问:齐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与嬴而不助五国”“五国既丧,齐亦不免”)?哪一句是照应开头“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句话的?(“五国既丧”。)作者对秦持怎样的态度?(从“与嬴”一句可以看出作者的批评态度。)

  问:作者对燕、赵持怎样的态度呢?(有赞扬,有批评。)赞扬什么?(以武力对抗的政策。)批判什么?(批评燕用刺客计,批评赵错杀良将。)这二者是这二国灭亡的原因,但从根本上说,是怎样的原因?(“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这两句话是照应上文哪一句的?(“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小结:可见,作者这样来论述齐、燕、赵三国的灭亡,是为了证明本文的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

  问:作者这样论述了韩、魏、楚、齐、燕、赵六国灭亡的原因之后,就自然想到了他们的救亡之道,他是怎样为他们谋划的?(“三国各爱其他……良将犹在”。)为什么在此前要加“向使”二字?(因为事实已经成为过去,是不可能办到的。)注意“或未易量”一语,它说明什么?(不能轻易地断定谁胜谁负。)这告诉我们下判断切忌武断,要注意分寸。

  2.诵读练习并检查。

  诵读要求读出语气,如:

  “齐人未尝赂秦……何哉”中,不能用“也”替换“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中,“也”不能删。

  “齐亦不免矣”中,“矣”有讽刺意。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中,“也”有感叹意。

  “且燕赵处秦”中,“且”表推进一层之意。

  “向使……,则……”,要读得语意连贯。

  3.归纳本段大意:指出齐、燕、赵三国灭亡原因是“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论证了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

  三、诵读第4段。

  1.诵读的准备。

  (1)句意辨析

  ①“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

  A秦人欲吞灭六国而不能

  B秦人惶恐之极,寝食不安

  (A以“之”为代词,代六国,用比喻写法;B以“之”为结构助词,无义,全句写实。)

  小结:B正确,解句要注意上下文,上句说“井力西向”,对秦造成极大威胁。

  ②“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从《过秦论》中找一段话来解释。(“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弱国入朝。)

  (2)层次分析

  问:“呜呼”和“悲夫”二语在这段话中有怎样的作用?(各领出一层意思。)它们各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呜呼”,惜其有良策而不用;“悲夫”,哀其结果之惨。)

  问:前一层跟上段末句是怎样的关系?(上段句末从消极方面说,不该用什么策略;这一层从积极方面说该用什么策略。)后一层有什么作用?(以六国灭亡作结,自然引出一般性结论——历史教训。)

  问:《“有如此之势”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2.诵读练习并检查

  诵读指导:注意读出文势,抑扬分明(教师可以作示范诵读)。

  四、留作业。

  1.流畅地背诵前四段,准备诵读第5段。

  2.试拿苏辙的同题文章与本文做比较,说说苏氏父子在六国问题上的见解有什么异同。

  附:苏辙《六国论》

  (全文印发,但只要求读懂划线部分)

  尝读《六国世家》(指《史记》),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以上第一段,“不知天下之势”为一篇纲领。)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出入要道),而蔽(护)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以上第二段,论述韩魏在战略上的重要地位。)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使归附)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睢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知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徧受其祸。

  (以上第三段,指出因韩魏附秦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排斥)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助)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引申为抵抗、对付)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以上最后一段,提出“厚韩亲魏”的策略,归纳六国灭亡的原因。)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背诵前四段,要求读出语气。

  这次检查带有巩固记忆的性质,时间可以稍长,可以让全班同学齐背,也可以指名个别学生背诵,最好教师也给学生作示范背诵。

  二、诵读第5段。

  1.导入本段,略讲时代背景。

  问:本段末句“苟以天下之大”是指什么说的?它跟上句“夫秦与六国皆诸侯”一句有什么联系?(“天下之大”指的是全国政权,指北宋朝廷;“诸侯”指地方政权。)“六国破亡之故事”又是指什么说的?(以土地事秦而求苟安,然终不免于灭亡。)

  问:这样来比较有什么意图?(全国政权的力量自然大于地方政权,更不应当对敌采取妥协的政策。)

  问:为什么不这样写,“苟以我大宋之大……”?(古人有为尊者讳的习惯。修辞中亦有“避讳”一格。)

  以下介绍时代背景:

  苏洵(1009——1066)经历了北宋真宗、仁宗、英宗三朝。当时辽崛起于北,西夏崛起于西北,时时进行侵略,给北宋朝廷造成极大的威胁。北宋朝廷为求苟安,对他们实行妥协退让,每年都要向他们交纳几十万银两和大量的绢。例如: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澶渊之盟”议定。每年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4年),宋又被迫与辽订盟,每年加“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

  同年,宋与西夏达成协议,西夏对宋称臣,宋每年送给西夏银七万两、绢十五万匹、茶三万斤。

  尽管如此,辽和西夏的侵略活动仍未停止。苏洵此文就是针对这种情况写的。

  2.诵读练习。(快速练习)

  三、作者意图和写作方法分析。

  1.讨论:如果将第4段末句改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可有慎哉”,并删去第5段,文章也是完整的。这样做好不好?

  提示:可以从作者意图、文章布局和理路、重要的论断等方面进行考虑。

  方式:四人一小组。讨论后推代表发言。

  小结:六国灭亡原因各不相同,而以地赂秦者不过三国,作者巧妙地提出“不赂者以赂者丧”这一论断,这样就把灭亡的原因集中到“弊在赂秦”这一中心论点上来了。至于为什么要“赂秦”,作者则直到最后才说出了最要紧的一句:“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这叫做“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注意:苏辙同题文章中最紧要的一句是“不知天下之势”。)作者这样来论述问题是有极强的针对性,因为北宋正是为辽、西夏“积威之所劫”而年年纳币。如果删去“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之故事”,就看不出这一点了,这是违背作者的意图的。

  其次,从布局上看,本文是从论史逐步转向论策的。因此从第3段开始,先肯定燕、赵的“远略”,接着又批评了他们的错策。循此继进,作者又为六国设想出总体的战略:第一步,不赂秦,不附于秦,不派刺客,不杀良将;第二步,“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这样的设想是为下文“不赂而胜之”一语作铺垫的。这个总体的战略设想也是针对北宋朝廷说的。如果删去第5段话,上面这些话就变成无的放矢了。

  这种写法就叫做“借古讽今”。

  2.运用比较法进一步领会作者意图。

  先讨论共同点(或相似点)。

  方式同前。

  小结:都很重视韩魏两国在七国纷争中的地位。苏辙明确地提出,“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因此,六国的正确策略应当是“厚韩亲魏以摈秦”。苏洵说的“弊在赂秦”也主要是指韩魏说的(这二国以地事秦最为突出),韩魏之所以“赂秦”,是因为与秦接壤,“为积威之所劫”。如果照苏辙说的“厚韩亲魏”的办法去做,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可见父子二人的基本立场是接近的。

  再讨论不同点。

  小结: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地赂秦;苏辙则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六国没有远略,背盟败约,自相残杀——这是内容的不同。苏洵是借古讽今,不是单纯论史,所以结尾谈到现实问题;苏辙是就史论史,结尾只表示了悲痛的感情——这是基本构思的不同。苏洵以“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议论的出发点(置于最后),苏辙以“不知天下之势”为议论的出发点(置于最前)——这是布局上的不同。

  讨论后,从头至尾读课文一遍。

  四、做课文后的练习第四、五题。

  附:

  第四题参考答案如下:(对教参答案有补充)

  1.AD都作介词用,相当于“由于”。

  2.AD都作动词用,相当于“成为”。

  3.ACD都作代词用

  第五题答案如下:

  1.CD

  2.AC

  3.BD

  4.B(帮助)(注:A、C、D均是“给予”之意)

  5.B(破裂)C(凋残)(注:本题中只有A、D相同)

  本教案转载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n

3、《六国论》教案

  《六国论》教学设计

  江苏省吴江市高级中学钱海荣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分论点,并举例论证的方法,领略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2.理解:弊、率、完、患、暴、判、速、再、数等词语的意义。

  归纳:得、非、或、相、势等多义词的义项,了解使动用法。

  教学设想:

  本文不同于纯粹论史的文章,它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教学重点是理解它的政论目的,即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的妥协政策。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作者及背景,整体把握课文,研习一、二段。

  教学过程:

  1.作者简介: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四川眉山人,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在文学上取得显著成就,是经过一番刻苦读书、认真作文的过程的。据他自述,少年时,他不爱学习,到了二十五岁,才开始知道读书。自以为比伙伴们学得好,但后来取古人之文一读,才觉得古人的“出言用意”都跟自己大不相同,于是下决心将过去所写的数百篇文章全部烧毁。然后,将《论语》《孟子》、韩愈的文章取来,终是诵读,读了七八年,才感到古代文章确实写得好。时间一久,读之益精,自己胸中也“害然以明”,但还未敢自出其言。又经过一番努力,胸中之言日益多,甚至不能控制自己,只好将它书写下来。到了这时,落笔为文,才“浑浑乎觉其来之不易矣”。这就是历史上关于苏洵焚稿、勤奋读书、刻苦作文的美谈。

  苏洵为文,成就显著。因此博得他同时代的文坛领袖欧阳修以及著名文学家曾巩的好评。欧阳修指出:苏洵之文“博辩宏伟”。曾巩认为:苏洵之文“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下也;其辉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

  三人(三苏)之文章,盛传于世。得而读之者,皆为之惊,或叹不可及,或慕而效之。自京师至于海隅障徼,学士大夫,莫不人知其名,家有其书。

  (选自《苏明允哀词》)

  2.导语设计:

  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选自《贞观政要》唐吴兢编著)

  如何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

  3.听课文录音,介绍背景,了解写作意图。

  在我国历史上战国七雄争霸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即除秦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大的六国却因宗法势力的强大,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秦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也相继灭亡。六国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绝不仅仅是因为割地赂秦。苏洵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是为其针砭现实服务的。

  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几多胜少。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苏洵生活年代(1004年),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找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4.正音:

  赂(lu)率(shuai,全都,一概)暴(pu,暴露)厥(jue,他的)

  洎(ji,及、到)为(wei,治理)国者无使为(wei,被)积威之所劫

  5.对课文进行整理把握。

  明确:史论——叙述评论历史事实、总结历史教训、讽喻时政

  一至三:对历史事实的描写与评论

  四至五:对历史的总结与感慨

  6.一、二段中重要词句:

  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互(交互,引申为相伴)丧,率(全,都,一概)赂秦也

  盖(副词,表猜测原因)失强援,不能独完(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秦以(相当于“于”,在)攻取之外

  较(比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这)/实(实际上)百倍

  思厥(其)先祖(祖辈)/父(父辈)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至于(到了……的结局)颠覆,理固(本来)宜(应该)然

  此言得(符合)之(上面的道理)

  [附]:秦灭韩:前230年灭魏:前225年

  灭楚:前223年灭燕:前222年

  灭赵:前222年灭齐:前221年

  7.研习第一段:

  提问: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问:从几个方面说明这一中心论点的?

  明确:A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

  B不赂者以赂者丧。

  问: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引发以下议论。

  背诵第一自然段。

  8.研习第二段。

  提问: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中心意思?

  明确:“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问:本段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赂秦的危害?

  明确:A以地事秦,导致了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刺激了贪欲和扩张的野心。

  B韩、楚、魏三国以地事秦求苟安而不得。

  问:本段的中心内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话?

  明确: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9.布置作业:熟读、背诵全文。

  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研习第三、四、五段,小结课文特色,完成练习。

  1.齐读第三段。

  A.重要词句:

  迁灭:古代灭掉一个国家,要迁走该国的传国重器,如武王灭商,迁九鼎于洛邑。迁灭即灭亡。下文的“革灭”,革是除旧,也是灭亡的意思。

  义(坚守正义,名作动词用)不赂秦

  斯用兵之效(功效)也

  至丹以荆卿(表示对人的尊称)为计

  始速(招致,动词)祸焉

  向(先前)使(假使)三国名爱其地

  胜负之数(命运),存亡之理(道理)

  当(应当)与秦相较(抗衡),或未易量(估量)

  B.提问:找出段中表述齐国灭亡的一句话。

  明确:“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比较燕赵两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明确:共同点——形势环境相同,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军事策略相同,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不同点——对抗秦国的方式不同

  燕太子丹招募荆轲刺秦王招致祸患。

  赵因李牧被谗言所害自毁长城。

  找出第一段中与本段意思吻合的一句话。

  明确:“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提问: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用“向使”引起假设,总结六国情况,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中心论点更加鲜明有力,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

  齐读本段。

  2.研习第四段,齐读。

  A.重要词句

  并力西向(进军),则吾恐秦人食之(结构助词,无实义)不得下咽也。

  为(治理)国者无(不要)使(让自己)为(被)积威之所劫(胁迫、挟持)哉。

  B.提问:前一层与上一段末句有怎样的关系?后一层有什么作用?

  明确:上一段末句从消极方面来说,不该用什么策略;这一层从积极方面说该用什么策略。

  以六国灭亡作结,自然引出一般性结论——历史教训

  “有如此之势”——承上启下

  提问:作者在本段连用了两个叹词,有什么作用?

  明确:呜呼——承接上段末尾,提出六国合力抗秦的主张。

  悲夫——又回到历史中,感叹六国破灭的可悲结局,抨击六国的政策。提出“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才是赂秦之根源。

  作用:表达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慨,起到连接作用,在历史与现实间快速自由转移,引导读者理清思路。

  提问:最后一句语带双关,请说明其含义。

  明确:作者对历史事实分析后的议论,明确了六国赂秦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切合当时北宋王朝的实际情况,委婉地劝谕当权者面对北方的威胁,放弃屈辱的妥协政策,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

  齐读、背诵。

  3.研习第五段。

  A.重要词句:

  而犹(还)有可(可以)以(凭)不赂而胜之(秦国)之(的)势。

  苟(假如)以天下之大,而从(追随)六国破亡之故事,是(这)又在六国下矣。

  B.提问:第五自然段在全文论述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本段议论的基础建立在作者自己对历史事实的分析上,源于历史,但又高于历史,讽谏北宋王朝面对外来侵略不要重蹈历史覆辙。

  4.小结本文思路。

  [板书]

  大欲大患

  固不在战强弱

  胜负

  赂秦力亏奉之弥繁不战韩魏楚

  破灭之道侵之愈急已判

  以地事秦

  六国破灭抱薪救火

  非兵不利

  战不善齐人与嬴终继迁灭

  弊在赂秦不赂秦者不助五国势所不免

  以赂者丧燕谴刺客齐燕赵

  (盖失强援始速祸焉智力孤危

  不能独完)赵失良将战败而亡

  用武不终

  5.小结课文特点:

  借古讽今,切中实弊。

  论点鲜明,论证严密。

  语言生动,气势充沛。

  本教案转载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n

4、《六国论》教案

  历史的回声

  《六国论》优质课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用意。

  2、结合单元知识短文,学习有关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翻译知识。

  3、了解课文中部分文言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区别。

  4、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用对比方法逐层论证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侵略者的妥协政策的政治目的。

  2、因为史论必须以史实为据,因而它的叙史是高度概括的,这对历史知识不足的学生来说,肯定会有一定困难。

  教学方法

  1、诵读法2、讨论对话法。

  教学时数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一门三父子,娥眉共比高。”是说宋代著名的散文大家苏洵及其子苏轼苏辙。关于苏洵,课文注释中已经有简括介绍,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作者十分关心政治,论文大多是针对时政而发,议论锋利,说服力强,能切中时弊。欧阳修很赏识他的论文,在嘉祐年间,曾把苏洵的22篇文章推荐给朝廷,一时名动京城,文人竞相模仿。因此苏洵把自己的文集命名为《嘉祐集》。

  2.“论”是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体现这种文体的特点。

  3.苏洵的《六国论》到底切中了宋王朝的什么时弊?他在文中怎样通过评史来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这些主张有什么进步性和局限性?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检查预习(多媒体课件)

  1.听课文录音,注意朗读节奏和感情色彩

  2.正确的读音标出

  ①六国互丧(sàng),率(shuài)赂秦耶②暴(pù)霜露暴(bào)秦之欲无厌③洎(jì)牧以镵(chán)诛④胜负之数(shù)数(shǔ)吕师孟叔侄⑤从(cóng)六国破亡之故事从(zòng)散约败

  3.在下面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字,以辨析形似字:

  ①与(嬴)而不助五国也②(赢)粮而景从③悉使(羸)兵负草填之

  ④革灭(殆)尽之标⑤(怡)然自得(贻)笑大方

  4.词语的古今义(古义见注释,仅举今义)

  ①六国互丧。互,互相,表示彼此对待的关系,一般不单用,常见于成语中或作合成词语素。

  ②思厥先祖父。先,时间或次序在前的,与“后”相对。祖父——名词,父亲的父亲。

  ③始速祸焉。速,迅迅,快

  ④至于颠覆④用阴谋手段从内部推翻合法政府。

  4.试补出下面文言句中的省略成分(补在括号中),然后翻译。

  ①较秦之(以收贿)所得(城邑),与战胜(诸侯)而得者,(前者)其实(是后者之)百倍。②(诸侯)奉之弥繁,(秦)侵之愈急。③至丹以荆卿(刺秦王)为(抗秦之)计

  5.试译下面句子,说说如何改变。

  ①赵尝五战于秦(赵国曾经五次和秦作战。“于秦”在原句作补语,译时可充状语,放在谓语前。)

  ②其势弱于秦(他们的势力比秦弱小。语序改变同前小题。)

  三、文本研习

  (一)总体把握

  师: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生:本文属于史论中的兴亡论,一开篇就提出了“弊在赂秦”这个中心论点,意即六国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以土地赂秦。师:具体是指?

  生:这指的是战国下半期内的事,此前各国诸侯相互兼并,不存在“赂秦”的问题。秦自孝公(前361年至前338年在位)以后日渐强大,开始蚕食诸侯,才出现了“赂秦”的事。但也不是各国诸侯全都采用这种策略。从《廉颇蔺相如列传》和《信陵君窃符救赵》中便可以看出,赵、魏两国统治者对秦的态度是不相同的。

  师:试据《廉颇蔺相如列传》和《信陵君窃符救赵》说说赵魏两国对秦的不同表现在哪里。

  生:赵采取抵抗的策略,魏则实行妥协。

  师: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是怎样评价赵的策略的?

  生:“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师:既然如此,赂秦的是哪几国呢?试据课文回答。

  生:据“燕赵之君……”和“齐人未尝赂秦”,可知“赂秦”仅指韩、魏、楚三国而言。

  师:为什么作者不指名呢?

  生:这是史实,尽人皆知,无须指名的。

  师::三国赂秦而另三国不赂秦,作者却说“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是不是以偏概全?

  生:正因为有以偏概全之嫌,所以作者又提出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命题,这就变得全面了。

  师:由此可见,“弊在赂秦”这个中心论点包含着两个分论点,请说说是哪两个?

  生:“赂秦而力亏”和“不赂者以赂者丧”。

  师:文中哪一段是论证“赂秦而力亏”的?

  生:第2段。

  师:哪一段是论证“不赂者以赂者丧”的?

  生:第3段。

  师:二者的顺序能颠倒吗?

  生:不能。前者是主要的,后者是次要的。

  师:第4段该是结论了,作者的结论是什么?

  生:“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为积威之所劫”是什么意思?

  生:长时期积累下来威势,即长期优势,这里是说“不要被敌方的长期优势所挟制”。

  师:“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是个别结论(针对六国而言)还是一般性结论?

  生:一般性结论,由此又引出第5段••••••

  师:此段涉及当时北宋的历史背景,留到下节课再说。同学们分析得很好,现在我们已初步掌握了全文大意,可以练习背诵了。

  (二)研习第1、2段。

  1.自由诵读

  ①停顿:“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②②语气:破灭之道也(肯定判断)

  ③补充史实:秦灭韩为前230年,灭魏前225年,灭楚前223年,灭燕灭赵前222年,灭齐前221年。“互丧”,先后相继灭亡。

  ④“率皆赂秦耶”:设问兼反问。提出此问的根据是齐、赵、燕三国未赂秦。

  ⑤“盖失……”两句,用解释语气读。

  2.分析讨论

  师:本段所提中心论点在文中是指哪句?

  生:第1、6两句

  师:如果中心论点是第1句,按“预习提示”所列那样删去“非兵不利,战不善”和本段最后一句,可以吗?如果是最后一句,删去第1句,怎么样?

  生1:“非兵不利,战不善”用否定句式排除异说,保证了后一分句正面肯定的确凿性。因为事物之间联系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单纯肯定“弊在赂秦”,并未排除“弊在兵不利”等其他因素。因此,中心论点应是第一句全句。

  生2:文章的两个分论点,在本段实际上是论证中心论点的两个论据,它们从“赂者”和“不赂者”两方面的受赂秦之害的角度进行论证,加强了中心论点的严密性,增强了说服力。结句“故曰”,回应首句,形似重复,实乃对中心论点的强调,使之更鲜明、突出。师:比较本篇提出中心论点方法与《过秦论》的不同之处。

  生:本文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过秦论》卒章显旨,先以论据论证,然后归纳出论点。

  (三)研习第3段。

  1.指明诵读

  2.补充注释

  ①“秦以攻取之外”——秦在攻占土地之外。以,同“于”(让学生从旧课文中找出例子:“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中的“以”)。以,当释为“在”,课文注为“用、凭着”,误。

  ②“较秦之所得……其实亦百倍”——“较”,直贯全句。“所得”,指受赂得地。“百倍”,极言其多,不是确数。全句意即秦受赂得地为攻战得地之百倍,诸侯赂秦失地为战败失地之百倍。

  ③厥——同“其”。先秦典籍中用得较多,以后不常用。作者这里是有意用古字。

  ④“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这是形象的描述。秦在六国之西,不可能“四境”而至。

  ⑤然则——承上发下语,这里用法同“然而”,跟“可是”大致相当。

  ⑥判——形声兼会意。半,物中分。

  ⑦理固宜然——按理说,本当如此,即俗语“理所当然”。

  ⑧古人云——古人,指苏代。这话是对魏安釐王说的,当时魏安釐王接二连三地以地赂秦,苏代不同意这种做法。

  3.分析讨论

  师:找出本段中的论断

  生:“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师:哪一个是主要的?说明理由。

  生:后一个。照应开头“赂秦而力亏”。

  师:“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跟这个论断是什么关系?

  生:推论。

  师:引古人语有什么作用?

  生:旁证。

  4.分层练习诵读及检查。

  ①开头至“固不在战矣”。提示:注意排比句式。行文先说事实后作论断。“则”,相当于“可见”。

  ②“思厥先祖父”至“而秦兵又至矣”。提示:议论文中亦可有形象的描绘。对比“先人”与“子孙”,包含着对赂秦政策的严厉批评。“今日”“明日”,极言割地之频繁;“五城”“十城”极言割地之多。

  ③“然则诸侯之地有限”至段末。提示:注意对偶句式、比喻写法。

  5.归纳本段大意:论证“赂秦而力亏”的论点,指出韩、魏、楚三国灭亡的原因。

  四、布置作业

  1.背诵第1――段,准备诵读第4、5段。

  2.2.细读第4段,从中找出跟首段“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句话相照应的语句。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背诵第1――3段。

  二、研习第4段

  1.指名诵读

  2.补充注释

  ①迁灭——古代灭掉一个国家,要迁走该国的传国重器,如武王克商,迁九鼎于洛邑。迁灭即灭亡。下文“革灭”,革是除旧,也是灭亡的意思。

  ②义不赂秦——守义而不赂秦,即坚持不赂秦的正确原则。

  ③斯用兵之效也——这(是)用兵的功效。斯,代词,这。

  ④“后秦击赵者再……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史记•赵世家》:“(幽缪王迁)三年(前233年),秦攻赤丽、宜安,李牧率师与战肥下,却之。封牧为武安君。四年,秦攻番吾,李牧与之战,却之。……七年,秦人攻赵、赵大将李牧、将军司马尚将,击之。李牧诛,司马尚免,赵忽及齐将颜聚代之。赵忽军破,颜聚亡去。以王迁降。八年(前228年)十月,邯郸为秦(郡)。”文中的话即是这段史实的概括。再,两次。为郡,指邯郸成为秦的一个郡。(按:“秦实行郡县制。)

  ⑤向使——对过去的事作假定时用。

  ⑥“胜负之数,存亡之理”——“理”与“数”为互文,也是天数、命运的意思。(下一课《伶官传序》首句“盛衰之理”的“理”,义同此。)

  3.分析讨论

  师:上段分析韩、魏、楚三国是合着说的,它们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相同的,即以地事秦。这段分析齐、赵、燕三国是分开说的,它们的灭亡原因有的相同,有的不相同。

  师:齐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生:“与嬴而不助五国”“五国既丧,齐亦不免”。

  师:哪一句是照应开头“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句话的?作者对秦持怎样的态度?

  生1:.“五国既丧”。

  生2:从“与嬴”一句可以看出作者的批评态度。

  师:作者对燕、赵持怎样的态度呢?

  生:有赞扬,有批评。

  师:赞扬什么?

  生:以武力对抗的政策。

  师:批判什么?

  生:批评燕用刺客计,批评赵错杀良将。

  师:这二者是这二国灭亡的原因,但从根本上说,是怎样的原因?

  生:“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师:这两句话是照应上文哪一句的?

  生:“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师小结:可见,作者这样来论述齐、燕、赵三国的灭亡,是为了证明本文的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

  师:作者这样论述了韩、魏、楚、齐、燕、赵六国灭亡的原因之后,就自然想到了他们的救亡之道,他是怎样为他们谋划的?

  生:“三国各爱其他……良将犹在”。

  师:为什么在此前要加“向使”二字?

  生:因为事实已经成为过去,是不可能办到的。

  师:注意“或未易量”一语,它说明什么?

  生:不能轻易地断定谁胜谁负。这告诉我们下判断切忌武断,要注意分寸。

  4.诵读练习并检查。

  师:诵读要求读出语气,如:“齐人未尝赂秦……何哉”中,不能用“也”替换“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中,“也”不能删。“齐亦不免矣”中,“矣”有讽刺意。“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中,“也”有感叹意。“且燕赵处秦”中,“且”表推进一层之意。“向使……,则……”,要读得语意连贯。

  5.归纳本段大意:指出齐、燕、赵三国灭亡原因是“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论证了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

  三、研习第4段

  1.齐声诵读

  2.(1)句意辨析

  ①“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

  A秦人欲吞灭六国而不能  B秦人惶恐之极,寝食不安

  (A以“之”为代词,代六国,用比喻写法;B以“之”为结构助词,无义,全句写实。)小结:B正确,解句要注意上下文,上句说“井力西向”,对秦造成极大威胁。

  ②“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从《过秦论》中找一段话来解释。(“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弱国入朝。)

  2.层次分析

  师:“呜呼”和“悲夫”二语在这段话中有怎样的作用?它们各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生1:各领出一层意思。

  生2:“呜呼”,惜其有良策而不用;“悲夫”,哀其结果之惨。

  师:前一层跟上段末句是怎样的关系?

  生:上段句末从消极方面说,不该用什么策略;这一层从积极方面说该用什么策略

  师:后一层有什么作用?

  生:以六国灭亡作结,自然引出一般性结论——历史教训。

  师:“有如此之势”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生:承上启下。

  3.诵读练习并检查

  4.诵读指导:注意读出文势,抑扬分明(教师可以作示范诵读)。

  四、布置作业:流畅地背诵前四段,准备诵读第5段。

  第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

  背诵前四段,要求读出语气。

  这次检查带有巩固记忆的性质,时间可以稍长,可以让全班同学齐背,也可以指名个别学生背诵,最好教师也给学生作示范背诵。

  二、研习第5段。

  1.导入本段,略讲时代背景。

  师:本段末句“苟以天下之大”是指什么说的?它跟上句“夫秦与六国皆诸侯”一句有什么联系?

  生:“天下之大”指的是全国政权,指北宋朝廷;“诸侯”指地方政权。

  师:“六国破亡之故事”又是指什么说的?

  生:以土地事秦而求苟安,然终不免于灭亡。

  师:这样来比较有什么意图?

  生:全国政权的力量自然大于地方政权,更不应当对敌采取妥协的政策。

  师:为什么不这样写,“苟以我大宋之大……”?

  生:古人有为尊者讳的习惯。修辞中亦有“避讳”一格。

  师:那位同学能参考资料介绍一下时代背景?

  生1:苏洵(1009——1066)经历了北宋真宗、仁宗、英宗三朝。当时辽崛起于北,西夏崛起于西北,时时进行侵略,给北宋朝廷造成极大的威胁。北宋朝廷为求苟安,对他们实行妥协退让,每年都要向他们交纳几十万银两和大量的绢。例如:

  生2: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澶渊之盟”议定。每年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仁宗庆历二年(1044年),宋又被迫与辽订盟,每年加“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同年,宋与西夏达成协议,西夏对宋称臣,宋每年送给西夏银七万两、绢十五万匹、茶三万斤。尽管如此,辽和西夏的侵略活动仍未停止。苏洵此文就是针对这种情况写的。

  2.诵读练习。(快速练习)

  三、作者意图和写作方法分析

  师:.讨论,如果将第4段末句改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可有慎哉”,并删去第5段,文章也是完整的。这样做好不好?

  提示:可以从作者意图、文章布局和理路、重要的论断等方面进行考虑。

  方式:四人一小组。讨论后推代表发言。

  生1:六国灭亡原因各不相同,而以地赂秦者不过三国,作者巧妙地提出“不赂者以赂者丧”这一论断,这样就把灭亡的原因集中到“弊在赂秦”这一中心论点上来了。至于为什么要“赂秦”,作者则直到最后才说出了最要紧的一句:“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这叫做“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注意:苏辙同题文章中最紧要的一句是“不知天下之势”。)作者这样来论述问题是有极强的针对性,因为北宋正是为辽、西夏“积威之所劫”而年年纳币。如果删去“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之故事”,就看不出这一点了,这是违背作者的意图的。

  生2,从布局上看,本文是从论史逐步转向论策的。因此从第3段开始,先肯定燕、赵的“远略”,接着又批评了他们的错策。循此继进,作者又为六国设想出总体的战略:第一步,不赂秦,不附于秦,不派刺客,不杀良将;第二步,“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这样的设想是为下文“不赂而胜之”一语作铺垫的。这个总体的战略设想也是针对北宋朝廷说的。如果删去第5段话,上面这些话就变成无的放矢了。

  生3:这种写法叫做“借古讽今”。

  2.运用比较法进一步领会作者意图。

  先讨论共同点(或相似点)。方式同前。

  师小结:都很重视韩魏两国在七国纷争中的地位。苏辙明确地提出,“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因此,六国的正确策略应当是“厚韩亲魏以摈秦”。苏洵说的“弊在赂秦”也主要是指韩魏说的(这二国以地事秦最为突出),韩魏之所以“赂秦”,是因为与秦接壤,“为积威之所劫”。如果照苏辙说的“厚韩亲魏”的办法去做,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可见父子二人的基本立场是接近的。

  再讨论不同点。

  师小结: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地赂秦;苏辙则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六国没有远略,背盟败约,自相残杀——这是内容的不同。苏洵是借古讽今,不是单纯论史,所以结尾谈到现实问题;苏辙是就史论史,结尾只表示了悲痛的感情——这是基本构思的不同。苏洵以“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议论的出发点(置于最后),苏辙以“不知天下之势”为议论的出发点(置于最前)——这是布局上的不同。

  讨论后,从头至尾读课文一遍。

  四、能力迁移

  小作文《我看••••••》如《我看六国的破灭》

  1.要求观点鲜明,举例典型,分析简明。

  2.写200――300字。

  3.写好发言讨论

  教后札记

  本教案转载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n

5、《六国论》教案

  历史的回声

  一、专题内涵简介:

  二、学习方式:文本研习

  三、第一板块:后人之鉴

  六国论

  苏洵

  一、导入新课:

  1、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2、四川眉山三苏祠(对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二、作者介绍:

  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现在的四川眉山县)人,北宋著名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刻苦努力,下笔顷刻数千言。宋仁宗嘉祐元年他和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到了都城汴京(河南开封)。当时任翰林学士的欧阳修,把苏洵的22篇文章(《几策》二篇、《权书》十篇、《衡论》十篇)推荐给朝廷。宰相韩琦也推荐他作官,一时名扬京师。后来苏洵把文章汇编成集就叫做《嘉祐集》。

  苏洵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阖,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著有《嘉祐集》,本文选自《嘉祐集•权书》。《权书》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本文是其中的第8篇。

  三、解题:

  1、六国,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逐渐强大起来,积极向东方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合纵”对抗秦国,但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被秦国“远交近攻”瓦解,相继灭亡。

  2、六国地图

  3、文体: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分为两种:(1)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2)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

  《六国论》属于政论还是史论?——史论。

  四、写作背景:

  宋朝是我国历史上比较软弱的一个王朝。宋太宗以后,国势就渐渐衰弱。宋朝初年,北边已经有敌国契丹,宋仁宗时,西边又出现了敌国西夏。宋朝受着这两个国家的威胁和侵犯,却不敢对他们进行坚决的抵抗,只想用屈服妥协的办法,向他们纳银输绢换取和平。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一○○四年),与契丹(后来称辽)缔结澶渊之盟,宋朝答应每年给契丹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一○四二年),契丹派使者到宋朝要求割给他们晋阳(现在山西省太原市)和瓦桥(在河北省雄县易水上)以南十县的土地,结果定盟由宋朝每年给契丹增加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庆历三年,西夏向宋朝上书请和,宋朝每年赠给西夏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宋朝这样一再向敌人屈服妥协,结果增加了敌人的财富,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带来无穷的后患,而实际上并不能换得和平。

  五、朗读课文,正音正字。

  六、分析第一、二段:

  第一部分(第一、二节),提出论点,并作理性分析,从“不赂者”和“赂者”两方面论证论点。

  第一节,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用否定句式否定了反面,再用肯定句式肯定正面,使论点更加突出。论点的提出就作了初步论证,富于论证性。接下去申述理由,对“赂秦而力亏”,予以强调。第二节,承接上一节理论上的论述,转而从“不赂者”方面,一问一答,层层深入地议论“赂者”对“不赂者”的严重影响:“不赂者以赂者丧”,“不赂者”,“失强援,不能独完”。最后在本段结尾再一次下断语:“弊在赂秦也”,与前面相呼应。

  七、分析第三、四节:

  第二部分(第三、四节),以历史事实论证中心论点,分别从“赂者”和“不赂者”两方面进行论述。

  第三节,谈赂者是如何导致国力削弱终于使国家灭亡,概述韩、魏、楚三国赂秦的史实,具体论证“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本节先总述秦国在攻取之外,接受韩、魏、楚献地的情况:“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后用比较的方法,指出秦受赂所得比战胜所得要大百倍,而三国赂秦所失比战败所失也要大百倍,可见赂秦带来的损失之大。再具体形象地描述赂秦者是怎样陷入“力亏”的境地“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写“奉之弥繁”“得一夕安寝”以后,秦兵又至的逼人情势,这样就自然地引出结论,揭示以地事秦的危害和必然后果。

  第四节,以齐、赵、燕三国的事实为例,深化并具体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作者把赂者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和秦交好的,如齐;一种是反抗秦国的,如燕、赵。先以齐为例,指出它“与嬴而不助五国”所以“五国既丧”,“齐亦不免”。再以不赂反而抗秦的燕赵为例,把它们的“用兵之效”与用武而不终相对比,说明它们的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而是它们处于“革灭殆尽之际”,陷于“智力孤危”的境地,以致“战败而亡”。这样就把灭亡的罪责归到赂者的身上。燕赵之亡,固然由于自身策略错误所导致的,但是根本的因素,在于外部大环境的恶化。最后用了假设推理,设想齐人不附于秦,燕国不用荆轲刺秦王的计策,燕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秦与六国谁胜谁负,谁存谁亡,恐怕都是一个未知数。

  八、分析第五、六节:

  第三部分(第五、六节)总结历史教训,点明写作目的。

  第五节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段,由评论六国灭亡,总结历史教训,过渡到规劝北宋统治者放弃屈辱求和的方针,把问题的分析由表层过渡到里层。“呜呼……以趋于亡”是承上,继续证明“弊在赂秦”的论点,并且为六国设图存之道:一是用谋臣,“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二是礼贤下士,“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三是六国联合,“并力西向”。用的是假设论证。具体的说,假如六国不赂秦而自强,而对秦齐心协力作战,那么,他们就不至于灭亡。现在六国害怕秦国而赂秦,因此,他们终于灭亡。段中连用“悲夫”、“呜呼”两个感叹词,表达惋惜之情,突出表明六国灭亡教训沉重。“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表达了这样的意图:“为国者”有两层含义,明指六国的统治者,暗指北宋的统治者,一语双关。由这句启下引出第六节,就很自然了。

  第六节直接将北宋与六国放在一起作类比。昔日,六国虽势“弱于秦”,但倘不赂秦,而犹有“胜之之势”;今日北宋强于辽与西夏,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自然就连六国也不如了。作者在文章中运用的一个推想(“苟以天下之大……”)把针砭时弊的话说得很委婉,其实赂敌求和早已成为北宋的国策了。

  九、小结:

  文章在一个“赂”字上,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论述,论古即是论今。相隔千余年的事为什么能够放到一起来相提并论呢?因为作者找到一个切入口——历史与现实的共同点,六国与北宋皆是采取屈辱求和的对外的策略。本文以借古讽今的手法,运用对比、类比推理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的方法,充分论证了六国破亡的原因,劝谏北宋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以六国为借鉴,对辽、西夏的侵犯奋起反抗。苏洵《六国论》行文纵横恣肆,气势逼人,论断斩钉截铁,巧妙地使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语言朴素简劲,富有表现力。

  十、特殊句式: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3)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4)洎牧以谗诛

  5)举以予人

  6)至丹以荆卿为计

  7)赵尝五战于秦

  8)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十一、词类活用:

  1.日割月削(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2.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3.义不赂秦(名词用作动词,坚守大义)

  4.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用作动词,礼遇)

  5.不能独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6.李牧连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十二、“以”的用法:

  (1)不赂者以赂者丧

  (2)秦以攻取之外

  (3)以地事秦

  (4)洎牧以谗诛

  (5)至丹以荆卿为计

  (6)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7)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8)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9)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10)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本教案转载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n

6、《六国论》教案

  六国论

  苏洵

  [教学目标]

  1、了解史论中借古讽今的写法。

  2、学习本文论证严密的特点。

  3、认识苏洵关于六国灭亡的观点:“弊在赂秦”。

  [教学重点]

  理解它的政论目的,即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的妥协政策。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概括介绍本文。

  教师指出:本文属于史论中的兴亡论,一开篇就提出了“弊在赂秦”这个中心论点,意即六国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以土地赂秦。这指的是战国下半期内的事,此前各国诸侯相互兼并,不存在“赂秦”的问题。秦自孝公(前361年至前338年在位)以后日渐强大,开始蚕食诸侯,才出现了“赂秦”的事。但也不是各国诸侯全都采用这种策略。从《廉颇蔺相如列传》和《信陵君窃符救赵》中便可以看出,赵、魏两国统治者对秦的态度是不相同的。

  问:试据《廉颇蔺相如列传》和《信陵君窃符救赵》说说赵魏两国对秦的不同表现在哪里。(赵采取抵抗的策略,魏则实行妥协。)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是怎样评价赵的策略的?(“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问:既然如此,赂秦的是哪几国呢?试据课文回答。(据“燕赵之君……”和“齐人未尝赂秦”,可知“赂秦”仅指韩、魏、楚三国而言。)为什么作者不指名呢?(这是史实,尽人皆知,无须指名。)

  问:三国赂秦而另三国不赂秦,作者却说“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是不是以偏概全?(正因为有以偏概全之嫌,所以作者又提出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命题,这就变得全面了)。

  问:由此可见,“弊在赂秦”这个中心论点包含着两个分论点,请说说是哪两个?(“赂秦而力亏”和“不赂者以赂者丧”。)

  问:文中哪一段是论证“赂秦而力亏”的?(第2段。)哪一段是论证“不赂者以赂者丧”的?(第3段。)二者的顺序能颠倒吗?(不能。前者是主要的,后者是次要的。)

  问:第4段该是结论了,作者的结论是什么?(“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为积威之所劫”是什么意思?(长时期积累下来威势,即长期优势,这里是说“不要被敌方的长期优势所挟制”。)

  问:“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是个别结论(针对六国而言)还是一般性结论?

  结束语:正因为是一般性结论,由此又引出第5段,但此段涉及当时北宋的历史背景,留到下节课再说。现在我们已初步掌握了全文大意,可以练习背诵了。

  二、诵读第1段。

  1.诵读的准备。

  ①停顿:“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②语气:破灭之道也(肯定判断)

  ③补充史实:秦灭韩为前230年,灭魏前225年,灭楚前223年,灭燕灭赵前222年,灭齐前221年。“互丧”,先后相继灭亡。

  ④“率皆赂秦耶”:设问兼反问。提出此问的根据是齐、赵、燕三国未赂秦。

  ⑤“盖失……”两句,用解释语气读。

  2.诵读练习及检查。

  要求速背,只用3分钟(包括检查),因为前面正对此段的理路作过分析。

  3.归纳本段大意:提出本文中心论点,即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三、诵读第2段。

  1.诵读的准备。

  (1)补充注释

  ①“秦以攻取之外”——秦在攻占土地之外。以,同“于”(让学生从旧课文中找出例子:“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中的“以”)。以,当释为“在

  ”,课文注为“用、凭着”,误。

  ②“较秦之所得……其实亦百倍”——“较”,直贯全句。“所得”,指受赂得地。“百倍”,极言其多,不是确数。全句意即秦受赂得地为攻战得地之百倍,诸侯赂秦失地为战败失地之百倍。

  ③厥——同“其”。先秦典籍中用得较多,以后不常用。作者这里是有意用古字。

  ④“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这是形象的描述。秦在六国之西,不可能“四境”而至。

  ⑤然则——承上发下语,这里用法同“然而”,跟“可是”大致相当。

  ⑥判——形声兼会意。半,物中分。

  ⑦理固宜然——按理说,本当如此,即俗语“理所当然”。

  ⑧古人云——古人,指苏代。这话是对魏安釐王说的,当时魏安釐王接二连三地以地赂秦,苏代不同意这种做法。

  (2)找出本段中的论断

  (“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问:哪一个是主要的?(后一个。)说明理由。(照应开头“赂秦而力亏”。)“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跟这个论断是什么关系?(推论。)

  问:引古人语有什么作用?(旁证。)

  2.分层练习诵读及检查。

  ①开头至“固不在战矣”。提示:注意排比句式。行文先说事实后作论断。“则”,相当于“可见”。

  ②“思厥先祖父”至“而秦兵又至矣”。提示:议论文中亦可有形象的描绘。对比“先人”与“子孙”,包含着对赂秦政策的严厉批评。“今日”“明日”,极言割地之频繁;“五城”“十城”极言割地之多。

  ③“然则诸侯之地有限”至段末。提示:注意对偶句式、比喻写法。

  3.归纳本段大意;论证“赂秦而力亏”的论点,指出韩、魏、楚三国灭亡的原因。

  四、留作业。

  1.背诵第1、2段,准备诵读第3、4段。

  2.细读第3段,从中找出跟首段“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句话相照应的语句。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背诵第1、2段。

  二、诵读第3段。

  1.诵读的准备。

  (1)补充注释

  ①迁灭——古代灭掉一个国家,要迁走该国的传国重器,如武王克商,迁九鼎于洛邑。迁灭即灭亡。下文“革灭”,革是除旧,也是灭亡的意思。

  ②义不赂秦——守义而不赂秦,即坚持不赂秦的正确原则。

  ③斯用兵之效也——这(是)用兵的功效。斯,代词,这。

  ④“后秦击赵者再……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史记•赵世家》:“(幽缪王迁)三年(前233年),秦攻赤丽、宜安,李牧率师与战肥下,却之。封牧为武安君。四年,秦攻番吾,李牧与之战,却之。……七年,秦人攻赵、赵大将李牧、将军司马尚将,击之。李牧诛,司马尚免,赵忽及齐将颜聚代之。赵忽军破,颜聚亡去。以王迁降。八年(前228年)十月,邯郸为秦(郡)。”文中的话即是这段史实的概括。再,两次。为郡,指邯郸成为秦的一个郡。(按:“秦实行郡县制。)

  ⑤向使——对过去的事作假定时用。

  ⑥“胜负之数,存亡之理”——“理”与“数”为互文,也是天数、命运的意思。(下一课《伶官传序》首句“盛衰之理”的“理”,义同此。)

  (2)层次分析

  教师提示:上段分析韩、魏、楚三国是合着说的,它们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相同的,即以地事秦。这段分析齐、赵、燕三国是分开说的,它们的灭亡原因有的相同,有的不相同。

  问:齐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与嬴而不助五国”“五国既丧,齐亦不免”)?哪一句是照应开头“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句话的?(“五国既丧”。)作者对秦持怎样的态度?(从“与嬴”一句可以看出作者的批评态度。)

  问:作者对燕、赵持怎样的态度呢?(有赞扬,有批评。)赞扬什么?(以武力对抗的政策。)批判什么?(批评燕用刺客计,批评赵错杀良将。)这二者是这二国灭亡的原因,但从根本上说,是怎样的原因?(“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这两句话是照应上文哪一句的?(“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小结:可见,作者这样来论述齐、燕、赵三国的灭亡,是为了证明本文的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

  问:作者这样论述了韩、魏、楚、齐、燕、赵六国灭亡的原因之后,就自然想到了他们的救亡之道,他是怎样为他们谋划的?(“三国各爱其他……良将犹在”。)为什么在此前要加“向使”二字?(因为事实已经成为过去,是不可能办到的。)注意“或未易量”一语,它说明什么?(不能轻易地断定谁胜谁负。)这告诉我们下判断切忌武断,要注意分寸。

  2.诵读练习并检查。

  诵读要求读出语气,如:

  “齐人未尝赂秦……何哉”中,不能用“也”替换“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中,“也”不能删。

  “齐亦不免矣”中,“矣”有讽刺意。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中,“也”有感叹意。

  “且燕赵处秦”中,“且”表推进一层之意。

  “向使……,则……”,要读得语意连贯。

  3.归纳本段大意:指出齐、燕、赵三国灭亡原因是“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论证了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

  三、诵读第4段。

  1.诵读的准备。

  (1)句意辨析

  ①“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

  A秦人欲吞灭六国而不能

  B秦人惶恐之极,寝食不安

  (A以“之”为代词,代六国,用比喻写法;B以“之”为结构助词,无义,全句写实。)

  小结:B正确,解句要注意上下文,上句说“井力西向”,对秦造成极大威胁。

  ②“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从《过秦论》中找一段话来解释。(“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弱国入朝。)

  (2)层次分析

  问:“呜呼”和“悲夫”二语在这段话中有怎样的作用?(各领出一层意思。)它们各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呜呼”,惜其有良策而不用;“悲夫”,哀其结果之惨。)

  问:前一层跟上段末句是怎样的关系?(上段句末从消极方面说,不该用什么策略;这一层从积极方面说该用什么策略。)后一层有什么作用?(以六国灭亡作结,自然引出一般性结论——历史教训。)

  问:《“有如此之势”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2.诵读练习并检查

  诵读指导:注意读出文势,抑扬分明(教师可以作示范诵读)。

  四、留作业。

  1.流畅地背诵前四段,准备诵读第5段。

  2.试拿苏辙的同题文章与本文做比较,说说苏氏父子在六国问题上的见解有什么异同。

  附:苏辙《六国论》

  (全文印发,但只要求读懂划线部分)

  尝读《六国世家》(指《史记》),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以上第一段,“不知天下之势”为一篇纲领。)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出入要道),而蔽(护)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以上第二段,论述韩魏在战略上的重要地位。)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使归附)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睢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知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徧受其祸。

  (以上第三段,指出因韩魏附秦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排斥)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助)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引申为抵抗、对付)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以上最后一段,提出“厚韩亲魏”的策略,归纳六国灭亡的原因。)

  第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

  背诵前四段,要求读出语气。

  这次检查带有巩固记忆的性质,时间可以稍长,可以让全班同学齐背,也可以指名个别学生背诵,最好教师也给学生作示范背诵。

  二、诵读第5段。

  1.导入本段,略讲时代背景。

  问:本段末句“苟以天下之大”是指什么说的?它跟上句“夫秦与六国皆诸侯”一句有什么联系?(“天下之大”指的是全国政权,指北宋朝廷;“诸侯”指地方政权。)“六国破亡之故事”又是指什么说的?(以土地事秦而求苟安,然终不免于灭亡。)

  问:这样来比较有什么意图?(全国政权的力量自然大于地方政权,更不应当对敌采取妥协的政策。)

  问:为什么不这样写,“苟以我大宋之大……”?(古人有为尊者讳的习惯。修辞中亦有“避讳”一格。)

  以下介绍时代背景:

  苏洵(1009——1066)经历了北宋真宗、仁宗、英宗三朝。当时辽崛起于北,西夏崛起于西北,时时进行侵略,给北宋朝廷造成极大的威胁。北宋朝廷为求苟安,对他们实行妥协退让,每年都要向他们交纳几十万银两和大量的绢。例如: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澶渊之盟”议定。每年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4年),宋又被迫与辽订盟,每年加“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

  同年,宋与西夏达成协议,西夏对宋称臣,宋每年送给西夏银七万两、绢十五万匹、茶三万斤。

  尽管如此,辽和西夏的侵略活动仍未停止。苏洵此文就是针对这种情况写的。

  2.诵读练习。(快速练习)

  三、作者意图和写作方法分析。

  1.讨论:如果将第4段末句改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可有慎哉”,并删去第5段,文章也是完整的。这样做好不好?

  提示:可以从作者意图、文章布局和理路、重要的论断等方面进行考虑。

  方式:四人一小组。讨论后推代表发言。

  小结:六国灭亡原因各不相同,而以地赂秦者不过三国,作者巧妙地提出“不赂者以赂者丧”这一论断,这样就把灭亡的原因集中到“弊在赂秦”这一中心论点上来了。至于为什么要“赂秦”,作者则直到最后才说出了最要紧的一句:“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这叫做“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注意:苏辙同题文章中最紧要的一句是“不知天下之势”。)作者这样来论述问题是有极强的针对性,因为北宋正是为辽、西夏“积威之所劫”而年年纳币。如果删去“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之故事”,就看不出这一点了,这是违背作者的意图的。

  其次,从布局上看,本文是从论史逐步转向论策的。因此从第3段开始,先肯定燕、赵的“远略”,接着又批评了他们的错策。循此继进,作者又为六国设想出总体的战略:第一步,不赂秦,不附于秦,不派刺客,不杀良将;第二步,“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这样的设想是为下文“不赂而胜之”一语作铺垫的。这个总体的战略设想也是针对北宋朝廷说的。如果删去第5段话,上面这些话就变成无的放矢了。

  这种写法就叫做“借古讽今”。

  2.运用比较法进一步领会作者意图。

  先讨论共同点(或相似点)。

  方式同前。

  小结:都很重视韩魏两国在七国纷争中的地位。苏辙明确地提出,“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因此,六国的正确策略应当是“厚韩亲魏以摈秦”。苏洵说的“弊在赂秦”也主要是指韩魏说的(这二国以地事秦最为突出),韩魏之所以“赂秦”,是因为与秦接壤,“为积威之所劫”。如果照苏辙说的“厚韩亲魏”的办法去做,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可见父子二人的基本立场是接近的。

  再讨论不同点。

  小结: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地赂秦;苏辙则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六国没有远略,背盟败约,自相残杀——这是内容的不同。苏洵是借古讽今,不是单纯论史,所以结尾谈到现实问题;苏辙是就史论史,结尾只表示了悲痛的感情——这是基本构思的不同。苏洵以“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议论的出发点(置于最后),苏辙以“不知天下之势”为议论的出发点(置于最前)——这是布局上的不同。

  讨论后,从头至尾读课文一遍。

  四、做课文后的练习第四、五题。

  本教案转载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n

7、《六国论》教案

  六国论

  苏洵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分论点,并举例论证的方法,领略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2、理解:弊、率、完、患、暴、判、速、再、数等词语的意义。

  3、归纳:得、非、或、相、势等多义词的义项,了解使动用法。

  [教学重点]

  理解它的政论目的,即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的妥协政策。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作者简介: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四川眉山人,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在文学上取得显著成就,是经过一番刻苦读书、认真作文的过程的。据他自述,少年时,他不爱学习,到了二十五岁,才开始知道读书。自以为比伙伴们学得好,但后来取古人之文一读,才觉得古人的“出言用意”都跟自己大不相同,于是下决心将过去所写的数百篇文章全部烧毁。然后,将《论语》《孟子》、韩愈的文章取来,终是诵读,读了七八年,才感到古代文章确实写得好。时间一久,读之益精,自己胸中也“害然以明”,但还未敢自出其言。又经过一番努力,胸中之言日益多,甚至不能控制自己,只好将它书写下来。到了这时,落笔为文,才“浑浑乎觉其来之不易矣”。这就是历史上关于苏洵焚稿、勤奋读书、刻苦作文的美谈。

  苏洵为文,成就显著。因此博得他同时代的文坛领袖欧阳修以及著名文学家曾巩的好评。欧阳修指出:苏洵之文“博辩宏伟”。曾巩认为:苏洵之文“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下也;其辉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

  三人(三苏)之文章,盛传于世。得而读之者,皆为之惊,或叹不可及,或慕而效之。自京师至于海隅障徼,学士大夫,莫不人知其名,家有其书。

  (选自《苏明允哀词》)

  2.导语设计:

  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选自《贞观政要》唐吴兢编著)

  如何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

  3.听课文录音,介绍背景,了解写作意图。

  在我国历史上战国七雄争霸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即除秦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大的六国却因宗法势力的强大,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秦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也相继灭亡。六国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绝不仅仅是因为割地赂秦。苏洵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是为其针砭现实服务的。

  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几多胜少。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苏洵生活年代(1004年),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找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4.正音:

  赂(lu)率(shuai,全都,一概)暴(pu,暴露)厥(jue,他的)

  洎(ji,及、到)为(wei,治理)国者无使为(wei,被)积威之所劫

  5.对课文进行整理把握。

  明确:史论——叙述评论历史事实、总结历史教训、讽喻时政

  一至三:对历史事实的描写与评论

  四至五:对历史的总结与感慨

  6.一、二段中重要词句:

  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互(交互,引申为相伴)丧,率(全,都,一概)赂秦也

  盖(副词,表猜测原因)失强援,不能独完(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秦以(相当于“于”,在)攻取之外

  较(比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这)/实(实际上)百倍

  思厥(其)先祖(祖辈)/父(父辈)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至于(到了……的结局)颠覆,理固(本来)宜(应该)然

  此言得(符合)之(上面的道理)

  [附]:秦灭韩:前230年灭魏:前225年

  灭楚:前223年灭燕:前222年

  灭赵:前222年灭齐:前221年

  7.研习第一段:

  提问: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问:从几个方面说明这一中心论点的?

  明确:A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

  B不赂者以赂者丧。

  问: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引发以下议论。

  背诵第一自然段。

  8.研习第二段。

  提问: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中心意思?

  明确:“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问:本段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赂秦的危害?

  明确:A以地事秦,导致了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刺激了贪欲和扩张的野心。

  B韩、楚、魏三国以地事秦求苟安而不得。

  问:本段的中心内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话?

  明确: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9.布置作业:熟读、背诵全文。

  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1.齐读第三段。

  A.重要词句:

  迁灭:古代灭掉一个国家,要迁走该国的传国重器,如武王灭商,迁九鼎于洛邑。迁灭即灭亡。下文的“革灭”,革是除旧,也是灭亡的意思。

  义(坚守正义,名作动词用)不赂秦

  斯用兵之效(功效)也

  至丹以荆卿(表示对人的尊称)为计

  始速(招致,动词)祸焉

  向(先前)使(假使)三国名爱其地

  胜负之数(命运),存亡之理(道理)

  当(应当)与秦相较(抗衡),或未易量(估量)

  B.提问:找出段中表述齐国灭亡的一句话。

  明确:“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比较燕赵两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明确:共同点——形势环境相同,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军事策略相同,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不同点——对抗秦国的方式不同

  燕太子丹招募荆轲刺秦王招致祸患。

  赵因李牧被谗言所害自毁长城。

  找出第一段中与本段意思吻合的一句话。

  明确:“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提问: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用“向使”引起假设,总结六国情况,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中心论点更加鲜明有力,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

  齐读本段。

  2.研习第四段,齐读。

  A.重要词句

  并力西向(进军),则吾恐秦人食之(结构助词,无实义)不得下咽也。

  为(治理)国者无(不要)使(让自己)为(被)积威之所劫(胁迫、挟持)哉。

  B.提问:前一层与上一段末句有怎样的关系?后一层有什么作用?

  明确:上一段末句从消极方面来说,不该用什么策略;这一层从积极方面说该用什么策略。

  以六国灭亡作结,自然引出一般性结论——历史教训

  “有如此之势”——承上启下

  提问:作者在本段连用了两个叹词,有什么作用?

  明确:呜呼——承接上段末尾,提出六国合力抗秦的主张。

  悲夫——又回到历史中,感叹六国破灭的可悲结局,抨击六国的政策。提出“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才是赂秦之根源。

  作用:表达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慨,起到连接作用,在历史与现实间快速自由转移,引导读者理清思路。

  提问:最后一句语带双关,请说明其含义。

  明确:作者对历史事实分析后的议论,明确了六国赂秦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切合当时北宋王朝的实际情况,委婉地劝谕当权者面对北方的威胁,放弃屈辱的妥协政策,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

  齐读、背诵。

  3.研习第五段。

  A.重要词句:

  而犹(还)有可(可以)以(凭)不赂而胜之(秦国)之(的)势。

  苟(假如)以天下之大,而从(追随)六国破亡之故事,是(这)又在六国下矣。

  B.提问:第五自然段在全文论述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本段议论的基础建立在作者自己对历史事实的分析上,源于历史,但又高于历史,讽谏北宋王朝面对外来侵略不要重蹈历史覆辙。

  4.小结本文思路。

  [板书]

  大欲大患

  固不在战强弱

  胜负

  赂秦力亏奉之弥繁不战韩魏楚

  破灭之道侵之愈急已判

  以地事秦

  六国破灭抱薪救火

  非兵不利

  战不善齐人与嬴终继迁灭

  弊在赂秦不赂秦者不助五国势所不免

  以赂者丧燕谴刺客齐燕赵

  (盖失强援始速祸焉智力孤危

  不能独完)赵失良将战败而亡

  用武不终

  5.小结课文特点:

  借古讽今,切中实弊。

  论点鲜明,论证严密。

  语言生动,气势充沛。

  本教案转载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n

8、《六国论》教案

  六国论

  苏洵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用意,领会作者关心国家命运,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抗击强暴的思想。

  2.结合单元知识短文,学习有关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翻译知识。

  3.了解课文中部分文言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区别。

  4.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用对比方法逐层论证的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它的政论目的,即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的妥协政策。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一课我们学习了贾谊的《过秦论》,作者治史致用,借评论秦的兴亡引出可资当时最高统治者借鉴以治国的历史经验。贾谊这种治史致用、关心国家命运的忧患意识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今天我们学习的《六国论》也是一篇史论,它的作者苏洵,也是一位充满忧患意识、关心国家命运的封建进步文人。关于苏洵,课文注释中已经有简括介绍,如果愿意进一步了解,可参看宋史本传(见附录)。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作者十分关心政治,论文大多是针对时政而发,议论锋利,说服力强,能切中时弊。欧阳修很赏识他的论文,在嘉祐年间,曾把苏洵的22篇文章推荐给朝廷,一时名动京城,文人竞相模仿。因此苏洵把自己的文集命名为《嘉祐集》。课文《六国论》即选自《嘉祐集•权书》,原题《六国》,后世选本多题为《六国论》。“论”是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体现这种文体的特点。

  苏洵的《六国论》到底切中了宋王朝的什么时弊?他在文中怎样通过评史来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这些主张有什么进步性和局限性?这是我们学习时要注意的。但《六国论》毕竟用文言写成,要读懂这篇文章,就必须注意文言词语的积累,明白词义的古今差别,对与今天不同的特殊句式该如何翻译等,在学习时也不可忽视。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预习指导

  1.关于课文的“预习提示”。这是我们质疑的钥匙。“预习提示”共4小段。首段介绍了作者的写作动机。为对此加深理解,请认真阅读作者所处时代的背景介绍。同时,在阅读课文时了解作者分析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第2小段,介绍了论证特点。读课文时应思考作者使用了哪些历史事实,如何进行“充分分析”,文末又如何联系北宋实际的。

  第3小段,介绍了文章的结构。这对帮助我们理解文章内容很有作用,它实际上是全文的结构提纲。读课文时可以一一与之对照,细加体味。

  第4小段,是对本文写作特点的评价以及提醒我们读时要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去分析作者的观点。读时既要弄清其片面性,又要注意其进步性和今天可借鉴的有哪些方面。

  2.预习提纲:

  提纲力求体现课文“预习提示”的内容,但侧重于字词,未涉及的将在后面研习课文时处理。本提纲以学生自学自练为主。

  (1)听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注意下面加黑字的读音,并与以前学过的字词作比较。

  ①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②暴()霜露暴()秦之欲无厌

  ③洎()牧以镵()诛

  ④胜负之数()数()吕师孟叔侄

  ⑤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从()散约败

  (2)在下面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字,以辨析形似字:

  ①与()而不助五国也

  ②()粮而景从

  ③悉使()兵负草填之

  ④革灭()尽之标

  ⑤()然自得()笑大方(《风景谈》)

  (3)有些文言词(或短语)与现代汉语常用的意义不同,翻译时要注意其区别。看课文注释,做课文后“思考和练习”四和以下的补充练习(提示:其现代汉语常用的意义可查《现代汉语词典》):

  ①六国互丧②思厥先祖父

  ③始速祸焉④至于颠覆

  (4)辨析加点字的意义:

  (5)文言句中若有一些省略成分,在翻译时常需要补出。试补出下面文言句中的省略成分(补在括号中),然后翻译。

  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②()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③至丹以荆卿()为()计

  译文:①

  ②

  ③

  (6)有些文言句子的词序,在翻译时要改变。试译下面句子,说说如何改变。

  ①赵尝五战于秦

  ②其势弱于秦

  3.简介时代背景:

  苏洵一生经历了北宋真宗、仁宗、英宗三世。北宋中叶以来,我国境内东北的契丹和西北的西夏奴隶主贵族的势力逐渐强大,成为北宋王朝的严重威胁。1004年,辽(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军在澶州城下打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于己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每年向辽纳白银10万两,丝绢20万匹。1042年,宋又在辽要挟割十县土地的情况下,应允每年增纳白银10万两,绢10万匹。1044年,宋又与西夏签约,每年纳白银7万两、绢15万匹,茶叶3万斤。而在此前的1006年,宋曾应允每年给西夏银万两、绢万匹、钱2万贯。苏洵反对这种屈辱求和,认为这和战国时六国“赂秦”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故以《六国论》向北宋统治者陈述政见。

  [附]预习提纲参考答案

  (1)①sàngshuài②pùbào③jìchán④shùshǔ⑤cóngzòng

  (2)①嬴②赢③羸④殆⑤怡贻

  (3)(古义见注释,练习“四”见“教参”,仅举今义)①互相,表示彼此对待的关系,一般不单用,常见于成语中或作合成词语素。②先——时间或次序在前的,与“后”相对。祖父——名词,父亲的父亲。③迅迅,快。④用阴谋手段从内部推翻合法政府。

  (4)①定数(命运)屡次计算②交好欤(文言语气词,用于句尾)③拿攻克④有人或许⑤像还⑥爱惜吝惜⑦发语助词(表原因)大概⑧弊病困顿(失败)

  (5)①以收贿;城邑;诸侯;前者;是后者之。②诸侯;秦。③刺秦王;抗秦之。译文(略)。

  (6)①赵国曾经五次和秦作战。“于秦”在原句作补语,译时可充状语,放在谓语前。

  ②他们的势力比秦弱小。语序改变同前小题。

  三、研习新课

  1.关于段落层次的划分提示及练习:

  方法提示:议论文一般有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引论提出所要论证的中心论点或中心问题,以引起读者注意;本论是分析问题的论证部分,在文章中占重要地位;结论是在分析问题基础上解决的部分:或归纳论点,或总结全文,或明确任务、提出办法等。给议论文划分段落一般可按上述三个部分进行。至于段落之内的层次划分,或各段之间的结构方式的分析,则应参考第三册第36——40页“合理安排论证结构”的知识短文所说的进行。

  根据上面介绍,参看课文“预习提示”,阅读课文,看看本文5个小段可划分的三个部分,是下面的哪一种(叙线是段界符号,数字是小段序号)?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

  2.读课文第1段,本段共6句,其段内句间关系是下面图示的哪一种(数字是句子序号)?

  3.课文“预习提示”指出:“文章开篇便提出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个中心论点。”结合第一段课文思考:

  (1)本段所提中心论点在文中是指哪句?()

  A.第1句B.第6句C.第1、6两句

  D.1—6句E.1、2、4、5、6句

  (2)如果中心论点是第1句,按“预习提示”所列那样删去“非兵不利,战不善”和本段最后一句,可以吗?如果是最后一句,删去第1句,怎么样?

  (3)本段所列两个分论点和中心论点的关系是什么?把分论点删去,可以吗?

  (4)比较本篇提出中心论点方法与《过秦论》的不同之处。

  [附]“研习新课”答案及提示

  1.C2.B3.①A(说明:B是本段论证结论。D、E误把分论点当中心论点)。②③提示:中心论点在首句,这是一个并列关系的复句,不是偏正关系的复句,两分句从两个不同角度陈述观点。“非兵不利,战不善”用否定句式排除异说,保证了后一分句正面肯定的确凿性。因为事物之间联系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单纯肯定“弊在赂秦”,并未排除“弊在兵不利”等其他因素。因此,中心论点应是第一句全句。文章的两个分论点,在本段实际上是论证中心论点的两个论据,它们从“赂者”和“不赂者”两方面的受赂秦之害的角度进行论证,加强了中心论点的严密性,增强了说服力。结句“故曰”,回应首句,形似重复,实乃对中心论点的强调,使之更鲜明、突出。(4)提示:本文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和《改造我们的学习》相似);《过秦论》卒章显旨,先以论据论证,然后归纳出论点。

  布置作业:

  1.完成课文后“思考和练习”一、三、四。

  2.朗读课文,背诵第1段。

  第二课时

  检查作业:

  重点检查背诵、朗读。字、词、句练习在学习下面课文时,通过让学生口译课文即可检查纠正。关于“思考和练习”一,可让学生口头回答。

  1.学习课文第2小段。

  (1)学生口评本段课文,教师订正。订正过程中要特别注意:

  ①课文没有注释而学生容易理解错的文言词。如:“诸侯之所亡”的“亡””(丢失、失去)与后文“燕虽小国而后亡”的“亡”(灭亡)不同。这类词多在课后练习或预习提纲中出现,但仍然难免遗漏,如虚词“以”“之”等。

  ②特殊句式:除练习中提到的,本段仍有。如“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所大患”前两部分构成判断句,后一部分之前又省略了“赂者破灭”,译时对这类句子一定要仔细辨别。

  (说明:以下各段都有这两种情况,在学生口译前一定要告诉以上两点,让学生结合上下文认真辨析。兹不赘述。)

  (2)课文“预习提示”指出,本段承上文第一分论点展开论证。作者是如何展开论证的?即从哪些方面展开论证的?用什么方法论证的?对此,我们在阅读时应弄明白。请同学们根据下面提示来回答上述问题。

  提示:读时注意文中的关键字词:“较”“古人云”和大量的反义词。为了便于大家思考,我们不妨来做如下填空:

  ①作者用和相比较,和相比较,两相对照,得出“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的论断。从比较中可以看出,秦得地的主要原因是,诸侯失地的原因是,“固不在战”四字,深化了上面中心论点中的“,”的道理,证明了“”的观点。

  ②为了说明“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即赂秦之弊,作者进一步作了如下对比,诸侯为“一夕安寝”,今日与明日相比,说明割地次数的频繁,且数量越来越;秦得“五城”“十城”之后。“”三字说明秦的“大欲”是“”的。从而证明:并不能苟安图存,实乃“”。在这一对比说理中,作者又将赂秦诸侯的先辈创业之艰难与子孙的“”相比,先辈的“暴霜露”与子孙的“”相比,斥责了赂秦者的卑鄙无耻。

  ③以上两层用了论证,下面作者又用古人名言“”印证了自己的论证。这是用法来论证的。

  [附]填空答案

  ①秦攻取之外所得;战胜所得;诸侯赂秦所亡之地;战败而亡之地;诸侯赂秦;赂秦;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②割五城;割十城;大;又至矣;无厌;赂秦;破灭之道;不甚惜;一夕安寝。③对比法;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引证。

  根据上面练习,自己口答本题开始的问题。

  (3)本段文字生动,充满情感。为了体味这些,我们可用“删减质疑法”来研读这段文字。所谓“删减质疑法”即从原文中删去某段或某些词句之后和原文比较孰优孰劣,提出质疑。如:

  ①删去“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句,可否?

  ②删去文中关于创业之难的内容,表达效果如何?

  (提示:①从反复修辞格的作用去考虑;②从对比修辞格的表达效果去考虑。参看“思考和练习”二。)

  请用上面质疑法自己设疑,然后思考或与同学讨论,求得答案。

  2.第3小段自学提示:

  本段承上文中心论点的第二分论点展开论述。作者运用例证法,分析了“不赂者”齐、燕、赵亡国的原因,进一步论证了中心论点。读本段课文,应注意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本段的“不赂者”指哪三国?由此可知,上段的“赂者”指的是哪些诸侯国。

  (2)本段和上小段在写法上的不同点之一是,上小段把赂秦的诸侯国放在一起总写,本小段则把齐和燕赵分两种情况写。若本小段像上小段那样处理史实,可否?

  (3)作者在分别写齐和燕赵时,对这两种情况使用了不同感情色彩的词。请从课文中挑出几个代表性的词句加以体味,说说作者对齐的态度是什么?对燕赵的态度又是什么?然后朗读课文,力求把这两种不同情感色彩表达出来。

  思考提要:

  “赂者”指楚、韩、魏,“不赂者”指齐、燕、赵。作者把楚、韩、魏三国合写,是因为他们对秦的态度完全一样——争割地而赂秦,所得到的后果也一样——皆因赂秦而力亏,终致灭亡。把齐、燕、赵放在一段,是因为他们都是赂秦的间接受害者,“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但是,不赂秦的三国在对秦的态度上又分两种:齐,与秦交好,不助五国;燕、赵则守土抗秦。因此作者把两者分述,以使人明白:齐是自食苦果,不值得同情、惋惜(所以作者用“齐亦不免矣”这种平淡冷漠的语气陈述其亡国之因,以示对其鄙夷);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值得肯定、赞扬(所以作者用了褒义词)。他们的灭亡,不在“用兵”,而在“用武而不终”。燕把抗秦的希望寄托于刺客,赵自去良将,毁其“长城”,这是值得惋惜的(注意“惜”字);同时燕赵灭国还有失掉强援,智力孤危的外因(所以作者用了“且”强调外因,“诚”表示理解),值得同情和理解。我们朗读时应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努力再现作者的情感色彩。本段最后一层,用假设举例法总括2、3小段,再次强调了中心论点,也为下文的结论提出在客观上作了铺垫。

  3.关于课文最后两段的自学提要:

  最后两小段是文章的结论部分。各段内容可参看课文的“预习提示”。读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结合贾谊《过秦论》第2小段第2层内容,想一想作者提出的措施能否挽救六国的灭亡?由此可以看出作者观点有什么局限性?我们应如何理解这篇史论的价值?

  (2)第5小段存在的作用如课文“预习提示”所说,“为了讽今,于文末又巧妙地联系北宋实际,结出全文主旨”。想一想这“主旨”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巧妙“结出”的?

  提示:苏洵的“封谋士”“礼奇才”“并力西向”的假设措施,不过是山东诸侯“不爱珍器……,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的翻版,九国之师的惨败已证明“六国之亡的结局不可逆转,秦亡六国的根本原因不在苏氏的弊在赂秦”,其原因可参看历史课本,这里不涉及。但从中我们看到,苏氏仅从斗争策略方面论六国之过,未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考察,结论是偏颇的。特别是只着眼于“谋士”“奇才”而看不到人民群众的作用,更是片面的。但是,我们知道,作者写此文,并非旨在全面探求六国灭亡之因,而是为了“讽今”,因此便从某一角度着眼分析历史,总结教训,告诫北宋统治者。作者的这种针砭时弊、关心国家前途的精神应予肯定。

  作者写此文,主旨在第5小段中通过对比而巧妙结出。其中或明或暗地作了多方面对比:六国与秦的爵位比较,实力比较;宋与契丹、西夏的爵位比较,实力比较;宋与六国的比较以及契丹、西夏与秦的比较。从比较中,含蓄地点明了写作意图。

  4.学生质疑设计:

  用本课前面介绍的删减质疑法对本课质疑、设疑,并谈谈自己对这些疑难问题的解答。

  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思考和练习”二。

  3.仿照本文结构安排,用现代汉语改写《过秦论》。

  4.用删减质疑法研读《史记•货殖列传序》并质疑。

  本教案转载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n

9、《六国论》教案

  六国论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分论点,并举例论证的方法,领略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2.理解:弊、率、完、患、暴、判、速、再、数等词语的意义。

  归纳:得、非、或、相、势等多义词的义项,了解使动用法。

  教学设想:

  本文不同于纯粹论史的文章,它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教学重点是理解它的政论目的,即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的妥协政策。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作者及背景,整体把握课文,研习一、二段。

  教学过程:

  1.作者简介: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四川眉山人,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在文学上取得显著成就,是经过一番刻苦读书、认真作文的过程的。据他自述,少年时,他不爱学习,到了二十五岁,才开始知道读书。自以为比伙伴们学得好,但后来取古人之文一读,才觉得古人的“出言用意”都跟自己大不相同,于是下决心将过去所写的数百篇文章全部烧毁。然后,将《论语》《孟子》、韩愈的文章取来,终是诵读,读了七八年,才感到古代文章确实写得好。时间一久,读之益精,自己胸中也“害然以明”,但还未敢自出其言。又经过一番努力,胸中之言日益多,甚至不能控制自己,只好将它书写下来。到了这时,落笔为文,才“浑浑乎觉其来之不易矣”。这就是历史上关于苏洵焚稿、勤奋读书、刻苦作文的美谈。

  苏洵为文,成就显著。因此博得他同时代的文坛领袖欧阳修以及著名文学家曾巩的好评。欧阳修指出:苏洵之文“博辩宏伟”。曾巩认为:苏洵之文“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下也;其辉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

  三人(三苏)之文章,盛传于世。得而读之者,皆为之惊,或叹不可及,或慕而效之。自京师至于海隅障徼,学士大夫,莫不人知其名,家有其书。

  (选自《苏明允哀词》)

  2.导语设计:

  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选自《贞观政要》唐吴兢编著)

  如何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

  3.听课文录音,介绍背景,了解写作意图。

  在我国历史上战国七雄争霸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即除秦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大的六国却因宗法势力的强大,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秦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也相继灭亡。六国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绝不仅仅是因为割地赂秦。苏洵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是为其针砭现实服务的。

  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几多胜少。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苏洵生活年代(1004年),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找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4.正音:

  赂(lu)率(shuai,全都,一概)暴(pu,暴露)厥(jue,他的)

  洎(ji,及、到)为(wei,治理)国者无使为(wei,被)积威之所劫

  5.对课文进行整理把握。

  明确:史论——叙述评论历史事实、总结历史教训、讽喻时政

  一至三:对历史事实的描写与评论

  四至五:对历史的总结与感慨

  6.一、二段中重要词句:

  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互(交互,引申为相伴)丧,率(全,都,一概)赂秦也

  盖(副词,表猜测原因)失强援,不能独完(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秦以(相当于“于”,在)攻取之外

  较(比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这)/实(实际上)百倍

  思厥(其)先祖(祖辈)/父(父辈)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至于(到了……的结局)颠覆,理固(本来)宜(应该)然

  此言得(符合)之(上面的道理)

  [附]:秦灭韩:前230年灭魏:前225年

  灭楚:前223年灭燕:前222年

  灭赵:前222年灭齐:前221年

  7.研习第一段:

  提问: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问:从几个方面说明这一中心论点的?

  明确:A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

  B不赂者以赂者丧。

  问: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引发以下议论。

  背诵第一自然段。

  8.研习第二段。

  提问: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中心意思?

  明确:“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问:本段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赂秦的危害?

  明确:A以地事秦,导致了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刺激了贪欲和扩张的野心。

  B韩、楚、魏三国以地事秦求苟安而不得。

  问:本段的中心内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话?

  明确: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9.布置作业:熟读、背诵全文。

  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研习第三、四、五段,小结课文特色,完成练习。

  1.齐读第三段。

  A.重要词句:

  迁灭:古代灭掉一个国家,要迁走该国的传国重器,如武王灭商,迁九鼎于洛邑。迁灭即灭亡。下文的“革灭”,革是除旧,也是灭亡的意思。

  义(坚守正义,名作动词用)不赂秦

  斯用兵之效(功效)也

  至丹以荆卿(表示对人的尊称)为计

  始速(招致,动词)祸焉

  向(先前)使(假使)三国名爱其地

  胜负之数(命运),存亡之理(道理)

  当(应当)与秦相较(抗衡),或未易量(估量)

  B.提问:找出段中表述齐国灭亡的一句话。

  明确:“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比较燕赵两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明确:共同点——形势环境相同,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军事策略相同,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不同点——对抗秦国的方式不同

  燕太子丹招募荆轲刺秦王招致祸患。

  赵因李牧被谗言所害自毁长城。

  找出第一段中与本段意思吻合的一句话。

  明确:“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提问: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用“向使”引起假设,总结六国情况,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中心论点更加鲜明有力,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

  齐读本段。

  2.研习第四段,齐读。

  A.重要词句

  并力西向(进军),则吾恐秦人食之(结构助词,无实义)不得下咽也。

  为(治理)国者无(不要)使(让自己)为(被)积威之所劫(胁迫、挟持)哉。

  B.提问:前一层与上一段末句有怎样的关系?后一层有什么作用?

  明确:上一段末句从消极方面来说,不该用什么策略;这一层从积极方面说该用什么策略。

  以六国灭亡作结,自然引出一般性结论——历史教训

  “有如此之势”——承上启下

  提问:作者在本段连用了两个叹词,有什么作用?

  明确:呜呼——承接上段末尾,提出六国合力抗秦的主张。

  悲夫——又回到历史中,感叹六国破灭的可悲结局,抨击六国的政策。提出“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才是赂秦之根源。

  作用:表达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慨,起到连接作用,在历史与现实间快速自由转移,引导读者理清思路。

  提问:最后一句语带双关,请说明其含义。

  明确:作者对历史事实分析后的议论,明确了六国赂秦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切合当时北宋王朝的实际情况,委婉地劝谕当权者面对北方的威胁,放弃屈辱的妥协政策,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

  齐读、背诵。

  3.研习第五段。

  A.重要词句:

  而犹(还)有可(可以)以(凭)不赂而胜之(秦国)之(的)势。

  苟(假如)以天下之大,而从(追随)六国破亡之故事,是(这)又在六国下矣。

  B.提问:第五自然段在全文论述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本段议论的基础建立在作者自己对历史事实的分析上,源于历史,但又高于历史,讽谏北宋王朝面对外来侵略不要重蹈历史覆辙。

  4.小结本文思路。

  [板书]

  大欲大患

  固不在战强弱

  胜负

  赂秦力亏奉之弥繁不战韩魏楚

  破灭之道侵之愈急已判

  以地事秦

  六国破灭抱薪救火

  非兵不利

  战不善齐人与嬴终继迁灭

  弊在赂秦不赂秦者不助五国势所不免

  以赂者丧燕谴刺客齐燕赵

  (盖失强援始速祸焉智力孤危

  不能独完)赵失良将战败而亡

  用武不终

  5.小结课文特点:

  借古讽今,切中实弊。

  论点鲜明,论证严密。

  语言生动,气势充沛。

  本教案转载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n

10、《六国论》教案

  [学习目标]

  1、学习运用分论点,并举例论证的方法,掌握本文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和一词多义

  3、能背诵全文,并准确地翻译重点语句和语段

  [学习重点]

  理解文章的政论目的,即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的妥协政策。

  [学习难点]

  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学习课时]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选自《贞观政要》唐吴兢编著)

  如何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四川眉山三苏祠对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二、作者介绍:

  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现在的四川眉山县)人,北宋著名散文家。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阖,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著有《嘉祐集》,本文选自《嘉祐集笺注》。

  三、解题:

  1、六国,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逐渐强大起来,积极向东方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合纵”对抗秦国,但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被秦国“远交近攻”瓦解,相继灭亡。

  2、战国七雄地图(见课本)

  3、文体: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分为两种:(1)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2)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

  《六国论》属于政论还是史论?——史论。

  四、写作背景:

  宋朝是我国历史上比较软弱的一个王朝。宋太宗以后,国势就渐渐衰弱。宋朝初年,北边已经有敌国契丹,宋仁宗时,西边又出现了敌国西夏。宋朝受着这两个国家的威胁和侵犯,却不敢对他们进行坚决的抵抗,只想用屈服妥协的办法,向他们纳银输绢换取和平。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一○○四年),与契丹(后来称辽)缔结澶渊之盟,宋朝答应每年给契丹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一○四二年),契丹派使者到宋朝要求割给他们晋阳(现在山西省太原市)和瓦桥(在河北省雄县易水上)以南十县的土地,结果定盟由宋朝每年给契丹增加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庆历三年,西夏向宋朝上书请和,宋朝每年赠给西夏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宋朝这样一再向敌人屈服妥协,结果增加了敌人的财富,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带来无穷的后患,而实际上并不能换得和平。

  五、朗读课文,正音正字。

  率()赂()秦耶暴()霜露思厥()先祖父与()嬴

  洎()牧以谗诛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六、文本研读

  1、整体把握:速读课文,感知文体和文章内容,并梳理结构脉络

  明确:史论——叙述评论历史事实、总结历史教训、讽喻时政

  第一部分(第一、二节),提出论点,并作理性分析,从“不赂者”和“赂者”两方面论证论点。

  第二部分(第三、四节),以历史事实论证中心论点,分别从“赂者”和“不赂者”两方面进行论述。

  第三部分(第五、六节)总结历史教训,点明写作目的。

  2、研读第一部分

  (1)重要词句:

  兵不利(兵器)赂秦而力亏(连词,承接)破灭之道(途径,引申为原因)六国互(交互,由此及彼,由彼及此)丧,率(全,都)赂秦耶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

  盖(承接上文,表原因,“因为”)失强援,不能独完(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2)文段分析:①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②本部分从几个方面论述这一中心论点的?

  明确:A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

  B不赂者以赂者丧。

  ③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引发以下议论。

  3、研读第二部分

  (1)重要词句:

  秦以(用)攻取之外其实(它的实际数目)百倍固()不在战

  思厥(其)先祖父(祖辈父辈)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然后()得一夕安寝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至于()颠覆,理固(本来)宜(应该)然()以地事()秦此言得()之()

  终继()五国迁灭()与()嬴而不助五国义(坚守正义,名作动词)不赂秦始()速(招致,动词)祸焉后秦击赵者再()

  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革灭()殆()尽

  智力()孤危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名爱其地

  刺客不行()胜负之数(命运),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2)文段分析:①这两段文字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

  明确:以历史事实论证中心论点,分别从“赂者”和“不赂者”两方面进行论述。

  ②用一句话概括第3自然段的中心意思?

  明确:“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③本段怎样论述赂秦的危害?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本节先总述秦国在攻取之外,接受韩、魏、楚献地的情况:“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后用比较的方法,指出秦受赂所得比战胜所得要大百倍,而三国赂秦所失比战败所失也要大百倍,可见赂秦带来的损失之大。再具体形象地描述赂秦者是怎样陷入“力亏”的境地“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写“奉之弥繁”“得一夕安寝”以后,秦兵又至的逼人情势,这样就自然地引出结论,揭示以地事秦的危害和必然后果。对比论证的方法。

  ④本段的中心内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话?

  明确: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⑤第四段中哪一句话能够概括齐国灭亡的原因?

  明确:“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⑥试比较燕赵两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明确:共同点——形势环境相同,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军事策略相同,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不同点——对抗秦国的方式不同

  燕太子丹招募荆轲刺秦王招致祸患。

  赵因李牧被谗言所害自毁长城。

  ⑦请找出第一段中与本段意思吻合的一句话。

  明确:“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⑧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用“向使”引起假设,总结六国情况,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中心论点更加鲜明有力,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

  七、作业:背诵第1-4自然段,能默写并翻译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文本研读

  1、研读第三部分

  (1)重要词句:

  封()天下之谋臣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结构助词,无实义)不得下咽()也日()削月()割

  为(治理)国者无(不要)使为(被)积威之所劫(胁迫、挟持)哉

  而犹(还)有可(可以)以(凭)不赂而胜之(秦国)之(的)势苟(假如)以天下之()大六国破亡之故事(),是(这)又在六国下矣

  (2)文段分析:①第五自然段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明确:第五自然段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段,由评论六国灭亡,总结历史教训,过渡到规劝北宋统治者放弃屈辱求和的方针,把问题的分析由表层过渡到里层。“呜呼……以趋于亡”是承上,继续证明“弊在赂秦”的论点,并且为六国设图存之道:一是用谋臣,“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二是礼贤下士,“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三是六国联合,“并力西向”。用的是假设论证。具体的说,假如六国不赂秦而自强,而对秦齐心协力作战,那么,他们就不至于灭亡。现在六国害怕秦国而赂秦,因此,他们终于灭亡。段中连用“悲夫”、“呜呼”两个感叹词,表达惋惜之情,突出表明六国灭亡教训沉重。“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表达了这样的意图:“为国者”有两层含义,明指六国的统治者,暗指北宋的统治者,一语双关。由这句启下引出第六节,就很自然了。

  ②第六自然段最后一句语带双关,请说明其含义。

  明确:作者对历史事实分析后的议论,明确了六国赂秦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切合当时北宋王朝的实际情况,委婉地劝谕当权者面对北方的威胁,放弃屈辱的妥协政策,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

  三、课文总结:

  文章在一个“赂”字上,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论述,论古即是论今。相隔千余年的事为什么能够放到一起来相提并论呢?因为作者找到一个切入口——历史与现实的共同点,六国与北宋皆是采取屈辱求和的对外的策略。本文以借古讽今的手法,运用对比、类比推理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的方法,充分论证了六国破亡的原因,劝谏北宋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以六国为借鉴,对辽、西夏的侵犯奋起反抗。苏洵《六国论》行文纵横恣肆,气势逼人,论断斩钉截铁,巧妙地使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语言朴素简劲,富有表现力。

  四、字词句梳理

  特殊句式: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3、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4、洎牧以谗诛

  5、赵尝五战于秦

  6、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词类活用:

  1、日割月削(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2、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3、义不赂秦(名词用作动词,坚守大义)

  4、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用作动词,以礼相待)

  5、不能独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6、李牧连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译为击退)

  “以”的用法:

  1、不赂者以赂者丧

  2、秦以攻取之外

  3、以地事秦

  4、洎牧以谗诛

  5、至丹以荆卿为计

  6、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7、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8、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9、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10、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五、作业:背诵全文

  课课练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洎(jì)牧以谗诛不得下咽(yàn)奉之弥(mí)繁

  B.弊在赂(lù)秦弃之如草芥(jiè)率(lǜ)赂秦耶

  C.暴(bào)霜露革灭殆(dài)尽之际小则获邑(yì)

  D.胜负之数(shù)思厥(jué)先祖父与(yǔ)嬴而不助五国也

  2、下列句中的“以”字,与“不赂者以赂者丧”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B.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C.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D.洎牧以谗诛

  3、选出加点字“而”不表转折的一项()

  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C.故不战而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D.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4、选出没有活用现象的句子()

  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C.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  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5、下列句中画线的词语,含有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②思厥先祖父

  ③然后得一夕安寝

  ④可谓智力孤危

  ⑤剌客不行,良将犹在

  ⑥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⑧.至于颠覆

  ⑨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A.①③⑤B.②④⑦C.⑥⑦⑧D.①⑤⑨

  6、翻译下列各句

  ①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②以赂秦之地封……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③苟以天下之大……是又在六国下矣。

11、《六国论》教案

  同学们,今天,在你们阅读著名的《六国论》(苏洵)的时候,是否感慨作者深沉的忧国情怀?是否感悟出作者借古讽今的良苦用心?是否感叹作者无懈可击的论证结构?是否感受到作者生动简洁的古文魅力?

  文言文经常会有一些特殊的字词和文言现象,或许这些给大家的阅读带来了障碍。幸运的是我们身边的《阳光课堂》能提供及时的帮助。其中“知识整合”部分更能让大家清晰地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识。

  在两千多年前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战国七雄参与激烈的角逐,最后却是秦国一枝独秀,脱颖而出,最终建立了大一统的国度。其中奥秘,后人众说纷纭。仅三苏就每人写了一篇《六国论》。文学史历来以“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来高赞苏氏三人,那么就请大家放慢脚步,慢慢欣赏另一篇关于分析六国灭亡原因的佳作——苏辙的《六国论》。

  六国论

  〔宋〕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方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显然,苏氏父子的观点截然不同,或许苏洵的观点尚需商榷,然而作者用意不在此,他的意图是点明赂秦是六国灭亡的原因,以此警告宋朝统治者,不能重蹈了六国的覆辙,不要用贿赂的方法对待契丹和西夏,要用武力,要抵抗。他的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会永留青史,他的这种高瞻远瞩的眼光会惊醒世俗。明代何仲默说过:“老泉论六国赂秦,其实借论宋赂契丹之事,而卒以此亡,可谓深谋先见之识矣。”可是不幸的是北宋的命运为苏洵所言中:就在苏洵死后六十年,终于发生了“靖康之变”(1126年),北宋为后起的金所灭,徽、钦二帝被俘,客死异国他乡。

  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选自《贞观政要》唐吴兢编著)历史是一面明亮的镜子,常常照出丑陋才能有挽救的希望。而不知回望历史,不懂吸取教训,只会重蹈覆辙。所以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同学们,我们现在生活在安宁祥和的年代,战争的硝烟已经消散多年。当时间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不断延伸开去,许多人已经忘记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伤痕。可历史的悲剧往往会惊人的相似。所以,可怕的不是那段血写的历史,可怕的是那不堪回首的历史再重演。

  还记得吗?

  160年前,闭关自守的清政府腐败无能,面对列强的大炮卑躬屈膝,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大好江山,任侵略者随意践踏,泱泱大国,支离破碎。

  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国主义用罪恶的双手在中国大地上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从此,中国人民进入了漫长的八年抗战,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

  知道吗?我们的民族饮下的是一杯杯落后的苦酒。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不能忘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不能忘记国耻,发奋图强,努力学习,为国家的更加强盛而奋斗。

  愿北宋重蹈覆辙的故事永远成为故事!

  【阅读延伸】

  “名二子说”

  苏洵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赏析】

  本文非常有趣味,是论说苏洵给两个儿子取名的原因的。

  文章先说,车上的各个部位各司其职,都是车子不可或缺的部分,好像只有“轼”没有什么作用。但“轼”并非真的没有用,它是露在外面用作扶手的横木,可扶以远瞻,因此苏轼字“子瞻”。车轼的突出特点是露在外面,苏洵说:“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的确,苏轼一生豪放不羁,锋芒毕露,确实“不外饰”,结果屡遭贬斥,“乌台诗案”险些丧命。

  “辙”是车轮碾过的轨道,自然也属于车外之物,既无车之功,也无翻车之祸,所以“善处乎祸福之间”。苏辙一生平和淡泊,在当时激烈的政治斗争中,虽然也曾遭贬,但终能免祸,得以安度晚年。

  这篇文章简析了车各部位的作用,进而分析了苏轼兄弟的性格,有希望,也有担心。

  【思考与探究】

  用现代汉语,概括一下苏轼兄弟的性格。

  答:苏轼,锋芒毕露,不善于掩饰。苏辙,处事平稳,明哲保身。

  附:

  苏辙的《六国论》译文

  我读过史记中六国世家的故事,内心感到奇怪:全天下的诸侯,凭着比秦国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军队,全心全力向西攻打肴山西边面积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灭亡。我常为这件事作深远的思考,认为一定有能够用来自求安定的计策;因此我总是怪罪那时候的一些谋臣,在考虑忧患时是这般的粗略,图谋利益时又是那么的肤浅,而且不了解天下的情势啊!

  秦国要和诸侯争夺天下的目标,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诸侯要和秦国争夺天下的目标,也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的疾病一样;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却掩护着肴山东边的所有国家,所以全天下特别看重的地区,再也没有比得上韩、魏两国了。

  从前范雎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韩国,商鞅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魏国。秦昭王在还没获得韩、魏的归心以前,却出兵去攻打齐国的刚、寿一带,范雎就认为是可忧的。既然这样那么秦国忌惮的事情,就可以看得出来了。秦国要对燕、赵两国动用兵力,这对秦国是危险的事情;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人家的国都,燕、赵在前面抵挡它,韩、魏就从后面偷袭他,这是危险的途径啊。可是当秦国去攻打燕、赵时,却不曾有韩、魏的顾虑,就是因为韩、魏归附了秦国的缘故啊。韩、魏是诸侯各国的屏障,却让秦国人能够在他们的国境内进出自如,这难道是了解天下的情势吗?任由小小的韩、魏两国,去抵挡像虎狼一般强横的秦国,他们怎能不屈服而归向秦国呢?韩、魏一屈服而归向秦国,从此以后秦国人就可以出动军队直达东边各国,而且让全天下到处都遭受到他的祸害。

  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秦国人就不敢跨越韩、魏,来图谋齐、楚、燕、赵四国,然后齐、楚、燕、赵四国,也就因此可以在他们的领域内安定自己的国家了。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魏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生养息,来暗中援助他们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源源不绝地应付了,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诸侯们不知道要采行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直到让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来并吞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

幼儿园中学教案推荐 《人琴俱亡》学案一等奖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现代诗两首》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 写作指导与训练课 捕捉生活的瞬间,彰显人物的性格 ——人物细节描写 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做人的根本——诚信主题班会稿(七年级下册) 《观潮》教案一等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周庄水韵》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山米与白鹤》教学设计及说课稿(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满井游记》教学预案一等奖 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俗世奇人》课题精练课堂教学实录(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记叙文写作——写清记叙文的六要素 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口技》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摆渡》课堂教学实录(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四两拨千斤”──虚词》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项脊轩志》教学案一等奖例(人教版高一下册) 《感受“月亮文化”》教学实录(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以我手写我心》——以“母爱”为话题的作文教学案一等奖例(人教版七年级) 初二班家长会发言稿(八年级上册)

最新中学教案 《六国论》教案一等奖 微型小说《走出沙漠》探究性阅读教学设计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 《江南的冬景》教案一等奖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一等奖 《边城》教案一等奖 《鸟啼》教案一等奖 第三册第五、六单元复习教案一等奖(人教版必修) 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一等奖 第三册第三单元复习教案一等奖(人教版必修)

相关信息 六国论教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二必修) 六国论公开课教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二必修) 六国论学案一等奖(鲁人版高一必修) 六国论(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一等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