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课件空间的反思与探索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反思

对课件空间的反思与探索

时间:2022-09-06 08:50:44

对课件空间的反思与探索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反思的您有所帮助。

1、对课件空间的反思与探索

随着现代教育改革的推进,语文“四结合”课题的研究也日渐深入,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之后,在感受着现代教育教学技术与观念带来的巨大冲击的同时,我们深刻地意识到冲击过后的重构将更重要、更有意义,也更艰难。

如果对过去一段时间的研究作一个阶段性的反思的话就不难发现,在课题面临的种种问题当中,如何找准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最佳结合已成为研究的重点与难点,而这种结合的关键似乎又更明显、更集中地体现在课件的设计、制作与运用上。因为课件虽然只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但如何去设计与运用它却直接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体现了教师、学生、教材、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关系,而这恰恰是探讨新型教学模式的关键,也正因为如此,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经常产生的种种怀疑与争论,都最终不约而同地集中到课件上。

可以这么说,由课件引起的众多讨论,已超越了课件本身,而涉及到了课题的一些实质性的问题,对课件的研究也已经成为课题研究中提纲挈领的关键。对课件认识的程度,直接影响到课题研究的进展。如果我们对课件设计、制作、运用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能够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那么下一步的研究将会顺利得多,但是反过来,它也可能成为影响课题继续深入、推广下去的瓶颈。就目前的情况看,课件已经成为课题研究推而广之的拦路虎,许多对课题的怀疑、观望或者是望而却步大多是由课件直接引起的,即使是勇于尝试、有志与此的一部分人,也由于“想说爱你不容易”的种种艰辛与困惑,而影响了前进的脚步。但与此同时,全国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力度,语文教改的强烈呼声,课题研究继续深入的势头,显示了现代教育不断前进的步伐。加强对课件研究的迫切性已不容置疑,正是时候了。

因此,笔者认为,现阶段课题要想有所突破,也许可以先从课件入手,搞清其在课堂上的作用,与学生、教师、教材等教学因素的关系,进而明确课件设计的原则,运用中的定位,然后才可能在教学模式的探索上有所作为。在对这诸多问题还没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之前,似乎还不宜急于重构新的课堂关系,否则力不从心,漏洞百出不说,更可能使本来探索过程中正常出现的一些问题被夸大,影响自己更影响其他后来者的信心,阻碍研究的步伐。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本文试图换一个研究的角度,从现代教育技术介入后,新的课堂关系中的矛盾焦点——课件入手,提出一些问题,希望能从中理出一些头绪,即使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也许籍此一斑而窥见全豹,进而解决问题也未为不可。

对现状的反思

纵观语文教学软件的来源,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计算机公司与教育部门合作开发的软件,此类软件基本以课本为蓝本,与电子课本没有本质区别。而且这类软件大都以学生学习课堂所要学的教学内容为主,以学生能够顺利通过考试为目标,很难说这些软件究竟对学生的学习起了多少作用。也有些公司找一些著名的中小学合作,投入很大,希望能够出品面向教师的帮助教师讲课的精品课件,但由于课件的通用性差,软件运行时不容易随时修改或加入自己的想法,因为教无定法多数教师不愿意使用这类软件,对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更是如此。(1)

那么另一类由语文教师自己开发的软件又如何呢?费时、耗力且不说,从已开发出的软件质量上看,由于计算机编程人员对学科缺少了解,脚本又不容易说清楚,有些教师虽然有教学经验但不大明白计算机能做什么,所以软件脚本就不会比传统教学有很大突破。即使不存在上述障碍,由于新教学观念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有些教师囿于传统习惯与观念的影响,对课件的认识还不深,因此,课件制作或旧瓶装新酒,仅停留在教案+板书+资料的层次上,缺乏针对性,缺少说服力,课件在质量上也很难有所突破。

由于课件质量差强人意,就必然导致课堂教学远不能达到预期效果,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课堂上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课堂上协商、合作、讨论也热热闹闹地进行着,但学生和教师都抱怨自己患了“失语症”,被剥夺了话语权利。的确,面对这样一个涵盖了教案、板书、教材的“全能”课件,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于是有人戏称:学生在课件中漫游,教师在讲台上手足无措,只有电脑忙忙碌碌,电脑成了插足的“第三者”。这样的课堂与传统教学没有本质的区别,甚至不如传统教学。

由此,有人就提出了以下的质疑:在一些优秀教师的课堂上,尽管主要是由教师讲授,也没有运用任何现代教学媒体,但教师绘声绘色、出神入化的讲授过程,依然能够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学得津津有味,生动、活泼、主动。那么,现代教育技术是否是语文课堂的必需选择,教学的最优化是否只有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才能实现?培养创新人才,建构新型教学模式是否一定要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

其实,这些问题已无须回答,但这样的质疑值得我们重视,其中反映的一些问题值得思考。首先,从上述疑问中可以看出,要在语文教学中普及、推广现代教育技术,那么,现代教育技术如何显示其在语文教学(特别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优势的问题就无法回避。这是课题研究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课题研究的关键.不解决这个问题,课题研究就很难再向前推进。虽然“四结合”课题准确地抓住了传统语文教学的一些弊病,并明确地提出了研究目标,但建构主义理论也好,现代教育技术也好,任何一种理论或技术都无法不经实践的检验、辨别与改进,拿来就用。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曾谈到:“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现代教育技术要想被语文课堂教学所接受,也必须经过这样一个“为我所用”的占有、挑选的过程。事实已经证明,建构主义虽然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先进的教学观念,但其本身的理论局限、现代教育技术的利与弊,语文学科教学的特殊性,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关系的变化,决定了一些先进的教育技术或教学理论还无法在语文课堂上直接套用,这就使课题研究面临一系列复杂问题,造成了课题研究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要解决问题就必须调整研究的思路,课题必须首先立足于语文学科教学研究,依托当前素质教育的大背景,明确语文教改目标,有选择地吸收、融会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以现代教育技术为突破口,从而实现对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突破。这不仅仅是说法的变化,而是一个思路的变化,立足点的调整。

其次,教学媒体的现代化不等于教学最优化,教学最优化的决定因素不在于使用哪种媒体,而在于教师所持的教育观念。“如果在使用现代教学媒体时,依然以落后的教学理论作指导,采用落后的教学方法,只是向学生灌输知识,那么就从原来的教师的人灌变成电灌或人机共灌。”(2)现代教育技术的功能再强大,也只是一种技术手段,只是为语文教改提供了一种可能,但它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不能包揽一切,喧宾夺主,对它过分的依赖,反而会失去人的主体性与主动性,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课堂上各自的角色定位,学生的主体、教师的指导地位不能动摇。优秀教师之所以教得好,关键在于能够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调动起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最好是激情)、主动性(知识之内在逻辑的魅力以及知识对学生当前和今后发展之价值的吸引力)。因此,即使此时仍然只是教师的讲授,但此刻的教与学和后者的教与学可以有本质的不同,其根本区别就在于教与学的立足点是学还是教。优秀教师是把教师的教融化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了,教是手段,是为学生更好地学。成功教学的关键在于如何激发起学生主动建构的欲望与兴趣,如何引导学生步入知识的殿堂。这就使得课堂从单纯对学习结果的关注转移到对学习过程的关注上来,这看起来是视线的移动,但却是一个实质性的转变和观念上的飞跃。传统教学之所以备受死板、僵化的指责,也在于课堂对学习结果的过分关注,忽视了学习过程对学生学习的意义,扼杀了学生的主体意识,造成了诸多恶果。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两种成就动机,一种力求成功的动机,一种是避免失败的成功动机。(3)由于学生在智力结构和发展水平上是有差异的,其成长环境和各自经历不同,他们在学习上所能达到的程度也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在协助学生设立学习目标时一定要根据学生自身的最近发展区而定,不可强求统一,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立不同的学习目标,采取分层推进、分类指导的方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经过努力后,都有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当人把精力放在关注自身的努力时,他就不在乎别人怎么评价自己,不关注自身的努力时,他就不在乎别人怎么评价自己,不关注一时的成败,他明白,自己每付出一份努力,都是在朝向目标前进一步,因此,即使面对困难,他也不畏惧,也要设法克服,为了实现目标,他敢于尝试错误,敢于探索,所以他的努力、态度是积极的,学习起来是主动的,这时的学习动机是持久的、内在的.同时,对学习过程的关注,其意义还在于让学生把学习作为其提高人生质量的追求。关注学习过程,就是要优化学习过程,学习过程得到优化,自然就优化了学习结果。因此,必须把我们的着眼点转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上,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体验。

这种对学生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视,体现了人本主义全面发展的主张,对学生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动机的激发,正是培养创造精神的前提,而学习过程中尊重个体差异,培养个性发展的重要环节——分层教学,恰恰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所在,多媒体网络教学中的交互功能,是传统教学中无法实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情境”的创设,强调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会话”,就是强调反复交互。

对课件空间的探索

由此,我们可以尝试给作为交互的焦点——课件的功能和定位作如下描述:课件不应仅仅是一个静态的呈现学习内容的容具,它应该是关注学习过程的一个具体体现,是可以激发起学生主动建构的欲望与兴趣,引导学生步入知识的殿堂的一个动态的,具有强大召唤力、启发性的,可以从中不断衍化、生成新的思维结果的无限广阔的空间。它应该是点燃思维火花的导火索,是打开世界的一扇窗户,是学生探索学习的抓手,是点石成金的金手指,是尽情创造、实践的自由乐园。这个空间应该有活泼的流动的思维,有鲜明生动的个性,有植根与人文精神的人伦情怀、人性感受,有情感交融、回肠荡气的人化情境……

这种对空间的呼唤,首先是出于对学生学习主体的尊重,创造意识的呼唤。对于创新人才的含义,何克抗教授曾经作过精练的概括,创造型人才=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创造实践能力+有意义的独特产品(观点、作品、方法)。培养创新意识必须先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个人意识,使学生从教师、教材乃至课件的话语权威中走出来,先要有可想,可说、可做的自由与空间,然后才能有敢想、敢说的主体意识,才能有鲜明、独特的个性话语,进而才有可能产生有意义的独特的观点、作品、方法。目前,许多学生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已习惯于接受现成的结论,如果课件中结论性的东西太多,学生就很难超越现有结论有自己的思考。另外,当课件着眼于思维的引导、实践能力的训练,着眼于教会学生学习时,课件的启发、引导必然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搅动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更活跃的思想,也就可以有更多的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或结果产生。这样动态的、可以不断衍生的特点造就了课件对学生的召唤力,而其召唤性的大小,应该成为衡量课件质量高下的一个重要标准

对空间的呼唤,更来自于语文学科本身的认识特点。语文课本中的文学内容占70%,语文课的主要活动——阅读、欣赏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真正的作品总是具有极大的混沌性、模糊性,包含多重的(甚至是开掘不尽的)意义,有的“意义”甚至是可以意会不能言传、无法明晰化的,作品的价值是要在读者的创造性的阅读中去实现的。也就是说,文学的本性决定了对它的理解、阐释必然是多元(甚至是无穷尽)的,而且随着阅读对象,时间、空间的变化而不断发展。而文学的魅力恰恰也正在于此:真正的文学作品总是常读常新,并且给阅读者带来真正的创造性发现的喜悦。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中学语文教学,指导学生阅读文学经典名作,对于启发正处于成长期的青年学生创造性思维与艺术想象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

正是由于每部作品为所有的读者都提供了一个可供多方解读的空间。因此,教师、课件对作品过多过细的分析解释无疑是多余的,吃力不讨好,这种过度的关怀反而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的侵犯,它剥夺了学生想象的权利,限制了学生的解读的空间,甚至可以说它剥夺了学生阅读的乐趣,更束缚了学生的创造与个性,这不仅不符合阅读的一般规律,更与培养创造精神的基本出发点背道而驰。

但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学生是一个不成熟的读者群,是需要培养的读者,他们的阅读和审美既要尊重更需要引导,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以及课件的话语权利就在这里体现。

这样的课件相对于那些大而全的课件来说是有缺陷的,在内容上不全面,然而这样的缺陷是必需的,也是有价值的,因为它更有针对性,针对不同的文体,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特征,选择学生最需要而仅凭教师或传统媒体无法达到或更好解决的问题,或创设情境,或学法指导,或学习点拨,或人机交互……只有针对性才有实用性,课件不再是在课堂上到处开花,面面俱到的“全能选手”,而是课堂上的一个或几个兴奋点,兴奋学生的思维,兴奋教师的教学,使平淡处生奇,使无疑处生疑。也只有针对性才有灵活性,课件不再仅仅是课文的阐释,资料的展示,方法的罗列,而是提供了一个可供多方解读的空间,学生的思维是自由的、活跃的,更是有目的的。如此,现代教育技术不可替代的独特的作用才能充分显现。

课件本身必须依赖于科学技术而存在,但是我们应该警惕在人文学科中,不能让科学主义的力量将语文的人文精神消解,要充分地利用科学,就要对科学进行合理的限制。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既有创造性,也有破坏性。这种警惕不是没有道理的,在对语文教学的各种反思与批判声中,就有“限制科学主义,张扬人文精神”的呼吁。几十年来,语文教学的失误之一就是科学主义的泛滥,人文精神的消遁。当然语文教学可以用科学理性的方法进行量化,分步骤,摆序列,循逻辑等,但科学主义的理性方法永远不可能彻底清晰地解决语文教学的复杂性,不可能根本解开语文教学之谜。(4)过度追求教材体系的逻辑化、教学点的细密化;教学方法上对语言和内容的透析化、准确理解化;语文知识完全量化;语文能力的训练层次化;语文考核测评的标准化等等,科学理性的剖解越深入,就越背离语文教学的本质。“人文学一般并不能单纯地从逻辑概念和逻辑上来解释,而总是更多地与某种‘先于逻辑的东西’相关联”。(5)语文在本质上强调人的情感,人的体验,总体特征趋向于综合整体、动态化、无规则、无序列、内隐和模糊。

只有当科学的理性方法在人文精神的领导下,去创造人化的情感空间,才能使科学为语文所用,现代教育技术才会与语文课堂真正结合。从这个角度看,课件的空间不仅是自由的、流动的,更应该是模糊的,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唯其是动态的、模糊的,才可以不断衍化、生成新的空间,才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的神奇力量去构造气韵流转的人文环境,使学生透过科学的眼睛去体验、去感悟,体验生命的情意,感悟生活的多姿……以有限的空间唤起学生无限的求索与创造。

这样的空间需要利用课件来营造,但课件本身无法生成、衍化,只有在课件与教师、学生(主要是学生与课件)之间的不断的交互、对话中,学生的思维空间才能不断被搅动、被拓展,课堂才能有充满活力的思想涌动。课件的生命力要靠交互来激活。这种交互一方面来自课件的交互功能,另一方面来自课堂的交互设计。前者属于课件的设计问题,后者属于课件的使用问题。

对课件的使用更集中地体现了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媒体之间的关系。对于教师、学生、课件这三者的关系,可以打一个比方来说明,如果说学生是一只展翅高飞的风筝,那借以放飞的长线就是课件,风筝飞得有多远多高,就看教师手中的长线能放多长,又如何控制。“海阔凭鱼越,天高任鸟飞”,课件走入课堂后,教师并不是放弃了对课堂的控制,而是利用课件达到了更高明的控制。这种控制以给学生更多自由为目的,更有随机性,更有创造性,也更富挑战性。

参考文献:

(1)唐玲:《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软件》

(2)桑新民:《技术——教育——人的发展》

(3)马利文:《关注学习过程》

(4)韩军:《限制科学主义,张扬人文精神》

(5)甘阳:《从“理性的批判”到“文化的批判”》

2、对课件空间的反思与探索

随着现代教育改革的推进,语文“四结合”课题的研究也日渐深入,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之后,在感受着现代教育教学技术与观念带来的巨大冲击的同时,我们深刻地意识到冲击过后的重构将更重要、更有意义,也更艰难。

如果对过去一段时间的研究作一个阶段性的反思的话就不难发现,在课题面临的种种问题当中,如何找准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最佳结合已成为研究的重点与难点,而这种结合的关键似乎又更明显、更集中地体现在课件的设计、制作与运用上。因为课件虽然只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但如何去设计与运用它却直接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体现了教师、学生、教材、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关系,而这恰恰是探讨新型教学模式的关键,也正因为如此,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经常产生的种种怀疑与争论,都最终不约而同地集中到课件上。

可以这么说,由课件引起的众多讨论,已超越了课件本身,而涉及到了课题的一些实质性的问题,对课件的研究也已经成为课题研究中提纲挈领的关键。对课件认识的程度,直接影响到课题研究的进展。如果我们对课件设计、制作、运用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能够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那么下一步的研究将会顺利得多,但是反过来,它也可能成为影响课题继续深入、推广下去的瓶颈。就目前的情况看,课件已经成为课题研究推而广之的拦路虎,许多对课题的怀疑、观望或者是望而却步大多是由课件直接引起的,即使是勇于尝试、有志与此的一部分人,也由于“想说爱你不容易”的种种艰辛与困惑,而影响了前进的脚步。但与此同时,全国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力度,语文教改的强烈呼声,课题研究继续深入的势头,显示了现代教育不断前进的步伐。加强对课件研究的迫切性已不容置疑,正是时候了。

因此,笔者认为,现阶段课题要想有所突破,也许可以先从课件入手,搞清其在课堂上的作用,与学生、教师、教材等教学因素的关系,进而明确课件设计的原则,运用中的定位,然后才可能在教学模式的探索上有所作为。在对这诸多问题还没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之前,似乎还不宜急于重构新的课堂关系,否则力不从心,漏洞百出不说,更可能使本来探索过程中正常出现的一些问题被夸大,影响自己更影响其他后来者的信心,阻碍研究的步伐。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本文试图换一个研究的角度,从现代教育技术介入后,新的课堂关系中的矛盾焦点——课件入手,提出一些问题,希望能从中理出一些头绪,即使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也许籍此一斑而窥见全豹,进而解决问题也未为不可。

对现状的反思

纵观语文教学软件的来源,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计算机公司与教育部门合作开发的软件,此类软件基本以课本为蓝本,与电子课本没有本质区别。而且这类软件大都以学生学习课堂所要学的教学内容为主,以学生能够顺利通过考试为目标,很难说这些软件究竟对学生的学习起了多少作用。也有些公司找一些著名的中小学合作,投入很大,希望能够出品面向教师的帮助教师讲课的精品课件,但由于课件的通用性差,软件运行时不容易随时修改或加入自己的想法,因为教无定法多数教师不愿意使用这类软件,对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更是如此。(1)

那么另一类由语文教师自己开发的软件又如何呢?费时、耗力且不说,从已开发出的软件质量上看,由于计算机编程人员对学科缺少了解,脚本又不容易说清楚,有些教师虽然有教学经验但不大明白计算机能做什么,所以软件脚本就不会比传统教学有很大突破。即使不存在上述障碍,由于新教学观念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有些教师囿于传统习惯与观念的影响,对课件的认识还不深,因此,课件制作或旧瓶装新酒,仅停留在教案+板书+资料的层次上,缺乏针对性,缺少说服力,课件在质量上也很难有所突破。

由于课件质量差强人意,就必然导致课堂教学远不能达到预期效果,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课堂上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课堂上协商、合作、讨论也热热闹闹地进行着,但学生和教师都抱怨自己患了“失语症”,被剥夺了话语权利。的确,面对这样一个涵盖了教案、板书、教材的“全能”课件,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于是有人戏称:学生在课件中漫游,教师在讲台上手足无措,只有电脑忙忙碌碌,电脑成了插足的“第三者”。这样的课堂与传统教学没有本质的区别,甚至不如传统教学。

由此,有人就提出了以下的质疑:在一些优秀教师的课堂上,尽管主要是由教师讲授,也没有运用任何现代教学媒体,但教师绘声绘色、出神入化的讲授过程,依然能够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学得津津有味,生动、活泼、主动。那么,现代教育技术是否是语文课堂的必需选择,教学的最优化是否只有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才能实现?培养创新人才,建构新型教学模式是否一定要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

其实,这些问题已无须回答,但这样的质疑值得我们重视,其中反映的一些问题值得思考。首先,从上述疑问中可以看出,要在语文教学中普及、推广现代教育技术,那么,现代教育技术如何显示其在语文教学(特别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优势的问题就无法回避。这是课题研究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课题研究的关键.不解决这个问题,课题研究就很难再向前推进。虽然“四结合”课题准确地抓住了传统语文教学的一些弊病,并明确地提出了研究目标,但建构主义理论也好,现代教育技术也好,任何一种理论或技术都无法不经实践的检验、辨别与改进,拿来就用。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曾谈到:“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现代教育技术要想被语文课堂教学所接受,也必须经过这样一个“为我所用”的占有、挑选的过程。事实已经证明,建构主义虽然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先进的教学观念,但其本身的理论局限、现代教育技术的利与弊,语文学科教学的特殊性,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关系的变化,决定了一些先进的教育技术或教学理论还无法在语文课堂上直接套用,这就使课题研究面临一系列复杂问题,造成了课题研究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要解决问题就必须调整研究的思路,课题必须首先立足于语文学科教学研究,依托当前素质教育的大背景,明确语文教改目标,有选择地吸收、融会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以现代教育技术为突破口,从而实现对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突破。这不仅仅是说法的变化,而是一个思路的变化,立足点的调整。

其次,教学媒体的现代化不等于教学最优化,教学最优化的决定因素不在于使用哪种媒体,而在于教师所持的教育观念。“如果在使用现代教学媒体时,依然以落后的教学理论作指导,采用落后的教学方法,只是向学生灌输知识,那么就从原来的教师的人灌变成电灌或人机共灌。”(2)现代教育技术的功能再强大,也只是一种技术手段,只是为语文教改提供了一种可能,但它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不能包揽一切,喧宾夺主,对它过分的依赖,反而会失去人的主体性与主动性,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课堂上各自的角色定位,学生的主体、教师的指导地位不能动摇。优秀教师之所以教得好,关键在于能够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调动起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最好是激情)、主动性(知识之内在逻辑的魅力以及知识对学生当前和今后发展之价值的吸引力)。因此,即使此时仍然只是教师的讲授,但此刻的教与学和后者的教与学可以有本质的不同,其根本区别就在于教与学的立足点是学还是教。优秀教师是把教师的教融化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了,教是手段,是为学生更好地学。成功教学的关键在于如何激发起学生主动建构的欲望与兴趣,如何引导学生步入知识的殿堂。这就使得课堂从单纯对学习结果的关注转移到对学习过程的关注上来,这看起来是视线的移动,但却是一个实质性的转变和观念上的飞跃。传统教学之所以备受死板、僵化的指责,也在于课堂对学习结果的过分关注,忽视了学习过程对学生学习的意义,扼杀了学生的主体意识,造成了诸多恶果。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两种成就动机,一种力求成功的动机,一种是避免失败的成功动机。(3)由于学生在智力结构和发展水平上是有差异的,其成长环境和各自经历不同,他们在学习上所能达到的程度也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在协助学生设立学习目标时一定要根据学生自身的最近发展区而定,不可强求统一,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立不同的学习目标,采取分层推进、分类指导的方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经过努力后,都有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当人把精力放在关注自身的努力时,他就不在乎别人怎么评价自己,不关注自身的努力时,他就不在乎别人怎么评价自己,不关注一时的成败,他明白,自己每付出一份努力,都是在朝向目标前进一步,因此,即使面对困难,他也不畏惧,也要设法克服,为了实现目标,他敢于尝试错误,敢于探索,所以他的努力、态度是积极的,学习起来是主动的,这时的学习动机是持久的、内在的.同时,对学习过程的关注,其意义还在于让学生把学习作为其提高人生质量的追求。关注学习过程,就是要优化学习过程,学习过程得到优化,自然就优化了学习结果。因此,必须把我们的着眼点转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上,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体验。

这种对学生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视,体现了人本主义全面发展的主张,对学生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动机的激发,正是培养创造精神的前提,而学习过程中尊重个体差异,培养个性发展的重要环节——分层教学,恰恰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所在,多媒体网络教学中的交互功能,是传统教学中无法实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情境”的创设,强调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会话”,就是强调反复交互。

对课件空间的探索

由此,我们可以尝试给作为交互的焦点——课件的功能和定位作如下描述:课件不应仅仅是一个静态的呈现学习内容的容具,它应该是关注学习过程的一个具体体现,是可以激发起学生主动建构的欲望与兴趣,引导学生步入知识的殿堂的一个动态的,具有强大召唤力、启发性的,可以从中不断衍化、生成新的思维结果的无限广阔的空间。它应该是点燃思维火花的导火索,是打开世界的一扇窗户,是学生探索学习的抓手,是点石成金的金手指,是尽情创造、实践的自由乐园。这个空间应该有活泼的流动的思维,有鲜明生动的个性,有植根与人文精神的人伦情怀、人性感受,有情感交融、回肠荡气的人化情境……

这种对空间的呼唤,首先是出于对学生学习主体的尊重,创造意识的呼唤。对于创新人才的含义,何克抗教授曾经作过精练的概括,创造型人才=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创造实践能力+有意义的独特产品(观点、作品、方法)。培养创新意识必须先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个人意识,使学生从教师、教材乃至课件的话语权威中走出来,先要有可想,可说、可做的自由与空间,然后才能有敢想、敢说的主体意识,才能有鲜明、独特的个性话语,进而才有可能产生有意义的独特的观点、作品、方法。目前,许多学生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已习惯于接受现成的结论,如果课件中结论性的东西太多,学生就很难超越现有结论有自己的思考。另外,当课件着眼于思维的引导、实践能力的训练,着眼于教会学生学习时,课件的启发、引导必然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搅动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更活跃的思想,也就可以有更多的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或结果产生。这样动态的、可以不断衍生的特点造就了课件对学生的召唤力,而其召唤性的大小,应该成为衡量课件质量高下的一个重要标准

对空间的呼唤,更来自于语文学科本身的认识特点。语文课本中的文学内容占70%,语文课的主要活动——阅读、欣赏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真正的作品总是具有极大的混沌性、模糊性,包含多重的(甚至是开掘不尽的)意义,有的“意义”甚至是可以意会不能言传、无法明晰化的,作品的价值是要在读者的创造性的阅读中去实现的。也就是说,文学的本性决定了对它的理解、阐释必然是多元(甚至是无穷尽)的,而且随着阅读对象,时间、空间的变化而不断发展。而文学的魅力恰恰也正在于此:真正的文学作品总是常读常新,并且给阅读者带来真正的创造性发现的喜悦。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中学语文教学,指导学生阅读文学经典名作,对于启发正处于成长期的青年学生创造性思维与艺术想象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

正是由于每部作品为所有的读者都提供了一个可供多方解读的空间。因此,教师、课件对作品过多过细的分析解释无疑是多余的,吃力不讨好,这种过度的关怀反而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的侵犯,它剥夺了学生想象的权利,限制了学生的解读的空间,甚至可以说它剥夺了学生阅读的乐趣,更束缚了学生的创造与个性,这不仅不符合阅读的一般规律,更与培养创造精神的基本出发点背道而驰。

但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学生是一个不成熟的读者群,是需要培养的读者,他们的阅读和审美既要尊重更需要引导,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以及课件的话语权利就在这里体现。

这样的课件相对于那些大而全的课件来说是有缺陷的,在内容上不全面,然而这样的缺陷是必需的,也是有价值的,因为它更有针对性,针对不同的文体,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特征,选择学生最需要而仅凭教师或传统媒体无法达到或更好解决的问题,或创设情境,或学法指导,或学习点拨,或人机交互……只有针对性才有实用性,课件不再是在课堂上到处开花,面面俱到的“全能选手”,而是课堂上的一个或几个兴奋点,兴奋学生的思维,兴奋教师的教学,使平淡处生奇,使无疑处生疑。也只有针对性才有灵活性,课件不再仅仅是课文的阐释,资料的展示,方法的罗列,而是提供了一个可供多方解读的空间,学生的思维是自由的、活跃的,更是有目的的。如此,现代教育技术不可替代的独特的作用才能充分显现。

课件本身必须依赖于科学技术而存在,但是我们应该警惕在人文学科中,不能让科学主义的力量将语文的人文精神消解,要充分地利用科学,就要对科学进行合理的限制。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既有创造性,也有破坏性。这种警惕不是没有道理的,在对语文教学的各种反思与批判声中,就有“限制科学主义,张扬人文精神”的呼吁。几十年来,语文教学的失误之一就是科学主义的泛滥,人文精神的消遁。当然语文教学可以用科学理性的方法进行量化,分步骤,摆序列,循逻辑等,但科学主义的理性方法永远不可能彻底清晰地解决语文教学的复杂性,不可能根本解开语文教学之谜。(4)过度追求教材体系的逻辑化、教学点的细密化;教学方法上对语言和内容的透析化、准确理解化;语文知识完全量化;语文能力的训练层次化;语文考核测评的标准化等等,科学理性的剖解越深入,就越背离语文教学的本质。“人文学一般并不能单纯地从逻辑概念和逻辑上来解释,而总是更多地与某种‘先于逻辑的东西’相关联”。(5)语文在本质上强调人的情感,人的体验,总体特征趋向于综合整体、动态化、无规则、无序列、内隐和模糊。

只有当科学的理性方法在人文精神的领导下,去创造人化的情感空间,才能使科学为语文所用,现代教育技术才会与语文课堂真正结合。从这个角度看,课件的空间不仅是自由的、流动的,更应该是模糊的,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唯其是动态的、模糊的,才可以不断衍化、生成新的空间,才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的神奇力量去构造气韵流转的人文环境,使学生透过科学的眼睛去体验、去感悟,体验生命的情意,感悟生活的多姿……以有限的空间唤起学生无限的求索与创造。

这样的空间需要利用课件来营造,但课件本身无法生成、衍化,只有在课件与教师、学生(主要是学生与课件)之间的不断的交互、对话中,学生的思维空间才能不断被搅动、被拓展,课堂才能有充满活力的思想涌动。课件的生命力要靠交互来激活。这种交互一方面来自课件的交互功能,另一方面来自课堂的交互设计。前者属于课件的设计问题,后者属于课件的使用问题。

对课件的使用更集中地体现了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媒体之间的关系。对于教师、学生、课件这三者的关系,可以打一个比方来说明,如果说学生是一只展翅高飞的风筝,那借以放飞的长线就是课件,风筝飞得有多远多高,就看教师手中的长线能放多长,又如何控制。“海阔凭鱼越,天高任鸟飞”,课件走入课堂后,教师并不是放弃了对课堂的控制,而是利用课件达到了更高明的控制。这种控制以给学生更多自由为目的,更有随机性,更有创造性,也更富挑战性。

参考文献:

(1)唐玲:《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软件》

(2)桑新民:《技术——教育——人的发展》

(3)马利文:《关注学习过程》

(4)韩军:《限制科学主义,张扬人文精神》

(5)甘阳:《从“理性的批判”到“文化的批判”》

3、《快乐的节日》教学反思:快乐读书 自主探索

丰盈

第一课时读文部分的:

师:(出示课题)小朋友们,我们在一年级时已经学过了这一课。细心的小朋友已经发现,跟以前学的课文只是有一些不一样。今天我们再来认真读读它,请注意把生字读准。(因为要求学的生字不大一样)

接着,老师检查了部分易错字的读音。放朗读的录音,请学生用心听。

师:读书贵在有疑。小朋友在读书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疑问?

生:为什么说“我们像春天一样?”

为什么说“有了我们,可爱的祖国就更有希望?”“我们身上怎么会长羽毛?”“花儿怎么会向我点头?”“说字后面不是要加冒号和引号吗?为什么在第二节中没有用上?”……

师:(将孩子的问题择要写在黑板上)小朋友们都有一个会思考的大脑和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这些疑问提得很有价值。老师告诉你们,这里有的问题你们通过读书,自己就能解决,信不信?

生:好!(再一次投入地读)过了一会儿,纷纷举手。

生:我能解决标点的问题。这里只是一个人在说,并没有与别人对话,所以不用加冒号和引号。

师:是吗?我说一句:妈妈说:“东东,下雨了,出门别忘了带伞。”东东没有回答,这个句子也不要加冒号和引号了吗?

生:我不同意他的意见。老师以前说过,在直接对话中,要加上冒号和引号,在这里,只是转述小鸟它们的话,并没有对话,所以不用加上引号。

师:同学们,你们同意谁的意见?

生:蔡思聪!(后者)

师:思聪思聪,思了就聪!(蔡思聪的脸上满是喜悦)

还有谁解决了其他问题?

生:我知道花儿为什么会点头?那是因为有风吹来,花儿在动。

生:我知道“我们身上怎么会长羽毛?”因为它的前面说到“我们像小鸟一样”,把我们比作小鸟,小鸟身上有羽毛,那我们的身上也会长羽毛。

师:真了不起!能联系课文中的内容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是一种非常好的读书方法。同学们,大家再想想,这羽毛是真的吗?

生:不是。

师:那它又是指什么呢?也像刚才这位小朋友一样,联系上下文想想?

生:(看书,思考)

师启发:小鸟一生下来,就会飞翔吗?当它羽翼未丰时,能在高空中翱翔吗?小朋友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生:我知道,这羽毛指的是知识!小朋友学了知识,有本领了,才能实现 自己的理想。

师:是啊,所以我们从小要勤奋学习,练好本领,长大了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对吗?同学们,你们愿意认真学习吗?那就通过你们的朗读告诉我吧!

生十分投入地读第三小节。

师(将解决的问题擦去)此时,黑板上剩下为什么说“我们像春天一样?”

为什么说“有了我们,可爱的祖国就更有希望?”

师:小朋友的书声告诉我,你们是爱学习的孩子,你们也想让自己的羽毛快快丰满。剩下这两个问题,老师还是想让你们通过自己读书来解决。能行吗?

生:能!

师:这两个问题藏在课文的哪个小节里?请大家认真读读这两个小节。(而后指名读,男女声赛读。)

现在谁能对大家说说,为什么把我们比作春天?

生:我说,因为小朋友戴着鲜艳的红领巾,穿着美丽的衣裳,像花儿开放。所以把我们比作春天。

生:因为小朋友很活泼,像春天一样。

生:因为小朋友在花园里玩,充满生机,春天也是充满生机的,所以说我们像春天一样。

师:说得真好。小朋友们就是春天,请把这美丽的春天带到老师的身边来吧!谁能读出春天的感觉?(指导朗读)

师:(指名读第二节)如果你是美丽的花儿,你是可爱的白杨树,你是飞翔的小鸟,你会怎么向小朋友们表示祝贺:

生:我会说:“小朋友们,祝你们六一儿童节快乐!”

生:我会说:“小朋友们,祝你们的学习更上一层楼!”

生:“小朋友们,祝你们天天快乐!”

生:“小朋友们,希望你们能学到更多的本领。”

师:它们在祝贺我们天天进步,祝贺我们快快乐乐!它们在歌唱,歌唱美丽的春天,歌唱可爱的小朋友,歌唱伟大的祖国。小朋友们,你们爱自己的祖国吗?你们能为自己的祖国做些什么?

生:我要好好学习,长大了为祖国做贡献。

生:我要学到很多本领,保卫自己的祖国。让祖国不再受别国的欺负。

生:我要让我的祖国越来越强大。

师:光把这些话挂在嘴边说,就能为祖国效力了?我们更应该怎么做?

生:从小认真学习。

生:每节课都要专心听讲。

生:要多看课外书,增长自己的见识。

……

师:祖国有了你们,就有了希望。我好象看到了二十年后,我们班许多的同学已经长大了,成才了,已经在祖国的各个岗位上做出自己的贡献了。你们就是祖国的希望。这一句,大家懂了吗?

生:懂了!

师:请再一次用你们的朗读告诉我!

教后反思:

孩子们这一节课的表现给了我强烈的震撼!他们用他们的语言、他们的行动告诉我,他们的长大不光是外表上的,他们的思维水平已经让人不可小看了。他们不再只需要扶他们走路的老师了,他们已经能够拄着“拐杖”(老师的启发)独行,独行带给他们的是极大的快乐!

许多老师常说,当低年级老师容易,教材内容浅显,根本无须备课,只要在课前花上几分钟看看教参就能搞定。我想,如果持这种思想上课,教出来的可谓是真正的“低年级学生”。教师,尤其是一名语文教师,须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从大语文的角度,认真地研读教材,做到“深入”继而“浅出”,引领学生在文本的世界徜徉,在语文所创设的人文的世界走一个来回,何愁你的学生不会给你意外的回报!

4、《快乐的节日》教学反思:快乐读书 自主探索

第一课时读文部分的:

师:(出示课题)小朋友们,我们在一年级时已经学过了这一课。细心的小朋友已经发现,跟以前学的课文只是有一些不一样。今天我们再来认真读读它,请注意把生字读准。(因为要求学的生字不大一样)

接着,老师检查了部分易错字的读音。放朗读的录音,请学生用心听。

师:读书贵在有疑。小朋友在读书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疑问?

生:为什么说“我们像春天一样?”

为什么说“有了我们,可爱的祖国就更有希望?”“我们身上怎么会长羽毛?”“花儿怎么会向我点头?”“说字后面不是要加冒号和引号吗?为什么在第二节中没有用上?”……

师:(将孩子的问题择要写在黑板上)小朋友们都有一个会思考的大脑和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这些疑问提得很有价值。老师告诉你们,这里有的问题你们通过读书,自己就能解决,信不信?

生:好!(再一次投入地读)过了一会儿,纷纷举手。

生:我能解决标点的问题。这里只是一个人在说,并没有与别人对话,所以不用加冒号和引号。

师:是吗?我说一句:妈妈说:“东东,下雨了,出门别忘了带伞。”东东没有回答,这个句子也不要加冒号和引号了吗?

生:我不同意他的意见。老师以前说过,在直接对话中,要加上冒号和引号,在这里,只是转述小鸟它们的话,并没有对话,所以不用加上引号。

师:同学们,你们同意谁的意见?

生:蔡思聪!(后者)

师:思聪思聪,思了就聪!(蔡思聪的脸上满是喜悦)

还有谁解决了其他问题?

生:我知道花儿为什么会点头?那是因为有风吹来,花儿在动。

生:我知道“我们身上怎么会长羽毛?”因为它的前面说到“我们像小鸟一样”,把我们比作小鸟,小鸟身上有羽毛,那我们的身上也会长羽毛。

师:真了不起!能联系课文中的内容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是一种非常好的读书方法。同学们,大家再想想,这羽毛是真的吗?

生:不是。

师:那它又是指什么呢?也像刚才这位小朋友一样,联系上下文想想?

生:(看书,思考)

师启发:小鸟一生下来,就会飞翔吗?当它羽翼未丰时,能在高空中翱翔吗?小朋友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生:我知道,这羽毛指的是知识!小朋友学了知识,有本领了,才能实现 自己的理想。

师:是啊,所以我们从小要勤奋学习,练好本领,长大了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对吗?同学们,你们愿意认真学习吗?那就通过你们的朗读告诉我吧!

生十分投入地读第三小节。

师(将解决的问题擦去)此时,黑板上剩下为什么说“我们像春天一样?”

为什么说“有了我们,可爱的祖国就更有希望?”

师:小朋友的书声告诉我,你们是爱学习的孩子,你们也想让自己的羽毛快快丰满。剩下这两个问题,老师还是想让你们通过自己读书来解决。能行吗?

生:能!

师:这两个问题藏在课文的哪个小节里?请大家认真读读这两个小节。(而后指名读,男女声赛读。)

现在谁能对大家说说,为什么把我们比作春天?

生:我说,因为小朋友戴着鲜艳的红领巾,穿着美丽的衣裳,像花儿开放。所以把我们比作春天。

生:因为小朋友很活泼,像春天一样。

生:因为小朋友在花园里玩,充满生机,春天也是充满生机的,所以说我们像春天一样。

师:说得真好。小朋友们就是春天,请把这美丽的春天带到老师的身边来吧!谁能读出春天的感觉?(指导朗读)

师:(指名读第二节)如果你是美丽的花儿,你是可爱的白杨树,你是飞翔的小鸟,你会怎么向小朋友们表示祝贺:

生:我会说:“小朋友们,祝你们六一儿童节快乐!”

生:我会说:“小朋友们,祝你们的学习更上一层楼!”

生:“小朋友们,祝你们天天快乐!”

生:“小朋友们,希望你们能学到更多的本领。”

师:它们在祝贺我们天天进步,祝贺我们快快乐乐!它们在歌唱,歌唱美丽的春天,歌唱可爱的小朋友,歌唱伟大的祖国。小朋友们,你们爱自己的祖国吗?你们能为自己的祖国做些什么?

生:我要好好学习,长大了为祖国做贡献。

生:我要学到很多本领,保卫自己的祖国。让祖国不再受别国的欺负。

生:我要让我的祖国越来越强大。

师:光把这些话挂在嘴边说,就能为祖国效力了?我们更应该怎么做?

生:从小认真学习。

生:每节课都要专心听讲。

生:要多看课外书,增长自己的见识。

……

师:祖国有了你们,就有了希望。我好象看到了二十年后,我们班许多的同学已经长大了,成才了,已经在祖国的各个岗位上做出自己的贡献了。你们就是祖国的希望。这一句,大家懂了吗?

生:懂了!

师:请再一次用你们的朗读告诉我!

教后反思:

孩子们这一节课的表现给了我强烈的震撼!他们用他们的语言、他们的行动告诉我,他们的长大不光是外表上的,他们的思维水平已经让人不可小看了。他们不再只需要扶他们走路的老师了,他们已经能够拄着“拐杖”(老师的启发)独行,独行带给他们的是极大的快乐!

许多老师常说,当低年级老师容易,教材内容浅显,根本无须备课,只要在课前花上几分钟看看教参就能搞定。我想,如果持这种思想上课,教出来的可谓是真正的“低年级学生”。教师,尤其是一名语文教师,须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从大语文的角度,认真地研读教材,做到“深入”继而“浅出”,引领学生在文本的世界徜徉,在语文所创设的人文的世界走一个来回,何愁你的学生不会给你意外的回报!

5、小学语文反思性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小学语文反思性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摘 要]反思性教学是提高教师素质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最有效的途径。本文从小学语文反思性教学的操作流程、操作主题的构建与策略进行论述,试构建小学语文反思性教学的操作体系。

[关键词]小学语文;反思性教学;探索;研究

“反思性教学”即教师对教师“教”、对学生“学”的反思 , 是指教师以教学目的的制定、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安排、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学生学习效果为反思对象 , 进行主动探究 , 寻找和解决存在的问题 ,从而形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和反思能力 ,提高自我监控能力 ,加强对教学过程和效果的监控 , 调动教学自主性和主动性 , 提高教学实效的一 种教学方法。同时也是一种回忆、思考、评价、教学经验的活动。这一反思过程能帮助教师形成“实践理论”,是教师拥有一套能适应教学变化、富有个性特色的知识体系。

小学语文“反思性教学”是在《语文课程标准》指导下实施的 ,它以教师和学生的“思 ” 为核心 , 以全体学生“学会”、“会学”为目的 , 教师通过反思来调整教学 , 学生通过反思来调整学习 , 并强调“思”与“练”的结合 , 通过补救性的训练来解决存在问题 , 从而落实教学目标 , 提高教学实效。

一、小学语文反思性教学的操作流程

小学语文反思性教学是促进教师素质提高的核心因素。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有效经验才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才会对后续的教学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师对教学经验的反思可分为四个环节,其基本流程为:

确定内容——观察分析——重新概括——实际验证

1. 确定内容。教学反思的起点是教学问题。这个阶段主要是确定反思的内容,发现教师的问题意识。教学问题的类型很多,有的来源于教育教学改革中出现的两难问题(比如:如何做到既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又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益),有的来源于自己教学实践中的困惑(比如:为什么学生一听就会,一做就错?为什么小学三年级学生和初中二年级学生学习成绩会出现分化现象),还有的来源于自己想改变现状的愿望(比如:我的理

想的课程形式与结构是什么)。

2. 观察分析。在这个阶段,教师既是各种信息的收集者,又是冷静的批判者,同时也是经验的描述者。首先,教师要围绕所要反思的问题,通过查阅文献、观摩研讨、专访等形式,广泛地收集信息,特别是关于自己教学活动的信息。然后,教师要以批判的眼光反观自己,分析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以及他人在解决这个问题时的经验与教训。

如针对“为什么四年级学生阅读水平会出现分化现象”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进行这样的观察分析:

★这个问题是不是一个由来已久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四年级学生阅读水平出现分化,与他们的身心发展、学习内容以及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没有直接的关系?

★前人或优秀教师在探究这个问题时,作了哪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哪些经验?这些经验是否存在不足之处?

★自己在探究这个问题时,教学行为结果与期望是否一致?

以上的观察分析,将会为下一阶段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想与形成新策略奠定基础。

3. 重新概括。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必须重新审视自己教学活动所依据的思想,积极主动地吸取新的信息,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想和新策略;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制定新的实施方案,力图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4. 实际验证。在这一阶段,教师需将以上提出的假设和新的教学方案付诸教学实践,并根据实践的结果验证假设和新的教学方案的合理性。在验证中发现的新问题将成为新一轮反思性教学实践的内容,如此反复,直至问题的解决。

从反思性教学实践的流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反思性教学实践的过程,既是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也是教师素质持续发展的过程,更是经验型教师走向学者型教师必须经历的过程。

二、小学语文反思性教学的主题构建

根据教师常规教学活动的内容及教学程序,反思性教学实践一般有以下3个方面:

1. 教学实践活动前的反思——学什么

科学制定目标:要以“学生的全域发展”作为标准对“知识与能力”(目标1)、“过程与方法”(目标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3)三维目标进行分解,使学生在三维目标的引领下,不仅解决了“学到什么”和“怎样学习”的问题,尤其解决了“喜欢学”和“主动学”的问题。目标分解后还需要根据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和连续性的特点,将形成的目标群

按一定的层次与梯度进行有序化处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真正具有自主选择最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学习目标。

优化教学设计:这种类型的反思主要在备课阶段进行,它有助于发展教师的智慧技能。教师的智慧技能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能否预测学生在学习某一教学内容时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二是能否寻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从目前教师备课的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两种不良的倾向:一是照搬现成的教案,以“他思”取代“我思”,不考虑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二是一些有经验的老教师在备课时,过分依赖多年积累起来的教学经验,不注重反思,凭原有的经验设计教学方案,有的甚至照抄以往的备课笔记。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先要对过去的经验进行反思,使新的教学设计建立在对以往经验与教训进行思考的基础上。例如:

★自己或他们以前在教授这一教学内容(或相关内容)时,曾遇到哪些问题?是采用什么策略和方法解决的?效果如何?

★根据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预测学生在学习这一教学内容时,可能会遇到哪些新问题?针对这些新问题,可采取哪些策略和方法?

教师在反思过去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再写出教学设计方案。教学实践活动前的反思,一是可以增强教学设计的针对性二是可以逐步培养教师良好的反思习惯。

2. 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反思——怎么学

教学实践中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生活经验的实际需要,对教学内容,教学安排、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做出种种的反应。学生这些反馈的信息教师必须敏感地体察,并深入领会其意图。明确学生的真实感受和实际需要,能更清楚地认识自己教学上的优点与不足,利于及时调整,使教学真正适应学生学习认知发展干什么的要求。这种师生互动,能拓宽反思的层面和渠道。从学生角度认识教师行为和合理性和有效性,可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能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了深入分析教学活动与学生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并根据反馈信息及时做出调整增强语文课堂行程的灵活性和可控制性,培养灵洗教学机智和丰富经验智慧,面对动态的、持续的、不断呈现的教学进程,教师要能不断地反思。

一是反思学习内容是否得到充分的展示,还需要在那方面进行补充,师生在课堂上的交流对话和合作是否充分。课堂活跃不等于教学设计合理。有的教师设计活动一个接一个,学生积极踊跃地参加,课堂上热闹非凡,一派繁荣景象。但要问每个活动景象,每个活动要达到的教学目的,有的教师竟语焉不祥,存在为活动而活动的倾向。因此,教师必须围绕教学目的进行教学。

二是反思教学过程是否适用所有学生,是否还有学生不适应,怎么引起学生总结。课堂回答问题活跃不等于思维活跃。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精心设计,启发学生积极有

效的思维,从而保持课堂张力。

三是反思自己对知识的准备和课前的教学设计方案是否合理。特别在导入新课时,要设法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再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学生只有经过了思考,教学内容才能真正进入他们的头脑。教师在反思中必须具备驾驭课堂教学的调控能力,因为这一阶段的反思强调解决发生在课堂教学现场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涉及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学生在学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时出现了哪些意想不到的障碍?你如何机智地处理这些问题?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出现争议时,你如何处理?

★当提问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该生不能按计划时间回答问题时,你如何调整原先的教学设计?

★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某一问题时,思维异常活跃,如果让学生继续讨论下去,就难以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针对这种情况,你如何进行有效的调控?

实践证明,课中有效的反思,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请看下面一则课中反思的案例:

一位语文教师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发现一篇构思精巧、立意新颖的优秀作文,于是决定利用作文评讲课朗读这篇作文。可是,教师刚把这篇文章读完,就有一位同学站起来检举这篇作文是抄袭的。此时,全班一片哗然,同学们一齐把目光投向那位抄袭作文的同学,那位同学羞愧地低下了头。面对这样的突发事件,老师也一下子愣住了。后来,这位教师经过短暂的反思后,将话题转移到评价这篇作文好在哪里。当同学们评、赏结束后,老师问大家:“今天我们能欣赏到这样的好作文,应该谢谢谁呢?”这时同学们似乎一下子明白了老师的用意,一起为那位同学送去了热烈的掌声。这位语文老师以此为契机,从那天开始,要求全班同学每周轮流推荐一篇优秀作文在班里朗读。这样的教学反思,不仅开阔了全班同学的阅读视野,而且使那位抄袭作文的学生免受心灵的伤害,可谓一举两得。

3. 教学实践活动后的反思——学会没有

主要是教师课后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进行思考性的概括,对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和学生的表现及教学的成败进行梳理,教学的结果如何?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是否学会了学习?因为“教会”不只是提供给学生某种学习方法,让学生按照一定的步骤、程序去学习,而且应设法让学生多体会和感悟,引导学生总结对他们自己适宜的学习方法,经过自己感悟出来的方法对学习者来说才是管用的、好用。这一阶段的反思主要是教师在课后对整个课堂教学行为过程进行思考性回忆,包括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学生的表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的分析等。例如:

★当课堂气氛沉闷时,你是如何进行有效的调控的?

★哪些教学环节的工作没有按计划进行?为什么?

★在授课过程中,是否出现了令你惊喜的“亮点”环节?这个“亮点”环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假如你再教这个内容,教学设计方案还可以作怎样的更改?

请看一则课后反思的案例:

一位教师执教《群鸟学艺》一课,当学完课文后,老师让学生谈谈读了这个故事有什么收获。大多数学生都从课文的重点句着眼谈了体会:学本领要有始有终,不要怕苦、怕累等。正当老师准备结束课时,有位学生高高地举起了手,边举手边喊:“还有,还有!”出于对学生的尊重,老师请这位学生作补充性发言,没想到他语出惊人,完全超出了老师备课时的设想。他说:“许多鸟儿没有学会搭窝,凤凰也有责任。鸟儿们飞起的时候,凤凰为什么不把它们叫住?所以,我觉得学本领应找个责任心强一点的老师。”这位学生的精彩发言赢得了全班同学和在场听课教师的一片掌声。

课后,这位教师对此作出了这样的反思:“是啊,为什么一定要按教参上的道理讲呢?难道教材只是用来教育学生的吗?如果问题的答案只能是惟一的,那么,还有什么创造性可言呢?那位学生的发言,是学生创造潜能的极好证明!在欣喜之余,我也感慨无限。……每当想起当时的掌声,我心中都会感受到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

三、小学语文反思性教学的策略

要提高反思性教学实践的效率,就必须讲究科学的策略。现介绍5种常用的策略。

1. 反思总结策略

反思总结策略是总结反思自己或他人教学实践活动中的经验与教训的方法。反思总结的内容十分广泛:可以总结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灵感顿悟,以及自己对教材、学生、教法等要素的理解;可以总结反思学生和同事的反馈意见;可以总结反思他人的宝贵经验或失败的教训;还可以总结反思教学实践中的“关键事件”。所谓“关键事件”主要是指对自己专业发展影响较大的事件(可能是一堂成功的课或者一堂失败的课,可能是师生间的一次冲突,也可能是与专家的一次对话)。要对“关键事件”进行反思,就必须对“关键事件”进行如实的记录(因为事件本身是无法呈现其自身意义的,只有在事后的反思中我们才能断定它是否真是“关键事件”)。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关注对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触动较大的事件,为事后回顾反思提供原始素材。

2. 对话反思策略

对话反思策略是通过与其他教师的研讨交流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清楚地意识

到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进而提高教学监控能力的一种方法。对话反思法类似于我们平常采用的专题性的小型研讨会。其操作程序为:我们采用了专题性的小型研讨会形式,其操作程度如下:1、执教者围绕专题上课,其余教师带着问题听课,以“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语文课堂教学”为专题的一次研讨会为例,本校的一位青年教学《洪茶》第11册。

例1.1小学《语文》“说茶”的教学过程

1、揭题释题

2、自学课文

3、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交流引导概括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思考、分段

4、深入阅读课文

(1)、分段学文,学生提出问题,概括,学生自主选择讨论问题。

初读课文:分段读、全篇读、分角色读。

5、总结全文

座谈会上执教者首先谈本课所力图贯穿的语文新课标理念,即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前准备阶段,由学生去预习课文。教学每个自然段时,学生自主学习质疑,然后教师对其问题进行概括总结,再出示在黑板上供学生自主选择,再与几个同学合作解决,倡导学生主体、自主合作学习。

3、执教者与其他听课教师展开对话,产生思维碰撞。

座谈会时我们采用发展性互动性评判,评课教师认为,执教者以“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观点来理解课程与教学之间关系的。把教育重点放在系统知识的传授上。无视学生的兴趣,需要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使他们始终处于“教师中心,课本中心”这种既缺乏生机又没有热情的刻板程序中,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

评课教师普遍认为应树立正确的课程观——“以情景为中心”的课程,以学生的需要和动机为中心,使他们能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过程中去,要与学生的实际经验相结合,让学生在活动中去学习、观察、体验、发现,使学习能引起学生积极,持久的探索兴趣,有利于他们创造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发展,要以学生的自律性学习为特点,培育、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要以“未来观”培育学生,要发展儿童的自主能力。学会适应在社会上面临各种情景,成为能够对其周围的环境施加某些影响,而不是完全受环境支配的人。

评课教师还认为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特别是《说茶》这篇课文,应该从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观着手,应该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4、执教者根据讨论结果重新修改完善教学设计方案,并写出反思性总结。

执教教师结合课堂教学与评议进行反思,对教学设计方案进行了重新修改完善。

例1.2小学《语文》“说茶”的教学过程

(1)课前搜集有关茶的资料,搜集形式多样,互联网、课外书、茶家介绍等。

(2)学习有关茶道,收集茶具。

(3)充分预习课文,课的形式茶馆说茶品茶。

(4)组织形式:1、学生分散坐。

2、几位优等生开茶馆其他同学为茶客品茶。

课的流程:

1、一位同学为大家表演茶道并讲解茶艺。

2、其他同学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及预习课文所得进行边品茶边说茶,自由发言。

(1)执教者围绕研讨专题上课,其余教师带着问题听课。(2)执教者阐述自己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以及这样设计的理论依据。(3)执教者与其他听课教师展开对话,产生思维碰撞。(4)执教者根据讨论结果重新修改完善教学设计方案,并写出反思性总结。

3. 录像反思策略

录像反思策略就是通过录像再现教学过程,让教师以旁观者的身份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过程的方法。这种反思方法能起到“旁观者清”的效果。这种方法的操作程序为:

(1)上课和录像:教师围绕专题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并施教,同时把课堂的教学过程拍摄下来。

(2)观看录像:执教者组织其他老师观看录像,执教者预先谈教学设计,再比较录像的教学过程与预先的教学设计有什么不同。

(3)反思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和听课者观看录像的人员评价。

(1)上课和录像。(2)观看录像,比较录像的教学过程与预先的教学设计有什么不同。(3)反思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和听课者或观看录像的人员的评价),评价主要教学环节所应用的教学技能和策略以及理论依据。(4)根据评价内容进一步修改完善原先的教学设计,写出反思性总结。

4. 行动研究策略

行动研究策略就是针对教学实践中某个难以解决的问题,运用观察、谈话、测验、调查问卷、查阅文献等多种手段,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设计一个研究方案,以求得问题解决的方法。行动研究法是一种自我反思的方法,也是一种在中小学比较盛行的教科研方法。这种反思方法的操作程序为:

1、教学反思,确定课题。

课改之风刮遍全国,在学习了有关课改理念后,本校教师也进行了课改尝试,本人听了多堂语文课,感受到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堂气氛活跃了,学习方式更新了,学生自主空间更多了,多位教师都运用合作学习的策略,但现实的小学语文教学合作学习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是

2、提出假设、制定方案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够加强多方交流程度,使个体化的接受学习转变为群体化的合作学习,则将有助于激活学生的积极思维,增加其学习语文的兴趣,并增强在学习过程中的有效参与程度。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对满足学生心理需要有着积极意思。如果能激活小组合作学习,则将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跌交流程度,实现多种交往方式的有机统一,并对学生良好思维与品质结构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取决于以下要素:(1)小组共同目标(即必须通过合作才能达成的目标)的确定;(2)组织形式(即同质分组或异质分组)的灵活转换;(3)教师角色地位的转换(即以合作伙伴的身份出现于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把握住这些要素,小小组合作学习即会取得预期的效益。

根据以上提出的假设,制定了课题研究方案。

课题研究方案(略)

3、实践研究、反思调整

①、以学生语文整体基础在全年级处于中等水平的四(1)班为研究样本,研究过程在常态条件下进行。

②、设计检测研究方案有效性的评价指标(学生思维品质与合作精神的发展等)与工具。

③、以一节语文课为单元,按预设的研究方案设计教学,并在择定的样本班中实施。

④、教学活动后即对运用预先设计的评价工具获取反馈信息,并据此对研究方案的有效性作出评价和提出修正方案。

⑤、转换教学内容,重复③、④的工作。

⑥、经过不同教学内容的多次重复实验后,再对经过修正的研究方案作一次整体性的调整。然后再选择基础条件基本相同的四(2)班为实验实验1班,四(3)班为实验2班,以进一步检验研究方案的有效性。

⑦、选择一篇课文,分作两种教学设计。教学方案一按经过修正的研究方案设计,在实验成绩班实施;教学方案二按原来的常规教学思路设计,在实验田班实施。

⑧、教学活动后即时运用预先的评价工具获取反馈信息,并对两种教学方案的效果进行比较分析。苦教学方案一的效果优于教学方案二,则继续进行第二轮实验。如果结果相反,则重新回到工作步骤③,对研究方案再作修正。

⑨、在教学方案一优于教学方案二的前提下,再选择一篇课文,同样设计两套教学方案。只是教学方案一在实验2班实施,教学方案二在实验1班实施。

⑩教学活动后及时运用预先设计的评价工具获取反馈信息,并对两种教学方案的效果进行比较分析。若教学方案一的效果仍优于教学方案二,则证明研究方案是有效的。如果结果相反,则表明研究方案还存在着缺陷,需要重新回到工作步骤③,对其再修正。

4、搜集信息、撰写报告、总体推广

本阶段工作主要是对上阶段研究信息的整理、撰写结题报告,在校内向总体推广。

(1)在反思自己或他人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确定自己所要研究的问题。(2)广泛收集与该问题有关的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制定解决问题的行动方案。(3)根据行动方案展开研究活动,并根据研究的实际需要对研究方案作出必要的调整。(4)搜集研究信息,撰写研究报告。

行动研究法不仅可以提高教师反思性实践能力,而且可以提高教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研能力。

5.档案袋策略

档案袋策略是以建立专题性档案袋的形式促进教师的不断反思,从而提高教师反思能力的一种方法。在运用这种方法时,首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确定反思的专题,并进行分类,如创新教育类、转化差生类、课程开发类等。然后在每个专题下,由教师本人通过回忆与反思,记录下自己在教学观念、教学行为等方面的变化以及自己尚需努力之处。档案袋建立的过程是教师对已有经验进行整理和系统化的过程,也是教师自我反思、自我评估、自我教育的过程。

我们在运用以上反思策略进行反思性教学实践时,要做到“三忌”:一忌形式主义。反思的目的是完善自我,而非应付检查。所以,反思性总结的内容要真实,要有感而发,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二忌空泛冗长。反思性总结应写得详实、具体、准确,不应泛泛而谈。三

忌失真失用。反思性总结的内容应客观、真实、实用。特别是反馈意见,更应客观公正。此外,自己撰写的反思记录应常翻、常研,做到温故知新,以促使自己不断成长和进步。

[参考文献]

[1]袁 坤. 培养反思力

[2]熊川武. 反思性教学

[3]杨章宏. 课题改革与学习主题构建

[4]郭根福. 有关反思性教学实践的思考. 中小学管理2002,1

6、荷花教学反思试题课件案例教学反思读后感梗概评课稿课文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荷花教学反思_试题_课件_实录_案例_教学反思_读后感_梗概_评课稿_课文,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荷花》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我在引导学生理解时预设了这几个问题:为什么说这是一大幅活的画?谁是画家?为什么说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通过回顾前文内容、讨论交流,学生不但体会到了作者想像的精妙,而且领悟到了作者对荷花、对大自然的由衷赞美和热爱之情。

一、出现“意外”似乎令人疑虑

根据预设的教学流程,我正准备引导学生学习下文,小明忽然举手发言:“老师,作者由美丽的荷花想到了画。我也有自己的想法……”“说吧,想到什么了?”“我想到了诗,想到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想得不错!”我称赞了一句,准备转入下文的学习,这时又举起了几只小手,有的还一边摆动着手一边急切地说:“我也想到了诗……”我疑虑了,照这样下去,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岂不难以完成了?如果是在上公开课,这种“教学意外”不但会占用不少时间,有时甚至会让老师无法应对,非常尴尬。

二、接纳“意外”其实让人欣喜

然而,我又想到,“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应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该“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学生如此强烈的参与意识和自主精神怎能视而不见呢?给时间让他们自由言说吧。于是孩子们争先恐后发言了,小丽说:“老师,我想到了‘出淤泥而不染’。”小刚说:“我想到了‘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平说:“我想到了‘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孩子们各抒己见,众说纷纭。其他学生有的说课后要去收集写荷花的诗歌,有的说要用彩笔画荷花,还有的说要查找其他作家写荷花的美文……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说得多好啊!实在令人欣喜。

三、反思“意外”得到几点启发

课后,我反思了本节课的教学,得到了几点启发。

其一,如果说作者看到荷花感到的是“画意”,而学生们感悟到的既有“画意”,又有“诗情”。这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传递给我们的不正是诗情画意吗?学生的联想仿佛偏离了教师的预设。简直成了自由发言。其实,这自由发言正是学生独特感受的流露;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表现;是来自“童心世界”的值得百般珍视的课程资源……如果说这是一个“教学意外”,那也称得上是个“喜出望外”,因为,这是学生“潜心会文本”的直接体现。

其二,语文教学的“预设”是必须的,但要有弹性和留白;“生成”则更为重要,它是语文课程的活力所在。教师应该接纳和珍视教学中的“意外”,并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出发去拓深、拓宽语文课程的内涵和外延。这样教学就不会局限在“认知维度”一隅了。在课堂教学中,把“教学意外”建构生成为“高效的教学环节”,语文教学就会出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出望外的意境。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荷花》教学反思,荷花,希望对你有帮助!

7、路旁的橡树教学建议案例教学反思课件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路旁的橡树教学建议_案例_教学反思_课件,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1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资料。

2本课生字不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认读,可在检查学生朗读时纠正读音。

3教学这篇略读课文,可以通过学生自主阅读领会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就自己读后的感受与同学进行交流。

对于主要内容的把握,学生不会遇到太大的困难,但要注意体会人们在处理这棵橡树与路时的心情和开始时不同的态度。

(1)“突然,工人们停下来,把排水管放在地上。”工人为什么停下来,他们看到了什么,又是在想什么呢?原来,“在这条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挺立着一棵高高的橡树”,这棵橡树“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同时与环境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它又是一个“美”的象征。面对这个结合着生命与美感的高大的橡树,他们或者是为橡树的生命力与美感所震撼,或者是不愿砍伐橡树埋上排水管,总之工人们停了下来。学生阅读时要注意读好“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这句话,声音要响亮、有气势。

(2)“工程师向工人们走来,他什么话也没对工人们说。工人们也沉默不语。”为什么工程师和工人们都沉默不语呢?工程师“什么话也没对工人们说”,表明他在此时也注意到了那棵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美感的橡树,内心深处同样也受到了震撼,因此没有命令工人将其砍倒,但该怎样做呢?他也还不是很清楚,于是工程师沉默不语;工人们不想砍掉这棵橡树,但又必须得到工程师的同意,他们沉默不语是在等待工程师考虑清楚以后作出安排。学生们读这两句话,语速要舒缓、语调要略显低沉,以便表达出人们当时肃穆、不知如何是好的情境。

(3)“工程师长久地看着筑路计划,然后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工人们也沉重地叹着气。”“工程师长久地看着筑路计划”,一个“长久地”说明了工程师在内心深处经历了比较复杂的心理斗争,他“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那么,工程师是为什么叹气呢?联系上下文可以知道,一方面橡树应该得到保护,另一方面“(要修筑公路的)计划是不可以修改的”,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使公路绕过橡树,但这样一来,公路就不会像箭一样笔直了,因此,这声叹息含蓄地传达出工程师为了保护橡树,在没有改变筑路计划的前提下而不得不作出的无奈的选择。“工人们也沉重地叹着气”,表明工人们在没有得到明确的答复之前,看到工程师在叹气,内心非常担心、沉重。这两句话语速也要舒缓、语调同样要略显低沉。

(4)“‘计划是不可以修改的。’工程师说。‘橡树也不可以砍。’工人们说。”工程师的话是陈述了一个客观的事实,因此,他的语气应该比较平静。工人们的话则是出于对橡树的爱护,因此他们的话应该含有一定的激动的情绪,读出来应该略显激动。

(5)“工程师拿出一根楔子,走到离橡树100米的地方,把楔子打进了地里。‘现在谁也不会责备我们了。’他轻声地说。”工程师的行动给了工人们一个最好的答复,也使整个事件得到了较为圆满的解决;“现在谁也不会责备我们了”,表明了工程师在解决问题之后的一种轻松心态。因此,这段话读起来要轻快,但一连串的动作名词“拿出、走到、打进”,语速稍缓、语气略重。

(6)“它像箭一样笔直,但只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笔直”与“弯曲”在这句话里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作为公路来讲,自然是“宽阔、平坦、漂亮、笔直”为好,但人们为保护橡树却将其筑成“弯曲”的,显示了人们爱护树木、注意环保的高尚品质;“只在一个地方”则突出地强调了人们的良苦用心,只有一个弯儿,这个弯儿还是为橡树特别设置的。因此,这句话中的“笔直、只有一个地方、弯曲”需要注意重读。

(7)“坐车过往这里的人不约而同地赞叹道:‘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不约而同地赞叹”,表明人们都很认同、赞赏工程师和筑路工人的决定、行为(正应了上文工程师的那句话“谁也不会责备我们了”),因此,他们也赢得了人们的尊重;“高尚的心”则是对工程师和筑路工人的非常准确的、也是最好的评价。学生阅读时要注意这两处的词语。在准确把握主要内容和领会人物心情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以小组或全班为单位,围绕课文前面导语中提到的“交流一下对这件事的看法”进行讨论交流。

4引导学生积累词句。如果学生有兴趣,可以把自己认为优美的词句摘抄下来。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路旁的橡树》教学建议,路旁的橡树,希望对你有帮助!

8、08路旁的橡树之教材分析案例教学反思课件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08路旁的橡树之教材分析_案例_教学反思_课件,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8*路旁的橡树

一、教材简说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一棵粗壮、结实、挺拔的橡树的故事。在南北的两座大城市之间,准备修建一条公路。在公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工人们遇到一棵高高挺立着的橡树。为了保护这棵橡树,筑路工人与工程师经过精心的设计,在不改变筑路计划的前提下,使公路在橡树边拐了一个马蹄形的弯儿,既保住了这棵橡树,又圆满地完成了筑路计划。这个故事,表现了人们对一草一木的珍惜,赞扬了工程师和筑路工人的环境保护意识。

本文语言质朴,情节简单,所反映的人们的行为非常高尚。从筑路工人与工程师的言行可以看出,他们保护橡树的行为完全是自发自觉的,换句话说,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已经成为了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种意识。这篇课文的另外一个突出特点是,通过对一件寻常小事,处理却不寻常的作法的描写,读者在读后内心受到震动和感染,自然而然地增强自己的环保意识。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环保意识、爱护自然界里的一草一木;二是通过具体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心情。

学习这篇课文的重点是体会人们为保护橡树而体现出的一颗高尚的心,联系生活实际为保护环境作出自己的努力。

二、学习目标

1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筑路工人的行动中受到启示,增强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三、教学建议

1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资料。

2本课生字不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认读,可在检查学生朗读时纠正读音。

3教学这篇略读课文,可以通过学生自主阅读领会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就自己读后的感受与同学进行交流。

对于主要内容的把握,学生不会遇到太大的困难,但要注意体会人们在处理这棵橡树与路时的心情和开始时不同的态度。

(1)“突然,工人们停下来,把排水管放在地上。”工人为什么停下来,他们看到了什么,又是在想什么呢?原来,“在这条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挺立着一棵高高的橡树”,这棵橡树“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同时与环境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它又是一个“美”的象征。面对这个结合着生命与美感的高大的橡树,他们或者是为橡树的生命力与美感所震撼,或者是不愿砍伐橡树埋上排水管,总之工人们停了下来。学生阅读时要注意读好“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这句话,声音要响亮、有气势。

(2)“工程师向工人们走来,他什么话也没对工人们说。工人们也沉默不语。”为什么工程师和工人们都沉默不语呢?工程师“什么话也没对工人们说”,表明他在此时也注意到了那棵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美感的橡树,内心深处同样也受到了震撼,因此没有命令工人将其砍倒,但该怎样做呢?他也还不是很清楚,于是工程师沉默不语;工人们不想砍掉这棵橡树,但又必须得到工程师的同意,他们沉默不语是在等待工程师考虑清楚以后作出安排。学生们读这两句话,语速要舒缓、语调要略显低沉,以便表达出人们当时肃穆、不知如何是好的情境。

(3)“工程师长久地看着筑路计划,然后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工人们也沉重地叹着气。”“工程师长久地看着筑路计划”,一个“长久地”说明了工程师在内心深处经历了比较复杂的心理斗争,他“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那么,工程师是为什么叹气呢?联系上下文可以知道,一方面橡树应该得到保护,另一方面“(要修筑公路的)计划是不可以修改的”,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使公路绕过橡树,但这样一来,公路就不会像箭一样笔直了,因此,这声叹息含蓄地传达出工程师为了保护橡树,在没有改变筑路计划的前提下而不得不作出的无奈的选择。“工人们也沉重地叹着气”,表明工人们在没有得到明确的答复之前,看到工程师在叹气,内心非常担心、沉重。这两句话语速也要舒缓、语调同样要略显低沉。

(4)“‘计划是不可以修改的。’工程师说。‘橡树也不可以砍。’工人们说。”工程师的话是陈述了一个客观的事实,因此,他的语气应该比较平静。工人们的话则是出于对橡树的爱护,因此他们的话应该含有一定的激动的情绪,读出来应该略显激动。

(5)“工程师拿出一根楔子,走到离橡树100米的地方,把楔子打进了地里。‘现在谁也不会责备我们了。’他轻声地说。”工程师的行动给了工人们一个最好的答复,也使整个事件得到了较为圆满的解决;“现在谁也不会责备我们了”,表明了工程师在解决问题之后的一种轻松心态。因此,这段话读起来要轻快,但一连串的动作名词“拿出、走到、打进”,语速稍缓、语气略重。

(6)“它像箭一样笔直,但只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笔直”与“弯曲”在这句话里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作为公路来讲,自然是“宽阔、平坦、漂亮、笔直”为好,但人们为保护橡树却将其筑成“弯曲”的,显示了人们爱护树木、注意环保的高尚品质;“只在一个地方”则突出地强调了人们的良苦用心,只有一个弯儿,这个弯儿还是为橡树特别设置的。因此,这句话中的“笔直、只有一个地方、弯曲”需要注意重读。

(7)“坐车过往这里的人不约而同地赞叹道:‘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不约而同地赞叹”,表明人们都很认同、赞赏工程师和筑路工人的决定、行为(正应了上文工程师的那句话“谁也不会责备我们了”),因此,他们也赢得了人们的尊重;“高尚的心”则是对工程师和筑路工人的非常准确的、也是最好的评价。学生阅读时要注意这两处的词语。在准确把握主要内容和领会人物心情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以小组或全班为单位,围绕课文前面导语中提到的“交流一下对这件事的看法”进行讨论交流。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08路旁的橡树之教材分析,路旁的橡树,希望对你有帮助!

9、08路旁的橡树练习题案例教学反思课件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08路旁的橡树练习题_案例_教学反思_课件,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知识积累
一、拼一拼,连一连。
xiàng xiē yán tí guàn

延 橡 楔 灌 蹄
二、比一比,组词语。

埋( ) 廷( ) 拔( )
理( ) 延( ) 拨( )
壮( ) 转( ) 漂( )
状( ) 传( ) 飘( )
三、想一想,填一填。
一()城市 一( )公路 一()树林
两()工程师一( )楔子 一( )心
四、找同音字填空。
xiàng
( )树 ()机 大() ()目
shēn
()份 ()浅 人() ()请
五、照样子,用带点词造句。
公路像箭一样笔直,但只是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


六、把下面的句子写具体。
1、草地上开着小花。
( )的草地上开着( )的小花。
2、公路旁边挺立着橡树。
( )公路旁边挺立着( )的橡树。
发展练习
快乐阅读
奇妙的植物世界
世界上有许许多多奇妙的植物。
植物能吃虫。夏天,在沼泽地带常常可以看到一种淡红色的小草,这就是会捕捉飞虫的毛毡(zhān)苔(tái)。毛毡苔的叶子上有200多根小绒毛,这些小绒毛能分泌出一种黏(nián)性很强的液体,这种黏液还含有一种很甜的味道和香气,小虫子一闻到这种气味,就急急忙忙地飞来,一旦落到它的叶子上,就会被牢牢地粘(zhān)住.经过1---2小时,小虫就被叶子消化吸收掉了。
植物还会听音乐呢。一位印度的科学家常喜欢在花园里拉拉小提琴,放交响乐。日子久了,竟然发现他那园中的花木,长得格外茂盛。于是,他开始正式对水稻进行试验。他每天在一块稻田里播放25分钟交响乐。一月后,发现这块田里的水稻比同样一块没听过音乐的水稻要长得更加茂盛,平均株高超过30厘米。
此外,还有预报地震的山芋藤(téng),能净化水的水葫芦,会“咬人”的漆树……
积累
1、根据短文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植物 ( )的小草 ( )的味道
2、用“竟然”、“格外”各说一句话,并写下来。

感悟
3、短文重点介绍了( )、( )的奇妙之处。简单地介绍了山芋藤能( ),水葫芦能( )漆树会( )。 

3、读了短文,你有什么收获?

能力拓展
把你收集到的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资料、图片等和同学们交流。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08路旁的橡树练习题,路旁的橡树,希望对你有帮助!

10、08路旁的橡树练习题二案例教学反思课件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08路旁的橡树练习题二_案例_教学反思_课件,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知识积累

一、拼一拼,连一连。

xiàng xiē yán tí guàn

延 橡 楔 灌 蹄

二、比一比,组词语。

埋( ) 廷( ) 拔( )

理( ) 延( ) 拨( )

壮( ) 转( ) 漂( )

状( ) 传( ) 飘( )

三、想一想,填一填。

一( )城市 一( )公路 一( )树林

两( )工程师 一( )楔子 一( )心

四、找同音字填空。

xiàng

( )树 ( )机 大( ) ( )目

shēn

( )份 ( )浅 人( ) ( )请

五、照样子,用带点词造句。

公路像箭一样笔直,但只是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

六、把下面的句子写具体。

1、草地上开着小花。

( )的草地上开着( )的小花。

2、公路旁边挺立着橡树。

( )公路旁边挺立着( )的橡树。

发展练习

快乐阅读

奇妙的植物世界

世界上有许许多多奇妙的植物。

植物能吃虫。夏天,在沼泽地带常常可以看到一种淡红色的小草,这就是会捕捉飞虫的毛毡(zhān)苔(tái)。毛毡苔的叶子上有200多根小绒毛,这些小绒毛能分泌出一种黏(nián)性很强的液体,这种黏液还含有一种很甜的味道和香气,小虫子一闻到这种气味,就急急忙忙地飞来,一旦落到它的叶子上,就会被牢牢地粘(zhān)住.经过1---2小时,小虫就被叶子消化吸收掉了。

植物还会听音乐呢。一位印度的科学家常喜欢在花园里拉拉小提琴,放交响乐。日子久了,竟然发现他那园中的花木,长得格外茂盛。于是,他开始正式对水稻进行试验。他每天在一块稻田里播放25分钟交响乐。一月后,发现这块田里的水稻比同样一块没听过音乐的水稻要长得更加茂盛,平均株高超过30厘米。

此外,还有预报地震的山芋藤(téng),能净化水的水葫芦,会“咬人”的漆树……

积累

1、根据短文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植物 ( )的小草 ( )的味道

2、用“竟然”、“格外”各说一句话,并写下来。

感悟

3、短文重点介绍了( )、( )的奇妙之处。简单地介绍了山芋藤能( ),水葫芦能( )漆树会( )。

1、读了短文,你有什么收获?

2、能力拓展

把你收集到的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资料、图片等和同学们交流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08路旁的橡树练习题二,路旁的橡树,希望对你有帮助!

11、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二单元复习测试卷案例教学反思课件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二单元复习测试卷_案例_教学反思_课件,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姓名__________
cuì niǎo táo tuō fù bù lí mínɡ chèn shān hónɡ shuǐ jī hán jiāo pò
( )( )( )( ) ( ) ( )( )
kōnɡ diàozhòu jiànɡqīnɡ cuì jí fēi yī zhǎ yǎn ruìshìyù yù cōnɡ cōnɡ
( )( )( )( )( )( )( )
pào pàowēn nuǎn yú wēnɡ shí bì zhàn táidǎ xiāoyīnɡ yǒujìnyǒu
( )( )( )( )( )( )( )
niàn tóu zhuān liè ōu zhōuliè chē qì chénɡtòu liànɡ chénɡ qiān shànɡ wàn
( )( )( )( )( )( )( )
zhàn lánchuǎn qì értè shūchánɡ túmá fansìyǎnɡ yòu jiānyòuchánɡ
( )( )( )( )( )( )( )
shū shì tiánrùn fēnɡ lì qì wēn fēnɡ xuě pí láo ɡè shì ɡè yànɡ
( )( ) ( )( ) ( )( )( )
fēn fēn zhènɡ fǔ jiù hù kāi dònɡ yǒuqínɡ zhì xièyī dònɡ dònɡ
( )( ) ( )( ) ( )( )( )
shān ɡǔsēn línɡài fánɡluǒ lù kuò dà jiā jù wěi ɡǎn ɡōnɡ jù
( )( )( )( )( )( )( )( )

二、我会比比,并组成词.
秆( ) 陡( )饲( )喘( )复( )
杆( ) 涉( )词( )端( )腹( )
犁( ) 殊( )泛( )骤( )疲( )
黎( ) 珠( )眨( )聚( )皮( )
踏( ) 葱( )砍( )裸( )州( )
稻( ) 匆( )欢( )颗( )洲( )
三、阅读
1.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①
小鱼悄悄地把头露出水面,吹了个泡泡。②
翠鸟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③
翠鸟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④
①.按顺序重新排列。( ) ( )( ) ( )
②.找出描写翠鸟动作的词:( )
③.找出比喻句:( )
你能自己再写一句吗?( )
④.从这几句中可以看出翠鸟飞行和抓鱼的动作特点是:( )
2.树木变成了一栋栋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变成了应有尽有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了。
①.这句话,非常强烈地体现了人们对森林的( )。
②.“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了。”它的意思是( )
A、大量树木化为烟雾了。B、人们拿树木当作柴烧了。C、人们多么轻易地破坏树木。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复习测试卷,三下语文园地二,希望对你有帮助!

幼儿园反思推荐 托班语言教案:小熊拔牙 月亮和云彩教学反思 蚕姑娘教学反思 “黑板”跑了教学反思 雪儿教学反思 少年王勃教学反思 大作家和小老师教学反思 荷花教学反思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教学反思 剪枝的学问教学反思 燕子教学反思 番茄太阳教学反思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教学反思 培养良好的习惯10教学反思 梦圆飞天教学反思 神奇的克隆教学反思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 夜晚的实验教学反思

最新反思 对课件空间的反思与探索 《四季》的教学反思 《对称的美》一课的教后反思 中学语文教改带来的反思 《燕子》教学片断及反思 《西门豹》课堂片断与反思 《威尼斯的小艇》案例及反思 ——《第一场雪》教学片断、反思 人教版第七册《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片断、反思

相关信息 探索幼儿园美术教育的新举措 探索进行音乐绘画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