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灰雀教学反思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灰雀教学实录二_案例反思_教学实录,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一、教学内容
《灰雀》是人教版六年制小语第5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通过写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男孩放鸟归林,表现了列宁对男孩的爱,使学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一种表现。
二、案例描述
(一)直奔重点,交流感受。
师:同学们一起读课题。
(生齐读)
师:你对这篇课文哪一个地方最感兴趣?
生:第11自然段。
生:我对灰雀到底去哪了感兴趣。
生:我感兴趣的问题是小男孩为什么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
生:列宁怎么知道小男孩捉走了灰雀?
师:看来同学们有很多感兴趣的问题,你希望这节课老师和大家做些什么呢?
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师:非常好,老师一定满足你的愿望。
生:讨论这节课不明白或感兴趣的问题。
师:通过讨论,把不懂的问题弄懂了,非常好。
师:这篇文章人物的对话非常多,学习它最好的办法,就是好好地朗读。同学们现在就自由读课文,要注意人物的语言,列宁和男孩的对话部分,要慢慢的读,细细的体会。
(生自由读课文。指读课文2~10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出示课文2~10自然段内容)这是课文中列宁和男孩对话的部分,这一老一小的话,非常有意思。老师在课前读了几遍课文,特别是列宁和男孩对话部分,我反反复复读了很多遍,发现了许多有趣的问题。你想不想也在里面找到一些问题呢?
生:(齐)想。
师:好,回头再细细地读一遍,看看能有什么发现。
(学生自读课文)
师:你读懂了什么?读懂一个地方、一个词语就可以。
生:我想问一个问题,为什么那个小男孩说:“会回来的,一定会回来的。”列宁还要问一遍呢?
师:你这个问题提的好。
生:为什么列宁那么喜欢灰雀呢?
生:我回答,因为灰雀太小了,列宁可怜它。
生:我还要问,列宁喜欢灰雀什么呢?
师:课文中已经有了,谁来回答?
生:那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非常可爱,还会唱歌。
(二)适时点拨,深化体验。
师:其实三只灰雀列宁都非常喜欢。老师在读课文的时候和同学们一样,也产生了很多的疑问,不过老师把这么长的一段课文读成了一个字,你们信么?
生:不信。
生:信。
师:到底信不信?
生:不信!
师:我要在黑板上写一个字,这个字不是随随便便写的,是我读了很多遍课文之后才体会出来的。
(板书:爱)
师:你猜想一下,老师为什么要把一个简单的“爱”字写在黑板上,你都从这个字里边读懂什么?讨论一下。
(小组讨论学习)
生:我觉得列宁爱男孩,也爱灰雀。
师:结合课文中的语句具体谈一谈。
生:男孩刚开始说没看见灰雀,后来又说它会飞回来,一定会飞回来的,他还活着。男孩挺有意思。
生:我觉得列宁爱灰雀。
生:我通过一个句子了解到列宁爱灰雀,一天……找遍了也没有找到,“找遍了”说明列宁非常关心灰雀。
师:怎么找才算找遍了呢?
生:树林里的每一棵树都找了。
生:我觉得列宁带着病在树林里找遍了灰雀,能看出他爱灰雀。
师:他体会的多好啊!
生:我觉得列宁爱灰雀,也爱男孩。因为他自言自语的时候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其实他是对男孩说。
师:你讲的非常好。老师想请你把这一句给全班同学读一遍。(学生朗读)
生:我认为列宁喜欢灰雀,更喜欢男孩。因为他每句话都在给男孩机会。
师:什么机会?
生:不说谎的机会。他已经知道小男孩把灰雀捉回家,而男孩说没看见,我没看见。(读得缺乏感情)
师:老师帮你体会一下,(教师把语文书收起来)我的语文书突然不见了,(指生)你看见我的语文书了么?
生:没有。
师:是不是让你拿去了?
生:没有啊!(声音很大,很肯定。)
师:同学们听,理直气壮啊!如果这本语文书就在你那,你还不想还给我,你会怎么说?
生:没看见。(声音小)
师:明显底气不足了,是不是?好,请坐!
师:其实,我们通过读列宁和男孩的对话,就能感受到列宁对灰雀的爱,不过,老师还有一个问题弄不明白,列宁爱灰雀,男孩就不爱灰雀吗?
生:男孩也爱灰雀。他要是不爱灰雀的话,怎么会把灰雀捉回家里呢?
生:列宁看着它们,给他们自由,而男孩却把它捉回家里去自己看。
师:老师听明白你的意思了,列宁爱鸟,男孩也爱鸟。只不过两个人爱的方式不同。列宁爱鸟,给它自由。男孩爱鸟,把它捉回家,使它失去自由。因此说他们爱的方式不同。
(三)师生互动,深入研读。
师:刚才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研究了列宁和男孩的这段对话,大家体会的非常好,接下来,我们要把这一部分好好读一读,同学们把书端起来,这次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读。我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啊,要多加一些提示性的语言,也就是说,和课文中的内容有些不同,大家要认真听。这样我们才能配合读好。
师:一只灰雀不见了,列宁找遍了树林也没找到,他看到一个男孩,就着急地问――
生齐:“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师:列宁这时候很着急,但还很友善,再试着读一次。
(生再读)
师:面对列宁的发问,男孩含含糊糊地说──
生齐:“没看见,我没看见。”
师:可怜的小生命究竟怎样了,列宁担忧地说──
生齐:“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师: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面对男孩的沉默,列宁自言自语地说──
生齐:“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师:列宁爱鸟的真情打动了男孩,他看着列宁,再也忍不住了。说――
生齐:“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师:列宁惊奇地问:
生齐:会飞回来?
师:男孩肯定地说──
生齐:“一定会飞回来!”
师:好了,刚才老师和大家一起读了这一段,如果没有老师的帮助,也一样能读好吗?
生:能。
师:好,自己练习读一读。
(学生练读课文)
师: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把叙述语去掉,直接读两个人的对话,试一试。
(同桌分角色练读)
师:好了,哪个小组来?
(先后指两组同学分角色朗读)
(四)创设情境,类化体验
师:同学们,如果课文写到这里就结束了,你同意吗?
生:不同意。
生:后面怎么样了?只写开头不写结尾不好。
生:课文显得虎头蛇尾。
生:那只灰雀到底怎么样了?
师:看来仅仅写到这里同学们是不会满意的,因为同学们都非常喜欢这只灰雀,关心灰雀的命运。我们一起来听。
(课件播放鸟叫声)
师:三只灰雀又欢蹦乱跳的在枝头歌唱起来。你听到它们刚才都说些什么了吗?
生:听不懂。
师:听不懂?再听一遍。
(再次播放鸟叫声)
生:两只灰雀对飞回来的灰雀说:“你总算飞回来了,我们好想你呀!”
生: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对另两只灰雀说:“我可算见到你们了!”
师:这时候列宁看看灰雀,又看看男孩,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去了?”(课件出示课文第12自然段内容)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
生:灰雀回答列宁了吗?
生:灰雀会怎么回答?
生:他为什么不问男孩而问灰雀呢?
师:是呀,老师读课文的时候也产生了这个问题,列宁为什么不问男孩,却要问不会说话的灰雀呢?
生:他已经知道男孩是诚实的了。
生:他想给男孩留一个面子。
生:他不想伤害男孩的自尊心。
师:是啊,列宁要给男孩留一个面子,他可不想伤害这个诚实可爱的小男孩。鸟回来了,男孩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我们应该为他们感到高兴。把书端起来,我们高高兴兴地来读这一段。
(生齐读第12自然段)
师:(指板书)灰雀、列宁、男孩,一颗爱心就构成了一个生动的小故事。同学们,学到这里,你想对灰雀、列宁、男孩说点什么?说一句你最想说的话。
生:我想对男孩说:“男孩,你是诚实的。”我还想对灰雀说:“你们可真是三只可爱的小天使啊!”
生:我想对男孩说:“男孩,如果你是那只灰雀,没有了自由,你快乐吗?”
生:我想对男孩说:“其实,爱鸟不是把它关起来,而是让它自由地飞翔。”
师: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大自然之间,构成了一个爱的世界,但愿这颗爱心永驻同学们的心间。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灰雀》教学实录二,灰雀,希望对你有帮助!
2、《灰雀》教学反思
《灰雀》是第二组课文的第一篇,也是学生学习如何通过人物对话揣摩人物心理的第一篇。所以,这方面就是我教学准备的重点。
在备课的过程中,针对2~10这一重点段落,我采取了分别品读,要句揣摩的方式。具体做法是这样的: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这一步分,划出列宁所说的话,逐句品读,揣摩人物心理。归纳出列宁心里变化的几个层次,以示列宁对小鸟的爱。接着再根据列宁的话,对照小男孩的话,发现男孩心中的秘密及心理变化。
凑巧的是,这篇课文我在303、304分别上过,两次上收效不同,比较之下我有了新的发现。在304班上的时候,我让王光划出列宁的话,再范读,让生体会其心理变化,再指名读,分小组读等各种形式来品读,其间我作适当指导。因为初上,环节跟得紧,没发现什么大问题,内容就圆满完成了。
但紧接着在303班,问题就暴露,学生已预习,不是原始认知,逐句揣摩使他们疲惫。只到了最后分角色表演时,来了点精神,但几个人朗读,全班其他同学没事干。虽然我说过,让他们当评委,但仍有人的新思飞到了窗外。下课后,我想了想,发现了问题:
分别体会列宁与男孩的话固然有好处,但我忽略在一论对话结束后的整体感知。我想我本可以,以几轮对话的形式分解课文,进行品读,这样学生就不用每每回过头去找刚才列宁(男孩)说了什么。另外,我还应加强朗读的次数及指导,在整体感知丰满以后再进行细节上的品读指导。
另外,在第一课时的生字教学中,我也有很多做得不好的地方。比如我教生字花了2/3的时间,且组词与拼读等环节断开了,而不是连续进行,显得不够紧凑。
我想今后我需要改进的是:教给学生识字方法,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在课堂上的生字教学应突出重点,节奏紧凑地进行。
不过值得肯定的是:学生们对列宁的宽容,善解人意理解得很到位。并且在304上时,我本人的范读对孩子揣摩人物内心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的。
3、灰雀教学后记案例反思教学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灰雀教学后记_案例反思_教学实录,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以前老听人说,课堂是生成的,我总不信。今天上完了《灰雀》之后,我才深有体会。课前,我按照传统写了一篇教案,虽然称不上严密,但是步骤也算清晰。今天上课时,在第一环节,学生就把文章的主要内容全盘托出,而且切中要害。这是我事先没有设想到的。我灵机一动,按照学生所说的主要内容设计了一个板书:
放掉
喜欢
藏起来
列宁
灰雀
小男孩
帮助、教育
这个板书是我备课时没有想到的,是学生给了我灵感。接下来,本应该按照学生的思路,找一找文章中那些地方表现了列宁喜欢灰雀。可是,我却死板教案,要学生找小男孩的几句答话。第一课时,上的很不顺利。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未能完成教学任务,想要讲请的问题,尚未讲清。回到办公室,我思考原因,恍然大悟。课堂是生成的,用死板的教案想要框住灵活的课堂是不可能的。经过分析后,我觉得下一节按照学生的思路走。第二课时是顺利的,更是愉快的。想不到这么一篇我觉得索然无味的课文,在学生情绪的感染下,我竟能品出与众不同的味道来。当讲到表现列宁喜欢灰雀的句子时,学生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仿佛他们也看到了那“活蹦乱跳”的小灰雀。跟随着学生的视野,我们一起体味着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之情,一起欣赏着可爱的小灰雀。很顺理成章的,可爱的小灰却不见了,引出了文章的重点部分——列宁和小男孩之间的对话。学生们热火朝天的讨论这小男孩的心理活动,不时的闪出思维的火花。他们甚至把自己放在了这一情境中,假设自己就是那个小男孩,体会这那种复杂的心理感受。值得一提的是,当讲到“小男孩低着头”时,设计一问:“小男孩为什么要低着头?”设想的答案: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虽然改了,但是还觉得非常惭愧。由于学生把自己放入了情境中,同样体会到了小男孩对小灰雀的喜爱。又一学生站起来答道:“我觉得,小男孩除了惭愧以外,还对小灰雀又一种舍不得的感情,但是在诚实、知错就改和感情之间,小男孩选择的城市。”他的回答是我很惊讶,一个三年级的小男孩,居然又如此的思维深度。正是由于他把自己置身于情境之中,所以才能体会出别人体会不出来的感情。
学生是最好的老师,他们知道怎么样的学法他们最容易掌握,怎么样的逻辑顺序他们最容易接受。老师们写教案时非常辛苦的,但是我希望,当学生提出更好的学习方法的时候,老师们应该勇敢的推翻自己的教案,跟着学生走。这和老师的主导作用并不矛盾。
记得有人说,儿童是情感的王子。儿童的情感是最丰富的,儿童的感觉也是最敏锐的。只要能够为他们创设一个合适的情景,他们的情感就会充分的流露,他们才能设身处地的为主人公着想。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灰雀》教学后记,灰雀,希望对你有帮助!
4、灰雀教学二案例反思教学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灰雀教学实录二_案例反思_教学实录,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一、教学内容
《灰雀》是人教版六年制小语第5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通过写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男孩放鸟归林,表现了列宁对男孩的爱,使学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一种表现。
二、案例描述
(一)直奔重点,交流感受。
师:同学们一起读课题。
(生齐读)
师:你对这篇课文哪一个地方最感兴趣?
生:第11自然段。
生:我对灰雀到底去哪了感兴趣。
生:我感兴趣的问题是小男孩为什么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
生:列宁怎么知道小男孩捉走了灰雀?
师:看来同学们有很多感兴趣的问题,你希望这节课老师和大家做些什么呢?
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师:非常好,老师一定满足你的愿望。
生:讨论这节课不明白或感兴趣的问题。
师:通过讨论,把不懂的问题弄懂了,非常好。
师:这篇文章人物的对话非常多,学习它最好的办法,就是好好地朗读。同学们现在就自由读课文,要注意人物的语言,列宁和男孩的对话部分,要慢慢的读,细细的体会。
(生自由读课文。指读课文2~10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出示课文2~10自然段内容)这是课文中列宁和男孩对话的部分,这一老一小的话,非常有意思。老师在课前读了几遍课文,特别是列宁和男孩对话部分,我反反复复读了很多遍,发现了许多有趣的问题。你想不想也在里面找到一些问题呢?
生:(齐)想。
师:好,回头再细细地读一遍,看看能有什么发现。
(学生自读课文)
师:你读懂了什么?读懂一个地方、一个词语就可以。
生:我想问一个问题,为什么那个小男孩说:“会回来的,一定会回来的。”列宁还要问一遍呢?
师:你这个问题提的好。
生:为什么列宁那么喜欢灰雀呢?
生:我回答,因为灰雀太小了,列宁可怜它。
生:我还要问,列宁喜欢灰雀什么呢?
师:课文中已经有了,谁来回答?
生:那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非常可爱,还会唱歌。
(二)适时点拨,深化体验。
师:其实三只灰雀列宁都非常喜欢。老师在读课文的时候和同学们一样,也产生了很多的疑问,不过老师把这么长的一段课文读成了一个字,你们信么?
生:不信。
生:信。
师:到底信不信?
生:不信!
师:我要在黑板上写一个字,这个字不是随随便便写的,是我读了很多遍课文之后才体会出来的。
(板书:爱)
师:你猜想一下,老师为什么要把一个简单的“爱”字写在黑板上,你都从这个字里边读懂什么?讨论一下。
(小组讨论学习)
生:我觉得列宁爱男孩,也爱灰雀。
师:结合课文中的语句具体谈一谈。
生:男孩刚开始说没看见灰雀,后来又说它会飞回来,一定会飞回来的,他还活着。男孩挺有意思。
生:我觉得列宁爱灰雀。
生:我通过一个句子了解到列宁爱灰雀,一天……找遍了也没有找到,“找遍了”说明列宁非常关心灰雀。
师:怎么找才算找遍了呢?
生:树林里的每一棵树都找了。
生:我觉得列宁带着病在树林里找遍了灰雀,能看出他爱灰雀。
师:他体会的多好啊!
生:我觉得列宁爱灰雀,也爱男孩。因为他自言自语的时候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其实他是对男孩说。
师:你讲的非常好。老师想请你把这一句给全班同学读一遍。(学生朗读)
生:我认为列宁喜欢灰雀,更喜欢男孩。因为他每句话都在给男孩机会。
师:什么机会?
生:不说谎的机会。他已经知道小男孩把灰雀捉回家,而男孩说没看见,我没看见。(读得缺乏感情)
师:老师帮你体会一下,(教师把语文书收起来)我的语文书突然不见了,(指生)你看见我的语文书了么?
生:没有。
师:是不是让你拿去了?
生:没有啊!(声音很大,很肯定。)
师:同学们听,理直气壮啊!如果这本语文书就在你那,你还不想还给我,你会怎么说?
生:没看见。(声音小)
师:明显底气不足了,是不是?好,请坐!
师:其实,我们通过读列宁和男孩的对话,就能感受到列宁对灰雀的爱,不过,老师还有一个问题弄不明白,列宁爱灰雀,男孩就不爱灰雀吗?
生:男孩也爱灰雀。他要是不爱灰雀的话,怎么会把灰雀捉回家里呢?
生:列宁看着它们,给他们自由,而男孩却把它捉回家里去自己看。
师:老师听明白你的意思了,列宁爱鸟,男孩也爱鸟。只不过两个人爱的方式不同。列宁爱鸟,给它自由。男孩爱鸟,把它捉回家,使它失去自由。因此说他们爱的方式不同。
(三)师生互动,深入研读。
师:刚才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研究了列宁和男孩的这段对话,大家体会的非常好,接下来,我们要把这一部分好好读一读,同学们把书端起来,这次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读。我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啊,要多加一些提示性的语言,也就是说,和课文中的内容有些不同,大家要认真听。这样我们才能配合读好。
师:一只灰雀不见了,列宁找遍了树林也没找到,他看到一个男孩,就着急地问――
生齐:“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师:列宁这时候很着急,但还很友善,再试着读一次。
(生再读)
师:面对列宁的发问,男孩含含糊糊地说──
生齐:“没看见,我没看见。”
师:可怜的小生命究竟怎样了,列宁担忧地说──
生齐:“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师: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面对男孩的沉默,列宁自言自语地说──
生齐:“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师:列宁爱鸟的真情打动了男孩,他看着列宁,再也忍不住了。说――
生齐:“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师:列宁惊奇地问:
生齐:会飞回来?
师:男孩肯定地说──
生齐:“一定会飞回来!”
师:好了,刚才老师和大家一起读了这一段,如果没有老师的帮助,也一样能读好吗?
生:能。
师:好,自己练习读一读。
(学生练读课文)
师: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把叙述语去掉,直接读两个人的对话,试一试。
(同桌分角色练读)
师:好了,哪个小组来?
(先后指两组同学分角色朗读)
(四)创设情境,类化体验
师:同学们,如果课文写到这里就结束了,你同意吗?
生:不同意。
生:后面怎么样了?只写开头不写结尾不好。
生:课文显得虎头蛇尾。
生:那只灰雀到底怎么样了?
师:看来仅仅写到这里同学们是不会满意的,因为同学们都非常喜欢这只灰雀,关心灰雀的命运。我们一起来听。
(课件播放鸟叫声)
师:三只灰雀又欢蹦乱跳的在枝头歌唱起来。你听到它们刚才都说些什么了吗?
生:听不懂。
师:听不懂?再听一遍。
(再次播放鸟叫声)
生:两只灰雀对飞回来的灰雀说:“你总算飞回来了,我们好想你呀!”
生: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对另两只灰雀说:“我可算见到你们了!”
师:这时候列宁看看灰雀,又看看男孩,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去了?”(课件出示课文第12自然段内容)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
生:灰雀回答列宁了吗?
生:灰雀会怎么回答?
生:他为什么不问男孩而问灰雀呢?
师:是呀,老师读课文的时候也产生了这个问题,列宁为什么不问男孩,却要问不会说话的灰雀呢?
生:他已经知道男孩是诚实的了。
生:他想给男孩留一个面子。
生:他不想伤害男孩的自尊心。
师:是啊,列宁要给男孩留一个面子,他可不想伤害这个诚实可爱的小男孩。鸟回来了,男孩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我们应该为他们感到高兴。把书端起来,我们高高兴兴地来读这一段。
(生齐读第12自然段)
师:(指板书)灰雀、列宁、男孩,一颗爱心就构成了一个生动的小故事。同学们,学到这里,你想对灰雀、列宁、男孩说点什么?说一句你最想说的话。
生:我想对男孩说:“男孩,你是诚实的。”我还想对灰雀说:“你们可真是三只可爱的小天使啊!”
生:我想对男孩说:“男孩,如果你是那只灰雀,没有了自由,你快乐吗?”
生:我想对男孩说:“其实,爱鸟不是把它关起来,而是让它自由地飞翔。”
师: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大自然之间,构成了一个爱的世界,但愿这颗爱心永驻同学们的心间。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灰雀》教学实录二,灰雀,希望对你有帮助!
5、灰雀教学附点评案例反思教学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灰雀教学实录附点评_案例反思_教学实录,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我们在上二年级的时候学过《诚实的孩子》一课,知道了男孩列宁是诚实的好孩子。这节课我们学习《灰雀》,看看这篇课文讲了关于列宁什么样的故事,相信这节课大家一定会有收获。
师:通过观看影碟和挂图,灰雀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生:我看到有两只灰雀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特别好看!
生:通过刚才看碟片,我知道了灰雀像其它可爱的小鸟一样,可以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非常惹人喜爱。
师:愿意读的同学站起来齐读小黑板上的练习要求:读句子,说说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
生:如果没有“欢蹦乱跳”这个词语,句子只能告诉我们灰雀站在枝头唱歌,但我们却不知道它们是怎样唱歌的。
生:如果没有“非常”一词,可以看出只是一般的喜爱。
师:同学们说的可真有道理。灰雀是那么的活泼可爱,以至于列宁“非常喜爱”,请同学们放开声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划出列宁喜爱灰雀的词句并说明你的理解。
生:“它们在枝头……喜爱”是写列宁非常喜爱灰雀的句子。因为“欢蹦乱跳”一词写出了灰雀的可爱,“唱歌”一词是介绍灰雀鸣声清脆、好听,“非常惹人喜爱”表明人们都喜爱灰雀,所以,这句话告诉我们列宁非常喜爱灰雀。
生:“列宁每次……谷粒”表明列宁非常喜爱灰雀。“每次……都要……”表明列宁只要走到白桦树下,就会看这三只灰雀。如果他不喜爱灰雀,就不会专门看这三只灰雀。“仰望”是指抬头望,而列宁长时间仰望三只灰雀会使脖子发酸的,可以看出他喜爱灰雀;列宁经常给灰雀带吃的,也可以看出他非常喜爱灰雀,否则,他就不会经常给灰雀好吃的。
生:“在他周围……找到”一句中通过“找遍”一词可以看出列宁喜爱灰雀。因为列宁把公园的每一个细小的角落都看过了,他若不喜爱灰雀就不会那么细心地找了。
生:“这时……灰雀吗?”可以看出列宁非常喜爱灰雀。只要列宁碰到一个人就问那人是否见到那只灰雀,可见他想尽快找到那只灰雀。
生:“列宁说……它怕冷”可以看出列宁非常喜爱灰雀。通过这句话,我可以体会到列宁害怕灰雀出事。
生:“定然宁自言自语……回来了”可以看出列宁非常喜爱灰雀。若他不喜爱灰雀就不会对灰雀说话,还问它昨天去哪儿了。
师:同学们说的真有道理!此时此刻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去哪儿了?
生: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被小男孩逮住了。
师;既然大部分同学都认为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被小男孩逮住了,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找出有关词句并加以说明。
生:“男孩说……没看见”这句话中小男孩说了两次“没看见”,我觉得小男孩说话结结巴巴的。即然他没逮灰雀就可以直接说,为什么要结巴?我觉得他心虚。
生:“那个男孩……不敢讲”这句话告诉我们小男孩知道灰雀没有死,那么,他也肯定知道灰雀去哪儿了,而文中介绍他不敢讲,毫无疑问,灰雀肯定是被他逮着了。
生:“男孩看看列宁……活着”这句话里,“会飞回来的”用了两次,可以看出小男孩说话非常肯定。我想,当他看到灰雀失踪后列宁那么着急,他不忍心让列宁难过,就告诉他真话——它还活着,希望列宁不必再担心。
生:“它一定会飞回来的”一句是小男孩坚定地说着。小男孩决心把灰雀放回大自然中。他发现列宁非常喜爱灰雀,被列宁的所作所为感动了。况且,他看到那两只胸铺粉红的灰雀在树林里飞来飞去,好像在焦急地找它们的同伴,所以,小男孩决心改正自己的错误。
生:第二天,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又在枝头唱歌了,小男孩应该高兴才对,而他却低着头。我想,是小男孩逮了灰雀,而他被列宁爱鸟的言行所感动,所以他把灰雀放了回来;但他仍为自己逮鸟的事而感到后悔,所以才会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师:你们可真是有心的好学生!老师也知道了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是被小男孩逮住的。说一说小男孩在说下面的话时,心里是怎么想的?请上讲台加表情、动作把小男孩当时的表现再现出来。
生:小男孩心里想:我太喜欢灰雀了,所以才把灰雀逮回了家,我还是把他骗走吧,可老师教育我不应该说谎话,怎么办?
生:小男孩心里想:列宁是那么着急地找那只灰雀,而那只灰雀却被我逮回家,我告诉他灰雀还活着,别让他太担心了。
生:小男孩心里想:看这两只灰雀在大自然中自由自在地飞翔,而在我家的那只灰雀却孤零零地呆在笼子里,太可怜了!我还是把它放回来吧。
生:小男孩心里想:灰雀呆在笼子里就会想同伴,同伴一定也非常想念它。我还是把它放回来,让它们团聚吧!
生:小男孩心里想:我从来没养过灰雀,假如灰雀跟着我吃不好、喝不好,很可能就会死去,那多可怜呀!我还是把它放回大自然中,让它自由地生活吧!
生:小男孩心里想:列宁是那么喜爱灰雀,他喜爱灰雀表现在希望灰雀自由自在地、幸福地生活,而我却把灰雀逮进笼子里,让我一个人观赏,我真是太自私了!我应该让它投身到大自然的怀抱,使它健康地成长。我一定要把它放回来。
师:通过同学们的介绍,我们知道,虽然小男孩逮了灰雀,但小男孩实际上也是“非常喜爱”灰雀的。
师:请一位同学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其他同学有疑问可以提出来。
生:为什么文中说列宁已经知道小男孩是诚实的?
生:小男孩放回灰雀,并且在列宁面前低着头。他有错就改,是诚实的孩子。
师:课文学到这儿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内容?
生;一开始列宁就知道是小男孩逮了灰雀,他为什么不直接向小男孩要灰雀?
生:(师辅助)列宁是用自己爱灰雀的言行慢慢地感化小男孩,使小男孩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其实,列宁也是“非常喜爱”小男孩的。
师:同学们分析得可真透彻呀!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评析
本节课教学设计巧妙,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概括地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印象深刻的内容及感兴趣的问题作为学习的重点,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兴趣盎然地进行学习,如课堂上教师一边听,一边偶尔画龙点晴地插说一两句评话,学生就会争先恐后地进行交流。
2、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是素质教育研究的重点,本节课教学拓展了学生的心理空间,发挥了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像能力和智力潜能。
3、做到了两个根本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与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拥有较大的自主权,而教师则发挥引导者的作用,注重发现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及时地进行点拨与指导。同时,教师善于运用激励性的评价,以轻松的话语、期待的眼神、亲切的态度与学生交流,创造了师生合作、平等对话的良好的教学氛围。
4、指导学生读能体现学生由不会到会的过程。学生自由读、小组内合作读、个别学生示范读能让学生充分地“读”,将“读”落到实处,让学生充分感受人物的心灵世界。整个教学朴实无华,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实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灰雀》教学实录附点评,灰雀,希望对你有帮助!
6、教学故事:灰雀丢失之谜案例反思教学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教学故事:灰雀丢失之谜_案例反思_教学实录,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今天又要学习《灰雀》这篇课文了,课文写得非常含蓄,通过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事件的发展进程,是本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几年前我也上过这篇课文,当时正好碰上市教研室语文教研员冉正芳一行下到基层进行课堂教学调研,当时我自己的感觉和大家的评价都是教学中读的形式多样,但读得没有深度,究其原因是对本文内在的思维活动没进行深入挖掘。因为这是一篇极好的思维训练的文章,课文中没有一处明确地说明鸟儿是小男孩捉走的,但男孩的语言和行动已经告诉列宁,灰雀的消失与他有关,如何使孩子认识到将灰雀捉走是错误的,从而自愿将小鸟放回来,需要循循善诱。
因此在这次的课前准备中,我特别注意文中所蕴含的思维因素,但对于学生是不是能体会感悟到这一点,我有些忐忑。
课上,首先认识了几只灰雀,学生在朗读描述灰雀的句子后感受到灰雀活泼,健康,惹人喜爱。我设问:“如果你看到这么可爱漂亮的灰雀,会怎么对待它呢?”有的说:“逗他玩,给他食物吃,天天来看它,听它歌唱。”“还给它们做一个木房子”有的说“想把它捉回家,在家里好好地养着,可以随时看到它。”这些都反映了孩子们的真实想法。在这里我没有对孩子们的说法做出评价,而是顺势请学生看看课文中列宁是怎么对待灰雀的。学生很快感受到了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我又特别提示了一下,你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学生很快找出了“每次”“都要”“经常”这几个重点词。并在朗读的时候读得重一些。
而灰雀不见了,列宁是找遍了周围的树林的,却没找到,这时看见一个小男孩,列宁向他询问见过灰雀没有,男孩说:“没……我没有看见”我让学生表演读这句话,并提示性地设问:“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说:“发现他说了两个‘没’,还打吞(吞吞吐吐,不连贯)。”我进而发问:“为什么吞吞吐吐呢?你在什么情况下说话会吞吞吐吐呢?”孩子们马上意识到可能是心里有鬼,犯错误了。而列宁注意到这一点了没有呢?这时孩子们有的说注意到了,有的说列宁没注意到,争论不休。我提醒孩子们还知道哪些列宁的故事,他们马上联系《蜜蜂引路》这一课,认识到列宁是个善于观察的人,他一定注意到了男孩的这一个细节表现,由此推测出列宁可能已经感觉到了小男孩知道灰雀的去向。
接着读列宁的话,猜想列宁真的认为灰雀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吗?学生马上反驳说:“不是的,因为老师在前面介绍过灰雀适合在这里生活,它就不会被冻死”“再说列宁每天都来看灰雀,还给它们食物,它们也就喜欢住在这里,不会随便飞走的。”“对呀,昨天都还欢蹦乱跳的,今天怎么会突然冻死了呢?再说就算是突然死了,也应该有尸体呀,列宁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所以我觉得不会是飞走了或者冻死了,列宁也不会这么认为,所以我认识为他后面的自言自语也并不是真正只对自己说,他也是说给小男孩听的,他是想表明自己很为灰雀担心。”我觉得孩子们越来越会联系上下文学习了,而且还注意抓住人物惯有的特点来思考。我惊叹于孩子们思维的细致,我为先前的担心感到多余。
我接着问:“那你们觉得灰雀去哪儿了?”马上有学生抢着说:“是被小男孩捉走了!”我反问:“课文中并没有明确地这么说,你们是怎么知道的?”这时候,孩子们的小手举得高高的。“我是从小男孩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这句话看出来的。如果不是他捉走的,怎么会这么肯定地说会回来,而且知道还活着。”“还有,就是列宁问他:‘会飞回来?’他又很肯定地说了一次‘一定会飞回来’可以看出就是他捉的”“最后说‘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在枝头歌唱’,说明小男孩说的是真的,而且男孩站在树下低着头就知道了跟他有关,是他捉走的,而不是别人捉走了他要回来的”。我追问道:“小男孩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列宁灰雀的去向呢?”“因为他开始已经说自己不知道了,现在不好说明白了。就只好用行动来表示(放回灰雀)”。
我觉得学生已经读懂课文了,于是引向认识道理上。“那么列宁明白这些情况吗?你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列宁明白这些情况,因为他看到灰雀已经回到了树上。”“但列宁没有追问小男孩,因为他看到灰雀还是欢蹦乱跳的,说明小男孩可能也是太喜欢灰雀了才捉的,并没有伤害它”。“他还看到小男孩站在树下,低着头。说明小男孩认识到错误了,没必要再说他了。”
这时候我让孩子们分角色表演读课文,他们读得可带劲儿了,感情处理也很到位。
最后,我问孩子们:“读了这个故事,你喜欢课文中的谁?为什么?”大部分学生说喜欢列宁“因为他爱鸟。”“他会教育小孩子,不是大声地批评他做错了,而是用自己对灰雀的担心来感动他,让他改正错误。”也有一部分学生说喜欢小男孩:“他有错就改,很勇敢”“他也喜欢小鸟”。我马上抓住这个契机,问:“小男孩错在哪里?”“他不该捉走小鸟”“小鸟在树上才最快乐,书上说它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对,喜欢小动物就要让它自由地生活。捉回家了,虽然也给了它好吃的,但没伴儿了它就不快乐了,他不能到处飞了,就不自由了。”我被孩子们感动了,我想,不用我多说,他们已经明白了课文中所蕴含的所有道理,而且这一次不是我告诉他们的,是他们自己感悟到的。
是啊,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就是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课文中的几句简单对话,却包含了许多的感悟点,各自人物的内心都在活动,都在思考,心情都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以“列宁是否真认为灰雀飞走了或是冻死了”引发了学生对全篇课文的阅读整合,感悟到列宁观察的细致、分析严密、教育循循善诱,以及对鸟类喜欢方式的探讨。平时我总担心他们想不到,不会说,原来是我自己放不开,只要相信学生,善于给学生提供适宜的展示空间,给予必要的提示和引导,在无疑处设疑,有疑处点拨,学生的思维就会走向深入,就会还你无数个惊喜!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教学故事灰雀丢失之谜,灰雀,希望对你有帮助!
7、灰雀教学反思
《灰雀》一课主要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小男孩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
教学《灰雀》一文时,我将全文紧紧围绕“爱”一字展开,引导学生讨论了三种“爱”——列宁对灰雀的喜爱(这是最浅层次爱的体现)、小男孩对灰雀的喜爱、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在体会这三种爱时,让学生区分列宁与小男孩对灰雀“爱”的不同,并重点感悟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比较全面和深入地理解、感受。整个课堂教学也呈现流畅的态势,如在文中的泡泡里提出了一个问题 “列宁来到白桦树下,为什么跟不会讲话的灰雀说话,而不跟会说话的男孩讲话呢?”我就让学生读书思考。然后,组织交流。有的说:“列宁怕小男孩伤心,所以不直接问小男孩。”有的说:“列宁不愿意伤害小男孩的自尊心。”有的说:“列宁怕小男孩难堪。”还有的说:“列宁对灰雀讲话,实际上也是在跟小男孩说话。”我觉得利用学生的疑问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再通过学生读书思考,从而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男孩爱灰雀、列宁爱灰雀更爱男孩的情感,学生对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有了深刻的认识,得到了人文精神的陶冶。
其实,儿童的情感是最丰富的,儿童的感觉也是最敏锐的,只要能够为他们创设一个合适的情景,他们的情感就会充分流露出。但在这下面,我也发现了不少问题:
1、 朗读教学中,朗读缺乏
本堂课,我和学生在探讨上进行的十分圆满,但我却有些忽略了朗读这一块。语文课堂,朗读占有极大的比重,究竟怎样合理地朗读,才能做到做适合于学生的发展呢?我想,首先要做到能与文中的人物在情感上发生共鸣,在此基础上,学生的朗读才能有迹可循。我在教学中,完成了第一步;接下来,便是让学生融入角色,将感情带入文中,激情朗读。可在实际教学中,我自觉还缺乏合理引导的手法,因而,课堂上,学生始终无法读出列宁焦急寻找的语气。这时,我虽提示学生,可以想象一下自己心爱的东西丢了,自己是怎样的心情,但学生依旧把握不准。而此时,我本该发挥作用,示范朗读,可我却忘了这么做,可见,我的临场应变能力需要很大的提高。最后,这一环节,在学生并没有很好的进行朗读情况下,我就进入了下一环节。在朗读环节中,我还不会采取多种方式教学,这是我今后需要不断学习的其中一方面。
2、基础知识的再学习
虽然在第一课时中,已经比较全面地学习了字词和课文的初读,但这并不是说字词的学习在第二课时中就可以停息。相反,在课堂中,抓住一些重点的字词,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也能起到增加词汇的作用。在《灰雀》一文中,有不少词语是需要随文理解的。但这一步我却忽略了。所以在这一堂课中,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学得不太扎实。
……
整堂课从总体看,还算成功,但细细分析,存在的缺陷也不可少看。但是,教学就是一个不断尝试,然后不断发现不足,加以改进的过程。所以,我相信,认真做好反思,并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我会有所进步,有所收获!
8、灰雀教学反思
灰雀教学反思 三篇汇总
灰雀教学反思 三篇汇总由查字典语文小编整理并分享,欢迎老师同学们阅读。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文章!
灰雀教学反思 三篇汇总 | |
1 | 灰雀教学反思(一) |
2 | 灰雀教学反思(二) |
3 | 灰雀教学反思(三) |
本文来源于,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更多内容请点击:教学分析
9、灰雀教学反思
灰雀教学反思(一)
灰雀教学反思(一)由查字典语文小编整理并分享,欢迎老师同学们阅读。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文章!
《灰雀》讲的是列宁与小男孩都喜欢灰雀,但表达方式不同。列宁喜欢它的方式就是让它自由,而小男孩却想占它为己有,但最后小男孩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改正了错误。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明白了列宁作为一个伟大的领袖,他不仅爱鸟更爱下一代的好品质。更让学生懂得了做人要诚实的道理。
在教学过程中,我先重点介绍了这三只灰雀的样子,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灰雀的惹人喜爱,为下面的男孩要捉走灰雀埋下了伏笔。在教学列宁寻找灰雀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读了读列宁说的一系列话,并对每一句话进行了情感处理,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列宁发现灰雀不见时的那种着急、担心、惋惜的复杂心理,唤起学生的共鸣。然后,提问:那聪明的你们知道灰雀去哪了吗。请你来帮帮列宁的忙吧!
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上来,大家都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尽管说,有一半的学生还没真正的读懂这篇文章,还把思维停留在文字的表面,但许多学生都已经能够找到答案并有依据来论证,思维的火花与情感的渲染发生了碰撞,学生是真正的意识到了列宁对鸟的爱与男孩对鸟的爱的不同,同时,也为男孩知错就改的思想所折服。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就是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课文中的几句简单对话,却包含了许多的感悟点,各自人物的内心都在活动,都在思考,心情都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以“列宁是否真认为灰雀飞走了或是冻死了”引发了学生对全篇课文的阅读整合,感悟到列宁观察的细致、分析严密、教育循循善诱,以及对鸟类喜欢方式的探讨。平时我总担心他们想不到,不会说,原来是我自己放不开,只要相信学生,善于给学生提供适宜的展示空间,给予必要的提示和引导,在无疑处设疑,有疑处点拨,学生的思维就会走向深入,就会还你无数个惊喜!
本文来源于,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更多内容请点击:灰雀教学反思 三篇汇总
10、灰雀教学反思
灰雀教学反思(三)
灰雀教学反思(三)由查字典语文小编整理并分享,欢迎老师同学们阅读。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文章!
《灰雀》一课主要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小男孩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保护以和男孩的老实和天真。
在第二课时中,主要解决本课的重、难点。整个学习过程是顺利的,更是愉快的。想不到这么一篇我觉得素然无味的课文,在同学情绪的感染下,我竟能品出与众不同的味道来。当讲到表示列宁喜欢灰雀的句子时,同学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仿佛他们也看到了那“活蹦乱跳、惹人喜爱”的小灰雀。在朗读时读出了列宁喜爱灰雀的语气。跟随着同学的视野,我们一起品味着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之情,一起欣赏着可爱的小灰雀。当可爱的灰雀不见了时,顺理成章地引出了文章的重点局部——列宁和小男孩之间的对话。首先让同学找到列宁和小男孩对话的句子,再分小组练习对话,最后指名小组扮演对话。通过对话扮演让同学再讨论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同学们讨论的热火朝天,不时闪出思维的火花。有的同学把自身放在了这一情景中,假设自身就是那个小男孩,体会小男孩的心理小男孩为什么要低着头?”一位同学回答道:“小男孩低着头,是因为他感到很羞愧,但又有点舍不得灰雀。”另一位同学回答:“把灰雀放到大自然中,才干给它自由,才是真正的爱鸟。”同学的回答是我感到很惊讶,这个问题我设想的答案是:认识到自身的错误,虽然改了但是还觉得非常羞愧。可正是由于同学把自身置身于情景之中,所以才干体会出不同的感情。
在文中的泡泡里提出了一个问题“列宁来到白桦树下,为什么跟不会讲话的灰雀说话,而不跟会说话的男孩讲话呢?”我就让同学读书考虑。然后,组织交流。有的说:“列宁怕小男孩伤心,所以不直接问小男孩。”有的说:“列宁不愿意伤害小男孩的自尊心。”有的说:“列宁怕小男孩难堪。”还有的说:“列宁对灰雀讲话,实际上也是在跟小男孩说话。”我觉得利用同学的疑问对同学的思维进行启发,再通过同学读书考虑,从而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男孩爱灰雀、列宁爱灰雀更爱男孩的情感,同学对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有了深刻的认识,得到了人文精神的陶冶。
其实,儿童的情感是最丰富的,儿童的感觉也是最敏锐的,只要能够为他们创设一个合适的情景,他们的情感就会充沛流露出。
本文来源于,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更多内容请点击:灰雀教学反思 三篇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