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墓碑记》教案一等奖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中学教案

《五人墓碑记》教案一等奖

时间:2022-10-28 08:50:15

《五人墓碑记》教案一等奖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中学教案的您有所帮助。

1、《五人墓碑记》教案

  教学目标

  1、常识:

  ○1、碑记;

  ○2、张溥;

  2、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

  3、了解文章结构;

  4、艺术借鉴:

  ○1、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的写法;

  ○2、对比手法的作用;

  ○3、精练传神的语言;

  5、人文熏陶: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

  2、艺术借鉴;

  3、人文熏陶。

  教学难点

  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延伸法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常识:

  ○1、碑记;

  ○2、张溥;

  2、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

  教学程序

  一、导入

  五人墓

  林云风

  五人埋骨处,客过每停舟。

  姓氏闻鸢阙,精灵傍虎丘。

  宦官应敛迹,缇骑尚含愁。

  若不锋端死,空成侠少游。

  注释:客过:指旅客经过。鸢阙:指朝廷,(鸢yuān)。精灵:指五义士的英灵。尚含愁:指缇骑还心有余悸。锋端死:指为正义斗争而死于奸宦刀下。

  二、题解

  碑记,又称碑志,原是刻在石碑上,以叙事记行、歌功颂德为内容的一种文体。最早的作品,可追溯到秦朝李斯的泰山、琅琊石刻。从立碑的地点和用途上分,有山川碑、宫室碑、桥道碑、寺庙碑。而专以纪念死者、刻于坟前墓道的碑记称墓碑或墓志。

  从写法上看,原始的碑记只是记叙。后来的作者,或就所叙之事加以评论,或借题发挥抒写情志,碑记遂演变为一种叙述兼议论的文体。

  三、张溥

  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明末太仓(现在江苏太仓)人。张溥幼年勤奋好学,所读之书都要亲手抄写,抄好朗读之后烧掉,再抄,一直要抄六七遍,因此他的书斋起名为“七录斋”。

  张溥生活的明朝末年,正是东林党人与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斗争激烈的时代,张溥同情东林党,富于正义感。崇祯二年(1629),他继承东林党反对黑暗政治的优良传统,结交社会上有气节、有操守、有学识的士大夫,联合起来组成爱国社团“复社”,成为复社的领袖。他们激烈批评时政,与阉党的残余势力进行斗争,得到各界的广泛支持,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声誉。

  在文学上,他主张“兴复古学”,强调“居今之世”,要“为今之言”,“务为有用”。他写过不少抨击时政的文章,内容充实,风格质朴,《五人墓碑记》是其中的代表。有《七录斋集》行世。

  四、背景

  1、周顺昌

  周顺昌,字景文,号蓼洲,明末吴县人。任福州掌管刑狱的官,后任文选员外郎。他为人正直、清廉,关心民间疾苦。对于涉及“邪正是非”的事,他“热血横流,声色俱厉”,因此“民深德之”,而被阉党所不容。因切齿痛骂阉党而被革职。

  周被罢官后,阉党仍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后来苏州织造李实同魏忠贤的爪牙新任应天巡抚毛一鹭相勾结,追弹周起元,把周顺昌也带了进去。因此周顺昌也被逮捕。至京,虽被拷打得体无完肤,仍痛骂魏忠贤如故。死于狱中,年四十三岁。到崇祯元年才得到昭雪,追谥忠介。

  2、魏忠贤

  魏忠贤,原名李进忠。中国明朝末期宦官。北直隶肃宁(今属河北)人。出身于市井无赖,后为赌债所逼遂自阉入宫做太监,在宫中结交太子宫太监王安,得其佑庇。后又结识皇长孙朱由校奶妈客氏,与之对食。对皇长孙,则极尽谄媚事,引诱其宴游,甚得其欢心。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朱由校即位,是为熹宗。魏升为司礼秉笔太监。主持东厂,大肆搜捕东林党人。

  与皇帝乳母客氏沆瀣一气、狼狈为奸,极受宠信,被封为“九千岁”,自己也在民间养了不少“义子”。在其全盛时期,各地官吏阿谀奉承,纷纷为他设立生祠。1627年崇祯帝朱由检登位以后,遭到弹劾,被流放凤阳,在途中畏罪自杀。

  3、背景

  明朝末年,宦官魏忠贤专权,他排斥异己,杀戮大臣,暴虐无道,形成了“钩党之捕遍于天下”的局面。天启六年,魏忠贤派爪牙到苏州逮捕周顺昌,苏州市民群情激愤,奋起反抗,发生暴动。事后,阉党大范围搜捕暴动群众,市民颜佩韦等五人为了保护群众,挺身投案,英勇就义。次年,崇祯帝即位,罢黜魏忠贤,魏畏罪自缢,阉党失败,周顺昌得以昭雪。为了纪念死去的五位烈士,苏州市民把他们合葬在虎丘前的大堤之上,称为“五人之墓”。

  五、初读感知

  1、听范读(多媒体);

  2、正音正字

  文注检测:

  湮没(yān)皦皦(jiǎo)敛赀(zī)缇骑(tí)抶(chì)

  溷藩(hùn)詈(lì)逡巡(qūn)暴于朝廷(pù)冏(jiǒng)

  补充注音:

  溥(pǔ)蓼(liǎo)旌(jīng)缳(huán)

  缙绅(jìn)赠谥(shì)牖(yǒu)社稷(jì)佯狂(yáng)

  3练读

  六、翻译

  第一段:

  重点词语:

  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盖,就是;于,被;焉,兼词,于是,在这件事情上。即除魏阉废祠之址:除,治,整理。以旌其所为:旌,表彰。

  译文:

  1、(墓中的)五个人,就是当周蓼洲先生被捕的时候,激于义愤(被义愤所激)而死在这件事上的几个人。到了现在,本郡有声望的士大夫们向有关当局请求,就清理已被废除的魏忠贤生祠旧址来安葬他们;并且在他们的墓门之前竖立碑石,来表彰他们的事迹。啊,也真是盛大隆重的事情呀!

  第二段:

  重点词语:

  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去,距;之,的;焉,于是,在这里;止,只;有,通“又”。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凡,大凡;慷慨,意气豪放;徒,同类的人。

  译文:

  2、这五人的死,距离现在建墓安葬,时间不过十一个月罢了。在这十一个月当中,大凡富贵人家的子弟,意气豪放、志得意满的人,他们因患病而死,死后埋没不值得称道的人,也太多了;何况乡间没有声名的人呢?唯独这五个人声名光荣显耀,为什么呢?

  第三段:

  重点词语: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之,助词,插,取……三月之望:望,农历每月十五日。行为士先:行,道德品行;为,动词,作为,是;士,读书人;先,表率;全句,品德可以作为读书人的表率。谁为哀者:宾语前置句,为谁哀者,为谁悲哀?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以,用,凭借;抚,动词,作巡抚;私人,党羽,亲信。方痛心焉:方,正;痛心,痛恨;焉,代词,吴郡巡抚毛一鹭。按诛五人:按,追究,查究。

  译文:

  3、我还记得周公被捕,是在丁卯年三月十五日。我们社里那些道德品行可以作为读书人的表率的人,替他伸张正义,募集钱财送他起程,哭声震天动地。差役们按着剑柄上前,问:“在为谁悲痛?”大家不能再忍受了,把他们打倒在地。当时以大中丞职衔作应天府巡抚的是魏忠贤的党羽,周公被捕就是由他主使的;苏州的老百姓正在痛恨他,这时趁着他厉声呵骂的时候,就一齐喊叫着追赶他。这位大中丞藏在厕所里才得以逃脱。不久,他以苏州人民发动暴乱的罪名向朝廷请示,追究这件事,杀了五个人,他们是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阳、周文元,就是现在一起埋葬在墓中的这五个人。

  第四段:

  重点词语:

  当刑:受刑,临刑。詈,骂。不少变:一点也不变。发五十金:发,拿出。而函之:函,动词,用木匣子装。

  译文:

  4、然而,当五个人临刑的时候,神情慷慨自若,呼喊着中丞的名字骂他,谈笑着死去了。砍下的头放在城头上,脸色一点也没改变。有位有名望的人拿出五十两银子,买下五个人的头并用木匣装起来,最终与尸体合到了一起。所以现在墓中是完完整整的五个人。

  第五段:

  重点词语:

  缙绅:缙,插;绅,带子;古代官员上朝时,把笏插在腰带上,所以,缙绅就意为官员。四海之大:之,定语后置的标志。激昂大义:省略句,激昂于大义,于,被。钩党之捕:钩党,有钩连的东林党人。

  译文:

  5、唉!当魏忠贤作乱的时候,做官的人能够不改变自己志节的,中国之大,能有几个人呢?但这五个人生于民间,从来没受过诗书的教诲,却能被大义所激励,踏上死地也不回头,又是什么缘故呢?况且当时假托的皇帝的诏书纷纷传出,追捕同党的人遍于天下,终于因为我们苏州人民的发愤抗击,使阉党不敢再株连治罪;魏忠贤也迟疑不决,畏惧正义,篡夺帝位的阴谋难于立刻发动,直到当今的皇上即位,(魏忠贤畏罪)吊死在路上,不能不说是这五个人的功劳呀。

  第六、七段:

  重点词语:

  或脱身以逃:或,有的人。不容于远近:于,被。杜门:杜,关闭。佯狂不知所之者:之,动词,到、往。暴于朝庭:暴,显露。加其土地:土地,坟墓。令五人者保其首领:首领,头颅,即性命、生命。人皆得以隶使之:隶,名词作状语,象奴隶一样役使。安能屈豪杰之流:屈,使……屈身,即弯腰礼拜。故予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斯,这;之,助词,插,取消……徒,空,徒然;以,用来;之,同前;于,对,对于。

  译文:

  6、由此看来,那么如今这些高官显贵们,一旦犯罪受罚,有的脱身逃走,不能被远近各地所容纳;也有的剪发毁容、闭门不出,或假装疯狂不知逃到何处的,他们那可耻的人格,卑贱的行为,比起这五个人的死来,轻重的差别到底怎么样呢?因此周蓼洲先生的忠义显露在朝廷,赠给他的谥号美好而光荣,在死后享受到荣耀;而这五个人也能够修建一座大坟墓,在大堤之上立碑刻名,所有四方的有志之士经过这里没有不跪拜流泪的,这实在是百代难得的际遇啊。不这样的话,假使让这五个人保全性命在家中一直生活到老,尽享天年,人人都能够像奴仆一样使唤他们,又怎么能让豪杰们屈身下拜,在墓道上扼腕惋惜,抒发他们有志之士的悲叹呢?所以我和我们同社的诸位先生,惋惜这墓前空有一块石碑,就为它作了这篇碑记,也用以说明死生意义的重大,(即使)一个普通老百姓对于国家也有重要的作用啊。

  7、几位有声望的士大夫是:太仆卿吴因之公,太史文起公,姚孟长公。

  七、积累

  (一)、一词多义

  课后“练习”二

  盛

  1、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兴旺,旺盛

  2、呜呼,亦盛矣哉!盛大

  3、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把东西放入器物中

  发

  1、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拿出

  2、非常之谋难以猝发。发动

  3、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头发

  4、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抒发

  5、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发送

  卒

  1、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士兵

  2、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死

  3、买五人之而函之,卒与尸合。终于

  徒

  1、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指同一类人

  2、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空,徒然

  3、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

  私

  1、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这私人。自己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3、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偏向

  4、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私下,偷偷地

  补充:

  已

  1、可以已大风。动词,治、治疗

  2、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副词,“众”,太、很、甚,表不足道的人实在太多

  之

  1、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结构助词,的

  2、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前一个结构助词;后一个代词,代“五人”

  3、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动词,“到……去”

  4、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插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使之作介词“当”的宾语;

  5、然五人之当刑也。插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五人之当刑”作表示时间的状语

  6、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插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圣人之出”作动词“待”的宾语。

  而

  1、去今之墓而葬焉。表并列关系

  2、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表因果关系或承接关系

  3、缇骑按剑而前。表修饰关系

  4、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表转折关系

  5、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表目的关系

  也

  1、独五人之皦皦,何也?表疑问语气

  2、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表判断语气

  3、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表判断语气

  4、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用于句中,表示停顿

  义、为、行、固等,见幻灯片。

  (二)、古今异义

  1、吾社之行为士先者。“行为”是“行”和“为”两个词的连用。行:品行,名词;为,成为,动词。今义为: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

  2、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私人:党羽;今指与公家相对的个人。

  3、按诛五人。按:考查,查究。今常用义为:压住,依靠等。

  4颜色不少变。颜色:面貌、容貌、脸色。今常指由物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

  5、视五人之死。视:比较。今无此义。

  6、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首领:头颅,脑袋,指导生命、性命。

  7、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非常”是指不同寻常。

  (三)、古字通假

  1、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有”通“又”

  2、敛赀财以送其行。“赀”通“资”,资财,钱财

  (四)、词类活用

  1、人皆得以隶而使之。隶,名作状,象对待奴隶那样

  2、去今墓而葬之。墓,名作动,修墓

  3、缇骑按剑而前。前,名作动,向前。

  4、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抚,名作动,做巡抚

  5、不能容于远近。远近,形作名,远近的百姓

  6、安能屈豪杰之流。形的使,使……屈身

  7、而函之。名作动,用木匣子装

  (五)、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用动词“为”表判断

  2、即今之?然在墓者也。用“……者也”表判断

  3、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用“……也”表判断

  4、斯固百世之遇也。用副词“固”表判断

  5、贤士大夫者,……孟长姚公也。用“……者,……也”表判断

  被动句

  1、予犹记周公之被逮。用介词“被”表被动

  2、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用介词“于”表被动

  3、激于义而死焉者也。用介词“于”表被动

  倒装句

  1、“谁为哀者?”宾语前置,疑问句中,疑问代词“谁”作介词“为”的宾语。

  2、荣于身后。状语后置。

  3、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状语后置。

  4、不能容于远近。状语后置。

  5、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状语后置。

  6、四海之大。定语后置。

  省略句

  1、断头置城上。省“于”

  2、投缳道路。省“于”

  3、激昂大义。省“于”

  4、扼腕墓道。省“于”

  八、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文章结构;

  2、艺术借鉴:

  ○1、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的写法;

  ○2、对比手法的作用;

  ○3、精练传神的语言;

  3、人文熏陶: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教学程序

  一、结构

  第一部分(1-2):交代建五人墓碑的由来,通过与“死而湮没不足道者”对比提出问题,暗示五人之死不同寻常,发人深思,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3-4):记述苏州市民的反暴斗争以及五人死难的经过。

  第三部分(5-6):通过对比,高度评价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和社会价值,进而揭示全文的中心──“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第四部分(7):补叙四位贤士大夫的姓名,照应开头。

  二、艺术借鉴

  (一)、夹叙夹议,叙议结合。

  夹叙夹议的表达 举例 作用

  从全文看,文章前两部分侧重记叙,第三部分侧重议论。但两部分之中,记叙和议论又互有穿插。

  比如文章开始,作者先简述建碑一事,接着用“呜呼,亦盛矣哉”抒发感情,再用“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作为反衬,插入“独五人之”的议论,是以叙为主,叙中有议。

  这种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的写法,使得文章事、理、情交融并茂,不仅有说服力,而且有强烈的感染力。《古文观止》的评注者说,本文“议论随叙事而入,感情淋漓,激昂尽致,当与史公(司马迁)伯夷、屈原二传并垂不朽”。

  又比如第三部分,作者在评论五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重大意义时,插入叙述,“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据以揭示五人之死的巨大影响,是以议为主,议中有叙。

  (二)、对比手法(结合课后“练习”一)

  序号 对比 作用

  1 “死而湮没不足道者”的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

  突出“独五人之”

  的伟大

  这样反复对比,突出五人慷慨就义的英勇事迹和重大意义。使五人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也强化了文章的主题。

  “激于义而死焉”的五人

  2 “大阉之乱”时“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之少

  突出五人不畏强暴

  的斗争精神

  “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五人

  3 “高爵显位”之人的“辱人贱行” 突出五人之死的

  意义的重大

  “有重于社稷”的五人

  4 假设中的“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突出五人荣于身后

  的显耀

  现在的“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

  (三)、精练传神的语言

  A、“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寥寥几笔,就把五烈士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描绘尽致,突出了五人的浩然正气。

  B、完成课后“练习”三: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1、呜呼,亦盛矣哉!

  感叹句。既建墓,又立碑,事情够盛大的了。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2、独五人之皦皦,何也?

  设问句。通过设问,表达五人的光照日月,引人思考。

  3、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反问句。

  通过反问,用“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之少,反衬五人的高风亮节。

  4、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双重否定句。充分肯定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充满赞美。

  5、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反问句。对五人“荣于身后”给予充分的肯定。

  三、人文熏陶

  1、主旨句:“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2、归纳主旨:作者在这篇碑记中记述和颂扬了苏州市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敢于向恶势力进行斗争的英勇事迹,热情歌颂了五位烈士仗义抗暴、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对于他们“激于义而死”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肯定了斗争的重大意义和不朽功绩,进而阐明了“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道理。

  3、个人感受……

  四、拓展

  完成课后“练习”四:下面这段文字记述明末苏州市民自发斗争场面。与课文内容比较,看看它们在立意、材料组织、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异同。

  顺昌好为德于乡,有冤抑及郡中大利害,辄为所司陈说;以故士民德顺昌甚。及闻逮者至,众咸愤怒,号冤者塞道。至开读日,不期而集者数万人,咸执香为周吏部乞命。诸生文震享、杨廷枢、王节、刘羽翰等前谒一鹭及巡按御史徐吉,请以民情上闻。旗尉厉声骂曰:“东厂逮人,鼠辈敢尔!”大呼:“囚安在?”手掷锒铛于地,声琅然。众益愤,曰:“始吾以为天子命,乃东厂耶!”蜂拥大呼,势如山崩。旗尉东西窜,从纵横殴击,毙一人,余负重伤,逾垣走。

  一鹭飞章告变。东厂刺事者言吴人尽反,谋断水道,劫漕隽。忠贤大惧。已而一鹭言缚得倡乱者颜佩韦、马杰、沈扬、杨念如、周文元等,乱已定,忠贤乃安。然自是缇骑不出国门矣。

  (明史《周顺昌传》)

  参考答案:

  这段文字与课文“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同是记述苏州市民斗争的场面。选段主要是记述事实,所以斗争过程写得很详细,主要用叙述和描写;课文主要是为评价五人之死而记述材料,所以市民的行动写得比较简略,除记叙外,也使用了一些议论文字。

  五、教学反思

2、《五人墓碑记》导学案

  【学习重点】

  1.了解碑记类文体常识及作者。

  2.积累古代汉语知识,如重点实词、虚词常见的特殊句式。

  3.体会文中所阐述的生死价值观,了解文章写作特点。

  课前•阅读识记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一、名言警句——气节

  ①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②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③生以载义﹐生可贵;义以立生﹐生可舍。(王夫之)

  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⑤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元景安传》)

  ⑦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梅花绝句》陆游)

  ⑧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

  ⑨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青白在人间。(于谦)

  ⑩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⑾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⑿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⒀宁可穷而有志,不可富而失节。(罗马尼亚)

  ⒁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汉•桓宽)

  二、了解文学常识

  (一)走进作者

  本文选自《七录斋集》,张溥,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明代著名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幼年勤奋好学,所读之书都要亲手抄写,抄好朗读之后烧掉,再抄,一直要抄到六七遍,因此,他的书斋起名为“七录斋”。

  (二)了解背景

  明天启六年(1626年)在苏州的东林党人周顺昌因指责魏忠贤而被逮捕,激起了苏州人民久积的义愤,与差吏发生了武斗,打死了两名官差。事后,在这一事件中英勇斗争的五人,挺身自投,从容就义。这件事后,不到一年崇祯皇帝即位,阉党败势,魏忠贤畏罪自缢。苏州人民毁掉魏忠贤生前的祠堂,并在那里筑墓重新安葬了五人,并立碑以为纪念。作者就为此写了碑记。又称“碑志”,刻在墓碑上,用于叙述死者生前的事迹,评价、歌颂死者功德。

  三、夯实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⑴蓼洲⑵旌⑶皦皦⑷敛赀⑸缇骑

  ⑹抶而仆之⑺溷藩⑻傫然⑼詈之⑽猝发

  ⑾投缳道路⑿冏卿⒀逡⒁牖⒂脰

  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矫当发

  3.为下列形近字组词。

  4.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⑴其为时止十有一月(通)⑵独五人之皦皦(通)

  ⑶敛赀财以送其行(通)⑷忠义暴于朝廷(通)

  5.重点实词

  ⑴旌:⑵丙寅三月之望

  ⑶扶而仆之⑷詈:斥骂。

  ⑸颜色:⑹矫诏:

  ⑺株治:⑻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⑼去今之墓而葬焉⑽行为士先者

  ⑾为之声义⑿按诛五人

  ⒀蹈死不顾⒁视五人之死

  ⒂轻重固何如哉

  6.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实词。

  7.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虚词。

  8.写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⑴其疾病而死古义:;今义:指病的总称。

  ⑵吾社之行为士先者古义:;今义:所作所为,名词。

  ⑶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古义:;今义:指个人或以个人身份从事的;个人和个人之间的。

  ⑷慷慨得志之徒古义:;今义:充满正气,情绪激昂;不吝惜。

  ⑸吴之民方痛心焉古义:;今义:极端伤心。

  ⑹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古义:;今义:路中间。

  ⑺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古义:;今义:指某些集团的领导人。

  ⑻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古义:;今义:表示程度的副词。

  9.指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⑴名词的活用

  ①以旌其所为②去今之墓而葬焉

  ③买五人之脏而函之④其疾病而死

  ⑤缇骑按剑而前

  ⑵形容词的活用

  ①不能容于远近②安能屈豪杰之流

  ③亦以明死生之大

  ⑶动词的活用

  抶而仆之

  10.文言句式

  ⑴判断句

  ①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②贤士大夫者,……孟长姚公也

  ⑵省略旬

  ①断头置(于)城上②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

  ⑶倒装句

  ①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②谁为哀者?

  ③立石于其墓之门④荣于身后

  ⑤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⑷被动句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11.文学常识填空

  张溥(1602~1-641),字,号,(朝代)太仓(现在江苏太仓)人。张溥幼年勤奋好学,所读之书都要亲手抄写,抄好朗读之后烧掉,再抄,一直要抄六七遍,因此他的书斋起名为“”。张溥生活的明朝末年,正是东林党人与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斗争激烈的时代,张溥同情东林党,富有正义感,崇祯二年,他继承东林党反对黑暗政治的优良传统,结交社会上有气节、有操守、有学识的二亡大夫,联合起来组成爱国社团“”,成为复社的领袖。他们激烈批坪时政,与阉党的残余势力进行斗争,得到各界的广泛支持,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文学上他主张“”,强调“居今之世”,要“为今之言”,“务为有用”。他写过不少抨击时政的文章,内容充实,风格质朴,《五人墓碑记》是其中的代表。有《》行世。

  课堂•读写探究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1.《五人墓碑记》记述和颂扬了苏州市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敢于向恶势力进行斗争的英勇事迹,热情歌颂了五位烈士、的英勇行为,对于他们“”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肯定了斗争的重大意义和不朽功绩,进而阐明了“”的道理。

  2.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3分)

  译文:

  (2)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2分)

  译文:

  (3)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3分)

  译文:

  3.文章的思路如何?并用自己的语言向同位复述五人“激于义而死”的经过。

  4.在课文中找出转换行文角度的过渡句并说明它们的作用。

  5.文中的五人完全是“激于义”而自发参加斗争、慷慨赴死的。

  6.对于他们的义举,作者是怎样高度评价的?主要运用什么手法?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

  7.本文思想内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都有哪些?

  课后•拓展读练          素养积淀,能力提升

  一、素养积淀

  鱼我所欲也——死生大义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由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荀巨伯探友——朋友之义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荀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二、能力提升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蓼洲(liǎo)皦皦(jiǎo)溷藩(hùn)抶而仆之(shì)

  B.户牖(yǒu)赀财(zī)傫然(lěi)暴于朝廷(bào)

  C.缇骑(tí)废祠(cí)詈骂(lì)投缳道路(huán)

  D.逡巡(qūn)猝发(cù)湮没(yān)赠谥褒美(yì)

  2.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詈:斥骂B.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函:盛殓在匣子里

  C.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哀:悲哀D.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暴:显露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除:治,整理。

  B.在丙寅三月之望望:农历每月的十五日。

  C.中丞匿于溷藩以免匿:藏,躲藏。

  D.按诛五人按:斩杀。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部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众不能堪,抶而仆之——把他们打倒在地

  B.吴之民方痛心焉——正感到很痛苦

  C.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终于同尸身合在一起

  D.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可耻的人格,下贱的品行

  5.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B.众不能堪,抶而仆之

  C.主辱,臣死有余僇D.敛赀财以送其行

  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B.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C.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D.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7.下列句子在诵读时,停顿正确的一句是()

  A.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B.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C.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

  D.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8.下列括号中的词是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而(中丞)以吴民之乱请于朝B.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钩党)不敢复有株治

  C.且(大阉)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D.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于)墓道

  9.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各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A.激于义而死焉者也B.激昂大义,蹈死不顾

  C.不能容于远近D.显荣于身后

  10.“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对这句话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要用这篇碑记,来说明死和生的重大意义,说明普通百姓对国家的重大作用。

  B.要用这篇碑记,来说明生不如死,说明普通百姓对国家的重大作用。

  C.要用这篇碑记,来说明死和生的重大意义,说明普通百姓的存在比国家重大。

  D.要用这篇碑记,来说明生不如死;说明普通百姓的存在比国家重大。

  11.把下面两句话译成现代汉语。

  ⑴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⑵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7题。

  嗟乎!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1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素不闻诗书之训素:平素,平常。

  B.蹈死不顾蹈:踩,踏。

  C.斯固百世之遇也固:的确,实在。

  D.人皆得以隶使之使:驱使,使唤。

  1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14.下列疑问句不表示反问的一句是()

  A.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B.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C.谁为哀者?D.安能屈豪杰之流……发其志士之悲哉?

  15.下列四句话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对五义士之死的价值肯定的一组是()

  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②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

  ③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④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6.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有地位有名望的人以重金赎回五位志士的头颅一并装在匣子里埋人墓中。

  B.魏忠贤畏惧正义撤回军队,没有马上对抗暴的民众进行残酷镇压。

  C.魏忠贤未能篡夺帝位,后又畏罪自缢,这里有五位志士的功劳。

  D.张溥与复社的同仁在五人墓前树立起一块石碑并在上面镌刻了碑文。

  17.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⑴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⑵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⑶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

  周忠介公顺昌,字景文,明万历中进土,历官吏部文选司员外郎,请告归。

  是时太监魏忠贤乱政,故给事中嘉善魏忠节公忤忠贤,被逮过苏,公往与之饮酒,三日,以季女许嫁其孙。忠贤闻之,恚甚。御史倪文焕承忠贤指劾公,遂削籍。

  而会苏杭织造太监李实与故应天巡抚周公起元及公有隙,追劾起元,窜公姓名其中,遂遣官旗逮公。公知之,怡然不为动。

  比宣旨公廨,巡抚都御史毛一鹭、巡按御史徐吉及道府以下皆在列,小民聚观者数千人,争为公呼冤,声殷如雷。诸生王节等直前诘责一鹭,谓:“众怒不可犯也。明公何不缓宣诏书,据实以闻于朝,”一鹭实无意听诸生,姑为好语谢之。诸生复力争,稍侵一鹭,一鹭勃然曰:“诸生诵法孔子,知君臣大义,诏旨在,即君父在也,顾群聚而哗如此!”皆答曰:“岂惟君父,二祖十宗实式冯焉。诸生奉明公教,万一异日立朝,不幸遇此等事,决当以死争之。明公奈何教人谄邪?”巡按御史。见诸生言切,欲解之,乃语诸生曰:“第无哗!当商所以善后者!”众方环听如堵,官旗见议久不决,又讶抚按官不以法绳诸生也,辄手锒铛擿之地有声,大呼:“囚安在?”且曰:“此魏公命,可缓邪!”众遂怒曰:“然则伪旨也!”争登阑楯,奋击官旗,官旗抱头东西窜,或升木登堂,或匿厕中,皆战粟乞命,曰:“魏公误我!”有死者。巡抚幕中诸将率骑卒至,或拔刃胁众。众益怒,将夺刃刃一鹭,奋兵使者张孝鞭卒以徇,始稍定。知府寇慎、知县陈文瑞素得民,复数为温言辟之,众乃解去。或谓公盍返私室,公不可,遂舍一鹭署中。

  是日也,他官旗之浙者,道胥门入城,强市酒肉,瞋目叱市人,市人复群殴之,走焚其舟,投橐装于水,官旗皆泅水以免。

  1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群聚而哗如此顾:回头

  B.姑为好语谢之谢:拒绝

  C.又讶抚按官不以法绳诸生也绳:约束制裁

  D.诸生复力争,稍侵一鹭侵:触犯

  1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0.下列不属于定语后置的一句是()

  A.小民聚观者数千人,争为公呼冤,声殷如雷

  B.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C.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D.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21.下列句中补充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顺昌)以季女许嫁其孙

  B.(官旗)争折阑楯,奋击官旗,官旗抱头东西窜

  C.(徐吉)欲解之(徐吉)乃语诸生

  D.比宣旨(于)公廨,巡抚都御史毛一鹭、巡按御史徐吉及道府以下皆在列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众方环听如堵。

  ⑵或升木登堂,或匿厕中。

  ⑶或谓公盍返私室,公不可,遂舍一鹭署中。

  《五人墓碑记》参考答案

  夯实基础

  1.⑴1iǎo⑵jīng⑶jiǎo⑷liǎnzī⑸tíqí⑹chì⑺hùn⑻lěi⑼lì

  ⑽cù⑾huán⑿jiǒng⒀qūn⒁yǒu⒂dòu

  2.jiǎo矫揉造作/jiáo矫情dāng当刑/dàng当铺fà头发/fā发财

  3.阉割/抓阄儿谥号/洋溢佯狂/详细猝发/士卒大堤/提高

  扼腕/厄运逡巡/俊俏皦皦/缴纳

  4.⑴“有”通“又”,连词,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⑵“嗷嗷”通“皎皎”,明亮的样子

  ⑶“赀”通“资”,钱财

  ⑷“暴”通“曝”,显露

  5.⑴旌:表扬。⑵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⑶扶:笞打,鞭打⑷詈:斥骂。

  ⑸颜色:脸色。⑹矫诏:假托君命颁发的诏令。

  ⑺株治:牵连惩治。株,株连,牵连。⑻闻:声名、声誉

  ⑼去今:距离⑽先:表率

  ⑾声义:诉冤,伸张正义⑿按:定罪

  ⒀顾:回头⒁视:比较

  ⒂固:本来

  6.⑴拿出,动词/发动,动词/抒发,动词

  ⑵最终/士兵/通“猝”,马上,突然

  ⑶盛大/兴旺,旺盛/把东西放入器物中

  ⑷指同一类人/空,徒然/只,仅仅

  ⑸自己/偏爱/私下,偷偷地

  ⑹指同一类人,名词/空,徒然,副词

  7.⑴表并列关系,连词/表因果关系,连词/表承接关系,连词/表修饰关系,连词/表转折关系,连词/表目的关系,连词

  ⑵引出行为对象,向,介词/介词,在

  8.⑴文言中,“疾”和“病”都有病之意,但又有差别,“疾”常常指一般的病,“病”则指很重的病,二者连用往往指病得很重。

  ⑵两个词,“行”指品行、品德,“为”是动词,作为,成为。

  ⑶指党羽、亲信。⑷意气激昂。⑸痛恨。⑹执掌政权的人。⑺指头颅。⑻超出寻常。

  9.⑴①旌:名词作动词,原是旗的一种,此为“表扬”。

  ②墓:名词活用作动词:建墓。

  ③函:名词活用作动词:用木匣装起来。

  ④疾病:名词活用作动词:生病。

  ⑤前:名词活用作动词:走上前。

  ⑵①远近:形容词作名词,远处的、近处的人。

  ②屈:形容词作使动词,使……屈身。

  ③明:形容词用作动词:阐明

  ⑶仆: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倒下。

  10.⑴①用“盖”表推断,用“也”表判断。

  ②用“……者……也”表判断。

  ⑵①在“城”前省略介词“于”。

  ②在“道路”前省略句介词“于”。

  ⑶①宾词前置:介词“以”的宾语“是”前置,应为“以是”。

  ②宾语前置句:“谁”作“为”的宾语,前置。

  ③介词结构后置:“于其墓之门”作“立石”的后置状语,译时提前。

  ④介词结构后置:“于身后”作“荣”的后置状语,译时提前。

  ⑤定语后置:“能不易其志者”作“缙绅”的后置定语,译时应提前,应为“能不易其志者缙绅”。

  ⑷“于”表被动。

  11.天如西铭明末七录斋复社兴复古学七录斋集

  读写探究

  1.仗义抗暴至死不屈激于义而死匹夫之有重于社稷

  2.(1)我们社里品行可以作为读书人榜样的人,替他伸张正义,募集(了一些)钱财来送他启程。

  (2)连魏忠贤本人也迟疑不决,畏惧正义,篡夺帝位的阴谋难于立即发动。

  (3)(如果)不是这样,让这五个人保全性命在家中一直生活到老,尽享自己的天年,人人都能像对待奴仆一样使唤他们,又怎么能让豪杰屈身下拜,在墓道上扼腕叹息,抒发自己作为有志之士的悲叹呢?

  3.周公之被逮(开端)→声义(发展)→噪逐(高潮)→遇害(结局)

  4.第1自然段的最后一句:“呜乎,亦盛矣哉!”用抒情方式结住叙事以引起议论。

  第2自然段的最后“独五人之激缴,何也?”一句设问引起叙事。

  第3自然段的开头“予犹记……”,其作用领起叙事。

  第5自然段的开头“嗟夫”,表示上文(3、4自然段)的叙事已终结,由此转入大段议论。

  第6自然段的开头“由是观之”,承接上文(5自然段)的议论并进一步展开。

  5.“…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以詈之,谈笑以死”、“…颜色不少变”;表现了他们嫉恶如仇、视死如归的斗争精神和浩然正气。

  6.“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对比手法

  对比 意义

  五人“激于义而死” 富贵之子、慷慨得志

  之徒“淹没不足道” 光明磊落

  五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 缙绅“易其志” 不畏强暴

  五人“有重于社稷” 高爵显位“辱人贱行” 死之意义重大

  五人“尽其天年”(假设)豪杰“扼腕发悲”

  (现实)容于身后的显耀

  作用:作者站在反对阉党,支持群众抗暴斗争的政治立场上,通过这组对比,热情讴歌了五位平民“激于义而死”的可贵精神,也批判了官僚士大夫中不能仗义斗争,甚至甘心依附阉党的那些人,显示了轻重大不相同的两种生死价值。

  7.⑴进步性:

  ①作者站在反对阉党,支持群众抗暴斗争的政治立场,歌颂了五义士“激于义而死”的斗争精神,同时也看到了群众斗争的巨大力量,反映、歌颂群众的伟大斗争,这是很可贵的。

  ②张博领导的“复社”,在当时是一个进步的文社。他们提出诗文应该反映时代,表达作家的思想感情,作品要为政治斗争服务。张博在创作实践中实现了这一思想,写出了反映现实斗争、内容感人至深的《五人墓碑记》,成为明末古文运动的一面旗帜。文章所体现的文学必须为现实政治斗争服务的思想,对后世作文有相当的作用

  ⑵时代局限性:

  ①作者所主张的“义”(“激于义”、“激昂大义”等),是站在反阉斗争的立场上,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我们现在所倡导的为人民的事业奉献一切的“正义”不可相提并论。

  ②作者看不到明王朝衰颓覆亡的趋势,寄希望于“待圣人出”以挽既倒之狂澜,这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③作者推崇五义上的义举,却也流露出对“生于编伍”、“素不闻诗书之训”、“人人得而隶使之”的轻视态度,这种门第等级观念,表现了封建士大夫知识分子的思想局限。

  能力提升

  1.C。解析:A项中“抶”应读“chì”;B项中“暴”应读“pù”;D项中“谥”应读“shì”。

  2.C。解析:“哀”是“惋惜”之意。

  3.D。解析:D项中“按”应为“追究,查办”。

  4.B。解析:B项中“方痛心焉”应解释为“正痛恨他”。

  5.B。解析:A项“见”通“现”,C项“俘”通“戮”,罪,D项“赀”通“资”。

  6.C。解析:A项“行为”是两个词,即“品行”和“作为”,B项中“颜色”是指面色,D项中“首领”即“头颅”,文中借指性命。

  7.C。解析:A项,应为“吾社之行/为士先者”;B项,应为“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D项,应为“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8.B。解析:“不敢复有株治”的施事者应是“大阉”而非“钩党”。

  9.D。解析:ABC三项为被动句;D项为介词结构后置句。

  10.A。解析:“生不如死”和“普通百姓的存在比国家重大”的理解错误。

  11.⑴被砍下的头放在城墙上,脸色没有一点儿改变。

  ⑵大宦官魏忠贤也犹疑不决畏惧正义,他们的特大阴谋难于立即发动。

  12.A。解析:A项,“素”应译为“一向,向来”。

  13.D。解析:D项两个“易”字。均为动词,意为“改变”。A项两个“之”字,前者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后者为助词,意为“的”。B项两个“其”字,前者为代词,意为“他们”;后者为表反问的语气词,意为“难道”。C项两个“于”字,前者为介词,意为“在”;后者为介词,意为“对”。

  14.C。解析:根据语境可以判断此句的语气是肯定的语气,用了问号是为了加强肯定的语气。

  15.D。解析:第②句是写五人受刑时大义凛然的精神状态。

  16.C。解析:A项应为把头颅和尸体合到一起埋葬;B项没有马上镇压错;D项是张溥写的碑记并非镌刻。

  17.⑴他们可耻的人格、下贱的品行,比起这五个人的死,意义轻重到底怎么样呢?

  ⑵怎么能够使英雄豪杰们屈身下拜,在他们的墓道上紧握手腕,抒发他们作为有志之士的悲慨呢?

  ⑶也借以说明死生的重大意义,一个普通百姓的死,对国家兴亡也有重大作用啊!

  18.A。解析:“顾”就是“反而”的意思。

  19.D。解析:A项,前者是“将领”,后者是“想要”;B项,前者是“实际情况”,后者是“确实”;C项,前者是“劝解”,后者是“解散”;D项,都是“原来的”。

  20.C。解析:A项,“聚观者”作“小民”的定语,后置。B“能不易其志者”作“缙绅”的定语;D“铿然有声者”作“石”的定语,“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21.B。解析:省略的是“众”。

  22.⑴众人正围得像墙一样听(徐吉解说)。

  ⑵有的攀登到树上和房子上有的隐藏在厕所里。

  ⑶有人劝周顺昌何不回家,周顺昌不肯,于是住在毛一鹭的官署中。

  参考译文:

  周忠介公顺昌,字景文,明朝万历年间进士,曾任吏部文选司员外郎,请假回乡到苏州居住。

  当时,朝内太监魏忠贤揽大权,扰乱了全国政局。曾任给事中的嘉善人魏大中得罪了魏忠贤,被捕押解经过苏州。先生到他那儿和他饮酒,第三天,把自己的小女儿许配给魏大中的孙子。魏忠贤知道了这件事,非常愤恨。御史倪文焕受了魏忠贤的指使,弹劾先生,就此被削除官籍。

  正当苏杭织造太监李实和曾任应天巡抚的周起元与先生有怨仇,追查周起元罪状弹劾他,把先生的名字也放进去一起弹劾。魏忠贤就派官差到苏州,要逮捕先生。先生知道这件事,却不放在心上,一点也不为其所动。

  到府衙门宣读圣旨的那一天,巡抚都御史毛一鹭、巡按御史徐吉以及道,府以下各级官员全部到场。赶来观看的百姓有好几千人,人人为周顺昌叫冤枉,声音如雷震一般。秀才王节等人走上前去,责问毛一鹭,说:“众怒不可犯,大人何不慢点宣读圣旨,把这里的实情奏告朝廷。”毛一鹭实际上无心答应秀才的要求,假意说好话安慰他们。秀才们又据理力争,说话里有点冒犯了毛一鹭,毛一骘勃然大怒,说:“秀才读的是孔圣人的书,懂得君臣之间的大义,圣旨所在,就是皇上所在,怎么敢聚众喧闹到如此地步!”秀才都回答他:“岂只是当今皇上,大明王朝的二祖十宗都会公断的!我等在大人管教之下,万一来日做了官,不幸遇到这样的事情,一定拚死力争。大人如何教我们去奉承别人?”巡按御史徐吉看到秀才们言语愤激,想设法调解,他就对秀才们说:“不要只管吵闹了,好好商量应付的办法!”大家正在听交涉,人群象一层层围墙一般,哪知几个差役看见说了好久没有结果,又不明白抚按为什么不办秀才们的罪,就“当啷”一声把镣铐往地上一丢,大喊:“犯人在什么地方?”又说:“这是魏大人的命令,可以缓办吗!”许多人被他们激怒了,说:“那末这圣旨原来是假的!”大家抢着翻上栏杆,过去拉住那些差役就用力打。差役个个抱住头,东逃西躲,有的跑进公堂,有的爬上大树,有的躲进茅厕,个个吓得抖抖索索叫饶命,说:“魏人人骗了我!”有的差役被当场打死。巡抚府里的军官带了骑兵来镇压,有的兵卒拔出刀威胁百姓,百姓格外愤怒,把刀抢过来要杀毛一鹭。备兵使者张孝就用鞭子打那个兵卒,用以平息众怒,这样,局势稍稍安定。知府寇慎、知县陈文瑞平时得到百姓拥戴,出来又用好话劝慰,人群方才陆续散开回去,有人劝周顺昌,应该回自己家里去,他不肯,就住在毛一鹭衙门里。

  这一天,另外一批差役被派去浙江的,经胥门进苏州,在市集上强买酒肉,瞪着眼睛骂市上的百姓。市上的百姓又聚起来把他们打了一顿,追到他们的船上,把他们的衣装财物都丢进河里,放火把船烧了。那些差役都跳河游水逃走,才保住了命。

3、《五人墓碑记》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教学目的】

  1、了解碑记类文体常识及作者。

  2、积累一些古代汉语知识,如重点实词、虚词,常见的特殊句式等。

  3、体会文中所阐述的生死价值观,了解文章写作特点。

  【教学设想】

  宦官专权是明朝历史上的一大祸患,学生对本文所涉及的背景比较陌生,因此要介绍有关的背景知识,引导学生抓关键语句,以这些语句为“钥匙”,从整体上理解课文的内容。然后注重文言词语和句式的学习与积累,把握作者在层层对比、夹叙夹议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文采用学生自学,讨论,教师点拨的方式进行教学,辅以多媒体课件(包括相关资料展示和板书),拟用二课时完成。

  【教学步骤及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中国古代有一个成语专门指明“生命”和“正义”的关系,这个成语是什么?

  明确:舍生取义。

  大家知道它的出处吗?

  明确:孟子的《鱼我所欲也》。

  能背出有关的句子吗?

  明确:“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五人墓碑记》就是关于明朝五义士从容就义的悲壮故事。

  二、背景简介及文学常识:

  1、背景:

  明王朝为维护其统治,在全国范围内由上到下建立了一整套特务统治。这些机构的组织者,大多是皇上宠信的宦官。明熹宗时,宦官魏忠贤把持朝政达七年之久。此地,魏阉党羽遍布天下,异已排斥殆尽。明神宗(万历帝)时,统治者又向各地派出大批“税监”加征税赋。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多次进行抗暴斗争。本文所写,就是基中一次。

  五义士的悲壮之举起因于应于巡抚周起元得罪魏阉党而被免职。已削职乡居的周顺昌,同情周起元而当众辱骂魏阉,魏因此怀恨在心。天启四年,苏州丝绸工人不堪剥削而罢工。当时,魏阉死党、巡抚毛一鹭把“煸动”罢工的罪名强加于周顺昌。天启七年,魏阉用圣旨逮捕周顺昌之机,群起反抗。他们毁官府,杀缇骑,毛一鹭躲进厕所才免一死。这次斗争被镇压后,朝廷在苏州大肆捕人,颜佩韦等五人挺身而出,慷慨就义。不到一个,魏阉被明思宗贬往凤阳守陵,途中畏罪自杀。周顺昌冤案始得昭雪。苏州乡绅吴默等人收葬颜佩韦等五人尸体于虎丘山塘的魏生祠——普惠祠内,并立了墓碑。

  2、文学常识:

  ①碑记,又称碑志,原是刻在石碑上,以叙事记行、歌功颂德为内容的一种文体。最早的作品,可追溯到秦朝李斯的泰山、琅琊石刻。从立碑的地点和用途上分,有山川碑、宫室碑、桥道碑、寺庙碑著称。

  而专以纪念死者、刻于坟前墓道的碑记称墓碑或墓志。从写法上看,原始的碑记只是记叙。后来的作者,或就所叙之事加以评论,或借题发挥抒写情志,碑记遂演变为一种叙述兼议论的文体。

  ②张溥,复社的创始人和领袖,字天如,江苏太仓人。明末有许多文社,复社大约本于“应社”,集合许多小社而成。以复兴古学,务为有用相号召大约成立于熹宗天启末。张溥幼年刻苦读书《明史•文苑传》言之:“所读书必手抄,抄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如是者六、七始已。”后来把自己的书斋命名曰“七录斋”。和同乡张采并称“娄东二张”。

  三、学生自读全文,析透关键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教师解疑相关字词句。

  (1)疾——常指一般的病;病——则指很重的病。连用往往指病得很重。

  (2)行——品行、道德;为——作为、成为。

  (3)私人——党羽、亲信。

  (4)颜色——脸色。

  (5)非常——不同寻常。

  (6)首领——“首”指头,“领”指脖子,首领在课文中是偏指头,代性命。

  (7)取消独立性作用的:“之”

  五人者,盖当周公之被逮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前一个“之”)

  然五人之当刑也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率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

  (8)注意下列语句,并能翻译:

  ①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注意:“徒”,一类人;“不足道者”和“无闻者”都是“者”字结构,它们分别可以解释为“不值得提起的人”和“默默无闻的人”。

  ②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不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注意:“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定语后置句,相当于“能不易其志的缙绅”。“缙绅”亦作搢绅,搢;插;绅,带。古代大臣把笏插在腰带里,所以做官的人称为“缙绅”。

  ③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注意:“或”,有的人:“不能容于远近”,介宾短语后置句,又是被动句,“远近”,指远近的人,形容词用作名词。整句可以解释为:“不能被远近的人所接纳”。

  ④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

  注意:两个“于”均构成介宾短语后置句。

  ⑤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

  注意:“固”,的确,实在。

  ⑥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注意:“屈”,使……屈身,使动用法。“扼腕”,感情激动时用力握住自己的手腕。

  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注意:“死生之大”,“死生”是偏义复词,语意偏在“死”字上,“大”指伟大的意义,形容词用作名词。

  2、检查自学成果,积累相关知识。(见课件)

  四、诵读课文,重点品味并背诵以上口译的句子。

  五、思考和练习:

  (1)开头有别于一般传记,这样写,对全文有什么作用?

  (2)熟读并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思考:找出形成对比的有关段落和内容,并认真领会其艺术效果。

  【提示】

  (1)第一、二段富贵之子、士大夫不关心国事无所作为死不足道和五人的所为对比;

  (2)第五段大阉之乱变节易志的缙绅和五人的大义凛然、蹈死不顾对比;

  (3)第四、段以高爵显位的辱人贱行和五人英勇就义、谈笑以死对比;

  (4)第六段以假想五人不死于义尽其天年而毫无意义和五人之死后英名永存对比。处处反衬出五义士美好高尚的内心世界。

  二、总结课文:

  从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洒脱胸襟,到岳飞“笑谈渴饮匈奴血,壮志饥餐胡虏肉”的凌云壮志;从文天祥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诗句从容赴死;到谭嗣同放弃逃生的机会,留下“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豪言洒血刑场。只要是大义所趋,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无不慷慨赴难,绝不回头。平民百姓如五人者,尽管没有留下只言片语,但是他们的义举,却永远流芳百世。

  三、延伸阅读:

  【材料见练习册《明史•周顺昌传》,视课堂具体情况决定课内或课后完成下列练习,教师作适当讲评】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及闻逮者至:②不期而集者数万人:

  ③东厂刺事者言吴人尽反:④已而一鹭言缚得倡乱者:

  (2)选出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句:

  A、刘羽翰等前谒一鹭及巡按御史徐吉B、请以民情上闻

  C、蜂拥大呼D、旗尉东西窜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原文:以故士民德顺昌甚。

  ②原文:手掷锒铛于地,声琅然。

  ③原文:始吾以为天命,乃东厂耶!

  ④原文:一鹭飞章告变。

  ⑤原文:然自是缇骑不出国门矣。

  (4)选出全表现苏州市民因“周公之被逮”而“激于义”的一组:

  ①众咸愤怒,号冤者塞道;②不期而集者数万人,咸执香为周吏部乞命;

  ③手掷锒铛于地,声锒然;④蜂拥大呼,势如山崩;

  ⑤谋断水道,劫漕舟。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⑤D、②③④

  【答案提示】

  (1)①抓捕的人。②没有事先约定却(自发)集合到一起的人。③刺探消息的人。④为首作乱的人。

  (2)A(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其他三项加点的词全是名词用作状语)。

  (3)①因此士人和百姓十分赞扬周顺昌的品德。②用手把铁索扔在地上,发出很响的声音。③起初我们人为是天子的命令,原来是东厂的决定啊。④毛一鹭用紧急奏章报告市民抗议的事变。⑤然而从此以后缇骑不敢再跨出城门了。(4)B

4、《五人墓碑记》教案

  《五人墓碑记》

  教学目标:

  ⒈运用对比方式议论

  ⒉了解本文阐述的生死价值观,认识生死大义

  教学时数:1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

  ⒈介绍作者

  ⒉介绍写作背景

  ⒊介绍“碑记”文体

  三、整体感知

  ⒈朗读课文,质疑解难

  ⒉知识点归纳

  ⒊思考:①贯穿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②作者是怎样评价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和社会价值的?

  要求:分别引用原文中的一个句子回答。

  明确:①线索――“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②主旨――“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四、具体分析

  ㈠析“五人”之死的经过

  ⒈五人墓中埋葬的是哪五位义士?他们为何而死?

  明确:颜杨马沈周――“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⒉文天祥诗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有生就有死,在死神面前是人人平等的,但为何而死?是否死得其所?从古至今无数的仁人志士用自己的行动给我们作出响亮的回答。这五人也有机会苟全性命,但为了吴地百姓的安全,挺身而出,昂然受刑。在本文的记述中,虽然没有留下他们的片言只语,但我们读后,他们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我们眼前闪现,耳边回响。齐读第三、四段,感受五人英雄的壮举、豪杰的正气。并用自己的语言复述五人“激于义而死”的经过。

  明确:周公之被逮(开端)→声义(发展)→噪逐(高潮)→遇害(结局)

  ⒊作者怎样描写五人当刑时的情景?表现了五义士的什么品质?

  明确:“…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以詈之,谈笑以死”、“…颜色不少变”;表

  现了他们嫉恶如仇、视死如归的斗争精神和浩然正气。

  ㈡析“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和社会价值

  ⒈“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这句名言运用比喻形象

  地点明了生命的价值。而这五位义士本素不相识,除周文元外,其余四人和周

  顺昌也没有任何交往。他们完全是“激于义”而自发参加斗争、慷慨赴死的。

  对于他们的义举,作者是怎样高度评价的?主要运用什么手法?

  明确:“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对比手法

  对比意义

  五人“激于义而死”富贵之子、慷慨得志

  之徒“淹没不足道”光明磊落

  五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缙绅“易其志”不畏强暴

  五人“有重于社稷”高爵显位“辱人贱行”死之意义重大

  五人“尽其天年”(假设)豪杰“扼腕发悲”

  (现实)容于身后的显耀

  ※对比作用:作者站在反对阉党,支持群众抗暴斗争的政治立场上,通过这组对比,热情讴歌了五位平民“激于义而死”的可贵精神,也批判了官僚士大夫中不能仗义斗争,甚至甘心依附阉党的那些人,显示了轻重大不相同的两种生死价值。

  ㈢齐读课文,领略英雄们的壮烈的风采

  五、课文小结

  本文运用对比手法和叙议结合方法,热情讴歌了五人的义举,颂扬了他们的高尚品德,同时批判和揭露阉党的倒行逆施和缙绅们的“辱人贱行”。阐明为国家、为民族,坚持正义而死,虽死犹荣的道理。林云铭评:“拿定激义而死一意,说有赖于社稷,且有益于人心,何等关系,令一时附阉缙绅无处生活。文中有原委,有曲折,有发挥,有收拾,华衮中带出斧钺,真妙篇也。”

5、《五人墓碑记》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

  《五人墓碑记》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写作背景,正确把握作者的思想及文章的主题;

  (2)体味本文组织严谨、浑然一体的结构特色;

  (3)学习本文夹叙夹议、叙议结合及巧用对比的写法;

  (4)积累字词句知识。

  教学设想:本文为精读课,因为距离我们时代较远,背景知识欠缺,文言语句较生疏,所以应介绍有关的背景知识,引导学生抓关键语句从整体上理解课文的内容。然后注重文言词语和句式的学习与积累,同时明确夹叙夹议的特点,掌握对比手法的运用。从学法上看,一定要认真预习,借助文中关键语句把握文意,归纳总结文言实词的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现象。

  教学过程

  历史上的哲学家总是千方百计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解释世界,然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马克思的墓志铭

  一、导入

  鲁迅先生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中的五位主人公就是这样为民请命的人,是舍身求法的人。

  二、题解及背景介绍

  1、时代背景

  明朝万历年间,用政治暴力兼并民田的情况愈演愈烈,江南是全国首富之区,情况更加恶劣。明神宗朱翊钧连年发动对外战争,大事营建宫殿,为搜括财物,他大兴矿税,通都大邑,都设税监,税监又滥用群小,布满城乡,竭力榨取、掠夺。一时间农商交困,民怨鼎沸,因而爆发多次大规模群众性的抗税、反税、惩治税监的斗争。

  当时江南地主阶级中一部分知识分子为了政治清明,减少社会矛盾,挽救江河日下的局面,常常在一起议论朝政。因为他们的领袖顾宪成等

  在江苏无锡东林书院讲学,所以这些知识分子就被称为东林党。对于当时反矿税、反税监的斗争,他们不仅同情,而且积极支持并参加。(关于东林党: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1594)顾宪成革职还乡,于无锡东林书院讲学,议论朝政,得一部分士大夫支持,形成改革派的政治集团,世称“东林党”。)

  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明熹宗朱由校即位,魏忠贤受命为司礼秉笔太监,执掌要职;后来他又兼掌特务机关东厂,加紧镇压人民和官员中的反对派,实行阉党专政。熹宗初年,东林党人在朝任职的人还较多,他们一再上疏熹宗,反对魏忠贤,反对横征暴敛,反对专制统治,要求任用贤能,关心民生,允许知识分子公开讲学,议论朝政。这些主张是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和要求的,但是由于熹宗的包庇,东林党人的斗争都遭到失败。在朝的东林党主要人物,有的被革职、贬谪,有的被逮捕酷刑致死。

  江南广大人民深受阉党之害,同情并支持东林党人。因此,当阉党在天启六年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东林党人周顺昌时,一场广大人民群众反抗阉党的暴动就爆发了。

  2、周顺昌简介

  周顺昌(1584一1626),字景文,号蓼洲,苏州吴县人。万历四十一年中进士,任福州推官(掌管州中刑狱的官)。后来进入吏部,任文选司员外郎(掌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事),他虽掌管人事大权,但仍极清廉正直。后来离京回南方时,只有“行李一肩,都门叹为稀有”。他为人正直、清廉,关注民间疾苦。像他这样的人,人民欢迎,阉党不容,被魏忠贤列名《东林点将录》(阉党捕人的黑名单)。

  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被迫害的“六君子”之一魏大中被捕路过苏州,当时请假家居的周顺昌激于大义,竟与魏“周旋累日”,还把女儿许配魏的孙子。在谈话中,切齿痛骂阉党。这事被缇骑报告魏忠贤,周顺昌终于被革职。

  周顺昌被罢官后,阉党仍不罢手,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原江苏巡抚周起元被罢官时,周顺昌曾为文送他,其中有赞美周起元,斥责阉党的话。魏忠贤获悉此事后,指使东厂特务罗织罪名,借机陷害。天启六年三月周顺昌被逮到北京,在狱中被拷打得体无完肤,仍痛骂魏忠贤如故。同年六月十七日被拷死狱中,年四十三岁。到崇侦元年才得到昭雪,谥忠介。

  3、五义士简介

  周顺昌被捕时,群众万余人尾随。一向好打不平的商人子弟颜佩韦,高举着香火,沿途呼喊:“有愿替周吏部说话的,跟我来!”他情愿自己去代周顺昌吃官司。市民马杰也一路敲梆子,号召群众。当阉党爪牙缇骑威胁群众时,马杰破口大骂魏忠贤,杨念如、沈扬也上前仗义陈词,不许东厂缇骑逮捕周顺昌。缇骑恼羞成怒,拔出利剑,扬言要割掉马杰的舌头,聚观的市民鼓噪起来,堤骑更加凶横,首先举剑扑击沈扬、杨念如。这时周顺昌的轿夫周文元也怒不可遏,夺取了缇骑的武器,同堤骑扭打起来,结果额头受伤。聚观的市民一见缇骑动武伤人,就一起鼓噪围攻,吓得缇骑们东逃西窜,有的爬上树顶,有的躲到厕所里,有的逃上屋顶。其中两个缇骑被群众打死。

  颜佩韦等五人过去互不相识,而且除周文元外,其他四人同周顺昌也毫无交往,完全是激于义愤才自发参加斗争的。

  五人被捕后,对自己的作为,理直气壮,毫不隐讳。七月中,苏州城里布满警卫,戒备森严,就在阊门外吊桥上,五位壮士大骂魏忠贤及其亲信毛一鹭,从容就义。临刑时,几万市民含泪同五人诀别。

  事后,为了抗议杀害五人,苏州市民曾倡议拒用天启钱达十个月之久。群众斗争的威力,惊得气焰嚣张的魏忠贤“逡巡畏义”,从此“不敢复有株治”。十一个月后,熹宗死了,魏忠贤失了靠山,畏罪自杀。苏州人民倡议公葬五位义士,一夜之间,把毛一鹭为向魏忠贤献媚而监造的魏忠贤生祠拆为平地,在它的废基上修建了五义士的墓。

  4、作者简介

  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明末太仓(现在江苏省太仓县)人。晚明政治活动家和文学家。张溥自幼勤学,所读书必手抄六七遍,因此他命名自己的书房为“七录斋”。溥青年时候正是魏忠贤阉党专政,东林党人受到残酷镇压的时代。他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以继承东林为己任,结纳社会上有节气,有操守,有学识的士大夫知识分子,重视发现和推举有操守的学者,组织了爱国社团复社,成为复社的领袖。

  在文学上,针对当时士大夫空疏不学的弊病,他提出“兴复古学”的主张,同时强调“居今之世”,必须“为今之言”,“各为有用”。他写过不少抨击时政的文章,内容充实,风格朴质。曾编辑

  《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著有《七录斋集》等。

  三、初读,整体感知课文(听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听明句读、听出语气,同时对不理解之处作标记。)

  四、学生自己朗读课文,进一步读通全文。在此基础上教师检查学生听、读的情况。题目为《导学练》部分内容。

  五、筛选信息,把握课文内容。

  重在培养学生在读课文时应眼到、口到、心到的学习习惯。

  提问:

  1.本文记述的是哪五个人的事?在文中第几段出现的?

  2.他们的身份如何?

  3.他们为何而死?

  4.后人为什么要为他们修墓、立碑?

  5.作者对这五人的态度是什么?

  提问的基础上归纳出本文的文意:这篇碑记中记述和颂扬了苏州市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敢于向恶势力进行斗争的英勇事迹,热情歌颂了五位烈士仗义抗暴、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对于他们“激于义而死”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肯定了斗争的重大意义和不朽功绩,进而阐明了“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道理。

  六、在整体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具体学习课文。

  1、先读课文3-4两节让学生翻译

  A概叙事情的经过

  B说说作者对五人及毛等爪牙的情感态度有何不同?

  五人热情的赞扬他们的这正义而死,视死如归的斗争精神

  临死前骂谈笑以死

  死后颜色一少变

  斗争中送行喊声震天

  贤士大夫出钱收尸

  毛等人极度痛恨批叛(被追打的狼狈与落魄之丑态

  C五人的斗争经过说明了什么/

  和颂扬了苏州市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敢于向恶势力进行斗争的英勇精神,热情歌颂了五位烈士仗义抗暴、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

  斯人已逝,精神永恒

  齐读感受情感

  2、学习1-2两节

  强调字词:

  当道除旌去今之墓而葬焉疾病皦皦

  强调句子: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判断句)

  激于义而死(被动句)

  呜呼,亦盛矣哉!(感叹句)

  A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在何处,在文中找出关键句

  激于义而死

  B说明五人之死的不同寻常。

  对比手法

  将五人与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相比,

  问题

  那些富贵的人,官运亨通的人,他们患病而死,死了而埋没不足称道的,也太多了,何况(在)乡间的没有声名的人呢?唯独(这)五(个)人光明显耀,什么缘故呢?

  作者有几方面的对比?有什么作用?

  数量悬殊以“众”和五人的数量悬殊作比,

  身份地位以“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与野莽无闻之士比,

  死后影响以“湮没”与“皦皦”比,

  后人态度以一个“激于义而死”,后人“旌其所为”,立碑作记,他们虽死不朽,与另一种人“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与草木同腐。

  C对比的作用

  充分显示了“疾病而死”的无声无息,不为人道,“激于义而死”者的名声赫赫,万民敬仰。感情鲜明,更加突出了五人死得不同寻常,出五人之伟大

  D为何在废祠之上修五人之墓

  正义终压倒邪恶,歌五人之义举

  3.学习第5、6段评价五人之死的伟大意义和社会价值,揭示文章的中心

  A找出中心句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B如何揭示意义

  五人

  思想地位素不闻诗书生于编伍闻诗书缙绅

  行为志向激昂大义易其志

  临死态度蹈死不顾,谈笑以死脱身以逃

  佯狂杜门

  五人与缙绅进行对比,然后议论五人之死所取得的成果,感情强烈,表意明确。

  所为影响忠义显赠美名荣后加封辱人贱行

  死与不死用“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与五人现在的献身而死对比,

  突出五人之死意义的重大和五人荣于身后的显耀,以此揭示全文中心:明死生之在,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屈豪杰以隶使之

  强调词语:编伍缙绅视暴谥隶屈明大

  强调句式: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抒腕(于)墓道

  4.第7段补叙贤士大夫的姓名,作用?

  照应文章开头。属于碑记格式的范畴。

  七、写作特点:

  1.夹叙夹议,叙议结合。

  2.巧用对比突出五人慷慨就义的英勇事迹和重大意义。

  八、归纳中心思想。

  1、找出课文的主旨句:“五人者,……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2、五人精神的核心是:“义”。这也是全篇的纲领,全文除了结尾一段补叙贤士大夫的姓名。(第7自然段)以外,其余1--6自然段都是扣紧“义”字展开的。(完成思考和练习一第1题)假如从思想内容的角度划分段落层次,即可如下所示:

  “五人者,……激1、2自然段:身后哀荣,义薄云天

  于义而死焉者也。”3、4自然段:勇蹈死地,义无反顾

  (全文纲领)5、6自然段:五人死义,义重泰山

  所以,文章的中心思想可归纳为:歌颂五义士“激于义而死”的斗争精神。(但这样归纳还不全面。)

  3、五义士的义举是在苏州人民反阉斗争的大背景下发生的。文章除了写五义士的义举外,还全面记叙了当时苏州人民反对阉党的暴动。所以归纳中心思想时还要加上一句:反映、歌颂了群众的伟大斗争和巨大力量。

  4、除此之外,对于甘心依附阉党的官僚士大夫的卑劣行径,作者是持批判态度的。所以,中心思想还要加上一句:批判甘心依附阉党的官僚士大夫的卑劣行径。(完成思考和练习一第4小题。)

  总结歌颂五义士“激于义而死”的斗争精神、反映、歌颂了群众的伟大斗争和巨大力量

  九、本文思想内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批判甘心依附阉党的官僚士大夫的卑劣行径。

  1、进步性:作者站在反对阉党,支持群众抗暴斗争的政治立场,歌颂了五义士“激于义而死”的斗争精神,同时也看到了群众斗争的巨大力量,反映歌颂群众的伟大斗争,这是很可贵的。

  2、时代局限性:

  (1)作者所主张的“义”,是站在反阉斗争的立场上,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我们现在所倡导的为人民的事业奉献一切的“正义”不可相提并论。

  (2)作者看不到明王朝衰败覆亡的趋势,寄希望于“待圣人出”以挽既倒之狂澜,这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3)作者推崇五义士的义举,却也流露出对“生于编伍”、“素不闻诗书之训”、“人人得以隶使之”的轻视态度,这种门第等级观念,表现了封建士大夫知识分子的思想局限,这又是那个时代造成的。

  十、本文的写作特点

  1、本文内容丰富,涉及面较广,但均能紧扣题意着笔。第一段以“且立石于其墓之门”,点出墓碑;第二段写“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再次提及五人墓葬;第三段写吴民抗暴及五人受诛,以“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收结全段,极其巧妙地将笔锋转到题面上来;第四段写五人临刑的“意气扬扬”、“断头置城上”、“卒与尸合”,末句以“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十分自然地将文意钩回到题面上来。五、六两段,分别以“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和“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作进一步的点题。全文紧扣题目,前后环应,逐层深人,值得借鉴。

  2、本文成功地运用了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手法。(如果按表达方式划分段落,文章可分两部分)文章的第一部分(开头至第四段)主要是记叙,第二部分(第五段至结尾)主要是议论。但在记叙中又夹着议论,在议论中又夹着记叙。第一段在扼要记述五人的死因及树立墓碑的缘由之后,发出了“呜呼,亦盛矣哉”的感慨和赞叹,由记叙而带出议论,十分自然地过渡到第二段对五人之死的评价:五人死得不同凡俗.死得大义凛然。然后追叙五人死难的经过(第三段)和英勇就义的情景(第四段)。在前文充分记事的基础上,文章的五、六两段,分别以“嗟夫”、“由是观之”开头,发起议论,对五人死难的意义和影响作出了有力的正确的论述,尽情地抒发了作者对问党的憎恶、对不坚定的缙绅的贬斥和对五人的敬仰之情。这两段主要是由作者直接发表议论,但在议论中又带有记叙的成分。例如,第五段写魏忠贤“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既说明了五人死于义的重大作用,又记叙了这个阉党魁首的可耻下场。又如第六段写“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过而拜旦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既论述五人之死所产生的影响,又记叙了五人身后的荣耀。记叙和议论水乳交融,浑然一体。两者紧密相连。)

  3、这篇文章还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来加强艺术效果。第一、二两段以“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的“死而湮没不足道者”和“‘草野之无闻者”同五人“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族其所为”对比;第五段以缙绅的改变初志、趋炎附势同五人的大义凛然、蹈死不顾对比;第四、六段以高爵显位者一旦抵罪后的卑贱行径同五人的英勇就义,谈笑以死对比;第六段以五人“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同假若五人“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人皆得以隶使之”对比,处处反衬出五义士美好高尚的内心世界。

  十一、结合课后练习,归纳文言词语和句式。

  《五人墓碑记》基础知识

  古今异义1、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行为”是“行”和“为”两个词的连用。行:品行,名词;为,成为,动词。今义为: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2、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私人:党羽;今指与公家相对的个人。•3、按诛五人

  按:考查,查究。今常用义为:压住,依靠等

  4颜色不少变

  颜色:面貌、容貌、脸色。今常指由物

  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5视五人之死

  视:比较。今无此义。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首领:头颅,脑袋。

  通假字

  1、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夫十有一月之中

  •“有”同“又”。2、敛赀财以送其行

  •赀”同“资”,资财,钱财。读zī

  词类活用

  •1、人皆得以隶养之

  隶,名词作状语,当作

  奴隶那样。2、去今墓而葬之

  墓:名词用作动词,

  修墓。•3、其疾病而死

  疾病:名词用作动词

  生病。

  •4、为之声义

  •声:名词用作动词,伸张•5、缇骑按剑而前

  •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6、是时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抚:用作动词,出任巡抚。

  7、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记:名词用作动词,作记。、不能容于远近

  远近:形容词用于名词,远近的人;远近的百姓。9、抶而仆之

  仆:动词使动用法,使……倒下10、安能屈豪杰之流

  屈:动词使动用法,使……屈身

  11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哀,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哀,哀惜。不复敢有诛治

  诛治:动词用作名词,株连治罪的事情。激昂大义

  激昂:形容词用作动词,激动振奋。荣于身后

  荣:名词使动用法,使……得到荣誉。15尽其天年。

  •尽:副词用作动词,享尽。

  一词多义

  义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义愤,形容词。为之声义/忠义暴于朝廷

  合宜的道德,行为

  或道理,正义,名词。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从……看来,介词。为之声义/谁为哀者

  替,给,介词。

  固

  1 轻重固何如哉

  本来,引申为“究竟”“到底”,副词。2斯固百世之遇也。

  实在,真是,副词。

  句式判断

  1、即今傫然在墓者也。

  2、斯固百世之遇也。

  3、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4、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5、故今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6、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被动句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宾语前置

  1、谁为哀者

  2 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介词结构后置句

  1、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2、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3、忠义暴于朝廷

  4、荣于身后

  5、不能容于远近

  6、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

  7、忠丞匿于溷藩以免

  8、令五人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9、匹夫之有重于社稷

  省略句

  1断头置城上

  2投缳道路

  3激昂大义

  3 扼腕墓道

6、五人墓碑记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对比论述的方法。

  (二)了解本文跌宕多姿而又组织严密的特点。

  (三)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作者构思这篇墓碑记的出发点是什么?

  (二)本文与其它墓碑记有什么不同?

  (三)在课文中划出转换行文角度的过渡句并说明它们的作用。

  (四)本文思想内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都有哪些?

  (五)本文采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鸿门宴”上,项羽因为害怕担当“不义”之名,终于让刘邦逃脱,放虎归山,铸成大错。其实项羽真正注重的不过是一个名,他企图“名正言顺地爬上帝王的宝座。其人不可一概抹杀,其“义”却不足为训。

  在我国历史上,另外还有一大批志士仁人,他们舍生取义,为国为民,不务虚名,不图私利,他们跟项羽有着很大不同。我们接着将要学习的《五人墓碑记》会加深我们对“义”的认识和理解。

  (二)给生字注音,并指名朗读课文。

  阉yan旌jing湮yan皦jiao缇ti抶chi溷hun傫lei脰dou詈li逡qun冏jiong

  (三)简要提供课文有关人物的材料

  1、时代背景

  明朝万历年间,用政治暴力兼并民田的情况愈演愈烈,江南是全国首富之区,情况更加恶劣。明神宗朱翊钧连年发动对外战争,大事营建宫殿,为搜括财物,他大兴矿税,通都大邑,都设税监,税监又滥用群小,布满城乡,竭力榨取、掠夺。一时间农商交困,民怨鼎沸,因而爆发多次大规模群众性的抗税、反税、惩治税监的斗争。

  当时江南地主阶级中一部分知识分子为了政治清明,减少社会矛盾,挽救江河日下的局面,常常在一起议论朝政。因为他们的领袖顾宪成等

  在江苏无锡东林书院讲学,所以这些知识分子就被称为东林党。对于当时反矿税、反税监的斗争,他们不仅同情,而且积极支持并参加。(关于东林党: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1594)顾宪成革职还乡,于无锡东林书院讲学,议论朝政,得一部分士大夫支持,形成改革派的政治集团,世称“东林党”。)

  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明熹宗朱由校即位,魏忠贤受命为司礼秉笔太监,执掌要职;后来他又兼掌特务机关东厂,加紧镇压人民和官员中的反对派,实行阉党专政。熹宗初年,东林党人在朝任职的人还较多,他们一再上疏熹宗,反对魏忠贤,反对横征暴敛,反对专制统治,要求任用贤能,关心民生,允许知识分子公开讲学,议论朝政。这些主张是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和要求的,但是由于熹宗的包庇,东林党人的斗争都遭到失败。在朝的东林党主要人物,有的被革职、贬谪,有的被逮捕酷刑致死。

  江南广大人民深受阉党之害,同情并支持东林党人。因此,当阉党在天启六年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东林党人周顺昌时,一场广大人民群众反抗阉党的暴动就爆发了。

  2、周顺昌简介

  周顺昌(1584一1626),字景文,号蓼洲,苏州吴县人。万历四十一年中进士,任福州推官(掌管州中刑狱的官)。后来进入吏部,任文选司员外郎(掌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事),他虽掌管人事大权,但仍极清廉正直。后来离京回南方时,只有“行李一肩,都门叹为稀有”。他为人正直、清廉,关注民间疾苦。像他这样的人,人民欢迎,阉党不容,被魏忠贤列名《东林点将录》(阉党捕人的黑名单)。

  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被迫害的“六君子”之一魏大中被捕路过苏州,当时请假家居的周顺昌激于大义,竟与魏“周旋累日”,还把女儿许配魏的孙子。在谈话中,切齿痛骂阉党。这事被缇骑报告魏忠贤,周顺昌终于被革职。

  周顺昌被罢官后,阉党仍不罢手,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原江苏巡抚周起元被罢官时,周顺昌曾为文送他,其中有赞美周起元,斥责阉党的话。魏忠贤获悉此事后,指使东厂特务罗织罪名,借机陷害。天启六年三月周顺昌被逮到北京,在狱中被拷打得体无完肤,仍痛骂魏忠贤如故。同年六月十七日被拷死狱中,年四十三岁。到崇侦元年才得到昭雪,谥忠介。

  3、五义士简介

  周顺昌被捕时,群众万余人尾随。一向好打不平的商人子弟颜佩韦,高举着香火,沿途呼喊:“有愿替周吏部说话的,跟我来!”他情愿自己去代周顺昌吃官司。市民马杰也一路敲梆子,号召群众。当阉党爪牙缇骑威胁群众时,马杰破口大骂魏忠贤,杨念如、沈扬也上前仗义陈词,不许东厂缇骑逮捕周顺昌。缇骑恼羞成怒,拔出利剑,扬言要割掉马杰的舌头,聚观的市民鼓噪起来,堤骑更加凶横,首先举剑扑击沈扬、杨念如。这时周顺昌的轿夫周文元也怒不可遏,夺取了缇骑的武器,同堤骑扭打起来,结果额头受伤。聚观的市民一见缇骑动武伤人,就一起鼓噪围攻,吓得缇骑们东逃西窜,有的爬上树顶,有的躲到厕所里,有的逃上屋顶。其中两个缇骑被群众打死。

  颜佩韦等五人过去互不相识,而且除周文元外,其他四人同周顺昌也毫无交往,完全是激于义愤才自发参加斗争的。

  五人被捕后,对自己的作为,理直气壮,毫不隐讳。七月中,苏州城里布满警卫,戒备森严,就在阊门外吊桥上,五位壮士大骂魏忠贤及其亲信毛一鹭,从容就义。临刑时,几万市民含泪同五人诀别。

  事后,为了抗议杀害五人,苏州市民曾倡议拒用天启钱达十个月之久。群众斗争的威力,惊得气焰嚣张的魏忠贤“逡巡畏义”,从此“不敢复有株治”。十一个月后,熹宗死了,魏忠贤失了靠山,畏罪自杀。苏州人民倡议公葬五位义士,一夜之间,把毛一鹭为向魏忠贤献媚而监造的魏忠贤生祠拆为平地,在它的废基上修建了五义士的墓。

  4、作者简介

  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明末太仓(现在江苏省太仓县)人。晚明政治活动家和文学家。张溥自幼勤学,所读书必手抄六七遍,因此他命名自己的书房为“七录斋”。溥青年时候正是魏忠贤阉党专政,东林党人受到残酷镇压的时代。他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以继承东林为己任,结纳社会上有节气,有操守,有学识的士大夫知识分子,重视发现和推举有操守的学者,组织了爱国社团复社,成为复社的领袖。

  在文学上,针对当时士大夫空疏不学的弊病,他提出“兴复古学”的主张,同时强调“居今之世”,必须“为今之言”,“各为有用”。他写过不少抨击时政的文章,内容充实,风格朴质。曾编辑

  《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著有《七录斋集》等。

  (四)讲读第一段

  1、诵读。

  2、学生提出难词难句,教师解答。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魏阉是对魏忠贤的贬称。魏忠贤专权时,其党羽阿谀奉承,在各地多有建生祠以媚者。魏忠贤死后,其生祠陆续被废。“五人”即葬于已废的魏阉生祠之址。

  3、学生翻译。

  五(个)人,(是)周公蓼洲被(阉党)逮捕时,为正义所激奋而死于这件事的。到了现在,(吴)郡的贤士大夫向当权的人请示,就清理魏阉已废的生词的旧址来安葬他们,并且在他们的墓门立碑,来表扬他们的事迹。啊,也真是盛大的事啊!

  4、教师小结。

  本段写五人死因及立碑缘起。先总述五人激于义而死,然后写死后建墓立碑经过。段末以赞颂小结,突出此举之盛。五人原来是市井细民,草野之士,地位卑微,行事普通,而他们死后墓葬时,却十分显耀。清除权重一时的宦首魏忠贤生词的原址为墓地,其身份显赫可见;还要“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其为人所敬重由此可见。墓地之择,立碑之举,葬仪之隆,可谓“盛矣”。

  (五)讲读第二段

  1、诵读。

  2、学生提出难词难句,教师解答。

  3、学生翻译。

  五人的牺牲,距离现在修墓安葬在这里,时间不过十一(个)月罢了。(在)十一个月当中,那些富贵的人,官运亨通的人,他们患病而死,死了而埋没不足称道的,也太多了,何况(在)乡间的没有声名的人呢?唯独(这)五(个)人光明显耀,什么缘故呢?

  4、教师小结。

  (1)“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说明魏阉失败之速。(2)以众人之死与五人之死作对比,突出五人之伟大。“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皦皦,何也?”作者有几方面的对比?有什么作用?以“众”和五人的数量悬殊作比,以“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与野莽无闻之士比,以“湮没”与“

  皦皦”比,充分显示了“疾病而死”的无声无息,不为人道,“激于义而死”者的名声赫赫,万民敬仰。(3)最后,作者以设问引起下文。

  (六)讲读第三段

  1、学生诵读。

  2、学生提出难词难句,教师解答。

  (1)丁卯三月之望:“丁卯”即明天启七年(1627),“三月之望”即三月十五日。按:此事当在天启六年(丙寅,1626)三月,系作者误记。此文刻碑时已改正。

  (2)吾社之行为土先者:

  课本注解:“我们社(指复社)里那些道德品行可以为读书人表率的人。”不少选本的注解都释“吾社”指复社。有些选本的注解释“吾社”指东林党,谓张溥是东林党后期组织复社首领之一,追述当年东林党人反对魏阉的斗争,故称东林党为吾社。

  按:张溥组织复社,在崇祯年间。崇祯初酝酿,崇祯六年(1633)在苏州虎丘举行大会。《五人墓碑记》作于天启年间,复社尚未正式成立。张溥早年继东林之志曾组织过爱国社团应社,后与郡中名士张采等联合匡社、则社等众文社,合并成为复社。故从广义来说,“吾社”是有“东林党”及“复社”性质;但如直接释“吾社”为“复社”或“东林党”,似为不妥。

  关于“复社”,吴伟业有《复社记事》一文,记张溥、张采及社中诸人活动。至复社之名则取兴复绝学之义。

  (3)缇骑:

  缇(ti),帛桔红色。缇骑,服桔红色服的骑士,本为皇帝(及贵官)出行时的前导或随从,担任警备,后来用为逮捕犯人的禁卫吏役的通称,如明锦衣卫校尉,清步兵衙门番役皆是。

  按:秦设中尉,掌京师治安,皇帝出行,在驾前先导,戒备非常。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执金吾,下有缇骑二百人,后汉相承。以服桔红色,乘马,故称缇骑。此文中指魏阉捕人的差役。

  (4)以大中丞抚吴者:

  指以大中丞的身分巡抚吴郡的人。巡抚,官名。句中“抚”字作动词用。中丞,本汉官职名。汉御史大夫下设两丞,一称御史丞,一称中丞。中丞居殿中,故以为名。东汉以来,御史大夫转为大司空,以中丞为御史台长官。明初设都察院,其中副都御史职位相当御史中丞

  ,并常以副都御史或亷都御史官衔出任巡抚。此文中指应天巡抚毛一鹭。按:课本注释云:“以大中丞职衔做江苏巡抚的人,指毛一鹭。”查清初置江南省,后分置江苏省,“江苏”建省始于康熙年间,以江宁、苏州两地首字得名。是明代尚无江苏省之名,当无“江苏巡抚”之设。注文称“江苏巡抚”不妥。

  (5)傫然:

  课本注解为;“聚集的样子,一说重迭相连的样子。”其他选本注解,或作“聚集的样子”,或作“依次重迭相连之貌”,或作“凭高聚立貌”。有一选本注为:“颓丧貌,此指无声息,无知觉。”

  “凭高聚立”,形容“墓”为宜,而此文中“傫然在墓”应指墓中人。“无声息,无知觉”是从“颓丧”转化而来,又似不合墓中人当初慷慨就义气氛。“五人墓”为五人并葬,想必依次相连,而非重迭堆积。故释为“依次重迭相连之貌”为宜。

  3、学生翻译。

  我还记得周公被逮捕,(是)在丁卯年三月十五日。我们(复)社(里那些)道德品行可以作为读书人表率的人替他伸张正义,募集钱财送他起行,哭声震天动地。(闭党爪牙)红衣马队按着剑把上前,问道:“谁在哭?”大家不能忍受,把他们打倒(在地上)。这时以大中丞官衔作苏州巡抚的是魏阉的私党,周公的被捕(是)由他主使的;苏州的老百姓正在痛恨(他),于是趁他严厉地高声呵叱(的时候),就呼叫着追赶(他)。中丞躲到厕所里才逃脱了。不久,(他)以苏州老百姓暴动(的罪名)向朝廷请示,追究(这件事),斩了(这)五(个)人,(他们名)叫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就是现在并埋在坟墓里的人。

  4、教师小结。

  本段追述五人为周顺昌声义及死难经过。点明起事时间,着重描叙斗争情况。由阉党凶残激起群情愤怒,痛击缇骑;当权者捕杀为首的五人,并点出死难者五人的姓名。

  (七)讲读第四段

  1、学生诵读。

  2、学生提出疑难词句,教师解答。

  3、学生翻译。

  然而,(这)五(个)人受斩刑的时候,神情昂然,喊着巡抚的名字而骂他,谈笑着死去。(被)砍下的首级放在城上,脸色没有一点改变。

  有几位贤士大夫拿出五十两银子,买了五人的首级,用匣子盛好,终于同尸身合在一起。所以现在的墓中,是完完整整的五(个)人。

  4、教师小结。

  第四段:记叙五人慷慨就义时壮烈情景,并补述由死难到墓葬的情况,突出了五人刚毅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

  (八)讲读第五段。

  1、学生诵读。

  2、学生提出疑难词句,教师解答

  (1)缙绅绅而能易其志者……

  缙绅,指官宦。作者认为缙绅是知书达理者,应能抵制“大阉之乱”,然能如此者为数甚少,故慨叹“缙绅而能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并以之与“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的“五人”相比,以突出“五人”之难能可贵。

  缙绅:士大夫,做官的人。古代做官的人上朝时要把笏(hu,记事手板)插在腰带上。缙,插;绅,大带。所以称做官的人为缙绅。缙绅,名词作动词。

  (2)五人生于编伍之间:

  古时编制户籍以五家为伍。编入户籍之民,亦称编户。古时平民编户,贵族不编户,故以编伍之民(亦称编户之民或编人、编氓)指平民百姓。“五人生于编伍之间”意指五人为普通平民,是“草野之无闻者”,其身分非“缙绅”。

  又“伍”亦为古代军队编制单位,五人为伍。此文中的“编伍”指户籍,非军队。

  (3)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矫诏,假托君命,发布诏书、命令。此种情况古代常有。阉党捕杀异己时常诈称君命。

  钩党,指相牵连的同党。明末阉党对忤己者,动辄诬之为东林党,加以迫害,故云“钩党之捕”。

  (4)不敢复有株治

  株,株连,因一人犯罪而牵连多人。株冶,株连治罪。当时阉党捕人株连甚广。由于“五人”事起,有所敛迹。

  (5)大阉亦逡巡畏义……

  逡巡畏义,课本注解为;‘迟疑不决,畏惧正义”。按:逡,退却。逡巡为迟疑徘徊,欲行又止貌。逡巡畏义指因畏惧正义,故欲阴谋篡位而

  未敢行动。如仅释逡巡为迟疑不决,未全尽意。

  3、学生翻译。

  唉!在魏阉乱政的时候,当官而能够不改变自己的志节的,(在)全国(这样)的广大地域,有几(个)人呢?而(这)五(个)人生在民间,平时没有受到过诗书的教诲,却能为大义所激励,踏上死地而不反顾,(这)又(是)什么缘故呢?况且(当时)假传的圣旨纷纷发出,对有牵连的(东林)党人的逮捕遍于天下,终于因为我们苏州(人民)的发愤一击,(阉党就)不敢再有牵连治罪(的暴行了);魏阉也犹疑不决,畏惧正义,篡位的阴谋难于立刻发动,(后来)等到当今皇帝即位,(魏阉)就吊死(在)路上,(这)不能说不是(这)五(个)人的功劳呀!

  4、教师小结。

  这一段作者层层深入地高度评价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

  (1)指出五人的行为非同一般。阉党横行,冤狱遍地,“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普天之下能有几个缙绅能抗暴斗虐,矢志不移!而五人却能不畏强权,不避刀枪,从容就义,谈笑而死,从对比中显出他们的皓皓之志,铮铮之骨。

  (2)用对比说明五人之为死而义难能可贵。他们生于编伍之间,属平民百姓,“素不闻诗书之训”,虽然没有受过礼义教育,可是却能“激昂大义,蹈死不顾”,和那班饱读诗书缙绅之流相比,判然不同,因其难能,益觉可贵。

  (3)用双重否定句作结,说明五人的斗争作用巨大。由于他们的“发愤一击”,使得即使在刑网森严的情况下,也“不敢复有株冶”,甚至连宦官头儿魏忠贤也畏罪自杀了。五人的斗争和牺牲,对阉党的专横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对社会实是莫大的贡献。

  (九)讲读第六段

  1、学生诵读。

  2、学生提出疑难词句,教师解答。

  (1)赠谥美显:

  赠,指死后封官。历代朝廷赐给诰敕,生前曰封,死后曰赠。谥(shi),帝王、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

  (2)扼腕墓道:

  在墓门前扼腕,表示激动、悲愤、惋惜。扼腕,一只手握住另一只手腕,人在激动、愤怒、振奋或惋惜时常有此动

  作。

  (3)匹夫之有重于社稷:

  社,土神;稷,谷神。古代帝王立社立稷以祭,后遂以“社稷”为国家的代称。如《礼记·檀弓》“能执干戈以卫社稷。”此文中作者以“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作全文总结,说明五人之死对国家安危起重大作用,有社会意义。

  3、学生翻译。

  由此看来,那么,今天那班(原先)爵位显赫的高官一旦犯罪应受惩治(时),有的脱身逃跑,不能被远近的人收留;又有(的人)剪发为僧,闭门不出,或假装疯狂,不知逃到什么地方去了。他们可耻的人格,卑贱的行为,比起(这)五(个)人的死来,(意义)轻重到底怎样呢?因此周公蓼洲,忠义显露在朝廷,赠赐的官爵溢号美好而光荣,在死后(非常)荣耀;而(这)五(个)人也得以修建(一座)大墓(重新安葬),在大堤之上(立碑)列出他们的姓名,凡四方的士人经过(五人墓时),没有不跪拜而且流泪的,这真(是)百代(难得)的际遇呀!不这样(的话),假令(这)五(个)人保全他们的头颅老死在家里.那么,(虽然)享尽他们的天然年寿,但人人都可以把他们当做仆役来使唤,怎么能够使英雄豪杰们拜倒(墓前),在(他们的)墓道上紧握手腕表示非常愤慨,抒发他们作为有志之士的悲叹呢!所以,我和同社的各位先生,惋惜这(座)坟墓空有那(块)石碑,就替它写了这(篇)碑记,也借以说明死生的重大(意义),平民(一死),关系国家(兴亡

  非常)重大啊。

  4、教师小结。

  本段进一步赞扬五人之死的重大作用及其影响。作者对此又通过对比加以说明:

  一是和高爵显位者的“辱人贱行”比,那些人虽然官高爵显,可是“一旦抵罪”,有的脱身逃跑,有的遁入空门,有的装疯卖傻,而五人却意气扬扬,谈笑自若,色不少变,从容就死,可见死得壮烈,突出五人品行的高洁和死的意义的重大。

  二是假设的“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与现在的为人景仰,“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作对比,突出五人“荣于身后”的显耀。假如五人为了保全性命,不敢进行斗争,或后来屈膝求命,那虽可以不如此死,得尽天年,那便“人皆得以隶使之”,受人奴役,为人驱使,又有什么意思呢!。

  通过这两方面的对比,揭示出全文的中心: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

  (十)第七段:最后交代主持墓葬者的姓名、官职。

  重点词句:

  (1)冏卿因之吴公:

  吴默,字因之,任太仆寺卿。太仆寺为掌舆马畜牧等事的官府。后世因以“冏卿”指代太仆寺卿官名。

  (2)太史文起文公:

  文震孟,字文起,任翰林修撰。太史,官名。明清多以翰林任史馆事,故以太史为在翰林院任职官员的通称。

  (3)孟长姚公:

  姚希孟,字孟长。曾作《开读始末》记吴民反阉党事。《明史》卷二一六有传。

  翻译:前面提到的贤士大夫(是):太仆卿吴公因之、太史文公文起、姚公益长。

  (十一)归纳中心思想。

  1、找出课文的主旨句:“五人者,……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2、五人精神的核心是:“义”。这也是全篇的纲领,全文除了结尾一段补叙贤士大夫的姓名。(第7自然段)以外,其余1--6自然段都是扣紧“义”字展开的。(完成思考和练习一第1题)假如从思想内容的角度划分段落层次,即可如下所示:

  “五人者,……激1、2自然段:身后哀荣,义薄云天

  于义而死焉者也。”3、4自然段:勇蹈死地,义无反顾

  (全文纲领)5、6自然段:五人死义,义重泰山

  所以,文章的中心思想可归纳为:歌颂五义士“激于义而死”的斗争精神。(但这样归纳还不全面。)

  3、五义士的义举是在苏州人民反阉斗争的大背景下发生的。文章除了写五义士的义举外,还全面记叙了当时苏州人民反对阉党的暴动。所以归纳中心思想时还要加上一句:反映、歌颂了群众的伟大斗争和巨大力量。

  4、除此之外,对于甘心依附阉党的官僚士大夫的卑劣行径,作者是持批判态度的。所以,中心思想还要加上一句:批判甘心依附阉党的官僚士大夫的卑劣行径。(完成思考和练习一第4小题。)

  (十二)本文思想内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1、进步性:作者站在反对阉党,支持群众抗暴斗争的政治立场,歌颂了五义士“激于义而死”的斗争精神,同时也看到了群众斗争的巨大力量,反映歌颂群众的伟大斗争,这是很可贵的。

  2、时代局限性:

  (1)作者所主张的“义”,是站在反阉斗争的立场上,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我们现在所倡导的为人民的事业奉献一切的“正义”不可相提并论。

  (2)作者看不到明王朝衰败覆亡的趋势,寄希望于“待圣人出”以挽既倒之狂澜,这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3)作者推崇五义士的义举,却也流露出对“生于编伍”、“素不闻诗书之训”、“人人得以隶使之”的轻视态度,这种门第等级观念,表现了封建士大夫知识分子的思想局限,这又是那个时代造成的。

  (

  十三)本文的写作特点

  1、本文内容丰富,涉及面较广,但均能紧扣题意着笔。第一段以“且立石于其墓之门”,点出墓碑;第二段写“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再次提及五人墓葬;第三段写吴民抗暴及五人受诛,以“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收结全段,极其巧妙地将笔锋转到题面上来;第四段写五人临刑的“意气扬扬”、“断头置城上”、“卒与尸合”,末句以“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十分自然地将文意钩回到题面上来。五、六两段,分别以“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和“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作进一步的点题。全文紧扣题目,前后环应,逐层深人,值得借鉴。

  2、本文成功地运用了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手法。(如果按表达方式划分段落,文章可分两部分)文章的第一部分(开头至第四段)主要是记叙,第二部分(第五段至结尾)主要是议论。但在记叙中又夹着议论,在议论中又夹着记叙。第一段在扼要记述五人的死因及树立墓碑的缘由之后,发出了“呜呼,亦盛矣哉”的感慨和赞叹,由记叙而带出议论,十分自然地过渡到第二段对五人之死的评价:五人死得不同凡俗.死得大义凛然。然后追叙五人死难的经过(第三段)和英勇就义的情景(第四段)。在前文充分记事的基础上,文章的五、六两段,分别以“嗟夫”、“由是观之”开头,发起议论,对五人死难的意义和影响作出了有力的正确的论述,尽情地抒发了作者对问党的憎恶、对不坚定的缙绅的贬斥和对五人的敬仰之情。这两段主要是由作者直接发表议论,但在议论中又带有记叙的成分。例如,第五段写魏忠贤“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既说明了五人死于义的重大作用,又记叙了这个阉党魁首的可耻下场。又如第六段写“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过而拜旦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既论述五人之死所产生的影响,又记叙了五人身后的荣耀。记叙和议论水乳交融,浑然一体。本?

  ,两者紧密相连。)

  3、这篇文章还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来加强艺术效果。第一、二两段以“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的“死而湮没不足道者”和“‘草野之无闻者”同五人“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族其所为”对比;第五段以缙绅的改变初志、趋炎附势同五人的大义凛然、蹈死不顾对比;第四、六段以高爵显位者一旦抵罪后的卑贱行径同五人的英勇就义,谈笑以死对比;第六段以五人“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同假若五人“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人皆得以隶使之”对比,处处反衬出五义士美好高尚的内心世界。

7、《五人墓碑记》(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教案提供者:张含光

  教学目的:

  1、积累字词句知识。

  2、体味本文组织严谨、浑然一体的结构特色。

  3、学习本文夹叙夹议、叙议结合及巧用对比的写法。

  4、正确把握作者的思想及文章的主题。

  5、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教学重点:

  1、积累字词句知识。

  2、体味本文组织严谨、浑然一体的结构特色。

  教学难点:

  1、正确把握作者的思想及文章的主题。

  2、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先学后教法。

  3、点拨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疏通课文,积累掌握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分析理解典型的文言句式。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课前已经布置学生熟读课文,所以这节课抽学生读一读课文,听一听他们对重点词语读音的掌握,听一听学生断句的对错以及情感的把握。

  二、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自行疏通课文意思。特别要重视通假字、活用字、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和较难语句的理解或翻译。

  三、学生自主达标。

  四、达标检测。

  1、结合练习册“基础自主落实”,自主检测学习情况。

  要求:自我检测,将练习册各知识点罗列中的答案用手遮住,看自己能不能说准,然后对照答案看自己理解掌握有无偏差。也可以同桌结对,一问一答。

  2、疑难交流。

  就自己学习、检测的情况质疑,师生共同交流明确。

  3、完成练习册“基础巩固”部分。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借助课后练习第一题,梳理课文结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课文结构。

  2、分析五人的正义精神及课文主旨。

  3、讨论本文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鸿门宴”上,项羽因为害怕担当“不义”之名,终于让刘邦得以脱逃,纵虎归山,铸成大错。其实项羽真正注重的不过是一个“名”,他企图“名正言顺”的爬上帝王的宝座。其人虽不可一概抹杀,其“义”却不足为训。在我国历史上,另有一大批志士仁人,他们舍生取义,前仆后继,或藐视权贵,或为国为民,不务虚名,不图私利,他们跟项羽有着很大不同!现在我们来学习张溥的《五人墓碑记》,文中记述了颜佩韦等五人的“蹈死不顾”,会帮助我们“明死生之大”,加深对“义”的认识与理解。

  二、课前诊断

  1.本文记述的是哪五个人的事?在文中第几段出现的?

  2.他们的身份如何?

  3.他们为何而死?

  4.后人为什么要为他们修墓、立碑?

  5.作者对这五人的态度是什么?

  明确:提问的基础上归纳出本文的文意:这篇碑记中记述和颂扬了苏州市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敢于向恶势力进行斗争的英勇事迹,热情歌颂了五位烈士仗义抗暴、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对于他们“激于义而死”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肯定了斗争的重大意义和不朽功绩,进而阐明了“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道理。

  三、达标学习,具体学习课文

  1、先读课文3-4两节让学生翻译

  (1)概叙事情的经过

  (2)说说作者对五人及毛等爪牙的情感态度有何不同?

  五人:热情的赞扬他们的这正义而死,视死如归的斗争精神

  临死前:骂,谈笑以死

  死后:颜色一少变

  斗争中:送行,喊声震天

  贤士大夫:出钱收尸

  毛一鹭等人:极度痛恨批叛(被追打的狼狈与落魄之丑态

  (3)作者详细写五人的斗争经过,目的是什么?

  明确:本文以此颂扬苏州市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敢于向恶势力进行斗争的英勇精神,热情歌颂了五位烈士仗义抗暴、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

  2、学习1-2两节

  (1)、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在何处,在文中找出关键句:激于义而死

  (2)、那些富贵的人,官运亨通的人,他们患病而死,死了而埋没不足称道的,也太多了,何况(在)乡间的没有声名的人呢?唯独(这)五(个)人光明显耀,什么缘故呢?

  作者有几方面的对比?有什么作用?

  数量悬殊:以“众”和五人的数量悬殊作比;

  身份地位:以“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与野莽无闻之士比;

  死后影响:以“湮没”与“皦皦”比;

  后人态度;以一个“激于义而死”,后人“旌其所为”,立碑作记,他们虽死不朽,与另一种人“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与草木同腐。

  通过这样的对比,充分显示了“疾病而死”的无声无息,不为人道,“激于义而死”者的名声赫赫,万民敬仰。感情鲜明,更加突出了五人死得不同寻常,五人之伟大与日月同辉。

  (3)为何在废祠之上修五人之墓

  正义终压倒邪恶,歌五人之义举

  3.学习第5、6段评价五人之死的伟大意义和社会价值,揭示文章的中心

  (1)找出中心句: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2)如何揭示意义?

  五人缙绅

  思想地位素不闻诗书生于编伍闻诗书缙绅

  行为志向激昂大义易其志

  临死态度蹈死不顾,谈笑以死脱身以逃佯狂杜门

  通过对“五人”与“缙绅”,突出五人之死意义的重大和五人荣于身后的显耀,以此揭示全文中心:明死生之在,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4.第7段补叙贤士大夫的姓名,作用?

  照应文章开头。属于碑记格式的范畴。

  四、达标学习:归纳中心思想。

  1、找出课文的主旨句:“五人者,……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2、五人精神的核心是:“义”。这也是全篇的纲领,全文除了结尾一段补叙贤士大夫的姓名。(第7自然段)以外,其余1--6自然段都是扣紧“义”字展开的。(完成思考和练习一第1题)假如从思想内容的角度划分段落层次,即可如下所示:

  1、2自然段:身后哀荣,义薄云天;

  3、4自然段:勇蹈死地,义无反顾;

  5、6自然段:五人死义,义重泰山;

  文章的中心思想可归纳为:歌颂五义士“激于义而死”的斗争精神。(但这样归纳还不全面。)

  3、五义士的义举是在苏州人民反阉斗争的大背景下发生的。文章除了写五义士的义举外,还全面记叙了当时苏州人民反对阉党的暴动。所以归纳中心思想时还要加上一句:反映、歌颂了群众的伟大斗争和巨大力量。

  4、除此之外,对于甘心依附阉党的官僚士大夫的卑劣行径,作者是持批判态度的。所以,中心思想还要加上一句:批判甘心依附阉党的官僚士大夫的卑劣行径。

  总结歌颂五义士“激于义而死”的斗争精神、反映、歌颂了群众的伟大斗争和巨大力量

  五、达标学习:本文思想内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1、进步性:作者站在反对阉党,支持群众抗暴斗争的政治立场,歌颂了五义士“激于义而死”的斗争精神,同时也看到了群众斗争的巨大力量,反映歌颂群众的伟大斗争,这是很可贵的。

  2、时代局限性:

  (1)作者所主张的“义”,是站在反阉斗争的立场上,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我们现在所倡导的为人民的事业奉献一切的“正义”不可相提并论。

  (2)作者看不到明王朝衰败覆亡的趋势,寄希望于“待圣人出”以挽既倒之狂澜,这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3)作者推崇五义士的义举,却也流露出对“生于编伍”、“素不闻诗书之训”、“人人得以隶使之”的轻视态度,这种门第等级观念,表现了封建士大夫知识分子的思想局限,这又是那个时代造成的。

  六、达标学习:写作特点分析

  1、本文内容丰富,涉及面较广,但均能紧扣题意着笔。

  2、本文成功地运用了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手法。

  3、这篇文章还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来加强艺术效果。

  七、作业

  1、识记重要文言知识。

  2、完成《三维设计》练习。

  教学反思:

8、《五人墓碑记》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设计)

  永昌一中张含光

  一、课题导言:

  实施研究性学习是当前教改的一个重要课题,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贯穿于学生一切活动之中的。课堂始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因此,研究性学习是课堂学习的主要方式,课堂阅读教学实施研究性教学,必然是今后课堂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向。本设计旨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探讨新的研究性教学方式,使学生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变成自主式学习。

  二、学习任务:

  1.丰富词汇,充实词语仓库,正确、清晰、连贯性地使用文学语言,提高文学语言的使用能力。

  2.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丰富文学知识,提高文言文与鉴赏能力。

  ①走近大师:了解作者情况、创作概貌、艺术见解、创作风格等。

  ②走进作品:对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语言特色等有更深入的认识。

  ③通过对一部作品的深入研读,掌握阅读鉴赏作品的方法,增强文学修养,提高鉴赏能力。

  ④学会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作品,对作品做出自己的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并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认识和观点。

  ⑤学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查阅、分析、辨别、筛选、整理、积累、利用信息。

  ⑥关注人的生存需求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感受剧中人物的悲剧命运,在感情体验与震撼中增强生命意识,滋养人文情怀。

  3.培养兴趣,提高议论性作品的写作能力。

  三、过程和资源:

  第一课时准备阶段

  一.入课程

  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明朝末年的相关图片

  二.印发本课相关背景材料。

  1、时代背景

  明朝万历年间,用政治暴力兼并民田的情况愈演愈烈,江南是全国首富之区,情况更加恶劣。明神宗朱翊钧连年发动对外战争,大事营建宫殿,为搜括财物,他大兴矿税,通都大邑,都设税监,税监又滥用群小,布满城乡,竭力榨取、掠夺。一时间农商交困,民怨鼎沸,因而爆发多次大规模群众性的抗税、反税、惩治税监的斗争。当时江南地主阶级中一部分知识分子为了政治清明,减少社会矛盾,挽救江河日下的局面,常常在一起议论朝政。因为他们的领袖顾宪成等在江苏无锡东林书院讲学,所以这些知识分子就被称为东林党。对于当时反矿税、反税监的斗争,他们不仅同情,而且积极支持并参加。(关于东林党: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1594)顾宪成革职还乡,于无锡东林书院讲学,议论朝政,得一部分士大夫支持,形成改革派的政治集团,世称“东林党”。)

  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明熹宗朱由校即位,魏忠贤受命为司礼秉笔太监,执掌要职;后来他又兼掌特务机关东厂,加紧镇压人民和官员中的反对派,实行阉党专政。熹宗初年,东林党人在朝任职的人还较多,他们一再上疏熹宗,反对魏忠贤,反对横征暴敛,反对专制统治,要求任用贤能,关心民生,允许知识分子公开讲学,议论朝政。这些主张是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和要求的,但是由于熹宗的包庇,东林党人的斗争都遭到失败。在朝的东林党主要人物,有的被革职、贬谪,有的被逮捕酷刑致死。

  江南广大人民深受阉党之害,同情并支持东林党人。因此,当阉党在天启六年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东林党人周顺昌时,一场广大人民群众反抗阉党的暴动就爆发了。

  2、周顺昌简介

  周顺昌(1584一1626),字景文,号蓼洲,苏州吴县人。万历四十一年中进士,任福州推官(掌管州中刑狱的官)。后来进入吏部,任文选司员外郎(掌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事),他虽掌管人事大权,但仍极清廉正直。后来离京回南方时,只有“行李一肩,都门叹为稀有”。他为人正直、清廉,关注民间疾苦。像他这样的人,人民欢迎,阉党不容,被魏忠贤列名《东林点将录》(阉党捕人的黑名单)。

  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被迫害的“六君子”之一魏大中被捕路过苏州,当时请假家居的周顺昌激于大义,竟与魏“周旋累日”,还把女儿许配魏的孙子。在谈话中,切齿痛骂阉党。这事被缇骑报告魏忠贤,周顺昌终于被革职。

  周顺昌被罢官后,阉党仍不罢手,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原江苏巡抚周起元被罢官时,周顺昌曾为文送他,其中有赞美周起元,斥责阉党的话。魏忠贤获悉此事后,指使东厂特务罗织罪名,借机陷害。天启六年三月周顺昌被逮到北京,在狱中被拷打得体无完肤,仍痛骂魏忠贤如故。同年六月十七日被拷死狱中,年四十三岁。到崇侦元年才得到昭雪,谥忠介。

  3、五义士简介

  周顺昌被捕时,群众万余人尾随。一向好打不平的商人子弟颜佩韦,高举着香火,沿途呼喊:“有愿替周吏部说话的,跟我来!”他情愿自己去代周顺昌吃官司。市民马杰也一路敲梆子,号召群众。当阉党爪牙缇骑威胁群众时,马杰破口大骂魏忠贤,杨念如、沈扬也上前仗义陈词,不许东厂缇骑逮捕周顺昌。缇骑恼羞成怒,拔出利剑,扬言要割掉马杰的舌头,聚观的市民鼓噪起来,堤骑更加凶横,首先举剑扑击沈扬、杨念如。这时周顺昌的轿夫周文元也怒不可遏,夺取了缇骑的武器,同堤骑扭打起来,结果额头受伤。聚观的市民一见缇骑动武伤人,就一起鼓噪围攻,吓得缇骑们东逃西窜,有的爬上树顶,有的躲到厕所里,有的逃上屋顶。其中两个缇骑被群众打死。

  颜佩韦等五人过去互不相识,而且除周文元外,其他四人同周顺昌也毫无交往,完全是激于义愤才自发参加斗争的。五人被捕后,对自己的作为,理直气壮,毫不隐讳。七月中,苏州城里布满警卫,戒备森严,就在阊门外吊桥上,五位壮士大骂魏忠贤及其亲信毛一鹭,从容就义。临刑时,几万市民含泪同五人诀别。

  事后,为了抗议杀害五人,苏州市民曾倡议拒用天启钱达十个月之久。群众斗争的威力,惊得气焰嚣张的魏忠贤“逡巡畏义”,从此“不敢复有株治”。十一个月后,熹宗死了,魏忠贤失了靠山,畏罪自杀。苏州人民倡议公葬五位义士,一夜之间,把毛一鹭为向魏忠贤献媚而监造的魏忠贤生祠拆为平地,在它的废基上修建了五义士的墓。

  2、利用早读时间阅读课文并填写下表(此表印发)。

  (见附页)

  填写须知:

  (一)课上填不完,课下填,区长负责检查落实。

  (二)填写本表的目的:

  1.熟悉课文: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旨在让学生对小说情节有一个大概了解。

  2.展示研究方向,明确探究目标。

  第二课时课堂一般性研读讨论

  一、检查落实填表,了解学生选题情况,随时解决一般性的、共性的问题。

  (一)识记字音字形

  阉党(yãn)皦皦(jiǎo)溷藩(hùn)资财(zī)缇骑(tí)湮没(yãn)傫然(lěi)詈(lì)逗(dòu)逡巡(qūn)暴于朝廷(pù)迥然(jiǒng)

  (二)实词积累

  1.并掌握课本附录所列出的本课中的八个文言实词。

  声发易顾加遇记明;

  2、名词活用如动词:

  旌:旗的一种,表彰。例:以旌其所为。

  墓:坟墓,建墓。例:去今之墓而葬焉。

  函:木匣,用木匣装起来。例:买五人之逗而函之。

  3、古今异义的词语:

  当道:执掌政权的人。例:郡之贤土大夫请于当道。

  私人:党羽。例: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首领:指头颅。例: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眠之下。

  非常:超出寻常。例:非常之谋难于碎发。

  视:比。例: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三)虚词积累

  整理“之、其、而、则、或、即、既”等七个文言虚词的用法。

  1、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助词,提示、领起作用。

  2、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兼词,相当于“于是”。

  3、请于当道:引入动作涉及对象。

  4、夫五人之死:发语词。

  5、亦已众矣:程度副词,太。

  6、况草野之无闻者欤:语气词,较“乎、哉”为弱。

  7、独五人之曒曒:副词,只有,唯独。

  8、予犹记周公之被逮: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9、敛赀财以送其行:目的连词。

  10、则噪而相逐:偏指一方。

  11、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不久。

  12、谈笑而死:表修饰关系。

  13、颜色不少变:程度副词,稍微。

  14、或脱身以逃:有的人。

  15、轻重固何如哉:到底。

  16、是以蓼洲周公:因此。

  17、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凡是。

  18、斯固百世之遇也:确实。

  19、令五人者保其首领:假使。

  20、安能屈豪杰之流:怎么。

  21、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四)句式辨析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谁为哀者?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五)文章结构

  一(1.2)叙修建五人墓的缘由,指出五人之死的不同寻常。

  1.记叙为五人修墓树碑的缘由。

  2.指出五人之死的不同寻常。

  二(3.4)追叙苏州市民反阉党斗争的经过和五人慷慨就义的情景。

  3.记苏州市民的正义斗争和五人的壮烈牺牲。

  4.记苏州人民感念五人的从容就义,为他们收尸修墓。

  三(5.6)论述苏州反阉党斗争和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

  四(7)点出贤士大夫,照应篇首。

  (六)写作特点:

  1.叙事议论有机融合

  本文有叙有议,就全篇说,是先叙后议,一、二两段叙事(五人墓缘起、崐斗争事迹)、三段评议五人死义的重大意义,是议论部分,但叙中有议,议中有叙。一段叙述五人墓缘起后,插入一段议论,赞扬“五人之义”,然后叙五人斗争事迹,三段在称赞五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后,接叙“矫诏纷崐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的事实,以论证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议论随叙事内容而发,事实随议论的需要而叙。从二者关系看,叙五人事迹是议论的基础和根据,议论使五人事迹益见光辉,叙事与议论相辅相成,统一于“义”这一纲领之下,有机融合,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2.反复对比

  对比:⑴富贵之子、士大夫不关心国事无所作为死不足道和五人对比;

  ⑵大阉之乱变节易志的缙绅和五人的对比;

  ⑶高爵显位的辱人贱行和五人对比;

  ⑷假想五人不死于义尽其天年而毫无意义和五人之死对比。

  作用:使五人之义跃然纸上,突出展现他们慷慨死义的壮烈事迹。

  (七)精语品赏

  1、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对比之中表现出五人为义而死的难能可贵

  2、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本文的中心句,表明死生的重大意义,个人对于社会的重要。

  (八)教材指瑕

  本文将魏忠贤遣缇骑逮捕苏州东林党人周顺昌一事,定在"丁卯"(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实为“丙寅”(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之误,经学者辩正,已成定论。

  文中另一时间问题,即反抗阉党的颜佩韦等五人,从被诛至后人为其修墓合葬,"为时止十有一月",亦有误。史料表明,五人墓修墓时间,在崇祯元年(戊辰,公元1628年),"十有一月"当为"廿有一月"之误

  (九)文学知要

  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明末太仓(现在江苏省太仓县)人。晚明政治活动家和文学家。张溥自幼勤学,所读书必手抄六七遍,因此他命名自己的书房为“七录斋”。溥青年时候正是魏忠贤阉党专政,东林党人受到残酷镇压的时代。他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以继承东林为己任,结纳社会上有节气,有操守,有学识的士大夫知识分子,重视发现和推举有操守的学者,组织了爱国社团复社,成为复社的领袖。

  在文学上,针对当时士大夫空疏不学的弊病,他提出“兴复古学”的主张,同时强调“居今之世”,必须“为今之言”,“各为有用”。他写过不少抨击时政的文章,内容充实,风格朴质。曾编辑《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著有《七录斋集》等。

  本文是一篇墓碑记。墓碑记在古代文体中属于杂体。因为它必须说到死者生平中的重要事迹,要抒发作者对死者的悼念之情,有时还要由叙入议谈一点作者的感受。因此,它常常是将记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而本文又跟一般的墓碑记有所不同,有浓郁的政治色彩。

  (十)文化常识(此部分课前印发)

  1、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了解古代纪年的方法:干支纪年、帝王即位年次纪年、帝王年号纪年、公元纪年;介绍古代对月中的特定日子的称谓,“晦”“朔”“望”“既望”。

  古代纪年法

  (1)王公年次纪年:用于春秋战国时代的一种纪年方法,如:赵惠文王十六年

  (2)年号纪年:从汉武帝起,帝王即位都有年号,后就用帝王年号来纪年。如:康熙元年等。

  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可兼用,如:顺治二年乙酉四月

  (3)干支纪年:用“天干”和“地支”一一相配来纪年的方法。

  其特点是:A、天干和地支各一位组成一个纪年,如“甲子年”、“乙丑年”等。

  B、天干和地支的相配永远是单数对单数、双数对双数,不可能出现奇偶相组合。

  C、60年一循环,周而复始。

  纪年法始于汉代,与年号纪年法并用。如公元184年记为中平元年甲子。干支纪年法中的干支就是天干和地支的合称,天干共有十个,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有十二个,即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一定顺序组合,共六十单位,成为一个周期、称为六十甲子,周而复始。

  2、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了解古代的宦官制度和魏忠贤的相关情况。

  据历史学家介绍,用宦官在宫内供驱使,中外历史都曾经有过,在古代奴隶制时期的埃及,希腊、罗马、波斯等文明古国都出现过宦官,而且其活跃程度不亚于当时的中国,但上述这些国家的宦官,均较早地退出了历史舞台。而中国的宦官制度发展持续到明代,以所谓“二十四衙门”为基本主体,包括十二监,四局、八局,还陆续设立了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成为一整套完整的运作机构,中国的宦官制度产生之早,延续之久,组织之严密,影响之大是世界少见的。

  它与封建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密切的联系。帝王为了保证自己的权力,使文武百官不敢有非份之想,巩固自己的地位,必须找到一些比文武百官更能信任的忠实奴仆生活在周围,作为自己的传声筒。而在后宫中,必须考虑到性别局限,使这些家奴既能在宫中朝夕相伴,又不会影响皇帝自身的利益。要达到这个目的,只有通过阉割这种残忍的方式。历史上封建中央集权制度越完善,宦官制度也就越健全。秦朝的赵高,东汉时期党锢之祸,唐朝的高力士,明朝的魏忠贤这些例子足以说明。

  中国的宦官制度产生可以追溯到父系氏族社会时期。在父系氏族时期,长辈死后,必须将财产,权力传承给自己的后代,而不是别人的后代,他必须保证自己后代血统的纯正。在部落首长和奴隶主身边的男性家奴可以说是对自己家族血统纯正与否的重大危胁。从而就采用阉割来保证自己家族的血统纯正,这种宗法观念一直对后来的历史影响深远。

  3、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

  了解古代人物名称的书写习惯。

  a.直称姓名

  (1)用于自称。

  丘迟顿首。(《与陈伯之书》)

  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指南录〉后序》)

  (2)用于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指南录〉后序》)

  (3)用于作介绍,为人所传。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张衡传》)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柳敬亭传》)

  b.称字、号、斋名、谥号

  出于对被称呼者的礼貌和尊敬。

  (1)称字。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送东阳马生序》)

  (2)称号。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出。(《五人墓碑记》)

  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左忠毅公逸事》)

  (3)称谥号。

  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左忠毅公逸事》)

  (4)称斋名。

  蒲松龄为“聊斋先生”。

  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

  c.称官名、爵名

  (1)称官名。

  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梅花岭记》)

  (2)称爵名。

  信陵君窃符救赵

  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柳敬亭传》)

  d.称籍贯

  今南海之生死未卜。(《谭嗣同》)(“南海”代指康有为)

  e.几项兼称

  这种情况一般是先说官职、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第三课时课堂重点性研读讨论

  一、拓展训练:

  1、介绍对联相关知识:对联是我国古典文学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自产生的那天起,就在我国文学百花园中站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联的类别。

  (一)就对联上下联的语意关系上而言大至可以分为三类:

  (1)正对

  所谓正对,亦叫同类对。就是上下联的内容基本相同,它们互为关联,互为补充。比如:“春水接天长,一网收来鱼满载;东风吹地暖,千锄种下谷盈仓。”这种对联的上联与下联内容基本相同,它们互相补充,都只具有“一面性”的特点。

  (2)反对

  所谓反对,即上下联的内容相反,它们互相映衬,形成对照,使楹联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从而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比如:“藕入池中,玉管通地理;荷出水面,朱笔点天文。”刘勰《文心雕龙•丽辞》中有“反对为优”的说法,就上边的这幅对联联以“反对”方式命意言事来看,确能引人注目,其艺术效果也不同一般。

  (3)串对

  所谓串对,亦叫流水对。即上下联意思相承,把一个意思分成两句话来说,上下联紧相衔接,联贯而下的联语。比如:“要想着收咱失地;别忘了还我河山”,“一失足成千古笑;再回头是百年身”。

  上列楹联,上下联的命意顺承连串,均有珠联壁合、一气哈成之妙。

  2、根据本文的主要内容,编写对联(分区在黑板上板书):

  如:义士赴刑扬美名,大阉投缳传恶声;

  激于义匹夫得美显,畏大阉缙绅易其志。

  二、课堂讨论:针对问题,各抒己见,在讨论中深化认识。

  纵观历史,中华民族许多优秀的儿女,他们像本文中的五人一样为义献身,名垂千古。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的林则徐,有“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有“铁肩担道义,妙手着文章”的鲁迅,还有……,关于“义”你有什么见解呢?课后写成论文。

  1、与“义”有关的词语:

  舍生取义义无反顾义正词严急公好义仗义执言见义勇为

  忘恩负义背信弃义见利忘义假仁假义

  义和团义勇军义士义军正义之师

  2、古人的义:

  个人之间:知恩图报受人点水恩,必当永泉相报

  国家角度:终于朝廷勤于王事文谏死,武战死

  3、现代的义:

  个人之间:见义智为见义勇为不畏强暴知恩图报以诚相待

  国家角度:坚持正义维护正义不畏强权

  人类角度:维护和平坚持正义保护环境

  三、作业:写一篇有关“义”的小论文。

  第三课时成果交流和学后反思

  一、在学生分组讨论的基础上,分组展示他们的论文成果。

  二、学习反思:

  ●你读完作品后初步的感受是怎样的?那些你阅读中很宝贵的第一感觉,是否记在随笔上了?

  ●阅读资料时把重要的信息摘录下来了吗?比如那些可以佐证你自己的观点的材料,还有那些你打算加以辩驳的说法。(当然还包括信息出处)

  ●古语说:尽信书,不如无书。阅读的要诀是“受到启发但不被牵制”,你阅读时“质疑”过材料吗?

  ●阅读过程中是否及时地记下自己思维闪动的火花?

  ●阅读时有没有发现资源本身的错误或者缺漏?你用心辨识了吗?

  ●讨论时你及时地记下同学们的重要发言了吗?在讨论的思维碰撞中,你是否捕捉到了新的灵感?小组探究成果交流。

  【教后小记】文言文课程的学习,基础的实词、虚词、句式是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把握好这些基础,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另外,文化常识部分虽然已经不列入高考范围,但适当的了解,对同学们了解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历史社会以及对学生作文写作是非常有帮助的,所以教学中有一定的体现。在拓展讨论中的具体实施中情况有些变化,研究性小论文。学生的研究成果,虽然很多体现的是资料的整合,但也有不少独到的新观点。课后,我将这些观点进行整理,成为了我宝贵的教学参考资料。学生的研究小论文言之有据,言之有理,文中不少观点,闪耀着学生智慧的火花。

  【教后反思】关于文言文的复习,我们大多遵循教师串讲的方式,但是在教学中又发现,其实许多的讲解是不必要的,是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可是不讲又会使学生无从下手,事倍功半,所以如何对文言文课程讲授一直是困扰我们。本课中采用的形式是先学习“字、词、句”,再展开对内容的讨论。学习基础,培养学生的自习能力,教师只作适当点拨,讨论问题各抒己见,不强求答案的统一。

9、《五人墓碑记》教师版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1.给课文拟一个简要的提纲。

  第一部分:交代建五人墓碑的由来,并提出问题,发人深省,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记述苏州市民的反暴斗争以及五人死难经过。

  第三部分:高度评价,进而揭示中心。

  第四部分:补叙四位贤士大夫的姓名,照应开头。

  2.课文是如何高度赞扬五位义士的斗争精神和高尚价格的?请结合课文内容简要回答。

  一是直接赞美

  ①全文开头用了一个判断句指出其“激于义而死”,直截了当对五人死义作了赞美;

  ②描写五人临刑时的举止与死后的神色,表现其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精神;

  ③描写五人领导的一场斗争所取得的效果,赞美五人的杰出贡献;

  二是侧面烘托

  ①开篇即点明为五人修墓立碑,而且是“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意在通过五人死后给社会留下的重大反响,来突出五人“激于义而死”的意义之大,选用魏阉废祠来葬他们,是人们对五人的高度颂扬。

  ②两次提到“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和“发五十金”,足见五人的义举深受后来人的赞许,也是用贤士大夫的“激于义”来衬托五人的“激于义”。

  ③用“呜呼!亦盛矣哉!”盛赞建墓立碑的盛大和隆重,说明五人声名之皦皦。

  ④用“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和“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表现其精神动人心魄。

  三是运用对比

  ①第一、二段富贵之子、士大夫不关心国事无所作为死不足道和五人的所为对比。

  ②第五段中大阉之乱变节易志的缙绅和五人的大义凛然、蹈死之顾对比。

  ③第四、六段以高爵显位的辱人贱行和五人英勇就义、谈笑以死对比。

  ④第六段以假想五人不死于义尽其天年而毫无意义和五人之死后英名永存对比。处处反衬出无义士美好高尚的内心世界。

  3.通读全文,作者要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人固有一死,死要死得其所,要有价值和意义。就如五人,虽是普通百姓,但他们的正义行为也能对国家的政治发展产生重要作用。

  激浊扬清:揭露阉党罪行,赞美褒奖仁人志士为国为道义而正直斗争的光明磊落的品格。

  4.第二段作者特别交代时间“十有一月”,有什么作用?

  五人“激于义而死”才十一个月,是说时间不长。下文紧接着用了一组巧妙的对比:“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况草野之无闻者)都很快被时间冲刷得不留痕迹了,惟独五人声名(皦皦,反衬的效果十分显著。)

  第三自然段一开始就写到“予犹记”,体会一下“犹”字表达的意味。

  一是引出下文追述五人“激于义而死”的起因和场面;二是说明五人英勇斗争的壮烈场面和牺牲精神让人记忆犹新,难以忘怀。

  作者为什么要在第三段末尾才一一列举五人的姓名?

  明确:说明他们是“吴之民”的领袖,“激于义”勇蹈死地的杰出代表。在叙述经过之后,再具体介绍人物的姓名,更能突出赞美之意。

  5.对于“素不闻诗书之训”的平民,作者表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参考教参练习答案:作者表现的是崇敬赞美之情!正是这些“素不闻诗书之训”的平民“激于义而死”“发愤一击”,才能够遏制阉党的,才能够遏制阉党的倒施逆行。

  作者从四个方面对比,突出“素不闻诗书之训”的平民的正义品格高大形象。

  ①五人之死和“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对比,揭示五人“激于义而死”的献身意义;

  ②五人从容临难和缙绅的失节附逆对比,表现“素不闻诗书之训”的平民的刚直品格;

  ③五人之死和“高爵显位”抵罪后的丑行对比,表现五人的光明磊落和荣耀。

  ④五人之死与他们假如“碌碌而生”对比,赞扬他们死的伟大,死得其所。

  6.课文中几处对比有什么作用?参考教参练习答案

  7.全文叙、议、抒如何紧密结合,事、理、情怎样交融并茂的?

  就全篇说,先叙后议。第1-4段叙述五人墓由来和五人斗争的事迹,是叙事部分;第5-6段评议五人死义的重大意义,是议论抒情部分。具体看则叙中有议(抒),议(抒)中有叙。议论、抒情随叙事的内容而发,叙事随议论抒情的需要而展开。从二者的关系看,叙五人事迹是议论抒情的基础和根据,议论抒情又使五人之事迹益见其光辉。叙事与议论抒情相辅相成,有机融合在一起。

  8.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题目。

  士民素德顺昌,闻其逮,不胜(禁得住)冤愤。吴令陈文瑞,顺昌所拔士也。夜半叩户求见,抚床为恸。公曰:“吾固知诏使必至,此特(只不过)意中事尔。毋效楚囚对泣!”颜色(脸色)不变。语良久,令请顺昌入治装,举(全)家号恸。顺昌笑曰:“无事乱人怀也!”顾(回头看)案上有素牓①,徐曰:“此龙树庵僧属我书者,我向许之,今日不了,亦一负心事。”乃题“小云栖”三字,后识年月,投(放下,扔下)笔而起,改囚服出门。士民拥送者不下数千人。顺昌出赴使署开读,巡抚毛一鹭至署,诸生五六百人,王节、杨廷枢、刘羽仪、文震亭等遮中丞,恳(恳求)其疏救,一鹭流汗不能出一语。缇骑见议久不决,手掷锒铛于地,厉声曰:“东厂逮人,鼠辈何敢置喙(本指鸟的嘴)!”于是市人颜佩韦等前(上前)问曰:“旨出朝廷,乃东厂耶?”缇骑曰:“旨不出东厂,将谁出?”众怒,閧②然而登,丛殴缇骑,立毙一人,诸司不复相(相互)顾。《明史•魏忠贤乱政》

  (①牓,bǎng,匾额。②閧,hōng,同"哄"。)

  顺昌为人刚方贞介(刚直方正,不附权贵),疾(痛恨)恶如仇。……顺昌好为德于乡。有冤抑及郡中大利害,辄为所司陈说,以故士民德顺昌甚。及闻逮者至,众咸(都)愤怒,号冤者塞道。至开读日,不期(约定)而集者数万人,咸执香为周吏部乞命。诸生文震亭、杨廷枢、王节、刘羽翰等前谒一鹭及巡按御史徐吉,请以民情上闻。旂尉厉声骂曰:‘东厂逮人,鼠辈敢尔!’大呼:‘囚安(哪里)在?’手掷锒铛于地,声琅然(声音响亮的样子)。众益愤,曰:‘始吾以为天子命,乃东厂耶!’蜂(像蜜蜂)拥大呼,势如山崩。旂尉东西窜,众纵横殴击,毙一人,余负重伤,逾垣走。一鹭、吉不能语。知府寇慎、知县陈文瑞素得民,曲为解谕,众始散。顺昌乃自诣吏。又三日北行,一鹭飞章告变。东厂刺事者言吴人尽反,谋断水道,劫漕舟,忠贤大惧。已而一鹭言缚得倡乱者颜佩韦、马杰、沈扬、杨念如、周文元等,乱已定,忠贤乃安。然自是(从此)缇骑不出国门矣。”《明史•周顺昌传》

  1、解释上文中划方框的词语。

  2、翻译下列句子。

  1) 吾固知诏使必至,此特意中事尔。毋效楚囚对泣!

  译文:我本知道朝廷传诏使者一定到来,这只是意料中的事罢了,你们不要像楚囚一样相对哭泣。

  2) 众怒,閧然而登,丛殴缇骑,立毙一人,诸司不复相顾。

  译文:众人愤怒,一拥而上,一起殴打缇骑,当场打死一人,各官署不能相互照应。

  3) 至开读日,不期而集者数万人,咸执香为周吏部乞命。

  译文:到了开读圣旨的那天,没有约定而聚集了几万人,都拿着香为周顺昌请求宽宥性命。

幼儿园中学教案推荐 《诗词曲三首》(《观沧海》《江城子》《山坡羊》)教学案一等奖例(苏教版九年级下册) 《安塞腰鼓》复习中考复习(七年级下册) 《孙权劝学》教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教案一等奖设计(语文版九年级上册) 《春》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现代诗两首》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 主题班会“我是我的船长”(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散步》说课稿 (粤教版七年级上册) 《我的母亲》学案一等奖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诗词五首》《我理想中的学校》导学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河大版八年级上册) 《一起长大的玩具》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鄂教版七年级上册) 《云南的歌会》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荔枝图序》教学设计(河大版七年级下册)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复习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狼》导学案一等奖、教案一等奖(粤教版六年级下册) 石榴(语文版七年级必修学案一等奖设计) 独坐敬亭山教案一等奖

最新中学教案 《五人墓碑记》教案一等奖 《乡愁》教学案一等奖例 《乡土情结》教案一等奖0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学设计 《寻找理想》教案一等奖 古诗文复习教案一等奖 《珠联璧合觅佳趣》教学设计 《专题汉字》教案一等奖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案一等奖例 《金岳霖先生》教案一等奖

相关信息 五人墓碑记教案一等奖 五人墓碑记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