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秋天教学反思
《秋天的怀念》教学札记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
鼓浪屿人民小学
老师应该把课堂这个大舞台交给学生,让他们有机会吐露心声,让他们无拘无束的说.
(一)自由说.
对文中自己最感兴趣的句或段让学生各抒己见,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原因.例如:《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感人之处有许多,我让学生说自己最喜欢之处.学生说最喜欢第一自然段,因为"我"因瘫痪,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对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失去信心,砸东西,可是妈妈却忍受了这一切,她不但没有怪"我"还等"我"恢复时说要带"我"去北海看花.有的学生说,我最喜欢第二自然段,因为那里写出妈妈再一次的要带"我"去北海看花,几乎是在央求"我",妈妈之所以央求"我"是为了让"我"开心呀!有的同学说,我最喜欢最后一个自然段,因为,妈妈虽然离我们而去,但是我明白妈妈的话,懂得珍惜生命和妹妹一起面对生活的困难,勇敢的活下去.也有的同学说,喜欢文中的五,六两个自然段,因为这里讲了"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这样".说明妈妈有病,且因为过度的操劳,病已十分严重了,这不都是为了我们儿女吗?还有她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也正体现妈妈在生命垂危时还挂念着自己的儿女该怎么办,根本都没考虑自己,这就是母爱.让学生畅所欲言,只要他们的感受是真实的都说出来吧!
(二)补充说.
对于觉得有更深入的内容需要袒露的同学,也可以给以补充说,如:《秋天的怀念》一文的教学中,有位同学站起来补充说,自己也很喜欢最后一个自然段,原因是作者写了后来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开得烂漫,作者写菊花这种能在寒风中开放的花,就说明菊花能战胜恶劣环境,依然开放,自己也要像菊花那样,与生活中的困难斗争,勇敢活下去.再如:《地震中父与子》一文的教学中,有位同学说,文章最后一自然段赞扬父亲在危难中坚持不懈地寻找儿子,终于把儿子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父爱是伟大的.另一位同学补充说,我认为儿子也是值得赞扬的,儿子在灾难中先让父亲救出同学,这种精神也是了不起的.教师把他们说的话综合起来说,这就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三)异样说.
对同学的看法有不同体会的学生可以说说自己的见解.说出来,感染其他没有发觉的学生.如:《秋天的怀念》最后一个自然段,有位同学说,在妈妈离开后的日子,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看到"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觉得作者写菊花的淡雅,高洁,热烈而深沉,这就正如她的母亲对子女那种纯洁高尚,无私的感人挚深的母爱.听了这个学生的独到的见解,我很震惊,在我翻阅的许多教学用书中都没有提到这一点.学生却从读文中感受到了,这也许就是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中所寄托的感情吧!
(四)选择说.就是要让没有发言的学生,对学文过程中你比较赞同或欣赏的说法,做有选择性的重说,旨在辅助差生.学生的差异是存在的,对于阅读不够深入的学生,往往是能找到自己喜欢句,段.但却说不清自己喜欢的原因,没有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当他或她听到同学所说之后,再来用语言表述哪怕是重述,也是有益的.多次的磨合,这种差异就会日趋减少.
让学生人人都说,人人都有体会,人人有收获.改变了课堂教学以往情形以教为主,以学为辅,变学生被动学为主动学,以动带静,以优促差,全班同学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更高了.文章中重点,难点在学生无拘无束的说的过程得以消化.更重要的是语言表达能力在师生间,生生间交流过程中得到提高,何乐而不为?
2、《秋天》教学反思
《秋天》是现代著名作家何其芳20岁时所作。这首诗写得很美好很纯净,像世外桃源;诗不长,仅三节。虽很精粹,却容量大,画面感很强。以“秋天”为“经线”,以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致为“纬线”,为我们编织了三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它们具有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诗语言流畅、优美,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鉴于此,我便把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及体会诗歌优美意境,品味文中优美词句作为本文的教学重点,设计教学时数为一课时。在这堂课上,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高,学习投入,讨论认真,探究深入,整个课堂氛围活跃并且自主,在讨论的过程中还出现了几次小高潮。我认为这堂课的“亮点”有以下几处:
1、注意导语的连接作用,直击教学重点:
我用一个小练习入课:请同学们为一句不完整的诗歌补充词语。“自在飞花轻似 ,无边丝雨细如 。”目的是通过推敲比较,让学生领略品味诗歌语言之趣、之美。
这个小练习引起了学生们浓厚的兴趣,大家细细揣度,都大胆说出自己的妙想。这样,导语在课堂上就成为了一座桥梁,把我将针对这首教学的重点“细品语言”和学生的实际感受连接起来。对于学生而言,目标明确,而且过渡自然。
2、由表及里,推敲语言:
诗的语言精炼、浓缩、字少意多,有极强的表现力。我们引导学生读诗,通过对诗的用词的研究、鉴赏,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领略诗歌的价值,还可以为学生写文章时在遣词造句方面提供经验。好的诗常在炼意、炼字、雕词琢句上独见功夫,往往是窥一斑而见全豹。因一字而尽传精神。所以我在“一斑”上精当讲解;在“一字”上进行“点拨”启发学生认真地思考和体味。
我再次把一节不完整的诗歌展示给学生,这是《秋天》一诗的第一节,其中每一句话均被我抽掉了一个关键性的词语。把“动过手术”的单薄的诗歌和原诗相对比,把缺失的词语反复体会,融入自己的想象和感受,学生很容易就能感受到品析诗歌语言对于入景、入情地感知诗歌非常重要。
3、学以至用,及时巩固:
如果说第一节诗歌是老师带领学生一起来品读诗歌的话,那么后面的环节则基本上都是由学生自主来完成。教师在第一节的教学活动中,已经引导学生逐渐明确了品读语言的一些方法,那么剩下的两节诗歌则可以交给学生运用这些方法来自主体味了。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全班交流的方式,学生们独立地完成了对下两节诗歌的品读,老师在一旁起到的只是友情援助,适时点拨的作用。
品味推敲诗歌的语言不但可以用于诗歌的赏析上,也可以运用于诗歌的写作当中。因此在“读诗”、“品诗”的环节之后,我又设置了一个“写诗”的环节。我第三次给学生展示了又一首不完整的诗歌。请大家在结合上下文营造的意境和自己的想象,细细推敲之后,把诗句填写完整。学生们通仔细斟酌,反复修改,最后完成的作品颇有让人眼前一亮之处。
我认为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他们学以至用,是使理论运用于实践,让学生通过实际操练来熟练方法;也是一种很好的反馈形式,老师可以马上从学生的练习中了解他们方法掌握的程度,及时予以调整和帮助。
品诗的方法诸多,但我认为一课一得,在一堂课上能够引导学生明确一种品诗写诗的方法,也是可以给他们带来一些切实可行的帮助的。而且诗歌强调主观感受,品味语言的作用不是单一的,它也可以帮助读诗人逐渐养成体验美、发现美的习惯。诗歌教学,要特别重视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诗歌内涵的与众不同的独特体验,也许创造性的火花就此而迸发。所以我认为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的个性皆能得到张扬。
陶行知说:“一篇课文只是一个例子。”所以,我希望当学生学习了《秋天》这个“点”之后,应该能掌握一种赏析诗歌的方法,能主动地去阅读并能较深刻地理解现代诗歌。一节课的结束并不等于一个“。”,而应该是更多的“?”和“……”,它可以把我和我的学生们引向更广袤的语文天地!
3、秋天的雨教学二案例反思教学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秋天的雨教学实录二_案例反思_教学实录,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课堂实录
课前交流
师:孩子们,我们又见面了,我是
生:吴老师
师:昨天在九一小学短短的十五分钟,孩子们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今天来到了这么大的一个大会场,你能不能用宏亮的声音叫我一声
生齐叫:吴老师
师:谁勇敢,自己来
一生叫吴老师
师:声音真宏亮,谁能用更宏亮的声音让舞台上的老师都听到。来,这个女孩子
女生叫
师:虽然是女孩子,但声音很宏亮,谁能更宏亮
生叫得更宏亮。
师:瞧,不用话筒,声音一样传到吴老师的耳朵里了,下面老师要给你出难题,怕不怕
生:不怕
师:请大家一起宏亮地喊上一声
生宏亮地喊
师:请你轻轻地喊上一声
生轻轻地喊
师:请你甜甜的喊上一声
生甜甜地喊
师:真有味道啊,还有难题呢,请你用太原话喊一下
生喊
师:这不是普通话吗,你来试试
生说
师:这是标准的普通话。
生:我在城市里生活,没去农村,农村全是用山西话
众笑
师笑着说:请坐小朋友,也许你的爸爸妈妈呀,为了让你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从你刚一出生教你学说话开始就用标准的普通话为你塑造一个良好学语言的氛围,所以你现在只会说普通话。我知道你们的普通话说得很好。
一、导入新课
1、用不同的语气读书,表达的感受也不同。能不能用不同的语气读书?
师:刚才老师用不同的语气跟你们打招呼,表达出了不同的情感,说话是这样,读书也是这样,你用不同的语气读书,表达不同的感受是不一样的,这节课我们就用不同的语气读出不同的感受,能不能?
生宏亮地答:能。
师:好,孩子们,我们休息一下,准备上课。
2、师:孩子们小时候我和你们一样,常听大人们说“一场秋雨一场寒”,夏天还没走远,秋天的小雨点就蹦着跳着把秋天给我们送来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秋天的雨,板书课题。(书写雨字的时候)你瞧,小雨点一滴一滴地落下来啦,谁会读。生读。
师:雨字读得多响亮啊,让大家一听就明白了课题写的是秋天的
生:雨
师:一起来响亮地读一读吧。
生响亮地齐读课题。
师:昨天老师让小朋友预习了课文,生字一定都会认了,下面我们就来响亮地读一读这些生字。好不好
生:好
师:请看屏幕
出示生字:凉爽。认读,书空,(爽字读起来很容易,写起来可不太容易,伸出小手跟老师一起写一遍,用心记住他的笔顺,先写四个小X,再写一个人字托住他)
扇子,扇哪扇哪,(两个扇的读音区别,指导读好多音字。
师:第三行
生读“衣裳,喇叭,钥匙。认读。
三、读文感受。
1、老师:钥匙啊,很常见,也很神奇,那它轻轻一转,一扇扇大门就打开了。
秋天的雨也是一把神奇的钥匙,他为我们打开了什么呢?老师来读一读课文,同学们感受一下,秋天的雨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学生:难忘
老师:谁让你难忘?
学生:秋天的雨
老师:我们合作把话说完整了
学生:秋天的雨真神奇
学生:让秋天更美丽
2、老师:在文章中,作者在每个自然段的开头写出了他的感受,自读课文,把相应的句子画下来。
学生:读课文。
老师:找到了吗?交流学习成果吧。
学生:秋天的雨
老师:画句子阿。
学生:读每个自然段开头一句。
老师:看屏幕,这几句话连起来越看越象一首小诗,连起来齐读。
学生:读小诗
老师:每句话是每段的意思,第一自然段
学生:读第一自然段
老师:指名读第一句话,其中有一个词语。
学生:五彩缤纷
师:这句话什么意思?换词语理解。五颜六色,花花绿绿……
3、(1)默读第二自然段,找出哪些词是写颜色的?
交流:
黄黄的/红红的/金黄色/橙红色/雪白/淡黄色/紫红色,
(2)这些漂亮的颜色分别给了谁呢?
自读第二自然段把什么颜色给了谁读好,好的句子还可以多读几遍。
练好了吗?我们来交流一下,谁喜欢读银杏树这一句?
学生:读句子
老师:为什么喜欢这句呢?
学生:喜欢小扇子
老师:出示银杏叶,结合图画,反复读这句话,齐读这句话。
学生:读句子
老师:刚才我们通过想象银杏的叶子,把句子读活了,谁能结合想象读下面的句子,自己练一下。
学生:练读
老师:指名读。
学生:读
老师:为什么把“飘啊飘啊”读得那么慢?(树叶飘下来的样子就是慢慢的)学习这种读书方法,想象画面,齐读这句话。
(3)谁还想读自己喜欢的其它句子?
学生:读关于田野的句子
老师:田野里丰收了,果园里怎样呢?谁来读一读果园的句子?
学生:读果园的句子,相机教学“你挤我碰”——丰收了。
老师:带着丰收的喜悦把这两句连起来读。
学生:读句子。
老师:谁还有自己喜欢的句子?
生:读菊花的句子。
读得真好,就像美丽的花仙子,秋天的美丽写也写不完,文中用哪个标点表示?
学生:省略号(简单介绍用法)
老师:让我们一起做花仙子吧,比比哪朵花最漂亮。
学生:读句子。
老师: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出示课件,请同学们推荐读书最好的小朋友配音,其他同学欣赏。
学生:结合画面配乐朗读。
老师:听你的朗读真是美的享受,送给她掌声,我们也美美地读一读,好吗?增加点难度,能不看书读吗?
学生:能。全体背诵。
3、说话训练
(1、老师:秋雨给秋天带来的颜色可不止这几种,我们学着课文的样子也来说一说吧,瞧,秋天的雨把紫色给了葡萄,——像——
学生:一串串葡萄像紫色的玛瑙。
(2、师:秋天的雨把紫色给了葡萄,一串串葡萄像紫色的玛瑙。摇呀摇呀,要除了丰收的喜悦。
谁能用这样的句式说出自己精彩的句子。秋天的雨把——色给了——,——像——。交流练习。
学生自由发言:(红色给了苹果,红红的苹果像小姑娘的脸蛋,……)
4、老师:在你们的帮助下,秋天变得更美丽了,秋天的雨真是一盒五彩缤纷的颜色,秋天的雨还有香甜的气味和好听的声音呢,分别藏在课文的三思自然段,自由读一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师:谁来读?
生:读味道的段落。
师:谁愿意听声音?
生:读声音的段落。
师:正音:荡。
师:过渡引读写声音的一段。
四,总结:秋天的雨是——读
引读每段开头一句话,让我们把这丰收的喜悦,用朗读带给大家吧,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吴玉华,女,就任于河南省实验小学,小学高级教师,本科学历,北师大在职研究生进修课程班学员。98年从教至今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2001年成为第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首批实验教师,金水区课改中心组成员。多次参加省、市、区各级教学活动,取得优异成绩。致力于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教学中追求朴实本真的教学境界,从关注学生实际学习需要出发,努力实践多种教学模式的相互融合,使导学与自学相结合,形成了师生和谐生成,教学明快自然的风格,
教学方面主要获奖情况:
2000年郑州市金水区课堂教学大奖赛中获得二等奖;
2001年获郑州市金水区优质课;
2003年郑州市教学观摩活动中上观摩课,受到好评;
2004年在河南省教育学会主办的教学观摩活动中被评为一等奖;
2005年在河南省教育学会年会上做观摩课,受到好评。
多次在河南省内及四川等地参与交流课、观摩课活动。
撰写的多篇教学论文在省级评比中获奖,主持、参与研究的课题被评为省科研成果一等奖。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秋天的雨》教学实录二,秋天的雨,希望对你有帮助!
4、秋天的雨教学三案例反思教学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秋天的雨教学实录三_案例反思_教学实录,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师:今天我们一起沐浴着绵绵秋雨走入了课堂,我们就是要学习这秋天的雨。(板书课题)
你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生字都会读了吗?同桌用手指着双线格里的生字读一读,看谁认得准。
学生自读。
师:请看大屏幕读:(指名读)钥匙、趁、柿子、菠萝、喇叭、衣裳、
(指名学生当小老师带着大家读以下的一组词)橙红色、五彩缤纷、橘子、频频点头、松柏、扇哪扇哪
最后一个词还有一个读音,念什么?生读:扇子
你们读课文怎么样呢?请你们开火车各读一段。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看到什么了?
指名五名学生读课文。
师:你们真了不起,读得很棒。说说在秋雨里看到了什么?
生:小蜻蛙
生:小喜鹊
生:松树、柳树
师:这些树木还有颜色呢,注意到吗?
生:柿子、桔子
师:你们有人看到小动物、水果、植物漂亮的颜色,你们是从哪里读懂的?
生:我从课文的2、3、4自然段读懂的。
师:有不同意见吗?课文中第几自然段告诉我们植物的颜色呢?
生:第二自然段。
师:你们都同意吗?
生:同意。
师:那好,请你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把描写颜色的词语画下来。
学生默读。
师:有个小朋友提出“五彩缤纷”是什么意思,板书“五彩缤纷”。他提的问题很有价值,我相信读懂第二自然段就解决这一问题了。一起看看好吗?秋天的雨把颜色送给谁了?
生:秋天的雨把紫红色、淡红色、雪白的送给了……
生:秋天的雨把桔红色送给了……
师:请你们美美地读一读,把你喜欢的句子画下来。
学生再次默读。转为轻声读。
师:谁来?
生:它把黄色送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
师: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句话。如果我把其中一些词去掉,读读好不好?行不行?(扇哪扇哪、飘哇飘哇)
生:不行,没有这些词就不能表达把……
生:假如小扇子不扇的话,它怎么能感觉秋天的凉爽呢?
生:小扇子扇走了夏天的颜色,如果摆在那里就不能扇走了。
师:扇哪扇哪就扇走了夏天的颜色,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来,我们一起读一读。
学生齐读。
师:读得不错,谁还想读一读其它的句子?
生读第二段最后一句。
再指名读一遍这句话。
师:秋天的景色多美啊,你们想不想去看看?
播放课件,flash课件,下面秋色,上面推字幕。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师:你们看秋天的景色多美啊,难怪书上说,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们班谁读得最好?推荐一个同学给大家读一读,好吗?
指名一位同学读一读,重播课件。
师:读得真棒,不愧是读得好的。秋雨不光有颜色,还有很多好闻的气味呢!谁来读一读第三自然段?
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师:刚才你们说看到了秋天的小动物、植物,是吧,现在我有个好主意,如果要能表演一下课文的内容,我们要怎么做?
生:把课文背下来。
生:把课文读熟。
师:对,把课文读熟就可以了。现在你们就来读一读吧。(学生读)
如果你想演谁,就把这些句子好好读一读,做做准备。
学生再自由读。
师:我们来试一试,小喜鹊在哪儿呢?小喜鹊,你在哪儿呢?
生:我在这儿呢?
师:你在干什么呢?
生:我在忙着盖房子。
师:冬天快来了,那你忙吧!再见!
生:再见!
分别派角色。(喜鹊、松鼠、青蛙、松柏、杨树柳树的叶子)
师:小喜鹊,你在哪儿呢?
生:哎,我在这儿呢。
师:你在干什么?
生:我在忙着造房子呢。
师:那你忙吧,再见。
师:小松鼠,你在哪儿?
生:哎,我在这儿呢!
师:小青蛙你在哪儿呢?
生:我在这儿呢?
师:你在干什么?
生:
师:冬天快来了,你要多穿点呀!
生:谢谢。
师:杨树、柳树的叶子你们在哪儿呢?
生:我们在这儿!
师:
生:
师打出第四自然段(描写小动物的一段)全班自由读书。
师:谁能把这段话大声地读一读,给大家听呢?
指名学生读。
再指名读。
再齐读。
师:是啊,他们都在准备过冬呢。你们看到了怎样的秋天?
生:我看到了五颜六色的秋天。
生:我看到了……的秋天。
师:你们看到了秋天的美丽、欢乐,(师板书)甚至更多更多美好的感受,学了这篇课文,你想不想把这篇课文永远留在脑海中呢?就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背一背吧。
学生自由读文。
指名学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教师适时评价。
师:你们看,多有趣呀,现在同桌的三个人就把你看到的读给同伴听吧。
请看今天的作业超市,能不能选择你喜欢的内容来完成。
课件:
1、抄写生字新词。
2、抄写喜欢的词句。
3、选择你喜欢的课文内容背下来。
4、仿照课文内容你也来写一写秋天见到的景色。
五彩缤纷
板书:钥匙藏着气味
美丽、欢乐……
吹起喇叭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秋天的雨》教学实录三,秋天的雨,希望对你有帮助!
5、秋天的雨教学后记案例反思教学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秋天的雨教学后记_案例反思_教学实录,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秋天的雨》语言美、意境美、篇章结构美。根据课文特点和课后练习的提示,本课教学目标有五,一是有感情朗读,体验秋天的美;二是练习概括:课文从哪几方面写秋天的雨;三是用抄写和背诵的方法积累语言,四是有关识字和写字的目标,五是有关课后拓展的目标。教学中,要注意三个教学目标的整合和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一、体验
古人笔下的秋雨是令人心烦的。本文的秋雨,却是一曲丰收的歌,一首快乐的歌。要根据课文特点,引导学生体验作者对秋雨的独特感受。
1、在情境中朗读。老师可用导语或图片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意境,让学生在意境中朗读,在朗读中体验秋雨的神奇和美丽。
2、在想象中体验。在精读中,要求学生画出每个自然段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展开想象,体会秋雨的神奇和美丽。
3、在激活生活经验中想象体验。如第二自然段的教学,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以后,可用“你看,它把_____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引导学生模仿课文,联系生活经验展开想象。又如第三自然段的教学,也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就秋天的气味展开想象。
二、概括
练习概括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从三年级起,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是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练习概括就是在训练抽象思维。三年级抽象思维刚起步,特别需要形象思维的支持,因此必须在体验和熟读的基础上练习概括。
在学生体验了秋雨的美丽以后,让学生默读全文。想想每个自然段写什么。在学生概括出每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后,再让学生想想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秋雨的。课文的开头和最后的自然段都不是写秋雨的某个方面,学生不易理解,老师要予适当讲解:开头说秋雨带来了秋天,是总起;结尾说秋雨带来了丰收和欢乐,是总结;中间三个自然段分别从颜色、气味和提示冬天的到来写秋雨。
三、积累
1、在朗读背诵中积累
练习题提示要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对学生的喜欢,要多鼓励,不要限制,最好是背全文。
2、在摘抄中积累。首先,可引导学生认识练习中例句的特点:两句例句都是打比方的句子,然后,老师可提示学生,除了打比方的句子,课文中还有把事物当做人来写的句子,句式相同又连在一起的的句子,都值得好好品味,积累。交代清楚以后,才让学生摘抄。也可先摘抄再交流,交流时要说说所摘抄的句子的特点。
四、拓展
课后练习中有三道拓展题,要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认真完成。还可让学生搜集有关写秋雨的诗文、图片,除了自己欣赏,要在同学间交流。
(注:课文出自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10课)
(林姗姗:女,小学高级教师,福建省优秀青年教师,泉州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在《中小学教材教学》《小学语文教学》《福建教育》等刊物上发表6篇教学论文。)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秋天的雨》教学后记,秋天的雨,希望对你有帮助!
6、《秋天》教学反思
今天是由小编分享的《秋天》教学反思,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秋天》是现代著名作家何其芳20岁时所作。这首诗写得很美好很纯净,像世外桃源;诗不长,仅三节。虽很精粹,却容量大,画面感很强。以“秋天”为“经线”,以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致为“纬线”,为我们编织了三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它们具有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诗语言流畅、优美,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鉴于此,我便把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及体会诗歌优美意境,品味文中优美词句作为本文的教学重点,设计教学时数为一课时。在这堂课上,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高,学习投入,讨论认真,探究深入,整个课堂氛围活跃并且自主,在讨论的过程中还出现了几次小高潮。我认为这堂课的“亮点”有以下几处:
1、注意导语的连接作用,直击教学重点:
我用一个小练习入课:请同学们为一句不完整的诗歌补充词语。“自在飞花轻似 ,无边丝雨细如 。”目的是通过推敲比较,让学生领略品味诗歌语言之趣、之美。
这个小练习引起了学生们浓厚的兴趣,大家细细揣度,都大胆说出自己的妙想。这样,导语在课堂上就成为了一座桥梁,把我将针对这首教学的重点“细品语言”和学生的实际感受连接起来。对于学生而言,目标明确,而且过渡自然。
2、由表及里,推敲语言:
诗的语言精炼、浓缩、字少意多,有极强的表现力。我们引导学生读诗,通过对诗的用词的研究、鉴赏,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领略诗歌的价值,还可以为学生写文章时在遣词造句方面提供经验。好的诗常在炼意、炼字、雕词琢句上独见功夫,往往是窥一斑而见全豹。因一字而尽传精神。所以我在“一斑”上精当讲解;在“一字”上进行“点拨”启发学生认真地思考和体味。
我再次把一节不完整的诗歌展示给学生,这是《秋天》一诗的第一节,其中每一句话均被我抽掉了一个关键性的词语。把“动过手术”的单薄的诗歌和原诗相对比,把缺失的词语反复体会,融入自己的想象和感受,学生很容易就能感受到品析诗歌语言对于入景、入情地感知诗歌非常重要。
3、学以至用,及时巩固:
如果说第一节诗歌是老师带领学生一起来品读诗歌的话,那么后面的环节则基本上都是由学生自主来完成。教师在第一节的教学活动中,已经引导学生逐渐明确了品读语言的一些方法,那么剩下的两节诗歌则可以交给学生运用这些方法来自主体味了。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全班交流的方式,学生们独立地完成了对下两节诗歌的品读,老师在一旁起到的只是友情援助,适时点拨的作用。
品味推敲诗歌的语言不但可以用于诗歌的赏析上,也可以运用于诗歌的写作当中。因此在“读诗”、“品诗”的环节之后,我又设置了一个“写诗”的环节。我第三次给学生展示了又一首不完整的诗歌。请大家在结合上下文营造的意境和自己的想象,细细推敲之后,把诗句填写完整。学生们通仔细斟酌,反复修改,最后完成的作品颇有让人眼前一亮之处。
我认为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他们学以至用,是使理论运用于实践,让学生通过实际操练来熟练方法;也是一种很好的反馈形式,老师可以马上从学生的练习中了解他们方法掌握的程度,及时予以调整和帮助。
品诗的方法诸多,但我认为一课一得,在一堂课上能够引导学生明确一种品诗写诗的方法,也是可以给他们带来一些切实可行的帮助的。而且诗歌强调主观感受,品味语言的作用不是单一的,它也可以帮助读诗人逐渐养成体验美、发现美的习惯。诗歌教学,要特别重视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诗歌内涵的与众不同的独特体验,也许创造性的火花就此而迸发。所以我认为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的个性皆能得到张扬。
陶行知说:“一篇课文只是一个例子。”所以,我希望当学生学习了《秋天》这个“点”之后,应该能掌握一种赏析诗歌的方法,能主动地去阅读并能较深刻地理解现代诗歌。一节课的结束并不等于一个“。”,而应该是更多的“?”和“……”,它可以把我和我的学生们引向更广袤的语文天地!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秋天》教学反思的全部内容,更多语文资料请到。
7、秋天教学反思
引导,让孩子学得更快更轻松
——《秋天》教学反思
《秋天》是一首诗歌,描写了秋天迷人的景色和丰收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诗歌的每一小节,很值得引导孩子进行仿写。特别是二、四小节,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我是这样引领孩子们的,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希望能得到更多朋友的指点:
一、思维引路,学会用“秋风在……”说话。
第二小节:秋风在田野里打滚,秋风在小路上奔跑;秋风抓一把桂子的香气,把夏天的脚印儿轻轻涂掉……
先和孩子们一起感受了秋风的调皮和可爱,为了打开孩子的想象空间,我问孩子们:秋风像我们小孩子一样调皮可爱,那么他们还会去哪?有了“田野、小路”的铺垫,有了自己平日的调皮经历,有的孩子们想到了果园、公园等,在此基础上,这些孩子的回答也激发了其他孩子的记忆,他们想到了“农田、荷塘”等等地方。接着,我又问孩子们,在果园我们能看到什么?孩子们回答:看到红通通的苹果、黄黄的柿子等等,接着问其他地方的景物,孩子们回答起来显得简单多了,因为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就对春夏秋冬的景物进行过讨论,甚至写过话。这样,再来进行“秋风在……”这样的表达训练,就等于是将两个问题进行组合,孩子们表达起来得心应手。
有了引导,孩子们的写话比较顺畅,写出的句子很真实。小小展示一下:
秋风在果园里追逐,秋风在池塘里嬉戏;
秋风在公园里散步,秋风在农田里忙碌;
秋风抓一把野菊花的香气,把秋的气息布满人间。
……
(感慨:有些孩子的思维比较局限,在特定的环境中如果没有老师的引路,想象的空间得不到更广的拓展,所以,我们给他们多一点扶持,就等于多给他们得到成功的机会,他们的自信就会多一点,离真正的成功就更近一点!)
二、兴趣激发,学会用“……嚷着……,要……”说话
第四小节:苹果嚷着冷了,要穿红袄;葡萄嚷着冷了,要披紫袍。
如何让孩子们仿写这句话?我先让他们来说说秋天有哪些水果成熟了,各种水果成熟时是什么颜色的?起初,孩子们举手的不多,原因是他们对秋天成熟的水果不太了解。于是,我给孩子们展示了秋天的水果,五颜六色的水果图让孩子们激动,好多小眼睛亮起来了,发出了“哇”和咽口水的声音。这下子,情感被完全打开了,学习兴趣陡增,思考的激情也被激发,表达一下子就变得容易了:
柿子嚷着冷了,要穿红袄;
桔子嚷着冷了,要披黄袍。
……
8、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
《秋天的图画》是一篇描写秋天的课文,图文并茂,呈现出了丰收的景象和人们的喜悦心情。而文章不仅仅是为了表现秋天丰收之美,更为主要的是在赞美创造这一美景的劳动人民。
在本文的教学中,我以课文中的插画为引线,让学生通过看图理解—想象—有感情朗读这样一种方法,让学生学会用朗读展示自己的感情。在理解秋天的美景之后,我以“使秋天这么美丽的神奇画家是谁呢?”这么一个问句,使孩子的感情从欣赏秋天的美景转为寻找创造这一美景的人们。我再通过让学生思考:勤劳的人们指的是哪些人?你想对他们说什么?来加深孩子们对劳动者的敬佩感情。
9、秋天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从《北大荒的秋天》入手,唤起学生对秋天的认识,然后说说自己眼中的秋天,孩子们对田野里的庄稼还是挺熟悉的,棉花、芝麻等农产品的描述十分形象,有的孩子还模仿了课文的语句来介绍,如“棉花嚷着冷了,要穿白袄。”挺让人惊喜的。
学习课文时,有一个地方我们都产生了疑惑,诗中说“玉米举着红缨乐了,忘掉一个夏天的烦恼。”学生都说我们这边的玉米成熟时,玉米须子都发黄发黑了。课前也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课堂上就这么解释了一下:玉米的成熟时间是不一样的,晚熟的玉米,到现在这个季节还没有成熟,玉米须子就是红色的。也不知道这么解释是否合理。课文中最难理解的是第六小节:秋风如同柔韧的梳子, 把田野梳得井井有条; 秋光如同发亮的汗珠, 蓬蓬勃勃在田野上闪耀。对诗句的弦外之音学生都理解不了,这么点拨了一下:发亮的汗珠是从哪儿来的?学生就明白了,从这小节里感受到了农民的辛劳和作者对农民的赞美之情。
课后练习要求用自己的文字改编这首诗歌,课堂上没有时间做,就作为家作完成。结果发现很多孩子写出来的文字十分优美,可是根本不是对诗歌的改编,而是自己创作了一篇文章《走进秋天》。个别学生改编了小诗,但是文字不够灵动。我想,如果课堂教师讲授的时间缩短一些,然后老师可以对一节小诗进行示范改编,我相信,很多孩子就能迅速领悟改编小诗的诀窍了。
10、秋天教学反思
这首诗的作者以敏锐的眼光和独特的视角捕捉到秋天那令人心醉的动人景象,描摹出秋野溢彩流芳、生意盎然的美好意境。通篇诗歌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写,描写秋天迷人的景色和丰收的景象,语言优美生动,易于朗读和背诵。在作者的笔下苹果姐姐会因为天气凉了,嚷着要披红袄;葡萄妹妹要披紫袍……这首诗富有童真童趣,贴近学生情感,学生学起来自然兴趣盎然,抒发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出于对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经验的考虑,教学开始,我让学生听教师范读诗文,并看所展示的秋天景象图片,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能让学生很好地进入到诗歌的意境中来。
在教学时,我将诗歌展开成一幅幅画面,把图文对照起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并抓住抒情这条线,引导学生朗读、想象,去感知语言之美。这样,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当然诗歌重在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意境,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穿插朗读指导,让学生充分理解并领会诗歌的内涵,由整体到部分,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参与到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之中,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自评、互评,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1、《秋天》教学反思
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秋天也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季节。《秋天》是诗人王宜振书写的一首对秋天的赞歌。本课语言优美,很有童趣。
秋天离我们很近,孩子们很喜欢秋天,在他们眼里是各种各样的秋天。所以在学习这首诗歌前,我让孩子们留心一下上下学上,找找秋天的影踪。学习《秋天》,我由秋天的太阳为什么会“更红更娇”?空气会“更甜更好”?让学生质疑,激发学生探究下文的兴趣.学习诗歌,主要采用反复诵读,体会文字所描述的场面两个步骤去学习。
这个是我听了俞教导的课后的收获。我觉得教学应从扶到放,教会学生学习诗歌的方法。让孩子们自己尝试去学习。
这样的语文训练非常扎实。于是在我的课上现学现卖,尝试着把课堂回归学生,踏踏实实的让学生通过诵读,去体会诗歌的文字。特别是
三、
四、五小节。这一部分文字浅显易懂,可以完全让学生去合作探究,只在一些难句上稍加指点。只是我还是没有放手让学生去说,总怕他们不会说。
然而我明白,只有让学生大胆的说,鼓励他们说,这样的课堂才是扎实有效的。
12、《秋天的怀念》教学札记 情感叩响孩子的心门—《秋天的怀念》课后反思
《秋天的怀念》教学札记 情感叩响孩子的心门—《秋天的怀念》课后反思
万皎
《秋天的怀念》是著名作家史铁生在母亲逝世七年后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中讲述了自己双腿瘫痪后,几乎丧失了生活的勇气,是身患重病的母亲用体贴入微、深沉无私的爱,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重新燃起生活的信心。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反复地读了这篇文章,每一次读到最后都是泪流满面。母亲的呵护、母亲的爱渗透在字里行间,多感人啊!所以,我想要孩子们好好地读、好好地感受,感受母亲的良苦用心,感悟该如何“好好儿活”。把“好好儿活”的信念带到自己的生活中,成为自己的动力和方向。
一、体会母亲的“忍”,感悟“好好儿活”。
这堂课,我以“感受‘娘俩’的好好儿活,探究‘我俩’的好好儿活,思考‘我们’的好好儿活”作为主线。让孩子们在一个长久地追寻和思索之后,突然明白了母爱和生命的那种永恒的意义,获得那种充溢全身心“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感悟”。
感受母亲的“好好活!”——史铁生的母亲是“活的最苦的母亲”,也是“忍得最苦的母亲”,对于这样一位慈爱、伟大的母亲,和孩子们一起用整个心去感悟文章的“扑”、“抓”、“忍”、“挡”和三个“悄悄”的内涵——母亲的爱是那么地小心翼翼,那么地执着、坚定和勇敢,又是那么地用心良苦。就这样,一位“上帝也不忍看她再受苦,就召她回去了!”的母亲悄悄地离去了,却分明在孩子们心里撒满了“母爱”的圣洁。当孩子们找出课文中令自己感动的“忍”的词句带着自己的体会和感情读时,分明就理解了母亲,走进了母亲的内心世界。
探究我俩的“好好活!”——史铁生,坐在秋季里,沉思着生命的意义。当经过苦苦思索和病痛磨难之后,他终于豁然开朗,明白了万事万物生命的真谛。借着史铁生七年后的北海赏菊,让孩子们在品读描写菊花的语句交流中,感悟到人可以活得如菊花一般淡雅、高洁、热烈、深沉,活得泼泼洒洒,活得灿烂。不管怎样,总之要活得多姿多彩。
帮母亲补充那没有说完的“……”,那一句句“好好儿活”,既透着思考的精彩在劝慰作者,也显示着学生生命在课堂的成长。
二、抠词扣句,抓要点,悟真情。
1)我发脾气时,母亲抚慰我。
抓住作者对母亲神态、动作的描写。“悄悄躲出去,偷偷地注意我,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体会母亲抚慰我的细致和体贴。抓住作者对母亲语言的描写“咱娘儿俩好好儿活,好好儿活……”体会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2)母亲为了“我”隐瞒病情。
着重引导学生重读“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等词,体会母亲的坚强与无私。3)母亲央求“我”看花。
学习时引导学生抓住几个关键词:“央求、喜出望外、高兴、絮絮叨叨、敏感”来体会母亲情感的变化,从而体会母亲深沉而无私的爱。朗读时随母亲心情的变化语速时而缓慢,读出央求的语气,时而欢快读出如释重负,充满希望的语气,结尾时欢快的语调要戛然而止,在朗读中幻化出母亲因失言而重陷痛苦的现实与无奈中的画面。
4)母亲的临终嘱托。
引导学生在品读中想象母亲生命垂危时对两个孩子的无尽的牵挂。朗读时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勾画出一个形容憔悴,为儿子付出全部自己却病得大口大口吐血,临终前却依然挂牵着自己的孩子的普通却伟大的母亲形象。
5)赏一个景,情景交融。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引导学生注意前面语句中的重点词语,那是作者细心观察体会到的,也是令他记忆犹新形象;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妹妹的陪伴下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之所以浓墨重彩地写这些菊花,也正是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怀念,菊花中有母亲的音容笑貌,菊花中有母亲的殷切嘱托:“咱娘儿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三、解读文本,深入备课。
托尔斯泰说:“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传达给别人,而使别人也为这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这堂课的备课,也是多次深入钻研教材的过程,也是我自己受教育、受感染的过程。只有把“情感性、体验性的内容”备到深处,在教学中才能深深地感染学生。
四、用言语、肢体来表达教学内容中的情感。
因为自己被文本打动,被文字中饱含的深情打动,所以我每一次满怀深情的导入语、过渡语,都是将自己的“情”和自己的“感”如水乳交融在一起,洒向学生心田。学生自然能感受得到,并投入其中。
五、善于用情境来烘托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气氛。
我在本堂课中充分发挥了现代技术的作用,多次运用了多媒体课件,为课堂创设了良好的气氛。上课伊始,学生自由读书,课件出示的史铁生凝重、凄美的文字,让学生尽情品味母亲广博深沉的爱,入情入境。课堂临近结束时,一曲深情、舒缓的音乐伴随着老师的深情朗读,再次把感情推向高潮。
1、对于这样的美文,如果教师的语感能更深沉些,语速更平缓些,对学生的感染力会更强。
2、对于文本的解读,文章线条的清晰,还可以有个性解读和突破。如:把所有母亲说过的看似平淡但满含关爱的语句全班提炼归纳在一起让学生来读、体会,更能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感知。
3、对于什么是“好好儿活”?怎样“好好儿活”?还可以给学生更多思考、交流、分享的空间,鼓励他们联系生活实际好好品味。
4、对于大语文观、整体把握文本、关注学生课堂内外学习程度等问题,如何落实“四大原则”、“六大关系”,要静下心来好好思考、好好学习、好好内化。
附:学生对“好好儿活”的感悟
李轶凡——“好好儿活”就是努力为别人做点什么,对于世界,我们虽然渺小得像一只萤火虫,但仍然要用光照亮别人。
王一萱——我要这样“好好儿活”,快乐地活着,帮助身边的人,不怕困难,自信、坚强地活下去,就像著名诗人雨果所说“生活,就是面对现实微笑,就是越过障碍注视将来。”
朱麟琛——我要这样“好好儿活”,不烦不恼,不惊不奇,不急不躁,面对困难要有好心态。
夏宸希——今天的阳光不会再来,今天的河水不会再来,今天的时光不会再来,人生之棋不能重来。
珍惜今天的朋友,就是珍惜明天的欢乐。
邓威——在挫折下,乐观的活着。人生旅途中,既有鲜花掌声,也有伤痕泪水相随。好与坏,关键在于我们能否直面相对,然后奋起直追。
孙艺珊——我要这样“好好儿活”,像竹子一般坚强,像墨梅一般高洁,像菊花一般不同凡响,用双手缔造自己生命的画卷。
余果——我要这样“好好儿活”,对待自己的时光不能亏待,对待和朋友、亲人在一起的时光更不能亏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