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文原文与朗读
[qq-video vids=g3058bwpsfa]
16.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 找到真理。
波义耳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一天,他急匆匆地向自己的实验室走去,路过花圃时,阵阵醉人的香气扑鼻而来,他这才发现花圃里的花已经开了。他摘下几朵紫罗兰插入一个盛水的烧瓶中,然后开始和助手们做实验。不巧的是,一个助手不慎把一滴盐酸溅到了紫罗兰上,爱花的波义耳急忙把冒烟的紫罗兰冲洗了一下,重新插入花瓶中。谁知过了一会儿,溅上盐酸的花瓣竞奇迹般地变红了。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物质遇到盐酸会变红。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由此他发现,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其中以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明显:它遇酸变成红色,遇碱变成蓝色。利用这一特点,波义耳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从那以后,这种试纸一直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实验中。
无独有偶。20世纪初的一天,因病住院的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正无聊地看着墙上的世界地图,突然发现南美洲东海岸的凸出部分与非洲西海岸的凹陷部分,竟然不可思议地互相吻合!魏格纳被自己偶然的发现惊呆了。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他将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作了比较,结果发现,从海岸线的情形看,地球上所有的大陆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病愈之后,魏格纳开始认真地研究这个有趣的现象。他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同时搜集古生物学方面的证据。他注意到,一位名叫米歇尔逊的生物学家发现,在美国东海岸有一种蚯蚓,欧洲西海岸的同纬度地区也有这种蚯蚓,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魏格纳认为,这种蚯蚓的分布情况正说明,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 否则,蚯蚓即使是插上翅膀也难以飞渡重洋。1915年, 魏格纳系统整理了他的“大陆漂移学说”,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在地质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更有趣的是一位名叫阿瑟林斯基的俄裔美国睡眠研究专家。一次,他发现儿子在睡觉的时候,眼珠忽然转动起来。他感到很奇怪:为什么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会不会与做梦有关?会是什么关系呢?阿瑟林斯基带着一连串的疑问, 对自己八岁的儿子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接着,他又对二十名成年人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得出结论:睡眠中眼珠快速转动的时候,人的脑电波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这是人最容易做梦的阶段。阿瑟林斯基的研究成果,成为心理学家研究做梦的重要依据。
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这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决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有可能发现真理。
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会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______
本文作者叶永烈,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2、《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句子解析与段落大意
句子解析:
1、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
开门见山提出观点,明确指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本身就是真理。
2、最后把“?”拉直变成了“!”,找到了真理。
这里的“?”是发现的问题,是不断的追问,“!”是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发现了真理。好处:这个句子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表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这句话用“只要……就……”的句式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发现真理的前提条件就是“见微知著”,能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看到本质,并“不断探索”。也就是说我们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发现事物的规律。
4、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这句话对发现真理的条件作了说明,科学发现中存在“偶然的机遇”,说明科学真理就存在于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只能给……”说明科学发现也并不容易,指出了科学真理的发现是有条件的,那就是给那些“有准备”“独立思考”“锲而不舍”的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就是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决问题。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观点。明确指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本身就是“真理”。
第二部分(第2段至第5段)运用事例,证明观点。
第三部分(第6段至第7段)总结全文,重申观点。指出科学并不神秘,也不遥远,关键在于见微知著,不断探索,善于独立思考,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3、《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生字组词近反义词及词语解释等
我会写:
域:领域域名地域海域区域
惯:习惯惯性惯例惯用 司空见惯
圃:苗圃花圃 菜圃 林圃 玄圃积玉
盐:盐酸食盐盐田 盐水 盐碱地
溅:飞溅喷溅 溅水 溅落 溅射
蕊:花蕊霜蕊 须蕊 粉蕊琼枝
魏:魏碑魏阙 魏国
搜:搜寻搜索搜救 搜刮
蚯:蚯蚓
蚓:蚯蚓
版:版本版面 出版 版图 版权
阶:台阶阶级 阶段 阶梯 阶下囚
形近字:
诞(诞生)延(延迟)械(机械)诫(告诫)
纬(纬度)伟(伟大)庚(庚帖)唐(唐朝)
多音字:
盛:shènɡ盛开 chénɡ盛器
近义词
:
敏感——敏锐见解——观点
证明——证实发现——发明
诞生——出生探索——探求
明显——显著
反义词
:
真理——谬论细小——巨大
普通——特别偶然——必然
诞生——逝世锲而不舍——半途而废
理解词语:
定理:已经证明具有正确性、可以作为原则或规律的命题或公式,如,几何定理。
定律:科学上对某种客观规律的概括,反映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一定变化过程的必然关系。
敏感:生理或心理上对外界事物反应很快。
神秘:使人摸不透的;高深莫测的。
司空见惯:看得多了,不以为奇。
追根求源: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
无独有偶:某种少见的情况,偏有类似的出现,配成一对儿。
见微知著:微,隐约;著,明显。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锲而不舍:锲,镂刻;舍,停止。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4、《一匹出色的马》课文原文与课文朗读
[qq-video vids=k0607ay16ay]
一个春天的傍晚,妈妈牵着妹妹,爸爸牵着我,一起到郊外去散步。我们沿着一条小河走。河水碧绿碧绿的,微风吹过,泛起层层波纹。河岸上垂下来的柳叶,拂过妈妈和爸爸的头发,我和妹妹看着都笑了。
路的一边是田野,葱葱绿绿的,非常可爱,像一片柔软的绿毯。
春天的郊外,景色异常美丽。我们一边看,一边走,路已经走了不少,却还恋恋不舍,不想回去。
当我们往回走的时候,妹妹求妈妈抱她:“我很累,走不动了,抱抱我。”
妈妈摇摇头,回答说:“不行啊,我也很累,抱不动你了。”
妹妹转过头求爸爸。爸爸不作声,他松开我的手,从路旁一株柳树下,拾起一根又长又细的枝条,把它递给了妹妹,说:“这是一匹出色的马,你走不动了,就骑着它回家吧。”
妹妹高兴地跨上“马”,蹦蹦跳跳地奔向前去。等我们回到家时,她已经在门口迎接我们,笑着说:“我早回来啦!”
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 问号之后》课文生字组词等知识点归类预习及课后习题答案
教材分析:
课文的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主要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作者介绍:
叶永烈 生于1940年,浙江温州人, 是著名科普作家、传记文学作家。他是《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之一,著有科幻故事《小灵通漫游未来》 ,影响较大。
我会写:
域:领域 域名 地域 海域 区域
惯:习惯 惯性 惯例 惯用 司空见惯
圃:苗圃 花圃 菜圃 林圃 玄圃积玉
盐:盐酸 食盐 盐田 盐水 盐碱地
溅:飞溅 喷溅 溅水 溅落 溅射
蕊:花蕊 霜蕊 须蕊 粉蕊琼枝
魏:魏碑 魏阙 魏国
搜:搜寻 搜索 搜救 搜刮
蚯:蚯蚓
蚓:蚯蚓
版:版本 版面 出版 版图 版权
阶:台阶 阶级 阶段 阶梯 阶下囚
形近字:
诞(诞生)延(延迟) 械(机械)诫(告诫)
纬(纬度)伟(伟大) 庚(庚帖)唐(唐朝)
多音字:
盛:shènɡ 盛开 chénɡ盛器
近义词:
敏感——敏锐 见解——观点
证明——证实 发现——发明
诞生——出生 探索——探求
明显——显著
反义词:
真理——谬论 细小——巨大
普通——特别 偶然——必然
诞生——逝世 锲而不舍——半途而废
理解词语:
定理:已经证明具有正确性、可以作为原则或规律的命题或公式,如,几何定理。
定律:科学上对某种客观规律的概括,反映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一定变化过程的必然关系。
敏感:生理或心理上对外界事物反应很快。
神秘:使人摸不透的;高深莫测的。
司空见惯:看得多了,不以为奇。
追根求源: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
无独有偶:某种少见的情况,偏有类似的出现,配成一对儿。
见微知著:微,隐约;著,明显。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锲而不舍:锲,镂刻;舍,停止。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课内词语:
句子解析:
1、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
开门见山提出观点,明确指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本身就是真理。
2、最后把“?”拉直变成了“!”,找到了真理。
这里的“?”是发现的问题,是不断的追问,“!”是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发现了真理。好处:这个句子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表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这句话用“只要……就……”的句式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发现真理的前提条件就是“见微知著”,能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看到本质,并“不断探索”。也就是说我们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发现事物的规律。
4、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这句话对发现真理的条件作了说明,科学发现中存在“偶然的机遇”,说明科学真理就存在于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只能给……”说明科学发现也并不容易,指出了科学真理的发现是有条件的,那就是给那些“有准备”“独立思考”“锲而不舍”的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就是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决问题。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观点。明确指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本身就是“真理”。
第二部分(第2段至第5段)运用事例,证明观点。
第三部分(第6段至第7段)总结全文,重申观点。指出科学并不神秘,也不遥远,关键在于见微知著,不断探索,善于独立思考,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课文主题:
课文通过紫罗兰的变色、蚯蚓的分布、睡觉时眼珠的转动着三个现象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的追根求源,就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的道理。
问题归纳:
课文是怎样围绕论点进行论述的?
课文首先开门见山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然后概括地指出科学发展史上的每一次发现、发明都是在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才获得的;接着用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事例加以论证;最后指出真理的发现是有条件的,“偶然的机遇”只能给有准备的人,给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课后习题答案:
一、默读课文,想想”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的含义,说说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1)三个故事中提到的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过程是相同的:都是先偶然发现问题,并不断地追问;再进行反复研究和实验;最后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的含义是: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正如文中所说的:“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有可能发现真理。”
(2)这句话启发我要仔细观察,善于发现,不断思考,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这样才能有所收获,才有可能发现真理。
二、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列举了哪几个事例?每个事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的?
(1)第一个事例是波义耳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溅上盐酸的花瓣变红,并制成石蕊试纸。第二个事例是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地球上大陆于海洋的形成,并写进《海陆的起源》中,并对地质界产生重大影响。第三个事例是阿瑟林斯基发现儿子做梦时眼珠转动这个现象证实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
(2)三个事例中提到的科学家发现或者发明的过程都是相同的,都是先偶然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再进行反复研究和实验,最后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
6、《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生字词,理解文中的成语,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2、通过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3、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好句。
4、领悟作者写作思路,学会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的写法,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写作思路,学会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的写法,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板块一: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词。
(1)听见词语:机械 洗澡 逆境 领域 敏锐(叫一个同学在黑报上听写后校对,不但要写正确,而且美观,讲解“主笔”要写得舒展)
(2)出示四字词语认读后并选择填空
习空见惯 锲而不舍 见微知著 追根求源 无独有偶 百思不得其解 打破沙锅问到底
a 有些初中生在校园隐蔽的地方抽烟,我们都已( )了。
b 对待学习方面的问题,我们要有( )的执著精神。
C 语文老师说《鲁滨孙漂流记》是他最喜欢的一部冒险小说,( ),这也是我最喜欢的小说。
d 为什么宇宙中有“黑洞”呢?我 ( )。
e 遇到困难一定要迎头而上,要有 ( )的韧劲。
F 科学领域偶然发现的机遇,是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具有( )精神的人。
G 只要你( ),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就能发现真理。
(3)辨析多音字。
1、小丽非常重( ))视这次绘画比赛,又重( )新画了一张更漂亮的。
2、他转身望着远处转( )动的风车,不禁陷入了沉思。
3、甘肃省长劝交通厅有关领导好好反省( )这次特大交通事故,问题出在哪里了?
板块二、了解思路,概括事例
1、这篇课文是我们在小学阶段接触的第一篇议论文,议论文有三个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谁知道这篇议论文的论点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齐读课题。摆事实,讲道理(板书)是议论文常用的论证方法,作者用了哪三个典型事例来证明这个论点的?
2、指名朗读4、5、6自然段,并学会用一句话概括,再用小标题概括。
3、这三个事例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找出课文中说明道理的句子。
4、出示对我们有启发的句子朗读并质疑
(1)“纵观千百年来……找到了真理”
(2)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决了若干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3)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4)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精神的人。”
(朗读后,指名学生抓关键词每句话至少提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第二课时解答。)
小结作者的写作思路:提出观点——运用事例证明观点——重申观点,总结全文。
板块三、比较事例共同点,领悟写法
1、仔细默读三个事例,看看三段话在写法上,内容上有什么共同点?在课文中圈出关键词,写一写批注。
2、交流展示,点拔引导。
(内容上相同点:文中的科学家、化学家、医生都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都有对科学锲而不舍,不断观察,不断发问,善于思考,反复试验,勇于探索的精神;都是讲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故事;都是从生活中偶然发现并提出问题,反复试验,最终有所发明,有所成就。)
(写法上相同点:都是先写发现问题——再写研究问题——最后写解决问题)
3、划分层次。
4、解答前面提出的问题。(发现真理需要哪些条件?课题是什么意思?)
板块四:拓展延伸,读写结合
1、你还知道哪些事例能证明作者的观点。
(补充事例:鲁班上山被草叶割伤,提出问题,仔细观察草叶结构,受到启发,不断实验,发明了锯。蚯蚓在美国东海岸有,在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出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后来由于地壳运动裂开了,分成了两个洲。)
2、用具体事例说明“骄傲使人落后”或“团结力量大”的观点。
3、当课讲评。(提出观点——事例证明——说明道理)
板书设计
20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提出观点 事例证明 重申总结
洗澡水的漩涡与地球自转有关 见微知著
紫罗兰变色 发明石蕊试制 善于发问
睡觉时眼珠转动在做梦 独立思考
追根求源 锲而不舍
发现真理
7、《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实录
师:有人说了这样一个观点“这里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并且说这个观点也是一个真理。你相信吗?
生:(纷纷答)相信!
师:没人有疑问吗?
生:(纷纷摇头)没有!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是别人已经证明过了的。
生:因为课文中已经有结论了。
师:真的没人有疑问啦?
生:没有!(众笑)
师:真理不是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吗?你们一个问号都没有,真理怎么这么快就诞生了呢?(众大笑)敢于怀疑别人的观点,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这是发现真理必不可缺的精神!没有经过质疑的真理不一定就是真理,而可能是——
生:歪理。(众大笑)
生:谬论。
师:对啊!所以,你要敢于怀疑这个观点。有疑问吗?
生:“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生:真理一定要在一百个问号之后才能诞生吗?
生:是不是所有的真理都是在一百个问号之后诞生的呢?
师:(高兴地)你们这么想、这么问就迈出了发现真理的第一步!打开课文,作者在提出这个观点之后是怎么解释这个观点的含义的?
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后,指名一生朗读)
师:理解吗?
生:(纷纷)理解。
师:有问题吗?
生:(纷纷)没问题。(众笑)
师:看来,你们真是太听话了,都成习惯了,要想有问题都很难。(众大笑)司空见惯理解吗?
生:就是看得多了就不觉得奇怪了。
生:经常看见的事就习以为常了。
生:见的次数多了就见怪不怪了。
师:生活中哪些事情你们已经司空见惯了?
生:太阳每天都从东方升起,从西边落山。
师: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不从西边升起,从东边落山。(众笑)
生:我们每天饿了都要吃饭,困了都要睡觉。
师: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不是饿了要睡觉,困了要吃饭。(众大笑)
生:白天升起的是太阳,晚上升起的是月亮。
师:一天又过去了。(众笑)从来没有想过这流过去的时间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这些现象都是司空见惯的。你们对“司空见惯”的理解是就是习以为常,见怪不怪。有谁想过“司空见惯”这个词语怎么来的?为什么叫“司空”“见惯”呢?
生:(惊异地)没有!不知道!
师:我们对于熟悉的事物常常失去好奇心、探究欲,也就没有问号了!“司空”是古代的一个官职,专门掌管建设工程,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部长。相传唐代司空李绅请卸任的和州刺史、大诗人刘禹锡喝酒。酒席上叫歌妓劝酒,并歌舞助兴,极尽奢华。刘禹锡就写了一首诗:“高髻云环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这原是一首讽刺官员花天酒地奢侈生活的诗,后来就有了“司空见惯”这个成语。明白了吧?
生:(恍然大悟的样子)哦!
师:不问不知道——
生:一问吓一跳。(众大笑)
师:你吓什么呀?那叫——问了才知道!(众笑)问号才能变成感叹号。这里的“?”和“!”分别表示什么?
生:“?”表示对这些司空见惯的现象产生了疑问;“!”表示经过不断的探索,终于发现了真理。
生:“?”表示一个接着一个的问题;“!”表示最终找到的真理。
师: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意思。但是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生:这样说就是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表示,让别人印象深刻。
师:这是你的理解?
生:《课文详解》里看到的。
师:书上写的是别人的理解。你的呢?
生:这样说感觉很新鲜,也很简单。
师:这才是你的理解,你的观点。说得多好啊!新鲜,简单!把一个真理说得那么通俗易懂、简单明了,让人耳目一新。一起再读一读这个语句。
生:(齐读)
师:刚才有人问为什么一定要是“一百个”真理呢?99个不行吗?101个也不行吗?
生:“一百个”并不是真的是100个问号,而是说很多问号,无数个问号。
生:“一百个”是形容有很多很多问题。
生:“一百个”是说真理的发现过程是很长的,要经过艰苦的探索。
生:“一百个”是指那种不断探索的求真精神。
师:说得都有道理!“一百个”不是实指,而是指真理的发现要经历长期而艰辛的发问、探索的过程。比如“这件事交给我,你放一百个心吧!”是不是一定要正好放一百个心?
生:不是!是指绝对放心的意思。
师:对了!一起读一读这个观点。
生:(齐读课题)
师:用什么来证明这是一个真理呢?请你默读课文,概括一下文中用了哪些事例来证明这个观点?
生:(认真默读,教师巡视并请一生将概括的事例写在黑板上。)
师:课文用了哪些事例来证明观点?
生:(读黑板上的概括)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花的变色,睡觉时眼睛的转动。
师:你转动一下眼睛让我看看。(众笑)能转动的是你的眼珠啊!(学生快速修改)这三个事例有什么相同之处呢?快速默读课文,发现相同点。
生:这三个事例都是从生活当中的小事开始的。
师:怎么开始?说清楚些。
生:都是从生活中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的。
师:这是第一个相同点。
生:这三个事例中的人都是生活当中的有心人。
师:哦,哪里体现他们是有心人呢?
生:谢皮罗教授敏锐地注意到;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那位奥地利医生是感到很奇怪,连忙叫醒儿子。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他们都是很善于从小的地方看出大的问题的,是有心人。
师:他们都是“有准备的人”!这是第二个相同点。
生:这三个事例中的结论都是经过不断探索才得到的。
生:是经过反复的实验和研究才找到的真理。
师:分别说说?
生:谢皮罗教授紧紧抓住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波义耳呢,对一连串的问题,进行了许多次的实验;那位奥地利医生带着一连串的疑问,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他们都是反复试验才得出结论的。
师:说得清楚明白!这是第三个相同点。
生:三个事例都是先写发现问题,再写反复试验,最后写得出结论。写法是一样的。
师:你从写法上去发现的!请你写到黑板上。这是第四个相同点。同学们再想一想,每个事例中的发现问题、反复实验、得出结论,相当于我们平时写一件事的——
生:起因,经过,结果。
师:对啊!一般写事情,哪一部分要写得具体、详细些?
生:经过。
师:那么,在这三个事例中呢?
生:起因和结果写得比较具体,经过写得比较简单。
生:每个事例中的经过只写了一句话,都是“经过反复的实验和研究”。
师:至于怎么实验?怎么研究的?一个字都没有写。这是为什么呢?
生:(迷茫的样子,师指点题目中的“真理”、“问号”。)
生:为了突出真理是在问号之后诞生的。
生:没有问题就没有结论。
生:问号与真理是因果关系。
生:有这么多的问题才会有这么伟大的结论。
师:对啊!作者选取这些事例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重点要说明“真理”与“问号”之间的关系,没有问号就没有真理的诞生!你们刚才没有一个问题,怎么可能发现这个观点是不是一个真理呢?(众笑)如果要证明“功夫不负有心人”,你认为应该将哪部分写具体些?
生:经过部分!把怎样反复试验和研究的过程写具体,就能看出功夫下得多深了。
生:不写具体实验的过程,就体现不出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了。
师:同样的事例要证明不同的观点,所侧重的角度就不一样。既然三个事例基本上是相同的,为什么要写三个,写一个,或者两个不行吗?
生:写一个事例,别人以为那是偶然发生的。
生:一个事例不可信,有两个事例就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了。
师:一个是偶然的,两个叫什么?
生:必然!
师:没这么快!(众笑)出现了一个,又出现了一个……
生:无独有偶!
师:对啦!只有一个事例那叫“孤证”!三个事例不是多余的吗?
生:俗话说“事不过三”,有三个了那肯定是真的了,不会再是假的了。(掌声)
师: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这样的说法,也是人们普遍的看法。中国人证明观点要用中国人的办法!(众大笑)作者说完三个事例觉得还不够,又作了一个总结。谁来读一读?
生:(朗读)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师:“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是什么样的人?
生:坚持不懈的人。
生:追根求源的人。
生:锲而不舍的人。
师:文中哪些是“发现”?哪些是“发明”?
生:洗澡水的漩涡、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是发现;石蕊试纸是发明。
师:发现和发明有什么不同?
生:发现的东西本来就有的,发明的东西本来是没有的。
生:发明是创造了新的东西。
师:对啊!发明是一种创造,而做出重大科学贡献的创造才称得上“成就”。发现、发明、创造、成就,这四个词语表明了科学贡献的层次和大小。一起读一读这个语句。
生:(齐读)
师:经过事例论证,最后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呢?请你读一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生:(自由朗读后,一生读倒数第二自然段)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师:这一段告诉你,“发现真理”难不难?
生:不难!
师:何以见得?
生:“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说明要发现真理并不像我们说的那么难。
生:只要……就,这个句子也说明发现这里其实不太难。
师:并不难!(板书)往下读!
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师:这一段告诉你,“发现真理”容易不容易?
生:不容易。因为这里说“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就是发现真理的能力很难具备的。
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说明发现真理不是那么容易的,是要付出努力的。
生:“只能给”就是一般的人是不可能发现真理的,是不容易的。
师:你是这样的人吗?
生:有一点。(众笑)
师:如果你是这样的人,那要恭喜你,你离发现真理不远啦!(众笑)发现真理并不易!(板书)
师:(指着板书)你发现什么了?
生:这两段话的意思是矛盾的,一段说发现这里并不难,一段说发现真理并不易。
师:作者最后下了这样一个看似自相矛盾的结论,他想干什么呀?
生:不知道!
师:我知道你会说不知道。(众大笑)一般人都认为科学发现是科学家历经千辛万苦的结果,是望尘莫及、敬而远之的。但是作者说其实科学发现并不难,你听了会——
生:(接话)觉得自己也能发现真理。
生:觉得真理就在我们生活当中。
师:说并不难,就会增强我们探索真理的信心!让我们充满激情地加入科学探索的行列。可是,正当我们满怀豪情的时候,他又说,科学发现并不易,让我们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不会盲目和冲动。科学发现并不难,也不易,这就是辩证地看问题,这本身也是一个真理!(众笑)一起读一读这个结论吧!
生:(齐读)
师:这篇文章作者先提出了一个观点——
生: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师:再用的三个事例——
生: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花的变色,睡觉时眼睛的转动。
师:证明科学发现需要——
生:见微知著,善于发问,不断探索。
师:最后告诉我们,科学发现中的“偶然机遇”属于那些——
生:有准备的人,善于独立思考的人,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师:观点、事例、结论,这是一篇简单议论文的基本要素和结构,阅读这样的议论文就是要把握“观点、事例、结论”这三个要点。敢于怀疑,善于发问,勇于探索,才能最终发现真理。陶行知先生说:真理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这一百个问号,最重要的是——
生:第一个问号!
师:这是不是一个真理呢?有待你课后去用事实来证明!
【下课】
8、《我变成了一棵树》课文朗读与课文原文
[qq-video vids=q0844yy450h]
“英英,吃饭了!”
我在树下玩得好好的,点儿都不 想吃饭。
“英英,吃饭了!”妈妈的噪门又大了许多。
我真希望变成一棵树,这样就没人在你玩的时候叫你吃饭了。我心里想着,就觉得身上痒痒的,低头一看,发现许多小树枝正从我身上冒出来。呀,我真的变成了一棵树!
你猜,我变的树上会长什么?当然不是苹果啦,梨也不对一对了,鸟窝!
我变成了一棵长满各种形状的鸟窝的树: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菱形….风一吹,它们就在枝头跳起了舞。
我会请小兔、小刺猬、小松鼠、小鸭子、小鳄鱼、小狐狸住在里面,如果你喜欢也可以住进来。
你怎么住进来?别担心,我会弯下腰,让鸟窝离你很近很近,你只需轻轻一跳或者轻轻一爬,就像平时上你的小床那么容易。
傍晚的时候,妈妈背着一个大包过来了,我的心嗵嗵地跳着,震得树上的鸟窝都一动一动的,发出丁零丁零的声音。
“你好!”妈妈向我点了点头,“请问我可以住在那个三角形的鸟窝里吗?”
她不知道我变成了树!我有点儿高兴,又有些失望。一些树枝轻轻地垂下, 妈妈顺着这些树枝爬了上来,坐在那个三角形的鸟窝里。
妈妈打开背包,从里面拿出好多东西:巧克力、香肠、面包、花生、牛奶…她把它们分给小动物们。他们一起在我的鸟窝里啧吧啧吧地吃了起来。
“咕噜噜….”我的肚子里发出一种怪怪的声音,把他们吓了一跳。他们也只是奇怪地互相望了一眼,又继续吃起来。
“咕噜噜….”我肚子里的声音越来越响了。这时候,我开始想念家里那些香喷喷的饭菜,好像还看见爸爸正在大口大口地啃着一块糖醋排骨。天哪,那可是我最喜欢吃的东西!
“咦,下雨了。”小狐狸抬头望了望,可天空中一丝乌云都没有。
“是你的牛奶打翻了吗?”小鳄鱼问小松鼠。
“你看,这不好好的嘛。”
“那么,可能是一只虫子撒的尿。”
“不对,是大树在哭。”小白兔发现了树干上不断往下滴的水珠。
唉,变成了树真麻烦。他们连水珠是从我的嘴巴里流出来的都不知道。
“小馋猫,肚子饿了, 对吧?英英!”妈妈说话了,还对我眨了一下眼睛。
噢,最了解我的人到底还是妈妈。
哎呀,她是怎么知道我的秘密的?
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作者顾鹰,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9、《牛郎织女(一)》课文原文与课文朗读
[qq-video vids=m0926cz3kvo]
古时候有个孩子,爹妈都死了,跟着哥哥嫂子过日子。哥哥嫂子待他很不好,叫他吃剩饭,穿破衣裳,夜里在牛棚里睡。牛棚里没床铺,他就睡在干草上。他每天放牛。那头牛跟他很亲密,用温和的眼睛看着他,有时候还伸出舌头舔舔他的手,怪有意思的。哥哥嫂子见着他总是爱理不理的,仿佛他一在眼前,就满身不舒服。两下一比较,他也乐得跟牛一块儿出去,一块儿睡。
他没名字,人家见他每天放牛,就叫他牛郎。
牛郎照看那头牛挺周到。一来是牛跟他亲密;二来呢,他想,牛那么勤勤恳恳地干活,不好好照看它,怎么对得起它呢?他总是挑很好的草地,让牛吃嫩嫩的青草;家里吃的干草,筛得一点儿土也没有。牛渴了,他就牵着它到小溪的上游,让它喝干净的水。夏天天气热,就在树林里休息;冬天天气冷,就在山坡上晒太阳。他把牛身上刷得干干净净,不沾一点儿草叶、土粒。夏天,一把蒲扇不离手,把成群乱转的牛虻都赶跑了。牛棚也打扫得干干净净。在干干净净的地方住,牛舒服,自已也舒服。
牛郎随口哼几支小曲儿,没人听他的,可是牛摇摇耳朵闭闭眼,好像听得挺有味儿。牛郎心里想什么,嘴里就说出来,没人听他的,可是牛咧开嘴,笑嘻嘻的,好像明白他的意思。他常常把看见的、听见的事告诉牛,有时候跟它商量些事。牛好像全了解,虽然没说话,可是眉开眼笑的,他也就满意了。自然,有时候他还觉得美中不足,要是牛能说话,把了解的和想说的都一五一十地说出来,那该多好呢。
一年一年过去,牛郎渐渐长大了。哥哥嫂子想独占父亲留下来的家产,把他看成眼中钉。一天,哥哥把牛郎叫到跟前,装得很亲热的样子说:“你如今长大了,也该成家立业了。老人家留下一点儿家产,咱们分了吧。一头牛,一辆车,都归你;别的归我。”
嫂子在旁边,三分像笑七分像发狠,说:“我们挑顶有用的东西给你,你知道吗?你要知道好歹,赶紧离开这儿。天还早,能走就走吧。“
牛郎听哥哥嫂子这么说,想了想,说:“好,我这就走!”他想哥哥嫂子既然这样对待他,他又何必恋恋不舍呢?那辆车不稀罕,幸亏那头老牛归了他,亲密的伙伴还在一块儿,离不离开家有什么关系?
他就牵着老牛,拉着破车,头也不回,一直往前走,走出村子,走过树林,走到山里。从那以后,他白天上山打柴,柴装满一车,就让老牛拉着,到集市上去换粮食;夜晚就让老牛在车旁边休息,自己睡在车上。过了些日子,他在山前边盖了一间草房,又在草房旁边开辟了一块地,种些庄稼,这就算安了家。
一天晚上,他走进草房,忽然听见一声“牛郎”,他从没听见过这个声音。是谁叫他呢?回头一看,微弱的星光下,老牛嘴一张一合的,正在说话。
老牛真会说话了!
牛郎并不觉得奇怪,像是听惯了它说话似的,就转过身子去听。老牛说:“明天黄昏时候,你翻过右边那座山,山那边是一片树林,树林前边是个湖,那时候会有些仙女在湖里洗澡。她们的衣裳放在草地上,你要捡起那件粉红色的纱衣,跑到树林里等着,跟你要衣裳的那个仙女就是你的妻子。这个好机会你可别错过了。”
“知道了。”牛郎高兴地回答。
第二天黄昏时候,牛郎翻过右边的那座山,穿过树林,走到湖边。湖面映着晚霞的余光,蓝紫色的波纹晃晃荡荡。他听见有女子的笑声,顺着声音看,果然有好些个女子在湖里洗澡。他沿着湖边走,没几步,就看见草地上放着好些衣裳,花花绿绿的,件件都那么漂亮。里头果然有一件粉红色的纱衣,他就拿起来,转身走进树林。
他静静地听着,过了一会儿,就听见女子们上岸的声音。只听见一个说:“不早了,咱们赶紧回去吧!咱们偷偷地到人间来,要是老人家知道了,不知道要怎么罚咱们呢!”过了一会儿,又听见一个说:“怎么,你们都走啦?难得来一趟,自由自在地洗个澡,也不多玩一会儿。——哎呀! 我的衣裳哪儿去了?谁瞧见我的衣裳啦?”
牛郎听到这儿,从树林里走出来,双手托着纱衣,说:“姑娘,别着急,你的衣裳在这儿。”
姑娘穿上衣裳,一边梳她长长的黑头发,一边跟牛郎谈话。牛郎把自己的情形-一五一十地说了。姑娘听得出了神,又同情他,又爱惜他,就把自己的情形也告诉了他。
原来姑娘是天上王母娘娘的外孙女,织得一手好彩锦, 名字叫织女。天天早晨和傍晚,王母娘娘拿她织的彩锦装饰天空,那就是灿烂的云霞,什么东西也没它美丽。王母娘娘需要的彩锦多,就叫织女成天成夜地织,一会儿也不许休息。织女身子老在机房里,手老在梭子上,劳累不用说,自由也没有了,等于关在监狱里,实在难受。她常常想,人人说天上好,天上好,天上有什么好呢?没有自由,又看不见什么。她总想离开天上,到人间去,哪怕是一天半天呢,也可以见识见识人间的景物。她把这个想法跟别的仙女说了。别的仙女也都说早有这种想法。那天下午,王母娘娘喝千年酿的葡萄酒,多喝了点儿,靠在宝座上直打瞌睡,看样子不见得马上就醒。仙女们见机会难得,就你拉我、我拉你地溜出来,一齐飞到人间。她们飞到湖边,看见湖水清得可爱,就跳下去洗澡。织女关在机房里太久了,现在能够在湖水里无拘无束地游泳,心里真痛快,想多玩一会儿,没想到就落在了后边。
牛郎听完织女的话,就说:“姑娘,既然天上没什么好,你就不用回去了。你能干活,我也能干活,咱们两个结了婚,一块儿在人间过一辈子吧。”
织女想了想,说:“你说得很对,咱们结婚,一块儿过日子吧。”他们俩手拉着手,穿过树林,翻过山头,回到草房。牛郎把老牛指给织女看,说它就是从小到大相依为命的伴儿。织女拍拍老牛的脖子,用腮帮挨挨它的耳朵,算是跟它行见面礼。老牛眉开眼笑地朝她看,仿佛说:“正是这个新娘子。’
_____________
本文是民间故事,由叶圣陶整理,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10、《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文原文与朗读
[qq-video vids=g3058bwpsfa]
16.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 找到真理。
波义耳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一天,他急匆匆地向自己的实验室走去,路过花圃时,阵阵醉人的香气扑鼻而来,他这才发现花圃里的花已经开了。他摘下几朵紫罗兰插入一个盛水的烧瓶中,然后开始和助手们做实验。不巧的是,一个助手不慎把一滴盐酸溅到了紫罗兰上,爱花的波义耳急忙把冒烟的紫罗兰冲洗了一下,重新插入花瓶中。谁知过了一会儿,溅上盐酸的花瓣竞奇迹般地变红了。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物质遇到盐酸会变红。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由此他发现,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其中以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明显:它遇酸变成红色,遇碱变成蓝色。利用这一特点,波义耳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从那以后,这种试纸一直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实验中。
无独有偶。20世纪初的一天,因病住院的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正无聊地看着墙上的世界地图,突然发现南美洲东海岸的凸出部分与非洲西海岸的凹陷部分,竟然不可思议地互相吻合!魏格纳被自己偶然的发现惊呆了。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他将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作了比较,结果发现,从海岸线的情形看,地球上所有的大陆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病愈之后,魏格纳开始认真地研究这个有趣的现象。他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同时搜集古生物学方面的证据。他注意到,一位名叫米歇尔逊的生物学家发现,在美国东海岸有一种蚯蚓,欧洲西海岸的同纬度地区也有这种蚯蚓,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魏格纳认为,这种蚯蚓的分布情况正说明,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 否则,蚯蚓即使是插上翅膀也难以飞渡重洋。1915年, 魏格纳系统整理了他的“大陆漂移学说”,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在地质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更有趣的是一位名叫阿瑟林斯基的俄裔美国睡眠研究专家。一次,他发现儿子在睡觉的时候,眼珠忽然转动起来。他感到很奇怪:为什么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会不会与做梦有关?会是什么关系呢?阿瑟林斯基带着一连串的疑问, 对自己八岁的儿子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接着,他又对二十名成年人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得出结论:睡眠中眼珠快速转动的时候,人的脑电波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这是人最容易做梦的阶段。阿瑟林斯基的研究成果,成为心理学家研究做梦的重要依据。
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这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决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有可能发现真理。
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会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______
本文作者叶永烈,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11、《一块奶酪》课文原文与课文朗读
[qq-video vids=h3007usj860]
一块奶酪
蚂蚁队长集合好队伍,向大家宣布:“今天搬运粮食,只许出力,不许偷嘴。谁偷了嘴,就要受到处罚。
一只小蚂蚁在队列里嘀咕:“要是偷嘴的是您呢?”蚂蚁队长说:“照要就受处罚。”
大家一听,都来劲了,争先恐后赶到运粮地点,抢着抬大的,搬重的,谁也不愿偷懒。
就在这时,蚂蚁队长发现了一块大奶酪。那块奶酪实在太大了,他左抬抬不起,右搬搬不动,只好叫来七八只小蚂蚁当助手。
奶酪多诱人啊!抬着它,不要说吃,单是闻闻,都要淌口水。小蚂蚁们嘴叼着它,要做到不趁机舔一下,那要多大的毅力,多强的纪律性啊!
蚂蚁队长叼着奶酪一角往前拽着,也许是用力过猛,一下就把那个角拽掉了。盯着那一点掉在地上的奶酪渣,蚂蚁队长想:丢掉,实在可惜;趁机吃掉它,又要犯不许偷嘴的禁令。怎么办呢?他的心七上八下,只好下令:“休息一会儿子!”
听到命令,大家放下命令,却不走开。
“大家分散开,哪里凉快就到哪里休息。”
大家依旧不动,眼睛望着别处,心却牵挂着那一点儿奶酪渣子。
蚂蚁队长生气了。他登上一块大石板,突然下令:“注意啦,全体都有。稍息!立正!向后——转!齐步——走!”等小蚂蚁们消失在草丛中,他才大叫:“立——定!原地休息!”
这时,奶酪旁边只有蚂蚁队长,他偷个嘴,谁也看不见。他低下头,嗅嗅那点儿奶酪,味道真香!可是,他犹豫了一会儿,终于一跺脚:“注意啦,全体都有。稍息!立正!向后——转!齐步——走!”
小蚂蚁们从四面八方的草丛里走拢来了。当他们重新聚到奶酪旁边时,蚂蚁队长命令年龄最小的一只蚂蚁:“这点儿奶酪渣是刚才弄掉的,丢了可惜,您吃掉它吧!”
大家又干起活来了,劲头比刚才更足,奶酪一会儿就被搬到洞里去了。
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作者辛勤,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12、《一株紫丁香》课文原文与课文朗读
[qq-video vids=w306206zd3v]
踮起脚尖儿,
走进安静的小院,
我们把一株紫丁香,
栽在老师窗前。
老师,老师,
就让它绿色的枝叶,
伸进您的窗口,
夜夜和您做伴。
老师——
绿叶在风里沙沙,
那是我们给您唱歌,
帮您消除一天的疲倦。
老师——
满树盛开的花儿,
那是我们的笑脸,
感谢您时时把我们挂牵。
夜深了,星星困得眨眼,
老师,休息吧,
让花香飘进您的梦里,
那梦啊,准是又香又甜。
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作者滕毓旭,选作课文时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