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安门广场教学反思
《天安门广场》教学反思
《天安门广场》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饱含赞扬之情的状物类文章,写出了天安门广场建筑的雄伟壮观,表达了作者热爱天安门广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课前了解了一下,学生们没有一个去过北京,对天安门广场也是从电视上了解一二,对广场上各个方位有些什么建筑、节日的天安门广场上的热闹景象知之甚少,对开国大典的场景那就更不得而知了。所以,课前,我搜集了很多关于天安门广场上的图片,开国大典的录像,为上课做好了充分准备。
课上,我让学生欣赏了天安门广场的图片,首先了解了“最宽广、最壮观”的意义;接着,和学生一边了解各个方位有些什么建筑,一边出示图片,以加深对建筑的了解和印象;讲到开国大典时,我播放了有关的视频,形象生动的场景吸引了学生,这比口述效果不知好多少倍;清晨、节日的天安门广场,更因为有一幅幅生动的图,而加快了理解。
像这类课文,需要教师课前做充分的准备,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2、《天安门广场》教学反思
简简单单教天安门广场
我给这个单元的主题定位为“民族魂”,教材分别选取了具有代表意义的人(徐悲鸿)、事(虎门销烟)、物(天安门广场),向我们介绍了中华民族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品质。而具体到《天安门广场》一文中,我们又要关注它的文体特征,我以为,应该让孩子们关注,如何向别人介绍事物。
上课伊始,我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意在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上一节课我们说过了,这是一篇写事物的文章,这一类的文章,我觉得一般要解决三个问题:1,它在哪里?2,它有什么?3,它是什么样的?自读课文,分别来解答这三个问题。
学生自由读课文,用三个句式说话:
1、天安门广场在首都北京的中心。
2、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宽广、最壮观的城市广场。
3、天安门广场是新中国的象征。
4、天安门广场是全国各族人民无比向往的地方。
5、节日的天安门广场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坛,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大花园。
6、天安门广场有人民英雄纪念碑……
这样一来,实际上就将课文的关键词句都把握住了,尔后我结合了一些图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领略了“大花坛”“大花园”,体会到了宽广、壮观,明确了广场建筑的方位和简单的知识。
解决了这些基本的问题,我们就把精读时间留给了第三、四句话的理解上,为什么天安门广场是全国各族人民无比向往的地方呢?学生通过阅读课文配上搜集的一些资料,也解决了这个问题,这样,就把难点解决了。
最后,再次梳理课文的结构顺序,了解作者的写法,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写节日的天安门广场呢?联系第二篇习作“我真棒”指出,无论是写人,还是写事物,都应该把“最精彩”的“招牌菜”奉献出来。
3、《天安门广场》教学反思
由于《天安门广场》的教学发现了问题——孩子对自己的校园熟视无睹,描写时语句干巴巴的。
第三单元的课文大多是各地美景,而第三篇习作要写的是地方习俗,说实话,现在我们这儿的习俗有点杂,有点鲜为人知,更何况让孩子去写。我早在知道作文计划时,就将这篇作文改为描写家乡的一处景或我们的校园了。
基于现实原因,我开始了第三篇作文训练。今天,一大早就带上相机去学校了,可惜相机居然没电,只好向学校借。于是我随着脚步拍下几张照片——把学校的大门,正对着大门的雕塑,雕塑背后崭新的教学楼拍摄了下来。然后,登上教学楼顶,东面的相对而立的阶梯教室和颂军楼尽收眼底,当然两楼之间的那棵银杏也神气活现地进入了底片,还为富有学校的特色的文化墙来了张特写;转身向北拍摄了白墙黑瓦的爱军楼,孩子们在这里载歌载舞,在这里学习琴棋书画,在这里进科学探究;最后,向西眺望,拍下我们正在新建的塑胶操场。在制作课件时,我还特地搜索了一张图片——漂亮的塑胶操场。在课件上,我配上了文字,关于楼的名字,关于部分题词的介绍,尤其是雕塑“志”的形象与象征意义的介绍,图与少量的文字结合,丰富了学生对学校部分历史的了解。
课上,带着孩子们一一欣赏,先是猜每张照片,我在哪个位置拍的,以便把握方位顺序,然后自主描述自己的所见,最后请他们展开想象,有的是问你曾经在这里做什么,有的是问这让你想起了什么。对孩子在交流中的拟人比喻句大加赞赏。
第二节课,孩子们开始埋头写作,我在讲台前点击图片,他们在下面“沙沙”地写。快下课时,有几个孩子的作品已经完成了,跃跃欲试要给我看,我则劝他们先自我修改。
孩子一一把作文交给我,我把握着字数关,惊讶地发现,第一篇习作,孩子大多写作文本一页多一点点,有的甚至一页不到。第二篇习作,孩子大部分写一页半,而这次的作文都写两页多,很少有孩子低于两页的。看来,我的作文第一关——字数关,孩子们都已经轻松跨越了。
至于作文内容,等下星期他们自主修改批阅了,我再来慢慢欣赏,思考对策吧。
4、花的勇气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教学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花的勇气教学反思_教后感_课堂实录_案例_教学反思_课文_教学实录,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花的勇气》选自冯冀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课文生动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从只见绿地不见花的失望,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时的吃惊,到离开前仍不见花儿冒出来时的遗憾,再到看见花的原野时的惊奇,最后被花儿的气魄所震撼。作者在爱花----寻花---盼花----看话的过程中,被小小的花儿傲风斗雨的精神所感染,闪现出思想的火花,生命的意义就是勇气。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教学的难点是理清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理解变化的原因。
我在教学中充分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说说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然后画出表现作者感情变化的词语和句子,联系上下文想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失望 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
遗憾 花藏在草下
惊奇 冷风冷雨中冒出来
震撼 花的勇气
在讨论的过程中,我还配上了画面,在情景互动中,完成了课文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此外,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还抓住了句子的理解,如;“我的心怦然一动,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这是全文的中心句。是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我们以后如果遇到困难和挫折也要勇敢的面对。让学生自然而然的受到教育。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花的勇气》教学反思,花的勇气,希望对你有帮助!
5、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富有哲理,引导人生,使人终生受益的文章。课文通过回忆父亲带“我”登上高高的塔顶,看蛛网般通往广场的街道,让我知道“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并懂得生活中的路也是如此。随后通过“我”的两次人生经历,让人感悟到:成功是一种态度,只要带着希望出发,成功就会离你越来越近。顽强的意志可以克服困难,当再一次冲破艰难、历经苦难后,脚下的路就会多一条。
在教学时,我先从“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一问题入手,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分组讨论,在文中寻找答案。在学生阅读和思考的过程中,激活他们探究问题的能力。在老师稍做点拨后,学生基本上能理清文章的叙事思路,对文章内涵有了大致的认识。
为了加深并拓展学生的思想认识,在品味课文的基础上,我还有意让学生想象:如果,你长大后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如何面对失败?如果你长大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而你的好朋友却遭遇了失败,你将如何劝慰他?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广泛讨论,学生对“条条道路通罗马”这一道理有了更直观的理解。
为了让学生领悟文中的哲理,我让学生通过阅读,解决问题:“作者是怎样克服种种困难的?从作者的身上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慢慢体会到作者之所以能克服种种困难,那是因为父亲的教导记在心中。一下子文中蕴含的哲理便浮出水面,学生真正体会到了。
文中的重点句:“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这样。”这句话给了我们人生极大的启示,这是父亲带女儿登上教堂塔顶后对女儿说的话。前一句,是父亲设法让女儿看到的事实——条条道路通罗马;后一句是父亲道出了他之所以要把女儿带上高高的塔顶,俯瞰全城的真正用意。这两句话看似直白,却含义深刻,需要细细体味,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父亲接下来讲的话“假如你发现走这条路不能到达目的地的话,就可以走另一条路试试!”就是对这两句话的补述。当一条路走不通的时候,千万不能灰心,首先要有决定去走另一条路的信心和勇气,这不仅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也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我想:这些道理对一个人的一生影响极大,要是能让学生体会内在含义,真是让学生一生受用。
由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老师的讲解不宜过多。在教学过程中,我把教学重点确定在布置学生“自学课文”上,通过老师的引导,独立思考问题,然后互相交流意见,讨论自己的体会,老师只是对他们不完善的答案进行补充。整个教学流程凸现出学生的主导地位,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比较深刻。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学生学得如何、学得怎样都离不开课堂教学的实践过程。通过《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一课的教学,我认为学生的自读自悟离不开老师的有效指导,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感悟,语文教学才会取得扎实的成效。
6、天安门广场教学反思
《天安门广场》是一篇写景的说明性文章,有着写景文的特点,那就是景观方位清楚,语言优美。通过学习文本,让学生了解天安门广场的主要建筑以及其壮观、辉煌。理解天安门是新中国的象征,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在教学这篇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介绍天安门广场的方位和天安门的方位时,我采用了让学生边读边思边画的方法,抓住这部分的方位词,通过同桌互相合作学习,理清广场建筑物的方位关系,为了让学生能更清楚地理清几幢建筑物之间的方位关系,我以学校的几幢教学楼为例,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的语言文字,面对不同的方向,想想建筑物的位置。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也觉得非常有趣,这样一来,原本比较混淆的几幢建筑物的方位马上清晰地呈现在了孩子们面前。然后在完成课后练习的时候就感觉容易多了。
7、天安门广场教后反思
这篇课文介绍了孩子们向往的天安门广场,语言精练,描写生动。尤其是课文1——3自然段的描写,按照方位顺序描写了广场上的重要建筑物,是值得借鉴的范文。于是课堂学习时,我先出示第一份学程单:1.默读课文2、3自然段,思考:这两个自然段介绍了哪些有代表性的建筑物?用曲线标出。2.再读思考:作者是怎么将这些建筑物介绍清楚的,用了哪些方位词语?一一圈出来,读一读。3.完成课后练习4的示意图,再图文对照,说说天安门广场上的建筑物。通过初步学习,学生明确了按照方位顺序介绍景物的方法。
接着让学生细读2、3自然段,说说课文是怎么具体描写天安门广场的景物的。圈画出美好的词语。这样就引导学生抓住好词好句体会描写景物的方法。比如:红墙黄瓦、雕梁画栋、雄伟壮丽、蟠龙花纹、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挺拔,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然后通过朗读指导,读出天安门广场的壮观美丽。
课文学到这里,我出示了第二份学程单:仿照课文2、3自然段的描写方法,介绍校园里美丽的大花园。在我的引导下,先确定了准确的方位和具体的景物;然后具体抓住喷水池和紫藤架进行生动的描述,并略写了假山和鹅卵石小道等。
这堂课的学习注意了读写结合,不仅内化了课文的规范语言,更学习了课文的写法,让大多数学生学有所得,效果不错。
8、天安门广场教学反思
《天安门广场》是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景观方位清楚、语言优美。但也有其特殊性,就是本文的景物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如果在教学中只是关注用词用句,那就不能很好的表现主题,但是如果过于关注历史,写景文的特色就会丢失。如何协调好这样的关系呢?
一、思想上,明确了历史背景是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在预习环节就让学生去查找了有关天安门广场的资料,在导入此课时,我先用课件出示了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并让会唱的孩子一起跟着唱,紧接着让学生交流天安门的资料,再让孩子联系生活,调查有多少孩子去过北京,去过北京的孩子里又有多少是去过天安门的?然后质疑为什么去过北京的人大多都去参观过天安门?学生自然运用资料结合生活积累,在谈到了景色的同时,也涉及到历史。
二、教学时,扣住历史和建筑的美使得天安门更加雄伟壮丽的点。
在教学课文第四自然段时,我通过多媒体播放了1949年开国大典的片段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庄严而热闹的氛围,感染了学生,然后我不失时机引导到了天安门城楼的景色,也就是再回到第二段。再读这一段,提出疑问:这时的你对天安门城楼是不是有了特别的感受呢?学生水到渠成的谈到了景美、建筑美、历史意义更加吸引人。而后,教学第五自然段时,通过观看清晨天安门升旗仪式的视频片段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升旗仪式的庄严和内心的激动,同时通过他们的观看感受以及生活经验,理解了“五星红旗与旭日一同升起”的两层意思以及“为什么说天安门广场是全国各族人民向往的地方?”
在教学六自然段时,我让学生欣赏了建国五十周年时天安门广场的组图,接着使他们在畅所欲言的交流感受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赛读、齐读等方式让学生读出了热爱天安门、热爱祖国的情感。
9、威尼斯的小艇教学反思简短 威尼斯的小艇教学反思课后反思
我们干什么都要学会反思,学习也好,做事也罢,都得要学会反思才能学得更好干得更棒。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威尼斯的小艇教学反思简短,一起来看看吧。
《威尼斯的小艇》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一篇写景散文,课文通过介绍威尼斯小艇的样子、船夫驾驶小艇的高超技术以及小艇的重要作用,为我们展示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名城特有的异国风情。文章层次清晰、重点突出,是对学生进行“抓住事物特点写”训练的好例子。
本堂课的教学,我采用了由马信德的《蓝蓝的威尼斯》入手,一段文质兼美的文字导读引导学生初步认知威尼斯——水上城市,然后通过欣赏威尼斯风光感受独特的异国风情,抓住题眼,把握重点,从整体上理清文章的脉络,从思路上了解文章的顺序,把读书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课堂上,让学生多读多想,勾勾画画,讲讲练练,一步一个脚印,真正收到了读的效果。
1、课件展示,激发情感。
威尼斯异国他乡的独特地理风貌,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虽然课前查阅过资料,但学生缺乏直观感受,完全有必要先对该水上城市的奇特风光,诸如河道、古建筑、桥梁、小艇、船夫等有个大体的感性认识。教学之初,让学生通过威尼斯风光展示“游览”威尼斯水城谈感受,从而激发出求知全文的冲动。
用课件辅助教学,为课文提供信息,成为理解内容与激发情感的工具。当学生体会威尼斯城夜的宁静时,再一次用了图片展示,“让月夜的威尼斯人歇、艇停、城静的美丽夜色,呈现于学生眼前。两处用上风景图片展,给学生提供了“动”与“静”强烈对比的生活信息,加深了小艇在威尼斯作用的体验,感情上起到了“呼应”的作用。
2、自读自悟,启迪思维。
为了节省时间,也为了真正检验本班学生预习课文的情况,这节课我大胆地采用了直接检查课文脉络的方法,引导学生了解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了小艇。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读,我提出一个契领整个教学的问题:划找出印象最深刻的句子,透过小艇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威尼斯?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把自己学习的感受和文本结合起来,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课堂可以看出,几个学生的发言各有侧重,各有千秋,感悟较好,说明学生真正学懂了课文,受到了强烈的美的熏陶。
3、珍视体验,启动情感。
在最后一段的教学中,注重情境的创设,课堂上呈现出威尼斯夜寂静的美的氛围。由此我启发:欣赏着这样的风景,你们的最大感受是什么?你看到了一个()的威尼斯?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如宁静、古老、浪漫、温馨、陶醉等等,然后让学生怀着这种种美妙的感受一起朗读。在朗读效果没有凸现之时,我又引导把“大大小小的船都停泊在码头上。”“静寂笼罩着威尼斯。”“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睡了。”这几句话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让学生领悟小艇与夜之寂静的关系,并放威尼斯夜景图片,配上悠扬、深沉的音乐,让学生有感情地试读。因此学生读威尼斯夜景段落时入情入境,感悟较好。
几点遗憾:
1、在实际教学时,因顾及时间,还有一些环节没有落实。还在思考哪些环节还能再大胆地放手,这样的话,后面的教学会更加完整。
2、虽然落实了训练点,即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领会“抓住事物的特点写”的方法。但学生只有感受,“纸上学来终觉潜”,一部分学生并不能自觉地把这种方法内化,从课后部分孩子的仿写可以看出,依然有同学没有完全掌握抓住事物特点写的方法。
上面就是威尼斯的小艇教学反思简短了,你们都知道了吗?想要了解更多内容,关注本网站。
【威尼斯的小艇教学反思简短 威尼斯的小艇教学反思课后反思】相关推荐文章:
漏教学反思 漏教学反思简短
二年级下册要是你在野外迷路教学反思简短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学反思
六年级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简短
四年级下册海上日出教学反思简短
红楼春趣课后反思简短 2021红楼春趣课后反思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