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反思
一.扣题探“疑”,品味人物。
文题中的“发愤”是全文思维、语言、情感的精髓,它“通”则全文通,它“活”则课
堂“活”,它“明”则教学“明”。教学中,首先以“疑惑”激发学生品读人物的愿望,接着
以“巧引”搭设学生释疑人物的途径,最后以“喷涌”分享学生品味人物的收获。在智慧有效的教学策略实施下,学生始终处于阅读、思维、表达的高密度、高质量的语言活动中,始终处于对话、生成、创造的高综合、高效率的语言活动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伟大人格,文本的表达方式、情感流淌……在学生主动、渐进、有效的阅读实践中清晰而深远,回味无穷。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感受、欣赏和评价,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学生阅读的层次、质量与成效……都在这样的人物品读中得到了提高和拓展。
二.立足文本,飞扬情韵。
文字不是无情物,字里行间总关情。教学中,教师充分挖掘文本中的“情”,做到“心中有情”“步步含情”,立足有效的语言实践,用亲切自然的体态语言,蕴含真情的教学语言,适时而发的激情语言,恰当高效的媒体语言……启迪学生情感的火花,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真情的启迪,情境的激发,多源的对话,深入的思考,真情的表达……稚嫩的情感闪烁出理性的光芒,升华成美好的情感。学生和教师真正穿越了漫漫的历史烟云,走进了文字的世界,走进了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三.依托联想,实践语言。
教学的高潮,忧伤而有力的音乐响起,司马迁奋笔疾书的画面出现在眼前,教师设计了一组想象型的语言实践,通过画面的引导,音乐的充盈,情感的澎湃,想象的深入,渐进的指导,充分的表达,引领孩子走进司马迁的悲壮人生,真正理解与体会语句的深刻内涵。通过这样板块式、集合式的语言实践,这样与文本紧密结合,依托联想创造的语言实践,这样感悟语言魅力,叠加语言厚度,追求更深层次对话的语言实践,这样充溢联想、想象、品味的语言实践,学生情感、语言、思维的迸发源源不断,文本的意义世界在学生的心灵世界中得到不断地充盈和丰满。
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时,我抓住了两个问题统领全文,其一: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其二: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
对于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学生们通过阅读很快找到原因:1.家乡黄河流域丰富的历史文化从小对他的熏陶;2.父亲的影响让他喜欢历史;3.父亲临终的嘱托让他想要完成父亲的遗愿。以此让学生感受到这是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喜欢历史,要尽孝道。
对于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通过与发奋的比较,学生理解为“一场飞来横祸”造成。通过教师补充“李陵事件”,使学生了解司马迁是一个正直、勇敢,不同流合污的硬汉子,是个是非分明的客观的史官;接着抓住“血溅墙头”“了此残生”理解司马迁所受的屈辱是常人所不能想象的,他想象一个男子汉一样光明磊落的活着,可是现实却不容他如此;他想象男子汉一样壮烈的死去,可是父亲的遗志没有完成,理想没有实现,他只能忍受着悲愤苟活着,他是一个伟丈夫。
因为开始提出的问题准确地把握了课文的重点,贴近了文章的主旨,有利于学生深入地读书感悟、熏陶、内化,充分地开发文本的教育资源。教学时,我引导学生通过潜心会文和表情朗读课文,感悟、体验司马谈临终时“泪流满面”的遗嘱,司马迁受酷刑时“悲愤交加”的情景,使学生的心灵就会受到震撼,司马迁的形象在学生的脑海里打下深深的烙印,效果很好。
3、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反思
司马迁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位“文化名人”,之所以称其为名人,是因为他在我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更因为这部不朽的著作是他抛却了个人的耻辱,强压着悲痛,用生命写成的。这一堂课我是怀着对司马迁的无限敬佩之情和学生一起学习的。以情促读,以情感人。整个课堂我始终围绕两个问题: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其二:为什么说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对于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学生们通过阅读很快找到原因:1.家乡黄河流域丰富的历史文化从小对他的熏陶;2.父亲的影响让他喜欢历史;3.父亲临终的嘱托让他想要完成父亲的遗愿。以此让学生感受到这是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的司马迁。
对于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学生理解 “一场飞来横祸”造成。通过补充“李陵事件”,抓住“血溅墙头”“了此残生”理解司马迁所受的屈辱是常人所不能想象的。
我注重“情感的熏陶、感染”,注重教师语言,以情促读。《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情节感人,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教材。为此,我设计了煽情的教师过渡语,旨在带领学生进入情节,进入人物的内心!比如,为了让学生体会司马迁的坚强的决心和坚定的信念,我出示这段话: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让学生先读,说说你从司马迁的所想中体会到什么?学生畅所欲言,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接着我问:“你哪些地方体会到司马迁的坚强的决心和坚定的信念?”指导学生朗读。因为开始提出的问题准确地把握了课文的重点,贴近了文章的主旨,有利于学生深入地读书感悟、熏陶、内化。,我引导学生通过潜心会文和表情朗读课文,感悟、体验司马谈临终时“泪流满面”的遗嘱,司马迁受酷刑时“悲愤交加”的情景,使学生的心灵就会受到震撼,因此学生的朗读一个比一个激动,这时的朗读,学生们已经进入了司马迁的内心!
4、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反思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是需要诸多要素构成的。我以为,教师课前大量的准备工作十分重要。可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工夫在诗外”。“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可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只有教师充分地与文本对话,占据更多的资源,并将这些资源内化为教师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呼之欲出时,上课的时候才能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其次,教师要有善于驾驭课堂、调控课堂的能力,能够将几十个小脑袋集中“管理”,协调他们的思维步伐,调整他们的思维节奏,促进他们由不同步,到同步,再到不同步。也就是将学习的过程按学生的能力结构分成若干单元组合,按其单元类别因材施教,逐步达到教学的目标。
第三,教师要有几招鼓励学生、调动学生的妙法,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即时性的发展评价。这对于教学活动实在是太重要啦!因为,学生在愉悦的情绪体验中更加积极地投入学习,在积极的心理体验中,学生能够轻松地接受学习任务,并视学习为快乐之事。而品尝到学习的快乐与满足才是对学生最好的奖励。
第四,教学中对学生的训练应贯穿始终,将教学的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需求,将教与学两股力量整合起来,就能大大地提高学习的效率。同时,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全神贯注地关注,注视着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纠正学生每一个你能发现的问题,帮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点滴的进步。由于,长期不在教学第一线教书了,对教学的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处理上有欠妥当的地方,当堂专项的书写强化训练还不够。担心学生的自我学习的能力一时还难以达到。
5、《自己去吧》教学反思──《自己去吧》教学片断与反思
《自己去吧》是一篇蕴涵着一定深刻道理的童话故事,其中,文章是在妈妈和孩子的两次对话中展开。课文内容通俗易懂,学习课文后要使学生懂得从小就要树立自主的思想,不依赖父母,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这节课重点分析第一自然段小鸭子学游泳。教学难点是:从阅读中领悟小鸭子的妈妈为什么要它们的孩子自己去学会生活的本领。围绕这一难点进行设计,如何突破难点?则运用补充创设一个麻雀妈妈这一新形象来教学解决难点问题。新加入的麻雀妈妈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并让教学过程变成引起学生极大兴趣并向知识领域不断探究的活动。
【教学片段】
师:鸭妈妈怎么说?
生:妈妈说:“小溪的水不深,自己去游吧。”
师:小朋友,我是麻雀大婶,我觉得这只鸭妈妈真狠心啊,一点都不爱自己的孩子。让自己的孩子单独去游泳,要是淹死了怎么办?我才舍不得自己的孩子去吃苦呢!我就从来不让我的孩子单独干点什么,他要我帮他,我都答应,小朋友们,你喜欢哪个妈妈呢?喜欢我还是书上的鸭妈妈?
生:我喜欢鸭妈妈。
师:为什么呀?我多爱我的孩子呀!什么事我都帮他做,你们怎么不喜欢我呢?
生:因为麻雀妈妈你太胆小了,不让小鸭子自己练游泳,它就很难学会。
生:你什么都不让小鸭子做,它以后什么事情都不会了。
师:可我真怕小鸭淹死,怎么办?
生:鸭妈妈你不用担心,小鸭子天生就会游泳,我奶奶乡下的鸭子就是这样。
生:我知道小鸭子是不会被淹死的,它的脚上有璞,羽毛上有油,这样子它就不会淹死了。
师:原来是这样啊!我明白了,鸭妈妈对小鸭能游泳是有把握的,它不是不爱孩子,而是要锻炼小鸭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你们说对不对?再自己读读鸭妈妈的话。
【教学反思】
以上教学设计,以鸭妈妈说的话为主线,根据鸭妈妈的话,补充创设一个麻雀妈妈,还有麻雀妈妈吐露心扉的一段话,设计上麻雀妈妈对待孩子学本领的态度与鸭妈妈态度的截然不同。第一让学生读了鸭妈妈和麻雀妈妈的话,在思维上有一定冲击,在选择中思维得以开启,在说出理由的同时表明学生已经完全能够理解鸭妈妈不是不爱孩子,而是要锻炼小鸭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这个道理。第二通过补充新形象,不仅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并让教学过程变成引起学生极大兴趣并向知识领域不断探究的活动。而且通过对鸭妈妈和麻雀妈妈话的讨论和理解,学生更好的把握文本内涵,通过激情朗读抒发鸭妈妈对小鸭子的和蔼和喜爱之情。第三通过运用补充创设一个新形象和有关内容,指导学生阅读。为文本的学习突破难点,加深认识,丰富了文本体验,领悟了深厚情感。
6、《写童话故事》教学反思
我当语文教师十多年了,可是还是怕上作文课。作文课到底怎么上?怎样才能让学生不怕作文,写出内容丰富,描写生动的作文?一直是我想寻找的答案。而今天,秦主任就组织我们语文教师观看了一节由陈慕阳老师执教的作文课《写童话故事》,让我直观的感受到了当前作文教学的的新思路与新方法,收获很多,下面是我几点看法:
一、以趣引路,激活学生的创作思维。
陈老师的课开课简单明了,直奔主题——一幅卡通小蜈蚣图,配有小蜈蚣的话:我终于有鞋了。展示在学生眼前,老师一句:“听了小蜈蚣的话,你最想知道什么?”一下子,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纷纷大胆的猜想起来,你一言、我一语的争相表达。有位教育家曾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的词语。”这堂作文课,陈老师抓住了孩子的好奇心,找准了切入点,很快就激发起了学生的兴趣,把“要我写”,变成“我要写”。
二、巧妙示范,让学生的想象生动起来。
在平常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常常抱怨学生的作文干瘪,不生动。教师的引导却苦无良方。陈老师在这堂作文中却做了很好的示范。陈老师出示了一段范文让学生读,并让学生思考:这个故事哪儿最有趣?学生发现有的是人物的语言有趣、有的是人物的动作有趣,最后老师还让孩子来表演范文中描写的片段。学生既觉得好玩,又深切的感受到了让通话中的人物说起来、动起来,故事就会有趣、就会生动。
三、及时总结,教给学生写作的要领。
在教学中,陈老师很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并针对学生的发言及时准确的进行小结引导,给予了学生很好的写作指导。比如:陈老师提出的:朝前想、朝后想,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陈老师总结出让童话中的人物说起来、动起来,故事就会有趣等,就能帮助学生把内容想丰富、过程写生动。
以上仅仅是我的一点浅见,在作文教学中还有许多东西要学,要改进的地方也很多,希望能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加强作文教学规律的探索,大面积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7、《边城》教学反思怎么写
有过教学经验的教师朋友们都知道,教师的业务成长是在不断的实践、学习、总结、反思以及再实践的过程中实现的,而这种总结和反思反过来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今天小编就以《边城》教学反思为例,给大家介绍一下《边城》教学反思要怎么写。
《边城》教学反思:
《边城》是诠释爱的,祖孙之爱、男女之爱、兄弟之爱、父子之爱、友朋之爱、乡邻之爱、乡土之爱组合成的人伦社会之爱。《边城》是要阐释美的,自然之美、人物形神之美、人事之美、人情之美、人性之美,还包括作品本身结构行文的诗性的美,无处不美。而这爱和美的背后无疑暗伏着一种缺憾,一是作者要描画的人生、社会本身的缺憾,比如“美丽的都不容易长存”的凄凉的故事结局,“人类灵魂的相互孤立”,小说流溢的神秘宿命气息等。这爱和美在从很久以前开始的现实中的消失,这就是所谓“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
《边城》有非常清晰的人生社会理想的诉求。“我将这个民族为历史所带走向一个不可知的命运中前进时,一些小人物在变动中的忧患,与由于营养不足所产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样活下去’的观念和欲望,来作朴素的叙述。我的读者应是有理性,而这点理性便基于对中国现社会变动有所关心,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各在那里很寂寞的从事于民族复兴大业的人。这作品或者只能给他们一点怀古的幽情,或者只能给他们一次苦笑,或者又将给他们一个噩梦,但同时说不定,也许尚能给他们一种勇气同信心!”小说践行着作者想要建造“精致、结实、匀称的供奉‘人性’的中国的希腊小庙”的理想。
如此美丽,如此丰富,“边城”让人心驰神往,想来教和学都该是极其美丽的事情。但是我显然被冲昏了头脑,忽略了学生可能存在的阅读障碍,也忽视了对最佳课堂结构的追求,于是我最初的尝试是失败的。
本课的教学关键就在于找到学生情感的共鸣点,并且营造让学生迅速进入的“场”。学生情感的共鸣点在哪儿,我们不能想当然地替学生做主,得让他们自己说,于是就有了课堂开始阶段“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表达你的阅读感受”的环节设计,学生的表达指向是丰富的准确的,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意蕴深刻的问题的提出就顺理成章了——请问这究竟是一篇小说还是散文?学生肯定会说是小说,因为教材就是这样介绍的。但是我将坚持说《边城》更像散文,因为她具备散文情意真、内容美、形式自由的三个特质。然后让学生去寻找文本中的美点,探讨美在何处,怎么美,为什么美。于是引领学生或者说被学生引领共同走入《边城》的角角落落,在沈从文如诗的文字美丽的肌理褶皱里,领略茶峒的秀丽风光,体会边地淳朴的民风,理解翠翠美丽的形神,感受翠翠、祖父、傩送等人间真挚、朴素的爱和闪耀在他们身上的美丽的人性光芒,为故事的忧伤而忧伤,为这一曲古朴的爱和美的颂歌而神往,悄悄逼近《边城》这一次对人生、社会“观”“想”“望”的全面描摹。
任何交流都需要特定的和谐的有张力的“场”。《边城》的“场”在何处?城市少年看得见天空中被夕阳烘成的桃花色的薄云吗?杜鹃的叫声是怎样一种叫声?泥土草木和各种甲虫类气味是怎样一种气味?山上竹篁在月光下如何变成一片黑色?那小小草莺夜半的吵闹和闭着眼的安睡与繁密如落雨的虫声是怎样美妙的复奏?……我曾试图利用音像的资料来帮助我建造这个“场”,但很快就被自己否定掉了,史绍典主任“课堂要原生态”的叮嘱更坚定了我远离现代技术的主意。因为所有形象直观具体的解释都有可能是对丰富的简化,对真实的歪曲,对深刻的疏离。于是我赤手空拳,试图用最原始的说和写,思考和交流来营造这个“场”。转接是流畅的,过程是自由的,气氛是民主的,不要预设,拒绝灌输,在行走中寻找闪亮的星星,捡拾美丽的珠贝。当然还有开头那“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另外一种人生”,结尾“蕴藏的热情、隐伏的悲痛”的点拨,帮助我营造着这个“场”。我们所依靠的只是我们那一颗颗敏感善良的心、聪慧正直的脑。
但是,我感到了力不从心,我还是觉察到了学生、我与《边城》的疏离,我和学生的疏离,我和所有在场者的疏离,我有了逃走的欲望,逃到边城中去,逃到那一个似乎存在似乎不存在的地方去。我发现我的官能的不足,发现我的认知的浅薄,我渴望将自己的这些体验汇入到《边城》所在的那一条人类整体经验的河流中去,虽然未知前方在何处。
看了小编的《边城》教学反思,大家都知道了吧。教学中反思要求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调动各种感官捕捉反馈信息,快速、灵活地做出调整和反应。教学中反思教师可运用录音和录象技术,与观察手段一起为以后的教学后反思提供信息。
8、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反思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细细品味,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最有效的方法,我在引领学生解读文本的方法是反复诵读,一遍一遍的读,一层一层的读,但整堂课又不是“朗读”的简单相加,而是朗读的层层深入、领悟的层层深入,让学生能“披文以入情”。
我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中重视导读的设计,学生循导自读。学生每次阅读的深入都离不开老师的推动和指引。
第3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句话:“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如果让学生就文字来理解文字,学生很难感同身受,很难体会到司马迁生不如死的屈辱绝望的心情。教学时,采取迂回策略,分几次导读。第一次是让学生仔细阅读第三自然段和借助拓展补充材料——让学生来介绍了解“ 酷刑就是宫刑,又称腐刑,这是因为,对受害者来说,不但肉体痛苦,而且心灵受辱,确实是十分严酷的处罚,使受刑者终生受辱,生不如死。”搞清楚宫刑是怎样一种刑罚,初步感知、感受文本,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第一次照应“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接着我进行这样的语言渲染,引导激情——同学们,能让一个心系父亲嘱托一心为国编史的人,遭受到这样的奇耻大辱,蒙受了这样的不白之冤,这对于一个从小听着英雄故事长大,血液里流淌着自尊自强的信念,胸怀大志,有着建功立业理想的伟男儿,怎能不感到万般屈辱呢!
再读读这句话(手指“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看看怎么读,才能把司马迁的悲痛和愤慨给读出来。自己先练一练。 从学生的朗读中,可以看到在这样一次次导读、引导的过程中,学生的感悟得到步步提升,学生的体验、情感得到步步升华。在这个环节中,既有朗读的指导,也有情感的熏陶,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和谐统一。 第3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看似简单的一句话,表面意思同学们都懂,但是怎样让同学们透过文字表面想到文字背后深层次的含义呢?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读课文,找一找原因是什么。然后我仍旧采取迂回策略,分几次导读。第一、找第一个原因,“司马迁出生在...心里十分激动”,因为古人、英雄们在逆境中发愤有为的故事鞭策着他,激励着他,所以他想“...”。第一次照应“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第二、找第二个原因,“受父亲的影响历史资料。” 因为司马迁从小就努力读书,可以说是满腹经纶,才华横溢,如果放弃编写《史记》,满腹才华就都付诸东流了;司马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奠定了著书立说、编写《史记》的基础,就此放弃,真是太可惜了,所以他要坚持下去。所以他第二次照应“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第三、找第三个原因,“司马谈临终之时,史书哇!”,正因为父亲的临终嘱托时时提醒着他,所以他想:“...”。第三次照应“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第四、找第四个原因,“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因为他要死得比泰山还要重大,还要有价值;他要成就一番事业,他要有所作为,他要给后人留下点什么;他要建功立业,他要活出生命的价值;他要活下去,他要写完《史记》,而且决心很大。他要写完《史记》,完成父亲的遗愿,如实地编写从皇帝到汉武帝3000余年间的历史,让后人以史为鉴,以史为镜,更好地去演绎历史。第四次照应“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这是在引导学生进一步探幽发微,深入到司马迁的内心,想一想他要干什么?感受人物的精神和形象”。随即完成第五次导读:读出一个对天发誓的司马迁——读出一个把屈辱埋在心里暗暗下决心的司马迁——请读出一个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司马迁——
本文来源于yuwen.chazidian.com,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如有什么问题或建议请加的QQ群315357333沟通交流。
9、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反思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一课时教学后记
师:板书课题:司马迁发愤写《史记》,问:“读了课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司马迁为什么写《史记》?
生2:司马迁怎么写《史记》的?结果怎样?
生3:司马迁如何“发愤”写《史记》的?
师:你从课题中获得什么信息?
生1:我知道这篇文章写“司马迁”(人),他写《史记》(事),重点是围绕“发愤”二字来写的。
师:我们曾经学过一个词“发奋”你知道它的意思吗?题目中的“发愤”改成“发奋”好不好?请说说你的理由?请把你的看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等会儿我在每个小组请一位同学代表发表你们小组交流后观点。
(同学们在组长的带领下七嘴八舌的交流)
八个小组一致认为课题中用“发愤“一词好。
陆文蔚:“发愤” “发奋”它们是近义词可以通用,都含有努力去做的意思。但我感觉用“愤”字,可以看出司马迁发了狠去做,程度还要深一些。
李嘉诚:我也感觉用“愤”看出司马迁非常勤奋地去写《史记》。
蔡广益:昨天我在网上看到,司马迁在写《史记》时遭到了灭顶之灾,被汉武帝判了“腐刑”,那种刑法对于司马迁来说,比判死刑还重。课文中也讲到“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司马迁还记得写《史记》,最终《史记》用了司马迁13年时间,写成了52万字。用“发愤”作为课题,可以显出司马迁写《史记》时是卯足了劲,排除了一切困难的。
黄伊然:古话说,“大丈夫宁被杀不可辱”,司马迁经受如此奇耻大辱后还坚持活着,他就是记着父亲的嘱托,想到父亲的遗愿还没有完成。他是克服了外界的重重困难,尤其是战胜了自己的思想顾虑后再去写《史记》的,所以用“发愤”。
陆婓怡:“发愤”还有克服困难努力去做的意思,“发奋”我觉得只有自己思想上努力去做。
蔡子扬:我同意刚才蔡广益、黄伊然的说法。用“发愤”一词好,体现了司马迁能屈能伸、忍辱负重、坚强不屈的品质。
反思:
“好一个体现了司马迁能屈能伸、忍辱负重的品质”我为孩子们这样的辩解喝彩!
我们实施“学程导航”的范式已经二年了。孩子们已经有了“先学”垫底了,教师何不把下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提前让学生交流呢。课堂上,在揭示课题环节,我用了10分钟时间没和学生讨论了“发愤”一词。我觉得值得,因为孩子们在这一环节,对课文内容较为熟悉,很想“一吐为快”。第二课时,我决定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品读司马迁立志写《史记》,及有关《史记》故事的赏读上。
农村的孩子课程资源有限,我就在课堂上为学生读几则《史记》故事吧,孩子们喜欢听故事,也更会体会《史记》是一部“前无古人”的鸿篇巨制的力量。
10、《学写传记》教学反思
《学写传记》教学反思部分
《学写传记》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写作内容。
根据单元目标和编者意图,本节课教学主要想达到以下目的:1.提示学生在阅读学习的基础上,自主总结传记的特点,并能够根据自己要记述的对象设计适宜的写作方式。2.指导学生学会选择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人物的个性特点,通过记言述行,展现人物风貌。3.引导学生学习在真实的基础上合理发挥想象,适当描写,增强传记的生动性。4.通过学些传记,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他人,思考人生经历,提升人生境界。教学重点有两个,一是提示学生在阅读学习的基础上,自主总结传记的特点,并能够根据自己的要记述的对象设计适宜的写作方式。二是通过学些传记,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他人,思考人生经历,提升人生境界。难点在于指导学生学会选择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人物的个性特点,通过记言述行,展现人物风貌。引导学生学习在真实的基础上合理发挥想象,适当描写,增强传记的生动性。
本次作文课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前期指导上,通过对课本中的作文指导解读,再结合学过的课文进行分析,让学生明白如何写小传,其中例文分析和课堂练笔环节是教学重点,目的是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写作,“以读导写”“以例文导写”由易而难,达到训练写作的目的。这次写作课学生积极性高,课堂小练笔效果较好,为写自传和传记打下了基础,整节课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效果较好。
不足之处有以下这样几点:1.前期准备工作不足,有的连自己父母的生日也不知道,如何写出好的小传;2.对传记这种体裁接触少,语言很生硬。
改进措施:应提前让学生采访写作对象,积累好资料,写传记时就有了真实的素材;督促学生课后多读传记类作品,增强对传记类作品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