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面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透课文,在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脉络之后,交流写作背景,对学生理解课文能够起到极大的帮助作用,更好地体会鲁迅的高尚品格以及作者在当时情况下的特殊行为。然后找出文中的六次外貌描写,主要抓住外貌描写进行学习,层层推进,以读代悟,读悟结合,通过读课文了解了鲁迅的精神品质,体悟了作者的写作方法,并将其运用到实际训练之中,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不足之处:也许是鲁迅离我们的学生有点遥远,学生的理解一直处于表面层次,还不够深入,这也是我困惑的一个问题。
2、《一面五星红旗》教学反思
“爱国情感”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是个虚幻、空洞的词。如何引导学生感悟文章中的爱国之情,体会世界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便成了教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而爱国情感不是感性的说教,它务必在教学中有个实实在在的载体,那就是语言实践。没有扎实的语言实践,热爱祖国的说教自然成了“空中楼阁”。而语言实践就是要带领学生研读文本,反复品味,深切体会,读出文中情,读出文中味,读出融入孩子自己的情感的文本味来。课刚开始,通过看运动员获奖,升国旗的录象和自己在这庄严肃穆的升旗仪式中,望着徐徐升起的五星红旗,你会想到些什么?通过心灵对话:学生初步明白五星红旗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尊重和爱护它。在教学中,我重点引导学生研读重点词句,感悟爱国情,体验爱国情。如在指导学生感悟“我摇摇头,吃力地穿上大衣,拿着鲜艳的国旗,趔趔趄趄地向外走去。”等重点句子时,呈现典型的三个层次:读出理解──说出感受──再读体验情感。首先学生自由读重点段落,勾画出表示”我“动作的词句,自读、自悟、自得;再让学生默读体会,说说自己对句中哪些词有特别的感受?交流中,我相机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吃力、趔趔趄趄”,从中品出了留学生身上沉甸甸的爱国情意,为维护国家的尊严,决不向饥饿低头;接着,再给予学生阅读的空间,让学生带着自己感悟到的文中情,自由感情读重点语句,读出自己的内心真实的情感体验来,切实地体验到留学生身上浓厚的爱国情思。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得到了“言”,感受到重点语句中每个字词里所蕴含的“爱国情”;也得到“意”,
“我”的爱国情与孩子生活中的感性的爱国情融为了一体,使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得到净化与升华。
在调控课堂教学发展中,语言机智似乎也有待锤炼,不仅抓不住学生问题的实质进行有效的课堂生成,而且问题琐碎,如“哪里体现他很饿?”“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没有人给他吃东西?”“他来到面包店吃到面包了吗?”……这一个个毫无思考价值的“以教定学”问题扼制了学生的发展。
3、《一面五星红旗》教学反思
在《一面五星红旗》执教过程中,能较好地体现了小语新大纲的精神,也表现出我较强的把握教材和驾驭课堂的能力。
1、把握住了教材的重点和特色,教学设计精当巧妙。本篇课文以一面五星红旗线索,紧紧抓住店老板前后不同的行为变化进行探究互动,整堂课流畅有序,层层深入,学生的感情也随着理解的深入而不断深化。
2、以读为本,通过抓重点词句体会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整堂课中,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的想法。在读中体会到“我”对祖国的无比深情。
当然,这堂课中也存在着一个小小的不足,在学生自读体会后,评价面包店老板的时候,学生的观念产生了不同的差异,教师在引导的时候方法有些欠妥,值得考虑。
4、《一面五星红旗》教学反思
《一面五星红旗》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课文写了“我”──一名中国留学生,在极度困难的处境下,拒绝了面包店老板“用国旗换面包”的要求。表达了“只有热爱自己祖国的人才能赢得外国人尊重”的思想内涵。对三年级学生来说,课文思想性比较强,不好把握。因此,我本着“简简单单教语文,读读悟悟求发展”的理念来执教本课。
下面,我想从这两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简简单单教语文
语文学习本身是一件简单、快活的事情,学习的过程应该是科学的,是顺畅的,是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规律的。我们没有必要设计那么多的学习环节,没有必要设置那么多的障碍,没有必要弄得那么复杂,那么深奥。
《一面五星红旗》这一课情感丰富,内涵深刻,人物形象突出,为了让学生能通过语言文字去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在设计本课时,我紧扣情感主线,删繁就简,全文学习以品读“作者断然拒绝用国旗换面包”的关键句子辐射“处境艰难”、“热爱国旗”、“面包店老板的态度变化”三个版块的学习。通过反复研读品味,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爱国旗、爱祖国”的精神内涵,自然融入到学生的脑中,镌刻在学生的心中。
二、读读悟悟求发展
朗读是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那么在本课教学中如何让“读”成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领悟文本内涵的重要手段呢?在设计本课时,我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注重指导朗读的层次性: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只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才能认知、感悟、体情。作为教师,应做好“导”的工作。那么,有效的指导该是怎样的呢?我认为教师的指导应针对学生的朗读,既肯定优点,同时指出存在问题,并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吸纳指导意见并带上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进一步披情入读。
在导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时,我先设问导读:“如果你的筏子和背包都无影无踪,在荒无人烟的大山里找不到出路,你的心情会怎样?”学生回答:“着急、害怕”。我顺势引导:“谁再来读一读,争取读出着急、害怕的感觉?”当一个学生读得语气还不够到位时,我再次引导:“有点害怕了,能读得再害怕一点吗?”在我的指导下,学生读得很有进步。这样的指导,无论是对朗读水平高的学生,还是水平低的学生,可能都有实实在在的帮助。具有层次性的朗读指导会让学生们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
2、着眼朗读表达的情感性:
朗读的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正确”与“流利”的朗读易指导,而要指导学生真正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倘若说“正确”、“流利”的读是“练”出来的,那么“有感情”的读则是“悟”出来的。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读应侧重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披情入境,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在教学本课时,我让学生找读表现“我”热爱国旗的句子。当一学生读到“我犹豫了一下……依然是那么鲜艳”一句时,我就势引导:“你是从哪些词体会到的?”学生答道:“我是从‘慢慢’一词体会到的”。对此,我进一步点拨:“你平时怎样对待自己珍爱的东西?”在我的精心引导下,学生立刻悟出正是因为我热爱国旗,所以动作才会小心翼翼,生怕弄坏了它。接着,我又范读该句,让学生再次体会“国旗经过河水的冲洗,有可能会褪色,有可能会弄脏,但在‘我’的眼里,它依然跟原先一样鲜艳”。此时,我已在学生与文本间搭起一座桥梁,让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再让学生读该句,学生已能读出理解,读出感受,其效果不言而喻。
3、倡导朗读形式的多样性:
在这节课上,我采用了多样化的朗读形式,让学生“在读中生情,在情中感悟和升华”。
⑴ 范读:
教师的范读,对学生是一种朗读的信息暗示,学生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模仿、借鉴。本课教学中,我适时采用范读,力求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提高朗读水平。
⑵ 互评帮读:
在自由读文后,我让学生读一读自己最感动的句子,请其他学生点评并示范读。这样,学生进行互评帮读,有利于双方的共同提高。
⑶ 配乐读:
在学文结束时,我借助电教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入境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4、增强朗读评价的情趣性:
朗读评价,应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在本课教学中,我力求针对每一位同学的朗读情况,正视他们的差异。评价用语尽量多鼓励、少批评;多指导、少评判;多情趣、少教条。
如“你的声音真好听”、“你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听了你的朗读,我确实感受到了作者处境极度困难”、“读得有点害怕了,谁能读得再害怕一些”等等。这些评价语言,在肯定优点的同时,捎上不足,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在这堂课中,尚有很多不足之处,如对全文回归教学环节中,整体朗读的实施不十分突出;一些课堂提问所关涉的学生面还不够广泛等等。以期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改进做法,取得较好的效果。
5、一面五星红旗教学反思
《一面五星红旗》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课文写了“我”──一名中国留学生,在极度困难的处境下拒绝了面包店老板“用国旗换面包”的要求。表达了“只有热爱自己祖国的人才能赢得外国人尊重”的思想内涵。对三年级学生来说,课文思想性比较强,不好把握。因此,我本着“简简单单教语文,读读悟悟求发展”的理念来执教本课。
下面,我想从这两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简简单单教语文
语文学习本身是一件简单、快活的事情,学习的过程应该是科学的,是顺畅的,是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规律的。我们没有必要设计那么多的学习环节,没有必要设置那么多的障碍,没有必要弄得那么复杂,那么深奥。 《一面五星红旗》这一课情感丰富,内涵深刻,人物形象突出,为了让学生能通过语言文字去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在设计本课时,我紧扣情感主线,删繁就简,全文学习以品读“作者断然拒绝用国旗换面包”的关键句子辐射“处境艰难”、“热爱国旗”、“面包店老板的态度变化”三个版块的学习。通过反复研读品味,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爱国旗、爱祖国”的精神内涵,自然融入到学生的脑中,镌刻在学生的心中。
二、读读悟悟求发展
朗读是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那么在本课教学中如何让“读”成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领悟文本内涵的重要手段呢?在设计本课时,我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注重指导朗读的层次性:“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只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才能认知、感悟、体情。作为教师,应做好“导”的工作。那么,有效的指导该是怎样的呢?我认为教师的指导应针对学生的朗读,既肯定优点,同时指出存在问题,并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吸纳指导意见并带上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进一步披情入读。在导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时,我先设问导读:“如果你的筏子和背包都无影无踪,在荒无人烟的大山里找不到出路,你的心情会怎样?”学生回答:“着急、害怕”。我顺势引导:“谁再来读一读,争取读出着急、害怕的感觉?”当一个学生读得语气还不够到位时,我再次引导:“有点害怕了,能读得再害怕一点吗?”在我的指导下,学生读得很有进步。这样的指导,无论是对朗读水平高的学生,还是水平低的学生,可能都有实实在在的帮助。具有层次性的朗读指导会让学生们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
2、着眼朗读表达的情感性:朗读的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正确”与“流利”的朗读易指导,而要指导学生真正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倘若说“正确”、“流利”的读是“练”出来的,那么“有感情”的读则是“悟”出来的。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读应侧重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披情入境,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在教学本课时,我让学生找读表现“我”热爱国旗的句子。当一学生读到“我犹豫了一下……依然是那么鲜艳”一句时,我就势引导:“你是从哪些词体会到的?”学生答道:“我是从‘慢慢’一词体会到的”。对此,我进一步点拨:“你平时怎样对待自己珍爱的东西?”在我的精心引导下,学生立刻悟出正是因为我热爱国旗,所以动作才会小心翼翼,生怕弄坏了它。接着,我又范读该句,让学生再次体会“国旗经过河水的冲洗,有可能会褪色,有可能会弄脏,但在‘我’的眼里,它依然跟原先一样鲜艳”。此时,我已在学生与文本间搭起一座桥梁,让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再让学生读该句,学生已能读出理解,读出感受,其效果不言而喻。
3、倡导朗读形式的多样性: 在这节课上,我采用了多样化的朗读形式,让学生“在读中生情,在情中感悟和升华”。
⑴ 范读:
教师的范读,对学生是一种朗读的信息暗示,学生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模仿、借鉴。本课教学中,我适时采用范读,力求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提高朗读水平。
⑵ 互评帮读:
在自由读文后,我让学生读一读自己最感动的句子,请其他学生点评并示范读。这样,学生进行互评帮读,有利于双方的共同提高。在学文结束时,我借助电教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入境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4、增强朗读评价的情趣性:
朗读评价,应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在本课教学中,我力求针对每一位同学的朗读情况,正视他们的差异。评价用语尽量多鼓励、少批评;多指导、少评判;多情趣、少教条。
如“你的声音真好听”、“你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听了你的朗读,我确实感受到了作者处境极度困难”、“读得有点害怕了,谁能读得再害怕一些”等等。这些评价语言,在肯定优点的同时,捎上不足,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在这堂课中,尚有很多不足之处,如对全文回归教学环节中,整体朗读的实施不十分突出;一些课堂提问所关涉的学生面还不够广泛等等。以期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改进做法,取得较好的效果。
6、一面五星红旗教学反思
一、深入剖析,精心设计设
《一面五星红旗》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学期的讲读课文,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我”是一名中国留学生,在一次假期的漂流活动中发生了事故。在极度困难的处境下,“我”拒绝了面包店老板用国旗换面包的要求,以自己的爱国精神维护了国旗的尊严,祖国的尊严,也赢得了外国朋友的尊敬。课文从三个方面叙述事件的经过,第一部分写“我”在一次漂流活动中失事,处境非常艰难;第二部分写“我”与面包店老板打交道的过程,“我”断然拒绝了他提出的用面包换国旗的要求;第三部分写“我”的行为感动了面包店老板,“我”也得到了救助。本课的重点是理解面包店老板态度的变化,难点是学习用外在动作表达内心情感的写法。根据本文结构特点,我在教法上采取了以“读”为主线,落实“三读”的语言实践过程,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留下足够的空间为学生张扬个性。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促进学生构建新知,培养语感,促进思维,促进发展。课堂最精彩的两个教学环节学习内容以板块呈现,学生有阅读的自由,有充裕的自读自悟时空,学习自主性得以发挥(也有利于教师的指导和参与)。对整节课来说,既让学生学得扎实,又充分体现学生的空灵,因此,对课文的解读呈多元形态,思维的花朵异彩纷呈,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的理想境界。
二、分析目标,落实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本课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学,读中悟。据此,确定了如下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我”对国旗的尊敬和热爱,体会到面包店老板对“我”的敬重和理解。3、了解作者的写作特色。目标确定以后,教学紧紧围绕上述目标展开,并将上述目标落实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激情。
三、找准关键,有的放矢
教学的重难点总是与学生原有知识存在一些距离。教学关键点突出地反映了学生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认识上的矛盾性,体现了教材内容上已学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与衔接,展示了教学过程中由感知教材向理解教材的合理过渡。因此,确定与处理好教学关键点,对于顺利学习新知识能起决定性的作用。?在钻研教材时,弄清教材内容的层次与联系,明确重难点是抓关键点的基础。所以,关键点是“课眼”,处理好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我对本课的教学重难点进行了如下界定:1、理解面包店老板态度的变化。2、学习用外在动作表达内心情感的写法。
7、《一面五星红旗》教学反思
“爱国情感”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是个虚幻、空洞的词。如何引导学生感悟文章中的爱国之情,体会世界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便成了教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而爱国情感不是感性的说教,它务必在教学中有个实实在在的载体,那就是语言实践。没有扎实的语言实践,热爱祖国的说教自然成了“空中楼阁”。而语言实践就是要带领学生研读文本,反复品味,深切体会,读出文中情,读出文中味,读出融入孩子自己的情感的文本味来。课刚开始,通过看运动员获奖,升国旗的录象和自己在这庄严肃穆的升旗仪式中,望着徐徐升起的五星红旗,你会想到些什么?通过心灵对话:学生初步明白五星红旗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尊重和爱护它。在教学中,我重点引导学生研读重点词句,感悟爱国情,体验爱国情。如在指导学生感悟“我摇摇头,吃力地穿上大衣,拿着鲜艳的国旗,趔趔趄趄地向外走去。”等重点句子时,呈现典型的三个层次:读出理解──说出感受──再读体验情感。首先学生自由读重点段落,勾画出表示”我“动作的词句,自读、自悟、自得;再让学生默读体会,说说自己对句中哪些词有特别的感受?交流中,我相机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吃力、趔趔趄趄”,从中品出了留学生身上沉甸甸的爱国情意,为维护国家的尊严,决不向饥饿低头;接着,再给予学生阅读的空间,让学生带着自己感悟到的文中情,自由感情读重点语句,读出自己的内心真实的情感体验来,切实地体验到留学生身上浓厚的爱国情思。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得到了“言”,感受到重点语句中每个字词里所蕴含的“爱国情”;也得到“意”,
“我”的爱国情与孩子生活中的感性的爱国情融为了一体,使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得到净化与升华。
在调控课堂教学发展中,语言机智似乎也有待锤炼,不仅抓不住学生问题的实质进行有效的课堂生成,而且问题琐碎,如“哪里体现他很饿?”“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没有人给他吃东西?”“他来到面包店吃到面包了吗?”……这一个个毫无思考价值的“以教定学”问题扼制了学生的发展。
8、《一面五星红旗》教学反思
在《一面五星红旗》执教过程中,能较好地体现了小语新大纲的精神,也表现出我较强的把握教材和驾驭课堂的能力。
1、把握住了教材的重点和特色,教学设计精当巧妙。本篇课文以一面五星红旗线索,紧紧抓住店老板前后不同的行为变化进行探究互动,整堂课流畅有序,层层深入,学生的感情也随着理解的深入而不断深化。
2、以读为本,通过抓重点词句体会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整堂课中,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的想法。在读中体会到“我”对祖国的无比深情。
当然,这堂课中也存在着一个小小的不足,在学生自读体会后,评价面包店老板的时候,学生的观念产生了不同的差异,教师在引导的时候方法有些欠妥,值得考虑。
9、《一面五星红旗》教学反思
《一面五星红旗》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课文写了“我”──一名中国留学生,在极度困难的处境下,拒绝了面包店老板“用国旗换面包”的要求。表达了“只有热爱自己祖国的人才能赢得外国人尊重”的思想内涵。对三年级学生来说,课文思想性比较强,不好把握。因此,我本着“简简单单教语文,读读悟悟求发展”的理念来执教本课。
下面,我想从这两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简简单单教语文
语文学习本身是一件简单、快活的事情,学习的过程应该是科学的,是顺畅的,是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规律的。我们没有必要设计那么多的学习环节,没有必要设置那么多的障碍,没有必要弄得那么复杂,那么深奥。
《一面五星红旗》这一课情感丰富,内涵深刻,人物形象突出,为了让学生能通过语言文字去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在设计本课时,我紧扣情感主线,删繁就简,全文学习以品读“作者断然拒绝用国旗换面包”的关键句子辐射“处境艰难”、“热爱国旗”、“面包店老板的态度变化”三个版块的学习。通过反复研读品味,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爱国旗、爱祖国”的精神内涵,自然融入到学生的脑中,镌刻在学生的心中。
二、读读悟悟求发展
朗读是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那么在本课教学中如何让“读”成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领悟文本内涵的重要手段呢?在设计本课时,我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注重指导朗读的层次性: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只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才能认知、感悟、体情。作为教师,应做好“导”的工作。那么,有效的指导该是怎样的呢?我认为教师的指导应针对学生的朗读,既肯定优点,同时指出存在问题,并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吸纳指导意见并带上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进一步披情入读。
在导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时,我先设问导读:“如果你的筏子和背包都无影无踪,在荒无人烟的大山里找不到出路,你的心情会怎样?”学生回答:“着急、害怕”。我顺势引导:“谁再来读一读,争取读出着急、害怕的感觉?”当一个学生读得语气还不够到位时,我再次引导:“有点害怕了,能读得再害怕一点吗?”在我的指导下,学生读得很有进步。这样的指导,无论是对朗读水平高的学生,还是水平低的学生,可能都有实实在在的帮助。具有层次性的朗读指导会让学生们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
2、着眼朗读表达的情感性:
朗读的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正确”与“流利”的朗读易指导,而要指导学生真正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倘若说“正确”、“流利”的读是“练”出来的,那么“有感情”的读则是“悟”出来的。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读应侧重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披情入境,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在教学本课时,我让学生找读表现“我”热爱国旗的句子。当一学生读到“我犹豫了一下……依然是那么鲜艳”一句时,我就势引导:“你是从哪些词体会到的?”学生答道:“我是从‘慢慢’一词体会到的”。对此,我进一步点拨:“你平时怎样对待自己珍爱的东西?”在我的精心引导下,学生立刻悟出正是因为我热爱国旗,所以动作才会小心翼翼,生怕弄坏了它。接着,我又范读该句,让学生再次体会“国旗经过河水的冲洗,有可能会褪色,有可能会弄脏,但在‘我’的眼里,它依然跟原先一样鲜艳”。此时,我已在学生与文本间搭起一座桥梁,让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再让学生读该句,学生已能读出理解,读出感受,其效果不言而喻。
3、倡导朗读形式的多样性:
在这节课上,我采用了多样化的朗读形式,让学生“在读中生情,在情中感悟和升华”。
⑴ 范读:
教师的范读,对学生是一种朗读的信息暗示,学生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模仿、借鉴。本课教学中,我适时采用范读,力求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提高朗读水平。
⑵ 互评帮读:
在自由读文后,我让学生读一读自己最感动的句子,请其他学生点评并示范读。这样,学生进行互评帮读,有利于双方的共同提高。
⑶ 配乐读:
在学文结束时,我借助电教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入境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4、增强朗读评价的情趣性:
朗读评价,应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在本课教学中,我力求针对每一位同学的朗读情况,正视他们的差异。评价用语尽量多鼓励、少批评;多指导、少评判;多情趣、少教条。
如“你的声音真好听”、“你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听了你的朗读,我确实感受到了作者处境极度困难”、“读得有点害怕了,谁能读得再害怕一些”等等。这些评价语言,在肯定优点的同时,捎上不足,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在这堂课中,尚有很多不足之处,如对全文回归教学环节中,整体朗读的实施不十分突出;一些课堂提问所关涉的学生面还不够广泛等等。以期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改进做法,取得较好的效果。
10、《一面》教学反思
鲁迅的文章以及与鲁迅有关的文章一般难度都很大,教 《一面》这篇课文时我有些担心:学生能读懂文字背后那份凝重的情感吗?上完了《一面》,我释然了,放心了。
课文是通过作者回忆自己与鲁迅的一面之交,把鲁迅对青年的爱护写的得很细致,如“他的眼神就像慈父的抚摸一样,让我感到了温暖和严肃……”及一面对作者带来了无穷的力量等,足以可见鲁迅在广大中国人心中的地位。
在教学中,我引领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目标定位在体会鲁迅先生高尚品质的同时学习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方法。学习时,我主要放手让学生自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透课文,在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脉络之后,简单交流写作背景,对学生理解课文起到极大的帮助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鲁迅的高尚品格以及作者在当时情况下的特殊行为。同时,我引领着学生找出文中鲁迅的六次外貌描写,然后主要抓住外貌描写进行学习,层层推进,以读代悟,读悟结合,又适时地补充有关资料丰实人物形象。学生通过读课文了解了鲁迅的精神品质,体悟了作者的写作方法,并将其运用到实际训练之中,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11、《一面五星红旗》教学反思
爱国,对于当今的孩子来说,实在太抽象。《一面五星红旗》写的就是爱国情感故事。“我”是一名留学生,在一次漂流中发生事故。在极度困难的境况下,我拒绝了面包店的外国老板用国旗换面包的要求。以自己的爱国精神维护了国旗的尊严,祖国的尊严,也赢得了外国朋友的尊敬。
“如何让孩子们理解这种高尚而抽象的情感?”“用什么作为打开学生爱国情感闸门的突破口呢?”备课中,我一直思考着。在通读课文之后,我想到既然课文以“一面五星红旗”作为课题,那我就用“五星红旗”这把金钥匙,开启学生爱国情感之门,让学生心中也能够升起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
于是,就有了以下的教学过程。
一、早读——有效预习,初步感知课文内涵。
早读,布置朗读预习课文。然后预习生字新词——在文中圈出生字,用横线划出新词;在课文后的本课生字表上注好拼音。这样的预习,能够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大概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对课堂学习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二、课堂——师生互动,一堂生动的爱国课。
(一) 范读:渲染庄严气氛
教学伊始,我便展示我的朗读功底,投入地把整篇文章示范朗读了一遍,目的是让学生迅速进入到“庄严”的氛围当中。
(二) 默读:划出描写“五星红旗”的句子
“五星红旗”,就是课文的“眼睛”,可以透过它看到此文的灵魂。
学生静静地默读着,钢笔刷刷地划着。我静静地巡视着,猜想着:孩子们每找到一个句子划出来时,就要在心中读一遍“五星红旗”,他们应该能够体会到红旗的分量吧!
反馈时,我不但要求学生把句子读出自己的体会,而且追问:
1、“你觉得‘我’对待五星红旗的态度是怎样的?”
生:“我觉得作者很爱惜五星红旗。从第二自然段中的‘我把国旗从旗杆上抽下来,系在脖子上’可以看出。他怕丢失了红旗,才这样做的。”
2、“我为什么漂流时还带着五星红旗?”
(我的启发:五星红旗一般在哪里、什么时间挂着?代表什么?学生经过一番思考发言)
生1:“说明我是中国人。”
生2:“以中国人为自豪和骄傲。”
生3:“告诉大家,我是中国人。”
(三)朗读:读出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句子的含义和包含的情感,我一句句指导孩子们朗读这几个句子。读得感情不到位时,加入示范朗读。指名读、男女生轮读、老师引读,让学生体验到作者的爱国情感。
(四) 思考:开启爱国情感之门
1、“我”的处境的危险。
学生找到第三自然段,总结出“我”的险境:饥寒交迫、身受重伤、疲惫至极。
2、面包店老板的态度的变化。
学生默读第二部分,了解到面包店老板开始冷漠,后来因“我”的爱国而感动,无偿救护了“我”。
(五)再读:动作和对话句子,感悟升华爱国情感
文中的动作和语言的句子,最能体现文本情感,我指导孩子进行分析朗读,孩子与作者和文本产生了共鸣。
三、拓展——语言激励,爱国情感暖人心。
课堂即将结束,一曲庄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在教室回旋,同学们面对着黑板上鲜艳的五星红旗,肃立,眼里闪动着亮光!课后,我再播放了一曲孙楠的MTV歌曲《红旗飘飘》,里面有运动员获奖后升国旗、南极考察队员在南极大陆插上国旗、天安门广场国旗与太阳一同升起……一幕幕画面,让学生感觉到“祖国万岁”“做中国人,真好!”
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工具性”和“思想性”。孩子在这样的课堂中,相信语文能力在提高,思想也在飞跃!愿五星红旗永远升起在孩子们纯净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