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会正确朗读,掌握文言词语用法,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诵读实践,培养语感,增加积累,感知文意。
②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体会文章中写月色语句的精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刻体会作者虽谪居黄州,却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的旷达情怀。
二、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写作本文时的心境。
三、教学难点
探究文章写月色语句的精妙,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1、诱导激发
利用多媒体展示屈原及作品《离骚》的形成背影;范仲淹作品《岳阳楼记》的写作原因;柳宗元和他的《小石潭记》……语言总结:“诸多政治上的不得志成就了一篇篇千古文章,那么,宋代的著名文学家苏轼在被贬之后又作了怎样的文章来诠释他内心的情感呢?今天,我们共同学习《记承天寺夜游》。
2、整体感知
①走近作者(幻灯片展示作者相关资料及这篇文章写作背景资料)
②背景再现(学生适当记录)
③多彩朗读
A、听读感受意境(播放Flas朗读课件)
B、练读把握要点(正音、节奏、情感)
C、赏读调动情感(以学生自己设计的形式进行小组合作朗读,同时出示承天寺月夜图)
3、合作交流
在诵读声中我们同作者同游了承天寺,但这篇古文,我们还得把他译成一篇现代文。
A、请同学参照注释自译文章。
B、重点字词小组内交流合作解决。(幻灯片展示重点字词用法)
C、教师组织小组间展开译文接龙。
4、深入探究
学习古文仅仅理解了字词的含义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大家就课文内容读出自己的思考和疑问。
A、学生结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进行质疑。
B、小组内,小组间交流所提出的问题,能够解决的当时解决,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全班讨论交流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及时巡视,适时点拨)
C、如果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重难点不够突出,教师应适时补充下列问题,供同学们探究(幻灯片展示)。
※你觉得文中作者叙事、写景、抒情都扣住哪一个字来写的?说明理由。
※文中写出月色的什么特点?探究其写月语句的精妙之所在,你认为这得益于怎样的写作技巧?
※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情感?
5、拓展延伸
A、面对如诗如画的月色,难道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
B、月与文章有着千古的宿缘,走进古典的诗文世界,我们会发现处处都有月的影子。
6、教师小结
运用纲要信号简明的将本节课所学知识、学法,归纳总结
7、巩固练习
背诵课文
8、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寻伴夜游
月下感叹
庭院月色
2、《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本文是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内容简短但内涵丰富,包含了苏轼的整个人生态度。学生沟通过学习这篇古文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苏轼。对课文的翻译比较简单,重点是对“闲人”的理解,通过对“闲人”的正确理解折射作者的人生态度。
学情分析
这篇文章,对八年级学生来说,文字浅显但主题深远。
需要学生掌握的字词有:
念,遂,至,但
同时要重点注意几个特殊句式:
(1)省略句
“念无与(我)为乐者”
(2)倒装句:相与于庭中步。
(3)“中庭”即“庭中”,古文中常有这类语序与现代汉语颠倒过来的词语,如“中夜”等
八年级的学生对人生的思考方面还是有所欠缺的,而本文的难点就在与在逆境中如何思考人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文言词语“念”、“遂”、“至”、“但”,能正确翻译全文。
2.熟读并背诵全文。
过程及方法目标
理解“闲人”的含义,以及写景、议论中所包含的空明澄澈的思想情感、清高孤洁的人格追求以及超迈旷达的人生态度。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文的学习,从苏轼的人生态度中汲取营养,学习一种在逆境中泰然自若的超然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体会文中写景的妙处
2、对“闲人”的深入理解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导语设计
二、试读课文,认准字音。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文意
二.初读课文,划分节奏
三.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四.再读课文,体会感情。
五、课堂小结
六.读课文,谈感受
七、作业布置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总是喜欢用月亮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思情,或念友,或感怀。那么同学们回忆一下有哪些关于月亮的诗歌呢?
补充: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给下列的加点字注音。
藻荇()遂()寝()柏()
2.释义。先翻译下列加点字词,再翻译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念:遂:
整句翻译:
2)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中庭:
整句翻译: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交横:盖:
整句翻译: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但:耳:
整句翻译:
文中出现的特殊句式
提示:(1)省略句
“念无与(我)为乐者”
(2)倒装句:相与于庭中步。
(3)“中庭”即“庭中”,古文中常有这类语序与现代汉语颠倒过来的词语,如“中夜”等
3.梳理文章结构。
六要素
1.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2.地点:承天寺
3.人物:张怀民和“我”(或:苏轼)
4.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者
5.经过:月下散步(相与步于中庭)
6.结果:赏月感慨
月下邀友——庭中赏月——月下感怀
(记叙)(描写)(抒情)
(1)把握朗读节奏。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师范读。
思考下面问题,小组内讨论。
(1)这篇文章仅84个字,为什么用10个字来写时间?将“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改为“某夜”或“夜”,可否?为什么?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为什么苏轼会首先想到去找张怀民?是偶然的吗?
(3)画出文中写景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说说美在何处?
(4)仔细研读,体会作者心情变化。
(5)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与张怀民为“闲人”?“闲”在何处?
师生共同解答(重点问题:对“闲人”的理解)
体会作者蕴含的思想感情
●回顾文章结构:
解衣欲睡,见月起行。
寻友怀民,相与中庭。
竹柏倒影,如水空明。
岂无月竹?但少两朋。
你在苏轼身上学到了什么?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经历,谈谈你面对挫折的态度.
默写全文 回忆学过的关于月亮的诗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学生把握字音,对照注释,口头翻译重点词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独自翻译课文,划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选一学生复述课文,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3)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1)揣摩情感,带感情朗读。
(2)生配乐朗诵。
(3)男女生朗读比赛。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学生齐读,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跟据文章结构全体背诵课文。
生思考两分钟,回答。
通过一些有关月亮的诗句导入课文,激发学生兴趣,也可为后文的月景做铺垫
读音,重点字词句的翻译是学习文言文最根本的一点。
通过朗读,初步感知,揣摩作者情感。
合作,讨论,探究的学习方式。
升华
板书设计
闲:身闲,职闲,心闲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教学反思
这堂课从设计到最终确定,花了三个晚修的时间。面对这样一篇简短而内涵丰富的文章,又出资苏轼这样的大家,我实在有点不知从何下手。后来请教了一位老师,为我指点了迷津。感受主要有一下几点:
1、文言文,诵读是基本,字词句是基础。在这个环节花了大概十分钟时间,包括诵读,重点字词句的翻译。学生通过分节奏朗读,揣摩作者情感朗读,师范读,男女同学分角色读,对文章的情感基调有了一定把握。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这十分钟是花的很值得的。
2、如何引导学生构建画面,体会意境,品味写景的妙处是这堂课的重点。写景的句子学生都能准确找出。在这个环节,我先让学生找出修辞手法,找出本体和喻体,引导学生找出两者的相似点。再把重点词“空明”标出,和学生一起探讨空明二字的妙用。
3、理解作者的情感,准确理解“闲人”的三层含义是本堂课的难点。我把作者简介以及作者其他作品的欣赏放到了这个环节,让学生对苏轼的整个人生有一定了解,对他的整个人生态度有宏观的把握。结合当时的背景,理解“闲人”有三个方面的含义,其一,被贬后别人的规避,是身闲;其二,有职无权,公务清闲,此乃职闲;其三,心态很好,被贬仍乐观,仍有闲情逸致赏月,此乃心闲。通过这样的分析,使学生对文章对苏轼有更深入的理解。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对苏轼的思想,不可能有多么深入的理解,这方面我还需做得更深入浅出一些。
感谢语文科组同仁对我的指导!
3、《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掌握常用的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重点)
2.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难点)
3.体悟作者积极达观的处世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如此景象,自然会触动诗人们多愁善感的心灵,或思念家乡亲人,或追忆在外漂泊的亲友,或寄托祝福,或表达相思。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苏轼的一篇小散文《记承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又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慨。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散文、诗词书画等领域均有很高的造诣。在词的创作上,他开创了豪放派词风,与南宋的辛弃疾合称“苏辛”。“一门父子三词客”,苏轼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代表作品有《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中秋》等。
写作背景:元丰三年(1080),苏轼罹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近乎流放,心情抑郁。但他没有沉溺于感情的深渊中,而是积极寻求解脱。本文正体现了他这种旷达胸怀。
2.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jiě)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suì)/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qǐn),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文言词语积累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下发文字资料,指导学生积累资料中的一些文言字词。
(1)古今异义词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但:古义:只是,只不过
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闲人:古义: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
今义:没有事情要做的人
耳: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
今义:名词,耳朵
②月色入户 古义:单扇的门 今义:住户、人家
③念无与为乐者 古义:考虑,想到
今义:纪念,思念
④盖竹柏影也 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
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⑤相与步于中庭 古义:院子里 今义:庭子中间
(2)一词多义
与:①相与步于中庭(跟,向。介词)
②念无与为乐者(和,连词)
(3)词类活用
相与步于中庭 名词作动词,散步
三、合作探究
(一)读通文意
1.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画出来。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鼓励学生放声读,大胆读,力求有所提高。
(二)文本探究
1.用默读方式自读课文,边读边试用四个字概括每一层次的主要内容。
明确:①寻伴夜游;②庭院月色;③月下感叹。
2.想想苏轼为何夜游。
明确:①自己被贬,心情郁闷不平,想出去走走。②因为月色很美,想起一同贬官到黄州的好友,想一同赏月。
3.作者为何寻张怀民?
明确:“遂至承天寺”,可看出作者去寻张怀民是不假思索的,表明他与怀民的感情很好。“怀民亦未寝”显示出两个人“心有灵犀”,两人有相同的处境,相同的志趣。
4.文章描写月光的句子是哪句?有人对这个句子作了这样的一个评价: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大家仔细地读这个写景的句子,看看月亮都藏在哪些字词里。
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句话先写“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写“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月色之浓。
5.作者仅仅用18个字就为我们创造出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这主要得益于作者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技巧?
明确:比喻;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从“盖竹柏影也”能体会到作者恍然大悟的心情,原来先前所看到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是一种幻觉。文章先虚写,再实写,虚实相生,正侧结合,为读者描绘了一幅亦真亦幻的美妙月景。
6.文中“闲人”究竟是什么意思?
明确:有着空闲时间、清闲生活、闲情逸致的人。作者以闲人自居,也以闲人自傲,苏轼在被贬的境遇中依然能够欣赏到如此空明的月色,不仅因为他生活清闲,更因为他有着闲适的心情,是闲情逸致的体现。“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这最后一句慨叹,诚然有自豪和自慰的意味,但较多的还是惆怅和悲凉。
7.透过这空明的月色,你看到了一个有着怎样人生态度的苏东坡?
明确:积极向上;从容面对苦难;豁达乐观;不汲汲于名利等。
师总结:同学们,《记承天寺夜游》不仅是一幅清闲淡雅的水墨画,是一颗即使在不平遭遇中仍然用恬淡的心灵去欣赏生活中的美的敏感心灵,更是一种饱经忧患仍然对社会和人生保持热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宠辱不惊,闲看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云舒”的旷达情怀……尽管千年的时空相隔,我们无法与苏轼握手相拥,但人性中豁达、乐观等美好的心态却是我们共同的追求!漫漫人生长路,我们也许会遭遇逆境,身处低谷,那时,请你记住承天寺夜游,记住苏轼。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四、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闲寻伴夜游(闲人)
欣赏月色(闲情)月下感叹
抒发了作者淡泊、宁静、
乐观豁达的胸襟
五、课外拓展
月光,曾激发过无数诗人的才情,从而留下许多杰出的诗篇。收集一些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句。
示例:①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②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④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4、《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2.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并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德育目标
1.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的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2.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1.《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2.《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教学方法
诵读教学法。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描绘了一幅庭院月夜小景,语言朴素自然,富有诗情画意;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描绘了优美的山川景色,语言精美,描写生动。教师应指导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在诵读中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意境,获得美的享受。教学中宜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教学环节。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赏读《记承天寺夜游》。指导朗读,整体感知文意,理清背诵思路;赏析文中写景的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比较所学的文章,找出所学过的描写月色的语句,并学着仿写,提高学生的比较、写作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用音乐《月亮代表我的心》引入,设置感情基调。
列举“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名句,体会在文人笔下的“月之情,夜之意”
二、预习
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简介作者,老师再简单介绍一下写作背景
三、正课
1.朗读
朗读课文后,把握节奏,师生互读,相互品评。
然后学生找出写月的词句,并赏析,比较。
2.赏析写景的妙句
重点:“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结合本册的所学的课文,试找出写月的语句。
◇《芦花荡》:
“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核舟记》:“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析:用水的清,夜的朗,反衬月的明)
3.分析课文,把握重点字词,深入了解
时间:十月十二日夜
地点:承天寺月色入户
叙事叙述
人物:“我”与张怀民欣然寻乐
缘由:月色入户
月色:空明月光如水
写景描写
水中:藻、荇→竹柏倒影天地一色
夜——--闲时贬谪的悲凉
欣然——闲游自我的抚慰
抒情心境:闲忙议论赏月的欣喜
步——--闲情排遣的达观
吾两——闲人远大的抱负
★让学生代入苏轼的角色,用自己的话或用日记的形式复述课文。
4.根据提示,背诵课文
(时间、缘由、地点、人物、写景、抒情)
5.小结
突出苏轼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态度,学习他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四、反馈
▲搜集古今中外咏月的诗文
(让学生在书签上写下喜欢的咏月诗句送给自己的好友)
▲仿写(如所学过的课文《春》最后的三段,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
月亮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不紧不慢地梳理着白花花的月光。
月亮像一个新娶来的媳妇儿,羞答答地钻进树叶子里藏起来。
月亮像一个含羞的少女,一会儿躲进云间,一会儿又撩开面纱,露出娇容。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赏读《答谢中书书》。指导朗读,力求美读课文;在反复诵读中,整体感知文意;激发学生想象,再现画面,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诗情画意;背诵课文;深入研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让学生闭眼用心去感受“山青、水秀、天蓝、地暖”的景致画面,导入新课。
二、作者及文体介绍
陶弘景的简介、“书”这种文体的相关知识。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
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读,并提示朗读节奏。
【重点:品味四字句的节奏,再让学生朗读】
★多媒体显示课文脉络,指导学生背诵
总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仰视--------高峰入云
四季常景俯瞰--------清流见底
写景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晓雾将歇
日变景
夕日欲颓
抒情-----------------------------------------------欲界之仙都
四、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象文中的画面,并体会文章的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脑海中出现的画面,其余的同学补充、评价;然后,老师用多媒体显示山水相映图,石壁翠竹图、晨晖、夕照,激发学生想象
(归纳:
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澈见底
意境美色彩相配之美------两岸石壁青林翠林沉醉山水愉悦之情
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夕日欲颓
五、小结
突显课文“文中有画,画中有情”的特点,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六、布置作业
▲在文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画面,写一段赏析的文字。
5、《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材分析:《记承天寺夜游》是语文版八年级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所写的。这篇仅有84字的短文,写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作者无法睡眠,到承天寺去找好友张怀民,两个人一同在月光如水的庭院中漫步。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本文篇幅虽小,写景抒怀却有独到之处,一切都像信手拈来,却创造了一个明净悠闲的境界。文中十八字写景,运用比喻手法,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的充满诗情画意,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思和豁达宽广的胸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意思,培养独立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反复诵读,进行欣赏、想像训练,并背诵全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微妙而复杂的感情,其中包含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课文
2.景物描写,抒情语句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作者微妙而复杂的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法:
1.反复朗读,仔细品味。
2.创设情境,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水调歌头》,引出苏轼
先由学生介绍作者苏东坡的生平、经历、作品,教师补充
课件展示有关苏轼的资料: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在散文、诗、词、书法、绘画上均有惊人的成就。
散文:“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的称誉。
诗:他与江西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他开创豪放派,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他被尊为“宋四家”之首。
绘画:他擅长画竹,自成一体。
二了解写作背景
多媒体显示:
资料一:2000年法国《世界报》这样评论苏轼:“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贵;在贬期间,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的确,苏轼21岁中进士,13岁以前绝大部分时间过着书房生活。他从青少年起便抱有济世之志,可是仕途坎坷,随着北宋的政治风浪,几上几下,43岁(元丰二年)因作诗讽刺王安石的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任职上苏轼备受监视,近乎流放。这期间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闲暇时纵情山水,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等不朽篇章。
元丰六年,其友张怀民也被贬黄州,寓居承天寺,《记承天寺夜游》就写于这一时期。这篇仅为80余字的短文真实地纪录了苏轼当时谪居生活的一个片断。
资料二:
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滴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三整体感知
多媒体显示:文言文四步阅读法
一读,找生字,读准音 二读,断句子,明节奏
三读,看注释,通文意 四读,品语言,悟意蕴
1听范读:要求学生听清字的读音,句子的停顿和节奏,适当地在书上做标注,还有朗读时情感的把握。
2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出文章的韵味。
提示:要根据句子的意思划分停顿,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读破,注意语意连贯。
(1)读准字音:相与(yǔ) 藻(zǎo) 荇(xìnɡ)
(2)读出节奏: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组织学生再读课文:指名读、男女生分读、集体读。
4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学生质疑,讨论解疑,理解课文内容。
多媒体显示:
①重点词的解释
月色入户:门 欣然:高兴的样子 念:想
相与:一同,共同 但:只是 耳:罢了
②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合作的学习,讨论并解决问题,教师作适当的点拨。
5学生把全文的翻译齐读一次
6学生再读课文,理解文意及结构,并用四字短语精要地概括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第一段,寻伴夜游第二段,庭院月色第三段,月下感叹
四合作探究,品析语言,体味意蕴
多媒体显示:
品味语言的方法: 1抓住关键词语
2 体会言外之意
3 结合相关背景、作者思想感情
学生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文中并未明确写出张怀民是苏轼知己好友,但读者都能感受到他俩的亲密关系。请你思考,文中哪两个语句最能体现出他们的这种关系?并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讨论并归纳。
从文中“遂至承天寺”可看出苏轼想找怀民月夜漫步时的不假思索,由此可见二人友谊;而“怀民亦未寝”更是体现出二人的不谋而合、心有灵犀。这也证明两人乃同道好友。结尾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更是直接表明了作者与张怀民的志同道合。
学生把这些句子齐读一次,体会句子的含义
3你能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吗?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作者所描写的景物,并简要分析其写景的妙处。
多媒体显示原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添一添,品意境: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丛中蛙鸣不断,空中流荧飞舞,村中狗吠鸡鸣,几处纳凉处人笑语阵阵。)
你认为添上这些语句好不好,为什么?
(2)删一删,品修辞:A、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B、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你认为删去原文中的“如”“盖竹柏影也”,可以吗?为什么?
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体会作者用词的精炼、准确,描写的生动,比喻的贴切
教师归纳:文中写景只用了18个字,就创造出一个空明溢清、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水、藻、荇、竹、柏全是比喻,先是明喻,“庭下如积水空明”,月光如水,本是人们用俗了的句子,而作者却能翻新意,将整座庭子注满了水,水本是无色之物,实有其物,看似却无,月光不正是如此吗?“空明”二字更是绝妙,用“空”去修饰一种色调,出奇制胜。第二句用借喻,以客代主,索性把庭中当作水中来比喻,说“藻荇交横”,给人如临水池之感。最后以“盖竹柏影也”点透真情,这样先客后主,明暗交替,使人自然而然地步入了一片皎洁、恬静的月色之中。
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苏轼借景抒情,表达了他和张怀民的深厚感情。
一学生朗读这段,其余的学生边听边想象当时的情景。
4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抒抒怀。你能说出有关描写月亮的诗句吗?
多媒体显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刘禹锡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欧阳修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
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李白
学生齐读这些诗句
5找出文中抒情议论的句子。作者为何自称“闲人”,你是怎么理解“闲人”的含义?你认为作者当晚是怀着什么心情来赏月的呢?
“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不为俗务所累,可以悠然赏景。当然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闲”是相对“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闲时赏月的欣喜,这使我们看到作者潇洒的人生,达观处世的人生哲学。正因如此,作者笔下的月夜才会那样空灵,皎洁。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使得文章富有感染力。
6 理解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师补充资料:
多媒体显示: 苏轼被贬官杭州“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官黄州“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师生讨论明确:苏轼拥有乐观豁达、心胸开阔、洒脱达观的人生观
7 学生齐读课文,当堂背诵
8 教师小结:文中开头写诱人的月色穿窗入户,勾起了作者赏月的情趣,“欣然”二字,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喜悦和闲适的心境。接下来的景物描写把人带入空明澄清、似真似幻、赏心悦目的境界,作者陶醉其中,愉悦之情溢于笔端。文章寓情于叙,融情于景,处处都能感受到作者乐在其中的闲情。
五 拓展迁移
1 想一想,苏轼与张怀民步于中庭会有怎样的对白?他们会谈身世遭遇,抒理想抱负,叹壮志难酬,还是赏月下美景?
我说子瞻兄呀:
怀民兄呀:
2 走近苏轼内心世界,与作者对话
例:①你虽然被贬,在以后的官场上很难再站起来,也就不可能为朝廷尽忠了,但是你的爱国心终究不变,那颗忠心既然无法在朝廷中燃烧,那么就用你的诗,你的词以及你的那颗心去陶冶人们吧!”
②“何必总汲汲于仕途?仕途的路途上开满了美丽的玫瑰,玫瑰上总是长满了刺,倒不如归隐田园,赏月观花自在,何必如此悲伤?”
六 总结全文
这篇短文不足百字,却脍炙人口,堪称古代小品文中的杰作。文章通过记事、写景、抒情议论,以极精炼的语言,创造出诗一样的艺术境界,表现出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给人以美感和熏陶。请同学们课后反复诵读,深入体会。
七 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文
2学完课文后,你有什么收获或反思,请写下来
3以“月”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八 板书设计
叙事──寻伴夜游
闲人
记承天寺夜游 写景──庭院月色 失意苦闷
旷达乐观
抒情──月下感叹
6、《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会正确朗读,掌握文言词语用法,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诵读实践,培养语感,增加积累,感知文意。
②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体会文章中写月色语句的精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刻体会作者虽谪居黄州,却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的旷达情怀。
二、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写作本文时的心境。
三、教学难点
探究文章写月色语句的精妙,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1、诱导激发
利用多媒体展示屈原及作品《离骚》的形成背影;范仲淹作品《岳阳楼记》的写作原因;柳宗元和他的《小石潭记》……语言总结:“诸多政治上的不得志成就了一篇篇千古文章,那么,宋代的著名文学家苏轼在被贬之后又作了怎样的文章来诠释他内心的情感呢?今天,我们共同学习《记承天寺夜游》。
2、整体感知
①走近作者(幻灯片展示作者相关资料及这篇文章写作背景资料)
②背景再现(学生适当记录)
③多彩朗读
A、听读感受意境(播放Flas朗读课件)
B、练读把握要点(正音、节奏、情感)
C、赏读调动情感(以学生自己设计的形式进行小组合作朗读,同时出示承天寺月夜图)
3、合作交流
在诵读声中我们同作者同游了承天寺,但这篇古文,我们还得把他译成一篇现代文。
A、请同学参照注释自译文章。
B、重点字词小组内交流合作解决。(幻灯片展示重点字词用法)
C、教师组织小组间展开译文接龙。
4、深入探究
学习古文仅仅理解了字词的含义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大家就课文内容读出自己的思考和疑问。
A、学生结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进行质疑。
B、小组内,小组间交流所提出的问题,能够解决的当时解决,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全班讨论交流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及时巡视,适时点拨)
C、如果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重难点不够突出,教师应适时补充下列问题,供同学们探究(幻灯片展示)。
※你觉得文中作者叙事、写景、抒情都扣住哪一个字来写的?说明理由。
※文中写出月色的什么特点?探究其写月语句的精妙之所在,你认为这得益于怎样的写作技巧?
※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情感?
5、拓展延伸
A、面对如诗如画的月色,难道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
B、月与文章有着千古的宿缘,走进古典的诗文世界,我们会发现处处都有月的影子。
6、教师小结
运用纲要信号简明的将本节课所学知识、学法,归纳总结
7、巩固练习
背诵课文
8、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寻伴夜游
月下感叹
庭院月色
7、《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全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1、通过正解苏轼,把握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2、培养豁达的人生观。
三、课前准备:ppt、歌曲。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两分钟,听歌曲《我想去桂林》
师生交流歌词,小结:
看来人生无奈啊。当我们有钱又有时间的时候——老了!
(出示文字:一个现代人的一生)
一个普通现代人的一生据说是这样度过的:努力读书——拼命工作——攒钱买房——结婚生子——供子读书。当子女长大成人的时候,这个现代人已经怎么样了?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是否很无趣?
(二)、了解苏轼生平,导入新课:
(出示引号中文字)
今有一人,此人跟我们一样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读书非常努力。然后他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谁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可怜啊,是不是?我们接着看,他也买了房,“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房子在哪里?
飘零江湖。好不容易买了房了,他又“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缧绁,是捆人的绳索,象征着牢房。这个人好象连住在家里都不得安宁啊。他当然也娶了妻子,可惜30岁的时候,他妻子就过逝了,多年以后,他写下这样的句子纪念早逝的妻子——“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大家说这个人的一生怎么样?
我们来看看他到底活的怎么样?
(出示文字,念):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这个人去世很久很久以后,有一个作家仔细地研究了这个人的一生,然后为他写了一本传记,在传记中,这个作家给这个人下了如下结论,大家一起念。(出示文字)
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的。
(出示苏轼图片)
苏东坡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而我们很多人平平常常的过日子,却说人生无趣。看来我们真的该好好的学一学苏东坡,问问他为什么能过得如此快乐。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希望下课的时候大家能从东坡这里取到快乐人生的真谛。
(出示图片,课文)
(三)、推荐的学生读课文
读完评价并注意顿号功能。
顿号前后什么关系?(指“藻”“荇”二字)
念古文就是要读准停顿,读出节奏感。我们全班齐读一遍,注意停顿。
生齐读。
(四)、读完感知(乐在何处?):东坡为何深夜起行?
看月色在家里不能看么?
为什么找朋友?
能不能从文章里面找一个字回答?
同学来完整的回答一下这个问题,东坡为何深夜起行?
我们知道东坡“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他有很多朋友,为何独寻张怀民?
东坡深夜起行为的是与朋友分享“乐”,那他为何找一个被贬的人?两个人同病相怜,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
来看一段资料。(出示文字)
张怀民:1083年贬黃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悅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现在我们知道了,东坡找张怀民真是找对了,现在我们来齐读一遍课文,仔细看看他们的乐是什么?
学生齐读课文。
说到乐,人们总是想到“吃、喝、玩、乐”,东坡他们的快乐是什么呢?
我们具体来找一下,东坡二人看到了哪些景物。
(五)、体味作者微妙的心境以及“闲”的含义。
现在我们搞清楚了东坡所看到的景色,他看到的是“月色与竹柏影”,东坡看着这美景开始发感慨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他说的这句话我不大明白,请这个同学来帮我解释一下。
有些不懂:“哪一夜没有月光?”下雨的晚上有么?“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好象我们这个校园里就没有竹子啊。这句话是不是有点逻辑问题?它是一个病句?
这句话中的月光、松柏并不是月光,竹柏,它们只是一个象征——美景的象征。(出示文字)原句=哪里没有美?只是缺少闲人罢了。这我就明白了。不过我还有点困惑:书上注释“闲人”是“清闲的人”的意思,也就是“没什么事做的人”。我找了一点资料
(出示资料)
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
大家看,苏东坡要养活一家老小,好象很忙啊。要开荒种地,要种黄麻桑树,还要造房子,为糊口奔忙。他是闲人?
东坡不是闲得无聊之人,他是富有闲情雅致之人。让我们再来读一下这篇短文。不过这一次我希望大家能读的更好一点,在读出节奏之外,我们还需要读出什么呢?
读这篇文章要有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齐读课文。
(六)、拓展延伸,培养豁达的心境:
现在让我们再来听一遍《我想去桂林》,大家边听边思考一下,老师为什么要在这节课里反复给大家听这首歌曲?这首歌与课文有什么关系?
来填两个空吧(出示题目:“桂林”=课文中的=。)
让我们再回到开头。什么时候我们能去“桂林”?
要不要加几个条件?用一下这个句式:只要……,就……。
为什么“只要你有闲心,就什么时候都能去桂林”?
美是无处不在的,只要你有闲心,就什么时候都能去桂林!现在让我们来看看现代人去得了桂林么?
(出示资料)
现代人的旅游
他们穿着为出去玩而特制的衣,戴着草帽和太阳镜,提着野餐水壶以至于急救用的药品箱等等,郑重其事地出发。但是。他们一路只是马不停蹄地跟着大队的人们,象竞走一样,又象要赶着去参加什么非去不可的重要会议一样,目不斜视地匆匆赶路,并不停下来留神一下周围的景色。他们在做什么呢?难道他们这样装扮了出来一趟,只是为赶路吗?
现代人去得了“桂林”么?
去“桂林”的条件是“闲”。现代人呢?给他们找一个“闲”的反义词。
“忙”,他们忙得傻到在“桂林”竞走。我们真应该好好劝劝他们。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公路,两旁景物极美,可惜人们只是匆匆而过。后来有有心人在路边插了一个标语牌,上写大字:“慢慢走,欣赏啊!”看来在“桂林”,我们也应该做一些这样的牌子,大家一起把这六个字念一下吧。
学生齐读。
“闲”,看来很难做到啊。怎样才能“闲”?东坡有没有在文章里告诉我们?
有人说“有”啊。(出示文字)这个人叫王国维,他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就是说作者无意识中写下的景色会透露他的内心世界,比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大家能读出李白当时的心境吗?
苏东坡呢?东坡的景语透露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我们先把他的景语念一下。哪几句啊?
东坡的景语透露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呢?现在大家思考1分钟,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小组交流)
大家是否真的“看穿”东坡了呢?让东坡自己来告诉我们吧。
(出示文字)
吾兄弟老矣,当以时自娱。世事万端,皆不足介意。所谓自娱者,亦非世俗之乐,但胸中廓然无一物,即天壤之内,山川草木虫鱼之类,皆是供吾家乐事也。
这里有一句话,跟课本里一句话意思几乎一样。谁能找到。
“天壤之内,山川草木虫鱼之类,皆是供吾家乐事也。”等于“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空明”是澄澈的意思,形容水非常干净,就好象心非常干净一样。现在东坡自己告诉我们了,要欣赏山水,就是要心胸开阔,心无杂念。那么我想问一下大家:常人有什么杂念呢?或者说心里忙什么呢?
司马迁有句名言(出示文字)“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世人往往利欲熏心,心被钱塞住了,心盲了,致使有眼无珠看不到美景。苏轼正是因为不汲汲于名利,所以才能“闲”啊。我们来看看外国人对苏轼的评论吧,大家一起念。
2000年,法国《世界报》评论苏轼:“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贵;在贬期间,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七)、总结全文。
用三句话来总结一下这篇文章。第一句,雕刻大师罗丹说的:“美,是到处都有的!”(出示文字)这句话相当于文中哪一句?
如何才能欣赏到无处不在的美呢?苏轼告诉我们: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出示文字)这句话相当于文中哪一句?
如何才能心闲呢?还是东坡告诉我们,要“胸中廓然无一物”。(出示文字,这句出现在最上方)这句话相当于文中哪一句?
(八)、积累诗句。
看着屏幕上这三句话,把课文最后这四句话背一下,看谁第一个背出。
(屏幕上从上到下排列:“胸中廓然无一物”,“美,是到处都有的”,“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三句话。)
学生齐背最后四句。
德国有位大诗人荷尔德林说过:“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生活中到处都有诗意,到处都有美。我希望同学们能好好的去领略生活。最后送给大家一段话。
(齐读):“慢慢走,欣赏啊。”让我们把这句话也放在杭州的路标上,让我们都像苏轼一样淡薄名利,有一个诗意人生。
(九)、推荐阅读。
最后让我们来较为详细的看看东坡。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东坡小传,是写东坡黄州时期的,现在发下来给大家看。
(发资料)
向大家推荐几本书,想更详细的了解东坡的同学可去看一下。一,王水照教授写的《苏轼传》,这书相当详细的介绍了东坡的人生与创作。二,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这书比较薄,网上能找得到。三,东方龙吟的文侠小说《万古风流苏东坡》,此书有点像武侠,应该很合大家的口味。
8、《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四合永中学——张宇
一、有目标,才有动力。
1、反复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疏通文句,熟读成诵。
2、在读的过程中赏析文章,欣赏文中月景,理解作者特殊心境。
二、抓重点,突难点。
1、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2、难点: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
三、讲方法,提效率。
朗读、讨论、赏析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再过一周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了,在中秋节来临之际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欣赏月色,家庭团聚)但古人有这样一句话“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大家知道说这句话的人是谁吗?(苏轼)哪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苏轼?(指生介绍,并把重点内容写在黑板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他被贬黄州时所写的小短文《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1、本文选自《》。作者(),字(),号(),北宋()家,()家。他是()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2、根据拼音写汉字。
Zǎo()xìng()suì()
(三)、指导生朗读课文。(1)指生检查读。(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读,找出读错的字音。)
(2)教师范读。(听准读音,注意停顿和断句。)
(3)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断句、节奏,试着读出感情
(4)展示读。(5)齐读。
(四)、再读课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从原文中找出“记”的要素:时间(),地点(),
人物(),起因()。
2、本文共分为三层:第一层,记事,交代了()。
第二层,写景,写了()的景色。
第三层,抒情,抒发了()的感情。
3、根据课下注释结合自己的理解翻译课文。把重点字、词、句的翻译写一写,记一记。
(五)、研读课文,提难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
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
变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皎洁、空灵、清丽、淡雅
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后加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一段话,好不好?
不好。改变了原文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味道。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
六、拓展迁移
1、从《记承天寺夜游》中,我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2、再读课文,写一句阅读小结(启示或收获):“读《记承天寺夜游》,我懂得了……。”
(七)、课堂检测阅读语段完成各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加黑字。
(1)欣然起行(2)遂至承天寺
(3)盖竹柏影也(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用“/”给下列句子划节奏。
(1)念无与为乐者(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选择与“相与步于中庭”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A.何有于我哉B.达于汉阴
C.责任重于泰山D.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4.翻译。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
板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景皎洁清澄宁静
情欣然苦闷旷达
9、《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都匀市奉合中心学校王开俊
【教学目的】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月夜图导入: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动的云烟。面对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门欣赏一番?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文章《记承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会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慨。
二、整体感知文段
1.给生字正音、朗读课文、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再次朗读。
2.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3.质疑: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同学解答,全班共同关注、探讨。
户:门;
遂:于是;
盖:大概、原来;
但:只是;
耳:语气词
4.听音乐《二泉映月》品味月色描写,用自己优美的语言复述描写月色的文段。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小组商量,以各种方式(如:小品、诗歌、散文等)复述课文内容。
三、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
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
变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皎洁、空灵、清丽、淡雅
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后加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一段话,好不好?
不好。改变了原文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味道。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
6.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四、能力扩展:一切景语皆情语
看图写景抒情。
五、作业
阅读古诗《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
水调歌头[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六、板书: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叙事: 寻友赏月
写景: 月色竹柏
抒情、议论: 旷达胸怀
10、记承天寺夜游(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以不同的读的方式贯穿全课堂,加以少量检测,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合作的方式解决疑难问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味;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豁达的人生观。
3、通过反复的读,熟读成诵。
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读,读懂文章的内容;通过读,读出作者的情感;通过读,当场背诵。
2、难点:通过读,读出文章中作者的情感,读出文章中复杂的情感变化及作者的人生观。
教学时数:一教时
教学工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语:在刚刚过去的八月十五中秋的晚上,老师走到外面,抬头望月,因为受到台风“凡比亚”的影响,月色灰蒙蒙的,于是我想到了这几句诗,“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写月的文章很多,那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写月的小品文,那就是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二、朗读课文
1、老师示范读课文,学生做好笔记,注意老师的停顿,重音,把握节奏。
2、学生对照自己的笔记,自由大声的读。
3、请学生示范读。
4、请学生点评示范学生的读,主要是从字音,节奏,重音方面评价。
5、老师强调朗读中需要特别注意的停顿和重音。
例如: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6、全班学生按照老师的提示再读课文。
三、译读课文(翻译课文)
1、学生对照课文注释,或者工具书及小组合作的方式翻译课文。
2、老师巡视,解决学生遇到的难题。
3、学生提出疑问,老师请其他学生解答,或者师生合作解决。
4、重点字词课件展示,学生做好笔记,并齐读。
例如:欣然:高兴地样子念:想到遂:于是盖:原来是但:只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澡荇。
5、检测(请学生用自己的话串讲课文即整篇翻译文章)
四、读出情感
1、老师带领学生齐读文章(看学生的表现来决定带读的次数),体会文章的情感。
2、学生按照老师的带读,自由的读。
3、请学生读自认为自己情感把握最好的句子,并且说出自己是用什么语气或者情感来读的。
例如: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欢快的语气)怀民亦未寝(高兴的语气)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深沉的语气)
4、全班读书,按照老师、学生读的过程中,体会出来的情感,齐读课文。
五、读懂人格
1、老师提出问题
(1)通过我们的读,我们已经体会出了作者的情感变化,由欣然起行,怀民亦未寝的高兴变为最后的深沉、遗憾,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情感的变化呢?(由此问题引出第二个问题)
(2)我们重点赏析“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几句话,体会出这句话的言外之意。(由此问题引出第三个问题)
(3)分析“闲人”体会出作者的豁达乐观的人格魅力。
2、明确答案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几句话的言外之意是只有我们两人能欣赏到这样的月夜美景,因为我们两人是“闲人”,是清闲的人。但是不是所有清闲的人,都能够欣赏到这样的美景,因此除了清闲以外,我们还有雅趣。
作者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中,苏家三父子占了三个席位。古人学而优则仕,因此苏轼不可能很闲,(由此巧妙引出作者当时的处境,也就是文章的写作背景)但是当时的苏轼确实很闲,因为苏轼当时被贬黄州。
被贬黄州的苏轼仍然能有如此雅兴去欣赏月夜美景,说明了苏轼有一颗乐观豁达的心。
六、总结
苏轼在被贬黄州的时候,在人生失意的时候,还能保持着一颗乐观,豁达的心。希望我们的同学在以后的人生路上,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能像苏轼学习,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七、背诵课文
希望同学们把这篇文章背诵下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学生自由背诵)
八、全班集体背诵《记承天寺夜游》,在背诵中结束这节课。
九、作业
1、背诵、默写课文
2、翻译全文
十、板书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高兴深沉
闲人乐观、豁达
11、《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寝()竹柏()藻() 荇()
2、《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是________,字子瞻,号________,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家。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3、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是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文中的重点词句,并做积累。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欣赏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结合背景,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文中月色的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重点:学习本文写景抒情的方法。
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自主学习互助探究】
一、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提示: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以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将疑难之处标出来,并向其他组同学请教。
二、问题探究(小组研讨):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从中可以看出月色的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3.“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作者在文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哪些语句可以表现出来?
【拓展延伸】
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对话:当你面对如诗似画的月色,难道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
【达标测试】
一、解释重点词语:
1.欣然起行欣然()
2.念无与乐者念()
3.相与步于中庭相与()
二、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四、“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拓展】
一、1.课外收集描写月色的诗词并背诵;
2、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月色描写,不要直接出现写自己的心情的词语,但要能够让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描写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是郁闷的,等等,要体现“一切景语皆情语”。
3、.课外阅读苏轼的诗文
二、古诗中描写“月”的诗句: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刘禹锡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昨夜小楼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孙赛芝
12、《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
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课文,领会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诵读、积累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赏析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记者采访放牛娃,问:”你为什么放牛?”“赚钱。”
“赚钱干啥?”“娶老婆。”“娶老婆干吗?”“生娃娃。”“为什么生娃娃?”“让
他放牛。”初听很可笑,可是仔细一想,我们很多人,他的一生不是这样过的吗?
一个普通现代人的一生据说是这样度过的:努力读书——拼命工作——攒钱
买房——结婚生子——供子读书。看来人生很无趣啊,是不是?我们现在来看
一个人,让这个人告诉我们人生是否无趣。
今有一人,此人跟我们一样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读书非
常努力。然后他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可怜啊,连肚子也填不饱。我们接着看,他也买了房,“只影自怜,命寄江
湖之上”。飘零江湖。好不容易买了房了,他又“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
缧绁,是捆人的绳索,象征着牢房。这个人好像连住在家里都不得安宁啊。他当
然也娶了妻子,可惜30岁的时候,他妻子就过世了,多年以后,他写下这样的
句子纪念早逝的妻子——“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这个人的一生很凄凉。
我们来看看他到底活的怎么样?——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
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
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
个不是好人。”
这个人去世很久很久以后,有一个作家(林语堂)仔细地研究了这个人的一
生,然后为他写了一本传记《苏东坡传》,在传记中,这个作家给这个人下了如
下结论——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的。
这个人就是苏轼。
二、学生介绍苏轼,教师补充。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
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
八大家之一,其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苏轼是著名诗人,他
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苏轼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
他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苏轼是著名的
书法家,他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苏轼还是著名的画家。此外,
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也都取得了重
要的成就。
苏轼一生命运坎坷。嘉祐二年(1057年)参加礼部考试,中第二名。仁宗
殿试时,与其弟苏辙同科进士及第。因母丧回蜀。嘉祐六年(1061年)经欧阳
修推荐,应中制科第三等,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任期满后值父丧
归里。熙宁二年(1069年)还朝任职,正是王安石推行新法的时期。他强调改
革吏治,反对骤变。认为“慎重则必成,轻发则多败”。因意见未被采纳,请求
外调,从熙宁四年(1071年)起,先后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州。
每到一处,多有政绩。元丰二年(1079年),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摘取苏轼诗句
深文周纳,罗织罪名,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入狱,这就是历史上的“乌台诗案”。
5个月后被贬黄州为团练副使。元丰八年(1094年)哲宗立,任用司马光,废
除新法。苏轼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由于与当政者政见不
合,再次请调外任。先后任杭州、颍州、扬州知州。后迁礼部兼端明殿、翰林待
读两学士。绍圣元年(1094年)哲宗亲政后,苏轼又被一贬再贬,由英州、惠
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直到元符三年(1100年)徽宗即位,才
遇赦北归。死于常州。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承天寺”在湖北黄冈县南。《记承天寺夜游》作于宋元丰六年(1083年),
时作者被贬在湖北黄州。被贬官意味着在政治生活上遭到很大的挫折。
三、初读,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1.请学生做示范朗读,同学要注意听准字音,听准节奏,体会感情。
2.学生点评。
3.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节奏和情感。
4.学生自读课文。
5.组织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
6.以小组汇报的形式,把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无法理解的字、词、句提
出来,在堂上共同解决。(方式:质疑——解疑)
7.以抢答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掌握程度。
抢答题①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并说说该句的意思。
⑴月色入户.窗户
⑵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⑶念.无与为乐者思考、想到
⑷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就
⑸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⑹庭下如积水空明..清澈、透明
⑺水中藻、荇交横..交错纵横
⑻盖.竹柏影也原来
⑼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罢了
抢答题②试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是否一样
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遂.至承天寺盖.竹柏影也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抢答题③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柏?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逸致的人罢了。
8.比赛背诵:看谁背得又快又准确。
遂
盖
但
四、分析研讨课文。
1.文章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谈一谈?
2.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3.作者所描写的夜景有什么特点?(用原文回答)你有何感受?
4.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怎样的变化?(提示:先找关键词句,再体会作
者心情)
5.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夜游的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
人者耳。”
6.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预设
1.明确:①“元丰六年……相与步于中庭”——叙述
②“……盖竹柏影也”——描写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议论
叙述部分告诉我们: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2.一是因为作者被贬谪,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
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写作背景链接:
元丰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如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
讪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乌台诗案”。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
差点丢了脑袋。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
出狱,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
的闲客。
3.描写夜景之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优美的月景。它给人的感受是空灵、皎洁、
明净、宁静悠闲、清丽淡雅……
此句写景仅用18个字,却创造出生动的意境,可细加品味。
“庭下如积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将整座庭子注满了水,水本来是无色之
物,实有其物,看似却无,月光不正是如此吗?“空明”二字,更是绝妙,用“空”
去修饰一种色调,不仅出奇制胜,而且更显空灵。“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把庭中当作水中来比喻,说藻荇交横,给人如临水池之感,最后以“盖竹柏影也”
点透真情,这样明暗交替,使人自然而然地步入一个空灵、皎洁、恬静的月夜之
中。
4.此题较难,可对学生搜索关键词进行引导。
欣然..起行(欣喜之情)
念无与为乐.....(有点遗憾)
遂.(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
寻(有急切访友之情)
亦.未寝(与好友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喜悦)
相与步...于中庭(一份闲适,一份从容)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
寞、漫步的悠闲、自我排遣的达观。)
5.月光虽非夜之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可觅,处处可寻,
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
趣。作者借“何夜”“何处”一句点明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
古难全。”的人生真谛。这也正是作者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原因。
所以这里的“闲人”并非是闲极无聊,无所事事之人,你认为“闲人”是怎
样的一种人呢?
具有闲情逸致,兴趣高雅之人,也包含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壮志难酬,
一贬再贬,可见他的无奈与悲凉,他何尝要做一个闲人呢?赏月只不过是他借月
抒情,自我排遣罢了。
所以“闲人”既带有寄情山水的闲静恬适,又带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情
6.根据3、4题的分析可以总结出本文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既有赏月
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也有对自己身处被贬境地的牢骚不平,还有自我排遣的达
观。
五、通过填写句子,理解文中作者形象。
那是一个夜晚
那是一种美景
那是一个灵魂
学生填写,把学生填写的内容整理成一首诗(可根据学生填写的情况进行改动)。
月光下
那是一个劫后余生的夜晚
那也是走出了喧嚣和纷扰的夜晚
那是一个孤单寂寞的夜晚
那也是心灵自由的夜晚
那是一个平凡平淡而又注定要录入历史的夜晚
那是光与影合奏的美景
那是动与静和谐的美景
那是明与暗交错的美景
那也是人与自然默契交融的美景
那一缕来自宇宙深处的月光啊
溶溶地就洗净了所有沐浴她的心灵
月光下,我们看到:
一颗跋涉挣扎的灵魂
一颗淡定高远的灵魂
一颗苦涩、伤感的灵魂
一颗执著、快乐的灵魂
一颗率真、坦诚的灵魂
一颗旷达、乐观的灵魂
我们分明看到:
在历史深处,在月亮的追光灯下
他,看着我们,微——笑——
六、总结:
苏轼虽遭“文字狱”,被贬到黄州,心情郁闷,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
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孤独,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他坦荡、
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美景的同时,更要感
受到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苏轼用他的经历告诉我们:能让我们在所
有的困难中逢春开花,触地生根的只有自己。
(屏显)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
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林语堂《苏东坡传》
七、作业:
1.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
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
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
抒怀。请你课下搜集一些描写月亮的诗句。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皎洁
竹柏——藻荇交横空灵
抒情: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潇洒
自我排遣的达观达观
附:描写月亮的诗句
好山好水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岳飞《池州翠微亭》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李白《军行》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潜《归田园居》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塞下曲》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袁枚《十二月十五日》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挂在碧霄边。——缪氏子《赋新月》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戴叔伦《兰溪棹歌》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司空曙《江村即事》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月下独酌》李白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十五夜望月》王建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月夜》刘方平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八月十五夜月》杜甫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杜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张九龄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李商隐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中秋月》苏轼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刘禹锡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李白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王安石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王维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古朗月行》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