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三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三由查字典语文小编整理并分享,欢迎老师同学们阅读。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文章!
反思:身为老师,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上出一节好课,一节大家都认可的成功课。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面对内涵丰富、可操作性极强的语文教材,渴望成功的心理会更强烈一些。但是每一节课都有不尽完美之处,比如在备学生的环节就做得不够到位,使得课堂上控制的能力不是很强。
面对刚刚讲完的《山中访友》一课,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这一点。
《山中访友》一课的总体教学设计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我力求挖掘出本课教材的特色,同中求异,让学生有一种全新的感觉和与众不同的收获。为此,我的教学设计的着力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通过教学实践,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一、力求用“美”的课件感染学生。为了让课件更“美”一些,为了让课件更好地展示出教材的优美之处,我在课件中插入了本课的flash朗读素材,集图片、文字、课文朗读、音乐于一体,让学生在听读这一环节充分感知课文;其次在其他幻灯片中,或以优美的自然风光为背景,或用图片展示林中朋友的美丽形象,让学生的视觉充分得到美的享受;同时,课文的教学环节的名称设计中也突现“美”,主体部分设置了“美文听读”、“美文美读”、“美文研读”等环节,对学生“美”的感知无形中又是一种强化。
二、力求挖出主题的深度,让学生有新鲜感。对本课主题的挖掘,我是分三步走的:通过美文听读这一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是浅层次的;通过美文美读,学生此时对主题的感知是实实在在的,真真切切的;通过美文研读中问题二的解决,学生对本文的主题是有深度的,不在停留在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爱,同时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让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要爱护、关心大自然中的一切。
三、力求将听、说、读、写的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本课设计以读为主线,各个环节中又分别有所侧重:美文听读中有美读的示范,又是听的训练;美读的要求是“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去找找你最喜欢的山中朋友,把她朗读出来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是读与说的双重结合;研读则要求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情境演读、习作美文则主要进行写作水平的训练,等等。在环环相扣的训练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维能力等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升。
四、力求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整个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主的,除了听读这一环节,其他的学习过程都是以四人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的,整个课堂是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真诚对话过程。在轻松的学习交流中,他们的合作、探究中学习方法进一步完善。
五、力求课堂教学的完整与和谐。本课的学习导入是以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开始的,课堂小结以方舟的小诗结束,不仅结构完整,而且两则材料又都与本课的学习内容有一定的联系,不仅增强了本课文学方面对学生的熏陶,而且它们与教材很和谐的统一到了一起,教学拓展的有了宽度。
本文来源于,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更多内容请点击: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三篇汇总
2、《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山中访友》一课的总体教学设计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我力求挖掘出本课教材的特色,同中求异,让学生有一种全新的感觉和与众不同的收获。为此,我的教学设计的着力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通过教学实践,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对本课主题的挖掘,我是分三步走的:通过美文听读这一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是浅层次的;通过美文美读,学生此时对主题的感知是实实在在的,真真切切的;通过美文研读中问题二的解决,学生对本文的主题是有深度的,不在停留在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爱,同时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让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要爱护、关心大自然中的一切。
本课设计以读为主线,各个环节中又分别有所侧重:美文听读中有美读的示范,又是听的训练;美读的要求是“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去找找你最喜欢的山中朋友,把她朗读出来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是读与说的双重结合;研读则要求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情境演读、习作美文则主要进行写作水平的训练,等等。在环环相扣的训练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维能力等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升。
整个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主的,除了听读这一环节,其他的学习过程都是以四人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的,整个课堂是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真诚对话过程。在轻松的学习交流中,他们的合作、探究中学习方法进一步完善。
本课的学习导入是以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开始的,课堂小结以方舟的小诗结束,不仅结构完整,而且两则材料又都与本课的学习内容有一定的联系,不仅增强了本课文学方面对学生的熏陶,而且它们与教材很和谐的统一到了一起,教学拓展的有了宽度。
正是这些方面的努力,使得我的这节看似简单的课有了许多的亮点,学生学习的眼睛亮起来,激情高涨了起来,我的课才随之而“亮”了起来。
3、《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教学《山中访友》这篇课文时,我就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接着我选出三、四、五、六、七自然段,特别是第三自然段,我作出了重点讲解,然后进行学习归纳:朗读──句话──理解──体会──诵读。接下来的几个自然段要学生按学习方法自学四、五、六、七自然段。这样就把学习方法很好地贯彻到全文的学习当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课文学完后,学生既学习到了方法,又得到了启示:做人要有持久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之中,要爱护大自然……
另外,教学这篇课文最大的亮点便是提出修辞手法来,包括比喻、拟人、排比、联想,让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一节课下来的朗读入语境,不够有感情。
4、《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以“感悟语言文字的情感”与“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作为设计这节课的两个重要的教学目标。课文的第3、4、5自然段都把山中的一切当作“友”来写,但是,在表达上各有特点。很遗憾,我没有让学生完整地、对比地感受这种特点,而是在感受语言文字情感的基础上渗透进“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渗透得不是很到位。
先说第3自然段,这一段是作者对老桥的倾诉: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你弓着腰……唯有你依然如旧。这段中用了4个”你”,对老桥的敬重、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第4自然段作者转换了观察的角度,改为第三人称叙述,林中的“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在进行这一段的教学时,我是这样过渡的:“老桥是我的老朋友,树林是我的什么呢?”如果再追问一句:“作者还是像对老桥那样倾诉吗?”学生可能体会到表达上的不同。
当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出了“鸟儿、露珠、树”对作者的知心话后,我可以这样导读:“明明是听到鸟儿的鸣叫,作者却说鸟儿呼唤我的名字。明明是看到晶莹的露珠,作者却说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明明是作者看着每一棵树,作者却说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是关键的一问,可惜,我给忘了,现在补上,希望大家能看到我的这一设计。)如果能体现这一环节,学生对文章表达上的特点会更深刻。
第5自然段的问候语,是作者与山里的一切融为一体后与山中朋友心与心的交流:“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清凉的山泉,”体现了作者对山泉的“情”,“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是山泉对作者的情,作者不仅直接对山泉说话,连山泉对作者的心里话都说出来了,情到深处才有这样的体验啊!
如果说第3自然段的情感表达是:“我”对“桥”,那么第4自然段却换了个角度,是:“树林”对“我”,第5自然段是物我相融,既有从“我”对“山中的一切朋友”的角度,又有从“山中的一切朋友”对“我”的角度。
如果在教学时,抓住其中的一句,让学生感悟这其中“情”的倾诉对象之别,学生在学习文章的表达上会更明确,更有针对性。
如果再上这一课,我会以“情”这条主线设计教学,把体验文章的情感与学习文章的表达更完美的结合起来,实现语文教学的水乳交融。走出门是“好心情”;见到老桥是对老桥的“敬重、赞美之情”;走进树林是“鸟儿、露珠、树”对“我”的亲密无间之情;与“山中万物”是“互诉心声”。
5、《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吕洪发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在叙述方式上,本文独具匠心。题目《山中访友》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作者要到山中去寻访一位朋友,但读至第三自然段,我们会猛然发现作者通篇运用了想象、拟人的手法将山中的景化作友人。作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感悟语言文字的情感”与“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是这节课的两个重要的教学目标。为此,我在开篇的时候设置了这样的环节。“朗读课文,想像课文中的情境,好好想想作者在山中访问了几位朋友?”以让学生充分了解作者的行文内容以及结构。接着是让学生在默读的基础上思考“你觉得作者与山中朋友的感情如何?你在哪里体会到了?”。以这个问题带动学生感受文中语言文字的情感。学生在默读、汇报交流中都提及了文章运用了许多优美的修辞句子。在指导学生进行情感朗读的同时,一并让学生体会当中的表达方法特点。在第一课时里,我就让这两个问题作为主线问题,让学生在充分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感受文中表达方法的特点。
在第二课时中,重点在于作者是怎么展开想象与联想表达情感的,以及体会句子的美妙之处。当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说出了
“鸟儿、露珠、树”
对作者的知心话后,我本来可以引导学生:“明明是听到鸟儿的鸣叫,作者却说……鸟儿呼唤我的名字。明明是看到晶莹的露珠,作者却说……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明明是作者看着每一棵树,作者却说……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是关键的一问,可惜,我做得不足。如果当时我能体现这一环节,相信学生对文章表达上的特点会更深刻。可惜当时上课时,我就直接将想象这种表达方法跟他们讲了,而侧重点也放在了“想一想作者平时还会到林子里去和朋友们做什么?”或许是缺乏前期对表达方法的深刻理解,导致这一环节中,学生的思维展不开。
如果再上这一课,我会以“情”这条主线设计教学,把体验文章的情感与学习文章的表达更完美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读中感受情感,在感受句子情感的同时体会表达方法,然后再学以致用,在体会表达方法的基础上拓展思维训练。
6、《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那天去上课,学生都问我,加了星号的文章我们该怎么学呢?我对同学说这些是选学课文。既然给了我们选的权力,我们就有权力按照自己喜好来选择。啊,我们的权力这么大啊。同学们一下轻松起来。
他们讨论了一下,选中了《山中访友》。
“今天我们就聊下朋友的话题吧,大家都数数自己有多少个好朋友吧!”然后我把学生的思维从自己的朋友引到人类的朋友引到地球的朋友,又总结出,要学会发现另类的朋友,再具体的问同学“如果你们去山上游玩,你会发现哪些另类的朋友呢?”
这就是我情景模式导入的尝试,散文是轻松,活泼的文学,上散文课也应该是轻松活泼的。而且同学们对于山是那么的熟悉,轻轻一点,便引来同学们多少的共鸣啊!
散文当然少不了读,一篇优美的散文更是能在读中吸引学生,于是我引导同学们,倾诉性的,深情的读,轻快活泼的读,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读。看着同学们投入的读,我非常明显的体会到了,让学生好读不如乐读的教学理念。
读是感情最好的流露,是内心和课文最有效的交流。
然后我让学生上来把自己读中想象到的景物画出来,一时间教室就沸腾了。我于是就有选择的抽了一些同学上来,画老桥、树林、白云、流水、小鸟、悬崖、雷阵雨、小花、树叶等。没抽上来的同学参照书中对这些景物的拟人和比喻手法,自己再仿写句子。
一堂课需要兴奋点,就像一盘菜需要味精,而有创新的那点内容就是兴奋点。美术和散文的结合,引起了学生特别的兴趣。
最后我让同学们看着黑板上的图画,读出自己仿写的句子,然后大家评谁画得好,谁仿写得好,当掌声和兴奋的眼神迎来下课的铃声的时候,我知道我开心的度过了一节语文课,同学们也开心的度过了一节语文课,或许,他们并没有掌握太多的内容,可是我知道,在这堂课里,他们是真正喜欢语文的。
我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教不了太多的东西给学生,就让我的学生喜欢语文吧!
7、《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十月中旬,我上了一堂镇级公开课《山中访友》,听课领导与教师约有三四十人,得到领导与同仁的一致抬爱与好评。现在静下心来细细反思,其间有得有失,有成功不足,我一一记下,以利于以后教学。我认为要想真正上好一堂语文课,需做到以下几点:
1、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有效地做到“自主、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是师生共同的事情。学生的准备主要是预习课文,除了根据书上的习题去预习,老师还要布置有针对性的预习要求。老师的准备则更多,除了熟读教材、熟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还要参阅教辅教参,要有大量的相关的知识储备,以便上课时能够游刃有余。
新《课程标准》上说:“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我在上七年级第一册第二单元“漫游语文世界”时就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我与学生共同收集了一些广告词(各人收集各人的),上课比赛看谁说得多,看谁能说出其中的妙处。另外,我们都是书生,都喜欢书,那么我们自己也来当一回书店老板,请为自己的书店起一个名字,看谁的最有韵味,最吸引人。其次还搞了一个相声表演:马季的《成语新编》。课前让两个口才较好的男生抄、读马季的《成语新编》。由于准备充分(这三点都是乡下孩子能够做到的),课上得很精彩,气氛非常活跃,尤其是表演《成语新编》时,笑声不绝,可以说是寓教于乐。表演前我给学生作了一个要求:静听抢记成语,看谁记得多。表演后抽生说,最多的说出了其中的三十多个。这样即使学生感受到了我国语言的丰富多彩、幽默风趣,又学生积累了不少好词好句,同时还领悟了一些词语的妙用。
我在上公开课《山中访友》时,布置学生课前熟读课文,抓住“众朋友”的特点,结果有的学生几乎达到了背诵的程序,而我除了动脑筋想好与课文紧密相关的导语、结束语以及附页的诗词,还花了两个早读时间去熟读课文,感受众朋友的心境,结果也差不多能背下来。所以课堂容量虽大,也能全部完成,且结束语刚落,就是一片啧啧称赞声。
2、上课时精力充沛,精神饱满、富有激情。
⑴心理学认为:“情绪具有激励作用:情绪能够以一种与生理性动机或社会性动机相同的方式激发和引导行为。”“大量研究表明:适当的情绪情感对人的认知活动具有积极的组织功能。”“良好的情绪情感会提高大脑活动的效率,提高认知操作的速度与质量。”“积极而正常的情绪体验是保持心理平衡与身体健康的条件。”
新《课程标准》中说得好,“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有情潭面千层浪,无情海水无涟漪。好的将领除了不打无准备之战,还作战前动员,战时激励,身先士卒。同理,要想学生真正学好一篇课文,深受感染,必须携情进入,要想学生能够入情入境,与主人翁同呼吸、共命运,教师首先必须入情入境,受其感染,作演员,化为主公翁。只有富有激情的演说,才能打动学生,使其进入课文,深受感染。才能受到良好的熏陶,才能使学生的主体作用落到实处。
3、讲课时语言要精练准确,生动优美,好词佳句随口而出,格言警句信手拈来。
要做到这一点颇不容易,需平时广收并蓄,且能灵活运用。我本人为了达其一二,除了平时随手记下一些格言、警句,还做了一个小小的工作,将小学、初中、高中课本上所有的诗词歌赋和文言文全部摘下,时常翻阅呤诵。且要求我的学生把以前学过的诗词全部抄下(就照我的本子上抄:我请一生抄在黑板上,其余人照黑板上抄。每天共十来分钟,抄三两首。)
每天只需十分钟,就能增添一些好诗句,就能感受到一点佳句的韵味,所以许多学生都有了读书摘录的习惯和兴趣。而兴趣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仅靠强迫维持的学习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学习是不会维持长久的。”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人160篇(段)。”我摘了140多篇(段),再加上七年级第一册课内外二十来篇,共有160多篇(段),让我现在的初一学生抄、读。二个月下来,学生们就尝到了一点甜头,有一点“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感觉。
4、提问要巧妙,启发要得当。
能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关键在提问,提出的问题适合学生的口味,能引起他的兴趣,稍加思考又能回答,则能调动他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活跃;反之则鸦雀无声,死水一潭,令人十分无奈,只好“一言谈”,自圆其说,变成了填鸭式,与现代教学观念背道而驰。另外,提出的问题若学生实在不能解答,也可适当引导启发,中间多搭几座桥。要注意的是引导的思路要符合学生的思维和心理特点,否则与填鸭式没什么两样。
5、引导学生养成探究学习习惯,尊重权威但不盲从权威。
现在的课外辅导书层出不穷,一多就滥,很难找到一部精品,而学生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学生自己也求成心切,凡是听说对学习有帮助的书都买。而一些书报销售商又赚钱心切,对书的校对工作毫不负责,甚至根本不校对。因此学生买来的书大都错误百出,若视作敝履扔到一边吗,又觉可惜,浪费钱财;若奉为珍宝,虔心拜读,又有许多错误,弄不好就害了自己。所以要有一种神视的眼光,要有一个怀疑的精神,要去思考,要去探究,要勤查工具书,要向字典词典,甚至是《说文解字》去探根求源。比如我最近上辛弃疾的《西江月》的时候,简介双调词上下部分的称呼,可称上下片或上下阕,我在黑板上写了“上阕”、“下阕”,有生马上提议:“阕”字不对,应是“阙”。我首先肯定了她的怀疑精神,接着叫同学们查字典,经过辨别,才肯定是“阕”而不是“阙”。那个学生诚恳的说:“我错了,我的课外书上错了。”我乘机引导:不要盲从课外书上的,应勤查工具书。查典籍性的工具书。
不要说课外书有错误,就是通行全国的课本也有错误,前期的已经名家指正,基本上都更正过来了,我也不值得一说了。就是现在正在使用的课本,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上过后,我带领同学们感受语言美,总觉得“蜂围蝶阵”一词很别扭,“围”与“阵”怎么也不能形成对称美,几个好些的学生也感觉到了,我提议:能不能换个字,使人感觉有一种对称美。经过反复推敲,觉得要把“围”换成“团”,或把“阵”换成“绕”,整个词变成“蜂图蝶阵”或“蜂围蝶绕”毫不逊色,甚至更添一种对称对应美。再有辛弃疾的《西江月》中一句“明月别枝惊鹊”,书上把“别枝”注释为“另一个树枝”,我引导学生说大意时,怎么说都觉得别扭,好些的同学说:“明亮的月亮起来,惊动了另一个树枝上的喜鹊”或“明月升起来,另一个树枝上的喜鹊被惊动了。”言下之意这一个树枝上喜鹊没有被惊动。不管怎么说,总觉得很别扭,倒不如把“另一个”三个字去掉,直接泽成:“明亮的月亮升起来,惊动了树枝上的喜鹊。”另外小学破门儿歌《静夜思》中的床,不管老师也好,学生也好,一直都认为是睡觉的床,诗意变成:睡在床上,看见床前有明亮的月光,疑为下了厚厚的霜,抬头望着明月,低头思念着故乡。难道作者李白将床搬到外面睡么?睡在床上大多是仰着或卧着,怎么能举头又低头?难道是一会儿仰着睡,一会儿趴着睡吗?不论是仰着睡,还是趴着睡,作举头或低头都十分不方便,甚至根本说不通!我想传统的说法是不是弄错了,床是没有别的意思,我好想找一本《说文解字》查一下“床”字,可惜至今未能有幸得见许老先生的《说文解字》一面。我想古人思念时,大多凭窗凭栏而望,李白是不是也在凭栏思故乡,可惜我一个无名小辈无法质疑。即使胆敢质疑,向编书专家挑战,也无人理你。直到有一次我无意中看到了郭沫若教孩子学唐诗,将“床”字解为“栏杆”,并且引了青梅竹马的出处作例证。我一看,大喜过望,简单是欣喜若狂,有郭大文豪为我撑腰,我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并且遇到别人吟诵《静夜思》时,我都十分肯定的指出床解为床上,指睡觉的床不对,起初大家都是瞪大了眼肯,经我质疑并解为栏杆,他才翘起了大拇指。
6、与生平等相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要有一种正确的心态,要与学生平等相待,不能有师道道尊与居高临下的想法,要明白自己在知识的道路上只不过比学生先行了一步,现在只是他的引导者。另外知识是无限的,古今中外再大的学都也不能说自己学完了知识,何况我辈乎?所以,遇到不明白的问题,不要为了面子,强装明白,我在上《白兔与月亮》时,“反倒”一词引起了争议,有人认为读 dǎo,要我定夺,我当时也不敢肯定读 dào(只是从意思上有“反而,却”来理解),而孩子们的新华字典上,又没有词语注意。我真诚地说,现在我不能肯定,待课后我们一起查工具书再定。课后我查了一下2002年版的《汉语大词典》,查到了词语注意才确定的 dào。等到学习《济南的冬天》,里面一个词倒反,同学们都明白了与反倒音义皆一样,起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由于我的勤奋和真成,再加上课堂的宽松,学生和我时常能够“海阔天空”,且时常能够信手拈来一些好词佳句使语言平添韵味,所以学生对我的语文课比较感兴趣,这使我感到一点欣慰,因为布鲁纳曾说:“对学生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
7、作业要适当,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
筛选作业题时,要动脑筋,要紧密联系课文内容与所学知识而定,不能为应付、为任务、为检查而定。所布作业要有实用价值,要能巩固所学内容,要能起到实际效果,每次作业最好要有一个训练重点。另外学生完成之后还要适当检查以督促。
以上是敝人陋见,敬请广大同仁批评和指正。
────────
【注释】
⑴ 心理学理论皆引自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版的《心理学》,由张厚粲主编。
8、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一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文章。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讲课过程中应着重调动起他们对于美好的自然景物、优美的语言的体验和感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让他们进入作者用文字营造的优美的自然世界中。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尤为重要。
我在导课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上课时,首先出示文题,让学生揣测文章的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让学生合理想象、表达,从而引入本课。学生谈的丰富极了,有的认为去访问一位隐居的老人,有的认为去访问稀有动物,有的认为去访问某个建筑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加以引导,引导其合理想象、表达。
在分析课文内容时,我首先让学生到自然界结交一位朋友,然后想象想对这位朋友要说的话,学生有的把电线杆想象成五线谱,小燕子是音符,叽叽喳喳奏出美妙的音符,有的对树说:“你恨人类吗?人类制造出废旧污染空气,让你呼吸,人类还砍伐你,你为他们付出了那么多,结果遭此厄运,你不难过吗?”听着学生的表述、我感到很欣慰,同时也产生了幸福感。是的,学生的想象力真的很丰富,我们更应创设各种情境,让他们的想象力得以充分发挥。
想象力是学生思维的翅膀,古今中外的事例证实,凡是想象力丰富的学生,大都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好奇心,有学习研究的热情,也表现出顽强的意志力,而且勤奋乐观,因此教学中,在强调打好基础的同时,应注重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伟大的爱因斯坦说得好:“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二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在叙述方式上,本文独具匠心。题目《山中访友》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作者要到山中去寻访一位朋友,但读至第三自然段,我们会猛然发现作者通篇运用了想象、拟人的手法将山中的景化作友人。作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感悟语言文字的情感”与“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是这节课的两个重要的教学目标。为此,我在开篇的时候设置了这样的环节。“朗读课文,想像课文中的情境,好好想想作者在山中访问了几位朋友?”以让学生充分了解作者的行文内容以及结构。接着是让学生在默读的基础上思考“你觉得作者与山中朋友的感情如何?你在哪里体会到了?”。以这个问题带动学生感受文中语言文字的情感。学生在默读、汇报交流中都提及了文章运用了许多优美的修辞句子。在指导学生进行情感朗读的同时,一并让学生体会当中的表达方法特点。在第一课时里,我就让这两个问题作为主线问题,让学生在充分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感受文中表达方法的特点。
在第二课时中,重点在于作者是怎么展开想象与联想表达情感的,以及体会句子的美妙之处。当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说出了 “鸟儿、露珠、树” 对作者的知心话后,我本来可以引导学生:“明明是听到鸟儿的鸣叫,作者却说……鸟儿呼唤我的名字。明明是看到晶莹的露珠,作者却说……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明明是作者看着每一棵树,作者却说……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是关键的一问,可惜,我做得不足。如果当时我能体现这一环节,相信学生对文章表达上的特点会更深刻。可惜当时上课时,我就直接将想象这种表达方法跟他们讲了,而侧重点也放在了“想一想作者平时还会到林子里去和朋友们做什么?”或许是缺乏前期对表达方法的深刻理解,导致这一环节中,学生的思维展不开。
如果再上这一课,我会以“情”这条主线设计教学,把体验文章的情感与学习文章的表达更完美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读中感受情感,在感受句子情感的同时体会表达方法,然后再学以致用,在体会表达方法的基础上拓展思维训练。
9、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三篇汇总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三篇汇总由查字典语文小编整理并分享,欢迎老师同学们阅读。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文章!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三篇汇总 | |
1 |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一 |
2 |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二 |
3 |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三 |
本文来源于,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更多内容请点击:教学分析
10、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一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一由查字典语文小编整理并分享,欢迎老师同学们阅读。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文章!
教材分析:《山中访友》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文质兼美、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生动展现大自然美景的散文。本单元主要内容为“感受自然”。本课的特殊之处在于作者以他独特的观察视角,采用联想和想象,赋予山中万物以人的情感。文章字字玑珠,句句含情,读来朗朗上口,情真意切,给人美的享受。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 ——古桥、树林、山泉……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使读者顿生身临其境之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反思:我在教学本课的时候,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让学生欣赏文章画面美,感受作者美好情怀,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品味文章清新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作为教学重点。六年级学生虽然已经接触了一些散文,但对散文的特点还不能深入理解。不过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可以通过朗读感受文章语言的魅力,入情入境,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同时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善于模仿,通过阅读体验可以和作者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
针对本课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文字优美的特点,我通过感情诵读法:教学生读散文,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入境悟情、审美学文,通过朗读,把学生带入课文意境,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通过音乐渲染、图像再现、语言描述等形式,让学生观察思索,入境悟情。数据本文想象奇特浪漫的特点,让学生在诵读基础上展开想象,体会文章特色。最后进行仿写训练法:运用第二人称及拟人、想象等手法介绍一两个你自然界的朋友,说清楚以他为朋友的原因,培养写作能力。在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练习,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同时也是对知识方法的一种灵活的运用,在这个过程中使知识得到丰富,能力得到提高。
在课文分析时,用第三段做例子,重点讲解。其他的段落,学生自己读,先说说这一段落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朗读,再让他根据自己的理解与体会朗读出来。然后说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在此过程中,争取让每一个学生发言,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表达自己的机会。
最后强调,文章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作者构思新奇,想象丰富,充满童心童趣。以“山中访友”为题,让人感到更加亲切,使景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来引起共鸣
进行本课,在仿写时处理的比较粗糙。朗读的时候学生对感情的把握也不是很好。说明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有足够的重视。
本文来源于,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更多内容请点击: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三篇汇总
11、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二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二由查字典语文小编整理并分享,欢迎老师同学们阅读。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文章!
教材分析:《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文章。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讲课过程中应着重调动起他们对于美好的自然景物、优美的语言的体验和感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让他们进入作者用文字营造的优美的自然世界中。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尤为重要。
反思:我在导课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上课时,首先出示文题,让学生揣测文章的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让学生合理想象、表达,从而引入本课。学生谈的丰富极了,有的认为去访问一位隐居的老人,有的认为去访问稀有动物,有的认为去访问某个建筑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加以引导,引导其合理想象、表达。
在分析课文内容时,我首先让学生到自然界结交一位朋友,然后想象想对这位朋友要说的话,学生有的把电线杆想象成五线谱,小燕子是音符,叽叽喳喳奏出美妙的音符,有的对树说:“你恨人类吗?人类制造出废旧污染空气,让你呼吸,人类还砍伐你,你为他们付出了那么多,结果遭此厄运,你不难过吗?”听着学生的表述、我感到很欣慰,同时也产生了幸福感。是的,学生的想象力真的很丰富,我们更应创设各种情境,让他们的想象力得以充分发挥。
想象力是学生思维的翅膀,古今中外的事例证实,凡是想象力丰富的学生,大都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好奇心,有学习研究的热情,也表现出顽强的意志力,而且勤奋乐观,因此教学中,在强调打好基础的同时,应注重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伟大的爱因斯坦说得好:“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本文来源于,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更多内容请点击: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三篇汇总
12、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三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三由查字典语文小编整理并分享,欢迎老师同学们阅读。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文章!
反思:身为老师,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上出一节好课,一节大家都认可的成功课。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面对内涵丰富、可操作性极强的语文教材,渴望成功的心理会更强烈一些。但是每一节课都有不尽完美之处,比如在备学生的环节就做得不够到位,使得课堂上控制的能力不是很强。
面对刚刚讲完的《山中访友》一课,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这一点。
《山中访友》一课的总体教学设计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我力求挖掘出本课教材的特色,同中求异,让学生有一种全新的感觉和与众不同的收获。为此,我的教学设计的着力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通过教学实践,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一、力求用“美”的课件感染学生。为了让课件更“美”一些,为了让课件更好地展示出教材的优美之处,我在课件中插入了本课的flash朗读素材,集图片、文字、课文朗读、音乐于一体,让学生在听读这一环节充分感知课文;其次在其他幻灯片中,或以优美的自然风光为背景,或用图片展示林中朋友的美丽形象,让学生的视觉充分得到美的享受;同时,课文的教学环节的名称设计中也突现“美”,主体部分设置了“美文听读”、“美文美读”、“美文研读”等环节,对学生“美”的感知无形中又是一种强化。
二、力求挖出主题的深度,让学生有新鲜感。对本课主题的挖掘,我是分三步走的:通过美文听读这一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是浅层次的;通过美文美读,学生此时对主题的感知是实实在在的,真真切切的;通过美文研读中问题二的解决,学生对本文的主题是有深度的,不在停留在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爱,同时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让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要爱护、关心大自然中的一切。
三、力求将听、说、读、写的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本课设计以读为主线,各个环节中又分别有所侧重:美文听读中有美读的示范,又是听的训练;美读的要求是“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去找找你最喜欢的山中朋友,把她朗读出来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是读与说的双重结合;研读则要求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情境演读、习作美文则主要进行写作水平的训练,等等。在环环相扣的训练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维能力等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升。
四、力求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整个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主的,除了听读这一环节,其他的学习过程都是以四人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的,整个课堂是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真诚对话过程。在轻松的学习交流中,他们的合作、探究中学习方法进一步完善。
五、力求课堂教学的完整与和谐。本课的学习导入是以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开始的,课堂小结以方舟的小诗结束,不仅结构完整,而且两则材料又都与本课的学习内容有一定的联系,不仅增强了本课文学方面对学生的熏陶,而且它们与教材很和谐的统一到了一起,教学拓展的有了宽度。
本文来源于,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更多内容请点击: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三篇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