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之美》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中学教案

《桥之美》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时间:2022-10-09 08:50:16

《桥之美》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中学教案的您有所帮助。

1、《桥之美》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学内容:八年级(上)语文第19课《生物入侵者》

  知识与技能目标:阅读课文,积累字词,获得一些生态知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抓住关键语句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培养收集、整理信息的自主学习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对“生物入侵”理解

  教学手段:广安新闻;07年《少百科知识报》暑假版;彩色粉笔

  教学安排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师讲述水葫芦入侵广安的新闻.(广安新闻联播12月9日报道)教师讲完后,请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

  明确:科技高度发达的21世纪,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环境问题已成了摆在人类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而生态问题则又是当今世界环境问题的中心议题。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生物入侵者》,希望学习此文能促使我们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教师板书课题)

  2、题解:要求学生合上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入侵”和“生物人侵者”的含义。然后要求学生从文中勾画出揭示“生物入侵者”含义的语句。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1、教师展示以下问题,学生阅读思考。

  a.本文除了告诉我们什么叫生物入侵者,它还讲了哪些内容?

  b.你觉得学习本文应从哪些方面人手?试拟出本文的学习目标。

  ◆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通过交流弄清文章内容,并共同拟定学习目标。

  ◆班上交流:明确本文学习目标及主要内容。

  明确学习目标(见前面的教学目标)

  主要内容:本文还讲了生物入侵带来的巨大危害、造成生物入侵增多的原因和途径、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态度以及目前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采取的相应措施。

  ◆编写提纲

  教师用展示结构图示,要求学生在空缺处填上相关内容。引出话题:

  介绍什么是生物入侵者(1段)

  摆出现象:具体介绍什么是生物入侵者及其危害——(2、3、4段)

  探究原因:——(5段)

  揭示态度:——(7段)

  采取措施:——(8段)

  三、写法探究

  1、探究学习本文所采用的说明顺序a.常见的说明顺序有哪些?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b.探究本文这样安排说明顺序的好处。

  明确:运用逻辑顺序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且使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2、探究学习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a.本文主要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学生讨论后教师板书: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b.找出文中运用上述说明方法的相关语句。

  (将学生分成三大组,每一组找一种说明方法的相关语句,看哪一组找得又快又好)C.说说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作用,并从文中各举一例加以说明。D.教师出示一只彩色粉笔,要求学生从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这三种说明方法中至少选两种方法对其作简要说明。

  四、小结

  要求学生从主要内容与写作方法两方面对全文作一个小结。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总结全文。

  明确:这是一篇关于生态问题的说明文。它向我们说明了什么是生物入侵及其危害,促使我们对这一生态现象高度警觉。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获得一定的生态知识,还能培养我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这篇课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为我们写作说明文提供了借鉴。

  五、延伸拓展

  自然界还有哪些生物入侵者?怎样才能有效扼制生物入侵的现象?我们身边有哪些生物入侵者?如果发现我们该怎么做?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并从中任选五个词语写一段话。(不超过150字)

  2、搜集生物人侵的相关资料(至少一种),要求写出生物入侵者的名称、原产地、人侵地及危害。((教师提供07年《少百科知识报》暑假版)

  3、选作题:查阅资料,了解达尔文的“物竞天择”和“适者生存”的理论。

2、教学设计:八年级(上)语文第19课《生物入侵者》(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学内容:八年级(上)语文第19课《生物入侵者》

  知识与技能目标:阅读课文,积累字词,获得一些生态知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抓住关键语句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培养收集、整理信息的自主学习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对“生物入侵”理解

  教学手段:广安新闻;07年《少百科知识报》暑假版;彩色粉笔

  教学安排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师讲述水葫芦入侵广安的新闻.(广安新闻联播12月9日报道)教师讲完后,请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

  明确:科技高度发达的21世纪,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环境问题已成了摆在人类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而生态问题则又是当今世界环境问题的中心议题。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生物入侵者》,希望学习此文能促使我们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教师板书课题)

  2、题解:要求学生合上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入侵”和“生物人侵者”的含义。然后要求学生从文中勾画出揭示“生物入侵者”含义的语句。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1、教师展示以下问题,学生阅读思考。

  a.本文除了告诉我们什么叫生物入侵者,它还讲了哪些内容?

  b.你觉得学习本文应从哪些方面人手?试拟出本文的学习目标。

  ◆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通过交流弄清文章内容,并共同拟定学习目标。

  ◆班上交流:明确本文学习目标及主要内容。

  明确学习目标(见前面的教学目标)

  主要内容:本文还讲了生物入侵带来的巨大危害、造成生物入侵增多的原因和途径、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态度以及目前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采取的相应措施。

  ◆编写提纲

  教师用展示结构图示,要求学生在空缺处填上相关内容。引出话题:

  介绍什么是生物入侵者(1段)

  摆出现象:具体介绍什么是生物入侵者及其危害——(2、3、4段)

  探究原因:——(5段)

  揭示态度:——(7段)

  采取措施:——(8段)

  三、写法探究

  1、探究学习本文所采用的说明顺序a.常见的说明顺序有哪些?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b.探究本文这样安排说明顺序的好处。

  明确:运用逻辑顺序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且使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2、探究学习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a.本文主要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学生讨论后教师板书: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b.找出文中运用上述说明方法的相关语句。

  (将学生分成三大组,每一组找一种说明方法的相关语句,看哪一组找得又快又好)C.说说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作用,并从文中各举一例加以说明。D.教师出示一只彩色粉笔,要求学生从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这三种说明方法中至少选两种方法对其作简要说明。

  四、小结

  要求学生从主要内容与写作方法两方面对全文作一个小结。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总结全文。

  明确:这是一篇关于生态问题的说明文。它向我们说明了什么是生物入侵及其危害,促使我们对这一生态现象高度警觉。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获得一定的生态知识,还能培养我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这篇课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为我们写作说明文提供了借鉴。

  五、延伸拓展

  自然界还有哪些生物入侵者?怎样才能有效扼制生物入侵的现象?我们身边有哪些生物入侵者?如果发现我们该怎么做?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并从中任选五个词语写一段话。(不超过150字)

  2、搜集生物人侵的相关资料(至少一种),要求写出生物入侵者的名称、原产地、人侵地及危害。((教师提供07年《少百科知识报》暑假版)

  3、选作题:查阅资料,了解达尔文的“物竞天择”和“适者生存”的理论。

3、《登岳阳楼》(其一)的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一、文本解读:

  由语入文:怎一个“悲”字了得

  全诗紧紧围绕“悲”字展开。

  首联第一句“洞庭之东江水西”,横空出世,从大处着笔,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直接点出:在烟波浩淼的洞庭湖的东边,在奔腾浩荡的长江之西。不由得让人想起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看到这气势非凡的语句,让人不由得心驰神往,但第二句却笔锋一转,不再是空阔无边的壮景,而是描绘出一副宁静的画面,“帘旌不动夕阳迟”,举目所见的是苍茫的暮色,帘旌一动不动,夕阳缓缓西沉,残阳如血,铺于水面,湖面一般冷绿一半红,看上去风平浪静,有些惨淡,有些寂寞,有些苍凉。景之凄迷衬托人之悲愁。此句乃以景传情也。

  颔联由上句平静的景物描写转而进行强烈的抒情。“登临吴蜀横分地”,既说登临的地理位置,也在回顾历史,当年吴蜀争夺荆州的历史似乎再度重现,吴蜀两军相争,互相厮杀,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人声,马蹄声,兵器撞击声……声声不绝于耳。历史的辽远、战场的血腥似乎又出现在眼前,战争,战争,战争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思及此,“徙倚湖山欲暮时”,面对满眼的湖光山色,诗人却无心欣赏,独自徘徊,是因为有满怀的愁绪,有满腹的心事啊,而在这苍茫的湖山暮色之下,徘徊的身影拉长,拉长,正如作者理不清、剪不断的愁情,更增添了几许怅惘、落寞之感。忆历史,思往事,感时世,心悲切。

  颈联“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诗人发出了痛苦的呐喊,为什么偏偏会忆起吴蜀之战,那是因为诗人在历靖康之变后饱尝战争之苦:万里逃难,南奔襄汉,颠沛湘湖,流离失所。这正是诗人悲之所在啊。“万里”、“三年”分别从时空的跨度来叙其遭遇之悲,读之让人感慨万千。登高望远不但不能减轻心中的悲苦,反而更添几许愁绪。这无边无际的愁绪当“望远”“凭危”时更如一江秋水滚滚而出。如李煜“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如崔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登高望远怀乡思家,乃人之常情也,更何况饱尝无限家国之痛的诗人呢?国破家亡的切肤之痛早已深入骨髓了啊?此句将诗人的悲、伤、哀、痛推向了极致。

  尾联“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似乎是诗人顾影自怜的喃喃自语,未老先衰头已白,为国事,为家事,为自己,为那些与自己一样国破家亡的同乡们焦虑、忧愁,吊古伤今,感怀伤时,在秋霜的季节里,更觉时世如风霜相逼,冷峭之极。那衰老的枯木、那苍凉的湖面,何尝不像自己呢?沦落天涯无尽的凄凉,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一切尽在不言中。

  “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忧国,感时,伤怀,思乡,念己……个中情怀,怎一个“悲”字了得!

  由文入史:怎一个“登”字了得

  诗人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形下登岳阳楼的?登的是名扬天下的岳阳楼,历史上还有哪些文人墨客用诗文传达登岳阳楼的感受?天下名楼、不知名的楼,数不胜数,而登者亦多矣。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多少人登过、感受过,用诗文写下来并历经流传滋养后人的,人们记住了,而更多人的感受被湮没在了茫茫历史烟云之中。不只是登楼,还有登山、远涉,为什么古人那么热衷于“登”呢?“登山则情满于山”,登高望远,目力所及之处,自然会引发登高者的悠悠情思。自从王璨登上当阳楼发出“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的感叹,表达深切的思乡愁绪后,登高抒怀似乎成为中国文人的一个重要传统。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为登高甚至发明了特制的登山鞋,并在登山途中留下一首首动人的诗篇。诗仙李白对此倾慕不已,曾经“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在如同仙境一般的天姥山上倾吐郁闷,展现自己傲岸不屈的风采。

  历代诗人在登高诗歌的创作中,不断注入新的情感,使登高作品的内容更加丰富,情感更加多元,从而赋予它更为深厚的文化内涵。

  表达思念之情。

  这是诗人们在登高诗中最重要的表现内容,当然思念的情感又因对象的不同而有所变化。“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漂泊异乡的游子,于佳节到来之际倍感孤独,遥想在家乡登高的兄弟,是不是也如自己一样,在深深地思念着对方呢?王维以朴素无华的语言道出人类真切而普遍的情感,使这首小诗成为登高怀人、客中思乡典型代表。“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也表达了无尽的思乡之情。

  感怀伤时,表达个人的身世之悲。

  这是登高诗的又一个重要内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当陈子昂登上幽州台后,顿觉宇宙之茫茫,苍凉无限。在这广阔无垠的天地间,个人是如此的孤单渺小,不禁悲从中来,怆然泪下。正是因为登台之后将个人放置于苍茫广阔的背景中,才会产生如此强烈的反差,从而具备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则传达出老杜内心更为复杂的情感:身世飘零,老病孤愁,韶华易逝,壮志未酬。无限悲凉之意在《登高》中尽数展现。

  发思古之幽情,感怀于时事。

  千古登高路,悠悠思古情。古人在登高远望之际,辽远的空间势必会引起多情的诗人们的思古之情。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登上凤凰台,作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中,感叹于六朝的繁华一去不返。同时为当今皇帝被奸邪所蔽而感到忧心不已。思古忧今的情怀,倶在其中。

  抒怀励志,鼓舞人心。

  这一类登高诗的代表当属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黄河奔涌,原野辽阔,壮阔的景象、雄浑的气势让人顿生豪迈之情,高瞻远瞩的胸襟、积极进取的精神便在这“更上一层楼”中充分展现。而杜甫也曾经吟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名句,表达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追求自由个性,展现美好情怀。

  生性洒脱不羁的李白在《登太白峰》中这样写道:“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一别武功去,何复更还?”攀登上太白峰,在山间冷风的吹拂下,李白与星星低语,和浮云做伴,幻想着御风而行,飘然高举,高蹈出世,表达了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登高诗内容丰富多彩。联系本诗的写作背景,以及诗中流露出的情感,可以看出其意欲登高而排忧,岂知望远而伤怀,反倒牵扯万千愁绪,集忧国、感时、伤怀、吊古、思乡、念己于一体,其情感是纷繁复杂的,将登高在一首诗中表达的内涵丰富了许多。

  二、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结合注解初步理解诗歌内容及情感;

  2、有感情朗读,体味每句诗中作者蕴含的情感,了解本诗情景交融的写法;

  3、选句赏读,体会文中炼字之美;

  4、类比阅读,感受其意境及风格。

  (二)学习重点:

  1、诵读诗歌,结合注解初步理解诗歌内容及情感;

  2、有感情朗读,体味每句诗中作者蕴含的情感,了解本诗情景交融的写法;

  3、选句赏读,体会文中炼字之美。

  (三)学习难点:

  1、有感情朗读,体味每句诗中作者蕴含的情感,了解本诗情景交融的写法;

  2、选句赏读,体会文中炼字之美;

  3、类比阅读,感受其意境及风格。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反复朗读、吟诵,通过想像与联想,把握诗的景与情。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鉴赏的主体。教师尽量少讲,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3、诗歌境界教学法。引导学生想像形象、把握物境;体验情感、把握情境;品味意蕴,把握意境。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环节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激趣

  启导 齐背,谈谈画面给人的感受,以及登临看到这样宏大空阔画面时人的心情。 以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描写洞庭湖景象的语句导入感知其画面,猜测人们看到这番景象后的心情。 激趣,

  设置悬念

  整体

  感知 1.听读,说说老师朗读时的语气语调及情感并从文中找到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词(即文眼)

  2.练读,并画出不解的字词

  3.个别读,生生互相评价

  4.齐读 1.范读,

  听评

  2.巡视,指正,解答

  3.抽读,听,评价

  4.听,评价 习得一般的朗读技巧,学会抓中心词初步体会情感

  精读

  探究 1.有感情诵读,选句描绘

  全班交流,生生互相补充

  2.据提示理解第一联,再选句体会,并做好批注。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生生互相补充

  3.选字品析,全班自由展示 1.选句用自己的话加入想象描绘诗中之景

  2.思考本诗的每一联是如何表达出“悲”的情感,请选一联体会感悟,谈谈自己的理解(示范、点拨、提示)

  以第一句为例,提示学生看看所绘之景带给读者的感受,明白乃以景物描写来传达内心的悲伤之情也,即借景抒情

  3.谈谈本诗体现的炼字之美。以“我认为句中的字用得好,因为。”的句式回答。 学会描绘诗中之景,体味诗中之情,品析炼字之美

  拓展

  延伸 朗读,体会,理解

  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全班展示,互相补充 出示杜甫《登高》、《登岳阳楼》,

  让学生体会其中的相似之处,并让学生明白沉郁顿挫的风格及理解登高文化中的一些共同情怀。 学以致用

4、《求知善读》教学设计(鄂教版语文九下册)(鄂教版九年级必修教学案例)

  <<求知善读>>教学设计(鄂教版语文九下册)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并学习围绕中心论点多层面进行论证的方法。

  2、体会并学习运用名言和事例论证论点的方法。

  3、积累关于读书求知的名言,认识读书的意义。

  学习重难点

  重点:目标1.2

  难点:目标1

  学习时间: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言:培根说: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弥补精神上的不足。书籍是知识的载体,读书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那么多才多艺的高占祥在《求知善读》一文中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2.作者:高占祥,著名作家、诗人、文艺评论家、书法家、摄影家。他著的《人生宝典》被评为中国青年优秀读物。本文就是选自该合集之中的。

  3.背景:高占祥同志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针对记者提出的“你认为道德教育应该怎么做?”的问题,回答说:“要充分发掘传统文化中的闪光点,在学校和社会教育中,增加传统伦理道德的内容。其次就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们进行德育教育的经验教训,编写一本简练的、生动的、易于被人们接受的德育教材。我写过一本关于道德教育的书——《人生宝典》,就是因为当年抓德育建设时,发现没有一本合适的教材,而当时的新加坡、日本.马来西亚都有。我写书时就想,写人类共同的真善美的东西,尽量避免和政治挂钩,不跟着风头跑。现在厚黑学、撒谎术,迎合青年心理的这谋那术,太多了,而正经的道德修养方面的书很难找,我曾建议文明办的同志,要让我们的德育教材更具有可读性。”

  二、自读课文,积累字词

  1.生字:

  jièmèixiāoruìbìngdǔjiàoyě

  慰藉愚昧骁勇睿智摒弃笃行  发酵陶冶

  ài

  狭隘

  2.积累词语

  陶冶: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

  睿智:见识卓越,富有远见。

  慰藉:安慰,抚慰。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男儿相别三天,就应当另眼相看,极言进步之快。

  三、点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思路

  1.学生齐读题目后回答:

  从题目上,你们读出了什么信息?(是论述“求知”与“善读”的关系)

  2.一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听读并梳理文章的思路。提示:画出每个段的中心句,想想作者提出了哪些主张,其中最主要的观点是什么?

  (显示如下填空)

  (1)根据文体直接地说:首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出问题)

  接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问题)

  最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决问题)

  (2)根据课文通俗地说:首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出求知善读的作用)

  接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为什么要求知读书)

  最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怎样求知善读)

  (3)根据课文准确地说:首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善于读书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和塑造自己人格的重要手段)

  接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读书是获取知识重要途径和塑造自己人格的重要手段”的层面阐述中心论点。)

  最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求知学习既需要苦读,

  更需要善读的层面阐述中心论点。)

  3.小结:文章开宗明义,提出中心论点---书籍是知识的载体,因此善于读书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和塑造人格的重要手段。接着,从读书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和“塑造自己人格的重要手段”两个方面展开议论,阐述了求知读书的重要作用。最后指出读书的态度和方法,强调“要求知,不仅需要苦读,而且要善读”。

  第二学时

  一.合作探究,学习技巧

  1.作者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

  2.第二自然段中的中心句是哪句?作者是怎样围绕这句话展开论述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3.课文引用了“孙权劝学”.“凿壁借光”等故事讲述道理,它们分别证明了什么观点?这样说理有什么好处?

  (1.略。2.第二自然段的中心句是“读书可以使自己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增长多方面的才华”,围绕这句话,作者先总说“书籍是和人类文明与社会历史一起成长起来的”再分说,再接着用一系列具体形象,阐述了为什么要求知的道理,得出中心句,最后引用培根的话和用比喻来强调读书求知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该段中运用了道理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3.读书要有恒心和毅力,使用典型的例子进行举例论证,使论证极有说服力,更易让人信服。)

  二.品味语言,学以致用

  1找美句,说美点:

  (1)比喻句

  a知识是一切美德之母,只有知识的江河才能载起事业和理想之舟。

  b书籍是时代的镜子,历史的化石,人类文明的阶梯。

  c好书如“圣水”,坏书似“魔鬼”。“圣水”可以净化人们的心灵,“魔鬼”可以使人产生邪念。

  (a形象的比喻总说知识对铸造人格.成就事业和实现理想的重要作用。B从三个方面形象生动地阐述了求知的原因。C通俗易懂,有力地说明了读书要善于选择的道理。)

  (2)读(引用的)名句,品名句(略)

  2.摘(读书方面)名句,记名句

  3.仿名句,创“佳句”

  例句:书是钥匙,能开启智慧之门。书是阶梯,帮助人们登上理想的高峰。

  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书是明灯,能照亮人们前进的道路。书是航船,能帮助人们驶向成功的彼岸。)

5、教学案一体化《人生寓言(两则)》(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禀告、皎洁、审美、闲适、慧心、落难、心旷神怡、得失之患、险象迭生”等词语。

  2、了解寓言的特点,准确理解、概括寓意。

  3、揣摩《白兔和月亮》语言的精美和《落难的王子》构思的奇妙。

  4、指导学生朗读。在朗读中加深理解,提高朗读水平。

  5、体会寓意,培养应对财富和不幸的审美心态和坚韧意志。

  教学重、难点:

  1、诵读。

  2、抓住关键情节,揣摩寓意,并联系生活体验进一步加深对寓言得失相依的哲理美的理解。

  3、理解《白兔和月亮》对人类的讽刺意味和《落难的王子》的奇妙构思。

  教学方法:

  朗读法、自读与点拨结合法、延伸积累法

  教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知识(情景)链接

  人们的生命历程中,得与失始终伴随我们一生。有俗语说:“有得必有失。”其实,有失也必有得。明智的,随遇而安,得失不惊,心宽体胖,处世潇洒;痴妄的,追名逐利,以乱心迷,生身受累。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态度?寓言《白兔和月亮》就是一面透明的镜子。

  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自学导航】

  教师出示以下问题,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出示重点字词,读音及解释

  2、寓言的含义、主题

  3、作者简介

  【师生探究】

  教师让学生到黑板前注音。

  根据学生阐释的寓言的含义予以补充: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素材起源于民间传说。西方文学中最著名的寓言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等。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已盛行寓言,有不少保留在《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

  周国平,1945年7月生于上海。其散文长于用文学的形式谈哲学,诸如生命的意义、死亡、性与爱、自我、灵魂与超越等,虔诚探索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视观照心灵的历程与磨难,寓哲理于常情中,深入浅出,平易之中多见理趣。

  【自学导航】

  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带着以下问题思考:

  1、这则寓言讲了怎样一个故事?

  2、白兔赏月的心态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3、白兔在得到月亮以后,为什么会有得失之患?

  4、这则寓言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师生探究】

  教师走下讲台指导个别朗读水平不好的学生,鼓励其敢于自我展现。

  对于以上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教师在学生答案的基础上完善,并适时总结寓意,结合学生现实生活,给予他们以实际的生活意义。

  【自学导航】

  体味感知:这则寓言的语言很精美,你认为哪个词语你最有感触,认为用的最好?请找出来,并谈出自己的感受。

  探讨研究:

  1、本文有两次转折,请你找出来,并分析这样的写法有何好处?

  2、白兔最终要求诸神之王撤销这个决定,说明了什么?

  3、这则寓言提到人类有怎样的讽刺意义?

  【师生探究】

  对于学生找出的优美语言及喜欢的正确的理由,教师予以肯定和鼓励。

  教师教授给学生分析课文的方法,具体结合探讨研究的问题,力求学生掌握方法。

  【自学导航】

  拓展延伸:

  1、拥有财产就一定会有得失之患吗?

  2、我们可以从白兔身上学到些什么?

  3、在现实生活中,你是否会有得失之患?原因是什么?

  4、我们应该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航标?

  【师生探究】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给以不同的评价与鼓励。结合同学自身,深入理解生活中的得失之患,能从中得出有益的影响。

  三、【即时训练】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并说说它们的意思。

  心旷()神怡风韵()险象迭()生金窖()泯()厄()运得失之患闲适

  2、请学生仿照课文中的句式,完成下列填空,使其成为合情合理的完整句子。

  (1)__________________独具审美的慧心。

  (2)__________________皎洁的月色。

  (3)__________________无忧无虑的嬉戏。

  (4)_______________心旷神怡地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不愧是_______________的行家。

  (6)__________________各具风韵。

  (7)__________________举世无双。

  (8)__________________一扫而光。

  (9)__________________闲适的心情。

  (10)__________________乌云蔽月__________________。

  (11)__________________心痛如割。

  (12)__________________险象迭生。

  四、【课后作业】

  1、记住生字词,会默写。

  2、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知识(情景)链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到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坦然面对人生的得与失,正确把握好人生的得与失。不仅如此,我国有句俗语“天有不测风雨,人有旦夕祸福”。人生在世,注定要与困难同行的,甚至要与挫折和灾难打交道。因此,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另一则寓言故事《落难的王子》,我相信同学们会有一种别样的收获。

  二、【自学导航】

  整体感知:

  这则寓言故事写得很深沉,不仅在主题思想上令人发省,而且在情节安排上也值得我们学习,具有普遍的意义。大声朗读课文,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师生探究】

  结合分析《白兔与月亮》寓意的方法研究课文,力求让学生自行理解,教师只是起辅助作用,在程度上予以加深。

  【自学导航】

  学生再度课文,思考品味:

  1、“我”在情节中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2、“天哪,太可怕了,这件事落到我的头上,我可受不了!”这句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过三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有什么意义?

  【师生探究】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可以有不同意见。教师根据不同说法,用不同方法解释层次不一样的学生的想法。

  【自学导航】

  问题探究:

  1、王子落难前后性格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王子是怎样落难的?作者这样便偏故事情节有何用意?王子落难你认为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

  3、“我”是王子落难的见证人,然而,当厄运也落到了“我”的头上,这说明了什么?

  4、文章结尾给人怎样的启示?

  5、只有落难后才会变得坚强,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定律吗?

  【师生探究】

  对于以上问题,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让其结合自身深入体会文章蕴含的深意。教师予以引导,以求对同学们的实际生活能有指导意义。

  【自学导航】

  与《白兔和月亮》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在主题上、情节上、表达方式上进行比较:

  【师生探究】

  师生共同总结:

  1、在主题上,两篇寓言都是写人生态度的。但是角度是不同的,前则主要写人在获利之后的心境;后则主要写人受难后的状态;

  2、在情节上,两篇都采用了寓言的形式。然而前则寓言味道比较浓些;后则更像是事实;

  3、在表达方式上,两篇寓言都是以叙事为主。而前则更多的是人物的心理描写;后则重在叙事。

  【自学导航】

  体验反思:

  1、人生在世,或福或祸,可能不期而至,对于我们应怎样对待?

  2、从自己的经历中举出实例,说说你怎样面对困难,使自己坚强起来?

  3、实际上人的一生挺平淡,大悲大喜的事情也不是很多,我们应当怎样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的坚强的意志?

  【师生探究】

  教师根据学生答案及对课文的体会总结:同学们,学习了两则寓言,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告诉我们很多人生启示。我们知道了不计较得失是最大的“得”;不计较得失的人是最理智的人。我还要告诉你们,“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愿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远离欲壑,健全人格;藐视困难,直面人生。

  三、【即时训练】

  1、本文选自_________,作者_________,本文体裁为_________,《白兔和月亮》的寓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落难的王子》的寓意是__________________ 。

  2、片段作文训练:《居安思危》要求字数100左右,时间7分钟左右。

  四、【课后作业】

  1、完成剩下的“研讨与练习”

  2、熟练朗读课文

  3、作文《在逆境中成长》,字数不少于600字。

6、《芦花荡》教学设计(一课时)(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寒噤、阴惨、仄歪、转弯抹角、张皇失措”等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故事梗概,培养速读文章内容并概括文章的能力。

  3、理解和分析人物性格,并学习用人物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4、感受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的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感受文章表达的民族精神。

  结合关键词句,体会人物形象内涵。

  教学步骤

  一、导入、展示课题

  二、明确目标

  三、检查预习

  四、初读、理清情节

  A、补充文学常识:小说三要素

  B、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主要内容。

  明确:抗日战争期间,在河北白洋淀上,一个抗日老英雄护送两个女孩子找到队伍的故事。

  五、再读、评析人物

  (一)初步感知人物性格

  A、确定小说主人公及其生活背景。

  B、补充日本侵略给中国带来的灾难。(学生举例)

  C、用“老头子是一个的人”句式评价人物。

  D、明确老头子性格核心:过于自尊和自信。

  (二)精读课文,具体分析。

  A、在文中找到最能反映老头子“过分自尊和自信”的语句,结合小说情节和描写手法,作简要分析。

  B、交流:老头子身上,还有些别的什么品质?

  C、总结(用四字短语概括)

  老头子是一个自尊自信、机智勇敢、爱憎分明的老英雄。

  六、悟读、理解主题

  文中对老头子形象,作了细致的刻画,文章还刻画了哪些值得敬佩、歌颂的形象?(讨论、交流)

  总结明确: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七、拓展、延伸

  文中“老头子”身上,凝聚着所有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假如“老头子”在“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活动中,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请你仿照下面的颁奖词,给“老头子”也写一段颁奖词。

  例:在顺境中,保持清醒,沙场带兵堪称无怨无悔,把守国门能说有骨有气。他像把号角,让理想与激动在士兵心中蔓延。

  ——200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丁晓兵的颁奖词

  (明确颁奖词的写作要点:概述事迹,评论功绩,饱含深情。)

  八、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对文章情节的梳理,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欣赏到了一位老当益壮的抗日英雄的形象,我们也学到了一些阅读小说的方法,将它们运用在语文学习中,你会有更大收获。

7、作文教学设计(说明顺序)(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作文教学设计

  ——以《故宫博物院》为范例,进行说明文“说明顺序”的训练

  六苴中学陈亚宁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说明事物的时候,要把事物的特征说明清楚除了要抓住特征,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外,还要怎么做?(明确:运用合理的说明顺序),本节课我们就来讨论如何运用合理的顺序来说明事物。

  二、揭示课题,展示目标

  1、理解说明的三种顺序。

  2、能运用恰当的说明顺序有条理地说明事物。

  三、学习指导,师生互动,精讲点拨

  精讲:说明要有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说明文的顺序,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可以以一种为主,兼用其他顺序。

  自学指导

  1、看课文《故宫博物院》,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课文是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你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

  ——学生自学范例,在文中作适当勾画;

  小组交流、讨论范例,补充发言:

  故宫的建筑顺序是由南到北,作者正是沿着中轴线,由南到北前行,以天安门为起点,穿端门,进午门,过汉白玉石桥,来到前三殿,依次介绍了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并略提东西两侧的文武殿、武英殿。然后继续向北,介绍了位于中轴线上的“内廷”建筑: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及御花园,最后出顺贞门到神武门而离开故宫。

  作者将线路上的建筑物分成几个部分,辅以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方位词,使人对路线、方位、各建筑物的特点与联系有一个清晰的了解,让我们对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的风采有了整体的认识了解。

  2、试总结用逻辑顺序来说明事物的方法技巧。

  ——学生分组交流、讨论、总结方法和技巧。

  教师点拨精讲:

  (1)说明顺序的安排,取决于说明对象的特点。

  (2)说明具体的实物一般以空间顺序、按实物的空间位置或构成部分,按上下左右、前后内外、东西南北等次序来说明。

  (3)介绍事物各个阶段的特点或制作过程,往往采用时间顺序;介绍抽象事理或事物,多采用逻辑顺序,从现象到本质、从简单到复杂,从原因到结果,从概述到具体地揭示事物的特征。

  3、写作训练:

  请用一段简洁的文字,学习运用逻辑顺序来写一篇介绍“我们的校园”的说明文,5分钟后小组间相互阅读文段,互评互改。

  ——学生写作,小组交流、互评,教师巡视指导,找出有代表性的文段作全班阅读,让学生评议,修改,自我归纳方法。

  ——学生自我修改文段。

  四、当堂训练:

  请同学们以“我们的学校”为题,按空间顺序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

  要求:用一定的方位词把校园的整体布局介绍清楚。

  五、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写作收获

8、《珍珠鸟》教学新设计(县级公开课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领会作者将自己的喜爱之情融注在叙述描写之中的写法。

  2、品味语言,学习作者对珍珠鸟细腻、人性化的描写方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听读与自主阅读中感悟、欣赏文章;在思考和交流中体会文章的深刻含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领悟文中人和动物之间充满的爱和信赖的理想境界与深刻哲理,体验反思,学会信赖。

  学习重点:品味文章优美生动的语言,学习作者对珍珠鸟细腻、人性化的描写方式。

  学习难点:文章中融注喜爱之情的描写笔法和蕴涵的深刻哲理。

  学习设想:按照“理解、品味、感悟”三大板块层层推进,分别用“三个句式”贯穿其中,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与探究,汲取作品人文内涵,升华作品美点精粹。自由说话,主动说话,积极讨论,进而理清作品,品味感情,领会深意,感悟人生,学会做人。

  预习要求:①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冯骥才。②扫清文字障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时数:一节

  学习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段鸟鸣声。

  清脆的鸟鸣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珍贵礼物,而人类奉献给鸟儿的却是顽劣的弹弓、狰狞的枪口。曾几何时,我们已很难听见小鸟悦耳的歌声了。当你目睹生性胆小的珍珠鸟趴在人的肩头做梦时,你的感想如何呢?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近冯骥才,走进珍珠鸟,去聆听那首感人肺腑的信赖的颂歌。

  二、屏显珍珠鸟的图片,简介珍珠鸟。

  三、理解——感受温馨的情谊。

  ①、听读课文,划出交代“我”举动的语句,理解作者是怎样逐步得到珍珠鸟的信赖的。

  ②、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用句式说话“因为(我)……所以(珍珠鸟)……”,来感受人鸟之间的温馨的情谊。

  ③、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

  过渡:作者在平静地叙事描写当中,用生动细腻的语言将人鸟相亲相爱的故事娓娓道来,让人深切感受到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温馨的情谊。

  四、品味——学习细腻的语言。

  开展小组学习,把文中描写珍珠鸟的句子找出来,美美地读一读,好好品味一下。然后用“我觉得句(词)写得美,美在它写出珍珠鸟”句式说话。

  五、感悟——探究深邃的哲理。

  ①、如果人世间失去信赖又会怎样呢?请看三幅图片。

  ②、思考:怎样赢得信赖?怎样创造信赖的美好境界?

  ③、用“要赢得信赖,就应该。”的句式说一句话。

  结束语:关爱、宽容、理解,尊重,是通向信赖的桥梁!有了它们,你、我、他,都能在湛蓝的天空下,在和煦的春风里创造出信赖的美好境界。而信赖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荣,地球家园就会安定和谐。生命是如此美丽,请善待和珍爱我们身边的一切生命.

  六、作业;

  ⑴ 有人说:方寸之地,何谈信赖!作者真的关爱珍珠鸟就应该放它回归自然,你是否同意?为什么?

  ⑵ 回忆生活中,你接触某种小动物的深刻经历,完成一个重点表现接触过程中的情感交流的作文片段。

9、《庄子故事两则》(《惠子相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

  2.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能力目标

  1.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

  2.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德育目标

  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

  1.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比喻,把握故事的主旨。

  2.感知惠子和庄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理解庄子的志趣。

  教学难点

  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

  2.引导学生鉴赏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

  教学方法

  1.比较法通过学生译文和标准译文的比较过好语言关,通过惠子与庄子的对比过好寓言关和思想关,通过一、二则故事的不同文风比较过好欣赏关。

  2.延伸拓展法拓宽阅读视野,了解庄子的思想。《庄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导入: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民族多灾多难的一个时代,同时又是中国文化最为有幸的时代。百家争鸣,各种流派纷纷登场,给我们带来了光彩眩目的文化第一次大繁荣。其中有一个独立特行的一派,一个独立特行的人,他的散文以汪洋恣肆著称,他其貌不扬,长脖子,脖子还长有一个瘤子,脸色蜡黄,他曾经去见过几位 国 君,后者都被他的长相吓跑了。这就是庄子,庄子和孔子一样,同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智者。但庄子与孔子的面貌截然不同,今天让我们走近庄子,感受他的机敏、幽默与诙谐。

  二、资料助读

  庄子与《庄子》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鲁迅 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阉,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庄子》散文对后世的影响

  《庄子》在先秦诸子中,无论就他的思想或文风来说,都是属于南方一系,即楚国文化的代表,所谓“庄狂屈狷”,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

  李白纵浪恣放的诗篇,直承《庄子》且不说,后如柳宗元论文,主张“参之庄老以肆其端”,龚自珍《病梅馆记》那种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感,显然汲取了庄周《秋水》篇的精神。

  三、突破语言关

  1.学生白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翻译。

  2.多媒体显示课文参考译文。要求学生与自己的译文对照,找出错误的地方,并思考译错的原因。

  多媒体显示:

  1.惠子相梁

  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鸩鹑,你知道吗?鸩鹑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鸩鹑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鸩鹑,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2.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3.教师归纳总结重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多媒体显示:

  句子中的加点词。

  (1)惠子相梁

  (2)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3)非梧桐不止

  (4)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5)于是鸱得腐鼠

  (6)鱼出游从容

  (7)是鱼之乐也

  学生明确:(1)相:名词用作动词。做宰相。(2)同:国都、京城。(3)止:栖息。(4)安:疑问代词,怎么。(5)于是:在这时,与现代汉语中表意不同。(6)从容:安闲自由;现在多指“在危险面前冷静不慌忙”。(7)是:这。

  四、引读提高

  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过好寓言关。提问:

  (1)庄子讲鹌鸨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2)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学生思考,明确:

  (1)鹌鸨的故事里,鹎鸨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比喻醉心 利禄猜忌 君子的小人。庄子将自己比作鹌鸨,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2)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教师引申:《庄子•秋水》中还有这样的故事:楚王打算让庄子做国相。派人去请他。庄子却借乌龟的故事表示。他宁愿在荒泽草野间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庄子》从不干巴巴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幽默机智的寓言故事说理,把哲理和诗情艺术地交融在一起。

  2.比较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理解庄子的人生态度,突破思想关。

  学生讨论明确:《惠子相梁》中,惠子利欲熏心,薄情寡义,以自己的心思猜度庄子,却不知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教师总结:庄子心境旷达,视荣华富贵如敝屣,他有着高雅的生活情趣。《秋水》一文所宣扬的是庄子一贯的思想,即人的生死、寿夭、祸福、穷通、贵贱、贫富、得失、成败等等都是完全相对的东西,并且是人力所不能左右的,应一切顺其自然。庄子鄙视功名富贵,追求快乐自由便是这种思想支配下的心灵选择。

  引申:庄子思想虽有消极虚无的一面,但其根本目标却在于要使人的生活和精神达到一种不为外物所束缚、所统治的绝对自由独立的境界。多少年来,庄子思想曾给乱世中饱经沧桑的心灵以莫大的安慰,即使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也有它独特的作用。

  3.美点寻踪,欣赏《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1)学生涵泳品味文章的美点并交流。

  成果展示:

  《惠子相梁》这则故事富有趣味。

  情节出人意料。朋友来贺,不喜却疑;搜捕在即,不躲自迎;义愤填膺,泰然相答;委婉相叙,一针见血。

  人物形象鲜明。惠子利欲熏心,庄子清高自守。

  比喻巧妙贴切。巧借鹩鹌故事尖锐地批评了惠子的卑劣。

  描摹生动传神。鸱卫护“腐鼠”,丑态十足,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轻松闲适,诗意盎然。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五、延伸拓展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教师总结:从我们了解的《庄子》散文的四个片断来看,《庄子》散文善于通过寓言故事说理,想象神奇,语言灵动而有气势,幽默、诙谐,是诸子散文中的精品。

  六、课堂小结

  这两则故事集中表现了庄子的思想和《庄子》散文的寓言特色,形象生动,耐人寻味,如甘醴似琼浆,让人百品不厌。希望大家课后阅读《庄子•秋水》,全面了解庄子,包括他的人生观、政治观、社会观,探究庄子与孔孟的区别。

  七、布置作业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谈淡你的理解。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跟随他的人说:“楚国郢人捏白垩土,鼻尖上溅到一滴如蝇翼般大的污泥,他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斧头,呼呼作响,随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点完全削除,而鼻子没有受到丝毫损伤,郢人站着面不改色。 宋元 君听说这件事,把匠石找来说:‘替我试试看。’匠石说:‘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对手早已经死了!’自 从 先生去世。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谈论的对象了!”(《徐无鬼》)

  提示: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在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纯厚真挚之情。能设出这个妙趣的寓言,来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谊,如此神来之笔。非庄子莫能为之。

  2.课外阅读《庄子》选段。

10、《桥之美》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韵味)的语言。

  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直观形象,激活兴趣)

  请同学欣赏《中国石拱桥》flash片断(《桥之美》片断)和《再别康桥》flash朗诵

  从以上画面中我们不难看出在桥梁专家眼中,他所看到的更多的是桥的实用功能,而在诗人眼中,桥又是富于人性化的,是有感情的,那么在画家眼中,桥的魅力又在哪里呢?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先生一起来感受他眼中的“桥之美”。(板书课题,“美”字写大些——突出一下)

  首先,我们听课文录音,感受桥之美。

  二、检查复习巩固和预习情况

  桥之美是一篇说明文,那么你对本文和说明文的相关知识了解哪些呢?

  出示自读提示(一)1、扫清字词障碍。

  出示自读提示(一)2、检查学生对说明文知识的复习巩固情况。

  3、了解作者——让学生深入了解作者的艺术风格,为本文感受桥之美作铺垫。

  在完成自读提示(一)情况较好的前提条件下,继续进行课文深入研讨阶段

  三、研读探究成果展示:

  《桥之美》是一篇美学小品文,本文作者是怎样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来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的呢?下面我们通过以下几方面内容的学习来解决这一问题。

  以下是课前预设的几个问题:

  (一)屏幕上出示教师提出的问题(自读提示二):

  1、探讨作者是怎样提出本文说明对象的?吴冠中眼中的桥之美指的是什么?

  2、探讨本文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并说明其有什么作用?

  3、联系课文说说,怎样用“美学”的眼光来欣赏一幅画,构建一幅画?

  4、在文中我们一起领略了桥之美。同是写桥的文章,《中国石拱桥》与本文在内容和手法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5、本文不仅见解独到,语言也富有韵味,你能找出并予以体味吗?

  (二)学生展示本组研读讨论成果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各组研读讨论的学习情况

  1、作为一篇说明文,吴冠中是怎样提出本文说明对象的,他眼中的桥之美指的是什么?请第一组同学展示组内研读讨论成果

  2、第一组同学明确了本文的说明对象及说明对象的特点。那么,作者是运用什么说明方法对“桥之美”这一说明对象进行说明的呢?请第二组同学展示组内研读讨论成果

  3、第二组同学指出:作者在文中主要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印证了自己对桥的美感——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实质上是为我们揭示了一个道理——桥不仅有其实用功能,更有其审美价值。请联系课文说说,怎样用“美学”的眼光来欣赏一幅画,构建一幅画?请第三组同学展示组内研读讨论成果。

  4、从第三组同学的成果展示中,我们深刻感受到吴冠中先生以他画家的真知灼见,告知了我们如何用“美学”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事物,同时他的蕴涵丰富的语言也引起了我们强烈的感情上的共鸣。那么同是写桥的文章,《中国石拱桥》与本文在内容和手法上有什么不同之处呢?请第四组同学展示你们的研读讨论成果。

  5、在写法上,本文是一篇文艺性较强的说明文,其语言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那么,你能找出意蕴丰富的语句,并体味句子的情味吗?请第五组同学展示你们的研读讨论成果

  四、讨论质疑

  以上几组同学展示了他们组内的研读讨论成果,对此,你有什么不同看法和意见吗?请积极发言指出。

  五、学习收获:

  通过以上五组同学的成果展示和全班向学的讨论质疑,你从中学到了哪些知识?(请同学总结。)

  六、拓展延伸:

  通过学习我们进一步明确了画家眼中的桥之美的美学含义,在生活中我们还能从哪些艺术角度欣赏到各种“桥之美”呢?你觉得本文作者的意图仅仅局限在用极具画面感的文字向我们展示桥之美吗?吴冠中先生对“桥之美”的追寻对你有什么感触或启发吗?

  1、作者在文末写“摄影师和画家继续在探寻桥之美,大桥、小桥,各有其美。”

  2、除了现实生活中的桥,文章末尾作者提到了鹊桥,(教师出示鹊桥的图片)那么鹊桥美在哪里?(鹊桥不仅意义好,形式也自由,生动活泼。)鹊桥除了美在“形式自由,生动活泼”上,还美在哪里?(还美在它是一座“爱之桥”——有情人终成眷属,爱情是美好的。)如何理解文末“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3、桥是平凡普通的,但它早已超越了它本身的含义,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有这样一些桥,既不架在水上,也不架在陆地上,建造它们甚至用不上一砖一瓦,可它们却实实在在地发挥着“桥”的作用,它在我们的心中……这是些什么样的桥呢?你的生活中有没有见过这样美丽的桥呢?

  提示:以前同学之间发生矛盾,老师从中调解,老师为我们架起一座友谊之桥。

  提示:与妈妈之间有很深的代沟,爸爸经常劝慰我们,爸爸为我们架起了一座亲情之桥。

  老师,是同学和同学之间的一座友谊之桥;爸爸是我和妈妈之间的一座亲情之桥;班干部,是老师与同学之间的一座桥;电话是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桥……

  下面是以“——是一座桥,——————。”这样的句式,展开联想、运用比喻仿写的句子(试朗读体会)

  友谊是一座桥,连接着同学们火热的心。

  书本是一座桥,带着我们走向知识宝藏的大门。

  自信是一座桥,引导我们走向成功的彼岸。

  七、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一起领略了桥之美。其实,我们生活中有许多美的事物,或纤弱或雄壮或含蓄……正如法国雕塑家罗丹所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愿同学们练就一双慧眼,去发现、去鉴赏这大千世界的美吧!

  八、布置作业:请同学们以“桥”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幼儿园中学教案推荐 《诗词曲三首》(《观沧海》《江城子》《山坡羊》)教学案一等奖例(苏教版九年级下册) 《我爱这土地》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春》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现代诗两首》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 远离毒品关爱生命主题班会稿(七年级下册) 《马说》导学案一等奖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散步》说课稿 (粤教版七年级上册) 《夸父逐日》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我有一个梦想》《你是你的船长》《演讲词写作》导学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诗词五首》《我理想中的学校》导学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背影》学案一等奖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材文言文考点对应训练——中考组合类中考复习(九年级下册) 《喂----出来》 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不会叫的狗》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上册) 《安塞腰鼓》导学案一等奖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五人墓碑记》学案一等奖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鸿门宴》复习备课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自主性学习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最新中学教案 《桥之美》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唐山大地震》教学设计(语文版高一必修) 《英雄潇洒走苍穹》教学设计(语文版高一必修) 《苏州园林》教案一等奖(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斑羚飞渡》说课稿(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我的母亲》说课稿(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初三语文字词复习教案一等奖(苏教版九年级必修) 《召公谏厉王弭谤》阅读课教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一必修)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相关信息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作文父母的爱 人教九年级上《谈生命》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要点:与朱元思书、送东阳马生序、马说、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人教版八年级备课资料) 人教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年级组长个人工作述职报告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要点:桃花源记、陋室铭、三峡、答谢中书书、观潮、湖心亭看雪(人教版八年级备课资料) 八年级语文《云南的歌会》人教版教学反思 年级组长工作报告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重点语句翻译作品赏析(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人教课标十一册语文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