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一语文下册:《孙权劝学》同系列“学习类”文言文比较阅读题
《孙权劝学》VS《北史·傅永列传》
【甲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浔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文】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马鞍,倒立驰聘。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①而不能答,请洪仲,(关注微信公众号:初一数学语文英语)洪仲深让②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帝每日叹:“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③,唯傅修期耳。”
1.解释加点词语
邪
①治经为博士:“邪”通“耶”,语气词
耳
②见往事:了解
及
③鲁肃过浔阳:等到
即
④更刮目相待:重新
遂
⑤肃拜蒙母:于是,就
耳
⑥唯傅修期:罢了
2.翻译句子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吕蒙用军中事务繁杂来推托。
②卿言多务,孰若孤?
你说事务繁杂,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哪里比得上我)
3.写出出自甲文的两个成语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4.根据甲乙两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回答下列问题。
①吕蒙在短时间内才略惊人长进的原因是什么?
吕蒙认清了学习的重要性,刻苦学习。
②傅永为什么能够“发愤读书”?
傅永遭叔父责备,受到刺激;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
③吕蒙、傅永这两个人物有哪些共同特点?
他们二人身份相同,都是武将(武人,武夫);认识到读书意义后都能刻苦学习;都有了惊人长进。
《孙权劝学》VS《邴原少孤》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关注微信公众号:初一数学语文英语)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1.解释加点词
①但当涉猎:粗略的阅读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研究
③邴原少孤:幼时丧父
④欲书可耳:读书
2.翻译句子
①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你说(你)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的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
②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你如立志学习,我愿意白教你,不要学费。
3.甲乙两文的内容都与学习有关。甲文侧重学习可以改变一个人,乙文侧重赞美邴原少而好学。
《孙权劝学》VS《秉烛夜读》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关注微信公众号:初一数学语文英语)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秉烛夜读》
1.解释加点词。
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再次、重新
②及鲁肃过寻阳:等到、到
③恐已暮矣:迟、晚
④盲臣安敢戏其君乎?:怎么
2.翻译句子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②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年少爱好学习,就如同刚刚升起的太阳。
3.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年纪大。吕蒙不愿学的理由是事务多。
4.两文都是谈学习,(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
提示:热爱学习、珍惜时间、善于引导、虚心听取他人的合理意见。
2、古诗文阅读训练280:文言文比较阅读《湖心亭看雪》《陶庵梦忆》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娃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湖心亭看雪》)
(乙)
天启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晚霁①,余登龙山,坐上城隍庙山门,李岕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②侍。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③。坐久清冽,苍头④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寒,酒气冉冉,积雪欱之,竟不得醉。马小卿唱曲,李岕生吹洞箫和之,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
(选自《陶庵梦忆(卷七)》)
(注释)①霁:雨后或雪后转晴。②李岕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此五人都是当时的伶人(戏曲演员)。生,指男演员马小卿、潘小妃为女伶。③呆白:苍白。④苍头:这里指年纪大的伙计。
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余拏一小舟(_______)
(2)客此(_______)
(3)大雪深三尺许(_______)
(4)明月薄之(_______)
(5)声为寒威所慑(_______)
6.翻译下列句子。
(1)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酒气冉冉,积雪欱之,竟不得醉。
7.甲文段中描写的雪景与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意境相同的句子是哪句?
8.请找出两个语段中运用白描手法描写雪景的句子。这样写有何作用?
图片
参考答案
图片
5.撑 客居 左右,表示约数 稀薄 被
6.(1)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2)酒气上升,在积雪中喝酒,竟然不醉。
7.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8.甲: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乙: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作用:用白描手法,精练形象地写出特定环境下人物的大小状貌,写出了雪后的奇景和游人的雅趣,创造出人与自然合一的美好境界。
【分析】
5.本题考查词语理解。
(1)句意:我撑着一叶小舟。拏,撑。
(2)句意:客居在此。客,客居。
(3)句意:大雪深三尺左右。许,左右,表示约数。
(4)句意:月亮的光辉也显得稀薄了。薄,稀薄。
(5)句意:声音被寒气所震慑。为,被。
6.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要准确。
(1)莫:不要。者:……的人。
(2)冉冉:上升的样子。欱:同“喝”。
7.本题考查句子筛选。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写的是大雪之后人鸟都躲在了家里。甲文中与之意境相同的是“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8.本题考查白描手法及其作用。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甲文雪景白描: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乙文雪景白描: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
作用:用白描手法,不追求局部的细腻而注重全局的生动与传神,精练形象地写出特定环境下人物的大小状貌,写出了雪后的奇景和游人的雅趣,达到了以少胜多、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3、四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七》:奋发向上日积月累
这四句话都是励志名言,激励我们奋发向上,努力进取,让人们受益一生。
我理解:
第一句:宇宙不停地运转,人应效法天地,永远不断地前进。
第二句:能够战胜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是真正的强者。
第三句:遇到挫折或出了问题,不抱怨天,也不责怪别人。
第四句: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能够生存,在安居乐业的情况下反而会灭亡。
我积累:
把生活变为梦想,再把梦想变为现实。——法 居里夫人
爱好出勤奋,勤奋出天才。——郭沫若
君子志于择天下。——刘炎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简介】传统的重要经典之一,相传系周人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
【句意】指宇宙不停运转,人应效法天地,永远不断地前进。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简介】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和《易经》《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
【句意】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才是强者。
不怨天,不尤人。
【句意】指不抱怨天,不责怪人,出自《论语·宪问》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句意】忧患:忧愁祸患。安乐:安逸享乐。忧愁患难的处境可以使人发奋而得以生存,安逸快乐的生活可以使人懈怠而导致灭亡。指时时警惕,才能杜绝祸患。出自自《孟子·告子下》
4、四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七》: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词语
这些词语都是描写人物“品质”、“心情”的词语。我们可以通过部首识记法记忆,如“惧”是竖心旁,和心情有关;“焚”是火字旁,心急得如同着火一般。当然我们还可以通过查字典、向父母老师同学请教等方法。
■我理解:
表示急躁:焦躁不安
表示礼貌:彬彬有礼
表示从容:临危不惧
表示性情温和:和蔼
表示大方:慷慨
表示悲伤:悲戚
■我运用:
表示神态:
表示高贵品质:
■我会认的字:
上下结构:
蔼ǎi(和蔼可亲) 贤xián(贤良)
焚fén(心急如焚)
左右结构:
慷kāng(慷慨) 慨kǎi(感慨)
惧jù(惧怕) 躁zào(烦躁)
彬bīn(彬彬有礼)
半包围结构:
戚qī(亲戚)
和蔼
:态度温和,容易接近。
慷慨
:①充满正气,情绪激昂;②不吝惜
贤惠
:指妇女甘愿为家庭付出,有德行,态度和气,心灵手巧。善良温柔而通情达理。
悲戚
:悲痛哀伤(着重于哀,多是个人情感上的)。
临危不惧
:遇到危难毫不畏惧。
彬彬有礼
:表示个人修养和作风的道德用语,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
焦躁不安
:焦急烦躁,心神不定。
心急如焚
:心里急得像着了火一样。形容非常着急。
共性:这些词语都是描写人物品质、心情的。
5、四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七》:勤奋学习成语故事
《囊萤夜读》和《铁杵成针》两个故事我们在本单元文言文中学过,故事内容都已经熟读于胸。剩下的故事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儿童古文观止等工具书查阅,了解这几个成语所讲述的故事。
参考答案:
凿壁偷光
西汉时,有一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特别勤奋。他的家里很穷,白天去做工,只能晚上读书。可家中没有钱给他买蜡烛照明。匡衡发现邻居家有蜡烛照明,可烛光隔着墙壁又透不过来。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个洞,引进邻居家的烛光,映着烛光读书。就这样,匡衡成了西汉的大学者。后来“凿壁偷光”的故事就耳熟能详,流传至今。
含义:用“凿壁偷光”来形容家贫却刻苦学习的人。
我积累:古人勤奋求学的故事
负薪挂角 闻鸡起舞 韦编三绝 圆木警枕
对于人物的动作描写,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都可以写出连续动作,而且还可以按动作的顺序依次进行描写。这样连续性的动词可以准确地表达人物特点。
参考答案:
蝴蝶飞舞:五彩缤纷的蝴蝶在花间飞舞,当它们看到一朵朵盛开的花朵时,就竖起翅膀,落在花朵上,吮吸着花粉。
小男孩打羽毛球:小男孩高高举起羽毛球拍,朝着羽毛球飞过来的方向猛地奔跑过去,挥起球拍,拼命地把羽毛球打了过去。
妈妈下班回到家:妈妈下班回到家,换上拖鞋,放下包,拖着疲惫的身子向厨房走去。
囊萤夜读
【故事】
东晋人车胤,年幼时好学不倦,勤奋刻苦。他白天帮大人干活,夜晚便捧书苦读。可是由于家境贫寒,常常没钱买油灯,书也读不成了。他为此十分苦恼。
一个夏夜的晚上,车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忆着读过的书上的内容,忽然发现院子里有许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飞舞。他忽然心中一动,要是把这些萤火虫聚集在一起,借它们的光不就可以读书吗?于是,他开始捉萤火虫,捉了十几只,把它们装在白纱布缝制的口袋里,挂在案头。从此,他每天借着萤光苦苦地读书。
【含义】形容人在困境中自强不息,努力学习的精神。
悬梁刺股:比喻废寝忘食地刻苦学习。
凿壁偷光: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铁杵成针:意指肯下苦功,保持平和的心态坚持学下去、做下去,最后一定能成功。比喻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
程门立雪: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指尊敬师长。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
手不释卷:意思是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
仿照下面的句子,选一种情况写一组连续的动作。
1、他勇敢地抓住窗框,两只脚有力地蹬着车厢,攀上了窗口。
动词连用,说明“他”很努力地要爬进车厢。
2、罗盛教听到孩子们的哭喊声,知道有孩子落水了,就急忙向河边跑过去。他一边飞奔,一边脱棉衣。冰窟窿里泛着水花,罗盛教猛地跳了下去。他在水里摸了好一阵,也没摸到。他钻出水面吸了口气,立刻又钻了下去。
动词连用,说明罗盛教担心孩子有危险,在拼命救人。
6、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课文预习:第2课 《燕子》
部编版三(下)课文预习
第2课 《燕子》
词语积累
乌黑光亮的羽毛 俊俏轻快的翅膀
剪刀似的尾巴 活泼机灵的燕子
蒙蒙的细雨 鲜艳的花光彩夺目的春天
一身羽毛 一对翅膀 一阵细雨
几痕细线 一支赞歌
生字
燕yàn(燕子) 聚jù(聚拢)
增zēng(增加) 掠lüè(掠夺)
稻dào(稻田) 尖jiān(尖锐)
偶ǒu (偶像) 沾zhān(沾水)
圈qūan(圆圈) 漾yàng(荡漾)
倦juàn(厌倦)符fú(符号)
演yǎn(表演)赞zàn(赞美)
多音字
圈:juàn羊圈、猪圈quān圆圈、铁圈
转:zhuǎn转身、转让、转业
zhuàn旋转、转动、转圈
杆:gān旗杆、电线杆、桅杆
gǎn笔杆、枪杆、杆秤
似:shì似的sì 似乎 相似 如花似玉
近义词
俊俏——俊美 偶尔——偶然 增添——增加
聚拢——聚集 一转眼——一眨眼、一瞬间
反义词
乌黑——洁白 活泼——呆板
轻快——沉重 增添——缩减
课文理解
1.《燕子》这篇课文描写了活泼可爱的燕子,表达了作者光彩夺目的春天的热爱之情。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2.
这段主要写了燕子的外形特点。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燕子的尾巴)比作(剪刀)。
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
3.
“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春天万物复苏的景象。
……像……似的……:太阳像一个大火球似的在天空燃烧着。
孩子们的笑脸像花儿似的美丽。
天上的白云像棉花似的洁白。
在微风中,在阳光中,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唧地叫着,有的由这边的稻田上,一转眼飞到了那边的柳树下边;有的横掠过湖面,尾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就看到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
4.
描写燕子飞行的动词有:斜、掠过、横掠、沾。这些动词突出了燕子的身子轻巧、动作机灵。
“掠”是轻轻擦过的意思,体现了燕子飞行的轻快灵活。
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成了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
5.
这是一个比喻句,文中把电线比作五线谱,把燕子比作音符。这样打比方的好处是: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
“春天的赞歌”是指:赞颂春天万物复苏,大地一片生机的歌曲,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和对生活的热爱。
7、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北冥有鱼》知识点总结
原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háo)梁之上。庄子曰:“鲦(tiáo)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译文
庄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鯈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就是鱼儿的快乐呀。”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就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是从哪里知道鱼的快乐’等等,既然你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的快乐而却又问我,所以我说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注释
1.濠梁:濠水的桥上。濠,水名,在现在安徽凤阳。
2.鲦(tiáo)鱼:一种淡水鱼中的银白色小鱼,喜欢在水层下面游动,长约16厘米,又名白鲦。
是:这。固:固然(固不知子矣);本来(子固非鱼也)。全:完全,完备。
6.请循其本:从最初的话题说起。请:请允许我,循:追溯。本:最初。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你说”汝安知鱼乐“等等。汝安知鱼乐:你怎么(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呢。”云者:如此如此。安,怎么。
8.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既:已经,之:它,指“鱼之乐”,下文的同此意。
一词多义
1.固
固不知子矣:固然。
子固非鱼也:本来。
2.见
庄子往见之:看望,拜见。
胡不见我于王:引见。
《北冥有鱼》知识点整理
一、内容:(掌握重点字词)
北冥(通“溟”,大海)有鱼,其名(名称)曰鲲(kūn)(传说中的大鱼)。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连词,表承接关系)为鸟,其名为(叫)鹏(传说中的大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奋起,这里指鼓起翅膀)而飞,其翼若(像)垂(悬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就)将徙(迁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天然形成的大池)也。齐谐者,志(记载)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在水面上)击(拍打,这里指鹏鸟奋飞而起双翼拍打水面。)三千里,抟(tuán)(环旋着往上飞)扶摇(旋风)而上者九(表虚数,不是实指)万里,去(离开)以(凭借)六月息(这里指风)者也。”野马(春天林泽中的雾气。雾气浮动状如奔马,故名“野马”。)也,尘埃(扬在空中的土叫“尘”,细碎的尘粒叫“埃”。)也,生物之以息(气息)相吹(吹拂)也。天之苍苍(深蓝),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尽)邪?其(指代“鹏”)视下(往下)也,亦若是(这样)则已(罢了)矣。
二、【译文】
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离开北方的大海用了六个月的时间方才停歇下来”。春日林泽原野上蒸腾浮动犹如奔马的雾气,低空里沸沸扬扬的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的气息吹拂所致。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抑或是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不过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
三、文学常识: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庄子,名周,战国时期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代表作《庄子》。《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所著。现存33篇,包括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
四、通假字:
北冥有鱼 (“冥”通“溟”,海)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邪”通“耶”,语气词,相当于“呢”)
五、词类活用:
1.怒而飞
怒:形容词作动词,奋发,振翅。
2.鲲之大
大:形容词作名词,庞大的体形。
3.《齐谐》者,志怪者也。
怪:形容词作名词,怪异的事物。
六、古今异义词:
1.野马也,尘埃也。
古义:流动的雾气。
今义:野生之马
2.南冥者,天池也。
古义:天然形成的大水池。
今义:湖泊的名称。
3.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古义:海波动荡。
今义:海洋运输
七、一词多义:
⑴名: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称)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
名列前茅。(名次)
⑵息:
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
北山愚公长息曰。(动词,叹气)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平息)
⑶之: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助词,的)
其翼若垂天之云。(助词,的)
鹏之徙于南冥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⑷而:
怒而飞。(连词,表修饰关系)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连词,表修饰关系)
⑸则: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就)
时则不至。(或者)
⑹以:
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词,凭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介词,用)
⑺其:
其名为鲲。(代词,它的)
不知其几千里也。(它)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连词,表选择,是……还是……)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他们)
八、内容探究:
1.庄子在本文段中讲述寓言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说明人世间万事万物都“有所待”,都未能摆脱世俗的束缚。
2.文章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有何作用?
作者采用极其夸张的手法描写大鹏起飞的气势,并不是对大鹏的赞美,重点是阐明“万物都有所待”的道理,如大鹏一样,它的腾飞也需要“凭借”。
3.说说你对“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的理解。
这里采用类比手法。展示了庄子超凡的想象力:在空中飞行还只是梦想的年代,庄子能设想空中的大鹏“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十分惊人;尤其是对苍天颜色的追问:“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今天看来,也是十分深奥的问题。
4.庄子的文章意境开阔,想象奇特,能够运用大量幻想的、传说的和现实的事例,阐明自己的观点,使文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请谈谈你对本文段中的想象的理解。
一是在想象中夸张,如在想象鲲、鹏形象时,作者极写鲲鹏之大:“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极尽想象夸张之能事,造成浩大的声势和广阔的意境。
二是在想象中进行对比,极写鲲、鹏之大,与之相呼应的,作者又举出了野马、尘埃等“小”的形象,以大小对立来阐述物皆有所待的道理。
三是在想象中寄寓了自己的情感。作者如此醉心于“逍遥”境界的想象和创造,并将这种想象具体化、形象化,实则是蕴含了自己对理想的热烈追求。
8、高中语文复习重点:文言文阅读-信息筛选和概括分析,3步解题,全是干货
文言文阅读-信息筛选和概括分析
【命题趋势】
1.命题特点
:
要求考生在理解文言文大意的基础上,能够对文言文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类,或者答出某个论点的依据、某一事件发生的原因等。
2.具体考查内容有:
(1)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特点的信息;
(2)体现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张的信息;
(3)反映人物道德情操或才智的信息;
(4)某件事发生的原因的信息等。
3.试题特点:
(1)各选项的表述,基本遵循一个共同的模式:先亮观点,概括传主的品行、谋略、才能等;再列举论据(文中提到的具体事实)来印证观点,列举论据时,有简略的分析(原因、目的、方式等)。
(2)选项中的“观点”,是命题者根据文中所述传主的有关事迹概括出来的,而印证“观点”的论据,并不需要悉数列举,大多是经过筛选后整合的信息。
(3)四个选项的排列,通常依照行文的先后顺序,这是因为传主的某一典型事迹往往体现传主某一方面的品行(或才能)等。
(4)四个选项只设一个错误选项。近三年设误的选项中,误点的设置都不在错误项的“观点”部分,而是在“事实”部分,要么是对“事实”的转述有误,要么是对“事实”的分析评价有误。
【满分技巧】
解题方法与技巧
第一步:全面理解,整体把握
1.依据结构思路,浏览全文。
2.借题读文。四个选项,三项正确,一项错误。即便这一项错误,也不是该项全错,只错在某个句子或词语上。虽说一时不能断定哪项错误,但完全可以借助它们来阅读全文,把握文意。
3.重点关注以下内容:
(1)传主生平主要事迹。严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颠倒或错位,还要严防内容上的断章取义,或者范围、作用、程度等不明确。
(2)传记中的重要人物及其关系。对传记中的人物要有全面的把握,严防人物与事件之间张冠李戴、事件杂糅或无中生有。
(3)人物的对话。严防内容上的主次不分、因果关系不明或文意理解上的错误。
(4)文言现象。对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一定要能作出合理的解释,严防对文中信息的错解或误译。
第二步:关注细节,依文索义
错误选项通常是把某一情节通过添加、转移、曲解等方式作了细微的改动。所以我们在审读选项时,再细微的情节,包括人物的言行、对人物的品评、动作的施动与受动、时间空间上的顺序等等,都不能忽略。选项对文中信息的描述有两种方式:直述和转述。如果是转述,我们要注意转述的句意是否与原文保持一致。判断选项正误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原句,再结合上下文语境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切记不可凭印象主观臆断。有的选项可能牵涉原文的多处细节,这些都要准确找到,不能想当然,要判之有据。如果说某一分句在文中根本找不到相应的句子,那十有八九是无中生有。
第三步:仔细比对,反复推敲比对关键点
1、比对关键词(多为实词)——防曲解文意
2、比对添加内容——防无中生有
3、比对人物——防张冠李戴
4、比对句间因果关系——防强加因果、混淆因果
5、比对时间——防时序颠倒
6、比对表范围、程度等词——防以偏概全或归纳不全
7、比对地点(任职)——防空间穿越
05文言文阅读-信息筛选和概括分析
9、现代文阅读训练:《武亦姝:最好的年纪,遇见最美的诗》
阅读下面非连续性文本,完成各题。
武亦姝:最好的年纪,遇见最美的诗
这个春节,央视最火的节目是《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最火的女孩是上海复旦附中高一女生武亦姝,“飞花令”的出口成章,让很多粉丝惊呼这位00后美少女“满足了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2月7日晚:总决赛,武亦姝最终胜出,成功登顶。
材料一:
有专家估算,武亦姝诗词储备量至少2000首,也有人说武亦姝是天才,但在蒙曼看来,她是人才,“武亦姝夺冠并不意外,实力、心态和运气让她夺冠成为必然。她的实力有目共睹,而且这个姑娘年龄不大却气定神闲,用‘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来形容武亦姝再合适不过。”
采访中,蒙曼还对这个年仅16岁的小姑娘气定神闲、宠辱不惊的心态表示出了格外的欣赏。
她举了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中国诗词大会》中,很多选手比拼时说出了重复的诗句,马上接不下去乱了阵脚,但武亦姝能十分坦然地重新背出来新的诗句。围绕‘月’字吟诗时,她说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之后,被提醒这句诗重复却毫不慌乱,微笑着脱口而出《诗经》里《七月》的名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蒙曼说,能转换概念将“月亮”变为“月份”证明武亦姝没有读死书,心态好、有灵气。
除此之外,大环境也是造就武亦姝拥有庞大诗词储备量的重要条件。蒙曼曾对上海中小学推广国学教育这方面做了深入了解,她发现上海的中小学给学生们提供了很多课外读物,这也造就了武亦姝学习诗词的一个大环境,而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兴趣,“我觉得武亦姝不是所谓的天才地才,她是人才,她的诗词储备是学出来的。”(武亦姝的老师黄荣华说,飞花令里她背诵的诗词,几乎都是复旦附中《中华古诗文阅读》校本教材中的必背内容,“但这届学生学完这本书,能背出来的可能就她一个”)
武亦姝把陆游、苏轼、李白封为自己“三大偶像”,宿舍的书架上只有一本书,就是陆游的《放翁词》。武亦姝对诗词的储备量并非“死记硬背”,她曾说“古诗词里有太多现代人完全给不了的感觉”。在蒙曼看来,强烈的兴趣所致,也是武亦姝惊人诗词储备的必要条件。
(摘自《北京娱乐信报》2017年2月9日》
材料二:
这个开播于去年2月的央视文化综艺节目,本来默默无闻,今年春节期间从科教频道“移师”央视一套,收视率破1,领跑全国各个电视台,成为春节荧屏最大赢家。
2017年2月7日央视&卫视综艺节目收视率排行
除了创造收视高峰,《诗词大会》造就了一个颇为奇特的现象,许多观众在关掉电视之后,也会跟家人一起模仿节目里设置的游戏环节玩起了“吟诗作赋”:网友“琥珀蔷薇”称,“看完了,我们一家三口也来玩‘飞花令’,一人出一千,我要当第一名赢奖金哦!”还有网友表示:“诗词大会的后遗症是聚个餐一家人玩儿飞花令玩到家,在公交车上还在玩。”
(摘自《搜狐财经》2017年2月8日)
材料三:
除了“放过武亦姝”的声音外,舆论还展开对中国教育方式的讨论,“古诗词不应止于背诵”的说法陆续出现。
网友称赞了武亦姝的过人记忆力,但表示背诵能力并不能成为才华,也不应该过度宣扬与追捧,而是更要鼓励人们的创造力。
有自媒体文章直指,《中国诗词大会》出的题并不超纲,本质上就是一个考察记忆力的电视综艺节目,原创性、思想性不足;教育应重在理解与培养创造力。而在知乎等网络平台,则有网友提问,“为什么《中国诗词大会》考的是背诵诗词,而不是创作古诗词呢?”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赢得了媒体的广泛认可,但不少媒体评论也指出,不应该给节目赋予过高的意义,同时古诗文的学习不止于背诵。新华社《古诗词的正确打开方式不止背诵》的评论认为,节目让人们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之美,无疑值得肯定。然而,比赛中也暴露出一些选手只知背诵、不知其意,不懂平仄对仗,甚至不知道诗词中一些字的正确写法。古诗词的“正确打开方式”不能止于背诵。
(摘自《南方日报》2017年2月13日)
1.请分别概括一、三两则材料的主要内容。
材料一: 。
材料三: 。
不相符合
2.下列关于武亦姝夺冠的原因与材料内容的是( )
A.武亦姝诗词储备量至少2000首,具有深厚的文化功底。
B.气定神闲、宠辱不惊的心态,使得她在说出了重复的诗句时仍能不慌不乱答对题。
C.“飞花令”里的诗词都是复旦附中校本教材中的必背内容,能背出来的只有武亦姝。
D.武亦姝对诗词具有强烈的兴趣,而非“死记硬背”,也是她惊人诗词储备的必要条件。
3.《中国诗词大会》节目播出后,学校掀起了学习古诗词的热潮,语文老师选编了一本《中国古诗词》供学生背诵学习。班上的王静却有抵触情绪:“学习这么忙,还让背这些,还不如把要考的古诗词背熟些,多考点分。”如果你是王静的同学,你怎样劝她?
4.材料二运用的数据图表有什么作用?
5.请针对材料三各方的观点说说我们中学生应该如何来学习古诗词?
参考答案
1.请分别概括一、三两则材料的主要内容。
材料一:武亦姝夺冠的原因。
材料三:媒体对《中国诗词大会》的不同看法。
不相符合
2.下列关于武亦姝夺冠的原因与材料内容的是( C )
A.武亦姝诗词储备量至少2000首,具有深厚的文化功底。
B.气定神闲、宠辱不惊的心态,使得她在说出了重复的诗句时仍能不慌不乱答对题。
C.“飞花令”里的诗词都是复旦附中校本教材中的必背内容,能背出来的只有武亦姝。
D.武亦姝对诗词具有强烈的兴趣,而非“死记硬背”,也是她惊人诗词储备的必要条件。
3.《中国诗词大会》节目播出后,学校掀起了学习古诗词的热潮,语文老师选编了一本《中国古诗词》供学生背诵学习。班上的王静却有抵触情绪:“学习这么忙,还让背这些,还不如把要考的古诗词背熟些,多考点分。”如果你是王静的同学,你怎样劝她?
王静,你好!我们不能把学习古诗词当作应试的“敲门砖”,为了考试而背诵。流传下来的古诗词都是古代的经典诗词,多学习、背诵它们能潜移默化地培养我们的语文素养、欣赏能力和写作能力,从而提高我们的语文考试成绩。
4.材料二运用的数据图表有什么作用?
运用数据图表,更加具体直观(具体准确、强调突出)地说明了在同一时段播出的各个电视台的节目中,《中国诗词大会》位居第一,具有真实性和很强的说服力。
5.请针对材料三各方的观点说说我们中学生应该如何来学习古诗词?
学习古诗词首先要能熟练地背诵古诗词;其次要理解古诗词的内涵和章法(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和平仄对仗押韵等);还要懂得运用甚至创作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