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六年级下册《文言文二则》课文原文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学习资源

部编本六年级下册《文言文二则》课文原文

时间:2022-07-29 14:32:33

部编本六年级下册《文言文二则》课文原文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学习资源的您有所帮助。

1、部编本六年级下册《文言文二则》课文原文

14.文言文二则

学弈(yì)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wéi)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hú)将至,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fú)若之矣(yǐ)。为⒁是其智弗若与[yú]?曰:非然也。

  注释

  _________

  ①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为后人所加。弈,下棋。

  ②[弈秋]“秋”是人名,因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③[通国]全国。

  ④[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诲。

  ⑤[鸿鹄]指天鹅大雁一类的鸟。

  ⑥[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射出后可以将箭收回。这里读zhuó。

  ⑦[之]他,指专心致志的那个人。

  ⑧[弗若]不如。

  ⑨[为]因为。

  10 [与]同“欤”,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这里读yú。

  11[然]这样。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乎?”

  注释

  _________

  ①本文选自《列子·汤问》,题目为后人所加。。

  ②辩斗:辩论,争论。

  ③以:认为。

  ④日中:正午。

  ⑤[车盖]古时车上的圆形篷盖,像雨伞一样。

  ⑥[及]到,到了。

  ⑦[盘盂]盛物的器皿。圆的为盘,方的为盂。

  ⑧[沧沧凉凉]寒凉。

  ⑨[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这里指天气很热。

  10 [孰]谁。

  11[为]同“谓”,说。

  12 [汝]你。

2、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22课《文言文二则》课后习题答案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借助注释,理解课文中每句话的意思,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答案:荷香芬芳提供参考】《囊萤夜读》:车胤谦逊有礼、勤奋而不知疲倦,知识广博,学问精通。(车胤)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香油(点灯,以便在灯下读书)。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几十只萤火虫照着书本,用夜晚接着白天学习。

  《铁杵成针》:磨针溪在象耳山脚下。世世代代相传李太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他路过这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于是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针。”李白被她的意志感动,回去完成了学业。

2.照样子,根据课文内容填一填。

  【答案:荷香芬芳提供参考】贫:贫寒弃:放弃

3、部编本六年级下册《文言文二则》课文原文

14.文言文二则

学弈(yì)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wéi)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hú)将至,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fú)若之矣(yǐ)。为⒁是其智弗若与[yú]?曰:非然也。

  注释

  _________

  ①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为后人所加。弈,下棋。

  ②[弈秋]“秋”是人名,因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③[通国]全国。

  ④[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诲。

  ⑤[鸿鹄]指天鹅大雁一类的鸟。

  ⑥[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射出后可以将箭收回。这里读zhuó。

  ⑦[之]他,指专心致志的那个人。

  ⑧[弗若]不如。

  ⑨[为]因为。

  10 [与]同“欤”,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这里读yú。

  11[然]这样。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乎?”

  注释

  _________

  ①本文选自《列子·汤问》,题目为后人所加。。

  ②辩斗:辩论,争论。

  ③以:认为。

  ④日中:正午。

  ⑤[车盖]古时车上的圆形篷盖,像雨伞一样。

  ⑥[及]到,到了。

  ⑦[盘盂]盛物的器皿。圆的为盘,方的为盂。

  ⑧[沧沧凉凉]寒凉。

  ⑨[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这里指天气很热。

  10 [孰]谁。

  11[为]同“谓”,说。

  12 [汝]你。

4、部编本三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课文朗读与课文原文

[qq-video vids=a09393yrpb0]绝句【唐】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三衢道中【宋】曾几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5、部编本三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课文朗读与课文原文

  [qq-video vids=u09416q0iu4]

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6、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二则》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

  孟子(约前371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 ,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

二、课文理解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通国:全国。

  之:的。

  善:善于,擅长。

  弈:下棋。

  者:代词,用在名词后,指“……的人”。

  也:语气助词,用在句尾,表感叹。

  译文: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使:让。

  诲:教导。

  专心致志: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惟:只。

  译文: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一心一意,聚精会神,只听弈秋的教导。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之:指弈秋讲的内容。

  鸿鹄:天鹅。

  援:拉。

  弓缴:弓[缴:指系在箭上的丝绳]。

  之:指鸿鹄。

  译文: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讲,可是心里却想着天上有天鹅将要飞到这里来,想取过弓箭,把它射下来。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之:他,指前一个人。

  俱:一起。

  弗若:不如。

  矣:了。

  译文:这个人虽然与前一个人一起学习,成绩却不如那个人了。

为是/其智/弗若与?

  为:因为。

  其:他,指后一个人。

  弗若:不如。

  与:吗。

  曰:说。

  非:不是。

  然:这样。

译文:

学了《学弈》,你明白了什么?

学习态度不同,结果就不同。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东游:向东游历。

  辩斗:辩论,争胜负。

  故:缘故。

  译文:孔子向东游历,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便问他们争论的缘故。

一儿曰:

  以:认为。

  始:开始。

  去:离。

  日中:正午。

  也:助词,无意义。

  译文:一个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开始升起来的时候离人很近,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远。”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译文:另一个孩子认为太开始升起来的时候离人远,可是到了正午的时候离人很近。

一儿曰:

  如:像。

  及:等到。

  则:就。

  盘盂:盛物的器皿。

  为:是。

  译文:一个小孩说:“太阳初升时大得就像车盖,等到了正午的时候,就像盘盂,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一儿曰:

  探:伸手。

  汤:热水。

  译文: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初升时清清凉凉,等它在正午时热得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去。这不是离着近的热,而离着远的凉吗?”

孔子/不能决也。

  决:判断。

  译文:孔子不能判断。

两小儿笑曰:

  孰:谁。

  汝:你。

  译文: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得多呀?”

两小儿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

答:

孔子答不出来,他的态度是怎样的?

答:

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1、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我们要不断学习。

  2、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3、认识事物从不同角度出发考虑,会有不同结论,要注意客观科学地分析事情。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强不知以为知”,要诚实谦虚。

7、2020部编语文四年级下册《22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与教后反思

  22 文言文二则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中华文化悠久灿烂,小学生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文言文教学的总目标是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为了更好地完成学习文言文的任务,本节课的教学一是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播下喜欢阅读文言文的种子,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能理解文言文大意,引导学生明白文中所讲的道理,并受到一些启发,熟读成诵,积累语言;三是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搜集与课文相关的图片、音乐、故事等。

  学生准备:练习朗读文言文;搜集与文言文相关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导入: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和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

  2.揭题:囊萤夜读。学生齐读课题。

  3.释题:你是怎么理解题目的?(囊:用口袋装。萤:萤火虫。)

  4.引导学生围绕题目质疑,及时归纳并板书。

  (1)谁囊萤夜读?

  (2)他为什么要夜读?

  (3)他是怎样夜读的?

  (4)夜读的结果怎样?

  (5)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设计意图:由文言文的特点和地位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释题质疑中梳理学习思路,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最好能背诵)

  2.学生评价。

  3.教师引导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课件显示课文停顿)

  4.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

  5.同桌互读课文,互相纠正。

  6.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

  相机指导学生读准“恭”和“焉”。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学中教师通过范读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在多种形式的读中指导学生读通句子。

  三、理解文意,感悟道理

  1.学生按要求自学。

  (1)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

  2.汇报交流。

  (1)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

  (2)其他学生补充。

  要教给学生理解译文的方法:除了结合注释

  理解关键词,还可以给关键字扩词理解意思。

  (3)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①屏显:

  ②学生照样子试填。

  ③小结:用这样的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学习文言文。

  ④屏显译文:

  晋朝人车胤肃敬勤勉而不知疲倦,知识广博,学问精通。车胤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灯油点灯,以便在灯下读书。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几十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着。

  3.同桌互相讲说故事内容。(大概意思正确即可)

  4.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解答就课题提出的问题。

  (1)谁囊萤夜读?(车胤)

  (2)他为什么要夜读?(家贫不常得油)

  追问:只是因为家贫不常得油他才夜晚读书吗?

  引导学生品读“恭勤不倦”。(相机板书:恭勤不倦)

  (3)他是怎样夜读的?(以夜继日)(相机板书:以夜继日)

  (4)夜读的结果怎样?(博学多通)(相机板书:博学多通)

  (5)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要珍惜读书的机会,勤奋读书,刻苦学习。即使家境贫苦,也要创造条件刻苦读书。无论环境多么恶劣,我们都要勤奋苦学。这样,我们日后必有成就。)

  5.欣赏课文插图,你想对车胤说些什么?

  6.同桌间、小组间进行背诵竞赛。

  7.小结学法:

  (1)理解课题,提出问题。

  (2)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4)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5)自由表达,熟读成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注释自学后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在质疑解惑中加深学生对文言文内容及道理的理解。

  四、联系生活,拓展阅读

  1.请学生联系实际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

  2.拓展阅读。指导学生将课内学到的方法迁移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将

  课内外的学习有机结合,丰厚学生的积淀。

  (1)导思:有个成语叫“囊萤映雪”,其中“囊萤”是我们今天学的《囊萤夜读》。那“映雪”讲的是谁的故事,你知道吗?

  (2)学生试讲《孙康映雪》的故事。

  (3)教师屏显故事,学生自由读文言文,用今天学到的方法理解内容,并想一想: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想好后先和同桌说一说。

  晋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清介,交游不杂。

  ①学生自由读后尝试理解内容。

  ②屏显故事:

  孙康由于家境贫寒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消,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于是,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孜孜不倦地读书。

  正是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使他成为饱学之士。

  ③引导学生交流道理,使学生明白孙康和车胤一样是一个勤学苦读的人。

  (4)导思: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勤学苦读的故事?和大家分享一下。

  设计意图:以一篇带多篇,既将理解文言文的方法进行了迁移,又拓展阅读,厚重了学生的积淀。

  五、观察指导,练写生字

  1.观察课后写字表中的“囊、萤、恭、勤、博、贫、焉”,提出书写难点,集体交流解决方法。

  2.课件分类出示生字,提醒学生书写时注意间架结构。

  3.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囊”“焉”的书写过程,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帮助学生记住笔顺和字形。

  4.学生再次观察生字“萤、恭、勤、博、贫”,先观看书写动漫,再练写两个。

  5.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书写情况,集体评议后再练写。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识字的主动性,尊重学生的识字经验,提高书写指导的针对性、实效性,培养正确的书写方法和良好的书写习惯。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总结学生课堂学习情况。

  2.布置作业:将文言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给家人听。搜集体现勤奋好学的文言文并试读理解。

  3.说一说:你从车胤的身上受到了什么启示?把你的感想动笔写下来。

  设计意图:将学习的文言文与家人分享,并且搜集勤奋好学的文言文试读理解,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又厚重了学生积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激趣导学

  1.听写生字,教师相机强调易错字的写法。

  2.学生接龙式背诵《囊萤夜读》。

  3.导思: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4.揭题,学生齐读课题。(相机板书:铁杵成针)

  5.释题:你是怎么理解题目的?

  看看部首,“杵”可能是什么意思?那么“铁杵”呢?

  6.引导学生围绕题目质疑,及时归纳并板书:

  (1)铁杵成针讲的是谁的故事?

  (2)铁杵是怎么变成针的?

  (3)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上节课的知识,夯实了基础,在释题质疑中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复习方法,自学课文

  1.导学: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2.根据学生汇报相机出示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1)理解课题,提出问题。

  (2)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4)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5)自由表达,熟读成诵。

  3.学生按要求自学,想好后组内交流。

  (1)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2)朗读课文,读出节奏。

  4.汇报交流:

  (1)指名领读,读出节奏,读得连贯。学生齐读,读得整齐,读得响亮。教师相机正音。

  (2)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师生及时评价。

  设计意图:引导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运用学到的方法自学并小组交流,培养学生初步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三、汇报交流,品文悟理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对照注释,弄懂词句,理解故事的内容。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

  (3)请学生参考注释,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及时疏通、点拨。

  2.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1)《铁杵成针》讲的是谁的故事?(李白、老媪)

  ①引导学生质疑:到底是老媪还是李白?说明你的理由。

  ②预设一:老媪

  引导学生结合句子“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谈感受。(相机板书:磨铁杵 欲作针)

  指导学生朗读。

  ③预设二:李白

  引导学生结合句子“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和“太白感其意,还卒业”谈感受。用组词的方法理解“弃”的意思。(相机板书:感其意 还卒业)

  (2)铁杵是怎么变成针的?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①出示铁杵和针的图片。

  ②在针的图片下出现老媪的图片。

  ③导思:猜猜看,老媪大概是什么时候开始磨针的?

  适当引思:每当老媪想要放弃时,她想——

  每当李白想要放弃时,他想——

  (3)指生接龙背诵李白的诗。教师相机补充李白的资料:在恰当的时机补充资料,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

  (4)导学:你想对李白说些什么?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3.出示谚语,大家诵读。

  (1)这个故事,可以浓缩成两句谚语:

  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2)指名朗读。

  (3)齐声诵读。

  4.多种形式朗读。

  (1)变成诗歌朗读。

  (2)打着节拍,开心诵读。

  (3)娓娓道来,如讲故事。

  (4)抑扬顿挫,像说评书。

  (5)教师吟诵,音韵悠悠。

  (6)总结归纳,提炼方法。

  一篇小古文,可以慢读,可以打着节拍读,可以讲述,可以说评书,还可以唱上一曲,手舞足蹈,形式多样,读得开心,读得陶醉!

  设计意图:在学生自读感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习,在品词析句、多元朗读中加深感悟,明晰道理,导学促思。

  四、拓展阅读,明理促行

  1.导思:你还知道哪些和铁杵成针相近的故事?

  2.导读:请在组内读读《闻鸡起舞》和《愚公移山》的故事,先自己做批注,然后和组内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3.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阅读,一篇带多篇,将课内外学习有机结合。

  五、观察指导,练写生字

  1.观察课后写字表中的“逢、卒”,提出书写难点,集体交流解决方法。

  2.提醒学生书写时注意间架结构。

  3.教师利用课件演示“逢”的书写过程,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帮助学生记住笔顺和字形。

  4.学生再次观察生字“卒”,先观察书写动漫,再练写两个。

  5.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书写情况,集体评议后再练写。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的识字经验,有针对性地进行书写指导,培养正确的书写方法和良好的书写习惯。

  六、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把文言文读给或背给喜欢的人听。

  2.搜集勤学苦练的文言文或成语,制作手抄报。

  设计意图:通过分享课内所学和课外积累,加深学生文言文的学习,内化积淀。

  板书设计

  文言文二则

  囊萤夜读以夜继日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铁杵成针李白:感其意 还卒业老媪:磨铁杵 欲作针勤学苦练

  教学反思

  1.多元朗读,感知文言文的特点。

  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流利、有节奏地朗读文言文,让学生在多次读文中感知课文,了解文言文的特点。

  2.教给方法,理解文言文的内容。

  在学习第一篇文言文时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总结方法后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第二篇。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学习空间。在这段学习过程中学生表现得积极踊跃,讨论热烈,学习效果良好,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真正地动起来了。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理解了课文,并学会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8、统编语文六年级下册《文言文二则》生字拼音组词课文翻译课后练习解答等知识点归类

  三、我会写注音及组词

  援:yuán(支援、援助、援引)

  俱:jù(俱全、面面俱到、与时俱进)

  弗:fú(弗许、弗若、自愧弗如)

  辩:biàn(辩论、争辩、狡辩)

  四、多音字

  将:jiānɡ(将来)jiànɡ(将领)

  缴:jiǎo(缴纳)zhuó(弓缴)

  斗:dǒu(斗笠)dòu(战斗)

  五、理解课文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通国:全国。

  之:的。

  善:善于,擅长。

  弈:下棋。

  者:代词,用在名词后,指“……的人”。

  也:语气助词,用在句尾,表感叹。

  译文: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使:让。

  诲:教导。

  专心致志: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惟:只。

  译文: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一心一意,聚精会神,只听弈秋的教导。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之:指弈秋讲的内容。

  鸿鹄:天鹅。

  援:拉。

  弓缴:弓[缴:指系在箭上的丝绳]。

  之:指鸿鹄。

  译文: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讲,可是心里却想着天上有天鹅将要飞到这里来,想取过弓箭,把它射下来。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之:他,指前一个人。

  俱:一起。

  弗若:不如。

  矣:了。

  译文:这个人虽然与前一个人一起学习,成绩却不如那个人了。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为:因为。

  其:他,指后一个人。

  弗若:不如。

  与:吗。

  曰:说。

  非:不是。

  然:这样。

  译文: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东游:向东游历。

  辩斗:辩论,争胜负。

  故:缘故。

  译文:孔子向东游历,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便问他们争论的缘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以:认为。

  始:开始。

  去:离。

  日中:正午。

  也:助词,无意义。

  译文:一个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开始升起来的时候离人很近,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远。”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译文:另一个孩子认为太开始升起来的时候离人远,可是到了正午的时候离人很近。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如:像。

  及:等到。

  则:就。

  盘盂:盛物的器皿。

  为:是。

  译文:一个小孩说:“太阳初升时大得就像车盖,等到了正午的时候,就像盘盂,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探:伸手。

  汤:热水。

  译文: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初升时清清凉凉,等它在正午时热得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去。这不是离着近的热,而离着远的凉吗?”

  孔子/不能决也。

  决:判断。

  译文:孔子不能判断。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孰:谁。

  汝:你。

  译文: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得多呀?”

  六、问题归纳

  1.两小儿各自提出了什么观点?依据是什么?

  一儿认为早晨太阳离人近,中午太阳离人远;一儿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中午时离人近。

  2.“孔子不能决也”说明了什么?

  “孔子不能决”表现了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3.“远者小而近者大”为什么早晨的太阳看起来较中午时大呢?

  是视觉误差、错觉。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显得大。同样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太阳显得大。而中午太阳高高升起,广阔无垠的天空是背衬,此时太阳显得小了。

  4.“近者热而远者凉”中午气温高,是否此时的太阳教早晨离我们近些呢?

  不是。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等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同时,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温度的凉与热,并不能说明太阳距离地面的远与近。

  七、课文主题

  《学弈》记叙了两个跟弈秋学下棋的人,一个专心致志,一个三心二意,结果后一个不专心听的人不如前一个人学得好。说明了做什么事情都得专心致志才能成功的道理。

  《两小儿辩日》通过写孔子路遇两个孩子在争辩太阳何时离人远,何时离人近,就连博学的孔子也不能作出正确判断的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教材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首先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然后多读几遍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要求。最后在理解每句话的意思的基础上完成背诵。

  2.联系上下文,理解加点字的意思。

  ◇通国之善.弈者也。

  ◇思援弓缴而射之。

  ◇孔子不能决也。

  更多资料请关注公众号:小学语文网

  善:善于,擅长。之:指弈秋的教导。决:判断。

  3.对照注释,想想每句话的意思,再连起来说说故事的内容。

  学 弈 更多资料请关注公众号:小学语文网

  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让他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里却一直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他俩在一块儿学习,但是后一个人不如前一个人学得好。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两小儿辩日

  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子争辩不休,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而正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一些,而正午时近些。

  一个小孩说:“ 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正午就像盘盂一样小,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正午就热得像把手伸向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

  孔子也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 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4.在《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的观点分别是什么?他们是怎样

  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他是凭自己所观察到的不同时间太阳大小的变化所做出的判断;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他是根据不同时间太阳照在身上的凉热感觉得出结论的。

9、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22课《文言文二则》同步练习

参考答案如下:

一、读拼音,写词语。

  行囊 恭敬 勤奋 博学

  勤奋 重逢 士卒 磨炼

二、比一比,再组词。

  荧(荧光) 逢(重逢)碎(碎片)贫(贫穷)恭(恭敬)

  萤(萤火虫) 缝(门缝)卒(士卒)芬(芬芳)共(总共)

三、多音字组词。

  shènɡ 盛开 mó 磨炼

  chénɡ 盛饭 mò 磨坊

四、近义词。

  贫穷—(贫困)重逢—(重遇)恭敬—(尊敬)

五、反义词。

  贫穷—(富有)恭敬—(鄙视)心不在焉—(全神贯注)

六、解释带“ ”的字词。

  1、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恭勤:肃静勤勉。

  通:通晓,明白。

  2、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未成:没有完成。

  去:离去。

七、按课文内容回答相应的问题。

  (一)

  1、解释下列的句子意思。

  家贫不常得油,夏日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车胤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油来点灯,夏天的夜晚就用白色薄绢的口袋装几十只萤火虫照看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

  2、这则文言文主要表现了车胤勤奋刻苦的精神。

  (二)

  1、解释下列的句子意思。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他路过这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正在磨铁棒。(李白)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针。”李白被她的意志感动,就回去完成了学业。

  2、从这则文言文中,我们明白的道理是: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有恒心,就一定会成功。

  3、《囊萤映雪》和《铁杵成针》中,作者塑造车胤和李白这两个人物时有什么不同之处?

  《囊萤映雪》是通过车胤在家境贫寒时像办法克服困难来读书的事例,表现他勤奋好学的品质;而《铁杵成针》是通过对李白前后不同的表现的刻画,表现了李白及时悔改而发奋用功的品质。

10、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二则》同步练习

参考答案:

一、读拼音,写词语。

  对弈 支援 俱全 弗若

  辩论 作为 擅长 器皿

二、比一比,再组词。

  弈(对弈)擅(擅长)俱(俱全)弗(弗若)辩(辩论)

  变(变化)颤(颤抖)具(具体)佛(仿佛)辨(辨别)

三、多音字组词。

  dòu 战斗zhuó 弓缴

  dǒu 北斗星jiǎo 缴费

四、近义词。

  知晓—(知道)提供—(供给)昼夜—(日夜)

五、反义词。

  满足—(缺乏)幼稚—(成熟)家喻户晓—(默默无闻)

六、先解释带“_____”字,再理解句子的意思。

  1、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晦:教导。惟:只。

  句意:(有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诲。

  2、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沧沧凉凉:寒冷。

  句意: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

七、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写出下列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弈:下棋;

  通国:全国;

  善:善于,擅长;

  援:引,拉;

  俱:一起;

  弗若:不如;

  然:这样。

  2.写出“之”在句子中的意思。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的)

  (2)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弈秋的教导)(鸿鹄)

  (3)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他,指前一个人)

  3.理解课文,回答问题。

  为什么两个人同时学下棋,后一个人却不如前一个人?

  因为后一个人不如前一个人专心。

  4.仔细阅读课文后填空。

  课文记叙了两个人跟弈秋学下围棋,一个专心致志,一个心不在焉,告诉我们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的道理。

11、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22课《文言文二则》同步练习

参考答案:

一、读拼音,写词语。

  行囊 恭敬 勤奋 博学

  勤奋 重逢 士卒 磨炼

二、比一比,再组词。

  荧(荧光) 逢(重逢)碎(碎片)贫(贫穷)恭(恭敬)

  萤(萤火虫) 缝(门缝)卒(士卒)芬(芬芳)共(总共)

三、多音字组词。

  shènɡ 盛开 mó 磨炼

  chénɡ 盛饭 mò 磨坊

四、近义词。

  贫穷—(贫困)重逢—(重遇)恭敬—(尊敬)

五、反义词。

  贫穷—(富有)恭敬—(鄙视)心不在焉—(全神贯注)

六、解释带“ ”的字词。

  1、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恭勤:肃静勤勉。

  通:通晓,明白。

  2、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未成:没有完成。

  去:离去。

七、按课文内容回答相应的问题。

  (一)

  1、解释下列的句子意思。

  家贫不常得油,夏日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车胤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油来点灯,夏天的夜晚就用白色薄绢的口袋装几十只萤火虫照看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

  2、这则文言文主要表现了车胤勤奋刻苦的精神。

  (二)

  1、解释下列的句子意思。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他路过这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正在磨铁棒。(李白)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针。”李白被她的意志感动,就回去完成了学业。

  2、从这则文言文中,我们明白的道理是: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有恒心,就一定会成功。

  3、《囊萤映雪》和《铁杵成针》中,作者塑造车胤和李白这两个人物时有什么不同之处?

  《囊萤映雪》是通过车胤在家境贫寒时像办法克服困难来读书的事例,表现他勤奋好学的品质;而《铁杵成针》是通过对李白前后不同的表现的刻画,表现了李白及时悔改而发奋用功的品质。

12、四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二则》生字组词词语注解课文翻译等知识点汇总

第22课《文言文二则》

生字

  囊:行囊 药囊

  萤:萤火 流萤

  恭:恭敬 恭维

  勤:勤苦 勤劳

  博:博学 博大

  贫:贫困 贫穷

  焉:心不在焉 不复出焉

  逢:相逢 遭逢

  卒:士卒 卒业

需要背诵的内容

字词解释

  恭勤:肃敬勤勉。

  通:通晓,明白。

  练囊:白色薄绢做的口袋。

  是:这。

  方:正在。

  感其意:被她的意志感动。

  还卒业:回去完成了学业。

课文翻译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晋朝人车胤谨慎勤劳而不知疲倦,知识广博,学问精通。

  家贫不常得油,

  他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香油。

  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几十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着。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

  磨针溪是在象耳山脚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世世代代相传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

  问之,曰:“欲作针。”

  是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

《囊萤夜读》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囊萤夜读》 ,讲述了车胤因家贫买不起灯油,晚上捉萤火虫来照明坚持读书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在什么样的艰苦条件下,人都可以克服困难,坚持学习。

《铁杵成针》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铁杵成针》讲述了李白小时候贪玩不爱学习,受到老婆婆铁杵磨成针的精神鼓舞,继续学习,最终成就自己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什么事情,只要坚持不懈就会成功。

13、部编本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课文原文与朗读

3.古诗三首

[qq-video vids=g3061lmspmz]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注释_____________①[寒食]寒食节,在冬至后的第105天,清明节前1~2天,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②[春城]指春天的京城。③[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④[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⑤[传蜡烛]寒食节禁火,但朝廷传赐蜡烛给公侯之家,受赐的可以点火。⑥[五侯]这里指天子宠幸之臣。[qq-video vide=u3061yxbfdq]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注释_____________①选自《古诗十九首》。作者不详,写作时代大约在东汉末年。迢迢,遥远。②[河汉女]指织女星。河汉,银河。③[擢]伸出,抽出。④[素]白皙的。⑤[札札]织机发出的响声。⑥[机杼]织机的梭子。⑦[章]有花纹的纺织品,这里指整幅的布帛。⑧[零]落下。⑨[盈盈]形容清澈。①[脉脉]用眼睛表达情意的样子。十五夜望月[qq-video vids=b3061z1bt96][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注释_____________①[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②[中庭]即庭中,庭院中。③[地白]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白霜。

幼儿园学习资源推荐 二年级《枫树上的喜鹊》生字拼音组词等知识点归类同步练习 《羿射九日》生字笔顺拼音组词等知识点、练习 二年级下册课文15《古诗二首》生字拼音组词等知识点 《多彩的活动》习作指导与范文 《树和喜鹊》同步练习 《爬山虎的脚》同步练习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0课《绿》同步练习 《一分钟》生字笔顺拼音组词等课文知识点归类 《文具的家》生字笔顺拼音组词等课文知识点归类 《荷叶圆圆》课文生字笔顺拼音组词等知识点 《小猴子下山》生字笔顺拼音组词等课文知识点归类 一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八知识点归类预习 《我的拿手好戏》习作指导与范文 《文具的家》课文生字拼音组词笔顺 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七知识点归类预习 《匆匆》生字词等知识点归类及课时练习题 《口语交际:该不该实行班干部轮流制》交际指导与范文 《口语交际:意见不同怎么办》交际方法指导与范文

最新学习资源 《搭船的鸟》中的句子解析与课文主题重点问题解答 《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文重点句子解析与段落大意 《在牛肚子里旅行》句子解析与重点问题解答 《我是什么》课文重点句子解析课后习题答案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课文主题与教材课后习题答案 《搭船的鸟》生字拼音组词多音字与词语解释 《不懂就要问》生字拼音组词近反义词与词语解释 《一块奶酪》生字拼音组词近反义词与词语解释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生字拼音组词近反义词与词语解释 《我是什么》生字拼音组词多音字近反义词等知识点预习

相关信息 课文8《蒲柳人家》重难点问题归纳解答 六年级写人作文我的奥特曼表弟 六年级语文上册:常考量词、关联词、标点符号、歇后语考点汇总! 六年级数学《圆柱的认识》评课稿 课文《白杨》教学反思 六年级运动会广播稿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北京的春节》知识点,详细解析! 六年级人物作文我的表弟 年级组长个人工作述职报告 课文5《孔乙己》重点问题归纳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