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情景回放与反思
情景回放与反思
匆匆的,拿着教材就去上课了。心底是发虚的,因为上课之前仅仅略扫了课文一遍,并未进行很好的教学设计构思。怎么上?茫然。
片断一:忽然想到早操时的太阳雨和盘旋于空中的飞机,灵机一动,于是就“趁题发挥”:“同学们,今天早操时有没有什么令你印象深刻的片段?”小手林立。钱卓裕第一个发言:“今天徐老师放飞了一架飞机,是XX型号的滑翔机。飞得真高!”真不愧是参加航模小组的,连型号都知道!许铭又补充了:“今天早上本来太阳很火辣,可是忽然飘来了一片乌云遮住了太阳,然后飘起了雨丝。”目的达到,趁机引入:“同学们真会观察!其实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如果我们能睁大一双慧眼,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那么发现大千世界的种种奥秘!”
反思:生活处处皆文章。由学生的生活引入课文学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不假,可惜我的引入还是太流于表面了。如果能追问一句:“那么,你可知道这滑翔机为什么能飞这么高?太阳雨的成因是什么吗?”就能够渗透除了观察,大量的考证和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思想。这个良机,错失了。因此学生在最后说感受的时候,仅仅是围绕着观察与发现这个主题来说的。可见,课前的引入从生活中来,可必须得超越生活。
片断二:因为是略读课文,所以让学生按照学习提示的四个问题进行学习。1、课文中的主人公在观察中发现了什么呢?2、看看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么样产生的?3、有了这个想法以后,他又做了什么?4、把你阅读课文的感受讲给同学听。规定时间5分钟,学生犹如接到命令,开始认真地读了起来。
反思:四个问题,抛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真能回答吗?尤其是第4个问题,学生真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组织好语句并反馈吗?或者应该先给他们3个问题,最后一个问题在理解课文内容后抛出比较好。
片断三:师:魏格纳做了大量的考证工作后,最后结果怎么样呢?忽然跑进了一个画外音:“这小子牺牲了!”顿时,哄堂大笑。可恶,到底是谁?学生的手指一齐指向一个男孩子:“就是他!”原来是王卓俊。“你!起来!魏格纳最后牺牲了吗?你说一说!”小脑袋耷拉了。其它的学生跃跃欲试。孩子最高兴的莫过于此,看到别人回答不出来,自己能回答。其实答案就在最后一段。不难,学生读完了以后王卓俊自己也能回答了。我在黑板上板书“震动”,“魏格纳的发现震动了地质界,想象一下,面对这个默默无闻的年轻小伙子的大胆假说,科学家们会如何议论?”学生举手了。“几个德高望重的科学家们会说,一个毛头小伙子,
他提出来的这个假说能相信吗?”是啊,这是种怀疑的态度,尽管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另一个学生举手了:“他们很后悔。拒绝了魏格纳的柯彭教授会想,当初由于我的不信任,竟然把好好的一个重大发现给遗漏了。真不应该!”
又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是啊,这也是真实的想法。正是因为科学家的种种想法,才会在科学界引起这么大的震动!”我采用的是“和稀泥”的办法。呵呵,真不应该!
反思:当学生的回答不按我的思路走时,我竟然会语塞。课堂机智还是不够。这主要还是课前没吃透教材的缘故。课后布置了读后感,等中午的时候再看看,到底错失的地方还有多少?
2、《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反思
总结课文时,还可以让学生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进行交流,让学生体会到: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还可以鼓励学生继续查阅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以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科学的兴趣和愿望。
3、《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的重点是让学生懂得“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紧紧围绕他的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等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明白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他成功的条件。
4、《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反思
四年级学生接触地理知识的机会还不多,教学中的难点是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为此,在课前,我就准备了地球仪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和了解。上课一开始,我通过大屏幕把世界地图放大在学生面前,让每个学生了解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接着,在引导学生交流读书所得时,我让学生从地球仪上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然后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如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这样几次观察,学生对于如何推理魏格纳提出的假说就自然解决了。这一课上下来,还极大地引发了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浓厚兴趣。
5、《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后反思
针对学生对地理知识不熟悉,课前安排了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文中出现的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的海岸线形状,是否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难点:第七自然段,理解魏格纳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的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是如何进行推理的过程,觉得学生对课文不熟悉。
6、《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情景回放与反思
情景回放与反思
匆匆的,拿着教材就去上课了。心底是发虚的,因为上课之前仅仅略扫了课文一遍,并未进行很好的教学设计构思。怎么上?茫然。
片断一:忽然想到早操时的太阳雨和盘旋于空中的飞机,灵机一动,于是就“趁题发挥”:“同学们,今天早操时有没有什么令你印象深刻的片段?”小手林立。钱卓裕第一个发言:“今天徐老师放飞了一架飞机,是XX型号的滑翔机。飞得真高!”真不愧是参加航模小组的,连型号都知道!许铭又补充了:“今天早上本来太阳很火辣,可是忽然飘来了一片乌云遮住了太阳,然后飘起了雨丝。”目的达到,趁机引入:“同学们真会观察!其实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如果我们能睁大一双慧眼,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那么发现大千世界的种种奥秘!”
反思:生活处处皆文章。由学生的生活引入课文学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不假,可惜我的引入还是太流于表面了。如果能追问一句:“那么,你可知道这滑翔机为什么能飞这么高?太阳雨的成因是什么吗?”就能够渗透除了观察,大量的考证和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思想。这个良机,错失了。因此学生在最后说感受的时候,仅仅是围绕着观察与发现这个主题来说的。可见,课前的引入从生活中来,可必须得超越生活。
片断二:因为是略读课文,所以让学生按照学习提示的四个问题进行学习。1、课文中的主人公在观察中发现了什么呢?2、看看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么样产生的?3、有了这个想法以后,他又做了什么?4、把你阅读课文的感受讲给同学听。规定时间5分钟,学生犹如接到命令,开始认真地读了起来。
反思:四个问题,抛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真能回答吗?尤其是第4个问题,学生真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组织好语句并反馈吗?或者应该先给他们3个问题,最后一个问题在理解课文内容后抛出比较好。
片断三:师:魏格纳做了大量的考证工作后,最后结果怎么样呢?忽然跑进了一个画外音:“这小子牺牲了!”顿时,哄堂大笑。可恶,到底是谁?学生的手指一齐指向一个男孩子:“就是他!”原来是王卓俊。“你!起来!魏格纳最后牺牲了吗?你说一说!”小脑袋耷拉了。其它的学生跃跃欲试。孩子最高兴的莫过于此,看到别人回答不出来,自己能回答。其实答案就在最后一段。不难,学生读完了以后王卓俊自己也能回答了。我在黑板上板书“震动”,“魏格纳的发现震动了地质界,想象一下,面对这个默默无闻的年轻小伙子的大胆假说,科学家们会如何议论?”学生举手了。“几个德高望重的科学家们会说,一个毛头小伙子,
他提出来的这个假说能相信吗?”是啊,这是种怀疑的态度,尽管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另一个学生举手了:“他们很后悔。拒绝了魏格纳的柯彭教授会想,当初由于我的不信任,竟然把好好的一个重大发现给遗漏了。真不应该!”
又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是啊,这也是真实的想法。正是因为科学家的种种想法,才会在科学界引起这么大的震动!”我采用的是“和稀泥”的办法。呵呵,真不应该!
反思:当学生的回答不按我的思路走时,我竟然会语塞。课堂机智还是不够。这主要还是课前没吃透教材的缘故。课后布置了读后感,等中午的时候再看看,到底错失的地方还有多少?
7、《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反思
学习本文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学习魏格纳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并对所发现的问题能进行寻根刨底、锲而不舍的的探求的求知品质。为了引导学生发现魏格纳这一品质,学习课文的时候,重点引导学生对“他发现了什么?发现后他又是怎样做的呢?”两个问题进行研讨。使学生在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同时发现课文所阐述的道理。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的重点是让学生懂得“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紧紧围绕他的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等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明白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他成功的条件。
9、《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反思
四年级学生接触地理知识的机会还不多,教学中的难点是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为此,在课前,我就准备了地球仪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和了解。上课一开始,我通过大屏幕把世界地图放大在学生面前,让每个学生了解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接着,在引导学生交流读书所得时,我让学生从地球仪上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然后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如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这样几次观察,学生对于如何推理魏格纳提出的假说就自然解决了。这一课上下来,还极大地引发了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浓厚兴趣。
10、《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后反思
针对学生对地理知识不熟悉,课前安排了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文中出现的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的海岸线形状,是否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难点:第七自然段,理解魏格纳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的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是如何进行推理的过程,觉得学生对课文不熟悉。
11、由一位学生小小的举动引出的思考──《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反思
这节课,在讲《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读课文之前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思考,燕子妈妈让小燕子到菜园去了几次,小燕子回来后都分别看到了什么?又是怎么对妈妈说的?”
问题提出后,同学们立刻行动起来。我呢!也像往常一样,在同学们之间,来回巡视着,观察着,想看看同学们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开始孩子们都认真的读着课文,可是读完一遍课文后,有的同学却拿出文具当玩具玩了起来;而有的同学东瞧瞧,西看看,不知道在干什么好;还有的同学干脆就和同学聊起天来,根本没有在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看着同学们的表现,我不免有些生气,心想:这些孩子们不好好读文,怎么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呢?正在这时,我忽然看见吴兆盟同学在书上画着什么。看到此情景,我心里更生气了,心想:“不认真读书,还在书上画小人儿。我边想边怒气冲冲的走到他身旁,想以他为典型,好好批评批评全班学生。而当我来到他的身边,却发现我错了。只见他一手扶着书,一手拿着铅笔正在把课文中描写的这样的句子画上了横线:“小燕子飞去了;小燕子又飞去了;小燕子又一次飞去了”等三条横线,看到他画的句子,我欣喜的想:这不正是我所要的问题的答案吗?
想到这儿,我立刻抚摸着孩子的头,轻声的问:“孩子,你画的是什么呀?”“老师,我把您刚才提出的问题的答案,画了下来,一会儿回答问题时,我就知道怎么回答了。”“你真是一个会学习的孩子。”
说完我立刻拿起吴兆盟的书,回到了讲台前,把他画上横线的句子,在实物投影上展示给大家看,并对同学们说:“瞧,吴兆盟同学多会学习、多会思考问题呀!他知道在一边读书时一边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而且还能在书上找出答案,并把它画了下来。快来为他会学习、会思考问题的这种做法,鼓鼓掌,希望同学们都来向他学习。”听了老师的话,孩子们不由自主的把头转向吴兆盟,用羡慕的目光望着他,并向他竖起大拇指。看着孩子们的表情,我接着又说:“老师相信你们,也能真正做到边读课文边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把老师提的问题的答案用铅笔在书上画下来,因为老师提出的问题的答案都在书上呢,只要你是个有心的孩子,一定也能找出问题的答案。”同学们听了老师的话,再次向吴兆盟同学投去了敬佩的目光。接下来的学习,老师在提出问题时,同学们都会认认真真的一行一行、一句一句的读着,并真的在书上边找着边画着答案。此时看到同学们认真学习的情境,我会心的笑了。
通过吴兆盟同学这个小小的举动使我认识到两点:一是我们应该充分相信孩子的学习能力。以往我们总觉得教给学生边读书边在书上圈圈点点,寻找答案,那是高年级学生应该掌握的一种学习方法,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根本做不到这一点,或者说不需要低年级老师去培养,去训练。而吴兆盟同学的这种学习表现却使我扭转了这个错误的想法。记得新课程倡导下的学生观写到:学生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它要求教师应努力学习,熟练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理论,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教学活动,从而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这就说明只要我们教师能够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理论,大胆的、有意识的开展教学活动,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并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的去培养去训练,相信学生确实能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能的,学生也一定能获得应有的学习方法。
二是使我真正领会到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培养者,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记得新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句话: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也就是说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师为了不教。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但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他就会主动的去探索、去发现新的知识、新的信息以及提出的新问题,这不正是一种创新性学习吗?
如今我们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学生在学校获得的知识到社会上已远远不够用。人们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了。
12、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反思
学生的阅读能力只能在主动的阅读实践中形成。只有主动积极的阅读实践,才能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这课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听、读、思、议、品、评等方式进入阅读情境,经历魏格纳“偶然发现”“艰难假说”的阅读全过程,再以切实的感受、鲜活的认识从阅读情境中走出来,从而得到真正生动活泼的发展。
上完课作如下反思: 本课是略读课文,作为略读课文,如果要一课时上完,就必须以充分的自读自悟为基础,然后才能根据文章的特点,紧扣文章的重点、难点、疑点,组织多种形式的讨论交流活动,从而做到“略”中有“精”,深化感悟。 本文重点是了解魏格纳发现、考证、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过程,难点是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为了突破课文重难点,感悟课文内容,发展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本节课,教师通过讲故事、质疑、交流、合作探讨、观察实践、拟小标题等各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及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进行充分的读书实践,品味魏格纳的言行,体会魏格纳的心情,感受魏格纳的品质。
但一节课的信息交流毕竟有限,我觉得应鼓励学生课后上网或找一些相关文章读一读,可以是大陆漂移说和魏格纳的文章,也可以是关于其他发明发现的文章,如牛顿观察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观察壶盖跳动发明了蒸汽机,等等,以深化对人物的认识和对“观察”“发现”的认识,达到扩展知识,提高阅读能力,享受阅读乐趣,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