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人教版高二必修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先秦历史散文《左传》,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若累卵。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盟散约毁,两支人马自动撤离的故事。
2、大纲要求及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的要求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积累语言知识。高一教学就是在初中对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烛之武退秦师》是新编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该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实现“由教到不教”,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3.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a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解决几个生字,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b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c情感与态度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三维教学理念。
4.教学重点与难点:文章虽然作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末期,但内容生动有趣,语言也比较浅显,且新大纲对高中阶段文言文教学只要求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不必对艺术特色等作过多的分析。因此,我把该文教学重点确定为:诵读复述课文,背诵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烛之武的说解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短短125个字,却说了四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我把此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语文教学应重视整体教学,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要做到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据此,我在教学本课时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朗读法、质疑法、讨论法、探究法等。主要采用诵读的方法,使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同时通过质疑激趣,让学生在兴趣中讨论,探究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句。
三、说学法
新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
四,教学设计
(一)布置预习
1、回忆初中学过的《曹刿论战》并结合书下注释、课后介绍了解《左传》。
2、了解本课历史背景。
①阅读《读本》中《重耳之亡》。
②了解“城濮之战”。
3、通读全文,注意揣摩语意、语气,了解词语的意义、用法。
4、分析烛之武这一形象,他是如何说退秦师的?
5、通过本文体会《左传》语言特点。
(二)授课过程
1.导入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又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导入新课的开场白就显得十分重要。好的导入语,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我设计的导语是:
同学们,古代兵法著名的'三十六计'中有一计,大意是利用、制造敌人内部的矛盾,达到取胜的目的,这就是俗称的'离间计',其实,在'三十六计'中称作'借刀杀人'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烛之武退秦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两国的矛盾,说退秦军,迫使晋军也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那么,烛之武在剑拔弩张的敌对情势下,是如何说服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的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学习新课《烛之武退秦师》。2.设计四个大问题串连全文
①烛之武在什么情况下“退秦师”的?(讨论)
由此问题引出文章的第一段,分析战争的原因:三点。
②烛之武是怎样出场的?第二段对表现人物以及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
此段为侧面烘托人物形象。佚之狐的推荐,道出了烛之武卓越超群的外交才能,使主人公未出场时,就引起了读者极大的关注。
③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师的?
3.总结
整理文章中重点词、词组、句式
实词:贰军师子是鄙远陪赐朝夕版唯
一词多义:若说辞鄙微之
词组:以为“所”字词组
句式:判断句宾语前置句
4.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课后练习三
板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
国势严峻秦晋围郑
中心人物临危授命弃积怨担国忧
亡郑有利于晋
烛之武说服秦伯借秦立场
存郑无害于秦
离隙秦晋
郑秦结盟
大功告成晋师撤离
2、烛之武退秦师》学案(学生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学习目标】
1、疏通文句,积累识记重要的文言语法知识和重点实词与虚词。
2、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3、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学习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翻译法。
一、阅读第二段:
1、掌握诵读技巧:
“国危矣”要读出心情_______之感。“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要读得________,露出胸有成竹之意。“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是烛之武对只能虚度人生的无可奈何的慨叹,要读出________的基调。而郑伯,面对烛之武的牢骚,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满,而是从谏如流,反省自己,情真意切,因此,郑伯之言一定要读得_____________。
2、解释加点词语: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3、判断文言句式:
(1)佚之狐言于郑伯。__________________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_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重点句子:
(1)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理解文段大意:本段内容可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第三段:
1、掌握诵读技巧:
本段的三个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语调要略______(高或低)一些,______语气要读出来。“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句,则是烛之武在指责晋国的背信弃义和贪得无厌,因此读时要有_______之感,速度较前要______。“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句要用____________的语气读出。
2、解释加点词语: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3、判断文言句式: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______________(2)敢以烦执事_______________(3)邻之厚,君之薄也_____________(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__________(5)何厌之有?_____________
4、翻译重点句子:
①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焉用亡郑以陪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夫晋,何厌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理解文段大意:本段内容可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烛之武退秦师》学案(教师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学习目标】
1、疏通文句,积累识记重要的文言语法知识和重点实词与虚词。
2、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
3、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4、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翻译法。
一、自主学习:
(一)相关知识:
1、《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___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_________史官__________所作。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不仅具有极高的________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___________价值。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春秋三传”。
编年鲁国左丘明善于描写战争记述行人辞令史学文学公羊传谷粱传
2、史书体例
①______________: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通史
②______________: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编年体
③______________: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国别体
④______________: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断代史
⑤______________: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纪传体
⑥: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3、中国古代纪年法
我们现在用的纪年方法,是公元纪年。这是现在世界上通行的纪年方法,它是以耶稣诞生这一年起算的。在我国古代,有两种主要纪年方法。一种是以封建皇朝的年份来纪年。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叫贞观,他在公元627年做皇帝,这一年叫贞观元年。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思宗(朱由俭)登基时年号为崇祯,思宗(即崇祯皇帝)自缢死亡的一年,是崇祯十六年。从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另有一种比较科学的纪年法:干支纪年。
如“甲午风云”、“辛亥革命”,这里的“甲午”、“辛亥”都是年份的名称,是由干支纪年法而来的。“干支”是天干与地支的合称。___________、乙、丙、丁、_________、己、________、辛、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天干(又称十天干);子、丑、__________、卯、辰、___________、午、未、申、酉、____________、亥叫地支(即十二地支)。天干地支依次搭配组合,其方法是以天干的单数配地支的单数,天干的双数配地支的双数,从甲子始,至癸亥终,正好60年,这就是人们平时说的_______________。古人用这种方法纪年、纪月、纪日、纪时。
甲戊庚壬癸寅巳戌六十甲子
(二)字音字形:
1、氾南()2、佚之狐()3、缒而出()4、不闕秦()5、逢孙()
1、氾南(fàn)2、佚之狐(yì)3、缒而出(zhuì)4、不闕秦(jué)5、逢孙(páng)
(三)通假字:(提示: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假字:_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假字:_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夫晋,何厌之有?通假字: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秦伯说,与郑人盟。通假字: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失其所与,不知。通假字: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词类活用:(提示:指出加点字属于哪种活用类型,并作解释)
①烛之武退秦师②且贰于楚也
③晋军函陵,秦军汜南④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⑤越国以鄙远⑥阙秦以利晋
⑦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五)古今异义:(提示:解释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
③亦去之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第一段:
1、诵读提示: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是本段的关键句,语速要较________,尤其是“_______”字处应稍作停顿,“______________”字要拖长声音。此句读完,稍作停顿,再起后句“晋军函陵,秦军汜南”。“______”“______”二字之后要略作停顿,因为“军”在此______词活用为_______词,当“驻扎”讲。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是本段的关键句,语速要较慢,尤其是“且”处应稍作停顿,“也”字要拖长声音。此句读完,稍作停顿,再起后句“晋/军函陵,秦/军汜南”。“晋”“秦”之后要略作停顿。因为“军”在此名词活用为动词,当“驻扎”讲。
2、解释加点词语: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3、判断文言句式:(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重点句子: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理解文段大意:
(1)郑国当时面临的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用课文内容回答)
(2)秦晋围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用课文内容回答)
(3)秦晋驻扎的地点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用课文内容回答)
(4)本段内容可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秦晋围郑,来势凶猛;弱小郑国,危如累卵。“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既道出了秦晋围郑的原因,又暗示郑国有机可乘,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秦晋围郑,交代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和原因
4、《烛之武退秦师》学案(教师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学习目标】
1、疏通文句,积累识记重要的文言语法知识和重点实词与虚词。
2、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3、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翻译法。
一、阅读第二段:
1、掌握诵读技巧:
“国危矣”要读出心情_______之感。“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要读得________,露出胸有成竹之意。“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是烛之武对只能虚度人生的无可奈何的慨叹,要读出________的基调。而郑伯,面对烛之武的牢骚,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满,而是从谏如流,反省自己,情真意切,因此,郑伯之言一定要读得_____________。
沉重坚定伤感心平气和
2、解释加点词语: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3、判断文言句式:
(1)佚之狐言于郑伯。__________________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_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重点句子:
(1)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理解文段大意:本段内容可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临危受命
二、阅读第三段:
1、掌握诵读技巧:
本段的三个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语调要略______(高低)一些,______语气要读出来。“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句,则是烛之武在指责晋国的背信弃义和贪得无厌,因此读时要有_______之感,速度较前要______。“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句要用____________的语气读出。
焉用亡郑以陪邻?何厌之有?将焉取之?高反问激愤快平缓诚恳
2、解释加点词语: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3、判断文言句式: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______________(2)敢以烦执事_______________(3)邻之厚,君之薄也_____________(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__________(5)何厌之有?_____________
4、翻译重点句子:
①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焉用亡郑以陪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夫晋,何厌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理解文段大意:本段内容可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烛之武退秦师》学案二(学生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学习目标】
1、疏通文句,积累识记重要的文言语法知识和重点实词与虚词。
2、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
3、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4、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翻译法。
一、自主学习:
(一)相关知识:
1、《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___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_________史官__________所作。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不仅具有极高的________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___________价值。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春秋三传”。
2、史书体例
①______________: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②______________: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③______________: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④______________: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⑤______________: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⑥: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3、中国古代纪年法:我们现在用的纪年方法,是公元纪年。这是现在世界上通行的纪年方法,它是以耶稣诞生这一年起算的。在我国古代,有两种主要纪年方法。一种是以封建皇朝的年份来纪年。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叫贞观,他在公元627年做皇帝,这一年叫贞观元年。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思宗(朱由俭)登基时年号为崇祯,思宗(即崇祯皇帝)自缢死亡的一年,是崇祯十六年。从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另有一种比较科学的纪年法:干支纪年。如“甲午风云”、“辛亥革命”,这里的“甲午”、“辛亥”都是年份的名称,是由干支纪年法而来的。“干支”是天干与地支的合称。___________、乙、丙、丁、_________、己、________、辛、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天干(又称十天干);子、丑、__________、卯、辰、___________、午、未、申、酉、____________、亥叫地支(即十二地支)。天干地支依次搭配组合,其方法是以天干的单数配地支的单数,天干的双数配地支的双数,从甲子始,至癸亥终,正好60年,这就是人们平时说的_______________。古人用这种方法纪年、纪月、纪日、纪时。
(二)字音字形:
1、氾南()2、佚之狐()3、缒而出()4、不闕秦()5、逢孙()(三)通假字:(提示: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假字:_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假字:_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夫晋,何厌之有?通假字: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秦伯说,与郑人盟。通假字: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失其所与,不知。通假字: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词类活用:(提示:指出加点字属于哪种活用类型,并作解释)
①烛之武退秦师活用类型:___________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且贰于楚也活用类型:___________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晋军函陵,秦军汜南活用类型:_________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活用类型:________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越国以鄙远活用类型:___________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阙秦以利晋活用类型:___________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活用类型:________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古今异义:(提示:解释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
③亦去之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第一段:
1、掌握诵读技巧: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是本段的关键句,语速要较________,尤其是“_______”字处应稍作停顿,“______________”字要拖长声音。此句读完,稍作停顿,再起后句“晋军函陵,秦军汜南”。“______”“______”二字之后要略作停顿,因为“军”在此______词活用为_______词,当“驻扎”讲。
2、解释加点词语: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3、判断文言句式:(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重点句子: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理解文段大意:(用课文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郑国当时面临的情况是_______________(2)秦晋围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3)秦晋驻扎的地点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4)本段内容可概括为______________
6、《烛之武退秦师》学案(教师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学习目标】
1、疏通文句,积累识记重要的文言语法知识和重点实词与虚词。
2、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3、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学习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翻译法,探究法。
一、阅读第四段:
1、解释加点词语: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2、翻译重点句子: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失其所与,不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以乱易整,不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吾其还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文段大意:本段内容可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问题探究:
1、烛之武为什么能三言两语退秦师?其游说妙在何处?
(1)以“利”巧攻心理。
提示:春秋无义战。所有的战争出发点为“利”。烛之武正是抓住“利”在做文章。
晋国围攻郑国,本来不关秦国的事,秦国所以出兵,一是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秦晋同属于一个军事集团的,他们之间有盟约关系,二是秦穆公想借此捞一把,以扩大自己的势力。两个原因中,第二个原因是主要的,烛之武看准了这一点,紧紧抓住了秦穆公的这一心理,单刀直入:“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作为郑国的子民,先讲自己国家的处境“既知亡矣”,隐含意思是说郑国灭亡是既定的事实,所以也无法考虑郑国的利益了,但郑国的土地最后被秦国还是晋国得到呢?这还是个未知数。烛之武从这点做文章,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不仅消除了秦穆公的戒心,还赢得秦穆公的好感;“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通过让步假设推理出不攻郑的好处,以利益来引诱秦伯,让秦穆公动心;“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希望秦穆公为了秦国的利益不受损害而放弃围攻郑国的计划,言辞恳切,从而坚定秦穆公与晋国毁约的决心。
(2)以“害”巧析形势。
郑亡后的情况如何呢?如果秦国得到了郑国的土地,“越国以鄙远”,是很难办到的,即使办到了,也是不好统治的;如果晋国得到了郑国的土地,“邻之厚,君之薄也”。一句话,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对秦国不但没有利益可言,反而因“邻之厚”而显得“君之薄”。二从发展来看,“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以晋的贪得无厌,让秦穆公真正感到危险的存在,从而快速作出决策,否则贻害无穷。烛之武说辞切中要害,强而有力。
(3)以“史”巧施离间。
烛之武对秦晋两国关系和矛盾了如指掌,他拿出历史事实,“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指出晋的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不可共事,从而离间了“秦晋之好”。
烛之武充分陈述了秦晋郑之间的三角利害关系,准确、深刻而又独到,不能不令人信服。一是灭掉郑国对秦并没好处:“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邻之厚,君之薄也。”二是不灭郑国对秦也没坏处:“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三是晋国的信义有问题:“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四是晋国最有野心,扩张称霸,是晋国的本质:“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
(1)国难当头,不顾年迈体衰,愿受君命,出使秦营——“义”
(2)“夜缒而出”一介草民,面见秦君,不卑不亢——“勇”
(3)慷慨陈辞,能言善辩,言简意赅,举重若轻,委婉曲折,步步深入——“智”
三、课外阅读:
四年春,齐侯①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②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③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④,寡人是征;昭王⑤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与诸侯盟。(《左传•僖公四年》)
注:①齐侯:指齐桓公。齐属侯爵,故称齐侯。②楚子:指楚成王。楚属子爵,故称楚子。③包茅:裹成捆的菁茅。茅,菁茅,楚国的特产,用它滤酒。④缩酒:渗酒,滤酒。⑤昭王:周昭王,成王之孙。
(附:【译文】春天,齐桓公以诸侯的军队进攻蔡国。蔡军逃散瓦解,于是又攻打楚国。楚成王派遣使者到诸侯军中说:“君王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纵使牛马跑散也不会到达彼此的边境。不料君王来到我国境内,这是什么缘故?”管仲代表桓公回答说:“从前召康公命令我的祖先太公说:‘天下诸侯,你都可以征伐他们,以从旁辅佐周室。’赐给我祖先征伐的范围,东到大海,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棣。你们的贡物包茅不进贡王室,天子的祭祀不能供应,没有什么用来滤酒祭神,我特来追究这件事。周昭王到南方征伐楚国没有返回,我特来追问这件事。”楚国使者回答说:“贡物没有进贡王室,是敝国国君的罪过,岂敢不供给?至于昭王没有返回,君王到汉水边上去查问吧!”诸侯军队继续前进,驻扎在陉地。 夏天,楚成王派遣屈完前往诸侯军中。诸侯军队稍稍退却,驻扎在召陵。
齐桓公陈列诸侯军队,与屈完同乘一辆战车观看。齐桓公说:“这次用兵难道是为了我自己吗?这是为了继承先君建立的友好关系。和我共同友好,怎么样?”屈完回答说:“君王光临,向敝国的社稷之神求福,承蒙收纳敝国国君,这乃是敝国国君的愿望。”齐桓公说:“以这样的军队来作战,谁能抵抗他们?以这样的军队来攻城,什么城池不能攻破?”屈完回答说:“君王如果以德行安抚诸侯,谁敢不服从?君王如果用武力,楚国以方城作为城墙,以汉水作为城河,君王的军队虽多,也没有地方使用他们。”屈完于是同诸侯缔结了盟约。)
1.对下列四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赐我先君履 履:指足迹所到的地方B.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徼:求
C.辱收寡君 辱:侮辱D.君若以德绥诸侯 绥:安抚
C.(辱、屈辱、屈尊,敬词)
2.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不虞君之涉吾地不(不欺骗)B.以夹辅周室(辅佐)
C.五侯九伯,女实征之(泛指所有诸侯)D.岂不谷是为(不善,诸侯自称的谦词)
A.(不虞:没料到)
3.“尔贡包茅不入”中的“尔”指代的是()
A.齐桓公 B.楚成王C.屈完 D.昭王
B
4.“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在文中的意思是()
A.昭王不答复,您还是到水边去问问他吧!B.昭王不答复,你还是到水边问一问吧!
C.昭王没有回国,您还是到水边问一问吧!D.昭王没有回国,您还是到水边问他吧!
C
5.“王祭不共”、“先君之好是继”在文中的意思是()
A.①大王不能共同祭祀。②继承先君的友好关系。
B.①大王不能共同祭祀。②先君的友好关系这样继承下来。
C.①周王祭祀(需用的包茅)供应不上。②先君的友好关系这样继承下来。
D.①周王祭祀(需用的包茅)供应不上。②继承先君的友好关系。
D
6.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与齐伐楚的借口有关的一组是()
①蔡溃,遂伐楚。
②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
③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④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⑤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⑥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A.①②⑥ B.①④⑤C.②⑤⑥ D.②③④
D
附:三寸巧舌力挽狂澜息国难,一番善言情荡衷肠罢干戈——烛之武;
秦伯知难而退明时务,晋侯窥利则趋失盟友——秦伯和晋侯;
佚之狐眼明举辩士,烛之武语妙退秦师。
晋文公贪得无厌寒盟友,烛之武言之有理罢干戈。
佚之狐举辩士成正果,烛之武退秦师树奇功。
秦君出师无名取退策,郑伯用士有因荐使臣。
双雄盟兵千万欲亡郑,一臣出舌三寸即解难。
血腥滚滚卷土来,壮士巧言满胸怀。三言两语说君去.一场战事从此埋。
秦晋围郑形势忧,只为晋侯报私仇。幸而郑有烛之武,退军不动一兵卒。
三更秦帐辩声传,巧言妙说论利害。一语仿若锋利剑,割断两家百年缘。
临危受命身系国,孤身夜出见秦伯。晓以利害裂敌盟,巧舌不负众人托。
危亡之际挺身行,宝刀未老史留名。但凭三寸不烂舌,说退秦伯虎狼兵。
7、烛之武退秦师(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
枣庄六中高一语文学案(003)
课题:烛之武退秦师
教师寄语:说服,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能力
命题人:龙广春
【学习目标】
1.熟读成诵
2.掌握几个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3.理解文言句式
4.理解烛之武的形象特点
5.体味抓住关键点说服人的方法
【故事背景】
晋献公年老时,宠爱妃子骊姬,想把骊姬生的小儿子奚齐立为太子,把原来的太子申生杀了。太子一死,根据立嫡立长的原则,献公另外两个儿子重耳和夷吾都感到危险,纷纷逃到别的诸侯国去避难了。晋公子重耳在外流亡了19年,途中经历了八个国家,每个国家对他的态度都各不相同。重耳流亡到郑国的时候,郑国有一个大臣叫“叔詹”的对郑国国君说“晋公子重耳与众不同,很有天子之姿,我们应该礼遇他。”但郑文公说“每天路过的公子那么多,怎么能一一礼遇呢?”将不礼。叔詹又谏曰:如果不礼遇他,不如把他杀了,以免后祸。郑文公不听,放重耳过去了。晋公子重耳到楚国的时候“楚子飨之”,给他很好的待遇。然后楚成王就问他“公子若返晋国,则何以报我?”重耳答曰:若将来万一晋楚发生战争,我将“退避三舍”以报(三舍即90里)。后晋楚真的发生了一场战争——城濮之战。在这场战争中,郑和楚原本是盟国。后楚国将被打败的时候,郑国抛弃楚国,向晋国靠拢,以渴望能得到晋国的谅解。可是并没有得到晋国的谅解,两年后,晋就以郑在城濮之战中“贰于楚也”也就是对楚国有二心。发起了这场战争。春秋“无义战”,每个国家都在为自己的利益而战。只要有一个借口就行。
【了解作者】
1.《左传》简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___________,相传为_____末年的鲁国史官_______所做。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蛤方面定额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2.《春秋》三传:《春秋》微言大义,十分难懂。后人多为做传,其中三家传比较好,被称为“春秋三传”。分别是_____、____、_____。其中《左传》的文学价值是最大的。
【整体感知】
1.给下列加点的词注音
氾()佚()缒()瑕()逢()孙
2.复述故事内容
【深入探究】
1.借助注释和辞典解释下列10个词语。
贰:军:
辞:鄙:
陪:敢:
济:肆:
阙:与:
2.归纳下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若:说:
辞:鄙:
微:之:
3.找出本文中的几个通假字
4.写出本文中的几个特殊句式,并分析。
5.探究下面几个问题
①秦晋两国为什么要攻打郑国?
②烛之武劝说秦穆公的话中,你认为那句话最具有语言魅力,或最能打动秦穆公?
③秦军退了,晋国为什么不继续攻打郑国?
④说一说烛之武是个怎样的人。
【拓展延伸】
我国古代,史籍非常发达,其中有许多著名的史书,如《史记》、《资治通鉴》等。这些史籍,在编写的过程中,总是按一定的体例加以编排。一般来说,根据编排的线索,可以将史书分为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根据编排的年代跨度长短的情况,又分为通史和断代史;也有以国家为单位来分别记叙历史的,称国别体。
1.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如:《春秋》,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名为《春秋左氏传》;《资治通鉴》,是我国编年体通史的杰作,北宋司马光主编。
2.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汉书》等,西汉史学家司马迁首创纪传体史书之后,我国古代的“二十五史”都是这种体例。《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3.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者是南宋的袁枢,他的《通鉴纪事本末》就采用这种体例。
4.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记,又称国记,《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西汉后期的刘向编订。
5.通史:主要特点是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资治通鉴》。
6.断代史:主要特点是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断代史。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史,除了《史记》以外,均为断代史。
以上的六种体例是按不同的标准分的。实际上,同一史书按不同标准可同时归入不同的体例。如《三国志》,就既是纪传体史书,又是国别体史书,同时还属断代史。
8、《赤壁赋》说课稿(二等奖)(人教版高二必修说课)
赤壁赋说课稿
一、导语:
欣赏了这段视频,您是否也感受到了美得享受和情理的熏陶呢?古代散文意境悠远、文字优美,以他独特的魅力,穿越时空,向我我们展示了美丽的场景和深刻的哲理。但是由于时空的距离,我们的学生“谈古色变”。如何改变学生的这一状况,探索出一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语文素养和文化素养的古文教学之路?成为我们语文教学的关键。本次教学设计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尝试以宋代美文《赤壁赋》为载体,通过以教师的点拨、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来带领学生进入古文学习的意境中。
二、说教材:
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中说,“赤壁赋”乃中国文人的通用电码,是一篇难得、有味的经典美文。钱光昕教授将苏轼的《赤壁赋》收入到“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大学语文》第二单元中。
苏轼的《赤壁赋》是一篇独具特色的“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将对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通过欣赏风月,凭吊古人的方式来完成,在主客观的契qì合间阐述哲理。文章“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我把它确立为本单元的重点讲读课文,是因为它既承担了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的点任务,又承担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
三、说教学目标
1、学情分析
高中起点的技校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文言基础,对于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已经有了一些直观经验的积累,也具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因此,现阶段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由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逐渐将重点转移到“鉴赏”的层面并尝试文言文阅读研究性学习。
另外,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都渴望长大,但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困惑、碰到挫折,又难以释怀,心中充满了迷茫。文章中苏轼面对挫折的那种坦然、达观的态度,恰恰使他们久旱逢春雨,起到了良好的教育和启发意义。我以《赤壁赋》为载体,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的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帮助他们快速成长为品性之人。
2、教学目标
鉴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确立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作为一篇讲读课文,它在文言文知识方面对本单元的其他篇目有着牵引性的总结作用。无论是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还是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它都有着典型性。因此,我把继续积累文言知识,把握文本内容作为其中一个知识与能力目标。此外,为了增强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语感,要求学生能够准确、熟练的背诵课文。
作为一篇赋,《赤壁赋》既保留了赋体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又借鉴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从而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方面的束缚,使文章兼具了诗歌的深致情韵和散文的透辟理意。因此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了解“以文为赋”的特色作为第三个能力目标。学生在感受其优美文辞的同时,又能从作文的角度得到启发,使学生理解“原来同一文体还可以借用其他文体的创作手法”。从而打破了作文中对文体的禁锢。
(2)过程和方法目标
《赤壁赋》是苏轼被贬谪到黄州后写的,因此要求学生在过程和方法上关注背景,了解作者,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写作风格。此外,通过对本文学习过程的把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掌握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
(3)情感和态度目标
从情感、态度的目标来看,这篇文章是苏轼处于人生最艰难的时期完成的作品。可以通过这篇文章来引导学生,培养他们在困境中保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达到陶冶性情的目的。
3、重难点
《赤壁赋》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在准确把握文言现象,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对文章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这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由于学生没有与苏轼类似的人生体验,所以在理解作者遭受挫折后表现出的超脱的人生态度和乐观情怀时,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我将它设定为本次课的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在讲授过程中我采用采用感官剌激法、追溯联系法、提问法、讨论法和交流互动法,学法指导采用多维听记法、合作探究。结构突出了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双向交流特点,充分体现出老师的“导”和学生的“学”的应有地位。其目的是把学生放在主动地位上,老师只是在关键处随机点拨,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让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在思考、讨论、交流中解决问题,以达到培养学生思维和表达的能力的作用。
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我将做出如下两个课时的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应运用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多听、多看、多记,同时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重在整体感知,在梳理字、词、句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第二课时重在研究性的讨论学习,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即合作探究,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发扬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走出文本,寻找中国传统文人在身处逆境的不同生命轨迹及其心理特征,写好发言稿,课堂上以交流、讨论的形式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文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我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将本课题安排为:导入文本——感知文本——拥有文本——走出文本四大板块,让学生有所学、有所用、有所长,达到从诵读到研读、从整体感知到深层评价、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也使教师做到从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一)情感激发,导入文本:(10min)
1、导入
好的导入是师生间建立感情的第一个桥梁,因此我采用感官剌激法和追溯联系法导入课文。
播放学生在初中学过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视频朗诵,并让学生随着视频朗诵。目的是在轻松的氛围中,把学生的视觉、听觉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唤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为整堂课的讲解定下好的基调。
另外学生的认识是逐步向前发展的,不可能产生大的跳跃。因此,由已知走向未知易于成功,新的知识用旧的知识作为台阶易于被学生所接受。利用追溯联系法由《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一学过的课文导入新课,可以使两篇文章形成对照,形成有机的联系,便于全面了解作者的写作特色。
2、常识积累
接着利用师问生答得方式,进入到课文。
在播放完视频后我会问学生“这首词是谁写的”,学生回答“苏轼”。我会接着问“你们对苏轼了解多少”,我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补充,介绍苏轼作为“文耀百代,词唱千年,诗传万世,书画俱工”的“魅力全才”,却注定漂泊一生,磨难一生,但又不失豁达、乐观。他因乌台诗案,因政治迫害被贬黄州。黄州可以说是他政治的低谷,也可以说是他才华的巅峰,秋雨先生在《东坡突围》中写到“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最负盛名的“赤壁三咏”就创作于此,《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其中的一咏,我们今天所学的课文《赤壁赋》也是其中的一咏。从而完成对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介绍。
提问法的设计,既发挥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又促进了师生间的交流,活跃了课堂气氛,把课堂的主角由教师变为学生。最重要的是使学生在潜意识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既学到了文学常识,又消除了学生对文言文的抵触心理。
至此“导入文本”环节结束。
(二)诵读品析感知文本
这一环节中将完成知识与能力目标和过程与方法目标。我从听、读、问、看、记、想多维角度完成本部分的教学。
(1)听(听名家朗诵)
落实好正音读—识文字—察语气—断句读。教学中引用录音,打破了学生在上课时仅仅面对课本和老师的枯燥局面,增加了讲课的生动性,在听觉上吸引学生,抢占了学生的注意力。
(2)读(读课文)
我先列出生字和多音字,再让学生根据录音进行仿诵、朗诵,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并且充实预习过程中提出的疑问。
(3)问(提问题)
针对预习和诵读的情况,将预习中遇到的困难,包括字音、句读、难解的词义及句意等,提出来讨论。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4)记(文言字、词、句)
我对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情况进行总结,并进行必要的补充,帮助学生梳理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学生进行记忆。而后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练习,检测学生掌握的情况,帮助学生作好积累。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感到枯燥。我在讲解和练习过程中尽可能多的应用动画,用视觉上的动态效果,弥(mí)补思维上的枯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达到娱教欲学效果。
(5)看(看视频)
在梳理字词的基础上观看视频,使学生进一步规范读音和断句。另一方面,好的视频能使学生随着动听的朗诵和优美的图片进入到文章的意境中。
视频辅助教学,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让学生在感受美得熏陶中不知不觉的进入到文章的意境中,减轻了学生对学习的抵触。
(6)想(文章内涵和感情变化)
再看玩视频后,我会设置问题“在动听的阅读和优美的画面中,你感觉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变化?你又是怎样理解本文的文意的呢?”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诵读课文。在学生诵读和思考后,我会找学生回答,并通过课件将学生的答案引入正规,从而使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把握水到渠成。
以问题导航,明确学习目标,培养了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课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既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又能让学生增加学习的信心,消除对文言文的恐惧,并且活跃了课堂气氛,促进了师生间的交流。
“诵读品析”这一环节的设置,一方面从听、读、问、看、记、想的多维角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另一方面促进了师生间的交流,改变了以往的教师“灌输”,学生“接受”的僵化模式。此外,在课堂上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只对重点知识进行讲解,减少了课堂工作量。
(3)把握文义(10min)
熟读课文,教师进行点拔,清理文章思路。
第一段写苏子的乐,乐由何来?——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段苏子愀然,缘何而然?——悲凉箫声的伤感
第三段客诉悲情,悲自何生?——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段以水月做比,讲何道理?——随缘而安的态度
第五段杯盘狼藉,为何如此?——忘情尘世的洒脱
至此第一课时完毕,安排下节课的讨论话题。并将学生分为四人一组,准备所要讨论的话题,每组有一位同学进行总结,形成300字左右的发言稿。这有助于学生求同存异,培养他们的协作精神。
(1)欣赏文中的“水月”的意象,并谈谈古人的山水意识。
(2)分析主客的形象,体悟主客问答中的理性思想。
由于学生已经走入课文,所以第二课时在导入上可以简化,直接由第一节设置的两个讨论导入。并且围绕上一节课的两个问题展开,以学生分组探究——讨论总结——教师适时引导的形式进行,使学生做到掌握文本,即第三个板块:
(三)合作探究,拥有文本
此板块中要求学生细品本文“美妙之景,曲折之情,深刻之理”,达到“拥有”文本的目的。
第一课时中在这一环节中引导学生学习了《赤壁赋》的基本内容,完成了知识和能力目标。而第二课时的主要任务则是突破重点,分解难点。本节课通过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的意识。但是在此过程中要摒弃看似热闹,实则浮躁无功的特点,所以在设置讨论问题时要考虑学生学习能力由易入难,层层深入,逐步展开。
(1)检查巩固(5min)
检查课文诵读及文言词语的掌握情况。
(2)讨论探究(15min)
○1按照三人一组探讨,分析描写意向水月的变化和其中的感情变化,我可以给学生必要的提示,并给他们分工(现实中、历史上和哲理中),最后在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
首先现实中的“水月”是作者与客的欣赏之实,是一种柔和之美;接着是历史中的“水月”充满了一种苍凉之意,为的是凭吊古人,开始进入一种虚写;最后进入哲理中的“水月”,探讨人生之须臾,体悟人生之境遇,也是虚写。
○2再次让学生讨论哲理中的“水月”,侧重分析主客问答。让每组同学分角色朗诵全文。一读旁白,一读苏子,一读客。并探讨是否真的存在主客?如果不存在苏轼为什么做如此的处理?
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一般会得出主和客分别代表达观和悲观的态度。我再以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并讲解答案。帮助学生理解这里主也是客,客也是主,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思想。并在此讲解有关赋得特点。
答: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
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分角色阅读,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进行总结归纳,求同存异,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起到了发扬共性、张扬个性的作用。师生互动,互相交流,通过理解探究走进作者的心灵。
(3)重点突破(5min)
着我结合苏轼的感情变化,和学生一块讨论景、情、理紧密结合的巧妙之处。进而突破重点。
文章由景生情,缘情入理,由景而生乐情,乐极而生悲,由悲而生理,至豁达胸襟的展示,正是苏轼在厄运中努力坚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艰苦思想斗争的缩影。
到此,对赤壁赋得本身教学已经完成。语文教学本身的外延是无限的,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走出“文本”。
(四)拓展延伸走出文本
此板块旨在引导学生走出文本,理解苏轼-——一个遭遇挫折,身处逆境而泰然处之、豁达乐观、苦乐随缘的人,一个具有生命厚度、韧度、高度的人,从而在学生的心中树立起一个立德、立人、立言之高标,并使学生在人生路上得益。
(1)对比欣赏(8min)
首先让学生结合《归园田居》、《梦游天姥吟留别》,谈谈苏轼、陶渊明、李白对传统人格超越。接着由我对学生发言进行总结,指出陶渊明那种“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感情是带性使气的;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深感痛苦的;而苏轼的“水逝去而常流,月盈亏而永生”是洒脱旷达的。并提出苏轼这种精神对现实生活得指导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
(2)难点解析(12min)
设疑:“如何评价苏轼随遇而安,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先由学生思考回答,再由我点拨(bō),教导学生面对逆境,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胸怀放宽广一些。畅达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培养他们豁达的情怀。这样既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又能使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最后抓住技校生渴望成熟的心态,引用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文末关于成熟的文字结束课程。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此环节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但须言之成理,有据可依。节尽量避免消极、积极的无谓争论,引导学生在分析占有的材料的基础上,大胆发表自己观点。
其实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打开一扇门,使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去挖掘学习更多的知识。为了引导学生深层次的阅读和思考,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我向学生推荐以下资料:
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林语堂的《苏东坡传》百家讲坛——苏轼
正如周国平所说:“在人生中还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凌驾于一切祸福之上的豁达胸怀!”
六、小结
在本次课的设计中,本着“教师启蒙,学生学习”的原则,由师生共同完成《赤壁赋》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参与知识的构建,做学习的主人。
教是为了不教,教的是学习方法,是学习思路。教材是一个例子,教师通过教一篇、几篇课文,让学生学会一类文章的欣赏,起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板书设计
最后布置作业,小结全文。
(1)将文中的第一节改写成一段散文化的抒情文字。
(2)利用本次课的学习思路,自学《后赤壁赋》。
9、《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文本分析)(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分析
教学目标
1、感知文章内容,提高归纳概括能力
2、感受烛之武精彩的说辞,学习说话艺术
3、分析人物形象,感知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
4、分析、学习本文的写作特点
(注:一、二点是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烛之武以“言”退秦师,感知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学习说话艺术和写作特色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语言的魅力是无限的。“良言一句三冬暖”,这是语言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在外交场合,语言就更重要了。在春秋时期,就有一位老头凭借短短数语,智退数万虎狼之师,救国于危难中。我们来看看是怎么回事。
二、朗读课文,简述故事内容
简述要求:说清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三、细读课文,学习说话艺术
1、看课文题目,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是以什么方式让秦军撤退的?
2、仔细读读烛之武说服秦君的一段,小组讨论,归纳烛之武是从哪些方面入手说服秦君的。
(1)亡郑陪邻(越国以鄙远、邻厚君薄)
(2)舍郑有益(共其乏困)
(3)晋不可信(尝为晋君赐,朝济而夕设版)——简介重耳过郑和晋国背盟
(4)晋将阙秦(欲肆其西封)
3、根据烛之武说的内容,结合背景,想想他为何能让秦君退师?(学生分组讨论,自由发表意见)
说辞方面(层层深入):
(1)开篇欲扬先抑,以退为进,提出亡郑无益于秦,吸引秦君听完他的说辞。
(2)处处从秦国的利益出发,分析秦“舍郑”、“亡郑”的利弊,动摇秦君。
(3)结合历史与未来,充分利用秦晋矛盾挑拨离间,以历史唤起秦君之痛,以未来发展趋势警醒秦君要提防晋国。
环境:
(1)秦晋貌合神离(发兵理由——简介城濮之战、分开驻军)
(2)各国皆以利益为决策标准,只要能说明亡郑不利于秦即可
(注:在实际教学中,二、三点融合在一起讲)
4、课文中还有两处说辞,一是郑伯说服烛之武使秦,二是晋伯说服子犯不攻击秦国,想想这和烛之武说服秦君有何异同?
同:都主要是从利益角度来说的,打动了对方
异:一委婉,一直言(原因:说话对象不同)
5、小组讨论,如果我们要说服一个人,应注意哪些方面?
(1)态度要好,首先不能让对方反感。
(2)善于根据说服对象和说话环境采用合适的语气。
(3)劝说前要充分了解对方的情况,了解对方的心理,找到突破点。
(4)巧用对比手法,陈述利弊,让对方舍弃原来的想法,接受你的更有利的观点。
(5)学生自主归纳的其他内容
6、应用
(1)孙权袭荆州(公元219年,孙权派吕蒙袭荆州杀关羽),先主(刘备)大怒,欲讨权。云(赵云)谏曰:“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窃取帝位),当因(顺应)众心,早图关中(泛指函谷关以西一带),据河(黄河)渭(渭河)上游以讨凶逆(叛逆,指曹魏势力),关东(函谷关以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放在一边)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能卒(通‘猝’,很快)解也。”先主不听。
《三国志•蜀书•赵云传》裴松之注
思考:赵云为何没能说服刘备?如果是你,你将从哪些方面来说服刘备?
(2)老师现在有个很麻烦的问题,有的同学老是认为学习是老师“要我学”,试从教师的角度写一段劝说辞,让学生明白学习应是“我要学”。
(明确可从哪些角度入手)
第二课时
主要教学内容:
1、人物(烛之武、晋侯、郑伯、秦伯、佚之狐)形象分析(主要由学生完成)
2、朗读,体会文章的气势和跌宕起伏,感受经典的魅力
3、分析文章特色,学习写作技巧(课堂集体口头作文)
(1)伏笔与照应
(2)记事有点波澜
(3)详略
(4)人物塑造
10、《雪》说课稿(市说课比赛一等奖作品)(人教版八年级必修说课)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雪》,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散文诗。下面我将从五大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与设计理念。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及教学目标的设定:
《雪》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最明朗的抒情篇章之一。文章篇幅不长,却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江南雪”与“朔方雪”两幅雪景图,在雪花纷飞与凝思的幻想中,为人们谱出了追求美好理想的心声。编者把它放在这个单元第一课,主要是因为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情感含蓄,寓意深邃,体现出散文诗的突出特点。单元通过这篇课文,一是想让学生在前个单元最后一课《再塑生命》中,对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有所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诗歌借景抒情的写法,学习抒情性语言,对本单元散文诗的学习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二是想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把握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语境,领悟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这篇课文在这一学段这一单元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
基于以上两点考虑,本篇课文的学习目标将分三个维度设定
1、知识能力目标:
①反复诵读,把握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语境,领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②学习本文内蕴丰富、清新优美的语言,体会诗歌借景抒情的写法。
2、过程方法目标:在反复诵读中合作探究,流利地表达自己的阅读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3、情感态度目标:品味文章内涵,体察作者博大的胸襟和坚强的斗志。培养学生追求美好理想和敢于同困难作斗争、勇于拼搏的精神。
二、学生情况分析、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和课时安排。
1、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阅历较浅,心理不够成熟,理解感悟能力偏低。再加上鲁迅先生内蕴深刻,生涩难懂的作品风格,学生阅读时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这些都会影响他们对文章深邃寓意的理解和把握。所以,情境导入,反复诵读,消除学生的畏怯心理,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分解、弱化难点是教学的一大关键。
基于这点考虑,再结合前面对教材的分析,我将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设定为: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语言美。而把体会文章的深邃寓意,学习散文诗借景抒情的写法作为难点。
2、这首散文诗我安排1个课时完成教学。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体验感受、对话交流、探究思考、拓展延伸”是我上这节课的指导思想。罗素曾经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新课标也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唤起学生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并将从课堂中获得的思想、情感和体验再次返还到自身,提升个人的语文素养。“情境体验”“诵读感悟”“四边对话”“合作探究”“比较阅读”是我这节课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开展不同形式的朗读、探究活动是我落实这些教学方法的途径,也是我这一教学设计的亮点。为了创设情境,唤醒学生内心的情感,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学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本课在学法指导和学习习惯培养方面注重以下几点的指导教学:
1、用普通话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使用圈点批注的默读方法。
3、在合作学习中发表自己的看法。
4、敢于向教材、老师及学习伙伴发问质疑。
5、利用间接经验学习感受生活。
五、教学流程
㈠、情境导入:(播放〈塞北的雪〉)
这一首歌曾经传唱过祖国的大江南北,打动了千千万万的音乐爱好者的心,因为洁白的飞雪,不仅孕育出秀美的春天,而且令人遐思万千。请同学们来说说你对雪的感觉是怎样的?(等学生说完后,教师接着说)同学们的想像非常丰富,表达也非常贴切。雪花是冬天的精灵,是春天的使者。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都为雪花的纯洁与漂洒所陶醉,为它写下了名传千古的优美篇章。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雪》,再去感受另一番雪世界的美妙与精彩。
(这样设计导语的目的:用图片音乐、文学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迅速拉近学生与课本的距离,激发兴趣)
㈡、教师解题,介绍写作背景。以帮助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
㈢、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1、自由诵读,说原始体验。(学生可能会说文章语言很美,或把雪写得很美等)
2、如何把美的语言用美的情感表现出来呢?
学生简单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一要注意朗读感情处理,确定感情基调;二、要注意朗读的语速、语调。三要边听边在头脑里想像文章所描绘的图面。
3、小组合作,尝试性美读,揣摩朗读技巧。
4、教师随意抽一名学生朗读,师生合作评议。
明确:本文要以两种不同的感情基调来读:首先是江南的雪的部分,应读得柔婉,温和。而北国就得像东北大汉豪爽,大气。所以读北国的雪应读得慷慨激昂,富有气势。
5、听课文录音,边听边在头脑里想像文章所描绘的图面。
6、分角色朗读,女生读江南雪部分,男生读北方雪的部分。
(这一环节安排一系列的朗读活动,是想引导学生与文本反复对话,学生容易获得自己的独特体验,从而更好地把握诗歌主旨。)
㈣、合作探究,品味内涵
1、两幅雪景图为我们描绘出两种独特的具有鲜明地方特点的雪,你更喜欢哪个地方的雪?为什么?你能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吗?
2、你认为作者更倾向于赞美哪一个地方的雪呢?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3、作者借朔方的雪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设计层层深入的话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体会文章深邃寓意。为了更好地突破这一难点,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应运用多媒体投影有关鲁迅思想及写作背景的资料,让学生了解鲁迅的斗争精神,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然后引导学生明确并学习散文诗借景抒情的写法,突破难点。)
㈤、深层研读,妙点揣摩
1、用圈点批注法,勾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地方,美美地读一读,然后用句式说话:我觉得写得好,好在它写出了
的特点。
(教师应在师生对话中,围绕教学重点,结合课后练习二,补充文中的一些关键语句,引导学生探究领会,从而更深地品味文章内涵,进一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品味完语言后,引导学生积累,让他们背诵自己最喜欢的句段,并作美词佳句积累卡,扩大词汇量。
㈥、体验反思:
在黑暗的社会现实前,鲁迅先生选择了不屈斗争,这是最伟大的精神。如果给同学们一个选择,问问你的心灵最深处,你会选择什么:假如你的脚下出现了两条路:一条平坦宽敞,路旁开满了美丽鲜艳的花,眼前仿佛已有成千上万的蜜蜂在嗡嗡地飞着。另一条路却芳草萋萋,落叶满地。如果你面临这样的选择,你将会选择哪一条路?希望同学们说出你们的心底话,做出慎重的选择。
(这一环节,是想灵活把握教材的弹性度,培育学生思维由课堂向生活延伸的多种触角,引导学生对课文主旨作更深层次的思考,实现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提升。)
㈦、作业设计:阅读选自柯蓝的《朝霞短笛》中的散文诗《雪》,试比较在写法上与课文有什么相同之处。
(设计这一作业,是想让学生进一步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㈧、板书主要围绕南方雪和朔方雪的不同,以及作者通过朔方雪借景抒情这一线索来设计,力求直观、简洁,突出本文知识要点。
11、《喂——出来》说课稿(市级说课比赛获奖作品)(人教版八年级必修说课)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喂——出来》,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下面我将从六大方面陈述我的教学思路与设计理念。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及教学目标的设定:
《喂——出来》是一篇以环境污染为题材的科幻小说。题目“喂——出来”,原是一个年轻人的喊叫,他想根据回声判断洞的深浅,却不闻回声,但是回声终究传来了,原先扔进去的东西,也开始出来了。作者的意思是说,不爱护环境,漠视环境污染,苟且偷安,终究要自食其果。文章情节完整,故事性强,想象奇特又合情合理,不但可读性强,而且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这个单元前面几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呼吁人类要保护环境、爱护环境,在此基础上学习这篇文章,一是想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白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必然遭到惩罚,甚至是灭顶之灾的道理;二是把握科幻小说的文体特征,培养联想想象能力,为后面一篇综合性学习《科海泛舟》中科幻小说的创作打下基础。因此,这篇课文在这一学段这一单元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
基于以上两点考虑,本篇课文的学习目标将分三个维度设定:
1、知识能力目标:了解科幻小说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情节较为完整的文体特征。拓展学生的思维,大胆发挥想像,续写文章,学写科幻小说。
2、过程方法目标:学会找关键词,画情节链,复述课文,理解文章的主旨。
3、情感态度目标:认识破坏大自然必遭报应,懂得珍爱环境等道理。
二、学生情况分析、学习重难点的确定和课时安排。
1、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思维敏捷,个性鲜明,具有朴素的环保意识,能够理解作者对环境的忧患与思考;再加上文章故事强,情节扣人心弦,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科幻小说独特的文体特征以及想象和现实的关系,学生理解起来存在难度,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和突破。
基于这点考虑,再结合前面对教材的分析,我将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定位为:把握小说情节,领会作品主旨。而把了解科幻小说的文体特征,探究想象与现实的关系作为难点。
2、这篇课文我安排1课时完成教学。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体验感受、对话交流、探究思考、读写结合”是我上这节课的指导思想。罗素曾经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新课标也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唤起学生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并将从课堂中获得的思想、情感和体验再次返还到自身,提升个人的语文素养。“情境体验”“情节复述”“四边对话”“合作探究”“拓展延伸”是我这节课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开展不同形式的朗读、探究活动是我落实这些教学方法的途径,也是我这一教学设计的亮点。为了创设情境,唤醒学生内心的情感,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学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本课在学法指导和学习习惯培养方面注重以下几点的指导教学:
1、用普通话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使用圈点批注的默读方法。
3、用画“情节链”的方法,揣摩作者的想像活动。
4、联系现实,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在阅读实践活动中合作探究,在合作学习中发表自己的看法。
五、教学流程
㈠、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歌曲《地球你好吗?》的MTV。
教师深情导入:大家听了这首歌曲,相信每个人都跟老师一样心情沉重,歌词里说的并不是危言耸听!现实生活中触目惊心的事屡屡发生,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星新一的科幻小说《喂——出来》中去看看。
(通过多媒体手段,让最形象的画面最直接最强烈地撞击学生心灵,使之产生强烈震撼,引领学生迅速走进文本。)
㈡、学生交流搜集到的作者星新一的有关材料,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情况予以补充并介绍科幻小说的文体特征。
㈢、学生默读课文,抓住关键词,用圈点批注法画出“情节链”,复述课文内容。
(先自己结合情节链讲述,然后在小组中交流,最后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教师予以点评。这一环节通过找关键词,画情节链的方式教会学生筛选课文的主要信息,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为领会主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㈣、疑点探究(从学生最容易产生疑问的结尾入手,探知文章主旨,突出重点,设计两个问题。)
1、在小说的结尾,那奇怪的叫声以及那块小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小石头掉下来以后,接下来可能还会发生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各组,倾听学生的意见看法,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2、这个虚构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㈤、合作研讨,探究想象与现实的关系,突破难点。
1、本文想象奇特但又合情合理,你能否从文章的想象夸张中看到现实的影子呢?
(这个问题主要想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人们处理垃圾和三废的方式来品读课文,从而明白:虚幻的情节多数是根据现实生活加以想象出来的,想象与现实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2、从作者的想象世界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发?
(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学生能说多少就说多少,在师生对话过程中,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分析课文内容,使学生明白:创作科幻小说时,首先要有一个基本情节,然后根据生活经验加以想象。)
㈥、作业设计:续写小说结尾。
提示:重点想象当时垃圾如潮水般涌来时的恶劣场景以及当时人们的反应,想象要符合作者本意。
(作业以续写的方式,引导学生对课文写法和主旨作更深层次的思考,既训练了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又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提升。)
六、板书主要抓住科幻小说通过奇特、丰富而又合理的想象揭示出人类破坏自然必将受到严惩这一线索来设计,力求直观、简洁,突出本文知识要点。
12、《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人教版高二必修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先秦历史散文《左传》,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若累卵。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盟散约毁,两支人马自动撤离的故事。
2、大纲要求及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的要求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积累语言知识。高一教学就是在初中对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烛之武退秦师》是新编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该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实现“由教到不教”,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3.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a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解决几个生字,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b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c情感与态度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三维教学理念。
4.教学重点与难点:文章虽然作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末期,但内容生动有趣,语言也比较浅显,且新大纲对高中阶段文言文教学只要求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不必对艺术特色等作过多的分析。因此,我把该文教学重点确定为:诵读复述课文,背诵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烛之武的说解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短短125个字,却说了四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我把此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语文教学应重视整体教学,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要做到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据此,我在教学本课时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朗读法、质疑法、讨论法、探究法等。主要采用诵读的方法,使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同时通过质疑激趣,让学生在兴趣中讨论,探究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句。
三、说学法
新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
四,教学设计
(一)布置预习
1、回忆初中学过的《曹刿论战》并结合书下注释、课后介绍了解《左传》。
2、了解本课历史背景。
①阅读《读本》中《重耳之亡》。
②了解“城濮之战”。
3、通读全文,注意揣摩语意、语气,了解词语的意义、用法。
4、分析烛之武这一形象,他是如何说退秦师的?
5、通过本文体会《左传》语言特点。
(二)授课过程
1.导入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又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导入新课的开场白就显得十分重要。好的导入语,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我设计的导语是:
同学们,古代兵法著名的'三十六计'中有一计,大意是利用、制造敌人内部的矛盾,达到取胜的目的,这就是俗称的'离间计',其实,在'三十六计'中称作'借刀杀人'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烛之武退秦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两国的矛盾,说退秦军,迫使晋军也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那么,烛之武在剑拔弩张的敌对情势下,是如何说服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的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学习新课《烛之武退秦师》。2.设计四个大问题串连全文
①烛之武在什么情况下“退秦师”的?(讨论)
由此问题引出文章的第一段,分析战争的原因:三点。
②烛之武是怎样出场的?第二段对表现人物以及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
此段为侧面烘托人物形象。佚之狐的推荐,道出了烛之武卓越超群的外交才能,使主人公未出场时,就引起了读者极大的关注。
③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师的?
3.总结
整理文章中重点词、词组、句式
实词:贰军师子是鄙远陪赐朝夕版唯
一词多义:若说辞鄙微之
词组:以为“所”字词组
句式:判断句宾语前置句
4.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课后练习三
板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
国势严峻秦晋围郑
中心人物临危授命弃积怨担国忧
亡郑有利于晋
烛之武说服秦伯借秦立场
存郑无害于秦
离隙秦晋
郑秦结盟
大功告成晋师撤离
13、《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各位领导,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为了说明我的教学设想,我从教材分析、教法选择、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教材简析:《烛之武退秦师》是先秦历史散文《左传》中的名篇。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临危受命,巧妙利用秦晋矛盾,任凭三寸不烂之舌,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离散秦晋盟约,劝退秦师,智走晋师,保卫郑国。文章内容生动有趣,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忠义智勇,辞令精妙绝伦,是一篇历史散文佳作。
该课的地位和作用:
《烛之武退秦师》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学习先秦历史散文,学习本单元,要在重视诵读和背诵上;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并能用现代观念加以审视。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指导学生学好这篇文章,打好基础,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
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高中阶段在文言文方面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2、能力目标: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德育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标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根据教学目标设定,本文确立三个教学重点。
1、理解好把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3、分析烛之武的形象。
教学难点:
烛之武的劝说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短短125个字,却说了五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是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针对文言文基础知识必学,本文特点必掌握,思想教育必做到。教学方法可以根据不同的班级以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处置措施。因此,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学习基础,结合我的教学特点,我将用一下方法进行教学:
A、自学、诵读、讨论、总结。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学习。
B、范读、学生诵读、整体感知、启发讨论、师生互动。师生互动生成教学。
选择教法的依据:《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重视语文知识与能力的整合,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语感的培养,以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要做到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据此,在教学时重点采用诵读的方法,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课文,深究课文。同时通过多媒体和讲解讨论来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进行有效教学。
三、说学法
学情分析
刚踏入高中的学生,古文学习的兴趣还有所缺乏,学习的方法还比较单一。针对这一现状,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要进行学法指导。
学法指导及选择的依据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A、参照注解大体理解,大声诵读增加语感,动脑分析形成能力。
B、圈点、勾画、批注,疑点、重点、难点、能力点,养成读书好习惯。
C、正确的诵读,激情讨论,理性分析。
四、教学辅助手段:
多媒体
五、课时安排:
3课时。
六、说教学程序
1、布置预习
借助工具书,参看提示、注释,通读全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设置以上预习的依据是:
①大纲要求“要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
②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总是由一般到特殊,或由整体到具体。学习课文也是如此,先对课文整体感知,然后再精读细研。
2、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开端,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浓厚的兴趣。孙子兵法是我国几千年来的智慧的结晶: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上等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或战争行为,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攻城,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三国演义我们最佩服谁:诸葛亮。为什么?生答:
当大敌压境,当国家将亡,我们将怎么办?几千年前的烛之武为我们提供了借鉴,请看《烛之武退秦师》。
3、教学新课:四个方面
A、基础知识
整理文章中重点词、词组、句式
实词:贰军师子是鄙远陪赐朝夕版唯
一词多义:若说辞鄙微之
词组:以为“所”字词组
句式:判断句宾语前置句
B、课文内容理解
启发诱导,讨论探究
1)烛之武在什么情况下“退秦师”的?(讨论)
由此问题引出文章的第一段,分析战争的原因:三点。
2)烛之武是怎样出场的?第二段对表现人物以及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
此段为侧面烘托人物形象。佚之狐的推荐,道出了烛之武卓越超群的外交才能,使主人公未出场时,就引起了读者极大的关注。
3)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师的?
烛之武的说辞共125个字,语言非常精炼,含义丰富,可分为五层:(学生讨论,理解内容,分出层次)
i.站在秦国立场上,博得秦伯好感,为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可能。
ii.说明亡郑利晋,保郑利秦,动摇秦亡郑信心。
iii.进一步利益诱惑,使秦舍弊求利,放弃原有做法。
iv.再以历史上晋对秦的背叛,离间秦晋联盟。
v.从历史说到将来,指出晋的贪婪将威胁到秦的发展。
总之,在短短的百余字内,烛之武站在秦的立场上,替秦分析围郑的利弊,层层深入,句句击中要害,又句句打动秦伯,使秦国最终撤去了包围,保全了郑国。整个说辞充分表现出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4)秦伯退师后,晋文公表现如何?(提问讨论)
此问引出文章的最后一段,这段对事件结果的交代,也顺便表现了晋文公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在盟友变敌友的情况下,晋文公并没有感情冲动,而是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正是晋文公日后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C、烛之武形象分析,现代观念认知。
烛之武综合人才。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良好人际关系,佚之狐。政治观察家,熟知各国历史及现实。哲学家,抓主要矛盾。心理学家,说服对秦君的策略。辩士,语言表达能力极强。爱国志士,对郑国态度。普通人,发牢骚。
忠义、智慧、勇敢。
烛之武是这篇课文的中心人物,虽然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但他的能力和能言善辩却早已闻名郑国。所以,在国难当头,郑国君臣一筹莫展的时候,佚之狐推荐了他。他的一番牢骚,使他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郑伯的自责,更重要的是,烛之武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使他化解了不满,增强了了义无反顾奔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见到秦伯之后,他胸有成竹,对秦晋的关系和矛盾了如指掌,只字不提郑国的利益,似乎处处为秦国着想,因而能够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说的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递进,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左传》就是这样通过正面和侧面,用精彩的语言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4.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课后练习二、三
七、说板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
郑危在旦夕(形势)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忠义)
烛之武夜缒而出(勇敢)秦军乃还
智说秦君(智慧)
郑转危为安(结果)晋亦去之
补充说明:教师教学预案只是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教学的一种预设,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确保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灵活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次序等。
我的说课结束,谢谢大家。鞠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