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教案一等奖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中学教案

《滕王阁序》教案一等奖

时间:2022-10-26 08:50:17

《滕王阁序》教案一等奖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中学教案的您有所帮助。

1、《滕王阁序》教案

  滕王阁序(教案)

  王勃

  引子

  一、中国“四大名楼”

  我们祖国这块神奇的大地上,积淀了五千年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亭台楼阁比比皆是。在众多的人文景观中,“中国四大名楼”,因其精美的建筑流传千古,更因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含义。

  那么,有谁知道“中国四大名楼”呢?与四大名楼有关的名人题诗,能例举一二吗?

  1、岳阳楼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北宋)

  2、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灏(唐)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唐)

  3、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唐)

  4、滕王阁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唐)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弟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王勃(唐)

  二、滕王阁

  滕王阁面临赣江,处于赣江和抚河交汇处。由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任都督时,于公

  元653年下令在江西南昌修建。以封号为名。

  滕王阁始建于唐代,后几经兴废,明代景泰年间,巡抚都御使韩雍重修,其规模为:三层,高27米,宽约14米。现在的滕王阁楼于1989年10月8日竣工,全楼九层,高57.5米,背城临江,占地达47000平方米。如今滕王阁已成了南昌,也是江西省的一处重要的旅游景点。

  滕王阁之所以享有巨大名声,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王勃的脍炙人口的散文——《滕王阁序》。

  三、王勃

  王勃(649~675),字子安,降州龙门(现在山西河津)人,初唐文学家。与杨炯、卢

  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与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杜甫

  王勃才华早露,六岁即善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援朝散郎。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作王府侍读,两年后因一篇《檄英王鸡》的游戏文章触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后因擅杀官奴而犯罪,父亲也受连累贬为交趾令。

  上元二年(公元675),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经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阎某在滕王阁上欢宴群僚和宾客。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了这篇著名的《滕王阁序》。

  两个月后,王勃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四、写作背景

  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二十六。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让宾客,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袖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亦是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瞿(jù惊视,惊恐四顾)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即亟(jí急迫地)宴所,极欢而罢。

  五、文体知识

  序,是写在文章前面的文字,用于说明书籍写作或出版的意图、宗旨、过程、编排体例等内容。有书序、赠序、宴集序。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骈文,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俪文的全盛时期。骈文在语言上有三个特点:

  1、讲求对仗,一般用四字句或六字句。

  2、平仄相对,音律和谐。

  3、多用典故,讲究藻饰。

  六、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顺畅朗读。

  2、研读第一节,积累文言词语知识。

  先学一

  一、顺畅朗读

  1、组内分工朗读;

  2、小组展示朗读;

  3、欣赏配乐朗读。

  要求:

  1、读准字音

  棨戟qǐjǐ   懿范yì 襜帷chānwéi

  笺jiān翼轸yìzhěn  襟jīn三江

  鹤汀tīng凫渚fúzhŭ川泽纡yū

  孤鹜wù潦水lǎo骖騑cānfēi

  绣闥tà雕甍méng舸gě

  蠡lǐ遄飞chuán睢suī

  邺yè睇眄dìmiǎn南溟míng

  阍hūn舛chuǎn赊shē

  樽zūn迥jiŏng慤què

  簪笏zānhù胜筵yán梓zĭ泽

  2、读清句读

  本文是骈文,都是偶句,字数或四或六,也有少数七字。

  (1)四字句读法(一种)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2)六字句读法(四种)

  孟学士/之词宗;访风景/于崇阿

  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钟鸣/鼎食/之家;青雀/黄龙/之轴

  谁悲/失路之人;气凌/彭泽之樽

  (3)七字句读法(四种)

  襟三江/而带五湖;潦水尽/而寒潭清

  龙光/射/牛斗之墟;宾主/尽/东南之美

  都督/阎公/之雅望

  秋水/共长天/一色

  3、读出语气

  “文以气为主”,“气”是文章的气质和品格,也是作者的气质和品格,也可以说是作品的精神和气魄。

  后教一合作探究,师生互动

  先学二

  二、理清思路

  第一节:概写滕王阁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交代自己参加宴会的原因。

  第二节:描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

  第三节:写宴会盛况,发人生感慨。

  第四、五节:自叙遭遇,说明有幸参与盛会,自当应命做诗,并当席赋诗。

  后教二合作探究,师生互动

  先学三

  三、研读第一节

  概写滕王阁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交代自己参加宴会的原因。

  1、掌握重要字词句的意义和用法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译文:滕王阁地处昔日的南昌郡,如今是洪州的都督府。天上的方位属于翼,轸两星宿的分野,地上的位置连结着衡山和庐山。以三江为衣襟,以五湖为衣带,控制着楚地,连接着闽越。物类的精华,是上天的珍宝,宝剑的光芒直冲上牛、斗二星的区域;人中有英杰,因大地有灵气,徐孺使陈蕃为他放下卧榻(徐孺留宿在陈藩特设的榻上)。雄伟的洪州城,房屋像雾一样罗列;英俊的人才,像流星一样飞驰。城池位居夷夏交界的要害之地,主人与宾客都是东南地区的英俊之才(才俊)。都督阎公享有美好的声望,仪仗远远地降临(远道来到洪州坐镇);新州刺史宇文公,具备美好的风范,他的车马在此暂留。正逢十日休假的日子,才能出众的文友聚集如云;千里喜迎宾客,良朋坐满宴席。文坛宗师孟学士,文章的气势象腾起的蛟龙,飞舞的彩凤;王将军的武库里,刀光剑影,如紫电、如清霜。由于家父在南方做官,我在探亲途中经过这个著名的地方;我年幼无知,竟有幸亲身参加了这次盛大的宴会。

  2、按要求默写原文

  (1)表现洪州地势之雄伟的语句: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2)表现洪州物产之珍异、人才之杰出的语句: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3)与会的尊贵的宾主有哪些: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后教三合作探究,师生互动

  当堂训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棨戟qǐjǐ   懿范yì 襜帷chānwéi

  笺jiān翼轸yìzhěn  襟jīn三江

  鹤汀tīng凫渚fúzhŭ川泽纡yū

  孤鹜wù潦水lǎo骖騑cānfēi

  绣闥tà雕甍méng舸gě

  蠡lǐ遄飞chuán睢suī

  邺yè睇眄dìmiǎn南溟míng

  阍hūn舛chuǎn赊shē

  樽zūn迥jiŏng慤què

  簪笏zānhù胜筵yán梓zĭ泽

  2、按要求默写原文。

  (1)表现洪州地势之雄伟的语句: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2)表现洪州物产之珍异、人才之杰出的语句: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3)与会的尊贵的宾主有哪些: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研读第二、三节。

  1、积累文言词语知识。

  2、赏析写景名句。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先学一

  一、研读第二节

  描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

  1、掌握重要字词句的意义和用法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译文:时间是在九月,时序属于三秋。地面的积水消尽而寒潭清澈见底,晚霞的余光凝聚而暮山一片青紫。整顿车马上了大路,到高耸的山岭中寻访美景。来到昔日帝子的长洲,找到仙人居住过的宫殿(滕王阁)。层叠的台阁耸立在翠绿的山上,向上直冲云霄;凌空的檐阁闪动着艳丽的色彩,向下俯视不见地面。白鹤,野鸭停息的小洲,极尽岛屿的纡曲回环之势;桂木建筑的殿堂,香兰装饰的宫室,楼阁的建筑呈现出山峦起伏的体势。打开装饰华美的小门,俯视雕饰的屋脊。山峰平原空旷,尽收眼底;河流湖泊曲折,使人看了吃惊。城中房舍遍地,有不少显赫富贵的人家;大船塞满了渡口,都是装饰豪华的船只(“舳”)。彩虹消散(“消”),雨过天晴;日光普照,天空明朗。落霞与孤雁一起飞翔,秋水和长天同为一色。暮色里归舟传来声声渔歌,歌声响彻鄱阳湖畔;寒风中大雁发出阵阵惊鸣,叫声消失在衡阳水滨。

  后教一合作探究,师生互动。

  先学二

  2、选一个你觉得描写景物最绝妙的句子,赏析其妙处。

  (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地面的积水消尽而寒潭清澈见底,晚霞的余光凝聚而暮山一片青紫。

  这两句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化之美: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这两句不仅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描写的景物也显出层次:先写近水,后写远山。

  另外,一个“寒”字体现出潭的特征,给人清爽的感觉。

  (2)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

  层叠的台阁耸立在翠绿的山上,向上直冲云霄;凌空的檐阁闪动着艳丽的色彩,向下俯视不见地面。

  仅用十六个字就形容出台阁建筑的壮丽。“上出重霄”“下临无地”,用夸张的笔法突出楼之高,水之深。

  借视角的变化,使上下相映成趣,天上地下,城里城外,相与为一,不可分离,体现了作者整齐划一的审美观。

  另外,“翠”突出山的翠绿;“飞”字描绘出檐阁高耸如鸟之欲飞,“翔”字形容檐阁色彩的艳丽。

  (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落霞自天而下,孤鹜自下而上,故曰齐飞;秋水碧而连天,长天净而映水,故曰一色。

  王勃把这种景象用对偶句来表现,描绘出一个旷远的背景:在水天一色的一片青碧之中,点缀以红霞、野鸭——红霞在天上飘动,野鸭在红霞中翱翔,造成一红一白的色彩对照;同时,无生命的晚霞与有生命的飞鸟并举,构成的画面不仅明丽,而且鲜活,有一种浑然天成之美,不愧为“千古绝唱”。

  进入滕王阁五层厅堂,迎面是苏东坡手书的千古名篇《滕王阁序》。《滕王阁序》中最著名的两句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已作为主阁正门的巨联。

  (4)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暮色里归舟传来声声渔歌,歌声响彻鄱阳湖畔;寒风中大雁发出阵阵惊鸣,叫声消失在衡阳水滨。

  这四句,凭借听觉联想,用虚写手法传达远在“彭蠡之滨”、“衡阳之浦”的渔歌和雁声,让读者对景物既有具体的感受,又能开拓视野,展开联想,构想出目力难及之景,表现出虚实相映之美。

  (5)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

  ——突出人烟之阜盛。

  3、写景笔法

  这篇骈文,摹写景物颇具匠心,字字珠玑,句句生辉,段段华彩,一气呵成,使人犹如身临其境,难怪韩愈情不自禁地称赞说:“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

  (1)注重景物的色彩变化之美。

  例句: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2)注重景物的虚实相映之美。

  例句: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2)注重景物的浑然天成之美。

  例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4)注重景物的远近层次之美。

  作者笔下,诸般景物纷至沓来,依次展现,既各尽其美,又有层次的变化。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四句写滕王阁周围景物,是近景;

  “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两句写山峦、平原的广阔和川流、湖泽的迂回,是中景;

  “云霄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长天一色。”则是水天浩淼的远景。

  笔墨由近及远地铺展开去,组成一幅有层次感和纵深感的全景图。

  后教二合作探究,师生互动。

  二、研读第三节

  写宴会盛况,发人生感慨。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文心雕龙》

  1、掌握重要字词句的意义和用法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译文:怀远俯视,胸襟舒畅,飘逸的兴致很快地飞扬。笙箫吹起,清风阵阵;歌声柔美舒缓,流动的白云也为此驻足。正如睢园竹林的聚会,杯中豪气超过了彭泽县令陶渊明;正如邺水赞咏莲花,诗中风采胜过临川内史谢灵运。良辰、美景,赏心、乐事(音乐、酒食,文章、语言)这四种美好的事物都齐备,贤主与嘉宾这两个难得的条件也齐全了。向天空中极目远眺,在假日里尽情欢娱。苍天高远,大地辽阔,令人感到宇宙的无穷无尽;欢乐逝去,悲哀袭来,我明白了盛衰命运自有定数。西望长安远在夕阳之下,东看吴郡会稽隐现在云雾之间。地势偏远而南方大海幽深,天柱很高而北极星辰遥远。关山重重难以越过,有谁同情走投无路的人(不得志的人)?流水浮萍偶尔相逢,大家都是异乡之客。怀念朝廷却不被召见,侍奉于宣室之中(回朝为官)谁知在哪一年?哎!时运不好(“济”),命里多不顺。冯唐容易衰老,李广难得封侯。使贾谊屈居于长沙,并不是没有圣明的君主;使梁鸿逃匿到海边,又岂是缺乏政治清明的时代?不过都是君子了解事情的苗头或预兆(“几”),通达的人知道自己的命运罢了。年纪愈老志气应当愈加旺盛,怎能在白头时改变初衷?境遇愈艰难意志将愈加坚定,决不能放弃自己的凌云壮志。即使喝了贪泉的水,心境却依然清爽;即使身处于干涸的车辙中,胸怀却依然乐观开朗。北海虽然十分遥远,乘着旋风还是能够达到;早晨过去了,珍惜黄昏仍为时不晚(旭日东升般的青春年华虽然已经逝去,珍惜夕照桑榆似的老年岁月并不算晚)。孟尝君心志高洁,可惜空怀一腔报国之心;阮籍为人狂放不羁,我们怎能学他车至绝路后的哭泣!

  2、成语

  物华天宝:物华:万物的精华;天宝:天然的宝物。指各种珍美的宝物。

  人杰地灵:“杰”是指有杰出才能的人;“灵”是特别美好的意思。指因有杰出的人降生或到过地方而出名。也指杰出的人物生于灵秀之地。

  胜友如云:胜友:良友。许多良友聚集一处。

  高朋满座:高:高贵。高贵的朋友坐满了席位。形容宾客很多。

  腾蛟起凤:蛟:蛟龙;凤:凤凰。宛如蛟龙腾跃、凤凰起舞。形容人很有文采。

  萍水相逢:浮萍随水漂泊,聚散不定。比喻向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

  钟鸣鼎食:钟:古代乐器;鼎:古代炊器。击钟列鼎而食。形容贵族的豪华排场。

  老当益壮:老:老年;当:应该;益:更加;壮:强壮,雄壮。年纪虽老而志气更豪壮。

  投笔从戎:从戎:从军,参军。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

  天高地迥:迥:远。形容极其高远。

  达人知命:达人:通达事理的人。指心胸豁达的人,安于命运。

  涸辙之鲋:通达事理的人。指心胸豁达的人,安于命运。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3、理解思想感情

  (1)思考,讨论:第三节写宴会盛况,发人生感慨。那么诗人抒发了哪些感慨呢?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人生苦短、个人渺小之叹息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去国怀乡之忧愁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怀才不遇之悲愤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自强不息之志向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得遇知己之欣喜

  遥襟俯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对酒当歌之逸兴

  (2)小结

  对酒当歌之逸兴

  人生苦短之叹息

  去国怀乡之忧愁

  抒情抑扬顿挫

  怀才不遇之悲愤

  自强不息之志向

  得遇知己之欣喜

  (3)如何看待王勃的思想感情?

  首先要了解王勃的际遇。他外露的才华和不羁的作风,被时人看作露才扬己、恃才傲物,因而为社会所不容。

  所以他的不遇之悲,是对社会(“盛世”)现实的控诉和揭露;他慨叹宇宙无穷,表露出对人生短暂和功业不就的感伤;他悲悼盈虚有数,表明自己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他引用众多典故,从各方面说明自己的困顿处境,既表现出嗟悲叹老的伤感和见机知命的消极,又感情急转,表明自己壮怀白首不移,清操愈厉,困而弥坚。

  这样,文笔跌宕,写失意的悲哀,成为对时代的抨击;写积极的壮怀,表现出用世的乐观。

  后教三合作探究,师生互动。

  当堂训练

  1、赏析以下句子的妙处。

  (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赏析:

  (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赏析:

  (3)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赏析:

  2、以下句子抒发了诗人哪些感慨?

  (1)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感慨:

  (2)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感慨:

  (3)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感慨:

  (4)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感慨:

  (5)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研读第四、五节,积累文言词语知识。

  2、学习写作技巧——用典。

  教学过程:

  先学一

  一、研读第四、五节

  自叙遭遇,说明有幸参与盛会,自当应命做诗,并当席赋诗。

  1、掌握重要字词句的意义和用法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晨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译文:我地位卑微,只是一个书生。虽然和终军一样年方二十,却无处去请缨杀敌(却没有机会求得捆缚南越王的长绳)。我有投笔从戎的情怀,也羡慕宗懿“乘长风破万里粮”的志向,。如今我抛弃了一生的功名,不远万里去朝夕侍奉父亲。虽然称不上谢家的“宝树”(有出息的子弟),却能和贤德之士相交往。不久我将见到父亲,聆听他的教诲。今天早晨我有幸踏上龙门,拜会各位。如果遇不到杨得意那样引荐的人,即使是司马相如,也只能抚摸着自己的得意之作而自我叹惜了;既然已经遇到了钟子期这样的知音,就弹奏一曲《流水》又有什么羞愧呢?

  哎!这样的名胜之地不常遇到,盛大的宴会难以第二次碰到。东晋名士的兰亭宴会已经过去,西晋石崇的梓泽也已成了废墟。有幸接受阎公的恩典,参加这样盛大的饯别宴会,临分手之际,作此序相赠;至于登高作赋,这就指望在座诸公了。我冒昧地尽我微薄的心意,怀着恭敬的心情写作这篇短序;我已写成了四韵八句,诸位都按各自分到的韵字赋诗。请诸位尽情发挥自己潘岳,陆机般如江似海的才能吧!

  3、相关资料

  传说当时诗人王勃探亲路过南昌,正赶上阎都督重修滕王阁后,在阁上大宴宾客,王勃当场一气写下这篇令在座宾客赞服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即《滕王阁序》)。

  王勃作序后,又有王仲舒作记,王绪作赋,历史上称为“三王文章”。

  后教一合作探究,当堂训练。

  先学二

  4、赏析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1)解说

  壮美的滕王阁俯临着江边的沙渚,

  佩玉鸣,驾铃响,歌舞已经结束。

  雕花的栋梁晨光中缭绕着南浦的白云,

  彩绘的朱帘暮霭里卷收起西山的阵雨。

  阴云投影深潭,每日里悠悠飘游,

  人物换,时光移,已过了几度春秋。

  楼阁中游乐的滕王如今又在哪里?

  栏槛外大江水却依然寂寞地奔流!

  (2)解题

  全诗采用的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其中前四句写景,描写的是滕王阁的位置以及人们在滕王阁上宴乐的情景和滕王阁周围秀美的自然景色;后四句抒情,抒发了对物换星移、时光流逝、生命不能长存的叹息。整首诗的风格是含蓄哀婉低沉,最能表现这种风格的诗句是槛外长江空自流。

  二、总结

  清代文学批评家李扶九在《古文笔法百篇》中将《滕王阁序》定为华丽风格的典范,主要表现为:

  1、字句排偶对仗,修饰词藻;

  2、写景铺陈开阖,笔法多变;

  3、抒情抑扬顿挫,一唱三叹;

  4、大量运用典故,增强效果。

  这篇序文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而运用的手法又有所不同,有的是明用,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有的是暗用,如“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有的是正用,如“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有的是反用,如“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典故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除了有加强论证的作用外,还能以古比今、借古抒怀(写人喻己),使文章内容充实,联想丰富,语言简练,风格典雅。

  三、课文诵读欣赏

  后教二合作探究,师生互动。

  当堂训练

  1、背诵全文。

  2、全诗采用的是的表现手法,其中前四句写景,描写的是

  的景象;后四句抒情,抒发了

  的感情。整首诗的风格是,最能表现这种风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教学后记:

2、《滕王阁序》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三)

  王长福

  三维教学目标:

  1、了解骈文的文体特点。

  2、积累“故、尽、属、即”等实词的义项和“且、矣”等虚词的用法。

  3、理清文章的脉络,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法。

  4、玩味本文优美的语言,理解作者复杂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①文言实词和虚词意义、用法的积累与整理;

  ②体味文中写景状物的句子内涵及创设的意境;

  ③深入理解文章,诵读全文;

  ④揣摩文中多处用典,体会其中的寓意。

  教学方法及手段:

  A、诵读法B、分组讨论、探究法C、多媒体影像设备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重点:

  整体感知序文内容,整理并积累文言字词及句式。

  一、导学新课

  1、影像展示,设问导入

  【播放影像资料——四大名楼】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鹳雀楼

  ——这些古代名胜建筑均有传世美文。请同学激活大脑中的记忆,说说有哪些文人墨客写下了赞誉的诗文?

  【多媒体课件展示】

  岳阳楼—《岳阳楼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黄鹤楼—《黄鹤楼》—崔颢—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鹳雀楼—《登鹳雀楼》—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滕王阁?

  ——板书:

  滕王阁序唐•王勃

  2、关于王勃和他的《滕王阁序》

  ①王勃(公元650-675),英才早逝的年轻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为振兴初唐诗坛,转变魏晋形成的萎靡诗风,促进近体格律诗的成熟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其有众多的传世佳作和名句,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又如本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

  ②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

  王勃于上元二年(675)秋,前往交趾省父,路过洪州(今南昌),恰逢洪州都督阎公于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借此一展才情,祈望大志得申。(有人称此文为王勃的“投名帖”,盼望得到赏识。)

  二、整体感知全文

  1、播放配乐朗读《滕王阁序》MTV【多媒体影像显示】

  ——关于骈文的小知识:骈文,又称骈俪文,多以四、六字句为主,也称“四六文”。骈文讲究对偶,注藻饰、用典。

  ——本文全篇以四六句为主,杂以六四句、七字句、六字句、四字句等,要把握好全篇的朗读节奏。

  2、师作范读并做长句停顿指导

  ——句读指导示例:

  A、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B、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C、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D、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3、整体内容理解点拨

  前三段:登滕王阁观赏风光

  中间一段:承上启下

  后三段:临滕王阁抒写情怀

  4、学生随课文录音一起读文

  三、讨论整理文言知识点,促进课文理解

  1、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初步理解文本;

  2、分组讨论并整理文言知识点

  ①第一小组整理本文古今异义的词

  ②第二小组整理词类活用

  ③第三小组整理本文的文言句式

  ——部分示例:【多媒体课件显示】

  古今异义:北海虽赊,扶摇可接(远——赊欠)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处境困窘——贫困)

  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迎接——言行迎合别人)

  俨骖騑于上路(高高的路——动身)

  词类活用:目吴会于云间(名词作动词,看、望)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名词作状语,像雾一样)

  文言句式:童子何知(宾语前置)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宾语前置)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介词结构后置)

  都督阎公之雅望(定语后置,“之”标志性助词)

  四、梳理文章内容和思路

  1、讨论并明确各自然节的内容

  第一节:故郡新府——“故”、“新”

  第二节:访阁所见——色彩、造型(风光篇)

  第三节:登阁见闻——建筑、声音

  第四节:兴尽悲来——承上启下(过渡)

  第五节:表信念——不甘沉沦

  第六节:言志向——投笔从戎(抒怀篇)

  第七节:诉心愿——渴盼提携

  2、明确思路(要点板书):A、写景抒情

  B、“四美具,二难并”统领全篇

  五、课时小结

  【投影显示一】欧阳修《新唐书•王勃传》记载:“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沆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

  【投影显示二】王定保《唐摭言(卷五)》记载:“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报云‘落霞与孤鹜齐飞,长天共秋水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师述: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使王勃赢得了“天才”之誉;但是,《滕王阁序》的美不仅在于此……

  六、课后作业

  1、进一步整理本文的字词;

  2、逐段(重点揣摩前三段)赏析,理解文中的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

  第二课时

  课时重点:研读第1-3段,理解文中的景物描写。

  一、文体特点导入

  1、本文属于骈体文,多用四六句,亦多对偶句式,用词工整,注重藻饰(词语华美)。

  2、本序为《滕王阁诗》前的序言,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这里应为赠序。(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王勃前往交趾县省父,恰逢滕王阁盛宴,名流云集,王勃挥毫作赋一展才华。

  当王勃吟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后,宴会主人都督阎公拍案叫绝……

  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滕王阁的优美风光中——

  二、合作学习第一部分(前三节)

  ——风光篇

  (一)、研读第一自然节

  1、学生自读本节文字,并疏通文句

  ——开展讨论交流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洪都的地理环境、人文景观

  2、师生合作,整合理解【多媒体课件显示】

  豫章故郡历史悠久

  洪都新府面貌一新

  星分、地接

  三江、五湖位置优越

  雄州雾列阎公雅望

  夷夏之交宇文懿范

  俊采星驰人才辈出胜友高朋

  东南之美学士将军

  ——明确(板书):地势雄伟、物产珍异,人才杰出、宾主尊贵

  (二)、研读文中的写景文字

  师述:少年失志的王勃,此次南下省亲,幸遇滕王胜宴,面对名流云集,自然要有所显示其才华之高。据说,王勃写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意在夸耀女婿孟学士的阎公不禁为之拍案叫绝。

  “落霞”一句实为写景之经典名句。

  探究1:“落霞”二句写景之妙趣。

  “落霞”对“秋水”,“孤鹜”对“长天”,这两句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对仗工整贴切,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从文意上理解,秋水长天,水天一色,两相衬映,落霞流金,自上而下;孤鹜凌空,自下而上。

  意境开阔高远,情致深婉飘逸,充满了喜悦、欢畅、旷达的意蕴和情调。

  这是一幅大自然和谐、优美相融合的秋暮水墨画面,千百年来盛传不衰,可谓“千古绝唱”。

  师述:王勃在下文更是以“四美具,二难并”,表达对滕王阁周遭美景、胜宴场面的赞美。

  探究2:王勃所言“四美具”的内涵。

  ①学生齐读第1、2、3自然段。

  ②思考:王勃所言“四美具”在文中指什么?

  ——交流明确:“四美具”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分组讨论

  【多媒体课件显示】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中秋时节)

  A、“良辰”的体现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喜逢假日)

  “潦水尽”“寒潭清”(雨后傍晚)

  一组美丽的意象:潭水、山峦、楼阁、

  鹤凫、山原、落霞、孤鹜、秋水、

  渔舟、雁阵……

  B、“美景”的体现一组鲜亮的色彩:清、紫、翠、丹

  一组多样的动作:上出、下临、扑地、

  弥津、齐飞、唱晚、惊寒

  一串悦耳的音符:钟鸣、渔歌、雁声

  C、“乐事”的体现阎公设宴、躬逢胜饯

  ——师述:如此“良辰、美景、乐事”,岂能不“赏心”?那么,王勃的“赏心”之感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讨论后,明确)

  D、“赏心”的体现风光之美、宴饮之欢

  探究3:品味一组写景的句子。

  句一: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交流,明确要点):这两句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了秋日景物的特征。可谓“写尽九月之景”。

  句二: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交流,明确要点):这四句借不同视角,写出了上下浑成之美:上联写出了阁前仰望,群峰竞秀、耸入云霄之势;下联写出了阁前俯看,滕王阁凌空而起,“流丹”写出了倒影之美,“无地”写出了悬空之感。

  句三:“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就冈峦之体势。”“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

  (交流,明确要点):作者采用恰当的方法,犹如电影的拍摄技术,由近及远,构成一幅富有层次感和纵深感的全景图,写出了远近变化之美。“鹤汀凫渚”四句写阁四周景物,是近景;“山原旷其盈视”二句写登阁所见山峦、平原和河流、湖泽,是中景;“闾阎扑地”四句则写远景。

  句四: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交流,明确要点):“渔舟唱晚”四句,即凭借听觉联想,用虚实手法传达远方的景观,使读者开阔眼界,视通万里。实写虚写,相互谐调,相互映衬,极尽铺叙写景之能事,尽现虚实相衬之美。

  探究4:王勃之言“二难并”,何以见得?

  ——结合注释,并联系第一自然段思考

  ——提问交流,师作明确:①“二难”指贤主、嘉宾。

  ②“二难并”意指自己既遇阎公、宇文这样的“贤主”,又遇胜友高朋、孟学士(文)、王将军(武)等。

  ——师述:如此天赐良机,不知王勃等了多久,岂能错过?(欲知王勃在“滕王阁”这个舞台上还将会有怎样的表现?且看下节课分解!

  三、课堂小结

  文章前三段从滕王阁的背景(洪州的人文历史、地理位置)到滕王阁的风光,既写出了人文景观之美,又见王勃才华横溢,还体现出骈文重藻饰的特点。

  四、课后作业

  1、熟读前三段,并背诵。

  2、自主学习后四段(抒怀篇)。

  第三课时

  课时重点:理解作者抒发的复杂情感,体会本文用典的意蕴。

  一、导入本课时内容

  1、检查对前三段的背诵情况

  2、师作背诵点评并导入本课时内容:

  一篇《滕王阁序》可谓是王勃大才的集中展示,其才大、志高、情深,在文中得以淋漓尽致的再现。

  文章前三段的“风光篇”,可见其“大才”;那么,失意不得志的王勃又是怎样抒发他的“大志”呢?

  二、合作学习第二部分(第4-7节)

  ——抒怀篇

  (一)、研读第四自然节

  1、学生齐读本节文句

  2、指生译解本段文句

  3、思考:本段主要写什么?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学生讨论

  ——交流明确并作要点板书:宴饮之乐—(过渡)—人生之悲

  【多媒体课件显示】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心情好

  爽籁发清风生,纤歌凝白云遏氛围浓

  宴饮之乐气凌彭泽之樽,光照临川之笔品位高

  四美具二难并,中天暇日时机佳

  承上

  启下

  宇宙无穷、盈虚有数人生无常

  人生之悲望长安、目吴会,极深高远报国无门

  失路之人不见、他乡之客何年怀才不遇

  (二)、研读第五自然节

  1、找一组同学齐读本段(师生互动,提出齐读中的不足)

  2、再找一组同学串解本段文字(采用“接龙”的方法)

  3、讨论:从“抒怀”的角度看,本段中王勃针对上文的“悲”,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学生交流

  ——师作明确并板书:表信念——不甘沉沦

  【多媒体课件展示】

  冯唐、李广君子见机

  列举先贤以自慰贾谊、梁鸿达人知命

  表信念不甘沉沦

  老当益壮、穷且益坚追赶时间

  直抒胸臆而自励扶摇可接、桑榆非晚超越空间

  (三)、研读第六自然节

  1、师述导学本节文字:王勃胸怀大志,不甘沉沦,要学“孟尝高洁”,不学“阮籍猖狂”。面对现实,面对阎公,面对这一帮“胜友”“高朋”,他大言“不坠青云之志”,意在何为?

  2、师范读本节文句,请学生听读后用简洁的词语概括

  ——学生交流

  ——师作明确并板书要点:言志向——投笔从戎(报国)

  【多媒体课件显示】

  对比:微命书生—请缨投笔志向大

  言志向用典:巧接芳邻—喜托龙门机会好报国

  用典:自况相如、俞伯牙才华高

  3、学生诵读本节文字,加深理解。

  (四)、研读第七自然节

  1、学生齐读本节文字

  2、结合注释,指导学生译解本节文字;并思考王勃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诉求?

  ——讨论交流

  ——师作明确并板书要点:诉心愿——渴盼提携

  【多媒体课件显示】

  胜地不常、盛宴难再—兰亭已、梓泽墟(一切都将过去)

  诉心愿(投名帖)

  幸承恩、是所望—敢竭鄙怀、请洒潘江(期望群公提携)

  (五)、梳理第二部分的情感发展脉络(板书要点)

  宴饮之乐

  (风光篇)抒怀篇不甘沉沦

  人生之悲投笔报国

  渴盼提携

  三、探究:本序与《滕王阁诗》的内在联系

  1、多媒体展示王勃的《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2、学生反复诵读,体味《序》与《诗》的内在联系。

  3、师述:《滕王阁序》和《滕王阁诗》是同时创作的,《滕王阁诗》附于《滕王阁序》后,序末“四韵俱成”一句中的“四韵”即指《滕王阁诗》。

  ①《序》与《诗》都写到了诗人的感慨:《序》中,先喜后悲,抒发了人生感慨;《诗》中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的怅惘。

  ②《序》与《诗》所表达的感慨的丰富度不同:《序》细腻地抒写了王勃的人生之悲,既有报国无门的济世之悲,也有怀才不遇的失意之悲,也有处境艰难的困顿之悲,还有盛宴难再的离别之悲;而《诗》所表达的人生感慨要单一些,主要是人生盛衰无常的怅惘。

  ③《序》与《诗》写景状物的细腻程度不同:《诗》限于诗,不能像序文那样,大开大合,纵横出没,既写滕王阁的地理位置、形势及其胜景,还写洪州的物产与文化以及滕王阁欢宴的盛况。

  尽管《诗》在内容上不如《序》丰富,但这并不能小视《诗》,不能只知序而不知诗。《诗》本就是《序》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有着《序》不能替代的艺术价值。一方面,只有参读附于诗前的序文才能更深地把握《诗》的内蕴;反过来,只有注重《诗》的细细品味,我们才能对《序》有个深刻的把握,才能对才华卓著的王勃有个全面的了解。

  四、拓展:突破难点——本文多处用典

  1、师述:《滕王阁序》作为王勃生命的绝唱,韵文的高标,而传颂千古。这篇序言立意积极、辞采华美、用典丰实,生动感人。用典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和亮点,全文八百来字,用典多达四十二处。用典即用古人古事来委婉表情达意。

  2、师生合作,探索本文用典处的意蕴

  【多媒体课件显示】

  含蓄蕴藉精练典雅

  ——例说《滕王阁序》的用典艺术

  ………………

  五、课时总结

  1、本文的主旨情感:初唐文人都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理想,以及勇于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王勃也不例外。但王勃更“伟岸”之处在于,面对人生困境,王勃的理想更加坚定,斗志更加昂扬,他以飞翔的姿态定格在滕王阁的秋水长空之间。

  2、本文的写作特色:本文以记叙为线索,把写景与抒情融为一体,前半部分侧重抒情,以华丽的文笔,写壮美景色,神采飞扬;后半部分侧重抒情,以跌宕之笔,写悲壮情怀,反复曲折,真挚深切。全文辞采华美而清新流畅,多用典故而自然贴切,充分发挥了骈体文的长处。

  六、作业巩固

  1、熟读全文,完成指定背诵片段。

  2、把你最喜欢的句子改写成一小段散文,体会《滕王阁序》的山川美景,发贴在学校的bbs上。

  3、比较阅读《滕王阁序》与《兰亭集序》。

  附:相关链接

  含蓄蕴藉精练典雅

  ——例说《滕王阁序》的用典艺术

  《滕王阁序》一文大量运用各类典故,或以古比今,或借古抒怀,极大的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文中,典故的运用手法有正用、反用、明用、暗用、连用等类型。

  一、正用。指作者从典故的正面意义出发取用史实,以利于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用典方式。例如:“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文中援引这个典故,是为了说明在座的嘉宾好比是当年聚集在睢园(梁园)里的文人雅士一样饮酒赋诗,他们豪爽善饮的气概超过了陶渊明。又如“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作者借典故含蓄表达自己象陆机一样才气高旺,也流露出仕途坎坷,报国无门的感慨,是作者当时对政治前途伤心失落情绪的真实表现。再如“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作者以伯牙自比,传达出际遇阎都督的欣喜和被举荐的期盼。

  二、反用。指作者从典故的反面意义出发取用史实,以利于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用典方式。例如:“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句中“南溟”指南方的大海,典出《逍遥游》;“天柱”指传说中的擎天之柱,典出《山海经》。这里作者以广漠的宇宙衬托人生的渺小,从而引发下文的感慨。又如“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中“帝”指天帝,与“宣室”相对称,都暗指当朝皇上。作者借助典故慨叹自己难以接近皇上建功立业,同时巧妙地为下文“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作铺垫。

  三、明用。指作者对典故作出较为明显的改造与变换,以利于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用典方式。例如:“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虚;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天柱高而北辰远”等句中的用典即属明用典故。以上明用的典故,实现了表达上“意婉而尽,藻丽而富,气畅而凝”(刘勰《文心雕龙》语)的效果,可谓言简意丰。又如“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句,作者暗用成语“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之典故,比喻开始有损失,后来终于得到胜利;年轻时荒废了,年纪大后努力还不迟。

  四、暗用。也称为化用,指作者把典故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以利于表情达意的一种用典方式。例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孟尝高洁,空余抱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等句,作者巧妙化用,或事或语,而典故中所蕴涵的却是他不为当世所用的自怨自叹,字里行间作者强行振作、不甘颓废的信念表露无遗。又如“请洒潘江,各倾陆海”句,作者借用钟嵘《诗品》:“陆(机)才如海,潘(岳)才如江”意,来形容在场宾客的奇异文采。其实,这也是对自己卓越才华的含蓄肯定和委婉言表。

  五、连用。指作者为了加强思想感情的表达,在一句之中连续运用多个典故的一种用典方式。例如:“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句中连用四个典故,非常恰当地表达出了年轻的王勃受宠若惊而又自怨自艾的复杂心理;而且这几个用典或正或反,给人以一气贯之的畅快淋漓之感。又如:“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句中连用三个典故,意在说明自己跟终军的年龄相仿,却没有请缨报国的门路,羡慕宗悫乘风破浪的远大抱负,所以怀有投笔从戎的志向。

3、《滕王阁序》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习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

  2.掌握写景方法。

  3.了解骈文的两大特征——对偶与用典,积累文化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指导诵读,注意停顿,通过诵读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

  通过赏析,掌握对偶和用典在课文中的使用

  三、情感与价值观

  1.体味山川美景,欣赏千古名句,感受音韵美感,领受美的熏陶。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豁达、不甘放弃的情怀。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实施策略预设

  1.精讲课文,侧重情感;诵读课文,融入情境;

  2.名句赏析,感受美景,学习永不放弃精神;

  3.美图熏陶,散文改写,陶冶情操,开阔胸襟。

  教学重难点

  1.注释,疏通文意,体会骈文特点。

  2.指导诵读,注意停顿,通过诵读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字词,疏通大意

  二、知识背景导入

  1.江南三大名楼

  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号称江南三大名楼,有联赞曰:“洞庭月,衡岳云,巫山雨,波撼气蒸,揽天下风光,堪称独步;崔灏诗,范相记,王勃序,两楼一阁,数江南文物,各有千秋。”

  2.介绍作者

  王勃生于公元650年或649年,字子安,龙门人(今山西河津人),6岁善文辞,构思无滞,词情英迈。9岁鉴赏力超群,得颜师古注《汉书》,读而作《指瑕》以正其失。史载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道祥赞为神童,并向朝廷表荐,而王勃对策高第,被授朝散郎。到17岁时就做了沛王李贤征的王府侍读。可是,种种打击却接二连三地向他袭来。大约做王府侍读一年多的时候,他因为“戏为《檄英王鸡》”一文,竟然被唐高宗怒逐出府,这时他很失落,随即出游巴蜀。到他22岁时,他好容易又得补为虢州参军,可是又因为“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于是,他又犯下死罪,所幸遇上大赦天下才得以免除灾难。可是,他的父亲王福畤因此受到牵连,被贬为交趾令(今越南河内)。大约26岁时,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没想到在渡海时溺水,最后惊悸而死。

  王勃的一生,首先叹其英年早逝。其次,他一生多有不得志者,其内心应当是时有不平,或者愤怒悲凉,或者又心存幻想,渴望着自己能够大展鸿图。

  3.作序的背景

  就在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的途中,适逢九月重阳之日,王勃途经洪州(现在的江西南昌),正赶上洪州都督阎某人重修了名楼滕王阁,于阁上欢宴群僚和宾客,借以标榜政绩。

  王勃面临那“群贤毕集”的场面怎么能不感慨万千?当时,他孤身作客,内心戚戚,自然是感到压抑而难以兴奋,如果能够让他一吐胸怀,或许他会欣然命笔的。

  三、解题

  1.介绍“序”

  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2.介绍“骈文”

  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第一是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第二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第三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四、预习检测

  强调:

  通假宇:①所赖君子见机(“机”通“几”,预兆。

  ②俨骖騑于上路(“俨”通“严”,整齐的样子)

  ③云销雨霁,彩彻区明(“销”通“消”,消散)

  古今异义:

  ①穷且益坚(穷:困厄,处境艰难。今常用于穷困的意思。)

  ②盛筵难再(再:第二次。今相当于“又”)

  ③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学士,掌管文学撰述的官。今常用来指学位)

  ④阮籍猖狂(猖狂,狂放,不拘礼节;今指狂妄而放肆。)

  ⑤千里逢迎(逢迎,迎接;今指说话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

  ⑥童子何知(童子,谦辞,晚辈,后生;今指儿童。)

  ⑦彩彻区明(彩,日光;今指彩色。)

  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雾”“星”均为名词作状语,译为“像雾一样”“像星一样”。

  ②上出重宵,下临无地“上”“下”均为名词作状语,译为“向上”“向下”。

  2.名词作动词

  ①一言均赋“赋”,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铺陈”。

  ②目吴会于云间“目”,名词作动词,用眼睛看

  ③烟光凝而暮山紫“紫”,呈现出紫色

  ④梓泽丘墟“丘墟”,成为荒丘废墟

  3.名词的意动

  襟三江而带五湖“襟”“带”均为名词的意动用法,分别解释为“以……为衣襟”和“以……为束带”。

  (二)形容词的活用

  ①四美具,二难并“美”“难”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美”指“美好的事物”,“难”指“难得的人”。

  ②宾主尽东南之美“美”指俊杰

  (三)使动用法

  ①徐孺下陈蕃之榻下,使……放下

  ②腾蛟起凤腾,使……腾空;起,使……起飞

  ③川泽纡其骇瞩骇,使……吃惊

  ④屈贾谊于长沙屈,使……受屈

  ⑤窜梁鸿于海曲窜,使……逃匿

  五、通读全文

  1.通读课文,把生字找出来,看注释注音。

  2.播放朗诵视频,指导诵读方法。

  明确:1.把握节奏2.捏准情感。

  ①四字句的读法有“二二式”。

  ②六字句的读法大致有五种:“三三式”;“一四式”;“二二二式”;“二四式”;“一二三式”。

  ③七字句大致有四种读法:“三四式”;“二一四式”;“二三二式”;“二二三式”。

  四字句的读法只有一种模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六字句的读法有五种模式:

  (1)孟学士/之词宗;访风景/于崇阿。

  (2)临/帝子之长洲;穷/岛屿之萦回。

  (3)钟鸣/鼎食/之家;谁悲/失路/之人?

  (4)响穷/彭蠡之滨;气凌/彭泽之樽。

  (5)抚/凌云/而自惜;幸/承恩/于伟饯。

  七字句读法有四种:

  (1)、襟三江/而带五湖;潦水尽/而寒潭清。

  (2)、龙光/射/牛斗之墟;宾主/尽/东南之美。

  (3)、都督/阎公/之雅望。

  3.齐读课文。

  六、小结

  本节课梳理清楚了字音词义,进一步丰富了文言知识。再就是,掌握好了文章的朗读节奏,控制好了朗读情感,进一步提高了课文朗读水平。

  七、作业

  《学海导航》之“基础训练”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导入

  二、整体把握全文脉络框架

  1.探究文章的情感脉络

  从文章中找到透露作者情感的句子,然后加以疏通即可。

  分小组探讨,教师引导,明确:兴——悲——欢。

  2.概纳段意

  分小组探讨,教师引导,明确:

  第一部分(1)概写洪洲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第二部分(2)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

  第三部分(3—4)写宴会的盛况,抒发人生的感慨。

  第四部分(5)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

  三、合作探究,赏析名句

  赏析如下句子,或探究其写景方法,或分析其情感取向。

  ①“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展示美图ppt)

  评析:“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色彩变化之美)

  ②“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展示美图ppt)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该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上下混成之美)

  ③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展示美图ppt)

  渔船唱着歌傍晚回来,歌声响遍鄱阳湖畔;排成行列的大雁被寒气惊扰,叫声消失在衡阳的水边。此句,即凭借听觉联想,用虚实手法传达远方的景观,使读者开阔眼界,视通万里.实写虚写,相互谐调,相互映衬,极尽铺叙写景之能事。(虚实相衬之美)

  ④“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分析其情感取向)

  评析:这是全文中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历来有志之士对自己的理想总是能尽量克服一切困难执着地追求,即算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东汉马援云:“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王勃在此化用,强调“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王勃此时怀才不遇,仍有这般情怀,确实难能可贵,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四、小结

  本节课,概纳了文章的结构大意,疏通了文章情感脉络,了解了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从微观而言,对名言名句也做了赏析。总之,结构框架,情感经络,宏观微观,都做了全面的剖析。

  五、作业

  背诵课文二、三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背诵检测

  二、欣赏美丽图片导入(PPT)

  三、用散文化语言改写二三自然段。

  注意写景方法,遵循其特点。力求语言优美,景致大气,明朗开阔。

  四、赏析语言特色

  分小组探讨,教师引导,明确:

  1.工整的对偶句式错落,节奏分明。对偶句式繁多,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等。全文以四六句为主,杂以六四句,七字句。显得参差,富于变化。读起来,节奏分明,有一种很强的音乐美。

  2.骈俪藻饰,辞采华美。

  全文用词艳丽,色彩丰富,流光溢彩,气韵生动。

  3.运用典故,简练含蓄

  加强论证,叙事抒情,而运用的手法却有所不同。有明用,有暗用。加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使课文内容充实,联想丰富,语言含蓄、典雅而又精练,加强了文章表达效果。如:

  ①“冯唐”“李广”∕“贾谊”“梁鸿”→慨年时易往,功业难成,流露出嗟卑叹老的伤感和见机知命的消极心理(明用)

  ②“贪泉”“涸辙”→身处逆境,犹乐观开怀(暗用)

  ③“孟尝”∕“阮籍”→反衬自己坚定意志(正用∕反用)

  ④“终军”→表示请缨无路

  ⑤“北海”“东隅”→不甘沉沦

  ⑥“宗悫”→表投笔从戎、乘风破浪的志向

  ⑦“杨意”“凌云”∕“钟期”“流水”→感怀才难用、知己难遇

  五、朗诵

  注意语气语调,把握好情感。喜则声高气扬,怒则声疾气足,优则声低气缓,爱则声柔气徐。

  六、小结

  本文,用词丰富,手法多样,情景相生,文情并茂。故韩愈称赞说:“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再就是,本文作者那种不敢沉沦,不言放弃,勇于进取,积极奋进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七、作业

  完成《血海导航》之“拓展训练”

  板书设计

  景美:明朗开阔上下浑成之美

  虚实相衬之美

  色彩变化之美

  远近变化之美

  教学反思

  《滕王阁序》是千古至文,语言精致凝练、华美工巧,情感千转百回、荡气回肠,令人仰卧吟唱,爱不释手。美是美,但是怎么教学呢?从哪里入手?有的人说从情感入手,有的人说从朗诵入手。但是如果不了解文意,一切都是扯淡。要知道此文有很多典故,如果不加以疏通的话,对于很多学生而言,犹如天书晦涩难懂。所以我觉得此文教学可以从文意梳理入手,文意是基础;接着情感,情感是脉络;最后朗诵,朗诵是升华。

  就这样,文章的教学,我是按部就班地进行。第一步文意疏通。先让学生自学,然后检测。检测翻译,检测文言知识,最后归纳总结。基础做得踏踏实实,一丝不苟。第二步情感梳理。这个其实不难,可以让学生从文中找到表示情感的语句,然后加以梳理即可。学生会很快找到这些较有代表性的句子:“遥襟甫畅,逸兴遄飞”;“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经过提示,一条感情线索就梳理出来了:兴——悲——欢。接下来的教学就简单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这样的情感变化说明了什么?经过合作探究,结合相关的背景介绍,学生的脑海中会不断地明朗起来。因为“四美具”、“二难并”,良辰美景,佳人盛筵,所以“遥襟甫畅,逸兴遄飞”。但是这种畅快的情感只是暂时的,对于封建孺子而言,不能宦途通达,建功立业,都是“失路之人”。这种失路之人,只能临渊羡鱼,“望长安于日下”。期盼朝廷眷顾,却遥遥无期。悲愤之情油然而生,想起了李广,忆起了贾谊,似乎英雄失路是种普遍现象,悲悯之情,直干云霄,感天动地。至“所赖”一句,情感为之陡变。再到“老当益壮”几句,勉励同仁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情感由消沉而奋起,由低沉而高涨。接着又以“大鹏”作比,表明凌云之志,又用“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警句,表明自己信心未泯。同时,又反用“贪泉”“涸辙”、阮籍之典,说明处困顿而情操不移,壮志弥坚。作者就是如此展示了其抑扬升沉的情感发展轨迹,披露了交织于内心的希望与失望,追求与痛苦,奋进与失意的复杂情感。最后一步,就是朗读了。朗读要把握好停顿,本文是骈文,字数或四或六,间杂少数七字句。找好示例,划好节奏,分门别类,举一反三,力求读准。朗读要抑扬顿挫,随情感变化而变化。起承转合,起落有度。朗朗读书声,洋溢的是陶醉的心灵。

  这样两节课下来,自己觉得较为轻松,自己和学生沉浸于课文之中,时而悲伤,时而奋起。悲伤的是一颗不甘的灵魂,奋起的是一座不屈的丰碑。

4、《滕王阁序》优秀教案及课后反思

  黄丽娜

  教材分析:

  1、《滕王阁序》描绘了滕王阁周围的景色和宴会的情况,抒发了作者的怀才不遇之情和不懈追求的冷云壮志。

  2、本文是《滕王阁》的序文,是一篇典型的骈体文,此类文体的特点是以对偶为主,注重辞采、句法整齐,多用典故、讲究声律、典雅华美。

  学情分析:

  1、本文要求背诵部分段落,在诵读过程中,学生能够抓住关键字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变化。

  2、全体同学可以借助工具书及课文注释了解文中所引用的典故意识。

  3、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艺术手法,赏析、品味、优美的骈句。

  4、在必修一的表达交流中已经学过对联的基本知识,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可以结合文章内容,或者自己描写家乡某个景写一幅对联。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及骈文的特点。

  2、借助工具书及课文注释了解文中所引用的典故的意思。

  3、能够选取一个段落标出平仄及韵脚,并朗读以体会音节的顿挫。

  二、过程与方法

  1、诵读、美读、体会骈文的特点。

  2、记注释,掌握“故”、“尽”、“属”、“即”、“且”、“矣”的用法。

  3、教师讲解,补充对偶句的各种类型及特点,可以和对联知识联系起来。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全文情并茂,情景交融的特点。

  2、体会作者不怕挫折勇往直前的情怀和远大心胸。

  四、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诵读全文解决字词,再读解决情感发展轨迹。

  介绍作家作品,文体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四大名楼

  二、解题:创作背景、作者。

  自读课文注释

  三、自由选读一、两段本文是一篇典型骈文,通过诵读,理解此类文体的特点。

  明确:四六句为主,兼用杂言,句法整齐。

  对偶句为主,注重辞采,多用典故,讲究声律。

  1、语言方面:骈偶与“四六”

  A、骈偶:即对仗

  a、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b、披、秀闼、俯、雕甍

  c、三尺、微命、一、书生

  2、用词方面的特点:用典与藻饰

  A、用典:委婉、含蓄、典雅、精炼

  B、藻饰:追求辞藻华丽

  四、讲读课文第一段

  1、第一段中有几个典故

  2、补充注释:故郡、地接、襟三江、带五湖、尽东南

  3、作者是如何写洪州的地理风貌的?突出了什么特点/

  明确:“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历史久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界域辽阔)

  “襟三江而带五湖”(地势宏伟)

  五、作者怎样写参加宴会的人物照应了前文的那个词语?

  (小组讨论发言)明确:作者在写参加宴会人物时,用了“雅望”、“懿范”、“胜友”、“高朋”、“腾蛟起凤”、“紫电青霜”、极尽人物的文韬武略照应了前文“俊采”一词。

  六、思考:文章开始不写楼台,不写宴会,而先写地势与人物,这样写得好处/

  明确:文章借用铺陈手法,历叙界域之大,地势之雄,物产丰富人才俊美,既渲染了和乐的氛围,宴会的高雅,同时也紧扣照应了题目。

  七、小结:本段略写洪州的地理风貌,极写滕王阁的无限壮美,和周围环境的超凡脱俗,以及阁中如云高朋的文才武略。

  八,背诵本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落实字词,俨、潦水、尽、于、穷

  赏析美句,体会文体的韵律美,辞藻华丽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写尽九月之景。

  二、诵读

  1、自由默读二、三段(根据注释翻译文句,把不能理解的实词和虚词点出来,小组互相解决。

  2、自由朗读,标一标,平仄,押韵,注意四字句和六字句的关系。掌握短句和长句抒情的变化。齐读与单独抽读,读出音韵美。读出情感。

  3、(1)读出时令感。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强调节奏,轻缓。

  (2)读出画面感。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边读边联想画面,秋日特有的清寒。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画面:天阔水远,孤鹜高飞,秋霞绚烂。

  联想:从高都低,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店面结合。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画面:意境高远,文断意连,语音袅袅。在声音中读出回味无穷的意味。

  4、赏析:二、三段正面对滕王阁的秀丽景色进行描写,读来最打动你的是哪句,为什么?独立思考,写成一小段鉴赏文字。

  例:“潦水尽”、“寒潭清”、“烟光凝”、“暮山紫”将秋日特有的清寒景色以非常感性的方式精确地描绘出来。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在这样的天光水色中,滕王阁静静地对高入云霄的翠峰,四周是架空的阁道。

  (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5、美句抒发乐情。

  全体诵读,读出节奏,明快,轻畅的味道。用声音传递宴会之乐,美景之乐的愉悦之情。

  6、背诵二、三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体会典故的妙用,理解典故委婉、含蓄、典雅、精炼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听,找到情感过渡句。

  明确:天高地迥,绝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景(乐)——感慨(悲)

  二、第4段,笔锋一转,由外景转入宴会场面及作者所生发的感慨,请大家用诵读来体现情绪的转变。

  (学生自由朗读,抽两到三个同学诵读展示,老师引导其他学生做点评)

  三、合作探究:默读第5段,结合注释归纳文章中出现的典故共同点。

  (先自己思考,再小组讨论5分钟)

  明确:屈原,贾谊,冯唐,李广——怀才不遇。

  老当益壮,穷且益坚——不因年华易逝二自暴自弃

  贪泉,涸辙——身处逆境,犹乐观开怀

  北海,东隅——不甘沉沦

  孟尝,阮籍——反衬自己意志坚定。

  四、拓展延伸:怀才不遇

  明确:怀才不遇是一种壮志难酬的悲,但是读了“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种被可以解释成一种积极的悲。

  再次读课文5、6段。体会用典的含蓄,从而读出这一篇文章情感变化。

  明确:参会之乐——赏美景之乐——处逆境的壮志弥坚。

  (诵读的时候节奏由明快转为高亢)

  诵读中展示抑扬升沉的情感发展轨迹,披露交织于内心追求与痛苦,奋进与失意的复杂感情。

  五、结合时代背景,联系课文实际,知人论世谈谈你这样理解这种复杂的情感。

  明确:1、大唐盛世的开启。(包容、建功立业)

  2、初唐四杰,少年有才,被贬不用

  3、积极用世的有为精神。

  六、总结:文章一改骈文辞藻华丽而无实际内容的诟病。抒发了唐一代杰出人才希望建功立业,有为于世的积极进取精神。

  七、课后作业:试试写一幅对联,展示当代青年的风采,时代的风貌。

  八、教学反思:

  整篇文章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是以读串讲的方法。在诵读中体会骈文之美。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理解作者情感的深沉。

  不足之处是老师在引导的过程中还是容易陷入讲得过多,没有真正的能够给学生足够的发言时间。

  教学手段过于单一。

5、《滕王阁序》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及骈体文的特点。

  2.学习本文将典故与眼前情景相结合的写法。

  3.理解文中的典故。

  4.掌握“故”“尽”“属”“即”“且”“矣”的用法。

  5.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典故;理解内容和观点。

  教学难点:骈体文的特点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背诵与赏析相结合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介绍作家作品,文体知识;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解题: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诗序》《宴滕王阁序》。

  滕王阁因滕王李元婴得名。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骄奢淫逸,品行不端,毫无政绩可言。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他修建滕王阁,也是歌舞享乐的需要。

  “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统观全文,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步步递进,紧扣题意。

  文因饯别而作,但对于宴会之盛仅略叙数笔带过,而倾全力写登阁所见之景,因景而生之情,这就脱去了一般饯别文章颂扬、应酬的窠臼,辟出了自家新径。

  二.背景:

  唐高宗十四年,王勃的父亲任六合县县令,王勃赴六合经过洪州。文中“童子何知,躬逢胜饯”可佐证。

  还有一种说法,王勃上元二幼年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所作,序文中内容的博大,辞采的富赡看来,非“童子”之作,而是成年作品,“童子”非小孩,而是“弱冠”二十岁左右之作。课文采用这种说法。

  三.时人对王勃的评价:

  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时人认为王勃年轻气盛,才华横溢,挥毫泼墨,而语惊四座。

  四.关于骈体文:

  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

  1、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又称为“四六文”。

  2、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

  3、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五.朗读与预习:

  1.下列词语的注音释义全都正确的是:(引导学生逐段批注)

  A宇文新洲之懿范懿:yi美好

  B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崇阿:a高大的丘陵

  C云销雨霁霁:ji天气晴朗

  D逸兴遄飞遄:chuan迅速

  2.断句品韵:

  A四四对四四:豫章/故郡,洪都/新府“二二式”。

  B六字句的断句:

  (1.孟学士/之词宗,访风景/于崇阿“三三式”;

  (2.临/帝子之长州;穷/待遇之萦回“一五式”;

  (3.钟鸣/鼎食/之家;谁悲/失路/之人“二二二式”;

  (4.响穷/彭蠡之滨;气凌/彭泽之樽“二四式”;

  (5.抚/凌云/而自惜;幸/承恩/于伟饯“一二三式”。

  C.七字句的读法(按意义划分):

  (1).襟三江/而带五湖;潦水尽/而寒潭清“三四式”;

  (2.)龙光/射/牛斗之墟;宾主/尽/东南之美“二一四式”;

  (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二三二式”;

  (4).都督/阎公/之雅望“二二三式”

  D.四六对四六:渔舟/唱晚,响穿/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E六四对六四:屈贾宜/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泓/于海曲,岂乏/明时?

  F主谓结构相对: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G动宾结构相对: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H偏正结构相对:……钟鸣鼎食/之家,……青雀黄龙/之轴。

  六.讲读课文第一段:

  (一)第一段中有几个典故(典故分事典和语典,来自史传上的记载称事典,来自典籍上的现成语句叫语典)。

  1.豫章故郡(见注释)。2.龙光射牛斗之墟(见注释)。3.控蛮荆(见注释)。

  (二)补充注释:

  1.豫章故郡故:旧

  2.地接衡庐接:接壤

  3.襟三江而带五湖襟、带:名词用作动词,连接、环绕的意思。

  4.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雾、星:名词作状语,像雾一样、像星一样。

  5.宾主尽东南之美尽:全都是,形容词作动词。美:形容词作名词,俊杰。

  6.千里逢迎千里:数量词作名词,远道而来的客人。

  7.高朋满座高:尊贵

  (三)简析第一段:

  1.首句由名称的沿革,道出历史的久远。

  2.二三句写界域的广大、辖境的辽阔与地理位置。

  3.四五句,由赞美“雄州”到称赏“俊采”。

  4.六句,写州城形胜,宾主才美(为下文的“才美”过渡)

  5.七八九句,赞美宾主,点面结合。

  6.十句,自己“闯入”,委婉含蓄,不卑不亢。

  问题:

  ⒈作者是如何写洪州的地理风貌的?突出了什么特点?

  明确:“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历史久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界域辽阔。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地势宏伟

  2.作者怎样写参加宴会的人物,照应了前文的哪个词语?

  明确:作者在写参加宴席人物时,用了“雅望”“懿范”“胜友”“高朋”“腾蛟起凤”“紫电清霜”等词语,极尽人物的文韬武略,照应了前文的“俊采”一词。

  3.文章开始不写楼台,不写宴会,而先写地势与人物,这样写有何好处?

  明确:文章借用铺陈的手法,历叙界域之大,地势之雄,物产丰富,人才俊美,既渲染了和乐的氛围、宴会的高雅,同时也紧扣照应了题目《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7.小结:本段略写洪州的地理风貌,极写滕王阁的无限壮美,和周围环境的超凡脱俗,以及阁中如云高朋的文才武略。这样写,既初步写出了滕王阁的不同凡响,又为后文详写做好了铺垫。

  8.背诵本段。

  七.讲读第二三段:

  (一)典故理解:

  1.钟鸣鼎食之家2.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二)补充注释:

  1.青雀黄龙之轴青雀黄龙:名词作动词,雕有青雀黄龙头形

  2.彩彻区明彻:普照

  3.雁阵惊寒惊:被……惊扰

  4.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序:时间。属:是。

  5.潦水尽而寒潭清而:因而。尽:干涸。寒:寒冷。清:澄清

  6.烟光凝而暮山紫烟光:山岚。凝:凝聚。暮:傍晚。紫:呈现紫色。

  7.即冈峦之体势即:依附。体势:态势,形势。

  (三)分析第二部分:

  1.第二段意思: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景观。笔触转细,渐入佳境,让人赏心悦目。

  (1.第一句:交代时令(三秋时节)。

  (2.第二句:写秋水即秋色的特征。

  (3.第三句:用四个六字句,写来宾驾御名车骏马,造访滕王阁之情景。

  (4.第四句:用四个四字句,写滕王阁的自然环境和气势。

  (5.第五句:“四六”句对“四六”句,描写滕王阁所处山水形胜之地。

  2.第三段意思:近距离地开始了穷微尽妙、绘声绘色的描写,进一步写滕王阁环境之美,将滕王阁及周围景色推上美的极致。

  (1.第一句:两个三字句,由外到里,由上到下,写出登阁的情景,抒发喜悦之情。两个六字句,写登高望远所见山川之美,虚实结合。

  (2.第二句:四六句对四六句,极写人烟之盛,舸舰之多,表现富庶祥和。

  (3.第三句:两个四字句,转写自然景物,描绘雨后天晴的景色。

  (4.第四句:两个七字句,是千古绝唱之句,把对滕王阁景物描写推向高潮。

  (6.第五句:四六句对四六句,叙写生活之乐,候鸟之乐,将各具情趣的社会与自然融为一体。

  问题:

  1.本部分是著名的写景段落,历来脍炙人口。请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晚秋暮色图”的意境描述出来。

  明确:①色彩变化之美;②远近错落之美;③上下浑成之美;④虚实相映之美。

  2.鉴赏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明确: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图画。

  课后,展开想象,将该句扩写成百字左右的短文。

  3.这两段秋景的描述与传统中描写秋景的意境有什么不同?

  明确:一反传统中“悲秋”的习惯写法,为秋景注入了超逸豪迈的情致。

  4.思考:本部分是怎样将叙事、写景与抒情融合在一起的?

  明确:①“潦水尽…”,清澈的潭水给人清爽的感觉。

  ②高耸入云,溢彩流丹的滕王阁令人叹为观止。

  ③“落霞…”的朦胧秋景,“闾阎扑地…青雀黄龙之舳”的富庶祥和都洋溢着作者无比愉悦的心情。

  作者写自己的喜悦心情毫不张扬,而是寓情于事于景,含蓄婉转地表达出来的,给人天衣无缝、妙合无垠之感。

  八.背诵2~3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复习1~3段中的典故,分析4~6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典故(略)。

  二.分析第四五段:

  (一)补充注释:

  1.四美具具:具有,都有。

  2.而难并并:会聚一起。

  3.穷睇眄于中天穷:望尽。中:最高处。

  4.极娱游于暇日极:尽情。娱游:欢乐。

  5.兴尽悲来兴:兴致。

  6.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悲:悲怜。失路:迷路,不得志。

  7.屈贾宜于长沙屈:被……贬谪。

  8.所赖君子见机赖:依赖。

  9.老当益壮:老了应当更加有壮志。

  10.穷且益坚:且:反而。

  11.不坠青云之志坠:抛弃。

  (二)典故理解:(此两段十五个典故,参看注释理解其作用及表现意义)

  (三)分析第四段内容:

  1.第一句:过渡,由登览之乐到宴会之乐。

  2.第二句:写管弦之盛,歌声之美。

  3.第三句:四六句对四六句,铺叙欢饮娱乐的场景,用典故暗示宴会的豪华,人物的高雅。

  4.第四句:两个三字句,由喜悦渐生悲慨。

  5.第五句:把视野扩展到宴会外——为下面抒情张本。

  6.第六句:揭示哲理,一是慨叹宇宙之大,二是感叹人生无常。

  7.第七句:是虚写,言

  8.第八句:由宇宙的广漠衬托人生之渺小,从而引发感慨。

  9.一问一答,流露出怀才不遇的心绪,充满了自我悲伤的情调。

  10.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坦言心怀,写自己报国无路,济世无门,言辞哀婉。

  11.小结:本段集中笔墨,描写和渲染阁中气氛,赞美文人雅士们的气概和风采。

  (四)分析第五段内容:

  1.写冯唐、李广的目的是什么?—宽慰包括自己在内的失意之人。

  2.表明作者高尚的人生观的句子是哪几句?—“老当益壮……志。”

  3.引用了哪两个典故,表现了作者乐观开朗的情怀?—“酌贪泉……犹欢。”

  4.写孟尝、阮籍的人生观的目的是什么?—反成自己坚定的意志。

  5.小结:本段笔锋陡转,由盛赞良辰美景文人墨客转为慨叹人世艰难仕途崎岖,大发怀才不遇之感慨,为自己也为别的文人被压抑被埋没深鸣不平。

  问题:

  1.这两部分是由眼前的宴饮娱乐引发的人生感慨。而在写作上最大的特色是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通读课文,找出文章引用的典故并思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明确:①“长安”“帝阍”“宣室”→报国无门,济世无路

  ②“冯唐”“李广”∕“贾谊”“梁鸿”→慨年时易往,功业难成,流露出嗟卑叹老的伤感和见机知命的消极心理(明用)

  ③“马援”(穷…老…)→不因年华易逝、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

  ④“贪泉”“涸辙”→身处逆境,犹乐观开怀(暗用)

  (五)背诵这两段。

  三.分析六、七段:

  (一)讲解典故,了解内容。(略)

  (二)补充注释:

  1.一介书生介:个

  2.等终军之弱冠等:等同。弱冠:指二十岁,古代以二十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

  3.有怀投笔怀:心思。

  4.奉晨昏于万里奉:侍奉。

  5.接孟氏之芳邻接:结交。

  6.胜地不常,盛宴难再胜:美好。再:第二次。

  7.兰亭已矣已:过去。

  8.奉承恩于伟饯于:在。

  9.是所望于群公是:这。于:对。

  10.敢竭鄙怀竭:使动用法,使……完全表露出来。

  (三)分析内容:

  1.文中自谦的句子是哪句?—“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2.作者写终军、班超、宗悫的目的是什么?—暗示自己不甘做一介书生。

  3.作者写孟尝、阮籍的目的是什么?—援引古人事例,再次感慨怀才不遇,知己难求。

  4.写尽古今宴会曲终人散,无迹可寻的凄凉的句子是哪句?—第二句。

  5.写及潘江、陆机的目的是什么?—期望在座各位施展文才,各赋所怀。

  6.小结:第六段在继续慨叹人世不平的同时,又有峰回路转之笔,抒发了作者运舛志不衰,、正视现实、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第七段除继续抒发自己抑郁情感、表明自己的远大志向外,以谦恭的笔调,表明了自己对知音的渴望和仰慕。

  四.全文内容:

  诗与画的统一;景与情的统一;神与形的统一;自然与社会的统一;环境与气氛的统一;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山水与人文的统一;欢快与凝重的统一;悲怆与奋进的统一;低沉与昂扬的统一。这是本文脍炙人口、千古不衰的魅力所在。

  五.写作特点:

  1.文笔优美,意境高远,变化有致,起伏跌宕。

  2.由略到详,由粗到细,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由景到情。

  3.长于用典,语言自然隽永,妙趣天成。

  4.对仗工整,富有节奏感,抑扬顿挫。

  5.善用借代、通感、夸张、婉曲等修辞手法,使文章饶有滋味。

  第三课时

  一.再理结构:

  第一段:扣“洪府”,地势雄伟、物产珍异、

  人才杰出、宾主尊贵。

  第二、三段:扣“秋日登阁”,楼阁壮丽、山川胜景,

  秋景特色,流光溢彩

  第四、五段:扣“饯”,宴会胜况,人生遇合

  借古勉今,穷且益坚

  第六、七段:扣“别”,自叙遭际,谢主引宾

  二.如何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着意铺叙美景之后,以腾挪跌宕的笔势,由逸游的豪兴,陡然引出自己仕途坎坷的感慨,表白了报国无门却壮志不坠的执着态度。

  “望长安于日下”四句抒写了远离京城,失意流落之情,接着从关山难越,念及英雄失路,连用屈原、贾谊、冯唐、李广四人的典故借怀才不遇的人物表达自己有志难伸的悲愤。

  至“所赖”一提,振起全篇。“老当益壮”几句,勉励同仁不要因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为全篇警策。

  接着又以“大鹏”作比,表明凌云之志,又用“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成句,表明自己信心未泯。

  同时,又反用“贫泉”“涸辙”、阮籍之典,说明处困顿而清操不移,逆境中壮志弥坚。作者就是如此展示了其抑扬升沉的情感发展轨迹,披露了交织于内心的希望与失望,追求与痛苦,奋进与失意的复杂情感。

  三.本文骈俪句式有何特点?

  全文以四六句为主,杂以六四句,七字句,六字句,四字句,三字句,二字句,乃至一字句。这些句式,根据表意的需要而交错运用,使节奏分明,内容启承转合。

  骈是“两马并驾”的意思,俪是“男女成对”之意,骈俪就是使用对偶句,是骈文的共同特点,但这篇序文尤为突出。全篇采用对偶句,不但字面相对,而且音韵大体相对。即一句之中,平节和仄节交替,上下联之间,平节与仄节相对。

  如“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为:平平仄仄,仄仄仄(之)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之)仄仄。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为:“仄仄仄(于)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于)仄仄,仄仄平平。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

  如此讲求音律,又不影响意义表达,写出来的句子当然抑扬顿挫,富于乐感,富于诗意。

  四.语言揣摩

  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评析:

  作者善用灵活多变的笔法描写山容水态,表现楼台壮观,从而把读者带人身临其境的审美境地。“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运用:

  (翻译)蓄积的雨水已经消尽,潭水寒冷而清澈,烟光雾气凝结傍晚的山峦呈现出紫色。

  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评析:

  这一句更是写景名句,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该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潦水”对“寒潭”,“烟光”对“暮山”,“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运用:

  (翻译)落霞与孤独的野鸭一起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浑然一色。

  2.“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评析:

  这是全文中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历来有志之士对自己的理想总是能尽量克服一切困难执着地追求,即算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东汉马援云:“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王勃在此化用,强调“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王勃此时怀才不遇,仍有这般情怀,确实难能可贵。

  句中“老当益壮”“白首之心”“穷且益坚”“青云之志”现均可作成语使用。

  运用:

  人老了应当更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之时改变自己的追求?处境艰难更应当坚强,不能放弃远大崇高的志向。

6、《滕王阁序》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朗读全文,体会骈文音韵辞采之美;

  背诵二三节,体会写景的妙处;

  解析用典,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积累文言字词。

  教学时数:三节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四大名楼,楼以文传;一次机遇,一段传奇。

  二, 初读。

  1、学生自己朗读,然后听朗读带;学生调整读法再读。

  2、落实字词音义,见同步辅导。

  3、指导朗读节奏,了解词类活用现象,见课件。

  4、齐读课文,归纳全篇结构。

  文章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盛赞南昌地理人文之盛。

  第二部分(2-3):写滕王阁上观景所见。

  第三部分(4-5):写宴会盛况,抒发人生感慨。

  第四部分(6-7):表达有幸与会作文的欣喜之情,结束全文。

  三、再读课文

  1、学习第一节

  A、作者从哪些方面赞美这次宴会?

  地势雄奇、物产丰富、人才济济、主宾不凡

  B、重点注意以下词语

  雅望、懿范、腾蛟起凤、雄州雾列,俊采星驰、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2、学习二三节

  A、齐读课文,合作翻译。有疑问处交由课堂讨论。

  B、把握写景的层次:一,建筑结构,二,城市人居,三,自然风景。

  C、讨论:

  你比较欣赏的是哪一类景物,试作改写,发挥想象,写出其中的趣味。

  D、小结

  建筑结构之美:色彩明艳,气韵飞动

  城市人居之美:居民富足,舰船壮观

  自然风景之美:景象苍茫,悠然远想

  E、以四句为单位,背诵二三节

  3、学习四五节

  1、把握关键词:兴尽悲来

  2、兴由何来:音乐、酒筵、胜景、文友

  3、悲的内涵

  盛衰有时,人生无常

  流落他乡,举目无亲

  怀才不遇,报国无门

  4、简介王勃所处人生逆境

  任王府修撰,戏作《檄英王鸡》,被逐出沛王府;任虢州参军,擅杀官奴,按律当诛。虽逢赦除名,仍连累父亲远贬交趾。九岁即以神通知名,十四岁除朝散郎,可谓少年得志光宗耀祖,而今却屡遭贬黜,前途渺茫,未及行孝,辱及亲人。

  5、如何应对逆境,且看王勃的回答。

  艰难困苦是人生常态,无须怨天尤人;

  初衷不改,奋斗不止,方可称达人君子;

  有梦想才有机会,乐观、坚强、理性、高尚,终将守得云开月朗。

  6、略提六七节

  四、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则应用文,作者在开篇和末尾表达了赞美、自谦等应酬之意,用典妥帖,表意含蓄,而语句整齐有力,表现了深厚的文学修养,读来朗朗上口;而更精彩处,在于写景之穷形尽相,有凛然难犯气、有人间烟火气、有翩然出尘气,层次井然,各尽其妙。作者身处逆境而嗟叹,而达观,而坚定守望,而洒脱嬉笑,个性张扬在此严守对仗、强调辞采的应酬文字里,尤为难得。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第二三节

  2、品读滕王阁诗,可与刘禹锡作《乌衣巷》、曹雪芹作“陋室空堂”比较。

  3、兰亭序与滕王阁序的比较。

7、《滕王阁序》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及骈体文的特点。

  2.学习本文将典故与眼前情景相结合的写法。

  3.理解文中的典故。

  4.掌握“故”“尽”“属”“即”“且”“矣”的用法。

  5.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典故;理解内容和观点。

  【教学难点】骈体文的特点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背诵与赏析相结合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介绍作家作品,文体知识;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解题: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诗序》《宴滕王阁序》。

  滕王阁因滕王李元婴得名。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骄奢淫逸,品行不端,毫无政绩可言。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他修建滕王阁,也是歌舞享乐的需要。

  “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统观全文,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步步递进,紧扣题意。

  文因饯别而作,但对于宴会之盛仅略叙数笔带过,而倾全力写登阁所见之景,因景而生之情,这就脱去了一般饯别文章颂扬、应酬的窠臼,辟出了自家新径。

  二.背景:

  唐高宗十四年,王勃的父亲任六合县县令,王勃赴六合经过洪州。文中“童子何知,躬逢胜饯”可佐证。

  还有一种说法,王勃上元二幼年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所作,序文中内容的博大,辞采的富赡看来,非“童子”之作,而是成年作品,“童子”非小孩,而是“弱冠”二十岁左右之作。课文采用这种说法。

  三.时人对王勃的评价:

  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时人认为王勃年轻气盛,才华横溢,挥毫泼墨,而语惊四座。

  四.关于骈体文:

  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

  1、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又称为“四六文”。

  2、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

  3、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五.朗读与预习:

  1.下列词语的注音释义全都正确的是:(引导学生逐段批注)

  A宇文新洲之懿范懿:yi美好

  B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崇阿:a高大的丘陵

  C云销雨霁霁:ji天气晴朗

  D逸兴遄飞遄:chuan迅速

  2.断句品韵:

  A四四对四四:豫章/故郡,洪都/新府“二二式”。

  B六字句的断句:

  (1.孟学士/之词宗,访风景/于崇阿“三三式”;

  (2.临/帝子之长州;穷/待遇之萦回“一五式”;

  (3.钟鸣/鼎食/之家;谁悲/失路/之人“二二二式”;

  (4.响穷/彭蠡之滨;气凌/彭泽之樽“二四式”;

  (5.抚/凌云/而自惜;幸/承恩/于伟饯“一二三式”。

  C.七字句的读法(按意义划分):

  (1).襟三江/而带五湖;潦水尽/而寒潭清“三四式”;

  (2.)龙光/射/牛斗之墟;宾主/尽/东南之美“二一四式”;

  (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二三二式”;

  (4).都督/阎公/之雅望“二二三式”

  D.四六对四六:渔舟/唱晚,响穿/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E六四对六四:屈贾宜/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泓/于海曲,岂乏/明时?

  F主谓结构相对: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G动宾结构相对: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H偏正结构相对:……钟鸣鼎食/之家,……青雀黄龙/之轴。

  六.讲读课文第一段:

  (一)第一段中有几个典故(典故分事典和语典,来自史传上的记载称事典,来自典籍上的现成语句叫语典)。

  1.豫章故郡(见注释)。2.龙光射牛斗之墟(见注释)。3.控蛮荆(见注释)。

  (二)补充注释:

  1.豫章故郡故:旧

  2.地接衡庐接:接壤

  3.襟三江而带五湖襟、带:名词用作动词,连接、环绕的意思。

  4.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雾、星:名词作状语,像雾一样、像星一样。

  5.宾主尽东南之美尽:全都是,形容词作动词。美:形容词作名词,俊杰。

  6.千里逢迎千里:数量词作名词,远道而来的客人。

  7.高朋满座高:尊贵

  (三)简析第一段:

  1.首句由名称的沿革,道出历史的久远。

  2.二三句写界域的广大、辖境的辽阔与地理位置。

  3.四五句,由赞美“雄州”到称赏“俊采”。

  4.六句,写州城形胜,宾主才美(为下文的“才美”过渡)

  5.七八九句,赞美宾主,点面结合。

  6.十句,自己“闯入”,委婉含蓄,不卑不亢。

  问题:

  ⒈作者是如何写洪州的地理风貌的?突出了什么特点?

  明确:“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历史久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界域辽阔。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地势宏伟

  2.作者怎样写参加宴会的人物,照应了前文的哪个词语?

  明确:作者在写参加宴席人物时,用了“雅望”“懿范”“胜友”“高朋”“腾蛟起凤”“紫电清霜”等词语,极尽人物的文韬武略,照应了前文的“俊采”一词。

  3.文章开始不写楼台,不写宴会,而先写地势与人物,这样写有何好处?

  明确:文章借用铺陈的手法,历叙界域之大,地势之雄,物产丰富,人才俊美,既渲染了和乐的氛围、宴会的高雅,同时也紧扣照应了题目《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7.小结:本段略写洪州的地理风貌,极写滕王阁的无限壮美,和周围环境的超凡脱俗,以及阁中如云高朋的文才武略。这样写,既初步写出了滕王阁的不同凡响,又为后文详写做好了铺垫。

  8.背诵本段。

  七.讲读第二三段:

  (一)典故理解:

  1.钟鸣鼎食之家2.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二)补充注释:

  1.青雀黄龙之轴青雀黄龙:名词作动词,雕有青雀黄龙头形

  2.彩彻区明彻:普照

  3.雁阵惊寒惊:被……惊扰

  4.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序:时间。属:是。

  5.潦水尽而寒潭清而:因而。尽:干涸。寒:寒冷。清:澄清

  6.烟光凝而暮山紫烟光:山岚。凝:凝聚。暮:傍晚。紫:呈现紫色。

  7.即冈峦之体势即:依附。体势:态势,形势。

  (三)分析第二部分:

  1.第二段意思: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景观。笔触转细,渐入佳境,让人赏心悦目。

  (1.第一句:交代时令(三秋时节)。

  (2.第二句:写秋水即秋色的特征。

  (3.第三句:用四个六字句,写来宾驾御名车骏马,造访滕王阁之情景。

  (4.第四句:用四个四字句,写滕王阁的自然环境和气势。

  (5.第五句:“四六”句对“四六”句,描写滕王阁所处山水形胜之地。

  2.第三段意思:近距离地开始了穷微尽妙、绘声绘色的描写,进一步写滕王阁环境之美,将滕王阁及周围景色推上美的极致。

  (1.第一句:两个三字句,由外到里,由上到下,写出登阁的情景,抒发喜悦之情。两个六字句,写登高望远所见山川之美,虚实结合。

  (2.第二句:四六句对四六句,极写人烟之盛,舸舰之多,表现富庶祥和。

  (3.第三句:两个四字句,转写自然景物,描绘雨后天晴的景色。

  (4.第四句:两个七字句,是千古绝唱之句,把对滕王阁景物描写推向高潮。

  (6.第五句:四六句对四六句,叙写生活之乐,候鸟之乐,将各具情趣的社会与自然融为一体。

  问题:

  1.本部分是著名的写景段落,历来脍炙人口。请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晚秋暮色图”的意境描述出来。

  明确:①色彩变化之美;②远近错落之美;③上下浑成之美;④虚实相映之美。

  2.鉴赏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明确: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图画。

  课后,展开想象,将该句扩写成百字左右的短文。

  3.这两段秋景的描述与传统中描写秋景的意境有什么不同?

  明确:一反传统中“悲秋”的习惯写法,为秋景注入了超逸豪迈的情致。

  4.思考:本部分是怎样将叙事、写景与抒情融合在一起的?

  明确:①“潦水尽…”,清澈的潭水给人清爽的感觉。

  ②高耸入云,溢彩流丹的滕王阁令人叹为观止。

  ③“落霞…”的朦胧秋景,“闾阎扑地…青雀黄龙之舳”的富庶祥和都洋溢着作者无比愉悦的心情。

  作者写自己的喜悦心情毫不张扬,而是寓情于事于景,含蓄婉转地表达出来的,给人天衣无缝、妙合无垠之感。

  八.背诵2~3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复习1~3段中的典故,分析4~6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典故(略)。

  二.分析第四五段:

  (一)补充注释:

  1.四美具具:具有,都有。

  2.而难并并:会聚一起。

  3.穷睇眄于中天穷:望尽。中:最高处。

  4.极娱游于暇日极:尽情。娱游:欢乐。

  5.兴尽悲来兴:兴致。

  6.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悲:悲怜。失路:迷路,不得志。

  7.屈贾宜于长沙屈:被……贬谪。

  8.所赖君子见机赖:依赖。

  9.老当益壮:老了应当更加有壮志。

  10.穷且益坚:且:反而。

  11.不坠青云之志坠:抛弃。

  (二)典故理解:(此两段十五个典故,参看注释理解其作用及表现意义)

  (三)分析第四段内容:

  1.第一句:过渡,由登览之乐到宴会之乐。

  2.第二句:写管弦之盛,歌声之美。

  3.第三句:四六句对四六句,铺叙欢饮娱乐的场景,用典故暗示宴会的豪华,人物的高雅。

  4.第四句:两个三字句,由喜悦渐生悲慨。

  5.第五句:把视野扩展到宴会外——为下面抒情张本。

  6.第六句:揭示哲理,一是慨叹宇宙之大,二是感叹人生无常。

  7.第七句:是虚写,言

  8.第八句:由宇宙的广漠衬托人生之渺小,从而引发感慨。

  9.一问一答,流露出怀才不遇的心绪,充满了自我悲伤的情调。

  10.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坦言心怀,写自己报国无路,济世无门,言辞哀婉。

  11.小结:本段集中笔墨,描写和渲染阁中气氛,赞美文人雅士们的气概和风采。

  (四)分析第五段内容:

  1.写冯唐、李广的目的是什么?—宽慰包括自己在内的失意之人。

  2.表明作者高尚的人生观的句子是哪几句?—“老当益壮……志。”

  3.引用了哪两个典故,表现了作者乐观开朗的情怀?—“酌贪泉……犹欢。”

  4.写孟尝、阮籍的人生观的目的是什么?—反成自己坚定的意志。

  5.小结:本段笔锋陡转,由盛赞良辰美景文人墨客转为慨叹人世艰难仕途崎岖,大发怀才不遇之感慨,为自己也为别的文人被压抑被埋没深鸣不平。

  问题:

  1.这两部分是由眼前的宴饮娱乐引发的人生感慨。而在写作上最大的特色是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通读课文,找出文章引用的典故并思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明确:①“长安”“帝阍”“宣室”→报国无门,济世无路

  ②“冯唐”“李广”∕“贾谊”“梁鸿”→慨年时易往,功业难成,流露出嗟卑叹老的伤感和见机知命的消极心理(明用)

  ③“马援”(穷…老…)→不因年华易逝、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

  ④“贪泉”“涸辙”→身处逆境,犹乐观开怀(暗用)

  (五)背诵这两段。

  三.分析六、七段:

  (一)讲解典故,了解内容。(略)

  (二)补充注释:

  1.一介书生介:个

  2.等终军之弱冠等:等同。弱冠:指二十岁,古代以二十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

  3.有怀投笔怀:心思。

  4.奉晨昏于万里奉:侍奉。

  5.接孟氏之芳邻接:结交。

  6.胜地不常,盛宴难再胜:美好。再:第二次。

  7.兰亭已矣已:过去。

  8.奉承恩于伟饯于:在。

  9.是所望于群公是:这。于:对。

  10.敢竭鄙怀竭:使动用法,使……完全表露出来。

  (三)分析内容:

  1.文中自谦的句子是哪句?—“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2.作者写终军、班超、宗悫的目的是什么?—暗示自己不甘做一介书生。

  3.作者写孟尝、阮籍的目的是什么?—援引古人事例,再次感慨怀才不遇,知己难求。

  4.写尽古今宴会曲终人散,无迹可寻的凄凉的句子是哪句?—第二句。

  5.写及潘江、陆机的目的是什么?—期望在座各位施展文才,各赋所怀。

  6.小结:第六段在继续慨叹人世不平的同时,又有峰回路转之笔,抒发了作者运舛志不衰,、正视现实、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第七段除继续抒发自己抑郁情感、表明自己的远大志向外,以谦恭的笔调,表明了自己对知音的渴望和仰慕。

  四.全文内容:

  诗与画的统一;景与情的统一;神与形的统一;自然与社会的统一;环境与气氛的统一;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山水与人文的统一;欢快与凝重的统一;悲怆与奋进的统一;低沉与昂扬的统一。这是本文脍炙人口、千古不衰的魅力所在。

  五.写作特点:

  1.文笔优美,意境高远,变化有致,起伏跌宕。

  2.由略到详,由粗到细,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由景到情。

  3.长于用典,语言自然隽永,妙趣天成。

  4.对仗工整,富有节奏感,抑扬顿挫。

  5.善用借代、通感、夸张、婉曲等修辞手法,使文章饶有滋味。

  第三课时

  一.再理结构:

  第一段:扣“洪府”,地势雄伟、物产珍异、

  人才杰出、宾主尊贵。

  第二、三段:扣“秋日登阁”,楼阁壮丽、山川胜景,

  秋景特色,流光溢彩

  第四、五段:扣“饯”,宴会胜况,人生遇合

  借古勉今,穷且益坚

  第六、七段:扣“别”,自叙遭际,谢主引宾

  二.如何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着意铺叙美景之后,以腾挪跌宕的笔势,由逸游的豪兴,陡然引出自己仕途坎坷的感慨,表白了报国无门却壮志不坠的执着态度。

  “望长安于日下”四句抒写了远离京城,失意流落之情,接着从关山难越,念及英雄失路,连用屈原、贾谊、冯唐、李广四人的典故借怀才不遇的人物表达自己有志难伸的悲愤。

  至“所赖”一提,振起全篇。“老当益壮”几句,勉励同仁不要因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为全篇警策。

  接着又以“大鹏”作比,表明凌云之志,又用“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成句,表明自己信心未泯。

  同时,又反用“贫泉”“涸辙”、阮籍之典,说明处困顿而清操不移,逆境中壮志弥坚。作者就是如此展示了其抑扬升沉的情感发展轨迹,披露了交织于内心的希望与失望,追求与痛苦,奋进与失意的复杂情感。

  三.本文骈俪句式有何特点?

  全文以四六句为主,杂以六四句,七字句,六字句,四字句,三字句,二字句,乃至一字句。这些句式,根据表意的需要而交错运用,使节奏分明,内容启承转合。

  骈是“两马并驾”的意思,俪是“男女成对”之意,骈俪就是使用对偶句,是骈文的共同特点,但这篇序文尤为突出。全篇采用对偶句,不但字面相对,而且音韵大体相对。即一句之中,平节和仄节交替,上下联之间,平节与仄节相对。

  如“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为:平平仄仄,仄仄仄(之)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之)仄仄。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为:“仄仄仄(于)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于)仄仄,仄仄平平。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

  如此讲求音律,又不影响意义表达,写出来的句子当然抑扬顿挫,富于乐感,富于诗意。

  四.语言揣摩

  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评析:

  作者善用灵活多变的笔法描写山容水态,表现楼台壮观,从而把读者带人身临其境的审美境地。“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运用:

  (翻译)蓄积的雨水已经消尽,潭水寒冷而清澈,烟光雾气凝结傍晚的山峦呈现出紫色。

  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评析:

  这一句更是写景名句,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该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潦水”对“寒潭”,“烟光”对“暮山”,“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运用:

  (翻译)落霞与孤独的野鸭一起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浑然一色。

  2.“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评析:

  这是全文中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历来有志之士对自己的理想总是能尽量克服一切困难执着地追求,即算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东汉马援云:“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王勃在此化用,强调“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王勃此时怀才不遇,仍有这般情怀,确实难能可贵。

  句中“老当益壮”“白首之心”“穷且益坚”“青云之志”现均可作成语使用。

  运用:

  人老了应当更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之时改变自己的追求?处境艰难更应当坚强,不能放弃远大崇高的志向。

8、《滕王阁序》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王勃生平与作品,了解骈体文的文体特征,积累一些文化知识。

  2.掌握文中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或用法,理解典故的作用。

  3.领会情景交融的写法,感悟语言。

  4.准确把握诗人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注释,疏通文意,体会骈文特点。

  2、指导诵读,注意停顿,通过诵读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

  3、利用句式特点理解实词的义项及虚词的作用。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作者、骈文及相关背景

  了解三大名楼及滕王阁的历史

  初步感知课文并赏析第一段

  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江南三大名楼:湖南岳阳的岳阳楼,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

  大家学过有关岳阳楼的有范仲淹写的《岳阳楼记》,有关黄鹤楼的有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崔颢的《黄鹤楼》,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滕王阁序》。

  展示课件:岳阳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黄鹤楼《黄鹤楼》;滕王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二、背景介绍

  1、关于作者

  王勃(649—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人,祖父是隋朝学者王通。王勃六岁即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作王府修撰,后因一篇游戏文章触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后又因杀官奴而犯罪,父亲也受连累贬为交趾令。公元675年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经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在滕王阁上设宴。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滕王阁序》。随后前往交趾途中溺水惊悸而死。本文遂成为他的“绝唱”

  2、关于滕王阁

  滕王阁始建于唐高祖之子李元婴为洪州刺史之时。民国十五年(1926年)终毁于兵燹。其间创而重修,修而又毁,毁而复建,有确凿文字可考者达28次之多。今日的滕王阁重建于1989年。

  3、关于本文的写作

  《唐摭言•卷五》说:“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巡让宾,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报云‘落霞与孤鹜齐飞,长天共秋水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三、解题

  1.介绍“序”

  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2.介绍“骈文”

  骈体文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是全盛时代,这时骈体文成为文章的正宗,中唐古文运动兴起才逐渐走向衰落。我们要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就不能不了解这种特殊文体。

  (一)语句方面的骈偶与“四六”

  A、骈偶:即对仗。骈偶的基本要求是句法结构的相互对称,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复句对复句。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例句:

  例(依次):a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b披绣闼,俯雕甍。

  c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d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骈体文一般是用平行的两句话,两两配对,即上下句相对。也有句中自对,然后两句相对,这种“当句对”的句式显得更加工整。试从文中找出例句:

  例:a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

  b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B、“四六”:即骈体文一般是四字句和六字句。“四六”的基本结构有五种:①四四;②六六;③四四四四;④四六四六;⑤六四六四。这就决定了对仗的句式特点相应为四字句对四字句,六字句对六字句……请同学们找出例句。

  例:四四四四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第一是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第二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第三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四、初步感知课文

  1、听录音

  2、指名朗读,正音。

  要求:读音准确,断句恰当。

  本文有四字句、六字句、七字句等,其中四字句只有一种情况,即二二式,如: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六字句的情况大致有四种,如: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

  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七字句的情况则更复杂一些,如: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住。

  五、结合注释仔细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理清全文结构,分析具体内容。

  教学内容:

  一、简要回顾上次课内容,抽查阅读情况。

  二、分组讨论,把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三、请学生回答,评议并明确。

  第一部分:(1):扣“洪府”,地势雄伟、物产珍异、

  人才杰出、宾主尊贵。

  第二部分:(2、3)扣“秋日登阁”,楼阁壮丽、山川胜景,

  秋景特色,流光溢彩

  第三部分(4、5)扣“饯”,宴会胜况,人生遇合

  借古勉今,穷且益坚

  第四部分(7)扣“别”,自叙遭际,谢主引宾

  四、分析第一段

  1、根据课文注释,翻译本段。

  补充注释:

  1.豫章故郡一作“南昌故郡”,西汉豫章郡的治所在南昌。故:旧

  2.地接衡庐接:接壤

  3.襟三江而带五湖襟、带:名词用作动词,连接、环绕的意思。

  4.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雾、星:名词作状语,像雾一样、像星一样。

  5.宾主尽东南之美尽:全都是,形容词作动词。美:形容词作名词,俊杰。

  6.千里逢迎千里:数量词作名词,远道而来的客人。

  7.高朋满座高:尊贵

  8.腾蛟起凤:《西京杂记》中说:“董仲舒梦蛟龙入怀,乃作《春秋繁露》词。”又说扬雄“著《太玄经》,梦吐凤凰,集《玄》之上”。

  2、赏析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由古及今,写称名的沿革,道出历史的久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由天及地,写界域的广大,可见辖境的辽阔。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襟”“带”活用为动词,生动形象,并同“控”“引”一样,将洪州的气势写出。----具体写地理位置。

  “物华天宝”和“人杰地灵”,两个四六句相对,既扩展了叙述,又升华了情感。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两句,又转为四字短句,节奏的变换带来了文意的转折,由赞美“雄州”到称赏“俊采”,另辟话题,渐近本事。

  “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两句,写州城形胜,写宾主才美,作为过渡句,承上启下。

  “都督阎公”和“宇文新州”大驾光临,节奏舒缓,语气雍容,给人一种和乐的感觉。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几句,又变而为四字短句,起到这样几个作用:一、在写作方法上,由平和的叙述转为抒情;二、在内容上,由详写到概写;在结构上,分离上下文,避免单调的罗列。

  “腾蛟起凤”和“紫电清霜”两句,接着写来宾。句式又变成四六式,描摹在前,引介在后,节奏急促,格调高昂,造成“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效果,与前面的人物出场相对应,别有情味。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这几句写自己的“闯入”,委婉含蓄。赞美而又不失身份,谦逊而又不卑不亢,恰到好处。

  3、小结: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古今变迁)

  “雄州雾列”“星分翼轸”……(空间地势)“台隍”一句

  “俊采星弛”“物华天宝……”(人物之盛)“宾主”一句

  六、背诵第一段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赏析第二三段,领略山川之美

  背诵本部分

  教学内容:

  一、抽查第一段背诵情况。

  二、请一名学生范读第二段,另一名学生口译本段内容

  补充注释:

  1.青雀黄龙之轴青雀黄龙:名词作动词,雕有青雀黄龙头形

  2.彩彻区明彻:普照

  3.雁阵惊寒惊:被……惊扰

  4.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序:时间。属:是。

  5.潦水尽而寒潭清而:因而。尽:干涸。寒:寒冷。清:澄清

  6.烟光凝而暮山紫烟光:山岚。凝:凝聚。暮:傍晚。紫:呈现紫色。

  7.即冈峦之体势即:依附。体势:态势,形势。

  三、分析鉴赏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两个短句,点明了时令,字面与音韵属对工整,格调高亢嘹亮,领起下面对秋景的描绘。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这两个句子都是因果性的推论,“而”字前为因,后为果。作者抓住了“秋水”和“秋色”两个有代表性的特征来写秋天,写水写山,动静结合,如诗如画。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写滕王阁的自然环境和气势,已开始转入正题。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两个四六句,“四字”托出叙述主体,“六字”作描绘、渲染,意在指出阁在山水形胜之地

  第三段开头用三字句,加快节奏。“披绣闼”,是由外至里;“俯雕甍”是由上视下。仅用六个字,就极简练概括地写出登阁的情景,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两句,写登高望远所见山川之美。

  “闾阎扑地”“舸舰弥津”两个四六句,极写人烟之盛,“舸舰”之多,渲染出一片富庶祥和气象。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又变而为四字句,转写自然景物,绘出雨后天晴的景色,由此引发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绝唱,将对滕王阁的景物描写推向高潮。

  渔舟唱晚”,写生活之乐;“雁阵惊寒”,写候鸟之歌。社会与自然各具情趣,又融为一体。

  四、小结

  本部分写滕王阁构筑之宏,眺望之广,周围秋景之美。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二句为描写秋景名句,展示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秋之图景。

  第四课时

  教学要点:解读四、五两段,体会作者的人生感慨

  教学内容:

  一、抽查第二三段背诵情况,引入第四段

  二、请学生结合注释翻译第四五段

  补充注释:

  1.四美具具:具有,都有。

  2.而难并并:会聚一起。

  3.穷睇眄于中天穷:望尽。中:最高处。

  4.极娱游于暇日极:尽情。娱游:欢乐。

  5.兴尽悲来兴:兴致。

  6.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悲:悲怜。失路:迷路,不得志。

  7.屈贾宜于长沙屈:被……贬谪。

  8.所赖君子见机赖:依赖。

  9.老当益壮:老了应当更加有壮志。

  10.穷且益坚:且:反而。

  11.不坠青云之志坠:抛弃。

  三、诗句鉴赏

  “甫畅”和“遄飞”,都表明兴致高昂,情绪激动。

  “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用清新自然的描述,写管弦之盛,歌声之美。

  “四美具,二难并”两个三字短句,变换节奏,心绪也为之—转,由喜悦渐生悲慨。

  “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放开一笔,视野又扩展到宴会之外,感情亦随之升华,为下面的抒情张本。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两句是虚写,表面上是“望”“看”,实际上是在想。这里用了双关的手法,十分巧妙:由日落而想到西北的长安,由云海而想到东北的吴会,日下即长安,云间即吴会的意思又暗含其中。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两句,通过进一步玄想宇宙的广漠洪荒,来衬人生的渺小,从而引发下面的感慨,即:“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这两个四六句,一问一答,答非所问,流露出怀才不遇的心绪,充满了自我悲伤的情调。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两句,更是直抒胸臆,坦言心怀,写自己报国无路,济世无门,言辞哀婉。情意绵绵。

  “时运不齐,命途多舛”,这是比较现实的认识,将人生的穷通得失看作常态;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则是从历史中撷取的两个实例,以此来宽慰包括自己在内的失意之人。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言之凿凿;“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反问有力。“非无”“岂乏”,一个否定判断,一个反诘论述,行文摇曳生姿。然后以“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作结,总束上文,开启下文。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是一种理想的人格境界,表明了作者高尚的人生观。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作进一步的补充,同时也表现了乐观开朗的情怀。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以超越空间为喻,“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以追赶时间为喻,都表现出了不甘沉沦的豪情壮志。

  “孟尝高洁”“阮籍猖狂”两个四六句,微讥孟尝,非议阮籍,来反衬自己坚定的意志。

  四、小结

  第四段集中笔墨,描写和渲染阁中气氛,赞美文人雅士们的气概和风采。但“兴尽悲来”明显成为转折之笔,开始抒发自己的人生之悲;第五段更是笔锋陡转,由盛赞良辰美景文人墨客转为慨叹人世艰难仕途崎岖,大发怀才不遇之感慨,为自己也为别的文人被压抑被埋没深鸣不平。

  第五课时

  教学要点:继续赏析第六七段,体会作者所抒情感

  小结写作特点及警句品味

  教学内容:

  一、点名复述二至四段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六七段

  1、结合注释翻译课文内容。

  补充注释:

  1.一介书生介:个

  2.等终军之弱冠等:等同。弱冠:指二十岁,古代以二十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

  3.有怀投笔怀:心思。

  4.奉晨昏于万里奉:侍奉。

  5.接孟氏之芳邻接:结交。

  6.胜地不常,盛宴难再胜:美好。再:第二次。

  7.兰亭已矣已:过去。

  8.奉承恩于伟饯于:在。

  9.是所望于群公是:这。于:对。

  10.敢竭鄙怀竭:使动用法,使……完全表露出来。

  三、具体鉴赏

  “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是自谦之词,如此简单地给自己定位,其复杂心情一言难尽。(参见后面附录)

  “等终军之弱冠”两个四六句,又避开了正面表白,仍借古写怀。先以终军自比,表示请缨无路;再以班超、宗悫自许,表示投笔从戎、乘风破浪的志向。这两句,都暗示了自己不甘做“一介书生”的决心。

  “路出名区”的四个六字句,以平稳的语气,含蓄地叙述了自己弃官事父,得以结识各位嘉宾的人生际遇。

  然后以四字短句,表示明日接受父亲的教诲和今日拜谒阎公,都是值得高兴的事。

  “杨意”“钟期”两个四六句,援引古人事例,再次感叹怀才难用和知己难遇。

  “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寥寥数语,写尽古今盛会曲终人散、无迹可寻的凄凉。

  “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归结到写诗做序的本事上来,从对宇宙人生的无限感慨中回到现实情境。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是说自己不避浅近,先写了序和诗;

  “请洒潘江,各倾陆海”是期望在坐的嘉宾各展文才,各赋所怀。全文在这种礼让中结束,不失分寸,非常得体。

  3、小结

  第六段在继续慨叹人世不平的同时,又有峰回路转之笔,抒发了作者运舛志不衰,、正视现实、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第七段除继续抒发自己抑郁情感、表明自己的远大志向外,以谦恭的笔调,表明了自己对知音的渴望和仰慕。

  三、写作特点分析

  1.句式错落,节奏分明

  全文以四六句为主,杂以六四句,七字句,六字句,四字句,三字句,二字句,乃至一字句。这些句式,根据表意的需要而交错运用,使节奏分明,内容启承转合。一般来说,二字句用于抒情(文中有两处:“嗟乎”“呜呼”),三字句、四字句用于一个话题的开始或转折。六字句或七字句连用,为平实的叙述;四六句或六四句连用,为叙述或抒情的展开部分。仅有一个一字句“勃”,是自指兼表提顿。这样,全篇的行文。既起伏跌宕,又自然流转。

  2.骈俪藻饰,辞采华美

  骈是“两马并驾”的意思,俪是“男女成对”之意,骈俪就是使用对偶句,是骈文的共同特点,但这篇序文尤为突出。全篇采用对偶句,不但字面相对,而且音韵大体相对。即一句之中,平节和仄节交替;上下联之间,平节与仄节相对。前面分析了四字句对偶的情况,下面举几个别的句式。如“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为:平平仄仄,仄仄仄(之)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之)仄仄。“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为:“仄仄仄(于)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于)仄仄,仄仄平平。“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为:平仄仄(于)平平,仄平平(于)仄仄。(以上“觉”“识”“屈”“曲”“乏”“落”“一”“色”“极”“日”为人声字,算仄声;“共”古代为平声字,“暇”古代为去声字。)如此讲求音律,又不影响意义表达,写出来的句子当然抑扬顿挫,富于乐感,富于诗意。

  藻饰是指运用色彩浓艳、华丽典雅的词语,来装饰文句。这篇序文,如“物华天宝”“俊采星驰”“紫电清霜”“钟鸣鼎食”“青雀黄龙”“睢园绿竹”“邺水朱华”等,都是讲求辞采的典型例子。这样,使文章辞采华美,赏心悦目。

  3.运用典故,简练含蓄

  用典除了有加强论证的作用外,还能以古比今、借古写怀,可以使文章内容充实,联想丰富。语言简练,风格典雅。这篇序文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而运用的手法又有所不同,有的是明用,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有的是暗用,如“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有的是正用,如“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有的是反用,如“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典故的运用,加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4.警句品味

  例:①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前者高度概括了江南各地的繁华富庶,后者形象的说明了南昌一带人才济济。

  ②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作者将“老”和“壮”,“穷”和“坚”从相反相成中统一起来,突出了“贫贱不能移”的美好节操。

  ③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表达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的深沉的悲哀和孤独,也反映了“失路之人”共有的悲哀和孤独。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作业

  课后练习题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9、《滕王阁序》教案(鲁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以诵读法学习本文)

  一、了解骈文的文体特点。

  二、学习本文优美的语言。

  三、掌握“故”、“尽”、“属”、“即”等实词的义项,体会“且”、“矣”等虚词的用法。

  四、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

  通读全文,疏通文意

  一.导语(幻灯片展示中国四大名楼)

  在我们祖国这块神奇的大地上,积淀了五千年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亭台楼阁比比皆是。在众多的人文景观中,“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因其精美的建筑流传千古,更因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含义。那么有谁知道“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呢?

  ……

  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

  与四大名楼有关的名人题诗,谁能例举一二?

  ……

  1.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唐•崔颢《黄鹤楼》

  2.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4.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5.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让滕王阁名扬天下的、初唐诗人王勃一挥而成的《滕王阁序》。

  二、王勃、《滕王阁序》写作背景介绍:(幻灯片展示)

  1.作者简介(学生回顾曾观看过的《唐之韵》)

  说到王勃,我们就会想起他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他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赞为神童,16岁授官朝散郎,后因事被逐,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26岁时,王勃南下探亲,路过南昌,赴都督阎某在滕王阁的宴会,赋诗并作序。后在赴探亲途中渡海溺水受惊而死。《滕王阁序》遂成为他的“绝唱”。名句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论者所欣赏。

  三、初读奇文

  1、听(多媒体视频朗读)

  听课文朗读,找出生字,看注释注音。

  2、读(补充:诵读指导——幻灯片展示)

  自读课文,看注释,粗通文意

  本文是骈文,基本都是偶句,字数或四或六,也有少数七字。

  四字句的停顿只有一种模式:二二六字句的读法有五种:

  (1)孟学士/之词宗(2)临/帝子之长洲

  (3)钟鸣/鼎食/之家(4)气凌/彭泽之樽

  (5)扶/凌云/而自惜

  七字句的读法有四种:

  (1)襟三江/而带五湖(2)宾主/尽/东南之美

  (3)秋水/共长天/一色(4)都督/阎公/之雅望

  3、测(幻灯片展示)

  做字词辨析训练。(学生都参与并轮流回答)

  (一)判断词语注音、释义正错

  1、襟()三江上衣、袍子前面的部分

  2、躬逢胜饯()宴会

  3、鹤汀()水边平地

  4、凫()渚凫:野鸭

  5、川泽纡()迂回曲折

  6、孤鹜()纵横奔驰,动词

  7、迥()远

  8、南溟()海

  9、胜筵()古代席地而坐时铺的席子

  10、梓()泽梓树,与“桑”相连,借指故乡

  (二)通假字

  俨骖腓于上路通“严”,整治。

  云销雨霁通“消”,消散。

  所赖君子见机通“几”,预兆。

  (三)古今异义

  穷且益坚古义:困厄,处境艰难今义:穷困

  等终军之弱冠古义:二十岁今义:无此意

  盛宴难再古义:第二次今义:相当于“又”

  孟学士之词宗古义:掌管文学撰述的官今义:常用来指学位

  (四)词类活用

  襟三江而带五湖意动,以••••••为襟、为带

  雄州雾列名词作状语,像雾那样

  俊采星驰名词作状语,像流星那样

  川泽纡其骇瞩意动,对••••••感到惊骇

  屈贾谊于长沙使动,使••••••屈居

  窜梁鸿于海曲使动,使••••••窜逃

  宾主尽东南之美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四、作业。

  再读全文,并背诵《滕王阁诗》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

  1、理清思路

  2、重点段落鉴赏

  一、再读奇文

  方式:集体齐读课文

  注意:诵读的节奏和语气准确(回顾:诵读指导)

  步骤:集体齐读

  二、讨论与点拨:文章可分为几部分?(幻灯片展示)

  1、明确:文章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概写风貌,引出与会人物。

  第二部分(2-3):三秋时节,滕王阁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

  第三部分(4-5):写宴会盛况,抒发人生感慨。

  第四部分(6-7):叹知己难遇,胜宴难再。

  2、第2、3段描写了哪些内容?(讨论后明确)

  第二段:滕王阁在山水形胜之地。

  第三段:登高所见——人烟之胜(富庶祥和)

  自然之景(雨后景色—高潮)

  生活之乐及自然情景

  三、阅读与鉴赏(幻灯片展示优美图片)

  1、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美景。(当堂朗读)

  评:注意意境和谐美,想象要自然生动,色彩要明丽。

  落霞自天而下,孤鹜自下而上,故曰齐飞;

  秋水碧而连天,长天净而映水,故曰一色。

  2、前人写水天(或天地)相接景象的句子很多,阅读下面三句子说说王勃的句子好在哪里。(自由发表)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春江花月夜》)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与朱元思书》)

  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马射赋》)

  四、作业

  1、书面表达:把你最欣赏的一两句话写成一段情景交融的抒情散文。

  2、思考:怎样看待4、5两段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三课时

  学习要点:

  1、鉴赏四-五段

  2、归纳总结骈文的特点及本文特点

  一、回顾旧课:

  抽背2-3段。

  二、三读奇文

  1、高声朗读四、五段,体会作者情感。

  2、讨论:这两段写了哪些内容

  (同桌讨论后教师幻灯片展示)

  第四段:写宴会盛况——管弦之胜,歌声之美和宴会豪华,人物高雅

  兴尽悲来——叹天地之大,宇宙无穷(反村人之渺小)

  人生无常,盛衰有时,怀才不遇,报国无路

  第五段:言自己虽时运不济,但因之自勉,从消沉中振起,理想、志节不变

  三、鉴赏与拓展:(分组讨论,推举佳作)

  1、怎样看待王勃的思想感情?

  师小结:联系际遇。不遇之悲,是对社会(“盛世”)现实的控诉和揭露。既表现出嗟悲叹老的伤感和见机知命的消极;又表示自己壮怀白首不移。

  失意的悲哀——对时代的抨击;

  写积极的壮怀——表现出一种用世的乐观。

  2、人生难免失意,中国历史上许多文人都遭逢过失意,他们作出了怎样的选择?你如何评价?如何选择?(目的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

  四、讨论与点拨

  归纳骈文有何特点?有什么缺点?(分组讨论,推选回答)

  从六朝到初唐,骈文统治了文坛,其特点是:要求通篇文章结构相互对称,词语对偶。在声韵上讲究运用平仄,音律和谐,修辞上注意藻辞和用典。

  注重形式,排比事典,使人难以理解。如本文为硬凑四六对句,把杨得意缩为杨意,徐孺子略为徐孺,早被前人指为荒谬。但对本文来说白玉微瑕,文中对现实人生的感受认识,是骈文僵化凝固的形式无法束缚住的,作者如同戴着镣铐跳舞,在束缚中表现自己高超的技巧。

  五、小结与巩固(幻灯片展示)

  1,韩愈曾说:“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则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

  朗读全文,再次体会文章的优美动人之处。并思考本文写作的特点。

  (句式错落,节奏分明/骈俪藻饰,辞系华美/运用典故,简练含蓄)

  2、仿照课文中句式,写对偶句

  A:滕王阁中,高朋满座——————————

  B:见秋水之浩淼————————

  学生意见汇总:A都督宴上,胜友如云

  B望长天之明彻/望高阁之巍峨

  六、课后作业

  1、找一下,文中运用了哪些典故、哪些成语?并积累。

  2、背诵并默写全文。

  [教学设计说明]

  本文被选入鲁人版第四册“感受艺术之美”单元。所以教学设计重在让学生理解本文情感的基础上,品味作品的优美语言。

  朗读教学,既是传统的,又是时兴的;既是语感的,又是技能的;既是文学的,又是审美的。本教学设计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通过教读活动、析读活动、品读活动、听读活动及说读活动等不同的朗读活动形式,使这节课充满琅琅读书声,从而在美读中鉴赏了骈文之美。

  不要求学生看有关的参考资料,以免“先入为主”,在名家的分析面前丧失了自我阅读的勇气和信心。“我思故我在”,相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10、《滕王阁序》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四)

  在我们祖国这块神奇的大地上,积淀了五千年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亭台楼阁比比皆是。在众多的人文景观中,“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因其精美的建筑流传千古,更因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含义。

  那么有谁知道“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呢?

  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蓬莱阁

  《登岳阳楼》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蓬莱阁》清•陈葆光

  直上蓬莱阁,人间第一楼。

  云山千里目,海岛四时秋。

  《滕王阁名联》

  洞庭月,衡岳云,巫山雨,波撼气蒸,揽天下风光,堪称独步;

  崔颢诗,范相记,王勃序,两楼一阁,数江南文物,各有千秋。

  滕王阁介绍

  滕王阁因滕王李元婴得名。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骄奢淫逸,品行不端,毫无政绩可言。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他修建滕王阁,也是为了歌舞享乐的需要。这座江南名楼建于唐朝繁盛时期,又因王勃的一篇《滕王阁序》而很快出名。韩愈在《新修滕王阁记》中说:“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诗序》《宴滕王阁序》。

  作者介绍

  王勃生于公元650年或649年,字子安,龙门人(今山西河津人),6岁善文辞,构思无滞,词情英迈。9岁鉴赏力超群,得颜师古注《汉书》,读而作《指瑕》以正其失。史载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道祥赞为神童,并向朝廷表荐,而王勃对策高第,被授朝散郎。到17岁时就做了沛王李贤征的王府侍读。(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大约做王府侍读一年多的时候,他因为“戏为《檄英王鸡》”一文,竟然被唐高宗怒逐出府,这时他很失落,随即出游巴蜀。到他22岁时,他好容易又得补为虢州参军,可是又因为“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于是,他又犯下死罪,所幸遇上大赦天下才得以免除灾难,可是,他的父亲王福畤却因此而受到牵连,被贬为交趾令(今越南河内)。

  大约26岁时,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没想到在渡海时溺水,最后惊悸而死。

  综观王勃的一生,我们首先叹其英年早逝。其次,他一生多有不得志者,其内心应当是时有不平,或者愤怒悲凉,或者又心存幻想,渴望着自己能够大展鸿图。

  作序的背景

  就在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的途中,即其临死前的两个多月,适逢九月重阳之日,王勃途经洪州(现在的江西南昌),正赶上洪州都督阎某人重修了江南名楼滕王阁而于阁上欢宴群僚和宾客,借以标榜政绩。王勃面临那“仙之人兮列如麻”的场面怎么能不感慨万千?当时,他孤身作客,形单影只,内心戚戚,自然是感到压抑而难以兴奋,如果能够让他一吐胸怀,或许他会欣然命笔的。而事实正是如此,《新唐书•文艺传》记载,都督阎某人他还有一个目的,想借此机会在众宾面前夸赞他的女婿,于是,事先让他的女婿写好一篇序文,到时候只要当着众人的面写出来就可以了。在宴会上,阎某人准备了纸笔,遍请众客,别人当然不敢,也不好剥阎某人的面子,可是,当请到王勃的时候,王勃神情自若,并没有推辞,而是当众写了起来。据说,他当时可是把都督阎某人惹恼了,致使阎某人拂袖而去。

  “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沈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唐摭言》(卷五)

  那么,王勃的文章到底好在哪儿呢?

  情辞并茂是这篇文章的流传久远的根本原因

  文体知识

  序

  是写在文章前面的文字,用于说明书籍写作或出版的意图、宗旨、过程、编排体例等内容。由作者本人写,也可由他人代写。

  骈文

  骈文是魏晋以后出现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

  骈文本义即是对偶文的意思,是从中国古代文章中的一种修辞手法演变来的。骈文多以四、六字句为主,兼以杂言,所以后来也称骈文为“四六文”。

  骈文的主要特点是1)讲求对仗,一般用四字句或六字句。2)平仄相对,音律和谐。3)多用典故,讲究藻饰。

  文章结构

  全文是典型的辞赋体结构,可以明显划分为“景”与“情”两大板块:从秋之美景到人之心境的触景生情。七个段紧扣文题展开。

  秋之美景

  人之心境

  第一部分(1-1)

  古今变迁:南昌故郡,洪都新府

  空间之雄:星分翼轸……控蛮荆而引瓯越雄州雾列台隍枕夷夏之交

  人物之盛:物华天宝……徐孺下陈蕃之榻俊彩星驰宾主尽东南之美

  主宾盛宴:都督阎公之雅望……躬逢胜饯

  1)作者是如何写洪州的地理风貌的?突出了什么特点?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历史久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界域辽阔。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地势宏伟

  2)作者怎样写参加宴会的人物,照应了前文的哪个词语?

  明确:作者在写参加宴席人物时,用了“雅望”“懿范”“胜友”“高朋”“腾蛟起凤”“紫电清霜”等词语,极尽人物的文韬武略,照应了前文的“俊采”一词。

  3)文章开始不写楼台,不写宴会,而先写地势与人物,这样写有何好处?

  明确:文章借用铺陈的手法,历叙界域之大,地势之雄,物产丰富,人才俊美,既渲染了和乐的氛围、宴会的高雅,同时也紧扣照应了题目《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小结:本段略写洪州的地理风貌,极写滕王阁的无限壮美,和周围环境的超凡脱俗,以及阁中如云高朋的文才武略。这样写,既初步写出了滕王阁的不同凡响,又为后文详写做好了铺垫。

  第二部分(2-3)

  交代时间: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描绘秋景: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赴阁途中:俨骖鲱于上路……得仙人之旧馆

  楼阁四周山水:层峦耸翠……列冈峦之体势

  登阁远眺所见:披绣闼……声断衡阳之浦

  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1)第二段意思: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景观。笔触转细,渐入佳境,让人赏心悦目。

  (1.第一句:交代时令(三秋时节)。

  (2.第二句:写秋水即秋色的特征。

  (3.第三句:用四个六字句,写来宾驾御名车骏马,造访滕王阁之情景。

  (4.第四句:用四个四字句,写滕王阁的自然环境和气势。

  (5.第五句:“四六”句对“四六”句,描写滕王阁所处山水形胜之地。

  秋水秋色:时维九月……烟光凝而暮山紫。

  来阁过程:俨骖騑于上路……得仙人之旧馆。

  阁之所在:层峦耸翠……即冈峦之体势

  2)第三段意思:近距离地开始了穷微尽妙、绘声绘色的描写,进一步写滕王阁环境之美,将滕王阁及周围景色推上美的极致。

  (1.第一句:由外到里,由上到下,写出登阁的情景,抒发喜悦之情。两个六字句,写登高望远所见山川之美,虚实结合。

  (2.第二句:极写人烟之盛,舸舰之多,表现富庶祥和。

  (3.第三句:转写自然景物,描绘雨后天晴的景色。

  (4.第四句:是千古绝唱之句,把对滕王阁景物描写推向高潮。

  (6.第五句:叙写生活之乐,候鸟之乐,将各具情趣的社会与自然融为一体。

  远望之景(披绣闼,俯雕甍)

  山川之美: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盱其骇瞩。

  人烟之盛: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

  雨后天晴: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人鸟共乐: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第三部分(4-5)

  赞美与会者:遥襟俯畅……二难并

  由宴会引出感慨:穷睇眄于中天……识盈虚之有数

  抒发身世之感:望长安于日下……奉宣室以何年

  引用典故抒怀:呜呼……岂乏明时

  勉励自己守节不变:所赖君子安贫……岂效穷途之哭

  言自己虽时运不济,但因之自勉,从消沉中振起,理想、志节不变

  1)典故理解:(此两段十五个典故,参看注释理解其作用及表现意义)

  2)分析第四段内容:

  (1.第一句:过渡,由登览之乐到宴会之乐。

  (2.第二句:写管弦之盛,歌声之美。

  (3.第三句:铺叙欢饮娱乐的场景,用典故暗示宴会的豪华,人物的高雅。

  (4.第四句:由喜悦渐生悲慨。

  (5.第五句:把视野扩展到宴会外--为下面抒情张本。

  (6.第六句:揭示哲理,一是慨叹宇宙之大,二是感叹人生无常。

  (7.第七句:是虚写,运用了双关的手法,有日落,云海想到长安和东北的吴会。

  (8.第八句:由宇宙的广漠衬托人生之渺小,从而引发感慨。

  (9.一问一答,流露出怀才不遇的心绪,充满了自我悲伤的情调。

  (10.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坦言心怀,写自己报国无路,济世无门,言辞哀婉。

  小结:本段集中笔墨,描写和渲染阁中气氛,赞美文人雅士们的气概和风采。

  3)分析第五段内容:

  (1.写冯唐、李广的目的是什么?——宽慰包括自己在内的失意之人。

  (2.表明作者高尚的人生观的句子是哪几句?——“老当益壮……青云之志。”

  (3.引用了哪两个典故,表现了作者乐观开朗的情怀?-“酌贪泉……犹欢。”

  (4.写孟尝、阮籍的人生观的目的是什么?——反衬自己坚定的意志。

  小结:本段笔锋陡转,由盛赞良辰美景文人墨客转为慨叹人世艰难仕途崎岖,大发怀才不遇之感慨,为自己也为别的文人被压抑被埋没深鸣不平。

  第四部分(6-7)

  写自己报国无门之情怀:勃------慕宗悫之长风

  写路过滕王阁的原因及与会的喜悦:舍簪笏于百龄------喜托龙门

  借典故表明自己愿意作诗:杨意不逢------奏流水以何惭

  再赞盛会表作序旨意:呜呼------各倾陆海云尔

  滕王阁诗:滕王高临江渚------槛外长江空自流

  《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弟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诗篇翻译

  高高的滕王阁靠着江边,佩玉、鸾铃鸣响的豪华歌舞已经停止了。

  早上,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黄昏,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

  闲云的影子映在江水中,时日悠悠不尽;风物更换季节,星座与转移方位,度过几个春秋。

  高阁中的滕王如今在哪里呢?只有那栏杆外的长江空自流淌不息。

  《滕王阁》作者站在高阁之上,俯仰观察远近景物,兴起天地沧桑、人世无常之感;表现了诗人珍惜光阴,胸怀功名,感慨时世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问题探究

  1)情感变化

  登临之乐(风景美)

  遥襟逸兴(过渡)

  宴会之乐

  管弦之盛歌声之美

  宴会豪华人物高雅(四美具、二难并)

  穷睇眄|极娱游(过渡)

  人生之感

  天地之大宇宙无穷

  人生无常怀才不遇

  2)第4.5段作者抒发的感慨

   欢饮之乐;

   对宇宙无穷的感慨;

   对人生无常的感叹;

   为自己怀才不遇而悲伤;

   认识现实后的自我安慰;

   对理想人格境界的追求;

   豁达乐观的情怀。

  3)讨论:怎样看待王勃的思想感情?

  联系际遇。不遇之悲,是对社会(“盛世”)现实的控诉和揭露。既表现出嗟悲叹老的伤感和见机知命的消极;又表示自己壮怀白首不移。

  失意的悲哀——对时代的抨击;

  写积极的壮怀——表现出一种用世的乐观。

  语言揣摩

  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评析:

  作者善用灵活多变的笔法描写山容水态,表现楼台壮观,从而把读者带人身临其境的审美境地。“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运用:

  (翻译)蓄积的雨水已经消尽,潭水寒冷而清澈,烟光雾气凝结傍晚的山峦呈现出紫色。

  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评析:

  这一句更是写景名句,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该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潦水”对“寒潭”,“烟光”对“暮山”,“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运用:

  (翻译)落霞与孤独的野鸭一起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浑然一色。

  3)“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评析:

  这是全文中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历来有志之士对自己的理想总是能尽量克服一切困难执着地追求,即算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东汉马援云:“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王勃在此化用,强调“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王勃此时怀才不遇,仍有这般情怀,确实难能可贵。

  句中“老当益壮”“白首之心”“穷且益坚”“青云之志”现均可作成语使用。

  运用:

  人老了应当更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之时改变自己的追求?处境艰难更应当坚强,不能放弃远大崇高的志向。

幼儿园中学教案推荐 《愚公移山》教学案一等奖例(苏教版九年级下册) 《背影》导学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巴东三峡》导学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雪》学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一个都不能少,让阳光洒向那片阴暗的角落 ——————试论师爱与后进生的转变 班级管理反思(八年级下册) 七年级下册生词表备课资料(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我的第一本书》导学案一等奖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喂----出来》 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诉衷情》教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教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二选修) 古诗《渔歌子》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干国祥构筑理想课堂) 《师说》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四) 《题都城南庄》教案一等奖 《哭晁卿衡》《丁都护歌》《越女词五首(其三)》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二下册) 《感受“月亮文化”》教学实录(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关雎》《蒹葭》鉴赏中考复习(九年级下册)

最新中学教案 《滕王阁序》教案一等奖 《俗世奇人》教案一等奖 《崔杼弑其君》教案一等奖 《长亭送别》教案一等奖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 《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教案一等奖 《原君》教案一等奖 《谏吴王书》教案一等奖 《祸兮福兮》教案一等奖 《邻居们》教案一等奖

相关信息 滕王阁序并诗教案一等奖(苏教版高一必修) 滕王阁旅游心得感想600字 滕王阁旅游心得感想700字 滕王阁序导学案一等奖高中新课程(人教版) 滕王阁旅游心得总结600字 滕王阁序教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滕王阁序教案一等奖(鲁人版高一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