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掌声》评课稿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发言稿

三年级语文《掌声》评课稿

时间:2022-09-07 17:33:03

三年级语文《掌声》评课稿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发言稿的您有所帮助。

1、三年级语文《掌声》评课稿

  近日我校的历菲菲老师参加了第六届小语年会汇报活动,回来后为传达本次活动的精神,模仿樊老师讲授的《掌声》一课,给我们也上了这一课。在这节课上,我听到了这样几点:第一,在教学中,要真正的教会学生;第二,在教学中,教师要敢舍敢放;第三,真正体会文本,看准人文性与工具性。

  本课的伊始,授课教师这样进行引入。“同学们,你的到过掌声吗?”这样一问,很自然的使学生联系到自己去思考。接下来再问,“在掌声中告诉你什么呢?”引导学生要学会深入的思考问题,而不是关注于事物的表面现象,从而再次问道:“你想用这掌声告诉他什么”,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建立在更加深刻的立场上,然后引入本课的课题《掌声》,这样一来,学生看到课题后就会有了一连串的问题,这个掌声是谁送给谁的呢?这掌声里想告诉她什么呢?等等类似这样的问题。接下来老师又以“英子到底是个怎样的女孩?同学们为什么给她掌声?”这样两个问题贯穿整个课堂。有的同学说“英子是一个忧郁的女孩”,有的说“英子是一个残疾的女孩”,还有的说“英子是一个文静的女孩”“英子是一个勇敢的女孩”“英子是一个自卑的女孩”“英子是一个活泼的女孩?”等等。同学们同意吗?而掌声前和掌声后英子分别是什么样的'?给了我学生自钻探究的的兴趣。而在课堂上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老师在不经意间的评价就把学习方法进行了指导,对学生有一个学习的导向性。其实读文在语文课上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交给学生读书、学习等的方法,使学生有能力去读更多的好文章。

2、三年级语文《孔子拜师》评课稿

  三年级语文《孔子拜师》评课稿

  《孔子拜师》这篇课文讲述了春秋时代,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

  四位老师的教学思路,设计教学的板块形式,各不相同,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与做法,符合自身的教学特点。中年级语文教学重在落实重点词句 ,加强朗读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渗透学法指导,注重习惯养成与语文能力的培养。根据这一教学宗旨,在教学时,几位老师都能紧抓课文的重难点,通过语言文字的朗读理解,感受体会人物的内在品质,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有几点感受评点如下:

  一、情境导入,形式多样。

  孔子是春秋时代人,离我们生活的年代久远,学生感觉很陌生。李**老师以《三字经》中“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一句引入孔子的介绍。能从学生的熟悉的内容入手,关注学生已有知识储备,有效地拉近了读者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学生感觉就像是与熟人相见一样,心中产生一种自然的亲切感,对的学习自然产生浓厚的兴趣。

  翟**老师是以朗读理解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和“温故而知新”而引入认识孔子的环节,设计精巧独特,是学生对孔子的学识、品行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解,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郑**、周**老师能注重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布置学生提前阅读课文后的资料袋,导入新课环节,让学生来介绍孔子,将课堂还给学生,给予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

  二、介绍人物,匠心独具。

  文中主要人物:孔子和老子。古代有学问的人往往都有名和字,甚至号。文中孔子,名丘,字仲尼。老子,字老聃。这样的称呼在文中都有出现。如何让学生分得清,弄明白,几位老师都有不同的设计。

  如,郑素华翟素华两位老师都能灵活运用资料袋,巧妙设计:在学生介绍资料袋内容时相继出示:孔子,名丘,字仲尼。孔子拜的老师是老子,出示:老子,老聃。引导学生读准字音,在阅读文本之前就弄明白人物的.称呼,同时讲解,“子”是古时人们对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的尊称。所以人们称孔丘为孔子,老聃为老子。经过对比和解释,学生一下子理顺了人物关系,提前扫除了阅读障碍。

  三、设计问题引路,指导学习方法

  好的问题能对课文的学习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问题设计不在多,而在于精。

  四位老师能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并以学生的问题引路:1.孔子为何要拜师?2.孔子是怎样拜师的?3.拜师后,孔子又是怎样学的?以问题为整堂课的线索,这样,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引导了方向,整堂课也有了非常清晰的教学思路。

  不仅如此,在教学过程中也能设计不同的问题,帮助学生深入思考。如“从xxx词语,和xx句子中,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孔子?”或“孔子的谦虚好学还体现在哪儿呢?能用文中的词语、句子来说一说吗?”等等。问题设计目的性强,学生始终带着问题进入文本的阅读,随着环节地深入,设计的问题也是层层递进。老师能根据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生成的问题顺学而导,凸显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主体地位。

  四、多形式理解词语,推广解词方法

  由于这篇课文要掌握的词语较多,在教学过程中,李**注重培养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如通过理解重点字理解词语、查字典、联系生活及结合上下文想象故事情景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如带领学生在字典中查找“风雨兼程”的“兼”意思,让学生明白,在语境中难以弄懂的词语,还可以通过查字典的方法来帮助理解。

  学生在课堂上不是单纯地理解了词语的意思,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很多理解词语的方法,相信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孩子们会灵活运用,加深理解。

  对字、词、句的理解,一直提倡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不能脱离语言环境,这也是对学生一种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在对“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词语进行理解时,翟**、周**老师都能让学生展开想象,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再联系课文中描写孔子拜师情景的语句,充分朗读体会。

  翟老师还能设计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想象:孔子拜师路途上是怎样生活的,碰到什么困难,他又是怎么做的。这样学生说出来的不是简单的词语解释,呈现的是一种生活场景。这不仅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更好体会情感,还使学生掌握了一种学习方法。

  周**老师能引导学生利用语句“孔子经过几个月的旅程终于来到洛阳”,想象此时的孔子是怎样的,在感受理解词语的同时感受人物的品质。

  郑**老师在教学生理解“远近闻名”一词上,能做到不留痕迹,水到渠成。先出示“一个孩子在一扇门后面侧耳倾听”的图片,学生形象直观地明白了“闻”在这里是听,听见的意思。再让学生根据构词方式说说“远近闻名”的意思,学生轻易地解决了。接着给“远近闻名”找一个意思相近的词,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同时对固有知识有一个巩固反馈运用的过程。

  总观几节课,各有千秋,各具特色,但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好的课也会存在一点点遗憾与不足。有的课存在时间分配上略显不够合理,前松后紧,有点匆忙。有的课堂教学环节不够巧妙,知识点的呈现有滞后或时机不当的现象。在写字指导、讲评环节都不够充分,缺少师生互动。

  这是我聆听四位老师的教学后产生的几点粗浅感受,请各位老师指正。


3、三年级《掌声》评课稿

  学期快结束了,与汪闻慧老师也接触了不少时日。我知道汪老师一直为上课提前了五分钟而懊恼不已,也知道她为了没能给听课的老师上一堂出色而完美的课在伤心。因为我明白她是一个用心的人,认真的人,对教育工作有着高度责任感的教师;是一个能严格要求自己的年轻人。我在这里想对她说:其实你的努力,我们都看见。一堂诊断课不能说明什么,我只需在失败的基石上找到点什么,相信你一定会成功。我有信心,希望汪老师更应有信心。何况,你上的是一堂并不失败的课。

  (一)优在其中,不能不说。

  1、引题导入相当成功。制造了一种氛围: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一首诗送给你们,如果觉得精彩的话,请用掌声来表示。朗诵结束之后,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带生入情,学前悟情”。多么令人神往的课堂,我想在座的不仅是学生,就连老师们也被你深深地吸引了。

  2、开头与结尾相互呼应。很多时候,我们听青年教师上课,有了精彩的开头,结尾只是泛泛而过。汪老师在课结束之前,又运用了课前自己朗诵的诗歌,让学生再次领悟“掌声”的内涵。螺旋上升,回旋有力,此时的学生们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抒发自身情感。如喷涌的泉水,一触即发。

  3、整堂课对文本的体验,教师巧妙地运用了角色体验,互动。换位思考是新课标所提出的。学生的学习要在情节中体验,在换位思考中他们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表达了自己想表达的情感。

  4、注重细节。尤其是教学“一摇一晃”的时候,更是恰到好处,颇有成效。

  (二)失败是成功的基石,有了他们才有了进步。

  1、可能是新教师的一个惯病,怕学生说错,教师总是在不停引领着,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丢失了。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逐步改进。

  2、教案设计的时候,我认为线索过于复杂。如果选择其中的一条作为主线展开教学,脉络会更加清晰,教学效果会更加出色。

  3、抓到了文本的重点词,但没有更深入地进行教学。感觉是蜻蜓点水。此时最能体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却白白地流失了。

  4、语言训练基本上比较少,还应更好设计设计。

4、三年级语文《拉萨的天空》评课稿

  一、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

  拉萨对于学生来说,一切都显得陌生而遥远。它的天空蓝得如何独特,学生没有真切的感受。因此,一开始老师利用多媒体充分地向学生展示各种拉萨蓝天的图片,在低回的音乐背景下用自己饱含感情的朗读,把学生引领进辽阔、纯净、如仙境般的天地,拉萨的蓝天在学生面前充分展示了自己的魅力。此时老师要孩子们用一个词来形容拉萨的天时,他们异口同声从心中喊出了蓝!。情境的创设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在品味文中描述蓝天的语句时,他们凭借多媒体画面与自己既有的生活经验,在心中涌起了对这美丽的天空的无限遐想,产生了独特而到位的体验。

  二、在平等的对话中感悟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以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维度的思维和情感都在对话中碰撞、交流,最后达到交融的境界。但对话的中心始终必须是学生。因为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我们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在课上老师没有以自己的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是让学生划出文中描写天空蓝的句子,仔仔细细读一读,想想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在这里教师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地去读书,与文本对话。在朗读中直面内容,展开联想,学生不仅吸收了文本内容所负载的信息,而且在对话中实现了文本意义与阅读主体之间的互相交流、双向互动。

  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交流中教师的适时点拨、激励,有效地煽动了学生的情感,学生在与教师对话,生生对话中,不断实践着思维的碰撞,不断形成新的、创造性的`认识。

  教师还采取引读、自读、范读、齐读等手段,以读代讲,以读代悟,以读抒情。

  最后教师再次运用多媒体展示拉萨不一样的天空,让学生在充分领悟了文本语言的基础上,再来感受拉萨天空的美。学生把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创造性地进行了表达,在这种酣畅淋漓的表达中,我们感受到了学生对拉萨的向往和热爱。学生在这样的语文课上享受到了审美的乐趣,也得到了情感的升华、思维的发展。

  正如钟启泉先生所说,对话性沟通超越了传统意义的传递,具有重新建构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当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识为他人的视点所唤醒,这样才会产生新的思想,才会出现与自己完全不同的见解,才会促成新的意义的创造。这样的对话才是真实有效的。

  三、在智慧的评价中提升

  课堂教学评价是一种及时性评价,属于即兴创作,无论是传授文化知识,培养能力技巧,还是启迪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都离不开教师富有激励性的评价语言。评价语要以激励为主,但也不等于说可以盲目鼓励。这位老师的评价语准确而中肯,既具有指导性又具有启发性。如:学生在品读天空蓝得像蓝宝石这一句时,一时难以深入,老师作了这样的评价:你见过蓝宝石吗?蓝宝石是怎样的?学生顿时打开了思路,有的说蓝得像宝石一样深邃、沉静,有的说晶莹剔透,一碧如洗在这老师的评价语就起到了引领和开拓学生思路的作用。

  老师的评价还非常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的指导。如当学生品味蓝天的美情不自禁地背诵起《夜宿山寺》这首诗时,老师说这不正是拉萨的天空带给我们的联想么。这一评价很好地教会学生怎样去品味语言,就是要在朗读的基础上凭借文本展开合理的联想。美妙的联想能补充对文本的理解,甚至能创造文本的意义。

  这位老师的评价让我们看到好的评价不只是一种判断、认可,更是一种引领、开启、拓展,它能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总结感悟,提升学习经验,从而使学生的思想一步步走向成熟。

5、三年级语文下册《菩萨兵》的评课稿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今天听了金老师上的《菩萨兵》一课,我觉得老师很注意到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具体表现在这样几个环节:

  1、从课题《菩萨兵》入手,让学生自己说说文章中菩萨兵指谁?谁称谁为菩萨兵?课文中的怎样说的?找出来读一读来引出新课。在学习到最后,感情朗读文章最后一小节“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啊”来结束全文的教学,从题眼入手,整体切入,然后又回归整体,体现了一个从整体到局部再回到整体的教学思路,同时也给学生一个怎样把握整体,怎样处理局部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2、在处理课文的2——7小节时,金老师又是始终围绕着一个问题展开:朱总司令是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红军战士是怎样做的?抓住一个大问题,然后从具体的句子中引导学生理解、朗读,从而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像红军这样的军队,处处为老百姓着想,是当之无愧的菩萨兵!

  3、在教学朱总司令所说的三段话时,教师还是从整体入手,让学生读读这几段话,看看能体会到什么?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在总司令所说的每句话中,我们都能看出,总司令真是急藏胞所急,想藏胞所想,有着菩萨一样的'心肠。当学习到最后,当理解到藏胞们对红军态度的转变时,老师还可以进而提出问题:藏胞由一开始的又躲又跑到如今称红军为“菩萨兵”,究竟是为什么呢?以这个问题总结全文,这样的问题是否更可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进行探究性学习,从而引导学生再一次在整体上理解课文。

  由此不难看出,在这堂课的设计上,教师始终注意把握文章的整体,从整体入手,逐步深入,在局部段落的教学中,始终扣住菩萨兵这一关键词语,注意到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从而使整堂课的教学显得非常的严谨。

  从三年级开始,新课标提出了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的这种概括能力从何而来?这种能力不来自支离破碎的分析,而是来自于对一篇篇课文的整体把握。一切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策略的确定都应该紧紧地围绕一个中心,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最大程度的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6、小学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三》评课稿

  口语交际,是新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的亮点,它摒弃了原先的课程中说话课的重说的表达轻语言的多向交际的教学薄弱点,强调人与人的沟通与交流,强调交际的交互性。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

  4月7日陈老师所展示的这堂课,正是立足于常态,以一个比较常见的话题“说说我自己”来努力展现口语交际课的一些基本特点。

  接下来,我想从口语交际的基本特点的几个方面,来简单地谈一谈今天陈老师所上的这节课,一家之言,值得商榷的地方还请在线的每一位同行多提宝贵意见。

  一、互动性

  按照口语交际的新理念,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强调的是人与人沟通和交流,只有双方处于互动的状态下,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口语交际。《标准》指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口语交际和过去“听话”、“说话”最大的不同,就是强调听与说双方互动,尤其关注在交际在过程中的应对能力。过去讲“听话”,不强调听后的反馈;讲“讲话”,就只管说,可以准备好再说。现在的口语交际,听的人不是个被动的听众,他随时可能变成主动的说话者;说的人也不能只管自己说,要根据交际场合作即兴讲话;听与说双方都是主动的,双方的角色是随时互换的。可见,口语交际对一个人听的能力,组织内部言语的能力,应变和对答能力要求较高。

  当然,单向的口语表达仍然非常重要,因为基本的表达能力是进行口语交际的基础,也是口语交际能力的一个方面。单独讲几句话都讲不清,是很难进行口语交际的。因此,从本堂课中,我们也看到了陈老师在口语表达上也是很有层次性的,从观察对比两位同学在外貌上的不同,到简单说说自己的特点,再到具体说说自己,用上与特点有关的事例,这过程中,学生单向的.表达一层层地说清楚,说具体。

  因此,单向表达与多向互动交际的融合的训练,在口语交际课中是极其重要的,以实现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群体互动交际的过程中来综合培养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

  一定的情境是学生增强生活体验,激发思维与口语表达的环境条件和动力源,和谐民主的的氛围则是大胆进行口语交流的前提。所以,教学中一定要依据教学内容,尽量模拟社会生活交际实际创设情境,形成良好气氛,让学生在这种情境气氛中产生交流欲望,自由无拘无束地参与。

  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里进行的,口语交际教学也应在生活实际或者符合生活实际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这种交际情境有的是现实的,有的是模拟的。口语交际情境最好是现实的,因为在现实的情境里口语交际更有真实感,显得更自然,在模拟的情境中,始终会感觉是在替别人说话,带有表演性,容易给人说假话的印象。创设交际情境可以凭借教材的提示,但教材的提示是有限的,我们要根据教材的提示,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性地设计交际情境,好的交际情境可以激发起学生参与交际的兴趣,让学生明确交际的任务,明确自己在活动的努力方向。

  二、参与性

  口语交际能力是在口语交际实践中发展的,口语交际教学应做到让每个人都有话可说,每个人都有机会说话。“人人参与”是提高每个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保证,而乐于参与本身就是口语交际的目标之一。“人人参与”包括参与活动、参与倾听、参与表达、参与交流。

  要做到“人人参与”,就必须实行“点面结合”的组织形式。“点”主要起示范、启发、引导作用,“面”则是给每一个同学创造参与机会。要将个别活动、小组活动和全班性活动结合起来。

  三、反馈与指导

  在口语交际教学中,规范语言和发展语言往往存在着矛盾。有的老师重视规范孩子的语言,总在纠正孩子的语病,但是越纠正,孩子越说不好,我们应该把规范语言和发展口头语言结合起来,在发展语言过程中规范语言,在规范语言的过程中发展语言。首先应该让孩子“敢说”,大胆说,放开说,然后才谈得上逐步做到“会说”。我们应该结合具体的口语交际活动,逐步使孩子做到不但说话比较清楚、完整、连贯,而且做到听话能听懂话外之音,说话得体,有礼貌,能和谐地进行人际沟通和交往。

  在口语交际活动中,应该适当安排评议的环节,让孩子在评议过程中体会表达方式,自觉规范自己的语言。孩子在口语交际中如果出现明显的用词或语句问题,老师应引导孩子自己纠正,孩子纠正不了的,老师可以提示。

  “请大家仔细听,这位同学说得怎样?”这是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请大家评一评刚才这位同学的自我介绍。”这是指导学生在听的基础上学会思考、学习给别人提看法;“别着急,吸一口气,再慢慢说”“你讲的很好,能不能说得再响亮些?”这是对学生口语交际信心的激发和口语交际技能的强化训练。

  我想,今天我们的口语交际的这几节课也是我们在口语交际教学上的一次探索,怎样将新课程理念真正地落实到我们日常的口语交际教学中去,为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而努力,我们任重而道远。很多教育专家、著名学校都这样提出,小学阶段,让学生练得一手好字,写得一手好文章,说得一口好普通话,是我们小学阶段的的几个重要目标,我想这一口好普通话,当然不仅仅是普通话标准,而是能说会道,能与人很好地口头交际。因此,就让我们这些在教学一线的老师们一起努力吧!

7、三年级语文《秋天的雨》评课稿

  《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很美的写景散文,指导学生美美地读课文是教学本文的重点。听了罗老师的课,总感觉很轻松,她那亲切的笑容,自然的教态,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总的给我的感觉有以下四点:

  1、读中有悟学中指导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已成为语文课堂上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明理,在读中得法。当学生读着读着,就自然而然点起头,露出笑容来,不用老师多讲,就把课文读得美美的,我们着实感受到“文贵自得,熟读自悟”所带来的喜人效果。在这节课中,罗老师正是把读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感悟课文的语言美、情感美、景色美。而随机地进行点拨与指导,让学生顿有云开见月明的感情,如这一句:“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老师用柔美深情的.语调读,学生一下子就明白像这样的句子该怎样读,同时也理解了它的意思:秋天是在我们不知不觉中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的。

  2、民主平等营造和谐氛围

  课堂教学中体现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课堂上没有喝斥、没有讥讽、没有批评,有的只是老师那始终带着微笑的脸,以及鼓励、赞赏、期待的眼神。学生因为有了信心,有了勇气而变得想说,敢说、愿说。“你读得真好,小朋友们都想来试一试,老师也想来读一读”。一句话,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的距离。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能表现得最活跃。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能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如一学生把“扇哪扇哪”的“扇”音节读错了,老师范读了一遍,马上说:“我相信你会读的,再读一遍”一句鼓励的话语,消除了学生的紧张心理,如此一来,学生不会因为怕出错而产生畏缩,影响今后课堂上的表现了。

  3、重视语言积累运用

  丰富语言积累和运用,成为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在语文学习中,积累语言,熟读成诵,这是一种积累方式;品读好词佳句也是一种积累形式。如“红红的枫叶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等句子,学生细细地品读着,仿佛感觉真的很凉爽。罗老师在注意语言积累的同时,也注意了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好词佳句,比如:引导学生用一个词来概括颜色多种多样的菊花,学生说了很多:五颜六色五光十色色彩斑斓……。讲到秋天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学生说道: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4、图文结合注重语言训练

  在阅读教学法中,突出语言文字训练是很必要的。罗老师不仅注意让学生反复读书,还重视培养学生有条理的说话能力。例如:在导入课文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搜集秋天景色的图片,在每段课文出示前,老师首先出示相关的图片,让学生看图说说看到了什么,然后再让学生看看课文是怎样写的,读读课文上的句子,体会意思,这样的说话训练不仅巩固课文中所学的知识,而且通过语言文字的运用,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8、三年级语文《掌声》评课稿

  近日我校的历菲菲老师参加了第六届小语年会汇报活动,回来后为传达本次活动的精神,模仿樊老师讲授的《掌声》一课,给我们也上了这一课。在这节课上,我听到了这样几点:第一,在教学中,要真正的教会学生;第二,在教学中,教师要敢舍敢放;第三,真正体会文本,看准人文性与工具性。

  本课的伊始,授课教师这样进行引入。“同学们,你的到过掌声吗?”这样一问,很自然的使学生联系到自己去思考。接下来再问,“在掌声中告诉你什么呢?”引导学生要学会深入的思考问题,而不是关注于事物的表面现象,从而再次问道:“你想用这掌声告诉他什么”,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建立在更加深刻的立场上,然后引入本课的课题《掌声》,这样一来,学生看到课题后就会有了一连串的问题,这个掌声是谁送给谁的呢?这掌声里想告诉她什么呢?等等类似这样的问题。接下来老师又以“英子到底是个怎样的女孩?同学们为什么给她掌声?”这样两个问题贯穿整个课堂。有的同学说“英子是一个忧郁的女孩”,有的说“英子是一个残疾的女孩”,还有的说“英子是一个文静的女孩”“英子是一个勇敢的女孩”“英子是一个自卑的女孩”“英子是一个活泼的女孩?”等等。同学们同意吗?而掌声前和掌声后英子分别是什么样的'?给了我学生自钻探究的的兴趣。而在课堂上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老师在不经意间的评价就把学习方法进行了指导,对学生有一个学习的导向性。其实读文在语文课上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交给学生读书、学习等的方法,使学生有能力去读更多的好文章。

9、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评课稿

  今天在二小听了平邑陈淑娟老师讲的三年级下册第二十九课《古诗两首》,使我受益匪浅。在这一堂课中陈老师借助神话故事学古诗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古诗的大意。学生在这一节课中能根据教师的适时引导和唯美的精美课件,在这种情景的感染下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古诗的大意。

  在这堂课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学习这两首古诗的时候,她每一首古诗都链接两首古诗,比如《乞巧》这一首古诗,先让学生读古诗,并且区别“宵和霄”的意思及用法。然后让学生猜一下其中蕴含什么童话故事,然后教师讲故事。讲完故事教师问他们相聚时心情如何?他们多久才能见一次?应该用怎样的心情读?在这里穿插《迢迢牵牛星》《秋夕》读古诗后,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织女?人们在这一天都在干什么?然后穿插读诗句,在这里穿插《乞巧歌》,通过让学生朗读,然后问学生在乞巧节里,你会乞什么?让学生回答。学习完这三首古诗后总结这三首诗,它们有什么特点?然后让学生利用本首诗的学习方法学习另一首古诗《嫦娥》,然后链接古诗《古朗月行》、《把酒问月》等古诗。然后连接主题丛书,选择自己喜欢的诗歌,画出含有神话故事的诗句,并借助学习单中的故事链接,边读边想象画面完成学习单。这种学习方法使我受益匪浅。

  在本节课中陈老师利用神话故事学古诗,并借助古诗和故事想象画面的方法,值得我去学习,去探究。

10、三年级语文《石榴》的评课稿

  前几天,我在新华小学聆听了葛老师的《石榴》一课,这篇课文以季节的变化,按照石榴的生长过程——抽枝、长叶、开花、结果来描写,用词、用句非常生动,特别是多处采用拟人句,使得无论是石榴花,还是果实,都显得可爱无比。葛老师的课堂教学也如同这篇课文一样,可圈可点之处颇多。

  首先,主问指向主目标,设置合理,并且整节课围绕主问来进行。教师提出的主问题是:请用心品读课文第2、3自然段,边读边画出你觉得特别生动形象的词句,读一读,并说说理由。我认为这一课堂主问题设计有一定深度,可以使学生整堂课都积极参与,充分活动。然后教师能够抓住重点词语,逐字逐句解析。如描写石榴花开得多、盛,教师先引导学生找出有关词语进行品味:“一朵朵”、“密”、“盛”、这些词句形象地写出了石榴花的美丽动人,生气盎然。接着指导学生进行赏读,进一步感受石榴花的动人。描写石榴果实的样子、颜色、味道。图片展示石榴的样子,自己当一回石榴娃娃包告喜讯,抓住了“裂开了嘴”“笑破了肚皮”“扒开”“张望”等关键词,让学生在读中体会。“红白相间”、“晶莹透亮”、“玛瑙般”等词语描写出了石榴子儿的样子和色彩美;用“酸溜溜”、“甜津津”写出了石榴的味道。教师采用多种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这些优美的词语,让学生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最后,在“我会写”这一活动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作者是抓住了石榴的'哪些方面来写的,学生知道了写一种水果,可以写它的样子、颜色、味道等方面。接着引导学生观察,自己带来的水果,通过看、摸、闻、尝等方法,让学生经历了一个观察、体验、表达的过程,再仿写,降低了坡度,学生会更加喜爱语文,喜爱写作。

  葛老师的课带给我感受不止如此,这是一节真正、真实的课堂!

幼儿园发言稿推荐 新生开学典礼新闻稿 秋季小学开学典礼新闻稿 初一开学典礼新闻稿 中学开学典礼新闻稿 大学迎新活动新闻稿 运动会通讯稿 大学开学典礼主持稿 捐赠仪式学生代表感谢稿 最新中秋晚会主持词串讲词稿 幼儿园中秋节发言稿 校园春节防疫健康教育工作讲话稿 爱国诗歌朗诵稿 歌颂祖国诗歌朗诵稿 开学典礼的详细过程 服装公司年会主持稿 各类晚会通讯稿的参考 国庆节晚会主持稿串词 秋季运动会广播稿

最新发言稿 三年级语文《掌声》评课稿 《夏洛的网》的评课稿 小学年级语文下册《画风》评课稿 一年级美术上册《我心中的太阳》评课稿 《木瓜恰恰恰》评课稿 《半包围结构左上包围》评课稿 《画家和牧童》评课稿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用百分数解决问题》评课稿 四年级数学下册《行程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评课稿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折线统计图》评课稿

相关信息 语文老师学期工作计划 三年级语文下册《蜜蜂》教学内容预习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习作教学设计 三年级观察作文怎么写? 三年级班主任最新工作总结范文参考 三年级下册课本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语文教学中的教育公平案例(教学案例) 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我的植物朋友》导写范文 三年级语文《掌声》评课稿 语文课内辅导整改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