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
【内容提要】
缺口教学要求把学生的眼光引向课堂和学科以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要让他们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习的缺口,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作为老师应该有意识地利用缺口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本文以《孔雀东南飞》一课为例,具体谈谈在课堂教学中该如何灵活利用缺口进行教学并对这课教学作点反思。
【关键词】
缺口 教学创新 原则 反思
如何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崭新又永久的课题。当前,不少人积极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和实验,寻求一种切实可行的路子,这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缺口教学试图从新的视野,对这一课题作点探索。
所谓“缺口教学”,是根据格式塔心理学有关学习性质等科学理论,通过设置学习缺口,调动学生的趋好心理和完形行为,促使其在自我补缺的过程中,发展创新思维能力,从而提高语文整体素质的一种教学活动。《孔雀东南飞》是一首长篇乐府诗,如果详细讲读,势必破坏诗体的美感,压抑学生个性,依据缺口教学中“重在强化人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对语言的体验和感受”“注重情感的真切投入”的具体性原则,及“在教学内容、结构和节奏的设计上,注重教学的变式”“注重学习缺口设置”的跳跃性原则,本文设计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及思维个性。根据这些,本文的教学重点定为疏理故事情节,整体感受全文;教学难点为抓住事情本质,深入探究故事思想意义。以屠洪刚演唱的孔雀东南飞为切入口,在篇幅长短的缺口之中,让学生领悟课文的故事情节及其蕴含的思想意义,并有新创新发展。
教学过程如下:
一、课前准备
借助工具书,疏通重要字词
二、导入课题
大家有没有听过屠洪刚演唱的通俗歌曲《孔雀东南飞》,它是根据我国古代乐府诗《孔雀东南飞》改编而成的,原文字数为1790字,可改编的歌词却只有100来字,但被现代人广为传唱,今天我们来听一听歌曲,品一品歌词,看看《孔雀东南飞》究竟魅力何在?看看1790字与一百来字之间到底演绎着一个怎样的动人故事?
三、设置缺口,让学生在补缺口疏理故事情节
1、阅读课文,能否应用课文来诠释歌词。
提问:在对歌词的整体感知中,你读到一个什么故事?“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暗示了什么人物的命运?“千般怜爱,万种柔情”写的是什么?文中有没有体现相思如何能成灰?心碎的时候,哪些秋声让人格外悲?“天若不尽人意”中“人意”是什么意愿?“大江上下,残照斜阳,万木低垂”给人怎样的感觉?它仅仅是环境渲染吗?“哪种离别不伤悲”文中有几次离别,两次伤悲情感相同吗?“何时何地相会”二人以怎样方式最终在一起?
讨论归纳:
⑴ 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暗示兰芝被遣后一去不返)
⑵ 千般怜爱,万种柔情(恩爱体贴):
① 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② 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且赴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娶。
③ 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誓不相隔聊,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娶。
④ 兰芝:勿复重纷纭,何言复来还;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念
⑤ 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⑥ 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⑶ 相思成灰: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幻想破灭)
⑷ ① 秋: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
② 声:隐隐何甸甸(马车声),摧藏马悲哀。(马鸣声)
⑸ 与哪种离别不伤悲。
① 生离:哽咽不能语(焦仲卿),涕落百余行(刘兰芝)隐隐何甸甸(沉重)二情同依依(依恋)
② 死别:吾独向黄泉,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生人作死别,恨恨哪可论。长叹空房中,渐见愁煎迫,心知长别离。
⑹ 天若不尽人意:不久当归还,不久望君来。(以我应他人)
⑺ 何时何地相会: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
问:在诠释中能否用简单的词语概括故事情节。
问:在诠释中能否用简单的词语描述故事的情节并说出你的感受。
归纳:被遣──离家──逼婚──殉情──合葬
文章分析到此,通过歌词与文章的对比,基本上疏理了故事情节,从整体上再次了感受全文。教学难点为抓住事情本质,深入探究故事思想意义。但是本文的重点即抓住事情本质,深入探究故事思想意义还未完成。如何更有效地实现这个目标呢?
我还是决定从缺口教学入手。进行缺口教学要确定学习缺口,确定学习缺口有一定的依据,其中有一条便是:意识情绪依据。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潜意识”是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所谓“潜意识”,是指“主体精神世界内部在某一特定时刻处于沉睡状态,处于内部注意中心之外,意识阈限之外的全部心理事实”。如果在学生容易产生“潜意识”的知识点上确定学习缺口,可把他们的意识活动由潜藏状态推进到激活、奔突与融汇贯通的状态。创设情境,特别是将学生置于愤悱状态之中,造成这一效应是确定学习缺口的重要情绪依据。所谓“愤悱”状态,就是孔子所讲的“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此时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激活,对知识往往能入脑。
于是我在分析完情节之后,立即利用语言创设情境,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之中。
我用沉痛的语调说道:刘焦最终选择了殉情。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提到多谢后来人,戒之慎勿忘,目的就是为了告戒后人不要再让这类的事情发生。为了避免刘焦悲剧再次唱响神州大地,那大家就要纠根刨底,看看造成刘觉生离死别的原因是什么?(请两位同学简单表达一下看法)
根据大家的回答,我总结:大家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人认为
1、焦母的专横粗暴
2、刘兴的自私势利
3、焦促卿的懦弱与忠贞
4、刘兰芝对爱情的忠贞5社会环境,封建礼教。意见有很多,哪个才是呢?我们应该看到,在这场悲剧中,每个人物都是悲剧的构成要素。那么,我们是否能够结合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悲剧的原因呢?
悲剧的发生离不开尖锐的冲突,课文中展示了紧张、激烈、集中的矛盾冲突。从冲突双方的性质来看,一方追求美好的合乎人性的爱情理想,它是正常的,自然的,健康向上的,但是却处在被压抑的地位;一方则代表腐朽陈旧的封建伦理道德秩序,在《孔雀东南飞》中表现为封建家长制权威。
既然都写到了死亡,这里有必要思考死亡的美学意义。应该说,死亡终究是悲凉凄惨的,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结果。说到这里时,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激活,课堂气氛很活跃,于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封建家长制对人们的戕害,我质问到:焦仲卿,刘兰芝可不可以不用死亡,而用其它办法或者私奔、抗争到底,派人劝说……
学生发表了很多的意见。没有知识的灌输,可是他们对知识往往能入脑。这就是缺口教学的魅力所在!
课下,因为这一次和谐的课堂,我思考了很多,再次深切感受到,有时不是学生不爱学,教师在教学方法必须做细致的符合实际的设计,比如缺口教学是很好,但操作起来还有一个方法问题。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师生的配合,其中,摆正教师的位置,由学习的引导者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注重学生自主意识的激活,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我进行缺口教学就必须遵循这么几项原则:一是主体性原则。缺口教学重在强化人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从缺乏生机的模式中走出来,“注重对语言的体验和感受;注重情感的真切投入;注重人格的全面完善”。二是跳跃性原则。在教学内容、结构和节奏的设计上,缺口教学应纠正按部就班之类程式化的偏向,注重教学的变式,注重学习缺口的设置。三是渗透性原则。在教学方式上,缺口教学反对让学生去死记硬背大量的概念和原理,而主张根据顿悟思维的发展规律,在学习活动中实现潜移默化式的教学。四是交叉性原则。缺口教学要求把学生的眼光引向课堂和学科以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要让他们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习的缺口,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五是调控性原则。缺口教学也不能放任自流,根据国内教学现状,应采用轻模式而重规律的做法,按照一定的轨迹去操作。我是一名新教师,经验不足,使我的教堂机智不够。因此,我应该在这方面多下功夫,按照一定的轨迹进行课堂教学。
2、《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反思
苏老师在《飞向蓝天的恐龙》一课的教学中有这样的一个环节:
教师出示两个句子,让学生观察比较:
1、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长得越来越像鸟类。
2、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变小,长得像鸟类。
生1:我发现第一句话比第二句具体,多了一个“逐渐”和“越来越”。
生2:我觉得这些词具体写出了猎食性恐龙是怎么变成鸟的。
生3:用了“逐渐”和“越来越”这样的词,我知道猎食性恐龙不是一下子变成鸟的。
……
由这一个教学片段,我又想到了阅读教学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
教什么?《飞向蓝天的恐龙》为典型的科普说明文,教师能挑战这类文章上公开课,精神可嘉。很显然,象这样的文章,“把握文本所承载的科学知识,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教学重点之一,也是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如果教师没有很好的把握,很容易偏离语文教学的宗旨,游离于语文教育目标之外,上成科学课或者其他课。难能可贵的是,苏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即教什么)有十分清楚的意识,教师关注到了知识背后语言文字、表达方式、并设计了比较句子的环节、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比较中观察发现科普类文章的语言特点,感悟表达的准确与科学。
怎么教?语文教学是一个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感悟的过程。应该说上面的片段教学体现了这个特点,但是,还很不够,具体地说,感悟科普性文章语言表达的准确与科学,不能只是停留在比较分析的层面,一定要内化到心灵!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读,应该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内化。在这一点上,教师处理的不够灵活,或者说是不够全面。
3、《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文章既揭示了科学家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唤起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恐龙对学生来说,太熟悉了。课一开始,学生就能说出十几种恐龙的名称来,并能够一一做介绍。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提出质疑:这么大的恐龙能够飞向蓝天吗?它是怎样飞向蓝天的呢?学生也带着这许多的疑问,自己去读课文,自己去寻找答案。
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有时为了让学生能弄清课文的内容,老师一遍一遍的提问,学生来回答,课堂显得零散,而缺乏对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而有些课堂老师又放得太大,学生阅读时无从着手,显得空而散。怎样做才恰到好处呢?其实这也在于教师对教材的挖掘和理解,教师的引导地位不容忽视,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往哪方面进行思考。在这节课上,我为学生设计了一种表格,刚开始,学生不知道怎样来完成表格,我马上进行示范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明确了,积极性也提高了。他们仔细地阅读着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寻找着答案,来完成表格。在完成的过程中,也清楚地知道了恐龙飞向蓝天的过程。因为表格的提示,他们的叙述便显得十分的有条理。为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这一过程做好了铺垫。
4、《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反思
《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一篇典型的科普说明文,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文章既揭示了科学家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唤起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当我看了文本之后,首先想到的就是该教什么?很显然,象这样的文章,“把握文本所承载的科学知识,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教学重点之一,也是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但是在第一课时到底该先教什么如果教师没有很好的把握,很容易偏离语文教学的宗旨,游离于语文教育目标之外,上成科学课或者其他课。由于我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即教什么)有十分清楚的意识,关注到了知识背后语言文字、表达方式。于是我把教学任务主要定在两个方面: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大意,梳理演化过程。2、感受说明性语言准确性特点,领悟作者介绍清楚的方法。
那么接下来就是要思考怎么教?我想这是第一课时,字词是不能丢的,但是怎样让字词教学更有趣些呢?于是我设计了通过看图来唤起学生对文本字词的复现,从而也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主要内容也要感知,但是课文那么长,学生读一遍下来就要花很长的时间,试教之后老师们讨论:反正是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上课的,那么可以在课堂上分步感知课文,在逐段学习的过程中自然完成了感知课文。当然逐段的学习是有详有略的。第1、2自然段只了解“假说”,然后就直奔重点段-——第4自然段。参考书上有一张表格就是梳理第4自然段的内容的,我想就让学生填表后再交流。可是我一试教,学生填表格的速度很慢,有的甚至不会填。因为我根本没有教给学生填表格的方法,而且表格设计得太复杂不利于学生概括。经过修改后表格设计简单了,并且在填第一行时教师先做示范,教给学生抓关键词来填表格的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明确了,积极性也提高了。在完成的过程中,也清楚地知道了恐龙飞向蓝天的过程。因为表格的提示,他们的叙述便显得十分的有条理。但是在课堂中花的时间还是有些长,学生的速度也不一致。我想在这一点上我的考虑还不是很全面,怎样提高填表格的效率,让学生把课文梳理得更清楚简洁,在复述演化过程时能更有条理、清楚。
为了完成第二个任务,我设计了比较句子的环节、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比较中观察发现科普类文章的语言特点,感悟表达的准确与科学。再通过读来体会这类科普性说明文用词的准确与科学。在指导朗读时,开始我以为四年级的学生了,想用课文本身的语言去打动他们,很少考虑用一些的激发的手段,结果课堂上读得比较单调,学生的情绪也不高。吸取教训之后,我采用了多种方法如:自己比较读、男女生对读、教师引读等,让学生读得更有兴趣,课堂上效果也明显好了。但是,表面上学生似乎体会到了语言的准确性,可实际还很不够,具体地说,感悟科普性文章语言表达的准确与,不能只是停留在比较分析的层面,一定要内化到心灵!那么,最好的办法还是读,应该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内化。
通过这一次的磨课活动,我发现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教师的评价语言、引导语言都还有待提高,对课堂的动态生成把握还不够,需要积累更多的教学机智。但是虽然“路漫漫”,可我一定会努力求索!
5、《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反思
苏老师在《飞向蓝天的恐龙》一课的教学中有这样的一个环节:
教师出示两个句子,让学生观察比较:
1、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长得越来越像鸟类。
2、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变小,长得像鸟类。
生1:我发现第一句话比第二句具体,多了一个“逐渐”和“越来越”。
生2:我觉得这些词具体写出了猎食性恐龙是怎么变成鸟的。
生3:用了“逐渐”和“越来越”这样的词,我知道猎食性恐龙不是一下子变成鸟的。
……
由这一个教学片段,我又想到了阅读教学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
教什么?《飞向蓝天的恐龙》为典型的科普说明文,教师能挑战这类文章上公开课,精神可嘉。很显然,象这样的文章,“把握文本所承载的科学知识,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教学重点之一,也是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如果教师没有很好的把握,很容易偏离语文教学的宗旨,游离于语文教育目标之外,上成科学课或者其他课。难能可贵的是,苏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即教什么)有十分清楚的意识,教师关注到了知识背后语言文字、表达方式、并设计了比较句子的环节、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比较中观察发现科普类文章的语言特点,感悟表达的准确与科学。
怎么教?语文教学是一个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感悟的过程。应该说上面的片段教学体现了这个特点,但是,还很不够,具体地说,感悟科普性文章语言表达的准确与科学,不能只是停留在比较分析的层面,一定要内化到心灵!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读,应该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内化。在这一点上,教师处理的不够灵活,或者说是不够全面。
6、《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反思
《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一篇科普性的说明文,语言既精练有优美,还极具逻辑性。
这堂课,我是作为公开课上的,虽然准备了很多关于恐龙方面的知识、图片以及录相,但就课堂上语言文字的训练,在一定程度上是失败的。一个是体会这篇课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时,我先举了一个例子,在我的引导下,一起体会“漫长的”、“一支”这类词语的精确,然后让学生去全篇文章当中搜索哪些句子也让你感受到其语言的精确。结果,大多数学生不会。最后只能在我的提醒下,支离破碎地找出来,粗粗地谈了谈感受。第二个是讲述恐龙演化这一段时,将恐龙的庞大家族分解开来时,我约束了学生的思维,硬是要他们用上“形态”、“行走方式”、“性情”等词语去归纳。
其实不必这样,学生只要大致地说出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恐龙的家族,然后体会到介绍的时候要按一定的顺序就可以了。
7、《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古代诗文阅读教学这一模块的要求是: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学会解决阅读中的障碍、了解作品的社会影响等等。《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第一首长篇叙事诗。该诗叙述的故事有人物,有情节,有以白描手法刻画的准确、生动的人物形象。如何在本课教学中达到新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的这些要求,我的初步设想是让学生通过对本课诗句的理解,从中学习人物形象的刻画手法;通过对主题的理解,了解作品的社会影响。于是,本课教学围绕这个思想展开。
全篇教学安排为三课时。第一课时将学生不懂的字音、字义梳理通顺。这一课除了个别字音比较难懂之外,一些基础知识学生可以通过课本的注释阅读去了解与掌握。在疏通的同时初步了解故事的梗概。
第二课时让学生通篇朗读,理出层次之后,再分角色朗读。虽然篇幅较长,但学生通过朗读加上老师对个别语段的点拨,学生基本可以弄懂文义。
第三课时是人物形象分析,达到揭示主题的目的。这节课学生掌握起来难度较大,我的教学环节主要是:
首先让学生从全文中找出能表现刘兰芝人物形象的诗句,通过学生朗读初步体会文中人物的性格。其次由学生分析人物的性格,进而归纳出人物的形象,再通过故事情节认识人物的悲剧结局。学生通过对文中诗句的分析,从不同侧面了解到文中人物的性格,勾画出人物的形象:从“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做细步,精妙世无双”这些诗句中,学生看到了刘兰芝的美丽;从“鸡鸣入鸡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这一诗句中,学生体会到了刘兰芝的勤劳能干;从“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这一诗句中,学生悟出了刘兰芝的聪明、知书达理;从“勤心事公姥,好自相扶将”、“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念母劳家里,好自相扶将”等诗句中,学生读出了刘兰芝的善良、懂礼;从“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君当做磐石,妾当做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兰芝初还时,府吏见叮咛,结誓不别离。今日违情意,恐此事非奇。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等诗句中,学生品味出刘兰芝对待爱情的忠贞。学生对诗句进行以上的分析、思考,都能得出文章是通过人物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得出人物性格这样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造成刘兰芝悲剧结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即使学生能够说出封建家长制是悲剧根源的话语,但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解,毕竟他们缺乏对当时生活与社会的体验。后来在学生的发言、教师的启发下,班里大多数同学逐渐都能够明白这一点。最后,让学生运用教师教的方法分析其他人物形象。学生通过练习,基本掌握了这个方法。
我在最后设计了一道开放式思考题:假如在今天,这个悲剧是否会发生?刚开始学生们无从答起。后来我启发到,假如你就是故事中的主人公,你会怎么办。有的男同学说,会做好母亲和妻子的工作。有的女同学说,我会努力让婆婆喜欢我。虽然学生的回答还很肤浅,离我预设的答案相差很远,但他们毕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认真思考,他们还是有所收获的。
课后我反思:如果我的教学环节是引导学生对“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等诗句的理解,再把学生引向对爱情的忠贞思考的问答,那么这堂课就会更加突出主题。一个爱情悲剧、一篇文学作品是可以引发诸多社会问题的讨论。语文新课标指出:“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内容实质,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基于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提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借以加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
8、灵活应用缺口教学──《孔雀东南飞》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内容提要】
缺口教学要求把学生的眼光引向课堂和学科以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要让他们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习的缺口,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作为老师应该有意识地利用缺口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本文以《孔雀东南飞》一课为例,具体谈谈在课堂教学中该如何灵活利用缺口进行教学并对这课教学作点反思。
【关键词】
缺口 教学创新 原则 反思
如何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崭新又永久的课题。当前,不少人积极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和实验,寻求一种切实可行的路子,这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缺口教学试图从新的视野,对这一课题作点探索。
所谓“缺口教学”,是根据格式塔心理学有关学习性质等科学理论,通过设置学习缺口,调动学生的趋好心理和完形行为,促使其在自我补缺的过程中,发展创新思维能力,从而提高语文整体素质的一种教学活动。《孔雀东南飞》是一首长篇乐府诗,如果详细讲读,势必破坏诗体的美感,压抑学生个性,依据缺口教学中“重在强化人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对语言的体验和感受”“注重情感的真切投入”的具体性原则,及“在教学内容、结构和节奏的设计上,注重教学的变式”“注重学习缺口设置”的跳跃性原则,本文设计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及思维个性。根据这些,本文的教学重点定为疏理故事情节,整体感受全文;教学难点为抓住事情本质,深入探究故事思想意义。以屠洪刚演唱的孔雀东南飞为切入口,在篇幅长短的缺口之中,让学生领悟课文的故事情节及其蕴含的思想意义,并有新创新发展。
教学过程如下:
一、课前准备
借助工具书,疏通重要字词
二、导入课题
大家有没有听过屠洪刚演唱的通俗歌曲《孔雀东南飞》,它是根据我国古代乐府诗《孔雀东南飞》改编而成的,原文字数为1790字,可改编的歌词却只有100来字,但被现代人广为传唱,今天我们来听一听歌曲,品一品歌词,看看《孔雀东南飞》究竟魅力何在?看看1790字与一百来字之间到底演绎着一个怎样的动人故事?
三、设置缺口,让学生在补缺口疏理故事情节
1、阅读课文,能否应用课文来诠释歌词。
提问:在对歌词的整体感知中,你读到一个什么故事?“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暗示了什么人物的命运?“千般怜爱,万种柔情”写的是什么?文中有没有体现相思如何能成灰?心碎的时候,哪些秋声让人格外悲?“天若不尽人意”中“人意”是什么意愿?“大江上下,残照斜阳,万木低垂”给人怎样的感觉?它仅仅是环境渲染吗?“哪种离别不伤悲”文中有几次离别,两次伤悲情感相同吗?“何时何地相会”二人以怎样方式最终在一起?
讨论归纳:
⑴ 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暗示兰芝被遣后一去不返)
⑵ 千般怜爱,万种柔情(恩爱体贴):
① 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② 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且赴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娶。
③ 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誓不相隔聊,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娶。
④ 兰芝:勿复重纷纭,何言复来还;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念
⑤ 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⑥ 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⑶ 相思成灰: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幻想破灭)
⑷ ① 秋: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
② 声:隐隐何甸甸(马车声),摧藏马悲哀。(马鸣声)
⑸ 与哪种离别不伤悲。
① 生离:哽咽不能语(焦仲卿),涕落百余行(刘兰芝)隐隐何甸甸(沉重)二情同依依(依恋)
② 死别:吾独向黄泉,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生人作死别,恨恨哪可论。长叹空房中,渐见愁煎迫,心知长别离。
⑹ 天若不尽人意:不久当归还,不久望君来。(以我应他人)
⑺ 何时何地相会: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
问:在诠释中能否用简单的词语概括故事情节。
问:在诠释中能否用简单的词语描述故事的情节并说出你的感受。
归纳:被遣──离家──逼婚──殉情──合葬
文章分析到此,通过歌词与文章的对比,基本上疏理了故事情节,从整体上再次了感受全文。教学难点为抓住事情本质,深入探究故事思想意义。但是本文的重点即抓住事情本质,深入探究故事思想意义还未完成。如何更有效地实现这个目标呢?
我还是决定从缺口教学入手。进行缺口教学要确定学习缺口,确定学习缺口有一定的依据,其中有一条便是:意识情绪依据。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潜意识”是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所谓“潜意识”,是指“主体精神世界内部在某一特定时刻处于沉睡状态,处于内部注意中心之外,意识阈限之外的全部心理事实”。如果在学生容易产生“潜意识”的知识点上确定学习缺口,可把他们的意识活动由潜藏状态推进到激活、奔突与融汇贯通的状态。创设情境,特别是将学生置于愤悱状态之中,造成这一效应是确定学习缺口的重要情绪依据。所谓“愤悱”状态,就是孔子所讲的“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此时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激活,对知识往往能入脑。
于是我在分析完情节之后,立即利用语言创设情境,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之中。
我用沉痛的语调说道:刘焦最终选择了殉情。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提到多谢后来人,戒之慎勿忘,目的就是为了告戒后人不要再让这类的事情发生。为了避免刘焦悲剧再次唱响神州大地,那大家就要纠根刨底,看看造成刘觉生离死别的原因是什么?(请两位同学简单表达一下看法)
根据大家的回答,我总结:大家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人认为
1、焦母的专横粗暴
2、刘兴的自私势利
3、焦促卿的懦弱与忠贞
4、刘兰芝对爱情的忠贞5社会环境,封建礼教。意见有很多,哪个才是呢?我们应该看到,在这场悲剧中,每个人物都是悲剧的构成要素。那么,我们是否能够结合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悲剧的原因呢?
悲剧的发生离不开尖锐的冲突,课文中展示了紧张、激烈、集中的矛盾冲突。从冲突双方的性质来看,一方追求美好的合乎人性的爱情理想,它是正常的,自然的,健康向上的,但是却处在被压抑的地位;一方则代表腐朽陈旧的封建伦理道德秩序,在《孔雀东南飞》中表现为封建家长制权威。
既然都写到了死亡,这里有必要思考死亡的美学意义。应该说,死亡终究是悲凉凄惨的,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结果。说到这里时,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激活,课堂气氛很活跃,于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封建家长制对人们的戕害,我质问到:焦仲卿,刘兰芝可不可以不用死亡,而用其它办法或者私奔、抗争到底,派人劝说……
学生发表了很多的意见。没有知识的灌输,可是他们对知识往往能入脑。这就是缺口教学的魅力所在!
课下,因为这一次和谐的课堂,我思考了很多,再次深切感受到,有时不是学生不爱学,教师在教学方法必须做细致的符合实际的设计,比如缺口教学是很好,但操作起来还有一个方法问题。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师生的配合,其中,摆正教师的位置,由学习的引导者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注重学生自主意识的激活,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我进行缺口教学就必须遵循这么几项原则:一是主体性原则。缺口教学重在强化人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从缺乏生机的模式中走出来,“注重对语言的体验和感受;注重情感的真切投入;注重人格的全面完善”。二是跳跃性原则。在教学内容、结构和节奏的设计上,缺口教学应纠正按部就班之类程式化的偏向,注重教学的变式,注重学习缺口的设置。三是渗透性原则。在教学方式上,缺口教学反对让学生去死记硬背大量的概念和原理,而主张根据顿悟思维的发展规律,在学习活动中实现潜移默化式的教学。四是交叉性原则。缺口教学要求把学生的眼光引向课堂和学科以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要让他们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习的缺口,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五是调控性原则。缺口教学也不能放任自流,根据国内教学现状,应采用轻模式而重规律的做法,按照一定的轨迹去操作。我是一名新教师,经验不足,使我的教堂机智不够。因此,我应该在这方面多下功夫,按照一定的轨迹进行课堂教学。
9、《小鹰学飞》教学反思案例_课后反思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小鹰学飞》教学反思案例_课后反思,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小鹰学飞》教学反思案例_课后反思
在教学这一课时,开始认为孩子是不是不能说:“学无止境”,但后来“学无止境”一词是学生自己说的,真是让人没有想到啊!这一课的教学我主要用了以下方法:
1、自由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小鹰学飞学了几次?妈妈分别提出了怎样的要求?小鹰是怎样做的?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我把课文改了改:
师:有一个孩子跟着妈妈学知识,他学习了一个词语,就高兴地叫起来:“我学会知识了。”妈妈摇了摇头,说:“()。”
(以上括号部分让学生接着说。)
师:孩子又跟着妈妈继续学习,他学会了写一个句子。他又兴奋地说:“我是一个有学问的人了。”妈妈又摇了摇头,说:“()。”
师:孩子又跟着妈妈学习,学啊,学啊,学会写词,写句,还能写一篇长长的作文了,/youer/他说:“现在,我总算是个有学问的人了吧?”妈妈没有说话,把他带到了图书馆,说:“孩子,你看。”孩子向前看去,他看见了什么?他能明白妈妈的用心吗?
4、你明白了什么?
孩子们说了许多颇有道理的话,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说了些什么吧:
学无止境;要向小鹰一样勤奋好学;活到老学到老;一山比一山高;山外有山,楼外有楼;永远不能骄傲;学习就要坚持不懈;学习要持之以恒……
你还真别小瞧了孩子们的理解能力噢!我为孩子们而骄傲!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小鹰学飞》教学反思案例_课后反思,8
小鹰学飞,希望对你有帮助!
10、《小鹰学飞》教学反思
《小鹰学飞》是一篇童话体课文,叙述了小鹰跟着老鹰学飞行的故事,通过学习让学生领悟“学无止境”的道理。根据教学内容做了如下设计。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地方停下来多读几次。
这个环节有部分同学没有很好地去读,只是读了一次。不过还是有好多同学能够在读得过程中停下来认真地去读了课文。再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词。
这个环节基本上做的不错,都能去动手划出生字、生词。并且有大部分学生能把划住的字词反复地读了几次。这为下一步生字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学习生字分为几步:一是自己看上课文后面的带拼音的生字认读,二是自己认会后同桌看上没有拼音的生字互相指认,如果遇到不会的,同桌要互相帮助,说说自己是怎样认字的。三是4人小组学习。教师给每组发生字、词卡片。
还是同桌互相指认,接着组长要逐个让组员过关。这个环节有些小组长组织的不太好,完成速度较慢,浪费了点时间。检查小组学习的情况。
抽每组一个人认读,基本上学生都过关了。不过在组词时学生发言有点随意,有些学生不注意听别人的,急于表达自己的意思。感觉影响了整体的学习。
由于在小组认读生字时较多地占有了时间,因此最后写字的环节完成的很匆忙。先让学生看着生字自己书空写字,再认真观察看哪个字比较难写。最后学了一个字“旋”先让学生说说这个字应该注意些什么,学生说出应该左窄右宽,方的横要短点,再向上稍斜点,右边的第三笔是横钩。
然后在书上描红,本子上写2次。最后小组检查写的情况。总的来说,这节课更应该让学生自己采用多种学习的方法,才能真正体现语文课堂教学的24字模式。
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将会继续转变思想,多向新、老教师学习,让改革的步子迈得更快、更大一些。
11、《小鹰学飞》教学反思
《小鹰学飞》是一篇童话,叙述了小鹰在跟随老鹰学飞的过程中,老鹰不断向小鹰提出新的目标,从而使小鹰知道学习没有止境,应该不断进取的道理。文中小鹰与老鹰各自语气与心境对比很明显,很适合孩子分角色朗读。
在指导他们有感情朗读课文这块,我是这样做的:首先,借提示语揣摩人物心情。在对话过程中,作者很细心地给孩子们用上了很形象的提示语,方便孩子揣摩角色心理。如:当小鹰飞到了大树的上面,它高兴地喊起来:“我已经会飞啦!”老鹰则摇摇头说:“飞得只比大树高,还不算会飞。”当小鹰飞到了大山的上空,它又高兴地喊起来:“我真的会飞啦!”而老鹰又摇摇头说:“飞得只比大山高,还不算会飞。”当小鹰飞到了更高的地方,它急促地喘着气,对老鹰说:“现在……我总算……会飞了吧?”老鹰向头顶上指了指说:“孩子,你往上看!”等等。我先出示提示语,让孩子反复读读,进行理解。然后问孩子们:小鹰为什么高兴?老鹰为什么摇头?孩子们在理解童话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正确解答。然后让孩子们试着读读这几句话,让孩子们感受一下小鹰的高兴、满足、得意和老鹰的心情。有些孩子读得还是可以的,但是,我发现,没有生动表情的辅助,孩子们尽管理解了,但是语气就是达不到那种效果。后来进行提示语的引读,朗读效果好多了。
其次,忆平日生活想象表情动作。我问孩子们:平日里,当你学习取得好成绩时,你会怎么做,怎么说?孩子就是孩子,被问到了自己,劲头挺足的,纷纷举着例子告诉我。我又问:那你现在就是小鹰,当你能飞了,尽管只飞到了大树的上面,你会怎么高兴和得意呢?孩子们有的做着表情,有的做着动作,纷纷诠释着自己理解的得意。嘿嘿,挺有意思!于是我让他们就学着用小鹰的口吻得意地说这句话,加上动作表情。这下,效果好多了,表情丰富了,语言也到位了。后面的环节也是这样启发,孩子们经过一遍遍的朗读,不仅把语句读熟练了,同时感情也出来了。
再次,入境表演表达生动故事。最后的情境表演应该说是水到渠成的,我和他们一起表演着,我读旁白,男生是老鹰,女生是小鹰。大家都进入了角色,玩得挺高兴的。这种表演,让孩子们更放开了,他们对角色的理解更到位了,在故事表演中的朗读也更生动了!
12、《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
《孔雀东南飞》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共有22个自然段,而且是文言文,所以很发愁,有种“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感觉。但同时也阅读了许多资料,也在设计着教学思路。
这次的教学设计完全是自己无意中设计出来的,最初只备了课文的小序和一、二段,然后认真分析了这两段与后面的联系。忽然发现最突出的手法就是“赋”,而且在描写时不惜笔墨,那么为何不把这些集中在一起讲解呢?这就构成了本次教学设计的框架。因为本单元要求要反复吟咏,所以又设计了不同的朗读环节。
这次的教学设计是以往没有采用过的,效果如何呢?忐忐忑忑地按着自己的设计上完了课,觉得还是有很多收获的,当然也存在不足。
虽然此次的教学设计是全新的,但能够这样设计,在一定程度上离不开自己对文章的熟悉和对课文的重组。所以今后一定要多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真正把教学目标的落实放在首位。而且本次授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对开头段作用的分析,兰芝抗婚一段的作用等,都是由学生分析,最后归纳汇总在一起的。因为学生已学习过一些现代文的分析,掌握了一定的分析思路,效果还是不错的。
学生的分角色朗读效果不错。因为两个班的座位都是三三式,所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采用的是一生读旁白,一生读兰芝,一生读阿母和阿兄的形式。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多的熟悉课文,为分析兰芝形象奠定了一个较好的基础。
不足之处在于知识点落实有些匆忙,没有训练学生的翻译,都是直接点给学生的,而且知识点有遗漏的。下节课打算利用课件进行检查和弥补。另外阅读还是不够充分,这样就无法真正通过阅读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通过反思,更加明确了今后备课的目标,那就是一定要让学生在课上有收获,而且也体会到了目标叙写的重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更加用心的备课,争取设计出更多的具有自己独特教学思路的设计。
第二篇:
关于《孔雀东南飞》的教课反思
《孔雀东南飞》我用了四课时,对这一首内容极为丰富的长诗,我采取了讲授法,从开头分析到结尾,基本上是一言堂,可说是无微不至的分析。大到整个故事的发展,小到刘兰芝“指如削葱根”的手是什么样儿的。学生听得很过瘾,我自己当时也认为讲解比较到位。
但上过几天后,我却觉得这种上课方法很笨。
首先,我只顾自己过嘴瘾,采取了大水漫灌的方法,没有注意课堂各个环节的设置,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没有达到启发的目的。
二、没有发动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当然这也可能有点儿不现实,因为学生除了图书馆,无处可去,就算能去,也仅是那么一点儿时间。然而可以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提前思考着,比如:刘兰芝和焦母为什么合不到一起?刘兰芝被休之前精心打扮有什么用意?
提前抛出两个问题让学生嚼着,是能嚼出点什么东西来的。而我上这节课时,只是一味的喂。
三、给学生读的时间不长。诗歌教学,读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这首长诗,最好分分角色,找几段让学生读一读,比一比,看谁对人物把握得准,把握得真。先布置下任务,让学生课下练一练,这样学生就会熟悉课文。
四、一些与原有评价不同的观点没让学生展开讨论。
如刘兰芝的“自请遣归”是真的吗?焦仲卿在婆媳之间充当了什么角色?
刘兰芝跳水之前为什么要脱鞋?
这三个问题,如果学生细心的再读课本,进行深入思考,会得出一个全新的结论,即:一个颇有心计的刘兰芝,一个屡屡把事情搞坏的仲卿。
通过以上反思,我觉得如果再讲这首长诗,我应作如下调整:
1、课前布置任务,事先找几组学生,分好角色,课前练习,课上诵读。
2、课上抓几处地方重点讲解,不求面面俱到,要做到有取舍。
3、让学生从诗中找证据,自行研究几个问题,展开讨论。可让学生围绕“刘兰芝是一个很有心计的女人吗?”展开讨论。还可让学生把焦仲卿和刘兄做一比较,把焦母和刘母做一比较。从而让学生明白:此诗中的冲突重点是性格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