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反思
《别饿坏了那匹马》文章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这篇课文赞扬了作为书摊主人的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深深感激之情。文章平淡而又真实、温馨而又感人。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就像老酒一样,需要有足够的时间来酝酿出属于他们自己的思想。只有给予他们充足的时间,他们才能有所发现,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的有所提升。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试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时,我就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思考,给学生一个静思默想的空间。我则在一旁耐心地等待,在等待中积极地巡视,及时给予个别学生的帮助。学生概括时,我发现他们的语言不够简练,表述也不太清楚,我就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换个角度来说,渐渐地,学生的概括变得言简意赅起来。可见,给予学生足够长的时间去独立地思考,他们就会给你带来不断的惊喜。
二、引导学生品味精句
一篇课文真正精妙的语言表达值得我们细细咀嚼与品味。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精句,品味精句。课文《别饿坏了那匹马》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的句子,语言细腻精美,不可不读,不可不品。于是,我引领学生去认真品读残疾青年说过的每一句话,去感受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学生通过自己的潜心揣摩、反复吟诵,从文中的一句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品读出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心灵。
三、适时引导,拓展延伸
在这堂课的最后,我原本就设计了一个小练笔,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如果你是文中的“我”,看到那堆枯黄的马草你还会想写什么呢?对此,进行一个心里描写的小练笔。但是,令我惊喜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有学生提出“ 其实文中的马是存在的”。当他这句话一出口,马上有许多人表示反对。我示意大家安静,听听他的见解是什么样的。“其实,文中的“马”与“我”是有关系的。 “我”就是那匹“马”,一匹需要知识的“马”,青年说“别饿坏了那匹马”其实也就是别饿坏了“我”这匹需要知识滋养的马。”话音未落,我就听到其他同学恍然大悟地“哦”了起来,接着就响起了响亮的掌声,我也趁机表扬了他。
对于这个小练笔,学生不仅联系全文的内容发展来写,许多人也都结合了“别饿坏了那匹马”的理解来写。可见,课堂上老师一个不经意的引导,却将学生的理解推向了更高的层次。如果少了这份补充,课堂也乏味了许多。真可见,有时来源于学生课堂上生成的资源,把握好它,对教学的帮助课真不小啊。
四、不足之处:
在品读句子时,我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上,而忽略了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这是一点不足。另外,我觉得还应该在教学时多联系实际,引发学生的所思所感,用课文,用事实来激发他们的感情,使学生能更好地体会到人间处处有真情。而恰恰这一点,在这堂课中也被我所忽视。
总之,这堂课有成功也有不足,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一定改进这堂课中所出现的类似漏洞,发扬优点,使学生在我的课堂上能更有所感,更有所获。
2、《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反思
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每篇课文都应是学生的范文,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围绕主题内容,用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但这只是纸中谈兵,要把知识化为能力非多写不可。这学期,我经常在教完一篇有特色的课文,就要求同学们进行一次小练笔,运用所学到的写作方法进行练习。如学完了《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完后,我叫学生以《“谎言”》为题,写日记。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习作者的那种谋篇布局的巧妙,引导学生要把作文写得有趣味,要有波折,不能平铺直叙。
3、《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略读课文,反思这一课,觉得有几点设计的还不错。
一、导读很重要
我是这样导读的,“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说过谎吗?说谎有什么危害吗?”(说谎欺骗了别人,伤害了别人)。“我们今天来认识一个人,他也说了谎,但他却没伤害到别人,为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读课文,注意生字词,把课文读通。”(对于略读课文,我认为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设计了这一导读。其实有很多好的导读方法,但我觉得略读课文的导读不宜太繁,毕竟时间要留给学生。)
二、设计了一个好问题
学生读了课文后,读出残疾青年编造了一个美丽的谎言,我顺势提了一个问题“这是一个善意的谎言,其实会读书的同学能从课文中发现蛛丝马迹,会发现摊主的心思,找找看,同时写上自己的体会”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划出相关句子,词语。
(略读课文要给孩子充分读的时间,但并不是说,有时间给孩子就行了,老师要给予适当的点拨。我觉得我这个问题的设计就选准了学生自己学习的切入点,)
三、设计了小练笔
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交流,朗读,当一切真相大白时,两位主人公心灵相通了,学生也与文中的主人公心灵相通了,我看到了几位学生眼含泪花,看得出学生内心表达的冲动,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小练笔:
小作者扭头冲了出来,偎在残疾青年轮椅边,他没有哭,他在想_____
(我觉得进行小练笔的时机掌握很重要。“情动”而“辞发”,这时要给他写的机会,让他内心的情感,让文章的情感涌出纸外。)
4、《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反思
《别饿坏了那匹马》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的一篇略读课文,文章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赞扬了作为书摊主人的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深深感激之情。
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内涵,学生不一定能很快理解,即使理解了也不一定能理解深透,从课堂上组织的讨论中可见一斑。这就需要老师设计一个精当的练笔来加深理解。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续写一个片段:
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萎焦黄的马草──前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马草!那匹马呢?甜甜地吃着我拔的马草的那匹马呢?我扭头冲了出来……我突然间明白了。
这样,文章所设的悬念学生彻底明了了,原本无马,假称有马,为的是让“我”安心看书,如果泄露机关,岂不坏了好事?所以他先以“命令”口吻叫妹妹收马草,次以行动阻挡“我”,继以语言威吓“我”……真是用心良苦呀!
5、《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反思
新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语文课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根据这一要求,我在新教材的实验教学中作了初步的尝试。
一、把课堂还给学生
开学初拿到新课本,同学们充满了好奇。那新颖的版式,那优美的诗文,再配上精美的图画,简直令人爱不释手。如何用好这套教材,体现课改理念的精神?我在课堂教学中作了一些尝试。首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我把全班分成十几个学习小组,每4人一组,小组成员轮流担任组长。上课时,先由老师导入,提出问题,然后小组合作学习,自由讨论,组长整理归纳,形成小组意见后在全班交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别饿坏了那匹马》的教学中,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读完这篇课文后,你最佩服这些人物的哪些品质?各小组展开讨论,纷纷发表见解。最后,我综合大家的意见,使同学们对残疾青年的形象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从而理解了课文深刻的主题。
二、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新教材中有好些课文,人物形象丰满,故事情节感人、如何让学生深刻领会,自主学习?我一改过去由分析故事情节入手,进而分析人物形象的旧模式,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角色,分角色朗读课文。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课文改编成短小精悍的课本剧,排练后在课堂上表演。同学们对此十分乐意,倾注了满腔热情,常常是课堂上领会课文,下课后讨论剧本,利用课余时间排练节目,忙得不亦乐乎。有两个学习小组把这篇课文内容改编成剧本后,小组成员根据各自的特点选择角色,把人物形象表演得惟妙惟肖,赢得了全班同学热烈的掌声。同学们通过形象的表演来诠释课文,对文学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创作和表演中获得了乐趣,在快乐中养成了自主学习的精神。
我也像许多教师一样,运用我的密笈悟出了这样的道理:
1、放弃自己的一点私欲,能够成全一个美好的愿望。
2、每人一点点善意的付出,会给这世界增添许多美好和欢乐。
6、《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略读课文,反思这一课,觉得有几点设计的还不错。
一、导读很重要
我是这样导读的,“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说过谎吗?说谎有什么危害吗?”(说谎欺骗了别人,伤害了别人)。“我们今天来认识一个人,他也说了谎,但他却没伤害到别人,为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读课文,注意生字词,把课文读通。”(对于略读课文,我认为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设计了这一导读。其实有很多好的导读方法,但我觉得略读课文的导读不宜太繁,毕竟时间要留给学生。)
二、设计了一个好问题
学生读了课文后,读出残疾青年编造了一个美丽的谎言,我顺势提了一个问题“这是一个善意的谎言,其实会读书的同学能从课文中发现蛛丝马迹,会发现摊主的心思,找找看,同时写上自己的体会”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划出相关句子,词语。
(略读课文要给孩子充分读的时间,但并不是说,有时间给孩子就行了,老师要给予适当的点拨。我觉得我这个问题的设计就选准了学生自己学习的切入点,)
三、设计了小练笔
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交流,朗读,当一切真相大白时,两位主人公心灵相通了,学生也与文中的主人公心灵相通了,我看到了几位学生眼含泪花,看得出学生内心表达的冲动,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小练笔:
小作者扭头冲了出来,偎在残疾青年轮椅边,他没有哭,他在想_____
(我觉得进行小练笔的时机掌握很重要。“情动”而“辞发”,这时要给他写的机会,让他内心的情感,让文章的情感涌出纸外。)
7、《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反思
《别饿坏了那匹马》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的一篇略读课文,文章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赞扬了作为书摊主人的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深深感激之情。
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内涵,学生不一定能很快理解,即使理解了也不一定能理解深透,从课堂上组织的讨论中可见一斑。这就需要老师设计一个精当的练笔来加深理解。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续写一个片段:
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萎焦黄的马草──前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马草!那匹马呢?甜甜地吃着我拔的马草的那匹马呢?我扭头冲了出来……我突然间明白了。
这样,文章所设的悬念学生彻底明了了,原本无马,假称有马,为的是让“我”安心看书,如果泄露机关,岂不坏了好事?所以他先以“命令”口吻叫妹妹收马草,次以行动阻挡“我”,继以语言威吓“我”……真是用心良苦呀!
8、《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一篇自读课文。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我的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赞扬了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感激之情。
对于略读课文,我认为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尤为重要,因此,我让学生认真读课文,仔细找找在文中哪些地方描写了马,结果没找到那匹马,接着我让学生再读了课文,想想文中没写那匹马,为什么课题以《别饿坏了那匹马》为题呢?再读课文后,学生读出残疾青年编造了一个美丽的谎言,我顺势提了一个问题“这是一个善意的谎言,其实会读书的同学能从课文中发现蛛丝马迹,会发现摊主的心思,找找看,课文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注意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的语句来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完成后四人小组交流。
当一切真相大白时,两位主人公心灵相通了,学生也与文中的主人公心灵相通了,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小练笔:
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萎焦黄的马草──前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马草!那匹马呢?甜甜地吃着我拔的马草的那匹马呢?我扭头冲了出来……
我突然明白了什么————————————————————————。
设计这样一个练笔,帮助学生理解残疾青年的良苦用心,进一步体会“我”对残疾青年深深的感激之情。
由于这篇文章比较长,学生读书,概括主要内容花了些时间,时间显得很紧。
9、《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反思
《别饿坏了那匹马》是一片略读课文,全文线索清晰,课堂上,我围绕课文中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的用意是什么开展教学。到学生交流到第三次:“我”对青年说“别饿坏了这匹马”这一片段时,学生交流如下:
……
……
生:文中多次提到“别饿坏了那匹马”,其实并没有马存在,是青年为了让我安心的看书,而撒了谎。
生:这是一个善良的人编织的美丽谎言。
生:马是青年欺骗我的,是为了帮助我,让我安心地读书,马是不存在的。
学生从人物的细节描写上已经感受到了人物的品质,我想可以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了。只是下意识地又问了一句“同意他所说的吗?”全班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同意。”但在同时有一个声音响起:“老师,我还有补充”。于是,我示意让他讲下去。
“
其实文中的马是存在的”。当他这句话一出口,马上有许多人表示反对。我示意大家安静,听听他的见解是什么样的。“其实,文中的“马”与“我”是有关系的。
“我”就是那匹“马”,一匹需要知识的“马”,青年说“别饿坏了那匹马”其实也就是别饿坏了“我”这匹需要知识滋养的马。”话音未落,我就听到几位同学恍
然大悟地“哦”了起来,接着就响起了响亮的掌声,我也趁机表扬了他。
顺势,我让学生想象,“我”看到那堆枯黄的马草还会想写什么呢?进行一个心里描写的小练笔。学生不仅联系全文的内容发展来写,许多人也都结合了“别饿坏了那匹马”的理解来写。
课堂上一个不经意的引导,却将学生的理解推向了更高的层次。如果少了这份补充,课堂也乏味了许多。真可见,有时来源于学生课堂上生成的资源,把握好它,对教学的帮助课真不小啊。
10、《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反思案例
【小编寄语】《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反思案例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优质教学资源。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往往能及早的发现一些不足,比如说教学设计上出现哪些问题、课堂交流和启迪是否得当、课后训练是否到位等等,从而为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累计经验。
《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反思案例
《别饿坏了那匹马》是人教新课标版小语第十一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文章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因为家境贫寒,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马草,让“我”安心继续看书的事。赞扬了作为书摊主人的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深深感激之情。
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内涵,学生不一定能很快理解,即使理解了也不一定能理解深透。课堂上,我让学生围绕“谎言”展开讨论,学生们的讨论十分激烈,最后,他们有一个共识:有时候,善意的谎言能够抚慰人的心灵。
紧接着,我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
请联系课文内容,续写一个片段
【原文: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萎焦黄的马草——前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马草!那匹马呢?甜甜地吃着我拔的马草的那匹马呢?我扭头冲了出来,我突然间明白了……】
学生一:原来这一切都是“谎言”,一个善意的“谎言”,一个只不过为了能让“我”安心看书的“谎言”。真是用心良苦啊!
学生二:原来他家里根本就没有马!他为了我能安心看书,不必为马草卖不出去,无法换钱,失去看书的机会而担忧,不想让我白白地把这宝贵的光阴给浪费了。更何况借此也让我懂得要用自己的劳动来换取读书的机会。
文章所设的悬念学生彻底明了了,叫妹妹收马草时,妹妹为什么会有“茫然”神情?他又为什么要以哥哥的口吻发出“命令”?当我要提马草进院时,他为什么“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要阻挡“我”?当我进入后院时,他为什么叫“我”回来,还威吓“我”那马会踢伤你的?这一个个怪异的现象这才真相大白,残疾青年真是用心良苦呀!
看来,课堂上适当运用小小的辩论和续写,让学生自己说,自己写,自己感悟,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哦。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反思案例的全部内容,希望可以帮助教师们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11、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反思
《别饿坏了那匹马》文章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这篇课文赞扬了作为书摊主人的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深深感激之情。文章平淡而又真实、温馨而又感人。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就像老酒一样,需要有足够的时间来酝酿出属于他们自己的思想。只有给予他们充足的时间,他们才能有所发现,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的有所提升。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试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时,我就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思考,给学生一个静思默想的空间。我则在一旁耐心地等待,在等待中积极地巡视,及时给予个别学生的帮助。学生概括时,我发现他们的语言不够简练,表述也不太清楚,我就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换个角度来说,渐渐地,学生的概括变得言简意赅起来。可见,给予学生足够长的时间去独立地思考,他们就会给你带来不断的惊喜。
二、引导学生品味精句
一篇课文真正精妙的语言表达值得我们细细咀嚼与品味。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精句,品味精句。课文《别饿坏了那匹马》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的句子,语言细腻精美,不可不读,不可不品。于是,我引领学生去认真品读残疾青年说过的每一句话,去感受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学生通过自己的潜心揣摩、反复吟诵,从文中的一句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品读出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心灵。
三、适时引导,拓展延伸
在这堂课的最后,我原本就设计了一个小练笔,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如果你是文中的“我”,看到那堆枯黄的马草你还会想写什么呢?对此,进行一个心里描写的小练笔。但是,令我惊喜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有学生提出“ 其实文中的马是存在的”。当他这句话一出口,马上有许多人表示反对。我示意大家安静,听听他的见解是什么样的。“其实,文中的“马”与“我”是有关系的。 “我”就是那匹“马”,一匹需要知识的“马”,青年说“别饿坏了那匹马”其实也就是别饿坏了“我”这匹需要知识滋养的马。”话音未落,我就听到其他同学恍然大悟地“哦”了起来,接着就响起了响亮的掌声,我也趁机表扬了他。
对于这个小练笔,学生不仅联系全文的内容发展来写,许多人也都结合了“别饿坏了那匹马”的理解来写。可见,课堂上老师一个不经意的引导,却将学生的理解推向了更高的层次。如果少了这份补充,课堂也乏味了许多。真可见,有时来源于学生课堂上生成的资源,把握好它,对教学的帮助课真不小啊。
四、不足之处:
在品读句子时,我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上,而忽略了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这是一点不足。另外,我觉得还应该在教学时多联系实际,引发学生的所思所感,用课文,用事实来激发他们的感情,使学生能更好地体会到人间处处有真情。而恰恰这一点,在这堂课中也被我所忽视。
总之,这堂课有成功也有不足,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一定改进这堂课中所出现的类似漏洞,发扬优点,使学生在我的课堂上能更有所感,更有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