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学习资源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时间:2022-07-02 15:29:43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学习资源的您有所帮助。

1、《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生字词,理解文中的成语,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2、通过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3、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好句。

  4、领悟作者写作思路,学会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的写法,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写作思路,学会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的写法,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板块一: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词。

  (1)听见词语:机械 洗澡 逆境 领域 敏锐(叫一个同学在黑报上听写后校对,不但要写正确,而且美观,讲解“主笔”要写得舒展)

  (2)出示四字词语认读后并选择填空

  习空见惯 锲而不舍 见微知著 追根求源 无独有偶 百思不得其解 打破沙锅问到底

  a 有些初中生在校园隐蔽的地方抽烟,我们都已( )了。

  b 对待学习方面的问题,我们要有( )的执著精神。

  C 语文老师说《鲁滨孙漂流记》是他最喜欢的一部冒险小说,( ),这也是我最喜欢的小说。

  d 为什么宇宙中有“黑洞”呢?我 ( )。

  e 遇到困难一定要迎头而上,要有 ( )的韧劲。

  F 科学领域偶然发现的机遇,是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具有( )精神的人。

  G 只要你( ),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就能发现真理。

  (3)辨析多音字。

  1、小丽非常重( ))视这次绘画比赛,又重( )新画了一张更漂亮的。

  2、他转身望着远处转( )动的风车,不禁陷入了沉思。

  3、甘肃省长劝交通厅有关领导好好反省( )这次特大交通事故,问题出在哪里了?

  板块二、了解思路,概括事例

  1、这篇课文是我们在小学阶段接触的第一篇议论文,议论文有三个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谁知道这篇议论文的论点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齐读课题。摆事实,讲道理(板书)是议论文常用的论证方法,作者用了哪三个典型事例来证明这个论点的?

  2、指名朗读4、5、6自然段,并学会用一句话概括,再用小标题概括。

  3、这三个事例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找出课文中说明道理的句子。

  4、出示对我们有启发的句子朗读并质疑

  (1)“纵观千百年来……找到了真理”

  (2)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决了若干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3)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4)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精神的人。”

  (朗读后,指名学生抓关键词每句话至少提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第二课时解答。)

  小结作者的写作思路:提出观点——运用事例证明观点——重申观点,总结全文。

  板块三、比较事例共同点,领悟写法

  1、仔细默读三个事例,看看三段话在写法上,内容上有什么共同点?在课文中圈出关键词,写一写批注。

  2、交流展示,点拔引导。

  (内容上相同点:文中的科学家、化学家、医生都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都有对科学锲而不舍,不断观察,不断发问,善于思考,反复试验,勇于探索的精神;都是讲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故事;都是从生活中偶然发现并提出问题,反复试验,最终有所发明,有所成就。)

  (写法上相同点:都是先写发现问题——再写研究问题——最后写解决问题)

  3、划分层次。

  4、解答前面提出的问题。(发现真理需要哪些条件?课题是什么意思?)

  板块四:拓展延伸,读写结合

  1、你还知道哪些事例能证明作者的观点。

  (补充事例:鲁班上山被草叶割伤,提出问题,仔细观察草叶结构,受到启发,不断实验,发明了锯。蚯蚓在美国东海岸有,在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出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后来由于地壳运动裂开了,分成了两个洲。)

  2、用具体事例说明“骄傲使人落后”或“团结力量大”的观点。

  3、当课讲评。(提出观点——事例证明——说明道理)

  板书设计

  20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提出观点 事例证明 重申总结

  洗澡水的漩涡与地球自转有关 见微知著

  紫罗兰变色 发明石蕊试制 善于发问

  睡觉时眼珠转动在做梦 独立思考

  追根求源 锲而不舍

  发现真理

2、《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文主题与课后习题答案

课文主题:

  课文通过紫罗兰的变色、蚯蚓的分布、睡觉时眼珠的转动着三个现象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的追根求源,就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的道理。

问题归纳:

课文是怎样围绕论点进行论述的?

  课文首先开门见山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然后概括地指出科学发展史上的每一次发现、发明都是在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才获得的;接着用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事例加以论证;最后指出真理的发现是有条件的,“偶然的机遇”只能给有准备的人,给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课后习题答案:

一、默读课文,想想”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的含义,说说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1)三个故事中提到的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过程是相同的:都是先偶然发现问题,并不断地追问;再进行反复研究和实验;最后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的含义是: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正如文中所说的:“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有可能发现真理。”

  (2)这句话启发我要仔细观察,善于发现,不断思考,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这样才能有所收获,才有可能发现真理。

二、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列举了哪几个事例?每个事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的?

  (1)第一个事例是波义耳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溅上盐酸的花瓣变红,并制成石蕊试纸。第二个事例是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地球上大陆于海洋的形成,并写进《海陆的起源》中,并对地质界产生重大影响。第三个事例是阿瑟林斯基发现儿子做梦时眼珠转动这个现象证实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

  (2)三个事例中提到的科学家发现或者发明的过程都是相同的,都是先偶然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再进行反复研究和实验,最后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

3、《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句子解析与段落大意

句子解析:

1、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

  开门见山提出观点,明确指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本身就是真理。

2、最后把“?”拉直变成了“!”,找到了真理。

  这里的“?”是发现的问题,是不断的追问,“!”是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发现了真理。好处:这个句子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表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这句话用“只要……就……”的句式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发现真理的前提条件就是“见微知著”,能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看到本质,并“不断探索”。也就是说我们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发现事物的规律。

4、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这句话对发现真理的条件作了说明,科学发现中存在“偶然的机遇”,说明科学真理就存在于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只能给……”说明科学发现也并不容易,指出了科学真理的发现是有条件的,那就是给那些“有准备”“独立思考”“锲而不舍”的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就是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决问题。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观点。明确指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本身就是“真理”。

  第二部分(第2段至第5段)运用事例,证明观点。

  第三部分(第6段至第7段)总结全文,重申观点。指出科学并不神秘,也不遥远,关键在于见微知著,不断探索,善于独立思考,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4、《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生字组词近反义词及词语解释等

我会写:

  域:领域域名地域海域区域

  惯:习惯惯性惯例惯用 司空见惯

  圃:苗圃花圃 菜圃 林圃 玄圃积玉

  盐:盐酸食盐盐田 盐水 盐碱地

  溅:飞溅喷溅 溅水 溅落 溅射

  蕊:花蕊霜蕊 须蕊 粉蕊琼枝

  魏:魏碑魏阙 魏国

  搜:搜寻搜索搜救 搜刮

  蚯:蚯蚓

  蚓:蚯蚓

  版:版本版面 出版 版图 版权

  阶:台阶阶级 阶段 阶梯 阶下囚

形近字:

  诞(诞生)延(延迟)械(机械)诫(告诫)

  纬(纬度)伟(伟大)庚(庚帖)唐(唐朝)

多音字:

  盛:shènɡ盛开 chénɡ盛器

近义词

  敏感——敏锐见解——观点

  证明——证实发现——发明

  诞生——出生探索——探求

  明显——显著

反义词

  真理——谬论细小——巨大

  普通——特别偶然——必然

  诞生——逝世锲而不舍——半途而废

理解词语:

  定理:已经证明具有正确性、可以作为原则或规律的命题或公式,如,几何定理。

  定律:科学上对某种客观规律的概括,反映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一定变化过程的必然关系。

  敏感:生理或心理上对外界事物反应很快。

  神秘:使人摸不透的;高深莫测的。

  司空见惯:看得多了,不以为奇。

  追根求源: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

  无独有偶:某种少见的情况,偏有类似的出现,配成一对儿。

  见微知著:微,隐约;著,明显。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锲而不舍:锲,镂刻;舍,停止。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5、《长大以后做什么》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课堂实录:长大以后做什么

  教学目标:

  1、鼓励孩子用完整的语句讲述自己长大后的梦想。

  2、让孩子自由发挥想象力,能大声说出自己不平凡的心愿。

  3、教育孩子要坚持自己的梦想,不要怕困难而半途而废。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自信表达自己的梦想。

  难点:用上句式来练习说话,让孩子学会坚持自己的梦想。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介绍一种职业,例如医生。医生是给病人看病的一种职业,救死扶伤。

  2、有谁想来介绍自己爸爸妈妈,他们是做什么的。在小组内说说,说完推选出小组里说得最好的同学说给大家听。

  3、指名学生上台发言。

  4、教师:有的同学爸爸妈妈是做医生的,有的是做老师的,还有的是工人,他们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祖国的建设作出贡献。

  5、教师:在这个社会上,还有许多的叔叔阿姨和我们的爸爸妈妈一样在为祖国的建设而努力着,他们是谁?出示搜集的各种职业的图片(7-9张),仔细观察图片,看看图上的叔叔阿姨分别是做什么工作的?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

  可以用上句式:我猜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教师:同学们真会观察,那么你长大以后要做什么呢?让我们今天一起来说说。(板书课题:长大以后做什么)

  二、感受话题

  1、指名说说自己长大想做什么。

  2、教师朗读例句,听完以后请同学模仿着讲一讲。

  3、教师点拨:他们都是先说自己长大后想做什么,再说理由,用上句式:我长大以后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教师引导学生在座位上练习这个句式说话,联系完之后指名同学来说,老师个别指导。

  三、我是小记者

  1、情景演出。安排两名同学扮演采访记者,其他同学为被采访者。采访的问题设置:你长大以后想做什么?为什么?

  2、同学点评。他们点评记者和被采访者的表现,老师点评总结。

  四、升华主旨

  1、教师:有了我们自己的目标,那么我们怎么样去实现它呢?小组讨论,你怎么实习自己的目标。

  2、请小组代表发言,说说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

  3、教师总结:有了目标,还要有行动,不能半途而废,要努力的一步一步的靠着自己的目标更进一步,不要遇到困难就放弃,坚持最可贵。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好好学习,努力学习知识,这样我们才能一点点的实现自己的目标。

  五、课堂小结

  这节口语交际,我们谈论了一下长大后做什么,那么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目标,其实啊,光有目标是不行的,还要有实际行动,要努力去实现它,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老师希望你们每个人的目标都能够实现。

  板书设计: 长大后做什么

  目标

  行动 努力 贡献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本课出现的情境图是以教师、医生、工程师等几种行业为代表的形象启发学生进行联想。由于课本中的情境图中一些人物职业并不容易看懂。因此,我在教学舍弃了课本中的情境图,借助多媒体,搜集了九种左右行业工作的情境照片。这些图片与学生生活联系更加紧密,有助于学生激发灵感,打开思路。 这节课上,我创设了不同层次的交际情境。口语交际是一种面对面的直接交流活动,在课堂上我创设了多个不同层次,由易到难的交际情境。如:同桌互相问一问,教师采访,小组之间相互说一说,小记者采访等。这些情境的创设体现了鲜明的互动性,使得学生在双向互动的实践中提高了口语交际表达能力。不过,在这堂课上,教师交流示范指导有所不足。学生在交流时,还存在着一些各说各的现象。如果在这一环节之前有一次老师和学生的互动交流示范,再让学生小组与同桌说,最后邀请好朋友说。这样学生应该有一个更加明确的说话方向了。

6、《真理诞生于一百个 问号之后》课文生字组词等知识点归类预习及课后习题答案

  教材分析:

  课文的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主要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作者介绍:

  叶永烈 生于1940年,浙江温州人, 是著名科普作家、传记文学作家。他是《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之一,著有科幻故事《小灵通漫游未来》 ,影响较大。

  我会写:

  域:领域 域名 地域 海域 区域

  惯:习惯 惯性 惯例 惯用 司空见惯

  圃:苗圃 花圃 菜圃 林圃 玄圃积玉

  盐:盐酸 食盐 盐田 盐水 盐碱地

  溅:飞溅 喷溅 溅水 溅落 溅射

  蕊:花蕊 霜蕊 须蕊 粉蕊琼枝

  魏:魏碑 魏阙 魏国

  搜:搜寻 搜索 搜救 搜刮

  蚯:蚯蚓

  蚓:蚯蚓

  版:版本 版面 出版 版图 版权

  阶:台阶 阶级 阶段 阶梯 阶下囚

  形近字:

  诞(诞生)延(延迟) 械(机械)诫(告诫)

  纬(纬度)伟(伟大) 庚(庚帖)唐(唐朝)

  多音字:

  盛:shènɡ 盛开 chénɡ盛器

  近义词:

  敏感——敏锐 见解——观点

  证明——证实 发现——发明

  诞生——出生 探索——探求

  明显——显著

  反义词:

  真理——谬论 细小——巨大

  普通——特别 偶然——必然

  诞生——逝世 锲而不舍——半途而废

  理解词语:

  定理:已经证明具有正确性、可以作为原则或规律的命题或公式,如,几何定理。

  定律:科学上对某种客观规律的概括,反映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一定变化过程的必然关系。

  敏感:生理或心理上对外界事物反应很快。

  神秘:使人摸不透的;高深莫测的。

  司空见惯:看得多了,不以为奇。

  追根求源: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

  无独有偶:某种少见的情况,偏有类似的出现,配成一对儿。

  见微知著:微,隐约;著,明显。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锲而不舍:锲,镂刻;舍,停止。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课内词语:

  句子解析:

  1、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

  开门见山提出观点,明确指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本身就是真理。

  2、最后把“?”拉直变成了“!”,找到了真理。

  这里的“?”是发现的问题,是不断的追问,“!”是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发现了真理。好处:这个句子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表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这句话用“只要……就……”的句式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发现真理的前提条件就是“见微知著”,能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看到本质,并“不断探索”。也就是说我们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发现事物的规律。

  4、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这句话对发现真理的条件作了说明,科学发现中存在“偶然的机遇”,说明科学真理就存在于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只能给……”说明科学发现也并不容易,指出了科学真理的发现是有条件的,那就是给那些“有准备”“独立思考”“锲而不舍”的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就是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决问题。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观点。明确指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本身就是“真理”。

  第二部分(第2段至第5段)运用事例,证明观点。

  第三部分(第6段至第7段)总结全文,重申观点。指出科学并不神秘,也不遥远,关键在于见微知著,不断探索,善于独立思考,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课文主题:

  课文通过紫罗兰的变色、蚯蚓的分布、睡觉时眼珠的转动着三个现象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的追根求源,就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的道理。

  问题归纳:

  课文是怎样围绕论点进行论述的?

  课文首先开门见山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然后概括地指出科学发展史上的每一次发现、发明都是在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才获得的;接着用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事例加以论证;最后指出真理的发现是有条件的,“偶然的机遇”只能给有准备的人,给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课后习题答案:

  一、默读课文,想想”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的含义,说说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1)三个故事中提到的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过程是相同的:都是先偶然发现问题,并不断地追问;再进行反复研究和实验;最后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的含义是: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正如文中所说的:“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有可能发现真理。”

  (2)这句话启发我要仔细观察,善于发现,不断思考,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这样才能有所收获,才有可能发现真理。

  二、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列举了哪几个事例?每个事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的?

  (1)第一个事例是波义耳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溅上盐酸的花瓣变红,并制成石蕊试纸。第二个事例是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地球上大陆于海洋的形成,并写进《海陆的起源》中,并对地质界产生重大影响。第三个事例是阿瑟林斯基发现儿子做梦时眼珠转动这个现象证实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

  (2)三个事例中提到的科学家发现或者发明的过程都是相同的,都是先偶然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再进行反复研究和实验,最后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

7、《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生字词,理解文中的成语,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2、通过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3、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好句。

  4、领悟作者写作思路,学会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的写法,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写作思路,学会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的写法,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板块一: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词。

  (1)听见词语:机械 洗澡 逆境 领域 敏锐(叫一个同学在黑报上听写后校对,不但要写正确,而且美观,讲解“主笔”要写得舒展)

  (2)出示四字词语认读后并选择填空

  习空见惯 锲而不舍 见微知著 追根求源 无独有偶 百思不得其解 打破沙锅问到底

  a 有些初中生在校园隐蔽的地方抽烟,我们都已( )了。

  b 对待学习方面的问题,我们要有( )的执著精神。

  C 语文老师说《鲁滨孙漂流记》是他最喜欢的一部冒险小说,( ),这也是我最喜欢的小说。

  d 为什么宇宙中有“黑洞”呢?我 ( )。

  e 遇到困难一定要迎头而上,要有 ( )的韧劲。

  F 科学领域偶然发现的机遇,是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具有( )精神的人。

  G 只要你( ),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就能发现真理。

  (3)辨析多音字。

  1、小丽非常重( ))视这次绘画比赛,又重( )新画了一张更漂亮的。

  2、他转身望着远处转( )动的风车,不禁陷入了沉思。

  3、甘肃省长劝交通厅有关领导好好反省( )这次特大交通事故,问题出在哪里了?

  板块二、了解思路,概括事例

  1、这篇课文是我们在小学阶段接触的第一篇议论文,议论文有三个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谁知道这篇议论文的论点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齐读课题。摆事实,讲道理(板书)是议论文常用的论证方法,作者用了哪三个典型事例来证明这个论点的?

  2、指名朗读4、5、6自然段,并学会用一句话概括,再用小标题概括。

  3、这三个事例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找出课文中说明道理的句子。

  4、出示对我们有启发的句子朗读并质疑

  (1)“纵观千百年来……找到了真理”

  (2)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决了若干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3)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4)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精神的人。”

  (朗读后,指名学生抓关键词每句话至少提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第二课时解答。)

  小结作者的写作思路:提出观点——运用事例证明观点——重申观点,总结全文。

  板块三、比较事例共同点,领悟写法

  1、仔细默读三个事例,看看三段话在写法上,内容上有什么共同点?在课文中圈出关键词,写一写批注。

  2、交流展示,点拔引导。

  (内容上相同点:文中的科学家、化学家、医生都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都有对科学锲而不舍,不断观察,不断发问,善于思考,反复试验,勇于探索的精神;都是讲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故事;都是从生活中偶然发现并提出问题,反复试验,最终有所发明,有所成就。)

  (写法上相同点:都是先写发现问题——再写研究问题——最后写解决问题)

  3、划分层次。

  4、解答前面提出的问题。(发现真理需要哪些条件?课题是什么意思?)

  板块四:拓展延伸,读写结合

  1、你还知道哪些事例能证明作者的观点。

  (补充事例:鲁班上山被草叶割伤,提出问题,仔细观察草叶结构,受到启发,不断实验,发明了锯。蚯蚓在美国东海岸有,在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出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后来由于地壳运动裂开了,分成了两个洲。)

  2、用具体事例说明“骄傲使人落后”或“团结力量大”的观点。

  3、当课讲评。(提出观点——事例证明——说明道理)

  板书设计

  20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提出观点 事例证明 重申总结

  洗澡水的漩涡与地球自转有关 见微知著

  紫罗兰变色 发明石蕊试制 善于发问

  睡觉时眼珠转动在做梦 独立思考

  追根求源 锲而不舍

  发现真理

8、《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实录

  师:有人说了这样一个观点“这里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并且说这个观点也是一个真理。你相信吗?

  生:(纷纷答)相信!

  师:没人有疑问吗?

  生:(纷纷摇头)没有!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是别人已经证明过了的。

  生:因为课文中已经有结论了。

  师:真的没人有疑问啦?

  生:没有!(众笑)

  师:真理不是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吗?你们一个问号都没有,真理怎么这么快就诞生了呢?(众大笑)敢于怀疑别人的观点,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这是发现真理必不可缺的精神!没有经过质疑的真理不一定就是真理,而可能是——

  生:歪理。(众大笑)

  生:谬论。

  师:对啊!所以,你要敢于怀疑这个观点。有疑问吗?

  生:“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生:真理一定要在一百个问号之后才能诞生吗?

  生:是不是所有的真理都是在一百个问号之后诞生的呢?

  师:(高兴地)你们这么想、这么问就迈出了发现真理的第一步!打开课文,作者在提出这个观点之后是怎么解释这个观点的含义的?

  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后,指名一生朗读)

  师:理解吗?

  生:(纷纷)理解。

  师:有问题吗?

  生:(纷纷)没问题。(众笑)

  师:看来,你们真是太听话了,都成习惯了,要想有问题都很难。(众大笑)司空见惯理解吗?

  生:就是看得多了就不觉得奇怪了。

  生:经常看见的事就习以为常了。

  生:见的次数多了就见怪不怪了。

  师:生活中哪些事情你们已经司空见惯了?

  生:太阳每天都从东方升起,从西边落山。

  师: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不从西边升起,从东边落山。(众笑)

  生:我们每天饿了都要吃饭,困了都要睡觉。

  师: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不是饿了要睡觉,困了要吃饭。(众大笑)

  生:白天升起的是太阳,晚上升起的是月亮。

  师:一天又过去了。(众笑)从来没有想过这流过去的时间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这些现象都是司空见惯的。你们对“司空见惯”的理解是就是习以为常,见怪不怪。有谁想过“司空见惯”这个词语怎么来的?为什么叫“司空”“见惯”呢?

  生:(惊异地)没有!不知道!

  师:我们对于熟悉的事物常常失去好奇心、探究欲,也就没有问号了!“司空”是古代的一个官职,专门掌管建设工程,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部长。相传唐代司空李绅请卸任的和州刺史、大诗人刘禹锡喝酒。酒席上叫歌妓劝酒,并歌舞助兴,极尽奢华。刘禹锡就写了一首诗:“高髻云环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这原是一首讽刺官员花天酒地奢侈生活的诗,后来就有了“司空见惯”这个成语。明白了吧?

  生:(恍然大悟的样子)哦!

  师:不问不知道——

  生:一问吓一跳。(众大笑)

  师:你吓什么呀?那叫——问了才知道!(众笑)问号才能变成感叹号。这里的“?”和“!”分别表示什么?

  生:“?”表示对这些司空见惯的现象产生了疑问;“!”表示经过不断的探索,终于发现了真理。

  生:“?”表示一个接着一个的问题;“!”表示最终找到的真理。

  师: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意思。但是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生:这样说就是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表示,让别人印象深刻。

  师:这是你的理解?

  生:《课文详解》里看到的。

  师:书上写的是别人的理解。你的呢?

  生:这样说感觉很新鲜,也很简单。

  师:这才是你的理解,你的观点。说得多好啊!新鲜,简单!把一个真理说得那么通俗易懂、简单明了,让人耳目一新。一起再读一读这个语句。

  生:(齐读)

  师:刚才有人问为什么一定要是“一百个”真理呢?99个不行吗?101个也不行吗?

  生:“一百个”并不是真的是100个问号,而是说很多问号,无数个问号。

  生:“一百个”是形容有很多很多问题。

  生:“一百个”是说真理的发现过程是很长的,要经过艰苦的探索。

  生:“一百个”是指那种不断探索的求真精神。

  师:说得都有道理!“一百个”不是实指,而是指真理的发现要经历长期而艰辛的发问、探索的过程。比如“这件事交给我,你放一百个心吧!”是不是一定要正好放一百个心?

  生:不是!是指绝对放心的意思。

  师:对了!一起读一读这个观点。

  生:(齐读课题)

  师:用什么来证明这是一个真理呢?请你默读课文,概括一下文中用了哪些事例来证明这个观点?

  生:(认真默读,教师巡视并请一生将概括的事例写在黑板上。)

  师:课文用了哪些事例来证明观点?

  生:(读黑板上的概括)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花的变色,睡觉时眼睛的转动。

  师:你转动一下眼睛让我看看。(众笑)能转动的是你的眼珠啊!(学生快速修改)这三个事例有什么相同之处呢?快速默读课文,发现相同点。

  生:这三个事例都是从生活当中的小事开始的。

  师:怎么开始?说清楚些。

  生:都是从生活中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的。

  师:这是第一个相同点。

  生:这三个事例中的人都是生活当中的有心人。

  师:哦,哪里体现他们是有心人呢?

  生:谢皮罗教授敏锐地注意到;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那位奥地利医生是感到很奇怪,连忙叫醒儿子。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他们都是很善于从小的地方看出大的问题的,是有心人。

  师:他们都是“有准备的人”!这是第二个相同点。

  生:这三个事例中的结论都是经过不断探索才得到的。

  生:是经过反复的实验和研究才找到的真理。

  师:分别说说?

  生:谢皮罗教授紧紧抓住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波义耳呢,对一连串的问题,进行了许多次的实验;那位奥地利医生带着一连串的疑问,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他们都是反复试验才得出结论的。

  师:说得清楚明白!这是第三个相同点。

  生:三个事例都是先写发现问题,再写反复试验,最后写得出结论。写法是一样的。

  师:你从写法上去发现的!请你写到黑板上。这是第四个相同点。同学们再想一想,每个事例中的发现问题、反复实验、得出结论,相当于我们平时写一件事的——

  生:起因,经过,结果。

  师:对啊!一般写事情,哪一部分要写得具体、详细些?

  生:经过。

  师:那么,在这三个事例中呢?

  生:起因和结果写得比较具体,经过写得比较简单。

  生:每个事例中的经过只写了一句话,都是“经过反复的实验和研究”。

  师:至于怎么实验?怎么研究的?一个字都没有写。这是为什么呢?

  生:(迷茫的样子,师指点题目中的“真理”、“问号”。)

  生:为了突出真理是在问号之后诞生的。

  生:没有问题就没有结论。

  生:问号与真理是因果关系。

  生:有这么多的问题才会有这么伟大的结论。

  师:对啊!作者选取这些事例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重点要说明“真理”与“问号”之间的关系,没有问号就没有真理的诞生!你们刚才没有一个问题,怎么可能发现这个观点是不是一个真理呢?(众笑)如果要证明“功夫不负有心人”,你认为应该将哪部分写具体些?

  生:经过部分!把怎样反复试验和研究的过程写具体,就能看出功夫下得多深了。

  生:不写具体实验的过程,就体现不出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了。

  师:同样的事例要证明不同的观点,所侧重的角度就不一样。既然三个事例基本上是相同的,为什么要写三个,写一个,或者两个不行吗?

  生:写一个事例,别人以为那是偶然发生的。

  生:一个事例不可信,有两个事例就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了。

  师:一个是偶然的,两个叫什么?

  生:必然!

  师:没这么快!(众笑)出现了一个,又出现了一个……

  生:无独有偶!

  师:对啦!只有一个事例那叫“孤证”!三个事例不是多余的吗?

  生:俗话说“事不过三”,有三个了那肯定是真的了,不会再是假的了。(掌声)

  师: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这样的说法,也是人们普遍的看法。中国人证明观点要用中国人的办法!(众大笑)作者说完三个事例觉得还不够,又作了一个总结。谁来读一读?

  生:(朗读)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师:“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是什么样的人?

  生:坚持不懈的人。

  生:追根求源的人。

  生:锲而不舍的人。

  师:文中哪些是“发现”?哪些是“发明”?

  生:洗澡水的漩涡、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是发现;石蕊试纸是发明。

  师:发现和发明有什么不同?

  生:发现的东西本来就有的,发明的东西本来是没有的。

  生:发明是创造了新的东西。

  师:对啊!发明是一种创造,而做出重大科学贡献的创造才称得上“成就”。发现、发明、创造、成就,这四个词语表明了科学贡献的层次和大小。一起读一读这个语句。

  生:(齐读)

  师:经过事例论证,最后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呢?请你读一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生:(自由朗读后,一生读倒数第二自然段)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师:这一段告诉你,“发现真理”难不难?

  生:不难!

  师:何以见得?

  生:“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说明要发现真理并不像我们说的那么难。

  生:只要……就,这个句子也说明发现这里其实不太难。

  师:并不难!(板书)往下读!

  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师:这一段告诉你,“发现真理”容易不容易?

  生:不容易。因为这里说“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就是发现真理的能力很难具备的。

  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说明发现真理不是那么容易的,是要付出努力的。

  生:“只能给”就是一般的人是不可能发现真理的,是不容易的。

  师:你是这样的人吗?

  生:有一点。(众笑)

  师:如果你是这样的人,那要恭喜你,你离发现真理不远啦!(众笑)发现真理并不易!(板书)

  师:(指着板书)你发现什么了?

  生:这两段话的意思是矛盾的,一段说发现这里并不难,一段说发现真理并不易。

  师:作者最后下了这样一个看似自相矛盾的结论,他想干什么呀?

  生:不知道!

  师:我知道你会说不知道。(众大笑)一般人都认为科学发现是科学家历经千辛万苦的结果,是望尘莫及、敬而远之的。但是作者说其实科学发现并不难,你听了会——

  生:(接话)觉得自己也能发现真理。

  生:觉得真理就在我们生活当中。

  师:说并不难,就会增强我们探索真理的信心!让我们充满激情地加入科学探索的行列。可是,正当我们满怀豪情的时候,他又说,科学发现并不易,让我们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不会盲目和冲动。科学发现并不难,也不易,这就是辩证地看问题,这本身也是一个真理!(众笑)一起读一读这个结论吧!

  生:(齐读)

  师:这篇文章作者先提出了一个观点——

  生: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师:再用的三个事例——

  生: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花的变色,睡觉时眼睛的转动。

  师:证明科学发现需要——

  生:见微知著,善于发问,不断探索。

  师:最后告诉我们,科学发现中的“偶然机遇”属于那些——

  生:有准备的人,善于独立思考的人,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师:观点、事例、结论,这是一篇简单议论文的基本要素和结构,阅读这样的议论文就是要把握“观点、事例、结论”这三个要点。敢于怀疑,善于发问,勇于探索,才能最终发现真理。陶行知先生说:真理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这一百个问号,最重要的是——

  生:第一个问号!

  师:这是不是一个真理呢?有待你课后去用事实来证明!

  【下课】

9、《真理诞生于一百个》同步练习

参考答案:

  一、读拼音,写词语。

  习惯 花圃 食盐 溅落 花圃

  阶梯 区域 蚯蚓 搜索 魏国

  二、比一比,再组词。

  蚯(蚯蚓)搜(搜索)价(价格)国(国家)贯(贯通)

  引(引用)艘(一艘)阶(阶梯)圃(花圃)惯(习惯)

  三、多音字组词。

  jiě 解题huà 华山

  jiè 押解huá 华丽

  xiè 解数

  四、近义词。

  敏感—(敏锐)实验—(试验)机遇—(机会)司空见惯—(屡见不鲜)

  五、反义词。

  真理—(谬论)敏感—(迟钝)偶然—(必然)司空见惯—(鲜为人知)

  六、用合适的词语填空。

  (司空见惯)的现象 (醉人)的香气 (反复)的实验 (偶然)的机遇

  七、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到句中的括号里。

  建树 建设

  1.李叔叔在这个领域里颇有(建树),做出了很大贡献。

  2.农民工是城市建造者,是祖国(建设)者,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磨蹭 磨灭

  3.小华起床后老是(磨蹭),所以经常迟到。

  4.鲁滨孙在遇到困难时,总是能够勇于面对,仿佛所有一切都不能(磨灭)他坚强的意志。

  八、请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比喻做事情能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锲而不舍)

  2.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追根溯源)

  3.建立的功绩。(建树)

  4.不小心。(不慎)

  5.指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司空见惯)

  6.虽然罕见,但是不只是一个,还有一个可以成对儿。(无独有偶)

  九、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上文选段出自《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作者是叶永烈 ,这是一篇议论文。

  2.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奥地利医生在儿子睡觉时,发现儿子的眼珠忽然转动。于是他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得出当睡觉的人眼珠转动时,他确实在做梦的结论。

  3.文章题目《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主要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发问,解决疑问,锲而不舍的追根求源,就能找到真理。

  4.文章主要运用了用具体典型事例说明观点的写法论述道理。在这个具体事例中,“问号”是指奥地利医生在儿子睡觉时,发现儿子的眼珠忽然转动,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是奥地利医生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由此发现的真理是当睡觉的人眼珠转动时,他确实在做梦。

同步练习2

第一课时

  1.看拼音,写词语。楷书书写,力求美观。

  dàn shēngshòu yǔ wěi dù pàn nì huà luó gēng

  ( ) ( ) ( ) ( ) ( )

  shā guō dì yù jī xiè qiè ěr bù shě

  ( ) ( ) ( ) ( )

  2.把词语补充完整,然后选择词语填空。

  司空( )( ) 见( )知( )

  ( )( )不舍无( )有( )

  追( )求( )( )( )不得其解

  打破砂锅( )( )( )

  “绿叶是怎么帮助植物获得营养的?”我。,我查阅了很多科普读物,终于明白了,原来石绿叶进行了光合作用。妈妈夸我这种

  的学习态度很好。

  3.按照要求写句子。

  (1)用“”画出句中引用的部分,体会引用的好处,并仿写句子。

  例: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

  (2)仿照例句,用加点词语写句子。

  例: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第二课时

  洗澡水的漩涡,蚯蚓的分布,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像数学家华罗庚(gēng)说过的,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qiè)而不舍精神的人。

  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都是什么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说“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发现真理的人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如下

第一课时

  1.诞生 授予 唯独 叛逆 华罗庚 砂锅 抵御 机械 锲而不舍

  2.见惯 微 著 恋恋 独 偶 根 源 百思 问到底 百思不得其解 追根求源 锲而不舍

  3.(1)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这样写更让人信服,增加了说服力。高尔基这样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2)只要你勇敢地去做,那么,真理一定会被你掌握的。

第二课时

  1.善于观察事物、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探索真理的人。2.因为那些找到真理的人都是从身边平常的事情中发现的。

  3.要有准备,善于独立思考、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意思对即可)

10、《我是一只小虫子》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片断

  11.我是一只小虫子

  课题 我是一只小虫子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本课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整篇课文用一种非常轻松、活泼的语气在讲述“小虫子”的生活多么的有意思,同时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时体验轻松幽默的语言风格。作为导学案,我将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上,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在读中想象,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实现“情动辞发”的教学实效。

  学前准备 1.搜集有关小虫子的图片和知识。(师生)

  2.制作生字卡和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会认16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体会小虫子的多彩生活。

  学习重点 初读课文,理解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学前准备 1.搜集有关虫子的卡片和知识。(师生)

  2.制作生字卡和多媒体课件。(教师)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用时:5分钟) 1.结合图片,说说对苍耳、天牛、屎壳郎等小虫子的了解,引入课题。

  2.出示小虫子图片,指导学生观察其形状、颜色。

  3.揭示课题,板书课文题目。 1.学生自由交流对小虫子的了解。

  2.看图,讨论有关小虫子的话题,引入主题。

  3.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词。(用时:10分钟) 1.鼓励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主认读生字。

  2.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生字词学习方法。

  3.检察自学情况,教学生字新词。

  (1)指认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2)开火车认读生字。

  (3)用生字组词。

  4.指导学生书写。

  5.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生字,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2.小组交流自学生字词情况。

  3.仔细观察课后的生字,找出这些字的特点,并组词。

  4.仔细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出怎样才能写好这些字。

  5.教师范写,学生观察、描红、临写。

  6.小组成员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我会读。

  脾气 屁股 肩 免费 列 胃 撞伤 使劲

  2.根据拼音写词语。

  pì gǔ( )

  cì tòng( )

  xǐng lái( )

  liè chē( )

  tān chī( )

  gān jìng( )

  xìng yùn( )

  shǐ jìn( )

  3.照样子,写词语。

  蹦(蹦)跳(跳)

  昏( )昏( )

  摇( )晃( )

  三、整体感知,理清层次。(用时:20分钟) 1.指名学生分角色朗读,标出课文自然段,再逐页引导学生观察小虫子卡片、展开讨论,了解故事内容:

  这篇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1)首先了解做小虫子不好的地方?

  (2)再读课文,在文中画出相关描写语句。

  2.指导学生归纳每段内容,理清课文层次;

  (1)课文第一段提出“当一只小虫子好不好”?

  (2)第二段讲述当一只虫哪些地方不好。

  (3)第三段又讲述“我觉得当一只小虫子还真不错”。 1.朗读课文。

  2.标出自然段,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本文一共有7个自然段。

  (2)“屁股被苍耳刺痛”“蹦进很深很深的水里,被淹得昏头昏脑”。

  (3)与第二段不同,“我”觉得当一只小虫子还真不错。同学们相互交流讨论,哪些地方说明当一只小虫子真不错?

  3.全班交流并讨论“当一只小虫子好不好”,学生之间可以畅所欲言。 4.填空。

  ( )进水里

  ( )一泡尿

  ( )懒腰

  ( )食物

  5.组词。

  屁( ) 留( )

  露( ) 触( )

  干( ) 列( )

  食( ) 贪( )

  四、总结,拓展。(用时:5分钟) 1.总结本课学习内容。

  2.布置作业。 1.学生畅谈本课学习所得。

  2.继续描红、临写、抄写词语,进一步巩固生字新词。

  教学反思 根据低年级孩子特有的年龄特点及他们爱思考,乐于探索新鲜事物的特点,我在导入课题时采用了层层揭示的方法。以兴趣为前提,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读书,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激发学生的兴趣,再辅助提一些读书的具体要求,收到的效果非常明显。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朗读的机会,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愉悦。本文生动有趣,语言幽默活泼,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材料。课中让学生重点体会并读好以下几个地方:做一只小虫子什么时候好,什么时候不好。这样一来,读中感悟、悟中激情,这样生动、活泼的朗读形式令孩子兴致盎然。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学习重点 培养学生对自然生活的兴趣,以及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复习巩固,导入课文。(用时:5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生字。

  2.请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3.导入新课。 1.学生读生字、新词。

  2.学生交流课文内容。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体会设问的好处。

  2.学习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思考小虫子有哪些烦恼?

  3.学习第三部分。(第3-6自然段)思考:(1)第3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2)各用一句话描述我的三个小伙伴的特点。

  4.学习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

  思考:我是一只什么样的小虫子? 1.生听课文朗读,体会朗读时的语气。

  2.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汇报交流结果:

  (1)设问用自问自答的方式告诉读者我是一只虫子。直白地引出下文。

  (2)小虫子的烦恼:不小心屁股会被苍耳刺痛;会被小狗撒的一泡尿淹得昏头昏脑

  (3)第3自然段是一个过渡段,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4)屎壳郎走路不看路;螳螂贪吃;天牛脾气不太好。

  (5)“我”是一只乐观开朗的小虫子。 6.用“免费”造句。

  7.按课文内容填空。

  (1)孩子们都觉得( )的小鸟很可爱,但我们小虫子没有谁会( )小鸟。

  (2)如果能( )地跳到狗身上,我们就可以到很远的地方去( )。这可是( )的特快列车呀!

  (3)螳螂很( ),总想把我吃掉,但真( ),他不会像我一样跳。

  三、总结课堂,生活感知。(用时:5分钟) 1.总结全文。

  2.想一想:当一只小虫子有什么乐趣? 学生借助课外资料体会:小虫子的世界,生活真奇妙。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新基础教育理论认为:“任何学校教育活动都会对人的身心产生多方面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所以,每一项学校教育活动都应顾及学生多方面的发展。”课堂教学尤需如此。在本文让学生把自己当作一只虫子,切身地体会虫子的烦恼和乐趣,由此增强了学生对动物世界的好奇心,可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现出育人的本质和实现育人的功能。

  《我是一只小虫子》教学片段

  ◆创设情境,发挥想象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小虫子吗?如果有一天大家都变成小虫子了,你们觉得怎么样啊?引导学生想象,发言。下面老师就带着大家一起看看课文中我是一只小虫子,“我”觉得好还是不好呢?

  (生齐读第1、2段)

  师:同学们,“这只小虫子有很多好朋友,但是他的好朋友们都觉得,当小虫子一点也不好,哪些地方不好呢?”

  生1:屁股被苍耳刺痛。

  生2:蹦进很深很深的水里,被淹的昏头昏脑。

  生3:害怕小鸟。

  师:回答得非常正确。那我们再接着一起读读下面几段,“我为什么觉得当一只小虫子还真不错”?

  (生读。)

  师:读第四段的时候,在草叶上伸懒腰,用露水梳洗打扮,小虫子感觉怎么样?

  生1:很舒服!

  生2:很喜欢!

  师:大家觉得小虫子在奔跑的狗狗身上,会是什么感觉?

  生:坐特快列车的感觉

  师:螳螂能吃到小虫子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螳螂不会跳。

  师:读到这里,是不是能明白“我觉得当一只小虫子真不错”的原因了,同学们有没有觉得小虫子的生活特别的有意思呢?现在大家想想,如果你是一只小虫子,你会干什么吧!

  赏析:本文主要讲叙一只虫子的烦恼和乐趣,先讲小虫子的烦恼,接着讲“我”的小伙伴们的特点,而我总能在危险的环境中体会到乐趣,层层递进,让孩子们体会当一只虫子其实还不错!让学生懂得生活有高潮有低谷,要积极乐观地去面对生活,用自己的努力去克服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这样才会体会到人生的快乐。

11、《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文原文与朗读

  [qq-video vids=g3058bwpsfa]

16.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 找到真理。

  波义耳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一天,他急匆匆地向自己的实验室走去,路过花圃时,阵阵醉人的香气扑鼻而来,他这才发现花圃里的花已经开了。他摘下几朵紫罗兰插入一个盛水的烧瓶中,然后开始和助手们做实验。不巧的是,一个助手不慎把一滴盐酸溅到了紫罗兰上,爱花的波义耳急忙把冒烟的紫罗兰冲洗了一下,重新插入花瓶中。谁知过了一会儿,溅上盐酸的花瓣竞奇迹般地变红了。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物质遇到盐酸会变红。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由此他发现,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其中以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明显:它遇酸变成红色,遇碱变成蓝色。利用这一特点,波义耳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从那以后,这种试纸一直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实验中。

  无独有偶。20世纪初的一天,因病住院的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正无聊地看着墙上的世界地图,突然发现南美洲东海岸的凸出部分与非洲西海岸的凹陷部分,竟然不可思议地互相吻合!魏格纳被自己偶然的发现惊呆了。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他将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作了比较,结果发现,从海岸线的情形看,地球上所有的大陆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病愈之后,魏格纳开始认真地研究这个有趣的现象。他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同时搜集古生物学方面的证据。他注意到,一位名叫米歇尔逊的生物学家发现,在美国东海岸有一种蚯蚓,欧洲西海岸的同纬度地区也有这种蚯蚓,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魏格纳认为,这种蚯蚓的分布情况正说明,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 否则,蚯蚓即使是插上翅膀也难以飞渡重洋。1915年, 魏格纳系统整理了他的“大陆漂移学说”,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在地质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更有趣的是一位名叫阿瑟林斯基的俄裔美国睡眠研究专家。一次,他发现儿子在睡觉的时候,眼珠忽然转动起来。他感到很奇怪:为什么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会不会与做梦有关?会是什么关系呢?阿瑟林斯基带着一连串的疑问, 对自己八岁的儿子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接着,他又对二十名成年人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得出结论:睡眠中眼珠快速转动的时候,人的脑电波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这是人最容易做梦的阶段。阿瑟林斯基的研究成果,成为心理学家研究做梦的重要依据。

  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这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决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有可能发现真理。

  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会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______

  本文作者叶永烈,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幼儿园学习资源推荐 《青蛙卖泥潭》生字拼音组词等知识点归类及同步练习题附答案 《羿射九日》生字笔顺拼音组词等知识点、练习 我多想去看看生字拼音组词等知识点归类预习练习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知识重点整理复习 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题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0课《绿》同步练习 《小猴子下山》生字笔顺拼音组词等课文知识点归类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第12课《古诗二首》生字笔顺拼音组词 《小壁虎借尾巴》生字拼音组词笔顺 《习作:我的心爱之物》习作指导与范文 《习作:学写倡议书》习作指导与范文 《猴王出世》生字组词近反义词与词语解释 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中考语文经典考题极幻之事中蕴含极真之理 《在牛肚子里旅行》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讲民间故事》交际指导与交际范文 《聊聊书法》交际指导与范例 《我不能失信》生字笔顺拼音组词

最新学习资源 《搭船的鸟》中的句子解析与课文主题重点问题解答 《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文重点句子解析与段落大意 《在牛肚子里旅行》句子解析与重点问题解答 《我是什么》课文重点句子解析课后习题答案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课文主题与教材课后习题答案 《搭船的鸟》生字拼音组词多音字与词语解释 《不懂就要问》生字拼音组词近反义词与词语解释 《一块奶酪》生字拼音组词近反义词与词语解释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生字拼音组词近反义词与词语解释 《我是什么》生字拼音组词多音字近反义词等知识点预习

相关信息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反思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后教学反思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材分析反思 一百米跨栏运动会稿件 一百米运动会加油稿 问号弟弟作文 一百米运动会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