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做一片美的叶子》教学反思
很喜欢这篇文章,它用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美丽动人的画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是要让这群刚升入三年级的孩子从语言文字中欣赏大树和叶子的美,感悟叶子的那种立足本职、无私奉献的精神,却是一件大难事。总得来说,上的有点累。
为了把这篇课文教的简单些,我把课文分为三个层次去教。第一层,读课文体会大树的美。这种美学生是能够从书本中找到的。第二层读课文体会叶子的美,从外形的美,到内在的美:为大树输送着“生命的乳汁”,体会到叶的一生都在无私奉献。学生在理解外在美的时候并不是一件难事,引导学生感受叶子除了外形很美让我们喜欢,还有什么值得我们称赞?这时学生能找到相关的内在美句子,最后帮助学生归纳总结,这就是一种内在的美,告诉学生内在美比外在美更加重要。第三层让学生由物及人,“我们每个人都像叶子,为生活的大树输送着营养,让他茁壮、葱翠。”由这句话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我紧紧扣住上文的四句话“无数片叶子做着相同的工作,把阳光变成生命的乳汁奉献给大树。”“绿叶为大树而生。”“大树把无数的叶子结为一个整体。”“无数的叶子在树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这就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大树与叶子之间的关系,体会“做一片美的叶子”的内在含义。
最后把人家的导入变为了我的总结
诵读改动的文字
远远望去,三年级四班很美。它像一朵绿色的云,从大地上升起。我向教室走去。走近教室的时候,我发现,教室里的每一个孩子都很美。每一个孩子形态各异——你找不到两个相同的孩子。无数个不同的孩子做着相同的工作,把阳光变成生命的乳汁奉献给班级。
远远望去,麒麟小学很美。它像一朵绿色的云,从大地上升起。我向学校走去。走进学校的时候,我发现,教室里的每一个孩子都很美。每一个孩子形态各异——你找不到两个相同的孩子。无数个不同的孩子做着相同的工作,把阳光变成生命的乳汁奉献给学校。
班级把无数的孩子结为一个整体,学校把无数个班级结为一个整体……而无数个孩子在集体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我们每个人都像叶子,为班级这棵大树,为学校这片树林,为祖国这片森林输送着营养,让它茁壮、葱翠。
大树站在太阳和土地之间。绿叶为大树而生。
春天的时候,叶子嫩绿;夏天的时候,叶子肥美;秋叶变黄;冬日飘零——回归大树地下的根。我们为祖国,为社会,为人类而生。春天的时候,我们天真;夏天的时候,我们强壮;秋天的时候,我们智慧;而当生命的冬天来临的时候,我们将进入永恒的历史。
每一棵大树都很美,因为每一片叶子都很美。为了我们的大树,做一片美的叶子吧!
2、《动手做做看》教学片断与反思───关注课堂生成,历炼教学机智
【情景说明】
《动手做做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3课,课文讲述的是科学家居里夫人小时候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
科学家朗志万提出了一个奇怪的问题,引了同学们的议论纷纷,他们的话分别从不同的方面,证明科学家的话是正确的。只有伊琳娜对科学家的问题心有质疑,在妈妈的启发下,她亲自实践,终于从实践中获得了正确的答案。课文故事情节简单,但蕴含了深刻的道理。抓住伟人的事迹启迪孩子,具有很好的榜样示范作用。
这篇课文的学习目标是学会“另、志、题、提、朗、哄、喝、骗”9个生字;会认“鳞、伊、琳、娜、哎”5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课文的学习,领悟科学家的话不一定是正确的,要自己新手做做看。其中,学会生字,朗读课文,感受自己动手做做看的重要性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过程】
【片断】
(生交流完课前搜集的有关居里夫人事迹的资料及搜集途径后)
师:小朋友想知道科学家居里夫人小时候的故事吗?
生(齐声):想!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58页,想读的同学大声朗读课文。
(一个、两个、三个……,同学人大声朗读起来,读得很认真投入。)
师:认为自己读得很不错的同学,站起来读。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一个一个站起来读,读完后,师生共同评议。)
师(充满信心地):谁觉得自己哪个地方读得最好,谁就站起来读。读完后,再说说自己好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一个一个站起来读,但朗读仍只追求语言文字表面上的抑扬顿挫,对自己的评价也只停留在字音正确,流利等上面。对课文内容缺乏深入理解,对课文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没有身同感受。)
师(暗暗着急,依然微笑地):你能试着用心去体会课文人物心里的想法,并轻声地读出语气来吗?
(生领悟后,开始试着揣摩课文内容,并小声地读起来。)
师(充满期待地):谁想再来试试?把你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读出来!
生1:(表情极为认真地朗读第一自然段科学家朗志万提出的问题。)
生2:(试着用两种不同的声音朗读两个小朋友的说法)……
(在这种相互感染、相互启发的朗读氛围中,学生的朗读渐渐入情入境。)
生(声音动听的朗读大王蔡博):(有声有色地朗读着伊琳娜“心有疑惑──动手实践──生气质问”部分,感情处理恰当,语气分明,为同学们起到了很好的范读作用。)
师:(欣喜地抓住这一契机,迅速分析、提炼,从学生蔡博的朗读中搜寻教学突破口,单刀直入):真不愧是我们班的百灵鸟,特别是“哎呀,和朗志万说的不一样,水漫出来了”。这一句读得真好听!你能把这句再读一遍吗?
生:(开心一笑,晃着小脑袋更认真地读起来。重音、感情、语气十分到位。)
师:你能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吗?
生:因为伊琳发现把金鱼放进装满水的杯子里,水漫出来了,和朗志万说的不一样!
师(连忙追问):那科学家朗志万是怎么说的?同学们能找出来,划上横线,并读一遍吗?
(生划线、读文。)
师(继续追问):同学们,你觉得科学家说的对吗?还是小伊琳娜做得对?
(生议论纷纷,老师趁机拿出一只大杯子、一个土豆、一块石头、养着金鱼的浴缸、舀子、水桶。)
师:同学们,还是让我们用事实说话,动手做做看,好吗?谁来试试?
(生一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老师指点一名能干的学生上台。她动作麻利,给杯子装满水,依次放进一个土豆,注水,放进一块石头,再注水,最后再捞起金鱼,轻轻放进装满水的杯子里,水还是漫出来了!同学们一个个小眼睛瞪的溜圆,教室里鸦雀无声,直到金鱼入杯,水漫出来,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
(这是多么热烈的讨论!学生们一个个小脸放光,自发地探讨起来,老师欣然面对,静观全局。)
师:同学们,说说你们刚才都看到了什么?想到什么?
(生一个个情绪激昂,抢着说。)
生1:我看见金鱼放进杯子里,水也漫出来了!
生2:伊琳娜做的是对的!
生3:科学家说错了!……
生(聪明好动的韩鸿洲,响亮、俏皮地脱口而出):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只有动手做做看才知道!
(水到渠成,难点突破了!老师松了一口气,舒心地笑了,继续趁热打铁。)
师:同学们,通过亲自动手做做看,你明白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1:我觉得大人的话也不能全信,大人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
生2:我以后有了问题,也要自己动手做做看!……
【教学反思】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主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些相应的变动。”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教师有责任为学生构建一个宽松、和谐、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也有义务指导学生努力完成学习任务。那么,如何在牢牢把握课堂动态生成的同时,也能圆满地完成学习任务呢?这就需要我们懂得调控艺术,善于把握教育契机,做到收放自如,开阖有度。
我在自己的三尺讲台上,可屡屡均以眼睁睁地看着课堂恣意活跃,开放过度,有时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受课文《动手做做看》的启发,我总结经验教训,进行又一次尝试。课前,我深研究教材,周密地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确立课文重难点,以读代讲,细致洞察,灵活调整的作战方针。作好充分的准备后,课堂上,我给予了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让学生读通、读透。在众多学生的朗读中,我敏锐地捕捉教学契机,直击问题核心。以“哎呀,和朗志万说的不一样,水漫出来了。”这一句为切入点,适当加以激励,点拨、引导,并立即现场“动手做做看”。这样,不仅起到榜样示范作用,更是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激情倍增,灵感迸发。重点抓住了,难点突破了,教学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试牛刀,初见成效,让我尝到教育改革的甜头,看到自己的成绩,更增添了我坚定不移探索下去的信心。可是,反思自己在这次教学过程中的表现,我由于害怕浪费过多时间,教学难以收拢,引导上有些操之过急。当然,这是教育不够成熟的表现,但是,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勇于探索的决心,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们会攻下宝垒的。
3、《做一片美的叶子》教后反思
这是一篇优美而富有哲理的散文诗,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了大树和叶子的外形之美与内在之美,再由物及人,由“大树”和“叶子”想到人,想到人的生活,从而启迪人们要学习叶子那种立足本职、无私奉献的精神。
早读课上,我就发现孩子们已经被课文诗一般的语言深深吸引,都在大声朗读,陶醉其中了。我想孩子们一定能发现叶子的外在美,但对这篇文章富含的深刻寓意可能有点难度。
在教学第六自然段时,我问学生:“你喜欢哪个季节的树叶?”孩子们纷纷举手,有的说:“我喜欢秋天的树叶,有的金黄,有的火红,像一只只蝴蝶在空中飞舞。”有的说:“我喜欢夏天的树叶,人们可以在大树下乘凉。”还有的说:“我喜欢冬天的树叶,因为它又回到了大树妈妈的怀抱。”结合学生的回答,我对学生说:“树叶为大树而生,它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也不忘把自己奉献给大树,这种奉献就是一种美。”我这样一点拨,再让学生读这段文字,学生读得更动情了,不仅读出了叶子的外在美,还读出了叶子的内在美。
在教学最后一个小节时,我适当地让学生拓展填空:
为了我们的班级,做一个 吧!
为了我们的校园,做一个 吧!
为了我们的祖国,做一个 吧!
为了我们的地球,做一个 吧!
为了我们的 ,做一个 吧!
我相信叶子无私奉献的精神已经流淌到了孩子们的血液中了。
4、《动手做做看》教学片断与反思───关注课堂生成,历炼教学机智
【情景说明】
《动手做做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3课,课文讲述的是科学家居里夫人小时候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
科学家朗志万提出了一个奇怪的问题,引了同学们的议论纷纷,他们的话分别从不同的方面,证明科学家的话是正确的。只有伊琳娜对科学家的问题心有质疑,在妈妈的启发下,她亲自实践,终于从实践中获得了正确的答案。课文故事情节简单,但蕴含了深刻的道理。抓住伟人的事迹启迪孩子,具有很好的榜样示范作用。
这篇课文的学习目标是学会“另、志、题、提、朗、哄、喝、骗”9个生字;会认“鳞、伊、琳、娜、哎”5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课文的学习,领悟科学家的话不一定是正确的,要自己新手做做看。其中,学会生字,朗读课文,感受自己动手做做看的重要性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过程】
【片断】
(生交流完课前搜集的有关居里夫人事迹的资料及搜集途径后)
师:小朋友想知道科学家居里夫人小时候的故事吗?
生(齐声):想!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58页,想读的同学大声朗读课文。
(一个、两个、三个……,同学人大声朗读起来,读得很认真投入。)
师:认为自己读得很不错的同学,站起来读。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一个一个站起来读,读完后,师生共同评议。)
师(充满信心地):谁觉得自己哪个地方读得最好,谁就站起来读。读完后,再说说自己好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一个一个站起来读,但朗读仍只追求语言文字表面上的抑扬顿挫,对自己的评价也只停留在字音正确,流利等上面。对课文内容缺乏深入理解,对课文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没有身同感受。)
师(暗暗着急,依然微笑地):你能试着用心去体会课文人物心里的想法,并轻声地读出语气来吗?
(生领悟后,开始试着揣摩课文内容,并小声地读起来。)
师(充满期待地):谁想再来试试?把你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读出来!
生1:(表情极为认真地朗读第一自然段科学家朗志万提出的问题。)
生2:(试着用两种不同的声音朗读两个小朋友的说法)……
(在这种相互感染、相互启发的朗读氛围中,学生的朗读渐渐入情入境。)
生(声音动听的朗读大王蔡博):(有声有色地朗读着伊琳娜“心有疑惑──动手实践──生气质问”部分,感情处理恰当,语气分明,为同学们起到了很好的范读作用。)
师:(欣喜地抓住这一契机,迅速分析、提炼,从学生蔡博的朗读中搜寻教学突破口,单刀直入):真不愧是我们班的百灵鸟,特别是“哎呀,和朗志万说的不一样,水漫出来了”。这一句读得真好听!你能把这句再读一遍吗?
生:(开心一笑,晃着小脑袋更认真地读起来。重音、感情、语气十分到位。)
师:你能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吗?
生:因为伊琳发现把金鱼放进装满水的杯子里,水漫出来了,和朗志万说的不一样!
师(连忙追问):那科学家朗志万是怎么说的?同学们能找出来,划上横线,并读一遍吗?
(生划线、读文。)
师(继续追问):同学们,你觉得科学家说的对吗?还是小伊琳娜做得对?
(生议论纷纷,老师趁机拿出一只大杯子、一个土豆、一块石头、养着金鱼的浴缸、舀子、水桶。)
师:同学们,还是让我们用事实说话,动手做做看,好吗?谁来试试?
(生一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老师指点一名能干的学生上台。她动作麻利,给杯子装满水,依次放进一个土豆,注水,放进一块石头,再注水,最后再捞起金鱼,轻轻放进装满水的杯子里,水还是漫出来了!同学们一个个小眼睛瞪的溜圆,教室里鸦雀无声,直到金鱼入杯,水漫出来,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
(这是多么热烈的讨论!学生们一个个小脸放光,自发地探讨起来,老师欣然面对,静观全局。)
师:同学们,说说你们刚才都看到了什么?想到什么?
(生一个个情绪激昂,抢着说。)
生1:我看见金鱼放进杯子里,水也漫出来了!
生2:伊琳娜做的是对的!
生3:科学家说错了!……
生(聪明好动的韩鸿洲,响亮、俏皮地脱口而出):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只有动手做做看才知道!
(水到渠成,难点突破了!老师松了一口气,舒心地笑了,继续趁热打铁。)
师:同学们,通过亲自动手做做看,你明白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1:我觉得大人的话也不能全信,大人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
生2:我以后有了问题,也要自己动手做做看!……
【教学反思】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主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些相应的变动。”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教师有责任为学生构建一个宽松、和谐、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也有义务指导学生努力完成学习任务。那么,如何在牢牢把握课堂动态生成的同时,也能圆满地完成学习任务呢?这就需要我们懂得调控艺术,善于把握教育契机,做到收放自如,开阖有度。
我在自己的三尺讲台上,可屡屡均以眼睁睁地看着课堂恣意活跃,开放过度,有时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受课文《动手做做看》的启发,我总结经验教训,进行又一次尝试。课前,我深研究教材,周密地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确立课文重难点,以读代讲,细致洞察,灵活调整的作战方针。作好充分的准备后,课堂上,我给予了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让学生读通、读透。在众多学生的朗读中,我敏锐地捕捉教学契机,直击问题核心。以“哎呀,和朗志万说的不一样,水漫出来了。”这一句为切入点,适当加以激励,点拨、引导,并立即现场“动手做做看”。这样,不仅起到榜样示范作用,更是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激情倍增,灵感迸发。重点抓住了,难点突破了,教学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试牛刀,初见成效,让我尝到教育改革的甜头,看到自己的成绩,更增添了我坚定不移探索下去的信心。可是,反思自己在这次教学过程中的表现,我由于害怕浪费过多时间,教学难以收拢,引导上有些操之过急。当然,这是教育不够成熟的表现,但是,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勇于探索的决心,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们会攻下宝垒的。
5、《种一片太阳花》教学反思
《种一片太阳花》教学反思
《种一片太阳花》第二课时教学为了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我设计的教学过程体现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思路,6---8小节以个性体会的形式引领学生感受太阳花盛开绚烂之极的美,9、10两节以开放性讨论的方式引导形式体会个体太阳花生命短促,整体太阳花绚丽多姿、生机勃勃的原因,最后感悟寓意,升华主题。在课堂上,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自读自悟,探究交流的方式,整节课让学生有感情地读描写太阳花美的语句,从中感悟太阳花的色彩美、形态美和经久不衰的顽强美的原因,体会课文蕴含的道理,顺理成章地达到学习目的。
另外,我希望学生能从语文课堂中,获得更多的写作方法和技巧的积淀,充分体现新课改的大语文观,我很重视写作方法的积累。学生很快就能从文中,找出与写作方法相关的知识点,如比喻、对比、侧面描写、拟人、借花喻人等多种写作方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不足之处:
1、当学生学习太阳花的色彩美时,如果及时出示课件展示太阳花的美丽,再为学生配上优美的音乐,对学生美美地读有关句子一定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2、语言文字的训练还不是很到位,课堂中老师牵着学生走的现象还很严重,还不敢完全放手。
3、小组合作学习还是比较流于形式,评价语言缺少指向性,,对于文章寓意的理解的引导浮于表面,没有深入下去,所以学生感受的只是表象太阳花的美,而没有真正体会太阳花的精神实质。
6、《做一片美的叶子》教学反思
《做一片美的叶子》教学反思
本文描写了大树的美、叶子的美,揭示了大树和叶子的内在联系,透露了大树和叶子结为一体、相互依存的道理,抒发了作者“做一片美的叶子”的思想感情,读来琅琅上口,给人一种美的感受,并且获得情操的陶冶,实在是一篇难得的好教材。
在学习本文过程中,怎样紧紧扣住“美”来具体理解呢?怎样涵咏其中,反复体味,从而获得理性升华呢?我们以为可以从三方面着手——
一是设色敷彩、描形绘态的色态美
俄罗斯艺术大师列宾曾经指出:色彩就是思想。本文作者在描绘“美的叶子”的时候,以“绿色”作为贯串全篇的基调,因为绿色是生命的颜色,十分鲜活,充满生机,使人顿生喜悦之感。你看,大树“像一朵绿色的云,从大地上升起”,这形象的比喻,多么贴切;这生命的色彩,多么耀眼,而绿云升起又多么轻盈可爱!
大树的枝头,叶片丛生,每一片叶子都形态各异,显示了自然界的生物姿态飘逸,各式各样,绝不雷同,否则哪来的丰富多彩!自然,“美的叶子”尽管以绿色为主调,但是也并非纯粹单一,如同万物都在运动变化一样,这美的叶子的“美”就美在随着季节的交替更迭而不断变异,它春天“嫩绿”,夏天“肥美”,秋天“变黄”,冬天“飘零”,固然顺应了自然规律,但它春萌生,夏旺盛,秋枯萎,冬终结,酝酿着又一个生命的周期,真是生生不息啊!这是内蕴的“美”的质素。
应该说,作者抓住“美的叶子”设色敷彩,描形绘态,让读者的美感油然而生,可以说是匠心独运,颇见功力的。
二是突出功用、揭示联系的哲理美
本文以“做一片美的叶子”为题,描写“美的叶子”不是孤立的、游离的,而是将其与大树、太阳、土地有机交融起来,使它的“美”折射出哲理的光辉,令读者寻绎难尽:
“绿叶为大树而生。”它接受阳光的照射,进行光合作用,酿造生命的乳汁奉献给大树,使大树茁壮、葱翠地成长。同时,“美的叶子”在春、夏、秋、冬展现了不同的风采,然而叶落归根,直到生命的终结还要化为护树肥料,融进肥沃的土壤,使大树来年萌发更加繁茂的枝叶,挺立于大地之上,这是多么可贵的奉献精神啊!
另一方面,这“美的叶子”装点大树,奉献乳汁,最后化为护树的养料,但它一点也没有居功自傲,更没有一星点儿炫耀自我的意味儿,而是自觉地让大树把它们“结为一个整体”,在大树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因为它们知道,如果没有大树,这“美的叶子”就会无所依附啊!应该说,这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谦逊自处的精神……
“美的叶子”对于大树来说,贡献殊多,功不可没,但它依存于大树,发挥着自己的作用,一旦离开大树,它就失去生存发展的余地了,这里边蕴含着多么深刻的哲理,多么发人深思,令人警醒啊!
三是由物及人、生发联想的情意美
美的叶子、美的大树,美在哪里?就美在互相支持,共同发展,焕发出无穷无尽的生命力,这如同人类社会一样,生活之树为什么能够常盛不衰?就因为我们每人都像叶子,为生活的大树输送营养,促成了生活之树蒸蒸日上,茁壮成长!因此,作者以“做一片美的叶子”为题,以“为了我们的树,做一片美的叶子吧”收篇,显然是由物及人、生发联想,饱含着美好的浓情深意:
“做一片美的叶子”,就要像美的叶子一样,为人类社会的生活之树作出奉献;
“做一片美的叶子”,就要像美的叶子一样,在人类社会生活之中摆正自己的位置,把自己融人人类社会的大家庭中;
“做一片美的叶子”,就要像美的叶子一样,永远进取,为生活之树添色加彩,让我们的社会生机蓬勃地健康发展……
愿生活之树常青,美的叶子更美!
课文的作者金波,在谈到自己创作的这篇文章时说,树是最富于牺牲精神的。它把所有的东西都给了人类,毫无怨言。我自己写的时候,从外表看,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人跟叶子相比,有很多相同之处,这棵树是个象征。可以是祖国、可以是集体,我觉得这篇文章倒不是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是从奉献来说,是人就应该有奉献精神,就像树一样。作者,为我们揭示了这篇文章的主题:奉献。
这片课文的核心问题,是做一片美的叶子。叶子没在哪里?一是每片叶子都很美,找不到两片相同的叶子,说明它形态各异;二是每片叶子都做着相同的工作,说明它乐于奉献,三是叶子飘零,回归大树低下的根,他们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鞠躬尽瘁。形态各异是它的外在美,后两点是它的内在美。这是一种丰富的统一。最后,作者表明自己的态度,为了我们的大树,都来做一片美的叶子吧。
教学时,从抓课题入手,提出一个问题:叶子美在哪里?学生读课文,找出关键词句(形态各异、奉献、自己的位置),引导学生体会文字背后的意思。学生通过阅读,知道叶子美在外表,更是美在心灵,从而体会到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最后响应作者的号召,为了我们的社会、为了我们的生活,做一片美的叶子吧!
7、做一片美的叶子教学反思
内外兼修的美
——《做一片美的叶子》教后反思
《做一片美的叶子》,这是一篇散文诗,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了大树和叶子的外形之美和内在之美。由物及人,由“大树”和“叶子”,想到了人,想到了人的生活,启迪人们要学习叶子那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语言清新自然,给人美的同时,又让人浮想联翩。
“为了我们的大树,做一片美的叶子吧!”这一句总结全文,那么,叶子美在哪里呢?
一、 学习叶子的外形之美。我们抓住了“远远望去,那棵大树很美。” “树像一朵绿色的云,从大地上升起。”读出了树的色彩美、形态美和姿态美,从而体会大树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具有灵动之美。接下来,8我着重带领学生细细品味了课文的第4、第6自然段,帮助学生查找“无字词典”,理解“形态各异”的意思,借助采集到的树叶,使学生知道,每一片叶子都有各自的特点,即使在一棵书上,也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通过朗读,读出叶子的美。第6自然段,就以一个问题引领学习,“你喜欢那个季节的叶子,为什么?”学生畅所欲言,表达了自己对不同季节叶子的喜爱。是的,它春天萌生,夏天旺盛,秋天枯萎,冬天终结却又酝酿着下一轮的生命周期,真是生生不息啊!
二、 挖掘内在之美。“无数片不同的叶子,做着相同的工作,把阳光变成生命的乳汁奉献给大树。”让学生明白真是叶子的特殊本领——光合作用,为大树的生长提供了必须的营养,还为我们人类提供了新鲜的空气呢!接下来,叶子们还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回归大树底下的根,多么无私的壮举呀!
了解了叶子的外在美和内在美,我还引导学生比较树叶和人相似的地方,学生很快明白了,绿叶为大树而生,有了每一片叶的美丽和无私奉献,大树才会生长得茁壮、葱翠;我们祖国也是如此,有了每个人的辛勤工作、无私付出,我们的祖国才会这么和谐美好,我们的生活这棵大树才会如此的幸福!而我们每个小朋友也都是一片叶子,只要我们思想棒、学习棒、身体棒,我们的班级、我们的学校也就会像一棵大树,枝繁叶茂、生机勃勃。
8、《做一片美的叶子》教学反思
初读《做一片美的叶子》,感到这是一篇清新优美而又意蕴深远的散文诗。但找不到这篇课文的切入点。多读几遍后,我以为第11自然段“每一棵大树都很美,每一片叶子都很美。”可以统领住课文的1——9自然段,继而可以辐射到全文。我是这样理解的:1——9自然段是写大树和叶子美在哪里,第10自然段由叶子联想到“我们每个人”,由大树联想到“生活的大树”,最后是作者发自内心的呼唤:为了我们的大树,做一片美的叶子吧!
大树美在哪里?我以为有以下几点:
1、远望之美。远望大树“像一片绿色的云,从大地上升起。”把大树比作“绿色的云”,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一个“升”字写出了大树的灵动之美,也与“云”的意象相吻合。
2、 团结之美。第7自然段“大树把无数的叶子结为一个整体。”大树具有团结他人的美德,是凝聚力的象征,它把无数单片的叶子结为一个整体。没有大树,叶子将失去它的位置,无家可归,无处展现它的美。
3、 阳刚之美。“大树站在太阳和土地之间。”这不由得使人想起一句歌词:……这是脚踏实地,顶天立地之美。
大树为什么能这么美?大树的美离不开叶子,每一片叶子的美又在哪里呢?
我以为叶子的美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外形美。“每一片叶子形态各异”,你找不到两片相同的叶子。“形态各异”,尽显了叶子的不同形状,不同姿态,不同风采。
2、心灵之美。叶子是奉献精神象征。它为大树而生。无论是春日的 嫩绿,还是夏日的肥美,或是秋日的变黄,冬日的飘零,无不装点了大树的生命。“无数片不同的叶子,做着相同的工作,把阳光变成生命的乳汁奉献给大树。”当叶子生长着的时候,它在为大树奉献,当他离开大树时,依然滋养着大树。
“无数的叶子在树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没有大树,单片的叶子也无法展现生命的风采,所以,叶子怀有一颗感恩之心,它“叶落归根”。一片叶子虽然平凡,可它实在给我们每个人深深的启迪。
由此,作者写道:“我们每个人都像叶子,为生活的大树输送着营养,让它茁壮、葱翠。”“为了大树,做一片美的叶子吧!”的确,生活中有无数片美的叶子,远有邓稼先,钱学森,袁隆平等科学家,近身边的老师、工人、同学 。这句话是文章的中心,只有理解了这句话,才算理解了全文。
整篇文章,语言清新自然,在读者面前犹如展开了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引起读者无限的遐想。
9、《做一片美的叶子》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散文诗。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了大树和叶子的外形之美与内在之美,再由物及人,启迪人们要学习叶子那种立足本职、无私奉献的精神。
当我在读教材的时候,就被文章的优美的语言所吸引,读后很喜欢这篇课文。不过拿着这篇课文给三年级的孩子学习,要想领悟其文本的内涵,还确实是一件难事。
因此,通过研读教参,力争使这篇文章讲得简洁、易懂,我根据文章清晰的段落,分成了三部分进行讲解。第一部分:写的是大树之美。这种大树之美学生都能从文中找出来。第二部分:着重写叶子之美。叶子不仅有它的外形之美,更有它的内在美,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叶子的内在之美是关键。因此,文中的第三部分就是由物及人,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大树与叶子之间的关系,体会“做一片美的叶子”的内在含义。教学离不开文本,通过以往的经验,我从问题走向文本,让孩子们在书中找出“把阳光变成生命的乳汁奉献给大地”、“为生活的大树输送着营养,让它茁壮、葱翠。”等句子,以前后联系的范式,让孩子体会为大树输送着“生命的乳汁”,叶子的一生都在无私奉献。通过朗读,体会句子带给我们的含义,最后再帮助学生归纳总结,这就是一种内在的美,并且告诉学生内在美比外在美更加重要,也让孩子懂得这个道理,学生对于叶子的尊敬与感激也便油然而生。
所以,我想,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