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年级上册课文3不懂就要问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课文3不懂就要问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汉字,掌握3个多音字,积累有新鲜感的词句。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意,和同学交流对这件事的看法。
3.懂得不懂就要问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态度,养成不懂就要问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认识11个汉字,掌握3个多音字,积累有新鲜感的词句。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意,和同学交流对这件事的看法。
教学难点:
懂得不懂就要问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态度,养成不懂就要问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你在学习中有没有遇到过不懂的问题?当你遇到不明白的问题的时候都是怎么处理的?
学生自由表达。
预设:问家长、问老师、小组讨论、上网学习、查字典等。
所以我们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要:问。
板书课题:不懂就要问
2.同学们的学习途径可真多,我想这也正是同学们学习优秀的原因。
可是在很久以前,那时候的小朋友却没有我们这么好的条件。今天老师带领大家认识一个人,看看他是怎样学习的。
课件出示:走近人物孙中山
常识提示:孙中山,广东香山人,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1905年在日本东京组成中国同盟会,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学说,1911年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刚才在听读课文时,你画出了多少有新鲜感的词语,跟本小组同学交流一下吧!
2.自由读课文,画出有新鲜感的词语或句子,和同桌交流。
3.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生字认读,读准字音
1.课文中有很多生字,有些还比较难,不知道在朗读的过程中你都认识了吗?谁可以带大家领读一下?
2.出示生字指名领读。
3.去掉拼音,小组同学进行你指我认的活动。
4.重点认读段、练、戒、厉、楚等生字。
6.开火车读准字音,也可以开火车组词。
7.认读多音字:挨、背、圈
四、读文见义
导学:读了课文,你知道以前的私塾是怎样上课的吗?看看课本上是怎么说的。
1.出示课文第一段内容,学生自读。
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
简单介绍:私塾。(你喜欢这种学习方式吗?读出你的情感来。)
2.仔细读2~9自然段:说说孙中山小时候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学生交流)
(1)面对这种糊里糊涂的情况,孙中山是怎么想的?
表达了孙中山什么样的学习精神?
(2)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孙中山并不知道先生会怎样责罚他,但他还是问了。说明他是个有勇气、学习认真的孩子。)
3.对于孙中山的做法,同学们是怎么看的?大家有什么反应?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小组讨论:
同学们为什么吓呆了?向老师问问题很可怕吗?同学们到底在怕什么?
4.听到孙中山的问题,先生是怎样做的呢?
出示: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
朗读句子,重点读好动词和语言描写。必要时请几个同学演一演。想象一下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不会背,结果会怎样?
学生大胆发言。
5.最后的结果怎样?孙中山挨打了吗?
预设:先生讲得很详细,大家听得很认真。
思考:孙中山没有挨打的原因是什么?
预设:因为孙中山学习勤奋,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任务。
6.既然大家都想知道,为什么老师一开始不讲呢?找出相应的句子。
我原想,书中的道理,你们长大了自然会知道的。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
7.同学们都不敢问,只有孙中山去问,这反映了孙中山怎样的学习态度?
读一读相关的句子,尤其读好最后一段孙中山的名言: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概括这段话的内容,并想一想这段话与题目的关系照应题目,点明中心。
五、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讲述了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学习时,发现不懂的问题勇敢向先生请教的故事,赞扬了孙中山善于思考、敢于提问的学习态度和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
六、拓展延伸
颜真卿的《劝学》
七、课后作业
1.积累有关质疑的名言警句。
2.收集有关勤学好问的故事。
八、板书设计
3.不懂就要问
只读不讲
孙中山大胆提问
不懂就要问
先生讲 学生听
2、一年级上册课文14小蜗牛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年级上册课文14小蜗牛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与反思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第一学段的学生要学会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小蜗牛》是一篇童趣盎然的科普童话。故事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目的是让学生借助图画或其他手段自主识字、看图学文。所以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分角色朗读及小组互助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和阅读,在反复观察、朗读、识记、想象中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歌曲《蜗牛与黄鹂鸟》MV;制作蜗牛图片、生字词卡片,以及小蜗牛和蜗牛妈妈的头饰;查找资料了解四季特点,搜集描写四季的古诗词。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拼读生字,自主朗读课文;了解四季的特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1.导入:播放歌曲《蜗牛与黄鹂鸟》MV,请同学们听一听这首歌的歌词写的是哪两种小动物。你们见过蜗牛吗?你们觉得这首歌中唱的小蜗牛有什么特点?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小蜗牛的故事。(板书:小蜗牛)
2.学生齐读课文题目。(出示蜗牛图片)
3.过渡:这篇课文讲的是小蜗牛的什么故事呢?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用歌曲和图片导入新课,形象直观,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以这篇课文讲的是小蜗牛的什么故事呢为引子,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整体感知,扫清障碍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字音和停顿。
2.学生自由读课文,同桌互助认读生字。
3.检查识字情况。
(1)课件出示带拼音的词语:
zh zi hi zi wn qun bin hu
住 在 孩 子 完 全 变 回
fā y hǎo jiǔ wō ni wn bɑ p yɑ p
发 芽 好 久 蜗 牛 玩 吧 爬 呀 爬
(2)指名开火车认读,师生正音,注意下列生字的发音:子是平舌音,在孩子一词中读轻声;住是翘舌音;吧是轻声。
(3)教师及时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4.学习新部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到王字作偏旁时,最后一笔长横变成提。 图片 图片要写得窄些。
5.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再一次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争取把字音读得更准确,句子读得更通顺,同时标出课文的自然段序号。
(2)学生大声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3)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4)师生以五不要求(不错读、不添读、不漏读、不回读、不破读)评议学生的朗读情况。
(5)引导学生想一想,这篇课文是通过什么形式来向我们讲述这个小故事的?(小蜗牛和妈妈之间的对话)
6.学写对字。
(1)观察对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一说对的结构。
(2)教师范写,强调又变成部首时第二笔是点,不是捺,右边的寸起笔要比图片低一点,最后一笔点写在田字格的十字交叉点上。
(3)学生先描红,再动笔写一个。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本课的生字新词比较多,而且课文没有全文注音,这对于学生学习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从范读开始,教师就提出注意字音的要求,并在下面的自由读中安排同桌互相帮助,使学生能自主识字,并学会向他人请教。
三、图文结合,感悟提升
1.小蜗牛和妈妈一共进行了几次对话?你是怎么找到的?在交流中,引导学生认识冒号、引号,并简单了解它们的用法。
2.指名朗读第2、3自然段,教师相机正音。
3.第一次对话讲述的是什么时候?蜗牛妈妈让小蜗牛去哪儿?做什么?
(1)指名读第2自然段。
(2)交流、汇报教师提出的问题。
4.学写妈字。图片 朗读中指导书写,要做好读与写的衔接。
(1)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这个字。
(2)观察妈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教师范写,强调女字作偏旁时最后一笔变成提,书写时要瘦一些。
(4)学生先描红,再动笔写一个。
5.从第2自然段中,你还知道了什么?(春天来了,小树发芽了。)你知道春天还有哪些特点吗?(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小草从地下钻出来了;小河里的冰融化了)
6.图文结合,指导朗读。
(1)看第一幅图,观察小蜗牛和蜗牛妈妈在一起时的样子,想象一下,这对母子的感情怎么样?(很好)蜗牛妈妈会对小蜗牛说什么呢?
(2)学生自由练读。
(3)指名朗读,注意声音要轻柔,语速可以稍慢,读出蜗牛妈妈对小蜗牛的疼爱。
(4)小蜗牛看到蜗牛妈妈说的景象了吗?(没有)为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5)指导读第3自然段第一句话。(爬呀,爬呀和好久要重读,而且语速要慢。)
(6)出示第二幅图,说一说小蜗牛看到的草莓什么样。(又大又红)
(7)指导朗读第3自然段小蜗牛的话,要读出小蜗牛的天真无邪。
(8)同桌分角色朗读小蜗牛和蜗牛妈妈的第一次对话,并评出最优秀的同学到前面戴头饰表演。
7.小结:小蜗牛在春天出发,爬了好久才回到家,告诉妈妈它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又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本环节充分引导学生展开联想。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读出不同的语气,帮助学生理解蜗牛妈妈对小蜗牛的疼爱及小蜗牛的天真烂漫。做到以读促讲、以读代讲,在朗读中加深理解。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认读生字新词。指名读、齐读。
2.学生看图复述小蜗牛和蜗牛妈妈的第一次对话。
3.小蜗牛看到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呢?让我们快到课文中去找找吧!
设计意图:通过认读生字卡片,并利用图画复述课文,帮助学生巩固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接着提出新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自主学习,感受特点
1.自然过渡,学习第二次对话。
(1)过渡:谁知道小蜗牛接着看到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请同学们读一读小蜗牛和蜗牛妈妈的第二次对话。你是从哪句话知道是夏天的?用横线画出来。
(2)出示第二次对话内容,引导学生读文识字。
①这部分是谁说的?指导学生用妈妈对孩子说话的语气来读一读。强调哦读四声。
②理解已经一词,用已经说一句话。
(3)从蜗牛妈妈的这句话中你还知道了什么?(蜗牛妈妈让小蜗牛快去摘几颗草莓。)
(4)小组交流:小蜗牛摘到草莓了吗?为什么?它又看到了什么?(小蜗牛没摘到草莓,因为草莓没有了,它看到树叶全变黄了,地上长着蘑菇。)
(5)全班交流。
(6)指导朗读第二次对话。注意读出小蜗牛和蜗牛妈妈的不同语气。
①自由练读。
②指名朗读。
③分角色朗读。 注意第3、5、7自然段结构相同哟!
2.自主学习第三次对话。图片
(1)过渡:蜗牛妈妈让小蜗牛去摘草莓,可它没摘到,这是为什么呢?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自学第三次对话。
(2)出示自学提示:
①小蜗牛和蜗牛妈妈的这次对话与前两次有什么不同?
②用横线画出说明了蜗牛妈妈让小蜗牛去做什么的句子。
③用波浪线画出小蜗牛说的话,多读几遍,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④从最后一个自然段中你读懂了什么?
(3)小组之间交流,教师巡视。
(4)指名交流。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了由扶到放的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独立感受文本内容,并逐步学会自学,此时,教师已成为探究活动中的促进者,始终给学生以层层推进、引人入胜之感,让学生有不断探索、追求真知的动力。
三、角色朗读,情境再现
1.三个人一组合作分角色练读。提示学生注意角色分配(一人旁白、一人饰演小蜗牛、一人饰演蜗牛妈妈)。
2.指名分角色朗读。
3.评选出最佳选手。
设计意图:轻松、有趣的分角色朗读会让学习变得情趣盎然、生动活泼。本环节的设计意在通过分角色朗读,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感受小蜗牛和蜗牛妈妈的心理活动。
四、仿照课文,练习对话
1.过渡:同学们,这篇课文通过小蜗牛和蜗牛妈妈的三次对话,向我们介绍了小树林一年四季的不同景色,你能用对话的方式来介绍一下你眼中的四季吗?
2.小黑板出示:
________对________说:________。已经是春天了!
________对________说:________。已经是夏天了!
________对________说:________。已经是秋天了!
________对________说:________。已经是冬天了!
3.学生小组讨论,教师相机指导。
4.指名说一说,师生评议。图片 可图文结合,读文总结。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本环节通过让学生模仿课文对话练习说自己眼中的四季,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对话。
五、指导书写,展示评议
1.出示全、回两个字。
2.尝试给生字组词。
3.观察字的结构,引导学生说说书写注意点及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4.教师范写,强调:
全字的图片要盖住下面的王,王的第一横落在横中线上。回的竖向笔画都要微微往里斜,横向笔画之间和竖向笔画之间的间距要均匀。
5.学生独立书写,同桌互评,互相借鉴,教师巡视指导。
6.学生书上描红,观察自己的书写与书中的不同之处。
7.学生再写,班级展示。
8.反馈交流,展示评议,评选小小书法家。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低年级学生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本节课的写字教学,由观察到动笔,重点强调了字的间架结构,并通过评选激发学生写字的热情,为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打好基础。
板书设计
小蜗牛
小树发芽 许多草莓 有蘑菇,树叶全黄了 雪,树叶全掉了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本节课我本着这一原则,在教学中把歌曲、图画及角色朗读有效地融入其中,使学生在欢快的音乐、美丽的图画和丰富的想象中学习知识,了解大自然,让语文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提高了学习效率。
不足之处是由于时间安排不太恰当,模仿练习对话环节显得仓促,学生说得不充分。
3、一年级上册课文13乌鸦喝水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一年级上册课文13乌鸦喝水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由此可见,问对于学生来说何等重要。大语文观,倡导问题教学。本课基于这一理念尝试从:学有所惑,学有所获,学有所豁,三个层面解读文本,让学生把握小乌鸦 想喝水喝不着想办法喝着水这个脉络,并最终学以致用,能够自己创作故事。
【教学目标】
1.学会课本的生字词,读通课文。
2.理解重难点词语,会用渐渐许多等词语说话
3.明白遇到困难应认真思考,想办法解决的道理,并学以致 用。
【教学过程】
一、学有所惑机灵小不懂
1.读课题,提问题
2.互讨论,解难题
3.齐挑战, 大任务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让学生提问,并自主解答,再到完成教师精心设计任务卡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读通课文,让语文课堂变成一个放飞思维、张扬自我、展示能力的乐学天堂。】
二、学有所获语文小博士
(一)读之获
1.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2.再读课文,掌握疑问语气
乌鸦喝不着,怎么办呢?
3.再次深读,探寻办法
通过再次深读,我引导孩子慢慢了解乌鸦想办法的过程。
(二)做之获
我拿出准备好的石子瓶子等道具,让他们模仿小乌鸦亲手操作一下,体会水渐渐升高的样子。与学生一起操作之后,乌鸦喝水的整个过程形象的展现在了他们面前,亲眼看一看比动嘴读一读更能让学生记忆深刻。 我再相机指导孩子
用渐渐说话
花渐渐
雨渐渐
我们渐渐
完成对课本语言点的训练。
【设计意图: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尚小,教师要有意识的创设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再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感悟,加深理解。】
三、学有所豁最强大脑挑战赛
让学生亲自操作完之后,我顺势突破教学难点同学们,小乌鸦厉害吧,自己想办法喝到了瓶里的水。
1.帮乌鸦 想办法
2.理清文脉 创作故事
起因乌鸦口渴了
经过想办法扔石子
结果喝到水了
看图创编鼠小弟的故事
起因
经过
结果
小结升华:启发学生当父母不在身边的时候,我们也会遇到很多困难,这时我们不能坐以待毙,而应该主动出击,认真思考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王国维先生在《人家词话》里说读书的第三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经过学有所惑、学有所获两个大环节之后,孩子将前面的语言积累致以所用,促使学生开动脑筋丰富语言表达,让学生获得极大成就感的同时,切实地提升一年级学生的语文素养】
4、二年级上册课文6一封信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二年级上册课文6一封信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一封信》记叙了主人公露西想念在国外工作的爸爸,给爸爸写信的故事,字里行间透露着真挚、温暖的亲情。文中的露西前后写了两封信,不同的表达方式产生了不同的心情体验。因此,本课教学设计,我以露西前后写的两封信,你更喜欢哪一封为主导问题,引导学生去读书,读懂内容,读出情感。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字卡、词卡,露西的两封信。
学生准备:读课文三遍,字卡、词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直入主题
1.导入:如果你的爸爸去远方工作了,你想他的时候会怎么与他取得联系呢?(打电话或者发微信)那么,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除了这些方式之外,还可以通过写信的方式来取得联系。(板书题目,齐读题目)
2.认读封字,明确一封是数量词,封字还可以组词为封住密封等。
3.过渡:这篇课文中的信是谁写给谁的呢?让我们一起走入课文看看吧!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入手,让学生明白语文来源于生活,更要应用于生活,同时也通过谈话激趣导学,为学习下文做铺垫。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听清字音,听清停顿。
2.教师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努力把课文读通顺。
(2)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生字圈画出来,难读的多读几遍。
(3)再读课文,说说露西给爸爸写了几封信。
3.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圈画生字,用____画出露西第一次写的信的内容,再用 画出露西第二次写的信的内容。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应该逐步培养学生对生字新词的自学能力,因此,教师在明确任务后,让学生自主读文,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语文活动中,读准字音,认准字形,读通句子,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对比体会,合作识字
1.指生回答:露西给爸爸写了几封信?
2.(1)引导学生读课文的第1~3自然段的内容。
(2)指名认读生字,教师纠正字音。
①读准削肩冷鲜的读音。
②指导学习多音字朝重结。能根据不同的读音组词语。如重在本课读chnɡ,另一个读音是zhnɡ,可组词为重量。
(3)小组合作,交流识记削刮胡修冷重的方法。
(4)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①动作识字削、刮。做一做削、刮的动作,想一想生活中和削、刮有关的词语:削皮、削铅笔,刮风、刮胡子等。
②字谜识字胡。古时明月今相见。
③生活识字修。引导学生思考在哪里见过这个字。(修理部)课件出示修理部的牌匾,仔细观察这个字,在书写时不要忘了中间的竖,学生书空练习。
④形声字识字冷。冫,表义;令,表音。组词:冷清、冷气。
⑤对比识字重与量字形相近,对比记忆。
(5)课件出示第一封信。
亲爱的爸爸:
你不在,我们很不开心。以前每天早上你一边刮胡子,一边逗我玩。还有,家里的台灯坏了,我们修不好。从早到晚,家里总是很冷清。
指生读,师生评价,然后生齐读第一封信。
3.露西的第二封信都写了些什么呢?指生回答,课件出示露西写的第二封信。
亲爱的爸爸:
我们过得挺好。太阳闪闪发光。阳光下,我们的希比希又蹦又跳。请爸爸告诉我们,螺丝刀放在哪儿了。这样,我们就能自己修台灯了。还有,下个星期天我们去看电影。
爸爸,我们天天想你。
(1)引导学生朗读并体会。
指导学生将第二封信和第一封信对比一下,确定第二封信应该用高兴、幸福的语气去读。
(2)巩固识字,集体交流, 师适时补充:
①指导学生学习期字可以用生活识字法,如:一个星期共有七天,从星期一到星期日。另外,期与胡字形相似,两个字的偏旁相同,古和其分别代表着两个字不同的读音,虽然偏旁相同,但意思不一样,胡中的月字旁指肉,而期中的月字旁则表示规定的时间或一段时间。
②指导学习鲜。图片 鲜字由鱼、羊两字组成,最早表示鱼名,泛指活鱼, 后来引申为新鲜、美味的意思。
(3)指生读第二封信,师生评价。
①课件在第二封信结尾和鲜花的位置出示词语结尾和一大束鲜花,指名朗读词语。并利用课件放大结束和鲜,指名反复认读,并交流识字方法。
②字谜识字:束口字藏在木中间。
4.小结过渡:同学们可真了不起,在这两封信中认识了这么多的生字朋友,还能把这两封信读得既通顺又流利,把掌声送给自己吧!下面会写字中的朋友也着急跟大家见面了,让我们一起去跟它们打个招呼吧!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创设语境,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本环节,将本课的重点字集中在露西给爸爸的信中,不仅给汉字提供了反复出现的平台,更激发了学生识字的兴趣。
四、观察示范,指导书写
1.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请学生认真观察生字的结构。
2.上下结构的字:今、支、笔。
左右结构的字:封、信、珠、灯、影。
全包围结构的字:圆。
独体字:电。
3.教师指导书写,重点指导。
今、支中都有捺,要写得舒展。
笔和电最后一笔都是竖弯钩,要注意强调这个笔画:竖要靠近竖中线,转弯要圆润,下面的部分要平,钩朝上。
4.学生描红,练写生字。
5.展示生字,师生评议。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一学段要关注学生写好基本笔画和基本字,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所以在写字指导上要从细微的笔画、结构入手,提高学生的书写质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五、拓展延伸,巩固练习
1.把本课的生字读给家长听,口头组词,如果能将生字放入句子中读一读就更棒了。
2.将《一封信》读给家长听。
设计意图:适当巩固有利于帮助孩子们加深印象,而与家长的合作,既复习了课堂所学,又可以增进亲子间的感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字词,导入新课
1.复习:课件出示生字、词语,学生开火车读字,男女生读词。
2.导入:本文的主人公露西给爸爸写了几封信?信里都说了些什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6课《一封信》,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开火车读、男女生赛读等形式复习巩固生字、词语。同时,回顾课文内容,帮助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境。
二、合作探究,品味语言
1.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回顾课文内容。
2.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课文第3~14自然段,找出露西给爸爸写的两封信。
(2)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想一想:这两封信有哪些不同?
3.学生自主学习,全班交流。
4.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用课件出示两封信的内容。
5.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1)第一封信里,露西说爸爸不在,我们很不开心。(板书:不开心)第二封信里,露西说我们过得挺好。(板书:很高兴)
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转变?
(2)第一封信里,露西说爸爸不在家,不能逗她玩,没有意思。第二封信里,露西说她要和妈妈去看电影。
(3)第一封信里,露西说家里的台灯坏了,修不好,很心烦。第二封信里,她问爸爸螺丝刀放在哪儿,她和妈妈要自己修理台灯。
(4)第一封信里,露西说家里很冷清。(板书:冷清)第二封信里,露西写希比希又蹦又跳,家里很热闹。(板书:热闹)
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家里总是很冷清说明了爸爸在露西心里真的很重要。
(5)第二封信里,露西不仅写家里一切都很好,还写了她和妈妈很想爸爸。
6.小结并指导朗读。要从两封信中体会到露西的心情和想法的变化。第一封信里处处都是不开心,第二封信里字字洋溢着快乐的情感。
7.引导学生再次观察这两封信,说说还有什么发现。(第二封信的结尾,露西还画了一大束鲜花。)
8.为什么露西的信前后会出现这么大的差异呢?(最主要的原因:第二封信是在妈妈的引导下完成的,妈妈的一句我们过得挺好一下子就让露西开始想开心的事情了,在这样的心态下,露西的第二封信才会充满快乐的气息。)
设计意图:文中只提到了露西前后写的两封信的相关内容,没有以信的形式出现。此环节设计,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形象直观的信件再现了露西不同的心情,也为识字提供了具体语境。
三、讨论交流,深化主题
1.讨论交流:比较露西前后写的两封信,你更喜欢哪一封?为什么?(我更喜欢第二封信,因为这封信是露西带着快乐的心情写的,爸爸读了信会高兴,不用惦记家人了。)
2.思考交流:爸爸妈妈不在身边的时候,我们总会感到孤独,也会遇到一些困难,这时候我们应该怎样做呢?(保持快乐的心情,想办法解决困难,不让爸爸妈妈操心。)
设计意图: 乐观地对待生活,这是一个生活道理。只有将这样深刻的道理融进具体的问题、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学生才会有所领悟。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请你像露西一样给亲人写一封信,告诉他们,你最近的生活很快乐。
设计意图:以实践活动诱发学生乐观生活的情感,使文章的主题得以深化、延伸。
5、二年级上册课文5玲玲的画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与反思
二年级上册课文5玲玲的画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
《玲玲的画》是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以儿童生活为主题。本篇课文是以儿童的视角来表现儿童的生活,是一篇读后让人颇受启发的小故事。通过一幅参加评奖的画:《我家的一角》,主人公玲玲先后经历了得意-伤心-满意的心路历程,篇幅虽短,却一波三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玲玲的情绪变化,用上得意、伤心、满意三个关键词讲讲这个故事,从而达到借助词句,尝试讲述课文内容的单元目标。课文采用对话的形式推进故事发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读好人物之间的对话,结合生活实际畅谈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进而理解关键语句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二、教学目标
1、通过集中识字和随文识字相结合的方法,认识玲、详等15个生字,正确书写幅脏。
2、通过自由读,同桌读等多种方式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用上得意、伤心、满意三个关键词讲述故事。
3、逐步养成带问题边读边思考的阅读习惯,能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三、教学重、难点
能用得意、伤心、满意三个关键词讲述故事;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四、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课题
1、看,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位可爱的小伙伴(出示头像),她的名字叫玲玲,看她笑眯眯的多可爱啊!来,我们一起喊出她的名字吧。你是怎么记住玲这个生字的?(交流玲的识字方法)
2、玲玲是个聪明的小姑娘,画得一手好画,今天我们就来学《玲玲的画》。(板书课题)
3、画:是这节课要求写的生字,在书写的时候请注意:横在上半格,要写短,田字稍小在中间,横在横中线,竖在竖中线,下半部分要写宽,包住田。
(二)通读理课文
1.玲玲的画中还藏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呢!咱们去看看吧。请打开课本,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且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巡视,表扬学生的读书姿势)
2.同学们课文读的这么棒,老师就奖励大家欣赏玲玲的画。(课件出示)玲玲画了什么?
3.回答正确,玲玲画得是《我家的一角》。这幅画可是要去参加比赛的,所以玲玲画得非常认真,画了好长时间才完成呢!看到自己的作品,玲玲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快去读读吧!(出示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
(2)现在你知道玲玲的心情了吗?指名读。板书:得意
(3)从哪个词看出玲玲对自己的画很得意,快用圆圈圈出它。(端详)端详,详在这里发轻声,那端详是怎么样的看?
(4)请你来演一演?(你们看,她把画认真仔细地看了又看,这就是端详。)
(5)谁能读好这句话?
(6)看他读得多认真呀!我们一起学着他的样子读一读吧。
(三)品读破难点
1.正当玲玲端详自己画的时候,意外发生了!(出示图画)学生观察
快看,玲玲的这幅画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1)故事中又是怎么说的?赶快到文中找找答案吧。(出示第四自然段)
(2)自己读读这段话,这么好的画弄脏了,这时玲玲的心情又会怎样呢?指名回答(板书:伤心)
(3)指名读。问:玲玲你为什么那么伤心啊?(出示:我的画弄脏了,另画一张也来不及了)孩子你呢?你呢?
师:别哭,孩子,在这儿画点什么,不是很好吗?听了爸爸的话,玲玲是怎么做的?(出示第八自然段)
2.自由读。谁来说说玲玲是怎么做的?生回答。
(1)出示图,看,这就是玲玲修改后的画,你觉得怎样?这只小花狗真是可爱呀!谁来读读这个句子。
(2)指名读,是呀,一点小小的改动,使这幅作品更好了,更容易得奖了,所以玲玲满意地笑了。(板书:满意)让我们再来读读文中的句子吧!(出示小花狗的句子)
(4) 玲玲真高兴啊!原本已经弄脏的一幅画,动动脑筋就比之前更美了,而且还充满了生机。此时,你又想对玲玲说些什么?
是啊,你读懂了爸爸的心!出示句子: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老师就请你读读爸爸的这句话吧。
(5)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情?有了这样的生活体验,我们就更容易理解爸爸的这句话了,再来读。
(6)随文识字:糟
(7)同学们,我们不但认识了生字糟,还从这件糟糕的事情中明白了一个道理:(出示句子: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在生活中,如果我们再遇到类似事情也要动动脑筋去解决它。
(8)现在我们再来重温一下这个故事,同桌之间互相讲一讲。出示图画(用上得意、伤心、满意)现在谁能看着图画,用上这三个词语把故事给大家讲一讲。
规范写生字
1、玲玲是个聪明的小姑娘,不仅画得一手好画,还写得一手好字(出示:幅、评、奖、催、啪、脏、报、另、及、懒、并、肯)你认识它们吗?(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学写:幅、脏
通过写字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观察出这两个字的相同之处(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右一样高)
(1)幅字的书写
掌握笔顺。(右下田字扁又宽)
(2)脏字的书写
掌握笔顺。(第一笔和第七笔都是竖撇)
(3)教师范写,学生练习
(4)书写评价,二次练写
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今天留给大家一个小任务,回家后把这个小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6、二年级上册课文3植物妈妈有办法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与反思
二年级上册课文3植物妈妈有办法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与反思
1、教材简析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二年级上册的课文,这是一首充满儿童情趣、富有韵律感的诗歌。全诗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把自然知识蕴含其中,语言朗朗上口、内容浅显易懂,是优秀的科普作品。课文共有五个小节,分别介绍了蒲公英、苍耳、豌豆是怎样传播种子的,配有两幅插图。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激发学生了解植物知识、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留心身边的事物、认真观察的好习惯,有一定的词语积累。
2、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法、如等10个字及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3)理解诗句。了解薄公英、苍耳、豌豆是怎样传播种子的。
(4)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了解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和对知识的渴求。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和知识的渴求。
二、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在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 强调自主,鼓励参与
1、初读课文采取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注意学生个体差异,尊重每个学生,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己喜欢的方式中学习。
2、让举手的学生都起立读书,培养自主意识。
3、鼓励课外收集信息,调动学生主动收集的积极性,开阔视野。
(二) 激发兴趣,促进学习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取知识,培养创造思维的巨大推动力。用谈话的方式让学生进入情境,引入新课。学生产生疑问,有了疑问,才有解决问题的兴趣。
2、用各种媒体、实物演示激发兴趣,使学生直观主动地去理解内容,促进学习。
三、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整体感知自主识字赏读情趣拓展延伸背诵积累
1、整体感知
在激趣导入新课后,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位植物妈妈?他们各用什么办法传播种子?读后小组内交流。
学生在尝试朗读后,获得整体感知,交流收获,培养了自主读书的能力,体验到读书的快乐。
2、自主识字
新课标要求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在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自己练读生字,然后多种方式指读,最后全班交流识字方法。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方法,来调动学生识字的热情,相互交流识字方法,提高了自主识字的效果。
3、赏读情趣
这一环节就是引导学生精读课文,理解重点。由于诗歌的第二、三、四小节结构相似,分别介绍了蒲公英、苍耳、豌豆传播种子的方法,因此我决定导学其中一节,其他两节让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
采用这样的教学策略是因为低年级阅读教学还不适宜完全让学生自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应重视自学方法的指导和示范。所以在设计时先以学生最喜欢的一节重点指导,以此带动其他小节的自学,体现了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轻松愉快地理解课文内容,增强自读自悟的兴趣。
对于课文中一些较难理解的词语,我主要采取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如:纷纷出发我先利用电脑演示让学生有直观形象的认识,再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择义,水到渠成。又如带刺的铠甲,我发给学生每人一粒苍耳,让学生摸一摸。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地理解了词语。
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表达出思想感情
在教学中我抓住这首诗歌利于朗读,内容充满情趣的特点,激发学生童心,引导学生多种方式读(自由读、表演读、想像读、小组读、师生轮读等),并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如读第二小节要突出美,苍耳妈妈的办法要读出有趣,要读出豌豆妈妈的方法更巧妙。
4、拓展延伸
在学完第五小节后,我让学生说说:你还知道哪些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方法?学生分别交流在课前收集、了解到的资料,及自己平时观察到的。
这一环节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并且紧紧围绕教学目的中的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大自然的兴趣这一要点,在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同时,激发了学生观察、探索奥秘的兴趣。
5、背诵积累
背诵是学生积累优美词句,为今后写作打下基础的有效手段,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7、二年级上册课文21雪孩子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与反思
二年级上册课文21雪孩子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与反思
文本分析:
本文改编自中国儿童文学作家嵇鸿的同名童话故事。可爱的雪孩子陪小白兔玩,给小白兔带来了欢乐。小白兔的家着火了,勇敢的雪孩子从大火中救出了小白兔,自己却化成了一朵白云。白云很美很美,就像雪孩子纯洁美丽的心灵。课文富有童趣,意境优美,同时将水的变化常识融于故事之中,利于学生理解。《雪孩子》之所以动人,是因为它以孩子容易接受的方式,讲述了友谊、奉献、分离。课文第1~4自然段用平实的语言描述雪孩子陪伴小白兔的情景,快乐而温情。第5~8自然段写雪孩子奋不顾身勇救小白兔,它焦急的语言、急切的动作让人敬佩,雪孩子成了我们心中的英雄。第9~14自然段写了故事的结局,雪孩子浑身水淋淋化成水变成水汽变成了白云,如此温情细腻的表达让人既伤感又欣慰,雪孩子没有远离,它依然在小白兔看得见的地方守候着它的朋友。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学时可将课文内容以画面的形式展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目标:
1.认识累、添等1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呀,会写唱、赶等9个字,会写空地、唱歌等11个词语。
2.学习默读,试着不出声;读出人物对话中不同的语气。
3.了解故事内容,感受雪孩子的勇敢善良。
4.朗读比较两组句子,抄写其中优美的语句。
教学重难点:
1.学习默读,试着不出声。
2.识字、写字。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读累、添等1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呀,会写唱、旺、浑、轻、赶、候6个字。
2.默读课文,试着不出声,大致了解课文的内容。
3.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了解雪孩子的由来。
识字、写字;学习默读课文。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导语:同学们,你们喜欢下雪吗?下雪了,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美丽的雪景,还可以打雪仗、堆雪人。来,随着音乐,我们去感受下雪后的快乐吧。
1.出示课件。(音频、图片)
播放歌曲《雪绒花》,展示雪景和冬天里学生们快乐活动的图片,请学生说说下雪后最想做的事。
过渡: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这里有一个可爱的雪孩子。(贴雪孩子的图片)
2.板书题目,齐读题目。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出示自读要求,学生自主学习。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把课文中的生字标出来多读几遍,再给课文的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3)同桌开火车读课文,互相纠正字音(一人读一个自然段),教师随机指导。
2.检测学生生字掌握情况。
(1)课件出示词卡,指名给彩色字注音,再指名读下面的词语。
玩累了 添柴 烧旺 渐渐 哎呀 冒出
烫人 终于 浑身 水淋淋 扑灭 激动
(2)课件出示不带拼音的词卡,指名读,开火车读。
3.指导重点生字的认读。
(1)读准字音。
①归类识字:添、渐、浑、淋是前鼻音,柴、烧、终是翘舌音,旺、烫、终是后鼻音,三点水旁的字有添、渐、浑、淋、激。
②多音字:呀表示惊疑时读第一声,如文中的哎呀;表示疑问、感叹、祈使等语气时读轻声,如快回去呀。
(2)识记字形,理解字义。
①近义词识字。通过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如渐渐逐渐、慢慢浑身全身、周身等。
②字理识字。课件出示柴、烫、灭的字理溯源,知道它们的构字特点,再联系生活体验识记。柴本义是小木散材,现在泛指烧火用的草木;烫字上部是汤、热水的意思,下部是火在烧;灭上的一表示物品覆盖在火上,意思是消灭、灭亡。
③生活识字和语境识字。旺表示火烧得很大,可让学生谈谈生活中火势旺的场景。冒字可结合课文语句模拟动作来理解。终于在文中表示雪孩子找了很久才找到小白兔,突出了雪孩子的勇敢和急切的心情,可通过朗读来体会。
④猜谜语识字。烫火上煮汤碰不得;柴此木常用来烧火。
4.玩小白兔采蘑菇的游戏,巩固识字。
小白兔到森林里去采蘑菇,每个蘑菇上都有一个生字,准确读出蘑菇上的生字,才能帮小白兔采到蘑菇。比一比谁帮小白兔采的蘑菇多。(课件出示情境图)
5.课件出示重点句子,指导学生在语境中识字,理解词意。
(1)小白兔添了柴,把火烧得旺旺的,屋子里渐渐暖和了。
①识记生字旺。
加一加:日+王=旺
出示生活中包装带旺字的食品,引导学生识记旺;出示火烧得旺的图片,引导学生再读烧得旺旺的。
②给渐渐找近义词,用渐渐造句。
近义词:渐渐慢慢造句:天色已晚,路上的行人渐渐少了。
(2)雪孩子冲进屋里,冒着呛人的烟、烫人的火,找哇找哇,终于找到了小白兔。
①识记生字冒。
减一减:帽-巾=冒组词:火冒三丈、顶风冒雪、感冒、冒烟、冒号
②识记生字终。
加一加:纟+冬=终指导:通过读找哇找哇,体会终于的意思。
6.学习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过渡:这个故事较长,每朗读一遍要花很长时间。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不出声、速度快的阅读方法默读。
预设:默读方法指导:
第一步,明确默读的要求:书本平放在课桌上,不出声,眼睛看着课文。教师读第1~4自然段小白兔和雪孩子玩的内容,学生边听边学着用眼睛看课文。
第二步,请学生试着默读第5~8自然段雪孩子勇救小白兔的内容,教师观察后强调不出声的要领:不能小声嘟囔着读,不能动嘴唇无声地读,不能用手指点着读。
第三步,默读第9~14自然段雪孩子变成了白云的内容,教师要及时表扬不出声、不唇读、不指读的学生。
7.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大意。
(课件出示)下雪啦!兔妈妈给小白兔堆了一个漂亮的 来陪小白兔, 给小白兔带来了欢乐。小白兔的家 , 救出了小白兔,自己却化成了 。
三、字词盘点,指导书写
出示唱、旺、浑、轻、候5个字。
(1)观察字形,说说这五个字的共同特点和注意事项。
(2)教师归纳小结:左窄右宽,两边靠拢。
(3)教师范写唱、旺、浑、轻、候,学生书空。
2.出示赶字。
(1)观察字形说结构:赶字是半包围结构,走的捺要写得长些,托住干。
(2)教师范写并强调书写要点:含有走之的字先写走,干的第二横要与走的第二、三横穿插。
(3)学生描一个写一个。
3.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示范点评,学生自我修正。
4.投影讲评。
(1)班中讲评:挑选学生作业,评议。
(2)同桌互评:书写正确,奖一颗星;结构端正,奖一颗星;整洁美观,奖一颗星。
四、再读课文,了解由来
1.学生默读第1~3自然段,了解雪孩子的由来。
2.出示小白兔和兔妈妈的对话,练习朗读。
(1)指名读,教师相机进行朗读指导:小白兔的话,要读出急切的心情,语速可稍快;兔妈妈的话,要读出耐心、亲切的语气。
(2)指名分角色朗读。
3.学生交流,教师出示第3自然段。
(1)指导多音字读音:空在这里读knɡ,可组词空闲、空白,另一个读音是kōnɡ,可组词天空、空间。
(2)思考:这里的小伙伴指谁?(雪孩子。)
(3)指导朗读:小白兔把雪孩子当成自己的小伙伴,说明他非常喜欢雪孩子。带着这种喜悦的心情读最后两句话。
小结:兔妈妈为了留下小白兔,在门外空地上给小白兔堆了个雪孩子陪伴他,这就是雪孩子的由来。
五、巩固练习,作业设计
1.将本课的生字新词读给其他小伙伴听,并开展口头组词比赛。
2.将课文读给爸爸妈妈听。
教师提示学生读时注意读好文中各个角色的话,还可以邀请爸爸妈妈参与阅读、
角色扮演,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你堆过雪人,打过雪仗吗?回想一下当时的情景,跟同学说一说。
4.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巩固生字新词,会写旁、谁、汽3个字。
2.学习课文,感受雪孩子的勇敢善良,同时积累文中优美的句子。
学习课文,感受雪孩子的勇敢善良。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出示词语,小组推荐代表比赛认读。
玩累了 添柴 烧旺 渐渐 哎呀 冒出
烫人 终于 浑身 水淋淋 扑灭 激动
2.出示雪孩子的图片,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雪孩子是怎么来的?引导学生回忆第1~3自然段的内容。
导语:兔妈妈给小白兔堆了个雪孩子。小白兔和雪孩子之间是怎么玩耍的?后来又发生了什么故事?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雪孩子》。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一)学习第4自然段,感受小白兔的快乐。
1.默读第4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画出描写小白兔和雪孩子玩的句子,体会小白兔的心情。
2.指名汇报,课件出示句子。
小白兔跳舞给雪孩子看,唱歌给雪孩子听。
(1)指导朗读:看着漂亮可爱的雪孩子,小白兔跳起了舞,唱起了歌。来,读出小白兔的高兴劲儿!
(2)想象:小白兔和雪孩子还能怎样玩?如果你是雪孩子,小白兔给你跳舞、唱歌,你会怎么想呢?
3.出示小白兔自言自语的话和木柴图片。
思考:人们常说水火无情,小白兔往火堆里添了把柴,而这时他是打算去睡觉的,这存在安全隐患吗?同桌之间展开讨论。
(二)学习第5、6自然段,感受小白兔的危境。
过渡:屋子里真冷,小白兔添了柴,一会儿就睡着了。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
1.学生默读第5、6自然段,之后汇报,教师相机出示重点句子。
(1)小白兔添了柴,把火烧得旺旺的,屋子里渐渐暖和了。
①比较以下两个句子的不同之处,理解渐渐是逐渐、慢慢的意思。
屋子里暖和了。 屋子里渐渐暖和了。
②出示小树苗、夕阳等图片,用渐渐说话。如:小树苗渐渐长高了。(或:夕阳渐渐下山了。)
(2)火越烧越旺。哎呀,火把旁边的柴堆烧着了!
①朗读指导:用着急、担心的语气读这两句话,语速稍快。提示着在此处应读zho。
②男女生比赛读,其他学生评价。
③引导学生说几个像越烧越旺这样的词语。
越(写)越(好) 越(跑)越(快)
越(爬)越(高) 越(听)越(有趣)
④引读:现在情况紧急,真是太危险了!所以这里有一个感叹号。让我们一起来告诉小白兔这紧急的情况吧!学生齐读。
2.分男女生朗读第5、6自然段,注意语调的变化。
(三)学习第7~9自然段,感受雪孩子的勇敢。
过渡:可是小白兔睡得正香,对眼前的危险一点儿也不知道。请同学们默读第7~9自然段,思考:看到自己的朋友小白兔有危险,雪孩子的心情怎么样?(着急。)
抓住语言体会着急。(用横线画出描写雪孩子语言的句子)
预设1:不好了!小白兔家着火了!
(1)雪孩子怎么知道小白兔家着火了?学生汇报。教师出示词语卡冒出黑烟,认读,用冒组词。
(2)课件出示小白兔家着火的图片,创设情境:现在你就是雪孩子,看着那冒出的黑烟,蹿出的火苗,你会怎样喊?读一读雪孩子的呼喊吧!
指导朗读:读的时候声音急促、响亮些,就能把雪孩子着急的心情读出来了。
(3)朗读训练:练习读指名读齐读。
预设2:小白兔,小白兔!你在哪里?
(1)雪孩子说这句话的时候心情是怎样的?
(2)当时小白兔的家里已经全是呛人的烟、烫人的火,雪孩子能不急吗?出示词语卡烫人的火,认读,再请学生说说生活中觉得烫的东西。
(3)教师引读,指名朗读。男女生再读句子,体会雪孩子着急的心情。
(4)教师提问:如果你就是雪孩子,当时你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引导学生感受雪孩子的勇敢。
抓住动作体会着急。(用波浪线画出雪孩子动作的句子)
预设1:雪孩子看见从小白兔家的窗户里冒出黑烟,蹿出火星。他一边喊,一边向小白兔家奔去。
预设2:雪孩子冲进屋里,冒着呛人的烟、烫人的火,找哇找哇,终于找到了小白兔。他连忙把小白兔抱起来,跑到屋外。
(1)出示词语卡奔去,开火车读,学生做动作理解词义。
(2)把写雪孩子动作的词语连起来读一读(奔、冲、冒、找哇找哇、抱、跑),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体会他着急的心情。
(3)雪孩子找了好久,才把小白兔找到,课文有个词语表示这个意思,你能找到吗?学习词语终于。
感受善良、勇敢。
(1)观看动画片《雪孩子》中救小白兔的片段。
(2)出示句子:小白兔得救了,雪孩子却浑身水淋淋的。
朗读指导:前半句用比较轻松的语气朗读,后半句要读出难过、伤心的语气。
小结:当小白兔发生危险时,雪孩子完全不顾自己,冲进火海,冒着生命危险,救出了自己的好朋友小白兔,真是个善良、勇敢的好孩子!
(四)学习第10~14自然段,感受雪孩子的消失。
1.学习第11自然段。
(1)引导学生交流:你能体会兔妈妈的心情吗?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激动。)
(2)指导朗读,读好感叹句,读出兔妈妈的感激之情。
2.学习第12自然段。
(1)交流:这段话里,哪些是小动物说的话?哪些是提示语?
(2)指导朗读:前半部分读出疑问、好奇的语气,后半部分读出小动物们的感激之情。
教师范读第14自然段。
(1)雪孩子最后变成了什么?又是怎么变化的?
(2)课件演示:雪遇高温化成水水经太阳晒变成水汽水汽升到空中集成云。鼓励学生据此分组画简笔图,看谁画得最生动。
(3)课件出示下列两组句子,引导学生交流:哪个好?为什么?
第一组:雪孩子变成了水汽。雪孩子变成了水汽,很轻很轻的水汽。
第二组:雪孩子变成了一朵白云。雪孩子变成了一朵白云,一朵美丽的白云。
明确:每组的第二个句子更好。第一组第二句突出了水汽很轻,第二组第二句强调了白云的美。
指导:很轻很轻的水汽要用伤心的语气来读,因为雪孩子为了救小白兔,自己却被火烤化了,小白兔感到很伤心。一朵美丽的白云用高兴的语气读,因为雪孩子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小白兔的平安,觉得很高兴。让学生通过对比朗读体会表达的好处。
想象:看到雪孩子变成白云,小白兔会想些什么呢?
5.回读全文,升华情感。
过渡:多么可爱的雪孩子啊,陪小白兔一起玩耍,给小白兔带来了快乐;多么无私的雪孩子啊,为了救小白兔,自己化成了水,变成了云。让我们带着对雪孩子的喜爱、敬佩之情自读课文,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三、观察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带有生字的词:旁边、是谁、水汽。读准字音,熟读词语。
(1)学生先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熟悉字的整体结构与基本笔画。
(2)教师讲解书写要点,示范指导书写。
2.指导书写旁、谁、汽三个生字。
[旁]中间的秃宝盖要写得长一些,第一笔点和第七笔点都要写在竖中线上,方的横在横中线下侧,撇尖与上部左端垂直对齐。
[谁]左窄右宽。亻的竖长,要写在竖中线上;隹的四个横写得稍短,第二横在横中线上,第四横最长。
[汽] 左窄右宽。氵第二点偏左,收笔于横中线,要注意第七笔横斜钩的写法。
(1)学生描红,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2)投影展示学生写的字,学生评价,教师点评。
四、课外延伸,作业设计
1.小组之间读一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把它们摘抄在本子上。
2.再读课文,合作探讨。
学习了本篇课文,你喜欢雪孩子吗?你从他的身上学到了什么?雪孩子还会再回来吗?他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发挥想象续编故事《雪孩子又回来了》。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重点教学片段实录
◆情境朗读,感悟主题(教学重点)
师:面对滚滚浓烟,熊熊大火,想到好朋友就在大火中,雪孩子是怎样做的呢?
(播放视频:雪孩子火中救小白兔一段)
生:雪孩子冒着呛人的烟、烫人的火找小白兔。他是冒着生命危险去救小白兔的。
师:老师再让大家看一遍视频,想一想:在雪孩子救小白兔的过程中,什么地方最使你感动。
(再次播放视频:雪孩子救小白兔一段,有的学生眼里闪着泪光)
生1:(声音哽咽)雪孩子用自己的身体去撞门,这个地方最使我感动。因为雪孩子明明知道自己是雪做的,一用力撞门,说不定就会把自己撞得粉碎。但是为了救自己的好朋友,他还是顾不上自己了。
生2:最令我感动的是雪孩子从大火中跑出来,靠在门边喘气的情景。当时,雪孩子全身被大火烧得不住地往下滴水,还累得不停地喘气。但他为了救小白兔,又一次冲进大火中,找来一块布扑火,结果布也烧着了。但雪孩子并没有丢掉布,还是不停地扑呀、打呀
生3:最令我感动的是雪孩子已经发现了小白兔,不时有带火的木棒从房顶上掉下来,随时都可能打着雪孩子,但雪孩子不顾这些,冲到小白兔身边,抱起小白兔就向屋外跑去。
师:多好的雪孩子啊,面对将被大火吞没的小白兔,不顾一切地冲进火海。烟是那么呛人,火是那么烫人,他全然不顾。终于,他找到了小白兔,抱起小白兔向屋外冲去。让我们读读第8、9自然段吧!
(生齐读课文)
师:由于雪孩子舍身相救,小白兔得救了。然而雪孩子呢?(播放视频:雪孩子融化成水一段)
生:(用手擦眼泪)雪孩子融化了。
师:当雪孩子抱起小白兔冲出屋时,他的身体在不住地融化,可他仍然紧紧地抱着小白兔,摇晃着身体,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去。(声音越来越低沉)他想坚持把小白兔抱到最安全的地方,但他已经没力气了,最后,雪孩子化成了一地的水。(停顿)现在,我们一齐有感情地读读第10自然段。
(生齐读课文)
师:小白兔得救了,然而,当他醒来发现雪孩子不见了的时候,他会怎么样呢?
生1:小白兔心里很难受。
生2:小白兔会捧起地上的水,大声地哭起来。他会一边哭一边说:雪孩子,雪孩子,你去哪儿了?你不要离开我,不要离开我!
师:多好的雪孩子啊,难道他真的就这样离小白兔而去,离我们而去了吗?不,他不会离开我们的,你们看,他不是还在吗?(播放视频:雪孩子变成白云一段)
赏析:这节课实际上是一节理想的语文思维培育课,它结合了施教对象思维发展的规律,围绕语文思维培育的核心问题,采取了斯腾伯格所提倡的对话策略,通过视频和教师渲染描述等手段,对学生进行形象思维的引发、呵护和发展。同时,教师还注重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想象,让学生关注雪孩子身上的宝贵精神,使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提升。
板书设计(略)
8、二年级上册课文20雾在哪里说课稿教案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课文20雾在哪里说课稿教案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1.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课文内容通俗易懂,教学中注重通过朗读来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抓住雾淘气的特点,引导学生揣摩雾的心理活动,学生围绕雾的特点进行了合理想象,能够带着体验去读雾说的话,恰当地读出了雾说话时的语气。对于较长的句子、特殊的排比句,教师进行了范读,从语调、停顿等方面做好引领,指导学生读好句子。
2.注重积累运用。对于文中出现的生僻词语,如甚至、悠闲、散步等,通过直观图片、做动作表演、造句等多种形式来理解、运用,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出示课文中有特点的句子,观察总结其结构特点。同时,适当地进行拓展训练,结合课件中出示的图片,鼓励学生仿照课文句子说一说雾把什么藏起来了,藏起来后的景色是怎样的。学生兴趣高涨,不仅能结合图片内容进行说话训练,还能结合自己在实际生活中观察到的景象进行表达,体验到了表达、运用的乐趣。
9、二年级上册课文20雾在哪里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二年级上册课文20雾在哪里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雾在哪里》是一个童话故事。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将雾这一人们熟悉的自然现象,描述成小孩子和世界捉迷藏的故事。雾把大海、天空、城市等景物依次藏起来,呈现出大雾笼罩下的世界的一片朦胧的奇妙景象。作者赋予雾以孩子的语言,把大雾笼罩称作雾藏起了世界,把云开雾散称作雾藏起了自己,因此整篇课文生动有趣。本教案设计的思路着重体现了三关注:一、关注识字、写字目标的达成。这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采用了灵活多样的识字方法进行识字教学。二、关注语言,感悟积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基于此理念,教师应向烦琐的分析式阅读教学说再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以问题雾把什么藏了起来?藏起来后的景色是什么样的?统领教学,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思考。同时注重朗读指导,尝试揣摩雾的心理活动,读好雾说话时的语气。在停顿、语调、语气上进行指导。三、关注语言能力的训练。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新版教材的特点,结合相关图片,引导学生仿照课文语句进行说话练习,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注重拓展阅读,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
2.准备生字词卡片。
3.印发儿童诗《雾》的阅读资料。
学生准备:搜集关于雾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谜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谜语:像云不是云,像烟不是烟。风吹轻轻飘,日出慢慢散。(打一自然现象)
2.出示大雾笼罩下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猜出谜底雾。(板书:雾)
3.出示生字卡,引导学生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雾:雨+务=雾。
4.运用字族法识字。引导学生发现带雨字头的字大多与天气有关,并思考:你还知道哪些带雨字头的汉字?
5.学生汇报后,课件出示图片及汉字:雪、雷、雹、霜
6.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与雾有关的课文。(把题目补充完整)
设计意图:由猜谜语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请学生说一说在哪里见过雾。学习生字雾时,引出雨字头家族的字,运用字族识字法识记,提高了识字效率。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并圈出不懂的字词。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把难读的句子多读两遍。
3.同桌互读生字,检查预习情况。
4.课件出示词语,引导学生自由读一读,要注意生字的读音:
淘气 于是 黑暗 街道 桥梁 甚至
躲藏 散步 房屋 海岸 不久 消失
5.教师出示带有拼音的字卡,请学生拼读,教师重点强调:
甚、至都是翘舌音,放在一起表示更进一步。散是平舌音。暗与岸是同音字,看图演示区别。梁是三拼音节的字,原本表示用木料在水上造桥,所以有木,也有氵。
6.出示去掉拼音的字卡,开火车读一读。
7.课件出示重点句子,组织学习。
图片 引导学生由重点句开始巩固生字,熟悉课文。
(1)从前有一片雾,他是个淘气的孩子。
(2)于是,他把大海藏了起来。无论是海水、船只,还是蓝色的远方,都看不见了。
(3)房屋、街道、树木、桥梁,甚至行人和小黑猫,雾把一切都藏了起来,什么都看不见了。
(4)雾呢?消失了,不知到哪里去了。
8.学生自由练读句子,教师相机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好第(3)句的停顿和第(4)句的疑问。
9.检查朗读情况,相机正音,指导学生把句子读得正确、流利。
设计意图:识字教学中,创设更多的机会使学生与生字见面。在认读生字时,孩子对词语的把握要好于对单字的认读,由词语到单字,由出示拼音到去掉拼音,再到读句子,反复出现生字,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巩固对生字的掌握。同时,教师对于生字比较多的句子,带有问号、顿号等特殊标点的句子进行了重点指导。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课件出示第1自然段,指导学生自读,说一说雾这个孩子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根据学生回答,在黑板上贴出词卡:淘气。
3.用换一换的方法识记生字淘。
萄的艹换成氵,就是生字淘。
4.组织学生快速读课文,在小组内交流:雾都把什么藏起来了?
5.根据学生的回答,梳理明确:雾把大海、天空连同太阳、海岸都藏起来了,最后把自己也藏了起来。(板书:藏 大海 天空 太阳 海岸 自己)
设计意图:课文第1自然段的淘气概括了雾的特点。教学时,从识记生字入手,由认字过渡到理解词语,引导学生运用词语练习说话。抓住关键词语淘气,指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课文脉络。教学要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紧密相连。
四、观察探究,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要写的生字:于、论、散、久。
2.指名读生字,尝试给这些生字组词,扩充词汇量。
3.观察生字的结构特点及其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提示关键笔画的书写。
4.教师讲解书写要领,进行示范。
于:两横长短不一,稍向右上斜行,下横起笔于横中线,竖钩的竖段写在竖中线上。
论:左窄右宽。仑首撇从竖中线上端右侧起笔,捺脚落在横中线上,撇、捺罩住匕,匕两笔相接不相交。
散:左右宽窄相当,左边长,右边短,左下部月的首笔是竖;攵首笔的撇尖收于田字格中心,末笔捺脚超出上部。
久:横撇与捺在甩出笔锋时要相平。
5.学生注意书写要领,按照正确的笔顺进行描红,再在田字格中各写两遍。要求做到正确、美观。书写时要注意写字姿势,做到三个一。
设计意图:写字教学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每节课都要安排一定的时间来练习书写。本环节先指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及其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掌握汉字的书写规律,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再进行示范,重点点拨书写要领,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
五、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1.小结:你在这节课有哪些收获呢?
2.拓展:把课文读给家长听,请家长评价。
设计意图:畅谈收获,帮助学生整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熟读课文为生字的掌握及下节课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出示重点词语,开火车读,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淘气 甚至 躲藏 无论 海岸 房屋 街道 桥梁 一切 散步
2.引导学生说一说: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引导学生用这片雾可真淘气,一会儿说__________一会儿说__________一会儿又说__________,最后__________回顾雾这个淘气的孩子都把什么藏起来了。
4.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课文,更深入地认识这个淘气的孩子。齐读题目。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几个难记、难读、难懂的重点词语,检查学生对词语的掌握情况。低年级学生的概括能力有限,在回顾主要内容时,给学生相应的提示,引导学生说一说雾的特点及课文的主要内容,降低了概括难度,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
二、精读课文,积累运用
1.过渡:雾把整个世界都藏了起来。那么,世界变成了什么样子呢?
2.出示自学提示,引导学生自学。
(1)读第2~6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画出相关的句子。
(2)小组里交流,说一说自己找到了哪些相关的句子。
(3)边读边想象画面,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3.学生交流后出示下面的句子,逐句指导朗读。
◎无论是海水、船只,还是蓝色的远方,都看不见了。(板书:看不见 海水 船只)
◎霎时,四周变暗了,无论是天空,还是天空中的太阳,都看不见了。(板书:看不见 天空 太阳)
◎房屋、街道、树木、桥梁,甚至行人和小黑猫,雾把一切都藏了起来,什么都看不见了。(板书:看不见 房屋 街道 树木 桥梁 行人 小黑猫)
(1)①指名看图读第一个句子,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②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注意雾说话时的语气,读出雾的可爱的语气和淘气、骄傲的语气
(2)①课件出示雾说的话:现在我要把天空连同太阳一起藏起来。指导学生用调皮的语气读一读。
图片我可稍作停顿,语气上扬。
②课件出示:雾__________地说:现在我要把天空连同太阳一起藏起来。指导学生用得意洋洋的语气读一读。
③引导学生想象:雾真的把天空连同太阳一起藏起来了,那会是什么样的景象呢?
④学生汇报,课件出示:霎时,四周都看不见了。
⑤理解霎时的意思(极短时间)。引导学生给霎时找一个近义词。
⑥出示视频。(碧蓝的天空飘浮着几朵白云,明亮的太阳挂在天空。接着,一阵雾飘过来,什么都看不见了。)引导学生理解暗的反义词就是明。试着给暗组词。
⑦指导读句子。
(3)出示课文插图中海岸边城市的图片,引导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
①出示雾的话引导学生齐读:现在我要把海岸藏起来。
②引导学生想象:雾把城市藏了起来之后又会是什么样的景色?
③学生汇报,课件出示重点句子:房屋、街道、树木、桥梁,甚至行人和小黑猫,雾把一切都藏了起来,什么都看不见了。
图片 3个顿号间隔停顿稍短,4个词语可采用高低高低的语调,读出抑扬顿挫之感。
④学习生字屋、切。引导学生用甚至造句。
⑤指导朗读这个长句子。朗读时,要注意停顿;顿号停顿的时间要比逗号稍短一些;甚至一切可以适当加重语气。
(4)比较发现:这几个句子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①学生汇报。
②课件出示:无论是________,还是________,都________。
③教师引读。
(5)出示山谷、森林、小河及岸边的野花的图片,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瞧,雾又来到了美丽的山谷、茂密的大森林、清澈美丽的小河的上空。仿照课文说一说:雾把什么藏了起来?藏起来后的景色是什么样的?
①课件出示句式,引导学生合作学习:雾来到__________。我要把__________。于是,无论是__________,还是__________,都__________。
②出示合作要求:想一想雾还会把什么藏起来。分一分,每个人完成一个句子。说一说,仿照课文来说句子。
③全班交流。
图片 朗读时,在的语音稍微拖长,或略作停顿。
(6)课件出示雾的话:现在,我该把谁藏起来呢?我要把自己藏起来。
①自由读一读这两句话,猜一猜雾说话时的心情。
②指导学生读好问句,读出雾孩子思考问题的语气。试着体会雾的心情。
(7)引导学生想象:雾真的把自己藏起来了,现在又是什么样的景色呢?
①学生汇报,课件出示句子:不久,大海连同船只,天空连同太阳,海岸连同城市,街道连同房屋和桥梁,都露出来了。(板书:都露出来了)
②指名读句子,读好停顿,学习生字岸。读准露的字音。
③听老师读这个句子,注意听老师朗读时语气的高低、轻重变化。
④学习生字步。通过做动作理解散步的意思,并造句。
⑤圈出这句话中多次出现的词语连同,并讲解其意思。
⑥出示三幅图片,指名配乐读相应的句子。
⑦引导学生说一说感受:
我很高兴,一切又都能看清楚了。我觉得很有趣,原来一切都看不见了,现在又都露出来了。我有些疑惑,雾把自己藏到哪里了呢?
4.指导学生用疑问的口气再读题目。
设计意图:以雾把周围藏起来后的景色是什么样的?作为一个大问题统领此环节的教学,问题明确,思路清晰。在理解课文内容时以读为主,引导学生读好雾说话时的语气,体会他淘气的特点;读好被雾藏起来的景色,注意停顿和朗读的语气,从而在读中了解景色发生的变化;想象雾的心理活动,表演着去读。同时,巧妙地融入了较难字的识记,重点词语的积累运用。
三、归纳整理,拓展延伸
1.介绍资料,科学地了解雾。
2.课件出示有雾的天气图,教师相机补充介绍:气温下降时,在接近地面的空气中,水蒸气凝结成的悬浮的微小水滴称为雾。我们看到的雾一般是白茫茫的,随着温度的升高,雾会逐渐散去。雾是千变万化的,我们要科学地认识雾,减少雾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归纳整理文中的几个重点句子,指导学生发现其结构上的特点,然后出示几张相关的图片,创造语言表达运用的机会,鼓励学生仿照课文句子说一说雾把它们藏起来之后的景色,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运用科学知识帮助学生简单了解雾的形成原因,解决题目在学生心中留下的疑问雾在哪里,丰富了学生的认知。
四、指导观察,练习书写
1.出示要写的生字:岸、屋、步、切。
2.课件演示书写,学生跟随书空,注意每个生字的笔顺,观察生字的结构安排及重要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教师逐笔范写,强调书写要点,学生仔细观察。
岸:山扁、窄,首笔在竖中线上,厂宽大,干的上横在横中线上,竖在竖中线右侧。
屋:尸居上居中,长撇从左上格到左下格,至偏右,右侧超出尸右端。
步:上部宽、扁,下部窄、长,止首笔在竖中线上,第四笔长横在横中线上方,第五笔竖在竖中线上,第七笔撇从右半格横中线上侧起笔,撇至左下格。
切:左窄右宽,图片首笔起笔在横中线,刀首笔起笔在竖中线,长撇舒展,撇穿插至图片下侧。
4.学生在田字格中独立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5.投影展示学生的字,师生共同评价书写,学生体会自己书写的字与别人有什么不同。
6.学生再次练习写生字,同桌相互评价,推荐优秀书写作品。集体展示,共同评价。
设计意图:在写字教学中,遵循一看二写三对照的写字规律,引导学生先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以及基本笔画的书写、穿插和字的间架结构,再通过书空、描红、练写、评议的过程,掌握书写要领,提高书写能力。
五、课外拓展,阅读积累
1.把课文读给家长听,给家长讲一讲自己的学习收获。
2.借助拼音阅读儿童诗《雾》,画一画自己喜欢的词句。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向家长请教。
雾
雾最喜欢
在田野里开Party。
一直玩到
太阳公公来催,
这帮捣蛋鬼
才慢吞吞地
起身离去。
临走的时候,
还洒了小草
满身的水。
设计意图:布置读课文、讲收获的作业,帮助学生有效地复习课文内容,巩固对生字、句子的掌握。在儿童诗的拓展阅读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更多的作品来看看别人眼中的雾。
板书设计(略)
10、三年级上册在那奇妙的王国里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与反思
三年级上册在那奇妙的王国里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与反思
【创新教案】
快乐读书吧《在那奇妙的王国里》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为了引导学生了解童话故事,积累童话故事,以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培养阅读的兴趣,扩大阅读量,逐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且把课外阅读引入到语文课堂教学,成为语文课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老师讲童话故事《白雪公主》给学生听。
2.你们知道这个故事吗?这个故事是谁写的?看来同学们都喜欢阅读,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在那奇妙的王国里》有哪些动人的童话故事。
3.板书课题。
二、交流读书收获
1.你们都读过哪些童话故事?从中知道了什么?
2.小组交流。
3.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童话故事主要是写给孩子看的,从中我们可以明白很多道理。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童话故事《安徒生童话》。
三、读童话故事《安徒生童话》
1.出示《安徒生童话》的封皮。
(1)学生找书名和作者。
(2)你读过《安徒生童话》这本书吗?
2.出示《丑小鸭》的故事梗概。
一只丑小鸭事实上是一只美丽的天鹅,但因为他生在一个鸭场里,鸭子觉得它与自己不同,就认为他很丑。其他的动物,如鸡、狗、猫也随声附和,都鄙视他。它们都根据自己的人生哲学来对他评头论足,说:你真丑得厉害,不过只要你不跟我们族里任何鸭子结婚,对我们倒也没有什么大的关系。它们都认为自己门第高贵,了不起,其实庸俗不堪。相反,丑小鸭却是非常谦虚,根本没有想到什么结婚。他觉得我还是走到广大的世界上去好。就在广大的世界里有天晚上他看见了一群漂亮的大鸟从灌木林里飞出来他们飞得很高那么高,丑小鸭不禁感到说不出的兴奋。这就是天鹅,后来天鹅发现丑小鸭是他们的同类,就向他游来用嘴来亲他。原来丑小鸭自己也是一只美丽的天鹅,即使他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
3.出示《丑小鸭》的片段内容。
后来一天比一天糟。大家都要赶走这只可怜的小鸭;连他自己的兄弟姊妹也对他生起气来。他们老是说:你这个丑妖怪,希望猫儿把你抓去才好!于是妈妈也说起来:我希望你走远些!鸭儿啄他,小鸡打他,喂鸡鸭的那个女佣人用脚来踢他。
于是他飞过篱笆逃走了;灌木林里的小鸟一见到他,就惊慌地向空中飞去。这是因为我太丑了!小鸭想。于是他闭起眼睛,继续往前跑。他一口气跑到一块住着野鸭的沼泽地里。他在这儿躺了一整夜,因为他太累了。
(1)师生一起阅读。
(2)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是谁?
(3)阅读时,要发挥合理的想象,把自己想象成童话故事中的主人公,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悲伤。
(4)把你喜欢的部分读给大家听。
(5)师生评议。
四、读童话故事《稻草人》和《格林童话》
1.介绍叶圣陶及《稻草人》
当你进入叶圣陶所写的《稻草人》的世界,你会知道在夜间的田野,星星是怎样眨眼,月亮是怎样微笑。你还会知道,田野里的人们有着怎样的辛苦和悲伤。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叶圣陶代表作《稻草人》是新中国第一本为儿童而写的童话集,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上的第一块丰碑。
2.介绍格林兄弟和《格林童话》
打开《格林童话》,你能从一个个妙趣横生的德国民间故事中,感悟生活的真谛和做人的道理。灰姑娘虽然身处逆境,却仍然心存美好,真诚待人;傻小子不知道害怕是什么,他勇闯魔归宫,惩罚了恶魔们
《格林童话》是18世纪初两位德国历史学家兼语言学家格林兄弟(雅各布格林和威廉格林)搜集整理而成的。《格林童话》中的《小红帽》《白雪公主》等不仅在德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且早已超越国界,为世界各国儿童所喜爱。
《格林童话》自1812年问世以来,在近两百年的时间里,已被译成世界上一百四十余种文字,其中《青蛙王子》《灰姑娘》《白雪公主》《不来梅城的乐师》《睡美人》等都是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名篇,许多还被改编成各种戏剧、歌剧和芭蕾剧搬上舞台,拍成电影和电视剧,可以说,《格林童话》以一种特有的文学风格传遍了世界每个角落;它的影响超越了它的国界,也超越了它的时代。
五、童话故事推荐会
1.谁来向大家推荐优秀的、有趣的童话故事?
2.小组交流。
3.我们应该养成哪些读书的好习惯?
出示泡泡语:每次读完书,小心地把书收好,不把书弄脏。
4.小结:是啊,阅读是一件快乐的事情。阅读可以让我们的知识越来越丰富,让我们越来越聪明,同时我们要好好爱惜书籍,做一个文明的小读者。
六、建立班级快乐读书吧
1.怎样让班级里也有一个快乐读书吧呢?读书吧里的书从哪里来?
2.怎样运用快乐读书吧里的书来阅读呢?
11、三年级上册课文11一块奶酪说课稿教案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课文11一块奶酪说课稿教案教学反思
《一块奶酪》是部编版教材三年级语文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本节课时,尽管自己对教案经过了再三的修改,但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成功之处:
一、关注到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在教学中我帮助学生建立、感受童话和其他文体的不同之处,教给学生梳理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要素串联法,学生能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学生自主识字,老师巧妙点拨的生字教学效果较好。教师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识字,然后向大家介绍自己识字的方法,大大激发了学生识字的热情,学生积极参与,使课堂气氛活跃,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识字效率,学生也学得轻松、愉快。尤其是多音字的闯关练习,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根据要表达的意思选择正确的读音。
三、以读为本,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该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基于这个教学理念,我在教学中设计了创设情境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的方法进行教学。因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我没有对课文内容进行繁琐地讲解,整节课只有两大板块:梳理主要内容和感受人物品质,创设采访蚂蚁队长和小蚂蚁的情景以读代讲,感受人物形象。课上对一些重点句子我没有像以前一样进行深入地讲解,只是用不同的形式让学生去读,通过反复朗读自然就感受到了人物的美好品质,采用了读读、演演、评评、再读读读演结合的方法,在充分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演,为角色的动作、神态、语气进行设计,学生演得生动有趣,并能在老师的引导下互相评价,尽情说出表演后的感受,对蚂蚁队长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关爱幼小的品质有了更深的体会。
四、习得方法,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续编童话,进一步感受童话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规定:中年级的学生要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说话是写作的基础,而三年级又是从说到写一个承前启后的过渡时期,因此在课堂中,我注重了学生的说话训练,让他们续编童话,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而且对本单元的习作做了很好的铺垫。
这节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对于略读课文,该放手就放手,老师完全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个展示的平台,让他们在宽松、和谐、民主的平台上,主动学习,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共享学习成果。但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还是有所欠缺,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放手不够。如果能让学生在自读自悟后,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喜欢或不喜欢蚂蚁队长的理由,然后全班汇报,我想教学效果会更好,这样可以为个别胆怯、不善于大胆发言的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小平台。今后在指导学生合作学习中,应该下足功夫,多为潜能生着想,试问每个孩子有多少收获,让学生站在课堂的正中央。
12、三年级上册课文10在牛肚子里旅行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与反思
三年级上册课文10在牛肚子里旅行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课文简析:
本文是一篇有趣的科普小品文。文章通过两只蟋蟀玩捉迷藏,其中一只不幸被牛吞进肚里,在牛肚子里旅行了一次,最后侥幸逃脱的危险经历,告诉学生一个科学小知识:牛有四只胃,牛吃食具有反刍现象。
二、说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独立认识6个生字,并积累有关的词语。
(2)概括1~7小节的主要意思。
(3)了解牛胃的特殊构造及功能,并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
(4)通过阅读,体会红头在旅行中的心情,了解青头对他的鼓励和援助,感受青头对朋友充满真挚的情感,用自己的指挥热心帮助伙伴摆脱困境。并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三、说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
1、出示:旅行
这个旅虽然不是生字,可有的小朋友经常写错,尤其要注意右下部分的写法书空。
2、旅行是一件让人感到快乐的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讲述的是
出示课题:在牛肚子里旅行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知道是一只蟋蟀在牛肚子里旅行。
出示:蟋蟀指导蟀右半部分的书写。
师:这是一个童话故事,通过它,我们会获得一些科学知识。
4、课文虽然很长,有20个小节,可它就是分成两个部分来写的蟋蟀红头是怎么跑到牛肚子里的以及他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过程。
默读课文,分清课文的两个部分,做上记号∥
(二)学习1~7小节,了解并学习概括红头是怎么跑到牛肚子里的:
1、课文的1~7小节就告诉我们红头是怎么跑到牛肚子里的。指名分节读,思考:红头是怎么跑到牛肚子里的?
2、交流:
3、这一切来得太突然了,可不是红头预料得到的,实属意外。
红头不得不开始他在牛肚子里的旅行。
(三)学习8~10小节描写红头的部分,知道旅行过程:
一)了解红头的旅行路线:
1、我们都很想知道红头在牛肚子里是怎么样旅行的呢?他到了哪些地方?请你自己读读这些描写红头的句子,看看能不能读懂:
2、指名交流,出示图片,在图上用箭头标出所经地点。
二)体会红头在旅行中的心情,读好相关句子:
1、旅行应该给人带来快乐,但是,红头在这次旅行中,他的心情怎样?请你大声地读一读这些句子,体会一下红头的心情:
2、交流并指名读,读出红头紧张、害怕、绝望的心情。
3、总结:看来红头的这次旅行真是
(惊心动魄、险象环生)
(四)学习描写青头的部分,了解关于牛胃的知识,体会青头对朋友的友谊:
一)了解关于牛胃的知识,学习准确地表达:
1、将红头从害怕、绝望、痛苦中拯救出来的是他的好朋友青头,虽然青头没有和他一起在牛肚子里旅行,但一直在指挥着红头从牛肚子里走出来。
2、青头是怎么指挥红头的呢?让我们先来读一读。
师生配合读,学生读青头说的话,老师读红头说的话。
3、出示青头的话:
4、请学生读媒体中出示的青头的话,说说你从中了解了哪些知识?
5、从青头的话中我们了解了牛的胃不同的功能,还知道了牛吃食物的一些特点,请学生连起来将了解到的说一说:
(二)再读相关语句,体会青头对朋友的鼓励和援助:
1、青头对牛胃了解得很清楚,所以才能指挥得那么准确。让我们再来读读青头说的话,青头除了用自己的知识指挥红头,还给予了红头什么?你能读懂吗?
2、交流,读好相关的句子。
3、当红头终于到了牛嘴里,动也不能动的时候,青头就爬到了牛鼻子上
师:这及时的援助终于让红头脱险啦!
4、青头一边指挥红头,一边积极地鼓励红头,不仅如此,还在关键时刻给予红头及时的援助。终于让红头结束了这次历险。可爱的青头还安慰红头说这次经历是(读课题)
(四)出示课后作业:
找自己的朋友,一个做红头,一个做青头,演一演它们之间的故事。
四、说板书:
在牛肚子里旅行
童话(科学)
(意外) 怎么会
解救
青头 红头
指挥 鼓励 牛嘴 怎么样
援助 第二个胃 第一个胃
13、三年级上册课文9那一定会很好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与反思
三年级上册课文9那一定会很好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与反思
设计说明
这是一篇能够引起学生思考而有所感悟的童话故事。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种子走过了一段神奇的历程。
故事的表层,是由种子到大树,由手推车到椅子,再到木地板。故事的深层,蕴含着不同境遇下不同的追求,以及在不同阶段都要幸福和快乐的思想。
教学时,我首先通过多层次的朗读,引导学生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读明白,然后抓住什么会很好这一关键点,借助自主阅读、情境再现、自由表达等方式,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创设的情感世界,最终感悟文本。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及字卡、词卡。
学生准备:按照课前导读语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交流,初识很好
1.教师板书会很好,什么叫会很好?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自己的体验说一说。
2.教师补充题目那一定会很好,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用那一定会很好说一句话。
3.过渡:文中是怎样描写那一定会很好的?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逐步解题。在获得对题目准确理解的同时,也为理解全文情感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含有会很好这个词语的句子画出来。
2.大声读一读画好的句子,圈出不认识的字和词语,再借助课后识字表准确认读每一个生字。
3.小组展开合作,集中识记本课的8个生字。
(1)组长利用生字卡片,逐一检测组员的认字情况。
(2)选出组员识记不准或识记有困难的生字,小组商议识记的好方法。
4.集体汇报交流:你们小组遇到了哪个识记有困难的字?你们是怎样解决的?
预设:
用图片识记锯、斧。
加一加识记:奴+力=努。
动作演示识记:折和拆。
换部首识记:径茎、难推。
字族识记:拟声词吱,吱描摹了椅子和地板摩擦时发出的声音。
对比识记:缩伸。
教师指导:注意读准平舌音缩,翘舌音吱、拆,后鼻音茎。
全班交流,理解重点词语。
拂动:轻轻抖动。
舒服:身体或精神上感到轻松愉快。
吱吱嘎嘎:拟声词。形容物体受压或摩擦时发出的声音。
吃力:费力。
5.自由读文。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把每一个生字的音都读正确,并读准带有生字的词语。
(2)与小组成员合作,分自然段轮读课文,相互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3)选择自己读得不够流利、不够准确的自然段,大声朗读,努力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
设计意图:阅读心理学讲,阅读应该先由整体到局部,然后由局部到整体。此环节设计,先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再解决读音与朗读的难点,最后回归整体,建立起完整的文本印象。
三、朗读交流,感知文本
1.发给每个学生学生活动卡,引导学生展开小组学习活动。
(1)读一读预习时圈画的含有会很好一词的句子。
(2)再读一读这些句子所在的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填写学生活动卡。
(3)读一读填写的词句,你有什么感受?简单记录在表格中。
(4)大胆和同学交流你的想法,也要根据大家的意见修改自己的表格。
图片 引导学生清晰地梳理主人公的生命历程。
2.汇报交流: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种子经历了一段怎样的历程?(相机板书:一粒种子一棵大树手推车椅子木地板)
3.小组合作,选择其中一段历程进行分角色表演。
4.教师扮演记者,在小组表演后采访:此时,你觉得很好吗?
5.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站起来会很好会跑会很好坐下会很好躺下会很好,并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体会手推车跑动、椅子悠闲自在、地板躺着沐浴阳光的舒服感受。
6.集中思考:一粒种子在漫长的历程中(一粒种子一棵大树手推
车椅子木地板),追求的很好为什么不一样?(不同的境遇有不同的追求)
设计意图:阅读注重小组的互动与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获得了对文本的进一步感知和理解。
四、情感升华,拓展延伸
1.自由朗读,感受种子每一个阶段舒服快乐的心情,分角色朗读描写会很好的句子。(课件出示句子)
图片 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坦然、乐观的人生态度。
2.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3.想象交流:一粒种子从长成大树,到最后被做成地板铺在阳台上,这粒种子成为木地板后,又会有怎样的变化?它心中的会很好又是什么样的?仿照课文中的写法,请你试着写一写。
4.小结:不同的时期,我们的需求也是不同的。无论怎样,我们都要像文中的那粒种子一样享受每一个阶段,让我们的每一段经历变得幸福而美好。
5.拓展延伸:读一读严文井的《小溪流的歌》,看一看,小溪流都经历了哪些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哪些不同的想法?
设计意图:体会文章情感,感知文章写法,感知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并通过拓展阅读,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外拓展和学习交流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板书设计
那一定会很好
一粒种子 ― 一棵大树 ― 手推车 ― 椅子 ― 木地板
站起来会很好 会跑会很好 坐下会很好 躺下会很好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文字浅显易懂,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多引导学生感悟。
因此,本教案在引导学生感悟会很好时,采用了读画读悟的方法。引领学生找到种子在不同阶段的不同心态,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种子的心态,体会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要树立不同的目标,找到不同的幸福和快乐的道理。
在课堂教学中,我通过大量的、不同方式的读,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还不断鼓励、引导学生从浅显的、反复的文字中找到种子在不同阶段的不同心理,这种以读促讲、自读自悟的方法,在本节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4、三年级上册课文7听听,秋的声音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课文7听听,秋的声音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3、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
教学重、难点:
1、从秋天的音响中,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
2、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
教学准备:
学生:观察秋天来了四周的变化和留意你听到的是什么声音。老师: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天)你对秋天有哪些了解?请用上秋天是季节。句式说句话。(五彩缤纷、瓜果飘香、丰收、美好..)
同学们课前预习也搜集到了一些有关描写秋天美景的资料,快来展示一下吧!
生1大家好!我搜集到了描写秋天的优美词语:
生234大家好!句子段落、诗词、儿童诗
师:大家课前预习的收获可真不少!为你们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点赞!
师:其实,秋姑娘不仅给我们带来了五彩缤纷的色彩,还带来了许多奇妙的声音呢!一位诗人在听到秋天奇妙的声音后,写下了一首优美的诗。孩子们,你们想听吗?(生:想)师配乐朗诵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听听秋的声音吧!(板书课题:听听,秋的声音)
齐读课题。
二、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1、看连接语齐读,划出所提出的问题。
2、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3)、尝试仿照诗歌的格式,续写诗文。
3、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自学提示来学习,
(1).请自由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秋天有哪些声音?用画下来。
(出示课件)手臂 刷刷 蟋蟀 振动 歌韵 叮咛 掠过 歌吟 辽阔 大厅 绽开 匆匆
2、指名读,正音。
3、指名读诗歌,正音。
4、(生汇报师板书)通过刚才的自学,从课文中,你找到了秋天都有哪些声音呢?
刷刷是黄叶道别的话音;板书:黄叶 刷刷 道别的话音
瞿瞿是蟋蟀和阳台告别的歌韵;板书:蟋蟀 瞿瞿 告别的歌韵
大雁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声;板书:大雁 暖暖的叮咛
田野在唱一曲丰收的歌吟。板书:田野 丰收的歌吟
三、品读想象,体会交流
师:在这些声音中,你最喜欢哪种呢?找到你喜欢的那一节,再去读一读吧(生再读。)
你最喜欢的是哪种声音?
(朗读和想象、说话结合)
(1) 品读第一小节,(看课件)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黄叶跟大树再见,课本中用了一个词语是什么?道别什么意思?举例。刷刷是黄叶道别的声音,
黄叶从树上一片一片地掉下来,黄叶对大树妈妈说:
哦,你能用你的朗读把它们的飘飘洒洒表现出来吗?
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评价、激励)
(2) 品读第二小节(看课件)
蟋蟀振动着翅膀,和阳台告别的歌韵。蟋蟀要到哪儿去了呀小蟋蟀会跟阳台怎样告别呢?指名读、齐读 (朗读指导)
(3) 品读第三小节
师:在这美丽的秋天里,大雁也飞往南方过冬去了。大雁会对它的朋友叮咛些什么呢?什么是叮咛?(课件)
师:星期一早上,当你背起书包上学时,妈妈会怎么叮咛呢?(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
(板书叮咛)请大家再来看看叮咛这两个字,想想你有什么好办法来记一记它们?
师:是啊!用嘴巴一遍又一遍地说就是叮咛,妈妈的叮咛饱含着对你的关心和爱护,那大雁又会对它的好朋友留下些什么话呢?
大雁对( )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雁还会对他哪些朋友叮咛呢?
师:留在这里的朋友听到大雁的话,心里会感到多么温暖呀!这时候秋风也来了,秋风掠过田野,(课件出示田野图片)最开心的是谁啊?(农民伯伯)是啊,农民伯伯辛辛苦苦地播种、施肥,洒下了无数辛勤的汗水,面对这一颗颗绽开的谷粒,怎能不欣喜!那秋风会对农民伯伯说些什么呢?拓展练习说话
师:我们也来学学大雁、秋风和我们的朋友说一说吧!(齐读第3小节)
师:在这美丽的秋天里,落叶离开了树妈妈的怀抱,蟋蟀唱起了离别歌,大雁飞到南方过冬去了,稻田里一片金黄,稻子压弯了腰,高粱涨红了脸,秋天的多么美妙多么温暖的秋的声音啊!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下面,就让我们美美地来读一读这些诗句吧!齐读1、2、3小节。
(4)学习第4、5、6小节
①师:在大家的朗读中,我们一起走进了秋,走进了这辽阔的音乐厅。这音乐厅就是神奇的大自然。在大自然中,秋天的声音无处不在。我们再好好去听听,你还能听到哪些秋的声音呢?
②指名说。(课件:关于各种声音的图片)
③师:是啊,秋的声音,还有好多好多了(板书:) 秋的声音,在(师引读第5.6小节)
师:是呀,从每一片叶子,每一朵小花,每一滴汗水,每一颗绽开的谷里里,我们都感受到了秋,感受到了秋的声音,感受到了秋的美丽,感受到了秋的丰收、秋的温馨和喜悦。让我们带着这种温馨与喜悦再来读一读5、6小节吧,用朗读来表达我们心中的喜悦吧!
三、拓展延伸
秋的声音还有很多很多,看课件,想想看秋天还会有那些声音?
我们也来当一当小诗人吧,看课件,思考,同桌说一说。两幅图
师:孩子们,秋天把这么美妙的声音送给了我们,那我们是不是也该送份礼物给秋天,来赞美秋天!请选择你最喜欢的声音仿照课文一二小节的样子写一写吧!
四、作业
赞美秋天,画秋天、写诗歌。
板书设计:
黄叶
蟋蟀
听听,秋的声音 大雁
田野
15、三年级上册课文4古诗三首之赠刘景文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课文4古诗三首之赠刘景文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赠刘景文》写的是秋末的景色。荷枯,菊败,橙黄,橘绿,色彩鲜明,突出了秋天的特点。第一句赞美了菊花傲寒斗霜的气慨,第二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表达了苏轼对刘景文的鼓励。
二年级的学生虽小,但对于古诗有着天生的喜爱之情,这首诗在预习过的情况下有不少学生早已会吟诵。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实际经验,借助图片创设特定的情境,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感悟诗的意境。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丰富学生的积累。
教学目标:
1、巩固本单元描写秋天的词和句,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2、会认10个生字,会写本首诗中的4个生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 对朋友的鼓励。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感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回忆本单元描写秋天的词,交流后齐读
2、回忆本单元描写秋天的句子,交流并引导用上我仿佛的句式说话。
3、借描写秋天的词句引到古人描写秋天的诗,板书课题《古诗两首》,齐读课题后给首组词并学习首的书写。
二、学习古诗《赠刘景文》
(一)释题
1、板书古诗题目《赠刘景文》
(注意重点字音:赠)学习刘的书写
2、师简介诗人苏轼并强调苏轼的读音
(二)初读感知,读通古诗
1、自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同桌纠音
2、圈出诗中生字,和同桌一起把古诗读两遍
3、检查生字读音,抽生读,请生说说哪些字要注意读音并加以强调
4、抽生读古诗
5、师范读古诗
6、请生比较老师和同学读得有什么不一样,借机指导朗读
7、再请生读古诗
(三)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学习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a、这句诗中写了哪几种花?请生框出荷和菊
b、看课件夏天的荷花,请生说说夏天的荷花是怎样的?重点理解擎雨盖
c、到了深秋,荷花怎样了?荷叶怎样了?借助课件让学生自然而然地领会荷尽已无擎雨盖的意思
d、同法学习菊残犹有傲霜枝
e、课件显示深秋时的荷花和菊花,展开对比,找到诗中反义词框出来,领悟菊花不怕冷的精神并指导朗读
2、学习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a、这句诗中写了哪几种水果?请生框出橙和橘
b、让生看课件说橙黄就是什么,橘绿就是什么
c、橙黄橘绿的时节就是秋季,秋季是丰收的季节,诗人苏轼想借这句诗告诉刘景文要对生活充满希望,借此理解君指的就是刘景文。
d、指导朗读,让我们一起来鼓励鼓励刘景文吧!
(四)感情背诵,积累古诗
1、听老师配乐有感情读古诗
2、男生配乐有感情读古诗
3、女生配乐有感情读古诗
4、全体起立,闭上眼边想象画面边有感情背诵古诗
(五)学写生字,掌握字型
1、学习枝
a、如何记忆枝?
b、师范写学生书空,提出注意点
c、书上描一个写一个
2、同法学习记
16、三年级上册课文4古诗三首之山行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课文4古诗三首之山行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杜牧的《山行》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所以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学会本课生字,重点理解诗句中坐的意思。了解诗句的含义。
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③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以后的首诗教学打下基础。所以本课打算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欣赏意境的训练和运用文包诗的方法理解全句、全篇,来帮助学生领悟、感受全文。
(3)情感与价值目标
①通过理解与朗读去感受浓浓的秋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②通过学习课文,唤起学生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3.教学重、难点:
通过欣赏意境的训练和通过词义理解到理解全句、全篇,来帮助学生领悟、感受全文。
二、说教法、学法:
1.游戏激趣,营造气氛。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古诗,这得益于我校七色花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在课前让学生和老师一起诵读学过的古诗,进行对诗游戏,不仅达到调动以往的学习经验,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为学习本课作了铺垫,营造好气氛。
2.掌握方法,主动学习。
语文教学,不是教师讲述教师本人的读书心得,而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学文。
3.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所以语文教学要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所以采用想象训练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这样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三、说教学程序:
我的教学设计分为五个步骤:
一、 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二、 明确目标,尝试学习。
三、 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四、 指导诵读诗句。
五、 课外拓展,兴趣延伸。
第一步: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放古筝曲,让古筝曲萦绕课堂,创设意境。)我设计了这样的开场白:在悠扬的琴声中,我们即将开启本节课堂的大门,孩子们,你们做好准备了吗?随后让学生和老师一起进行对诗游戏,背诵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为后续学习营造氛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揭题,释题后,学生质疑,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二步:明确目标,尝试学习。
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更快、更深地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我结合以前教学古诗的经验发现,就算你把诗的每一个字的意思都告诉他,甚至写下来,然后你让他连贯地理解和说出诗的意思,学生仍然有一定的难度:或者一知半解,或者语言支离破碎。我就想,既然学生说不出来,那我何不直接把诗意告诉学生呢?但是,又不能太直接、机械、生硬。这时,我想到运用文包诗这一形式,把古诗变成一篇学生非常喜爱的故事来教学《山行》。这样学生悟诗意花的时间少了,我就有更多地时间去引导学生悟诗情。悟诗情后,学生的朗读水平跟着也就上了一个台阶。
初读古诗后,我运用课件播放岳麓山风景图,创设情境,开始讲述诗句中所包含的故事,通过文包诗,帮助学生理解诗句中每个字的意思。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了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先借着景色入手,引导学生学会到文中去理解词语的意思,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第三步:由扶到放,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
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
借助图片,理解远上石径斜的意思。再感受寒山之寒,我是这样引导的:阵阵秋风裹挟着片片红叶向诗人吹来。此时,站在山坡上的杜牧会有何感受?从哪个字能读出诗人这种感受?再指导用朗读读出作者的感受。
这样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通过比较法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生处与深处的用法比较,学生体会生字的妙用的同时也提醒了学生这个词默诗时不再出错。接着引导学生想象山林人家晚炊图,感到深山中也充满生机。教给学生带着想象读诗句的方法。
3.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浅显易懂,况且通过一、二句的教学,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大多数同学能自己学懂。重点引导学生对坐字的理解和悟诗人热爱秋天的感情。坐字,解释为因为,与现在的字义差别太大,学生很难找准,于是,只能告诉学生:这个坐字的意思,跟我们现在的坐下的意思完全不一样。这样学生很快就找到了坐的意思是因为。知识的自我生成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意,学生留下的印象也更深刻。在悟情方面我运用课件播放了很多枫林美图,并与二月里美丽的春景图进行对比,通过反复引读霜叶红于二月花,悟诗人热爱秋天之情。有了感情的铺垫,学生的朗读水到渠成。
在本首诗的教学中,我采用了两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意境欣赏的指导
1.紧扣词句。
让学生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比如生字的体会
2.想象漫游法。
教学中可以听到我引导学生想象的语句:透过有人家这三个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通过看课件:感受枫林的绚丽。读好后两行。这样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第四步:指导诵读诗句。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
(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去读。(确定基调)
(2)读出节奏感。
(3)想象画面地读。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
(范读齐读个别读师生合作读配乐读)
第五步:课外拓展,兴趣延伸。
学生趣味正浓时,教学不应戛然而止,教师应该趁着这股东风,帮助学生学习与课文相关的古诗,扩大课堂知识的容量,教会学生纵向学习。
电脑出示:唐代王维的《山居秋暝》
让学生读读这首和秋天有关的古诗,简单谈谈自己知道了什么?配乐朗读。
17、三年级上册课文3不懂就要问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课文3不懂就要问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汉字,掌握3个多音字,积累有新鲜感的词句。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意,和同学交流对这件事的看法。
3.懂得不懂就要问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态度,养成不懂就要问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认识11个汉字,掌握3个多音字,积累有新鲜感的词句。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意,和同学交流对这件事的看法。
教学难点:
懂得不懂就要问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态度,养成不懂就要问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你在学习中有没有遇到过不懂的问题?当你遇到不明白的问题的时候都是怎么处理的?
学生自由表达。
预设:问家长、问老师、小组讨论、上网学习、查字典等。
所以我们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要:问。
板书课题:不懂就要问
2.同学们的学习途径可真多,我想这也正是同学们学习优秀的原因。
可是在很久以前,那时候的小朋友却没有我们这么好的条件。今天老师带领大家认识一个人,看看他是怎样学习的。
课件出示:走近人物孙中山
常识提示:孙中山,广东香山人,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1905年在日本东京组成中国同盟会,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学说,1911年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刚才在听读课文时,你画出了多少有新鲜感的词语,跟本小组同学交流一下吧!
2.自由读课文,画出有新鲜感的词语或句子,和同桌交流。
3.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生字认读,读准字音
1.课文中有很多生字,有些还比较难,不知道在朗读的过程中你都认识了吗?谁可以带大家领读一下?
2.出示生字指名领读。
3.去掉拼音,小组同学进行你指我认的活动。
4.重点认读段、练、戒、厉、楚等生字。
6.开火车读准字音,也可以开火车组词。
7.认读多音字:挨、背、圈
四、读文见义
导学:读了课文,你知道以前的私塾是怎样上课的吗?看看课本上是怎么说的。
1.出示课文第一段内容,学生自读。
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
简单介绍:私塾。(你喜欢这种学习方式吗?读出你的情感来。)
2.仔细读2~9自然段:说说孙中山小时候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学生交流)
(1)面对这种糊里糊涂的情况,孙中山是怎么想的?
表达了孙中山什么样的学习精神?
(2)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孙中山并不知道先生会怎样责罚他,但他还是问了。说明他是个有勇气、学习认真的孩子。)
3.对于孙中山的做法,同学们是怎么看的?大家有什么反应?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小组讨论:
同学们为什么吓呆了?向老师问问题很可怕吗?同学们到底在怕什么?
4.听到孙中山的问题,先生是怎样做的呢?
出示: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
朗读句子,重点读好动词和语言描写。必要时请几个同学演一演。想象一下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不会背,结果会怎样?
学生大胆发言。
5.最后的结果怎样?孙中山挨打了吗?
预设:先生讲得很详细,大家听得很认真。
思考:孙中山没有挨打的原因是什么?
预设:因为孙中山学习勤奋,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任务。
6.既然大家都想知道,为什么老师一开始不讲呢?找出相应的句子。
我原想,书中的道理,你们长大了自然会知道的。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
7.同学们都不敢问,只有孙中山去问,这反映了孙中山怎样的学习态度?
读一读相关的句子,尤其读好最后一段孙中山的名言: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概括这段话的内容,并想一想这段话与题目的关系照应题目,点明中心。
五、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讲述了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学习时,发现不懂的问题勇敢向先生请教的故事,赞扬了孙中山善于思考、敢于提问的学习态度和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
六、拓展延伸
颜真卿的《劝学》
七、课后作业
1.积累有关质疑的名言警句。
2.收集有关勤学好问的故事。
八、板书设计
3.不懂就要问
只读不讲
孙中山大胆提问
不懂就要问
先生讲 学生听
18、三年级上册课文2花的学校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与反思
三年级上册课文2花的学校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说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把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摆在首位。在第二学段还要求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学贵有疑,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必然前提,能抓住要点,抓住关键提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种能力对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课标中还强调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因此,本节课我注重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语言积累的意识。
二、说教材
这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流畅的笔触,勾画出甜美纯净的儿童世界。顽强活泼而且具有丰富细腻想象力的孩子,在看到六月里雷电交作、风雨交加之后青草地上冒出的花儿时,就在自己想像的天空里自由驰骋起来。他把未冒出地面得花儿想象成地下学校上学的孩子们,在墙角旮旯冒出来的零星小花是犯错误被罚站的小孩儿,大雨来时,花儿们便衣着鲜艳地冲出学校度假了,而花儿们这么急切地生长是因为要回家找它们的妈妈。作者巧妙地从孩子的眼中叙出花儿们的活泼、可爱、美丽、向上,充满了儿童情趣。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朗读指导,读出花孩子的天真烂漫、活泼可爱、勇敢坚强、活泼向上、童真童趣。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会写本课生字,正确认读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2.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富于童真童趣的语言和丰富细腻的想像,培养学生的质疑、表达、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养成主动质疑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的内容。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富于童真童趣的语言。
2.体会课文丰富细腻的想像。
三、说过程
(一)谈话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的伊始通过说说自己的学校是什么样的的谈话式导入,激发学生对花儿学校的兴趣。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鼓励学生自读课文,划出生字词,标出小结,进行质疑。旨在引导学生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引导学生抓住要点、抓住关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种质疑能力对学生的阅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细读解疑,深入理解。
引导学生通过细读文本,解决疑问,并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情感体验,结合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行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结合活动与练习中的默读课文,讨论及交流和想象涂画的内容,体会花儿们的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积极向上。
(四)品读感悟,积累语言。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感受作者的语言风格,并积累文中的好词、好段。力争熟读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
(五)拓展想象:想一想,在花儿学校里还会发生哪些有趣的事?说一说,写一写,小练笔。看谁想得奇妙,写得美妙。
(六)感悟积累:轻声朗读课文,再次体会课文优美的意境。熟读课文一、二、六自然段,背诵下来,积累优美的词语。
(七)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希望你们也能用童心感受生活,用你们童真童趣的语言记录这美丽的世界。
四、板书设计
把课文的内容用精炼、简洁的词语进行概括性地说明。这样,简单明了。条理性强,脉络清晰,有助于学生理清文章线索。既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又反映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19、三年级上册课文1大青树下的小学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与反思
三年级上册课文1大青树下的小学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说教材。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本组课文的专题是在快乐的生活里,我们一天天长大,引导学生一起去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通过描写西南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的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课文层次清晰、段落分明。先写上学的路上和来学校的情景;再写上课时和下课后的情景,最后以自豪赞美的文字点题。学习本课我将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和赞美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 会认坝、傣等5个生字,会写坪、坝、戴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等词语,并能利用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且积累好词佳句。
3. 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和赞美之情。
以上教学目标中,我认为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和赞美之情。是教学的重点,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能力差,所以体会描写窗外的安静和小动物的热闹的句子的表达效果是本课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为了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主要采取想象感悟法、朗读感悟法、品词析句法这三种教学方法。运用想象感悟法可以挖掘教材的空白处,开启学生想象的闸门,在研读中通过换位思考体验人物的内心,丰满任务在学生心中的形象,真正做到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同时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运用朗读感悟法可以以读激情,以读促悟,以情助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运用品词赏析法可以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加以揣摩、推敲、咀嚼,感悟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
四、说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出示民族小学内学生穿戴不同的场景的图片,我问学生:图片上的小学和我们的小学有什么不同呢?学生应该很快的发现穿着不同等等。那我们一起去看看《大青树下的小学》是怎么样的呢?(板书:《大青树下的小学》),生读题。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准生字词,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并思考我们的名族小学都写了什么呢?
等学生读完之后,我课件逐组出示词语:
第一组:蝴蝶 孔雀舞 凤尾竹 坪坝(注意蝴蝶都是虫字旁,理解蝴蝶是一种昆虫;舞字的书写,当场书空)
第二组:傣族 景颇族 阿昌族 德昂族 汉族(引导学生发现这组都是名族的名称,顺势引导学生说出我国有56个民族)
然后,请学生说说作者从那几个方面写了《大青树下的小学》?学生各抒己见之后,我总结概括:课文先写上学的路上和来学校的情景;再写上课时和下课后的情景,最后以自豪赞美的文字点题。
(三) 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上学的路上和来学校的情景 。
首先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上学路上和来学校时所看到的句子。之后学生汇报,我总结并逐句出示句子:
第一句: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
齐读句子,问学生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可能会回答:小学生很多,小学生来自不同的民族)我继续追问你从哪里可以看出?再抓住有,有,有,还有。让学生再次体会小学生的多。然后我出示:下课了,操场上可热闹了。有 有 有 还有 。在顺势引导学生用有,有,有,还有。造句,更深刻的体会民族学校的学生多,而且都来自不同的民族。
第二句:大家穿戴不同、语言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
齐读句子,问学生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可能会回答:大家都非常友好等)我继续追问从哪里可以看出?学生各抒己见;然后我抓住大家指的是谁?(各民族的小学生)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个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
第三句:那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打扮的更加绚丽多彩。
齐读句子:问学生体会到了什么?从哪些词语体会到得?结合课文上下文理解绚丽多彩的含义,并引导学生用绚丽多彩说一句话。
第四句: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
齐读句子:问学生体会到了什么?从哪里体会到?
再齐读第一自然段,读出各民族直接的友爱,读出校园中穿戴不同,美丽的场景,读出同学们快乐的心情。引导学生更深切感受《大青树下的小学》里各民族小学生的团结友爱,和学校的美丽。
这个环节,我利用勾圈画点的方法结合充分的读,让学生以读激情,以读促悟,以情助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并引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上课的情景 。
然后在引导学生一起去看看民族小学上课的情景又是怎么样的呢?
在刚才的课文内容的概括的基础上,学生已知晓文章的脉络。所以我在这个环节引导学生用横线迅速画出能概括民族小学上课的情景的句子。学生汇报,我出示句子:大家一起读课文,声音真好听!
然后我继续追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声音真好听?学生交流汇报,我逐句出示:
第一句: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齐读句子:圈出描写窗外环境的词语(安静)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从哪里可以体会到声音真好听呢?(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同学们能不能读出窗外的安静呢?齐读句子,指名读。
第二句:最有趣的是,跑来了几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的好奇地听着同学们读课文。
齐读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同学们的声音真好听?
再次齐读描写上课情景的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同学生好听的声音,读出周围环境的安静。通过多次的读,引领学生感悟民族小学里学生上课的认真,读书声的好听
课堂练笔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课文插图,看到插图,你想说些什么呢?那我们一起来写一写,可以写一写校园的环境是怎么样的,同学们上课的情景是怎么样的等等?这个环节,不仅给学生提供了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平台,也深化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思想情感的升华。
这节课,我们感受到了民族小学上学路上的快乐,上课时的安静;那下课后又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下节课一起来学习。
五、说板书设计 。
最后我来谈谈我的板书,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课文精华的体现,针对这篇课文,我采用了词语式板书。首先整体概括了课文写了上学的路上,上课时,下课后的情景,然后提炼出上学路上孩子们是快乐的,上课时周围是安静。这样,这则板书就成了理清课文脉络的载体,可以一目了然地理清课文内容,领悟文章的重点。
大青树下的小学
上学路上 快乐
上课时 安静
下课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