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次成功的实验》教学反思
在教学《一次成功的实验》一文前,学年老师一起备课时设计的就是在教学之前先让学生做实验,当时想象的是学生多数不能成功,少数成功了的话,就让成功的学生介绍方法,如果没有成功的,就引入课题,这种设想可以说是天衣无缝,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但在实际教学时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状况──学生都做成功了,这可与备课相反,但当时我被学生成功的实验所震撼,非常激动地以既惊讶又赞叹的语调问学生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学生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且学生说的比课文中讲的还要明白,还要有深度,当时的我就像是课文中讲到的教授一样激动,对学生连连称赞说:“你们真棒极了,做了一次彻底成功的实验!”于是板书为“一次成功的实验”。接下来如果再回过头去讲课文,简直是太苍白,也太无意义了,也是多余的,于是我就机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想法和做法,那一节课学生的情绪极高,说的也很入情入理,我在其中角色就是一个听众、发问者或是适当点拨的参与者。
课后我就在思考,在这一节课中是否就是以学生为本了呢?我觉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是活的,是能思考、能活动的。学生不是无条件的储存器,教师传授的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才能转化为他本人的财富,没有学生的思考和记忆,没有学生的主动努力,他们的知识就无法实现,任何人也不能代替他们学习。这也就是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有加入他们的世界,融入他们的情感,才会拥有与学生一样的快乐与收获!
2、《一次成功的实验》教学反思
在教学《一次成功的实验》一文前,学年老师一起备课时设计的就是在教学之前先让学生做实验,当时想象的是学生多数不能成功,少数成功了的话,就让成功的学生介绍方法,如果没有成功的,就引入课题,这种设想可以说是天衣无缝,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但在实际教学时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状况──学生都做成功了,这可与备课相反,但当时我被学生成功的实验所震撼,非常激动地以既惊讶又赞叹的语调问学生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学生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且学生说的比课文中讲的还要明白,还要有深度,当时的我就像是课文中讲到的教授一样激动,对学生连连称赞说:“你们真棒极了,做了一次彻底成功的实验!”于是板书为“一次成功的实验”。接下来如果再回过头去讲课文,简直是太苍白,也太无意义了,也是多余的,于是我就机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想法和做法,那一节课学生的情绪极高,说的也很入情入理,我在其中角色就是一个听众、发问者或是适当点拨的参与者。
课后我就在思考,在这一节课中是否就是以学生为本了呢?我觉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是活的,是能思考、能活动的。学生不是无条件的储存器,教师传授的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才能转化为他本人的财富,没有学生的思考和记忆,没有学生的主动努力,他们的知识就无法实现,任何人也不能代替他们学习。这也就是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有加入他们的世界,融入他们的情感,才会拥有与学生一样的快乐与收获!
3、《自己去吧》教学反思──《自己去吧》教学片断与反思
《自己去吧》是一篇蕴涵着一定深刻道理的童话故事,其中,文章是在妈妈和孩子的两次对话中展开。课文内容通俗易懂,学习课文后要使学生懂得从小就要树立自主的思想,不依赖父母,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这节课重点分析第一自然段小鸭子学游泳。教学难点是:从阅读中领悟小鸭子的妈妈为什么要它们的孩子自己去学会生活的本领。围绕这一难点进行设计,如何突破难点?则运用补充创设一个麻雀妈妈这一新形象来教学解决难点问题。新加入的麻雀妈妈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并让教学过程变成引起学生极大兴趣并向知识领域不断探究的活动。
【教学片段】
师:鸭妈妈怎么说?
生:妈妈说:“小溪的水不深,自己去游吧。”
师:小朋友,我是麻雀大婶,我觉得这只鸭妈妈真狠心啊,一点都不爱自己的孩子。让自己的孩子单独去游泳,要是淹死了怎么办?我才舍不得自己的孩子去吃苦呢!我就从来不让我的孩子单独干点什么,他要我帮他,我都答应,小朋友们,你喜欢哪个妈妈呢?喜欢我还是书上的鸭妈妈?
生:我喜欢鸭妈妈。
师:为什么呀?我多爱我的孩子呀!什么事我都帮他做,你们怎么不喜欢我呢?
生:因为麻雀妈妈你太胆小了,不让小鸭子自己练游泳,它就很难学会。
生:你什么都不让小鸭子做,它以后什么事情都不会了。
师:可我真怕小鸭淹死,怎么办?
生:鸭妈妈你不用担心,小鸭子天生就会游泳,我奶奶乡下的鸭子就是这样。
生:我知道小鸭子是不会被淹死的,它的脚上有璞,羽毛上有油,这样子它就不会淹死了。
师:原来是这样啊!我明白了,鸭妈妈对小鸭能游泳是有把握的,它不是不爱孩子,而是要锻炼小鸭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你们说对不对?再自己读读鸭妈妈的话。
【教学反思】
以上教学设计,以鸭妈妈说的话为主线,根据鸭妈妈的话,补充创设一个麻雀妈妈,还有麻雀妈妈吐露心扉的一段话,设计上麻雀妈妈对待孩子学本领的态度与鸭妈妈态度的截然不同。第一让学生读了鸭妈妈和麻雀妈妈的话,在思维上有一定冲击,在选择中思维得以开启,在说出理由的同时表明学生已经完全能够理解鸭妈妈不是不爱孩子,而是要锻炼小鸭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这个道理。第二通过补充新形象,不仅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并让教学过程变成引起学生极大兴趣并向知识领域不断探究的活动。而且通过对鸭妈妈和麻雀妈妈话的讨论和理解,学生更好的把握文本内涵,通过激情朗读抒发鸭妈妈对小鸭子的和蔼和喜爱之情。第三通过运用补充创设一个新形象和有关内容,指导学生阅读。为文本的学习突破难点,加深认识,丰富了文本体验,领悟了深厚情感。
4、南通《夜晚的实验》教学反思
一、昨夜西风凋碧树:课前我做了什么?
1.读教材。课文内容其实很简单,自己也教了好几个回合,对教材内容应该烂熟于心了。不过,我还是把课文读了好几遍,标出了小节号,圈划出关键词语,写一些简单的批注,如把“勤于观察、充满好奇、勇于实践、善于思考、坚持不懈”等词语写在相关的段落、句子的旁边;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主要内容,这些工作也都做了,主要内容就写在备课的“调整与思考”栏内;课后的习题也重新思考了一遍。在读课文的过程中,遇到两个多音字“薄膜”的“薄”与“矿藏”的“藏”,后者没有问题,曾不止一次地查过工具书,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明确的词条,但这个“薄”字,可把我们害惨了。上网、翻工具书、同事间争论,至今没有定论,甚至为此开始埋怨教学参考书。
2.搜资料。主要从网络中搜集“斯帕拉捷”、“超声波”的资料(昨天晚上也布置学生去搜集),还搜集了一些科学家的名言和“双引号”的作用等资料。搜集的资料在教学中好像并没有起多少作用,但是,我觉得解读教材的视野更开阔,对教材的理解更透彻了,对“科学家”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教学中就更投入,更有激情。显然,学生学习的过程也应该构建起广阔的智力背景。
3.备教案。对积累的教案进行了两度调整:第一次的调整是“微调”,把两课时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度调整,主要是充实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减轻第二课时的负担。第二次的调整是“重构”。思考得较多的是: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学内容如何取舍?教学重点与难点在哪里?教学进程如何推进?教学过程中如何启发与引导学生?等等。(请原谅我还是较多地用“教学”这个词,这与“学程导航”的理念有些不符了。)我感到有些困惑的是:本堂课的语言训练点在哪里?写作知识的渗透是否成为本堂课的目标?教学内容的确定依据何在?我感到比较担心的是:教学的时间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如何调和?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如何充分地发挥?备课的过程让我时时刻刻感受到“教无止境”,所以也只能用“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句话聊以自慰。
4.做“课件”。这个过程与“备教案”的过程几乎同步。“课件”中无非是一些“导学提纲”之类,只有一张“夜景”图片也算一种“学习情境”吧。
5.教预习。按照备课组长的安排,本堂课提前一天进行,所以预习工作就有些仓促。没有完整的课时进行第一课时的教学,只是利用昨天中午和傍晚的零星时间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也让学生给课文分了段、归纳了段落大意、概括了主要内容,重点学习了第一段,初步体会斯帕拉捷“勤于观察、乐于思考、充满好奇”的特点。好在本课生字词很少,就不存在多少阅读的障碍。
二、放归林间自在啼:课上我做得怎样?
写下以上标题感觉有些不妥:一是“我做得怎样”,最好任他人评说,所谓“旁观者清”。二是似乎仍未摆脱“教为中心”的传统,或许思考“学生学得怎样”更有价值。好在“教学合一”、“教为学服务”,姑且思考自己的“服务质量”也未尝不可。
1.“闲庭信步”。对“学程导航”心驰神往,一直想的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本堂课主要分两个板块,均采用“阅读提示——合作自学——展示交流”的流程展开,整堂课教师讲的话极少,所以听课的老师都感觉到我在课堂上“洒脱”与“轻松”。轻轻地点击鼠标,学习的要求、方法便清晰地呈现在屏幕上;在讲台与学生座位间自然地走动,偶尔俯身与个别学生交流;对学生的发言作出评价、纠正、追问、总结、板书……忙忙碌碌的总是学生,有时甚至有点“隔岸观火”的味道。课堂上的这份“从容不迫”是我一直追求的境界;毫无疑问,课前的钻研、思考、准备,尤其是对目标的准确把握、教材的了然于胸等,还有不间断的阅读积累,会让我们在课堂上驾轻就熟、左右逢源。
2.“水波不惊”。“基于任务的默读训练”是本堂教研课的研究主题。默读训练在语文课堂上一直受到“冷落”,有人就提出“打造语文课堂的‘静界’”,提倡让学生在课堂上“静思默想”。教学实践也让我们体会到默读训练的重要性,“默读便于思索,朗读便于记忆”,同“朗读”相比,显然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和能力。基于这样的思考,本堂课学生的学习活动以“默读”为主,书声琅琅、议论纷纷,这样的镜头几乎销声匿迹,课堂上显得“风平浪静”。即使在展示交流的时候,个别学生的朗读、发言,就像海面上掠过的海鸥,也给人“水波不惊”的感受。
平静的表面下是否有“暗流涌动”,教师的引导显然是关键。在组织学生默读2~6自然段时,我提出三个“任务”进行了分步引导:第一步,理清内容,完成“蝙蝠实验”表格;第二步,品词析句,感悟科学精神;第三步,读写结合,领悟详略有致的写法。这样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在填写“蝙蝠实验”表格的时候,要求用“简洁的词语”,可是不少学生从课文中摘录了太多的语句,显然概括能力存在问题,经过点拨引导,学生应该是心领神会了。“感悟科学精神”环节显然是本课的重点。交流中出现了这样的镜头:第一位女生发言一口气报出了一连串的答案:善于观察、大胆猜想、勇于实践、坚持不懈……我马上就反应过来了:这是一位学习很用功的女生,她的手头显然有《课课通》之类的参考书,但是她的发言显然没有结合语言文字说出自己的感悟,而只是把参考书中的答案一股脑儿搬出来了。她发言刚停,我立即就追问她;她的表现还好,当即从课文中找到一个句子,说出科学家好奇心强的特点。或许其他的学生都从中受到启发,接下来的发言都是有根有据的。现在回顾当时的情景,我还真有点感到庆幸。脱离了语言文字的“感悟”,或者说是没有经历大脑思考的“标准答案”,又有什么用呢?进行这样的默读训练,最主要的任务当然就是“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领悟详略写法是一个难点,学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课堂上我问学生:为什么把第一次实验写得详细,其它几次写得简略,学生就都被难住了。这个问题的本身并不算太难,看来学生对写作方法之类缺乏理性认识。绕了一些圈子,总算“化险为夷”。
3.“蜻蜓点水”。首先是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上存在“贪多求全”的问题。课文最后三个小节的学习任务有:默读、画“超声波”工作示意图并口述、圈划体现“巨大的恩惠”句子、写阅读本文的感受等,而学习的时间只剩下10分钟,学生也都露出了倦意。这时,我的内心不免有些着急,学生的自学时间当然就打了折扣,画示意图、口述等环节只能“一笔带过”了。这样处理,学生对“超声波”的理解就存在问题,也丧失了语言表达训练的机会。好在最后5分钟交流阅读感受,几位学生的发言还是挺不错,让人有“聆听花开声音”的感觉,颇值得欣慰。其次是学生的思维与情感的深度不够。对蝙蝠实验的浓厚兴趣、对科学精神的由衷敬意、对科学奥秘的迷惑与深思、对科学创造的喜悦与赞叹……这些因素应该弥散、渗透、洋溢在课堂教学的氛围之中。可是学生似乎都很乖巧,没有迷惑,没有碰撞,没有惊喜,没有质疑,甚至没有议论,好像有点“囫囵吞枣”,“浅尝辄止”;学生初次朗读一些带问号与感叹号的句子,感情较为平淡就是很好的例证。再次是课文的背景资料未能与文本内容进行整合,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冲击学生的思维岸滩。最后是参与面不广,部分学生依然是“沉默的火山”。
三、沉舟侧畔千帆过:今后我该怎样做?
回答这个问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最重要的就是“成为幸福的语文教师”,“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语文课程标准》已经很生疏了,应该翻出来,认真地研读:认清语文学科的性质,把握语文教学的目标,这是语文教师最根本的工作。具体到某个学段、某篇课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教学要求的设定与掌握、教学策略的运用与调整等等,我相信都能从《课程标准》中找到答案。应该做的事情还很多,比如语文课程建设,比如学生课外阅读与习作的指导,有多少问题值得学习与研究啊。好在实行了网络备课,我们像鱼儿游进了大海,我们的课程视野变得开阔,教学理念也与时俱进。同伴之间的教研活动更增添了我们工作的热情。我们好像懵懂的婴儿找到前进的方向,也感受到成长的力量。学习、实践、反思,我相信“学程导航”的理念会引领我们走向幸福的教学生活。
5、《夜晚的实验》教学反思
这次公开课让我收获多多,给我最大的启示是,语文老师一定要认真细读文本,这是上好课的基础。正好我在论坛上做这篇课文的一课一帖,在两个星期前我就反反复复地读文本,仔细揣摩斯帕拉捷实验的过程,我发现了很多以前没有读到的东西。首先是在内容的理解、主题的把握上,斯帕拉捷的实验不但让我们看到了他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大胆实验、不怕失败、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等可贵的精神,而且给人的启示也是多方面的。比如:“失败是成功之母”“好奇心是科学探究的可贵品质”“科学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只有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不怕失败、锲而不舍、大胆实验的人,才能攀登科学的顶峰。”仅此而已还是不够的,我想,我们还应该让学生明白“一切科学研究都应该造福于人类”。其次是在表达方法的领悟上。四次实验过程不仅启发我们在写比较复杂的实验时要注意“有详有略,突出重点”,还要学习第一次实验是怎样写具体的(写了实验的时间、地点、人物、结果、做法、思考)。不仅如此,我还发现,写第一次实验时,文中是从结果写到做法最后写思考过程。这种倒叙的写法与通常写法相比(从想法写到做法最后写结果),又有什么优点呢?这些都应该让学生有所领悟,才能启发一部分学生学习文章的构思,并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创造性地复述斯帕拉捷的第一次实验的过程。由于我课前比较认真地解读了文本,有了自己的一些理解和思考,教学的思路就渐渐明晰起来。课堂上才有了上课的底气。
我的第二点启示是: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要准确把握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而这节课的重点有两个方面,一是理解课文内容,提炼出斯帕拉捷这个科学家身上表现出来的可贵精神,也就是理解他实验成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谈谈受到的启发,获得人生的智慧。(这是课后习题3,可见课后的习题有时就提示了教学的重要目标。)二是读写结合,让学生感悟作者写实验的方法:有详有略,重点突出;倒叙手法,设疑激趣。因为高年级阅读教学应当重视篇章的训练,要让理解内容和学习表达两条线并进,这才能体现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抓住了读和写这两个重点,其他的知识和技能(如体会引号的用法、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尤其多次让学生通过默读来理解课文的内容,学法的迁移)、过程与方法(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从文中得到启示)等方面的目标也就在教学过程中一一落实了。
我的第三点启示是:确定了恰当的教学目标后,还要精心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来实现这些预设的目标。我想,课堂教学应当以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为主,辅以教师的讲授和点拨。学习四次实验,我设计了表格,让学生自主学习,填写每一次实验的做法、结果、结论。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发现写法上“有详有略”的特点。这些阅读体验是比较浅层的,所以我接下来将第一次实验为例,引导学生细读后理清段落的层次,课文写了实验的时间、地点、结果、做法、思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练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以后的几次实验让学生自主阅读、理解,感悟斯帕拉捷的科学精神就显得容易多了。我想,课后我让学生观察、实验自行车前后轮胎前行的速度是否一样,并做好记录,再学习课文的写法将实验过程写下来,不就水到渠成了吗?
教学了这篇课文,我掩卷沉思:今天的孩子,又有几个愿意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的?没有观察又哪来的好奇心、哪来的思考?即使愿意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的,极大部分的学生也是熟视无睹。也许对于孩子,现在的课业负担太沉重了;也许这些孩子,他们的愉悦点转移了,都沉浸于动画片或者其他娱乐方式;也许这些孩子……是什么使孩子们的目光变得如此冷漠?!
本学期,我们六年级的共读科普书目是《激发好奇心的66个故事》,真希望这本书能在孩子们的心灵里播下点什么,让好奇的种子在他们的心田里生根、长叶、开花、结果。因为我始终坚信:好奇心是一切创造的源头。
当然,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由于文本解读比较细致,教学内容过于饱满,对课文的第三段的教学显得较匆忙,让学生写斯帕拉捷实验后所受的启示也显得仓促,在这节课上,虽然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涨,比起上学期的公开课,学生学习语文的各种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但是课堂上他们的“活力”还是不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还有待加强,尤其是一部分后进生。课堂上我牵引的痕迹还是显得过重,正是有了遗憾,才有我以后努力的方向,面对遗憾,我坦然面对!
6、《夜晚的实验》教学反思
我们在上《夜晚的实验》这一课时,讲到斯帕拉杰是个细心观察、大胆实验的科学家时,我提问学生:“如果换成你们是科学家,自然界中的事物,相信你们会看到许多有趣的东西,你们喜欢研究什么?回忆一下。”
许多学生在下面议论纷纷,和同桌说得很起劲。我让他们告诉全班同学听,凡同学说:“我想研究小鸟。”我问他想研究小鸟什么,他回答说:“为什么小鸟站在电线杆上不会被电死?”我摇摇头,把目光投向同学们,向他们要答案。班长说:“因为小鸟的脚上长着皮,那皮是一种胶,可以防电的。”我又把目光投向同学们,问他们是不是这样,他们也不确定,我建议他们去查找资料,也可以问其他的老师。
班长接着说:“老师,蛇没有脚,为什么能爬得那么快?”我摇摇头,这时候才觉得自己知道的知识可真少,学生提的两个问题已经不懂回答了,真丢脸呀!我把问题抛给学生,笑笑说:“你们说呢?蛇确实是没有脚,可是能爬这么快,还能在水中游动速度非常快,挺奇怪的,老师建议你们去查一查。”
苗同学说:“我想研究奶牛,奶牛为什么能有牛奶,而其他牛就没有能?”我说:“可能奶牛是专门产奶的吧!一到产奶时,工人会拿着挤奶工具去挤奶,然后卖给工厂,工厂再经过加工就成了我们现在喝的奶了。”同学们听了若有所思,赞同我的说法,我也不知道自己说的对不对,便让他们去了解更多关于奶牛的情况。
许多学生在下面纷纷说给同桌听,发言的这几个是比较大胆的,我让他们继续去研究自己喜欢的问题。在这个环节,课堂气氛是比较活跃的,也是比较成功的,能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去大胆的发言,说自己的想法,做到课堂以学生为本。
7、《夜晚的实验》教学反思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一味地呆读,阅读的效率就值得怀疑了。如何变呆读为巧读。
我认为:感知课文的阶段,必须多读,必须让学生跟文章进行反复的“亲近”,在反复的“亲近”中,逐步了解它,熟悉它,记住它。苏轼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读课文也是如此,利用不同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走近课文,“八面出击,一意求之”,可以读出课文的不同意味,甚至可以读出课文的深刻内涵来。就本课而言,多读可以巧妙地解决了生字词的熟悉问题,扫除了阅读障碍;本文教学重点是探究斯帕拉捷做实验的经过,而蝙蝠飞行的特点,学生必须了解,但如何适时地进行教学呢?引导学生在读书中体味斯帕拉捷历次实验的方式和结果,进一步降低了重点的教学难度。
8、《一次成功的实验》教学反思案例
【小编寄语】《一次成功的实验》教学反思案例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优质教学资源。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往往能及早的发现一些不足,比如说教学设计上出现哪些问题、课堂交流和启迪是否得当、课后训练是否到位等等,从而为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累计经验。
《一次成功的实验》教学反思案例
《一次成功的实验》讲的是一位教育家在一所小学让三个小学生做“逃生”游戏。这个实验已经做过多次都没有成功,而这一次却获得成功。教育家的实验目的其实是对学生品行的考查,三个小学生尤其是小女孩,经受住了考验。从她与教育家质朴的对话中,让我们感受到她那临危不乱,处事果断,先人后己高尚品质。文章叙述顺序清楚、结构明晰,可分为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三部分。语言通俗易懂,生动有趣,不仅贴近小学生的生活,还给学生以启迪。三年级学生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对于做实验更是感兴趣,因此实验的过程,学生能饶有兴趣地通过自读大体可理解。但是由于年龄小,认识、理解能力有局限,很难明白实验成功的多个原因,因此应在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基础上,找准切入点,并加以引领、提升,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一、围绕重点,注重基本技能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我注重提示学法,让学生“读、想、划、议”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学生人人参与,营造了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转围,课堂气氛活跃。课堂上我围绕实验成功的关键,学生抓住课文重点句:“一个女孩低声对同伴说:‘快!你第一,你第二,我最后。’”和“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引导学生揣摩人物心理,指导学生朗读训练学生的语感。通过朗读再现实验过程,学生读出情,读出意,读出味,加深对课文的感悟。我还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不假思索”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指导学生训练说话,拓展延伸,进一步体验情感,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二、动手操作,培养实践能力
语文教学应该充满情、趣、味,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按照教育家做实验的要求与方法演一演,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加深认识,领悟女孩有了危险先人后已的美好品德,培养合作意识。因为时间关系,不能让每个学生都上台演一演,只能让他们课后去实验。
结束了《一次成功的实验》这课的教学,我反思一下,总体来说,这次教学能站在新课程观的高度,让学生在文本及与文本有关的多个材料中浸润、沉潜,引领学生走进语文的殿堂,走进思想的乐园,走进智慧的王国……从而形成了一个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一次成功的实验》教学反思案例的全部内容,希望可以帮助教师们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9、《夜晚的实验》教学反思
仔细揣摩斯帕拉捷实验的过程,我发现了很多以前没有读到的东西。首先是在内容的理解、主题的把握上,斯帕拉捷的实验不但让我们看到了他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大胆实验、不怕失败、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等可贵的精神,而且给人的启示也是多方面的。比如:“失败是成功之母”,“好奇心是科学探究的可贵品质”“科学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只有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不怕失败、锲而不舍、大胆实验的人,才能攀登科学的顶峰。”
仅此而已还是不够的,我想,我们还应该让学生明白“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一切科学研究都应该造福于人类”。其次是在表达方法的领悟上。四次实验过程不仅启发我们在写比较复杂的实验时要注意“有详有略,突出重点”,还要学习第一次实验是怎样写具体的(写了实验的时间、地点、人物、结果、做法、前后想法,重点写清了想法)。不仅如此,我还发现,写第一次实验时,文中是从结果写到做法最后写思考过程。
这种倒叙的写法与通常写法相比(从想法写到做法最后写结果),又有什么优点呢?这些都应该让学生有所领悟,才能启发一部分学生学习文章的构思。
本文来源于yuwen.chazidian.com,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如有什么问题或建议请加的QQ群315357333沟通交流。